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48182A -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8182A
CN109548182A CN201710683643.4A CN201710683643A CN109548182A CN 109548182 A CN109548182 A CN 109548182A CN 201710683643 A CN201710683643 A CN 201710683643A CN 109548182 A CN109548182 A CN 109548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ying
prothetic group
request message
group station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836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48182B (zh
Inventor
王弘
许丽香
柯小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21087191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97037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83643.4A priority patent/CN109548182B/zh
Priority to PCT/KR2018/009177 priority patent/WO2019031915A1/en
Priority to EP18843558.0A priority patent/EP3656178B1/en
Priority to KR1020207006353A priority patent/KR102345654B1/ko
Priority to EP22162883.7A priority patent/EP4037424B1/en
Priority to EP24152888.4A priority patent/EP4333556A2/en
Publication of CN109548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8182A/zh
Priority to US16/743,557 priority patent/US10880940B2/en
Priority to US17/122,435 priority patent/US20210100054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48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8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57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the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having a maximum bit rate or a bit rate guarante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8Upper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应用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然后SN‑CP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Description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前四代不同,5G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无线技术,而是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融合。目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峰值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5G的峰值速率将达到10Gbps,比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Generation,4G)提升了100倍。现有的4G网络处理自发能力有限,无法支持部分高清视频、高质量语音、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业务。5G将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通过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多的频谱资源以及更加密集的小区等共同满足移动业务流量增长的需求,解决4G网络面临的问题,构建一个高速的传输速率、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性、优秀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如图1所示,5G架构中包含了5G的接入网,5G的核心网,UE通过接入网、核心网与数据网络进行通信。
在网络演进中,第一阶段会继续使用LTE的基站,同时该LTE的基站能够支持5G的终端,并能够使用5G的特征。部署一些5G的基站,这些基站可以作为辅助基站,和LTE基站一起给UE提供数据传输。5G基站和核心网控制节点(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之间没有信令连接,只跟核心网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有用户平面的连接。这种架构下可以重用LTE基站和LTE核心网,对运营商是有吸引力并且是运营商希望的。具体来说,LTE基站配置5G基站,采用LTE系统中定义的双联结技术来与UE进行数据传输。其中LTE基站作为主基站,5G基站作为辅助基站。
双连接的类型可以有多种承载类型,如图2所示,传输数据的承载可以分为分割承载(英文全称:Split bearer),辅助承载(Secondary Cell Group bearer,SCG bearer),辅助分割承载(SCG split承载)。其中,分割承载是指主基站从核心网接收数据,然后分成两路,一路从主基站发送给UE,一路从辅基站发送给UE;SCG承载为辅基站从核心网接收数据,然后由辅基站发送给UE;辅助分割承载为辅助基站从核心网接收数据,然后把数据进行分割,一部分由辅助基站发送给UE,一部分发送给主基站,由主基站发送给UE。传输信令也可以建立双连接,目前只支持主基站的RRC信令可以从主基站和辅基站同时发送给UE,称为主小区群分割信令(Master Cell Group split SRB);可以发送不同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或者把一个RRC消息分割为两部分,分别从主基站和辅基站发送给UE,UE进行重组;或者是同样的RRC消息从主基站和辅基站同时发送给UE,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有复制(英文全称:duplication)的功能,可以把一个RRC消息复制成两部分,然后分别通过主基站和辅基站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介质访问控制(Multiple Access Control,MAC)处理后,通过物理层发送给UE。
在5G架构中,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需求,原本处于同一个基站上的功能模块被分离,一些功能模块越来越靠近用户,而其它的模块则被池组化、虚拟化,集中部署,就是说基站有可能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央控制单元(简称CU),一部分是分布单元(简称DU),DU更加靠近用户,CU远离天线,可以支持多天线连接,改善网络性能,一个CU可以连接多个DU,CU上的功能可以虚拟化。CU和DU之间通过前向回传(英文全称:Fronthaul)连接。Fronthaul连接主要是从中央控制单元(distribute Unit,DU)到基站中央控制单元(Central unit,CU)之间的连接。CU上实现了RRC以及PDCP的功能,DU上实现了RLC,MAC的功能。CU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控制功能实体(以下称为CU-CP实体或者CP实体)和用户平面功能实体(以下称为CU-UP实体或者UP实体)。其中CP实体和UP实体可以是单独的物理实体,物理实体之间有开放接口。
在CU、DU,CU有进一步分为CP,UP的架构下,目前定义的双连接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新的架构,如何支持双连接的建立,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
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SN-CP根据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SN-CP接收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SN-CP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SN-CP接收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第二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二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SN-CP根据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SN-CP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SN-CP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SN-CP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第三双系统的架构,第三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MN-CP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MN-CP接收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MN-CP接收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第三双系统的架构,第三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为gNB,辅基站为LTE的基站,或者为gNB,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MN-CP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MN-CP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MN-CP接收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所述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以及第一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所述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主基站为gNB,其中所述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第二发送模块以及第二接收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MN-CP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或者,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5G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双连接架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架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实例的建立双连接的交互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二实例的建立双连接的交互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第一实例的建立双连接的交互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第一实例的建立双连接的交互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第一实例的建立双连接的交互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第一实例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第二实例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另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第一实例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第二实例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既包括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其仅具备无发射能力的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又包括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其具有能够在双向通信链路上,进行双向通信的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包括: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其具有单线路显示器或多线路显示器或没有多线路显示器的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个人通信系统),其可以组合语音、数据处理、传真和/或数据通信能力;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其可以包括射频接收器、寻呼机、互联网/内联网访问、网络浏览器、记事本、日历和/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其具有和/或包括射频接收器的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可以是便携式、可运输、安装在交通工具(航空、海运和/或陆地)中的,或者适合于和/或配置为在本地运行,和/或以分布形式,运行在地球和/或空间的任何其他位置运行。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还可以是通信终端、上网终端、音乐/视频播放终端,例如可以是PDA、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或具有音乐/视频播放功能的移动电话,也可以是智能电视、机顶盒等设备。
实施例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
步骤301、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步骤302、SN-CP根据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步骤303、SN-CP接收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步骤304、SN-CP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步骤305、SN-CP接收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待建立承载的小区的标识;待建立或者待修改资源的UE对应的标识;承载的标识或者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标识;加密的信息以及PDCP的配置信息;上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一承载的类型;PDCP操作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承载的类型包括:普通数据承载SCG承载以及SCG split承载;或者第一承载的类型包括:SCG承载以及SCG split承载。
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承载的类型;数据承载的标识信息;信令承载的标识信息;信令承载是否为分割信令承载的指示信息;聚合速率AMBR;承载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其中,第二承载的类型包括:数据承载,信令承载和/或分割信令承载。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SN-CP向SN-UP发送第一承载修改请求消息;SN-CP接收SN-UP发送的第一承载修改响应消息;
其中,第一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标识;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PDCP操作指示信息。
进一步地,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有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当SN-CP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之后,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有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不作为SN-UP发送数据的地址。具体地,SN-UP忽略本步骤中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收到了下行数据接收地址,SN-UP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该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
