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3214B -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3214B
CN109593214B CN201811523471.5A CN201811523471A CN109593214B CN 109593214 B CN109593214 B CN 109593214B CN 201811523471 A CN201811523471 A CN 201811523471A CN 109593214 B CN109593214 B CN 1095932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linking
microspheres
sephadex
degree
crosslink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234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93214A (zh
Inventor
刘强
林锋
马海波
钟流福
陈琼娣
廖南山
李洁
童惠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Nanxi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Nanxi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Nanxi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Nanxi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234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932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93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3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93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3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4Crosslinking, e.g. vulcanising, of macromolecu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saccharides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J2301/00 or C08J2303/00
    • C08J2305/02Dextran; Derivatives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将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滤去多余碱液得到分散相;然后将分散相分散到连续相中并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本发明将已经交联过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使其带上足量的碱性物质,分散在连续相中遇到交联剂之后,在碱性物质的催化下,再次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从而提高交联度;同时在浸泡后滤去多余浸泡的碱液可避免分散相体积变大导致的团聚,避免二次交联产生粘连的不良状况,从而使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保留着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相同的粒径分布。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因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在生物、药物行业广泛应用。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合成一般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将反相反应物分散在油溶性介质中,单体水溶液作为水相液滴或粒子,在交联剂的作用下使水相液滴引发聚合。其中一种具体方法为,以葡聚糖氢氧化钠水溶液作为分散相,以掺有乳化剂司盘80的正辛烷作为连续相,将分散相与连续相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分散相形成稳定悬浮、具有一定粒径分布的小液滴;再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后,分散相小液滴逐渐被固化,形成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其流程如图1所示(一步交联)。在该过程中,环氧氯丙烷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环氧基开环反应,形成游离的氯丙醇碎片。葡聚糖长链上的羟基进攻氯丙醇上位阻小的碳原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随后,葡聚糖上的羟基和含有氯原子的大分子发生脱氯化氢反应,形成交联结构。该合成过程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在该葡聚糖(Dx)/氢氧化钠(NaOH)/环氧氯丙烷(ECH)的体系中,葡聚糖作为一个聚醚多元醇,在交联中起到骨架的作用,是整个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主体结构;氢氧化钠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和质子消除剂的作用,中和脱氯化氢反应产生的氯化氢产物,加速交联反应进行。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能将葡聚糖大分子长链紧紧固定,对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固化至关重要。
交联度是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一个重要参数。交联度,即交联密度,就是交联聚合物里面交联键的多少。对于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来说,交联密度越大,网孔结构就越紧密,吸水后的体积膨胀就越小,能允许进入内部的分子的分子量也就越小,反之亦然。
但交联度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很难被准确衡量,为了区分不同交联度的凝胶微球,我们用柱床体积来判断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交联度。柱床体积,即一克干胶在充分吸水膨胀后的体积(单位是ml/g)。柱床体积越大,即凝胶吸水后膨胀的体积越大,其交联度越小。在色谱应用中,不同柱床体积的凝胶能用来分离纯化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Figure BDA0001903777950000021
在合成过程中,许多参数能影响凝胶微球的粒径、粒径分布、交联度、表面形貌等性能。可将这些参数分为动力学参数—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和过程参数——搅拌速度、分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比和其性质、乳化剂浓度。
动力学参数对凝胶微球交联度有明显的影响。在动力学参数中,葡聚糖和氢氧化钠的浓度是影响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关键因素。葡聚糖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官能团,羟基官能团的多少对凝胶微球的交联密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葡聚糖的浓度,分散相液滴中羟基官能团就越多,聚合后葡聚糖微球交联度越高;同时,提高葡聚糖的浓度还可以增加葡聚糖分子间的相互纠缠,从而阻止葡聚糖分子链的放松与膨胀,提高微球的交联度。氢氧化钠在反应中作为一种催化剂及质子消除剂,提高氢氧化钠的浓度,葡聚糖和交联剂就会反应得更加彻底,从而提高微球的交联度。若氢氧化钠的浓度过低,生成的凝胶微球交联密度就低,机械强度不够,容易吸水胀破产生微球碎片。
提高葡聚糖或者氢氧化钠的浓度,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也会变宽。当分散相滴入连续相时,搅拌而带来的剪切力会将液滴打破,破碎的液滴随着交联剂的加入而固化,最终形成了葡聚糖凝胶微球。低粘度的分散相在滴入连续相的一瞬间会被打破成许多细小的液滴,粒径分布较窄。而随着葡聚糖或者氢氧化钠浓度的增加,分散相的粘度也会增加,分散相的粘弹性也会增加;有粘弹性的液滴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会进一步拉长,再被打破,最终得到一个较宽的粒径分布。有粘弹性的液滴也会减少乳化过程中液滴破碎速率,增加乳化液滴的体积,从而得到粒径较大的凝胶微球。
