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8994A -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78994A
CN109678994A CN201710979301.7A CN201710979301A CN109678994A CN 109678994 A CN109678994 A CN 109678994A CN 201710979301 A CN201710979301 A CN 201710979301A CN 109678994 A CN109678994 A CN 109678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alkene
polymerization
complex reaction
ke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793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先知
张天一
刘月祥
赵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71097930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789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78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89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10/06Prop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该工艺包括:1)将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加入到预络合反应釜中进行预络合反应,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向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预聚合用烯烃进行预聚合反应,得到预聚催化剂;2)将所述预聚催化剂、聚合用烯烃加入到聚合釜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烯烃。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中引入预络合反应釜分别进行了催化剂的预络合反应以及预聚合反应,提高了所得聚烯烃的等规指数,并且使熔融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Description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背景技术
中国炼厂气丙烯资源十分丰富,但炼油厂址布局比较分散,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丙烯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而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原料基础发展起来的(参见:洪定一,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第一版)[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p359)。
间歇本体法聚丙烯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成功的生产技术,具有生产工艺技术可靠,对原料丙烯质量要求不高,所需催化剂国内有保证,流程简单,投资省、收效快,操作简单,产品牌号转换灵活,三废少,适合中国国情等优点。
间歇液相本体法生产聚丙烯的设备主要包括原料精制、聚合反应、闪蒸去活、造粒与包装等工艺单元。聚合反应的工艺单元中,包括丙烯计量罐、活化剂加料罐、催化剂加料罐、氢气计量罐、反应釜、热水槽、热水泵、冷水管线及蒸汽管线等设备。反应釜均采用釜式反应器,反应釜撤热是依靠夹套和内冷管来实现的(参见:李玉贵,陈宁观等,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及应用(第一版)[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2)。
目前的聚合反应操作方法是:依次向聚合釜中加入部分丙烯,活化剂、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和催化剂分别用部分丙烯冲入聚合釜中,还包括加入氢气,然后打开蒸汽阀门,通过热水泵用热水给反应釜升温;当反应釜内反应比较激烈、放热量大时,关闭蒸汽并打开冷水,开始给反应釜撤热,反应过程中通过调节冷水量使反应釜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反应一定时间后,当反应釜内出现“干锅”迹象(指反应釜内液相单体基本消失,反应釜处于气固体系的一种状态),立即通过回收丙烯结束反应,然后出料。
现有的工业上采用的间歇法聚烯烃装置,聚合步骤和方法是:将反应釜置换干净后,将净化后的丙烯经计量加入到聚合釜内,并将活化剂、外给电子体、催化剂、分子量调节剂(氢气)等按一定比例分别加入聚合釜。加料过程中丙烯分步加入,目的是将加入的活化剂、外给电子体、催化剂用丙烯分别冲入聚合釜中,防止三剂粘壁造成加料口堵塞,物料是通过相应的加料口加入聚合釜中;各物料加完后,开始向聚合釜夹套通入热水升温聚合,整个过程可以手动控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半自动控制;每釜反应时间约3-6小时,聚合压力约3.5MPa,聚合温度约为75℃。反应到丙烯转化率达70-80%时(实际生产中,根据聚合釜搅拌器电机的电流大小判断),停止聚合反应。将丙烯放入高压丙烯冷凝器,用循环冷却水将丙烯冷凝回收至平衡压力,冷凝的液体丙烯进入高压丙烯回收罐贮存供下一釜聚合时投料用,将固体聚丙烯粉料喷入闪蒸去活釜。
在间歇式液相本体法生产聚丙烯的工艺中,早期普遍使用络合II催化剂。由于络合II催化剂活性和等规度均较低,只能用于做编制袋等低档产品。目前间歇式液相本体法生产聚丙烯的工艺己经普遍使用高效催化剂替代络合II催化剂。由于高效催化剂聚合活性远高于络合II催化剂,间歇式液相本体法生产家及研究单位主要针对反应过程控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反应釜反应温度控制方面做了不少功课。比如,CN1467228A公布了一种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聚合釜撤热的方法,其中在聚合釜的上方设置一个冷凝器,让冷凝下来的液相丙烯自流回聚合反应釜,而气相(未冷凝的丙烯和不凝气氢气)则用一气体循环装置将其送回釜内。该方法既提高了聚丙烯聚合釜的撤热能力,又不影响氢调效果。
