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240C - 扁平型产振电机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产振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240C
CN1095240C CN99127117A CN99127117A CN1095240C CN 1095240 C CN1095240 C CN 1095240C CN 99127117 A CN99127117 A CN 99127117A CN 99127117 A CN99127117 A CN 99127117A CN 1095240 C CN1095240 C CN 109524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mmutator
brush
circuit board
vibrat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27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7947A (zh
Inventor
元圣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us Corp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67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7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2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4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54Disc armature motors or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H02K13/10Arrangements of brushes or commut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H02K7/063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integrally combined with motor parts, e.g. motors with eccentric ro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310/00Electrical generator or motor structure
    • Y10S310/06Printed-circuit motors and compon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它包括:底板;外壳;轴;下部印刷电路板;具有2n(n为正整数)个磁极的磁铁;上部印刷电路板;换向器;一对电刷,两电刷间的间隔角度大于是π/2而小于3π/2;一个包括多个基本电枢线圈的线圈单元,此电枢线圈均接于线圈单元的中性接点,按序接电且以π/2的电相差递增。本发明提高了电刷角度的灵活性,既提高生产效率,又发挥二相半波驱动特性和四相驱动特性的稳定驱动。

Description

扁平型产振电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产生振动的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稳定驱动性能的扁平型产振电机。
通常,通讯终端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呼叫信号的接收功能。它通过可表征接收到呼叫信号来应答呼叫信号。例如,在通讯终端上用听得见、看得到或其它可感知的方式表示接收到呼叫信号。
另一方面,最常用的这种可感知的方法是通过振动方式来表明接收到呼叫信号,因为这种方式不致于在大庭广众之中产生噪音。
众所周知,现有技术中利用一电机产生振动。即,通过一微型产振电机的运转,将产生的振动力传送到通讯终端的壳体,以使通讯终端发生振动,从而使用户感知接收到一呼叫信号。
图1为传统的扁平型产振电机的截面图。传统的产振电机包括一个设置于底部的底板1;垂直安装于底板1中心位置的轴2;安装于底板1上表面的下部印刷电路板3;此印刷电路板3通电后产生电流,更确切地说,此印刷电路板3固定于底板1上部的凹槽中;设置于下部印刷电路板3的上表面的环形磁铁4,围绕环形磁铁4形成均匀磁极:N、S极;二个固定于下部印刷电路板3上的以一定角度分隔开的电刷5,其顶端高于环形磁铁4的上表面,底端分别与印刷电路板3的输入、输出端相连;围绕轴承7a底部安装有具有偏心形状的上部印刷电路板7,轴承7a固定于轴2的上部。一包含多个换向片的换向器位于上部印刷电路板7下方,并围绕于轴承7a且与电刷5的顶端相连。一线圈单元9装于上部印刷电路板7的上部,线圈单元9的电枢线圈数量由产振电机驱动方式所决定。例如,产振电机采用一相、二相、三相等驱动方式,则分别用一个、二个、三个电枢线圈。当电机中使用了两个以上的电枢线圈时,每个线圈必须以一定角度分隔开。在上部印刷电路板上未装电枢线圈的部分设有绝缘层7b,以使之相互绝缘。
简而言之,传统的产振电机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定子包括底板1、轴2、下部印刷电路板3、磁铁4、电刷5及外壳6;转子包括上部印刷电路板7、换向器8及线圈单元9。
