CN109846424A -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6424A
CN109846424A CN201910250203.9A CN201910250203A CN109846424A CN 109846424 A CN109846424 A CN 109846424A CN 201910250203 A CN201910250203 A CN 201910250203A CN 109846424 A CN109846424 A CN 109846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wer
power component
motor
control unit
air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02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海平
夏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lev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lev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lev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lev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502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4642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46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642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1464 priority patent/WO2020199622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4Nozzles with driven brushes or agit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6Nozzles with fixed, e.g. adjustably fixed brush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8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 e.g. adaptation or attachment to the suction cleaner; Controlling suction cleaners by electric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动力组件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以及电路板,电路板包括一体设置地板本体、以及布设于板本体的若干电子元件,若干电子元件包括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独立运转;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公用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二风机独立运转;于第三工作模式时,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且公用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同时运转。通过同一电路板控制,共用了部分相同元件,简化设计,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属于小家电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吸尘器,尤其是直流吸尘器,大部分都是单个风机,受限于风机的马达转速与整机的空间,这类吸尘器性能普遍不高,只能进行简单的表面清洁,很难进行深度清洁。
而对于市场上已有的双风机吸尘器,需要针对每个风机匹配特定的整机机壳,使得吸尘器整机机构复杂,组装拆卸繁琐,容易出现因组装不良而导致吸力不足的情况发生,并且由于整机机壳与每个风机的匹配设置,导致两个风机无法通用在不同整机机壳的多种产品上;另外,需要针对每个风机设置单独的电路板,以控制风机的运转,一方面不利于结构设计和布局,另一方面增大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以及电路板,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电路板包括一体设置地板本体、以及布设于所述板本体的若干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电子元件包括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动力组件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一风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且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同时运转。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公用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二风机;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包括无刷电动机。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联合呈模块化整体,所述电路板固定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三者至少其一。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风机配接的第一装配部和与所述第二风机配接的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相同的配接结构。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风机的风路和所述第二风机的风路相并联;
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前侧面以及与所述前侧面相对设置的后侧面,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分别贯通所述前侧面和所述后侧面;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并排布设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后侧面,且所述第一风机密封对接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机密封对接所述第二风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风机的风路和所述第二风机的风路相串联;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以及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的风腔,所述风腔介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机容置于所述风腔内且密封对接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外部且密封对接所述第二风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具有所述第一风口的支撑板和具有所述第二风口的罩壳,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罩壳密封组装且二者合围出所述风腔;
其中,所述支撑板包括前侧面和与所述前侧面相对设置的后侧面,所述后侧面设置有配接部,所述罩壳的前边沿与所述配接部彼此插接配合;
所述配接部设置为凹槽且与所述罩壳的前边沿插接配合,或者,所述配接部设置为凸棱且所述罩壳设置有与所述凸棱适配的凹槽。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具有围绕于所述第一风口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一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一环形台围绕出的第一装配腔;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被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风机插置于所述第一装配腔内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被限位部相适配以阻止所述第一风机远离所述支撑板运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风叶和驱动所述第一风叶转动的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风叶设在所述第一装配腔内,且所述第一环形台与所述第一电动机过盈套接且紧密贴合。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罩壳包括第二限位部、罩设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罩部以及设有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二罩部,所述第二罩部包括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围绕于所述第二风口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二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二环形台围绕出的第二装配腔;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被限位部;当所述第二风机插置于所述第二装配腔内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被限位部相适配以阻止所述第二风机远离所述罩壳运动;
其中,所述第二被限位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风机外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自所述第二环形台的后边沿向后延伸的挂耳,所述挂耳具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相匹配的限位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壳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以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一体设置地板本体以及布设于所述板本体的总控单元,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动机以及集成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电机包括第二电动机以及集成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驱动器;