温度对交联反应的反应速率有影响,温度越高,交联反应的速率就会越快;但温度也同时影响着连续相的粘度,升高温度会降低连续相粘度与表面张力;搅拌产生的剪切力通过连续相传递至分散相,连续相粘度的降低会减少剪切力的传递,造成凝胶微球粒径变大。分散相液滴在油相中会有相互聚集的趋势,当温度升高时,连续相粘度降低,隔离分散相的能力也会降低,从而可能会造成微球相互粘连。当温度降低时,可以得到粒径较小的凝胶微球,同时凝胶微球相互粘连的可能性也会下降。
在过程参数中,搅拌速度是一个控制微球整体粒径的关键因素。在乳化阶段,搅拌所带来的剪切力通过连续相均匀地传递到分散相中。在乳化过程中增加搅拌速度,连续相给分散相的剪切力就会越大,分散相就会被打散成许多细小的液滴,从而得到粒径较小的凝胶微球且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较窄。反之亦然。
乳化剂的浓度也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有影响。分散相液滴在连续相中是以一个打破、融合、再打破、再融合的动态平衡形式存在。增加乳化剂的量可以降低相与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同时促进液滴的破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饱合浓度时,液滴一旦被打破,游离的表面活性剂会迅速包裹着破碎液滴,形成一个稳定的保护壳,同时阻止液滴融合的过程。增加乳化剂的量会轻微降低微球的粒径。当乳化剂浓度没有达到临界饱合浓度时,液滴不能有效被隔离,就可能会出现生成微球团聚的现象。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体积比会影响凝胶微球的形貌,当连续相能充分包裹分散相时,分散相才能以圆形液滴的形式存在。若连续相量少了,不能对分散相起到有效隔离的作用,分散相不能独立存在,制备出的凝胶微球就会出现相互粘连的情况。所以,为保证分散相能以独立分散液滴的形式存在,应保证分散相与连续相的比例在一定范围。
在药物释放以及分子排阻领域,对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交联度有独特的要求,同时也希望交联葡聚糖凝胶微具有较均一的粒径分布。考虑到上述各种动力学参数和过程参数对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性能的影响,单独改变单一参数,如改变氢氧化钠浓度、葡聚糖浓度虽然可以调整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交联度,但同时也会影响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当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达到G25时,即柱床体积4-6倍时,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已经变得很广,不利于微球的收集与应用。若生产G10或者G15这种柱床体积在3.5左右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更高浓度的葡聚糖或氢氧化钠,会导致分散相粘度更高、粒径分布更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提高其交联度的同时保持原有葡聚糖凝胶微球粒径分布。
本发明所述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为,将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滤去多余碱液得到分散相;然后将分散相分散到连续相中并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将已经交联好的、交联结构紧密程度较低、含有交联反应所需的羟基并具有均匀的粒径分布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使其带上足量的碱性物质;分散在连续相中、遇到交联剂之后,在碱性物质的催化下,会再次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从而提高交联度;同时在浸泡后滤去多余浸泡的碱液可避免分散相体积变大导致的团聚,避免二次交联产生粘连的不良状况,从而使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保留着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相同的粒径分布。
进一步,所述碱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8mol/L。
进一步,步骤S1中的浸泡时间为0.5~2h。通过充分浸泡可以使中间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带上足量的氢氧化钠,用于催化后续分子内二次交联反应。
进一步,步骤S2中所述分散相与连续相的比例为(1~3)g:50ml。
进一步,所述连续相为正辛烷。
进一步,所述连续相中掺杂有表面活性剂,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司盘80。在连续相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阻止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之间发生交联反应。
进一步,所述正辛烷与司盘80的比例为50ml:(1~3)g
进一步,所述交联剂为环氧氯丙烷。
进一步,所述正辛烷与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10:(1~2)。
进一步,所述交联反应温度为20~30℃,反应时间为23~25h。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步交联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二次交联流程图;
图3为实施例一所得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4为实施例一所得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5为实施一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与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比较照片;
图6为实施例二所得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7为实施例二所得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8为实施二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与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比较照片;
图9为对比例一第一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10为对比例一第二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11为对比例一第三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12为对比例二第一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13为对比例二第二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14为对比例二第三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15为葡聚糖质量和氢氧化钠质量对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将已经交联好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使其带上足量的碱性物质,分散到连续相、遇到交联剂后,在碱性物质的催化下,会再次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从而提高交联度,同时保留着与原来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相同的粒径分布。
