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建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搬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房建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房建的施工工地中,为了便于短距离内搬运少量的建筑物料,所以工人一般都会选用建筑推车进行搬运。根据车斗卸掉建筑物料方式的分类,建筑推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车斗可以与车架进行分离,在卸掉建筑物料时,车斗会以车架前端为旋转中心进行翻转来将建筑物料卸掉;另一种是车斗不与车架进行分离,通过车架围绕车轴的摆动来卸掉车斗中的建筑物料。相比较于不可分离的车斗,可分离的车斗在卸料的角度方面会比不可分离的车斗更大,那么可分离的车斗在卸掉具有一定湿度或者粘性的建筑物料会有更好的卸料效率。对于可分离的车斗,为了保证建筑推车在搬运过程中,可分离的车斗能牢固在车架上,所以可分离的车斗一般具有与车架相限位的结构;建筑推车在搬运过程中,可分离的车斗通过限位结构牢固在车架上;在建筑推车卸掉建筑物料时,需要工人手动解除可分离的车斗与车架的限位。在建筑推车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人手动解除可分离的车斗与车架限位的操作有一定麻烦,影响了工人卸掉建筑物料时的效率;为了提高工人卸掉建筑物料时的效率,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在卸掉建筑物料时能自动解除可分离的车斗与车架限位的新型建筑搬运装置。
本发明设计一种房建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装置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房建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上”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一种房建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具有把手和支撑脚的车架、车斗、车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有的两个车轮、V型支撑、固定套的外圆面上固定安装有的第一齿轮、动力机构、限位机构,其中车架通过其下表面对称固定安装的两个V型支撑与所述车轴相固连;车架的前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车斗底部的前端相连;固定套套在车轴上,且固定套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一个车轮的侧面上;动力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与第一齿轮相配合;限位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限位机构与动力机构相配合。
上述动力机构包括具有第一滑槽的第一固定板、导轨、第一弹簧、具有两个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导块的重块、第一齿条、第三齿轮、第二齿条、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A导块的A滑块、A弹簧、第二L型板、由伸缩内轴和外套轴构成的伸缩轴、第四齿轮、锥齿组合、惰轮、固定环、第三L型板、转轴、第二齿轮,其中第一固定板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的下表面上;第一滑槽的上下槽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导槽,重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滑槽中,两个第一导块分别滑动于两个第一导槽中;第一弹簧的一端安装在重块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滑槽的侧槽面上,第一弹簧位于第一滑槽中;第一齿条的一端与重块相固连,另一端穿出第一固定板;第一L型板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板的下表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导轨;导轨中的两侧壁面上对称开有两个A导槽,A滑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导轨中,两个A导块分别滑动于两个A导槽中;第二齿条的一端与A滑块的上表面相固连,另一端穿出导轨;A弹簧套在第二齿条上,A弹簧的一端与A滑块的上表面相固连,另一端与导轨中的上壁面相固连;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A滑块的圆孔中,转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第二L型板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的下表面上,另一端通过所设轴承安装有伸缩轴,伸缩轴的外套轴位于第二L型板上,外套轴的远离伸缩内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四齿轮,伸缩轴的伸缩内轴通过锥齿组合与转轴远离第二齿轮的一端相传动连接,伸缩内轴上固定套有固定环,固定环位于锥齿组合与外套轴之间;第三L型板的一端固定安装在A滑块的上表面上,另一端处开有圆孔,且该圆孔的内圆面上开有环槽;伸缩内轴穿过第三L型板中的圆孔,且伸缩内轴上的固定环位于环槽中,固定环与环槽形成转动配合;第三齿轮通过轴安装在第二L型板远离车架的一端侧面上;第一齿条穿出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二齿条穿出导轨的一端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相垂直且错位分布;惰轮通过轴安装在上述车架的下表面上;惰轮与第四齿轮相啮合。