所述动力组件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二电动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运转,同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二电动机运转。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工具,所述清洁工具包括机体以及所述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模块化组装于所述机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方面,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运转通过同一电路板进行控制,换个角度讲,第一无刷电机的驱动器和第二无刷电机的驱动器均集成于具有主控功能的同一电路板,降低了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共用了电路板上的部分相同元件作为主控单元,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另一方面,所述动力组件呈模块化设置,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组装于所述整机机体中,在达到采用双风机提升动力的同时,组装拆卸方便,降低了因风机组装不良导致的清洁工具吸力不足的几率,且能够通用于不同的清洁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两个风机必须单独组装拆卸以及无法通用在不同清洁工具上的问题。不仅如此,所述动力组件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便于提升所述清洁工具进行结构布局时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动力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动力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第二风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动力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动力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动力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3的动力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动力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4的动力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4的动力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4的第一风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动力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5的动力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动力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21是实施例6的动力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双风机吸尘器,由于风机的吸力受到密封性的影响,并且为了保证气流能够沿预设路径流动至风机位置处,因此需要针对每个风机匹配特定的整机机壳,这就使得吸尘器整机机构复杂,组装拆卸繁琐,一旦整机机壳与风机组装不良,就会造成吸尘器吸力不足的情况发生,另外由于整机机壳与每个风机的匹配设置,导致两个风机无法通用在不同整机机壳的多种产品上;,还需要针对每个风机设置单独的电路板进行控制,具体来讲,需要针对每个风机的电机设置单独的驱动电路板,不利于结构布局和结构设计,而且大大增加了成本。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清洁工具以及一种具有双风机的动力组件。具体地,所述清洁工具包括整机机体和所述动力组件,所述清洁工具优选设置为直流吸尘器或其他吸尘器,所述整机机体具体可以包括尘杯、尘杯盖、工作头、手柄等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动力组件组装在所述整机机体上并用于为所述清洁工具的清洁作业提供吸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所述动力组件呈模块化设置,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组装于所述整机机体中,在达到采用双风机提升动力的同时,组装拆卸方便,降低了因风机组装不良导致的清洁工具吸力不足的几率,且能够通用于不同的清洁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两个风机必须单独组装拆卸以及无法通用在不同清洁工具上的问题。不仅如此,所述动力组件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便于提升所述清洁工具进行结构布局时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所述动力组件的两个风机通过同一电路板进行控制,换个角度讲,两个电机各自的驱动器集成于具有主控功能的同一电路板,最大限度地共用了电路板上的部分相同元件作为主控单元,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成本。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所述动力组件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例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组件100,如前文所述,动力组件10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模块化组装在所述整机机体上。
具体地,动力组件100包括壳体、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其中,所述清洁工具具有普通清洁模式和强力清洁模式,在所述普通清洁模式下,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的其中之一运转,从而为所述清洁工具提供吸力;在所述强力清洁模式下,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同时运转,从而共同为所述清洁工具提供吸力。
优选地,如前文所述,动力组件100呈模块化设置,具体来讲,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均组装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三者联合呈模块化整体。这样,动力组件100在应用在所述清洁工具时,动力组件10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模块化组装于所述整机机体上,也即,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可随所述壳体同步装配至所述整机机体上,所述清洁工具无需再如现有技术一样去特意设计与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4分别匹配的机壳,而只需要所述清洁工具的机体与所述壳体进行固定配接即可,组装拆卸方便,降低了因组装不良导致清洁工具吸力不足的几率,且能够通用于不同的清洁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两个风机必须单独组装拆卸以及无法通用在不同清洁工具上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设置为风路串联式结构。也即,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的其中之一的吸风口与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的其中另一的排风口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14的吸风口与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对应连通,也即第二风机14串联于第一风机13的气流下游,在所述强力清洁模式下,气流(参图2中箭头粗线所示)依次流经第一风机13的吸风口、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第二风机14的吸风口、第二风机14的排风口。在变化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第一风机13的吸风口与第二风机14的排风口对应连通,也即第一风机13串联于第二风机14的气流下游。
具体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风口113、第二风口123和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的风腔101,其中,风腔101介于第一风口113和第二风口123之间,风腔101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风口113和第二风口123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第一风机13容置于风腔101内并且密封对接第一风口113,也即第一风机13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第二风机14设于所述壳体外部并且密封对接第二风口123,这样,形成沿第一风口113、第一风机13、风腔101、第二风口123、第二风机14依次串通的风路。
依照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3的吸风口密封对接第一风口113,其排风口敞开式暴露在风腔101内;第二风机14的吸风口密封对接第二风口123,其排风口敞开式暴露于所述壳体外部,这样,在所述强力清洁模式下,气流(参图2中箭头粗线所示)经第一风口113进入风腔101内的第一风机13,从第一风机13排出后再经第二风口123进入第二风机14,最终从第二风机14的排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板11和罩壳12,其中,支撑板11设有第一风口113,第一风机13与固定组装于支撑板11;罩壳12设有第二风口123,第二风机14固定组装于罩壳12;罩壳12和支撑板11密封组装固定,二者合围出风腔101。
具体地,支撑板11呈圆形薄板状,其具有第一侧面111和与第一侧面11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112,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定义所述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由第二侧面112至第一侧面111的指向定义为“前”,反之由第一侧面111至第二侧面112的指向定义为“后”,则第一侧面111又称为前侧面111,第二侧面112又称为后侧面112。
支撑板11的前侧面111完全暴露在动力组件100外部,其构成动力组件100的部分外表面,并且前侧面111大致为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支撑板11具有向前凸伸出其前侧面111的格栅结构,第一风口113构造成形成在该格栅结构处并前后贯通支撑板11的镂空孔。
支撑板11的后侧面112设置有第一装配部1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部1122具有围绕于第一风口113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一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一环形台围绕出的圆柱形第一装配腔1124,第一装配腔1124与第一风口113相连通;第一风机13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一装配腔1124内,从而与第一装配部1122进行定位和组装,以使第一风机13对接第一风口1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3大致呈具有中轴线V11的圆柱形,第一风机13组装于第一装配部1122时,中轴线V11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也即垂直于支撑板11),在下文中以该位置关系为参照对第一风机13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第一风机13包括第一导风罩131、第一风叶和第一电动机133,其中:第一电动机133设置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第一导风罩131的前端部形成第一风机13的吸风口,第一导风罩131的后端部与第一电动机13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第一导风罩13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与第一电动机13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所述第一风叶设在由第一导风罩131和第一电动机133合围出的第一风机腔内,并且所述第一风叶与第一电动机133传动连接。
当第一电动机133启动时,第一电动机133提供动力以驱使所述第一风叶绕中轴线V11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一风机13的吸风口向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的气流。在动力组件1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第一风机13的各个部件先进行组装,之后再将第一风机13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一装配腔1124内,此时至少部分第一导风罩131与所述第一环形台彼此内外套设。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6,第二密封件16为硅胶等柔性材质并且被夹持于第一风机13与支撑板11之间,具体被夹持于第一导风罩131的前端面与支撑板11之间,以实现第一风机13与第一风口113的密封对接,从而避免在支撑板11和第一风机13之间的组装接缝处形成漏风路径,保证动力组件100的吸力,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16,还可以降低对第一风机13与第一装配部1122之间的配接要求(如尺寸),从而减小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在动力组件1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先将第二密封件16置于第一装配腔1124内,再将第一风机13的前端部插置于第一装配腔1124内。
进一步地,支撑板11的后侧面112设置有配接部1121,罩壳12的前边沿与配接部1121相适配地密封配接。在本实施例中,配接部1121设置为凹槽,罩壳12的前边沿插置于配接部1121内,这样,罩壳12和支撑板11的后侧面112之间合围出风腔101。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配接部1121设置为凸棱,相对应的,罩壳12的前边沿设置与凸棱相适配的凹槽。