本发明所述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是,将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滤去多余碱液得到分散相;然后将分散相分散到连续相中并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先将葡聚糖溶解在一碱溶液中,然后滴加到含有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油相(连续相)中匀速搅拌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然后加入交联剂后进行一次交联反应固化合成交联度不高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经清洗、收集后将一次交联得到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另一碱溶液中使其带上碱性物质,再滴加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中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然后加入交联剂进行二次交联反应得到交联度更高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在G50微球,即在柱床体积为9~11ml/g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交联,提高其交联度,同时保留其粒径分布,具体步骤如下:
本发明所用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可以选择直接在市场上购买的交联葡聚糖凝胶,也可以选择使用反相悬浮法或其他方法制备。本实施例以葡聚糖为原料,在连续相中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葡聚糖与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制得交联度较低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具体地,取10±1g氢氧化钠,加入纯净水配制成144±1g氢氧化钠溶液,为表述方便将其命名为碱溶液一。将60±1g葡聚糖溶解在碱溶液一中并置于均质乳化设备中以600±100rpm的速度搅拌至葡聚糖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称取60±1g司盘80,加入至1500±5ml正辛烷中,在均质乳化设备中以600±100rpm的速度搅拌至司盘80完全溶解至正辛烷中,得到连续相。然后在相同搅拌速度下用蠕动泵控制上述葡聚糖的氢氧化钠溶液以5.0±0.5ml/h的速度滴加到连续相中。滴加完成后,在25℃下以(600~1200)±100rpm的速度搅拌25~30min使其充分分散乳化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最后加入200±5ml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在25℃、600±50rpm搅拌速度下反应24±1h,充分发生交联固化反应,经清洗、收集得到充分吸水膨胀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此处将其命名为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
配制100ml浓度为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下称为碱溶液二;取50±1g上述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在碱溶液二中浸泡1h,然后抽滤至无多余浸泡的碱液,得到供后续操作的分散相。
将上述步骤所得分散相分散到1500±5ml含有45±1g表面活性剂司盘80的正辛烷连续相中,在25℃、1200±100rpm速度搅拌25min使分散相在连续相中充分分散乳化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最后加入200±5ml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在25℃、600±100rpm速度下搅拌24±1h,充分发生交联反应,经清洗、收集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
请看图3,该图是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100倍)。从图3可以看出,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具有粒径分布均匀的球形轮廓。经测试,其柱床体积为9.99ml/g,即所制得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为G50微球,该类型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较低,其交联结构紧密程度不高,分子内仍会含有大量交联反应所需的羟基。
请参看图4,该图是经二次交联后得到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100倍)。从图4可以看出,经二次交联后,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与仅经一次交联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相同。经测试,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为5.36ml/g,为G25微球,其柱床体积显著小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说明经二次交联后得到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比仅经一次交联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具有更高的交联度。
请同时参看图5,该图是本实施例一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左图)与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右图)柱床体积的对比图,试管中上层透明液体为水,下层乳白色液体为充分吸水后的葡聚糖凝胶微球。从图5可以直观的看出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明显小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具有更高的交联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G75微球,即在柱床体积为12-15ml/g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交联,提高其交联度,具体步骤如下。
取7±1g氢氧化钠,加入纯净水配制成144±1g碱溶液一。将60±1g葡聚糖溶解在配制好的碱溶液一中并置于均质乳化设备中以600±100rpm的速度搅拌至葡聚糖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称取60±1g司盘80,加入至1500±5ml正辛烷中,在均质乳化设备中以600±100rpm的速度搅拌至司盘80完全溶解至正辛烷中,得到连续相。然后在相同搅拌速度下用蠕动泵控制上述葡聚糖的氢氧化钠溶液以5.0±0.5ml/h的速度滴加到连续相中。滴加完成后,在25℃下以(600~1200)±100rpm的速度搅拌25~30min使其充分分散乳化。最后加入200±5ml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在25℃、600±50rpm搅拌速度下反应24±1h,充分发生交联反应。经清洗、收集得到充分吸水膨胀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以下称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
另外配制100ml浓度为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下称为碱溶液二;取60±1g上述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氢氧化钠溶液二中浸泡1h,然后抽滤至无多余浸泡的碱液得到供后续操作的分散相。
将上述步骤所得分散相分散到1500±5ml含有50±1g表面活性剂司盘80的正辛烷连续相中,在20℃、1000±100rpm速度搅拌30min使分散相在连续相中充分分散乳化。最后加入200±5ml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在20℃、800±100rpm速度下搅拌24h,充分发生交联反应后,经清洗、收集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
请看图6,该图是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100倍)。从图6可以看出,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具有粒径分布均匀的球形轮廓。经测试,其柱床体积为12.88ml/g,即所制得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为G75微球,该类型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结构紧密程度相交G50微球更低,分子内含有更多交联反应所需的羟基。
