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90970A - 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90970A
CN109690970A CN201680089059.XA CN201680089059A CN109690970A CN 109690970 A CN109690970 A CN 109690970A CN 201680089059 A CN201680089059 A CN 201680089059A CN 109690970 A CN109690970 A CN 109690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rrival
panel
radio receiver
tes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0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90970B (zh
Inventor
梅田周作
铃木和雅
佐野裕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90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09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90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09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具有:信号测定部(102),其测定接收信号;权重系数生成部(103),其根据接收信号的测定结果生成抑制接收信号的权重系数;干扰抑制部(105‑1~105‑N),它们分别使用在不同时刻生成的多个权重系数中的与其他干扰抑制部不同的一个权重系数,并列进行针对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到来检测部(106‑1~106‑N),它们分别与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的一个干扰抑制部一对一连接,使用由所连接的干扰抑制部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到来判定部(107),其根据到来检测部(106‑1~106‑N)的检测结果,判定期望信号是否到来;以及解调处理部(108),其在到来判定部(107)中判定为期望信号到来的情况下,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Description

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期望信号的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多个无线装置共用某个频带进行通信的环境下,接收侧的无线装置即无线接收装置在从本系统的无线装置即无线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即期望信号的基础上,还可能接收与本系统无关的其他系统的无线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对于无线接收装置来说,其他系统的无线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成为干扰信号,其他系统的无线发送装置成为干扰源。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如下技术:无线接收装置识别作为干扰源的无线发送装置,抑制从作为干扰源的无线发送装置发送的干扰信号,接收期望信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1757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4397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在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与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相比非常小的情况下,在无线接收装置中,可能无法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这种情况下,无线接收装置存在无法接收期望信号且通信品质劣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在多个无线发送装置能够发送信号的环境下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无线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无线接收装置具有:信号测定部,其测定由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即接收信号;以及权重系数生成部,其根据由信号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的测定结果,生成抑制接收信号的权重系数。此外,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多个干扰抑制部,它们分别使用由权重系数生成部在不同时刻生成的多个权重系数中的与其他干扰抑制部不同的一个权重系数,并列进行针对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以及多个到来检测部,它们分别与多个干扰抑制部中的一个干扰抑制部一对一连接,使用由所连接的干扰抑制部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此外,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到来判定部,其根据多个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期望信号是否到来;以及解调处理部,其在到来判定部中判定为期望信号到来的情况下,对由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无线接收装置发挥在多个无线发送装置能够发送信号的环境下能够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含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中的期望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接收环境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中从特征量的测定到干扰抑制处理为止的处理流程的时序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中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利用CPU和存储器构成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处理电路时的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利用专用硬件构成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处置电路时的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无线接收装置中的期望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接收环境的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无线接收装置中的期望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接收环境的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无线接收装置中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无线接收装置中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5的无线接收装置中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的无线通信系统500的结构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500中,无线接收装置100和无线发送装置300、400、401共用同一频带。在无线通信系统500中,无线发送装置300对无线接收装置100发送期望信号,无线发送装置400、401对未图示的无线接收装置发送期望信号。这里,无线发送装置400、401发送的信号对于无线接收装置100来说成为干扰信号。在图1中,实线的箭头示出期望信号,虚线的箭头示出干扰信号。在无线通信系统500中假设如下环境: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来自无线发送装置400、401的干扰信号与来自无线发送装置300的期望信号一起在同一时间到来。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对无线接收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的结构例的框图。另外,在图2中,仅记载有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必要的结构要素,省略一般结构的记载。无线接收装置100具有接收天线101-1、…、101-M、信号测定部102、权重系数生成部103、环形缓冲器104、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到来检测部106-1、…、106-N、到来判定部107和解调处理部108。这里,M和N是自然数,M和N的大小关系是任意的。另外,在图2中,接收天线101-1、…、101-M位于无线接收装置100的外部,但是,包含接收天线101-1、…、101-M在内设为无线接收装置100。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在以后的说明中,在不区分接收天线101-1、…、101-M的情况下,有时称作接收天线101。此外,在不区分干扰抑制部105-1、…、105-N的情况下,有时称作干扰抑制部105。此外,在不区分到来检测部106-1、…、106-N的情况下,有时称作到来检测部106。