动力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5,第一密封件15为硅胶等柔性材质并且被夹持于罩壳12的前边沿与支撑板11之间,以实现罩壳12与支撑板11的密封配接,从而保证风腔101的密封性,保证动力组件100的吸力。在动力组件100的装配过程中,在将第一风机13组装于支撑板11之后,将第一密封件15嵌入配接部1121内,再将罩壳12的前边沿由后向前相对运动地插置于配接部1121即可。
另外,支撑板11还具有设于其后侧面112的第一固定部1123,相对应的,罩壳12具有与第一固定部1123适配的第二固定部125,第一固定部1123和第二固定部125彼此配接以使罩壳12和支撑板11牢固固定在一起。优选如本实施例,第一固定部1123具有通孔,第二固定部125具有螺纹孔,可采用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部1123的通孔之后旋紧于第二固定部125的螺纹孔内,以实现罩壳12和支撑板11的牢固组装,并且,第二固定部125与所述螺栓之间沿前后方向配合,随着所述螺栓的旋紧,便于进一步向支撑板11压紧罩壳12,增强支撑板11与罩壳12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罩壳12包括第一罩部121和第二罩部122,其中:第一罩部121沿前后方向延伸呈筒形,第一风机13至少部分容置于由第一罩部121和支撑板11围出的筒形空间内,该筒形空间构成风腔101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第二罩部122与第一罩部121并排设置,并且第二罩部122和支撑板11之间围出的空间构成风腔101的剩余部分。
第二罩部122设有第二风口123。具体地,第二罩部122具有向前朝向风腔101内部凸伸的格栅结构,与第一风口113类似的,第二风口123为形成在该格栅结构处并前后贯通第二罩部122的镂空孔。
第二罩部122包括设于其后端部的第二装配部1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装配部1221具有围绕于第二风口123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二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二环形台围绕出的圆柱形第二装配腔1224,第二装配腔1224与第二风口123相连通;第二风机14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二装配腔1124内,从而与第二装配部1221进行定位和组装,以使第二风机14对接第二风口12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14大致呈具有中轴线V12的圆柱形,第二风机14组装于第二装配部1221时,中轴线V12与中轴线V11平行,中轴线V12也是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也即垂直于支撑板11),在下文中以该位置关系为参照对第二风机14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第二风机14包括第二导风罩141、第二风叶142和第二电动机143,其中:第二电动机143设置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第二导风罩141的前端部形成第二风机14的吸风口,第二导风罩141的后端部与第二电动机14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第二导风罩14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与第二电动机14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第二风叶142设在由第二导风罩141和第二电动机143合围出的第二风机腔内,并且第二风叶142与第二电动机143传动连接。当第二电动机143启动时,第二电动机143提供动力以驱使第二风叶142绕中轴线V12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二风机14的吸风口向第二风机14的排风口的气流。在动力组件1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第二风机14的各个部件先进行组装,之后再将第二风机14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二装配腔1224内,此时至少部分第二导风罩141与所述第二环形台彼此内外套设。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100还包括第三密封件17,第三密封件17为硅胶等柔性材质并且被夹持于第二风机14与罩壳12之间,具体被夹持于第二导风罩141的前端面与罩壳12之间,以实现第二风机14与第二风口123的密封对接,从而避免在罩壳12和第二风机14之间的组装接缝处形成漏风路径,保证动力组件100的吸力,并且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17,还可以降低对第二风机14与第二装配部1221之间的配接要求(如尺寸),从而减小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在动力组件1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先将第三密封件17置于第二装配腔1224内,再将第二风机14的前端部插置于第二装配腔1224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125分别设置为四个,其中两个设置在第一罩部121外侧,另外两个设置在第二罩部122外侧;相对应的,第一固定部1123也设置为四个,这样,可使第一罩部121和第二罩部122均能够稳固且紧密地与支撑板11进行组装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装配部1122和第二装配部1222具有相同配接结构,这样,可使得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进行位置互换而不影响装配,便于组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13包括第一被限位部;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被限位部适配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具体可设置在支撑板11和罩壳12的任意一个,当第一风机13插置于第一装配腔1224内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施加于所述第一被限位部一抵持力,该抵持力阻止第一风机13向后远离支撑板11运动而脱开其组装位置,这样可保证装配牢固性以及密封性。
类似的,第二风机14包括第二被限位部144;所述壳体包括与第二被限位部144适配的第二限位部1223,第二限位部1223施加于第二被限位部144一抵持力,该抵持力阻止第二风机14向后远离第二罩部122运动而脱开其组装位置,这样可保证装配牢固性以及密封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被限位部144为形成在第二电动机143外表面的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1223为自所述第二环形台的后边沿向后延伸的挂耳,所述挂耳具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相匹配的限位孔,当第二风机14组装于第二装配部1221时,所述凸起结构嵌入所述限位孔中,所述挂耳限制所述凸起结构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对第二风机14的限位,增强第二风机14的装配牢固性。在变化的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限位孔可位置互换。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电路板191和第二电路板192。
第一电路板191控制第一风机13的运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91固定组装在第一风机13的后侧面(也即第一风机13背离第一风口113的一侧)并位于风腔101内,从而利用风腔101内的气流进行第一电路板191的散热。另外,第一罩部121的后端部设有线路孔124,第一电路板191的导线193通过线路孔124延伸至所述壳体外部,以便于第一电路板191与其它部件(例如所述清洁工具的电源)进行电连接;优选地,动力组件100还包括套设于导线193外的导线密封塞18,导线密封塞18插置于线路孔124位置处,从而避免线路孔124处漏风,保证风腔101内的密封性。
第二电路板192控制第二风机14的运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192固定组装在第二风机14的后侧面(也即第二风机14背离第二风口123的一侧),从而利用第二风机14排出的气流进行第二电路板192的散热;另外,第二电路板192也可以通过导线与其它部件(例如所述清洁工具的电源)进行电连接。
如前所述,动力组件100呈模块化设置,则第一电路板191、第二电路板192、所述壳体、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联合呈模块化整体,增强装配简便性,使动力组件100可适配于不同的清洁工具。
进一步地,第一电路板191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本体的若干第一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第一电子元件包括第一总控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类似的,第二电路板192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二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板本体的若干第二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第二电子元件包括第二总控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动力组件1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13(具体来讲第一电动机133)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14(具体来讲第二电动机143)未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中仅有第一风机13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13(具体来讲第一电动机133)未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14(具体来讲第二电动机143)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中仅有第二风机14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13(具体来讲第一电动机133)建立电信号连接,同时,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14(具体来讲第二电动机143)也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同时运转。
再具体地,所述第一总控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一电动机133。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13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133启停,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133制动,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13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133调整转速。
换个角度讲,与第一电动机133相适配的第一驱动器集成于第一电路板191,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至少部分构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能够用作控制第一电动机13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一电动机13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类似的,具体地,所述第二总控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二电动机143。例如,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14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143启停,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143制动,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14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133调整转速。