上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传动配合;导轨位于第一齿轮面向把手的一侧;
上述限位机构包括具有贯通的弧形槽的引导块、具有方孔的弧形条、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导块的滑动条、第二弹簧、第三齿条、具有贯通的第二滑槽的第二固定板,其中第二固定板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的下表面上;滑动条的一端侧面上安装有第三齿条,另一端具有尖角;滑动条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滑槽中,滑动条的两端均穿出第二固定板,两个第二导块分别滑动于两个第二导槽中;两个第二弹簧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块上,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槽的槽面上,两个第二弹簧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导槽中;弧形条通过固定块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斗后端的外侧面上,弧形条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具有斜面;引导块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前端的端面上;弧形条与引导块中的弧形槽相插入配合;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与弧形条中的方孔相插入配合;弧形条的斜面与滑动条的尖角相挤压配合。
上述惰轮与第三齿条相啮合。
当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位于弧形条的方孔中时,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的下表面与方孔中的下表面相贴合。尖角的设计使得滑动条更顺畅地插入到方孔中。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的下表面与方孔中的下表面相贴合的设计要求是为了保证滑动条能对弧形条产生限位作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它还包括吊装环,其中上述车架的四角处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吊装环。这样设计在于,便于钢丝绳通过挂钩与吊装环相连,使得车架利用钢丝绳往高处吊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固定板中的第一滑槽的中心线与上述车架的下表面相平行;上述导轨的中心线与上述车架的下表面相垂直。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把手远离车架的一端安装有橡胶手握套。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重块由铁材料或者钢材料制成。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弹簧和A弹簧均为拉伸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锥齿组合是由两个旋转轴线互为90度夹角的两个相啮合的锥齿轮构成。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弹簧为压缩弹簧;当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位于弧形条的方孔中,且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将弧形条限位时,第二弹簧处于未被压缩的状态。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弧形条的弧度所处的圆心与车斗和车架相铰接的点同心。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车斗在围绕铰接点翻转时,车斗能使得弧形条顺畅地从引导块的弧形槽中脱离,从而解除车斗与车架的限位。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引导块的弧形槽中涂有润滑脂,便于弧形条顺畅地进出于引导块的弧形槽中。
上述A导块保证了A滑块在导轨中平稳滑动,还能防止A滑块从导轨中脱离;A导块始终跟随A滑块在A导槽中滑动。上述第一导块保证了重块在第一滑槽中平稳滑动,还能防止重块从第一固定板中脱离;第一导块始终跟随重块在第一导槽中滑动。上述第二导块保证了滑动条在第二固定板中平稳滑动,还能防止滑动条从第二固定板中脱离;第二导块始终跟随滑动条在第二导槽中滑动。
本发明中的重块的重量要足够重,以保证在车架的前端从水平状态围绕车轴的轴线向下翻转15°~20°后,第一固定板跟随车架的翻转使得重块克服第一弹簧的拉力而向第一弹簧的方向移动较大距离。
