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01449A -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01449A
CN109601449A CN201910086225.6A CN201910086225A CN109601449A CN 109601449 A CN109601449 A CN 109601449A CN 201910086225 A CN201910086225 A CN 201910086225A CN 109601449 A CN109601449 A CN 1096014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monia nitrogen
eriocheir hepuensis
group
concentration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62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永岩
李帆
方怀义
刘珂
李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Qi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Qi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08622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014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01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14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9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crustaceans, e.g. lobsters or shri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所述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采用氨氮0~100mg/L浓度养殖合浦绒螯蟹。本发明在0~100mg/L低浓度组下的合浦绒螯蟹的养殖存活率高、摄食率高;养殖安全浓度为0~10mg/L范围内。同时说明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清除残饵、死蟹以及时刻观测氨氮浓度的重要性。

Description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蟹类的生长发育受氨氮影响显著。水生生物的排泄物、残饵、腐败的尸体都会引起水环境中氨氮浓度的升高,控制好氨氮浓度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在如今的蟹类养殖过程中,为了增加蟹类产量,养殖工作人员会投喂过量的饵料,也就导致水体氨氮浓度过高。现有等研究表明氨氮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大眼幼体24h的LC50为90.1mg/L,并且发现中华绒螯蟹幼体对氨氮的抵抗力比目前研究的其他甲壳动物要弱。现有发现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在氨氮浓度为16.86mg/L的水环境中时,蓝蟹的存活率和蜕壳率受氨氮影响显著。现有研究发现把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仔蟹放在氨氮浓度为5mg/L的水环境中96h存活率仅为62.5%。现有研究表明总氨氮对中华绒螯蟹幼蟹96h的LC50为119.67mg/L。现有研究表明把河蟹仔蟹放在氨氮浓度为4mg/L的水环境中96h存活率仅为30%,并且发现河蟹Z1、Z2幼体时期对氨氮的敏感度比Z3和M时期要高的多。现有研究发现氨氮会影响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幼体的存活率以及蜕壳率。但关于氨氮对合浦绒螯蟹存活和摄食方面的研究还没见有报道,所以进行此试验也是为今后合浦绒螯蟹的科学研究和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水环境中以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的总和称为氨氮,非离子氨和铵离子可随水体中PH、温度、溶解氧、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而相互转换,其中非离子氨是导致蟹类机体中毒的主要物质,中毒机理是由于水体中非离子氨浓度过高通过蟹类的鳃组织侵入其机体,导致血蓝蛋白的载氧功能降低,使蟹类呼吸困难,严重时可造成蟹类组织器官的损伤或者死亡。大量的研究发现氨氮对水生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每一种水生动物对氨氮的耐受性是不同的,而且同一种水生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氨氮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氨氮对水生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每一种水生动物对氨氮的耐受性是不同的,而且同一种水生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氨氮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合浦绒螯蟹存活的氨氮测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优质的合浦绒螯蟹与饵料;每个塑料桶内放入10只合浦绒螯蟹,为一个氨氮组;试验前,把7组蟹分别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里暂养3d,暂养结束后的次日开始骤变实验;
步骤二:氨氮骤变,氨氮浓度设置为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300mg/L共7个梯度,分为7个氨氮组,观察、投饵和换水时对塑料桶内合浦绒螯蟹的活力、存活、摄食等情况做好记录,并用溶氧仪、水银温度计、PH计分别测量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是否恒定;
步骤三: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把各个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分别放入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2d,暂养期间按照氨氮骤变实验的方法进行管理,用暂养期间所记录的摄食、存活、活力等数据分析每组蟹的恢复情况;
