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2429A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12429A
CN109812429A CN201811381713.1A CN201811381713A CN109812429A CN 109812429 A CN109812429 A CN 109812429A CN 201811381713 A CN201811381713 A CN 201811381713A CN 109812429 A CN109812429 A CN 109812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s
axial
blade
supply device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817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贵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12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24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提供送风装置,其具有:动叶片,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旋转叶片;静止部,其配置于动叶片的轴向一侧;可动部,其配置于静止部的轴向一侧;以及驱动部,其安装于可动部,具有与中心轴线同轴配置的输出轴,动叶片通过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而产生气流,静止部具有对动叶片所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的多个第一叶片,可动部具有对穿过了静止部的气流的朝向进行调整的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分别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可动部以使包含多个第二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一假想平面与轴向垂直的方式安装于输出轴,多个第二叶片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倾斜地在轴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公开2015-148176号公报中公开的风扇具有主体外壳、送风单元、风向变更单元以及旋转单元。主体外壳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被送风单元送至吹出口。在吹出口处旋转自如地安装有风向变更单元。风向变更单元具有风向变更部。风向变更部具有圆板形状的风向变更主板部分,在风向变更主板部分的周缘具有呈放射状延伸的板形状的大量的风向变更板部分。在风向变更板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大量的筒部分。作为一例,旋转单元利用齿轮传动马达使齿轮旋转。该齿轮与筒部分啮合,伴随着齿轮旋转,风向变更单元进行旋转。
例如,关于空调的室内机,需要具有在制冷时和制暖时变更从室内机吹出的风的朝向的功能。在室内机安装于房间的侧壁的情况下,在制暖时,优选使风从室内机朝向下方吹出。另一方面,在制冷时,优选使风例如从室内机朝向水平方向或上方等吹出。此外,关于空调,优选送风距离大于风扇的送风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变更风向并且能够增长送风距离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例示的送风装置具有:动叶片,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旋转叶片;静止部,其配置于动叶片的轴向一侧;可动部,其配置于静止部的轴向一侧;以及驱动部,其安装于可动部,具有与中心轴线同轴配置的输出轴。动叶片通过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而产生气流。静止部具有对动叶片所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的多个第一叶片。可动部具有对穿过了静止部的气流的朝向进行调整的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分别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可动部以使包含多个第二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一假想平面与轴向垂直的方式安装于输出轴。多个第二叶片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倾斜地在轴向上延伸。
例示的本发明提供了能够变更风向并且能够增长送风距离的送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静止部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支承部周边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可动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的可动部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第二叶片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倾斜的方向俯视观察可动部时的图。
图9A是用于对可动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9B是用于对可动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叶片支承部与第二叶片支承部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与作为图3所示的动叶片10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轴向定义为前后方向,相对于动叶片10将可动部60侧定义为前侧。本申请使用该前后方向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该前后方向的定义来限定使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时的朝向。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动叶片10、静止部30、驱动部40以及可动部60。送风装置1还具有动叶片用马达20和支承部50。
动叶片10具有多个旋转叶片11。多个旋转叶片11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周向排列。详细而言,动叶片10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杯状的凸部12。各旋转叶片11从凸部12的外侧面沿包含径向成分在内的方向延伸。旋转叶片11和凸部12例如使用树脂或金属而构成。优选为,旋转叶片11和凸部12是一个部件。动叶片10构成所谓的轴流风扇。动叶片10通过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旋转而产生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前侧俯视时,动叶片10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通过动叶片10旋转,产生从后方朝向前方的气流。
动叶片用马达20具有沿着中心轴线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21。在本实施方式中,轴21呈柱状。但是,轴21也可以呈筒状。轴21例如由金属构成。动叶片用马达20具有未图示的定子和转子。定子是电枢。转子具有磁铁,与定子在径向上对置。轴21固定于转子。通过向定子提供电力,在转子上产生旋转扭矩,轴21与转子一同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动叶片用马达20的旋转轴线与中心轴线C同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用马达20是转子位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的马达。但是,动叶片用马达20也可以是转子位于定子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型的马达。
