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9697B - 风扇单元 - Google Patents
风扇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29697B CN109729697B CN201811289728.5A CN201811289728A CN109729697B CN 109729697 B CN109729697 B CN 109729697B CN 201811289728 A CN201811289728 A CN 201811289728A CN 109729697 B CN109729697 B CN 1097296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e
- display
- fan unit
- connecto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72—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单元(28),其具有风扇(26),且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对发热体(30)进行收纳的箱体(22)的侧面(25)。风扇(26)能够装卸地装配于风扇单元(28)。在风扇单元(28)安装于箱体(22)的情况下,风扇单元(28)以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装卸方向与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装卸方向不同的如下方式能够装卸地支撑风扇(2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安装于对发热体进行收纳的箱体且具有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风扇。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4-175265号公报公开了以下技术: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配置控制液晶显示装置的控制电路和对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装置进行冷却的风扇。
发明内容
风扇单元安装于对发热体进行收纳的箱体且具有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风扇,在该风扇单元中,希望相对于风扇单元能够装卸风扇。但是,日本特开2014-175265号公报中未提出相对于风扇单元能够装卸风扇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风扇容易装卸的风扇单元。
本发明的方案是一种风扇单元,具有风扇,且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对发热体进行收纳的箱体的侧面,上述风扇单元中,上述风扇能够装卸地装配于上述风扇单元,在上述风扇单元安装于上述箱体的情况下,上述风扇单元以上述风扇相对于上述风扇单元的装卸方向与上述风扇单元相对于上述箱体的装卸方向不同的方式能够装卸地支撑上述风扇。
根据本发明,能够相对于风扇单元容易地装卸风扇。
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将容易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装配有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单元的控制装置安装于显示器的背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显示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显示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1的显示器拆卸下控制装置及用户接口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示相对于图1的箱体的插槽插拔主板及控制板的立体图。
图6是以侧视视角图示主板及控制板与背板的连接、以及背板与显示器的连接的概念图。
图7是以后视视角图示控制板与背板的连接的概念图。
图8A及图8B是图示比较例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9A及图9B是图示图1的变形例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10A及图10B分别是图示图1的变形例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及仰视图。
图11A及图11B分别是图示图1的变形例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及仰视图。
图12A及图12B分别是图示图1的变形例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及仰视图。
图13是将图1~图5的用户接口单元的一部分截断而图示的概略图。
图14是图示图1~图5的用户接口单元与显示器的控制基板及USB连接器的连接的概念图。
图15是图1~图5的用户接口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示从图1的显示器分离控制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图示在图16中分离出的控制装置的箱体安装支撑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图示将图17的支撑部件安装于箱体的支撑部件安装构造的状态的局部后视图。
图19是图示从图1的风扇单元拆卸下风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图示从分离状态的控制装置拆卸下风扇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带显示器的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带显示器的控制装置的仰视图。
图23是以侧视视角图示主板与控制板的连接、以及主板与显示器的连接的概念图。
图24是以后视视角图示主板与控制板的连接的概念图。
图25是图示控制板的支撑构造的概念图。
图26是图示控制板的支撑构造的概念图。
图27是图示控制板的支撑构造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风扇单元,揭示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10及显示器12的概略结构]
对于装配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单元28的控制装置10和显示器12的概略结构,一边参照图1~图5,一边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10是用于控制显示器12的控制装置。显示器12是具有配置于前表面14的显示画面16(参照图2)的液晶显示单元。此外,显示器12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显示单元。控制装置10例如应用于CNC(计算机数值控制)的机床的数值控制装置。该情况下,显示器12设于机床的操作盘。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2所示,按照从正面观察显示器12的显示画面16的方向,说明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各方向。
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在显示器12的与前表面14相反侧的背面18能够装卸地安装有控制装置10和能够连接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的用户接口单元20。该情况下,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上侧能够装卸地安装有控制装置10。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3~图5所示,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下侧的拐角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有用户接口单元20。
控制装置10具有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箱型的箱体22。箱体22的底面24(参照图4~图6)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对置。该情况下,在与底面24相邻的箱体22的侧面中的靠用户接口单元20的侧面25(沿显示器12的上下方向的侧面),收纳用于对箱体22内进行冷却的两个风扇26的风扇单元28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箱体22。此外,在风扇单元28只要至少收纳有一个风扇26即可。
