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00314B -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00314B
CN108800314B CN201810343372.2A CN201810343372A CN108800314B CN 108800314 B CN108800314 B CN 108800314B CN 201810343372 A CN201810343372 A CN 201810343372A CN 108800314 B CN108800314 B CN 108800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nd device
air supply
adaptive
prim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433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00314A (zh
Inventor
颜松
王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Oulong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4337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003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00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0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00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0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带送风机的空调机组、送风管路、回风管路以及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第一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其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无级调速风机;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其内设置有第二一次送风风阀、二次回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Description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一般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该变风量空调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VAV),一般可以分为单风道型、风机并联型、风机串联型等。不同类型的末端装置具体根据应用场所的不同而选择安装。例如,单风道单冷型末端装置就比较多应用于常年需要制冷的场合,如建筑物的内区;单风道末端再热型末端装置就适合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区,其可以实现制冷和末端再热;风机并联型末端装置就适合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区或风量变化较大的区域,当然也可以选用风机并联末端再热型末端装置;风机串联型末端装置和风机串联末端再热型就比较合适应用于会议室、实验室和大厅等要求恒定送风量的场合。
然而,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统型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通常在一个大型建筑中同时会具有上述多种类型的末端装置,每一个末端装置距离空调机组1的送风管路的距离及风管尺寸结构均不尽相同,因此,空调机组1向系统中不同位置处的末端装置输送处理后的空气的阻力均不尽相同,当出现某些极端情况时,例如出现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很大,而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较小的情况时,空调机组1中的送风机3为了充分满足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而将转速调高使得风管内风压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的一次风阀被迫调节至很小的一个开度以使得其送风量减小到目标风量值,高风压下的气流流过开口幅度很小的一次风阀会产生极大的噪音,会对用户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另外送风机3高速运转所产生的送风风压也大多被一次风阀开度小的这些末端装置所消耗掉,这也造成了极大的能量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够根据风管中的压力变动和各末端装置风量需求变化来实现自动优化调节,在保证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不同风量需求前提下,既能将空调机组中的送风机转速降低以使得风管内风压也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从而节省送风机的运转能耗,又能降低整个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各末端装置因在高风压下小风阀开度运行所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其包括:
具有送风机的空调机组、送风管路、连通所述空调机组与空调房间的回风管路,所述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送风管路相连接的向空调房间送风的并且位于第一区域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其中,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无级调速风机;
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控制从所述回风管路中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二次回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送风管路相连接的并且位于第三区域中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三一次送风风阀、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三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对所述第三一次送风风阀流进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吸音的第一阻流膜;
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具有第三腔室和与所述回风管路相连通的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中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第三腔室风量的第四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四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从所述第四腔室进入所述第三腔室风量的第一定速风机,所述第三腔室中设置有对所述第四一次送风风阀流进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吸音的第二阻流膜;
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具有第五腔室,所述第五腔室中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第五腔室风量的第五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五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第五腔室中设置有对所述第五一次送风风阀流进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吸音的第三阻流膜,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定速风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阻流膜垂直于风阀流出空气的方向设置,阻流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海绵、无纺布、玻纤、PP、PET、金属网和尼龙网。
一种采用上述任一所述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为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则采用第一运行逻辑或第二运行逻辑,其中,
所述第一运行逻辑包括:根据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一预设规则下的开度、打开所述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三预设开度,且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并加大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开启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二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关闭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第二无极调速风机;
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六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运行逻辑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
当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预设最小转速,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时,增大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七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第七预设开度小于第六预设开度。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为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则根据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三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三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并打开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
当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四预设开度、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一预设倍数时,增大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
当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五预设开度、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二预设倍数时,减小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五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四预设开度。
一种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包括:
控制送风管路流入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
控制从回风管路中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二次回风风阀;
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
第二无级调速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
一种采用上述任一所述的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包括第一运行逻辑和/或第二运行逻辑,其中,所述第一运行逻辑包括:
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一预设规则下的开度、打开所述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三预设开度,且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并加大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开启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二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关闭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第二无极调速风机;
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六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运行逻辑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
当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预设最小转速,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时,增大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七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第七预设开度小于第六预设开度。
一种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其包括:
控制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无级调速风机;
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能够根据其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三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三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并打开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当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四预设开度、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一预设倍数时,增大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当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五预设开度、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二预设倍数时,减小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五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四预设开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在距离空调机组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很大,而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较小的情况下时,能够同时满足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中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较大的风量需求以及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较小的风量要求。而且,相对比于现有技术,送风机不会通过高耗能的高速运转来产生一个较高的风压进而使得高风压下的气流流过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开口幅度较小的一次送风风阀,如此,可以较大幅度的减小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开口幅度较小的一次送风风阀产生的噪音,从而避免对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相连通的房间中的用户造成不利影响。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统型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自适应风机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空调机组;2、送风管路;3、送风机;4、回风管路;5、第一区域;51、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1、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1、第一一次送风风阀叶片;5112、第一一次送风风阀执行器;512、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1、第一一次送风风量传感器;5122、第一一次送风测量引压管;5123、第一一次送风压差传感器;513、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4、控制系统;52、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1、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1、第二一次送风风阀叶片;5212、第二一次送风风阀执行器;522、二次回风风阀;5221、二次回风风阀叶片;5222、二次回风风阀执行器;523、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1、第二一次送风风量传感器;5232、第二一次送风测量引压管;5233、第二一次送风压差传感器;524、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5、二次回风过滤网;526、控制系统;6、第二区域;61、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1、一次送风风阀;612、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62、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1、第一腔室;622、第二腔室;623、一次送风风阀;624、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625、定速风机;63、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1、一次送风风阀;632、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633、定速风机;7、第三区域;71、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11、第三一次送风风阀;712、第三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713、第一阻流膜;72、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21、第三腔室;722、第四腔室;723、第四一次送风风阀;724、第四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725、第一定速风机;726、第二阻流膜;73、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31、第五一次送风风阀;732、第五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733、第三阻流膜;734、第二定速风机;736、第五腔室;8、房间;9、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发明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统型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传统型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一般可以包括:具有送风机3的空调机组1、送风管路2、与送风管路2相连接的向空调房间送风的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和/或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和/或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连通空调机组1与空调房间的回风管路4。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和/或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和/或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可以位于第一区域5、第二区域6和第三区域7。第一区域为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不利回路上的区域,第二区域为距离空调机组1适中距离或送风阻力适中回路上的区域,第三区域为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有利回路上的区域。空调机组1用于将回风管路4中的回风以及外界输入的新风混合后通过一定的处理后通过送风机3输出至送风管路2中,处理可以包括空气冷却、空气加热、空气加湿、空气除湿、空气净化等。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和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与送风管路2相连通,其用于控制送风管路2向空间房间送入的空气的量,同时还可以对实际输出空气的量进行测量,并反馈给控制系统,从而对整个变风量空调系统进行调节。
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传统型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之一: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和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等。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内可以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风量的一次送风风阀611以及测量一次送风风阀611流量的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612。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相对的房间8内设置有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回风口9。而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内可以具有第一腔室621和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第二腔室622,第一腔室621中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第一腔室621风量的一次送风风阀623以及测量一次送风风阀623流量的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624,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中设置有控制第二腔室622进入第一腔室621风量的定速风机625。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相对的房间8内也设置有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回风口9。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内可以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风量的一次送风阀631以及测量一次送风风阀631流量的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632,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定速风机633。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其相对的房间8内设置有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回风口9。