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2561B -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2561B
CN109802561B CN201910114167.3A CN201910114167A CN109802561B CN 109802561 B CN109802561 B CN 109802561B CN 201910114167 A CN201910114167 A CN 201910114167A CN 109802561 B CN109802561 B CN 1098025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voltage
node
transistor
control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41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02561A (zh
Inventor
马文鹏
姚树林
张银龙
张宁
路通
胡鹏飞
高玉杰
孙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141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025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02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2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2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2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涉及降压技术领域,可以提高电源转换效率。该电荷泵包括降压电路;该降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第一存储子电路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第二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对第一存储子电路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上的电压;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第三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二节点与接地端连通;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一节点与接地端连通,并由电压输出端输出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Description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装置由于具有构造简单、高响应、高对比度、易形成柔性和视角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关注。
但是,随着OLED显示装置尺寸越来越小,对驱动电路集成性和功耗要求越来越高。而电荷泵因其结构简单、集成高效,逐渐成为小尺寸显示装置电源管理模块升(降)压电路的首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可以提高电源转换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包括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第一存储子电路、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和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与第一输入电压端、第一信号端和第一节点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所述第一节点。
所述第一存储子电路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相连接。
所述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与所述第二节点、第二信号端和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二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存储子电路进行分压,以控制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所述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与所述第二节点、第三信号端和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三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接地端连通。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第四控制端、电压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接地端连通,并由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相连接,第二极与第一节点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存储子电路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相连接。
可选的,电荷泵还包括替换降压电路,所述替换降压电路的结构与所述降压电路的结构相同。
可选的,电荷泵还包括控制子电路和第三存储子电路。所述控制子电路与所述降压电路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子电路配置为交替向所述降压电路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中的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输入电压。
所述第三存储子电路与所述降压电路中的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替换降压电路的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和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存储子电路配置为存储所述降压电路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交替输出的输出电压。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电荷泵。
又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降压模式下:在一帧的充电阶段,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二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对第一存储子电路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上的电压。在一帧的输出阶段,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一节点与接地端连通,并由电压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在第二降压模式下:在一帧的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在来自所述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所述第一节点;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三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接地端连通。在一帧的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在来自所述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由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可选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交替向降压电路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和替换降压电路中的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输入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在其中的降压电路中,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通过将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当在第二信号端的控制下,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导通时,可通过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对第一存储子电路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上的电压,当在第三信号端的控制下,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导通时,使第二节点与接地端连通,从而控制第二节点上的电压。在此基础上,在第四信号端的控制下,由于第一节点与接地端连通,因此第一节点放电至低电位,而基于电容两端电压维持不变的特性,第二节点的电位相应发生变化并通过电压输出端输出。基于此,通过该电荷泵中的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和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可使该电荷泵输出两种反向电压,且负压输出稳定,电源转换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降压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a为用于驱动图2所示降压电路在第一降压模式下,采用的各个信号的时序图;
图3b为用于驱动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在第二降压模式下,采用的各个信号的时序图;
图4a为图2降压电路在第一降压模式下充电阶段的等效电路图;
图4b为图2降压电路在第二降压模式下充电阶段的等效电路图;
图4c为图2降压电路在第一降压模式和第二降压模式下输出阶段的等效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替换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一种替换降压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荷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电荷泵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图8所示电荷泵在第一降压模式下的电压变化示意图;
