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7898A - 线圈元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7898A
CN109767898A CN201811203073.5A CN201811203073A CN109767898A CN 109767898 A CN109767898 A CN 109767898A CN 201811203073 A CN201811203073 A CN 201811203073A CN 109767898 A CN109767898 A CN 109767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xis direction
face
notch
clamp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030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67898B (zh
Inventor
守屋仁
阿部吉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67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7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67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7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元件(100),其包含具有轴部以及分别在轴部两端形成的凸缘部(12)的磁芯(鼓形磁芯10),卷绕在轴部的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以及分别连接着第1电线(41)两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及第2电线(42)两端部(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的对应电线端部的多个金属端子(30),凸缘部(12)的、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12a)中,与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13),金属端子(3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通过本发明,可以抑制线圈元件的轴部的轴方向的尺寸,或者提高线圈元件良好的易于制造性。

Description

线圈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元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线圈元件,其包括磁芯(该文献的鼓形磁芯),该磁芯具备轴部(该文献的卷芯部)以及分别形成在轴部两端的凸缘部(该文献中的法兰部),卷绕在轴部的第1电线及第2电线(该文献的2个线材),以及多个金属端子(该文献的电极元件),该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第1电线两端部及第2电线两端部的相应的电线端部。
在同文献的线圈元件中,金属端子有着沿着凸缘部外侧的表面配置的直立部、沿着凸缘部底面弯折的底部、以及以稍稍离开磁芯的形态从直立部的上端位置沿着横向方向突出出去的连接部。电线端部被连接在金属端子的连接部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5-9356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圈元件的构造会导致在轴部的轴方向的线圈元件尺寸大型化。
另外,在采用自动绕线机把电线端部连接在金属端子的连接部上的工序会非常复杂,因此,在线圈元件的易于制造性的方面,还具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至少可以解决上述的课题中的1个的构造的线圈元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
第1电线及第2电线,上述第1电线及上述第2电线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以及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上述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上述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金属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另外,通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
以及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金属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至少可以实现下述目标中的一个,即可以抑止在轴部的轴方向的线圈元件的尺寸,或者实现线圈元件的良好的易于制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斜视图,表示了把电线端部捆在金属端子的状态。
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侧面图,表示了把电线端部捆扎在金属端子的状态。
图4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现了焊接后的状态。
图5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斜视图,表示焊接后,设置了板形磁芯的状态。
图6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2实施形态时的线圈元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上的状态。
图7是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侧面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上的状态。
图8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9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10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的状态。
图11是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侧面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的状态。
图12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3实施形态时的线圈元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13是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部分放大底面图,表示了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14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3实施形态时的线圈元件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示了焊接后的状态。
图15是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部分放大底面图,表示焊接后的状态。
图16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4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上的状态。
图17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4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18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4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19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的状态。
图20是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侧面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的状态。
图21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22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23是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正面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24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6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25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7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26是关于第7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侧面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27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7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28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8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捆扎在金属端子上的状态。
图29是涉及第8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图30是涉及第8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侧面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鼓形磁芯(Core);11轴部;12凸缘部;12a对峙面;12b外面;12c内面;12d反面;13缺口形状部;13a缺口对峙面;13b起立面;14凹部;14a纵向方向延伸部;14b横向方向延伸部;20板形磁芯;30金属端子;31底板部;31a切入部;32板状部;32a纵向方向延伸部;32b横向方向延伸部;33焊接部;33a细腰部;33b前端;34起立部;35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6捆扎部;36a细腰部;36b前端;36c突出部;37轴方向延伸部;38外侧延伸部;39夹持片;39a焊接片;41第1电线;41a一端部(电线端部);41b另一端部(电线端部);42第2电线;42a一端部(电线端部);42b另一端部(电线端部);50焊接球;61折返片;62第2夹持片;63第1夹持片;64连系部;65切入部;71第1轴方向延伸部;71a缺口形状部;72第2轴方向延伸部;73焊接片;74定位起立部;74a前端;75侧面突出部;76夹持片(第2夹持片);76a缺口形状部;76b焊接片;77连接部;78夹持片(第1夹持片);79相对片;81起立部;82突出片;82a细腰部;100线圈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使用附图进行说明。另外,在全部的附图中,对于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符号,并适宜地省略说明。
-第1实施形态
首先,使用图1至图5说明第1实施形态。
图1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斜视图,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图3是线圈元件100的侧面图。从图1至图3各图中,表示把与各个金属端子30分别对应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捆扎住的状态。
图4是从底面侧观察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示了焊接后的状态。
图5是线圈元件100斜视图,表示焊接后,设置了板形磁芯20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包含:磁芯(鼓形磁芯10),该磁芯包括轴部11(图3)以及分别在轴部11的两端形成的凸缘部12,卷绕在轴部11的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分别与第1电线41两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及第2电线42的两端部(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相对应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中的任意一个)相连接的多个金属端子30。在凸缘部12中与实装对象面相对着配置的对峙面12a中,在沿着与轴部11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13。金属端子3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被收纳)在缺口形状部13内。
在这里,电线端部与金属端子30相连接是指,作为一个典型,如图4所示,电线端部通过焊接与金属端子30相固定,该电线端部与金属端子30电连接。但是,也可以仅通过把电线端部捆扎在金属端子30,或是被夹紧固定在金属端子30上,使得电线端部与金属端子30电连接在一起。
所谓实装对象面是指,电子基板等的与线圈元件100对着的主面,而线圈元件100被装载且电连接于此电子基板等。
对应的金属端子30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配置在各缺口形状部13内。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候仅仅把轴部11的轴方向(在图3的左右方向)称为轴方向。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有时候也会把实装对象面称为下,而其反面称为上。