换个角度讲,与第二电动机143相适配的第二驱动器集成于第二电路板192,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至少部分构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能够用作控制第二电动机13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二电动机14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其中,所述电子元件以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也即,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执行各自功能(例如输出信号、接收信号、控制等)所需的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风路串联式的双风机,增加动力组件100的吸力的同时,动力组件100呈模块化设置,无需再如现有技术一样去特意设计与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4分别匹配的机壳,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4、第一电路板191和第二电路板192均可以随所述壳体同步装配至所述整机机体上,组装拆卸方便,降低了因组装不良导致清洁工具吸力不足的几率,且提升动力组件100在不同的清洁工具中的通用性;
(2)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5、第二密封件16、第三密封件17,可以分别使罩壳12和支撑板11之间、支撑板11和第一风机13之间、罩壳12和第二风机14之间的密封配接,提升动力组件100的密封性,保证动力组件100的吸力;
(3)通过使第一装配部1122和第二装配部1221具有相同配接结构,可使得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4进行位置互换而不影响装配,便于组装和拆卸。
实施例2
请参照图5至图6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组件200,动力组件200与实施例1的动力组件100结构大致相同,其包括壳体、第一风机23、第二风机24、第一电路板291、第二电路板292、第一密封件25、导线293以及导线密封塞28,这些部件逐一对应于实施例1中的动力组件100的壳体、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4、第一电路板191、第二电路板192、第一密封件15、导线193以及导线密封塞18,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对这些部件进行理解。
下面将仅针对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200与实施例1中的动力组件100的不同点进行介绍,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结构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3相较于实施例1中的第一风机13,省略了第一导风罩,也即,第一风机23包括第一风叶232和第一电动机233。
在与第一风机23相适配的支撑板21方面,第一装配部2122的第一环形台与第一电动机23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内表面与第一电动机23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第一风叶232设在第一装配部2122的第一装配腔2124内,并且第一风叶232与第一电动机233传动连接,当第一电动机233启动时,第一电动机233提供动力以驱使第一风叶232绕中轴线V21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一风口213向第一风机23的排风口的气流。这样,在动力组件200的装配过程中,可直接将第一风叶232和第一电动机233进行组装,再将第一电动机233由后向前密封配接所述第一环形台即可,相较于实施例1省去了实施例1中的第二密封件16。
类似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4相较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风机14,省略了第二导风罩141,也即,第二风机24包括第二风叶242和第二电动机243。
在与第二风机24相适配的罩壳22方面,第二装配部2221的第二环形台与第二电动机24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所述第二环形台的内表面与第二电动机24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第二风叶242设在第二装配部2221的第二装配腔2224内,并且第二风叶242与第二电动机243传动连接,当第二电动机243启动时,第二电动机243提供动力以驱使第二风叶242绕中轴线V22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二风口223向第二风机24的排风口的气流。这样,在动力组件200的装配过程中,可直接将第二风叶242和第二电动机243进行组装,再将第二电动机243由后向前密封配接所述第二环形台即可,相较于实施例1省去了实施例1中的第三密封件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200除具有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还具有第一风机23、第二风机24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配接方式更简洁,组装更方便,密封性更佳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3
请参照图8至图10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组件300,动力组件300与实施例2的动力组件300结构大致相同。
具体的,动力组件300包括壳体、第一风机33、第二风机34、第一密封件35以及导线密封塞38,这些部件逐一对应于实施例2中的动力组件200的壳体、第一风机23、第二风机24、第一密封件25以及导线密封塞28,可参照实施例2中的描述对这些部件进行理解。当然,动力组件300与实施例1中的动力组件100结构也大致相同,可结合实施例1的描述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
下面将仅针对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300与实施例2中的动力组件200的不同点进行介绍,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的部件/结构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动力组件300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外部的一体式电路板390,电路板390控制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运转。电路板390具体可固定组装于第二风机34和罩壳32的至少其一,其包括位于第二风机34后侧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罩壳32的后侧的第二部分,也即,电路板390同时布设在第二风机34和罩壳32的后侧。当然,在替换实施例中,电路板390还可以组装固定于第一风机33上,也即,电路板390还可以组装固定于第一风机33、第二风机34和所述壳体的至少其一。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运转通过同一电路板390进行控制,换个角度讲,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300与实施例2相较,不仅仅将实施例2中的第一电路板291和第二电路板292集成为同一个电路板,而且还可以使实施例2中的所述第一总控单元和所述第二总控单元集成为一体,这样,通过共用同一电路板390对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运转进行控制,降低了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控制成本,便于最大限度地共用了部分相同元件,简化了结构设计。
具体来讲,电路板390包括一体设置的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板本体的若干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电子元件包括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动力组件3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33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34未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中仅有第一风机33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33未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34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中仅有第二风机34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33建立电信号连接,同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34也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同时运转。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33包括第一电动机333,第一电动机333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
具体地,所述公用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一电动机333。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33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333启停,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333制动,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33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333调整转速。概况来讲,也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能够用作控制第一电动机33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一电动机33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类似的,第二风机34包括第二电动机343,第二电动机343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
具体地,所述公用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二电动机343。例如,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34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343启停,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343制动,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34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343调整转速。概况来讲,也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能够用作控制第二电动机34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二电动机34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结构的命名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定,例如,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换成如下角度对技术方案进行公开,动力组件300包括第一无刷电机和第二无刷电机,其中:所述第一无刷电机包括第一电动机333以及第一驱动器,第一电动机333构成第一风机33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驱动器构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也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换个角度可以称之为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无刷电机包括第二电动机343以及第二驱动器,第二电动机343构成第二风机34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驱动器构成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也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换个角度可以称之为所述第二驱动器);相对应的,所述公用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控制第一电动机333并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器控制第二电动机343,其可以换个角度称之为总控单元,也即至少用于协同控制所述第一无刷电机和所述第二无刷电机。这样,通过将所述第一驱动器和所述第二驱动器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39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个无刷电机的驱动器各自单独设置的技术方案,降低了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共用了电路板390上的部分相同元件作为主控单元,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成本。