进一步地,若第一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当SN-CP向SN-UP发送第一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之后,第一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作为SN-UP发送数据的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实施例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第二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二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步骤401、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步骤402、SN-CP根据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步骤403、SN-CP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步骤404、SN-CP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步骤405、SN-CP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待建立承载的小区的标识;待建立或者待修改资源的UE对应的标识;承载的标识或者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标识;加密的信息以及PDCP的配置信息;上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PDCP操作指示信息。
其中,PDCP操作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DCP待进行的处理为数据分割处理或者数据复制处理。
其中,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以下至少一项:待建立的承载类型;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
待建立的承载类型包括:普通承载、SCG承载、SCG split承载和/或split承载;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待建立的承载是否为split承载;
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SN-DU是否忽略第二承载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进一步地,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SN-DU忽略第二承载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第二承载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不作为SN-DU发送数据的地址。具体地,SN-DU忽略本步骤中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收到了上行数据接收地址,SN-DU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该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
进一步地,SN-CP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SN-CP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SN-CP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修改响应消息。
其中,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包括: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进一步地,当SN-CP向SN-UP发送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之后,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上行数据的接收地址作为SN-UP发送数据的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二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二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辅基站为gNB,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实施例3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应用于第三双系统的架构,第三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
步骤501a、MN-CP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步骤502a、MN-CP接收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步骤503a、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步骤504a、MN-CP接收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携带有以下至少一项:待建立的承载类型;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三指示信息;待建立的承载类型包括普通承载,SCG承载,SCG split承载,和/或split承载;
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SN-DU是否要忽略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用于指示SN-DU将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设置为预设地址。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MN-CP确定QoS flow与DRB的之间的映射关系;MN-CP将确定的QoS flow与DRB的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辅基站。
进一步地,MN-CP接收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MN-CP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
其中,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用于指示MN-DU根据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开始发送上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MN-CP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实施例4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也应用于第三双系统的架构,第三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
步骤501b、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步骤502b、MN-CP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步骤503b、MN-CP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步骤504b、MN-CP接收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第四指示信息;
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和/或下行数据接收地址设置成预设地址;或者用于指示SN-DU是否要忽略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和/或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进一步地,MN-CP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
其中,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携带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正确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用于指示辅基站根据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正确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开始发送上行数据或者下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基于的架构图之一,如图6所示,CU上实现了RRC和/或PDCP的功能,DU上实现了RLC和/或MAC和/或物理层的功能,CU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控制功能实体(以下称为CU-CP实体或者CP实体)和用户平面功能实体(以下称为CU-UP实体或者UP实体)。CP实体和UP实体可以是单独的物理实体,物理实体之间有开放接口,CU-CP上包含了控制平面的功能,例如从水平接口发送或者接收信令(例如X2信令,Xn信令),产生RRC消息;CU-UP上包含了用户平面的功能,数据承载的简单分布式文件传输系统访问协议(Simple DFSAccess Protocol,SDAP)和PDCP协议层在CU-UP上实现,值得注意的是,RRC信令也要经过PDCP协议层的处理,然后才发送给DU。为了减少信令发送的传输路径,RRC信令对应的PDCP协议可以在CU-CP上实现,但是从功能划分清晰的角度来说,所有的PDCP功能都在CU-UP上实现,如果所有的PDCP功能都在CU-UP上,则针对信令建立需要有一些特殊的处理。CU-CP需要通知DU要建立的信令承载是分割信令承载或者普通信令承载,目前它们使用同样的标识,因此DU不能区分。
实施例1的第一实例描述了在该架构下,如何建立MCG split SRB,如图7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括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1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2中的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3中的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4中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5中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7中的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资源修改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708中的资源修改响应消息。
步骤701,主基站发送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该消息发送到了辅基站的CP实体。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主基站以及辅基站可以是LTE基站,或者是5G基站gNB。假设主基站和辅基站都包含了CP、UP以及DU三个实体。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主基站决定把某个承载建立在辅基站;该承载可能之前建立在源辅基站上,或者建立在主基站上,或者是由核心网配置的新的数据承载。
其中,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数据承载的标识,数据承载在核心网的接收上行数据的传输层地址和隧道号(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消息还携带UE的能力信息,和/或主基站确定的连接的类型;建立在辅基站上的双连接的类型可以包括分割承载、SCG承载、辅分割承载、和/或MCG分割信令。
具体来说,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携带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承载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和/或SCG split承载类型,消息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成MCG分割信令承载。
■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可以是数据无线承载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
其中,QoS Flow的标识是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核心网通过初始上下文建立过程,或者初始上下文修改过程,或者数据连接过程把QoS Flow的标识和QoS Flow的标识对应的质量要求,和/或包含的MCG分割信令承载的SRB标识发送给主基站,例如MCG分割信令承载的SRB标识可以为SRB1或者SRB2。
■承载的质量要求(Quality of Service,QoS)参数,其中该QoS参数可以是数据无线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包含了质量等级指示(QoS Class Identifie,QCI),优先级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保证比特率类型(Guaranteed BitRate,GBR)业务的上行/下行最大速率,GBR业务的上行/下行保证速率,或者是QoS flow对应的质量要求;QoS Flow的标识和对应的QoS要求,是从核心网传输给主基站的;
■聚合速率(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决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分割(英文全称: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即GTP TEID);如果是SCG承载和SCG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消息还携带下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地址,用于从辅基站接收下行数据。
■RRC透明容器,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UE的测量报告,也可以把MCG splitSRB的标识和/或对应的RLC,MAC等层的配置信息包含在该RRC透明容器中。
步骤702,辅基站控制实体(SN-CP,以下简称CP)发送资源建立请求消息,消息发送给辅基站用户实体(SN-UP,以下简称UP)。
其中,SN-CP收到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后,根据承载类型,决定是否进行步骤702;
如果是要建立split承载,或者建立MCG分割信令,则702步骤不发生;如果是SCG承载或者是SCG split承载,SN-CP发送702步骤的消息给CN-UP。
其中,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小区标识,SN-CP确定要把承载建立在哪个小区上,可以根据从701收到的UE的测量信息得到,或者从UE直接发送给辅基站的测量信息中得到。
■UE的标识,SN-CP指示要建立或修改的是哪个UE的资源,UE的标识可以是UE的小区内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网络内唯一标识,例如P-TMGI或者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IMSI),或者是在CP和UP之间的唯一标识,或者通过CP和UP之间的UE唯一的信令连接来标识这个UE;
■承载标识或者PDCP协议栈标识;可以是数据承载标识,或者是信令承载标识,或者是CP为UE分配的在UP上区分不同的PDCP协议栈的标识;
其中,因为一个UE有多个PDCP协议栈,需要为每个PDCP协议栈有一个标识,因此CP为每个PDCP协议栈分配一个标识;
加密的信息和PDC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包含了PDCP的格式,PDCP的SN的长度,PDCP的时钟信息,例如抛弃时钟长度等信息;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用户平面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用来接收通知UP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703,辅基站用户实体(SN-UP)发送资源建立响应消息,消息发送给辅基站控制实体(SN-CP)。
其中,该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包含成功建立的信息。
步骤704,辅基站控制实体(SN-CP)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消息发送给辅基站DU。
其中,该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承载的类型,目前承载的类型可以是数据承载,或者是信令承载;CU和DU之间的接口是F1接口,DU需要知道建立的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如果是数据承载,CU和DU需要分配隧道标识,在CU和DU之间为每个承载建立对应的隧道,数据包通过承载建立的隧道传输;如果是信令承载,CU和DU之间通过F1的消息来传输RRC消息,因此需要告诉DU承载的类型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
■数据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可以是数据承载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QoS Flow的标识是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核心网通过初始上下文建立过程,或者初始上下文修改过程,或者数据连接过程把QoS Flow的标识和QoS Flow的标识对应的质量要求发送给主基站,因此PDCP在CU上,最好是通知DRB的标识给DU。
■信令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SRB1或者/和SRB2。
■承载对应的RLC/MAC/物理层的配置信息;这里承载可以是数据承载和/或信令承载。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决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其中DU根据收到的AMBR对UE进行调度。
