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2042B -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2042B
CN108322042B CN201810195288.0A CN201810195288A CN108322042B CN 108322042 B CN108322042 B CN 108322042B CN 201810195288 A CN201810195288 A CN 201810195288A CN 108322042 B CN108322042 B CN 1083220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units
voltage
control unit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952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22042A (zh
Inventor
唐继托
苏国火
姚树林
孙志华
张银龙
张旭
张宁
马文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952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220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22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042A/zh
Priority to US16/168,958 priority patent/US1065073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22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0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 H02M3/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e.g. potential divider using capacitors charged and discharged alternately by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e.g. charge pump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09G2330/028Generation of voltages supplied to electrode drivers in a matrix display other than L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所述电荷泵包括电压输出端和第一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端、第一储能单元、第二储能单元、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本发明可以以达到升压并倍率系数可变的目的,可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Description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升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尺寸平板显示设备越来越多地采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对其驱动电路集成性和功耗要求越来越高。电荷泵结构简单,集成高效的特点成为小尺寸显示设备电源管理模块升(降)压电路的首选。然而小尺寸OLED显示设备一般采用锂电池供电,供电电压会随着电池的使用而衰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解决小尺寸OLED显示设备采用锂电池供电而导致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荷泵,包括电压输出端和第一升压电路;
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端、第一储能单元、第二储能单元、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
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第三储能单元、第四储能单元、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还包括输入电压控制单元;
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用于交替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相应的输入电压。
实施时,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包括第一存储电容;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包括第二存储电容;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
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输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实施时,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耦接;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耦接;以及,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以及,
第一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实施时,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包括第三存储电容;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包括第四存储电容;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
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输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实施时,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电压端耦接;
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电压端耦接;以及,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以及,
第二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实施时,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还包括:
输出电容,正极板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负极板与第五电压端耦接;以及,
开关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耦接,用于控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电荷泵,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内,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充电步骤:在第一充电阶段,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一输出步骤: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在所述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和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实施时,所述电荷泵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第三储能单元、第四储能单元、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一升压周期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和第二电压控制时间;
在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时间,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第二充电步骤:在第二充电阶段,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三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二输出步骤: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在所述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三储能单元和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实施时,所述电荷泵还包括输入电压控制单元;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时间,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提供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时间,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第二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在第一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在第二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在第三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实施时,在第四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实施时,在第一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在第二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实施时,在第三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实施时,在第四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电荷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通过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控制不同的对第一储能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回路,以达到升压并倍率系数可变的目的,可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的结构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的该具体实施例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器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区分晶体管除栅极之外的两极,将其中一极称为第一极,另一极称为第二极。在实际操作时,所述第一极可以为漏极,所述第二极可以为源极;或者,所述第一极可以为源极,所述第二极可以为漏极。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包括电压输出端Vout和第一升压电路;
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第一储能单元11、第二储能单元12、第一输入控制单元13、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14、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15和第一输出控制单元16,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13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二端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13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14分别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一端、第一电压端VI1和而第二电压端VI2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14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VI1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VI2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15分别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二端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15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16分别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16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包括的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储能单元11、第二储能单元12、第一输入控制单元13、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14、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15和第一输出控制单元16,可以通过第一输入控制单元13、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14、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15和第一输出控制单元16控制不同的对第一储能单元11和/或所述第二储能单元12充电的回路,以达到升压并倍率系数可变的目的,可解决因电池放电而导致输出电压衰减的问题,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从而解决小尺寸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采用锂电池供电而导致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时,所述第一电压端VI1可以为地端,也可以为低电压端,但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一电压端VI1输出的电压的电压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
在实际操作时,所述第二电压端VI2可以为地端,也可以为低电压端,但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二电压端VI2输出的电压的电压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
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还可以包括第二升压电路;
