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2995A -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2995A
CN109722995A CN201910141878.XA CN201910141878A CN109722995A CN 109722995 A CN109722995 A CN 109722995A CN 201910141878 A CN201910141878 A CN 201910141878A CN 109722995 A CN109722995 A CN 109722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bridge
beam section
erection
end b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18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金鹏
张忠文
静国锋
邹松柏
赵科
鲁鹏博
张磊
王传洋
刘涛
冯四超
毕张龙
郝洪波
沈捷
黄瑞忠
覃胜
林俊安
孙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418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229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22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29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包括步骤:一、钢梁下部支撑结构施工;二、龙门吊安装;三、变高度桁式钢梁架设施工:301、边跨外侧梁段架设施工;302、架桥机拼装;303、左侧悬臂拼装梁与右侧悬臂拼装梁架设施工。本发明工艺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将边跨梁分为边跨外侧梁段和边跨内侧梁段,采用龙门吊对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架设完成的边跨外侧梁段为架桥机的拼装提供平台,并且边跨外侧梁段作为边跨内侧梁段的配重梁段,进一步提高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相邻两个桥墩之间设置多个临时支撑墩,在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能确保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实现低风险、高效率施工。

Description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梁架设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桁式钢梁也称为连续钢桁梁;变高度桁式钢梁指上弦为变高度的连续钢桁梁,也称为变高度钢桁梁或上弦变高度钢桁梁。目前,所采用的钢桁梁架设拼装施工方法主要有支架法和架桥机悬臂拼装法两种。其中,支架法需要在每个钢梁节段下方设置临时支撑,当节段数多时,该施工方法的材料消耗大,并且支架施工时间长,费工费时。采用架桥机悬臂拼装施工时,对于大跨度钢桁梁,施工时由于附加荷载大,施工线性难以控制;但变高度钢桁梁施工时,对施工的机械走行控制要求较高,设备无法在多工况下完成架梁任务。因而,以上两种方案对此类大跨度上弦变高度连续钢桁梁进行施工时,很难实现低风险、高效率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工艺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将边跨梁分为边跨外侧梁段和边跨内侧梁段,采用龙门吊对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架设完成的边跨外侧梁段为架桥机的拼装提供平台,并且边跨外侧梁段作为边跨内侧梁段的配重梁段,进一步提高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相邻两个桥墩之间设置多个临时支撑墩,在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能确保施工成型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实现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的低风险、高效率施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由左右两个边跨梁和一个连接于两个所述边跨梁之间的中跨梁拼装而成,两个所述边跨梁呈对称布设且二者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中跨梁由多个沿纵桥向从左至右布设的中跨梁段拼装而成,每个所述边跨梁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的纵向长度均大于100m;每个所述边跨梁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均为一个拼装式梁段,每个所述拼装式梁段的两端均支撑于一个桥墩上,相邻两个所述拼装式梁段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桥墩;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拼装式梁段之间连接处的桥墩均为梁体支撑墩,支撑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左右两端下方的桥墩为梁端支撑墩;多个所述中跨梁段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均为钢桁梁且其上弦杆均为弧形,每个所述中跨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均由左右两端向中部逐渐降低;每个所述中跨梁段均由一个中跨左侧梁段和一个位于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右侧的中跨右侧梁段拼装而成,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的上弦杆均为弧形,所述中跨左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降低,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升高;每个所述边跨梁均由一个边跨外侧梁段和一个连接于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与所述中跨梁之间的边跨内侧梁段拼装而成,所述边跨外侧梁段的上弦杆为呈水平布设的直杆,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上弦杆为弧形,位于所述中跨梁左侧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升高,位于所述中跨梁右侧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降低;所述中跨左侧梁段、所述中跨右侧梁段和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为悬臂拼装梁段,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为龙门吊拼装梁段;所述悬臂拼装梁段和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均由多个沿纵桥向从左至右布设的钢桁梁节段连接而成;
所述中跨梁中一个所述中跨梁段为合拢梁段,所述合拢梁段与两个所述边跨梁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中跨梁段;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中跨左侧梁段为合拢口左侧梁段,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右侧梁段为合拢口右侧梁段;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为合拢口;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左侧悬臂拼装梁,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右侧悬臂拼装梁;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与位于其左侧的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组成左侧梁体,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与位于其右侧的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组成右侧梁体;
每个所述中跨梁段中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中每个所述中跨右侧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每个所述中跨左侧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中跨上坡侧临时墩;所述左侧梁体中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和所有中跨右侧梁段均为上坡式拼装梁段,所述右侧梁体中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和所有中跨左侧梁段均为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所述左侧梁体中的所有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右侧梁体中的所有中跨右侧梁段均为下坡式拼装梁段;
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下方均由左至右设置有多个边跨外侧临时墩,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所述左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左侧下方和所述右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右侧下方均设置有一个边跨中部临时墩,所述左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右侧下方和所述右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左侧下方均设置有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
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中跨上坡侧临时墩、边跨外侧临时墩、边跨中部临时墩和边跨内侧临时墩均为临时支撑墩;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均支撑于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正下方;
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钢梁下部支撑结构施工:对支撑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桥墩分别进行施工,并对位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临时支撑墩分别进行施工;
步骤二、龙门吊安装:在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两个所述边跨梁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所处位置处,分别安装一个龙门吊;
步骤三、变高度桁式钢梁架设施工: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301、边跨外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步骤二中所述龙门吊对两个所述边跨梁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分别进行架设施工,获得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此时,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均支撑于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和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上;
本步骤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形成供架桥机拼装的架桥机拼装平台;
步骤302、架桥机拼装:在步骤301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上分别拼装一个用于架设所述悬臂拼装梁段的架桥机,获得拼装成型的两个所述架桥机;
两个所述架桥机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架桥机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架桥机,所述左侧架桥机和所述右侧架桥机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
步骤303、左侧悬臂拼装梁与右侧悬臂拼装梁架设施工:采用步骤302中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同时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直至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与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合拢,完成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施工过程;
本步骤中,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中,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通过一个边跨中部临时墩、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和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进行支撑,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通过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和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进行支撑;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除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和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外的每个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均通过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和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进行支撑。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302中所述架桥机为上下爬行吊机;
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包括下底盘、安装在下底盘上的上底盘、安装在上底盘上的回转吊机和对上底盘进行调平的调平装置,所述下底盘底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前走行机构和后走行机构;所述上底盘和下底盘之间通过前铰接轴和后铰接轴进行连接,所述前铰接轴位于后铰接轴的前侧;所述调平装置包括前调平油缸、前调平机构、位于前调平油缸后侧的后调平油缸和位于所述前调平机构后侧的后调平机构;所述前调平油缸和后调平油缸的油缸缸体均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上,且前调平油缸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三安装在上底盘前部,后调平油缸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四安装在上底盘后部;所述前调平机构包括前调平螺杆,所述前调平螺杆的顶端通过铰接轴一安装在上底盘前部,且前调平螺杆的下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前部;所述后调平机构包括后调平螺杆,所述后调平螺杆的顶端通过铰接轴二安装在上底盘后部,且后调平螺杆的下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后部。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进行架设;
对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中的任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将该钢桁梁节段吊装至拼装位置处,并将该钢桁梁节段与其左侧相邻的已架设完成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进行架设;
对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任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将该钢桁梁节段吊装至拼装位置处,并将该钢桁梁节段与其右侧相邻的已架设完成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紧固连接为一体。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202中两个龙门吊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龙门吊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龙门吊;
步骤301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边跨外侧梁段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边跨外侧梁段;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左侧龙门吊将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吊装至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上;此时,所述左侧龙门吊为对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的垂直运输设备,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为供所述钢桁梁节段存放的存放平台;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右侧龙门吊将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吊装至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上;此时,所述右侧龙门吊为对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的垂直运输设备,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为供所述钢桁梁节段存放的存放平台。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利用能沿纵桥向在左侧已架设梁体上进行移动的左侧运输设备将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从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逐一运送至所述左侧架桥机的架设位置处;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左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利用能沿纵桥向在右侧已架设梁体上进行移动的右侧运输设备将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从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逐一运送至所述右侧架桥机的架设位置处;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右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上和每个所述桥墩上均设置有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临时支撑座,所述临时支撑座呈水平布设;
每个所述桥墩上均设置有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永久支座;
每个所述桥墩的墩顶上均设置有对所支撑边跨梁或中跨梁段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调整的钢梁起顶装置;
两个所述边跨梁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边跨梁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边跨梁;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左侧边跨梁;
此时,所述左侧边跨梁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进行支撑,并且所述左侧边跨梁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A2、边跨梁调整:对所述左侧边跨梁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A21、梁体顶升:采用步骤A1中所述梁端支撑墩和所述梁体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所述左侧边跨梁向上顶起;
步骤A2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所述左侧边跨梁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A23、梁段落梁:利用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所述左侧边跨梁左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A2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所述左侧边跨梁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述左侧边跨梁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所述左侧边跨梁的施工过程;
步骤A3、中跨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一个所述中跨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架设中跨梁段与位于其左侧的左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左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此时,所架设中跨梁段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进行支撑,并且所架设中跨梁段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A4、中跨梁段调整:对步骤A3中所架设的中跨梁段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A41、梁体顶升:采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左右两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该中跨梁段向上顶起;
步骤A4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A43、梁段落梁: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该中跨梁段左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A4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该中跨梁段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当前所施工中跨梁段的施工过程;
步骤A5、合拢梁段施工判断:判断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是否均已施工完成:当判断得出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均已施工完成时,进入步骤A7;否则,进入步骤A6;
步骤A6、下一个中跨梁段架设施工:按照步骤A3至步骤A4所述的方法,对所述左侧梁体中的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进行施工;待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施工完成后,进入步骤A5;