图9b为图8所示电荷泵在第二降压模式下的电压变化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包括降压电路。如图1所示,降压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第一存储子电路12、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和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
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与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第一信号端S1和第一节点a相连接。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配置为在来自第一信号端S1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a。
第一存储子电路12与第一节点a和第二节点b相连接。
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与第二节点b、第二信号端S2和接地端相连接。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配置为在来自第二信号端S2的电压的控制下,对第一存储子电路12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
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与第二节点b、第三信号端S3和接地端相连接。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配置为在来自第三信号端S3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二节点b与接地端连通。
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与第一节点a、第二节点b、第四控制端S4、电压输出端Vout和接地端相连接。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配置为在来自第四信号端S4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一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并由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所述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在其中的降压电路中,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通过将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a,当在第二信号端S2的控制下,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导通时,可通过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对第一存储子电路12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当在第三信号端S3的控制下,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导通时,使第二节点b与接地端连通,从而控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在此基础上,在第四信号端S4的控制下,由于第一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因此第一节点a放电至地电位,而基于电容两端电压维持不变的特性,第二节点b的电位相应发生变化并通过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基于此,通过该电荷泵中的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和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可使该电荷泵输出两种反向电压,且负压输出稳定,电源转换效率高。
可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包括第一晶体管T1。
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第一信号端S1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相连接,第二极与第一节点a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晶体管T1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存储子电路12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a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二节点b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存储子电路12还可以包括与第一电容C1并联的多个电容。上述仅仅是对第一存储子电路12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一存储子电路12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包括第二晶体管T2和第二电容C2。
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二信号端上S2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二节点b相连接,第二极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还可以包括与第二晶体管T2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和/或,与第二电容C2并联的多个电容。上述仅仅是对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2所示,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包括第三晶体管T3。
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三信号端S3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二节点b相连接,第二极与接地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还可以包括与第三晶体管T3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包括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
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与第四信号端S4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一节点a相连接,第二极与接地端相连接。
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与第四信号端S4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二节点b相连接,第二极与电压输出端Vout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还可以包括与第四晶体管T4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和/或,与第五晶体管T5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基于上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信号端S1、第二信号端S2、第三信号端S3、和第四信号端S4为独立的信号端。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及第五晶体管T5的类型相同,均为N型或者P型。或者,如图2所示,第一晶体管T1为P型,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及第五晶体管T5均为N型。当然,第一晶体管T1也可以为N型,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及第五晶体管T5均为P型。当第一晶体管T1的类型与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及第五晶体管T5不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出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晶体管T1到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可以是漏极、第二极可以是源极;或者,第一极可以是源极、第二极可以是漏极。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根据晶体管导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降压电路中的上述晶体管分为增强型晶体管和耗尽型晶体管。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基于上述对各子电路的描述,以下结合图2对上述电荷泵的降压电路的具体电压控制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第一晶体管T1为P型,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及第五晶体管T5均为N型。
如图3a所示,在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关断的情况下,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对电压的控制过程可以分为充电阶段P1和输出阶段P2。具体为:
充电阶段P1,第一信号端S1输入低电平开启信号,第二信号端S2输入高电平开启信号,第三信号端S3和第四信号端S4输入低电平关闭信号。基于此,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10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a所示,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都导通,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都截止。
第一晶体管T1的导通,将第一电压输入端Vin的电压(记为V1)输入至所述第一节点a。同时,第二晶体管T2导通,使得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形成串联电路,第二电容C2对第一电容C1进行分压,以控制所述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降低,此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为
