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56219B -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56219B
CN109556219B CN201811337783.7A CN201811337783A CN109556219B CN 109556219 B CN109556219 B CN 109556219B CN 201811337783 A CN201811337783 A CN 201811337783A CN 109556219 B CN109556219 B CN 1095562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electric adjusting
outle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77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56219A (zh
Inventor
颜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377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562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56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6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56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62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其涉及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机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第三电动调节风阀、新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送风出风口、第一风量传感器和第二风量传感器;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等等。本申请能够大幅提升变风量空调机组的送风量调节范围,当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极小时,其仍能尽可能的使变风量空调机组中的风机的送风量接近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从而显著提升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Description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是在空调系统中承担空气处理任务的末端设备,对空气进行热湿处理是空调机组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常规的空调机组一般会包括设置在风道下游的送风机,风道的上游包括新风通道及回风通道,新风通道的进风口处设有新风阀,回风通道的进风口处设有回风阀。新风通道及回风通道的两股气流在风道下游送风机前进行汇合并完成由其它设备承担的处理功能后,由送风机送入室内。
但是,上述常规的空调机组无法通过将气流送入室内的送风机准确的对新风量和回风量进行控制,需要另设专门的排风机来排风,导致系统造价和现场安装控制复杂;另外在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极小的情况下,由于送风机本身具有最低转速限制,常规送风机的送风量最低只能降至自身满负荷送风量下的20%左右,空调机组的最小送风量仍然可能大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此时,就会导致送风管内的静压过高、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的噪声增大以及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其能够大幅提升变风量空调机组的送风量调节范围,当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极小时,其仍能尽可能的使变风量空调机组中的风机的送风量接近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从而显著提升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其还能在不额外配置新风机和排风机时对新风量和排风量进行自由调节,从而降低了现场施工工作量和系统造价。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
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机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第三电动调节风阀、新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送风出风口、第一风量传感器和第二风量传感器;
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后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排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后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排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换热机构之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有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空气侧流道被隔开成两个独立分开的空气流道,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进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变速风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出风侧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的入口相连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一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机关闭,开启所述第一风机;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来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达到全开后、所述实测新风量仍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则减小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通过所述送风出风口向一台或多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送风,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根据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在尽量低的转速下使得每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风量;
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关状态;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后、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都仍小于第一预设开度值时,则加大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任意一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大于第二预设开度值时,则减小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直至关闭。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至全关,将所述第一风机关闭,开启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所述实测排风量和所述目标排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通过所述送风出风口向一台或多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送风,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根据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在低的转速下使得每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风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三运行模式,所述第三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和第四电动调节风阀至全关状态,开启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送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一风机的实际转速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新风量仍大于所述目标送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则减小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送风量时,则加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直至全开;