接着,以下,对控制装置10、显示器12、用户接口单元20以及风扇单元28的结构、以及用于对它们进行装卸的结构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10的结构]
对于控制装置10,一边参照图5~图7,一边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0具有:箱体22;收纳于箱体22内且控制显示器12的控制部30;以及收纳于箱体22内且与控制部30连接的背板32。箱体22包括:箱体22的前侧(显示器12的背面18侧)开口而成的箱型的壳体主体22a;以及堵塞壳体主体22a的开口部分的底板22b。该情况下,底板22b的背面18侧的面为底面24。在箱体22(壳体主体22a)中,在与底面24相邻的侧面中的与安装风扇单元28的侧面25相邻的下侧的侧面(下表面33)形成有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多个开口34。
在箱体22内形成有从各个开口34沿与安装风扇单元28的侧面25平行的上下方向(插入方向)延伸的多个插槽36。即,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分离,而且从与背面18平行的壳体主体22a的顶板35向底板22b延伸多个分隔板37(参照图5及图7)。多个分隔板37以在与底板22b之间设有预定的间隙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
由此,箱体22内被分割成相互连通的多个空间。在图5及图7中图示了通过左右设置的两个分隔板37将箱体22内分割成沿左右方向的三个空间和底板22b侧的一个空间的情况。分割出的多个空间的每一个形成为插槽36,各插槽36的下表面33侧形成为开口34。因此,全部的插槽36设于箱体22的下表面3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还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分隔板,将箱体22内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从而形成多个插槽36。
背板32是与后述的主板38和多个控制板168连接的基板。背板32在箱体22内的上下方向的里侧、即多个插槽36的上下方向的里侧配置为与箱体22的上侧的侧面(上表面39)平行而且与底面24垂直。
控制部30能够插拔地收纳于多个插槽36的每一个,且具有控制显示器12的主板38和多个控制板168。多个插槽36(开口34)的形状或大小相互不同,因此主板38及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为了插入相应插槽36而具有与开口34的形状或大小相应的形状或大小。此外,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在控制装置10中,主板38具有最大尺寸的基板42,而且收纳于底面24侧的插槽36。另外,多个控制板168具有比主板38小的尺寸的基板42。
在箱体22内,在各个插槽36的左右两侧设有导向部40。各导向部40是沿上下方向设于分隔板37、以及壳体主体22a的构成箱体22的侧面25、63的侧部的导轨,将插入插槽36的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沿上下方向导向至背板32。通过使用导向部40,在相对于插槽36插入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时,无需进行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定位。
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被插槽36的左右的导向部40引导的基板42;设于基板42的背板32侧的连接器44;以及设于基板42上的连接器44的相反侧的盖部46。盖部46在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插入到插槽36时,与箱体22的下表面33抵接而堵塞开口34。通过这样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单元化,能够容易进行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捆扎、搬运,并且也容易对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实施防静电措施。
如图7中概念性图示地,对于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而言,以在从上下方向(插入方向)观察多个控制板168时,连接器44相对于多个控制板168的安装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在基板42分别配置连接器44。此外,连接器44的安装位置只要在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相互不同即可。
就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连接器44而言,为了提高与设于后述的背板32的连接器54的连接时的深入、错位的吸收以及插入性,优选为浮动连接器。此外,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根据需要还可以具有贯通盖部46而露出于外部且与外部的连接器48连接的连接器50和搭载于基板42的发热器等电子元件52中的至少一个。
在背板32的与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对置的面安装有多个连接器54。多个连接器54与分别插入多个插槽36的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连接器44连接。
在此,如图5~图7所示,对于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当将基板42插入插槽36时,能够使插入的基板42沿左右两侧的导向部40移动至背板32。由此,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连接器44和背板32的连接器54嵌合,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与背板32电连接。嵌合的连接器44、54构成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与背板32电连接的连接部56。另外,通过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移动至背板32,从而盖部46与箱体22的下表面33抵接,将插槽36的开口34堵塞。
另一方面,对于插入插槽36且与背板32电连接的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当向下方向抽盖部46时,连接器44和连接器54分离,能够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沿左右的导向部40从插槽36抽出。
这样,通过相对于插槽36插拔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从而能够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与背板32电连接或拆卸。由此,能够提高控制部30(主板38以及各控制板168)的维护性。也就是,通过相对于插槽36的一次插拔动作,从而能够容易地更换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
另外,全部的插槽36在箱体22的下表面33沿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平行的上下方向形成。由此,能够以不与显示器12干涉的方式容易地插拔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
而且,多个插槽36(开口34)的形状或大小相互不同,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具有与开口34的形状或大小相应的形状或大小。由此,能够在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插入插槽36时,防止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误插入。而且,主板38以及设于多个控制板168的盖部46的每一个具有与供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插入的插槽36的开口34相应的形状或大小。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误插入与正确的插入对象的插槽36不同的其它插槽36。
而且,另外,在多个控制板168之间将相对于控制板168的连接器44的安装位置错开。由此,能够防止将控制板168插入插槽36时的连接器44、54的误连接。即,能够防止将控制板168的连接器44误连接于与正确的连接对象的连接器54不同的其它连接器54。