步骤四:氨氮渐变,第1d,7组蟹分别都生活在氨氮浓度为0mg/L的水体中;第2d换水的时候,第2~7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升为50mg/L;第3d换水的时候,第3~7组的氨氮浓度升为100mg/L;同理,往后每天都以增加50mg/L的速度上升,升到最后一组的蟹死完或者氨氮浓度为300mg/L为止;氨氮渐变后进行恢复实验。
进一步,养殖容器为45×30×30cm,容量为50L塑料方桶。
进一步,氨氮实验重复做3次,相当于3个周期,氨氮骤变实验的周期4d,氨氮渐变实验的周期是7d。
进一步,合浦绒螯蟹在实验室暂养期间,室温长期保持在28~30℃、水温为25~27℃、pH值为7.5~8.5、水中溶解氧为6.8mg/L~7.2mg/L。
进一步,步骤一中,合浦绒螯蟹,选择附肢完好健全、活力充沛、胸甲宽25~35mm、长23~28mm、体重10~15g的蟹;用塑料泡沫箱装水充气带回实验室分装暂养。
进一步,步骤一中,饵料,选取新鲜的鱿鱼肉作为合浦绒螯蟹的饵料。
进一步,步骤二中,在曝气48h的自来水中加入氯化铵,用以调节试验水体中氨氮的浓度。
进一步,步骤二中,具体的骤变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1)第1d的前12h,每0.5h观察一次;后12h,每2h观察一次;第2d起,每6h观察一次;
(2)每天晚上10:00开始投饵(约10g/组),次日早上8:00点取出每个氨氮组的剩余饵料并称重做好记录;
(3)每天早上取出剩余饵料后,开始为每个氨氮组的蟹换一次水,每次观察、投饵和换水时对塑料桶内合浦绒螯蟹的活力、存活、摄食等情况做好记录,并用溶氧仪、水银温度计、PH计分别测量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是否恒定。
进一步,步骤四中,渐变实验和骤变实验的氨氮设置和管理方法都一样。
进一步,步骤四中,渐变实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第1d,7组蟹分别都生活在氨氮浓度为0mg/L的水体中;
(2)第2d换水的时候,1组水体中氨氮浓度依然为0mg/L,第2~7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升为50mg/L;
(3)第3d换水的时候,1组氨氮浓度仍然为0mg/L,第2组的氨氮浓度继续保持50mg/L,第3~7组的氨氮浓度升为100mg/L;
(4)同理,往后每天都以增加50mg/L的速度上升,升到最后一组的蟹死完或者氨氮浓度为300mg/L为止。
进一步,步骤四中,氨氮渐变后的恢复实验,管理和方法与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相同。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在0~100mg/L低浓度组下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摄食率都比150~300mg/L高浓度组的合浦绒螯蟹要高,处于低浓度下的合浦绒螯蟹活力充沛,还会主动攻击,处于高浓度下的合浦绒螯蟹潜伏于桶底,个别会有附肢脱落现象。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清除残饵、死蟹以及时刻观测氨氮浓度的重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浦绒螯蟹存活的氨氮测定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的LC50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骤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率的影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存活时间的影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渐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浦绒螯蟹存活的氨氮测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选取优质的合浦绒螯蟹与饵料;每个塑料桶内放入10只合浦绒螯蟹,为一个氨氮组;试验前,把7组蟹分别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里暂养3d,暂养结束后的次日开始骤变实验;
S102:氨氮骤变,氨氮浓度设置为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300mg/L共7个梯度,分为7个氨氮组,观察、投饵和换水时对塑料桶内合浦绒螯蟹的活力、存活、摄食等情况做好记录,并用溶氧仪、水银温度计、PH计分别测量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是否恒定;
S103: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把各个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分别放入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2d,暂养期间按照氨氮骤变实验的方法进行管理,用暂养期间所记录的摄食、存活、活力等数据分析每组蟹的恢复情况;
S104:氨氮渐变,第1d,7组蟹分别都生活在氨氮浓度为0mg/L的水体中;第2d换水的时候,第2~7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升为50mg/L;第3d换水的时候,第3~7组的氨氮浓度升为100mg/L;同理,往后每天都以增加50mg/L的速度上升,升到最后一组的蟹死完或者氨氮浓度为300mg/L为止;氨氮渐变后进行恢复实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养殖容器为45×30×30cm,容量为50L塑料方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实验重复做3次,相当于3个周期,氨氮骤变实验的周期4d,氨氮渐变实验的周期是7d。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浦绒螯蟹在实验室暂养期间,室温长期保持在28~30℃、水温为25~27℃、pH值为7.5~8.5、水中溶解氧为6.8mg/L~7.2mg/L。
步骤S101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浦绒螯蟹,选择附肢完好健全、活力充沛、胸甲宽25~35mm、长23~28mm、体重10~15g的蟹;用塑料泡沫箱装水充气带回实验室分装暂养。
