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3916B - 扭振减振器和用于具有此类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扭振减振器和用于具有此类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63916B CN109563916B CN201780049765.6A CN201780049765A CN109563916B CN 109563916 B CN109563916 B CN 109563916B CN 201780049765 A CN201780049765 A CN 201780049765A CN 109563916 B CN109563916 B CN 1095639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ce
- force transmission
- torsional vibration
- vibration damper
- actu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 F16F15/139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axially clamping or 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influencing the frictional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combined with a friction coupling for damping vibration or absorbing shock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7/00—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 F16D47/02—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of which at least one is a coup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21—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with damp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以扭转方式弹性地彼此连接的第一部件(20)和第二部件(22)的扭振减振器(18),其中力传递装置(26)设置成将来自所述扭振减振器(18)的一个轴向侧(48)的致动力传递到所述扭振减振器(18)与待致动装置(54)相对的轴向侧(50)。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包含此类扭振减振器(18)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2)。
Description
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以扭转方式弹性地彼此连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扭振减振器。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包含此类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
从实践了解到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由以扭转方式弹性地彼此连接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组成以抑制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内的扭转振动或旋转振动。致动装置(例如,液压可驱动活塞式汽缸设备)和待致动装置(例如,离合器装置)也设置在具有此类扭振减振器的已知动力传动系统内,其中来自致动装置的致动力可施加到待致动装置。在已知动力传动系统中,致动装置与待致动装置一起布置在扭振减振器的一个轴向侧上或另一相对轴向侧上。
已知扭振减振器具有以下缺点,扭振减振器相对于待致动装置且相对于致动装置几乎不可能灵活布置,使得在设计动力传动系统时已知扭振减振器限制设计配置自由。此外,已知扭振减振器需要相对密集地使用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中的安装空间,所述扭振减振器合集成在所述安装空间中。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改善通用型扭振减振器使得其在动力传动系统内可能相对灵活地布置,且可获得减振器和动力传动系统的紧凑结构。另外,本发明下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用于具有此类型的有利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
此问题通过专利权利要求书1或9中所列出的特征来解决。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可例如设计成扭振减振器的主要或次要元件或者输入或输出侧,而第二部件可例如设计成扭振减振器的次要或主要元件或者输出或输入侧。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扭转方式弹性地彼此连接以获得扭转或旋转震动的减振。以扭转方式弹性地连接可例如通过第一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弹簧装置或其它能量存储作用完成。力传递装置分配给扭振减振器以将致动力从扭振减振器的一个轴向侧传递到扭振减振器的相对轴向侧,使得例如致动力可从一个轴向侧传递到相对于待致动装置(例如,离合器装置)的相对轴向侧。扭振减振器因此使得其在动力传动系统内更加灵活地布置。因此,举例来说,用于产生致动力的致动装置可配置在扭振减振器的一个轴向侧上,而待致动装置可布置在扭振减振器的相对轴向侧,其中致动力可经由扭振减振器从一侧上的致动装置传递到另一侧上的待致动装置。已经示出,通过这种方式,可获得明显更加紧凑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力传递装置与第一和第二部件相互作用使得致动力可在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时施加到力传递装置。由于力传递装置可满足两个功能,因此在此情况下这是有利的。一方面,其作用是传递致动力,另一方面其用于在施加致动力期间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此取决于动力传动系统的操作状态可能是理想的。基于后一功能,一种用于针对性且受控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的可能必要装置另外可省略,使得特别紧凑且节省空间的结构可获得或至少空载,使得额外装置可设计成特别小,或主要功能不阻碍相对旋转,而是第一和第二部件彼此轴向地支撑。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可因此理解成例如使此相对旋转更加困难,直到阻止此旋转。
