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4507A - 端子台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4507A
CN109804507A CN201780053160.4A CN201780053160A CN109804507A CN 109804507 A CN109804507 A CN 109804507A CN 201780053160 A CN201780053160 A CN 201780053160A CN 109804507 A CN109804507 A CN 109804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terminal
construction element
wiring construction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31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04507B (zh
Inventor
大高圭介
大津贞仁
上野直纪
吉武修
水江孝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04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4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08Modular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01R4/482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with an opening in the housing for insertion of a release tool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端子台(20A)具有:壳体(30),具有容纳部以及通孔(41);端子部(72),配置在容纳部内;以及板簧部(93),配置在容纳部内,与端子部(72)一起夹持通过通孔(41)插入至容纳部内的配线构件(11)。在壳体(30)的容纳部内形成有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所述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在与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对。通过将配线构件(11)中的插入至容纳部内的部分配置在第一侧壁部(52U1)与第二侧壁部(52U2)之间,限制配线构件(11)中的插入至容纳部内的部分在上述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可得到能够抑制夹持在板簧部与端子部之间的配线构件(11)被拔出的端子台。

Description

端子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用板簧将配线构件固定于端子部的端子台。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00-04887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端子台中,将单线、棒状端子等配线构件固定在端子部。作为用于将配线构件固定在端子部的结构,已知使用板簧将配线构件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于端子部的结构。这种端子台用于电路断路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等各种电子设备。
在上述文献所公开的端子台(电线连接装置)中,在壳体的内部,配置为板簧与端子部彼此相对。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插入配线构件,使该配线构件夹持固定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在拆卸配线构件时,使按压配线构件的板簧相对于端子部向远离配线构件(端子部)的方向变形,从而能够拔出配线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48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插入配线构件,并使配线构件夹持在它们之间。在该状态下,板簧以及端子部对配线构件施加夹持方向的夹持力,因此,配线构件几乎不会向该方向(夹持力作用的方向)移动。
但是,在以往的端子台中,在与板簧以及端子部夹持配线构件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上,配线构件几乎没有被固定。因此,例如,在扭转配线构件的这种力反复作用于配线构件的情况下,配线构件会在上述的交叉的方向上反复来回移动,其结果,配线构件可能会从板簧与端子部之间的位置拔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台,具有如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夹持在板簧部与端子部之间的配线构件从板簧部与端子部之间的位置被拔出的可能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基于本发明的端子台,具有:壳体,具有正面部、从上述正面部观察位于内部侧的容纳部、以及以从上述正面部到达上述容纳部的方式形成的通孔;端子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部内;以及板簧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部内,与上述端子部一起夹持通过上述通孔插入至上述容纳部内的配线构件,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部内形成有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在与上述板簧部以及上述端子部夹持上述配线构件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对,通过将上述配线构件中的插入至上述容纳部内的部分配置在上述第一侧壁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之间,限制上述配线构件中的插入至上述容纳部内的上述部分在上述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端子台中,优先地,上述板簧部包括根部以及顶端部,在由通过上述通孔插入至上述容纳部内的上述配线构件来按压上述板簧部时,上述根部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上述顶端部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在上述通孔中未插入上述配线构件的状态下,上述第一侧壁部以及上述第二侧壁部相对于上述板簧部的上述顶端部位于与上述通孔相反的一侧。