另外,尽管烯烃间歇聚合对催化剂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细粉不像连续聚合工艺要求那样苛刻,但是在间歇聚合过程中聚合物产生大量细粉也会对聚合操作产生一定的不便。
发明内容
发明人经过探索发现间歇烯烃聚合发现,尤其是丙烯聚合工艺加料工艺改进后,既可以控制聚合反应过程的平稳性,又可以改善催化剂的性能。为了满足新的聚合环境的要求,需要从不同方面对间歇法聚合技术进行优化,催化剂加料工艺的引入和工艺条件的优化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关于间歇烯烃聚合进料工艺方面的相关技术报道。所以,对催化剂加料系统的研究及加料装置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该工艺包括:
1)将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加入到预络合反应釜中进行预络合反应,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向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预聚合用烯烃进行预聚合反应,得到预聚催化剂;
2)将所述预聚催化剂、聚合用烯烃加入到聚合釜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烯烃。
与常规的烯烃间歇聚合方法相比,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的工艺中引入预络合反应釜(也称为“催化剂加料装置”)依次进行催化剂的预络合反应和预聚合反应,提高了所得聚烯烃的等规指数,并且使熔融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且,该工艺中的装置改造简单,投资成本低,能满足从实验室聚合到工业生产的各种场合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催化剂加料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催化剂接入管线;2-活化剂接入管线;3-外给电子体接入管线;4-聚合单体接入管线;5-惰性气体和氢气的接入管线;6-溶剂接入管线;7-出料口;8-夹套进口;9-夹套出口;10-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歇聚合工艺,该工艺包括:
1)将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加入到预络合反应釜中进行预络合反应,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向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预聚合用烯烃进行预聚合反应,得到预聚催化剂;
2)将所述预聚催化剂、聚合用烯烃加入到聚合釜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烯烃。
本发明中,所述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是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常规组成。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将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可选的外给电子体也统称为“三剂”。另外,本发明的侧重点在于对间歇聚合工艺(如间歇法液相本体聚丙烯或者间歇法淤浆聚合工艺)的装置和流程的改进,至于Ziegler-Natta催化剂不作特殊限定,其中,所述主催化剂是指含钛的固体催化剂组分,所述活化剂也称为助催化剂,是指有机铝化合物(例如三乙基铝),所述外给电子体可选自有机硅化合物(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三剂的种类和用量具体可参见CN1436766A、CN1436796A、CN1453298A、CN1552740A、CN1743348A、CN1743346A、CN1718595A、CN1958620A、CN1743347A、CN102295717A、CN103772536A、CN1726230A、CN1798774A、CN101050248A、CN1330086A和CN102838697A等所公开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本发明中,所述聚合用烯烃是指乙烯和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乙烯和/或丙烯。
本发明的工艺采用的装置是在现有的间歇法聚合工艺的聚合釜上游引入催化剂加料装置,依次进行催化剂预络合反应和预聚合反应,可明显提高制备的聚烯烃产品的综合性能,尤其是等规指数。
步骤1)中,所述预络合反应的温度可以在-50℃至70℃的范围内调整,优选的预络合温度为-20℃至40℃。本发明对所述预络合反应的时间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能提高聚烯烃的等规指数即可。例如,预络合时间可小于1min(例如小于10s),也可以高于60min。优选情况下,所述预络合反应的时间为1-60min或者<1min。
步骤1)中,所述预聚合反应的温度可以为-20℃至50℃,优选为10-30℃。所述预聚合反应的时间具体可按所需的预聚倍数进行选择,所述预聚倍数通常为1-10000。所述预聚合倍数是指预聚物的重量与原始加入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重量之比。对于间歇预聚合,通常直接测量预聚合物的重量,并与加入的催化剂重量相除即可得到预聚合倍数。
所述预聚合反应可以控制聚合反应过程的平稳性,预聚合用烯烃一般选用乙烯和/或丙烯。
步骤2)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条件可根据具体选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确定,通常地,聚合反应的温度可以为50-95℃,时间为0.5-10h。
按照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络合反应釜和聚合釜依次连接。
所述预络合反应釜设有搅拌器,本发明对所述搅拌器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能起到充分混合的作用即可。例如,搅拌形式可以选自桨式、涡轮式、推进式、布鲁马金式、齿片式、锚式、框式、螺带式和螺杆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搅拌器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双层或更多层的,这种情况下,所述搅拌器可以是具有前述搅拌形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体。