为了获得扭振减振器或力传递装置的特别简单的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一个特别优选实施例中的力传递装置与第一和第二部件相互作用,使得致动力可施加到力传递装置以在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获得相对旋转的基于摩擦的阻碍。由于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阻碍程度可通过致动力的角度或大小以针对性方式得到控制,因此在此情况下这是有利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一个有利实施例中,力传递装置具有:第一力传递元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可移动且与第一部件旋转驱动连接;和第二力传递元件,设计成与第一力传递元件分离且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力传递元件上,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相对于第二部件可移动且与第二部件转动驱动连接。由于第一和第二力传递元件的分离设计,因此考虑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其中相对旋转还可被称为相对旋转振动。在此实施例中,如果两个力传递元件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扭振减振器的各自部件可各自移动,那么又是优选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一个特别有利实施例中,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在致动力施加到力传递装置且两个部件相对于彼此旋转或振动时通过第一力传递元件与第二力传递元件之间的摩擦来阻碍。
为了避免磨损力传递元件且如需要,为了增大之前所提及的第一与第二力传递元件之间的摩擦,摩擦元件布置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的第一力传递元件与第二力传递元件之间。因而,如果摩擦元件固定在第一力传递元件上或第二力传递元件上,那么是优选的。另外,已经证明有利的是使用摩擦衬片形式(如必要,纸摩擦衬片形式)的摩擦元件。摩擦衬片也可由热压结摩擦衬片形成。就摩擦衬片或纸摩擦衬片而言,此优选地粘接到各自力传递元件。术语摩擦元件还包括摩擦层形式的摩擦元件,所述摩擦层与力传递元件中的一个形成为一个工件且优选地通过各自力传递元件的相应表面处理或材料处理来制造。
为了在致动装置的致动力施加在力传递元件时保护力传递装置的第一力传递元件免受磨损,优选地设置滑动元件,致动装置的致动力可经由所述滑动元件施加到第一力传递元件。滑动元件优选地还可具有减摩效果,使得在力传递装置的第一力传递元件与致动装置的致动元件之间可仅出现低摩擦力。此在致动装置的致动元件设计成固定或在圆周方向上不连带地旋转时特别有利,与第一力传递元件对比,特别通过此方式可防止与第一力传递元件的旋转驱动连接的第一部件减速。举例来说,此类滑动元件也可由分离轴承形成。在此实施例中,如果滑动元件固定在第一力传递元件上,那么又是优选的,且特别优选的由滑动衬片形成,其中此类滑动衬片随后(如需要)永久地粘接到第一力传递元件。术语滑动元件还包括滑动层形式的滑动元件,所述滑动层与第一力传递元件或致动装置的致动元件设计成一个工件,且优选地通过第一力传递元件或致动元件的相应表面处理或材料处理来制造。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第一力传递元件延伸通过第一部件中的凹部以获得旋转驱动连接。凹部优选地设计成类似窗户,其中如果凹部在第一部件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成彼此间隔开,那么又是优选的。如果凹部在轴向方向上延伸通过第一部件,那么又是优选的,因此优选地在第一部件的径向切面中。
对于之前描述的实施例替代地或补充地,第二力传递元件延伸通过第二部件中的(优选地类似窗口的)凹部以获得旋转驱动连接,其中凹部特别优选地在第二部件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如果凹部在轴向方向上延伸通过第二部件,那么在此情况下又是优选的,因此优选地在第二部件的径向切面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第一力传递元件具有基座部分和布置在基座部分上的支撑指状物,且支撑指状物延伸通过第一部件中的凹部。在此实施例中,如果基座部分设计成环状,那么是优选的。另外,如果支撑指状物在轴向方向上延伸通过第一部件中的凹部及/或设计成轴向指状物,已经证明具有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第二力传递元件具有(如需要)环形基座部分和布置在基座部分上的支撑指状物,且支撑指状物延伸通过第二部件中的凹部,其中支撑指状物优选地设计成轴向指状物及/或在轴向方向上延伸通过第二部件中的凹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力传递元件的基座部分彼此支撑或可彼此支撑。通过此方式,两个力传递元件之间可存在相对大的接触表面,不仅减小表面压力,而且增大之前所提及的力传递元件之间的摩擦。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实施例代表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替代方案,一个力传递元件的支撑指状物支撑或可支撑在另一力传递元件的基座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之前所描述类型的扭振减振器。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具有布置在扭振减振器的第一轴向侧上且运行以将致动力施加到力传递装置的致动装置。如果致动装置运行以将致动力施加到力传递装置的第一力传递元件,那么因而是优选的。