在上述端子台中,优先地,在将在上述容纳部内插入有上述配线构件时上述板簧部弯曲变形的方向作为下方,将上述板簧部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作用的方向作为上方的情况下,在上述容纳部上形成有与上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内壁部,在上述内壁部形成有上述上方一侧开放且上述下方一侧封闭的呈U字形的凹槽,上述第一侧壁部以及上述第二侧壁部形成在上述凹槽内。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形成于容纳部内的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来限制配线构件中的插入至容纳部内的部分移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夹持在板簧部与端子部之间的配线构件从板簧部与端子部之间的位置被拔出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控制设备100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端子台20A的分解状态的第一立体图(立体截面图)。
图4是表示端子台20A的分解状态的第二立体图(立体截面图)。
图5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截面图。
图6是表示端子台20A的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将配线构件11固定于端子台20A时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对固定于端子台20A的配线构件11作用扭转方向的力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内部面板50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内部面板50等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内部面板50等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实施方式。有时对同一部件以及同样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
(控制设备100)
图1是表示控制设备100的立体图。控制设备100在主体单元10的正面侧具有显示面板10P以及端子台20A、20B,该控制设备100能够作为PLC(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挥作用。
端子台20A例如是用于确保控制设备100与传感器等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连接的机构,端子台20A上连接有用于将输入信号发送给控制设备100的多个配线构件(未图示)。端子台20B是用于确保控制设备100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连接的机构,端子台20B上连接有用于发送输出信号的多个配线构件(未图示)。
(端子台20A)
端子台20A、20B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仅说明端子台20A,对端子台20B省略重复说明。具体地说,参照图2~图6来说明实施方式中的端子台20A的结构。对于端子台20A的作用以及效果,后面参照图7、图8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图。图3、图4是表示端子台20A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立体截面图)。图5、图6分别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截面图以及截面图。端子台20A具有壳体30(图2~图4)、端子件70(图3~图5)、电极构件80(图3~图5)以及板簧90(图3~图5),该端子台20A具有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参照图2)。
(壳体30)
壳体30(图3~图5)由正面面板40、内部面板50以及背面面板60构成。
(正面面板40)
如图3~图5所示,正面面板40具有正面部40A、侧面部40B(图2、图3)、上表面部40C、底面部40D,中间部40E(图4、图5)。
正面部40A呈板状,构成正面面板40的正面40S。在正面部40A上,以贯穿正面部40A的方式设置有多个通孔41、多个通孔42以及一对开口部40H(图1、图2)。在开口部40H、40H中插入用于将端子台20A(图2)整体固定于控制设备100(图1)的主体单元10的螺钉(未图示)。
如图1、图2所示,多个通孔41形成为沿与端子台20A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排成两列。多个通孔42以一个通孔42与一个通孔41成一对一关系的方式形成为沿与端子台20A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排成两列。一个通孔42紧靠一个通孔41且位于其下方。多个通孔41均形成为圆形,多个通孔42均形成为矩形。
正面面板40的上表面部40C、底面部40D以及中间部40E均呈板状(参照图5),上表面部40C、底面部40D以及中间部40E以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上表面部40C设置为从正面部40A的上端向背面侧延伸,底面部40D设置为从正面部40A的下端向背面侧延伸。中间部40E设置为从正面部40A的中间位置向背面侧延伸。
在正面面板40的正面部40A的背面侧设置有多个分隔壁45(图4、图5)。多个分隔壁45与正面面板40的侧面部40B(图3)平行。换言之,多个分隔壁45配置为与上表面部40C、底面部40D以及中间部40E正交。
多个分隔壁45在端子台20A的长边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将形成于上表面部40C与中间部40E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容纳部43,并且,将形成于中间部40E与底面部40D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容纳部43。
在相邻的一对分隔壁45、正面部40A、上表面部40C、中间部40E以及内部面板50(内壁部52)之间划分形成一个容纳部43(图5)。同样地,在相邻的一对分隔壁45、正面部40A、中间部40E、底面部40D以及内部面板50(内壁部)之间划分形成另一个容纳部43(图5)。
从正面部40A来看,以上述方式划分形成的容纳部43位于壳体30的内部侧(参照图2),一个通孔41以及一个通孔42形成为,从正面面板40的正面部40A(正面40S)到达一个容纳部43(参照图4、图5)。
在正面面板40的上表面部40C设置有多个开口部46(图3~图5)。开口部46与设置于内部面板50的上表面51U凸部57(图3~图5)卡合。通过开口部46与凸部57卡合,将正面面板40以及内部面板50彼此固定。
(内部面板50)
如图3~图5所示,内部面板50是配置在正面面板40与背面面板60之间的构件,该内部面板50具有基部51、内壁部52(参照图8)、纵向壁部53、纵向槽部54、肋部55、56以及凸部57。