动叶片用马达20配置于动叶片10的轴向一侧。即,动叶片用马达20配置于动叶片10的前侧。详细而言,动叶片用马达20的一部分位于凸部12的内侧。轴21的后端部固定于凸部12。因此,动叶片10与轴21一同旋转。即,动叶片用马达20使动叶片10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21经由安装部件13而间接地安装于凸部12。安装部件13由至少一个部件构成。但是,轴21也可以通过例如压入等而直接安装于凸部12。
静止部30配置于动叶片10的轴向一侧。即,静止部30配置于动叶片10的前侧。图4是示出静止部30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图4是从轴向前侧观察时的图。如图2至图4所示,静止部30具有第一叶片支承部32和多个第一叶片31。静止部30还具有壳体34。静止部30例如由树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支承部32、壳体34以及多个第一叶片31是一个部件。但是,它们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由与其他分体的部件构成,原材料也可以不同。
送风装置1还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静止部30和筒部70是一个部件。但是,静止部30和筒部70也可以由分体部件构成,原材料也可以不同。
多个第一叶片31对动叶片10所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多个第一叶片31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叶片31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一叶片31的形状相同。如图4所示,第一叶片31具有周向的位置在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不同的弯曲形状。详细而言,随着从中心轴线C朝向径向外侧,第一叶片31的周向位置的偏移在与动叶片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增加。由此,动叶片10所产生的气流能够不受第一叶片31妨碍地流动。结果为,能够增长送风装置1的送风距离。
如图4所示,第一叶片31具有与轴向交叉的倾斜面31a。倾斜面31a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从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而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31的前端部与轴向几乎平行,倾斜面31a的倾斜角几乎为零。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倾斜面31a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逐渐增大(扭曲构造)。当第一叶片31采用这样的扭曲构造时,通过动叶片1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被第一叶片31汇集,静压提高。结果为,能够增长送风装置1的送风距离。
第一叶片支承部32与第一叶片3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第一叶片支承部32呈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支承部32呈圆环状。第一叶片31与第一叶片支承部32的外侧面连接,沿具有径向成分的方向延伸。在第一叶片支承部32的后方设置有壳体34。壳体34呈向后方凹陷的凹形状,与第一叶片支承部32的后端连接。
如图3所示,动叶片用马达20配置于第一叶片支承部32和壳体34的径向内侧。动叶片用马达20的后端部被壳体34支承。动叶片用马达20的外周被第一叶片支承部32和壳体34包围。另外,动叶片用马达20的前方部分位于比第一叶片支承部32靠前方侧的位置,外周没有被第一叶片支承部32和壳体34包围。如图4所示,壳体34的后端部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轴孔34a。轴21穿过轴孔34a而突出到壳体34的后方。通过轴21突出到壳体34的后方而能够将凸部12固定于轴21的后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动叶片用马达20经由弹性部件2被壳体34支承。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动叶片用马达20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经由壳体34传递给第一叶片31。
筒部70与多个第一叶片3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换言之,圆筒状的筒部70的内周面与第一叶片3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多个第一叶片31和第一叶片支承部32位于筒部70内。可动部60位于筒部70内。此外,动叶片10的一部分、动叶片用马达20、驱动部40以及支承部50也位于筒部70内。动叶片10位于多个第一叶片31的后方。可动部60位于多个第一叶片31的前方。
在筒部70的后端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俯视时,凸缘部71的外形是矩形状。但是,凸缘部71的外形不限于此,在从轴向俯视时,也可以是圆形状等。此外,也可以是多个凸缘部向径向外方向突出的形状。凸缘部71例如在将送风装置1组装到空调的室内机的箱体(未图示)内时使用。
驱动部40配置于动叶片用马达20的前方。驱动部40安装于可动部60。由此,驱动部40能够使可动部60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40是马达。详细而言,驱动部40是步进马达。驱动部40具有与中心轴线C同轴配置的输出轴41。输出轴41安装于在驱动部40的前方配置的可动部60。伴随着输出轴41旋转,可动部6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部40是步进马达,因此能够准确地控制可动部60的旋转角度。
支承部50对动叶片用马达20和驱动部40进行支承。详细而言,驱动部40安装于支承部50的轴向一侧。动叶片用马达20安装于支承部50的轴向另一侧。即,在支承部50的前方安装有驱动部40,在支承部50的后方安装有动叶片用马达20。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用共同的部件来支承动叶片用马达20和驱动部40,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支承部50例如能够由树脂构成。但是,支承部50也可以由金属等其他原材料构成。
图5是示出支承部50周边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2和图5所示,支承部50具有圆环状的主体部51和多个脚部52。多个脚部52从主体部51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脚部52的数量是三个。但是,该数量可以变更。多个脚部52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脚部52在径向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螺钉用凹部53。支承部50具有从主体部51的前表面向轴向前方突出的两个柱部54。柱部54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在支承部50的前方配置的驱动部40使用螺钉而安装于两个柱部54。
如图3所示,动叶片用马达20在前方具有向前侧突出的凸部22。凸部22呈圆柱状。在凸部22的内侧配置有例如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凸部22的外周嵌有圆环状的弹性部件2。弹性部件2例如是橡胶部件。弹性部件2不限于环状,也可以是例如杯状等。嵌有弹性部件2的凸部22嵌入主体部51的孔部51a中。在该状态下支承部50被固定于静止部30,由此动叶片用马达20也相对于静止部30被固定。动叶片用马达20经由弹性部件2安装于支承部50。因此,能够抑制动叶片用马达20的振动传递给驱动部40。