传统的产振电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外部电源通过下部印刷电路板3输入,经电刷5供给换向器8,再经换向器8通过上部印刷电路板7的印刷电路输至电枢线圈或线圈组,从而在电枢线圈或线圈组中由于产生磁通量而产生磁力,使电磁铁4转动。此电磁力因电机的转子重量不平衡故转变为非平衡力,此非平衡力通过轴2被传送至底板1及外壳6,从而使用户感知振动。
目前,不可能使用三相驱动方式,而结构简单的单相或二相驱动方式开始运用并不断发展。但是,单相或二相驱动方式与三相驱动方式相比存在难以产生持续驱动力的问题。
即,在单相驱动方式中,由线圈及磁铁中的磁通量变化产生电磁力从而驱动转子转动。由于线圈中电流方向的改变,发生极性的变化,变化瞬间会出现驱动力消失的驱动死点。
为此,单相驱动方式另具转矩产生装置,出现驱动死点时,及时产生适当的转矩,以便确保持续顺畅的驱动。不过,上述转矩产生装置是微型的装置,要把它准确地装在同一位置有颇大的难度。
如上所述的问题,不仅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进行大量生产时,会造成转矩产生装置的位置偏差,造成转矩偏差。
至于二相驱动方式,输入电源时,装在上部印刷电路板(7)的二个电枢线圈(9)中至少一个电枢线圈(9)导入电流,为此接于换向器(8)的一对电刷(5)间必需维持一定的间隔角度。
即,假设换向器的的换向片的数量为n,则一对电刷(5)间的间隔角度为360°除以2/n的角度。例如,若换向片数量为四个,如图2所示,电刷(5)的间隔角度为180°;换向片数量为8个如图3所示,电刷(5)的间隔角度则为90°。
否则,若电刷(5)间的实际间隔角度低于或超过上述标准角度的话,因一对电刷(5)分别接连于不同相位的电枢线圈(9),则产生驱动死点。
因此,在二相驱动方式中,必须维持与换向器(8)接触的电刷(5)间的正确角度。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难以形成电刷的正确角度,这不仅导致电机本身的误差,大量生产时会出现产品之间驱动性能不一的偏差,还造成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缺点和问题,提供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无论电刷的间隔角度为多少,都具有二相半波驱动特性和四相驱动特性,使驱动性更加稳定。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电刷间的间隔角度可任意设置,使电刷的组装更加容易,以提高其生产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
底板;
盖住底板的上部的外壳,以提供一组装元件的空间;
垂直设置于底板和外壳之间的中心位置并可旋转的轴;
装于底板上表面的下部印刷电路板;
设置于下部印刷电路外的、具有2n个以上磁极的磁铁;
围绕轴固定且具有偏心作用的上印刷电路板;
包含多个换向片且设置于上部印刷电路板下部的换向器;
设置于下部印刷电路板与换向器之间的一对电刷,其底端分别与下部印刷电路板电接触,顶端与换向器接触,两者间的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3π/2的电角度;
包括多个基本电枢线圈的线圈单元,各电枢线圈均接于线圈单元的中性接点,按序通电且以π/2的相位差递增。
图1为普通扁平型产振电机的结构横截面图;
图2为在普通二相驱动电机中,电刷与由四个换向片组成的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3为在普通二相驱动电机中,电刷与由八个换向片组成的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4为在装有四个换向片的二相驱动产振电机中,其间隔角度小于180°的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图;
图5为在装有四个换向片的二相驱动产振电机,其间隔角度大于180°的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线圈单元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产振电机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含二磁极磁铁的线圈单元的平面图;
图9为本发明含四磁极磁铁的线圈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含四磁极磁铁的线圈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图;
图12为本发明当磁铁具有二磁极,一对电刷之间的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π时电刷与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13为本发明当磁铁具有二磁极,一对电刷之间的间隔角度为大于π而小于3π/2时电刷与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14为本发明当磁铁具有二磁极,一对的电刷之间的间隔角度为π时电刷与换向器的接线图;