根据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二风机的实际转速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排风量仍大于目标排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则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值时,则加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直至全开。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控制方法包括第四运行模式,所述第四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开启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转速控制总送风量;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达到全开状态且所述实测新风量仍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则减小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根据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变风量空调机组在正常负荷下工作时,其通过由第一风机形成的一条流道和由第二风机形成的另一条流道同时进行送风,由两者形成的总送风量为变风量空调机组在正常负荷工作下需求的送风量,同时在由第二风机形成的另一条流道上具有用于控制和调节排风量的第二电动调节风阀和排风出风口,由第一风机形成的一条流道的上游与由第二风机形成的另一条流道的上游通过设置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相连通,通过该第三电动调节风阀以及新风进风口处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和调节新风量,从而在无需增设额外的新风机和排风机时即可在保证空调机送风量正常调节的同时精确控制调节新风量和排风量,从而降低现场施工工作量和系统造价。在当变风量空调机组需要在很低的负荷工作下时,本申请中的变风量空调机组可以关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的其中一个风机,从而只有一个风机在最低转速允许值运行,使得整个变风量空调机组能达到的最小送风量可降低到常规变风量空调机组最小送风量的一半。通过上述方式便使得变风量空调机组的送风量调节范围能更接近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变化范围,从而显著提升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流程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第一风机;2、第二风机;3、换热机构;31、换热盘管;32.阀门;4、第一电动调节风阀;5、第三电动调节风阀;6、第二电动调节风阀;7、新风进风口;8、回风进风口;9、排风出风口;10、送风出风口;11、第一风量传感器;12、第二风量传感器;13、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4、第一空气滤网;15、第五电动调节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发明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能够大幅提升变风量空调机组的送风量调节范围,当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极小时,其仍能尽可能的使变风量空调机组中的风机的送风量接近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从而显著提升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其还能在不额外配置新风机和排风机时对新风量和排风量进行自由调节,从而降低了现场施工工作量和系统造价。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变风量空调机组可以包括:第一风机1、第二风机2、换热机构3、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新风进风口7、回风进风口8、排风出风口9、送风出风口10、第一风量传感器11和第二风量传感器12;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一端连通第一风机1的进口,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风机2的进口,新风进风口7通过第一风量传感器11和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后与第一风机1的进口相连通,回风进风口8连通第二风机2的进口,排风出风口9通过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第二风量传感器12后与第二风机2的出口相连通,第一风机1的出口和送风出风口10之间、第二风机2的出口和送风出风口10之间设置有换热机构3,排风出风口9位于第二风机2的出口和换热机构3之间。
本申请中的变风量空调机组在正常负荷下工作时,其通过由第一风机1形成的一条流道和由第二风机2形成的另一条流道同时进行送风,由两者形成的总送风量为变风量空调机组在正常负荷工作下需求的送风量,同时在由第二风机2形成的另一条流道上具有用于控制和调节排风量的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和排风出风口9,由第一风机1形成的一条流道的上游与由第二风机2形成的另一条流道的上游通过设置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相连通,通过该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以及新风进风口7处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和调节新风量,从而在无需增设额外的新风机和排风机时即可在保证空调机送风量正常调节的同时精确控制调节新风量和排风量,从而降低现场施工工作量和系统造价。在当变风量空调机组需要在很低的负荷工作下时,本申请中的变风量空调机组可以关闭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中的其中一个风机,从而只有一个风机在最低转速允许值运行,使得整个变风量空调机组能达到的最小送风量可降低到常规变风量空调机组最小送风量的一半,通过上述方式便使得变风量空调机组的送风量调节范围能更接近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变化范围,从而显著提升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作为优选的,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可以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2向所述送风出风口10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2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10之间的管路上。当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更小时,例如小于10%以下时,可以将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第二风机2关闭,开启第一风机1,第一风机1将新风进风口7吸入的新风、回风进风口8吸入的回风向送风出风口10输出,若第一风机1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后,送风出风口10输出的实际送风量仍大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此时可以调节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的开度,使得部分第一风机1输出的本应自送风出风口10输出的风量将流过第四电动调节阀13,然后经过第二风机2、第三电动调节阀5反流至第一风机1处,如此,即使第一风机1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其部分输出的风量只是在变风量空调机组中循环流动,只有剩余的风量才从送风出风口10中输出,因此,在该情况下本申请中变风量空调机组的实际送风量的调节范围可以达到2%至100%,甚至更宽,其范围远远宽于20%至100%的常规变风量空调机组风量调节范围。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本申请中的变风量空调机组,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第一风机1、第二风机2、换热机构3、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新风进风口7、回风进风口8、排风出风口9、送风出风口10、第一风量传感器11和第二风量传感器12。其中,如图1所示,新风进风口7与送风出风口10之间形成一个流道,回风进风口8与送风出风口10之间形成另一个流道,新风进风口7与送风出风口10形成的一个流道和回风进风口8与送风出风口10形成的另一个流道先相交后,再与送风出风口10相连接。第一风机1和换热机构3位于新风进风口7与送风出风口10形成的一个流道中,第一风机1位于换热机构3与新风进风口7之间。第二风机2和换热机构3位于回风进风口8与送风出风口10形成的另一个流道中,第二风机2位于换热机构3与回风进风口8之间。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均为变速风机。
如图1所示,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一端连通第一风机1的进口,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风机2的进口,当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打开时,新风进风口7与回风进风口8之间能连通,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开启的程度能够调节自回风进风口8流入第一风机1的流量并能间接调节自新风进风口7流入第一风机1的流量。
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可以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用于控制第二风机2向送风出风口10输送的风量,其可以位于送风出风口10与排风出风口9之间的管路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位于换热机构3与送风出风口10之间。