其中,所述电子元件以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也即,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执行各自功能(例如输出信号、接收信号、控制等)所需的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进一步地,电路板390通过导线394电连接第一风机33的第一电动机333,该导线394穿过罩壳32后侧面中心处的线路孔324后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风腔301中;同样的,动力组件300的导线密封塞38套设于导线394外,并且插置于线路孔324位置处,从而避免线路孔324处漏风,保证风腔301内的密封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300除了具有与实施例2中同样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2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共用同一电路板390对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运转进行控制,换个角度讲,也即所述第一无刷电机的第一驱动器和所述第二无刷电机的第二驱动器均集成于具有主控功能的同一电路板390,降低了第一风机33和第二风机34的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共用了电路板390上的部分相同元件作为主控单元,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4
请参照图11至图15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组件400,如前文所述,动力组件40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模块化组装在所述整机机体上。
具体地,动力组件400包括壳体、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其中,所述清洁工具具有普通清洁模式和强力清洁模式,在所述普通清洁模式下,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的其中之一运转,从而为所述清洁工具提供吸力;在所述强力清洁模式下,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同时运转,从而共同为所述清洁工具提供吸力。
优选地,如前文所述,动力组件400呈模块化设置,具体来讲,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均组装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三者联合呈模块化整体。这样,动力组件400在应用在所述清洁工具时,动力组件40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模块化组装于所述整机机体上,也即,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可随所述壳体同步装配至所述整机机体上,所述清洁工具无需再如现有技术一样去特意设计与第一风机43、第二风机44分别匹配的机壳,而只需要所述清洁工具的机体与所述壳体进行固定配接即可,组装拆卸方便,降低了因组装不良导致清洁工具吸力不足的几率,且能够通用于不同的清洁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两个风机必须单独组装拆卸以及无法通用在不同清洁工具上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设置为风路并联式结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风口413和第二风口414,第一风机43的吸风口密封对接第一风口413;第二风机44的吸风口密封对接第二风口414。在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同时运转时,一部分气流(参图12中箭头粗线所示)依次流经第一风口413、第一风机43的吸风口、第一风机43的排风口,该部分气流不会流经第二风机44;同样的,另一部分气流(参图12中箭头粗线所示)依次流经第二风口414、第二风机44的吸风口、第二风机44的排风口,该部分气流不会流经第一风机43。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板41,具体地,支撑板41呈圆形薄板状,其具有第一侧面411和与第一侧面41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412,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定义所述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由第二侧面412至第一侧面411的指向定义为“前”,反之由第一侧面411至第二侧面412的指向定义为“后”,则第一侧面411又称为前侧面411,第二侧面412又称为后侧面412。
其中,支撑板41的前侧面411完全暴露在动力组件400外部,其构成动力组件400的部分外表面,并且前侧面411大致为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第一风口413和第二风口414在支撑板41上并排设置,且二者分别贯通支撑板41的前侧面411和后侧面412。
支撑板41的后侧面412设置有第一装配部4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部4122具有围绕于第一风口413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一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一环形台围绕出的圆柱形第一装配腔4124,第一装配腔4124与第一风口413相连通;第一风机43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一装配腔4124内,从而与第一装配部4122进行定位和组装,以使第一风机43对接第一风口4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43大致呈具有中轴线V41的圆柱形,第一风机43组装于第一装配部4122时,中轴线V41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也即垂直于支撑板41),在下文中以该位置关系为参照对第一风机43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第一风机43包括第一导风罩431、第一风叶432和第一电动机433,其中:第一电动机433设置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第一导风罩431的前端部形成第一风机43的吸风口,第一导风罩431的后端部与第一电动机43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第一导风罩43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与第一电动机43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第一风叶432设在由第一导风罩431和第一电动机433合围出的第一风机腔内,并且第一风叶432与第一电动机433传动连接。当第一电动机433启动时,第一电动机433提供动力以驱使第一风叶432绕中轴线V41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一风机43的吸风口向第一风机43的排风口的气流。在动力组件4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第一风机43的各个部件先进行组装,之后再将第一风机43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一装配腔4124内,此时至少部分第一导风罩431与所述第一环形台彼此内外套设。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4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46,第二密封件46为硅胶等柔性材质并且被夹持于第一风机43与支撑板41之间,具体被夹持于第一导风罩431的前端面与支撑板41之间,以实现第一风机43与第一风口413的密封对接,从而避免在支撑板41和第一风机43之间的组装接缝处形成漏风路径,保证动力组件400的吸力,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46,还可以降低对第一风机43与第一装配部4122之间的配接要求(如尺寸),从而减小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在动力组件4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先将第二密封件46置于第一装配腔4124内,再将第一风机43的前端部插置于第一装配腔4124内。
另外,第一风机43包括第一被限位部434;支撑板41包括与第一被限位部434适配的第一限位部4123,当第一风机43组装至支撑板41的组装位置时,第一限位部4123施加于第一被限位部434一抵持力,该抵持力阻止第一风机43向后远离支撑板41运动而脱开其组装位置,这样可保证装配牢固性以及密封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被限位部434为形成在第一电动机433外表面的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4123为自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后边沿向后延伸的第一挂耳,该第一挂耳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匹配的第一限位孔,当第一风机43组装至支撑板41的组装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嵌入所述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一挂耳限制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对第一风机43的限位,增强第一风机43的装配牢固性。在变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一限位孔可位置互换。
进一步地,第二风机44与支撑板41之间的配合结构与第一风机43与支撑板41之间的配合结构完全相同,具体如下。
支撑板41的后侧面412还设置有第二装配部4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装配部4221具有围绕于第二风口414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二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二环形台围绕出的圆柱形第二装配腔4224,第二装配腔4224与第二风口414相连通;第二风机44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二装配腔4224内,从而与第二装配部4221进行定位和组装,以使第二风机44对接第二风口4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44大致呈具有中轴线V42的圆柱形,第二风机44组装于第二装配部4221时,中轴线V42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也即垂直于支撑板41),在下文中以该位置关系为参照对第二风机44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第二风机44包括第二导风罩、第二风叶和第二电动机,其中:第二电动机443设置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所述第二导风罩的前端部形成第二风机44的吸风口,所述第二导风罩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所述第二导风罩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所述第二风叶设在由所述第二导风罩和所述第二电动机合围出的第二风机腔内,并且所述第二风叶与所述第二电动机传动连接。当所述第二电动机启动时,所述第二电动机提供动力以驱使所述第二风叶绕中轴线V42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二风机44的吸风口向第二风机44的排风口的气流。在动力组件4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第二风机44的各个部件先进行组装,之后再将第二风机44由后向前插置于第二装配腔4224内,此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导风罩与所述第二环形台彼此内外套设。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400还包括第三密封件47,第三密封件47为硅胶等柔性材质并且被夹持于第二风机44与支撑板41之间,具体被夹持于所述第二导风罩的前端面与支撑板41之间,以实现第二风机44与第二风口414的密封对接,从而避免在支撑板41和第二风机44之间的组装接缝处形成漏风路径,保证动力组件400的吸力,并且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47,还可以降低对第二风机44与第二装配部4221之间的配接要求(如尺寸),从而减小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在动力组件400的装配过程中,优选地,先将第三密封件47置于第二装配腔4224内,再将第二风机44的前端部插置于第二装配腔4224内。