对于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替代地或补充地,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的设备具有布置在扭振减振器的第二轴向侧上的待致动装置,且致动力可经由扭振减振器的力传递装置传递到所述待致动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一个特别优选实施例中,待致动装置可从第一操作状态转变为第二操作状态。低于预定致动力阈值的致动力可因此施加到力传递装置,以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且维持待致动装置的第一操作状态。另外,高于预定致动力阈值的致动力可因此施加到力传递装置,以阻碍(如需要阻止)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且达到待致动装置的第二操作状态。因而,力传递装置可以针对性方式使用以影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待致动装置的第一操作状态只有在始终低于指定预定力致动阈值的致动力施加时才得以维持。相反,如果待致动装置转变为指定第二操作状态,那么此可使用高于预定力致动阈值实现,其中同时,当未完全阻止时,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也受到影响或阻碍。由于力传递装置的此双重功能,用于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的另一装置可省略以便实现特别节省空间的安装和设备的紧凑结构。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用于产生抵消致动力的复位力以使待致动装置偏置为第一操作状态的复位装置分配给待致动装置及/或力传递装置。复位装置可例如为弹簧装置;且从特别紧凑设计意义上讲,其还可为盘形弹簧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一个特别有利实施例中,预定致动力阈值就数量而言对应于由复位装置产生的复位力的值。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待致动装置是离合器装置。离合器装置优选地是盘式离合器。另外,如果离合器装置针对扭振减振器的第一或第二部件与离合器装置的输出侧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起作用,那么在此实施例中是优选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设计成待致动装置的离合器装置在之前所提及的第一操作状态下关闭且在第二操作状态下开启。因此,此实施例是常闭离合器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设计成待致动装置的离合器装置在共同湿式空间中与扭振减振器布置在一起。离合器装置因此设计成湿式离合器。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特别优选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具有与力传递装置相互作用且可由力传递装置驱动的致动元件。优选地可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元件优选地在圆周方向上固定。之前所提及的滑动元件(致动力可由致动元件经由所述滑动元件施加到第一力传递元件)因此优选地固定在致动元件上,其条件在于不是在力传递装置自身的第一力传递元件上执行固定。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与力传递装置相互作用且可由力传递装置驱动的致动元件(如需要,力传递装置的第一力传递元件)是液压可驱动致动活塞或致动环形活塞。因此,还可在致动装置的情况下论述液压致动装置。
随后将参考附图借助示例性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唯一图式示出用于包含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侧视图。
图1示出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2。在图中,稍后更详细描述的扭振减振器的设备2的相对轴向方向4、6,相对径向方向8、10,和相对圆周方向12、14由相应箭头表示。设备2或扭振减振器的旋转轴线16在轴向方向4、6上延伸。
如开始时已提及,设备2具有扭振减振器18。扭振减振器18基本上由以下构成:第一部件20,还可被称为扭振减振器18的主要元件或输入侧;第二部件22,还可被称为扭振减振器18的次要元件或输出侧;和弹簧装置24,其中第一部件20和第二部件22在圆周方向12、14上经由弹簧装置24以扭转方式弹性地彼此连接,使得这些部件可围绕旋转轴线16在与弹簧装置24的复位力相反的预定旋转角度范围内执行相对旋转。此外,力传递装置26分配给扭振减振器18。
第一部件20在轴向方向4、6上具有阶梯辐射状轮廓。因此,第一部件20具有内部径向部分28,所述内部径向部分直接或间接旋转地紧固在内燃机(未更详细地示出)的输出侧30上,其中此处示出的输出侧30例如由内燃机的曲轴端部形成。内部径向部分28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延伸直到轴向部分32,所述轴向部分在轴向方向4上从内部径向部分28开始延伸。第一部件20在外部径向方向8上向外延伸的外部径向部分34连接到面向轴向方向4的轴向部分32的端部。容纳外壳36在径向方向8上连接到外部径向部分34的外部端部,所述容纳外壳在轴向方向4、6上及径向方向8上向外界定弹簧装置24的容纳空间38,其中容纳空间38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开放。容纳空间38实质上在圆周方向12、14上延伸。
扭振减振器18的第二部件22在轴向方向4、6上具有阶梯辐射状轮廓。因此,第二部件22具有外部径向部分40,所述外部径向部分在径向方向8上经由驱动器向外延伸直到容纳空间38且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达到第二部件22的轴向部分42。轴向部分42在径向方向10上连接到外部径向部分40,所述外部径向部分从所述轴向部分开始在轴向方向6上延伸。如从图中清楚地看到,轴向部分42在径向方向10上支撑在第一部件20的轴向部分32上,其中此经由固定在第一部件20或第二部件22上的环形支持部分44来执行。一般来说,第二部件22在轴向方向10上支撑或安装在第一部件20上,其中此以滑动方式或经由如图所示的滑动轴承来执行。在径向方向10上从轴向部分42开始向内延伸的内部径向部分46连接到面向轴向方向6的轴向部分42的端部。
两个相对轴向侧(即扭振减振器18的右侧的轴向方向4上的第一轴向侧48和扭振减振器18的左侧的轴向方向6上的第二轴向侧50)因此分配给以一定方式布置在设备2内的扭振减振器18。因此,运行以产生致动力的致动装置52在设备2中布置在第一轴向侧48上,而待致动装置54布置在对面,第二轴向侧50上,来自致动装置52的致动力可经由之前所提及的力传递装置26在所述待致动装置上传递。换句话说,致动力可通过致动装置52施加到力传递装置26,而此致动力可经由力传递装置26施加到待致动装置54。
从先前描述中,很明显,力传递装置26运行以将致动力从扭振减振器18的第一轴向侧48传递到扭振减振器与待致动装置54相对的轴向侧50,其中在论述力传递装置26的结构之前将更详细地描述致动装置52和待致动装置54。
致动装置52设置成液压致动装置52。因此,致动装置52具有液压可驱动致动元件56,所述液压可驱动致动元件在此情况下设计成液压可驱动致动活塞或致动环形活塞的类型。活塞式致动元件56布置在液压致动装置52的固定汽缸58中,使得致动元件56可在轴向方向上4、6上移动。致动活塞或致动环形活塞形式的致动元件56因此在圆周方向12、14上固定,使得致动元件56仅在有线范围内或并非所有指定圆周方向12、14上可旋转。致动装置52的汽缸58固定在图中所示的固定外壳60上,如需要,在内燃机的外壳60上,及/或与所述外壳设计成一个工件。