如图1所示,由于不同区域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距离送风机3的距离不同以及相应回路的送风阻力不同,在多个距离送风机3的距离相差较大或相应回路的送风阻力相差较大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运行的情况下,送风机3无法较好的适应上述工况。因此,为了能够根据风管中的压力变动和各末端装置风量需求变化来实现自动优化调节,在保证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不同风量需求前提下,既能将空调机组中的送风机转速降低以使得风管内风压也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从而节省送风机的运转能耗,又能降低整个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各末端装置因在高风压下小风阀开度运行所产生的噪音,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可以包括:具有送风机3的空调机组1、送风管路2、连通空调机组1与空调房间的回风总管4以及与所述送风管路2相连接的向空调房间送风的并且位于第一区域5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第一区域为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区域。其中,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内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风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内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风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控制从回风总管4流入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风量的二次回风风阀522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
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在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较大,而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较小的情况下时,为了能够同时满足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较大的风量需求以及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较小的风量要求,如此可以在不增加送风机3的转速或增加很小幅度转速的情况下首先满足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较小的风量需求,由于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到空调机组1之间的送风管路2的阻力较大,此时送风机3的转速无法满足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较大的风量需求,因此,此时可以先将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中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中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打开至最大程度,然后开启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中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中的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从而使得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对送风管路2产生一个负压的吸力,以克服第一区域5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导致送风管路2产生的较大的阻力。根据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的第一区域5中的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一次风量目标值,以及通过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或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实际测得的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的第一区域5中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实际一次风量值,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或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可以调整自身的频率以产生合理的负压吸力,从而使得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的第一区域5中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实际一次风量值与其一次风量目标值基本一致。在此过程中,送风机3的转速无需一直增大以满足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的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因此,相对比于现有传统技术方案,送风机3不会通过高耗能的高速运转来产生一个较高的风压进而使得高风压下的气流流过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开口幅度很小的风阀,如此,可以较大幅度的减小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开口幅度很小的风阀产生的极大的噪音,从而避免对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相连通的房间中的用户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如图2所示,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可以包括:具有送风机3的空调机组1、送风管路2、连通空调机组1与空调房间的回风管路4以及与所述送风管路2相连接的向空调房间送风的并且位于第一区域5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第一区域5为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区域。空调机组1用于将回风管路4中的回风以及外界输入的新风混合后通过一定的处理后通过送风机3输出至送风管路2中,处理可以包括空气冷却、空气加热、空气加湿、空气除湿、空气净化等。第一区域5中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与送风管路2相连通,其用于控制送风管路2向空调房间输入空气的量,同时还可以对实际输出空气的量进行测量,并反馈给控制系统,从而对整个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进行调节。
如图2所示,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设置有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内可以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风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同时,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还可以包括相应的控制系统514,该控制系统514用于对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中的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进行控制。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具体可以包括设置在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进风管内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叶片5111、驱动第一一次送风风阀叶片5111转动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执行器5112。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可以包括:设置在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进风管内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传感器5121、与第一一次送风风量传感器5121相连接的第一一次送风测量引压管5122、与第一一次送风测量引压管5122相连接的第一一次送风压差传感器5123。通过调整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的转速可以产生不同的负压,从而可对送风管路2输送至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风量进行控制,以满足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当然,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的打开程度达到调整送风管路2输送至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风量,上述多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使用,最终达到第一区域5中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风量需求。
图4为本发明人实施例中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内可以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风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控制回风管路4流入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风量的二次回风风阀522以及测量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同时,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还可以包括相应的控制系统526,该控制系统526用于对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中的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二次回风风阀522、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进行控制。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可以包括:设置在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进风管内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叶片5211、驱动第二一次送风风阀叶片5211转动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执行器5212。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可以包括:设置在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进风管内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传感器5231、与第二一次送风风量传感器5231相连接的第二一次送风测量引压管5232、与第二一次送风测量引压管5232相连接的第二一次送风压差传感器5233。二次回风风阀522可以包括设置在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回风管内的二次回风风阀叶片5221、驱动二次回风风阀叶片5221转动的二次回风风阀执行器5222。在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回风管的入口端可以设置二次回风过滤网525,从而对回风进行过滤。通过调整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的转速可以产生不同的负压,从而可对送风管路2输送至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风量以及回风管输送至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内的风量进行控制,以满足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的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风量需求。当然,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二次回风风阀522的打开程度达到调整送风管路2输送至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风量和回风管输送至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内的风量,上述多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使用,最终达到第一区域5中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风量需求。