如图6所示,在背板32,在与设置多个连接器54的面相反的侧的面(上表面39侧的面)的底面24侧以从底面24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有与多个连接器54电连接的连接器58。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上侧以与连接器58对置的方式设有连接器60。
另外,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在安装于箱体22的风扇单元28,在侧面61设有卡合爪部62,侧面61是在与箱体22的侧面25相反侧的外部露出的沿上下方向的面。在箱体22,在与侧面25相反侧的侧面63也设有与卡合爪部62同样的未图示的卡合爪部。另一方面,如图1、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卡合爪部62以及未图示的卡合爪部卡合的卡定部64。另外,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左右两侧的比连接器60靠上侧的部位分别设有板状的定位部66(参照图3以及图4)。此外,对于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安装构造,将于后文进行叙述。
在此,在风扇单元28安装于箱体22的状态下,以使箱体22的底面24和显示器12的背面18对置的状态使箱体22接近显示器12的背面18。由此,箱体22的上表面39抵接于两个定位部66而定位。若在该状态下使箱体22进一步接近显示器12的背面18,则卡合爪部62和未图示的卡合爪部分别卡合于左右的卡定部64。由此,箱体22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其结果,如图6所示,背板32侧的连接器58和显示器12的连接器60在前后方向上嵌合,背板32和显示器12电连接。
因此,通过左侧的卡合爪部62与卡定部64的卡合、右侧的卡合爪部与卡定部64的卡合、以及连接器58与连接器60的嵌合这三处的连接,控制装置10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由此,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能够经由连接部56、背板32以及两个连接器58、60来控制显示器12,或者接受从显示器12输出的信号。
而且,在背板32,为了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与显示器12电连接,将来自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电连接集成于一个连接器58。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控制装置10与显示器12的连接、拆卸。
此外,在控制装置10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情况下,若解除卡合爪部62以及未图示的卡合爪部与各卡定部64的卡合状态,使箱体22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向后方分离,则连接器58与连接器60的嵌合状态被解除,能够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拆卸下控制装置10。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于以使箱体22的底面24和显示器12的背面18对置的状态将控制装置10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控制装置10构成为以使箱体22的另一面(例如,上表面39)和显示器12的背面18对置的状态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另外,上述的说明中对在箱体22的下表面33设置插槽3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以在箱体22的另一面(例如,侧面63)设置插槽36的方式构成控制装置10。
[控制装置10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于控制装置10的变形例,一边参照图8A~图12B,一边进行说明。该变形例通过对箱体22的形成有开口34(参照图5以及图7)的下表面33的形状、盖部46的形状进行改良,从而容易连接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参照图1以及图4~图7)侧的连接器50和外部的连接器48。此外,在该变形例中,对于与在图1~图7中说明的控制装置10以及显示器12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而且以下同样。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的比较例中,对于与图1~图7的控制装置10以及显示器12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说明。
图8A中,箱体22的下表面33形成为大致齐平面。因此,在将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插入插槽36(参照图5以及图7)而用盖部46堵塞开口34的状态下,在从外部向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连接器50插入连接器48的情况下,操作者需要一边从箱体22的下方观察盖部46,一边确认连接器50的位置,并且连接连接器48和连接器50。因此,连接器48、50的连接时的观察确认性差,连接器48相对于连接器50的插拔困难。
另外,如图8B所示,在将大型的连接器48连接于连接器50的情况下,如用虚线所示地,连接后的连接器48突出至比显示器12的下表面靠下方,因此存在显示器12的下侧区域和大型的连接器48产生干涉的问题。
因此,在该变形例中,如图9A所示,构成为,将箱体22的下表面33设为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向后方形成为阶梯状的带台阶形状,且用L字状的盖部46堵塞形成于各级的开口34。该情况下,优选在L字状的盖部46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方部分标记与连接于连接器50的连接器48相关的信息、或者与连接于连接器48的连接器50相关的信息。由此,能够容易地指定供连接器48插入的连接器50的位置。其结果,能够提高连接器48、50的连接时的观察确认性,相对于连接器50容易插拔连接器48。
另外,优选具有供大型的连接器48连接的连接器50的主板38或控制板168插入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分离的插槽36。由此,连接大型的连接器48和连接器50时,能够避免连接后的连接器48突出至比显示器12的下表面靠下方。其结果,避免显示器12的下侧区域与大型的连接器48的干涉,因此能够将大型的连接器48安装于控制装置10。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也可以如图9B所示地将箱体22的下表面33设为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向后方斜着倾斜的形状。该情况下,使形成开口34的部分向上方凹陷和/或向下方突出。由此,形成沿前后方向平行的多个平坦面,在多个平坦面的每一个形成开口34。因此,通过用L字状的盖部46堵塞各开口34,能够得到与图9A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图10A~图12B是图示出盖部46相对于箱体22的配置的变化的控制装置10以及显示器12的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在图10A以及图10B中,与图9A同样地,箱体22的下表面33形成为沿前后方向的三级的带台阶形状,且在各台阶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平行的开口34(参照图5以及图7)。该情况下,向三个开口34(具有三个开口34的插槽36)的每一个插入相同大小的主板38或控制板168。因此,三个开口34的每一个被相同大小的盖部46堵塞。此外,在三个盖部46的每一个设有多个连接器50,在各连接器50分别连接连接器48。
在图11A以及图11B中,与图10A以及图10B的不同点在于,在箱体22的下表面33,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向后方,在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分别左右形成两个开口34(参照图5以及图7),且将左右的开口34的每一个用相同大小的盖部46堵塞。此外,在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多个盖部46的每一个设于相同大小的控制板168,在一个连接器50插入有连接器48。