另外,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不止表现了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在磁芯上,并如图4及图5所示那样通过焊接把电线端部与金属端子30连接在一起之后的状态,还表现了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在磁芯之前的状态(即没有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的状态)。
即,涉及本实施形态的其他线圈元件100具有磁芯(鼓形磁芯10),该磁芯(鼓形磁芯10)具有轴部11以及在轴部11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12,以及多个金属端子30,该多个金属端子30上分别连接着与被卷绕到轴部11的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的各自的两端部对应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中的任意一个)。在凸缘部12中的被配置呈对着实装对象面的对峙面12a中,与轴部11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13,金属端子3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中。
通过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由于金属端子3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形成于凸缘部12的缺口形状部13,因此可以防止金属端子30突出到凸缘部12的外面。由此,能抑制在轴部11的轴方向的线圈元件100的尺寸。
另外,利用缺口形状部13里面的空间,进行对金属端子30的电线端部的连接,能很好地提高线圈元件100的易于制造性。
以下,将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鼓形磁芯10是具有轴部11以及一对凸缘部12的一体构造的物体。鼓形磁芯10可以是,例如铁氧体磁芯。鼓形磁芯10的轴部11,例如,大体上被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凸缘部12被形成为沿着轴方向的厚度较薄的、扁平的、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
各个凸缘部12除了与实装对峙面对着的对峙面12a以外,还包含与另一个凸缘部12对着的内面12c、朝向内面12c的相反面的外面12b、以及朝向对峙面12a的相反面的反面12d(图3)。对峙面12a是凸缘部12下侧的表面(底面),反面12d是凸缘部12上侧的表面(上表面)。
如图1所示,一对凸缘部12上分别形成有各2个的缺口形状部13,线圈元件100具有共计4个缺口形状部13。各个缺口形状部13是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的凹部。
缺口形状部13被形成为从对峙面12a面向上方切去而形成的缺口的形状。
如图2及图4所示,缺口形状部13包含与轴方向平行,而同时与对峙面12a垂直相交的起立面13b,以及被配置成与实装对象面对着的缺口对峙面13a。缺口对峙面13a与对峙面12a平行。
各个缺口形状部13被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并横贯凸缘部12的两端之间的形态,同时沿着轴方向的两侧呈开放形态。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有在一个凸缘部12中形成的2个缺口形状部13的排列方向为左右方向的例子。即,各个凸缘部12上形成有左右一对缺口形状部13。
在凸缘部12的外面12b形成有沿着轴方向向着内侧塌陷的平坦的凹部14。在本实施形态中,凹部14是横着倒过来的T字形状。凹部14是由纵向方向延伸部14a,该纵向方向延伸部14a是从对峙面12a横亘至反面12d,在纵向方向(上下方向)呈带状延伸的,以及横向方向延伸部14b,该横向方向延伸部14b从纵向方向延伸部14a开始,沿着与纵向方向延伸部14a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左方向或者右方向)延伸。
在各个外面12b形成有左右一对凹部14。一对凹部14左右对称配置。一对凹部14之间存在着从对峙面12a横亘至反面12d,从上至下呈带状延伸的凸条。
横向方向延伸部14b的、从左侧的凹部14的纵向方向延伸部14a开始延伸的方向是左方向,横向方向延伸部14b的、从右侧的凹部14纵向方向延伸部14a开始延伸的方向是右方向。
左侧的横向方向延伸部14b上端与左侧的缺口对峙面13a邻接,并与该缺口对峙面13a相连着。右侧的横向方向延伸部14b上端与右侧的缺口对峙面13a邻接,并与该缺口对峙面13a相连着。
在左侧的纵向方向延伸部14a中,比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上侧的部位的左端,与左侧的起立面13b邻接,并与该起立面13b相连着。在右侧的纵向方向延伸部14a中,比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上侧的部位的右端,与右侧的起立面13b邻接,并与该起立面13b相连着。
如图2及图4所示,金属端子30包含,底板部31,该底板部31是沿着凸缘部12的对峙面12a配置的,起立部34,该起立部34是从底板部31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起立面13b直立起来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是从起立部34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缺口对峙面13a延伸的,以及捆扎部36,该捆扎部36上捆扎着电线端部(图2及图4中的第1电线41的一端部41a),并与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直立起来的起立部34对峙着配置。
并且,金属端子30还包含有着板状部32,该板状部32被配置在凹部14内,并与轴方向垂直相交,以及焊接部33,该焊接部33是朝向板状部32的实装对象面侧直立着的。
金属端子30,例如是由导电性的金属板通过冲切加工以及弯曲加工等来制造的。由此,金属端子30的各个部分被形成为板状。
板状部32全部被形成为平板状。板状部32被形成为与凹部14同样的形状。即,板状部32的构成包含了纵向方向延伸部32a,该纵向方向延伸部32a与纵向方向延伸部14a具有同样的形状,以及横向方向延伸部32b,该纵向方向延伸部32a具有与横向方向延伸部14b同样的形状,纵向方向延伸部32a被配置在纵向方向延伸部14a,而横向方向延伸部32b被配置在横向方向延伸部14b。
焊接部33被配置在与板状部32相同的平面上。焊接部33从横向方向延伸部32b的前端部开始朝向实装对象面侧(向上方)直立起来。焊接部33与纵向方向延伸部32a相分离。焊接部33被配置在相对于缺口形状部13,位于轴方向的外侧的、邻接的位置上。另外,焊接部33如果以捆扎部36为准的话,被配置在轴方向的外侧。
焊接部33上形成有细腰部33a。细腰部33a与在焊接部33的细腰部33a的周围的部分相比,更加纤细(沿着左右方向幅宽更窄)。
在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在轴部11之后,把电线端部(一端部41a等)捆扎在如图2所示的细腰部33a上。
通过把电线端部捆扎在焊接部33的细腰部33a上,就可以抑制被捆扎在焊接部33的电线端部从焊接部33脱离。
底板部31相对于板状部32被折弯成大体上呈直角。底板部31,例如被形成为大体上呈矩形状。底板部31被配置在对峙面12a中的、并与起立面13b邻接的部位。底板部31例如,被配置在轴方向上的对峙面12a两端之间。
左侧的起立部34与左侧的底板部31左端连接,相对于该底板部31被折弯成大体上呈直角。右侧的起立部34与右侧的底板部31右端连接,相对于该底板部31被折弯成大体上呈直角。更详细而言,各个起立部34与各个底板部31的轴方向的内侧部分相连接。
起立部34从底板部31沿着起立面13b直立起来是指,起立部34从底板部31开始,朝向上方直立起来,而且,起立部34沿着起立面13b配置。
各个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与各个起立部34的上端连接,并相对于各个起立部34折弯成大体上呈直角。
左侧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从起立部34延伸至左方,并沿着左侧的缺口对峙面13a配置。右侧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从起立部34延伸至右方,并沿着右侧的缺口对峙面13a配置。
左侧的捆扎部36与左侧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左端相连接,相对于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被折弯成大体上呈直角。右侧的捆扎部36与右侧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右端相连接,相对于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被折弯成大体上呈直角。
各个捆扎部36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延伸到下方。
捆扎部36上形成有细腰部36a。细腰部36a与捆扎部36的细腰部36a周围的部分相比,更加纤细(轴方向的幅宽更窄)。
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在轴部11之后,如图2所示把电线端部(一端部41a等)捆扎在细腰部36a上。
通过把电线端部捆扎在捆扎部36的细腰部36a,就可以防止被捆扎在捆扎部36的电线端部从捆扎部36脱离。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个捆扎部36全部被配置在各个缺口形状部13内。更详细而言,各个金属端子30的起立部34、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捆扎部36全部被配置在各个缺口形状部13内。
起立部34、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捆扎部36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的轴方向的内侧的部分。
在各个缺口形状部13中,包含起立部34、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包含捆扎部36的部分,是通过折弯带状的金属片来构成的。
例如,在左侧的底板部31的左端,与左侧的起立部34的连接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切入部31a。另外,在右侧的底板部31的右端,与右侧的起立部34的连接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切入部31a。
如图3所示,例如,焊接部33前端33b位于底板部31的上方,更详细而言位于对峙面12a的上方。
另外,捆扎部36前端36b也位于底板部31的上方,更详细而言位于峙面12a的上方。
但是,前端33b例如,位于前端36b的下方。
金属端子30例如,通过粘合剂等被粘贴固定在凸缘部12。
如图5所示,线圈元件100进一步具有设置在鼓形磁芯10上的板形磁芯20。板形磁芯20例如,被形成为矩形状平坦的板状。板形磁芯20被横亘架设在一对凸缘部12的反面12d(参照图3)之间。板形磁芯20也可以是例如,铁氧体磁芯。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包含捆扎部36,电线端部被捆扎在该捆扎部36上,以及焊接部33,电线端部被焊接在此焊接部33上,而且捆扎部36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内。
由于捆扎部36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内,所以可以防止金属端子30的突出到凸缘部12的外面,并能抑制线圈元件100在轴部11的轴方向的尺寸。另外,利用缺口形状部13里面的空间就可以轻易地把电线端部捆扎在捆扎部36。另外,通过金属端子30所包含的捆扎部36以及焊接部33,就能更安定地把电线端部连接在金属端子30上。
另外,位于捆扎部36与焊接部33之间的电线端部,成为所谓的悬空配线,不过,由于电线端部被捆扎到捆扎部36之后,又被捆扎在焊接部33,所以就能降低捆扎部36与焊接部33之间的电线端部的张力。换句话说,可以把电线端部的张力分散到捆扎部36与焊接部33之间。由此,在焊接时候等就能抑制电线端部的损伤和断线。
另外,在凸缘部12的外侧表面(外面12b),形成有向着轴方向的内侧塌陷的平坦的凹部14,金属端子30包含板状部32,该板状部32被配置在凹部14内,并与轴方向垂直相交。焊接部33从板状部32向着实装对象面侧(下侧)直立起来,并被配置于缺口形状部13的轴方向的外侧邻接位置上。
通过把金属端子30的板状部32配置在凹部14内,就能防止金属端子30突出到凸缘部12外面,并能抑制线圈元件100在轴部11的轴方向的尺寸。另外,因为焊接部33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的轴方向的外侧邻接位置,所以在把电线端部捆扎到被配置于缺口形状部13的捆扎部36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电线端部牵引至焊接部33,并可以把电线端部焊接到该焊接部33。
线圈元件100可以是例如,共模扼流线圈。
其次,就制造线圈元件100的次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至图3所示,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到轴部11(参照图3),并把第1电线41的一端部41a和另一端部41b,以及第2电线42一端部42a和另一端部42b分别按顺序捆扎在金属端子30的捆扎部36以及焊接部33上。
例如,第1电线41一端部41a以及另一端部41b分别被捆扎在互相斜对着的2个金属端子30。另外,第2电线42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分别被捆扎到残余的2个金属端子30上。
另外,各个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中,比各个焊接部33的捆扎的部分更加靠近前端侧的部分,通过未图示的外部的夹具来预先保持固定。
其次,用激光照射各个焊接部33,焊接部33与各个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焊接在一起。由此,焊接部33的前端部(例如比细腰部33a更加靠近前端侧的部分)以及捆扎在焊接部33上的电线端部被溶融一体化,从而形成焊接球50(图4)。激光的照射方向可以是例如,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
这样,各个电线端部与各自对应的金属端子30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在一起。
其次,把板形磁芯20架设在一对凸缘部12的反面12d(参照图3)之间。板形磁芯20,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等被粘贴固定在凸缘部12上。这样,就可以得到具有鼓形磁芯10和板形磁芯20的线圈元件100(图5)。
-第2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6至图9说明第2实施形态。