详细而言,送风装置1在静止部30与支承部50的轴向之间还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支承台80。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台80与静止部30是一个部件。支承台80从第一叶片支承部32的前表面朝向前方延伸。支承台80对应于脚部52的数量而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了三个。在脚部52的数量变更了的情况下,支承台80的数量也可以变更。支承台8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使三个支承台80与三个脚部52的位置对准而将螺钉嵌入于螺钉用凹部53和支承台80的螺纹孔中。由此,支承部50被螺钉固定于静止部30。伴随此,动叶片用马达20被固定于静止部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台80和静止部30设为一个部件,但也可以代替此,将支承台80和支承部50设为一个部件。在该情况下,支承台80可以采用从各脚部52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结构。而且,也可以采用支承台8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并且在静止部30设置有螺纹孔的结构。此外,支承台80也可以与静止部30和支承部50为分体部件。
通过设置支承台80,能够使安装于支承部50的驱动部40的位置接近可动部60侧。由此,能够缩短安装于可动部60的输出轴41的长度。通过抑制输出轴41的长度增长,能够抑制输出轴41相对于中心轴线C的偏心,能够抑制可动部60在旋转时的晃动。
图6是可动部60的俯视图。图6是从轴向前侧观察可动部60时的图。可动部60配置于静止部30的轴向一侧。即,可动部60配置于静止部30的前侧。如图2和图6所示,可动部60具有第二叶片支承部62、环部63以及多个第二叶片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支承部62、环部63以及多个第二叶片61是一个部件。可动部60例如由树脂构成。但是,第二叶片支承部62、环部63以及多个第二叶片61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可以由分体部件构成,原材料也可以不同。
多个第二叶片61调整穿过了静止部30的气流的朝向。多个第二叶片61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而言,多个第二叶片61通过基于驱动部40的可动部60的旋转而调整气流的朝向。关于该点的详细内容在后文描述。
如图3所示,可动部60以使包含多个第二叶片61的轴向另一侧(轴向后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一假想平面VP1与轴向垂直的方式安装于输出轴41。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可动部60所具有的多个第二叶片61中的所有第二叶片61,轴向后侧的端部包含于第一假想平面VP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二叶片61的轴向后侧的端部是平面,第一假想平面VP1包含该端面。
另外,对于可动部60所具有的多个第二叶片61中的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轴向后侧的端部也可以不包含于第一假想平面VP1中。图7是示出变形例的可动部60A的剖视图。可动部60A具有第二叶片61A、第二叶片支承部62A以及环部63A。在变形例的可动部60A中,包含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A的轴向后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一假想平面VP1与轴向垂直。但是,另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A的轴向后侧的端部不与轴向垂直,而是相对于轴向倾斜。即,对于可动部60A所具有的多个第二叶片61A中的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A,轴向后侧的端部不包含于第一假想平面VP1中。本发明也包含这样的结构。
此外,各第二叶片61的轴向后侧的端部也可以是凸面等平面以外的结构。例如,在第二叶片61的轴向后侧的端部为凸面的情况下,顶部可以包含于第一假想平面VP1中。
多个第二叶片61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倾斜地在轴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第二叶片61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在轴向上延伸。第一假想平面VP1与轴向垂直。因此,多个第二叶片61相对于轴向倾斜。所有第二叶片61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相同。另外,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也是,所有第二叶片61A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在轴向上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多个第一叶片31和多个第二叶片61将通过动叶片1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朝向规定的方向高效地送向远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第二叶片61相对于轴向倾斜,因此通过利用驱动部40使可动部60旋转,能够变更第二叶片61的朝向。即,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变更通过动叶片10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朝向地将该气流吹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多个第二叶片61相对于轴向倾斜,因此与使可动部整体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可动部60的轴向的长度。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送风装置1的轴向的厚度。
如图3所示,包含多个第二叶片61的轴向一侧(轴向前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二假想平面VP2与第一假想平面VP1平行。由此,由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和第二假想平面VP2与轴向垂直,因此能够减小可动部60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可动部60所具有的多个第二叶片61中的所有第二叶片61,轴向前侧的端部包含于第二假想平面VP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二叶片61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是平面,第二假想平面VP2包含该端面。
另外,对于可动部60所具有的多个第二叶片61中的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轴向前侧的端部也可以不包含于第二假想平面VP2中。例如,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的可动部60A中,包含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A的轴向前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二假想平面VP2与轴向垂直。但是,另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A的轴向前侧的端部不与轴向垂直,而是相对于轴向倾斜。即,对于可动部60A所具有的多个第二叶片61A中的一部分的第二叶片61A,轴向前侧的端部不包含于第二假想平面VP2中。本发明也包含这样的结构。另外,在可动部60A中也是,第一假想平面VP1与第二假想平面VP2彼此平行。
此外,各第二叶片61的轴向前侧的端部也可以是凸面等平面以外的结构。例如,在第二叶片61的轴向前侧的端部为凸面的情况下,顶部可以包含于第二假想平面VP2中。
图8是沿着第二叶片61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倾斜的方向俯视观察可动部60时的图。如图8所示,在沿着第二叶片61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倾斜的方向俯视时,第二叶片61的周向宽度恒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61沿着第二叶片61的倾斜方向笔直地延伸。因此,能够使穿过多个第二叶片61的风成为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直行性的风,能够使穿过可动部60的风朝向规定的方向到达远处。
