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4445A -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14445A
CN109814445A CN201910026995.1A CN201910026995A CN109814445A CN 109814445 A CN109814445 A CN 109814445A CN 201910026995 A CN201910026995 A CN 201910026995A CN 109814445 A CN109814445 A CN 109814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ntrol
master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69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智勇
孔意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699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144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14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4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初始化信号对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在完成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第二控制单元。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能够确保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间的上电时序正确,第二控制单元中不会存在异常的反灌电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能够完全按照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提高了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具有更佳的控制性能,适用范围较广。

Description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路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技术人员对于电子电路的控制稳定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加快对于电路的控制处理速度,技术人员通常采用双控制器来对于电子电路进行并行控制,以使所述电子电路具有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更强的数据执行功能;在双控制器的控制方式中,通过一个从控制器来辅助另一个主控制器,以使两个控制器相互配合实现更加完整的电路功能,满足技术人员的特定需求;相对于单个控制器的控制方式,所述双控制器能够对于电子电路实现更佳的控制性能,并且双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大型、中型以及小型的电路系统中;因此基于双控制器实现的主从控制方式已经在本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能够实现双控制器能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每一个控制器都需要进行上电操作,所述控制器接入外界电能以完成上电操作;当所述双控制器上电完成后,所述主控制器才能够对从控制器传输动作指令,所述从控制器按照动作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然而在传统技术中,在电路结构设计过程中,从控制器直接与外界电源连接,在双控制器启动瞬间,所述从控制器就会接入外界电源的反灌电压,通过该反灌电压驱动双控制器上电完成,那么从控制器接收动作指令以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此时通过反灌电压驱动从控制器实现的电路功能并非技术人员设计所需,从控制器所出现的误启动也会导致主从控制方式的不稳定,降低了电路系统的安全。
综上所述,传统技术中的主从控制方式,由于从控制器的上电电压设计不当,造成从控制器的上电时序错乱,从控制器并未按照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执行相应的动作,对电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示例性技术中存在的主从控制方式上电时序错乱,从控制器由于反灌电压而误启动,主从控制方式稳定性和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
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
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并且滞后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高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有效状态;
将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高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有效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低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
和,将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低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之前,包括:
获取由外部的初始化电路产生的初始化信号;
或者,获取由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产生并预先存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部的初始化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之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接入所述供电电能,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执行电路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讯中断。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
所述装置包括:
初始化单元,所述初始化单元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以及
状态设置单元,所述状态设置单元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主从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
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上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在完成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之前,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间无法实现正常的通讯,第二控制单元无法接受控制指令以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供电电源也无法将供电电能反灌至第二控制单元,以避免第二控制单元由于反灌电压出现误启动;从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具有正常的上电时序,极大地保障了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相互协同形成一个控制整体,达到更佳的控制效果,确保主从控制系统能够完全按照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所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各个不同的工业技术领域,兼容性极强,降低了主从控制系统的控制误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从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波形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另一种电平状态波形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从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主从控制系统采用双控制单元来实现对于电子电路的并行控制,通过双控制单元能够极大地提高对于数据的处理性能,因此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在各种类型的电子电路中(尤其是在复杂电路系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可选的,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控制系统10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主从控制系统10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的通讯端连接,进而第一控制单元101与第二控制单元102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互;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VDD,所述供电电源VDD输出供电电能;通过该供电电能能够实现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的上电功能,只有当第一控制单元101上电成功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才能够实现正常的电路功能;只有当第二控制单元102上电成功以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才能够实现正常的电路功能;因此通过供电电源VDD输出的供电电能能够保障主从控制系统10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在图1中,第一控制单元101作为主控制系统,第二控制单元102作为从控制系统,通过第一控制单元101能够操控第二控制单元102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能够形成一个电路整体,实现更加复杂的电路功能,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能够同时按照用户的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例如,第一控制单元101将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控制单元102,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相应的控制指令,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可根据控制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主从控制系统10具有较为简化的电路模块结构,可操控性较强。