图6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斜视图,图7是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侧面图。图6及图7表示了把电线端部配置到金属端子30的状态。图8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图9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金属端子30的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所涉及的线圈元件100有所不同,而其他的点则与涉及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不包含横向方向延伸部32b以及焊接部33(图2)。即,板状部32呈第1实施形态所说明的纵向方向延伸部32a的形状。
但是,作为代替方案,金属端子30包含将在以下说明的轴方向延伸部37(图9等)、外侧延伸部38(图6等)以及夹持片39(图9等)。
如图6等所示,轴方向延伸部37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向着轴方向的外侧延伸。更详细而言,轴方向延伸部37包含,例如,沿着缺口对峙面13a配置的部分,以及从此部分向着轴方向的外侧部突出出去的部分(即从凸缘部12向着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出去部分)。轴方向延伸部37被配置在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同一平面上。
外侧延伸部38,是从轴方向延伸部37中的、从凸缘部12突出出去到轴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开始,向着侧面延伸的部分。左侧的外侧延伸部38从左侧的轴方向延伸部37延伸到左方,右侧的外侧延伸部38从右侧的轴方向延伸部37延伸到右侧。
夹持片39与外侧延伸部38延伸方向的前端部相连接。
夹持片39是夹紧固定及焊接电线端部的部分。通过夹持片39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之后,把电线端部与夹持片39焊接在一起。
如图6及图7所示,在进行使用夹持片39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之前的状态下,夹持片39呈从沿着外侧延伸部38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开始向着下方直立起来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夹持片39例如,呈相对于轴方向延伸部37及外侧延伸部38呈大体上直角折弯的样态。在此状态下,夹持片39例如,包含焊接片39a,该焊接片39a比轴方向延伸部37及外侧延伸部38更加突出出去到轴方向的外侧。另外,在此状态下,轴方向延伸部37及外侧延伸部38与夹持片39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也可以比90度更大,优选100度以上。
夹持片39,例如可以大体上被形成为矩形状的形状。
如图8所示,在使用夹持片39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的状态下,夹持片39呈(经由外侧延伸部38)从轴方向延伸部37开始被折回的折返形状。即,夹持片39与轴方向延伸部37呈把电线端部夹在中间的、对峙的状态,电线端部呈被夹持片39与外侧延伸部38或者轴方向延伸部37挟持从而被夹紧固定的样态。
这样,夹持片39呈沿着与轴方向延伸部37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边缘,被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电线端部。
左侧的夹持片39从轴方向延伸部37的前端部(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的左边缘被折回,右侧的夹持片39从在轴方向延伸部37前端部(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的右边缘被折回。
如图9所示,焊接后的状态中,通过夹持片39的一部分(例如焊接片39a)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来形成焊接球50。
这里,轴方向延伸部37的前端部亦可以与夹持片39(例如焊接片39a)一起,通过焊接溶融与电线端部一体化。进一步,外侧延伸部38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焊接溶融而与电线端部一体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夹持片39与轴方向延伸部37的至少一方的、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是焊接部。
但是,本发明不仅局限于这个例子,还可以使得轴方向延伸部37的前端部,而不是夹持片39,通过焊接溶融与电线端部一体化。
另外,与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中,与捆扎部36包含细腰部36a(图3等)的形态相比,本实施形态中,捆扎部36不包含细腰部36a,捆扎部36的前端部(下端部)具有突出到轴方向的外侧的突出部36c。由此,就可以防止被捆扎在捆扎部36的电线端部从捆扎部36脱离。
如此,缺口形状部13包含起立面13b,该起立面13b与轴方向平行,并与对峙面12a垂直相交,以及缺口对峙面13a,该缺口对峙面13a被配置为与实装对象面相对的形态,金属端子30包含底板部31,该底板部31是沿着凸缘部12的对峙面12a配置的,起立部34,该起立部34是从底板部31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起立面13b直立而起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是从起立部34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缺口对峙面13a延伸的,捆扎部36,该捆扎部36被配置成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直立而起,并与起立部34相对峙,并且电线端部被捆扎在此捆扎部36上,轴方向延伸部37,该轴方向延伸部37是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沿着轴方向延伸的,以及夹持片39,该夹持片39具有从轴方向延伸部37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了电线端部,捆扎部36被配置在缺口形状部13上,夹持片39与轴方向延伸部37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上焊接着电线端部。
因而,因为把电线端部捆扎到捆扎部36上,进一步通过夹持片39夹紧固定电线端部之后,就可以焊接电线端部,因此能更安定地进行电线端部的焊接。
另外,由于电线端部被捆扎在捆扎部36之后,通过夹持片39被夹紧固定,所以就能降低捆扎部36与夹持片39之间所产生的电线端部的张力。换句话说,就可以把电线端部的张力分散到捆扎部36与夹持片向39。由此,在焊接时候等能防止电线端部的损伤和断线。
在本实施形态中,把电线端部捆扎到捆扎部36,并且,通过夹持片39以夹紧固定的状态,通过焊接就可以把电线端部连接到金属端子30上,也就可以更安定地使得电线端部连接在金属端子30上。
另外,如图7所示,夹持片39被配置在,比凸缘部12的轴方向的外侧表面(外面12b)中的、与缺口对峙面13a相邻接的部位(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
由此,弯折夹持片39来夹紧固定电线端部的作业不会与凸缘部12等产生干涉,也就更易于进行。
更详细而言,夹持片39例如,被配置在比板状部32更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不过在本实施形态中,线圈元件100也具有板形磁芯20(参照图5)。
其次,就制造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次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及图7所示,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到轴部11上,并把第1电线41的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第2电线42的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分别捆扎到对应的金属端子30的捆扎部36上,再沿着外侧延伸部38或者轴方向延伸部37配置它们。
另外,通过未图示的外部夹具来预先保持固定住各条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中的、沿着外侧延伸部38或者轴方向延伸部37配置的部分的前端侧部分。
其次,如图8所示,把各夹持片39(通过外侧延伸部38)向着轴方向延伸部37弯折,夹紧固定住各个电线端部。
其次,用激光照射各金属端子30中的,例如焊接片39a,来把焊接片39a与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焊接在一起。由此,就形成了焊接球50(图9)。激光的照射方向可以是例如,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这样,各电线端部就分别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在对应的金属端子30上了。
此后,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把板形磁芯20固定在鼓形磁芯10上。这样,就可以得到包含鼓形磁芯10以及板形磁芯20的线圈元件100。
-第3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10至图15来说明第3实施形态。
图10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斜视图,图11是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侧面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分别配置在金属端子30上的状态。图12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图13是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部分放大底面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图14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
图15是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部分放大底面图,分别表现被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中,金属端子30的构造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所涉及的线圈元件100不同,而在其他点上,与涉及上述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不包含捆扎部36(图6等)和夹持片39。
作为替代,金属端子30包含将在以下说明的折返片61。
折返片61与从轴方向延伸部37开始的、沿着外侧延伸部38延伸方向的前端部相连接。左侧的金属端子30的折返片61与外侧延伸部38的左端部相连接,右侧的金属端子30的折返片61与外侧延伸部38的右端部相连接。
但本发明不仅局限于这个例子,折返片61也可以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外侧延伸部38相连接,还可以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相连接。
折返片61还包含第1夹持片63、第2夹持片62,以及连系部64。第2夹持片62被配置得比第1夹持片63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而连系部64则连接第2夹持片62与第1夹持片63。在折返片61中与连系部64相对应的部位还形成有切入部65。
第1夹持片63是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的部分。
第2夹持片62是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并焊接的部分。通过第2夹持片62夹紧固定电线端部之后,把电线端部焊接到,例如第2夹持片62、外侧延伸部38及第1夹持片63上。
在通过折返片61的折返来使用第1夹持片63及第2夹持片62夹紧固定电线端部的之前的状态下,如图10及图11所表示那样,折返片61呈从外侧延伸部38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向着下方直立起来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折返片61例如,相对于轴方向延伸部37及外侧延伸部38被大体上直角地折弯。另外,在此状态下,轴方向延伸部37及外侧延伸部38与折返片61之间所成的角度可以比90度更大,优选100度以上。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使用第1夹持片63及第2夹持片62对电线端部进行夹紧固定的状态下,折返片61呈(通过外侧延伸部38)从轴方向延伸部37折回的折返形状。即,把电线端部夹在中间的折返片61与轴方向延伸部37呈相对峙的状态,通过第1夹持片63以及轴方向延伸部37把电线端部挟持固定的同时,也通过第2夹持片62以及轴方向延伸部37把电线端部挟持固定住了。
这样,折返片61呈从沿着与轴方向延伸部37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边缘开始,向着轴方向延伸部37的轴中心侧(内侧)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电线端部。
左侧的折返片61从轴方向延伸部37的左端缘开始(通过外侧延伸部38)被折回到右端缘,右侧的折返片61从轴方向延伸部37的右端缘开始(通过外侧延伸部38)被折回到左端缘。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这个例子,就折返片61里面至少第1夹持片63而言,可以呈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轴方向延伸部37被折回的折返形状,也可以呈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被折回的折返形状。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焊接后的状态下,例如,通过第2夹持片62、外侧延伸部38及轴方向延伸部37的各自的一部分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而形成焊接球50。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这个例子,还可以仅仅使得第2夹持片62的一部分通过焊接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或是可以仅仅使得轴方向延伸部37的一部分通过焊接溶融而与电线端部一体化。