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第三储能单元21、第四储能单元22、第二输入控制单元23、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24、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25和第二输出控制单元26,其中,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23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二端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23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24分别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一端、第三电压端VI3、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VI4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24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压端VI3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压端VI4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25分别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二端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25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26分别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耦接,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26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22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之间的耦接。
在优选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还可以包括与第一升压电路对称的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交替升压,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交替输出电压至电压输出端,Vin和Vin’交替对输出电容(在图1和图2中未示出所述输出电容,所述输出电容的正极板与Vout耦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极板可以接地或接入低电压)进行充电,可以减小输出电压纹波,使得Vout输出的电压稳定。
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图2所示的电荷泵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还可以包括输入电压控制单元30;
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30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耦接,用于交替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提供相应的输入电压。
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30交替向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提供相应的输入电压,以使得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交替输出电压至电压输出端Vout。
具体的,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存储电容;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可以包括第二存储电容;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可以包括:
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
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输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可以包括: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耦接;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耦接;以及,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可以包括: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以及,
第一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具体的,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包括第三存储电容;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包括第四存储电容;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
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输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具体的,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可以包括:
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电压端耦接;
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电压端耦接;以及,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可以包括:
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以及,
第二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还可以包括:
输出电容,正极板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负极板与第五电压端耦接;以及,
开关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耦接,用于控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在实际操作时,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的第五电压端可以为低电压端或地端,但不以此为限。
所述开关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之间导通或断开,当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之间断开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可以交替工作;当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之间导通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组成一个升压模组,该第一升压电路和该第二升压电路同时工作。
下面通过一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电荷泵的一具体实施例包括电压输出端Vout、第一升压电路、第二升压电路、输出电容Cout、开关控制单元和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图4中未示出);
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端Vin、第一储能单元、第二储能单元、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Vin’、第三储能单元、第四储能单元、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
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耦接,用于交替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提供相应的输入电压(图5中示出了由Vin输入的电压的时序图、由Vin’输入的电压的时序图和Vout输出的电压的时序图);
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30交替向第一输入电压端Vin和第二输入电压端Vin’提供相应的输入电压,以使得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交替输出电压至电压输出端Vout。
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包括第一存储电容C1;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C1的正极板与第一正节点P1耦接,C2的负极板与第一负节点N1耦接;C2的正极板与第二正节点P2耦接,C2的负极板与第二负节点N2耦接;
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包括第二存储电容C2;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M2,漏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M3,漏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负极板耦接;
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M6,漏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M8,漏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输入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M2的栅极、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M3的栅极、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M6的栅极和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M8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M2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M3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M6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M8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5,漏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负极板耦接,源极与地端GND耦接;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9,漏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地端GND耦接;以及,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模块(图4),与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5的栅极和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9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5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9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可以包括: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4,漏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7,漏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4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7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4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7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M1,漏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耦接,源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耦接;以及,
第一输出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M1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M1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包括第三存储电容C1’;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包括第四存储电容C2’;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C1’的正极板与第三正节点P1’耦接,C2’的负极板与第三负节点N1’耦接;C2’的正极板与第四正节点P2’耦接,C2的负极板与第四负节点N2’耦接;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M2’,漏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耦接;
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M3’,漏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负极板耦接;
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M6’,漏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耦接;
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M8’,漏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Vin’耦接,源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输入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M2’的栅极、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M3’的栅极、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M6’的栅极和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M8’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M2’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M3’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M6’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M8’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5’,漏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负极板耦接,源极与地端GND耦接;
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9’,漏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耦接,源极与地端GND耦接;以及,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5’的栅极和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9’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5’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M9’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4’,漏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耦接,源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7’,漏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C1’的正极板耦接,源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4’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7’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4’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M7’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M1’,漏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C2’的正极板耦接,源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耦接;以及,