伸缩内轴穿过第三L型板中的圆孔,且伸缩内轴上的固定环位于环槽中的设计在于:A滑块在导轨中滑动时,A滑块能经第三L型板、固定环带动伸缩内轴在外套轴中进行伸缩运动,且第三L型板不会限制伸缩内轴带动固定环的旋转;第三L型板使得伸缩内轴远离外套轴的一端与转轴远离第二齿轮的一端相对静止,保证伸缩内轴在外套轴中伸缩时,锥齿组合中的两个锥齿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传动配合,导轨位于第一齿轮面向把手的一侧的设计在于:第一,当A滑块未经转轴带动第二齿轮沿着导轨向下移动时,第二齿轮不会与第一齿轮产生啮合。第二,当A滑块经转轴带动第二齿轮沿着导轨向下移动时,第二齿轮会与第一齿轮产生啮合;当车架的前端围绕车轴的轴线向下摆动过程中,车轮基本停在原地不动,进而固定套和第一齿轮基本不动,第二齿轮会在第一齿轮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且该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会产生顺时针的自转;第一齿轮基本不旋转,第二齿轮围绕第一齿轮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一齿轮会给第二齿轮一个沿着啮合点斜向下的拨动力F1,且该F1的指向与第二齿轮的外圆面相切;该拨动力F1的好处使得第二齿轮具有沿着导轨的方向始终向下移动的趋势,这样便能保证第二齿轮在围绕第一齿轮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能牢牢与第一齿轮相啮合而不会脱离,保证第二齿轮的旋转动力能够稳定传递出去。第三,当车架的前端围绕车轴的轴线向上摆动复位过程中,车轮基本停在原地不动,进而固定套和第一齿轮基本不动,第二齿轮会在第一齿轮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且该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会产生逆时针的自转;第一齿轮基本不旋转,第二齿轮围绕第一齿轮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一齿轮会给第二齿轮一个沿着啮合点斜向上的拨动力F2,且该F2的指向与第二齿轮的外圆面相切;该拨动力F2的好处使得第二齿轮具有沿着导轨的方向始终向上移动的趋势,这样便能保证第二齿轮在围绕第一齿轮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会出现时而与第一齿轮相啮合,时而与第一齿轮脱离啮合的重复间歇性现象,从而第二齿轮的旋转动力只能间歇性传递出去。第四,当车架的前端围绕车轴的轴线向上摆动复位到一定角度后,A滑块经转轴会带动第二齿轮沿着导轨向上移动复位,第二齿轮脱离与第一齿轮的啮合。
弧形条与引导块中的弧形槽相插入配合,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与弧形条中的方孔相插入配合的作用在于:第一,当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未插入到弧形条中的方孔时,滑动条不会对弧形条产生限位,弧形条可以从引导块中的弧形槽中脱离,进而解除车斗与车架之间的上锁;第二,当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插入到弧形条中的方孔时,滑动条对弧形条产生限位,弧形条无法从引导块中的弧形槽中脱离,进而实现车斗与车架之间的上锁。
弧形条的斜面与滑动条的尖角相挤压配合的作用在于:在车斗靠人力重新放置在车架上时,弧形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会穿过引导块中的弧形槽,且弧形条的斜面会挤压滑动条的尖角处的上斜面,从而滑动条向惰轮的方向移动,弧形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会越过滑动条;在弧形条具有斜面的一端越过滑动条后,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会与弧形条的内弧面相挤压接触;在车斗平稳放置在车架上后,弧形条便不再运动,此时弧形条的方孔与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相对应,滑动条具有尖角的一端在第二弹簧的复位作用下重新插入到方孔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搬运装置整体视角(一)示意图。
图2是搬运装置整体视角(二)示意图。
图3是固定块和引导块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第一齿轮和固定套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车架上所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动力机构和限位机构相连的正视示意图。
图7是动力机构和限位机构相连的示意图。
图8是导轨的安装,以及第二固定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第一弹簧和第一导块的安装剖面示意图。
图10是第二齿轮和锥齿组合的安装,以及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A弹簧和A导块的安装剖面正视,以及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三L型板的安装剖面,以及固定环的安装剖面示意图。
图13是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相啮合的示意图。
图14是惰轮分别与第三齿条、第四齿轮相啮合的示意图。