步骤A7、合拢口左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与位于其左侧的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右侧边跨梁;
此时,所述右侧边跨梁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进行支撑,并且所述右侧边跨梁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B2、边跨梁调整:对所述右侧边跨梁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B21、梁体顶升:采用步骤B1中所述梁端支撑墩和所述梁体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所述右侧边跨梁向上顶起;
步骤B2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所述右侧边跨梁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B23、梁段落梁:利用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所述右侧边跨梁右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B2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所述右侧边跨梁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述右侧边跨梁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所述右侧边跨梁的施工过程;
步骤B3、中跨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一个所述中跨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架设中跨梁段与位于其右侧的右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右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此时,所架设中跨梁段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进行支撑,并且所架设中跨梁段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B4、中跨梁段调整:对步骤B3中所架设的中跨梁段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B41、梁体顶升:采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左右两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该中跨梁段向上顶起;
步骤B4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B43、梁段落梁: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该中跨梁段右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B4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该中跨梁段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当前所施工中跨梁段的施工过程;
步骤B5、合拢梁段施工是否判断:判断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是否均已施工完成:当判断得出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均已施工完成时,进入步骤B7;否则,进入步骤B6;
步骤B6、下一个中跨梁段架设施工:按照步骤B3至步骤B4所述的方法,对所述右侧梁体中的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进行施工;待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施工完成后,进入步骤B5;
步骤B7、合拢口右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与位于其右侧的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A1中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述左侧边跨梁进行支撑,对所述左侧边跨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步骤A3和步骤B3中中跨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架设中跨梁段进行支撑,对所架设中跨梁段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步骤B1中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述右侧边跨梁进行支撑,对所述右侧边跨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所述边跨梁和所有中跨梁段的下弦杆均为水平直杆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临时支撑墩的顶部高度均相同且其顶部高度均低于所述永久支座的顶部高度。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临时支撑墩包括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钢管桩,多个所述钢管桩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分M列进行布设;其中,M为正整数且M≥2;每列钢管桩均包括多个沿纵桥向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的钢管桩;
所述临时支撑座包括下部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下部支撑结构上的中部支撑结构和支撑于所述中部支撑结构上的上部支撑结构;所述下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M道沿纵桥向布设的下纵梁,每道所述下纵梁均支撑于一列所述钢管桩上,M道所述下纵梁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中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多道沿横桥向布设的中横梁,所述中横梁与下纵梁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中横梁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多道沿纵桥向布设的上纵梁,所述上纵梁与下纵梁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上纵梁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每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上均支撑有一个悬臂拼装钢桁梁,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均由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梁体支撑墩左右两侧的所述悬臂拼装梁段拼接而成,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的上弦杆均为倒V字形;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所有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均相同,每个所述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为10m~15m。
上述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均由N1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1为正整数且N1=3、4或5;
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由N2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2为正整数且N2=5、6或7,N2>N1;
所述中跨梁中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由N3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3为正整数且其为奇数,N3≥N2;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以其下方所支撑中跨上坡侧临时墩为界分为中侧梁段和边侧梁体,所述中侧梁段的两端分别支撑于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和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上;所述中侧梁段中所包括钢桁梁节段的数量比所述边侧梁体中所包括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多1个。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工艺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且高质量完成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过程,并且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2、将边跨梁分为边跨外侧梁段和边跨内侧梁段,边跨外侧梁段先于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并且采用龙门吊对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架设过程简便且安全、可靠,并且架设完成的边跨外侧梁段能作为架桥机的拼装平台。同时,先采用龙门吊对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后,先架设好的边跨外侧梁段便能作为上坡式拼装梁段(即边跨内侧梁段)的配重梁段,进一步提高边跨内侧梁段的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由于边跨外侧梁段采用龙门吊进行架设,其架设精度和施工质量能简便、快速且准确控制,因而以先架设好的边跨外侧梁段作为边跨内侧梁段的架设基础,能进一步确保边跨内侧梁段的架设质量,进一步提高边跨内侧梁段的架设精度,边跨内侧梁段中各钢桁架节段进行悬臂架设时,只需将各钢桁架节段沿边跨外侧梁段的中心轴线进行架设及拼接即可,能有效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施工质量。
3、采用跨中部临时墩对除合拢梁段之外的中跨梁段反弯点进行支撑,能有效确保中跨梁段的支撑效果,并能防止中跨梁段的反弯点发生变形甚至损坏,确保施工安全、可靠;同时,为中跨梁段中中跨左侧梁段和中跨右侧梁段提高一个可靠的支点,确保中跨梁段中中跨左侧梁段和中跨右侧梁段均能简便、顺利进行架设,并能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4、对中跨梁段中上坡式拼装梁段的中部下方设置中跨上坡侧临时墩,以中跨上坡侧临时墩将上坡式拼装梁段分为先拼装梁段和后拼装梁段,这样能进一步增强上坡式拼装梁段的支撑效果,防止上坡式拼装梁段发生变形甚至损坏,并能确保施工安全、可靠;并且,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先拼装梁段能作为后拼装梁段的配重梁段,确保后拼装梁段的架设施工简便、快速进行,并能确保后拼装梁段的架设位置和线形,同时进一步提高后拼装梁段的架设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为各上坡式拼装梁段提高一个可靠的支点,确保各上坡式拼装梁段的先拼装梁段和后拼装梁段均能简便、顺利进行架设,并能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5、在相邻两个桥墩之间设置多个临时支撑墩,在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能确保施工成型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实现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的低风险、高效率施工。在架设过程中,将桥墩与临时支撑墩相结合,对所架设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便能简便、高质量对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的目的。
6、所采用的钢梁起顶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同时抗压能力强,所采用的MGE滑板具有耐压性好、摩擦系数小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滑动板抗压不佳的问题,并且能有效实现钢桁梁的横向、纵向以及标高的调整。另外,钢梁起顶装置能很好利用现有墩身平台而无需增加其它施工平台,便能实现钢桁梁横向、纵向、竖向三个方向同时精确调整,使合拢杆件能够快速调整至设计的合拢位置。同时,再配合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和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对需合拢杆件之间的间隙和高差进行精调,不仅调节方便,并且使用效果好,大幅度增大了调整精度,减少了施工工期。
7、架桥机可在钢梁上弦杆轨道上行走,可完成所有悬臂拼装梁段的架设,具有提升、变幅、全回转、底盘调平(上拱及下拱)、整机前移及锚固等功能,传动方式为电-机械传动,控制方便,造价适中,维护简单。
8、使用效果好、实用价值高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能确保施工成型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实现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的低风险、高效率施工。针对现有大跨度变高度连续钢桁梁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材料消耗大、施工时间长、风险大、效率低等缺点,本发明将边跨梁分为边跨外侧梁段和边跨内侧梁段,采用龙门吊对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架设完成的边跨外侧梁段为架桥机的拼装提供平台,并且边跨外侧梁段作为边跨内侧梁段的配重梁段,进一步提高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采用多个特定位置的临时支撑墩进行支撑与抄垫,解决悬臂端钢桁梁变形过大的问题,并且能确保施工安全、可靠。同时,所采用的悬臂架桥机可实现在钢梁顶面进行上坡、下坡、平坡过程中的钢梁杆件架设,还可实现翻越尖点施工,利用上下地盘的上下调节作用使上部转台一直保持水平,完成变高度桁式钢梁在各工况下的架设施工,真正实现变高度桁式钢梁的低能耗、高精度、快速与低风险架梁施工。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架设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左侧梁体中边跨外侧梁段架设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左侧架桥机拼装完成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左侧梁体架设完成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右侧梁体架设完成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对左侧合拢梁段和右侧合拢梁段进行合拢之前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对下弦连接杆进行安装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8-1为本发明合龙铰一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8-2为本发明合龙铰二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8-3为本发明合龙铰三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对连接杆二进行安装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对连接杆一进行安装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对上弦连接杆进行安装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钢梁起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钢梁起顶装置在纵桥向上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3-1为图1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左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6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中持力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中反力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对两个需合拢杆件进行对拉减小间隙时的调节状态示意图。
图19为发明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对两个需合拢杆件进行对推增大间隙时的调节状态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2为本发明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中底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1为本发明上下爬行吊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上坡架梁过程中将上下爬行吊机前移至架梁位置时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24为本发明上坡架梁过程中将上底盘调平且对下底盘进行锚固支顶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25为本发明上坡架梁过程中安装抗扭桁架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26为本发明上坡架梁过程中对钢桁架节段一进行架设时的架梁状态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将前抗滑拉锚拉离行走滑道且前走行机构翻越中部钢桁梁拱顶之前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28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前走行机构翻越中部钢桁梁拱顶之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29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前走行机构翻越中部钢桁梁拱顶且拔掉铰接轴二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0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前走行机构和后走行机构处于同一高度时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1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将上下爬行吊机前移至架梁位置之前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2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将上下爬行吊机前移至架梁位置且对下底盘进行锚固支顶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3为本发明过尖点施工过程中将上下爬行吊机前移至架梁位置且安装抗扭桁架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4为本发明下坡架梁过程中对上下爬行吊机进行前移之前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5为本发明下坡架梁过程中将上下爬行吊机前移至架梁位置时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6为本发明下坡架梁过程中将上底盘调平且对下底盘进行锚固支顶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7为本发明下坡架梁过程中安装抗扭桁架后吊机下部主体机构的施工状态参考图。
图38为本发明下坡架梁过程中对钢桁架节段二进行架设时的架梁状态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上下爬行吊机中前走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发明上下爬行吊机中前走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桥墩; 1-2—梁段临时支撑座; 1-4—滑道梁;
1-5—不锈钢板; 1-6—滑板一; 1-7—垫梁;
1-8—竖向支顶油缸; 1-10—所支撑梁段;
1-11—水平支顶油缸二; 1-12—水平支顶油缸三;
1-13—水平支顶油缸一; 2—左侧合拢梁段;
2-1—边跨梁; 2-2—中跨梁段; 3—右侧合拢梁段;
4—下弦连接杆; 5—上弦连接杆; 6—连接杆一;
7—连接杆二; 8—连接杆三; 8-1—连接板一;
8-4—长圆孔一; 8-5—圆孔一; 9-1—连接板二;
9-5—长圆孔二; 9-6—上圆孔; 9-7—下圆孔;
10—高强螺栓一; 11-1—左侧架梁吊机;
11-2—右侧架梁吊机; 12-1—连接板三; 12-3—圆孔四;
14-11—杆件一; 14-12—杆件二; 14-2—持力框;
14-3—反力座; 14-31—底板; 14-32—反力板;
14-33—加劲板三; 14-4—液压支顶油缸; 14-51—顶推板一;
14-52—加劲板一; 14-61—顶推板二; 14-62—加劲板二;
14-7—限位台; 14-8—加劲板四; 14-9—高强螺栓二;
15-1—需合拢杆件三; 15-2—液压支顶油缸二;
15-3—需合拢杆件四; 15-4—反力板; 5-1—底座板;
15-52—反力托板; 15-6—滑板二; 15-7—高强螺栓三;
15-8—螺栓安装孔; 16-1—下底盘; 16-2—上底盘;
16-3-1—前铰接轴; 16-3-2—后铰接轴;
16-4-1—前锁紧固定件; 16-4-2—前调平螺杆;
16-5-1—后锁紧固定件; 16-5-2—后调平螺杆;
16-6-1—前调平油缸; 16-6-2—后调平油缸; 16-7—行走滑道;
16-8—钢桁架拼装节段; 16-9-1—前抗滑拉锚;
16-9-2—后抗滑拉锚; 16-10—抗扭桁架; 16-11-1—前行走箱;
16-11-2—前行走油缸; 16-11-3—前行走锚固座;
16-11-4—前支顶油缸; 16-11-5—前反力拉锚; 16-12-1—后行走箱;
16-12-2—后行走油缸; 16-12-3—后行走锚固座;
16-12-4—后支顶油缸; 16-12-5—后反力拉锚; 16-13—圆形通孔;
16-14—回转吊机; 16-14-1—上转台;
18—水平纵移轨道; 19-1—中跨中部临时墩;
19-2—中跨上坡侧临时墩; 19-3—边跨外侧临时墩;
19-4—边跨中部临时墩; 19-5—边跨内侧临时墩; 20—龙门吊;
21—钢管桩; 22—下纵梁; 23—中横梁;