如图6所示,第二叶片61具有周向的位置在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不同的弯曲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从中心轴线C朝向径向外侧,第二叶片61的周向位置向与动叶片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即,第一叶片31和第二叶片61的弯曲方向相同。由此,由第一叶片31整流后的风能够不受第二叶片61妨碍地流动。结果为,能够增长送风装置1的送风距离。
如图6和图8所示,第二叶片支承部62具有与第二叶片6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的外周面。第二叶片支承部62呈向后方开口的杯状。第二叶片61与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连接,沿具有径向成分的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向与第二叶片61相同的方向倾斜。详细而言,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和第二叶片61相对于轴向的倾斜的大小相同。因此,从可动部60吹出的风的朝向被统一为相同的朝向,能够延长向规定的方向直行的送风距离。
此外,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轴向的两端面与第一假想平面VP1平行。即,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轴向的两端面也与第二假想平面VP2平行并且与轴向垂直。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轴向的长度为第一假想平面VP1与第二假想平面VP2的轴向之间的距离以下。由此,能够减小可动部60的轴向的厚度,能够使送风装置1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轴向的长度和第一假想平面VP1与第二假想平面VP2的轴向之间的距离相同。
如图6所示,第二叶片支承部62在前表面的中央部具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凹部62a。在凹部62a的底面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输出轴孔62b。输出轴41穿过输出轴孔62a。由此,可动部60被安装于驱动部40。通过输出轴41旋转,可动部60进行旋转。由于输出轴孔62b设置于凹部62a,因此能够避免输出轴41从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前表面突出。
环部63将多个第二叶片6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63呈圆环状。通过设置环部63,能够提高多个第二叶片61的强度,能够抑制在动叶片10旋转时和可动部60旋转时,第二叶片61发生晃动。
如图3所示,环部63的内周面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向与第二叶片61相同的方向倾斜。详细而言,环部63的内周面和第二叶片61相对于轴向的倾斜的大小相同。因此,从可动部60吹出的风的朝向被统一为相同的朝向,能够延长朝向规定的方向直行的送风距离。
筒部70的内周面与环部63的外周面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该间隙优选尽可能地小。由此,能够抑制穿过了多个第一叶片31的气流穿过可动部60的外侧。即,能够抑制用于向规定的方向流动的风量减小。
另外,筒部70的内周面与环部63的外周面也可以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穿过了多个第一叶片31的气流穿过可动部60的外侧的可能性。在筒部70的内周面与环部63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下,为了使可动部60的旋转顺畅地进行,优选减小筒部70的内周面与环部63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为了减小摩擦,例如可以是,筒部70和环部63中的至少一方由低摩擦性的原材料构成。此外,为了减小摩擦,例如也可以向筒部70的内周面和环部63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涂敷提高润滑性的润滑材料。
图9A和图9B是用于对可动部60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9A和图9B是剖视图。另外,在图9B中,省略了送风装置1的除了可动部60之外的一部分的结构。
在图9A中,第二叶片61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一假想平面VP1朝向下方倾斜。第二叶片支承部62和环部63的内周面也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朝向下方倾斜。因此,从动叶片10送来的气流沿着第二叶片61、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以及环部63的内周面朝向斜下方被吹出。图9A所示的状态例如适合将空调用作制暖的情况。
图9B示出可动部60通过驱动部40驱动而从图9A所示的状态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了180°后的状态。在图9B中,第二叶片61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一假想平面VP1朝向上方倾斜。第二叶片支承部62和环部63的内周面也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朝向上方倾斜。因此,从动叶片10送来的气流沿着第二叶片61、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外周面以及环部63的内周面朝向斜上方被吹出。即,与图9A的情况相比,将从动叶片10送来的气流吹出的朝向发生变更。图9B所示的状态例如适合将空调用作制冷的情况。
图10是示出第一叶片支承部32与第二叶片支承部62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从轴向俯视时,第一叶片支承部3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前端部)的外周32f优选位于比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后端部)的外周62r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穿过了多个第一叶片31的气流能够不受第二叶片支承部62妨碍地流动。结果为,能够增长送风装置1的送风距离。此外,减少了由于风与第二叶片支承部62触碰而引起的噪声。
另外,在从轴向俯视时,第一叶片支承部32的前端部的外周32f也可以与第二叶片支承部62的后端部的外周62r重叠。在该情况中,穿过了多个第一叶片31的气流也能够不受第二叶片支承部62妨碍地流动。结果为,能够增长送风装置1的送风距离。此外,减少了由于风与第二叶片支承部62触碰而引起的噪声。
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和适当地进行了说明的变形例的结构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结构也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此外,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而实施。
例如,在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用不同的驱动装置使动叶片10和可动部60动作的结构,但动叶片10和可动部60也可以由同一驱动装置驱动。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家电、OA设备、车载设备等具有使轴流风扇旋转的马达的各种各样的设备。

Claims (13)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动叶片,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旋转叶片;
静止部,其配置于所述动叶片的轴向一侧;
可动部,其配置于所述静止部的轴向一侧;以及
驱动部,其安装于所述可动部,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同轴配置的输出轴,