另外,第二风机44包括第二被限位部444;支撑板41包括与第二被限位部444适配的第二限位部4223,当第二风机44组装至支撑板41的组装位置时,第二限位部4223施加于第二被限位部444一抵持力,该抵持力阻止第二风机44向后远离支撑板41运动而脱开其组装位置,这样可保证装配牢固性以及密封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被限位部444为形成在所述第二电动机外表面的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4223为自所述第二环形台的后边沿向后延伸的第二挂耳,该第二挂耳具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匹配的第二限位孔,当第二风机44组装至支撑板41的组装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嵌入所述第二限位孔中,所述第二挂耳限制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对第二风机44的限位,增强第二风机44的装配牢固性。在变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可位置互换。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装配部4112和第二装配部4221具有相同配接结构,这样,可使得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可采用相同的结构,且二者能进行位置互换而不影响装配,便于组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400还包括第一电路板491和第二电路板492。
第一电路板491控制第一风机43的运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91固定组装在第一风机43的后侧面(也即第一风机43背离第一风口413的一侧);第二电路板492控制第二风机44的运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492固定组装在第二风机44的后侧面(也即第二风机44背离第二风口414的一侧)。
如前所述,动力组件400呈模块化设置,则第一电路板491、第二电路板492、所述壳体、第二风机44和第二风机44联合呈模块化整体,增强装配简便性,使动力组件400可适配于不同的清洁工具。
进一步地,第一电路板491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本体的若干第一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第一电子元件包括第一总控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类似的,第二电路板492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二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板本体的若干第二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第二电子元件包括第二总控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动力组件4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43(具体来讲第一电动机433)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44(具体来讲第二电动机443)未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中仅有第一风机43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43(具体来讲第一电动机433)未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44(具体来讲第二电动机443)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中仅有第二风机44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43(具体来讲第一电动机433)建立电信号连接,同时,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44(具体来讲第二电动机443)也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同时运转。
再具体地,所述第一总控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一电动机433。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43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433启停,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433制动,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43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433调整转速。
换个角度讲,与第一电动机433相适配的第一驱动器集成于第一电路板491,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至少部分构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能够用作控制第一电动机43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一电动机43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类似的,具体地,所述第二总控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二电动机443。例如,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44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443启停,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443制动,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44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433调整转速。
换个角度讲,与第二电动机443相适配的第二驱动器集成于第二电路板492,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至少部分构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能够用作控制第二电动机43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二电动机44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其中,所述电子元件以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也即,所述第一总控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总控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执行各自功能(例如输出信号、接收信号、控制等)所需的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4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风路并联式的双风机,增加动力组件400的吸力的同时,动力组件400呈模块化设置,无需再如现有技术一样去特意设计与第一风机43、第二风机44分别匹配的机壳,第一风机43、第二风机44、第一电路板491和第二电路板492均可以随所述壳体同步装配至所述整机机体上,组装拆卸方便,降低了因组装不良导致清洁工具吸力不足的几率,且提升动力组件400在不同的清洁工具中的通用性;
(2)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46、第三密封件47,可以分别使支撑板41和第一风机43之间、支撑板41和第二风机44之间的密封配接,提升动力组件400的密封性,保证动力组件400的吸力;
(3)通过使第二装配部4221和第二装配部1221具有相同配接结构,可使得第一风机43和第二风机44采用相同的结构,且二者进行位置互换而不影响装配,便于组装和拆卸。
实施例5
请参照图16至图18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组件500,动力组件500与实施例4的动力组件400结构大致相同,其包括壳体、第一风机53、第二风机54、第一电路板591以及第二电路板592,这些部件逐一对应于实施例4中的动力组件400的壳体、第一风机43、第二风机44、第一电路板491以及第二电路板492,可参照实施例4中的描述对这些部件进行理解。
下面将仅针对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500与实施例4中的动力组件400的不同点进行介绍,其他与实施例4相同的部件/结构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53相较于实施例4中的第一风机43,省略了第一导风罩431,也即,第一风机53包括第一风叶532和第一电动机533。
在与第一风机53相适配的支撑板51方面,第一装配部2122的第一环形台与第一电动机53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内表面与第一电动机53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第一风叶532设在第一装配部5122的第一装配腔5124内,并且第一风叶532与第一电动机533传动连接,当第一电动机533启动时,第一电动机533提供动力以驱使第一风叶532绕中轴线V51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一风口513向第一风机53的排风口的气流。这样,在动力组件500的装配过程中,可直接将第一风叶532和第一电动机533进行组装,再将第一电动机533由后向前密封配接所述第一环形台即可,相较于实施例4省去了实施例4中的第二密封件46。
类似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54相较于实施例4中的第二风机44,省略了所述第二导风罩,也即,第二风机54包括第二风叶542和第二电动机543。
在与第二风机54相适配的支撑板51方面,第二装配部5221的第二环形台与第二电动机543的前端部密封套接,具体地,所述第二环形台的内表面与第二电动机54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并过盈套接;第二风叶542设在第二装配部5221的第二装配腔5224内,并且第二风叶542与第二电动机543传动连接,当第二电动机543启动时,第二电动机543提供动力以驱使第二风叶542绕中轴线V52旋转,进而形成从第二风口514向第二风机54的排风口的气流。这样,在动力组件500的装配过程中,可直接将第二风叶542和第二电动机543进行组装,再将第二电动机543由后向前密封配接所述第二环形台即可,相较于实施例4省去了实施例4中的第三密封件4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500除了具有与实施例4中同样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4还具有第一风机53、第二风机54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配接方式更简洁,组装更方便,密封性更佳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6
请参照图19至图21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组件600,动力组件600与实施例5的动力组件500结构大致相同。
具体的,动力组件600包括壳体、第一风机63以及第二风机646,这些部件逐一对应于实施例5中的动力组件500的壳体、第一风机53以及第二风机54,可参照实施例5中的描述对这些部件进行理解。当然,动力组件600与实施例4中的动力组件400结构也大致相同,可结合实施例4的描述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