图15为本发明当磁铁具有四磁极,电刷与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16为本发明当磁铁具有四磁极,一对电刷之间的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π时的电刷与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17为本发明当磁铁具有四磁极,一对电刷之间的间隔角度大于π而小于3π/2时电刷与换向器间的接线图;
图18本发明提供的驱动特性图。
以下对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扁平型产振电机中的线圈单元(90)包括四个电枢线圈(91)、(92)、(93)、(94),上述电枢线圈(91)、(92)、(93)、(94)均接于中性接点(C),故此产振电机具有二相驱动特性和四相驱动特性。
如图7所示,扁平型产振电机的定子由底板(10)、轴(30)、下部印刷电路板(40)、环形磁铁(50)、二个电刷(60)及外壳(20)组成,而转子则由上部印刷电路板(70)、换向器(80)和线圈单元(90)组成。转子为偏心转子。
外壳(20)固定于底板(10)上并盖住底板(10)以形成一组装元件的空间,轴(30)设置于外壳(20)与底板(10)间的中心位置。
底板(10)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置有其上印制有导入外部电源电路的下部印刷电路板(40),底板(10)上表面设有环形磁铁(50)。磁铁(50)具有2n(n为正整数)个磁极,即2个、4个、6个…NS极,磁力线匀布环形磁铁(50)周围。因为磁铁的磁极数决定其内部部件的数量,故磁铁(50)的磁极数最好为2~6个,以尽量简少其部件。
上部印刷电路板(70)围绕轴(30)固定并可绕之旋转,且具偏心形状,印刷电位于其底部,由于偏心作用,使其转动,从而产生电磁力。
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底部靠近轴(30)的位置设有由多个换向片组成的换向器(80),通常换向片的数量是磁铁(50)磁极数量的两倍。
在下部印刷电路板(40)和换向器(80)之间设有一对电刷,其底端分别与下部印刷电路板(40)电接连;顶端则与换向器(80)滑动接触。一对电刷(60)以一定间隔角度分开,此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3π/2的电角度。一对电刷(60)之一完成电源输入,把通过下部印刷电路板(40)导入的电源再传向换向器(80);另一个电刷则完成电源输出,将导入换向器(80)的电源再传向下部印刷电路板(40)。
依据本发明,上部印刷电路板(70)上表面设有与其底部的印刷电路相连的线圈单元(90),此线圈单元(90)包括四个电枢线圈(91)、(92)、(93)和(94)。
尤其,按电刷(60)和换向器(80)的换向片接通电源的顺序,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电枢线圈(91)、(92)、(93)和(94)顺序排列,而每个电枢线圈的一端与上部印刷电路板(70)上的印刷电路相接连,另一端则相互接于中性接点C。
此外,依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每个电枢线圈91、92、93、94按通电的顺序,具有π/2的相差。即对第一电枢线圈(91),每个第二和第四电枢线圈(92)、(94)间存在π/2的相差;对第二电枢线圈(92),每个第一和第三电枢线圈(91)、(93)间存在π/2的相差;对第三电枢线圈(93),每个第二和第四电枢线圈(92)、(94)间存在π/2的相差;对第四电枢线圈(94),每个第三和第一电枢线圈(93)、(91)间存在π/2的相差。
为了使上述线圈具有上述相差,各个电枢线圈可排列出如下多个
实施例的结构。
图8所示为磁铁(50)具有二磁极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各个电枢线圈之间的节距为π/2电角度,将以同一方向绕线并以π/2电角度分隔开,再将与之反方向绕线的线圈叠置其上。
从而,在上部基片(70)上具有了其绕线方向不同的两线圈组成的一对线圈组。而此两线圈组以π/2电角度分隔开,故存在相差。参见图8,在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上表面的一侧设置第一线圈(91),离第一线圈(91)隔开π/2电角度的位置设置与第一线圈(91)同一方向绕线的第二线圈(92)。而在第一、第二电枢线圈(91)、(92)上,分别叠置与其绕线方向相反的第三、第四电枢线圈(93)、(94)。
因为第一和第二线圈(91)、(92)以π/2电角度分隔开,而第三、第四线圈(93)、(94)分别叠置于第一、第二线圈(91)、(92)上,因此,第一与第二线圈(91)、(92)之间、第二与第三线圈(92)、(93)之间、第三与第四线圈(93)、(94)之间以及第四与第一线圈(94)、(91)之间的电信号周期存在相差。
此绕线方向相反的一对线圈组并存在π/2的电相差的线圈单元(90),也适用于具有四磁极的磁铁(50)。但在具有四磁极的磁铁(50)中,线圈单元(90)的节距为π或π/2。此四磁极磁铁(50)的线圈节距与π/2节距的机械角度相同。
即,如图9所示,当其线圈节距为π电角度时,就不可能象二磁极磁铁(50)一样线圈组间以π/2分开。即,在具有四磁极的磁铁(50)中,当两个线圈组以π/2线圈节距分隔开,则会造成线圈组互相重迭的问题。由于线圈组互相重迭致使线圈(90)迭得过高,而电机内部空间有限,则不适用。因此,将线圈单元(90)的线圈组以π/2电角度间隔开,其电气特性相同于3π/2电角度。具体而言,以正向具有π/2电角度的两个线圈的电气特性,相同于以反向具有π/2电角度的电气特性,而上述以反向具有π/2电角度的位置在四相结构中相同于以正向具有3π/2电角度的位置。