基部51具有沿内部面板50的长边方向延伸为板状的形状,在基部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设置有开口部50H(图3、图4)。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彼此固定的状态下,开口部40H、50H配置为彼此同轴,在开口部40H、50H中插入有用于将端子台20A(图2)整体固定于控制设备100(图1)的主体单元10的螺钉(未图示)。
如图6所示,内部面板50的内壁部52设置在与通孔41的轴线41T延伸的方向(轴线方向)交叉(此处是正交)的位置。即,内壁部52与相邻的一对分隔壁45、正面部40A、上表面部40C、中间部40E一起划分形成一个容纳部43。同样地,另一个内壁部52与相邻的一对分隔壁45、正面部40A、中间部40E、底面部40D一起划分形成另一个容纳部43。
在内壁部52,作为内壁部52的结构构件的一部分,形成有上方一侧开放且下方一侧封闭的呈U字形的凹槽52U。这里所说的下方相当于在容纳部43内插入有配线构件11(参照图7)时,后面所述的板簧90的板簧部93弯曲变形的方向。这里所说的上方相当于板簧90的板簧部93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作用的方向。
(凹槽52U、第一侧壁部52U1、第二侧壁部52U2)
呈U字形的凹槽52U包括第一侧壁部52U1、第二侧壁部52U2以及将它们的下端彼此连接的弯曲面部。换言之,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形成在凹槽52U内。板簧90的板簧部93以及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配置在容纳部43内,夹持在端子部72与板簧部93之间的位置插入的配线构件11(图7),后面详细说明。
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在与端子部72以及板簧部93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这里是指图7所示的箭头AR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与图7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形成为,与上表面部40C、底面部40D、中间部40E正交。
配线构件11(图7)中的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部分(电极部12)配置在第一侧壁部52U1与第二侧壁部52U2之间,从而限制配线构件11中的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部分(电极部12)移动,后面详细说明。这里所说的移动是指,在与端子部72以及板簧部93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这里是指图7所示的箭头AR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与图7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纵向壁部53(图3、图4、图8)呈板状,设置为从基部51向正面侧延伸。纵向壁部53配置为与正面面板40的上表面部40C、底面部40D、中间部40E正交。纵向槽部54形成在内壁部52与纵向壁部53之间,呈凹状空间。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彼此固定的状态下,正面面板40的分隔壁45(参照图4)配置在纵向槽部54的内侧。
肋部55、56均呈三角柱形,配置为从内壁部52的位置向正面侧延伸。肋部55、56以在基部51的长边方向上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隔的方式分离配置。肋部55、56的上表面55S、56S均具有倾斜面的形状,以上表面55S、56S的上部位于背面侧,上表面55S、56S的下部位于正面侧的方式倾斜。
在基部51的肋部55、56之间的位置,开口部51H以贯穿基部51的方式设置。在开口部51H中插入有端子件70的L字形部74,后面详细说明(参照图5、图6)。在基部51的上表面51U还设置有多个凸部57(图3~图5)。通过使设置于正面面板40的上表面部40C的开口部46与设置于内部面板50的基部51(上表面51U)的凸部57卡合,从而使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彼此相互固定。
如图5所示,在基部51的正面侧设置有凹部51E(参照图4)。凹部51E具有沿基部51的长边方向延伸为槽状的形状。凹部51E具有与正面面板40的中间部40E的顶端部对应的形状,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彼此固定的状态下,正面面板40的中间部40E配置在凹部51E的内侧(参照图5)。
如图5所示,在基部51的背面侧设置有多个板状部58,在相邻的板状部58、58之间形成有凹陷部位59。在背面面板60设置有隆起部62(图3、图4),在内部面板50与背面面板60彼此固定的状态下,隆起部62配置在凹陷部位59的内侧(参照图5)。
(背面面板60)
如图3~图5所示,背面面板60是配置在内部面板50的背面侧的构件,该背面面板60具有基部61、隆起部62以及开口部63。
基部61具有沿背面面板60的长边方向延伸为板状的形状,在基部6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设置有开口部60H(图3、图4)。在正面面板40、内部面板50、背面面板60彼此固定的状态下,开口部40H、50H以及60H配置为彼此同轴,在开口部40H、50H、60H中插入有用于将端子台20A(图2)整体固定于控制设备100(图1)的主体单元10的螺钉(未图示)。
隆起部62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设置为从基部61向正面侧延伸。隆起部62具有中空的形状,在隆起部62的内侧配置有后面所述的电极构件80的顶端侧的部分(参照图5)。开口部63设置为贯穿隆起部62的正面侧的部分。在开口部63中插入端子件70的L字形部74(参照图5),后面详细说明。
(端子件70)
如图3~图5所示,端子件70具有立壁部71、端子部72、基座部73以及L字形部74。端子件70与后面所述的板簧90一起配置在容纳部43内。
立壁部71、端子部72、基座部73均呈大致平板状。端子部72从立壁部71的上端向与立壁部7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基座部73从立壁部71的下端向与立壁部7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立壁部71、端子部72以及基座部73作为整体呈大致C字形,L字形部74从基座部73向背面侧延伸。
在基座部73的表面上设置有凸部75、76。在板簧90的基台部91上设置有与凸部75、76对应的开口部95、96,后面详细说明。在将板簧90的基台部91配置在端子件70的基座部73上时,凸部75、76分别配置在开口部95、96的内侧(参照图6),从而确定板簧90相对于端子件70的位置(限定)。
L字形部74与基座部73的背面侧的部分连接,从基座部73的背面侧的部分向上方延伸,并且,从该延伸部分的顶端部向背面侧直线状地延伸,整体呈大致L字形。如上所述,在设置于内部面板50的肋部55、56之间的位置,开口部51H以贯穿基部51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背面面板60的隆起部62设置有开口部63。端子件70的L字形部74插入开口部51H、63(参照图5)。