24—上纵梁; 25—平直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结合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由左右两个边跨梁2-1和一个连接于两个所述边跨梁2-1之间的中跨梁拼装而成,两个所述边跨梁2-1呈对称布设且二者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中跨梁由多个沿纵桥向从左至右布设的中跨梁段2-2拼装而成,每个所述边跨梁2-1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的纵向长度均大于100m;每个所述边跨梁2-1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均为一个拼装式梁段,每个所述拼装式梁段的两端均支撑于一个桥墩1-1上,相邻两个所述拼装式梁段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桥墩1-1;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拼装式梁段之间连接处的桥墩1-1均为梁体支撑墩,支撑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左右两端下方的桥墩1-1为梁端支撑墩;多个所述中跨梁段2-2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均为钢桁梁且其上弦杆均为弧形,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中上弦杆的高度均由左右两端向中部逐渐降低;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均由一个中跨左侧梁段和一个位于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右侧的中跨右侧梁段拼装而成,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的上弦杆均为弧形,所述中跨左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降低,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升高;每个所述边跨梁2-1均由一个边跨外侧梁段和一个连接于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与所述中跨梁之间的边跨内侧梁段拼装而成,所述边跨外侧梁段的上弦杆为呈水平布设的直杆,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上弦杆为弧形,位于所述中跨梁左侧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升高,位于所述中跨梁右侧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降低;所述中跨左侧梁段、所述中跨右侧梁段和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为悬臂拼装梁段,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为龙门吊拼装梁段;所述悬臂拼装梁段和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均由多个沿纵桥向从左至右布设的钢桁梁节段连接而成;
所述中跨梁中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为合拢梁段,所述合拢梁段与两个所述边跨梁2-1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中跨梁段2-2;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中跨左侧梁段为合拢口左侧梁段,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右侧梁段为合拢口右侧梁段;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为合拢口;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左侧悬臂拼装梁,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右侧悬臂拼装梁;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与位于其左侧的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组成左侧梁体,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与位于其右侧的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组成右侧梁体;
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中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19-1,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中每个所述中跨右侧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每个所述中跨左侧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所述左侧梁体中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和所有中跨右侧梁段均为上坡式拼装梁段,所述右侧梁体中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和所有中跨左侧梁段均为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所述左侧梁体中的所有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右侧梁体中的所有中跨右侧梁段均为下坡式拼装梁段;
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下方均由左至右设置有多个边跨外侧临时墩19-3,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所述左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左侧下方和所述右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右侧下方均设置有一个边跨中部临时墩19-4,所述左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右侧下方和所述右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左侧下方均设置有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
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边跨外侧临时墩19-3、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边跨内侧临时墩19-5均为临时支撑墩;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均支撑于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正下方;
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钢梁下部支撑结构施工:对支撑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桥墩1-1分别进行施工,并对位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临时支撑墩分别进行施工;
步骤二、龙门吊安装:在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两个所述边跨梁2-1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所处位置处,分别安装一个龙门吊20;
步骤三、变高度桁式钢梁架设施工: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301、边跨外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步骤二中所述龙门吊20对两个所述边跨梁2-1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分别进行架设施工,获得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此时,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均支撑于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和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上;
本步骤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形成供架桥机拼装的架桥机拼装平台;
步骤302、架桥机拼装:在步骤301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上分别拼装一个用于架设所述悬臂拼装梁段的架桥机,获得拼装成型的两个所述架桥机;
两个所述架桥机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架桥机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架桥机,所述左侧架桥机和所述右侧架桥机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
步骤303、左侧悬臂拼装梁与右侧悬臂拼装梁架设施工:采用步骤302中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同时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直至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与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合拢,完成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施工过程;
本步骤中,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中,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通过一个边跨中部临时墩19-4、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和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进行支撑,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通过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和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进行支撑;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除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和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外的每个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均通过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和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19-1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龙门吊20沿纵桥向进行移动,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所处位置处设置有供龙门吊20进行平移的水平纵移轨道18,这样龙门吊20的位置移动简便,并且使用位置灵活。
所述龙门吊20能沿水平纵移轨道18平移至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侧,这样待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施工完成后,龙门吊20不会对后续施工造成任何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桁梁节段为钢桁梁拼装节段16-8。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中除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梁上的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外,其余各钢桁梁节段的上弦杆为呈水平布设的直杆。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中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梁上的所述钢桁梁节段为梁端节段且所述为三角形桁架。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除所述梁端节段之外的所有钢桁梁节段均由上弦杆、下弦杆和连接于上弦杆与下弦杆之间的腹杆拼装而成。
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中所有钢桁梁节段的上弦杆组成该中跨梁段2-2的上弦杆,每个所述边跨梁2-1中除所述梁端节段之外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上弦杆组成该边跨梁2-1的上弦杆,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中所有钢桁梁节段的下弦杆组成该中跨梁段2-2的下弦杆,每个所述边跨梁2-1中所有钢桁梁节段的下弦杆组成该边跨梁2-1的下弦杆。
本实施例中,步骤302中所述架桥机为上下爬行吊机。
如图22-1所示,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包括下底盘16-1、安装在下底盘16-1上的上底盘16-2、安装在上底盘16-2上的回转吊机16-14和对上底盘16-2进行调平的调平装置,所述下底盘16-1底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前走行机构和后走行机构;所述上底盘16-2和下底盘16-1之间通过前铰接轴16-3-1和后铰接轴16-3-2进行连接,所述前铰接轴16-3-1位于后铰接轴16-3-2的前侧;所述调平装置包括前调平油缸16-6-1、前调平机构、位于前调平油缸16-6-1后侧的后调平油缸16-6-2和位于所述前调平机构后侧的后调平机构;所述前调平油缸16-6-1和后调平油缸16-6-2的油缸缸体均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上,且前调平油缸16-6-1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三安装在上底盘16-2前部,后调平油缸16-6-2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四安装在上底盘16-2后部;所述前调平机构包括前调平螺杆16-4-2,所述前调平螺杆16-4-2的顶端通过铰接轴一安装在上底盘16-2前部,且前调平螺杆16-4-2的下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前部;所述后调平机构包括后调平螺杆16-5-2,所述后调平螺杆16-5-2的顶端通过铰接轴二安装在上底盘16-2后部,且后调平螺杆16-5-2的下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后部。
本实施例中,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进行架设;
对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中的任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将该钢桁梁节段吊装至拼装位置处,并将该钢桁梁节段与其左侧相邻的已架设完成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进行架设;
对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任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将该钢桁梁节段吊装至拼装位置处,并将该钢桁梁节段与其右侧相邻的已架设完成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紧固连接为一体。
结合图2和图3,步骤202中两个龙门吊20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龙门吊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龙门吊;
步骤301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边跨外侧梁段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边跨外侧梁段;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左侧龙门吊将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吊装至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上;此时,所述左侧龙门吊为对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的垂直运输设备,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为供所述钢桁梁节段存放的存放平台;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右侧龙门吊将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吊装至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上;此时,所述右侧龙门吊为对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的垂直运输设备,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为供所述钢桁梁节段存放的存放平台。
本实施例中,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利用能沿纵桥向在左侧已架设梁体上进行移动的左侧运输设备将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从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逐一运送至所述左侧架桥机的架设位置处;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左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利用能沿纵桥向在右侧已架设梁体上进行移动的右侧运输设备将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从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逐一运送至所述右侧架桥机的架设位置处;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右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运输设备和所述右侧运输设备均为所述上下爬行吊机。
实际使用时,所述左侧运输设备和所述右侧运输设备能在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上的自由、平稳且可靠移动。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上和每个所述桥墩1-1上均设置有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临时支撑座,所述临时支撑座呈水平布设;
每个所述桥墩1-1上均设置有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永久支座;
每个所述桥墩1-1的墩顶上均设置有对所支撑边跨梁2-1或中跨梁段2-2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调整的钢梁起顶装置;
两个所述边跨梁2-1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边跨梁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边跨梁;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左侧边跨梁;
此时,所述左侧边跨梁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进行支撑,并且所述左侧边跨梁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A2、边跨梁调整:对所述左侧边跨梁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A21、梁体顶升:采用步骤A1中所述梁端支撑墩和所述梁体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所述左侧边跨梁向上顶起;
步骤A2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所述左侧边跨梁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A23、梁段落梁:利用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所述左侧边跨梁左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A2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所述左侧边跨梁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述左侧边跨梁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所述左侧边跨梁的施工过程;
步骤A3、中跨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架设,并将所架设中跨梁段2-2与位于其左侧的左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左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此时,所架设中跨梁段2-2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进行支撑,并且所架设中跨梁段2-2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A4、中跨梁段调整:对步骤A3中所架设的中跨梁段2-2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A41、梁体顶升:采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右两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该中跨梁段2-2向上顶起;
步骤A4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A43、梁段落梁: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该中跨梁段2-2左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A4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该中跨梁段2-2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当前所施工中跨梁段2-2的施工过程;
步骤A5、合拢梁段施工判断:判断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是否均已施工完成:当判断得出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均已施工完成时,进入步骤A7;否则,进入步骤A6;
步骤A6、下一个中跨梁段架设施工:按照步骤A3至步骤A4所述的方法,对所述左侧梁体中的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施工;待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施工完成后,进入步骤A5;
步骤A7、合拢口左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与位于其左侧的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右侧边跨梁;
此时,所述右侧边跨梁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进行支撑,并且所述右侧边跨梁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B2、边跨梁调整:对所述右侧边跨梁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B21、梁体顶升:采用步骤B1中所述梁端支撑墩和所述梁体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所述右侧边跨梁向上顶起;
步骤B2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所述右侧边跨梁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B23、梁段落梁:利用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所述右侧边跨梁右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B2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所述右侧边跨梁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述右侧边跨梁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所述右侧边跨梁的施工过程;
步骤B3、中跨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架设,并将所架设中跨梁段2-2与位于其右侧的右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右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此时,所架设中跨梁段2-2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进行支撑,并且所架设中跨梁段2-2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B4、中跨梁段调整:对步骤B3中所架设的中跨梁段2-2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B41、梁体顶升:采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右两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该中跨梁段2-2向上顶起;