如此,缺口形状部13包含起立面13b,该起立面13b与轴方向平行,并与对峙面12a垂直相交,以及缺口对峙面13a,该缺口对峙面13a被配置为与实装对象面相对的形态,金属端子30包含底板部31,该底板部31是沿着凸缘部12的对峙面12a配置的,起立部34,该起立部34是从底板部31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起立面13b直立而起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是从起立部34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缺口对峙面13a延伸的,轴方向延伸部37,该轴方向延伸部37是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沿着轴方向延伸的,金属端子30中,轴方向的外侧的、位于轴方向延伸部37的前端侧部分上,通过焊接固定着电线端部。
这里,在金属端子30中,轴方向的外侧的、位于轴方向延伸部37前端侧的部分可以包含轴方向延伸部37的一部分,也可以不包含。即,例如只包含第2夹持片62的一部分即可。在本实施形态中,例如,可以像上述那样,把第2夹持片62、外侧延伸部38及轴方向延伸部37的各自一部分与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另外,金属端子30包含第1夹持片63,第1夹持片63呈从轴方向延伸部37以及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至少一方被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电线端部,以及第2夹持片62,第2夹持片62呈从轴方向延伸部37被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电线端部,第2夹持片62被配置得比第1夹持片63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第2夹持片62以及轴方向延伸部37的至少一方的、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与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另外,由于电线端部通过第1夹持片63以及第2夹持片62分别被夹紧固定,所以可以降低在第1夹持片63与第2夹持片62之间的电线端部的张力。换句话说,电线端部的张力可以被分散于第1夹持片63以及第2夹持片62。由此,在焊接时候等就可以抑制电线端部的损伤和断线。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第2夹持片62的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以及在轴方向延伸部37的轴方向的外侧端部彼此在同一表面内。由此,不但第2夹持片62而且轴方向延伸部37也可以易于溶融,并与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这个例子,轴方向延伸部37也可以比第2夹持片62更加突出到轴方向的外侧。
如图11所示,第2夹持片62被配置在,比凸缘部12的轴方向的外侧表面(外面12b)中与缺口对峙面13a相邻的部位(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
并且,分别通过呈从轴方向延伸部37以及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至少一方被折回的折返形状的一个折返片61的每一部分,来分别形成第1夹持片63以及第2夹持片62。因而,通过折回一个折返片61,就可以一次性同时进行第1夹持片63与第2夹持片62的双方的夹紧固定作业。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不过在本实施形态中,线圈元件100也包含板形磁芯20(参照图5)。
其次,就如何制造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次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0及图11所示,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沿着轴部11卷绕,并把第1电线41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第2电线42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分别配置在对应的金属端子30的轴方向延伸部37上。
另外,通过未图示的外部夹具预先保持固定住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的,比沿着轴方向延伸部37配置的部分更加靠近前端侧的部分。
其次,如图12及图13所示,把各个折返片61(通过外侧延伸部38)向着轴方向延伸部37折弯,并通过第1夹持片63及第2夹持片62夹紧固定住各电线端部。
其次,例如,用激光照射各金属端子30的第2夹持片62的轴方向的外侧端部,使得第2夹持片62、轴方向延伸部37及外侧延伸部38的各自一部分与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焊接在一起。由此,就形成了焊接球50(图14、图15)。激光的照射方向可以是例如,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这样,各电线端部与各自对应的金属端子30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在一起。
此后,与第1实施形态同样,把板形磁芯20固定在鼓形磁芯10上。这样,就可以得到包含鼓形磁芯10以及板形磁芯20的线圈元件100。
-第4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16至图18来说明第4实施形态。
图16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4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斜视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金属端子30上的状态。图17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4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
图18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4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中,其金属端子30构造与上述的第3实施形态所涉及的线圈元件100不同,而在其他点上,则与涉及上述第3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相同的构成。
上述第3实施形态中,折返片61与从轴方向延伸部37向着侧面延伸的外侧延伸部38相连接,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6等所示,折返片61则与轴方向延伸部37及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相连接。即,折返片61,不通过外侧延伸部38而直接与轴方向延伸部37相连接,而且,还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相连接。更详细而言,折返片61与轴方向延伸部37及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边缘连接。
另外,上述的第3实施形态中,第2夹持片62的轴方向的外侧与轴方向延伸部37的轴方向的外侧彼此位于同一表面,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态中,第2夹持片62比轴方向延伸部37更加向着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出去。
另外,上述的第3实施形态中,第2夹持片62被配置得比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态中则没有这样。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轴方向延伸部37及第2夹持片62也是比凹部14更加突出到轴方向的外侧。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金属端子30中,在轴方向的外侧的、位于轴方向延伸部37的前端侧的部分,通过焊接固定着电线端部。
在本实施形态中,第2夹持片62与轴方向延伸部37的至少一方的,在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上也焊接着电线端部。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形态中,例如在第2夹持片62的、比轴方向延伸部37更加向着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出去的部分上,也焊接着电线端部(参照图17、图18)。
本实施形态中的制造线圈元件100的次序也与第3实施形态相同。
-第5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19至图23说明第5实施形态。
图19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斜视图,图20是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侧面图,表示把电线端部配置在各个金属端子30上的状态。图21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图22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斜视图,图23是涉及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正面图,表示分别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中,金属端子30构造与涉及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不同,而在其他点上,则与涉及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个金属端子30没有如图2所示的横向方向延伸部32b以及焊接部33。即,板状部32呈在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的纵向方向延伸部32a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没有如图2所示的捆扎部36。
作为其替代形态,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分别包含下述的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第2轴方向延伸部72、定位起立部74、侧面突出部75、夹持片76及连接部77。
在本实施形态中,底板部31没有达到对峙面12a的轴方向的内部侧的边缘。同样,起立部34也没有达到起立面13b的轴方向的内部侧的边缘。同样,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也没有达到缺口对峙面13a的轴方向的内部侧的边缘。
换句话说,底板部31、起立部34及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各自轴方向的内部侧的边缘,比凸缘部12的内面12c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
如图19等所示,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向着轴方向的外侧延伸。更详细而言,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包含,例如沿着缺口对峙面13a配置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开始向着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出去的部分(即从凸缘部12开始向着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第1轴方向延伸部71被配置在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相同的平面上。
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与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内部侧边缘,形成有缺口形状部71a。由此,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幅度较窄的焊接片73。
更详细而言,缺口形状部71a包括着梯形的部分,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与焊接片73相比更加邻近侧面突出部75侧(在轴方向的内部侧)的部分,随着向着前端侧(轴方向的外侧)前进幅度逐渐变窄。焊接片73被连接在下述前端侧,即随着向着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前端侧前进,其幅度会变窄的部分的前端侧。
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与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外侧边缘,通过连接部77来连接夹持片76。更详细而言,在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中,位于比焊接片73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内部侧的部分,通过连接部77与夹持片76连接在一起。换句话说,焊接片73比连接部77更加向着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出去。
夹持片76是夹紧固定及焊接电线端部的部分。通过夹持片76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之后,把电线端部焊接在夹持片76上。
如图20所示,夹持片76被配置在比凸缘部12的轴方向的外侧表面(外面12b)的、与缺口对峙面13a相邻的部位(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
由此,在进行夹紧固定电线端部的作业时,折弯夹持片76的作业与凸缘部12等可以互不干涉,从而更易于进行。
更详细而言,夹持片76,例如可以配置在比板状部32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使用夹持片76把电线端部进行夹紧固定之前的状态下,夹持片76呈通过连接部77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向着下方直立起来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夹持片76,例如通过连接部77,相对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大体上呈直角地被折弯。另外,在此状态下,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之间所成的角度,可以比90度大,优选达到100度以上。