■承载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的标识DRB ID和该承载对应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DU向相应的地址上发送上行数据;当配置的是SCG Split承载的时候,数据发送给辅基站CP,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辅基站CU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当配置的是MCG Split承载的时,上行数据要发送给主基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除了上面的信息,该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需要携带下面的新的信息:
(1)普通的信令承载,即非双连接下,为UE配置的信令承载SRB可以设置成SRB0,SRB1,SRB2,如果CU被分成了CP和UP两个实体,并且PDCP都在UP上实现,对于普通的信令承载,UE把RRC信令经过PDCP/RLC/MAC协议层处理后,发送给DU,DU从UE收到数据包,从数据包的MAC的包头中获知该数据包携带的是RRC信令,具体来说,是通过MAC头中包含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获知的;MAC头包含了逻辑信道的标识,其中,逻辑信道0对应了SRB0,逻辑信道1对应了SRB1,逻辑信道2对应了SRB2;对于包含RRC信令的数据包,DU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RLC的处理后,发送给UP,经过UP上面的PDCP的处理后,UP发送给CP,其中CP的RRC协议层可以解析里面包含的RRC信令。
如果为UE配置了双连接,当要在辅基站建立MCG分割信令,即为了承载主基站上的SRB1或/和SRB2上信息,UE把RRC信令经过PDCP/RLC/MAC协议层处理后,发送给DU,DU从UE收到数据包,从数据包的MAC的包头中获知该数据包携带的是RRC信令,但是DU并不知道该RRC信令MCG分割信令还是普通的SRB;DU对于MCG分割信令应该有和普通信令的不同的操作,即DU需要把MCG分割信令数据包发送给主基站,由主基站的PDCP层处理后交给RRC协议层处理。另外,对于MCG split SRB,主基站可以配置主基站和辅基站发送相同的RRC消息,即进行PDCP复制,MAC split SRB的MAC的操作和普通的SRB对应的MAC层的操作不同。因为都用了同样的SRB标识,即SRB1,SRB2既可以应用与普通信令承载,也可以应用与MCG分割信令承载,因此目前DU不能区分普通信令承载以及MCG分割信令承载。为了让DU区分普通的信令承载和双连接下MCG分割信令,在建立承载的时候,CP发送给DU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需要携带指示信息,指示待建立的是普通信令承载还是MCG分割信令的信息。
新的指示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一种方法来标识:
一、定义新的承载的类型,目前承载的类型可以是数据承载,或者是信令承载。为了指示上述信息,可以定义一种新的承载类型:分割信令承载。如果承载类型设置成数据承载,DU收到UE发送的数据包,经过MAC/RLC处理后,通过对应的隧道发送给隧道相关的传输层地址;如果是普通信令承载,DU通过MAC头里包含的逻辑信道标识,如果是逻辑信道0,逻辑信道1,逻辑信道2,则分别对应了SRB0,SRB1,SRB2,DU发送数据包给UP;如果是分割信令承载,DU通过MAC头里包含的逻辑信道标识,如果是逻辑信道1,逻辑信道2,则分别对应了分割信令SRB1,分割信令SRB2,DU发送数据包给CP;为了让UP获知UP的地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要携带UP的传输层地址,或者携带UP的标识。
二、消息中指示信令承载的标识(例如SRB1,SRB2)的同时,指示信令承载是否为分割信令承载。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信令承载的标识和其对应的指示信息,DU可以区分普通信令承载和分割信令承载,对于普通信令承载,DU发送RRC消息给UP,如果是分割信令承载DU发送数据包给CP;为了让DU获知UP的地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要携带UP的传输层地址,或者携带UP的标识。
三、消息中携带数据承载的标识,指示该数据标识是承载了MCG分割信令承载SRB1或者SRB2。
步骤705,DU发送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给CP。
其中,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建立成功的承载的标识,例如可以是数据承载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DU分配的,承载的PDCP所在的实体需要把数据发送到该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CU负责把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发送到相应的实体上。
步骤707,SN-CP可能会发送资源修改请求给SN-UP,消息携带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用来修改SN-UP上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708,SN-UP发送资源修改响应消息给SN-CP。
步骤709,主基站发送RRC配置请求消息给UE。
步骤710,UE发送RRC配置完成消息给主基站。
步骤711,主基站发送路径切换通知消息给核心网,通知在核心网新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实施例2
第一阶段中的5G基站,和LTE核心网MME没有信令平面的连接,只跟LTE核心网中的数据网关有数据平面的连接,5G的核心网在第一阶段中还没有部署,因此5G基站只能作为辅助基站来为UE提供数据,不能单独为UE服务;如果为UE建立双连接,主基站只能是LTE的基站,辅助基站是可以在空口提供新的接入技术(即new RAT)的5G基站,这种双连接也被称为EN-DC,5G基站gNB可以采用的CU,DU分离的架构,CU又进一步分成了CP,UP架构,以下分别称它们为SN-CU,SN-DU,SN-CP,SN-UP,其中SN代表是辅基站。
假设RRC和RRC的PDCP在SN-CP上实现,数据的PDCP在SN-UP上实现。建立双连接的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是辅基站的CP先配置UP上的资源,然后再配置DU上的资源;方法二是CP先配置DU的资源,然后再配置UP上的资源;方法一在图9中描述,方法二在图10中描述。
虽然实施例描述了主基站是eNB,本实施例也使用于主基站是gNB的情况。
图8(实施例1的第二实例)中描述了建立EN-DC的方法一,在方法一中,CP需要配置UP上PDCP的协议栈,并且指示PDCP的操作方式。其中,该实例下的主基站可以为eNB,辅基站可以为gNB。需要说明的是看,主基站也可以为gNB,相应的,主基站发送和接收的消息中携带的内容做适应性变化;辅基站也可以为eNB,相应的,辅基站发送和接收的消息中携带的内容做适应性变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1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2中的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3中的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4中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5中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7中的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实施例1中描述的第一承载修改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808中的承载修改响应消息。
方法一包含的步骤如下:
步骤801,主基站发送辅基站建立请求,该消息发送到了辅基站(5G基站)的CP实体。
主基站确定把某个承载建立在辅基站,该承载可能之前建立在源辅基站上,或者建立在主基站上,或者由MME配置的新的承载。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承载的标识,承载在核心网网关的接收IP地址和隧道号TEID,消息还携带UE的能力信息,UE的能力可以有两类,一类是UE在5G接入网的能力,这种能力信息是UE在5G接入网的能力,在LTE接入网不适用该能力;还有一类是UE在LTE和5G通用的能力,这类能力在LTE和5G下都适用;消息还携带了LTE基站决定的连接的类型,建立在辅基站上的双连接的类型可以分割承载,SCG承载,或者辅分割承载。
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承载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和/或SCG split承载类型,消息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成MCG分割信令承载。
■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可以是数据无线承载DRB的标识,如果主基站是gNB,承载标识可以为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QoS Flow的标识是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核心网通过初始上下文建立过程,或者初始上下文修改过程,或者数据连接过程把QoS Flow的标识和QoS Flow的标识对应的质量要求发送给主基站。除了标识数据承载,消息还可以携带MCG分割信令承载的SRB标识,例如SRB1或者SRB2。
■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包含了质量等级指示QCI,优先级ARP,GBR业务的上行/下行最大速率和/或GBR业务的上行/下行保证速率;如果主基站是gNB,承载的质量要求既可以是QoS Flow对应的质量要求,其中QoS Flow的标识和对应的QoS要求,是从核心网传输给主基站的,也可以是主基站根据QoS flow的质量要求确定的数据无线承载对应的QoS要求。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确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考虑到有些非保证业务建立在了主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不同的值,如果所有的非保证业务都建立在的辅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相同的值;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即GTP TEID);如果是SCG承载和SCG 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消息还携带下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地址,用于从辅基站接收下行数据。
■RRC透明容器,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UE的测量报告,也可以把MCG splitSRB的标识和/或对应的RLC,MAC等层的配置信息包含在该RRC透明容器中。
步骤802,辅基站控制实体(SN-CP)发送资源建立请求消息,消息发送给辅基站用户实体(SN-UP)。
该步骤的消息也可以用于非双连接下,基站CP在UP上建立非双连接下的普通数据承载和/或信令承载的PDCP协议栈。
SN-CP收到801步骤的消息后,根据消息携带的承载类型,确定是否进行步骤802。如果801步骤要建立的承载类型是split承载,802步骤不发生;如果801步骤要建立的承载类型是SCG承载或者是SCG split承载,SN-CP发送802步骤的消息给CN-UP,用来在UP上建立PDCP协议层。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小区标识,SN-CP确定要把承载建立在哪个小区上,可以根据从801收到的UE的测量信息得到,或者从UE直接发送给辅基站的测量信息中得到。
■UE的标识,SN-CP指示要建立或修改的是哪个UE的资源,UE的标识可以是UE的小区内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标识可以是UP内的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网络内唯一标识,例如P-TMSI类似的临时标识,或者IMSI,或者是在CP和UP之间的唯一标识,或者通过CP和UP之间的UE唯一的信令连接来标识这个UE。
■承载标识或者PDCP协议栈标识,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信令承载SRB标识,或者是CP为UE分配的在UP上区分不同的PDCP协议栈的标识,因为一个UE有多个PDCP协议栈,需要为每个PDCP协议栈有一个标识,因此CP为每个PDCP协议栈分配一个标识。
■加密的信息和PDCP的配置信息,由CP决定PDCP加密的算法,并且发送给UP;PDCP的配置信息包含了PDCP的格式,PDCP的SN的长度,PDCP的时钟信息,例如抛弃时钟长度等信息。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用户平面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用来接收通知UP发送的上行数据,UP上的PDCP协议栈处理完上行信令后,把数据包发送到该地址。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UP把PDCP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发送给该地址。
-如果要建立的是普通数据承载的PDCP或者SCG承载,下行接收地址应该是DU分配的,因为在方法一下,CP首先配置了UP的资源,还没有跟DU交互过,因此该步骤中CP还没有得到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如果要建立SCG Split承载的PDCP,UP应该被配置两个下行接收地址,一个是主基站分配的,一个是DU分配的,同样,目前消息中只能携带801步骤发送过来的主基站分配的下行接收地址,就是说消息中只能携带一个有效的下行接收地址。
-由于UP不知道要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因此UP不能区分上面的情况,因此,简单的操作是要么本步骤中不包含下行接收地址,要么UP忽略本步骤中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收到了下行数据接收地址,UP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该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激活命令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806步骤。
-或者为了减少信令的个数,由CP来替DU来分配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这样的话,则在804步骤中,CP需要把为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告知UP,DU根据CP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来接收UP发送的数据,此方法下,就不需要806和807的资源修改过程了。
-或者在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要建立的承载类型,承载的类型可以是指示出要建立的PDCP是针对普通数据承载,或SCG承载,或SCG split承载;或者承载的类型可以是成SCG承载或SCG split承载,不指名的话就是普通数据承载。
■PDCP操作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指示下行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或者下行PDCP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割的指示,还可以指示上行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一般来说,一个PDCP被配置了一个下行接收地址,但是有些情况下,一个PDCP可以被配置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普通的数据承载或者对于SCG承载,RRC配置了PDCP的复制功能,一种是对于SCG split承载,PDCP需要进行数据分割,一部分数据发到了主基站,一部分数据发到了辅基站的DU,因此UP需要知道PDCP需要进行数据分割还是数据复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消息中携带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或者PDCP分割指示来通知UP,或者通过消息中携带承载的类型来指示,例如,如果下行接收地址被配置了两个,而且承载类型是SCG承载,或者普通承载,则PDCP需要进行复制,把复制后的数据发给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携带承载的类型是SCG split承载,则PDCP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割,发分割后的数据发给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803:SN-UP发送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给SN-CP,消息携带建立成功的PDCP协议层的信息,消息还携带SN-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804:SN-CP发送承载建立请求给DU。
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承载的类型,目前承载的类型可以是数据承载,或者是信令承载。CU和DU之间的接口是F1接口,DU需要获知建立的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如果是数据承载,CU和DU需要分配隧道标识,在CU和DU之间为每个承载建立对应的隧道,数据包通过承载建立的隧道传输;如果是信令承载,CU和DU之间通过F1的消息来传输RRC消息,因此需要告诉DU承载的类型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
■数据承载的标识信息,可以是数据承载DRB的标识。
■信令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SRB1,SRB2,SRB3。
■承载对应的RLC/MAC/物理层的配置信息,这里承载可以是数据承载和/或信令承载。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决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其中DU根据收到的AMBR对UE进行调度。