当致动元件56通过从汽缸58施加的压力在轴向方向6上抵着力传递装置26移动时,致动元件56与第一轴向侧48处在轴向方向4上凸起的力传递装置26的端部相互作用。直到那时,致动元件56经由弹簧装置62凹进在是中所示的起始位置中,其中位置致动元件56优选地不接触力传递装置26。
待致动装置54在所示实施例中是离合器装置64,所述离合器装置设计成盘式离合器且针对第二部件22与输出侧66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起作用。因此,离合器装置64具有由内部和外部盘制成的盘组68,其中基本上由第二部件22的轴向部分42形成且设计成离合器装置64的输入侧的内部盘载体70分配给内部盘,且代表之前所提及的离合器装置64的输出侧66的外部盘载体72分配给外部盘。另外,压力板74分配给轴向方向6上端部上的盘组68,所述压力板在轴向方向4、6上可移动且抵着盘组68在轴向方向4上按压或可压缩,其中盘组68可在轴向方向4上支撑在第二部件22的外部径向部分40上。压力板74与稍后通过力传递装置26更详细地描述的力传递元件设计成一个工件。
离合器装置64基本上可从第一操作状态转变为第二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关闭,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开启。离合器装置64形式的待致动装置54因此经由复位装置76而偏置,所述复位装置运行以在指定第一操作状态下产生复位力,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关闭。在所示实施例中,复位装置76借助于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二部件22的内部径向部分46上的支撑环78在轴向方向6上支撑在内部径向部分46上,且在相对轴向方向4上支撑在压力板74上。复位装置76因此基本上由弹簧装置(例如,图中所示的盘式弹簧)形成。由复位装置76施加的复位力也作用在轴向方向4上且因此与致动装置52的致动力相反,如稍后再次对此更详细的阐述。
力传递装置26基本上由第一力传递元件80和第二力传递元件82构成。第一力传递元件80在轴向方向4、6上相对于扭振减振器18的第一部件20可移动,其中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第一部件20旋转驱动连接。因此,第一力传递元件80具有在圆周方向12、14上延伸的环形基座部分84,其中支撑指状物86布置在基座部分84上,所述支撑指状物在轴向方向4上从基座部分84开始延伸且在基座部分84的圆周方向12、14上布置成彼此间隔开。支持指状物86因此延伸通过第一部件20的内部径向部分28中类似窗口的开口88,以实现与第一部件20旋转驱动连接,其中凹部88在内部径向部分28中在圆周方向12、14上布置成彼此间隔开。在所示实施例中,环形基座部分84因此在轴向方向6上紧靠着第一部件20布置,而支撑指状物86的自由端部延伸通过指定凹部88直到第一部件20面向轴向方向4的侧,因此直到第一轴向侧48。
第二力传递元件82具有类似结构。因此,设计成与第一力传递元件80分离,但在轴向方向4上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的第二力传递元件82,在轴向方向4、6上相对于扭振减振器18的第二部件22可移动。其因此与第二部件22旋转驱动连接。第二力传递元件82还具有环形基座部分90,所述环形基座部分周向地设计在圆周方向12、14上且具有支撑指状物92,所述支撑指状物布置基座部分90上,在轴向方向4上从基座部分90开始延伸。为了能够支撑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上的第二力传递元件,指定支撑指状物92在轴向方向4上延伸通过第二部件22的内部径向部分46中窗口状凹部94,以实现与第二部件22旋转驱动连接,其中凹部94,相似地支撑指状物92在圆周方向12、14上彼此间隔开。
如之前已经表明,环形基座部分90与压力板74设计成一个工件,其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压力板74类似地由基座部分90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延长的部分形成。可替代地,然而,压力板74可设计成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2分离且支撑或可支撑在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上。
如图中清楚示出,第二力传递元件82的支撑指状物92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的环形基座部分84上。然而,此时应提及,此处基本上也考虑配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力传递元件80、82的两个基座部分84、90彼此支撑或可彼此支撑。在此情况下,优选的将是将压力板74设计成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2分离。
摩擦元件96在轴向方向4、6上布置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2之间。摩擦元件96运行以减小其彼此支撑的力传递元件80、82上的磨损,且在它们以及部件20、22振动或相对于彼此在圆周方向12、14上旋转时还可增大力传递元件80、82之间的摩擦。摩擦元件96因此可基本上设计成与两个力传递元件80、82分离。然而,如果摩擦元件96固定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上或第二力传递元件82上,那么是优选的。在所示实施例中,优选地使用第一力传递元件80固定在环形基座部分84上;然而,同样可以将摩擦元件96固定在第二力传递元件82的支撑指状物92的端部上,其中在此情况下,摩擦元件工件可设置成彼此分离。摩擦元件96优选地是摩擦衬片或纸摩擦衬片,其中固定在各自力传递元件80、82上的黏合剂是特别优选的。
为了抵消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上或制动装置52的致动元件56上的磨损,滑动元件98在轴向方向4、6上设置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致动元件56之间。滑动元件98不但具有减小磨损功能;相反,滑动元件98还以使得其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致动元件56经由滑动元件98接触且在圆周方向12、14上相对于彼此旋转时减小第一力传递元件与致动元件之间的摩擦的方式来选择。滑动元件98因此可设计成不但与第一力传递元件80分离而且与致动元件56分离;然而,如果滑动元件98固定(如图所示)在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上或致动元件56上,那么是优选的。前一变体示出于图中。
通常,离合器装置64形式的待致动装置54、力传递装置26、复位装置76和致动装置52均布置在共同湿式空间100内,使得还可规定,离合器装置64是湿式运行离合器装置64且扭振减振器18也是湿式运行扭振减振器18。