Figure BDA0001969489900000081
输出阶段P2,第一信号端S1输入高电平关闭信号,第二信号端S2和第三信号端S3输入低电平关闭信号,第四信号端S4输入高电平开启信号。基于此,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10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c所示,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都导通,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都截止。
第四晶体管T4的导通,使得第一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第一节点a的电压由上一阶段的V1下降为0,下降幅度为V1,根据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第一电容C1两端的电压差仍为V1,第二节点b处的电压下降幅度也为V1,由上一阶段的
Figure BDA0001969489900000091
下降为
Figure BDA0001969489900000092
则电压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压为
Figure BDA0001969489900000093
相对于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
Figure BDA0001969489900000094
倍。由此,将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关断,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对电压的控制过程称之为第一降压模式。
如图3b所示,在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关断的情况下,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对电压的控制过程可以分为充电阶段P1和输出阶段P2。具体为:
充电阶段P1,第一信号端S1输入低电平开启信号,第三信号端S3输入高电平开启信号,第二信号端S2和第四信号端S4输入低电平关闭信号。基于此,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10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b所示,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三晶体管T3都导通,第二晶体管T2、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都截止。
第一晶体管T1的导通,将第一电压输入端Vin的电压(记为V1)输入至第一节点a。同时,第三晶体管T3导通,使得第二节点b和接地端连通,第二节点b的电压为0。
输出阶段P2,第一信号端S1输入高电平关闭信号,第二信号端S2和第三信号端S3输入低电平关闭信号,第四信号端S4输入高电平开启信号。基于此,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10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c所示,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都导通,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都截止。
第四晶体管T4的导通,使得第一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第一节点a的电压由上一阶段的V1下降为0,下降幅度为V1,根据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第一电容C1两端的电压差仍为V1,第二节点b处的电压下降幅度也为V1,由上一阶段的0,下降为-V1。则第二降压模式下,电压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压为-V1,相对于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1倍。由此,将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关断,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对电压的控制过程称之为第二降压模式。
由此可知,本发明通过导通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或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使得第二节点b在第一降压模式下或第二降压模式下的电压不同,进而使得在第一降压模式或第二降压模式下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的电压相对于输入电压端Vin输入的电压反向,由正压变成负压。不同模式下负压的倍率不同,并且负压输出稳定,电源转换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降压电路10中,第一晶体管T1和第四晶体管T4之间如果出现控制信号的交叠现象(第一信号端S1和第四信号端S4输出的信号如果同时变化),容易出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到接地端直接贯通,产生大电流的现象,进而使得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的电压纹波增大,电压不稳定,因此,通过选择沟道的长宽比不同的晶体管作为第一晶体管T1和第四晶体管T4,使得第一信号端S1和第四信号端S4输出的信号变化的过程产生一个时间差Δt,防止贯通的问题。可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电荷泵还包括替换降压电路20,替换降压电路20的结构与降压电路10的结构相同。
降压电路10和替换降压电路20交替输出电压至电压输出端Vout,使得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的电压能够持续降压。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替换降压电路20包括: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第二存储子电路22、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和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
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与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第五信号端S1'和第三节点a'相连接。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配置为在来自第五信号端S1'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三节点a'。
第二存储子电路22与第三节点a'和第四节点b'相连接。
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与第四节点b'、第六信号端S2'和接地端相连接。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配置为在来自第六信号端S2'的控制下,对第二存储子电路22进行分压,以控制第四节点b'上的电压。
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与第四节点b'、第七信号端S3'和接地端相连接。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配置为在来自第七信号端S3'的控制下,使第四节点b'与接地端连通。
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与第三节点a'、第四节点b'、第八控制端S4'、电压输出端Vout和接地端相连接。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配置为在来自第八信号端S4'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三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并由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所述第四节点b'上的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在其中的替换降压电路中,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通过将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三节点a',当在第六信号端S2'的控制下,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导通时,可通过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对第二存储子电路22进行分压,以控制第四节点b'上的电压,当在第七信号端S3'的控制下,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导通时,使第四节点b'与接地端连通,从而控制第四节点b'上的电压。在此基础上,在第八信号端S4'的控制下,由于第三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因此第三节点a'放电至地电位,而基于电容两端电压维持不变的特性,第四节点b'的电位相应发生变化并通过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基于此,通过该电荷泵中的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和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可使该电荷泵输出两种反向电压,且负压输出稳定,电源转换效率高。
可选的,如图6所示,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包括第六晶体管T1'。
第六晶体管T1'的栅极与第五信号端S1'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相连接,第二极与第三节点a'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还可以包括与第六晶体管T1'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二输入控制子电路21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6所示,第二存储子电路22包括第三电容C1'。第三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三节点a'相连接,第二端与第四节点b'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存储子电路22还可以包括与第三电容C1'并联的多个电容。上述仅仅是对第二存储子电路22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二存储子电路22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6所示,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包括第七晶体管T2'和第四电容C2'。