■承载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的标识DRB ID和该承载对应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DU向相应的地址上发送上行数据。当配置的是SCG Split承载的时候,上行数据发送给SN-UP,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辅基站SN-UP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当要配置的是MCG Split承载的时候,上行数据要发送给主基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
步骤805,DU发送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给SN-CP,消息携带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对一个DRB,可以建立两个数据隧道,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建立成功的承载的标识,例如可以是数据承载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DU分配的,承载的PDCP所在的实体需要把数据发送到该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CU负责把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发送到相应的实体上。
步骤806:CP发送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给主基站。
步骤807:CP发送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UP,本步骤的消息通知UP可以开始数据发送了;也可以没有对应的响应消息。或者通过用户平面来激活UP的上行数据发送,例如DU发送一个数据包给UP,数据包包含了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接到该数据包后,UP可以开始发送下行数据给DU。
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辅小区标识,SN-CP指示要修改的是那个辅小区的资源。
■UE的标识,SN-CP指示要修改的是哪个UE的资源。
■承载标识,可以是数据承载标识,或者是信令承载标识。
■消息携带下行数据接收地址,该步骤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两个,对于同一个PDCP协议栈,消息可以携带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这两个可以都是DU分配的,或者一个由主基站分配的,一个由DU分配的。
■PDCP操作指示,例如可以指示下行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或者下行PDCP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割的指示,还可以指示上行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一般来说,一个PDCP被配置了一个下行接收地址,但是有些情况下,一个PDCP可以被配置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普通的数据承载或者对于SCG承载,RRC配置了PDCP的复制功能,一种是对于SCG split承载,PDCP需要进行数据分割,一部分数据发到了主基站,一部分数据发到了辅基站的DU,因此UP需要获知PDCP需要进行数据分割还是数据复制;其中可以通过在消息中携带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或者PDCP分割指示来通知UP;或者通过消息中携带承载的类型来指示,例如,如果下行接收地址被配置了两个,而且承载类型是SCG承载,或者普通承载,则PDCP需要进行复制,把复制后的数据发给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携带承载的类型是SCG split承载,则PDCP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割,发分割后的数据发给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808:UP发送资源修改消息响应给SN-CP,消息携带成功建立的PDCP的信息。
例如小区标识,UE的标识,承载标识或者PDCP协议栈标识等信息。
步骤809:eNB发送RRC重配置请求给UE,消息中包含了主基站和/或辅基站对UE的无线资源的配置参数。
步骤810:UE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eNB,UE进行无线资源配置后,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基站。
如果需要,UE跟辅基站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和辅基站进行同步。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在随机接入过程完成后,如果需要,主基站可以把RRC重配置完成通知给辅基站,或者辅基站可以把随机结果成功的信息通知给主基站。
步骤811:主基站发送路径切换请求给核心网控制节点,消息包含E-RAB标识和其对应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以后的过程跟目前过程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的第一实例
其中,该实例下的主基站可以为eNB,辅基站可以为gNB。需要说明的是,主基站也可以为gNB,相应的,主基站发送和接收的消息中携带的内容做适应性变化;辅基站也可以为eNB,相应的,辅基站发送和接收的消息中携带的内容做适应性变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2的第一实例中描述了建立EN-DC的方法二,SN-CP先配置DU上的资源,然后在配置SN-UP上的资源。方法二避免了这样的在配置UP的时候,CP还没有得到DU分配的信息,例如下行数据接收信息,以使得在配置DU之后,在更新CP上的配置缺点,不需要在发起806步骤的修改过程。实施例中方法二包含的步骤如下,如图9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1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4中的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5中的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2中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3中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6中的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实施例2中描述的第二承载修改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907中的承载修改响应消息。
步骤901,主基站(LTE基站)发送辅基站建立请求,该消息发送到了辅基站(5G基站)的CP实体。
其中,主基站确定把某个承载建立在辅基站,该承载可能之前建立在源辅基站上,或者建立在主基站上,或者由MME配置的新的承载。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承载的标识,承载在核心网网关的接收IP地址和隧道号TEID,消息还携带UE的能力信息,UE的能力可以有两类,一类是UE在5G接入网的能力,这种能力信息是UE在5G接入网的能力,在LTE接入网不适用该能力;还有一类是UE在LTE和5G通用的能力,这类能力在LTE和5G下都适用,消息还携带了LTE基站确定的连接的类型,建立在辅基站上的双连接的类型可以分割承载,SCG承载,或者辅分割承载。
其中,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待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SCGsplit承载类型,消息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成MCG分割信令承载。
■待建立的承载对应的标识信息,例如可以是数据无线承载DRB的标识,其中如果主基站是gNB,承载对应的标识可以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其中QoS Flow的标识是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核心网通过初始上下文建立过程,或者初始上下文修改过程,或者数据连接过程把QoS Flow的标识以及QoS Flow的标识对应的质量要求发送给主基站,另外除了标识数据承载,消息还可以携带MCG分割信令承载的SRB标识,例如SRB1或者SRB2。
■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包含了质量等级指示QCI,优先级ARP,GBR业务的上行/下行最大速率,GBR业务的上行/下行保证速率。其中承载的质量要求既可以是QoS Flow对应的质量要求,QoS Flow的标识以及对应的QoS要求,是从核心网传输给主基站的;也可以是主基站根据QoS flow的质量要求确定的数据无线承载对应的QoS要求。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决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考虑到有些非保证业务建立在了主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不同的值,如果所有的非保证业务都建立在的辅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相同的值;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即GTP TEID);如果是SCG承载和SCG 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消息还携带下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其中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地址,用于从辅基站接收下行数据。
■RRC透明容器信息,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UE的测量报告,也可以把MCGsplit SRB的标识和/或对应的RLC,MAC等层的配置信息设置于该RRC透明容器中。
步骤902:SN-CP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给DU,用于建立DU上UE的上下文和UE的数据承载DRB对应的资源。
其中,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承载的类型,目前承载的类型可以是数据承载,或者是信令承载。CU和DU之间的接口是F1接口,DU需要获知建立的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如果是数据承载,CU和DU需要分配隧道标识,在CU和DU之间为每个承载建立对应的隧道,数据包通过承载建立的隧道传输;如果是信令承载,CU和DU之间通过F1的消息来传输RRC消息,因此需要告诉DU承载的类型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
■数据承载的标识信息,可以是数据承载DRB的标识。
■信令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SRB1,SRB2,SRB3。
■承载对应的RLC/MAC/物理层的配置信息,其中这里承载可以是数据承载和/或信令承载。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确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在本发明实施例中DU根据收到的AMBR对UE进行调度。
■承载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的标识DRB ID和该承载对应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DU向相应的地址上发送上行数据。
-当要配置的是非双连接的普通数据承载的时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UP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在第二种方法下,该地址还没有得到。
-当要配置的是SCG Split承载的时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辅基站SN-UP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在第二种方法下,该地址还没有得到。
-当要配置的是MCG Split承载的时,上行数据要发送给主基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TEID。
-DU不知道要建立的承载类型,DU不能区分上面的情况,因此,简单的操作是或者为本步骤中不包含下行接收地址,或者DU忽略本步骤中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收到了上行数据接收地址,DU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发送到该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其中激活命令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906步骤。
-或者为了减少信令的个数,由CP来替UP来分配上行数据接收地址,若由CP来替UP来分配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在604步骤中,CP需要把为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告知UP,UP根据C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来接收DU发送的数据。此方法下,就不需要1006和1007的承载修改过程了。
-或者为了减少信令的个数,CP要通知DU要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即指示要建立的是普通承载,还是SCG承载或者SCG split承载,或者指示要建立的是否是split承载,指示是split承载还是非split承载,如果是split承载,DU就认为此步骤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有效的,可以不需等待,直接发送数据给该地址;如果是其它的类型,则需要另外一条激活命令。不排除其它的通知方式,例如通知DU是否忽略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在消息中,只对split承载,才包含上行接收地址。
步骤903:DU发送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给SN-CP。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该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携带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对一个DRB,可以建立两个数据隧道。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了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成功建立的承载对应的标识,例如可以是数据承载DRB的标识,或者是要建立在辅基站上的QoS Flow的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DU分配的,承载的PDCP所在的实体需要把数据发送到该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CU负责把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发送到相应的实体上。
步骤904:SN-CP发送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给UP。
其中,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面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小区标识,SN-CP决定要把承载建立在哪个小区上,可以根据从901收到的UE的测量信息得到,或者从UE直接发送给辅基站的测量信息中得到。
■UE的标识,SN-CP指示要建立或修改的是哪个UE的资源。UE的标识可以是UE的小区内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标识可以是UP内的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网络内唯一标识,例如P-TMSI类似的临时标识,或者IMSI,或者是在CP和UP之间的唯一标识,或者通过CP和UP之间的UE唯一的信令连接来标识这个UE。
■承载标识或者PDCP协议栈标识,可以是数据承载标识,或者是信令承载标识,或者是CP为UE分配的在UP上区分不同的PDCP协议栈的标识,因为一个UE有多个PDCP协议栈,需要为每个PDCP协议栈有一个标识,CP为每个PDCP协议栈分配一个标识。
■加密的信息和PDC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包含了PDCP的格式,PDCP的SN的长度,PDCP的时钟信息,例如抛弃时钟长度等信息。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用户平面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用来接收通知UP发送的上行数据,UP上的PDCP协议栈处理完上行信令后,把数据包发送到该地址。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UP把PDCP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发送给该地址。可以携带一个或者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普通数据承载,下行接收地址应该是DU分配的;如果要建立SCG Split承载的PDCP协议栈,UP应该被配置两个下行接收地址,一个是主基站分配的,一个是DU分配的。