夹持片76在如图21所示的那样被夹紧的时候,其呈沿着上下方向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前端部重合在一起的形状。
夹持片76中,在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侧(连接部77侧)相反的边缘,形成有缺口形状部76a。由此,在夹持片76轴方向的外侧端部,形成由幅度较窄的焊接片76b。
更详细而言,缺口形状部76a包括梯形形状的部分,在夹持片76的轴方向的外侧部分,随着向着轴方向的外侧前进,幅度逐渐变窄。焊接片76b被连接在下述部分上,即该部分随着夹持片76向着轴方向的外侧前进,其幅度逐渐变窄。
如图21所示,在使用夹持片76进行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的状态下,夹持片76呈从(通过连接部77)第1轴方向延伸部71被折回的折返形状。即,把电线端部夹中间的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呈相对峙的状态,通过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挟持住电线端部,并将其夹紧固定。
这样,夹持片76就呈从沿着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外侧边缘开始,向着内侧边缘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电线端部。
左侧的夹持片76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前端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的左端边缘开始被折回,右侧的夹持片76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前端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的右端边缘被折回。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焊接后的状态下,通过夹持片76的一部分(例如焊接片76b)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一部分(例如焊接片73)溶融,与电线端部一体化而形成焊接球50。
这里,夹持片76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中,比焊接片76b以及焊接片73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内部侧的部分,也可以溶融而形成焊接球50。
同样,连接部77的一部分也可以溶融而形成焊接球50。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例子,只有夹持片76的一部分通过焊接与电线端部一体化也可以,只有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一部分通过焊接与电线端部一体化也可以。
另外,如图23所表示的那样,例如焊接球50的一半以上的部分被收容在缺口形状部13里面的空间内。
连接部77是位于夹持片76的基端,并把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互相连接在一起。连接部77是例如,沿着轴方向形成的长条状(沿着轴方向延伸)。
第2轴方向延伸部72被配置成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延伸到到轴方向的内部侧,并沿着缺口对峙面13a。
定位起立部74是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的轴方向的内部侧端部开始向着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个例子,定位起立部74也可以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向着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定位起立部74的板面,例如朝向轴方向的内部侧及外部边侧。
更详细而言,定位起立部74,在缺口形状部13里面的空间中,配备在轴方向的内部侧的端部。
如图20所表示的那样,在定位起立部74的起立方向的前端74a,位于比对峙面12a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定位起立部74决定了电线端部在与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即,左侧的定位起立部74的左端部限制了电线端部向右侧的移动,右侧的定位起立部74的右端部限制了电线端部向左方的移动。
侧面突出部75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开始向着侧面突出出去。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个例子,还可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当中,只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突出到侧面,还可以只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开始向着侧面突出。
左侧侧面突出部75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左端缘突出到左方,右侧侧面突出部75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右端缘突出到右侧。
侧面突出部75,例如在轴方向上被形成为长条形(沿着轴方向延伸)。并且,例如侧面突出部75延长的位置配置着连接部77。
另外,夹持片76及连接部77与侧面突出部75分离,在夹紧夹持片76的时候,就可以使得夹持片76与侧面突出部75之间不干涉。
侧面突出部75位于定位起立部74与夹持片76之间,限制了电线端部向缺口对峙面13a侧的移动。
如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缺口形状部13包含起立面13b,该起立面13b与轴方向平行,并与对峙面12a垂直相交,以及缺口对峙面13a,该缺口对峙面13a被配置为与实装对象面相对的形态,金属端子30包含底板部31,该底板部31是沿着凸缘部12的对峙面12a配置的,起立部34,该起立部34是从底板部31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起立面13b直立而起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是从起立部34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缺口对峙面13a延伸的,轴方向延伸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该轴方向延伸部是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沿着轴方向延伸的,金属端子30中,位于轴方向的外侧的、轴方向延伸部的前端侧的部分上,通过焊接固定着电线端部。
另外,金属端子30包含定位起立部74以及夹持片76,定位起立部74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或者轴方向延伸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开始向着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并决定了电线端部在沿着与上述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夹持片76呈从轴方向延伸部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电线端部。夹持片76被配置在比定位起立部74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夹持片76与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在轴方向的外侧端部上焊接着电线端部。由于通过定位起立部74决定了电线端部的位置,之后,通过夹持片76可以夹紧固定电线端部,因此就可以把电线端部夹紧固定在所希望的路径之上。
另外,定位起立部74从金属端子30的沿着缺口对峙面13a配置的部分(包含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第2轴方向延伸部72的部分)开始,从轴方向的内部侧端部直立起来。因而,因为通过定位起立部74可以对各电线端部中的、从轴部11刚被拉出的部分进行定位,所以易于把各电线端部定位在希望的位置上。
另外,金属端子30包含从轴方向延伸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的至少一方突出到侧面的侧面突出部75,侧面突出部75在定位起立部74与夹持片76之间,限制着电线端部向缺口对峙面13a侧的移动。
另外,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线圈元件100也具有板形磁芯20。
其次,就如何制造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次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9及图20所示,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到轴部11,并把第1电线41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第2电线42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配置在各自对应的金属端子30上。
更详细而言,使得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沿着各自对应的金属端子30的定位起立部74弯曲,进一步沿着侧面突出部75配置,更进一步沿着连接部77或者第1轴方向延伸部71配置,最后拉出到外侧。
另外,各电线端部中的、沿着第1轴方向延伸部71或者连接部77配置的部分的前端侧的部分,通过未图示的外部夹具被预先保持固定。
其次,如图21所示,把各夹持片76(通过连接部77)相对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折弯,并通过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夹持住并夹紧固定各电线端部。
其次,例如用激光照射各金属端子30的夹持片76的焊接片76b,包括了焊接片76b以及焊接片73的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各自一部分,以及连接部77一部分被溶融,并与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一体化,从而形成了焊接球50(图22)。激光的照射方向是例如,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这样,各电线端部就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在各自对应的金属端子30上。
此后,与第1实施形态同样,把板形磁芯20固定在鼓形磁芯10上。这样,就可以得到包含鼓形磁芯10以及板形磁芯20的线圈元件100。
-第6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24来说明第6实施形态。
图24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6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在金属端子30的定位起立部74的配置这一点上,与涉及上述的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不同,而在其他点上,与涉及上述的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定位起立部74,例如,在与起立部34对峙着的位置,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直立起来。定位起立部74相对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被折弯。定位起立部74板面朝向左右方向。另外,侧面突出部75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开始向着侧面突出出去。
并且,定位起立部74与轴方向平行延伸。由此,由于通过定位起立部74位置可以决定各电线端部在更长的范围的位置,所以更安定地把各电线端部配置在希望的位置上。
-第7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25至图27说明第7实施形态。
图25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7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斜视图,图26是涉及第7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侧面图,表示各个电线端部被夹紧固定的状态。图27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7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部分放大的斜视图,表现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金属端子30构造,与上述的第5实施形态涉及的线圈元件100不同,而在其他点上,则与涉及上述的第5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相同的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不包含定位起立部74及侧面突出部75。
另外,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及夹持片76上没有形成缺口形状部71a以及缺口形状部76a,因此第1轴方向延伸部71及夹持片76上也没有形成幅度较窄的焊接片73及幅度较窄的焊接片76b。
在本实施形态中,夹持片76是第2夹持片。
在本实施形态中,凹部14不包含横向方向延伸部14b,例如,而只由纵向方向延伸部14a所构成。
如从图25至图27所示,夹持片76比轴方向的凸缘部12更加突出到外侧。更详细而言,夹持片76被配置得比纵向方向延伸部14a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对向片79。对向片79是比在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对向片79以外的部分,在与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幅宽被形成得更加为更宽的形态。对向片79是在夹紧夹持片76的时候,与夹持片76对着的部分。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端子30包含夹持片78(第1夹持片)。