(电极构件80)
图3~如图5所示,电极构件80具有平板部81、U字形部82,以及一对夹持片83、84,整体呈大致棒状。
平板部81具有延伸为直线状的形状,平板部81的一端81T(图5)与配置在控制设备100(图1)的主体单元10的内部的控制基板等电连接。U字形部82设置在平板部81的另一端81S。一对夹持片83、84相对于U字形部82设置在与平板部81相反的一侧。
如上所述,在背面面板60上设置有隆起部62。在隆起部62的内侧配置有电极构件80的U字形部82以及夹持片83、84(参照图5)。在开口部51H、63中插入端子件70的L字形部74,电极构件80的夹持片83、84夹持端子件70的L字形部74,从而使端子件70与电极构件80电连接。
参照图5以及图6,如上所述,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固定的状态下,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之间(上表面部40C与中间部40E之间)划分形成有容纳部43。在该状态下,在肋部56的下表面(以及未图示的肋部55的下表面)与中间部40E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S(参照图5)。
在各构件彼此组装构成端子台20A的状态下(端子台20A的成品状态下),端子件70的基座部73配置在间隙S的内侧。并且,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配置为与上表面部40C的下表面相对(参照图5、图6)。对此,在中间部40E与底面部40D之间划分的容纳部43以及配置在该容纳部43中的端子件70也是同样的。
(板簧90)
如图3~图5所示,板簧90具有基台部91、弯曲部92以及板簧部93。板簧90与端子件70一起配置在容纳部43内。
基台部91以及板簧部93呈大致平板状,弯曲部92设置在基台部91与板簧部93之间。如上所述,在板簧90的基台部91上设置有与端子件70的凸部75、76对应的开口部95、96。在将板簧90的基台部91配置在端子件70的基座部73上时,凸部75、76分别配置在开口部95、96的内侧(参照图6),由此确定板簧90相对于端子件70的位置(限定)。
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固定的状态下,在正面面板40与内部面板50之间(上表面部40C与中间部40E之间),划分形成有容纳部43。在该状态下,在肋部56的下表面(以及未图示的肋部55的下表面)与中间部40E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S(参照图5)。板簧90的基台部91与端子件70的基座部73一起配置在间隙S的内侧。
在剖视时,弯曲部92具有大致C字形的形状,其与基台部91的正面侧的端部连接。板簧部93与弯曲部92的上端连接。板簧部93以板簧部93的上部位于背面侧,板簧部93的下部位于正面侧的方式倾斜。板簧部93能够通过弯曲部92其一端被支撑,从而弯曲变形为板簧状。
例如,板簧部93在通过通孔41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配线构件11(参照图7中的配线构件11)按压板簧部93时,发生弯曲变形。或者,板簧部93在通过通孔42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工具(一字型螺丝刀等)按压板簧部93时,发生弯曲变形。
板簧部93包括形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的根部93S(图6)以及形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的顶端部93T(图6)。板簧部93以与根部93S相比顶端部93T位于通孔41的附近且与顶端部93T相比根部93S位于通孔42的附近的方式,配置在容纳部43内。
在板簧90配置在容纳部43内的状态下,板簧部93与肋部55、56的上表面55S、56S以隔开间隔的方式相对(参照图6)。设置于容纳部43内的肋部55、56(上表面55S、56S)能够限制板簧90的簧部93的弯曲变形量(最大弯曲变形量)。
板簧部93的顶端部93T配置为与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相对,能够与端子部72一起夹持通过通孔41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配线构件(参照图7中的配线构件11)(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孔41中未插入配线构件11(图7)且通孔42中未插入工具14(图8)的状态下,即,在板簧90的自然状态下,板簧部93的顶端部93T与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接触(参照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端子部72的构件(端子件70)与构成板簧部93的构件(板簧90)由彼此独立的构件构成,在彼此组装的状态下配置在容纳部43中。并不限于这种结构,构成端子部72的构件与构成板簧部93的构件也可以由一个构件一体地构成。
(作用以及效果)
参照图7以及图8,在将单线、棒状端子等配线构件11固定于端子台20A时,通过通孔41,在板簧90的板簧部93与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之间的位置插拔配线构件11。配线构件11使板簧部93如图7、8所示那样弯曲变形,并且被插入直到与内壁部52(具体而言,为凹槽52U内的内表面52U3)接触为止。
配线构件11具有电极部12以及覆盖部13,电极部12被夹持固定在板簧90的板簧部93与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之间。配线构件11被板簧90(板簧部93)的弹性恢复力按压在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上,由此,配线构件11与端子件70电连接。
当拆卸配线构件11时,使向端子部72按压配线构件11的板簧部93向远离配线构件11(端子部72)的方向弯曲变形,从而能够将配线构件11拔出。并不限于拔出配线构件11的情况,在朝向端子部72插入刚性不高的配线构件11的情况下,同样能够通过使板簧部93向远离端子部72的方向弯曲变形,从而易于在板簧部93与端子部72之间的位置配置配线构件11。作为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通孔42向容纳部43内插入工具(例如,一字型螺丝刀等),从而易于使板簧部93向远离端子部72的方向弯曲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90的板簧部93与端子件70的端子部72夹持插入至端子部72与板簧部93之间的位置的配线构件11(图7)。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在与端子部72以及板簧部93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这里是图7所示的箭头AR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与图7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