另外,所述预络合反应釜的搅拌器,根据工艺需要,可以是进行垂直安装,也可以按照任意倾斜的角度安装,也可以设计安装在釜体的任意位置。
所述预络合反应釜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产能进行调整,例如可选自小型搅拌釜,所述小型搅拌釜的容积可根据聚合釜的大小和具体所采用的催化剂的聚合活性等因素确定。
按照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络合反应釜的容积可以为0.01-50L,优选为0.01-10L,更优选为0.02-5L。
在所述预络合反应、所述预聚合反应中,搅拌器的搅拌速度可分别为5-2000rpm,优选为10-1000rpm,进一步优选为30-500rpm。
另外,所述搅拌器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反应釜内各种原料充分接触,所以搅拌器也可以更换为不同形式的震动设备,例如使用超声波等震动设备实现釜内原料的充分接触。
在所述烯烃间歇聚合工艺中,为了更精确地控制反应温度,所用预络合反应釜外设有夹套,通过夹套中的恒温介质来控制反应釜的温度。所述控温介质可根据所需温度来选择,例如水、盐水或加热热油等。
另外,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控制温度,例如将反应釜置于恒温箱中。当所需的反应温度较高时,也可通过电加热方式等进行控温。
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上设有若干接入管线,用于加入所需的原料,部分接入管线上带有阀门,用于控制该管线上原料的加入,接入口的位置根据工艺需要可以任意布置,只要能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即可。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上设有惰性气体的接入管线,所述惰性气体的作用是保护步骤1)的反应(在惰性气体存在下进行反应)或在反应前用于吹扫所述预络合反应釜。所述惰性气体可选自氮气、氦气、氩气等。
通常地,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的总进料量小于釜容积的70体积%。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预络合反应釜在烯烃间歇聚合工艺中的应用,因此,所述烯烃聚合工艺可以是丙烯间歇本体聚合工艺、丙烯间歇淤浆聚合工艺、丙烯间歇气相聚合工艺,以及丙烯间歇多项共聚聚合工艺等间歇法聚合工艺,上述间歇工艺均可采用所述预络合反应釜。同样,该预络合反应釜也可以用于乙烯、丁烯或其它烯烃间歇聚合的上述相应相关工艺中,几种烯烃也可以以任意方式混合加入聚合釜中。
根据间歇聚合工艺的操作条件不同,本发明中,各物料的加料方式具体以下方式一或方式二进行。
方式一:
先向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和活化剂,在适当的预络合温度下,将预络合反应釜控制在指定温度,然后加入主催化剂,使三剂预络合一定时间,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在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一定量的丙烯,在设定温度下,在所述预聚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预聚合反应,当达到设定预聚倍率后,将所得预聚催化剂通入到聚合釜中,升温,进行聚合反应。
方式二:
先向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一定量的惰性溶剂(例如白油、己烷、庚烷等),然后通入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和活化剂;或者先将活化剂和可选的外给电子体用所述惰性溶剂稀释后,通入到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将预络合反应釜控制在指定温度,然后通入主催化剂,使三剂预络合一定时间,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在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一定量的丙烯,在设定温度下进行预聚合反应,当达到设定预聚倍率后,将所得预聚催化剂通入到聚合釜中,升温,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可根据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数据和生产工况计算催化剂的加入量,并可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称量催化剂。以上两种加料方式中,也可使部分的所述活化剂不经过预络合反应釜而通入到聚合釜中,具体地,在搅拌下,在向聚合釜通入一定量的液相丙烯后,通入部分活化剂来净化丙烯原料,直接引入聚合釜的活化剂的量由丙烯质量确定。此外,根据需要,氢气可以在加料的任意期间加入。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其仅仅是解释说明而不是限定本发明。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
(1)聚合物的等规指数采用正庚烷抽提法测定,根据GB/T2412-2008,将2g干燥的聚合物样品放在抽提器中,用沸腾正庚烷抽提6小时后,将剩余物干燥至恒重;所得的聚合物重量(g)与2的比值即为等规指数;
(2)聚合物熔融指数:根据GB/T3682-2000,在230℃、2.16kg载荷下测定;
(3)聚合物细粉含量测定:将聚合物全部加入到电动筛分机的筛子里,调整筛分时间为5分钟,筛分结束后将不同粒径的聚合物称重,计算出不同粒径的聚合物的含量。
实施例所采用的催化加料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预络合反应釜为30mL的搅拌釜,内设单层三叶斜桨搅拌器,并在釜体一侧设有主催化剂、活化剂、外给电子体(DONOR)的接入管线,其中,三乙基铝和DONOR接入管线合并后再通入搅拌釜,另一侧设有聚合单体、溶剂、惰性气体和氢气的接入管线,釜温由夹套内的热油控制。催化剂加料装置的操作温度可以通过温度指示控制系统,即TIC来实现。
制备例1
本制备例参照CN1718595A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实施例4载体制备方法制备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A。