第二输出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M1’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M1’打开或关断;
所述输出电容Cout的正极板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耦接,所述输出电容Cout的负极板与地端GND耦接;
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包括开关控制晶体管M10和开关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
M10的漏极与C2’的正极板耦接,M10的源极与C2的负极板耦接;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图4中未示出)用于控制M10导通或关断;
当需要控制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交替工作时,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的M10断开。
在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电荷泵的具体实施例中,所有的晶体管都为n型晶体管,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如上晶体管也可以被替换为p型晶体管,在此对晶体管的类型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电荷泵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压端、第二电压端、第三电压端、第四电压端和第五电压端都为地端,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电荷泵的具体实施例中,C1的电容值、C2的电容值、C1’的电容值和C2’的电容值可以为1uF,Cout的电容值可以为4.7uF,但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电荷泵的具体实施例在工作时,对应于不同倍率系数工作过程如下:
在第一升压模式下(第一升压模块对应的倍率系数为1.5),
如图5(在图5中,横轴为时间t)所示,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充电阶段,M2、M7和M5都导通,M2、C2、M7、C1和M5形成通路,其余的晶体管都断开,Vin对C1和C2充电,VP2=VDD,VN2=VP1=VDD/2,VN1=0;VP2为第二正节点P2的电位,VN2为第二负节点N2的电位,VP1为第一正节点P1的电位,VN1为第一负节点N1的电位;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输出阶段:M1、M3、M4和M8导通,其余的晶体管断开,VN1=VN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因此VO=VP1=VP2=1.5VDD,其中,VO为Vout输出的电压;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充电阶段,M2’、M7’和M5’都导通,M2’、C2’、M7’、C1’和M5’形成通路,其余的晶体管都断开,Vin’对C1’和C2’充电,VP2’=VDD,VN2’=VP1’=VDD/2,VN1’=0;VP2’为第四正节点P2’的电位,VN2’为第四负节点N2’的电位,VP1’为第三正节点P1’的电位,VN1’为第三负节点N1’的电位;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输出阶段:M1’、M3’、M4’和M8’导通,其余的晶体管断开,VN1’=VN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因此VO=VP1’=VP2’=1.5VDD,其中,VO为Vout输出的电压。
在第二升压模式下(第二升压模块对应的倍率系数为2),
如图5所示,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充电阶段,M2和M9都导通,M2、C2与M9形成通路,M6和M5都导通,M6、C1与M5形成通路,其余晶体管断开,Vin分别对C2和C1充电,使得VN1=VN2=0,VP1=VP2=VDD;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输出阶段:M8、M3、M4和M1导通,其余的晶体管断开,VN1=VN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因此VO=VP1=VP2=2VDD;VO为Vout输出的电压;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充电阶段,M2’和M9’都导通,M2’、C2’与M9’形成通路,M6’和M5’都导通,M6’、C1’与M5’形成通路,其余晶体管开,Vin’分别对C2’和C1’充电,使得VN1’=VN2’=0,VP1’=VP2’=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输出阶段:M8’、M3’、M4’和M1’导通,其余的晶体管断开,VN1’=VN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因此VO=VP1’=VP2’=2VDD;VO为Vout输出的电压。
在第三升压模式下(第三升压模块对应的倍率系数为3),
如图5所示,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M6与M5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in对C1充电,VN1=0,VP1=VDD;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M3、M4和M9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N2=0,VN1=VDD,VP1被倍压到2VDD,并对C2充电,使得VP2=2VDD;
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输出阶段,M8与M1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N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Vout=VP2=3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M6’与M5’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in’对C1’充电,VN1’=0,VP1’=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M3’、M4’和M9’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N2’=0,VN1’=VDD,VP1’被倍压到2VDD,并对C2’充电,使得VP2’=2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输出阶段:M8’与M1’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N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Vout=VP2’=3VDD。
在第四升压模式下(第四升压模块对应的倍率系数为4),
如图5所示,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M6与M5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in对C1充电,VN1=0,VP1=VDD;
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M3、M4和M9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N2=0,VN1=VDD,VP1被倍压到2VDD,并对C2充电,使得VP2=2VDD;
第一电压控制时间T1包括的第一输出阶段,M3、M2、M7和M1都导通,M3,C1,M7,C2,M1形成通路,其余晶体管断开,VP1维持2VDD,并对C2充电,使得VN2=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Vout=VP2=4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Vin’输入高电压VDD,Vin不输入电压,M1断开;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M6’与M5’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in’对C1’充电,VN1’=0,VP1’=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M3’、M4’和M9’导通,其余晶体管断开,VN2’=0,VN1’=VDD,VP1’被倍压到2VDD,并对C2’充电,使得VP2’=2VDD;
在第二电压控制时间T2包括的第二输出阶段,M3’、M2’、M7’和M1’都导通,M3’,C1’,M7’,C2’,M1’形成通路,其余晶体管断开,VP1’维持2VDD,并对C2’充电,使得VN2’=2VDD,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跃变,Vout=VP2’=4VDD。
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电荷泵的具体实施例在工作时,Vin和Vin’交替对输出电容Cout充电,减小电压纹波,使Vout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本发明实施例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电荷泵,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内,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充电步骤:在第一充电阶段,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一输出步骤: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在所述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和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包括的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储能单元、第二储能单元、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控制不同的由第一输入点阿姨端对第一储能单元11和/或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回路,以达到升压并倍率系数可变的目的,可解决因电池放电而导致输出电压衰减的问题,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从而解决小尺寸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采用锂电池供电而导致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电荷泵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第三储能单元、第四储能单元、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一升压周期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和第二电压控制时间;
在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时间,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第二充电步骤:在第二充电阶段,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三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二输出步骤: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在所述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三储能单元和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在优选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荷泵还可以包括与第一升压电路对称的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交替升压,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交替输出电压至电压输出端,第一输入电压端和第二输入电压端交替对输出电容(所述输出电容的正极板与电压输出端耦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极板可以接地或接入低电压,但不以此为限)进行充电,可以减小输出电压纹波,使得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稳定。
具体的,所述电荷泵还包括输入电压控制单元;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时间,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提供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时间,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第二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实际操作时,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第一输入电压端、第二输入电压端交替提供输入电压,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和第二电压控制时间交替设置。
具体的,在第一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具体的,在第二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具体的,在第三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具体的,在第四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具体的,在第一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具体的,在第二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具体的,在第三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具体的,在第四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电荷泵。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电荷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输出端和第一升压电路;
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端、第一储能单元、第二储能单元、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中的第一充电阶段,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第一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还用于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中的第一输出阶段,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还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阶段,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和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