步骤S101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饵料,选取新鲜的鱿鱼肉作为合浦绒螯蟹的饵料。
步骤S102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曝气48h的自来水中加入氯化铵,用以调节试验水体中氨氮的浓度。
步骤S102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的骤变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1)第1d的前12h,每0.5h观察一次;后12h,每2h观察一次;第2d起,每6h观察一次;
(2)每天晚上10:00开始投饵(约10g/组),次日早上8:00点取出每个氨氮组的剩余饵料并称重做好记录;
(3)每天早上取出剩余饵料后,开始为每个氨氮组的蟹换一次水,每次观察、投饵和换水时对塑料桶内合浦绒螯蟹的活力、存活、摄食等情况做好记录,并用溶氧仪、水银温度计、PH计分别测量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是否恒定。
步骤S104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渐变实验和骤变实验的氨氮设置和管理方法都一样。
步骤S104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渐变实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第1d,7组蟹分别都生活在氨氮浓度为0mg/L的水体中;
(2)第2d换水的时候,1组水体中氨氮浓度依然为0mg/L,第2~7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升为50mg/L;
(3)第3d换水的时候,1组氨氮浓度仍然为0mg/L,第2组的氨氮浓度继续保持50mg/L,第3~7组的氨氮浓度升为100mg/L;
(4)同理,往后每天都以增加50mg/L的速度上升,升到最后一组的蟹死完或者氨氮浓度为300mg/L为止。
步骤S104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氨氮渐变后的恢复实验,管理和方法与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浦绒螯蟹养殖方法,采用0~100mg/L低浓度养殖合浦绒螯蟹。
下面结合具体实验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材料与方法
1、蟹和饵料、养殖水及养殖桶
2、实验仪器
溶氧仪(美国YSI-PRO ODO型)、PH计(意大利HANNA HI8424型)、水银温度计(HONGSHENG)、电子天平(美国OHAUS CAV114C)、氯化铵(白色粉剂,具有刺激性气味,分析纯,500g/瓶。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药品批号为CAS:10049-04-4)
3方法
合浦绒螯蟹在实验室暂养期间,室温长期保持在28~30℃、水温为25~27℃、pH值为7.5~8.5、水中溶解氧为6.8mg/L~7.2mg/L。每个塑料桶内放入10只合浦绒螯蟹,为一个氨氮组。氨氮实验重复做3次(相当于3个周期),氨氮骤变实验的周期4d,氨氮渐变实验的周期是7d。
(1)氨氮骤变实验
在曝气48h的自来水中加入氯化铵,用以调节试验水体中氨氮的浓度。骤变实验的氨氮浓度设置为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300mg/L共7个梯度,分为7个氨氮组。试验前,把7组蟹分别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里暂养3d,暂养结束后的次日开始骤变实验。骤变试验第1d的前12h,每0.5h观察一次;后12h,每2h观察一次。第2d起,每6h观察一次。每天晚上10:00开始投饵(约10g/组),次日早上8:00点取出每个氨氮组的剩余饵料并称重做好记录。每天早上取出剩余饵料后,开始为每个氨氮组的蟹换一次水。每次观察、投饵和换水时对塑料桶内合浦绒螯蟹的活力、存活、摄食等情况做好记录,并用溶氧仪、水银温度计、PH计分别测量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是否恒定。
(2)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
做完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骤变实验后,把各个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分别放入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2d。暂养期间按照氨氮骤变实验的方法进行管理,用暂养期间所记录的摄食、存活、活力等数据分析每组蟹的恢复情况。
(3)氨氮渐变实验
渐变实验和骤变实验的氨氮设置和管理方法都一样。区别在于,骤变实验中,第1d,7组蟹分别都生活在氨氮浓度为0mg/L的水体中。第2d换水的时候,1组水体中氨氮浓度依然为0mg/L,第2~7组水体中氨氮浓度升为50mg/L。第3d换水的时候,1组氨氮浓度仍然为0mg/L,第2组的氨氮浓度继续保持50mg/L,第3~7组的氨氮浓度升为100mg/L。同理,往后每天都以增加50mg/L的速度上升,升到最后一组的蟹死完或者氨氮浓度为300mg/L为止。
(4)氨氮渐变后的恢复实验
该试验的管理和方法与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相同。
(二)结果
1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的影响
(1)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
把所有的蟹都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3d后,直接分别放入氨氮浓度为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300mg/L的水中进行骤变实验,每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情况有所差异,结果见图2。