接收天线101-1、…、101-M与从对无线接收装置100发送期望信号的无线发送装置300发送的期望信号一起,接收从作为干扰源的无线发送装置400、401发送的干扰信号。在接收天线101-1、…、101-M中接收到的信号即接收信号包含从无线发送装置300发送的期望信号和从无线发送装置400、401发送的干扰信号。
信号测定部102针对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例如测定由各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每个接收信号的特征量。特征量与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特征量相同。
权重系数生成部103根据由信号测定部102测定出的测定结果即每个接收信号的特征量求出与各特征量有关的相关值,生成用于抑制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权重系数。另外,关于相关值,也可以由信号测定部102求出相关值并通知给权重系数生成部103。
环形缓冲器104按顺序保管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生成的权重系数。环形缓冲器104保管与后述期望信号的前导信号的符号数相同的N个权重系数。
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分别使用环形缓冲器104中保管的多个权重系数中的与其他干扰抑制部105不同的一个权重系数,对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作为干扰抑制部105-1、…、105-N的整体,并列进行干扰抑制处理。
到来检测部106-1、…、106-N分别与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的一个干扰抑制部105一对一连接,使用由所连接的干扰抑制部105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检测来自无线发送装置300的期望信号的到来。
到来判定部107根据到来检测部106-1、…、106-N的检测结果,判定期望信号是否从无线发送装置300到来。
在到来判定部107中判定为期望信号从无线发送装置300到来的情况下,解调处理部108对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中的期望信号200和干扰信号210-1、210-2的接收环境的例子的图。如图3所示,期望信号200由为了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而使用的无线接收装置100中已知的N个前导信号203-1、…、203-N和数据信号204构成。在实施方式1中,设期望信号200的到来路径为一个。此外,在前导信号203-1之前的时间段内,存在不存在来自无线发送装置300的信号的无信号区间202。在图3的例子中,干扰信号210-1、210-2与期望信号200一起到达无线接收装置100。
这里,无线接收装置100在无信号区间202内能够观测期望信号200以外的信号即干扰信号210-1、210-2。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权重系数生成部103根据在无信号区间202内由信号测定部102测定出的特征量,生成用于抑制期望信号200以外的全部信号即干扰信号210-1、210-2的干扰的权重系数。无线接收装置100在前导信号203-1、…、203-N的接收区间内,使用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生成的权重系数,在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的任意干扰抑制部105中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在到来检测部106-1~106-N中的任意到来检测部106中,能够检测降低干扰信号210-1、210-2的干扰影响后的前导信号203-1、…、203-N,其结果是,能够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
但是,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没有掌握期望信号200何时从无线发送装置300到来。因此,无线接收装置100针对接收信号错开时间,并且,并列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和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
图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中从特征量的测定到干扰抑制处理为止的处理流程的时序图。如图4所示,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首先,信号测定部102针对接收信号,以接收前导信号的一个符号长度的时间单位测定生成权重系数所需要的特征量。每当从信号测定部102输出测定结果即特征量时,权重系数生成部103使用最新的测定结果和过去的测定结果生成用于抑制测定结果的对象接收信号的权重系数。另外,图4所示的必要数量的测定结果为一个以上即可。测定结果的数量越多,越能够减少突发噪声等的影响,但是,当测定结果的数量过多时,可能包含未图示的上次接收到的期望信号200的数据信号204。因此,关于必要数量,无线通信系统500的管理者等结合无线通信系统500的运用形式进行设定即可。
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分别使用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在不同时刻生成的权重系数中的一个权重系数,以与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数相同的N个符号、相同的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分别使用N个符号的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在不同时刻生成的权重系数后,读出保管着上次使用的权重系数的环形缓冲器104的相同位置处保管着的更新后的权重系数,使用N个符号的同一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在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按照与接收前导信号203-1、…、203-N的一个符号的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间隔,任意的干扰抑制部105对权重系数进行更新,使用更新后的权重系数进行N个符号的干扰抑制处理。
这里,环形缓冲器104构成为能够保管N个权重系数,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第N+1个生成的权重系数覆盖于第1个缓冲器,即,对权重系数进行更新。在某个干扰抑制部105中N个符号的干扰抑制处理结束后,环形缓冲器104以与干扰抑制部105进行N个符号的干扰抑制处理相同的周期,对某个干扰抑制部105读出权重系数的位置的权重系数进行更新。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使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使用的权重系数和环形缓冲器104内的权重系数一对一对应起来,由此,环形缓冲器104内的权重系数的更新周期即权重系数的数量和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数相同。由此,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干扰抑制部105-1、…、105-N和到来检测部106-1、…、106-N各错开前导信号203-1~203-N的1个符号的时间来进行处理,由此,期望信号200在任何时刻到来的情况下都不会遗漏,能够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
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在任意的干扰抑制部105对期望信号200的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整体进行了干扰抑制处理的时刻,与对期望信号200的前导信号203-1~203-N进行了干扰抑制处理的干扰抑制部105连接的到来检测部106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无线接收装置100能够在接收到前导信号203-1~203-N的时刻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因此,能够对接着前导信号203-1~203-N接收的数据信号204进行解调。