在图12A以及图12B中,与图11A以及图11B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分别左右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开口34(参照图5以及图7),将左右的开口34的每一个用不同大小的盖部46堵塞。此外,在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多个盖部46的每一个设于不同大小的控制板168。
即使图10A~图12B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图9A以及图9B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显示器12以及用户接口单元20的结构]
对于显示器12以及用户接口单元20,一边参照图1~图6以及图13~图16,一边进行说明。
如图4以及图16所示,显示器12具有设于显示器12内的比显示画面16(参照图2)靠背面18侧的控制基板70。在控制基板70的与显示画面16相反侧的面(背面18侧的面)设有用于将控制装置10连接于控制基板70的连接器60和用于将用户接口单元20连接于控制基板70的连接器72。此外,如图2所示,显示器12具有设于前表面14的触控面板71和设于触控面板71的周围的多个虚拟键73。
图4、图6以及图14所示的控制基板70是控制显示器12的各部(例如,图2的触控面板71以及多个虚拟键73)的控制部。如图3所示,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上的左右的卡定部64以及两个定位部66的内侧装配有背面板74。控制基板70由背面板74从后方覆盖,从而收纳于显示器12内。此外,在图4以及图16中图示出从显示器12拆卸下背面板74的状态。
如上所述,连接器60是连接于控制装置10的连接器58(参照图6)的连接器。连接器60设于控制基板70的背面18侧的面上的上侧的部位,且从背面板74的切除了一部分的部分露出于后方(参照图3)。连接器72设于控制基板70的背面18侧的面的下侧的部位,且从背面板74的切除了一部分的部分露出于后方。因此,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两个接口连接用的连接器60、72分别配置于不同的部位。
如图4、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显示器12的连接器72附近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矩形状的开口部76。如图2所示,在显示器12的前表面14设有从前方覆盖开口部76的盖78。
如图13~图15所示,用户接口单元20具有:在显示器12侧开口的袋状的树脂制的壳体80;沿显示器12的前后方向延伸并收纳于壳体80内的接口用基板82;跨越接口用基板82的一方的面(显示器12的左侧的面)和另一方的面(显示器12的右侧的面)而设置的接口连接部84;设于接口用基板82的一方的面的接口连接部86;以及设于接口用基板82的另一方的面的连接器88。两个接口连接部84、86在接口用基板82的一方的面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另外,壳体80为了收纳连接器88而具有向右侧鼓出的形状。
接口连接部84是在接口用基板82的一方的面沿前后方向设置的USB(UniversalSerial Bus)连接器。另一方面,接口连接部86是在接口用基板82的一方的面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存储卡连接器。此外,各接口连接部84、86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接口连接器。
连接器88是与控制基板70的连接器72连接的连接器。该情况下,连接器88为了与连接器72连接时的深入、错位的吸收以及插入性的提高而优选为浮动连接器。另外,如上所述,接口用基板82沿显示器12的前后方向延伸,另一方面,控制基板70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平行地延伸。因此,控制基板70的连接器72和用户接口单元20的连接器88优选为垂直连接连接器。
在此,如上所述,当向显示器12的背面18安装控制装置10时,连接控制装置10的连接器58和控制基板70的连接器60。
另一方面,当使用户接口单元20接近显示器12的背面18,且连接连接器88和控制基板70的连接器72时,以相对于控制基板70垂直配置接口用基板82的状态连接接口用基板82和控制基板70。由此,用户接口单元20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该情况下,通过壳体80从后方覆盖开口部76以及连接器88。另外,两个接口连接部84、86配置于开口部76。
因此,在从正面观察显示器12的状态下,操作人员打开盖78的情况下,经由开口部76,能够视觉确认两个接口连接部84、86。操作人员能够从显示器12的前表面14经由开口部76将USB连接器90插入接口连接部84。此外,USB连接器90与存储器或键盘等外部装置连接。另外,操作人员能够从显示器12的前表面14经由开口部76将SD(Secure Digital)卡等存储卡92插入接口连接部8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连接显示器12和控制装置10、以及显示器12和USB连接器90以及存储卡92。另外,操作人员经由开口部76能够容易地访问两个接口连接部84、86,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连结接口连接部84、86和USB连接器90以及存储卡92。而且,能够从控制基板70经由各连接器72、88、接口用基板82以及接口连接部84、86将控制装置10的信号或信息经由USB连接器90输出至外部装置,或者将信息存储于存储卡92。此外,存储有信息的存储卡92从接口连接部86取出而连接于外部装置。
该情况下,以相对于控制基板70垂直连接接口用基板82的方式设有两个连接器72、88,因此能够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有限空间内将用户接口单元20连接于控制基板70。而且,两个连接器72、88为垂直连接连接器,因此能够容易地垂直连接控制基板70和接口用基板82。
此外,在用户接口单元20和控制基板70连接的状态下,若将用户接口单元20向后方抽出,则两个连接器72、88的连接状态解除,能够将用户接口单元20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容易地拆卸。这样,显示器12构成为能够拆卸用户接口单元20。其结果,显示器12的前后方向的进深变薄,并且显示器12的搬运变得容易。
另外,在图2、图13以及图14中,以操作人员能够从显示器12的前表面14访问的方式设有开口部76以及盖78,但是也可以在显示器12的侧面设置开口部76以及盖78。即使该情况下,操作人员从显示器12的侧面打开盖78,经由开口部76也能够访问用户接口单元20的接口连接部84、86。
另外,在用户接口单元20还设有装配于壳体80的开口部分且用于使接口用基板82收纳于壳体80内的保持部件94和密封部件96。在保持部件94形成有供USB连接器90以及存储卡92插通的开口。在通过连接两个连接器72、88而连接用户接口单元20和控制基板70时,密封部件96将用户接口单元20与控制基板70之间密封。
由此,能够防止在打开盖78露出开口部76时,机床的切削液等异物从外部经由开口部76侵入控制基板70、接口用基板82。此外,密封部件96也可以安装于壳体80的端部,或者,也可以以包围开口部76的方式配置于控制基板70。
此外,显示器12和用户接口单元20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基于垂直连接连接器(连接器72、88)的连接,也可以使用其它连接方法、例如柔性电缆来连接。
[控制装置10、风扇26以及风扇单元28的装卸构造]
对于控制装置10、风扇26以及风扇单元28的装卸构造,一边参照图16~图20,一边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10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因此,对于如图1所示地将控制装置10和显示器12一体化的状态和如图17所示地将控制装置10和显示器12分离的状态双方,优选能够使用相同的控制装置10。
因此,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控制装置10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分离的情况下,在箱体22安装支撑部件100,从而支撑箱体22。在箱体22设有用于安装支撑部件100的支撑部件安装构造102。支撑部件安装构造102设于形成有插槽36(参照图5以及图7)的箱体22的与下表面33相反侧的上表面39。
支撑部件100是安装于箱体22的上表面39的板状的托架。支撑部件100具有沿支撑部件100的长边方向延伸且抵接于箱体22的上表面39的安装面106。在安装面106设有:朝向箱体22的上表面39突出的四个突出部108;以及配置于安装面106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的两个卡合爪部110。在支撑部件10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安装孔112。该情况下,将未图示的连接部件插通安装孔112,并将连接部件连接于未图示的安装对象,由此能够将支撑部件100固定于安装对象。