如图1所示,排风出风口9位于第二风机2的出口和换热机构3之间,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和第二风量传感器12位于排风出风口9处。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用于控制排风出风口9的开闭程度,以调节排风出风口9排出的风量,第二风量传感器12用于测量排风出风口9排出的风量。第一风量传感器11和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设置在新风进风口7处,第一风量传感器11用于测量新风进风口7流入的风量,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则用于控制新风进风口7的开闭程度,以调节新风进风口7流入的风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新风进风口7处可以设置有第一空气滤网14,其用于对流入的新风进行过滤。换热机构3用于对自第一风机1和/或第二风机2输出的空气进行降温、除湿或加热。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换热机构3可以包括换热盘管31,所述换热盘管31的空气侧流道被隔开成两个独立分开的空气流道,两个分开的空气流道的进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的出口相通。即换热盘管31设置在新风进风口7与送风出风口10形成的一个流道以及回风进风口8与送风出风口10形成的另一个流道中,在换热盘管31处,上述两个流道相互独立,换热盘管31穿过两个流道之间的间隔处,从而可以对两个流道中的输出空气进行处理;控制换热盘管31中流体流量的阀门32,通过调节阀门32的开度能减少或增加通过换热盘管31的流体流量,从而可以改变送风温度。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可以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用于控制第一风机1向送风出风口10输送的风量,其可以位于送风出风口10与第一风机1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位于换热机构3与送风出风口10之间。换热盘管31的两个分开的空气流道的出风侧分别与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和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的入口相连通。
在本申请中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可以具有多种运行模式,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可以包括与送风出风口10相连通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第一运行模式适用于变风量空调机组在低负荷下的情况,即所需送风量很低,即使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的转速已调节到最低转速允许值,空调机组的送风量仍超出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需求。该第一运行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第二风机2关闭,开启第一风机1。在本步骤中,如果变风量空调机组设置有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则将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调整为保持全开状态,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变风量空调机组在低负荷下,第一风机1将自新风进风口7输入的新风和自回风进风口8吸入的回风输向换热机构3,经过换热机构3换热以后向送风出风口10输出。
根据第一风量传感器11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调节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当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新风量时,加大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当实测新风量大于目标新风量时,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在该步骤,当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新风量时,在避免调节第一风机1的前提下优先加大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以直接增大新风量。当实测新风量大于目标新风量时,优先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以直接减小新风量。
根据第一风量传感器11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以及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来调节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开度,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保持全开状态,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达到全开、实测新风量仍小于目标新风量时,则减小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开度。在该步骤,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也就是说,实测新风量大于或等于目标新风量,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保持全开状态,以以在最小风机转速时能最大限度的输入回风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风机能耗损失。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达到全开、实测新风量仍小于目标新风量时,也就是说第一风机1入口处的负压不够低以吸入足够的新风量,需减小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开度,而此时第一风机1为维持自回风进风口8输入的风量就会加大转速,从而降低了第一风机1入口处的负压进而增加了新风进风口7输入的风量。
变风量空调机组通过送风出风口向一台或多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送风,第一风机1的转速根据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在尽量低的转速下使得每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风量;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保持全关状态;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后、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都仍小于第一预设开度值时,则加大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的开度;当任意一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大于第二预设开度值时,则减小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的开度直至关闭。在本步骤中,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保持全关状态,此时第一风机1将新风进风口7吸入的新风、回风进风口8吸入的回风向送风出风口10输出,送风出风口10输出的风量基本等于第一风机1在该负荷下的送风量。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后、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都仍小于第一预设开度值时,说明此时送风出风口10输出的实际送风量大于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需求的送风量,第一风机1已经达到自身最小输出风量,此时,加大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的开度,以使第一风机1部分输出的风量只是在变风量空调机组中循环流动,只有剩余的风量才从送风出风口10中输出,如此,送风出风口10输出的送风量能够远小于第一风机1最低转速允许值下的最小输出风量,从而能够使得本申请中变风量空调机组的实际送风量的调节范围更宽。
同时可以根据实测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来适时调节换热机构3中阀门32的开度来减少或增加通过换热盘管31的流体流量,从而改变送风温度,使得实测送风温度接近送风温度目标值并维持相对稳定,这样在第一风机1调整送风量时能维持送风温度基本稳定不变从而实现更舒适的恒温送风。
该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二运行模式,在第二运行模式下,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设置有控制风量的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则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保持全开状态。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设置有控制风量的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则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保持全开状态。第二运行模式也适用于变风量空调机组在低负荷下的情况,同时该运行模式还可以适用于第一风机1发生故障报警无法继续运行的情况。该第二运行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和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至全关,将第一风机1关闭,开启第二风机2。在本步骤中,变风量空调机组在低负荷下,可以仅通过第二风机2将回风进风口8的回风向送风出风口10输送,因此需将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全关,第一风机1关闭,通过第二风机2将自回风进风口8输入的回风输向换热机构3,经过换热机构3换热以后向送风出风口10输出。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的回风可通过排风出风口9排出,如此使得空调房间内维持一个微负压以便通过房屋结构从外部渗入一些新风以防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根据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调节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时,加大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大于目标排风量时,减小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在本步骤中,通过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控制排风量,如此可以使得第二风机2输出的部分风量由排风出风口9排出,第二风机2输出的其余剩余的风量才从送风出风口10送出。变风量空调机组通过送风出风口向一台或多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送风,第二风机2的转速根据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在尽量低的转速下使得每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风量。