步骤B4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B43、梁段落梁: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该中跨梁段2-2右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B4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该中跨梁段2-2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当前所施工中跨梁段2-2的施工过程;
步骤B5、合拢梁段施工是否判断:判断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是否均已施工完成:当判断得出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均已施工完成时,进入步骤B7;否则,进入步骤B6;
步骤B6、下一个中跨梁段架设施工:按照步骤B3至步骤B4所述的方法,对所述右侧梁体中的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施工;待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施工完成后,进入步骤B5;
步骤B7、合拢口右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与位于其右侧的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由于步骤303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中,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和除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和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外的每个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均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一方面便于后期对边跨梁2-1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调整,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架设精度,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布设位置与线形;并且,架设施工过程中,通过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对边跨梁2-1或中跨梁段2-2同步进行多点式支撑,呢个有效确保支撑效果,保证施工安全、可靠;同时由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同步支撑能有效消除所支撑边跨梁2-1或中跨梁段2-2的架设挠度,架设到位后通过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能实现直接进行抄垫,保证后续架设施工过程中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能顺利通过下一个桥墩1-1的墩顶。
本实施例中,步骤A1中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述左侧边跨梁进行支撑,对所述左侧边跨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步骤A3和步骤B3中中跨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架设中跨梁段2-2进行支撑,对所架设中跨梁段2-2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步骤B1中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述右侧边跨梁进行支撑,对所述右侧边跨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所述边跨梁2-1和所有中跨梁段2-2的下弦杆均为水平直杆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临时支撑墩的顶部高度均相同且其顶部高度均低于所述永久支座的顶部高度。
如图41所示,所述临时支撑墩包括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钢管桩21,多个所述钢管桩2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分M列进行布设;其中,M为正整数且M≥2;每列钢管桩21均包括多个沿纵桥向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的钢管桩21。
结合图41,所述临时支撑座包括下部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下部支撑结构上的中部支撑结构和支撑于所述中部支撑结构上的上部支撑结构;所述下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M道沿纵桥向布设的下纵梁22,每道所述下纵梁22均支撑于一列所述钢管桩21上,M道所述下纵梁22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中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多道沿横桥向布设的中横梁23,所述中横梁23与下纵梁22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中横梁23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多道沿纵桥向布设的上纵梁24,所述上纵梁24与下纵梁22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上纵梁24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纵梁22、中横梁23和上纵梁24均由多根并排布设且固定为一体的工字钢拼接而成。
实际使用时,所述临时支撑座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支撑座。
所述上部支撑结构平铺有平直钢板25,并且所述平直钢板25上布设有滑板。本实施例中,该滑板为MGE滑板。实际使用时,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同时,通过所述平直钢板上的滑板能在架设过程中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移动,满足梁体调整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梁端支撑墩的数量为两个,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支撑于所述左侧梁体的左端下方,另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支撑于所述右侧梁体的右端下方。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所有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均相同,每个所述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为10m~15m。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为12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个所述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施工时,将每个所述边跨梁2-1均分为边跨外侧梁段和边跨内侧梁段,边跨外侧梁段先于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并且采用龙门吊20对所述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架设过程简便且安全、可靠,并且架设完成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能作为架桥机的拼装平台,并且由于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为上坡式拼装梁段进行架设时,由于所述架桥机的前侧处于向上倾斜状态,施工难度较大;并且,按照架设先后顺序各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高度均逐渐增大,相应地各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重量均逐渐增大,使上坡式拼装梁段极易出现不安全问题,先采用龙门吊20对所述边跨外侧梁段进行架设后,先架设好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便能作为上坡式拼装梁段(即边跨内侧梁段)的配重梁段,进一步提高边跨内侧梁段的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由于边跨外侧梁段采用龙门吊20进行架设,其架设精度和施工质量能简便、快速且准确控制,因而以先架设好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作为边跨内侧梁段的架设基础,能进一步确保边跨内侧梁段的架设质量,进一步提高边跨内侧梁段的架设精度,边跨内侧梁段中各钢桁架节段进行悬臂架设时,只需将各钢桁架节段沿边跨外侧梁段的中心轴线进行架设及拼接即可,能有效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预拱度和线形,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施工质量。
由于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并且能对所述边跨外侧梁段进行平稳、可靠支撑,并能确保所述边跨外侧梁段的架设过程能简便、快速且高质量进行,同时能确保所述边跨外侧梁段的架设过程安全、可靠。另外,由于所述边跨外侧梁段能作为所述架桥机的拼装平台、钢桁梁节段的存放平台等,通过多个边跨外侧临时墩19-3支撑能有效确保所述边跨外侧梁段的支撑强度,并能确保所述架桥机的支撑平稳性和可靠性,同时能确保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后续架设施工过程能简便、快速和可靠进行,为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的低风险、高效率施工提供前提和必要的保障。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除所述合拢梁段之外的所有中跨梁段2-2中,各中跨梁段2-2中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均为该中跨梁段2-2的反弯点,此处所受的向下力矩较大,因而此处容易发生变形甚至损坏,因而在此处设置中跨中部临时墩19-1进行支撑,能有效确保中跨梁段2-2的支撑效果,防止中跨梁段2-2的反弯点发生变形甚至损坏,确保施工安全、可靠;同时,为中跨梁段2-2中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提高一个可靠的支点,确保中跨梁段2-2中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均能简便、顺利进行架设,并能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除所述合拢梁段之外的所有中跨梁段2-2的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进行架设时,由于所述架桥机的前侧处于向上倾斜状态,施工难度较大;并且,按照架设先后顺序各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高度均逐渐增大,相应地各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重量均逐渐增大,使上坡式拼装梁段极易出现不安全问题,因而在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一个所述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以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将上坡式拼装梁段分为先拼装梁段和后拼装梁段,这样能进一步增强上坡式拼装梁段的支撑效果,防止上坡式拼装梁段发生变形甚至损坏,并能确保施工安全、可靠;并且,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先拼装梁段能作为后拼装梁段的配重梁段,确保后拼装梁段的架设施工简便、快速进行,并能确保后拼装梁段的架设位置和线形,同时进一步提高后拼装梁段的架设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为各上坡式拼装梁段提高一个可靠的支点,确保各上坡式拼装梁段的先拼装梁段和后拼装梁段均能简便、顺利进行架设,并能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除所述合拢梁段之外的所有中跨梁段2-2的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进行架设时,由于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架设难度小,并且按照架设先后顺序各下坡式拼装梁段中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重量均逐渐减小,因而架设难度逐渐减小,各下坡式拼装梁段中已经架设的梁段便能直接、简便且可靠地对未架设的梁段提供配重,确保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架设过程安全、可靠且高质量进行。
实际施工时,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并确保施工安全、可靠,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均由N1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1为正整数且N1=3、4或5;
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由N2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2为正整数且N2=5、6或7,N2>N1。
所述中跨梁中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由N3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3为正整数且其为奇数,N3≥N2;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以其下方所支撑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为界分为中侧梁段和边侧梁体,所述中侧梁段的两端分别支撑于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和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19-1上;所述中侧梁段中所包括钢桁梁节段的数量比所述边侧梁体中所包括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多1个。
本实施例中,N1=4,N2=6,N3=7。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N1、N2和N3的取值大小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梁体和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边跨内侧临时墩19-5之间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均为3个,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左侧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和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右侧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均为5个,所述左侧梁体的边跨梁2-1中位于边跨内侧临时墩19-5右侧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和所述右侧梁体的边跨梁2-1中位于边跨内侧临时墩19-5左侧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均为2个。
由于各上坡式拼装梁段中的所有钢桁梁节段的重量均逐渐增大,边跨内侧临时墩19-5靠近上坡式拼装梁段的后拼接侧布设,这样能进一步提高支撑稳固性,确保支撑效果,进一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每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上均支撑有一个悬臂拼装钢桁梁,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均由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梁体支撑墩左右两侧的所述悬臂拼装梁段拼接而成,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的上弦杆均为倒V字形。因而,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中位于梁体支撑墩正上方的位置为一个“尖点”。每个所述“尖点”的一侧为一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且其另一侧为下坡式拼装梁段。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中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的上弦杆与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上弦杆之间均通过一个中间连接节段进行连接,所述中间连接节段为弧形且其左右两端高度均低于其中部高度。所述中间连接节段为“尖点”。
所述左侧梁体的左端为后端且其右端为前端,所述左侧梁体的右端为后端且其左端为前端。
步骤303中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任一个悬臂拼装梁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由后至前对拼装组成该悬臂拼装梁段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即钢桁架拼装节段16-8)分别进行架设。
结合图22-1,所述下底盘16-1上设置有对前调平螺杆16-4-2下部进行锁紧固定的前锁紧固定件16-4-1,且下底盘16-1上设置有对后调平螺杆16-5-2下部进行锁紧固定的后锁紧固定件4-2。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锁紧固定件16-4-1和后锁紧固定件16-5-1均为锁紧螺母。所述前锁紧固定件16-4-1和后锁紧固定件16-5-1分别套装在前调平螺杆16-4-2和后调平螺杆16-5-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回转吊机16-14包括通过回转支承安装在上底盘16-2上的上转台16-14-1,安装在所述上转台16-14-1上的吊臂、三脚架和司机室,所述吊臂上安装有起升机构和变幅机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底盘16-1、上底盘16-2、所述调平装置以及下底盘16-1底部的前后两端所安装的前走行机构和后走行机构组成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部主体机构。
实际使用时,所述变幅机构采用变频控制,变幅机构所采用的钢丝绳通过设在三脚架顶部的定滑轮组和与吊臂头部相连的动滑轮组来实现变幅。
实际安装时,所述吊臂通过臂根铰轴安装于上转台16-14-1上,并与上转台16-14-1一起回转。所述起升机构安装在所述吊臂的头部,且所述吊臂的头部还安装有滑轮组。所述三角架由前部撑杆、后部拉杆、辅助撑杆和防倾装置四部分组成,其中前部撑杆上安装有变幅定滑轮组、变幅平衡滑轮组和主钩转向滑轮,所述三角架的下端通过铰轴安装于上转台16-14-1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承为三排滚柱式回转支承。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包括左右两片主桁架和连接于两片所述主桁架之间的横平联,且两片所述主桁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为由多根横梁和多根纵梁拼装组成的平面框架,多根所述纵梁均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呈平行布设,且多根所述纵梁均处于左右两片所述主桁架之间。因而,多道所述纵梁与两片所述主桁架均不处于同一竖直面上,实际架梁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所述上下爬行吊机通过中部钢桁梁拱顶时纵梁与所架设钢桁梁之间的干涉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底盘16-2为由多根箱形梁拼装组成的框架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起升机构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其中主起升机构采用变频控制,采用双钩,且采用216-8-NAT-35W×7-1770-GB/T8918钢丝绳,且加装防转器;副起升机构采用一台50kN额定起重量的快速卷扬机,钢丝绳倍率m=2,卷扬机中上部出绳。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上弦杆上均安装有供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移动的行走滑道16-7。对任一个所述钢桁架拼装节段16-8进行架设时,待该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到位后,需在该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上弦杆上安装行走滑道16-7。
采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对任一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进行架设时,先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调整为上坡状态,再进行架设,架设过程如下:
步骤C121、吊机上坡前移:通过当前已架设完成的钢桁架拼装节段16-8上所安装的行走滑道16-7,将调整为上坡状态的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直至移动至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3。
步骤C122、上底盘调平:步骤C121中前移到位后,通过后调平油缸16-6-2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上底盘16-2调平,并通过调整后调平螺杆16-5-2对调平后的上底盘16-2后部进行支撑,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4和图25。
步骤C123、起重架梁:采用所述回转吊机16-14,对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进行架设,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6。
步骤C124、滑道安装:在步骤C123中所架设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上弦杆上安装行走滑道16-7,并将当前所安装行走滑道16-7与其后侧已安装的行走滑道16-7连接为一体。
步骤C13、多次重复步骤C12,直至完成拼装组成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的所有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过程,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
实际施工时,对所述中间连接节段进行施工时,待所述中间连接节段一侧的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架设完成后,再对所述中间连接节段进行架设,过程如下:
步骤C21、吊机上坡前移:通过当前已架设完成的所述中间连接节段一侧的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上所安装的行走滑道16-7,将调整为上坡状态的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直至移动至所述中间连接节段的架设位置。
步骤C22、上底盘调平:按照步骤C122中所述的调平方法,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上底盘16-2调平。