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与送风管路2相连接的并且位于第二区域6中的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和/或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和/或传统风机串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第二区域6为距离空调机组1适中距离或送风阻力适中回路上的区域。上述传统单风道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1、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2和传统风机并联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63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相同,在此不再敖述。当然的,第二区域6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可以选择以上多种类型或其它类型,在本申请中不做任何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布置的场所、位置、功能等具体决定所采用合适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
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与送风管路2相连接的并且位于第三区域7中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1和/或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2和/或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3。第三区域7为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区域。其中,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1内可以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1风量的第三一次送风风阀711、测量第三一次送风风阀711流量的第三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712、对第三一次送风风阀711流出的空气进行阻挡的第一阻流膜713。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1相对的房间8内设置有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回风口9。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2内可以具有第三腔室721和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第四腔室722,第三腔室721中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第三腔室721风量的第四一次送风风阀723以及测量第四一次送风风阀723流量的第四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724,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2内设置有控制第四腔室722进入第三腔室721风量的第一定速风机725,第三腔室721中设置有对第四一次送风风阀723流出的空气进行阻挡的第二阻流膜726。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2相对的房间8内设置有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回风口9。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3内具有第五腔室736,第五腔室736内可以设置有控制送风管路2流入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3风量的第五一次送风风阀731、测量第五一次送风风阀731流量的第五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732,第五腔室736中设置有对第五一次送风风阀731流出的空气进行阻挡的第三阻流膜733,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3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定速风机734。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73的第五腔室736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其相对的房间8内设置有与回风管路4相连通的回风口9。上述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的阻流膜可以垂直于风阀流出空气的方向设置,阻流膜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之一:海绵、无纺布、玻纤、PP、PET、金属网和尼龙网等任何可以用于空气过滤器的材料。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可以选择以上多种类型或其它具有阻流膜的类型,在本申请中不做任何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布置的场所、位置、功能等具体决定所采用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
本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在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较大,而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较小时,通过阻流膜增加送风管路2输送至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空气的阻力,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增加送风机3的转速以产生更高的压强以克服送风管路2的阻力,从而满足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回路上的第一区域5中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较大的风量需求。在阻流膜增大阻力后,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在一次送风风量相同的情况下一次送风风阀开度可以加大一些,从而当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需求很小时,能防止一次送风风阀开度过小从而导致风阀叶片与进风管之间缝隙处的气流速度过大而产生过大的噪音。而且,设置阻流膜以后可以将自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阀流出的空气进行均流,使空气较为均匀的自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输出至所需的房间或场所,在此过程中,更进一步减小了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因高风压导致的高速气流而产生的噪音,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在本申请中还提出了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对第一区域5中的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类型分别进行判断,从而判断出第一区域5中的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类型为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还是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
S102: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为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则采用第一运行逻辑或第二运行逻辑,其中,第一运行逻辑可以包括:控制系统526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开启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至第一预设规则下的开度、打开二次回风风阀522并打开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该第一预设规则可以为系统内置的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风量与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开度的相匹配关系。
第二运行逻辑可以包括:控制系统526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开启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至第二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关闭二次回风风阀522、并打开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该第二预设规则可以为系统内置的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风量与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开度的相匹配关系。
S103:在第一运行逻辑中,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的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二次回风风阀522的开度大于第三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控制系统526控制减小二次回风风阀522的开度并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的转速。在本步骤中,即可以理解为由于送风管路长度过长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的回路而导致的管道阻力较大、而位于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又可能只需输出较小风量,使得送风机3的转速无法进一步加大,最终导致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装置所需的风量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此时,控制系统526可以减小二次回风风阀522的开度以增加送风管路2中输向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同时,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的转速以使得末端装置52产生一个更强的负压吸力从而进一步增加送风管路2中输向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最终尽可能的使得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基本一致。