请参看图7,该图是经二次交联后得到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100倍)。从图7可以看出,经二次交联后,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与仅经一次交联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相同。经测试,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为7.76ml/g,为G25~G50微球,其柱床体积显著小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说明经二次交联后得到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比仅经一次交联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具有更高的交联度。
请同时参看图8,该图是本实施例二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左图)与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右图)的对比图,试管中上层透明液体为水,下层乳白色液体为吸水后的葡聚糖凝胶微球。从图8可以直观的看出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明显小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具有更高的交联度。
对比例一
作为对比,本实施例仅进行一次交联并单独改变葡聚糖浓度。即,将不同质量的葡聚糖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到连续相中,再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
具体步骤为,称取三份12±1g氢氧化钠,加入纯净水将其配制成三份重量为144±1g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称取40±1g(第一组)、60±1g(第二组)、90±1g(第三组)葡聚糖固体,分别加入配制好的三份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同时置均质乳化设备下搅拌,搅拌参数为600±100rpm,至葡聚糖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作为分散相;
称取60±1g司盘80,加入至1500±5ml正辛烷中,置均质乳化设备下搅拌,搅拌参数为600±100rpm,至司盘80完全溶解至油内。在相同的搅拌速度下,把上述步骤配制的分散相滴加至上述步骤配制的连续相内,以蠕动泵控制滴加速度为5.0±0.5ml/h。滴加完成后,保持温度在25℃,调节均质乳化设备参数为(600~1200)±100rpm,乳化时间为25-30min,以充分分散乳化。分散乳化完成后,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200ml±5ml,控制温度在25℃,切换机械搅拌设备,参数为600±50rpm,反应时间为24±1h,以充分交联得到三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
经测试,第一组至第三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柱床体积依次为10.36ml/g、6.88ml/g和5.12ml/g,随着葡聚糖浓度的增加,柱床体积逐渐减小,交联度逐渐增加;说明提高葡聚糖浓度可以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交联度。
请参看图9~11,其依次是本对比例一第一组至第三组不同质量的葡聚糖进行交联反应得到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100倍)。图9~11反映,在一次交联中,随着葡聚糖浓度的增加,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从半透明逐渐变白,轮廓越来越深;同时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而且粒径分布越来越宽。
请同时参看图15,该图以另一种形式反映了葡聚糖浓度对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在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随着所用葡聚糖质量的增加而变小,同时粒径分布随着葡聚糖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对比例二
作为另一个对比,本实施例仅进行一次交联并单独改变氢氧化钠浓度。即,将相同质量的葡聚糖溶解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到连续相中,再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
具体步骤为,分别称取8±1g(第一组),12±1g(第二组),16±1g(第三组)氢氧化钠,加入纯净水将其配制成三组重量为144±1g的氢氧化钠溶液;称取三份60±1g葡聚糖固体,分别加入配制好的三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同时置均质乳化设备下搅拌,搅拌参数为600±100rpm,至葡聚糖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作为分散相备用;
称取60±1g司盘80,加入至1500±5ml正辛烷中,置均质乳化设备下搅拌,搅拌参数为600±100rpm,至司盘80完全溶解至油内。在相同的搅拌速度下,把上述步骤配制的分散相滴加至上述步骤配制的连续相内,以蠕动泵控制滴加速度为5.0±0.5ml/h。滴加完成后,保持温度在25℃,调节均质乳化设备参数为(600~1200)±100rpm,乳化时间为25-30min,以充分分散乳化。分散乳化完成后,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200ml±5ml,控制温度在25℃,切换机械搅拌设备,参数为600±50rpm,反应时间为24±1h,以充分交联得到三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
经测试,本对比例二第一组至第三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柱床体积依次为12.45ml/g、7.02ml/g和4.13ml/g,随着葡聚糖浓度的增加,柱床体积逐渐减小,交联度逐渐增加;且与对比例一相比,对比例二改变相同比例的质量,氢氧化钠对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影响更大。
请参看图12~14,其依次是本对比例二第一组至第三组将相同质量葡聚糖溶解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中进行交联反应得到的葡聚糖凝胶微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100倍)。图12~14反映,在一次交联中,随着氢氧化钠浓度的增加,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从半透明逐渐变白,轮廓越来越深;同时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而且粒径分布越来越宽。
图15也反映出在使用相同质量的葡聚糖时,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柱床体积随着所用氢氧化钠质量的增加而变小,同时粒径分布随着氢氧化钠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将已经发生过交联反应的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使其带上大量的碱性物质,再与交联剂进行二次交联反应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经二次交联后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比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具有更小的柱床体积、更高的交联度,如可以将G50型号的低交联度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变成G25型号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将G75型号的低交联度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变成G25~G50型号的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而且在浸泡后脱除多余浸泡的碱液可避免分散相体积变大导致的团聚,避免二次交联产生粘连的不良状况,从而能够保持着与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相同的粒径分布,可以避免在一次交联中通过改变葡聚糖或者氢氧化钠的用量来调整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的交联度导致的粒径分布变宽问题。