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主从控制系统1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应用对象,通过该方法能够操作主从控制系统10中每一个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由于图1中示出的结构示意仅仅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主从控制系统10的一个实施例,并非构成对于所述主从控制系统10的技术限定,在不违背所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实质操作步骤的基础之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图1的基础之上对主从控制系统10的结构进行变形、延伸、拓展等操作,对此本文不做限定;那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可适用于本领域中不同类型的主从控制系统中,适应范围较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示出的主从控制系统10的结构示意中,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可采用本领域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路结构来实现;作为一种示例,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单元101的电路结构示意,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控制单元102的电路结构示意;参照图1,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还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以及第二电容C2。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串行通信管脚P0.5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串行通信管脚P0.4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三串行通信管脚P0.1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的电源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的通讯端;第一控制单元101的电源端接供电电源VDD,通过第一控制单元101的电源端能够接入供电电源VDD的供电电能,以使第一控制芯片U1实现上电功能,当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上电成功以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与外界的电子设备进行信号通信,示例性的,第一控制芯片U1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二控制单元102,以保障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能够实现更加完成更加复杂的电路功能;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参考电压输入管脚、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参考电源VC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一参考电源VCC1能够实现第一控制单元101中每一个信号传输端口的静电保护功能,以保障第一控制单元101中每一个信号传输端口的物理安全性能。
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通讯管脚P2.3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通讯管脚P2.4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三通讯管脚P2.5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四通讯管脚P2.6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的操作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的操作信号输入端接外界的操作电路,通过外界的操作电路将操作信号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U1,以使第一控制芯片U1实现相应的电路控制功能,例如,通过操作信号使第一控制芯片U1实现复位、初始化等功能;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芯片U1与外界的操作电路能够实现较高的通信兼容性,第一控制单元101能够按照用户的操作指令实现相应的动作,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单元101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提高了主从控制系统10的兼容性和实用价值,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HC89S003F4;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具有数据集中处理和控制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采用其它信号的芯片应用于第一控制单元101,并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对此本文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当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HC89S003F4时,参照图5,第一控制芯片U1的信号传输管脚为第一控制单元101的每个信号传输端口,第一控制芯片U1的信号传输管脚:P2.0、P0.5、P0.4、P0.3、P0.2、P0.1、P0.0、P1.1、P0.7、P0.6、P2.1、P2.2、P2.3、P2.4、P2.5、P2.6、P2.7以及P1.0,通过静电防护电路能够及时泄放第一控制芯片U1的每个信号传输管脚的静电电荷,以使第一控制芯片U1通过信号传输管脚能够实现安全、稳定的数据通信功能;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芯片101的供电电源VDD和第一参考电源VCC1即可采用分开设计的方式,也可采用相互连接的方式,以使第一控制芯片U1能够实现正常的上电功能;只有当第一控制芯片U1接入供电电源VDD的供电电能时,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才能够实现正常的通信功能,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子电路中,并控制电子电路实现不同的电路功能。
参照图3,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还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2、第一三极管Q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以及第十五电阻R15。
其中,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电源管脚S以及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的电源端,第二控制单元102的电源端接所述供电电源VDD,通过供电电源VDD能够输出供电电能,该供电电能能够驱动第二控制芯片U2实现稳定的上电操作;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2的通讯端,示例性的,通过该通讯端能够接入控制信号,以实现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之间的数据通信功能,第一控制单元101能够实时控制第二控制单元102的工作状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十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GND,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串行通信管脚G;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参考电压输入管脚D和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第二参考电源VCC2,通过第二参考电源VCC2能够实现对于第二控制单元102的信号传输端口静电保护功能,极大地保障了第二控制芯片U2的物理安全性能。
可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控制芯片U2的型号为:AP9435GM;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在控制信号的操控下实现相应的电路控制功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若第二控制芯片U2的型号为AP9435GM,参照图6,第二控制芯片U2的信号传输管脚为第二控制单元102的信号传输端口,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信号传输管脚包括:串行通信管脚G和参考电压输入管脚D,通过第二控制单元102中的静电防护电路能够及时地泄放第二控制芯片U2的信号传输管脚中积累的静电电荷,以使第二控制单元102中的静电电压保持在安全、稳定的范围,提高第二控制单元102的物理安全性能。
结合符合图2和附图3,第二控制单元102的通讯端与第一控制单元101的通讯端连接,当第二控制单元102的通讯端接入第一控制单元101的控制信号,通过该控制信号能够实时操控第二控制单元102的上电状态及其所实现的电路功能;第二控制单元102只有上电成功后才能够按照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单元102可根据控制信号实现相应的上电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单元102的供电电源VDD与第二参考电源VCC2既可以相互连接也可以相互隔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都存在一个静电防护电路,通过该静电防护电路能够实现静电防护,以使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能够避免静电电荷超出安全的阈值,保障了主从控制系统10的物理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图2以及图3仅仅是以实施例,并非意味着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出的电路结构属于本领域的示例性技术。