扭振减振器18或设备2的额外特征或其功能随后参考图式来描述。
如果内燃机的输出侧30在离合装置64位于之前所提及的第一操作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关闭)时被驱动,那么由内燃机产生的扭矩经由扭振减振器18和离合器装置64(经减振的扭转或旋转振动)引导到设备2的输出侧102,其中所述扭矩运行以驱动动力传送系统内的随后部件。复位装置76从而影响离合器单元64偏置到第一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关闭),而致动元件56由于通过弹簧元件52偏置而位于图中所示的起始位置中,其中起始位置在致动元件56与力传递装置26的第一力传递元件80之间不存在接触。
基本上,然而,致动元件56可能已经由滑动元件98与第一力传递元件80接触,以在离合器装置64的后来致动期间避免致动元件56的较大位移路径。然而,为了排除致动元件56(在圆周方向12、14上固定)与第一力传递元件80(在圆周方向12、14上移动)之间的摩擦以免影响扭振减振器18的第一部件20的旋转运动,致动元件56以所描述方式在其起始位置中偏置。
为了使离合器装置64从其第一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关闭)转变为第二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开启)以使内燃机与支持用于混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中的电机的动力传动系统解耦,致动装置52必须在轴向方向6上施加致动力,所述致动力可克服复位装置76的对抗的复位力。因此,作用在轴向方向4上的复位力类似地表示预定致动力阈值,如随后将更详细地说明。
如果液压力施加到液压致动装置52,那么在与弹簧装置52的力相反的轴向方向6上抵着力传递装置26按压致动活塞形式的致动元件56。换句话说,致动力经由滑动元件98施加到第一力传递元件80,而致动力经由第一力传递元件80施加到第二力传递元件82以将致动力传递到离合器装置64的压力板74(此处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2设计成一个工件)。如果致动力就数量而言大于之前所提及的致动力阈值,那么压力板74在与复位装置76的复位力相反的轴向方向6上移动且离合器装置64转变为第二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开启。另外,归因于作用在第一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0、82之间的致动力,当第一力传递元件80和第二力传递元件82以及扭振减振器18的各自部件20、22在轴向方向12、14上相对于彼此旋转或振动时,在第一力传递元件与第二力传递元件之间发生摩擦。换句话说,力传递装置26与扭振减振器18的第一和第二部件20、22以使得致动力施加到力传递装置26同时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20、22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方式相互作用,其中第一与第二部件20、22之间由摩擦(在此情况下归因于第一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0、82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指定相对旋转得到阻碍。
因此,力传递装置26具有将来自致动装置52的致动力传递到离合器装置64形式的待致动装置54的功能,而其还具有影响扭振减振器18的振动行为的功能。后一功能因此不需要用于影响扭振减振器18的操作性能的额外且(如需要)可控摩擦装置,此产生扭振减振器18的特别紧凑的结构。此类额外摩擦装置可针对第一和第二部件20、22彼此的轴向支撑功能至少设计成明显较小或基本上减小,如此在图中通过支撑元件104所表面,举例来说,第一部件20的内部径向部分28与第二部件22的内部径向部分46之间的支撑或紧固环。阻碍第一与第二部件20、22之间的相对旋转可引起阻碍相对旋转,直到在高于预定致动力阈值的致动力下阻止第一与第二部件20、22之间的相对旋转。
然而,即使在离合器装置64未转变为第二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下离合器装置64开启)时,力传递装置26也可影响扭振减振器18的操作性能。在此情况下,致动装置52仅需要在轴向方向6上施加低于预定致动力阈值的致动力。通过此方式,离合器装置64归因于复位装置76的较大复位力仍然处于其第一(闭合)操作状态;然而,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第二力传递元件82之间的摩擦归因于仍起作用的致动力而增大,使得扭振减振器18的第一与第二部件20、22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阻碍,且因此其操作性能受到影响。因此,优选的是在系统2中设置一种用于针对性控制致动装置52的液压且因此用于针对性控制致动的控制装置。
参考
2 设备
4 轴向方向
6 轴向方向
8 径向方向
22 径向方向
12 圆周方向
14 圆周方向
16 旋转轴线
18 扭振减振器
20 第一部件
22 第二部件
24 弹簧装置
26 力传递装置
28 内部径向部分
30 输出侧
32 轴向部分
34 外部径向部分
36 容纳外壳
38 容纳空间
40 外部径向部分
42 轴向部分
44 支撑部分
46 内部径向部分
48 第一轴向侧
50 第二轴向侧
52 致动装置
54 装置
56 致动元件
58 汽缸
60 外壳
62 弹簧装置
64 离合器装置
66 输出侧
88 盘组
70 内部盘载体
72 外部盘载体
74 压力板
76 复位设备
78 支撑环
80 第一力传递元件
82 第二力传递元件
84 基座部分
86 支撑指状物
88 凹部
90 基座部分
92 支撑指状物
94 凹部
96 摩擦元件
98 滑动元件
100 湿式空间
102 输出侧
104 支架元件
Claims (29)
1.一种包括以扭转方式弹性地彼此连接的第一部件(20)和第二部件(22)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力传递装置(26)设置成将来自所述扭振减振器(18)的第一轴向侧(48)的致动力传递到所述扭振减振器(18)与待致动装置(54)相对的第二轴向侧(50),所述力传递装置(26)具有第一力传递元件(80)和第二力传递元件(82),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20)能够移动且与所述第一部件(20)旋转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设计成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分离且支撑或能够支撑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22)能够移动且与所述第二部件(22)旋转驱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部件(20)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的相对旋转能够受到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之间的摩擦阻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装置(26)用以下方式与所述第一部件(20)和所述第二部件(22)相互作用,即所述致动力在阻碍所述第一部件(20)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的相对旋转时可施加到所述力传递装置(26)。