在第二运行逻辑中,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的开度大于第六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控制系统526进行控制以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的转速。在本步骤中,即可以理解为由于送风管路长度过长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的回路而导致的管道阻力较大、而位于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可能又只需输出较小风量,使得送风机3的转速无法进一步加大,最终导致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装置所需的风量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此时,控制系统526控制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加大转速以使得末端装置52产生一个更强的负压吸力从而进一步增加送风管路2中输向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最终尽可能的使得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基本一致。
S104:在第一运行逻辑中,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控制系统526进行控制以减小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的转速,第二预设开度小于第一预设开度。在本步骤中,可以理解为即使在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的开度在较小的情况下或不合适更进一步减小的情况下,现有的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的转速使得送风管路中输向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仍然过大,因此需要减小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的转速,以使得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基本一致。
在第二运行逻辑中,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的开度小于第七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第二无极调速风机524的转速,第七预设开度小于第六预设开度。原理同上,在此不再敖述。
S105:在第一运行逻辑中,当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的转速小于等于预设最小转速,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时,控制系统526进行控制以增大二次回风风阀522的开度。在本步骤中,当第二无级调速风机524的转速已经降低至最小转速,无法继续降低时,第二一次送风风阀521也已经减小到小于第二预设开度,不合适继续减小时,送风管路2中输向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仍然过大,此时可以增大二次回风风阀522的开度,从而增加回风管路4输入至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从而减小送风管路4中输向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的空气流量,最终使得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23测得的实际流量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2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基本一致。
S106: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为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控制系统514则根据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三预设规则开启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至第三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并打开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该第三预设规则可以为系统内置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所需输出的风量与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开度的相匹配关系。
S107:当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的开度大于第四预设开度、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一预设倍数时,控制系统514进行控制增大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的转速。例如第一预设倍数可以是在1.0至1.15之间。在本步骤中,可以理解为由于送风管路2长度过长或送风阻力较为不利而导致的管道阻力较大、而位于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又可能只需输出较小风量,使得送风机3的转速无法进一步加大,最终导致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的风量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此时,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的开度已经无法继续增大或已经达到一定大的程度,加大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的转速可以使得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产生一个更强的负压吸力从而进一步增加送风管路2中输向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空气流量,最终尽可能的使得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测得的实际流量与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基本一致。
S108:当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的开度小于第五预设开度、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二预设倍数时,控制系统514进行控制以减小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的转速,第五预设开度小于第四预设开度。例如该第二预设倍数可以是在0.85至1.0之间。在本步骤中,可以理解为即使在第一一次送风风阀511的开度在较小的情况下或不适合更进一步减小的情况下,现有的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的转速使得送风管路中输向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的空气流量仍然过大,因此需要减小第一无级调速风机513的转速,以使得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512测得的实际流量与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51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基本一致。
本申请中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对第一区域5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第一区域5中不同类型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能够根据风管中的压力实现一次送风风阀、二次回风风阀及无级调速风机的自动调节,以保证不同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要求。如此,可以使得送风机3无需产生一个偏高的风压,从而较大幅度的减小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的第三区域7中的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中开口幅度很小的风阀产生的噪音,避免了对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为有利回路上第三区域7中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相连通的房间中的用户造成的不利影响。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具有送风机的空调机组、送风管路、连通所述空调机组与空调房间的回风管路,所述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送风管路相连接的向空调房间送风的并且位于第一区域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其中,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无级调速风机;所述第一区域为距离空调机组较远或送风阻力较不利回路上的区域;
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控制从所述回风管路中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二次回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送风管路相连接的并且位于第三区域中的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和/或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述第三区域为距离空调机组较近或送风阻力较有利回路上的区域,其中:
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三一次送风风阀、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三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对所述第三一次送风风阀流进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吸音的第一阻流膜;
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具有第三腔室和与所述回风管路相连通的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中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第三腔室风量的第四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四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并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设置有控制从所述第四腔室进入所述第三腔室风量的第一定速风机,所述第三腔室中设置有对所述第四一次送风风阀流进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吸音的第二阻流膜;
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内具有第五腔室,所述第五腔室中设置有控制所述送风管路流入所述第五腔室风量的第五一次送风风阀以及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五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所述第五腔室中设置有对所述第五一次送风风阀流进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吸音的第三阻流膜,所述压力自适应风机串联阻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定速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阻流膜垂直于风阀流出空气的方向设置,阻流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海绵、无纺布、玻纤、PP、PET、金属网和尼龙网。
4.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为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则采用第一运行逻辑或第二运行逻辑,其中,
所述第一运行逻辑包括:根据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一预设规则下的开度、打开所述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三预设开度,且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并加大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开启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二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关闭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第二无极调速风机;