同时根据实测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来适时调节换热机构3中阀门32的开度来减少或增加通过换热盘管的流体流量,从而改变送风温度,使得实测送风温度接近送风温度目标值并维持相对稳定,从而在第二风机2调整送风量时能维持送风温度基本稳定不变从而实现更舒适的恒温送风。
该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三运行模式,在第三运行模式下,若变风量空调机组中安装有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则使得将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调节至全开状态。第三运行模式适用于需要全新风通风状态下使用。第三运行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和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至全关状态,开启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通过调节第一风机1转速来调节总送风量,调节第二风机2的转速来调节排风风量。
根据第一风量传感器11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送风量的差值以及第一风机1的实际转速调节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保持全开状态;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新风量仍大于目标送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则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当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送风量时,则加大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直至全开。在本步骤中,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说明变风量空调机组需要的新风量较高,因此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需要保持全开状态,以最大程度的引入新风。当第一风机1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新风量仍大于目标送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说明变风量空调机组需要的送风量较小,即使第一风机1的转速降低到最低转速,实际送风量也偏大,因此需要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以降低实际引入的新风量,从而降低送风量。当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送风量时,为了避免增加风机的转速,优先加大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直至全开,从而直接增加实际引入的新风量,进而增大送风量。
根据第二风量传感器12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以及第二风机2的实际转速调节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当第二风机2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保持全开状态;当第二风机2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排风量仍大于目标排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则减小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值时,则加大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直至全开。在本步骤中,当第二风机2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说明需要的排风量较大,优先使得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保持全开状态,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排风量。当第二风机2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排风量大于目标排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说明需要的排风量很小,即使第二风机2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排风量也偏大,因此需要减小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从而减小实际排风量。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值时,则直接加大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直至全开,从而在避免增大第二风机2转速的情况下增大实际排风量。
该控制方法还包括第四运行模式,在第四运行模式下,若变风量空调机组中安装有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以及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则将第四电动调节风阀13以及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调节至全开状态。第四运行模式适用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下使用。第四运行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开启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通过调节第一风机1、第二风机2的转速控制总送风量。
根据第一风量传感器11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调节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当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新风量时,加大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当实测新风量大于目标新风量时,减小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
根据第一风量传感器11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以及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调节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开度,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调节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保持全开状态;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达到全开状态且实测新风量仍小于目标新风量时,则减小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开度。在本步骤中,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4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说明风机在该转速下从新风进风口7引入的新风量偏多,因此需要将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保持全开状态,以在最小风机转速时能最大限度的输入回风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风机能耗损失。当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达到全开状态、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新风量时,也就是说第一风机1入口处的负压不够低以吸入足够的新风量需减小第三电动调节风阀5的开度,而此时第一风机1为维持自回风进风口8输入的风量就会加大转速,从而降低了第一风机1入口处的负压进而增加了新风进风口7输入的风量。
根据第二风量传感器12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调节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时,加大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大于目标排风量时,减小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在本步骤中,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时,优先加大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以使更多的回风自排风出风口9排出。当实测排风量大于目标排风量时,优先减小第二电动调节风阀6的开度,以使更少的回风自排风出风口9排出。
同时可以根据实测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来适时调节换热机构3中阀门的开度来减少或增加通过换热盘管的流体流量,从而改变送风温度,使得实测送风温度接近送风温度目标值并维持相对稳定,从而在第二风机2调整送风量时能维持送风温度基本稳定不变从而实现更舒适的恒温送风。
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五运行模式,第五运行模式适用于低负荷下的部分新风通风运行时,第五运行模式与第一运行模式类似,其不同点在于,换热机构3关闭,无需对送风进行冷热处理和/或除湿处理。同时,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第六运行模式,第六运行模式也适用于低负荷下的部分新风通风运行时,第六运行模式与第二运行模式类似,其不同点在于,换热机构3关闭,无需对送风进行冷热处理和/或除湿处理。