下面结合图1至图3来分析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从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因此在主从控制系统工作过程中,这两个控制单元存在上电时序的差异;其中第一控制单元101作为主控制系统,则第一控制单元10先上电启动,第二控制单元101后上电启动,并且只有控制单元在上电启动以后,所述控制单元才能够处于可控状态,所述控制单元才能够实现稳定的电路功能;然而在示例性技术中,第一控制单元101在上电启动阶段,供电电源VDD将供电电能反灌至第二控制单元102,导致第二控制单元102异常上电启动,那么在第一控制单元101上电启动阶段,第二控制单元102会由于反灌电压自行上电成功,进而第二控制单元102在反灌电压的驱动下接收外界的操作指令,并根据外界的操作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此时第二控制单元102所实现的电路功能并非技术人员所需;因此示例性技术中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存在上电时间的差异,主从控制系统10中的反灌电压将会导致第二控制器单元102的上电时序错乱,降低了主从控制系统10的控制稳定性和控制安全性;并且由于第二控制单元102的内部电路具有多个电源输入端口,比如参照图3,第二控制单元102同时连接供电电源VDD和第二参考电源VCC2,若供电电源VDD与第二参考电源VCC2直接相互连接,那么在第一控制单元101进行上电启动阶段,第二控制单元102就极容易接入第二参考电源VCC2的电能,通过第二参考电源VCC2的电能将会直接拉升第二控制单元102中的内部电压,第二控制单元102会错误的上电启动,从而第二控制单元102本身不合理的电路结构也会导致第二控制单元102更容易接入反灌电压,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低。
综上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2存在上电时序的差异,并且第二控制单元102本身的电路连接方式也会导致主从控制系统的上电时序错乱,第二控制单元102在第一控制单元101的上电启动阶段就接入反灌电压,第二控制单元102的上电时序错乱,主从控制系统10无法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实用价值不高,进而导致示例性技术中主从控制方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具体如下:
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具体流程,其中所述方法应用于主从控制系统,所述主从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可参照图1至图3的实施例,此处将不再追出;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
只有当第一控制单元经过初始化操作后,第一控制单元才能够稳定、安全地操控第二控制单元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示例性的,当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后,则说明第一控制单元已经上电成功,第一控制单元本身处于稳定状态;通过初始化操作能够及时唤醒第一控制单元中的各个电子元器件,以使主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正常、稳定的电子电路控制功能。
S402: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在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前,第一控制单元并不能够对第二控制单元采取有效的控制,第二控制单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S402中,在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阶段,各个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处于无效状态,第二控制单元就无法接受外界电路的信号,供电电源无法将供电电能反灌至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无法上电成功;因此在S402中,通过改变第一控制单元和/或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状态,以确保主从控制系统在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阶段不会出现上电时序错误,保障了第二控制单元的物理安全性。
因此图4示出方法的具体流程中,若第一控制单元未完成初始化操作,则将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一控制单元之间进行通信隔离,以使第二控制单元无法接入供电电能,那么第二控制单元不会出现异常启动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消除了第二控制单元的反灌电压问题,第二控制单元能够保持正常、安全的上电时序,主从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接入安全的电能,以满足技术人员的实际功能需求;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能够适用于各个工业技术领域,兼容性极强;有效地克服了示例性技术中主从控制系统由于反灌电压而导致第二控制单元上电时序错乱,从控制系统会存在异常上电现象,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低,难以满足技术人员实际电路功能需求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讯中断。
在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任何一个单元的通讯端处于无效状态时,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无法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第一控制单元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无法形成一个电路整体;那么在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阶段,第二控制单元无法接收外界的控制信息,第二控制单元也无法根据外界的控制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第二控制单元处于“被隔离”的状态;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二控制单元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防止第二控制单元接收外界的控制指令误启动,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控制稳定性,所述主从控制系统能够完全按照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所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本实施例与图4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S402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S503,S501~S502与图4的S401~S402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S501~S502。S503具体如下:
S503:当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之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
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后,第一控制单元能够实现稳定的电路控制功能,主从控制系统已经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第一控制单元能够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二控制单元;并且第二控制单元也能够稳定、安全地接入供电电能,并根据供电电能实现正常的上电功能,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控制信号中的控制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第二控制单元根据用户的操作指令处于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控制单元已经处于安全、正常的工作状态,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正式通讯,以使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组成一个电路整体,所述主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更加复杂、完整的电路功能,在保障第二控制单元可控性的基础之上,主从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控制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接入所述供电电能,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执行电路功能。
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操作完成,通过控制信号能够实时操控第二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用户的操作信息,第一控制单元能够改变第二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主从控制系统能够完全按照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实现电路功能,技术人员的使用体验更加;为了更好地说明第二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的变化过程,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详细论述;具体如下:
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波形,如图6所示,在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前,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处于无效状态,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无法根据控制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以防止第一控制单元内部存在反灌电压;一旦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则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立即跳转至有效状态,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开始正常通讯,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能够形成一个电路整体实现更加复杂的电路供能,第二控制单元在第一控制单元的操控下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保障了第二控制单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单元在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阶段完成瞬间,主从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指令实现主从控制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效率,第二控制单元具有正确的上电时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本实施例与图4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S402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S703,S701~S702与图4的S401~S402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S701~S702。S703具体如下:
S703: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并且滞后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时方式,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为0.5S~2.4S;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第一预设时间的具体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阶段结束之后,在经过第一预设时间之后,第二控制单元才能够上电,并根据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在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后至第一预设时间内,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仍然处于通讯中断的状态,第二控制单元无法接入供电电能,以防止第二控制单元出现反灌电压;此时主从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控制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了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这两者的控制误差;示例性的,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另一种波形,如图8所示,为了更好地说明图8中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电平状态的跳变情况,下面结合图6和图8来对比说明,具体如下:
对比图6和图8示出通讯端的电平状态的波形图,当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后,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并没有立刻正常通讯,而是经过第一预设时间之后,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都恢复至有效状态,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内,第二控制单元仍然无法接收并识别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第二控制单元无法根据控制信号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第二控制单元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内仍然不存在反灌电压,避免了第二控制单元本身不稳定的状态导致主从控制系统存在较大控制误差的问题;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在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时,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性存在较大噪声干扰的问题,第二控制单元需要滞后第一预设时间,以待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都返回至稳定、安全的工作状态,主从控制系统才能够实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间的正常通讯,第二控制单元接入供电电能以维持正常、安全的工作状态,主从控制系统对于电子电路具有较高的控制性能,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具有更高的控制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了第一控制单元在工作状态翻转瞬间,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效果存在异常以及主从控制系统不稳定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低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和,将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低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高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有效状态;将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高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有效状态。
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通过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能够改变第一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通过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能够改变第二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与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有效或者无效状态具有一一对应关系;那么设置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能够使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处于有效状态或者无效状态,控制简便,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间的通讯状态具有较高的控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示例性的,参照图5和图6,若第一控制单元处于初始化阶段,通过“拉低”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低电平状态,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间无法正常通讯,防止了第二控制单元在不稳定状态下存在异常的反灌电压;当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后,同时拉升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都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都处于高电平状态,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能够实现正常通讯,第二控制单元具有正常的上电时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的电平状态,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可在有效状态和无效状态之间相互转换,防止了第二控制单元在反灌电压的驱动下异常启动的问题;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具有较高的控制精确度和控制灵活性,主从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和通讯稳定性,第二控制单元能够完全按照技术人员的操作指令实现相应的动作,主从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更佳,可普适性地适用于各个不同的工业技术领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本实施例与图4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S4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S901,S902~S903与图4的S401~S402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S902~S903。S901具体如下:
S901:获取由外部的初始化电路产生的初始化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初始化信号由外部的初始化电路产生;初始化电路根据用户的操作信息生成初始化信号,第一控制单元接入该初始化信号,通过该初始化信号对第一控制单元内部的数据进行预先设置,以实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操作;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单元与外部的初始化电路能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互,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技术人员的电路功能需求实现自身的初始化,当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之后,第一控制单元具有较强的电路控制性能,主从控制系统对于电子电路实现安全的控制性能。
可选的,所述初始化电路由示例性技术中的电路结构来实现,对此本文不做限定;比如初始化电路采用DS12C887芯片、电阻等来生成初始化信号,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初始化电路具有较高的兼容性,通过初始化电路能够极大地保障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稳定性和物理安全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本实施例与图4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S4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1001,S1002~S1003与图4的S401~S402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S1002~S1003。S1001具体如下:
S1001:获取由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产生并预先存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部的初始化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初始化信号由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产生并预先存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部,由于第一控制单元具有电路集中控制以及数据处理性能,因此通过第一控制单元产生初始化信号,该初始化信号包含相应的初始化信息,第一控制单元根据初始化信号实现自身的初始化操作;第一控制单元具有更高的可调性和控制灵活性,进而主从控制系统具有更为简化的结构,可操控性更强,通过结合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实现的主从控制方式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主从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更加更佳。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70的结构示意,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如图11所示,所述装置70包括初始化单元701和状态设置单元702。
其中,所述初始化单元701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
所述状态设置单元702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的装置70与图4中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相对应,因此关于图11中装置70中各个单元的工作原理可参照图1至图10的实施例,此处将不再赘述。
在图10示出的装置70中,通过初始化单元701对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以使第一控制单元具有较高的控制稳定性;可选的,状态设置单元702与初始化单元701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互,通过状态设置单元702能够得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进程;通过状态设置单元702能够防止第二控制单元在自身不稳定的情况下存在反灌电压,该反灌电压将会导致主从控制系统的上电时序错乱的问题;从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状态设置单元702改变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这两者任意一个单元的通讯端的状态,以驱动在第一控制单元未完成初始化之前,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无法进行正常通讯;第二控制单元能够按照用户的操作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功能,第二控制单元的上拉电压跟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源同步或者滞后,第二控制单元在第一控制单元的操控性处于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70能够使第二控制单元具有正确的上电时序,主从控制系统对于电子电路能够实现较高的控制性能,提高了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装置70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电子电路的控制领域,实用价值极高;有效地解决了示例性技术中主从控制方式的上电时序错误,从控制单元存在反灌电压,主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从控制单元容易出现异常启动状态,主从控制系统实现的电路功能无法满足技术人员实际需求的问题。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控制系统80的结构示意,如图12所示,主从控制系统80包括:第一控制单元801、第二控制单元802、存储器803、处理器804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803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804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805;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1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802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1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802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所述处理器804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805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1进行初始化。
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1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1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802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802。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的主从控制系统80与图4中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相对应,因此关于图12中主从控制系统80的实施方式可参照图1至图10的实施例,此处将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805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803中,并由所述处理器804执行,以完成本申请。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805在所述装置70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805可以被分割成初始化单元701和状态设置单元702。
所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70可以是本领域中某一种特定的电路结构或者电子设备。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804、存储器80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2仅仅是主从控制系统80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提高主从控制系统8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804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803可以是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主从控制系统80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803也可以是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803还可以既包括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803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803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控制模块和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控制模块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从控制系统80始终能够保持正常的上电时序,在第一控制单元801初始化完成之前,第一控制单元801和第二控制单元802为通讯状态中断状态,第二控制单元802无法接收控制指令,以避免供电电源将供电电能反灌至第二控制单元802;图12中的主从控制系统80能够按照用户的操作指令实现相应的电路控制功能,第一控制单元801和第二控制单元802处于安全、协调、可控的状态,主从控制系统80具有正常、安全的上电时序;所述主从控制系统80可使电子电路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主从控制系统80的控制性能更佳,技术人员的使用体验更高;有效地解决了示例性技术中主从控制方式中从控制单元的上电时序错乱,反灌电压将导致从控制单元异常上电启动,主从控制系统实现的电路功能并非技术人员实际所需要,示例性技术中的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都较低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能够保障主从控制系统具有安全、正常的上电时序,提高了主从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使用价值极高;因此所述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对于促进本领域中的主从控制方式在各个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价值,将产生重要的工业生产价值。
在本文对各种器件、电路、装置、系统和/或方法描述了各种实施方式。阐述了很多特定的细节以提供对如在说明书中描述的和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总结构、功能、制造和使用的彻底理解。然而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实施方式可在没有这样的特定细节的情况下被实施。在其它实例中,详细描述了公知的操作、部件和元件,以免使在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难以理解。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本文和所示的实施方式是非限制性例子,且因此可认识到,在本文公开的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细节可以是代表性的且并不一定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各种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方式”等的引用意为关于实施方式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因此,短语“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或“在实施方式中”等在整个说明书中的适当地方的出现并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方式。此外,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因此,关于一个实施方式示出或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全部或部分地与一个或多个其它实施方式的特征、结构或特性进行组合,而没有假定这样的组合不是不合逻辑的或无功能的限制。任何方向参考(例如,加上、减去、上部、下部、向上、向下、左边、右边、向左、向右、顶部、底部、在…之上、在…之下、垂直、水平、顺时针和逆时针)用于识别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公开内容,且并不产生限制,特别是关于实施方式的位置、定向或使用。