■PDCP操作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指示下行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或者下行PDCP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割的指示,还可以指示上行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一般来说,一个PDCP被配置了一个下行接收地址,但是有些情况下,一个PDCP可以被配置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普通的数据承载或者对于SCG承载,RRC配置了PDCP的复制功能,一种是对于SCG split承载,PDCP需要进行数据分割,一部分数据发到了主基站,一部分数据发到了辅基站的DU,因此UP需要知道PDCP需要进行数据分割还是数据复制。其中可以通过在消息中携带PDCP激活/去激活复制功能或者PDCP分割指示来通知UP,或者通过消息中携带承载的类型来指示,例如,如果下行接收地址被配置了两个,而且承载类型是SCG承载,或者普通承载,则PDCP需要进行复制,把复制后的数据发给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携带承载的类型是SCG split承载,则PDCP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割,将分割后的数据发给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905:UP发送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给CP.
其中,该资源建立响应消息携带建立成功的PDCP协议层的信息,该资源建立响应消息还携带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906,CP发送承载修改请求消息给DU。
其中,该承载修改请求消息携带DRB标识和其对应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本步骤的消息也通知了DU可以开始上行数据发送了,也可以没有对应的响应消息,或者通过用户平面来激活DU的上行数据发送,例如UP发送一个数据包给DU,数据包包含了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接到该数据包后,DU可以开始发送上行数据给UP。
步骤907,DU发送承载修改响应消息给CP。
步骤908:CP发送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给主基站。
步骤909:主基站发送RRC重配置请求消息给UE。
其中,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中包含了主基站和辅基站对UE的无线资源的配置参数。
步骤910:UE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主基站。
其中,UE进行无线资源配置后,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给基站。
其中,UE可以跟辅基站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和辅基站进行同步。在随机接入过程完成后,主基站可以把RRC重配置完成通知给辅基站,或者辅基站可以把随机结果成功的信息通知给主基站。
步骤911:主基站发送路径切换请求消息给核心网控制节点。
其中,该路径切换请求消息包含E-RAB标识和其对应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以后的过程跟目前过程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2和实施例3描述了EN-DC中,主基站是LTE基站eNB,辅基站分成了CP,UP,DU的架构下如何建立双连接。另外一种架构,主基站是5G基站gNB,辅基站是eNB或者gNB,为UE建立双连接被称为NE-DC。在NE-DC下,如果主基站分成了CP,UP,DU的架构(以下分别称为MN-CP,MN-UP,MN-DU),目前的双连接建立维护过程也不适用于该架构,需要进行增强。以下主基站也可以被称为MN,辅基站可以被称为SN。有两种方法来建立DC,方法一是先配置MN上的资源,后配置SN上的资源。方法二是先配置SN上的资源,后配置MN上的资源。实施例4和实施例5中描述了在主基站分成了CP,UP,DU的架构,如何建立双连接,方法一在实施例4描述,如图10所示,方法二在实施例5描述,如图11所示。
实施例3的第一实例
实施例3的第一实例如图10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5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1中的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2中的资源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3中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4中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7中的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实施例3中描述的第三承载修改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8中的承载修改响应消息。
步骤1001:MN-CP发送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给MN-UP。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当MN从核心网接收到数据连接需要建立的消息后,MN可以确定把数据承载建立在MN上,MN-CP发送资源请求消息给MN-UP。如果MN直接决定建立双连接承载,承载类型是SCG承载或者SCG split承载,步骤1001和步骤1002省略。
其中,资源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面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小区标识,MN-CP确定要把承载建立在哪个小区上,可以根据从MN到的UE的测量信息得到。
■UE的标识,MN-CP指示要建立或修改的是哪个UE的资源,其中UE的标识可以是UE的小区内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标识可以是UP内的唯一的标识,或者UE的网络内唯一标识,例如P-TMSI类似的临时标识,或者IMSI,或者是在CP和UP之间的唯一标识,或者通过CP和UP之间的UE唯一的信令连接来标识这个UE。
■承载对应标识或者PDCP协议栈标识,可以是数据承载标识,或者是信令承载标识,或者是CP为UE分配的在UP上区分不同的PDCP协议栈的标识,因为一个UE有多个PDCP协议栈,需要为每个PDCP协议栈有一个标识,CP为每个PDCP协议栈分配一个标识。
■加密的信息和PDC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包含了PDCP的格式,PDCP的SN的长度,PDCP的时钟信息,例如抛弃时钟长度等信息。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用户平面分配的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用来接收通知UP发送的上行数据,UP上的PDCP协议栈处理完上行信令后,把数据包发送到该地址。
步骤1002:MN-UP发送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给MN-CP。
其中,资源建立响应消息携带建立成功的PDCP协议层的信息,资源建立响应消息还携带MN-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1003,MN-CP发送承载建立请求给MN-DU。
其中,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待建立承载对应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SCG split承载类型,MCG split SRB类型,SCG SRB类型。
■待建立承载对应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对于SCG split承载,数据从核心网发送到辅基站,然后辅基站进行数据分割,部分数据发送给MN-DU,而因为MN-CP先配置DU的资源,在DU上配置的是DRB承载,因此MN-CP要确定QoSflow到DRB的映射。MN-CP从核心网收到数据连接的配置信息,包含了QoS flow的标识以及Qos Flow的质量要求(QoS),MC-CP可以确定哪些QoS Flow映射到同一个DRB上面。
■RLC,MAC和物理层的配置信息,这个是针对该DRB的RLC以及MAC等协议层的配置信息。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确定的建立在DU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DU根据此AMBR对UE进行上行资源的调度。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若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的标识DRB ID和该承载对应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DU向相应的地址上发送上行数据。
-当MN-CP待配置的是普通承载的资源,或者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MN-UP分配的。
-当MN-CP待配置的是SCG或者SCG Split承载的资源,由于MN-CP首先配置了MN-DU的资源,还没有得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上行数据要发送给辅基站。
-因为DU不知道要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因此无法区分上面的情况。
-如果消息不携带承载的类型,则或者此步骤的消息不包含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该消息中携带一个假的或者空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设置成一个特殊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DU忽略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收到了上行数据接收地址设置为一个特殊的接收地址,DU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发送到该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其中激活命令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1107步骤。
-或者为了减少信令的个数,CP要通知DU要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即指示要建立的是普通承载,还是SCG承载或者SCG split承载,或者split承载,如果是普通承载或者是split承载,DU确定此步骤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有效的,可以不需等待,直接发送数据给该地址,如果是其它的类型,则需要另外一条激活命令。不排除其它的通知方式,例如通知DU是否忽略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在消息中,只对普通承载或者是split承载,才包含上行接收地址。
步骤1004,MN-DU发送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给MN-CP。
其中,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承载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SCG split承载类型,MCG split SRB类型以及SCG SRB类型。
■承载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DU分配的,承载的PDCP所在的实体需要把数据发送到该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MN-CP负责把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发送到相应的实体上。
步骤1005,MN-CP发送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给SN。
其中,上述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待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SCGsplit承载类型。
■待建立承载对应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和/或PDU Session ID。
■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可以是DRB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包含了QoSflow对应的QoS信息或者质量等级指示QCI,优先级ARP,GBR业务的上行/下行最大速率,GBR业务的上行/下行保证速率中的至少一项。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确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考虑到有些非保证业务建立在了主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不同的值,如果所有的非保证业务都建立在的辅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相同的值;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 AMBR。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即GTP TEID)。如果是SCG承载或者SCG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还需要携带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在该实施例中,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MN-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
■QoS flow到DRB的映射信息。对于SCG split承载,因为MN-CP已经先配置了DU的资源,对于数据来说,MN-CP从核心网收到的是QoS Flow的包,在DU上配置的是DRB承载,因此,即使要配置SCG Split承载,MN-CP也确定了Qos flow到DRB映射信息,因此,需要把映射信息通知给辅基站,使辅基站采用同样的映射信息来配置SDAP和PDCP,才能保证满足数据的质量要求。
■RRC透明容器。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UE的测量报告。也可以把MCG splitSRB的标识和/或对应的RLC,MAC等层的配置信息设置于该RRC透明容器中。
步骤1006,SN发送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给MN。
其中,上述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携带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成功建立的承载对应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和/或PDU Session ID;
RRC透明容器,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对UE的配置信息;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MN-DU需要发送数据给辅基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辅基站分配的用来接收MN-DU发送的数据。
步骤1007,MN-CP发送承载修改请求给MN-DU。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MN-CP发送承载修改请求去通知MN-DU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即辅基站为SCG Split承载分配的接收从MN-DU发送的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本步骤的消息也通知了DU可以开始上行数据发送了。也可以没有对应的响应消息。或者通过用户平面来激活DU的上行数据发送,例如UP或者辅基站发送一个数据包给DU,数据包包含了UP或者辅基站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接到该数据包后,DU可以开始发送上行数据给UP或者辅基站。
步骤1008,MN-DU发送承载修改响应给MN-CP。
步骤1009:MN-CP发送RRC重配置请求给UE。
其中,该RRC重配置请求消息中包含了主基站和辅基站对UE的无线资源的配置参数。
步骤1010:UE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主基站。UE进行无线资源配置后,发送响应消息给基站。
如果需要,UE跟辅基站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和辅基站进行同步。在随机接入过程完成后,主基站可以把RRC重配置完成通知给辅基站,或者辅基站可以把随机结果成功的信息通知给主基站。
步骤1011:主基站发送路径切换请求消息给核心网控制节点。
其中,路径切换请求消息包含数据连接PDU Session的标识和其对应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传输层IP地址和TEID。如果是双连接,同一个PDU Session可以被配置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一个是主基站分配的,一个是辅基站分配的,消息携带PDU Session的标识,QoS Flow标识和其对应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实施例4的第一实例
实施例4的第一实例描述了建立双连接的第二种方法,如图11所示,实施例4的第一实例包含的步骤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005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101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102中的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103中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4中描述的第四辅基站响应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104中的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实施例4中的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在本实例中对应步骤1105中的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