另外,根据前导信号203-1~203-N的结构,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有时在任意的干扰抑制部105对期望信号200的前导信号203-1~203-(N-α)进行了干扰抑制处理的时刻,与对期望信号200的前导信号203-1~203-(N-α)进行了干扰抑制处理的干扰抑制部105连接的到来检测部106能够检测期望信号200在α个符号后到来。另外,α为小于N的自然数。
这样,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分别针对符号数与期望信号200中包含的已知的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数相同的接收信号,使用同一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由此,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的使用基于如下测定结果的权重系数的干扰抑制部105能够对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整体进行干扰抑制处理,所述测定结果是期望信号200到来之前的期望信号200的无信号区间202的时间段的接收信号的测定结果。
此外,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分别以前导信号203-1~203-N的1个符号长度为单位错开干扰抑制处理的范围,针对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数的接收信号,并列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到来检测部106-1~106-N中的、与对前导信号203-1~203-N的符号整体进行了干扰抑制处理的干扰抑制部105连接的到来检测部106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由此,不管期望信号200的前导信号203-1~203-N在哪个时刻到来,无线接收装置100都能够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而不会漏检测。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首先,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信号测定部102测定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具体而言,测定接收信号的特征量(步骤S1)。
权重系数生成部103使用由信号测定部102测定出的特征量生成权重系数(步骤S2)。权重系数生成部103在环形缓冲器104中保管所生成的权重系数。干扰抑制部105-1、…、105-N使用环形缓冲器104中保管的权重系数,对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步骤S3)。到来检测部106-1、…、106-N使用在干扰抑制部105-1、…、105-N中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尝试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步骤S4)。
在到来检测部106-1、…、106-N中未检测到期望信号的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4:否),干扰抑制部105-1、…、105-N继续进行干扰抑制处理(步骤S3)。在到来检测部106-1、…、106-N中的任意到来检测部106中检测到期望信号的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4:是),从检测到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到来检测部106向到来判定部107通知检测到期望信号的到来。到来判定部107向解调处理部108通知期望信号的到来。然后,解调处理部108对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5)。
接着,对无线接收装置10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接收天线101-1、…、101-M通过一般的通用天线元件实现。解调处理部108通过解调器电路实现。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信号测定部102、权重系数生成部103、环形缓冲器104、干扰抑制部105-1、…、105-N、到来检测部106-1、…、106-N和到来判定部107通过处理电路实现。即,无线接收装置100具有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用于测定接收信号的特征量,生成权重系数,使用权重系数并列进行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处理电路可以是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存储器,也可以是专用硬件。
图6是示出利用CPU和存储器构成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的处理电路时的例子的图。在处理电路由CPU91和存储器92构成的情况下,无线接收装置100的处理电路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实现。软件或固件记述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92中。在处理电路中,CPU91读出并执行存储器92中存储的程序,由此实现各功能。即,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处理电路具有存储器92,该存储器92用于存储结果是执行测定接收信号的特征量的步骤、生成权重系数的步骤、使用权重系数并列进行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的步骤和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步骤的程序。此外,也可以说这些程序使计算机执行无线接收装置100的步骤和方法。这里,CPU91可以是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处理器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此外,存储器92例如可以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磁盘、软盘、光盘、高密度盘、迷你盘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功能盘)等。
图7是示出利用专用硬件构成实施方式1的无线接收装置100的处理电路时的例子的图。在处理电路为专用硬件的情况下,图7所示的处理电路93例如是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程序化的处理器、并行程序化的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对它们进行组合而得到的部件。可以按照不同功能利用处理电路93实现无线接收装置100的各功能,也可以利用处理电路93统一实现各功能。
另外,关于无线接收装置100的各功能,也可以利用专用硬件实现一部分,利用软件或固件实现一部分。这样,处理电路能够通过专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上述各功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与前导信号的符号数相同的N个干扰抑制部105-1、…、105-N使用在不同时刻生成的权重系数,并列进行干扰抑制处理,N个到来检测部106-1、…、106-N使用以不同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并列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没有遗漏地维持针对前导信号整体使用基于在不存在期望信号的无信号区间内测定出的测定结果的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关系,因此,通过对前导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能够提高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精度。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在无线接收装置100中,设期望信号200的到来路径为一个。在实施方式2中,对在无线接收装置中存在多个期望信号的到来路径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无线接收装置100a的结构例的框图。另外,在图8中,仅记载有在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必要的结构要素,省略一般结构的记载。无线接收装置100a相对于无线接收装置100,将环形缓冲器104和到来判定部107置换成环形缓冲器104a和到来判定部107a,进而,追加了干扰抑制部105-(N+1)~105-K和到来检测部106-(N+1)~106-K。这里,K是大于N的自然数,M和K的大小关系是任意的。