图15是第二导块和第二弹簧的安装剖面示意图。
图16是滑动条插入方孔的剖面示意图。
图17是弧形条的安装,以及引导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的受力分析图。
图中标号名称:1、车斗;2、车架;3、车轮;4、把手;5、支撑脚;6、车轴;7、V型支撑;9、动力机构;10、第一齿轮;12、固定套;13、导轨;14、第一L型板;15、第一固定板;16、第二L型板;17、第二齿轮;18、重块;19、第一齿条;20、第三齿轮;21、第二齿条;22、第四齿轮;23、第一滑槽;24、第一导槽;25、A导槽;26、第一弹簧;27、第一导块;28、A弹簧;29、A滑块;30、A导块;31、转轴;32、锥齿组合;33、第三L型板;34、伸缩内轴;35、外套轴;36、伸缩轴;37、环槽;38、固定环;40、限位机构;41、弧形条;42、固定块;43、引导块;45、第二固定板;46、第二滑槽;47、第二导槽;50、弧形槽;51、方孔;52、尖角;54、第三齿条;55、第二导块;56、第二弹簧;57、斜面;62、滑动条;69、惰轮;70、吊装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本发明的附图中的结构只是示意性的,不作为具体比例、形状、安装关系的限定;附图中的结构只是便于本发明的理解,不作为实际需求的限定。对于本发明的附图中结构的安装,采用现有技术处理即可,附图不作为具体的限定。
一种房建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如图1所示,它包括具有把手4和支撑脚5的车架2、车斗1、如图2、4所示,车轴6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有的两个车轮3、V型支撑7、如图5所示,固定套12的外圆面上固定安装有的第一齿轮10、动力机构9、限位机构40,如图2、4所示,其中车架2通过其下表面对称固定安装的两个V型支撑7与所述车轴6相固连;车架2的前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车斗1底部的前端相连;如图4、5所示,固定套12套在车轴6上,且固定套12远离第一齿轮10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一个车轮3的侧面上;动力机构9安装在车架2上,且与第一齿轮10相配合;限位机构40安装在车架2上,且限位机构40与动力机构9相配合。
上述动力机构9包括,如图8所示,具有第一滑槽23的第一固定板15、导轨13、如图9所示,第一弹簧26、具有两个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导块27的重块18、第一齿条19、第三齿轮20、第二齿条21、如图10所示,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A导块30的A滑块29、A弹簧28、如图14所示,第二L型板16、由伸缩内轴34和外套轴35构成的伸缩轴36、第四齿轮22、锥齿组合32、惰轮69、固定环38、第三L型板33、转轴31、第二齿轮17,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固定板15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2的下表面上;如图8、9所示,第一滑槽23的上下槽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导槽24,重块18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滑槽23中,两个第一导块27分别滑动于两个第一导槽24中;第一弹簧26的一端安装在重块18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滑槽23的侧槽面上,第一弹簧26位于第一滑槽23中;第一齿条19的一端与重块18相固连,另一端穿出第一固定板15;如图8所示,第一L型板1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板15的下表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导轨13;如图10所示,导轨13中的两侧壁面上对称开有两个A导槽25,如图10、11所示,A滑块29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导轨13中,两个A导块30分别滑动于两个A导槽25中;第二齿条21的一端与A滑块29的上表面相固连,另一端穿出导轨13;A弹簧28套在第二齿条21上,A弹簧28的一端与A滑块29的上表面相固连,另一端与导轨13中的上壁面相固连;如图10所示,转轴31通过轴承安装在A滑块29的圆孔中,转轴3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17;如图5所示,第二L型板16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2的下表面上,如图14所示,另一端通过所设轴承安装有伸缩轴36,伸缩轴36的外套轴35位于第二L型板16上,外套轴35的远离伸缩内轴3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四齿轮22,如图10所示,伸缩轴36的伸缩内轴34通过锥齿组合32与转轴31远离第二齿轮17的一端相传动连接,如图14所示,伸缩内轴34上固定套有固定环38,固定环38位于锥齿组合32与外套轴35之间;如图10、12所示,第三L型板3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A滑块29的上表面上,另一端处开有圆孔,且该圆孔的内圆面上开有环槽37;如图12所示,伸缩内轴34穿过第三L型板33中的圆孔,且伸缩内轴34上的固定环38位于环槽37中,固定环38与环槽37形成转动配合;如图14所示,第三齿轮20通过轴安装在第二L型板16远离车架2的一端侧面上;第一齿条19穿出第一固定板15的一端与第三齿轮20相啮合;第二齿条21穿出导轨13的一端与第三齿轮20相啮合;如图9、13所示,第一齿条19和第二齿条21相垂直且错位分布;如图5所示,惰轮69通过轴安装在上述车架2的下表面上;如图14、15所示,惰轮69与第四齿轮22相啮合。