如图2所示,把在淡水中暂养了3天的合浦绒螯蟹直接放入各个氨氮梯度中,据统计分析发现,合浦绒螯蟹在氨氮为0mg/L和50mg/L的时候存活率最高,达到了100%,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F(6,14)=78.222,p<0.05);100mg/L氨氮组的存活率为76.7%,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250~300mg/L氨氮组的存活率最低,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200以下氨氮组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合浦绒螯蟹在氨氮为0mg/L和50mg/L的时候存活时间最久,达到了96h,100mg/L氨氮组的存活时间次之,为94h,三者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F(6,14)=104.775,p<0.05);150~200mg/L氨氮组的存活时间一般,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00mg/L氨氮组的存活时间仅为42.8h,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由以上分析,300mg/L及以上氨氮浓度为合浦绒螯蟹幼蟹不能存活的浓度,0~250mg/L氨氮浓度为合浦绒螯蟹幼蟹能存活的浓度,0~50mg/L氨氮浓度为合浦绒螯蟹幼蟹最适宜存活的浓度。
(2)Probit分析
用Probit回归分析,对图2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氨氮骤变在不同时间段下的毒力回归方程,结果见表1。
如图3所示,骤变24和36h时,氨氮LC50值较高,但随着骤变时间的增加,LC50值逐渐降低,骤变72h时,基本趋于稳定,骤变96h时,氨氮LC50值为145.30mg/L。说明合浦绒螯蟹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可以在较高氨氮浓度下存活,当氨氮浓度超过145.30mg/L时,会对合浦绒螯蟹幼蟹的存活率产生影响。
表1不同时间段下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的毒力回归方程
如图3所示,氨氮骤变不同时间段下氨氮的LC50结果。
(3)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
做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试验之前,检测出饵料在0~300mg/L的7个氨氮浓度条件下存放10h的溶解率,便于修正摄饵量。合浦绒螯蟹幼蟹的相对摄饵率为每组合浦绒螯蟹的日摄饵量减去饵料溶解的量,然后除以每组蟹的重量,所得的相对值。
把所有的蟹都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3d后,直接分别放入氨氮浓度为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300mg/L的水中进行骤变实验,每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情况有所差异;
如表2所示、如图4所示,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最高,达到6.08%,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F(6,14)=510.214,p<0.05);5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次之,达到5.23%,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10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一般,为4.31%,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15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偏低,为3.12%,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50~30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极低,相互之前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2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
(4)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活力的影响
把合浦绒螯蟹直接从曝气48h的自来水中转移至含有各个不同浓度氨氮的水体中,不同氨氮组间蟹的活力存在显著差别。在氨氮0~50mg/L条件下,合浦绒螯蟹的活力非常强,反应迅速,攻击力强。在氨氮100mg/L条件下,合浦绒螯蟹活力一般,运动量也少。在氨氮150~350mg/L条件下,合浦绒螯蟹活力极差,有大量附肢脱落。合浦绒螯蟹在0~50mg/L条件下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侧面说明了合浦绒螯蟹对氨氮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过高的氨氮浓度对合浦绒螯蟹幼蟹的危害十分严重。详情见表3。
表3氨氮骤变对合浦绒螯蟹活力的影响
做完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骤变实验后,把0~250mg/L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直接放入曝气两天的自来水中进行暂养。
如图5所示,暂养两天期间0~150mg/L氨氮组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0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次之,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F(5,12)=79.372,p<0.05);25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为0,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25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时间仅为24h,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F(5,12)=10.039,p<0.05);也就说明了,0~150mg/L氨氮范围内的骤变试验,对于还存活着的合浦绒螯蟹日后的存活几乎没有影响。合浦绒螯蟹所处环境在氨氮浓度200mg/L以上时,对其日后的存活影响较大。
(6)氨氮骤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的影响
做完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骤变实验后,把0~250mg/L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直接放入曝气两天的自来水中进行暂养。由于25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在恢复实验首天已全部死亡,故没有相应的摄饵数据。恢复试验期间各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也存在差别,见表4。