另一方面,设于箱体22的上表面39的支撑部件安装构造102包括:形成于上表面39的左右且与多个突出部108嵌合的多个孔部114;以及形成于上表面39的左右且与两个卡合爪部110卡合的两个卡合凹部116。
在此,在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拆卸控制装置10,且使控制装置10的箱体22的上表面39和支撑部件100的安装面106对置的状态下,使支撑部件100接近箱体22。由此,多个突出部108分别与多个孔部114嵌合,两个卡合爪部110和两个卡合凹部116卡合,从而箱体22支撑于支撑部件100。然后,使未图示的连接部件插通安装孔112,将连接部件和安装对象连接,由此控制装置10经由支撑部件100固定于安装对象。
此外,在控制装置10经由支撑部件100固定于安装对象的状态下,若将控制装置10向从支撑部件100分离的方向抽拉,则两个卡合爪部110与两个卡合凹部116的卡合状态解除,能够从支撑部件100容易地拆卸下控制装置10。
因此,支撑部件安装构造102设于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箱体22的底面24、与形成有插槽36的箱体22的下表面33不同的箱体22的上表面39。该情况下,在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拆卸下控制装置10的状态下,控制装置10经由支撑部件安装构造102安装于支撑部件100,且经由支撑部件100支撑于安装对象。由此,能够不对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插拔、控制装置10相对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装卸产生影响,而且在支撑部件100容易地装卸箱体22。其结果,在将控制装置10以及显示器12一体化的状态和分开的状态双方,能够使用相同的控制装置10。
另外,如图4、图17、图19以及图20所示,控制装置10在箱体22的侧面25还具备用于相对于箱体22能够装卸地安装风扇26以及风扇单元28的风扇安装构造120。
风扇安装构造120具有:从箱体22的底板22b(参照图5以及图6)向箱体22的左方向延伸的载置部122;从壳体主体22a中的箱体22的上表面39侧向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24;形成于突出部124的与上表面39相反侧的面(下表面33侧的面)的台阶部126;设于台阶部126的连接器等的连接部128;以及形成于箱体22的侧面25的下表面33侧的卡合凹部130。
连接部128优选与背板32(参照图5~图7)电连接。另外,在将风扇单元28装配于箱体22的侧面25时,连接部128与风扇单元28的未图示的连接器等的连接部连接。因此,连接部128设于在将风扇单元28装配于箱体22的侧面25时与风扇单元28接触的箱体22的部位即可。此外,风扇单元28的连接部与收纳于风扇单元28的两个风扇26电连接。由此,能够从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经由背板32、连接部128以及风扇单元28的连接部使收纳于风扇单元28的两个风扇26驱动。
风扇单元28是能够收纳两个风扇26地沿箱体2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箱体。在风扇单元28的与载置部122相反侧的面(从显示器12分离的面)形成有用于收纳两个风扇26的开口132。两个风扇26经由开口132插入风扇单元28的内部,且在风扇单元28的长边方向(箱体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地收纳。
该情况下,两个风扇26的每一个在风扇单元28安装于箱体22的状态下在箱体22内的左右方向(与风扇单元28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产生气流。因此,在箱体22的侧面25沿上下方向排列地形成具有与两个风扇26对应的形状以及大小的两个开口134(参照图4以及图20)。该情况下,优选在箱体22的侧面63还形成有未图示的开口。
在风扇单元28的侧面61形成有具有与两个风扇26对应的形状以及大小的狭缝136。此外,在风扇单元28的侧面61,上述的卡合爪部62以避开狭缝136的方式设于侧面61的载置部122侧。
在风扇单元28安装于箱体22的侧面25的情况下,两个风扇26驱动时,在箱体22内沿左右方向产生气流。产生的气流冷却箱体22内的作为发热体的控制部30(参照图5~图7)等,并经由两个开口134、两个风扇26以及狭缝136排出至外部。
风扇单元28的与形成开口132的面相反侧的底面138载置于载置部122(参照图4以及图20)。另外,风扇单元28的上表面39侧以与突出部124以及台阶部126抵接的方式形成为台阶状。并且,在风扇单元28的上表面39侧设有能够与连接部128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部。
而且,另外,风扇单元28的下表面33侧的左拐角部被切除。由此,在将安装有风扇单元28的箱体22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后向显示器12的背面18安装用户接口单元20时,能够避免风扇单元28与用户接口单元20的干涉。另外,在风扇单元28的下表面33侧设有能够与卡合凹部130卡合的卡合爪部140。
在此,如图4以及图20所示,风扇单元28能够相对于箱体22在上下方向(沿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上装卸。另外,如图19所示,两个风扇26能够相对于风扇单元28在前后方向(与箱体22的底面24垂直的方向)上装卸。
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沿上下方向的装卸能够应用于如图1以及图19所示地控制装置10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情况以及如图20所示地控制装置10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分离的情况双方的状态。
此外,在箱体22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情况下,在从显示器12的背面18拆卸下用户接口单元20的状态下,可以相对于箱体22的侧面25在上下方向上装卸风扇单元28。
首先,对向箱体22的侧面25装配风扇单元28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在箱体22的突出部124以及台阶部126和风扇单元28的上表面39侧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状态下,使风扇单元28接近箱体22。由此,风扇单元28的底面138接触载置部122,并且风扇单元28的卡合爪部140侧的侧面接触箱体22的侧面25。接着,使风扇单元28一边沿着箱体22的侧面25以及载置部122,一边向突出部124以及台阶部126侧移动。由此,风扇单元28的上表面39侧与突出部124以及台阶部126抵接,连接部128和风扇单元28的连接部连接,并且卡合爪部140卡合于卡合凹部130。其结果,风扇单元28装配于箱体22的侧面25。
另一方面,在从箱体22的侧面25拆卸下风扇单元28的情况下,在解除了卡合凹部130与卡合爪部140的卡合的状态下,使风扇单元28沿载置部122从突出部124以及台阶部126分离。由此,连接部128与风扇单元28的连接部的连接状态解除,通过使风扇单元28进一步向下方移动,能够从箱体22的侧面25拆卸下风扇单元28。
另外,两个风扇26经由开口132在风扇单元28装卸。如上所述,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侧面25在上下方向上能够装卸,因此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装卸方向(第一方向)、和两个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装卸方向(第二方向)为不同方向。
这样,就风扇安装构造120而言,由于将收纳有风扇26的风扇单元28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箱体22,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风扇26以及风扇单元28。另外,即使在将控制装置10和显示器12一体以及分离的双方的状态下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冷却箱体22内的作为发热体的控制部30。
并且,风扇安装构造120设于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箱体22的底面24以及形成插槽36的箱体22的与下表面33不同的侧面25,因此不会对主板38以及多个控制板168的插拔、箱体22相对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安装产生影响,能够相对于箱体22装卸风扇26以及风扇单元28。另外,风扇26能够装卸地装配于风扇单元28,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风扇26。