干扰抑制部105-(N+1)~105-K分别进行与所述干扰抑制部105-1等相同的动作。到来检测部106-(N+1)~106-K分别进行与所述到来检测部106-1等相同的动作。环形缓冲器104a保管K个权重系数。到来判定部107a能够与K个到来检测部106-1~106-K连接。即,与无线接收装置100相比,无线接收装置100a增加K-N个并列数,以K个并列进行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和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无线接收装置100a中的期望信号200a、200b和干扰信号210-1、210-2的接收环境的例子的图。在实施方式2中,干扰信号210-1、210-2的状况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假设存在多个期望信号的到来路径。在图9的例子中,设存在期望信号200a、200b这2个到来路径。
在多个到来路径的情况下,在无线接收装置100a中,到来路径较长的期望信号较晚到来。在图9的例子中,与期望信号200a相比,期望信号200b较晚到达无线接收装置100a。但是,到来的期望信号的功率不与到来路径的长度成比例,有时晚来的期望信号200b的接收功率大于期望信号200a的接收功率,面向到来检测。因此,如图8所示,无线接收装置100a以比前导信号的符号数即N个多的K个并列进行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和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a针对较晚到来的期望信号200b,也能够使用基于无信号区间202的特征量的权重系数。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设到来路径的数量为2个,但是,这只是一例,在3个以上的到来路径中也发挥相同效果。
无线接收装置100a中的检测期望信号200a、200b的到来的处理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流程图相同。
另外,无线接收装置100a的结构通过与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硬件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线接收装置100a中,设干扰抑制部105中的干扰抑制处理和到来检测部106中的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的并列数比前导信号的符号数多。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a针对较晚到来的期望信号,也能够设为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对象,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精度。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2中,在无线接收装置中,在期望信号的接收前的无信号区间202和期望信号的前导信号的接收区间内,干扰信号210-1、210-2的接收状况没有变化。在实施方式3中,对在期望信号的接收前的无信号区间202或期望信号的前导信号的接收区间内干扰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无线接收装置100b的结构例的框图。另外,在图10中,仅记载有在实施方式3的说明中必要的结构要素,省略一般结构的记载。无线接收装置100b相对于无线接收装置100a,将到来判定部107a置换成到来判定部107b,进而,追加了到来检测部106b和变化量测定部109。
到来检测部106b不与干扰抑制部105-1~105-K中的任意一方连接,使用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且未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到来检测部106b的动作与所述到来检测部106-1等的动作相同。另外,设到来检测部106-1~106-K为第1到来检测部,设到来检测部106b为第2到来检测部。
变化量测定部109测定在信号测定部102中测定出的测定结果即特征量的变化量。具体而言,变化量测定部109将从信号测定部102输出的特征量转换成接收功率,测定接收功率的变化量。变化量测定部109根据测定出的变化量,判定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的变化。
到来判定部107b能够与K+1个到来检测部106-1~106-K、106b连接,判定在到来检测部106-1~106-K、106b中是否检测到期望信号。这里,到来判定部107b根据变化量测定部109的判定,决定是使用到来检测部106-1~106-K的检测结果,还是使用到来检测部106b的检测结果。即,到来判定部107b根据变化量测定部109的判定,决定在到来判定中使用的到来检测部106。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的期望信号200和干扰信号210b-1、210b-2的接收环境的例子的图。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2不同,假设如下的环境:有时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在无信号区间202内进行干扰测定的中途出现干扰信号210b-1,此外,在期望信号200的前导信号203-1~203-N的到来检测中,干扰信号210b-2有时消失。另外,在图11中,示出期望信号200的到来路径为一个的情况,但是,这只是一例,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期望信号的到来路径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也发挥相同效果。
在图11所示的接收环境下,当使用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无线接收装置100的情况下,由于干扰信号210b-1、210b-2的接收状况的变化,干扰抑制处理可能成为相反效果。即,在由无信号区间202的接收信号生成的权重系数中,干扰信号210b-1的影响成为一部分。因此,在使用由无信号区间202的接收信号生成的权重系数的情况下,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在接收前导信号203-1~203-N的区间中的接收到干扰信号210b-1、210b-2的区间内,针对接收信号,干扰抑制处理的抑制量可能较小,相反,在接收到干扰信号210b-1的区间内,针对接收信号,干扰抑制处理的抑制量可能较大。
因此,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在变化量测定部109中测定由信号测定部102测定出的接收信号的特征量的变化量。变化量测定部109将从信号测定部102取得的特征量转换成接收功率,在接收功率的变化量例如变化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判定为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接收状况变化的情况是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接收到的信号的数量减少的情况或接收到的信号的数量增加的情况。关于作为接收到的信号的增减对象的信号,除了图11所示的干扰信号210b-1、210b-2以外,期望信号200也成为对象。变化量测定部109在判定为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的情况下,向到来判定部107b通知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另外,变化量测定部109在判定为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到来判定部107b通知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没有变化。
到来判定部107b根据来自变化量测定部109的通知,判断是否使用基于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检测部106-1~106-K的到来检测结果。例如,在从变化量测定部109接收到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的通知的情况下,到来判定部107b在认为到来检测部106-1~106-K根据干扰抑制部105-1~105-K使用包含变化后的符号的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进行期望信号的到来检测的时刻,使用到来检测部106b输出的检测结果,该到来检测部106b使用未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接收信号进行到来检测。
由此,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还能够应对干扰信号的突然消失或出现,并且,能够针对到来的信号实现基于加权的干扰抑制处理。
图1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步骤S1~步骤S3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2的处理相同。