在带搅拌的350mL玻璃反应瓶中,加入50mL己烷和50mL四氯化钛,降温至-20℃;加入7g氯化镁醇合物球形颗粒(载体),5小时升温至40℃,在40℃维持0.5小时后将液体滤掉;然后加入100mL四氯化钛和一定量的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DNBP/镁的摩尔比为1/8),升温至100℃,并在100℃维持2小时后将液体滤掉;加入50mL己烷和50mL四氯化钛,升温至80℃,并在80℃维持0.5小时后将液体滤掉;加入100mL四氯化钛,升温至120℃,并在120℃维持0.5小时后将液体滤掉;之后把得到的固体物用60℃的己烷洗涤5次,每次己烷用量为60mL;最后将获得的固体物在45℃下的氮气环境中进行真空干燥。即得到球形的固体催化剂组分A。
制备例2
本制备例参照CN102838697A的实施例1制备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B。
(1)二烷氧基镁载体的制备
用氮气充分的置换带有搅拌器的16L耐压反应器后,向反应器中加入乙醇10200mL,2-乙基己醇300mL,加入碘12g和氯化镁8g使之溶解。开搅拌后升温,直至达到反应体系的回流温度;然后逐次加入镁粉640g,将反应进行直至不再有氢气排出为止。然后洗涤、分离及干燥,得到干燥的二烷氧基镁载体。
(2)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取上述二烷氧基镁载体650g和甲苯3250m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130mL配制成悬浮液待用;在经过高纯氮气重复置换的16L耐压反应釜中,加入甲苯2600mL和TiCl43900mL,降温至-5℃,然后将前面配制好的悬浮液加入釜中,恒温至温度稳定,然后缓慢升温至110℃,在此温度下恒温2小时,将液体压滤干净。加入甲苯5070mL和TiCl4 3380mL的混合液升温至110℃,搅拌处理1小时,滤去液体,重复上述操作一次,所得的固体用己烷10000mL洗涤4次,滤去液体并干燥,即得固体催化剂组分B。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催化剂采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丙烯聚合催化剂,具体地,主催化剂采用制备例1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A。
在预络合反应釜中于氮气氛围保护下进行操作,分别加入8mL无水己烷,5mL三乙基铝的己烷溶液(浓度为0.5mmol/mL)和1mL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的己烷溶液(浓度为0.1mmol/mL),控制在200转/分钟,调节预络合反应釜内温度为10℃,然后加入主催化剂10mg,控制三剂预络合时间<1min,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加入丙烯直至釜内压力升至0.7MPa,开始进行预聚合反应,当釜内压力降至0.2MPa后,将所得预聚催化剂加入到5L高压聚合釜中进行聚合反应。
在聚合釜中,通入氢气1.0L和丙烯2.3L(液相)后,在搅拌下快速将釜内温度升至70℃,聚合反应1小时,停止搅拌,除去未聚合的丙烯,收集聚合物,最后在70℃下真空干燥2小时,从而制得聚丙烯。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2-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控制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在预络合反应釜中的预络合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5-7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控制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的在预络合反应釜中的预络合时间均为30分钟,控制预络合反应釜1的温度分别为-10℃、0℃和30℃。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1。
对比例1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不在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停留,而是分别直接加入到5L高压聚合釜中:先将活化剂加入到聚合釜料斗中,用部分丙烯将活化剂冲入聚合釜;再将外给电子体通入聚合釜料斗中,用部分丙烯将外给电子体冲入聚合釜;最后将主催化剂加入聚合釜料斗中,用剩余的丙烯冲洗管道进入聚合釜。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1。
对比例2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不在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停留,而是直接加入到5L高压聚合釜中:先将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加入到聚合釜料斗中,用部分丙烯冲洗管道进入聚合釜;再将主催化剂加入到聚合釜料斗中,用剩余的丙烯冲洗管道进入聚合釜。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1。
表1
实施例8-1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操作条件分别同实施例1-4,所不同的是,采用的主催化剂改为制备例2中的固体催化剂组分B,聚合反应时,将通入氢气的量由1.0L调整为4.5L。控制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在预络合反应釜中的预络合时间分别为<1分钟、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2。
实施例12-15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8,所不同的是,控制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的在预络合反应釜中的预络合时间均为30分钟,控制预络合反应釜1的温度分别为-20℃、-10℃、0℃和30℃。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2。
对比例3
操作条件同对比例1,所不同的是,主催化剂改为固体催化剂组分B,聚合反应时,将通入氢气的量由1.0L调整为4.5L。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2。