如图6所示,上述第二齿轮17与第一齿轮10相传动配合;导轨13位于第一齿轮10面向把手4的一侧。
上述限位机构40包括,如图17所示,具有贯通的弧形槽50的引导块43、具有方孔51的弧形条41、如图14所示,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导块55的滑动条62、第二弹簧56、第三齿条54、如图8所示,具有贯通的第二滑槽46的第二固定板45,如图5所示,其中第二固定板45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2的下表面上;如图14所示,滑动条62的一端侧面上安装有第三齿条54,另一端具有尖角52;如图15所示,滑动条62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滑槽46中,滑动条62的两端均穿出第二固定板45,两个第二导块55分别滑动于两个第二导槽47中;两个第二弹簧56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块55上,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槽47的槽面上,两个第二弹簧56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导槽47中;如图2、3所示,弧形条41通过固定块42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斗1后端的外侧面上,如图17所示,弧形条41远离固定块42的一端具有斜面57;如图2、3所示,引导块43固定安装在上述车架2前端的端面上;如图16、17所示,弧形条41与引导块43中的弧形槽50相插入配合;如图16所示,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与弧形条41中的方孔51相插入配合;弧形条41的斜面57与滑动条62的尖角52相挤压配合。
如图14所示,上述惰轮69与第三齿条54相啮合。
如图16所示,当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位于弧形条41的方孔51中时,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的下表面与方孔51中的下表面相贴合。尖角52的设计使得滑动条62更顺畅地插入到方孔51中。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的下表面与方孔51中的下表面相贴合的设计要求是为了保证滑动条62能对弧形条41产生限位作用。
如图1、3所示,它还包括吊装环70,其中上述车架2的四角处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吊装环70。这样设计在于,便于钢丝绳通过挂钩与吊装环70相连,使得车架2利用钢丝绳往高处吊装。
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固定板15中的第一滑槽23的中心线与上述车架2的下表面相平行;上述导轨13的中心线与上述车架2的下表面相垂直。
上述把手4远离车架2的一端安装有橡胶手握套。
上述重块18由铁材料或者钢材料制成。
上述第一弹簧26和A弹簧28均为拉伸弹簧。
上述锥齿组合32是由两个旋转轴31线互为90度夹角的两个相啮合的锥齿轮构成。
上述第二弹簧56为压缩弹簧;如图16所示,当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位于弧形条41的方孔51中,且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将弧形条41限位时,如图15所示,第二弹簧56处于未被压缩的状态。
上述弧形条41的弧度所处的圆心与车斗1和车架2相铰接的点同心。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车斗1在围绕铰接点翻转时,车斗1能使得弧形条41顺畅地从引导块43的弧形槽50中脱离,从而解除车斗1与车架2的限位。
上述引导块43的弧形槽50中涂有润滑脂,便于弧形条41顺畅地进出于引导块43的弧形槽50中。
如图6所示,第二齿轮17与第一齿轮10相传动配合,导轨13位于第一齿轮10面向把手4的一侧的设计在于:第一,当A滑块29未经转轴31带动第二齿轮17沿着导轨13向下移动时,第二齿轮17不会与第一齿轮10产生啮合。第二,当A滑块29经转轴31带动第二齿轮17沿着导轨13向下移动时,第二齿轮17会与第一齿轮10产生啮合;当车架2的前端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过程中,车轮3基本停在原地不动,如图18中(a)所示,进而固定套12和第一齿轮10基本不动,第二齿轮17会在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且该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会产生顺时针的自转;第一齿轮10不旋转,第二齿轮17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一齿轮10会给第二齿轮17一个沿着啮合点斜向下的拨动力F1,且该F1的指向与第二齿轮17的外圆面相切;该拨动力F1的好处使得第二齿轮17具有沿着导轨13的方向始终向下移动的趋势,这样便能保证第二齿轮17在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能牢牢与第一齿轮10相啮合而不会脱离,保证第二齿轮17的旋转动力能够稳定传递出去。