另外,在风扇单元28通过风扇安装构造120安装于箱体22的侧面25的情况下,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装卸方向(第二方向)和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侧面25的装卸方向(第一方向)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更换和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更换。
该情况下,相对于箱体22,可以向沿着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对置的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拆卸下风扇单元28。另外,相对于风扇单元28,可以向远离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拆卸下风扇26。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风扇26以及风扇单元28的更换。
此外,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装卸方向、和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侧面25的装卸方向不同即可,因此,也可以取代上述结构而构成为相对于箱体22可沿前后方向装卸风扇单元28,另一方面,构成为相对于风扇单元28可沿上下方向装卸两个风扇26。即使该情况下,也可容易地得到上述的效果。
[带显示器的控制装置150的结构]
接下来,对于带显示器的控制装置150(以下,简称为控制装置150。),一边参照图21~图27,一边进行说明。
该控制装置150是具备显示器12的控制装置,与图1~图20的控制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未安装背板32。控制装置150具备:显示器12;配置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箱体151;以及由箱体151支撑的主板152以及散热器154。
箱体151是用于将主板152以及散热器154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安装构造。如图21、图22以及图24~图27所示,箱体151具有:形成四个侧面(侧面25、63、下表面33、上表面39)的框体156;以及与框体156连结且形成底面24的底板158。框体156的与显示器12相反的侧的部位形成为从箱体151向后方突出的台阶部160。另外,如图22以及图25~图27所示,在台阶部160设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爪部162。此外,对于图25~图27的详情,将于后文进行叙述。
散热器154为了将来自主板152等控制装置150内的发热体的热散发至外部而设置,且通过与卡合爪部162卡合而安装于台阶部160。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散热器154是从后方覆盖主板152的大型的散热翅片。主板152是用于控制显示器12的控制基板,且通过推杆等连接部件164安装于散热器154,从而配置于散热器154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之间。此外,主板152是比后述的控制板168大的尺寸的控制基板。
该情况下,主板152以从散热器154由连接部件164支撑的方式配置于散热器154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之间。由此,主板152相对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以固定的间隔与背面18平行地配置于控制装置150内。另外,散热器154在主板152的与显示器12侧相反侧(主板152的后方)以从后方覆盖主板152的方式相对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以固定的间隔与背面18平行地配置。
如图23所示,在主板152的上表面39侧设有与显示器12的连接器60连接的连接器166。该情况下,显示器12的连接器60和主板152的连接器166构成电连接显示器12和主板152的连接部167。连接部167优选为并行连接连接器。由此,主板152能够经由连接部167(连接器60、166)控制显示器12。
而且,在控制装置150中,在主板152与底板158之间的空间能够装卸地插入多个控制板168。控制装置150在主板152与底板158之间具备能够装卸地支撑多个控制板168的支撑构造170。此外,控制装置150的多个控制板168是与图1~图20所示的控制装置10的多个控制板168同样的结构。由此,能够在控制装置150和控制装置10共用控制板168。
如图22~图24所示,主板152与底板158之间的空间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分隔板172分割成多个空间。在箱体151的下表面33形成有与多个空间连通的多个开口174。由此,多个空间的每一个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插槽176。多个控制板168能够插拔地收纳于多个插槽176的每一个。此外,图24概念性地图示出从后方观察时的箱体151内的多个控制板168的收纳状态。
支撑构造170具有设于多个插槽176的每一个且在分隔板172或框体156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导向部178。在多个插槽176的每一个,左右的导向部178为导轨,且将插入插槽176的控制板168沿上下方向导向至箱体151的上表面39侧(图23的连接器166附近的部位)。通过使用导向部178,在相对于插槽176插入控制板168时,无需控制板168的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定位。
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被左右的导向部178导向的基板180;设于基板180的连接器166侧的连接器182;以及设于基板180的连接器182的相反侧的盖部184。在将控制板168插入插槽176时,盖部184与箱体151的下表面33抵接而堵塞开口174。另外,在控制装置150中,通过将控制板168单元化,也能够使控制板168的捆包、搬运变得容易,并且容易对控制板168实施防静电措施。
如图24中概念性地图示那样,控制装置150中,对于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也以在从上下方向(插入方向)观察控制板168时,连接器182相对于控制板168的安装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在基板180分别配置有连接器182。因此,在控制装置150中,也能够容易地得到由使连接器182的安装位置不同而带来的效果。此外,对于连接器182的安装位置,也只要在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相互不同即可。另外,为了与设于后述的主板152的连接器186的连接时的深入、错位的吸收以及插入性的提高,连接器182优选为浮动连接器。而且,多个控制板168具有贯通盖部184而露出于外部且与外部的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188。
如图23所示,在主板152的与多个控制板168对置的底面安装有多个连接器186。多个连接器186与分别插入至多个插槽176的多个控制板168的连接器182连接。该情况下,控制板168的连接器182和主板152的连接器186构成将主板152和控制板168电连接的连接部189。连接部189优选为水平连接连接器。另外,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主板152的与散热器154对置的面的下表面33侧设有与外部的连接器连接的多个连接器190。
并且,如图21~图24所示,对于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当将基板180插入插槽176时,能够使插入的基板180沿左右两侧的导向部178移动至连接器186。由此,控制板168的连接器182和主板152的连接器186嵌合,控制板168和主板152电连接。另外,通过控制板168移动至连接器186,从而盖部184抵接箱体151的下表面33,堵塞插槽176的开口174。
另一方面,对于插入插槽176且与主板152电连接的控制板168,当向下方抽拉盖部184时,连接器182和连接器186分离,能够将控制板168沿左右的导向部178从插槽176抽出。
这样,在控制装置150中,在显示器12的背面18侧的箱体151的底板158与主板152之间的空间(插槽176)能够装卸地插入控制板168,在主板152的后方配置散热器154,因此能够将控制板168以及散热器154高效地配置于控制装置150。
另外,在箱体151内设置支撑构造170,支撑构造170具有对控制板168的插入进行导向的导向部178,因此,能够相对于插槽176容易地插拔控制板168。