步骤C23、起重架梁:采用所述回转吊机16-14,对所述中间连接节段进行架设。
步骤C24、滑道安装:在所架设中间连接节段上安装行走滑道16-7,并将当前所安装行走滑道16-7与其后侧已安装的行走滑道16-7连接为一体。
采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对任一个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进行架设时,先将下坡式拼装梁段后侧的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和所述中间连接节段均架设完成;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架设过程如下:
步骤C31、吊机上坡前移至前走行机构翻越中部钢桁梁拱顶:通过所述中间连接节段上所安装的行走滑道16-7,将调整为上坡状态的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直至所述前走行机构翻越所述中间连接节段的拱顶;待所述前走行机构翻越所述中间连接节段的拱顶后,先安装后铰接轴16-3-2和所述铰接轴一,并拔掉所述铰接轴二,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7、图28和图29。
步骤C32、吊机继续前移至前后走行机构处于同一高度: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直至所述前走行机构和所述后走行机构处于同一高度,其施工状态详见图30。
步骤C33、上底盘调平及上下爬行吊机调整为下坡状态:待所述前走行机构和所述后走行机构处于同一高度时,先通过后调平油缸16-6-2将上底盘16-2调平,再安装所述铰接轴三,并拔掉前铰接轴16-3-1和所述铰接轴四,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调整为下坡状态。
步骤C34、吊机继续前移至后端钢桁架拼装节段的架设位置:通过所述中间连接节段上所安装的行走滑道16-7,将调整为下坡状态的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直至移动至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架设位置,其施工状态详见图31、图32和图33。
步骤C4、下坡式拼装梁段架设:采用上下爬行吊机,由后至前对拼装组成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多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分别进行架设,且其架设过程如下:
步骤C41、后端钢桁架拼装节段架设与滑道安装:先采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回转吊机16-14对位于最后端的一个所述钢桁架拼装节段16-8进行架设,再在已架设完成的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上弦杆上安装行走滑道16-7,并将当前所安装行走滑道16-7与其后侧已安装的行走滑道16-7连接为一体。
步骤C42、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架设,其架设过程如下:
步骤C421、吊机下坡前移:通过当前已架设完成的钢桁架拼装节段16-8上所安装的行走滑道16-7,将调整为下坡状态的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直至移动至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其前移之前的状态详见图34。
步骤C422、上底盘调平:步骤C421中前移到位后,通过前调平油缸16-6-1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上底盘16-2调平,并通过调整前调平螺杆16-4-2对调平后的上底盘16-2前部进行支撑,其施工状态详见图35、图36和图37。
步骤C423、起重架梁:采用所述回转吊机16-14,对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进行架设,其施工状态详见图38。
步骤C424、滑道安装:在步骤C423中所架设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上弦杆上安装行走滑道16-7,并将当前所安装行走滑道16-7与其后侧已安装的行走滑道16-7连接为一体。
步骤C43、多次重复步骤C42,直至完成拼装组成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所有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过程,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爬行吊机还包括抗扭桁架16-10,所述抗扭桁架16-10为由多根杆件拼装而成的平面桁架。
步骤C122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上底盘16-2调平后且步骤C123中进行起重架梁之前,需先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后侧安装抗扭桁架16-10,所述抗扭桁架16-10的顶端固定在上底盘16-2后部且其中下部固定在下底盘16-1后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后侧安装抗扭桁架16-10后的结构示意图详见图25。步骤C123中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对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后侧所安装的抗扭桁架16-10进行拆除。
步骤C422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上底盘16-2调平后且步骤C423中进行起重架梁之前,需先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前侧安装抗扭桁架16-10,所述抗扭桁架16-10的顶端固定在上底盘16-2前部,且抗扭桁架16-10的中下部固定在下底盘16-1前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前侧安装抗扭桁架16-10后的结构示意图详见图37。步骤C423中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对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前侧所安装的抗扭桁架16-10进行拆除。
实际布设安装时,所述后铰接轴16-3-2、后调平油缸16-6-2和所述后调平机构由前至后进行布设,且所述前调平机构、前调平油缸16-6-1和前铰接轴16-3-1由前至后进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步骤C121中吊机上坡前移之前,先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中回转吊机16-14的吊臂旋转至上底盘16-2前侧;步骤C32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直至所述前走行机构和所述后走行机构处于同一高度后,还需对通过前调平油缸16-6-1和后调平油缸16-6-2将上底盘16-2调平,之后再将回转吊机16-14的吊臂旋转至上底盘16-2后侧;且步骤C34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移动至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架设位置后,将回转吊机16-14的吊臂旋转至上底盘16-2前侧。
本实施例中,步骤C3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过程中,需对上底盘16-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对同步观测,并通过后调平油缸16-6-2对上底盘16-2的后部高度进行调整,使得上底盘16-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超过5°。
本实施例中,步骤C34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过程中,通过前调平油缸16-6-1对上底盘16-2的前部高度进行调整,使得上底盘16-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超过5°。
并且,步骤C34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过程中,当上底盘16-2与下底盘16-1之间的夹角大于11°时,需将所述回转吊机16-14的吊臂倾角调整为45°。
本实施例中,步骤C32中待所述前走行机构翻越所述中间连接节段的拱顶后,先通过后调平油缸16-6-2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上底盘16-2调平,再安装后铰接轴16-3-2和所述铰接轴一,并拔掉所述铰接轴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调平油缸16-6-1和后调平油缸16-6-2的顶升速度均为0.1m/min,因而上底盘16-2的调平过程能在4分钟内完成。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前走行机构和后走行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前走行机构分别安装在下底盘16-1的前端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后走行机构分别安装在下底盘16-1的后端左右两侧;步骤C11、步骤C124、步骤C24、步骤C41和步骤C424中所安装行走滑道16-7的数量均为两道,两道所述行走滑道16-7对称布设在左右两片所述主桁架的上弦杆上,且两道所述行走滑道16-7组成分别供两个所述前走行机构和两个所述后走行机构进行前后移动的行走通道。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走行机构包括前行走箱16-11-1、安装在前行走箱16-11-1底部的前行走轮和对前行走箱16-11-1进行驱动的前行走油缸16-11-2,所述前行走油缸16-11-2位于前行走箱16-11-1后侧,前行走油缸16-11-2的油缸缸体通过铰接轴五安装在前行走锚固座16-11-3上,所述前行走锚固座16-11-3通过锚固件三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所述前行走油缸16-11-2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六安装在前行走箱16-11-1的后侧壁上,所述前行走锚固座16-11-3布设在前行走箱16-11-1后侧,且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三安装的锚固孔三。
所述后走行机构包括后行走箱16-12-1、安装在后行走箱16-12-1底部的后行走轮和对后行走箱16-11-1进行驱动的后行走油缸16-12-2,所述后行走油缸16-12-2位于后行走箱16-12-1前侧,后行走油缸16-12-2的油缸缸体通过铰接轴七安装在后行走锚固座16-12-3上,所述后行走锚固座16-12-3通过锚固件四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所述后行走油缸16-12-2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八安装在前行走箱16-11-1的前侧壁上,所述后行走锚固座16-12-3布设在后行走箱16-12-1前侧,且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四安装的锚固孔四。
所述前行走箱16-11-1和后行走箱16-12-1均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行走箱16-11-1通过锚座一固定在行走滑道16-7上,且后行走箱16-12-1通过锚座二固定在行走滑道16-7上,所述锚座一与行走滑道16-7之间以及所述锚座二与行走滑道16-7之间均通过连接销轴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上下爬行吊机还包括前抗滑拉锚16-9-1和后抗滑拉锚16-9-2。
结合图24、图25,本实施例中,步骤C1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移动至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还需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前侧安装前抗滑拉锚16-9-1,且步骤C123中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对前抗滑拉锚16-9-1进行拆除。步骤C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移动至中间连接节段的架设位置后,还需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前侧安装前抗滑拉锚16-9-1,且步骤C23中所述中间连接节段架设完成后,对前抗滑拉锚16-9-1进行拆除。结合图32、图33,步骤C34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移动至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的架设位置后,还需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后侧安装后抗滑拉锚16-9-2,且步骤C41中所述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对后抗滑拉锚16-9-2进行拆除。结合图36,图37,步骤C421中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移动至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还需在下底盘16-1后侧安装后抗滑拉锚16-9-2,且步骤C423中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对后抗滑拉锚16-9-2进行拆除。
本实施例中,步骤C121和步骤C21中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前侧安装前抗滑拉锚16-9-1时,均先将前抗滑拉锚16-9-1的后端通过连接销轴一固定在下底盘16-1前部,再将前抗滑拉锚16-9-1的前端通过锚固件一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且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一安装的锚固孔一;步骤C123中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和步骤C23中所述中间连接节段架设完成后,对前抗滑拉锚16-9-1进行拆除时,均先将所述连接销轴一和所述锚固件一拆除,再采用固定在下底盘16-1前部上方的倒链一将前抗滑拉锚16-9-1拉离行走滑道16-7。
步骤C34中和步骤C421中在下底盘16-1后侧安装后抗滑拉锚16-9-2时,均先将后抗滑拉锚16-9-2的前端通过连接销轴二固定在下底盘16-1后部,再将后抗滑拉锚16-9-2的后端通过锚固件二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且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二安装的锚固孔二;步骤C41中所述后端钢桁架拼装节段架设完成后和步骤C423中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架设完成后,对后抗滑拉锚16-9-2进行拆除时,均先将所述连接销轴二和所述锚固件二拆除,再采用固定在下底盘16-1后部上方的倒链二将后抗滑拉锚16-9-2拉离行走滑道16-7。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抗滑拉锚16-9-1和后抗滑拉锚16-9-2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锚固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抗滑拉锚16-9-1和后抗滑拉锚16-9-2的数量均为两个。实际安装时,两个所述前抗滑拉锚16-9-1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前走行机构上,且两个所述后抗滑拉锚16-9-2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后走行机构上。
本实施例中,步骤C32中待所述前走行机构翻越中部钢桁梁16-8的拱顶后,且拔掉所述铰接轴二之前,先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前侧安装前抗滑拉锚16-9-1,之后再安装后铰接轴16-3-2和所述铰接轴一,并拔掉所述铰接轴二,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9;且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之前,先对前抗滑拉锚16-9-1进行拆除。
本实施例中,步骤C32中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下底盘16-1前侧安装前抗滑拉锚16-9-1时,均先将前抗滑拉锚16-9-1的后端通过连接销轴一固定在下底盘16-1前部,再将前抗滑拉锚16-9-1的前端通过锚固件一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且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一安装的锚固孔一;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之前对前抗滑拉锚16-9-1进行拆除时,先将所述连接销轴一和所述锚固件一拆除,再采用固定在下底盘16-1前部上方的倒链一将前抗滑拉锚16-9-1拉离行走滑道16-7。
结合图31、图32,本实施例中,步骤C34中通过前调平油缸16-6-1对上底盘16-2的前部高度进行调整时,需先在下底盘16-1后部安装后抗滑拉锚16-9-2,待对上底盘16-2的前部高度调整完成后,再对后抗滑拉锚16-9-2进行拆除。实际施工时,步骤C34中通过前调平油缸16-6-1对上底盘16-2的前部高度进行调整时,还需先在下底盘16-1前部安装前抗滑拉锚16-9-1,待对上底盘16-2的前部高度调整完成后,再对前抗滑拉锚16-9-1进行拆除。
结合图39、图40,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走行机构还包括前反力拉锚16-11-5,所述前反力拉锚16-11-5顶端通过连接销轴三安装在前行走箱16-11-1上;所述后走行机构还包括后反力拉锚16-12-5,所述后反力拉锚16-12-5顶端通过连接销轴四安装在后行走箱16-12-1上。
步骤C1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步骤C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中间连接节段的架设位置后、步骤C34中将调整为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至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和步骤C4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均通过锚固件五将前反力拉锚16-11-5底部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同时通过锚固件六将后反力拉锚16-12-5底部锚固在已安装完成的行走滑道16-7上,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4、图25、图32、图33、图36和图37;并且,步骤C124、步骤C24、步骤C41和步骤C424中所述行走滑道16-7安装完成后,均先拆除所述锚固件五和所述锚固件六;所述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五安装的锚固孔五,且行走滑道16-7上对应开有供所述锚固件六安装的锚固孔六。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反力拉锚16-11-5为与其所布设位置处所架设的钢桁梁上弦杆呈垂直布设的锚板一,所述后反力拉锚16-12-5为与其所布设位置处所架设的钢桁梁上弦杆呈垂直布设的锚板二。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前走行机构上所设置前反力拉锚16-11-5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前反力拉锚16-11-5分别布设在前行走箱16-11-1的前后两侧;每一个所述后走行机构上所设置后反力拉锚16-12-5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后反力拉锚16-12-5分别布设在后行走箱16-12-1的前后两侧。
结合图39、图40,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走行机构还包括对前行走箱16-11-1进行支顶的前支顶油缸16-11-4,且所述前支顶油缸16-11-4的油缸缸体安装在前行走箱16-11-1上;所述后走行机构还包括对后行走箱16-12-1进行支顶的后支顶油缸16-12-4,所述后支顶油缸16-12-4的油缸缸体安装在后行走箱16-12-1上。
步骤C1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步骤C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中间连接节段的架设位置后、步骤C34中将调整为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继续向前移动至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和步骤C421中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当前状态下需架设的下一个钢桁架拼装节段16-8的架设位置后,均通过前支顶油缸16-11-4和后支顶油缸16-12-4分别对前行走箱16-11-1和后行走箱16-12-1进行支顶,其施工状态详见图24、图25、图32、图33、图36和图37;并且,步骤C124、步骤C24、步骤C41和步骤C424中所述行走滑道16-7安装完成后,均先将前支顶油缸16-11-4和后支顶油缸16-12-4的活塞杆收回。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前走行机构上所设置前支顶油缸16-11-4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前支顶油缸16-11-4分别布设在前行走箱16-11-1的前后两侧;每一个所述后走行机构上所设置后支顶油缸16-12-4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后支顶油缸16-12-4分别布设在后行走箱16-12-1的前后两侧。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前反力拉锚16-11-5布设在两个所述前支顶油缸16-11-4之间,且两个所述后反力拉锚16-12-5布设在两个所述后支顶油缸16-12-4之间。
实际安装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两个所述前反力拉锚16-11-5和两个所述后反力拉锚16-12-5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固件一、所述锚固件二、所述锚固件三、所述锚固件四、所述锚固件五和所述锚固件六均为锚固螺栓,且所述锚固件一、所述锚固件二、所述锚固件三、所述锚固件四、所述锚固件五和所述锚固件六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锚固孔一、所述锚固孔二、所述锚固孔三、所述锚固孔四、所述锚固孔五和所述锚固孔六的结构和尺寸相同且均为圆形通孔16-13。
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发明所采用的所述上下爬行吊机能简便进行平坡行走,且进行平坡行走时,先将所述回转吊机16-14的上转台16-14-1调整为回转锁定状态,同时拔掉所述锚固件一、所述锚固件二、所述锚固件三和所述锚固件四,拆除前抗滑拉锚16-9-1、后抗滑拉锚16-9-2、前反力拉锚16-11-5和后反力拉锚16-12-5;并将前调平油缸16-6-1和后调平油缸16-6-2的支撑高度调整一致,且将所述前调平机构和所述后调平机构的支撑高度调整一致;之后,启动对前调平油缸16-6-1和后调平油缸16-6-2进行驱动的液压驱动系统,控制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推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沿行走滑道16-7向前移动,待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走行一个走行油缸的油缸行程后,拔掉所述锚固件五和所述锚固件六,将前行走锚固座16-11-3和后行走锚固座16-12-3更换至下一个锚固点;这样,在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的顶推、缩回及换位的循环操作下,推动所述上下爬行吊机连续向前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爬行吊机上坡架梁和下坡架梁过程中,所采用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的数量均为两个,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的推力均为75t且其活塞杆顶推速度均为1m/min。也就是说,所述上下爬行吊机采用的是步履式走行方式。