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变化量测定部109测定由信号测定部102测定出的接收信号的特征量的变化量(步骤S11)。变化量测定部109向到来判定部107b通知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是否变化。到来判定部107b根据来自变化量测定部109的通知,决定使用哪个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即,决定在到来检测中使用的到来检测部(步骤S12)。如上所述,到来判定部107b在从变化量测定部109接收到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的通知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到来检测部106b,该到来检测部106b使用未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接收信号进行到来检测。另一方面,到来判定部107b在从变化量测定部109接收到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没有变化的通知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到来检测部106-1~106-K,该到来检测部106-1~106-K使用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进行到来检测。
以后的步骤S4~步骤S5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2的处理相同。另外,在图12的流程图中,无线接收装置100b在步骤S3的处理之后进行步骤S11和步骤S12的处理,但是,也可以并行进行步骤S2和步骤S3的处理与步骤S11和步骤S12的处理。
另外,无线接收装置100b的结构通过与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硬件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线接收装置100b中,判定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的变化,在接收状况存在变化的情况下,关于使用利用接收状况存在变化时的测定结果生成的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不用于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b还能够应对干扰信号的突然消失或出现,并且,能够针对到来的信号实现基于加权的干扰抑制处理。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对在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接收环境下期望信号中包含的已知的前导信号是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为例的多载波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无线接收装置100c的结构例的框图。另外,在图13中,仅记载有在实施方式4的说明中必要的结构要素,省略一般结构的记载。无线接收装置100c具有接收天线101-1、…、101-M、频率转换部110-1、…、110-M、信号测定部102c、权重系数生成部103c、环形缓冲器104c、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到来判定部107c和解调处理部108c。
在以后的说明中,在不区分频率转换部110-1、…、110-M的情况下,有时称作频率转换部110。此外,在不区分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的情况下,有时称作干扰抑制部105c。此外,在不区分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的情况下,有时称作到来检测部106c。
频率转换部110-1、…、110-M分别与接收天线101-1、…、101-M中的一个接收天线101一对一连接,将由所连接的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信号即时域的接收信号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
信号测定部102c针对由频率转换部110-1、…、110-M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测定特征量。在信号测定部102c中测定各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的方法与在实施方式1等中信号测定部102测定各接收信号的特征量的方法相同。
权重系数生成部103c根据由信号测定部102c测定出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求出与各特征量有关的相关值,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生成权重系数,以抑制由频率转换部110-1、…、110-M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
环形缓冲器104c按顺序保管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c生成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权重系数。
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分别使用环形缓冲器104c中保管的根据不同的频率转换后的接收信号生成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权重系数,针对由频率转换部110-1、…、110-M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
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使用在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中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频域的接收信号,检测来自无线发送装置300的期望信号的到来。
到来判定部107c判定在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中是否检测到期望信号。
解调处理部108c在到来判定部107c中判定为期望信号到来的情况下,对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期望信号实施解调处理。
在实施方式4中,假设在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图9的接收环境相同的接收环境下前导信号是以OFDM信号为例的多载波信号的情况。该情况下,无线接收装置100c利用频率转换部110-1、…、110-M将时域的接收信号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针对转换后的频域的接收信号进行特征量的测定、权重系数的生成等处理。此时,权重系数生成部103c以多载波数并行生成权重系数,将其保管在环形缓冲器104c中。环形缓冲器104c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具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环形缓冲器104a。
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c在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也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处理,由此能够实现基于加权的干扰抑制处理。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无线接收装置100c中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首先,在无线接收装置100c中,频率转换部110-1、…、110-M将由接收天线101-1、…、101-M接收到的时域的接收信号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步骤S21)。
信号测定部102c测定由频率转换部110-1、…、110-M转换后的频域的接收信号,具体而言,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测定接收信号的特征量(步骤S22)。
权重系数生成部103c使用由信号测定部102c测定出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生成每个多载波信号的权重系数(步骤S23)。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使用由权重系数生成部103c生成且保管在环形缓冲器104c中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权重系数,针对频域的接收信号,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步骤S24)。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尝试根据在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中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步骤S4)。以后的步骤S4~步骤S5的处理与实施方式2等相同。