举例而言,整个电气相角为2π时,当某一线圈位于相角为3π/2处,而另一线圈位于相角为零(0)处时,随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转动在此另一线圈上则存在相差,此两线圈间的电相差为π/2。即,两个线圈中,根据所定的基准线圈,其相角可为3π/2或π/2,而在本实施例,具有的相角为3π/2,线圈间的电相差可维持π/2。
因此,在每个线圈节距为π的电角度的结构中,两个线圈组以3π/2的电角度相隔并排在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同一平面上,从而克服了设置线圈单元(90)所占空间的限制。
至于四磁极磁铁(50)的结构中,具有四个不同相位的四个线圈将线圈的节距更为缩短,并排在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同一平面上。此时,各线圈的绕线方向均相同。
即,如图10所示,将各电枢线圈的节距形成为小于上述实施例的π/2的电角度,各电枢线圈根据上部印刷电路板(70)旋转的方向按序排列,即按通电的顺序,各电枢线圈互相之间以π/2的电角度分隔开。而且,具有不同相位的各个电枢线圈均接于同一接点(C),当电源从外部输入瞬间开始,各线圈按序通电,从而维持稳定的驱动状态。
另一方面,四个电枢线圈顺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旋转方向互相具有π/2的电相差,而且接于下部印刷电路板(40)和换向器(80)的换向片之间的一对电刷(60)的间隔角度与二磁极和四磁极磁铁的不相同。此时,一对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限制于大于π/2而小于3π/2的范围内。
图11简略显示,在二磁极磁铁(50)的结构中,接于换向器(80)的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大于π/2电角度而小于3π/2电角度(机械角度则大于90°而小于270°)的电路。可见其四个电枢线圈,即第一线圈(91)、第二线圈(92)、第三线圈(93)和第四线圈(94)的一端分别接于换向器(80)的第一换向片a、第二换向片b、第三换向片c和第四换向片d,另一端则共同接于接点(C)。
图12表示电刷(60)的间隔角度大于π电角度而小于π/2电角度时的电路原理。附表1说明随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旋转,电刷(60)和换向器(80)的换向片之间的接触关系:
                【附表1】
  电源输入电刷     电源输出电刷
    第1阶段     a     b
    第2阶段     a     c
    第3阶段     b     c
    第4阶段     b     d
    第5阶段     c     d
    第6阶段     c     a
    第7阶段     d     a
    第8阶段     d     b
如附表1所示,二磁极磁铁(50)的结构中,接于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电源输入电刷(60)和电源输出电刷(60),通过与其接触的换向器(80)的换向片和线圈单元(90)持续维持通电状态。
如图12所示,当电源输入电刷(60)准确地接于换向片a时,电源输出电刷(60)则接于换向片b或c,或者同时接于换向片b、c。因此,即使电源输入一个换向片,经中性接点(C)由一个或两个换向片输出,使线圈单元(90)处于通电状态。此线圈单元(90)和磁铁(50)的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使上部印刷电路板(70)绕轴(30)旋转。
与此相反,当输入电刷(60)与两个换向片同时接上时,因输出电刷(60)只与一个换向片接触,电流通过两个换向片和两个线圈,经中性接点(C)再通过一个线圈和换向片,由输出电刷(60)输出。
也就是说,在大部份情况下,如图所示,电流通过一个线圈和换向片,经中性接点(C)再通过另一个线圈和换向片,使线圈单元(90)处于通电状态。而当两只电刷(60)中的任何一只与两个换向片同时接上时,电流通过两个换向片输入或输出,使线圈单元(90)处于通电状态,从而使线圈单元(90)持续维持通电状态,线圈单元(90)和磁铁(50)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使上部印刷电路板(70)旋转。
图13简略显示,在二磁极磁铁(50)的结构中,接于换向器(80)的电刷(60)的间隔角度大于π而小于π3/2的电角度(机械角度大于180°而小于270°)的电路。附表2随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旋转,电刷(60)和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接触关系:
              【附表2】
  电源输入电刷     电源输出电刷
    第1阶段     a     c
    第2阶段     a     d
    第3阶段     b     d
    第4阶段     b     a
    第5阶段     c     a
    第6阶段     c     b
    第7阶段     d     b
    第8阶段     d     c
如附表2所示,在二磁极磁铁(50)的结构中,电刷(60)的间隔角度大于π而小于3π/2的电角度时,如上述实施例相同,使线圈单元(90)持续处于通电状态。
如图13所示,当输入电刷(60)准确地接于一个换向片即换向片a时,输出电刷(60)则换向片c或d,或者同时接于换向片c和d。