虽然上面以某个详细程度描述了某些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做出很多变更而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连接参考(例如,附接、耦合、连接等)应被广泛地解释,并可包括在元件的连接之间的中间构件和在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因此,连接参考并不一定暗示两个元件直接连接/耦合且彼此处于固定关系中。“例如”在整个说明书中的使用应被广泛地解释并用于提供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非限制性例子,且本公开不限于这样的例子。意图是包含在上述描述中或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事务应被解释为仅仅是例证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可做出在细节或结构上的变化而不偏离本公开。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
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
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完成并且滞后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高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有效状态;
将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高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有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低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
和,将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低电平状态,使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之前,包括:
获取由外部的初始化电路产生的初始化信号;
或者,获取由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产生并预先存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部的初始化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初始化之后,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有效状态,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正常通讯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接入所述供电电能,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执行电路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为无效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讯中断。
9.一种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从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
所述装置包括:
初始化单元,所述初始化单元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以及
状态设置单元,所述状态设置单元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10.一种主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共接于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供电电能;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初始化信号对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进行初始化;
在完成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初始化之前,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通讯端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通讯端设置为无效状态,以抑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供电电能反灌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CN201910026995.1A 2019-01-11 2019-01-11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Pending CN1098144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6995.1A CN109814445A (zh) 2019-01-11 2019-01-11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6995.1A CN109814445A (zh) 2019-01-11 2019-01-11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4445A true CN109814445A (zh) 2019-05-28

Family

ID=66603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6995.1A Pending CN109814445A (zh) 2019-01-11 2019-01-11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1444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4421A (zh) * 2004-03-26 2005-09-28 Det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
CN101515157A (zh) * 2008-02-19 2009-08-26 尚新民 智能电源供给装置
CN103823386A (zh) * 2012-11-16 2014-05-2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装置及该装置的上电、下电控制方法
CN105094267A (zh) * 2015-07-29 2015-11-25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装置
EP3116169A1 (de) * 2015-07-09 2017-01-1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zur strommodulierten datenübertragu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4421A (zh) * 2004-03-26 2005-09-28 Det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
CN101515157A (zh) * 2008-02-19 2009-08-26 尚新民 智能电源供给装置
CN103823386A (zh) * 2012-11-16 2014-05-2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装置及该装置的上电、下电控制方法
EP3116169A1 (de) * 2015-07-09 2017-01-1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zur strommodulierten datenübertragung
CN105094267A (zh) * 2015-07-29 2015-11-25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70021B (zh) 家庭总线系统hbs电路、信号转换方法和装置
WO2004032425A1 (ja) 通信アダプタ装置および通信アダプタおよび不揮発性メモリへの書込み方法とこれに用いる電気機器及びromライタ
CN103454996A (zh) 主从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90757B (zh) 一种基于i/o接口的信号输出方法和装置
CN109710048B (zh) 一种基于龙芯处理器的便携式终端电源管理方法
CN102930064A (zh) 基于usb的数据采集系统及其数据采集的方法
CN209199093U (zh) 用于双线uart串口和单线uart串口通信的转换电路
CN109844685A (zh) 一种分时复用的复位装置、方法、及终端
CN103914415B (zh) 调整输入/输出接口
CN108508812A (zh) 一种agv控制器io端口复用配置系统及其方法
CN108563537A (zh) 一种usb主从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9474853A (zh) 一种电视机唤醒电路及具有其的电视机
CN109814445A (zh) 提高主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装置及主从控制系统
CN111948971A (zh) 一种智能卡管理装置及其数据转接方法
CN106025727B (zh) 一种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智能插座
CN203092570U (zh) 一种七自由度力反馈机器人遥操作手控器测控电路
CN209460604U (zh) 主从控制系统的静电防护控制电路及主从控制系统
CN207869116U (zh) 一种主备设备的切换控制系统
CN206515777U (zh) 一种复位控制系统及用于pcie插卡复位的控制电路
CN102693203A (zh) 嵌入式usb主机
CN107239423A (zh) 一种基于扩展iic接口的装置
CN208506542U (zh) 一种agv控制器io端口复用配置系统
CN108156310A (zh) 一种指纹处理的方法和系统、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7153456A (zh) Otg连接控制方法、otg连接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Szecówka et al. USB receiver/transmitter for FPGA implemen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