夹持片78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的轴方向的内侧的端部相连接。更详细而言,夹持片78与,沿着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内侧,相连接。
由此,下述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方向,即夹持片76相对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对向片79)的折返方向(从外向内的方向),以及夹持片78相对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的折返方向(从内向外的方向)。
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使用夹持片78及夹持片76进行夹紧固定电线端部之前的状态下,夹持片78呈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向着下方直立起来的状态,夹持片76呈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通过连接部77)向着下方直立起来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例如,夹持片78相对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以大体上呈直角的样态被折弯,夹持片76相对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以大体上呈直角的样态被折弯。
如图25及图26所示,在用夹持片78及夹持片76进行夹紧固定电线端部的状态下,夹持片78呈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被折回的折返形状,夹持片76呈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对向片79)开始(通过连接部77)折回的折返形状。即,夹持片78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呈互相对峙,并把电线端部夹在中间的状态,通过夹持片78与第2轴方向延伸部72把电线端部挟持固定住的同时,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对向片79把电线端部夹在中间,并呈对峙着的状态,通过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对向片79把电线端部挟持固定住。
如图27所示,焊接后的状态,例如通过夹持片76一部分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从而形成了焊接球50。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个例子,还可以是夹持片76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例如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对向片79)的各一部分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或是夹持片76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中,只有第1轴方向延伸部71的一部分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例如底板部31比起立部34更加向着轴方向的内侧延伸。
如此,缺口形状部13包含起立面13b,该起立面13b与轴方向平行,并与对峙面12a垂直相交,以及缺口对峙面13a,该缺口对峙面13a被配置为与实装对象面相对的形态,金属端子30包含底板部31,该底板部31是沿着凸缘部12的对峙面12a配置的,起立部34,该起立部34是从底板部31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起立面13b直立而起的,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是从起立部34开始沿着缺口形状部13的缺口对峙面13a延伸的,轴方向延伸部(包含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以及第2轴方向延伸部72),该轴方向延伸部是从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开始沿着轴方向延伸的,金属端子30的轴方向的外侧的、位于轴方向延伸部的前端侧的部分上通过焊接固定着电线端部。
另外,金属端子30包含第1夹持片(夹持片78)以及第2夹持片(夹持片76),第1夹持片(夹持片78)呈从轴方向延伸部(这里为第2轴方向延伸部72)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电线端部,第2夹持片(夹持片76)呈轴方向延伸部(这里为第1轴方向延伸部71)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电线端部,第2夹持片被配置得比第1夹持片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第2夹持片与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在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焊接着电线端部。因而,分别通过2个夹持片可以更安定地固定住各电线端部。
另外,由于电线端部通过第1夹持片以及第2夹持片被分别夹紧固定,所以可以降低第1夹持片与第2夹持片之间的电线端部的张力。如果换句话说,可以把电线端部的张力分散到第1夹持片和第2夹持片。由此,在焊接时候等可以抑制电线端部的损伤和断线。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凹部14可以包含横向方向延伸部14b,在此情况下,优选夹持片76被配置得比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即,在本实施形态中,也优选第2夹持片(夹持片76)被配置在,比凸缘部12的轴方向的外侧表面(外面12b)的、与缺口对峙面13a相邻接的部位(横向方向延伸部14b)更加靠近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通过如此构成,就可以使得在夹紧第2夹持片的时候,凸缘部12较难对于作业产生干涉。
并且,第1夹持片(夹持片78)的折返方向与第2夹持片(夹持片76)的折返方向互为相反方向。由此,通过第1夹持片及第2夹持片就可以更安定地夹紧固定电线端部。
其次,就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线圈元件100的制造次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把第1电线41及第2电线42卷绕到轴部11,并分别把第1电线41的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第2电线42的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沿着各自对应金属端子30的第2轴方向延伸部72、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及第1轴方向延伸部71配置。
另外,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的、沿着第1轴方向延伸部71配置的部分的前端侧部分,通过未图示的外部的夹具来预先保持固定。
其次,如图25及图26所示,把各金属端子30的夹持片78及夹持片76相对于第1轴方向延伸部71以及第2轴方向延伸部72分别折弯,通过夹持片78及夹持片76来夹紧固定各电线端部。
其次,例如用激光照射各金属端子30的夹持片76、焊接夹持片76的一部分以及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由此,就形成了焊接球50(图27)。激光的照射方向,是例如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这样,各电线端部就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在各自对应的金属端子30上了。
此后,与第1实施形态同样,把板形磁芯20固定在鼓形磁芯10上。这样,就可以得到包含鼓形磁芯10和板形磁芯20的线圈元件100。
-第8实施形态
其次,用图28至图30对第8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28是从底面侧观察涉及第8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时的斜视图,表示电线端部被捆扎在金属端子30上的状态。图29是涉及第8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斜视图,图30是涉及第8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的侧面图,表现各自被焊接后的状态。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在金属端子30构造上,与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涉及的线圈元件100不同,但是在其他点上,则与涉及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具有同样的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个金属端子30如图2所示,不包含起立部34、缺口对峙面配置部35、捆扎部36及切入部31a。
并且,如图28所示,金属端子30包含从横向方向延伸部32b开始向着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的起立部81,以及从起立部81开始向着轴方向的外侧斜着突出出去的突出片82。在本实施形态中,板状部32的构成中包含起立部81。
另外,起立部81被配置在,例如与板状部32(纵向方向延伸部32a以及横向方向延伸部32b)同样平面内,不过,其沿着与轴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斜着直立起来,并从凸缘部12突出到侧面。即,左侧的起立部81,从凸缘部12的左端侧突出到左方,右侧的起立部81从凸缘部12右端侧突出到右侧。
各电线端部,通过缺口形状部13里面的空间被拉到轴方向的外侧,并与各金属端子30相连接。
突出片82上,例如可以形成呈一侧凹陷下去的形状的细腰部82a。各电线端部被捆扎在细腰部82a上。并且,例如突出片82的、比细腰部82a更加靠近前端侧的部分,通过焊接溶融并与电线端部一体化。由此,就形成了焊接球50(图29、图30)。
由此,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100包含磁芯(鼓形磁芯10)、第1电线41、第2电线42、以及多个金属端子30,磁芯(鼓形磁芯10)包含轴部11(图30)以及分别形成于轴部11的两端的凸缘部12,第1电线41、第2电线42被卷绕在轴部11上,多个金属端子30分别连接着的第1电线41的两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以及第2电线42的两端部(一端部42a、另一端部42b)中对应的电线端部(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凸缘部12中与实装对象面相对峙配置的对峙面12中,沿着与轴部11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13,电线端部通过缺口形状部13被引到轴方向的外侧,并连接着金属端子30。
由此,金属端子30与电线端部的连接,可以在比缺口形状部13更加靠近外侧的位置进行,因此就可以避开与凸缘部12之间产生的干涉。因而,能易于进行把电线端部连接到金属端子30的工序。即,可以确保线圈元件100良好的易于制造性。
另外,金属端子30包含板状部32以及突出片82,板状部32沿着凸缘部12的轴方向的外侧表面配置,并与轴方向垂直相交,突出片82从板状部32开始向着轴方向的外侧斜着突出,电线端部被焊接在突出片82上。因而,因为把电线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到金属端子30的时候,可以进一步使得凸缘部12变得难于产生干涉,因此线圈元件100的制造就变得更容易。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个实施形态,不过,这些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构成。另外,上述的各个实施形态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宜地组合。
本实施形态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
第1电线及第2电线,上述第1电线及上述第2电线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以及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上述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上述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金属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2)根据(1)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缺口形状部包含与上述轴方向平行,并与上述对峙面垂直相交的起立面,以及与上述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缺口对峙面,
上述金属端子包含底板部,该底板部沿着上述凸缘部的上述对峙面配置,
起立部,该起立部从上述底板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起立面直立起来,
缺口对峙面配置部,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从上述起立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缺口对峙面延伸,
以及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开始沿着上述轴方向延伸的轴方向延伸部,
上述金属端子中,位于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前端侧的部分通过焊接与上述电线端部固定在一起。
(3)根据(2)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第1夹持片,该第1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以及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的至少一方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上述电线端部,
以及第2夹持片,该第2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上述电线端部,