3.根据权利要求1到2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20)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由摩擦引起的所述相对旋转能够受到阻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摩擦元件(96)布置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元件(96)固定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元件(96)由摩擦衬片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元件(96)由纸摩擦衬片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设置滑动元件(98),所述致动力能够经由所述滑动元件施加到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元件(98)固定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元件(98)由滑动衬片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部件(20)中的第一窗口状凹部(88)以获得所述旋转驱动连接,及/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部件(22)中的第二窗口状凹部(94)以获得所述旋转驱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口状凹部在圆周方向(12、14)上彼此间隔开,及/或所述第二窗口状凹部(94)在圆周方向(12、14)上彼此间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具有第一环形基座部分(84)和布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基座部分(84)上且在轴向方向(4、6)上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部件(20)中的所述第一窗口状凹部(88)的第一支撑指状物(86)。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具有第二环形基座部分(90)和布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基座部分(90)上且在轴向方向(4、6)上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部件(22)中的所述第二窗口状凹部(94)的第二支撑指状物(9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的所述第一环形基座部分(84)和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的所述第二环形基座部分(90)支撑彼此或能够彼此支撑,或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和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中的一个的支撑指状物支撑或能够支撑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和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82)中的另一个的环形基座部分上。
16.一种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8)和致动装置(52)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2),所述致动装置布置在所述扭振减振器(18)的所述第一轴向侧(48)上以将致动力施加到所述力传递装置(26)和/或待致动装置(54),所述待致动装置布置在所述扭振减振器(18)的所述第二轴向侧(50)上且致动力能够经由所述力传递装置(26)传递到所述待致动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52)将致动力施加到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致动装置(54)可从第一操作状态转变为第二操作状态,其中低于预定致动力阈值的致动力施加到所述力传递装置(26)以阻碍所述第一部件(20)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的相对旋转且维持所述待致动装置(54)的所述第一操作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高于所述预定致动力阈值的致动力施加以阻碍来阻止所述第一部件(20)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的所述相对旋转且实现所述待致动装置(54)的所述第二操作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复位装置(76)分配给所述待致动装置(54)和/或所述力传递装置(26),所述复位装置产生用于使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的所述待致动装置(54)偏置且抵消所述致动力的复位力。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致动力阈值就数量而言对应于所述复位力的值。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致动装置(54)是离合器装置(64)。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64)是盘式离合器和/或用于所述第一部件(20)或所述第二部件(22)与所述离合器装置(64)的输出侧(66)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的离合器装置(64)。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64)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关闭且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下开启,和/或与所述扭振减振器(18)布置在共同湿式空间(100)中。