第七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六信号端上S2'相连接,第一极与第四节点b'相连接,第二极与第四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接。第四电容C2'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还可以包括与第七晶体管T2'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和/或,与第四电容C2'并联的多个电容。上述仅仅是对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三倍率控制子电路23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6所示,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包括第八晶体管T3'。
第八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七信号端S3'相连接,第一极与第四节点b'相连接,第二极与接地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还可以包括与第八晶体管T3'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四倍率控制子电路24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的,如图6所示,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包括第九晶体管T4'和第十晶体管T5'。
第九晶体管T4'的栅极与第八信号端S4'相连接,第一极与第三节点a'相连接,第二极与接地端相连接。第十晶体管T5'的栅极与第八信号端S4'相连接,第一极与第四节点b'相连接,第二极与电压输出端Vout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还可以包括与第九晶体管T4'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和/或,与第十晶体管T5'并联的多个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基于上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五信号端S1'、第六信号端S2'、第七信号端S3'、和第八信号端S4'为独立的信号端。第六晶体管T1'、第七晶体管T2'、第八晶体管T3'、第九晶体管T4'、以及第十晶体管T5'的类型相同,均为N型或者P型。或者,如图6所示,第六晶体管T1'为P型,第七晶体管T2'、第八晶体管T3'、第九晶体管T4'、以及第十晶体管T5'均为N型。当然,第六晶体管T1'也可以为N型,第七晶体管T2'、第八晶体管T3'、第九晶体管T4'、以及第十晶体管T5'均为P型。当第六晶体管T1'的类型与第七晶体管T2'、第八晶体管T3'、第九晶体管T4'、以及第十晶体管T5'不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出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六晶体管T1'到第十晶体管T5'的第一极可以是漏极、第二极可以是源极;或者,第一极可以是源极、第二极可以是漏极。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根据晶体管导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替换降压电路中的上述晶体管分为增强型晶体管和耗尽型晶体管。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替换降压电路20的工作过程与上述的降压电路10的工作过程相同,具体可参考降压电路10的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7所示,电荷泵还包括控制子电路40和第三存储子电路30。
所述控制子电路40与所述降压电路10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20相连接;所述控制子电路40配置为交替向所述降压电路10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20中的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提供输入电压。
结合图9a所示,在第一降压模式下,控制子电路40交替向降压电路10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替换降压电路20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Vin'提供输入电压,以使得降压电路10和替换降压电路20的电压输出端Vout交替输出
Figure BDA0001969489900000131
的反向电压。
结合图9b所示,在第二降压模式下,控制子电路40交替向降压电路10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替换降压电路20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Vin'提供输入电压,以使得降压电路10和替换降压电路20的电压输出端Vou交替输出-V1的反向电压。
如图7所示,第三存储子电路30与降压电路10中的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替换降压电路20的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25和接地端相连接。第三存储子电路30配置为存储降压电路10和替换降压电路20交替输出的输出电压。
通过第三存储子电路30,可使输出电压端Vout输出的电压稳定,减小输出电压纹波。
可选的,如图8所示,第三存储子电路30包括第五电容C3,第五电容C3的第一端与输出电压端Vout相连接,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存储子电路30还可以包括与第五电容C3并联的多个电容。上述仅仅是对第三存储子电路30的举例说明,其他与第三存储子电路30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驱动芯片,所述显示驱动芯片包括上述电荷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电荷泵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电荷泵,如图10所示,该电压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降压模式下:
S101、在一帧的充电阶段P1,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在来自第一信号端S1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a;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在来自第二信号端S2的电压的控制下,对第一存储子电路12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
S102、在一帧的输出阶段P1,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在来自第四信号端S4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一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并由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
在第二降压模式下:
S201、在一帧的充电阶段P1,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在来自第一信号端S1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a;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在来自第三信号端S3的电压的控制下,使第二节点b与接地端连通。
S202、在一帧的输出阶段P2,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15在来自第四信号端S4的电压的控制下,由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在其中的降压电路中,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11通过将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a,当在第二信号端S2的控制下,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导通时,可通过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对第一存储子电路12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当在第三信号端S3的控制下,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导通时,使第二节点b与接地端连通,从而控制第二节点b上的电压。在此基础上,在第四信号端S4的控制下,由于第一节点a与接地端连通,因此第一节点a放电至地电位,而基于电容两端电压维持不变的特性,第二节点b的电位相应发生变化并通过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基于此,在第一降压模式和第二降压模式下,分别通过该电荷泵中的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13和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14,可使该电荷泵输出两种反向电压,且负压输出稳定,电源转换效率高。
可选的,上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子电路40交替向降压电路10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替换降压电路20中的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提供输入电压。
由于相邻帧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的输入电压交替,通过降压电路10和替换降压电路20就可以交替输出电压,使得输出电压端Vout持续输出负压,且负压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电荷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电路;
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第一存储子电路、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和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与第一输入电压端、第一信号端和第一节点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所述第一节点;