上述第2夹持片被配置得比上述第1夹持片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上述第2夹持片以及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位于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上述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4)根据(3)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第2夹持片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端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端互为同一面内,或者,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上述第2夹持片突出到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5)根据(3)或者(4)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第2夹持片被配置在比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中,与上述缺口对峙面相邻接的部位,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6)根据(3)至(5)的任意一项记载的线圈元件,通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以及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的至少一方折回的折返形状的每个折返片中的各一部分,分别构成了上述第1夹持片以及上述第2夹持片。
(7)根据(3)至(5)任意一项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第1夹持片的折返方向与上述第2夹持片的折返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8)根据(2)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定位起立部,该定位起立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或者上述轴方向延伸部开始向着上述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并沿着与上述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决定了上述电线端部的位置,
以及夹持片,该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上述电线端部,
上述夹持片被配置得比上述定位起立部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上述夹持片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在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上述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9)根据(8)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以及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的至少一方突出到侧面的侧面突出部,
上述侧面突出部在上述定位起立部与上述夹持片之间,限制上述电线端部向上述缺口对峙面侧的移动。
(10)根据(8)或(9)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定位起立部是从上述金属端子的、沿着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的部分的、在上述轴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开始直立起来的。
(11)根据(8)至(10)任意一项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定位起立部与上述轴方向并行延伸。
(12)根据(1)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捆扎上述电线端部的捆扎部,以及焊接上述电线端部的焊接部,
上述捆扎部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13)根据(12)记载的线圈元件,在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上,还形成有向着上述轴方向的内部侧塌陷的平坦的凹部,
上述金属端子包含配置在上述凹部,并与上述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板状部,
上述焊接部从上述板状部开始向着上述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并被配置在与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相邻接的位置。
(14)根据(1)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缺口形状部包含与上述轴方向平行,并与上述对峙面垂直相交的起立面,以及与上述实装对象对峙配置的缺口对峙面,
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底板部,该底板部沿着上述凸缘部的上述对峙面配置,
起立部,该起立部从上述底板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起立面直立起来,
缺口对峙面配置部,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从上述起立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缺口对峙面延伸,
捆扎部,该捆扎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开始直立起来,与上述起立部相对峙配置,并捆扎着上述电线端部,
轴方向延伸部,该轴方向延伸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开始沿着上述轴方向延伸,
以及夹持片,该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上述电线端部,
上述捆扎部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上述夹持片以及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端部与上述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15)根据(14)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夹持片被配置在比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中,与上述缺口对峙面相邻接的部位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
(16)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
以及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上述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上述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金属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17)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
第1电线及第2电线,上述第1电线及上述第2电线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
以及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上述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上述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电线端部通过上述缺口形状部被引出到上述轴方向的外侧,并与上述金属端子连接。
(18)根据(17)记载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板状部,该板状部沿着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配置,并与上述轴方向垂直相交,
以及突出片,该突出片是从上述板状部开始向着上述轴方向的外侧斜着突出的,
上述电线端部被焊接在上述突出片上。

Claims (16)

1.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
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
第1电线及第2电线,上述第1电线及上述第2电线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以及
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上述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上述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金属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缺口形状部包含与上述轴方向平行,并与上述对峙面垂直相交的起立面,以及与上述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缺口对峙面,
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底板部,该底板部沿着上述凸缘部的上述对峙面配置;
起立部,该起立部从上述底板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起立面直立起来;
缺口对峙面配置部,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从上述起立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缺口对峙面延伸;以及
轴方向延伸部,该轴方向延伸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开始沿着上述轴方向延伸,
上述金属端子中,位于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前端侧的部分通过焊接与上述电线端部固定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第1夹持片,该第1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以及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的至少一方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上述电线端部;以及
第2夹持片,该第2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着上述电线端部,
上述第2夹持片被配置得比上述第1夹持片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上述第2夹持片以及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位于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上述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第2夹持片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端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端互为同一面内,或者,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上述第2夹持片突出到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第2夹持片被配置在,比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中,与上述缺口对峙面相邻接的部位,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通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以及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的至少一方折回的折返形状的每个折返片中的各一部分,分别构成了上述第1夹持片以及上述第2夹持片。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第1夹持片的折返方向与上述第2夹持片的折返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定位起立部,该定位起立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或者上述轴方向延伸部开始向着上述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并沿着与上述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决定了上述电线端部的位置;以及
夹持片,该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上述电线端部,
上述夹持片被配置得比上述定位起立部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
上述夹持片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在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与上述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以及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的至少一方突出到侧面的侧面突出部,