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其它运行模式,例如当第一风机1出现故障时,可以将第五电动调节风阀15关闭,从而通过第二风机2将新风进风口7流入的新风和回风进风口8的回风向送风出风口10进行输送,在此过程中,并通过排风出风口9达到控制排风的目的。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
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机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第三电动调节风阀、新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送风出风口、第一风量传感器和第二风量传感器;
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后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排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后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排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换热机构之间;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控制方法包括第一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机关闭,开启所述第一风机;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来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达到全开后、所述实测新风量仍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则减小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通过所述送风出风口向一台或多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送风,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根据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在尽量低的转速下使得每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风量;
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关状态;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后、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都仍小于第一预设开度值时,则加大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任意一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置的一次风阀开度大于第二预设开度值时,则减小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直至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换热机构包括有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空气侧流道被隔开成两个独立分开的空气流道,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进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变速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出风侧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的入口相连通。
6.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
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机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第三电动调节风阀、新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送风出风口、第一风量传感器和第二风量传感器;
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后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排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后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排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换热机构之间;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至全关,将所述第一风机关闭,开启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通过所述送风出风口向一台或多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送风,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根据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在低的转速下使得每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风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换热机构包括有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空气侧流道被隔开成两个独立分开的空气流道,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进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变速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出风侧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的入口相连通。
11.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
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机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第三电动调节风阀、新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送风出风口、第一风量传感器和第二风量传感器;
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后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排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后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排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换热机构之间;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三运行模式,所述第三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和第四电动调节风阀至全关状态,开启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送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一风机的实际转速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新风量仍大于所述目标送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则减小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小于目标送风量时,则加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直至全开;
根据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二风机的实际转速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未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时,则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已降低到最低转速允许值且实测排风量仍大于目标排风量加预设偏差值之和时,则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实测排风量小于目标排风量值时,则加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直至全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换热机构包括有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空气侧流道被隔开成两个独立分开的空气流道,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进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变速风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出风侧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的入口相连通。
16.一种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包括:
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机构、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第三电动调节风阀、新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送风出风口、第一风量传感器和第二风量传感器;