表4氨氮骤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
如表4可知,恢复试验中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最高,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F(4,10)=43.631,p<0.05);50~100mg/L氨氮组的摄饵率较好,二者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mg/L氨氮组摄食率最低,与其他氨氮组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氨氮浓度越高,对合浦绒螯蟹幼蟹日后恢复摄饵的影响就越严重。因此在养殖合浦绒螯蟹时,一定要控制好氨氮浓度,以免浓度过高对合浦绒螯蟹日后的摄食造成影响。
2、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的影响
(1)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
把试验水体中氨氮浓度从0mg/L逐渐升至350mg/L的过程中,合浦绒螯蟹在不同的氨氮浓度梯度下的存活情况也不同。
如图6-图7所示,合浦绒螯蟹在氨氮渐变过程中,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存活时间最久,达到168h,50~100mg/L氨氮组的存活时间次之,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0mg/L氨氮组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F(6,14)=32.255,p<0.05);150mg/L氨氮组的存活时间和50~100mg/L氨氮组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200mg/L以上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300mg/L氨氮组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50mg/L以下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合浦绒螯蟹在氨氮浓度为0mg/L的时候存活率最高,达到了100%,50mg/L氨氮组的存活率次之,达到90%,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F(6,14)=91.100,p<0.05);100mg/L氨氮组的存活率一般,为80%,与其他氨氮组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250mg/L氨氮组之间存活时间偏低,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2)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的影响
表5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
如表5所示,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受氨氮渐变影响;渐变试验中0mg/L氨氮组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最高,达到6.08%,50mg/L氨氮组的摄饵率次之,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F(6,14)=56.285,p<0.05);100mg/L氨氮组的摄饵率一般,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150mg/L氨氮组的摄饵率较差,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250mg/L氨氮组互相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0mg/L氨氮组摄饵率为0,与其他氨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氨氮在0~50mg/L之间缓慢变化时对合浦绒螯蟹摄食的影响最小,随着每日氨氮浓度的升高,合浦绒螯蟹幼蟹的摄食率逐渐降低。
(3)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活力的影响
把合浦绒螯蟹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3d后开始渐变实验,不同氨氮组间蟹的活力存在显著差别,详情见表6。
表6氨氮渐变对合浦绒螯蟹活力的影响
(4)氨氮渐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
做完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渐变实验后,把0~250mg/L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直接放入曝气2d的自来水中进行暂养。
如图8所示,暂养两天期间0~200mg/L氨氮组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250mg/L氨氮组的存活率差异显著(F(5,12)=6.135,p<0.05);也与250mg/L氨氮组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F(5,12)=5.713,p<0.05);也就说明了,水环境中0~200mg/L氨氮浓度范围内的缓慢变化再恢复至0mg/L氨氮浓度时对合浦绒螯蟹幼蟹日后的存活影响不大。
(5)氨氮渐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的影响
做完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渐变实验后,把0~250mg/L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直接放入曝气2d的自来水中进行暂养。暂养期间各组合浦绒螯蟹的摄食率有所不同,结果见表7。
表7氨氮渐变后恢复对合浦绒螯蟹摄饵率的影响