此外,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可以对已经交联过一次的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进行二次交联,还可以在二次交联的基础上继续使用碱溶液浸泡,加入交联剂进行三次交联、四次交联......,结合对碱溶液浓度的调整,直至得到合适高交联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浸泡在碱溶液中,滤去多余碱液得到分散相;然后将分散相分散到连续相中并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得到高交联度葡聚糖凝胶微球;所述分散相与连续相的比例为(1~3)g:50ml;所述连续相为正辛烷,所述连续相中掺杂有表面活性剂,且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司盘80,所述正辛烷与司盘80的比例为50ml:(1~3)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8mol/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时间为0.5~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环氧氯丙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辛烷与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10:(1~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反应温度为20~30℃,反应时间为23~25h。
CN201811523471.5A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Active CN1095932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3471.5A CN109593214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3471.5A CN109593214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3214A CN109593214A (zh) 2019-04-09
CN109593214B true CN109593214B (zh) 2021-08-06

Family

ID=65961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23471.5A Active CN109593214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9321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9057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高强度多糖类凝胶微球、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WO2015122887A1 (en) * 2014-02-12 2015-08-20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Viscosifier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CN106432816A (zh) * 2016-09-07 2017-02-22 中科森辉微球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流速多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9057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高强度多糖类凝胶微球、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WO2015122887A1 (en) * 2014-02-12 2015-08-20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Viscosifier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CN106432816A (zh) * 2016-09-07 2017-02-22 中科森辉微球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流速多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3214A (zh) 2019-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9531617T2 (de) Polymere mikrokugen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Yoshida et al. Metal ion imprinted microsphere prepared by surface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using water‐in‐oil‐in‐water emulsions
CN106661263A (zh) 多孔性纤维素介质的制造方法
JP6018043B2 (ja) 多孔質セルロースビーズの製造方法
JP2002536478A (ja) 多孔性架橋ポリマーモノリスの製造法
JPH02238033A (ja) 多孔性重合体ビーズの製造法
CN102617769A (zh) 一种纳米复合多孔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97202B (zh) 大粒径琼脂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26138B (zh) 多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Sergent et al. Preparation of thiol–ene porous polymers by emulsion templating
CN109070054B (zh) 多孔性纤维素介质的制造方法
CN105968402A (zh) 一种以Pickering高内相乳液为模板制备的3D多孔支架材料
JP3663666B2 (ja) 球状セルロ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法
Rahmatpour et al. A novel route for synthesis of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copolymer beads with tunable porosity using guar and xanthan gums from bioresources as alternative synthetic suspension stabilizers
Azhar et al. Di-block copolymer stabilized methyl methacrylate based polyHIPEs: Influence of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co-monomers on morphology, wettability and thermal properties
CN109593214B (zh) 一种提高交联葡聚糖凝胶微球交联度的方法
JP4241381B2 (ja) 段階的な多孔性ビーズの製造方法
CN114478927A (zh) 一种栓塞微球及梯度交联制备方法
Azhar et al. Methyl Methacrylate HIPE Solely Stabilized by Fluorinated Di‐block Copolymer for Fabrication of Highly Porous and Interconnected Polymer Monoliths
CN110698690A (zh) 一种Pickering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585476B (zh) 非球形水凝胶微粒栓塞剂的制备方法
Peterson et al. Tailored mesoporous microspheres by polymerization-induced microphase separation in suspension
CN106074380A (zh) 一种用于药物缓释的口服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方法
US6590096B1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saccharide beads
Zhou et al. Production of high internal phase emulsion with a miniature twin screw extru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