另外,无线接收装置100c的结构通过与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硬件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线接收装置100c中,在期望信号中包含的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使用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测定接收信号而得到的测定结果生成权重系数,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和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c在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也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处理,由此,针对到来的信号,能够实现基于加权的干扰抑制处理。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对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接收环境下前导信号是以OFDM信号为例的多载波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3、4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无线接收装置100d的结构例的框图。另外,在图15中,仅记载有在实施方式5的说明中必要的结构要素,省略一般结构的记载。无线接收装置100d相对于无线接收装置100c,将到来判定部107c置换成到来判定部107d,进而,追加了到来检测部106d和变化量测定部109d。
到来检测部106d不与干扰抑制部105c-1~105c-K中的任意一方连接,使用由频率转换部110-1~110-M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且未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到来检测部106d的动作与所述到来检测部106c-1等的动作相同。另外,设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为第1到来检测部,设到来检测部106d为第2到来检测部。
变化量测定部109d测定在信号测定部102c中测定出的测定结果即每个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的变化量。具体而言,变化量测定部109d将从信号测定部102c输出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转换成接收功率,测定接收功率的变化量。变化量测定部109d根据测定出的变化量,判定无线接收装置100d中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的变化。
到来判定部107d能够与K+1个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106d连接,判定在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106d中是否检测到期望信号。这里,到来判定部107d根据变化量测定部109d的判定,决定是使用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的检测结果,还是使用到来检测部106d的检测结果。
在实施方式5中,假设在与实施方式3所示的图11的接收环境相同的接收环境下前导信号是以OFDM信号为例的多载波信号的情况。该情况下,在无线接收装置100d中,针对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无线接收装置100c追加的变化量测定部109d根据来自信号测定部102c的输出即每个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测定其变化量,判定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是否变化。到来判定部107d根据来自变化量测定部109d的通知,判断是使用以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为对象的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的检测结果,还是使用未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到来检测部106d的检测结果。
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d在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也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处理,由此,还能够应对干扰信号的突然消失或出现,并且,针对到来的信号,能够实现基于加权的干扰抑制处理。
图1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5的无线接收装置100d中检测期望信号200的到来的处理的流程图。步骤S21~步骤S24的处理与实施方式4的处理相同。
在无线接收装置100d中,变化量测定部109d测定由信号测定部102c测定出的接收信号的每个多载波信号的特征量的变化量(步骤S31)。变化量测定部109d向到来判定部107d通知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是否变化。到来判定部107d根据来自变化量测定部109d的通知,决定在到来检测中使用的到来检测部(步骤S32)。如上所述,到来判定部107d在从变化量测定部109d接收到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变化的通知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到来检测部106d,该到来检测部106d使用未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的接收信号进行到来检测。另一方面,到来判定部107d在从变化量测定部109d接收到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没有变化的通知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该到来检测部106c-1~106c-K使用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进行到来检测。
以后的步骤S4~步骤S5的处理与实施方式3的处理相同。另外,在图16的流程图中,无线接收装置100d在步骤S24的处理之后进行步骤S31和步骤S32的处理,但是,也可以并行进行步骤S23和步骤S24的处理与步骤S31和步骤S32的处理。
另外,无线接收装置100d的结构通过与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硬件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线接收装置100d中,在期望信号中包含的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使用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测定接收信号而得到的测定结果生成权重系数,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和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的处理。由此,无线接收装置100d在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也按照每个多载波信号进行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处理,由此,还能够应对干扰信号的突然消失或出现,并且,针对到来的信号,能够实现基于加权的干扰抑制处理。
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进行组合,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和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标号说明
100、100a、100b、100c、100d:无线接收装置;101-1~101-M:接收天线;102、102c:信号测定部;103、103c:权重系数生成部;104、104a、104c:环形缓冲器;105-1~105-K、105c-1~105c-K:干扰抑制部;106-1~106-K、106b、106c-1~106c-K、106d:到来检测部;107、107a、107b、107c、107d:到来判定部;108、108c:解调处理部;109、109d:变化量测定部;110-1~110-M:频率转换部;300、400、401:无线发送装置;500:无线通信系统。

Claims (7)

1.一种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具有:
信号测定部,其测定由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即接收信号;
权重系数生成部,其根据由所述信号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的测定结果,生成抑制所述接收信号的权重系数;