如表7所示,暂养两天期间0mg/L氨氮组的摄饵率最高,达到6.29%,50~150mg/L氨氮组蟹的摄食率次之,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0~50mg/L氨氮组与200mg/L及以上氨氮组差异显著(F(5,6)=7.088,p<0.05);100~200mg/L氨氮组蟹的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150~250mg/L氨氮组蟹的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也就说明了,水环境中0~150mg/L氨氮浓度范围内的缓慢变化再恢复至0mg/L氨氮浓度时对合浦绒螯蟹幼蟹日后的摄食影响不大。
(三)结论
1合浦绒螯蟹的氨氮适应性
在本次氨氮骤变实验研究中观察发现,氨氮浓度在0mg/L时合浦绒螯蟹存活率为100%,当氨氮浓度升到100mg/L时,存活率为76.7%,150mg/L氨氮浓度下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仅为30%。从氨氮骤变试验存活和摄饵的数据分析来看,都说明了0~150mg/L氨氮为合浦绒螯蟹幼蟹可生存的浓度,0~50mg/L氨氮为合浦绒螯蟹幼蟹适宜生存的浓度。在氨氮渐变试验中可以看出,氨氮浓度升到100mg/L时,存活率为80%,比骤变试验中的76.7%要高,这是由于在氨氮骤变实验中在0mg/L的氨氮浓度突然升高到100mg/L的氨氮浓度,合浦绒螯蟹产生了生理上的应激,导致合浦绒螯蟹幼蟹的存活率没有渐变实验中的高。在氨氮渐变实验中,在氨氮浓度为0mg/L、50mg/L、100mg/L、150mg/L和200mg/L的条件下,合浦绒螯蟹幼蟹摄饵率分别为6.08%、5.56%、4.53%、3.40%和1.90%,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摄食率在降低,其原因是由于氨氮让中肠腺细胞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消化酶的分泌,导致食欲降低。
综上可知,在0~100mg/L低浓度组下的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摄食率都比150~300mg/L高浓度组的合浦绒螯蟹要高,处于低浓度下的合浦绒螯蟹活力充沛,还会主动攻击,处于高浓度下的合浦绒螯蟹潜伏于桶底,个别会有附肢脱落现象。这都说明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清除残饵、死蟹以及时刻观测氨氮浓度的重要性。
2养殖过程中降低氨氮浓度的建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氮源主要来自水生生物的排泄物、残饵及尸体,少量氮源来源于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固氮作用,还有雷电及宇宙射线的固氮等。所以水产养殖中的日常管理对于降低氨氮浓度非常重要,及时的打捞死掉的水生动物,合理的投喂饵料,每天定时记录养殖水体氨氮浓度等是日常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通常可采用增氧的方法,使氧气与氨氮充分接触反应生成无毒的硝酸态氮。也可以采用移植水生植物的方法吸收水体中的氮源。还可以定期泼洒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以及防止其他有害的微生物滋生。沸石在60g/L的Nacl溶液中加热,直到溶液沸腾,经Nacl处理过后的沸石能有效的吸附水体中的氨氮,本方法可适用于室内养殖。总之合理投喂饵料,捞出死去的水生动植物,及时的清理池底积累的有机废物才是养殖过程中控制好氨氮浓度的关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采用氨氮0~100mg/L浓度养殖合浦绒螯蟹。
CN201910086225.6A 2019-01-29 2019-01-29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Pending CN1096014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6225.6A CN109601449A (zh) 2019-01-29 2019-01-29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6225.6A CN109601449A (zh) 2019-01-29 2019-01-29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1449A true CN109601449A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18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6225.6A Pending CN109601449A (zh) 2019-01-29 2019-01-29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0144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7077A1 (en) * 2001-11-02 2003-05-08 The State Of Queensland, Through Its Departe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quatic animal husbandry
CN103704159A (zh) * 2013-12-04 2014-04-09 北海市振发海洋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远海梭子蟹幼蟹的培育方法
CN105994030A (zh) * 2016-05-12 2016-10-12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提高中华绒螯蟹仔蟹成活率的方法
CN107455303A (zh) * 2017-09-12 2017-12-12 钦州学院 通过控制敌百虫浓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存活率和摄饵量的方法
CN107960353A (zh) * 2017-09-12 2018-04-27 钦州学院 通过控制盐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饵量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7077A1 (en) * 2001-11-02 2003-05-08 The State Of Queensland, Through Its Departe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quatic animal husbandry
CN103704159A (zh) * 2013-12-04 2014-04-09 北海市振发海洋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远海梭子蟹幼蟹的培育方法