通过将配线构件11(图7)中的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部分(电极部12)配置在第一侧壁部52U1与第二侧壁部52U2之间,从而限制配线构件11中的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部分(电极部12)移动。这里所说的移动是指,在与端子部72以及板簧部93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这里是指图7所示的箭头AR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与图7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端子台20A中,在板簧部93与端子部72之间插入有配线构件11的状态下,配线构件11受到来自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的夹持力,并且,由于存在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可以限制其在与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即使在扭转配线构件11的力(参照图8中的箭头DR)反复作用于配线构件11的情况下,配线构件11也几乎不会在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上移动,并且,配线构件11也几乎不会在与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由此,与在容纳部43内不设置第一侧壁部52U1、第二侧壁部52U2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降低配线构件11从板簧部93与端子部72之间的位置被拔出的可能性。具有这种结构的端子台20A可作为用于将控制设备100(图1)与其他设备经由配线构件11连接的机构,能够发挥较高的可靠性。
[第一变形例]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内部面板50的立体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容纳部43中,形成与通孔41的轴线41T延伸的方向(轴线方向)交叉的内壁部52,在内壁部52上,形成有上方一侧开放且下方一侧封闭的呈U字形的凹槽52U,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形成在呈U字形的凹槽52U内。
如图9所示,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也可以形成于在主视时呈圆形的凹槽52U内。通过该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槽52U呈U字形。内壁部52(凹槽52U)中的配置有配线构件11的顶端部的部分的上方(图9所示的部分52U4)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空间(参照图8),被开放。在将配线构件11插入至板簧部93与端子部72之间时,配线构件11受到因板簧部93的弹性恢复力所产生的力,容易与图9所示的部分52U4接触。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配线构件11的顶端部的部分的上方被开放,因此,存在操作者易于将配线构件11配置到凹槽52U中,从而能够简化操作者的配线操作的优点。
[第二变形例]
图10、图11是分别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内部面板50等的截面图以及立体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板簧部93包括根部93S以及顶端部93T,在由通过通孔41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配线构件11来按压板簧部93时,该根部93S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该顶端部93T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在通孔41中未插入配线构件11的状态下,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相对于板簧部93的顶端部93T位于与通孔41相反的一侧(参照图6)。换言之,在通孔41中未插入配线构件11的状态下,板簧部93的顶端部93T位于通孔41与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之间。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上表面部40C的下表面,第一侧壁部40W1(图11)以及第二侧壁部40W2以下垂的方式设置。第一侧壁部40W1(图11)以及第二侧壁部40W2相对于板簧部93的顶端部93T位于通孔41一侧。换言之,第一侧壁部40W1(图11)以及第二侧壁部40W2位于容纳部43内,位于正面面板40的正面部40A中的划分形成容纳部43的内表面43U(图10)与板簧部93的顶端部93T之间。
通过将配线构件11(图11)中的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部分(电极部12)配置在第一侧壁部40W1与第二侧壁部40W2之间,限制配线构件11中的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部分(电极部12)移动。这里所说的移动是指,在与端子部72以及板簧部93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与图11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即使在扭转配线构件11的力(参照图8中的箭头DR)反复作用于配线构件11的情况下,配线构件11也几乎不会在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上移动,并且,由于存在第一侧壁部40W1以及第二侧壁部40W2,因此,配线构件11几乎不会在与板簧部93以及端子部72夹持配线构件1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指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图10以及图11中,除了第一侧壁部52U1以及第二侧壁部52U2以外,第一侧壁部40W1以及第二侧壁部40W2也设置在容纳部43内,但也可以仅将第一侧壁部40W1以及第二侧壁部40W2设置在容纳部43内。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公开的内容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示出,包含与权利要求均等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主体单元,10P显示面板,11配线构件,12电极部,13覆盖部,14工具,20A、20B端子台,30壳体,40正面面板,40A正面部,40B侧面部,40C上表面部,40D底面部,40E中间部,40H、46、50H、51H、60H、63、95、96开口部,40S正面,40W1、52U1第一侧壁部,40W2、52U2第二侧壁部,41、42通孔,41T轴线,43容纳部,43U、52U3内表面,45分隔壁,50内部面板,51、61基部,51E凹部,51U、55S、56S上表面,52内壁部,52U凹槽,52U4部分,53纵向壁部,54纵向槽部,55、56肋部,57、75、76凸部,58板状部,59凹陷部位,60背面面板,62隆起部,70端子件,71立壁部,72端子部,73基座部,74L字形部,80电极构件,81平板部,81S另一端,81T一端,82U字形部,83、84夹持片,90板簧,91基台部,92弯曲部,93板簧部,93S根部,93T顶端部,100控制设备,DR箭头,S间隙。