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52)具有致动元件(56),所述致动元件(56)能够驱动且与所述力传递装置(26)相互作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元件(56)为能够液压驱动的致动活塞或致动环形活塞。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元件(56)能够驱动且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80)相互作用。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元件(56)在圆周方向(12、14)上固定。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2),其特征在于,滑动元件(98)固定在所述致动元件(56)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6010484.8A DE102016010484A1 (de) | 2016-08-31 | 2016-08-31 |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und Anordnung für den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s mit einem solchen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
DE102016010484.8 | 2016-08-31 | ||
PCT/US2017/049031 WO2018044844A1 (en) | 2016-08-31 | 2017-08-29 |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nd arrangement for the drive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with such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63916A CN109563916A (zh) | 2019-04-02 |
CN109563916B true CN109563916B (zh) | 2022-09-16 |
Family
ID=61167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49765.6A Active CN109563916B (zh) | 2016-08-31 | 2017-08-29 | 扭振减振器和用于具有此类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15673B2 (zh) |
KR (1) | KR20190039275A (zh) |
CN (1) | CN109563916B (zh) |
DE (1) | DE102016010484A1 (zh) |
WO (1) | WO20180448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8203128A1 (de) * | 2018-03-02 | 2019-09-05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Kupplung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8131680A1 (de) * | 2018-12-11 | 2020-06-18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Antriebsanordnung mit an Motorgehäuserückwand befestigtem Nehmerzylinder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68098A (en) * | 1997-07-11 | 2000-05-30 | Exedy Corporation | Dynamic damper and coupling mechanism |
EP2053273A1 (de) * | 2003-04-05 | 2009-04-29 | ZF Sachs AG |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Drehmomentwandler |
CN101779051A (zh) * | 2007-08-02 | 2010-07-14 |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 用于衰减振动的装置、尤其是多级扭转振动减振器 |
CN104641144A (zh) * | 2012-07-06 | 2015-05-2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扭转振动减振器及用于机动车驱动系减振的组件和方法 |
CN105408660A (zh) * | 2013-07-26 | 2016-03-1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扭矩传递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75920A (ja) * | 1988-04-23 | 1989-11-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クラッチ装置 |
US5046591A (en) * | 1990-12-13 | 1991-09-1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Torque converter clutch with fluid pressure applied variable friction damping |
JP2004308904A (ja) * | 2003-04-05 | 2004-11-04 | Zf Sachs Ag | 捩り振動ダンパ |
EP1948975A1 (de) * | 2005-11-10 | 2008-07-30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Kraftfahrzeug-antriebsstrang mit einem 8-zylinder-motor |
DE102006023288A1 (de) | 2006-05-18 | 2007-11-2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Kopplungsanordnung |
US8967353B2 (en) * | 2009-10-30 | 2015-03-0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Transmission with internal isolator and by-pass clutch |