上述侧面突出部在上述定位起立部与上述夹持片之间,限制上述电线端部向上述缺口对峙面侧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定位起立部是从上述金属端子的、沿着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的部分的、在上述轴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开始直立起来的。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定位起立部与上述轴方向并行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金属端子包含捆扎上述电线端部的捆扎部,以及焊接上述电线端部的焊接部,
上述捆扎部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元件,在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上,还形成有向着上述轴方向的内部侧塌陷的平坦的凹部,
上述金属端子包含配置在上述凹部,并与上述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板状部,
上述焊接部从上述板状部开始向着上述实装对象面侧直立起来,并被配置在与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相邻接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缺口形状部包含与上述轴方向平行,并与上述对峙面垂直相交的起立面,以及与上述实装对象对峙配置的缺口对峙面,
上述金属端子包含:
底板部,该底板部沿着上述凸缘部的上述对峙面配置;
起立部,该起立部从上述底板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起立面直立起来;
缺口对峙面配置部,该缺口对峙面配置部从上述起立部开始,沿着上述缺口形状部的上述缺口对峙面延伸;
捆扎部,该捆扎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开始直立起来,与上述起立部相对峙配置,并捆扎着上述电线端部;
轴方向延伸部,该轴方向延伸部从上述缺口对峙面配置部开始沿着上述轴方向延伸;以及
夹持片,该夹持片呈从上述轴方向延伸部开始折回的折返形状,并夹紧固定住上述电线端部,
上述捆扎部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上述夹持片以及上述轴方向延伸部的至少一方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端部与上述电线端部焊接在一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夹持片被配置在比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方向的外侧表面中,与上述缺口对峙面相邻接的部位更加靠近上述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
16.一种线圈元件,其包含:
磁芯,该磁芯包含轴部以及在上述轴部两端分别形成的凸缘部;以及
多个金属端子,上述多个金属端子分别连接着被卷绕在上述轴部上的第1电线的两端部及第2电线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电线端部,
在上述凸缘部与实装对象面对峙配置的对峙面中,在沿着与上述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缺口形状部,
上述金属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缺口形状部。
CN201811203073.5A 2017-11-10 2018-10-16 线圈元件 Active CN109767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7502A JP7056088B2 (ja) 2017-11-10 2017-11-10 コイル部品
JP2017-217502 2017-1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7898A true CN109767898A (zh) 2019-05-17
CN109767898B CN109767898B (zh) 2024-07-02

Family

ID=64267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03073.5A Active CN109767898B (zh) 2017-11-10 2018-10-16 线圈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3328B2 (zh)
EP (1) EP3486928B1 (zh)
JP (1) JP7056088B2 (zh)
CN (1) CN109767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37396B2 (en) * 2018-02-05 2023-12-0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mmon-mode choke coil
JP7020363B2 (ja) * 2018-02-05 2022-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7021605B2 (ja) * 2018-06-11 2022-02-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7450331B2 (ja) * 2018-10-03 2024-03-1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パルストランス
USD920912S1 (en) * 2019-01-23 2021-06-01 Sumida Corporation Core component
JP7074109B2 (ja) * 2019-05-23 2022-05-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04822B2 (ja) * 2019-11-29 2023-12-2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7363582B2 (ja) * 2020-03-03 2023-10-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510826B2 (ja) * 2020-09-07 2024-07-0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1730607S (ja) * 2022-02-09 2022-11-25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1013A (ja) * 2004-10-25 2006-05-11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3168133U (ja) * 2011-03-15 2011-06-02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12089804A (ja) * 2010-10-22 2012-05-10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JP2012119552A (ja) * 2010-12-02 2012-06-21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端子電極の実装構造
CN103730229A (zh) * 2012-10-16 2014-04-16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US20150042436A1 (en) * 2013-08-08 2015-02-12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WO2017086626A1 (ko) * 2015-11-18 2017-05-26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초크 코일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70288626A1 (en) * 2016-03-30 2017-10-05 Tdk Corporation Common mode filter
US20170316873A1 (en) * 2016-04-28 2017-11-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il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7131A (ja) * 2003-08-06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イルボビン
JP4203950B2 (ja) * 2003-08-07 2009-01-07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93564A (ja) 2003-09-12 2005-04-07 Fdk Corp チップコイル
JP2005317577A (ja) * 2004-04-27 2005-11-10 Tdk Corp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2007005769A (ja) * 2005-05-27 2007-01-11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4184394B2 (ja) * 2006-06-30 2008-11-1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131666B2 (ja) * 2013-03-26 2017-05-2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101865345B1 (ko) 2015-11-18 2018-06-07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초크 코일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733580B2 (ja) * 2017-03-07 2020-08-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1013A (ja) * 2004-10-25 2006-05-11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2089804A (ja) * 2010-10-22 2012-05-10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JP2012119552A (ja) * 2010-12-02 2012-06-21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端子電極の実装構造
JP3168133U (ja) * 2011-03-15 2011-06-02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03730229A (zh) * 2012-10-16 2014-04-16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US20150042436A1 (en) * 2013-08-08 2015-02-12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WO2017086626A1 (ko) * 2015-11-18 2017-05-26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초크 코일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70288626A1 (en) * 2016-03-30 2017-10-05 Tdk Corporation Common mode filter
US20170316873A1 (en) * 2016-04-28 2017-11-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il compon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43328B2 (en) 2021-06-22
JP7056088B2 (ja) 2022-04-19
EP3486928A1 (en) 2019-05-22
EP3486928B1 (en) 2023-07-19
CN109767898B (zh) 2024-07-02
JP2019091736A (ja) 2019-06-13
US20190148055A1 (en)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7898A (zh) 线圈元件
JP5585934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3831368B2 (ja)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JP6226066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66722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07078578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8335821A (zh) 线圈元件
JP5232265B2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99841A (ja) コイル部品
JP7352154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2164833A (ja)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
JP2020126975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06344846A (ja) コイル用端子
CN107251381A (zh) 电连接部的构造、应用了该构造的转子及电机、以及电连接部的形成方法
JP2011055653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84390A (ja) 電極の接続構造
JP6060844B2 (ja) コイル接合方法
JP6131666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907118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21262093U (zh) 一种一体成型电感线圈组件
CN214626566U (zh) 电机绕组并头结构及电机
JP2010092985A (ja) 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トランス、並びに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1238510A (ja) 超電導線材の接続方法および接続構造
CN214898024U (zh) 变压器骨架及变压器
JP6828797B2 (ja) コイル部品の端子用板材、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