与之相反,当输入电刷(60)与两个换向片同时接触时,输出电刷(60)只与一个换向片接触。
因此,即使上部印刷电路板(70)旋转至任一位置,线圈单元(90)始终维特通电状态,而且与磁铁的相互作用生产驱动力,使上部印刷电路板(70)持续旋转。
如图14所示,当接于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一对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恰好为π的电角度(其机械角度为180°)时,各电刷(60)分别只接于一个换向片或者同时接于两个换向片。
换言之,当输入电刷(60)和输出电刷(60)分别接于一个换向片时,各个电枢线圈输出一具有π/2电相角的信号。而如图纸上所示的虚线状态,当输入电刷(60)和输出电刷(60)同时分别接于换向器(80)的两个相邻换向片时,线圈单元(90)的四个电枢线圈同时接通电流。
如上所述,当两电刷(60)各接于一个换向片时,则具有四相驱动特性,而当两电刷(60)分别接于两个换向片时,则具有二相半波驱动特性。
在二磁极磁铁(50)的结构中,当在上部印刷电路板(70)上将四个电枢线圈以π/2的电相差排列时,线圈单元(90)一直处于通电状态,持续产生驱动力。因而形成电刷时,可灵活地设定一对电刷间的间隔角度,使得制作难度大为降低。
图15显示,在四磁极磁铁的结构中,换向器(80)的换向片和线圈单元(90)之间的接触关系。
即,当磁铁(50)具有四磁极,通常换向器(80)的换向片形成为磁铁(50)磁极数的两倍即八个,顺旋转方向的四个换向片按序与四个电枢线圈连接,而这些电枢线圈均接于中性接点(C)。
不接于电枢线圈的另四个换向片,则分别与直接以电接于电枢线圈的四个换向片相连接,因此其实际结构相似于二磁极磁铁(50)的结构。
如上所述,换向器(80)的换向片为八个的结构,电刷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3π/2的电角度(其机械角度大于90°而小于270°)。
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范围可分为两个区域,即大于π/2而小于π、大于π而小于3π/2的两个区域。
图16为具有四磁极的磁铁(50)结构中,接于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π(其机械角度则大于45°而小于90°)的实施例的电路图。附表3表示,随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旋转,电刷(60)和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接触关系:
                 【附表3】
  电源输入电刷     电源输出电刷
    第1阶段     a     b
    第2阶段     a     c
    第3阶段     b     c
    第4阶段     b     d
    第5阶段     c     d
    第6阶段     c     a′
    第7阶段     d     a′
    第8阶段     d     b′
    第9阶段     a′     b′
    第10阶段     a′     c′
    第11阶段     b′     c′
    第12阶段     b′     d′
    第13阶段     c′     d′
    第14阶段     c′     a
    第15阶段     d′     a
    第16阶段     d′     b
如附表3所示,当一对电刷(60)的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π的电角度时,一对电刷(60)和四个换向片的接触关系,相似于附表1。
本实施例只是在结构上与附表1中的实施例不同,除具有换向片a、b、c、d外,还备有换向片a′、b′、c′和d′。然而因为这些换向片a′、b′、c′和d′分别与换向片a、b、c和d相连接,当一对电刷(60)接于各换向片a′、b′、c′和d′时,电流先通过换向片a、b、c和d流入线圈单元(90)。因此电路流程与电刷(60)直接接于换向片a、b、c和d时相同。
电刷(60)中的一只按序接于换向片a、b、c、d、a′、b′、c′和d′,通过接于换向片a′、b′、c′和d′的电刷(60)输入或输出的电流必须通过换向片a、b、c和d输入或输出。
因此,即使在磁铁(50)具有四磁极而换向器(80)的换向片也随之形成为八个时,上部印刷电路板(70)上的线圈单元(90)也一直处于接电状态,并与磁铁(60)的相互作用,持续产生驱动力。
图17为,磁铁(50)具有四磁极的结构,接于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电刷(60)间隔角度大于π而小于3π/2电角度(其机械角度则为大于90°而小于180°)的实施例的电路图。附表4显示,随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旋转,电刷(60)和换向器(80)的换向片间的接触关系:
                  【附表4】
  电源输入电刷  电源输出电刷
    第1阶段     a     c
    第2阶段     a     d
    第3阶段     b     d
    第4阶段     b     a′
    第5阶段     c     a′
    第6阶段     c     b′
    第7阶段     d     b′
    第8阶段     d     c′