CN105994030A (zh) * 2016-05-12 2016-10-12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提高中华绒螯蟹仔蟹成活率的方法
CN107455303A (zh) * 2017-09-12 2017-12-12 钦州学院 通过控制敌百虫浓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存活率和摄饵量的方法
CN107960353A (zh) * 2017-09-12 2018-04-27 钦州学院 通过控制盐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饵量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廖永岩 等: "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试验", 《淡水渔业》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riarty Control of luminous Vibrio species in penaeid aquaculture ponds
Holguin et al. Two new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mangrove trees: Their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n vitro interaction with rhizosphere Staphylococcus sp.
CN103773723B (zh) 一种耐盐并具有低温生物脱氮功能的施氏假单胞菌
Khatoon et al. Formation of periphyton biofilm and subsequent biofouling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in nutrient enriched brackishwater shrimp ponds
Liu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ogenic Vibrio alginolyticus from diseased cobia Rachycentron canadum
Huong et al. Osmoregulation, growth and moulting cycles of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at different salinities
D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suscitation of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ibrio alginolyticus VIB283
Pereira et al. Ec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Amyloodinium ocellatum occurrences in cultivated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A case study
CN103891639A (zh) 一种建立淡水养殖池塘多级生物系统的方法
Yang et al. The salinity tolerance of the invasive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CN104737971A (zh) 一种养殖南美白对虾专用的水体渗透压调节剂及应用方法
CN109691409A (zh) 控制亚硝酸盐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和摄饵率方法
Joaquim et al. The effect of density in larval rearing of the pullet carpet shell Venerupis corrugata (Gmelin, 1791)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Gomes et al. Effect of salt in the water for transport on survival and on Na+ and K+ body levels of silver catfish, Rhamdia quelen, fingerlings
CN106577372A (zh)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Zheng et al. Factors regulating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amphipod Ampithoe valida in a eutrophic subtropical coastal lagoon
CN109601449A (zh) 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Abasolo-Pacheco et al. Response and condition of larvae of the scallops Nodipecten subnodosus and Argopecten ventricosus reared at the hatchery with different seawater sources
CN109644915A (zh) 通过控制温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饵率的方法
Pierrenia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Biofilter Media on 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 Removal and Survival Rate of Tilapia Gift Seeds (Oreochromis niloticus) in 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
CN1242053C (zh) 一种呋喃丹农药残留降解菌及其生产的菌剂
CN109819917A (zh) 控制二氧化氯浓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和摄饵率方法
Ge et al. Metabolism of marine net pen fouling organism community in summer.
CN115152670B (zh) 耐盐鳜鱼苗的驯化方法
CN107455303A (zh) 通过控制敌百虫浓度提高合浦绒螯蟹存活率和摄饵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