多个干扰抑制部,它们分别使用由所述权重系数生成部在不同时刻生成的多个权重系数中的与其他干扰抑制部不同的一个权重系数,并列进行针对所述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
多个到来检测部,它们分别与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中的一个干扰抑制部一对一连接,使用由所连接的干扰抑制部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
到来判定部,其根据所述多个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期望信号是否到来;以及
解调处理部,其在所述到来判定部中判定为所述期望信号到来的情况下,对由所述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分别针对符号数与所述期望信号中包含的已知的前导信号的符号数相同的接收信号,使用同一权重系数进行干扰抑制处理,由此,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中的使用基于如下测定结果的权重系数的干扰抑制部对所述前导信号的符号整体进行干扰抑制处理,所述测定结果是所述期望信号到来之前的所述期望信号的无信号区间的时间段的接收信号的测定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分别以所述前导信号的1个符号长度为单位错开干扰抑制处理的范围,针对所述前导信号的符号数的接收信号并列进行干扰抑制处理,
所述多个到来检测部中的、与对所述前导信号的符号整体进行了干扰抑制处理的干扰抑制部连接的到来检测部检测所述期望信号的到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多个到来检测部为第1到来检测部,
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具有:
第2到来检测部,其不与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中的任何一方连接,使用由所述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以及
变化量测定部,其测定由所述信号测定部测定出的所述测定结果的变化量,判定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状况的变化,
所述到来判定部根据所述变化量测定部的判定,决定是使用所述第1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还是使用所述第2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具有频率转换部,在所述期望信号中包含的已知的前导信号是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下,该频率转换部将由所述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所述接收信号从时域的接收信号转换成频域的接收信号,
所述信号测定部针对由所述频率转换部转换后的所述频域的接收信号,按照每个所述多载波信号进行测定,
所述权重系数生成部按照每个所述多载波信号生成权重系数,
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使用按照每个所述多载波信号生成的权重系数,按照每个所述多载波信号并列进行针对所述频域的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
所述多个到来检测部使用按照每个所述多载波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所述频域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多个到来检测部为第1到来检测部,
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具有:
第2到来检测部,其不与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中的任何一方连接,使用由所述频率转换部转换后的所述频域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以及
变化量测定部,其测定由所述信号测定部测定出的所述测定结果的变化量,
所述到来判定部根据在所述变化量测定部中测定出的变化量,决定是使用所述第1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还是使用所述第2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7.一种期望信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期望信号检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信号测定步骤,信号测定部测定由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即接收信号;
权重系数生成步骤,权重系数生成部根据由所述信号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的测定结果,生成抑制所述接收信号的权重系数;
干扰抑制步骤,多个干扰抑制部分别使用由所述权重系数生成部在不同时刻生成的多个权重系数中的与其他干扰抑制部不同的一个权重系数,并列进行针对所述接收信号的干扰抑制处理;
到来检测步骤,与所述多个干扰抑制部中的一个干扰抑制部一对一连接的多个到来检测部分别使用由所连接的干扰抑制部进行干扰抑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检测期望信号的到来;
到来判定步骤,到来判定部根据所述多个到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期望信号是否到来;以及
解调处理步骤,在所述到来判定部中判定为所述期望信号到来的情况下,解调处理部对由所述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CN201680089059.XA 2016-09-15 2016-09-15 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Active CN109690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7238 WO2018051454A1 (ja) 2016-09-15 2016-09-15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所望信号検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0970A true CN109690970A (zh) 2019-04-26
CN109690970B CN109690970B (zh) 2022-06-10

Family

ID=61619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059.XA Active CN109690970B (zh) 2016-09-15 2016-09-15 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6514B2 (zh)
EP (1) EP3490164B1 (zh)
JP (1) JP6463564B2 (zh)
CN (1) CN109690970B (zh)
WO (1) WO20180514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0891B2 (ja) * 2019-05-22 2023-06-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受信機及び受信方法
JP7381328B2 (ja) * 2019-12-24 2023-11-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機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2233B1 (en) * 1998-04-07 2001-08-28 Nec Corporation Multi-us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357988A (zh) * 2000-12-06 2002-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码分多址系统的干扰抑制方法
CN1366742A (zh) * 2000-04-26 2002-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扩展频谱信号接收装置
US20090262853A1 (en) * 2006-04-13 2009-10-22 Nec Corporation Mimo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US20120307872A1 (en) * 2009-10-21 2012-12-06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wcdma systems
JP2016046632A (ja) * 2014-08-21 2016-04-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9724B2 (ja) 2000-06-29 2003-08-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用送受信回路