    第9阶段     a′     c′
    第10阶段     a′     d′
    第11阶段     b′     d′
    第12阶段     b′     a
    第13阶段     c′     a
    第14阶段     c′     b
    第15阶段     d′     b
    第16阶段     d′     c
如附表4所示,当一对电刷(60)的间隔角度大于π而小于3π/2时,一对电刷(60)和换向片间接触关系,同附表2几乎相似。
本实施例只是在结构上不同于附表2中的实施例,除具有换向片a、b、c和d,还备有换向片a′、b′、c′和d′。然而这些换向片a′、b′、c′和d′分别与换向片a、b、c和d连接。当一对电刷(60)均接于换向片a′、b′、c′和d′时,电流先通过换向片a、b、c和d流入线圈单元(90),因此电路流程与电刷(60)直接接于换向片a、b、c和d的相同。
当换向器(80)顺着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旋转方向将换向片a、b、c、d、a′、b′、c′和d′的顺序排列,且使一对电刷(60)以间隔角度大于π而小于3π/2的电角度接于该换向器(80)时,一对电刷至少分别接于两个以上的线圈单元(90),即输入电枢线圈和输出电枢线圈,由此维持通电状态,因而本发明的电机具有二相驱动特性并可持续驱动。
当一对电刷(60)与换向器(80)接触的间隔角度恰好为π时,电机具有二相驱动特性。然而当各个电刷(60)同时接于两个换向片时,四个电枢线圈91、92、93、94均接通电流,电机又具有四相驱动特性。
简而言之,当电机具有四个电枢线圈且各线圈一端均接于中性接点(C)并以某一电角度设置,两电刷(60)间隔角度为π时,电机具有二相驱动特性和周期性的四相驱动特性;当两刷(60)的间隔角度大于π/2而小于π的电角度或大于π而小于3π/2的电角度时,电机仅具有二相驱动特性。从而具有稳定的驱动特性。
图18为根据本发明显示驱动特性的流程图。图中,线圈单元(90)的每个电枢线圈(91)、(92)、(93)、(94)相对下一线圈分别具有π/2的电相差。符号″-″表示线圈反方向绕线。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四个电枢线圈(91)、(92)、(93)、(94)均接于中性接点(C),并各电枢线圈间具有π/2电相差,解决了现有电机难以设定一对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的问题,从而更灵活地设定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
通常,本发明将线圈单元(90)分为四个电枢线圈,一对反方向绕线的线圈上下叠置形成一线圈组或四个同方向绕线的线圈按序分别排在上部印刷电路板(70)的同一平面。因此其制造工序相似于现有二相驱动电机。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接于换向器(80)的换向片的一对电刷(60)间的间隔角度可任意设定,使电刷(60)的组装更为简便。
而且,线圈单元(90)的各个电枢线圈均接于中性接点(C),完全消除了现有二相驱动电机所造成的非通电区,维特了稳定的驱动性。
总而言之,本发明一并解决了单相驱动电机的驱动死点的问题、二相电机的非通电区的问题以及三相驱动电机的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高了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尤其提供了驱动性稳定的可靠产品。

Claims (6)

1.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特征包括:
设置于底部的底板;
盖在底板上形成一装配元件空间的外壳;
垂直装于底板与外壳间的中心位置且可转动的轴;
设置于底板上部的下部印刷电路板;
设置于下部印刷电路板外部且具有2n(n为正整数)个磁极的磁铁;
围绕轴安装且起偏心作用的上部印刷电路板;
设置于上部印刷电路板的下部中心位置且含有多个换向片的换向器;
安装于下部印刷电路板与换向器间的一对电刷,其底端分别与下部印刷电路板电接触,顶端与换向器接触,两电刷间的间隔角度大于是π/2而小于3π/2;
一个包括多个基本电枢线圈的线圈单元,此电枢线圈均接于线圈单元的中性接点,按序接电且以π/2的电相差递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特征在于线圈单元由以相反方向绕线的两个电枢线圈构成的线圈组叠置而成,而线圈组按序以π/2相差递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线圈间的线圈节距为π电角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线圈间的线圈节距为π/2电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线圈以同一方向绕线,且分别设置于上述上部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同一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扁平型产振电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线圈的线圈节距为π/2电角度。
CN99127117A 1999-03-17 1999-12-28 扁平型产振电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09524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8994/99 1999-03-17