下面将仅针对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600与实施例5中的动力组件500的不同点进行介绍,其他与实施例5相同的部件/结构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动力组件600包括一体式电路板690,电路板690控制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运转。电路板690具体可以组装固定于第一风机63、第二风机64和所述壳体的至少其一。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690组装固定于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其包括位于第二风机64后侧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一风机63的后侧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运转通过同一电路板690进行控制,换个角度讲,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600与实施例5相较,不仅仅将实施例5中的第一电路板591和第二电路板592集成为同一个电路板,而且还可以使实施例5中的所述第一总控单元和所述第二总控单元集成为一体,这样,通过共用同一电路板690对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运转进行控制,降低了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控制成本,便于最大限度地共用部分相同元件,简化了结构设计。
具体来讲,电路板690包括一体设置的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板本体的若干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电子元件包括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动力组件6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63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64未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中仅有第一风机63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63未建立电信号连接,而此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64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中仅有第二风机64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一风机63建立电信号连接,同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第二风机64也建立电信号连接,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同时运转。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63包括第一电动机633,第一电动机633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
具体地,所述公用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一电动机633。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63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633启停,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633制动,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63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一电动机633调整转速。概况来讲,也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能够用作控制第一电动机63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一电动机63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类似的,第二风机64包括第二电动机643,第二电动机643为无刷电动机,其为机电能量转换结构。
具体地,所述公用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第二电动机643。例如,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供电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643接入供电信号,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启停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643启停,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制动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643制动,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感测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643的传感器(例如位置传感器)感测,或者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到速度指令信号后控制第二电动机643调整转速。概况来讲,也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能够用作控制第二电动机643的接入供电、启停、制动、转速、转向、电流(或转矩)、感测以及保护第二电动机643的过流、过压、过热等。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结构的命名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定,例如,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换成如下角度对技术方案进行公开,动力组件600包括第一无刷电机和第二无刷电机,其中:所述第一无刷电机包括第一电动机633以及第一驱动器,第一电动机633构成第一风机63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驱动器构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也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换个角度可以称之为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无刷电机包括第二电动机643以及第二驱动器,第二电动机643构成第二风机64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驱动器构成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也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换个角度可以称之为所述第二驱动器);相对应的,所述公用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控制第一电动机633并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器控制第二电动机643,其可以换个角度称之为总控单元,也即至少用于协同控制所述第一无刷电机和所述第二无刷电机。这样,通过将所述第一驱动器和所述第二驱动器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69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个无刷电机的驱动器各自单独设置的技术方案,降低了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共用了电路板690上的部分相同元件作为主控单元,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成本。
其中,所述电子元件以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也即,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执行各自功能(例如输出信号、接收信号、控制等)所需的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动力组件600除了具有与实施例5中同样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5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共用同一电路板690对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运转进行控制,换个角度讲,也即所述第一无刷电机的第一驱动器和所述第二无刷电机的第二驱动器均集成于具有主控功能的同一电路板690,降低了第一风机63和第二风机64的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共用了电路板690上的部分相同元件作为主控单元,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成本。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以及电路板,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电路板包括一体设置地板本体、以及布设于所述板本体的若干电子元件,所述若干电子元件包括公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动力组件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一风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二风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且所述公用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风机建立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同时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用单元配置为输出供电信号、启停指令信号、制动指令信号、感测指令信号、速度指令信号的一种或以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从所述公用单元接收信号并控制依照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二风机;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包括无刷电动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联合呈模块化整体,所述电路板固定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三者至少其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风机配接的第一装配部和与所述第二风机配接的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相同的配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风路和所述第二风机的风路相并联;
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前侧面以及与所述前侧面相对设置的后侧面,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分别贯通所述前侧面和所述后侧面;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并排布设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后侧面,且所述第一风机密封对接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机密封对接所述第二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风路和所述第二风机的风路相串联;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以及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的风腔,所述风腔介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机容置于所述风腔内且密封对接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外部且密封对接所述第二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具有所述第一风口的支撑板和具有所述第二风口的罩壳,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罩壳密封组装且二者合围出所述风腔;
其中,所述支撑板包括前侧面和与所述前侧面相对设置的后侧面,所述后侧面设置有配接部,所述罩壳的前边沿与所述配接部彼此插接配合;