JP3814182B2 (ja) * 2001-10-17 2006-08-23 国立大学法人 北海道大学 無線装置および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処理方法
CN101233711B (zh) * 2005-10-24 2012-11-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干扰信号特征量存储方法和装置、干扰信号特征量获取方法和装置、干扰信号抑制方法和装置
JP5175718B2 (ja) 2006-05-09 2013-04-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干渉抑圧方法及び干渉抑圧装置
US8005238B2 (en) * 2007-03-22 2011-08-23 Microsoft Corporation 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 with enhanced noise suppression
JP5085269B2 (ja) * 2007-10-23 2012-11-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5347120B2 (ja) * 2010-05-12 2013-11-20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受信機
JP6291387B2 (ja) * 2014-09-08 2018-03-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方法及び信号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2233B1 (en) * 1998-04-07 2001-08-28 Nec Corporation Multi-us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366742A (zh) * 2000-04-26 2002-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扩展频谱信号接收装置
CN1357988A (zh) * 2000-12-06 2002-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码分多址系统的干扰抑制方法
US20090262853A1 (en) * 2006-04-13 2009-10-22 Nec Corporation Mimo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US20120307872A1 (en) * 2009-10-21 2012-12-06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wcdma systems
JP2016046632A (ja) * 2014-08-21 2016-04-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ONGNING GUO: "Linear parall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ing fixed weighting factors for long-code CDMA",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CAT. NO.00CH37060)》 *
TAO XIAOFENG: "BER performance analyses of weighted multistage non-linear parall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space-time block code", 《THE 13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
侯友国: "GPS接收机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051454A1 (ja) 2018-12-13
CN109690970B (zh) 2022-06-10
WO2018051454A1 (ja) 2018-03-22
EP3490164A4 (en) 2019-08-21
EP3490164B1 (en) 2020-11-18
JP6463564B2 (ja) 2019-02-06
EP3490164A1 (en) 2019-05-29
US20190229797A1 (en) 2019-07-25
US10686514B2 (en)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iao et al. AmpN: Real-time LOS/NLOS identification with WiFi
US10707975B2 (en) Use of coherent signal dispersion for signal source association
US10605841B2 (en) Coherent signal analyzer
Rosli et 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from esp8266 wifi transceiver module
US9548806B2 (en) Radio measurement method and radio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ing multi-antenna channel multiplex
US9930680B2 (en) Interference identifying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interference identifying method
US201001598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ly controlling received power of multi-antenna radio channel measurement equipment
CN109690970A (zh) 无线接收装置和期望信号检测方法
Mitchell et al. A hierarchical performance model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n cyber-physical systems
CN108363038A (zh) 定位传感器、传感器以及方法
WO2019238789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relay attack, relay attack detect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JP4300204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10149337B2 (en) Packet detection in point-to-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11843444B2 (en) Ambient backscatter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associ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Maas et al.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cation distinction for MIMO links
KR101347885B1 (ko) 무선 인지 장치 및 무선 인지 방법
RU2192657C1 (ru) Способ контроля изменения напряженно-деформированн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горного массива
JP2020109391A (ja) 推定方法、推定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381230A (zh) 估计方法、估计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Liu et al. Frequency diversity measurements at 2.4 GHz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deployed in tunnels
JP6434067B2 (ja) 送信および受信装置ならびに送信および受信方法
KR101203718B1 (ko)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BR102019023403A2 (pt) processo para limpeza de perfil de retardo de potência no canal rádio móvel utilizando redes neurais artificiais
Shaon et al. Wormhole attack det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using variance fractal dimension
Wang et al. Combined time sharing and time synchronous for in-situ radiated emissions measur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