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后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所述排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后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排风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和所述换热机构之间;
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四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该控制方法包括第四运行模式,所述第四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开启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转速控制总送风量;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新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根据所述第一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新风量和目标新风量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未达到全开时,则调节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保持全开状态;当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达到全开状态且所述实测新风量仍小于所述目标新风量时,则减小所述第三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根据所述第二风量传感器测得的实测排风量和目标排风量的差值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小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加大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所述实测排风量大于所述目标排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换热机构包括有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空气侧流道被隔开成两个独立分开的空气流道,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进风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相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向所述送风出风口输送的风量,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变速风机。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风量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五电动调节风阀,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出风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开的所述空气流道的出风侧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调节风阀和所述第五电动调节风阀的入口相连通。
CN201811337783.7A 2018-11-12 2018-11-12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5562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7783.7A CN109556219B (zh) 2018-11-12 2018-11-12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7783.7A CN109556219B (zh) 2018-11-12 2018-11-12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6219A CN109556219A (zh) 2019-04-02
CN109556219B true CN109556219B (zh) 2020-10-23

Family

ID=65866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7783.7A Active CN109556219B (zh) 2018-11-12 2018-11-12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56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5878A (zh) * 2019-11-26 2020-03-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CN114158233B (zh) * 2020-09-08 2024-05-31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其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093024B (zh) * 2020-09-17 2022-07-22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变新风量船舶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TWI753653B (zh) * 2020-11-16 2022-01-21 歐陸通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模組化送風系統
CN113465073B (zh) * 2021-06-21 2023-05-2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及通风系统
CN114111001B (zh) * 2021-11-23 2022-09-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装置、新风系统及其热交换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4940B2 (ja) * 1989-11-21 1994-11-24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全外気兼用型空調機
CN101290154A (zh) * 2007-04-17 2008-10-22 上海大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变风量空调的空气节能系统
CN103968471A (zh) * 2014-05-21 2014-08-06 重庆大学 一种全年多工况集中空调新风调控系统
CN106369703B (zh) * 2015-07-23 2020-03-20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洞库空调机组
CN207299324U (zh) * 2017-07-29 2018-05-01 荣轩平 再热型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07674691U (zh) * 2017-11-20 2018-07-31 安徽建筑大学 一种一次回风变新风量热管式热回收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6219A (zh)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56219B (zh)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A3014479C (en) Integrated heat and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system
US4754919A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6604688B2 (en) Air handler with return air bypass for improved dehumidification
KR102047754B1 (ko) 다기능 스마트 공조시스템
US20110097988A1 (en) Variable air volume economizer minimum position reset
CN205536138U (zh) 一种新风加湿系统
CN108317632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2815421B (zh) 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48277B (zh) 空调及其温湿度调节装置、温湿度调节控制系统和方法
AU2014204778B2 (en) Multi-duc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11519632B2 (en) Variable air flow / multiple zone HVAC air terminal system
CN108800314B (zh)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15207B (zh) 多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35818U (zh) 全自动智能节能型控温控湿通风系统
CN208042334U (zh)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节能型组合式空调机组
CN110594871B (zh) 空调系统
JP2011513684A (ja) 多数の部屋の自在適応空調制御用の2チャネル空調装置
US20210003296A1 (en) Method of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of air and device for implementation thereof
JP200108276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6346649U (zh) 新风设备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15723737U (zh) 空调
CN114655419A (zh) 一种船用集中式空调装置及送风温湿度调节方法
CN209978196U (zh) 温湿度与室内污染物浓度净化控制相独立的压出式空调
CN210891955U (zh) 一种适用于烟草行业的节能型中央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