当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在上坡架梁过程中进行上坡走行时,先控制前行走油缸16-11-2顶出以对所述前走行机构进行顶推,而后行走油缸16-12-2同步缩短,此时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均处于浮动状态,并不对整机走行施加作用力,在前行走油缸16-11-2的顶推作用下,整机走行一个油缸的行程;待前行走油缸16-11-2完成一个行程后,整机的下滑力逐渐由后行走油缸16-12-2承受;之后,将前行走锚固座16-11-3更换至下一个锚固点,并安装所述锚固件五对前行走油缸16-11-2进行锚固,且锚固后整机的下滑力再逐渐由前行走油缸16-11-2承受;然后,将后行走锚固座16-12-3更换至下一个锚固点,并安装所述锚固件六对后行走油缸16-12-2进行锚固;紧接着,再控制前行走油缸16-11-2顶出,如此不断循环,实现整机上坡走行。
当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在下坡架梁过程中进行下坡走行时,先控制后行走油缸16-12-2缩短以对所述后走行机构进行顶推下滑,而前行走油缸16-11-2同步顶出,此时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均处于浮动状态,并不对整机走行施加作用力,在后行走油缸16-12-2的顶推作用下,整机走行一个油缸的行程;待后行走油缸16-12-2完成一个行程后,整机的下滑力逐渐由前行走油缸16-11-2承受;之后,将后行走锚固座16-12-3更换至下一个锚固点,并安装所述锚固件六对后行走油缸16-12-2进行锚固,且锚固后整机的下滑力再逐渐由后行走油缸16-12-2承受;然后,将前行走锚固座16-11-3更换至下一个锚固点,并安装所述锚固件五对前行走油缸16-11-2进行锚固;紧接着,再控制后行走油缸16-12-2缩短,如此不断循环,实现整机下坡走行。
为保证整机前移过程的安全性,前行走油缸16-11-2和后行走油缸16-12-2均设置机械锁,满足安全要求。
本实施例中,两个前走行机构的前支顶油缸16-11-4、前抗滑拉锚16-9-1和前反力拉锚16-11-5以及两个所述后走行机构的后支顶油缸16-12-4、后抗滑拉锚16-9-2和后反力拉锚16-12-5组成所述上下爬行吊机的起支点锚固系统。
所述前支顶油缸16-11-4和后支顶油缸16-12-4均为带机械螺旋锁定的液压缸。上坡架梁过程中,当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架梁位置时,控制前支顶油缸16-11-4顶出,使得前行走机构悬空,之后旋紧前支顶油缸16-11-4的机械螺纹锁定,支顶力通过垫梁传递至所架设钢桁梁的腹板上。下坡架梁过程中,当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向前移动至架梁位置时,控制后支顶油缸16-12-4顶出,使得后行走机构悬空,之后旋紧后支顶油缸16-12-4的机械螺纹锁定,支顶力通过垫梁传递至所架设钢桁梁的腹板上。
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前反力拉锚16-11-5和后反力拉锚16-12-5将所述上下爬行吊机与所架设钢桁梁的上弦杆固定在一起,前反力拉锚16-11-5和后反力拉锚16-12-5承担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工作时的向上反力,其布置能满足架梁起重机工作时的稳定性要求和钢桁梁的结构特点。
实际使用时,对所述抗扭桁架16-10进行安装时,固定在下底盘16-1上的铰接支座与抗扭桁架16-10的底部铰接,而通过固定在上底盘16-2上的挡块和紧固件对抗扭桁架16-10进行定位,从而保证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工作时的整机稳定性,并且抗扭桁架16-10的安装高度能随上底盘16-2和下底盘16-1之间的夹角变化进行简便调整。
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在上坡架梁过程中,前铰接轴16-3-1和后调平螺杆16-5-2承受架梁载荷;对上底盘16-2进行调平时,先松动后调平螺杆16-5-2的锁紧螺帽,并控制后调平油缸16-6-2带动上底盘16-2绕前铰接轴16-3-1旋转,待上底盘16-2达到水平状态后,锁紧后调平螺杆16-5-2的锁紧螺帽,之后后调平油缸16-6-2卸载,实现上底盘16-2保持水平状态的功能。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在上坡架梁过程中,后铰接轴16-3-2和前调平螺杆16-4-2承受架梁载荷;对上底盘16-2进行调平时,先松动前调平螺杆16-4-2的锁紧螺帽,并控制前调平油缸16-6-1带动上底盘16-2绕后铰接轴16-3-2旋转,待上底盘16-2达到水平状态后,锁紧前调平螺杆16-4-2的锁紧螺帽,之后前调平油缸16-6-1卸载,实现上底盘16-2保持水平状态的功能。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采用上下爬行吊机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使用效果好;同时,安全系数高且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同时,过尖点架设施工速度快,通过上下爬行吊机在钢桁梁上弦杆所安装行走轨道在平坡、上坡、翻越拱顶和下坡位置处进行钢梁杆件架设,有效解决了现有由于受场地环境及桥下净空影响不能采用龙门和浮吊进行钢梁杆件架设的难题,同时解决了传统悬拼吊机只能上坡走行架设不能下坡走行进行钢梁杆件架设和翻越墩顶处尖点连续架设钢梁杆件的问题。另外,本发明对上坡架梁、过尖点施工和下坡架梁工艺进行具体限定,不仅施工过程简单、易于控制且安全系数高,同时钢桁梁架设速度快且所架设完成的钢桁梁结构稳固。
本实施例中,待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和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均架设完成后,对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和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进行合拢施工,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为左侧合拢梁段2,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为右侧合拢梁段3。
并且,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进行合拢之前,所述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对称布设在所述合拢口的左右两侧,详见图7。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架桥机为左侧架梁吊机11-1,所述右侧架桥机为右侧架梁吊机11-2,所述左侧架梁吊机11-1和右侧架梁吊机11-2对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和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所产生挠度理论上相等,合拢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支撑座为固定在垫石上的桥梁支座1-2。
如图8所示,所述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下弦杆与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的下弦杆之间通过下弦连接杆4进行连接,所述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与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的上弦杆之间通过上弦连接杆5进行连接,所述下弦连接杆4与上弦连接杆5之间通过连接杆一6进行连接。
所述下弦连接杆4左端与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下弦杆之间通过合龙铰一进行连接,所述合龙铰一包括连接板一8-1以及安装在连接板一8-1上的铰轴一和铰轴二,所述连接板一8-1左侧通过多个紧固件一固定安装在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下弦杆上,所述连接板一8-1右侧和下弦连接杆4左端均对应开有供所述铰轴一安装的长圆孔一8-4和供所述铰轴二安装的圆孔一8-5,详见图8-1。
所述上弦连接杆5左端与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之间通过合龙铰二进行连接,所述合龙铰二包括连接板二9-1以及安装在连接板二9-1上的铰轴三、铰轴四和铰轴五,所述连接板二9-1左侧通过多个紧固件二固定安装在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上,所述连接板二9-1右侧和上弦连接杆5左端均对应开有供所述铰轴三安装的长圆孔二9-5、供所述铰轴四安装的上圆孔9-6和供所述铰轴五安装的下圆孔9-7,详见图8-2。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圆孔一8-4和圆孔一8-5均布设在连接板一8-1的右侧中部,并且长圆孔一8-4位于圆孔一8-5左侧;所述长圆孔二9-5和上圆孔9-6均布设在连接板二9-1的右侧上部,所述长圆孔二9-5位于上圆孔9-6左侧,所述下圆孔9-7位于上圆孔9-6下方。
具体加工时,所述长圆孔一8-4和圆孔一8-5布设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长圆孔二9-5和上圆孔9-6布设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下圆孔9-7位于上圆孔9-6的正下方。
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进行合拢时,合拢过程如下:
步骤D1、下弦连接杆安装:先采用所述架吊机将下弦连接杆4吊装到位,并将下弦连接杆4右端与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的下弦杆紧固连接;之后,通过多个所述紧固件一将连接板一8-1固定在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下弦杆上;然后,通过所述铰轴一和所述铰轴二对连接板一8-1和下弦连接杆4进行临时连接。
步骤D2、连接杆一安装:如图10所示,采用所述架吊机将连接杆一6吊装到位,并将连接杆一6的下端通过多个所述紧固件三固定安装在步骤D1中已安装完成的下弦连接杆4上。
步骤D3、上弦连接杆安装:如图11所示,先采用所述架吊机将上弦连接杆5吊装到位,并将上弦连接杆5右端与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的上弦杆紧固连接;之后,通过多个所述紧固件二将连接板二9-1固定在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上;然后,通过所述铰轴三、铰轴四和铰轴五对连接板二9-1和上弦连接杆5进行临时连接。
步骤D4、各杆件紧固连接:通过多个紧固件四将连接杆一6上端固定安装在步骤D3中已安装完成的上弦连接杆5上;同时,通过多个所述紧固件五将连接板一8-1右侧与下弦连接杆4左端进行紧固连接,并通过多个所述紧固件六将连接板二9-1右侧和上弦连接杆5左端进行紧固连接。
实际施工时,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由多个沿纵桥向布设且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平面桁架组成,多个所述平面桁架的跨度均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跨度一致;相邻两个所述平面桁架之间通过上平联和下平联进行紧固连接;多个所述平面桁架的数量为N个,其中N≥2。
步骤D中所述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合拢后,获得施工完成的N个所述平面桁架;然后,在相邻两个所述平面桁架之间安装所述上平联和所述下平联。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桥墩1-1所设置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的数量均为N个,N个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分别布设在N个所述平面桁架的正下方,N个所述钢梁起顶装置沿横桥向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
每个所述桥墩1-1和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的墩顶中部所设置梁段临时支撑座1-2的数量均为N个,N个所述梁段临时支撑座1-2分别布设在N个所述平面桁架的正下方,N个所述梁段临时支撑座1-2沿横桥向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N=2。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N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结合图12、图13和图14,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梁段临时支撑座1-2左右两侧的起顶机构。所述起顶机构包括布设在桥墩1-1墩顶上的滑道梁1-4,所述滑道梁1-4上平铺有一层不锈钢板1-5,所述不锈钢板1-5上方设置有一个能在纵桥向上进行左右移动且能在横桥向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垫梁1-7,所述不锈钢板1-5与垫梁1-7之间垫装有滑板一1-6,所述垫梁1-7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竖直方向上对所支撑梁段1-10进行支顶的竖向支顶油缸1-8,所述垫梁1-7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呈水平向布设且推动垫梁1-7在横桥向上进行前后移动的水平支顶油缸一1-13;位于梁段临时支撑座1-2左侧的垫梁1-7左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呈水平向布设且推动垫梁1-7在纵桥向上向右移动的水平支顶油缸二1-11,位于梁段临时支撑座1-2右侧的垫梁1-7右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呈水平向布设且推动垫梁1-7在纵桥向上向左移动的水平支顶油缸三1-12。
本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板1-5焊接固定在滑道梁1-4上。
实际施工时,所述不锈钢板1-5也可以采用其它固定方式固定安装在滑道梁1-4上。
本实施例中,所支撑梁段1-10为左侧合拢梁段2或右侧合拢梁段3。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板一1-6为MGE滑板。
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采用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支撑梁段1-10的标高进行调整时,通过竖向支顶油缸1-8对所支撑梁段1-10进行支顶来实现;当采用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支撑梁段1-10的横桥向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水平支顶油缸一1-13推动垫梁1-7在横桥向上进行前后移动来实现;当采用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支撑梁段1-10的纵桥向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水平支顶油缸三1-12和水平支顶油缸二1-11推动垫梁1-7在纵桥向上进行左右移动来实现。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钢梁起顶装置也可以采用2011年01月05日公开的公告号为CN201695338U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悬臂拼装钢梁起顶装置。
本实施例中,步骤D1中对下弦连接杆4进行安装时,采用右侧架梁吊机11-2对下弦连接杆4进行吊装;步骤D2中对连接杆一6进行安装时,采用右侧架梁吊机11-2对连接杆一6进行吊装;步骤D3中对上弦连接杆5进行安装时,采用右侧架梁吊机11-2对上弦连接杆5进行吊装。
结合图9,步骤D中所述下弦连接杆4与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之间通过连接杆二7进行连接,所述上弦连接杆5与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的下弦杆之间通过连接杆三8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杆二7下端与下弦连接杆4之间通过合龙铰三进行连接,所述合龙铰三包括连接板三12-1和安装在连接板三12-1上的铰轴六,所述连接板三12-1固定安装在下弦连接杆4上,所述连接板三12-1和连接杆二7下端均对应开有供所述铰轴六安装的圆孔四12-3,详见图8-3。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二7和连接杆三8均为斜杆,所述连接杆一6为竖杆。
本实施例中,步骤D中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进行合拢之前,所述连接杆三8底部紧固安装在右侧合拢梁段3左端的下弦杆上;步骤D1中所述下弦连接杆4安装完成后且步骤D2中对连接杆一6进行安装之前,先对连接杆二7进行安装。
实际对连接杆二7进行安装时,先采用所述架吊机将连接杆二7吊装到位,并将连接杆二7上端固定安装在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上;然后,通过所述铰轴六对连接板三12-1和连接杆二7进行临时连接;
步骤D3中所述上弦连接杆5安装完成后,还需采用多个紧固件七将连接杆二7下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三12-1上。
本实施例中,对连接杆二7进行安装时,采用左侧架梁吊机11-1对连接杆二7进行吊装。
实际施工时,所述紧固件一、紧固件二、紧固件三、紧固件四、紧固件五和紧固件六均为高强螺栓一10或冲钉。所述紧固件七为高强螺栓一10或冲钉。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紧固件一、紧固件二、紧固件三、紧固件四、紧固件五、紧固件六和紧固件七均为高强螺栓一10。
本实施例中,步骤D1中采用所述左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和所述右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分别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调整后,使得连接板一8-1右侧和下弦连接杆4左端所开的长圆孔一8-4相互重合;之后,在相互重合的两个所述长圆孔一8-4内插装所述铰轴一;然后,通过所述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和/或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对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下弦杆与下弦连接杆4之间的间隙和/或高差进行精调,使得连接板一8-1右侧和下弦连接杆4左端所开的圆孔一8-5相互重合;随后,在相互重合的两个所述圆孔一8-5内插装所述铰轴二。
步骤D3中采用所述左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和所述右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分别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调整后,使得连接板二9-1右侧和上弦连接杆5左端所开的长圆孔二9-5相互重合;随后,在相互重合的两个所述长圆孔二9-5内插装所述铰轴三;之后,先通过所述左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和所述右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分别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粗调,再通过所述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和/或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对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与上弦连接杆5之间的间隙和/或高差进行精调,使得连接板二9-1右侧和上弦连接杆5左端所开的下圆孔9-7相互重合;随后,在相互重合的两个所述下圆孔9-7内插装所述铰轴五后,再拔出所述铰轴三;然后,先通过所述左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和所述右侧梁段位置调整装置分别对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粗调,再通过所述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和/或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对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与上弦连接杆5之间的间隙和/或高差进行精调,使得连接板二9-1右侧和上弦连接杆5左端所开的上圆孔9-6相互重合;最后,在相互重合的两个所述上圆孔9-6内插装所述铰轴四。
本实施例中,步骤D3中所述上圆孔9-6与下圆孔9-7的孔径相同,所述铰轴四的直径小于所述铰轴五的直径。
如图15所示,所述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包括液压支顶油缸一14-4、布设在两个需合拢杆件连接处上方的持力框14-2和布设在持力框14-2内部的反力座14-3,两个所述需合拢杆件分别为杆件一14-11和与杆件一14-11对接的杆件二14-12,所述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的上表面布设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持力框14-2和液压支顶油缸一14-4均与杆件一14-11的中心轴线呈平行布设,所述液压支顶油缸一14-4和反力座14-3均布设在持力框14-2的中心轴线上,所述反力座14-3与杆件一14-11的中心轴线呈垂直布设;所述持力框14-2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其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固定端通过多个紧固件一固定安装在杆件一14-11上,所述反力座14-3通过多个紧固件二固定安装在杆件二14-12上;所述活动端上设置有顶推板一14-51,所述固定端上设置有与顶推板一14-51呈平行布设的顶推板二14-61,且顶推板二14-61与顶推板一14-51呈对称布设;所述反力座14-3、顶推板一14-51和顶推板二14-61均与杆件一14-11的上表面呈垂直布设,所述顶推板一14-51和顶推板二14-61均与反力座14-3呈平行布设;所述液压支顶油缸一14-4支顶于顶推板一14-51与反力座14-3之间或者顶推板二14-61与反力座14-3之间。
结合图16,本实施例中,所述持力框14-2包括卡装在反力座14-3外侧且能沿反力座14-3进行前后移动的长方形平面框架。
实际加工时,所述顶推板一14-51安装在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的活动端上,所述顶推板二14-61安装在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的固定端上,所述顶推板一14-51和顶推板二14-61均与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呈垂直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推板一14-51外侧设置有多道加劲板一14-52,多道所述加劲板一14-52均与顶推板一14-51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加劲板一14-52均安装在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上且其均与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呈垂直布设。
所述顶推板二14-61外侧设置有多道加劲板二14-62,多道所述加劲板二14-62均与顶推板二14-61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加劲板二14-62均安装在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上且其均与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加劲板二14-62与多道所述加劲板一14-52呈对称布设。
同时,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限位台14-7,两个所述限位台14-7之间的间距与反力座14-3的纵向宽度一致,所述反力座14-3卡装在两个所述限位台14-7之间。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限位台14-7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加劲板四14-8。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劲板一14-52、加劲板二14-62和加劲板四14-8均为三角板。多道所述加劲板二14-62与多道所述加劲板一14-5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加劲板二14-62呈均匀布设,且多道所述加劲板一14-52呈均匀布设。