对比例4
操作条件同对比例2,所不同的是,主催化剂改为固体催化剂组分B,聚合反应时,将通入氢气的量由1.0L调整为4.5L。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聚丙烯性能结果见表2。
表2
将实施例8和对比例3-4比较可知,将三剂先在预络合反应釜中预络合和预聚合处理,能提高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并使得到的聚合物等规指数增加,熔融指数也增加;另外,将三剂先在加料装置中预络合和预聚合处理后,所得的聚合物细粉含量降低。
而且,将实施例8-11和对比例3-4比较可知,采用同样的烯烃聚合催化体系,三剂先在加料装置中预络合和预聚合处理,得到的聚合物等规指数均提高,而且还能维持熔融指数不下降甚至提高,特别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由实施例12-15可知,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外给电子体的预络合温度增加时,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在0℃达到最大值,且得到的聚丙烯等规指数增加,熔融指数略有降低,改进后的烯烃间歇工艺可以得到细粉含量更低的聚合物。
可见,采用本发明的间歇聚合工艺,利用所述预络合反应釜能调节催化剂的加料条件,可使不同的催化剂性能根据具体工艺达到较优水平。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
1)将主催化剂、活化剂和可选的外给电子体加入到预络合反应釜中进行预络合反应,得到预络合催化剂,然后向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通入预聚合用烯烃进行预聚合反应,得到预聚催化剂;
2)将所述预聚催化剂、聚合用烯烃加入到聚合釜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烯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的温度为-20℃至40℃,时间为1-60min或<1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0℃至50℃,预聚倍数为1-100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步骤2)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50-95℃,时间为0.5-10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釜和聚合釜依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釜的容积为0.01-50L,优选为0.01-10L。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釜外设有夹套,或者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位于恒温箱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设有搅拌器,搅拌形式选自桨式、涡轮式、推进式、布鲁马金式、齿片式、锚式、框式和螺带式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在所述预络合反应、所述预聚合反应中,搅拌器的搅拌速度可分别为5-2000rpm,优选为10-1000rpm,进一步优选为30-500rp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间歇聚合工艺,其中,所述预络合反应釜中的总进料量小于釜容积的70体积%。
CN201710979301.7A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Pending CN1096789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79301.7A CN109678994A (zh)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79301.7A CN109678994A (zh)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8994A true CN109678994A (zh) 2019-04-26

Family

ID=66183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79301.7A Pending CN109678994A (zh)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7899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6597A (zh) * 2021-06-20 2021-10-26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立式搅拌反应器和生产聚烯烃的方法
CN113634218A (zh) * 2021-07-22 2021-11-12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烯烃气相聚合的装置及其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5344A (zh) * 2008-01-14 2008-07-0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化工研究中心 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8557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2898558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2898556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2898555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3788252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催化剂固体组分及其催化剂以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3788237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催化剂固体组分及其催化剂以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204251542U (zh) * 2014-10-31 2015-04-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烯烃生产用催化剂预络合预聚装置