所述动叶片通过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而产生气流,
所述静止部具有对所述动叶片所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的多个第一叶片,
所述可动部具有对穿过了所述静止部的气流的朝向进行调整的多个第二叶片,
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分别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
该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以使包含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一假想平面与轴向垂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输出轴,
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倾斜地在轴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倾斜的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二叶片的周向的宽度恒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内的第二假想平面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二叶片支承部,该第二叶片支承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叶片支承部的轴向的两端面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平行,
所述第二叶片部支承部的轴向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假想平面与所述第二假想平面的轴向之间的距离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二叶片支承部,该第二叶片支承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向与所述第二叶片相同的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叶片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的第一叶片支承部,
在从轴向俯视时,所述第一叶片支承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外周与所述第二叶片支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重叠、或者位于比所述第二叶片支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将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起来的环部,
所述环部的内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向与所述第二叶片相同的方向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部,该筒部与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筒部内,
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环部的外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具有周向的位置在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不同的弯曲形状,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具有与轴向交叉的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从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而发生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
动叶片用马达,其使所述动叶片旋转;以及
支承部,在该支承部的轴向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部并且在该支承部的轴向另一侧安装有所述动叶片用马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静止部与所述支承部的轴向之间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支承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叶片用马达经由弹性部件而安装于所述支承部。
CN201811381713.1A 2017-11-21 2018-11-20 送风装置 Pending CN1098124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3410 2017-11-21
JP2017223410A JP2019094811A (ja) 2017-11-21 2017-11-21 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2429A true CN109812429A (zh) 2019-05-28

Family

ID=66601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81713.1A Pending CN109812429A (zh) 2017-11-21 2018-11-20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94811A (zh)
CN (1) CN10981242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20251B1 (ko) * 2022-09-06 2023-04-10 강대겸 축류팬 안전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94811A (ja)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7513B2 (en) Axial flow fan
TWI741387B (zh) 風扇馬達及包含該風扇馬達的真空吸塵器
CN103216456B (zh) 风扇
CN106871235B (zh) 吊顶空调机
US20130251560A1 (en) Blower
US10738788B2 (en) Blower
CN104981613B (zh) 送风机
CN106801919B (zh) 吊顶空调机
CN108626147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KR101937420B1 (ko) 팬 모터
US20220184542A1 (en) Portable air purifier
EP2930828A3 (en) Self-cooled motor
EP2940839A3 (en) Self-cooled motor
CN108988557A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EP2587071A4 (en) ELECTRIC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THEREOF
CN109812429A (zh) 送风装置
CN109667773A (zh) 具有改进的气流和噪声减小特性的电机-风扇组件
JP2022023844A (ja) 斜流ファンモジュール及び斜流ファン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携帯用空気浄化機
KR20160007031A (ko) 모터어셈블리
CN109253110A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20160290359A1 (en) Vacuum suction unit
KR20160150137A (ko) 통풍 시트용 블로워의 임펠러
CN105889132A (zh) 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
CN106839096B (zh) 吊顶空调机
JP2019094809A (ja) 送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