如图17所示,所述反力座3包括平铺在杆件二14-12上的底板14-31和安装在底板14-31前端正上方的反力板一14-32,所述底板14-31和反力板一14-32均为矩形平板,所述底板14-31和反力板一14-32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长方形平面框架中内框的纵向宽度相同。
实际加工时,所述反力座14-3还包括布设在所述反力板一14-32外侧的多道加劲板三14-33,多道所述加劲板三14-33均与反力板一14-32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加劲板三14-33均安装在底板14-31上且其均与底板14-31呈垂直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劲板三14-33为三角板,多道所述加劲板三14-33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多道所述加劲板三14-33呈均匀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4-31、反力板一14-32和多道所述加劲板三14-33加工制作为一体。所述紧固件一和所述紧固件二均为高强螺栓二14-9。
如图18所示,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对两个需合拢杆件进行对拉减小间隙调节时,先将本发明的持力框14-2固定安装于杆件二14-12上,再将反力座14-3固定安装于杆件一14-11上,安装完成后将液压支顶油缸一14-4支顶于顶推板二14-61与反力座14-3之间,之后启动液压支顶油缸一14-4使得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直至满足预定的杆件合拢要求为止。
如图19所示,当需对两个需合拢杆件进行对推增大间隙调节时,先将本发明的持力框14-2固定安装于杆件二14-12上,再将反力座14-3固定安装于杆件一14-11上,安装完成后将液压支顶油缸一14-4支顶于顶推板一14-51与反力座14-3之间,之后启动液压支顶油缸一14-4使得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直至满足预定的间隙要求。
对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之间的间隙进行减小或增大调节过程中,在持力框14-2与反力座14-3的共同作用下,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仅在中心轴线上进行前后移动,并结合液压支顶油缸一14-4对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有效保证了杆件一14-11与杆件二14-12上的高强螺栓孔孔位在水平方向上对位准确,使得两个需合拢杆件间间隙满足高强螺栓安装时对杆件螺栓孔精确对位的要求,从而使钢桁梁合拢时的杆件拼装能够高效、高质量完成。
本实施例中,两个需合拢杆件为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和上弦连接杆5或者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与上弦连接杆5。
如图20、图21所示,所述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包括布设在需合拢杆件三15-1上的液压支顶油缸二15-2和底部固定安装在需合拢杆件四15-3上的反力架,所述液压支顶油缸二15-2与所述反力架之间垫装有反力板二15-4;所述需合拢杆件四15-3为与需合拢杆件三15-1对接的杆件,所述需合拢杆件四15-3的上表面高度低于需合拢杆件三15-1的上表面高度;所述需合拢杆件四15-3和需合拢杆件三15-1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需合拢杆件四15-3和需合拢杆件三15-1的上表面呈平行布设,所述反力板二15-4与需合拢杆件四15-3的上表面呈平行布设,所述液压支顶油缸二15-2与需合拢杆件三15-1的上表面呈垂直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力架布设在需合拢杆件四15-3的中心轴线上,所述液压支顶油缸二15-2布设在需合拢杆件三15-1的中心轴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力架包括固定在需合拢杆件四15-3上的底座板15-51和安装在底座板15-51上的多个反力托板15-52,多个所述反力托板15-5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反力托板15-52形成一个供液压支顶油缸二15-2支顶的水平台,所述水平台位于液压支顶油缸二15-2正上方,所述反力板二15-4垫装于液压支顶油缸二15-2与所述水平台之间。
实际布设安装时,所述底座板15-51平铺在需合拢杆件四15-3上,且底座板15-51通过多个紧固件固定安装在需合拢杆件四15-3的上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高强螺栓三15-7。结合图22,所述底座板15-51上开有多个分别供所述高强螺栓三15-7安装的螺栓安装孔15-8。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反力托板15-52均与需合拢杆件四15-3的中心轴线呈平行布设,多个所述反力托板15-52均与底座板15-51呈垂直布设。
实际加工时,所述反力托板15-52的形状为“7”字形或“Z”字形。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力托板15-52的形状为“7”字形。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反力托板15-52呈均匀布设。所述反力托板15-52的数量为6个。实际加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反力托板15-52的数量和相邻两个所述反力托板15-52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所述液压支顶油缸二15-2与需合拢杆件三15-1之间垫装有滑板二15-6,所述滑板二15-6与反力板二15-4呈平行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板二15-6位于反力板二15-4的正下方,并且所述滑板二15-6为MGE滑板。实际加工时,所述滑板二15-6、反力板二15-4和底座板15-51均为矩形板。
实际使用时,先将所述反力架安装在高度较低的需合拢杆件四3上,再在所述反力架与需合拢杆件三15-1之间支顶液压支顶油缸二15-2,之后启动液压支顶油缸二15-2使得需合拢杆件三15-1与需合拢杆件四15-3之间的高差逐渐减小直至满足预定的杆件合拢要求为止,从而使得需合拢杆件三15-1与需合拢杆件四15-3上的高强螺栓孔孔位在竖直方向上对位准确,并相应使得两个需合拢杆件的高差满足高强螺栓安装时对杆件螺栓孔精确对位的要求,从而使钢桁梁合拢时的杆件拼装能够高效、高质量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需合拢杆件三15-1和需合拢杆件四15-3分别为与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和上弦连接杆5或者左侧合拢梁段2右端的上弦杆与上弦连接杆5。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所采取的合拢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且高质量完成变高度桁式钢梁的合拢过程。所采用的合拢杆件间隙调节装置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投入成本较低;实际使用时,使用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同时劳动强度低、施工效率高且使用效果好,能大幅度提高合拢杆件间隙的调整效率和精确性,有效保证需合拢杆件间隙调整质量和对接杆件线形,并能有效减少无效杆件间隙调节情况。所采用的合拢杆件高差调节装置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投入成本较低。实际使用时,使用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同时,劳动强度低、施工效率高且使用效果好,能大幅度提高合拢杆件高差的调整效率和精确性,有效保证需合拢杆件高差调整质量和对接杆件线形,并能有效减少无效杆件高差调节情况。同时,采用基于一个长圆孔与两个圆孔的合龙铰二对上弦杆进行合拢,从施工步骤上分多次对上弦杆进行逐步合拢,使合拢的精度分步骤逐渐逼近合拢要求,极好地保证钢梁拼装拱度与线性(即线形)精度,同时加快现场合拢进度、降低施工风险。对上下杆采用基于一个长圆孔与一个圆孔的合龙铰一,而对斜杆采用基于一个圆孔的合龙铰三,不仅加快合拢进度,而且能有效保证合拢质量。因而,该合拢方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低能耗、高精度、快速、低风险合拢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梁体中包括2个所述中部梁段2-2,所述右侧梁体2-2中包括1个所述中部梁段2-2。所述左侧梁体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右侧梁体的纵向长度。
实际施工时,待左侧合拢梁段2和右侧合拢梁段3合拢后,利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将所述左侧架桥机拆除。之后,所述右侧架桥机掉头向右侧移动,并利用龙门吊20对所述右侧架桥机进行拆除。
待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架设完成后,拆临时支撑墩及墩顶辅助设备,进行桥面及附属结构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由左右两个边跨梁(2-1)和一个连接于两个所述边跨梁(2-1)之间的中跨梁拼装而成,两个所述边跨梁(2-1)呈对称布设且二者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中跨梁由多个沿纵桥向从左至右布设的中跨梁段(2-2)拼装而成,每个所述边跨梁(2-1)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的纵向长度均大于100m;每个所述边跨梁(2-1)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均为一个拼装式梁段,每个所述拼装式梁段的两端均支撑于一个桥墩(1-1)上,相邻两个所述拼装式梁段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桥墩(1-1);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拼装式梁段之间连接处的桥墩(1-1)均为梁体支撑墩,支撑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左右两端下方的桥墩(1-1)为梁端支撑墩;多个所述中跨梁段(2-2)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均为钢桁梁且其上弦杆均为弧形,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中上弦杆的高度均由左右两端向中部逐渐降低;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均由一个中跨左侧梁段和一个位于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右侧的中跨右侧梁段拼装而成,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的上弦杆均为弧形,所述中跨左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降低,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升高;每个所述边跨梁(2-1)均由一个边跨外侧梁段和一个连接于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与所述中跨梁之间的边跨内侧梁段拼装而成,所述边跨外侧梁段的上弦杆为呈水平布设的直杆,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上弦杆为弧形,位于所述中跨梁左侧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升高,位于所述中跨梁右侧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中上弦杆的高度由左至右逐渐降低;所述中跨左侧梁段、所述中跨右侧梁段和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为悬臂拼装梁段,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为龙门吊拼装梁段;所述悬臂拼装梁段和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均由多个沿纵桥向从左至右布设的钢桁梁节段连接而成;
所述中跨梁中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为合拢梁段,所述合拢梁段与两个所述边跨梁(2-1)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中跨梁段(2-2);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中跨左侧梁段为合拢口左侧梁段,所述合拢梁段的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为合拢口右侧梁段;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为合拢口;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左侧悬臂拼装梁,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右侧悬臂拼装梁;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与位于其左侧的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组成左侧梁体,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与位于其右侧的所述龙门吊拼装梁段组成右侧梁体;
每个所述中跨梁段(2-2)中所述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中跨右侧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19-1),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中每个所述中跨右侧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每个所述中跨左侧梁段的中部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所述左侧梁体中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和所有中跨右侧梁段均为上坡式拼装梁段,所述右侧梁体中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和所有中跨左侧梁段均为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所述左侧梁体中的所有中跨左侧梁段和所述右侧梁体中的所有中跨右侧梁段均为下坡式拼装梁段;
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下方均由左至右设置有多个边跨外侧临时墩(19-3),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所述左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左侧下方和所述右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右侧下方均设置有一个边跨中部临时墩(19-4),所述左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右侧下方和所述右侧梁体中所述边跨内侧梁段的左侧下方均设置有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
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边跨外侧临时墩(19-3)、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边跨内侧临时墩(19-5)均为临时支撑墩;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均支撑于相邻两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之间的连接处正下方;
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钢梁下部支撑结构施工:对支撑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桥墩(1-1)分别进行施工,并对位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临时支撑墩分别进行施工;
步骤二、龙门吊安装:在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两个所述边跨梁(2-1)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所处位置处,分别安装一个龙门吊(20);
步骤三、变高度桁式钢梁架设施工: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301、边跨外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步骤二中所述龙门吊(20)对两个所述边跨梁(2-1)的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分别进行架设施工,获得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此时,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均支撑于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和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上;
本步骤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形成供架桥机拼装的架桥机拼装平台;
步骤302、架桥机拼装:在步骤301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上分别拼装一个用于架设所述悬臂拼装梁段的架桥机,获得拼装成型的两个所述架桥机;
两个所述架桥机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架桥机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架桥机,所述左侧架桥机和所述右侧架桥机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
步骤303、左侧悬臂拼装梁与右侧悬臂拼装梁架设施工:采用步骤302中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同时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直至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与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合拢,完成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的施工过程;
本步骤中,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过程中,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通过一个边跨中部临时墩(19-4)、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和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进行支撑,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通过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和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进行支撑;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和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除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和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之外的每个所述下坡式拼装梁段均通过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和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19-1)进行支撑。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02中所述架桥机为上下爬行吊机;
所述上下爬行吊机包括下底盘(16-1)、安装在下底盘(16-1)上的上底盘(16-2)、安装在上底盘(16-2)上的回转吊机(16-14)和对上底盘(16-2)进行调平的调平装置,所述下底盘(16-1)底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前走行机构和后走行机构;所述上底盘(16-2)和下底盘(16-1)之间通过前铰接轴(16-3-1)和后铰接轴(16-3-2)进行连接,所述前铰接轴(16-3-1)位于后铰接轴(16-3-2)的前侧;所述调平装置包括前调平油缸(16-6-1)、前调平机构、位于前调平油缸(16-6-1)后侧的后调平油缸(16-6-2)和位于所述前调平机构后侧的后调平机构;所述前调平油缸(16-6-1)和后调平油缸(16-6-2)的油缸缸体均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上,且前调平油缸(16-6-1)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三安装在上底盘(16-2)前部,后调平油缸(16-6-2)的活塞杆顶端通过铰接轴四安装在上底盘(16-2)后部;所述前调平机构包括前调平螺杆(16-4-2),所述前调平螺杆(16-4-2)的顶端通过铰接轴一安装在上底盘(16-2)前部,且前调平螺杆(16-4-2)的下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前部;所述后调平机构包括后调平螺杆(16-5-2),所述后调平螺杆(16-5-2)的顶端通过铰接轴二安装在上底盘(16-2)后部,且后调平螺杆(16-5-2)的下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下底盘(16-1)后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进行架设;
对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中的任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将该钢桁梁节段吊装至拼装位置处,并将该钢桁梁节段与其左侧相邻的已架设完成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进行架设;
对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中的任一个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架设时,均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将该钢桁梁节段吊装至拼装位置处,并将该钢桁梁节段与其右侧相邻的已架设完成的所述钢桁梁节段紧固连接为一体。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02中两个龙门吊(20)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龙门吊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龙门吊;
步骤301中施工完成的两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边跨外侧梁段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边跨外侧梁段;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左侧龙门吊将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吊装至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上;此时,所述左侧龙门吊为对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的垂直运输设备,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为供所述钢桁梁节段存放的存放平台;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采用所述右侧龙门吊将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逐一吊装至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上;此时,所述右侧龙门吊为对所述钢桁梁节段进行吊装的垂直运输设备,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为供所述钢桁梁节段存放的存放平台。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利用能沿纵桥向在左侧已架设梁体上进行移动的左侧运输设备将拼装组成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从所述左边跨外侧梁段逐一运送至所述左侧架桥机的架设位置处;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左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利用能沿纵桥向在右侧已架设梁体上进行移动的右侧运输设备将拼装组成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多个所述钢桁梁节段从所述右边跨外侧梁段逐一运送至所述右侧架桥机的架设位置处;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右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墩上和每个所述桥墩(1-1)上均设置有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临时支撑座,所述临时支撑座呈水平布设;