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第三储能单元、第四储能单元、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电压控制单元;
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用于交替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相应的输入电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包括第一存储电容;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包括第二存储电容;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
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输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三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耦接;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耦接;以及,
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以及,
第一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包括第三存储电容;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包括第四存储电容;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为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
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输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六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七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八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三电压端耦接;
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电压端耦接;以及,
第二电压接入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电压接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包括:
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
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负极板耦接;以及,
第二充电通路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控制所述第四充电通路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第一极与所述第四存储电容的正极板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以及,
第二输出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出控制晶体管打开或关断。
8.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出电容,正极板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负极板与第五电压端耦接;以及,
开关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耦接,用于控制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
9.一种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内,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充电步骤:在第一充电阶段,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一输出步骤: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在所述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第一储能单元和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压端、第三储能单元、第四储能单元、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一升压周期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电压控制时间和第二电压控制时间;
在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时间,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第二充电步骤:在第二充电阶段,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三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第二输出步骤: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在所述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第三储能单元和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或者,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充电通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还包括输入电压控制单元;所述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压控制时间,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提供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电压控制时间,所述输入电压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提供第二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13.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一输入电压端与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14.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15.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四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一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一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一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一输出阶段,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一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和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16.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17.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第二输入电压端与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18.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一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19.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荷泵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四升压模式下,
所述第二充电步骤包括:
在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一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在所述第二充电阶段包括的第二充电时间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
所述第二输出步骤包括:
在第二输出阶段,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断开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与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充电通路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三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电压接入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电压端之间的耦接,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导通所述第四储能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的耦接,以形成由第二输入电压端对所述第三储能单元和所述第四储能单元充电的通路,并输出电压至所述电压输出端。
2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荷泵。
CN201810195288.0A 2018-03-09 2018-03-09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3220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95288.0A CN108322042B (zh) 2018-03-09 2018-03-09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6/168,958 US10650735B2 (en) 2018-03-09 2018-10-24 Charge pump, voltage control method for charge pump,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95288.0A CN108322042B (zh) 2018-03-09 2018-03-09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042A CN108322042A (zh) 2018-07-24
CN108322042B true CN108322042B (zh) 2019-11-05

Family

ID=62902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95288.0A Active CN108322042B (zh) 2018-03-09 2018-03-09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0735B2 (zh)
CN (1) CN10832204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701125T2 (de) * 1996-06-26 2000-09-28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pannungswandler
JP3541826B2 (ja) * 2001-09-21 2004-07-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TW201214919A (en) * 2010-09-24 2012-04-01 Lite On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Corp Hybrid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management method
TWI425750B (zh) * 2011-04-01 2014-02-0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雙模式電荷幫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042A (zh) 2018-07-24
US10650735B2 (en) 2020-05-12
US20190279560A1 (en) 2019-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36046B2 (en) LED bias current control using adaptive fractional charge pump
CN107834844B (zh) 一种开关电容变换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796171B (zh) 一种应用于soi cmos射频开关的控制电路
CN101902059B (zh) 对容性负载充电的方法
CN108964442A (zh) 用于电源转换的装置
US20090015211A1 (e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for charging at the same voltage two or more capaci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US9768682B2 (en) Switched capacitors with inverted break-before-make without external filtering load capacitor
US7557641B2 (en) Fractional charge pump for step-down DC-DC converter
CN101969265A (zh) 电荷泵电路
CN114142723B (zh) 电源转换结构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US8981838B1 (en) Half-ratio charge pump circuit
TW201918002A (zh) 單電感雙極性輸出升壓轉換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05657898B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7623440A (zh) 电压转换电路和电源切换电路
US11588391B1 (en) Power conversion structure, system,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ower conversion structure, and chip unit
CN104518662B (zh) 半电压比电荷泵电路
CN114552975A (zh) 电源转换系统、包括其的电子设备及集成电路
CN103378616A (zh) 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
CN107742978B (zh) 具有增强驱动能力的电荷泵电路
CN108322042B (zh) 电荷泵及其电压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4835474B (zh) 电压输出装置、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01043177A (zh) 驱动电路
CN102594133B (zh) 升压方法和电路
Boera et al. Design of a SIBO DC-DC converter for AMOLED display driving
CN107493022A (zh) 一种低电压高效电荷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