所述配接部设置为凹槽且与所述罩壳的前边沿插接配合,或者,所述配接部设置为凸棱且所述罩壳设置有与所述凸棱适配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具有围绕于所述第一风口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一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一环形台围绕出的第一装配腔;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被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风机插置于所述第一装配腔内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被限位部相适配以阻止所述第一风机远离所述支撑板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风叶和驱动所述第一风叶转动的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风叶设在所述第一装配腔内,且所述第一环形台与所述第一电动机过盈套接且紧密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包括第二限位部、罩设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罩部以及设有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二罩部,所述第二罩部包括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围绕于所述第二风口四周并向后凸伸地第二环形台以及由所述第二环形台围绕出的第二装配腔;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被限位部;当所述第二风机插置于所述第二装配腔内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被限位部相适配以阻止所述第二风机远离所述罩壳运动;
其中,所述第二被限位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风机外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自所述第二环形台的后边沿向后延伸的挂耳,所述挂耳具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相匹配的限位孔。
11.一种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壳体、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以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一体设置地板本体以及布设于所述板本体的总控单元,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动机以及集成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电机包括第二电动机以及集成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驱动器;
所述动力组件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二电动机独立运转;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运转,同时,所述总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器控制所述第二电动机运转。
12.一种清洁工具,所述清洁工具包括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工具还包括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模块化组装于所述机体。
CN201910250203.9A 2019-03-29 2019-03-29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Pending CN1098464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0203.9A CN109846424A (zh) 2019-03-29 2019-03-29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PCT/CN2019/121464 WO2020199622A1 (zh) 2019-03-29 2019-11-28 滚刷组件及具有该滚刷组件的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0203.9A CN109846424A (zh) 2019-03-29 2019-03-29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6424A true CN109846424A (zh) 2019-06-07

Family

ID=66902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0203.9A Pending CN109846424A (zh) 2019-03-29 2019-03-29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46424A (zh)
WO (1) WO202019962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7877A (zh) * 2019-08-07 2019-10-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地刷、吸尘器及其动力控制方法
CN112540803A (zh) * 2020-12-18 2021-03-23 深圳赛安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表单设计适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1032B (zh) * 2021-04-28 2022-09-09 深圳福必得科技有限公司 扫拖一体分离式洗地机及扫拖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1676A (ja) * 1997-01-21 1998-08-04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1820806A (zh) * 2007-11-26 2010-09-01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真空吸尘器
JP2011253934A (ja) * 2010-06-02 2011-12-15 Gigabyte Technology Co Ltd 埃除去機能を備えたダブルファン式放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回路とフィンセットユニット
CN202553812U (zh) * 2012-05-16 2012-11-28 成浩 一种清洁机器人集尘装置
CN204311389U (zh) * 2014-11-28 2015-05-06 陈劼 一种具有电动可变负压系统的扫地车
CN206517527U (zh) * 2017-02-21 2017-09-22 江苏仁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建筑物的智能监控系统
CN206659750U (zh) * 2017-01-04 2017-11-24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风机机构、机头组件及清洁工具
CN209996201U (zh) * 2019-03-29 2020-01-31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93663B2 (en) * 2013-03-15 2017-07-04 Bissell Homecare, Inc. Tufting method and brushroll for vacuum cleaner
CN109199228A (zh) * 2017-07-07 2019-01-15 添可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地刷及其吸尘器
CN208447448U (zh) * 2017-10-24 2019-02-01 无锡睿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地刷头
CN208447449U (zh) * 2017-10-24 2019-02-01 无锡睿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刷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1676A (ja) * 1997-01-21 1998-08-04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1820806A (zh) * 2007-11-26 2010-09-01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真空吸尘器
JP2011253934A (ja) * 2010-06-02 2011-12-15 Gigabyte Technology Co Ltd 埃除去機能を備えたダブルファン式放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回路とフィンセットユニット
CN202553812U (zh) * 2012-05-16 2012-11-28 成浩 一种清洁机器人集尘装置
CN204311389U (zh) * 2014-11-28 2015-05-06 陈劼 一种具有电动可变负压系统的扫地车
CN206659750U (zh) * 2017-01-04 2017-11-24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风机机构、机头组件及清洁工具
CN206517527U (zh) * 2017-02-21 2017-09-22 江苏仁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建筑物的智能监控系统
CN209996201U (zh) * 2019-03-29 2020-01-31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7877A (zh) * 2019-08-07 2019-10-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地刷、吸尘器及其动力控制方法
CN112540803A (zh) * 2020-12-18 2021-03-23 深圳赛安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表单设计适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40803B (zh) * 2020-12-18 2023-08-11 深圳赛安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表单设计适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9622A1 (zh)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46424A (zh)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JP5983929B2 (ja) 携帯用ブロワ
JP2014037818A (ja) 携帯用ブロワ
WO2004022948A1 (en) Jet motor or turbine motor
CN108063196A (zh) 电池包和电动工具
CN219513886U (zh) 电机外壳及永磁电动机
US20190363651A1 (en) Power tool
WO2004086929A3 (fr) Aspirateur autonome bimoteur
EP3322025A1 (en) Battery cooling apparatus
JP2001342996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11040693A (ja) ファン装置
JP4318898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112886758A (zh) 一种水冷式永磁同步无刷直流电机
US20200229660A1 (en) Electric blower, vacuum cleaner, and hand drying device
WO2024045441A1 (zh) 电动工具
CN209996201U (zh) 动力组件以及具有该动力组件的清洁工具
CN213655204U (zh) 干湿两用电风机
US20170253141A1 (en) Self propelled battery cooling system to extend the ride-range of an electric bike
KR20140056377A (ko) 전기 기계를 냉각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217327770U (zh) 一种耐高温的直流无刷风机
CN107394969B (zh) 一种用于洗涤机的新型电机
CN218030715U (zh) 一种双涡轮风扇
CN208088201U (zh) 手持式吹风机
CN215860977U (zh) 风机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20527811U (zh) 离心式吸尘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