第三,当车架2的前端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上摆动复位过程中,车轮3基本停在原地不动,如图18中(b)所示,进而固定套12和第一齿轮10基本不动,第二齿轮17会在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且该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会产生逆时针的自转;第一齿轮10不旋转,第二齿轮17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一齿轮10会给第二齿轮17一个沿着啮合点斜向上的拨动力F2,且该F2的指向与第二齿轮17的外圆面相切;该拨动力F2的好处使得第二齿轮17具有沿着导轨13的方向始终向上移动的趋势,这样便能保证第二齿轮17在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会出现时而与第一齿轮10相啮合,时而与第一齿轮10脱离啮合的重复间歇性现象,从而第二齿轮17的旋转动力只能间歇性传递出去。第四,当车架2的前端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上摆动复位到一定角度后,A滑块29经转轴31会带动第二齿轮17沿着导轨13向上移动复位,第二齿轮17脱离与第一齿轮10的啮合。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
当本发明的搬运装置平稳的放置在地面上时,支撑脚5与地面接触,车架2不与地面平行,车架2的后端向下倾斜5°~10°之间,车斗1放置车架2上,车斗1和车架2处于上锁状态。这样在车斗1装入建筑物料时,车斗1不会因为前端的重量过大而出现翻斗现象。
设定第三齿条54靠近滑动条62远离尖角52的一端为末端,第三齿条54的另一端为前端。
在本发明的搬运装置平稳的放置在地面上时,此状态下的搬运装置为初始状态:第一弹簧26和A弹簧28均未被拉伸,A滑块29位于导轨13的中间部分,第二齿轮17未与第一齿轮10产生啮合;惰轮69与第三齿条54的末端相啮合,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位于弧形条41的方孔51中,且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将弧形条41限位,第二弹簧56处于未被压缩的状态。这样车斗1与车架2之间处于上锁状态。
当工人用本发明搬运装置在搬运建筑物料的过程中,车架2与路面之间基本处于相平行的状态;车轮3在路面上的滚动不会使得车轴6旋转,相应的车轮3经固定套12带动第一齿轮10旋转。
当工人需要将搬运装置中的建筑物料卸料时,工人停止推动搬运装置继续前进,此时车轮3基本停在原地不动,进而固定套12和第一齿轮10基本不会旋转。工人通过上翘把手4使得车架2从水平状态围绕车轴6的轴线摆动,车架2的前端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在车架2的前端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过程中,车架2上所安装的结构及相关结构均会跟随车架2摆动,第一固定板15和导轨13也跟随车架2摆动。当车架2的前端从水平状态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翻转15°~20°后,随着车架2的前端继续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如图9所示,第一固定板15跟随车架2的翻转使得重块18的重力沿着第一滑槽23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分力逐渐增大,直到该分力增大到足够量来克服第一弹簧26的拉力,而使得重块18向第一弹簧26的方向移动较大距离,第一弹簧26被拉伸,重块18带动第一齿条19向远离第一弹簧26的方向移动,第一齿条19经第三齿轮20带动第二齿条21向A滑块29的方向移动,第二齿条21带动A滑块29沿着导轨13的方向向下移动,A弹簧28被拉伸;A滑块29经第三L型板33、固定环38带动伸缩内轴34向远离外套轴35的方向移动,A滑块29经转轴31带动第一齿轮10沿着导轨13向下移动时,第二齿轮17会与第一齿轮10产生啮合。当第二齿轮17与第一齿轮10相啮合后,重块18所在的位置,以及第一固定板15所在的倾角使得重块18的重力经第一齿条19、第三齿轮20、第二齿条21、A滑块29和转轴31传递给第二齿轮17,使得第二齿轮17与第一齿轮10维持住良好的啮合关系。随着车架2的前端继续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车架2上所安装的结构及相关结构均会跟随车架2继续摆动,第二齿轮17开始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且该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会产生顺时针的自转。如图18中的(a)所示,由于第一齿轮10基本不旋转,那么在第二齿轮17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一齿轮10会给第二齿轮17一个沿着啮合点斜向下的拨动力F1,且该F1的指向与第二齿轮17的外圆面相切;该拨动力F1的好处使得第二齿轮17具有沿着导轨13的方向始终向下移动的趋势,这样便能保证第二齿轮17在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能牢牢与第一齿轮10相啮合而不会脱离,保证第二齿轮17的旋转动力能够稳定传递出去。