步骤1101:MN-CP发送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给SN。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MN-CP可以先把承载建立在MN上,之后MN想把承载变成双连接,或者在MN从核心网接收到数据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时,就确定建立双连接,MN-CP发起1101的步骤。
其中,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待建立承载对应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或者SCGsplit承载类型。
■承载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和/或PDUSession ID。
■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该参数可以是QoS flow对应的QoS信息以及DRB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其中,DRB承载的质量要求(QoS)参数包含了质量等级指示QCI,优先级ARP,GBR业务的上行/下行最大速率,GBR业务的上行/下行保证速率中的至少一项。
■聚合速率AMBR,其中,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确定的建立在辅基站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考虑到有些非保证业务建立在了主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不同的值,如果所有的非保证业务都建立在的辅基站上,该AMBR可以和核心网发送给主基站的UE AMBR设置成相同的值。如果非保证业务同时建立在主基站和辅基站上,则主基站上的AMBR和辅基站上的AMBR之和不超过总的UEAMBR。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如果是split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主基站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即GTP TEID),如果主基站已经建立了承载,后来把承载变成双连接,主基站CP已经得到了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该承载还没有在主基站建立,从核心网收到建立数据连接的命令,主基站就确定建立双连接,这种情况下,CP有可能还没有得到UP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如果是SCG承载或者SCG承载,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核心网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CP已经从核心网得到并且保存在UE的上下文中。
-针对split承载的上述问题,因为SN知道要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对于split承载,或者此步骤的消息不包含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该消息中携带一个假的或者空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特殊的上行接收地址,SN忽略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接收到了上行数据接收地址,辅基站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发送到该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激活命令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1105步骤。
■split承载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还需要携带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在该实施例中,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MN-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传输层地址和隧道标识。如果MN-CP先配置了辅基站上的资源,MN-CP在此步骤还没有得到MN-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针对SCG split承载的上述问题,因为SN知道要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对于SCGsplit承载,或者此步骤的消息不包含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该消息中携带一个假的或者空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SN忽略消息中携带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使收到了下行数据接收地址,辅基站暂时不能把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发送到该下行数据接收地址,等待另外的激活命令。激活命令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1105步骤。
■RRC透明容器,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UE的测量报告。也可以把MCG splitSRB的标识和/或对应的RLC,MAC等层的配置信息包含在该RRC透明容器中。
步骤1102:SN发送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给MN。
其中,该辅基站建立消息携带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成功建立的承载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和/或PDU Session ID。
■QoS Flow到DRB的映射,对于SCG Split承载,如果SN确定QoS flow到DRB的映射,SN需要把该映射通知给MN(MN-CP),MN(MN-CP)根据该映射决定SCG Split承载在MN上的质量要求,根据质量要求配置RLC,MAC和物理层,发送1103步骤的消息去配置MN-DU。
■RRC透明容器,在RRC透明容器中,可以包含对UE的配置信息。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如果是SCG split承载,MN-DU需要发送数据给辅基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辅基站分配的用来接收MN-DU发送的数据。
步骤1103:MN-CP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给MN-DU。
其中,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待建立的承载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SCG split承载类型,MCG split SRB类型或者SCG SRB类型。
■待建立的承载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
■RLC、MAC和物理层的配置信息。这个是针对该DRB的RLC、MAC等协议层的配置信息。对于SCG split承载,数据从核心网发送到辅基站,然后辅基站进行数据分割,部分数据发送给MN-DU,MN-CP决定MN-DU上RLC,MAC物理层的配置信息,MN-CP可以根据1202步骤的QoS Flow到DRB的映射和从核心网收到的QoS Flow的质量要求来决定MN-DU上RLC,MAC物理层的配置信息。
■聚合速率AMBR。消息中的AMBR是主基站决定的建立在DU上的非保证业务的聚合速率,DU根据此AMBR对UE进行上行资源的调度。
■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的标识DRB ID和该承载对应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则DU向相应的地址上发送上行数据。当MN-CP需要配置的是SCG Split承载的时候,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辅基站分配的地址,MN在1102步骤的消息中得到该地址,当MN-CP想配置的是MCG Split承载的时候,上行数据要发送给MN-UP,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是MN-UP分配的数据接收地址。
步骤1104:MN-DU发送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给MN-CP。
其中,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下述一个或者多个信息:
■已建立承载的类型,可以设置成split承载类型,SCG承载类型,SCG split承载类型,MCG split SRB类型,SCG SRB类型。
■已建立的承载的标识,这里可以是数据承载DRB标识,或者是QoS Flow标识。
■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是DU分配的,承载的PDCP所在的实体需要把数据发送到该DU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MN-CP负责把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发送到相应的实体上。
步骤1105:MN-CP发送辅基站修改请求给SN。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MN-CP发送辅基站修改请求去通知SN正确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本步骤的消息也通知了辅基站可以开始上行或者下行数据发送。也可以没有对应的响应消息。或者通过用户平面来激活辅基站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发送,例如主基站的UP发送一个数据包给辅基站,数据包含了其分配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主基站DU发送一个数据包给辅基站,数据包含了其分配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接到该数据包后,辅基站可以开始发送上行给UP,或者下行数据给DU。
步骤1106:SN发送辅基站修改响应信息给MN-CP。
步骤1107:MN-CP发送RRC重配置请求消息给UE。
其中,RRC重配置请求消息中包含了主基站和辅基站对UE的无线资源的配置参数。
步骤1108:UE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给主基站。
其中,UE进行无线资源配置后,发送响应消息给基站。
如果需要,UE跟辅基站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和辅基站进行同步。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在随机接入过程完成后,主基站可以把RRC重配置完成通知给辅基站,或者辅基站可以把随机结果成功的信息通知给主基站。
步骤1109:主基站发送路径切换请求消息给核心网控制节点。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路径切换请求消息包含数据连接PDU Session的标识和其对应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即传输层IP地址和TEID。如果是双连接,同一个PDU Session可以被配置两个下行数据接收地址,一个是主基站分配的,一个是辅基站分配的,消息携带PDUSession的标识,QoS Flow标识和其对应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以辅基站架构是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或者主基站架构是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在实际中,也可以是主基站和辅基站的架构都是包含了CU,DU,其中,CU可以进一步分成CP,UP,在该架构下,实现方法是上述实施例的组合,在此不在赘述。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如图12所示,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所述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201以及第一发送模块1202,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01,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2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01,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202,还用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01,还用于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的第一实例
本实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如图13所示,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其中,在图12所示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第一接收模块1201具体可以为第一接收单元12011,第一发送模块1202具体可以为第一发送单元12021,其中,
第一接收单元12011,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202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011,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2021,还用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011,还用于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实例提供的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的第二实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如图14所示,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在图12所示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第一接收模块1201具体可以为第二接收单元12012,第一发送模块1202具体可以为第二发送单元12022,其中,
第二接收模块12012,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12022,用于根据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第二接收模块12012,还用于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12022,还用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第二接收模块12012,还用于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根据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实例提供的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2,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如图15所示,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所述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第二发送模块1501以及第二接收模块1502,其中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1501,用于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1502,用于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1501,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1502,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的第一实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如图16所示,该装置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01具体可以为第三发送单元15011,第二接收模块1502具体可以为第三接收单元15021,其中,
第三发送单元15011,用于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第三接收单元15021,用于接收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第三发送单元15011,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第三接收单元15021,还用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MN-CP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实例提供的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3,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的第二实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如图17所示,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在图15所示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第二发送模块1501具体可以为第四发送单元15012,第二接收模块1502具体可以为第四接收单元15022,其中,