Claims (3)

1.一种端子台,其中,
具有:
壳体,具有正面部、从所述正面部观察位于内部侧的容纳部、以及以从所述正面部到达所述容纳部的方式形成的通孔;
端子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以及
板簧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与所述端子部一起夹持通过所述通孔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配线构件,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形成有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在与所述板簧部以及所述端子部夹持所述配线构件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对,
通过将所述配线构件中的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限制所述配线构件中的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部分在所述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台,其中,
所述板簧部包括根部以及顶端部,在由通过所述通孔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配线构件来按压所述板簧部时,所述根部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所述顶端部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
在所述通孔中未插入所述配线构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部相对于所述板簧部的所述顶端部位于与所述通孔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台,其中,
在将在所述容纳部内插入有所述配线构件时所述板簧部弯曲变形的方向作为下方,将所述板簧部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作用的方向作为上方的情况下,
在所述容纳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内壁部,
在所述内壁部形成有所述上方一侧开放且所述下方一侧封闭的呈U字形的凹槽,
所述第一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部形成在所述凹槽内。
CN201780053160.4A 2016-09-30 2017-09-26 端子台 Active CN109804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4249A JP6726074B2 (ja) 2016-09-30 2016-09-30 端子台
JP2016-194249 2016-09-30
PCT/JP2017/034709 WO2018062163A1 (ja) 2016-09-30 2017-09-26 端子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4507A true CN109804507A (zh) 2019-05-24
CN109804507B CN109804507B (zh) 2020-10-23

Family

ID=6176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3160.4A Active CN109804507B (zh) 2016-09-30 2017-09-26 端子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5968B2 (zh)
EP (1) EP3522304B1 (zh)
JP (1) JP6726074B2 (zh)
CN (1) CN109804507B (zh)
WO (1) WO20180621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56076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2020047464A (ja) 2018-09-19 2020-03-2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接続構造
JP7006575B2 (ja) * 2018-12-11 2022-01-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端子台
JP7353062B2 (ja) * 2019-04-18 2023-09-29 Idec株式会社 端子ユニットおよび電気部品
DE102019126662A1 (de) * 2019-10-02 2021-04-08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einheit mit in zwei Reihen angeordneten Betätigungselementen und Leiteranschlussöffnungen
CN112993633A (zh) * 2021-03-02 2021-06-18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胶壳和连接端子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748A (en) * 1984-09-17 1986-01-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nnector
GB2251738A (en) * 1991-01-04 1992-07-15 Amp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
CN1094858A (zh) * 1993-03-18 1994-11-09 户忠男 插塞连接器
CN1453902A (zh) * 2002-04-23 2003-11-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线连接器
CN1639920A (zh) * 2002-03-06 2005-07-13 理想工业公司 推入式接线器
JP2009218141A (ja) * 2008-03-12 2009-09-24 Nichifu Co Ltd 電線接続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1966A (en) 1981-05-20 1982-11-25 Kawaguchi Kinzoku Kogyo Kk Connecting terminal for single wire