而且,由于多个插槽176的每一个设有支撑构造170,因此能够将多个控制板168的每一个在插槽176容易地插拔。该情况下,多个插槽176沿显示器12的背面18排列设置,在多个插槽176的每一个均设有支撑构造170,因此能够高效地插拔多个控制板168。
用于将主板152以及散热器154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安装构造是箱体151,并且支撑构造170是箱体151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安装构造的箱体151和支撑构造170被一体化地形成。由此,能够削减控制装置150的零件个数。
另外,连接部167(连接器60、166)是并行连接连接器,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平行地配置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控制基板70和主板152。另外,连接部189(连接器182、186)是水平连接连接器,因此能够在将控制板168插入插槽176时,容易地连接控制板168和主板152。
支撑构造170也可以如图25~图27那样构成。
在图25中,支撑构造170安装于主板152,而且箱体151和支撑构造170分离。该情况下,支撑构造170具有:底板192;与底板192连结且形成有导向部178的分隔板172;以及形成于分隔板172的主板152侧且与主板152卡合的卡合爪部194。由此,在支撑构造170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只要仅更换支撑构造170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控制装置150的维护性。
在图26中,分隔板172从箱体151的底板158朝向主板152延伸,由此,支撑构造170与箱体151一体地构成。该情况下,支撑构造170未连接于主板152。
图27中,分隔板172从主板152朝向底板158延伸,箱体151和支撑构造170分离。该情况下,支撑构造170与主板152一体地构成,且设为从主板152下垂的状态。
在任一结构中,支撑构造170均具有导向部178,因此均可以容易地得到上述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用于将主板152以及散热器154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安装构造也可以不是上述的箱体151。例如,也可以相对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通过多个支柱等支撑部件支撑主板152以及散热器154。另外,对于显示器12与主板152的电连接,也可以取代上述的连接器60、166而使用柔性电缆等其它连接方式。
[根据实施方式可得到的技术性的思想]
一种风扇单元28,具有风扇26,且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对发热体30进行收纳的箱体22的侧面25,该风扇单元28中,风扇26能够装卸地装配于风扇单元28,在风扇单元28安装于箱体22的情况下,风扇单元28以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装卸方向与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装卸方向不同的方式能够装卸地支撑风扇26。
由此,能够相对于风扇单元28容易装卸风扇26。另外,能够容易地进行风扇单元28相对于箱体22的更换和风扇26相对于风扇单元28的更换。
相对于箱体22,能够沿箱体22的侧面25在第一方向上拆卸风扇单元28,相对于风扇单元28,能够沿箱体22的侧面25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拆卸风扇26。
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相对于箱体22的风扇26及风扇单元28的更换。
箱体22安装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第一方向是沿与显示器12的背面18对置的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或远离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第二方向是远离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或沿箱体22的底面24的方向。
由此,不会对控制装置10相对于显示器12的背面18的装卸产生影响,而且相对于箱体22能够装卸地安装风扇26及风扇单元28。
Claims (2)
1.一种具有风扇单元的箱体结构,该风扇单元具有风扇且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对发热体进行收纳的上述箱体的侧面,上述具有风扇单元的箱体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风扇能够装卸地装配于上述风扇单元,
在上述风扇单元安装于上述箱体的情况下,上述风扇单元以上述风扇相对于上述风扇单元的装卸方向与上述风扇单元相对于上述箱体的装卸方向不同的方式能够装卸地支撑上述风扇,
相对于上述箱体,能够沿上述箱体的侧面在第一方向上拆卸上述风扇单元,
相对于上述风扇单元,能够沿上述箱体的侧面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拆卸上述风扇,上述风扇能够在上述风扇单元安装于上述箱体的状态下从上述风扇单元拆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风扇单元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安装于显示器的背面,
上述第一方向是沿与上述显示器的背面对置的上述箱体的底面的方向或者远离上述箱体的底面的方向,
上述第二方向是远离上述箱体的底面的方向或者沿上述箱体的底面的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10480A JP6613284B2 (ja) | 2017-10-31 | 2017-10-31 | ファンユニット |
JP2017-210480 | 2017-10-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29697A CN109729697A (zh) | 2019-05-07 |
CN109729697B true CN109729697B (zh) | 2020-09-29 |
Family
ID=6624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89728.5A Active CN109729697B (zh) | 2017-10-31 | 2018-10-31 | 风扇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00694B2 (zh) |
JP (1) | JP6613284B2 (zh) |
CN (1) | CN109729697B (zh) |
DE (1) | DE10201800855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46239B2 (ja) * | 2017-10-05 | 2019-07-17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 |
JP6585685B2 (ja) * | 2017-10-31 | 2019-10-02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表示器付き制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6667A (en) | 1975-06-30 | 1977-01-19 | Kanebo Ltd | Artificial silkwormmfeeding stuffs |
JPS567083U (zh) | 1979-06-26 | 1981-01-22 | ||
JP3010873B2 (ja) * | 1992-01-27 | 2000-02-21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ファンユニット |
JPH0567083U (ja) * | 1992-02-19 | 1993-09-0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ファンユニット |
JP3990519B2 (ja) * | 1999-09-30 | 2007-10-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ファンユニット |
GB2371681A (en) * | 2001-01-17 | 2002-07-31 | Sun Microsystems Inc | Fan carrier for a computer system |
TW519257U (en) * | 2001-08-17 | 2003-01-21 | Quanta Comp Inc | Hot plug fan module |