CN104558288A (zh) * 2013-10-25 2015-04-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5344A (zh) * 2008-01-14 2008-07-0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化工研究中心 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8557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2898558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2898556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2898555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组分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3788252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催化剂固体组分及其催化剂以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3788237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催化剂固体组分及其催化剂以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04558288A (zh) * 2013-10-25 2015-04-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204251542U (zh) * 2014-10-31 2015-04-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烯烃生产用催化剂预络合预聚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6597A (zh) * 2021-06-20 2021-10-26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立式搅拌反应器和生产聚烯烃的方法
CN113634218A (zh) * 2021-07-22 2021-11-12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烯烃气相聚合的装置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3397B (zh) 氯化镁-醇加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从中获得的催化剂组分
CN102898559A (zh) 用于变宽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方法
EP2495260B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ropylene polymer
CN101735351B (zh) 一种制备高流动宽分布聚丙烯的方法及产品
WO2004055069A1 (en)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lefin polymerisation catalyst support and an olefin polymerisation catalyst
CN108174605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方法
CN101914172A (zh) 1-丁烯聚合用的球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949587A (zh) 用于制备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的工艺
CN109678994A (zh)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CN104231129A (zh) 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9678995A (zh)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Zhang et al. Improving microisotacticity of Ziegler–Natta catalyzed polypropylene by using triethylaluminum/triisobutylaluminum mixtures as cocatalyst
CN102164969B (zh) 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
JP2774171B2 (ja) エチレ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法
CN109679005A (zh) 一种烯烃间歇聚合工艺
CN101270172B (zh) 高流动聚丙烯聚合物催化剂体系及应用
CN103502280A (zh) 用多接触原催化剂提高容积密度的方法和产物
CN103788262B (zh) 一种高等规度聚丁烯-1的制备方法
CN105218721A (zh) 一种抗冲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KR101696491B1 (ko) 알파-올레핀 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CN105330955B (zh) 一种抗冲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2766226A (zh) 一种乙烯聚合主催化剂及含该主催化剂的催化剂
CN108137717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方法
JP2012092275A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11116970A (ja) プロピレン重合反応装置及び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