DE19654611B4 (de) * 1996-12-20 2004-09-30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Federkraftklemmanschluß für elektrische Leiter
JP2000048875A (ja) 1998-04-22 2000-02-18 Fuji Electric Co Ltd 回路遮断器の電線接続装置
US6832938B2 (en) * 2002-12-13 2004-12-2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wire release member
DE20308863U1 (de) * 2003-06-06 2003-08-21 Ria Btr Prod Gmbh Anschlussklemme
JP4071174B2 (ja) 2003-07-25 2008-04-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ランプソケット
US7410386B2 (en) * 2005-03-03 2008-08-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luggable screwless wire connector system
EP1737084A3 (en) * 2005-06-21 2007-02-21 Ideal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disconnect with push-in connectors
DE202006009460U1 (de) * 2005-10-29 2007-03-15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Leiter
WO2007062327A2 (en) * 2005-11-18 2007-05-31 Ideal Industries, Inc. Releasable wire connector
WO2008095669A1 (de) 2007-02-05 2008-08-1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 und verbindungsdose für ein solarmodul
US7722384B2 (en) * 2007-07-09 2010-05-25 Ideal Industries, Inc. In-line push-in wire connector
US7785134B2 (en) * 2008-12-30 2010-08-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ntact terminal for conductors
US8944843B2 (en) 2012-03-09 2015-02-03 Ideal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push-in type contact
JP2018056076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748A (en) * 1984-09-17 1986-01-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nnector
GB2251738A (en) * 1991-01-04 1992-07-15 Amp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
CN1094858A (zh) * 1993-03-18 1994-11-09 户忠男 插塞连接器
CN1639920A (zh) * 2002-03-06 2005-07-13 理想工业公司 推入式接线器
CN1453902A (zh) * 2002-04-23 2003-11-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线连接器
JP2009218141A (ja) * 2008-03-12 2009-09-24 Nichifu Co Ltd 電線接続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22304B1 (en) 2021-08-18
JP6726074B2 (ja) 2020-07-22
CN109804507B (zh) 2020-10-23
US20190252807A1 (en) 2019-08-15
US10665968B2 (en) 2020-05-26
EP3522304A1 (en) 2019-08-07
JP2018056077A (ja) 2018-04-05
EP3522304A4 (en) 2019-11-27
WO2018062163A1 (ja)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4507A (zh) 端子台
US10700458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CN107919538B (zh) 弹簧接线端子和插接连接器
JP200133235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7305982B (zh) 连接器端子
US10085355B2 (en) Housing mountable on a mounting rail for receiving an electronics module
CN105580212B (zh) 连接器
CN108511927B (zh) 端子台
CN109643860A (zh) 端子台
CN103999295B (zh) 触头、连接器及连接装置
CN107086383B (zh)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和终端设备
CN208189797U (zh) 一种内嵌式接线端子
CN200990440Y (zh) 转接器的壳体结构
CN210517011U (zh) 一种速插式电连接器
GB2026790A (en) Plug-in unit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2023111893A (ja) 多極変換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マルチタップ
CN215732261U (zh) 接线端子组合以及具有接线端子组合的小型测控电器
CN113133260B (zh) 可拆装地结合到din导轨的设备
CN215418790U (zh) 一种基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控制模拟装置
CN200990031Y (zh) 计算机可移动外部接口模块结构
CN109143482A (zh) 一种光缆组件及适配器组件
TW201037904A (en) Fixing structure of relay connector
CN207664393U (zh) 一种多用途转换插座
KR20060086167A (ko) 냉장고용 제어장치
TWI607467B (zh) 按壓開關接線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