US6616525B1 (en) * | 2002-04-29 | 2003-09-0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odular fan system |
US6866577B2 (en) * | 2002-06-10 | 2005-03-15 | Sun Microsystems, Inc. | Mounting cooling units |
US7357708B2 (en) * | 2003-09-22 | 2008-04-15 | Zippy Technology Corp. | Anchor structure for fans |
TWM246696U (en) * | 2003-11-18 | 2004-10-11 | Quanta Comp Inc | Removable fan module |
JP4354462B2 (ja) * | 2006-02-27 | 2009-10-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ファン組立体およびこの組立体を備える装置 |
JP4935193B2 (ja) * | 2006-05-31 | 2012-05-23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装置 |
JP4521690B2 (ja) * | 2007-11-07 | 2010-08-11 | エヌイーシーコンピュータテクノ株式会社 | 筐体用空冷装置 |
EP2320298A4 (en) * | 2008-07-25 | 2015-02-18 | Fujitsu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CN101725572B (zh) * | 2008-10-20 | 2013-07-03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风扇固定装置 |
JP4662315B2 (ja) * | 2009-05-20 | 2011-03-30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ファンユニットと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装置 |
JP2011014715A (ja) * | 2009-07-02 | 2011-01-20 | Panasonic Corp | 放熱ユニ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TWI491345B (zh) * | 2010-12-31 | 2015-07-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子設備 |
CN102999089B (zh) * | 2011-09-08 | 2015-11-25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服务器 |
WO2013038523A1 (ja) * | 2011-09-14 | 2013-03-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の筐体 |
JP5782994B2 (ja) * | 2011-10-31 | 2015-09-2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スタック |
CN102714931B (zh) * | 2012-02-15 | 2015-04-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机箱和通信设备 |
JP6101518B2 (ja) | 2013-03-12 | 2017-03-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US20170002835A1 (en) * | 2015-06-30 | 2017-01-05 |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 Fan module |
KR102688771B1 (ko) * | 2017-01-12 | 2024-07-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US10485113B2 (en) * | 2017-04-27 | 2019-11-19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Field serviceable and replaceable display |
US10477735B2 (en) * | 2017-04-28 | 2019-11-12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use with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and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
KR102193772B1 (ko) * | 2017-07-14 | 2020-1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6673888B2 (ja) * | 2017-10-31 | 2020-03-25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 |
JP6637013B2 (ja) * | 2017-10-31 | 2020-01-29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 |
JP2019080790A (ja) * | 2017-10-31 | 2019-05-30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 |
JP6585684B2 (ja) * | 2017-10-31 | 2019-10-02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 |
JP6806659B2 (ja) * | 2017-10-31 | 2021-01-06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表示器 |
US10299415B1 (en) * | 2017-11-20 | 2019-05-21 | Litemax Electronics Inc. | Water barrier structure for display unit |
-
2017
- 2017-10-31 JP JP2017210480A patent/JP66132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0-29 US US16/173,237 patent/US1180069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0-30 DE DE102018008554.7A patent/DE102018008554A1/de active Pending
- 2018-10-31 CN CN201811289728.5A patent/CN10972969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133001A1 (en) | 2019-05-02 |
JP6613284B2 (ja) | 2019-11-27 |
DE102018008554A1 (de) | 2019-05-16 |
JP2019082909A (ja) | 2019-05-30 |
CN109729697A (zh) | 2019-05-07 |
US11800694B2 (en) | 2023-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27526B (zh) | 带显示器的控制装置 | |
CN109729696B (zh) | 控制装置 | |
CN109729679B (zh) | 控制装置 | |
US20190132953A1 (en) | Controller | |
JP6599966B2 (ja) | 電子装置 | |
US11109494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9729697B (zh) | 风扇单元 | |
CN109729695B (zh) | 冷却结构及框体 | |
US20190132979A1 (en) | Controller | |
JP6168622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電子部品ユニット、筐体 | |
KR20200009046A (ko) | 전기 장치 | |
CN112825608B (zh) | 可编程控制器模块和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 |
TWI781352B (zh) | 電子設備以及電子設備的維護方法 | |
KR102632164B1 (ko) | 스토리지 유닛 및 정보 처리 장치 | |
JP2013041407A (ja) | 電子機器及びpciカード実装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