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六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行逻辑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
当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预设最小转速,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时,增大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七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第七预设开度小于第六预设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类型为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则根据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三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三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并打开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
当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四预设开度、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一预设倍数时,增大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
当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五预设开度、所述第一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所述压力自适应单风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的第二预设倍数时,减小所述第一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五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四预设开度。
7.一种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包括:
控制送风管路流入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阀;
控制从回风管路中流入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的二次回风风阀;
测量一次送风流量的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
第二无级调速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出风口处;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第一运行逻辑和/或第二运行逻辑,其中,所述第一运行逻辑包括:
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开启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一预设规则下的开度、打开所述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三预设开度,且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所述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并加大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根据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风量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开启第二一次送风风阀至第二预设规则下的开度、关闭二次回风风阀、并打开第二无极调速风机;
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大于第六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小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加大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行逻辑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
当所述第二无级调速风机的转速小于等于预设最小转速,所述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二预设开度时,增大所述二次回风风阀的开度;
所述第二运行逻辑包括:当第二一次送风风阀的开度小于第七预设开度,且第二一次送风风量测量装置测得的实际流量大于压力自适应串并联一体助力型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所需输出的一次送风风量时,减小第二无极调速风机的转速,第七预设开度小于第六预设开度。
CN201810343372.2A 2018-04-17 2018-04-17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8003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43372.2A CN108800314B (zh) 2018-04-17 2018-04-17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43372.2A CN108800314B (zh) 2018-04-17 2018-04-17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0314A CN108800314A (zh) 2018-11-13
CN108800314B true CN108800314B (zh) 2020-06-23

Family

ID=64095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43372.2A Active CN108800314B (zh) 2018-04-17 2018-04-17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003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7422A (zh) * 2018-11-21 2020-05-29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中央烟道系统的流量自适应排烟控制方法
CN110343820B (zh) * 2019-07-17 2021-08-20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退火炉燃烧系统、退火炉助燃空气流量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1859662B (zh) * 2020-07-17 2023-09-22 泰州市都瑞堡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内均速管流量计的布设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2453A (en) * 1981-01-19 1982-10-05 Interpace Corporation Fan control for variable air volume terminal unit
CN2463572Y (zh) * 2000-12-15 2001-12-05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风机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CN2777412Y (zh) * 2005-02-25 2006-05-03 沈新荣 可电动动态调节的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CN102444969B (zh) * 2010-10-08 2015-07-29 时代嘉华(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个性化送风末端装置
CN202066163U (zh) * 2010-11-08 2011-12-07 上海霍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单风道变风量末端控制装置
CN201858720U (zh) * 2010-11-08 2011-06-08 上海霍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串联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
US8922971B2 (en) * 2012-01-13 2014-12-30 Clean Air Group, Inc. Integrated bi-polar ionization air purification for fan-powered air distribution devices
CN106556126B (zh) * 2015-09-25 2019-06-25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并联式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88309B (zh) * 2016-02-26 2019-04-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风量末端和空调
CN205579873U (zh) * 2016-04-25 2016-09-14 广州市高衡力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补偿照明型变风量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0314A (zh)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56219B (zh) 变风量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00314B (zh) 压力自适应节能降噪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48544U (zh) 室内环境控制机组和系统以及建筑系统和被动式建筑物
CN106765610B (zh) 一种变水流量空调末端及其工作方法
CN205372921U (zh) 一种自适应的变风量空调送风风机速度控制器
CN208012003U (zh) 一种通过无线信号改变风量的风量控制系统
CN106945812A (zh) 紧凑低噪声船舶变风量空调器
CN210135648U (zh) 一种基于人数反馈调节的变风量新风系统
CN109855265B (zh) 一种低能耗多区域精细化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56126B (zh) 并联式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28014B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836431A (zh) 室内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322685A (zh) 空调恒温除湿的控制方法及空调
CN104776527A (zh) 室内环境控制机组和系统以及建筑系统和被动式建筑物
CN2789649Y (zh) 并联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CN203571921U (zh) 一种通风空调机组
CN2789669Y (zh) 诱导型变风量末端控制装置
CN103604164B (zh) 一种通风空调机组
CN105546684A (zh) 室内环境控制机组以及建筑物
CN110486802B (zh) 空调器、其送风调节系统和方法
CN206145904U (zh) 洁净室节能型可变新风排风控制系统
CN107631437A (zh) 一种风机盘管按需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5481442U (zh) 室内环境控制机组以及建筑物
CN210663223U (zh) 静压分风箱及新风机、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854630A (zh) 一种诱导型变风量空调末端控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