所述第一存储子电路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相连接;
所述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与所述第二节点、第二信号端和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二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存储子电路进行分压,以控制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所述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与所述第二节点、第三信号端和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所述第三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接地端连通;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第四控制端、电压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配置为在来自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接地端连通,并由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还包括替换降压电路,所述替换降压电路的结构与所述降压电路的结构相同;
还包括控制子电路和第三存储子电路;
所述控制子电路与所述降压电路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子电路配置为交替向所述降压电路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中的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输入电压;
所述第三存储子电路与所述降压电路中的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替换降压电路的第二输出控制子电路和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存储子电路配置为存储所述降压电路和所述替换降压电路交替输出的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相连接,第二极与第一节点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存储子电路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
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端相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相连接。
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荷泵。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降压模式下:
在一帧的充电阶段,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第一节点;第一倍率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二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对第一存储子电路进行分压,以控制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在一帧的输出阶段,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一节点与接地端连通,并由电压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在第二降压模式下:
在一帧的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子电路在来自所述第一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的电压输入至所述第一节点;第二倍率控制子电路在来自第三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接地端连通;
在一帧的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子电路在来自所述第四信号端的电压的控制下,由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节点上的电压;
交替向降压电路中的第一输入电压端和替换降压电路中的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输入电压。
CN201910114167.3A 2019-02-14 2019-02-14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Active CN1098025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4167.3A CN109802561B (zh) 2019-02-14 2019-02-14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4167.3A CN109802561B (zh) 2019-02-14 2019-02-14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2561A CN109802561A (zh) 2019-05-24
CN109802561B true CN109802561B (zh) 2020-07-07

Family

ID=6656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4167.3A Active CN109802561B (zh) 2019-02-14 2019-02-14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025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3081B (zh) * 2020-09-02 2023-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栅极驱动单元、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9374A (zh) * 2007-08-08 2010-07-14 先进模拟科技公司 具有多个输出的时间复用型电容器dc/dc转换器
CN104518662A (zh) * 2013-09-29 2015-04-15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半电压比电荷泵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4078A (ja) * 2006-03-07 2007-09-20 Rohm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回路、なら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05896959B (zh) * 2015-02-15 2019-03-08 天工方案公司 交错的双输出电荷泵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9374A (zh) * 2007-08-08 2010-07-14 先进模拟科技公司 具有多个输出的时间复用型电容器dc/dc转换器
CN104518662A (zh) * 2013-09-29 2015-04-15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半电压比电荷泵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2561A (zh) 2019-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4984B2 (en) Charge pumping circuit and direct current conver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382176B2 (en) Charge pump circuit
US20080169864A1 (en) Booster circuit
JP2005057999A (ja) 電源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04318903A (zh) 驱动电源、像素单元驱动电路和有机发光显示器
JP2007043861A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CN111969844B (zh) 一种自举电荷泵高压电源产生电路
US6674317B1 (en) Output stage of a charge pump circuit providing relatively stable output voltage without voltage degradation
CN104900190B (zh) 电源电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JPH01164264A (ja) 電圧増倍器集積回路と整流器素子
CN105657898B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07006376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harge pump booster circuit
CN109194129B (zh) 一种升压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050218970A1 (en) Driver circuit
CN109802561B (zh) 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
JP2004341574A (ja) 電源回路
US20050200622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driver IC using the power supply circu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Zhu et al. A 4-phase cross-coupled charge pump with charge sharing clock scheme
KR101024632B1 (ko) 차지펌프 회로 및 이의 차지펌핑 방법
CN100505490C (zh) 负升压充电泵电路、lcd驱动ic、液晶显示装置
CN107453602B (zh) 电荷泵和存储装置
KR100925326B1 (ko) 직류-직류 변환기
CN103179736A (zh)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驱动发光二极管的方法
JP3374830B2 (ja) 昇圧回路
CN108322042B (zh)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