第四发送单元15012,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第四接收单元15022,用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第四发送单元15012,还用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第四接收单元15022,还用于接收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主基站为gNB,辅基站为LTE的基站,或者为gNB,其中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然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然后接收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从而在CU、DU,CU进一步分为CP以及UP架构下,实现双连接的建立。
本实例提供的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4,在此不再赘述。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包括涉及用于执行本申请中所述操作中的一项或多项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为所需的目的而专门设计和制造,或者也可以包括通用计算机中的已知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存储在其内的计算机程序,这些计算机程序选择性地激活或重构。这样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存储在设备(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存储在适于存储电子指令并分别耦联到总线的任何类型的介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类型的盘(包括软盘、硬盘、光盘、CD-ROM、和磁光盘)、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即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磁性卡片或光线卡片。也就是,可读介质包括由设备(例如,计算机)以能够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中的每个框以及这些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中的框的组合。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方法的处理器来实现,从而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方法的处理器来执行本发明公开的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的框或多个框中指定的方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发明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发明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所述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布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
辅基站的控制功能实体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SN-CP根据所述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辅基站的用户平面功能实体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SN-CP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SN-CP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SN-CP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待建立承载的小区的标识;待建立或者待修改资源的UE对应的标识;承载的标识或者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标识;加密的信息以及PDCP的配置信息;上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一承载的类型;PDCP操作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承载的类型包括:普通数据承载辅基站控制服务小区组SCG承载以及SCG分割split承载;或者所述第一承载的类型包括:SCG承载以及SCG split承载。
4.根据权利1-3任一项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承载的类型;数据承载的标识信息;信令承载的标识信息;信令承载是否为分割信令承载的指示信息;聚合速率AMBR;承载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SN-CP向所述SN-UP发送第一资源修改请求消息;
所述SN-CP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修改响应消息;
所述第一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标识;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PDCP操作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当所述SN-CP向所述SN-UP发送第一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之后,所述第一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下行数据的接收地址作为所述SN-UP发送数据的地址。
7.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所述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布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辅基站的控制功能实体SN-CP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SN-CP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辅基站的分布单元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SN-CP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SN-CP向用户平面功能实体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SN-CP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待建立承载的小区的标识;待建立或者待修改资源的UE对应的标识;承载的标识或者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标识;加密的信息以及PDCP的配置信息;上行数据接收地址;下行数据接收地址;PDCP操作指示信息;所述PDCP操作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DCP待进行的处理为数据分割处理或者数据复制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以下至少一项:
待建立的承载类型;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
所述待建立的承载类型包括:普通承载、辅基站控制服务小区组SCG承载、SCG分割split承载和/或split承载;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待建立的承载是否为split承载;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SN-DU是否忽略所述第二承载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N-CP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SN-CP向所述SN-DU发送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
所述SN-CP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二承载修改响应消息;
所述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包括:上行数据接收地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SN-CP向所述SN-UP发送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之后,所述第二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上行数据的接收地址作为所述SN-UP发送数据的地址。
12.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三双系统的架构,所述第三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布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主基站的控制功能实体MN-CP向主基站的分布单元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MN-CP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MN-CP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携带有以下至少一项:待建立的承载类型;上行数据接收地址;第三指示信息;所述待建立的承载类型包括普通承载,辅基站控制服务小区组SCG承载,SCG分割split承载,和/或split承载;
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SN-DU是否要忽略所述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用于指示所述SN-DU将所述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设置为预设地址。
14.根据权利要求12-13任一项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N-CP确定服务质量流QoS flow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MN-CP将确定的QoS flow与DRB的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所述辅基站。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N-CP接收所述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MN-CP向所述MN-DU发送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中携带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所述第三承载修改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MN-DU根据所述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开始发送上行数据。
16.一种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所述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
主基站的控制功能实体MN-CP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MN-CP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MN-CP向主基站的分布单元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MN-CP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第四指示信息;
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和/或下行数据接收地址设置成预设地址;或者用于指示所述SN-DU是否要忽略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和/或下行数据接收地址。
18.根据权利要16或者17所述的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N-CP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MN-CP向所述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所述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携带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正确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所述第四辅基站修改请求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辅基站根据所述正确的上行数据接收地址或者正确的下行数据接收地址开始发送上行数据或者下行数据。
19.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双连接的架构下,所述第一双连接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辅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其中,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以及第一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UP发送第一资源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一资源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向SN-UP发送第二资源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向SN-DU发送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向SN-DU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SN-DU发送的第一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SN-UP发送的第二资源建立响应消息。
20.一种建立双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双系统的架构,所述第二双系统的架构包括:主基站MN以及辅基站SN,其中,所述主基站为gNB,其中所述主基站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U以及分步单元DU,其中,所述CU包括:控制功能实体CP实体以及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P,包括:第二发送模块以及第二接收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MN-DU发送第三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三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四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请求消息;还用于向MN-DU发送第四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第三辅基站建立响应消息;还用于接收所述MN-DU发送的第四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CN201710683643.4A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9548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83643.4A CN109548182B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202210871915.4A CN115397037A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EP18843558.0A EP3656178B1 (en) 2017-08-11 2018-08-10 Dual-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KR1020207006353A KR102345654B1 (ko) 2017-08-11 2018-08-10 이중 접속 수립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PCT/KR2018/009177 WO2019031915A1 (en) 2017-08-11 2018-08-10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DOUBLE CONNECTIVITY
EP22162883.7A EP4037424B1 (en) 2017-08-11 2018-08-10 Dual-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EP24152888.4A EP4333556A2 (en) 2017-08-11 2018-08-10 Dual-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16/743,557 US10880940B2 (en) 2017-08-11 2020-01-15 Dual-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17/122,435 US20210100054A1 (en) 2017-08-11 2020-12-15 Dual-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83643.4A CN109548182B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1915.4A Division CN115397037A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8182A true CN109548182A (zh) 2019-03-29