如图10、14所示,第二齿轮17顺时针的自转的过程中,第二齿轮17经转轴31、锥齿组合32、伸缩轴36、第四齿轮22带动惰轮69顺时针旋转;如图14、15所示,俯视看惰轮69,惰轮69的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三齿条54带动滑动条62向惰轮69的方向移动,滑动条62使得第二导块55压缩第二弹簧56;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从弧形条41的方孔51中脱离后,解除车斗1与车架2之间的上锁状态。随着车架2的前端继续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第二齿轮17继续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顺时针公转,第二齿轮17的继续顺时针自转使得惰轮69继续顺时针旋转,惰轮69继续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三齿条54带动滑动条62向惰轮69的方向移动到最大位置,惰轮69持续拨动第三齿条54的前端;滑动条62向惰轮69的方向移动到最大位置的状态,维持住了滑动条62不会移动复位,进而滑动条62不会对弧形条41重新限位。
当车架2的前端继续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下摆动到一定程度后,车斗1的重心将越过车轴6所在的竖直线,那么车斗1及建筑物料的重量使得车斗1围绕铰接点自动翻转,车斗1经固定块42带动弧形条41从引导块43中的弧形槽50中脱离;这样车斗1中的建筑物料在车斗1的自动翻转下倾倒在预先设置的倾倒点。
当车斗1中的建筑物料倾倒完毕后,工人将车架2重新平稳的放置在地面上;期间,车架2的前端围绕车轴6的轴线向上摆动复位,车架2上所安装的结构及相关结构均会跟随车架2摆动,第一固定板15和导轨13也跟随车架2摆动。在第一固定板15和导轨13刚开始跟随车架2摆动复位的阶段,第一弹簧26的复位力不足以使重块18移动复位,进而第二齿轮17会依然与第一齿轮10处于啮合状态;期间,如图18中(b)所示,第一齿轮10基本不旋转,第二齿轮17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一齿轮10会给第二齿轮17一个沿着啮合点斜向上的拨动力F2,且该F2的指向与第二齿轮17的外圆面相切;该拨动力F2的好处使得第二齿轮17具有沿着导轨13的方向始终向上移动的趋势,这样便能保证第二齿轮17在围绕第一齿轮10的外圆面上逆时针公转过程中,第二齿轮17会出现时而与第一齿轮10相啮合,时而与第一齿轮10脱离啮合的重复间歇性现象,从而第二齿轮17的旋转动力只能间歇性传递出去。第二齿轮17间歇性的逆时针自转的过程中,第二齿轮17经转轴31、锥齿组合32、伸缩轴36、第四齿轮22带动惰轮69间歇性逆时针旋转;惰轮69间歇性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三齿条54带动滑动条62向远离惰轮69的方向移动复位,在第二弹簧56的复位作用下,第二导块55辅助滑动条62移动复位。随着第二齿轮17继续间歇性的逆时针自转,惰轮69继续间歇性逆时针旋转,第四齿轮22会间歇性拨动第三齿条54的末端,第三齿条54带动滑动条62的移动复位结束。
在第一固定板15和导轨13跟随车架2摆动复位到一定程度后,重块18的重力的斜向下分力不足以克服第一弹簧26的复位力,第一弹簧26带动重块18移动复位,重块18经第一齿条19、第三齿轮20、第二齿条21带动A滑块29沿着导轨13向上移动复位,A弹簧28的复位辅助A滑块29的移动复位,A滑块29经转轴31带动第二齿轮17脱离与第一齿轮10的啮合,从而第四齿轮22和惰轮69均不再旋转。当工人将车架2重新平稳的放置在地面后,重块18、A滑块29和滑动条62恢复到初始状态。
当工人将翻转后的车斗1重新通过翻转的方式放置在车架2的过程中,弧形条41会穿过引导块43中的弧形槽50,且弧形条41的斜面57会挤压滑动条62的尖角52处的上斜面57,从而滑动条62向惰轮69的方向移动,第二弹簧56被压缩,弧形条41具有斜面57的一端会越过滑动条62;在弧形条41具有斜面57的一端会越过滑动条62后,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会与弧形条41的内弧面相挤压接触;在车斗1平稳放置在车架2上后,弧形条41便不再运动,此时弧形条41的方孔51与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相对应,滑动条62具有尖角52的一端在第二弹簧56的复位作用下重新插入到方孔51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是:在车架的前端向下摆动以使得车斗进行卸料的过程中,重块在利用其较大的重力下使得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且车架的摆动使得第二齿轮沿着第一齿轮的外圆面进行顺时针公转,从而使第二齿轮产生顺时针的自转,第二齿轮的旋转经过相关的齿轮、轴、齿条的传递后,使得滑动条来解除车斗与车架的上锁状态;随后,在车架摆动到一定角度后,车斗中的建筑物料在车斗的自动翻转下倾倒在预先设置的倾倒点。在整个卸料过程中,车斗和车架的上锁状态被解除完全是自动化,以及车斗卸料也是通过自动翻转来实现的;相比较于传统的可分离的车斗的搬运装置卸料过程,本发明的搬运装置不需要手动解除车斗与车架限位的操作便可实现自动卸料,为工人实际的卸料操作过程节省了一个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人卸掉建筑物料时的效率,有利于本发明的推广。本发明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