每个所述桥墩(1-1)上均设置有对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进行支撑的永久支座;
每个所述桥墩(1-1)的墩顶上均设置有对所支撑边跨梁(2-1)或中跨梁段(2-2)的标高以及横桥向位置和纵桥向位置进行调整的钢梁起顶装置;
两个所述边跨梁(2-1)分别为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的左侧边跨梁和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的右侧边跨梁;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左侧边跨梁;
此时,所述左侧边跨梁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进行支撑,并且所述左侧边跨梁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A2、边跨梁调整:对所述左侧边跨梁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A21、梁体顶升:采用步骤A1中所述梁端支撑墩和所述梁体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所述左侧边跨梁向上顶起;
步骤A2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所述左侧边跨梁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A23、梁段落梁:利用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所述左侧边跨梁左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A2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所述左侧边跨梁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述左侧边跨梁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所述左侧边跨梁的施工过程;
步骤A3、中跨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左侧悬臂拼装梁的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架设,并将所架设中跨梁段(2-2)与位于其左侧的左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左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此时,所架设中跨梁段(2-2)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进行支撑,并且所架设中跨梁段(2-2)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A4、中跨梁段调整:对步骤A3中所架设的中跨梁段(2-2)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A41、梁体顶升:采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右两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该中跨梁段(2-2)向上顶起;
步骤A4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A43、梁段落梁: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该中跨梁段(2-2)左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A4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该中跨梁段(2-2)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当前所施工中跨梁段(2-2)的施工过程;
步骤A5、合拢梁段施工判断:判断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是否均已施工完成:当判断得出所述左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左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均已施工完成时,进入步骤A7;否则,进入步骤A6;
步骤A6、下一个中跨梁段架设施工:按照步骤A3至步骤A4所述的方法,对所述左侧梁体中的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施工;待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施工完成后,进入步骤A5;
步骤A7、合拢口左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左侧架桥机由左至右对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述合拢口左侧梁段与位于其左侧的所述左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303中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进行架设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所述边跨内侧梁段进行架设,获得架设完成的所述右侧边跨梁;
此时,所述右侧边跨梁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进行支撑,并且所述右侧边跨梁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B2、边跨梁调整:对所述右侧边跨梁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B21、梁体顶升:采用步骤B1中所述梁端支撑墩和所述梁体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所述右侧边跨梁向上顶起;
步骤B2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所述右侧边跨梁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B23、梁段落梁:利用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所述右侧边跨梁右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梁端支撑墩上的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B2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所述右侧边跨梁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所述右侧边跨梁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所述右侧边跨梁的施工过程;
步骤B3、中跨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右侧悬臂拼装梁的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架设,并将所架设中跨梁段(2-2)与位于其右侧的右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为由所述右侧梁体中此时已完成架设的所有钢桁梁节段拼装而成的梁体;
此时,所架设中跨梁段(2-2)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进行支撑,并且所架设中跨梁段(2-2)支撑于多个所述临时支撑座上;
步骤B4、中跨梁段调整:对步骤B3中所架设的中跨梁段(2-2)进行调整,过程如下:
步骤B41、梁体顶升:采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右两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同步将该中跨梁段(2-2)向上顶起;
步骤B42、临时支撑墩上临时支撑座拆除:将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下方各临时支撑墩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均拆除;
步骤B43、梁段落梁: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右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将该中跨梁段(2-2)右端下放,并支撑于所述永久支座上;
步骤B44、梁体调整:利用位于当前所调整中跨梁段(2-2)左端下方的所述钢梁起顶装置,对该中跨梁段(2-2)的标高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调整,完成当前所施工中跨梁段(2-2)的施工过程;
步骤B5、合拢梁段施工判断:判断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是否均已施工完成:当判断得出所述右侧梁体中位于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右侧的所有悬臂拼装梁段均已施工完成时,进入步骤B7;否则,进入步骤B6;
步骤B6、下一个中跨梁段架设施工:按照步骤B3至步骤B4所述的方法,对所述右侧梁体中的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进行施工;待下一个所述中跨梁段(2-2)施工完成后,进入步骤B5;
步骤B7、合拢口右侧梁段架设施工:采用所述右侧架桥机由右至左对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进行架设,并将所述合拢口右侧梁段与位于其右侧的所述右侧已架设梁体紧固连接为一体。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1中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述左侧边跨梁进行支撑,对所述左侧边跨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步骤A3和步骤B3中中跨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两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一个所述中跨中部临时墩(19-1)和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架设中跨梁段(2-2)进行支撑,对所架设中跨梁段(2-2)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步骤B1中边跨内侧梁段架设施工完成后,通过一个所述梁端支撑墩、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多个所述边跨外侧临时墩(19-3)、一个所述边跨中部临时墩(19-4)和一个边跨内侧临时墩(19-5)上的所述临时支撑座对所述右侧边跨梁进行支撑,对所述右侧边跨梁的预拱度和线形进行控制;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所述边跨梁(2-1)和所有中跨梁段(2-2)的下弦杆均为水平直杆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下方的所有临时支撑墩的顶部高度均相同且其顶部高度均低于所述永久支座的顶部高度。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支撑墩包括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钢管桩(21),多个所述钢管桩(2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分M列进行布设;其中,M为正整数且M≥2;每列钢管桩(21)均包括多个沿纵桥向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的钢管桩(21);
所述临时支撑座包括下部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下部支撑结构上的中部支撑结构和支撑于所述中部支撑结构上的上部支撑结构;所述下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M道沿纵桥向布设的下纵梁(22),每道所述下纵梁(22)均支撑于一列所述钢管桩(21)上,M道所述下纵梁(22)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中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多道沿横桥向布设的中横梁(23),所述中横梁(23)与下纵梁(22)呈垂直布设,多道所述中横梁(23)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部支撑结构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多道沿纵桥向布设的上纵梁(24),所述上纵梁(24)与下纵梁(22)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上纵梁(24)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梁体支撑墩上均支撑有一个悬臂拼装钢桁梁,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均由两个分别支撑于一个所述梁体支撑墩左右两侧的所述悬臂拼装梁段拼接而成,每个所述悬臂拼装钢桁梁的上弦杆均为倒V字形;
所施工变高度桁式钢梁中所有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均相同,每个所述钢桁梁节段的纵向长度为10m~15m。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边跨外侧梁段均由N1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1为正整数且N1=3、4或5;
每个所述边跨内侧梁段均由N2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2为正整数且N2=5、6或7,N2>N1;
所述中跨梁中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由N3个所述钢桁梁节段拼接而成,其中N3为正整数且其为奇数,N3≥N2;每个所述上坡式拼装梁段均以其下方所支撑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为界分为中侧梁段和边侧梁体,所述中侧梁段的两端分别支撑于一个中跨上坡侧临时墩(19-2)和一个中跨中部临时墩(19-1)上;所述中侧梁段中所包括钢桁梁节段的数量比所述边侧梁体中所包括钢桁梁节段的数量多1个。
CN201910141878.XA 2019-02-26 2019-02-26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Pending CN1097229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1878.XA CN109722995A (zh) 2019-02-26 2019-02-26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1878.XA CN109722995A (zh) 2019-02-26 2019-02-26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2995A true CN109722995A (zh) 2019-05-07

Family

ID=6630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1878.XA Pending CN109722995A (zh) 2019-02-26 2019-02-26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22995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9070A (zh) * 2019-12-24 2020-05-08 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对称门吊悬拼架设w形钢桁梁的方法
CN111139749A (zh) * 2020-01-08 2020-05-12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上承式连续钢桁梁悬臂架设施工方法
CN111608085A (zh) * 2020-05-29 2020-09-01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全焊钢桁梁渡槽架设方法
CN111639372A (zh) * 2020-05-11 2020-09-08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变高度桁架弯折节点结构的设计方法
CN112144413A (zh) * 2020-09-28 2020-12-29 贵州大通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山区钢混组合梁整跨原位拼装架设方法
CN113605255A (zh) * 2021-09-17 2021-11-05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限高限航区域钢桁钢箱组合梁桥快速施工方法
CN114622488A (zh) * 2022-03-01 2022-06-14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节段梁水上提升站及节段梁提升方法
WO2023214438A1 (en) * 2022-05-05 2023-11-09 Deal S.R.L. Pl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work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9511A (ja) * 2001-04-16 2002-10-23 Nkk Corp トラス橋の主桁構造および主桁の架設方法
CN103243660A (zh) * 2013-05-23 2013-08-14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连续钢桁梁过尖点架设施工工艺
CN106245529A (zh) * 2016-08-24 2016-12-21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铺架分公司 铁路t形梁安全快速落梁方法
CN109056496A (zh) * 2018-09-13 2018-12-2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有初始曲率的超大跨度钢桁连续梁桥及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9511A (ja) * 2001-04-16 2002-10-23 Nkk Corp トラス橋の主桁構造および主桁の架設方法
CN103243660A (zh) * 2013-05-23 2013-08-14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连续钢桁梁过尖点架设施工工艺
CN106245529A (zh) * 2016-08-24 2016-12-21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铺架分公司 铁路t形梁安全快速落梁方法
CN109056496A (zh) * 2018-09-13 2018-12-2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有初始曲率的超大跨度钢桁连续梁桥及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忠文: "下承式变高度连续钢桁梁桥悬拼关键技术研究", 《价值工程》 *
颜士亮: "德大铁路黄河特大桥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9070A (zh) * 2019-12-24 2020-05-08 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对称门吊悬拼架设w形钢桁梁的方法
CN111119070B (zh) * 2019-12-24 2022-02-11 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对称门吊悬拼架设w形钢桁梁的方法
CN111139749A (zh) * 2020-01-08 2020-05-12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上承式连续钢桁梁悬臂架设施工方法
CN111639372A (zh) * 2020-05-11 2020-09-08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变高度桁架弯折节点结构的设计方法
CN111608085A (zh) * 2020-05-29 2020-09-01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全焊钢桁梁渡槽架设方法
CN112144413A (zh) * 2020-09-28 2020-12-29 贵州大通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山区钢混组合梁整跨原位拼装架设方法
CN113605255A (zh) * 2021-09-17 2021-11-05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限高限航区域钢桁钢箱组合梁桥快速施工方法
CN114622488A (zh) * 2022-03-01 2022-06-14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节段梁水上提升站及节段梁提升方法
CN114622488B (zh) * 2022-03-01 2024-03-01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节段梁水上提升站及节段梁提升方法
WO2023214438A1 (en) * 2022-05-05 2023-11-09 Deal S.R.L. Pl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work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2995A (zh)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桁式钢梁施工工艺
RU2729342C1 (ru) Подъем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установки ветряной турбины
CN100543235C (zh) 斜拉索辅助全悬臂架设钢桁梁的方法及系统
CN207361624U (zh) 一种多功能步履式桥面吊机结构
CN208815424U (zh) 一种桥梁下行式挂篮
CN110004829B (zh) 一种钢拱塔提升方法
CN106087752A (zh) 多跨提篮拱桥施工方法
CN106522112A (zh) 斜拉桥边跨梁段架设系统及其方法
CN209397501U (zh) 桥面吊机
CN105714690A (zh) 大跨度钢混组合梁架设施工用节段悬拼提梁机
CN109183620A (zh) 伸缩托架、钢箱梁吊装设备及吊装方法
CN110184944A (zh) 一种宽体双幅架桥机及其架设方法
CN111764282B (zh) 基于斜拉扣挂法的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施工方法
CN103147405B (zh) 斜主桁斜拉桥钢梁架设方法
CN101871198A (zh) 钢桥拱肋竖转提升安装方法
CN206538687U (zh) 斜拉桥边跨梁段架设系统
CN205892577U (zh) 具有水箱配重的快速架设塔式起重机的辅助起重臂
WO2024037042A1 (zh) 一种运用架梁起重机架设双节间整节段钢桁梁的施工方法
CN105484166A (zh) 一种梯型桅杆式悬拼吊机
CN104495653A (zh) 一种多功能大吨位架梁起重机及架梁方法
CN205529915U (zh) 一种梯型桅杆式悬拼吊机
CN111576227A (zh) 双飞翼拱桥主副拱的施工方法及其所使用的吊具
CN103243660B (zh) 一种大跨度变高度连续钢桁梁过尖点架设施工工艺
CN218145304U (zh) 可调式吊具
CN207293976U (zh) 一种用于桥梁节段运输架设的悬臂吊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