CN109548182B CN109548182B (zh) 2022-08-12

Family

ID=652714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83643.4A Active CN109548182B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202210871915.4A Pending CN115397037A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1915.4A Pending CN115397037A (zh) 2017-08-11 2017-08-11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880940B2 (zh)
EP (3) EP4333556A2 (zh)
KR (1) KR102345654B1 (zh)
CN (2) CN109548182B (zh)
WO (1) WO201903191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484A (zh) * 2019-05-13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连接系统中的数据无线承载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208251A (zh) * 2019-08-01 2022-03-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网络节点以及通信方法
CN114930879A (zh) * 2020-01-14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8381B (zh) * 2017-09-23 2019-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678388B2 (en) 2017-11-16 2023-06-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rer setup and establishment using 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s (TEIDs)
CN110061820B (zh) 2018-01-19 2021-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发送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US11516867B2 (en) * 2018-01-30 2022-11-29 Apple Inc. Single transmitter dual connectivity cellular communication
US11212695B2 (en) * 2018-02-15 2021-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packet duplication
CN110351103B (zh) * 2018-04-02 2020-11-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实体的配置方法及设备
US11258549B2 (en) * 2018-05-10 2022-02-2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acket duplication control
US11838799B2 (en) * 2018-05-22 2023-12-05 Lenovo (Beijing) Limited Redundant transmission determination
CN110430599B (zh) * 2018-09-28 2020-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91327B (zh) * 2019-01-25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系统
GB2581392A (en) * 2019-02-15 2020-08-19 Nec Corp Communications systems
EP3928574A1 (en) * 2019-02-21 2021-1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 user plane scheduling strategy steering
CN111757424B (zh) * 2019-03-29 2022-03-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网的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1757348B (zh) * 2019-03-29 2023-06-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866988A (zh) * 2019-04-30 2020-10-3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息配置方法、信息交互方法、以及地址信息更新方法
CN112399491B (zh) * 2019-08-15 2022-08-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ue历史信息发送与接收方法、装置、主节点及辅节点
CN110536332B (zh) * 2019-08-16 2023-07-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冗余会话、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节点、终端及介质
KR20210094955A (ko) * 2020-01-22 2021-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조건적 핸드오버 (Conditional Handover)와 듀얼 스택 프로토콜 핸드오버 (Dual Stack Protocol Handover) 시 데이터 포워딩 지원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95004A1 (en) * 2014-09-26 2016-03-31 Mediatek Inc. Rrc re-establishment on secondary enodeb for dual connectivity
CN105992279A (zh) * 2015-02-02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
CN106162730A (zh) * 2016-07-12 2016-11-23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912012A (zh) * 2015-12-23 2017-06-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面实体的选择方法及控制面实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13142B2 (en) * 2013-07-14 2017-07-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ata radio bearers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756531B2 (en) * 2013-09-30 2017-09-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10085201B2 (en) * 2014-01-14 2018-09-25 Lg Electronics Inc. Path switch method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20160338130A1 (en) 2014-01-17 2016-11-17 Lg Electronics Inc. Bearer setup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KR102188484B1 (ko) * 2014-03-10 2020-12-08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Dc (이중 접속성) 를 위한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303743B2 (ja) * 2014-04-10 2018-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
EP3499964B1 (en) * 2016-08-10 2021-06-23 Nec Corpo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wireless terminal, core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these
US10849022B2 (en) * 2017-03-17 2020-11-24 Ofinno, Llc Cell selection of inactive state wireless device
KR102623453B1 (ko) * 2017-05-05 2024-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 데이터 수렴 프로토콜 복제 기능을 지원하는 시스템,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네트워크 장비, 및 부가적 상향링크 반송파 구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연결 이동성 조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880789B2 (en) * 2017-05-05 2020-12-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method for performing access for a U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or a UE, data forward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WO2018203736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network equipment supporting pdcp duplication func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supplementary uplink carrier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connection mobility adjustment
WO2019031490A1 (ja) * 2017-08-08 2019-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17676719A (zh) 2017-08-10 2024-03-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流的操作控制的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95004A1 (en) * 2014-09-26 2016-03-31 Mediatek Inc. Rrc re-establishment on secondary enodeb for dual connectivity
CN105992279A (zh) * 2015-02-02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
CN106912012A (zh) * 2015-12-23 2017-06-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面实体的选择方法及控制面实体
CN106162730A (zh) * 2016-07-12 2016-11-23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SgNB addition in a disaggregated gNB"", 《3GPP TSG-RAN WG3 AH #2 TDOC R3-172522》 *
INTEL CORPOR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of separation of CP and UP for high level functional split"", 《3GPP TSG RAN WG3 MEETING NR#2 R3-172285》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484A (zh) * 2019-05-13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连接系统中的数据无线承载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536484B (zh) * 2019-05-13 2024-03-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连接系统中的数据无线承载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208251A (zh) * 2019-08-01 2022-03-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网络节点以及通信方法
CN114930879A (zh) * 2020-01-14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930879B (zh) * 2020-01-14 2023-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56178A4 (en) 2020-08-05
US10880940B2 (en) 2020-12-29
CN109548182B (zh) 2022-08-12
US20200154498A1 (en) 2020-05-14
EP3656178B1 (en) 2022-04-20
EP4333556A2 (en) 2024-03-06
EP3656178A1 (en) 2020-05-27
EP4037424B1 (en) 2024-03-13
KR102345654B1 (ko) 2021-12-30
EP4037424A1 (en) 2022-08-03
US20210100054A1 (en) 2021-04-01
CN115397037A (zh) 2022-11-25
KR20200027058A (ko) 2020-03-11
WO2019031915A1 (en)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8182A (zh) 建立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JP7116193B2 (ja) 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1576080B2 (en)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core network node, radio terminal, and methods therefor
US11540349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ccess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6100816B (zh) 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1206591B2 (en)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handover
CN109076383A (zh) 用于由终端配置双连接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9548095A (zh) 切换服务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JP202255367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エンドツーエンドのスライシング
CN110225600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AU201823323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user information
CN109150388A (zh) 支持pdcp重复功能的系统、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0167200A (zh) 数据分流方法、drb标识分配方法、资源释放方法及设备
CN109548096A (zh) 通信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和系统
CN110505714A (zh) 多链接通信方法、设备和终端
CN108307456A (zh) 消息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9246833A (zh) 承载配置确定、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主基站和辅基站
CN109246756A (zh) 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09845312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系统
CN102843783B (zh) 承载建立方法和系统
KR20200057647A (ko)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다중 연결 지원과 데이터 전송 효율 향상을 위한 네트워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8271226B (zh) 一种跨rat的终端状态确定方法及网络设备
US2023029238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session by considering backhau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246759A (zh) 一种建立分割信令承载的方法和基站
CN105052197B (zh) 数据分流控制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