JP5394531B2 (ja) | 2012-04-17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 電気自動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
DE102013216510A1 (de) | 2012-09-06 | 2014-03-06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
-
2016
- 2016-08-31 DE DE102016010484.8A patent/DE102016010484A1/de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8-29 KR KR1020197007559A patent/KR2019003927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7-08-29 CN CN201780049765.6A patent/CN109563916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9 US US16/327,964 patent/US110156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29 WO PCT/US2017/049031 patent/WO201804484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68098A (en) * | 1997-07-11 | 2000-05-30 | Exedy Corporation | Dynamic damper and coupling mechanism |
EP2053273A1 (de) * | 2003-04-05 | 2009-04-29 | ZF Sachs AG |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Drehmomentwandler |
CN101779051A (zh) * | 2007-08-02 | 2010-07-14 |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 用于衰减振动的装置、尤其是多级扭转振动减振器 |
CN104641144A (zh) * | 2012-07-06 | 2015-05-2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扭转振动减振器及用于机动车驱动系减振的组件和方法 |
CN105408660A (zh) * | 2013-07-26 | 2016-03-1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扭矩传递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044844A1 (en) | 2018-03-08 |
KR20190039275A (ko) | 2019-04-10 |
US11015673B2 (en) | 2021-05-25 |
DE102016010484A1 (de) | 2018-03-01 |
CN109563916A (zh) | 2019-04-02 |
US20190186591A1 (en) | 2019-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43900B2 (en) |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 |
US7766142B2 (en) |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 |
US7662043B2 (en) |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a hydrodynamic clutch arrangement | |
JP2891706B2 (ja) | 捩り衝撃、殊に内燃機関のトルク変動を吸収若しくは補償するための緩衝装置 | |
US7993206B2 (en) |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 |
JP6264998B2 (ja) | ダンパ | |
US20090288926A1 (en) |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 |
US9638282B2 (en) | Damper apparatus | |
US11940018B2 (en) |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 |
CN109563916B (zh) | 扭振减振器和用于具有此类扭振减振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设备 | |
JP5105405B2 (ja) | デュアル・マス・クラッチ・フライホイール及びクラッチ、及びかかるデュアル・マス・クラッチ・フライ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 | |
KR20020023137A (ko) | 발진클러치 | |
JP3016191B2 (ja) | 摩擦クラッチ | |
CN107407388B (zh) | 扭矩传递装置 | |
US20040118655A1 (en) | Torque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 |
KR20060052156A (ko) | 다판 클러치용 클러치 디스크 장치 | |
CN114599538A (zh) | 具有针对位移摩擦进行优化的分离式离合器的混合动力模块 | |
US6923305B2 (en) | Clutch driven disk with predamper | |
JP2006162054A (ja) |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 |
KR101350175B1 (ko) | 히스테리시스 부재를 이중 구비한 이중질량 플라이휠 | |
JP2006162054A5 (zh) | ||
US11703104B2 (en) | Clutch device comprising a fastening unit, which has a clamping element between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nd a disconnect clutch | |
CN111237387B (zh) | 具有用于限制轴向位移的保险器件的扭振减振器 | |
WO2003081070A1 (en) | Dual mass clutch system | |
JP2009150474A (ja) | ダン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