KR1019990008994A KR100292162B1 (ko) 1999-03-17 1999-03-17 편평형 진동모터
KR8994/1999 1999-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67947A CN1267947A (zh) 2000-09-27
CN1095240C true CN1095240C (zh) 2002-11-27

Family

ID=19576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2711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95240C (zh) 1999-03-17 1999-12-28 扁平型产振电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265838B1 (zh)
KR (1) KR100292162B1 (zh)
CN (1) CN109524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4066B2 (ja) * 1998-12-28 2004-12-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起振機保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用電子機器
JP3255160B2 (ja) 1999-12-10 2002-02-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3255164B2 (ja) * 2000-01-28 2002-02-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小型偏平モータ
KR100377562B1 (ko) * 2000-08-21 2003-03-29 주식회사 우성기업 편평형 코아리스 진동 모터
JP3304966B1 (ja) * 2001-03-29 2002-07-2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用モータ
US20020149291A1 (en) * 2001-04-17 2002-10-17 Meritor Light Vehicle Technology, Llc Straight wire armature
US6448677B1 (en) * 2001-04-20 2002-09-1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Flat-type vibration motor
KR20020085431A (ko) * 2001-05-08 2002-11-16 (주)오리엔트텔레콤 진동이 방지된 단상 브러시리스 직류 팬모터
JP4828043B2 (ja) * 2001-05-31 2011-11-30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Pm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KR100432608B1 (ko) * 2002-05-22 2004-05-24 주식회사 모아텍 코인형 진동 모터 및 정류자와 코일의 결선 방법
KR100454660B1 (ko) * 2002-05-22 2004-11-05 주식회사 모아텍 코인형 진동 모터 및 정류자와 코일의 결선 방법
KR100568292B1 (ko) * 2004-02-25 2006-04-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평편형 진동모터
KR100663262B1 (ko) * 2005-05-16 2007-0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편심 로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진동 모터
KR100726245B1 (ko) * 2005-12-27 2007-06-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모터
US20090315493A1 (en) * 2008-06-24 2009-12-24 Hsia-Yuan Hsu Single-phase brushless forward and reverse turn control circuit device
JP6609435B2 (ja) * 2015-08-03 2019-11-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EP3518386B1 (en) 2018-01-12 2022-04-20 Carrier Corporation Universal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8077B2 (ja) * 1987-05-21 1995-11-15 株式会社シコ−技研 振動型軸方向空隙型電動機
JPH0233573U (zh) * 1988-08-26 1990-03-02
US5175459A (en) * 1991-08-19 1992-12-29 Motorola, Inc. Low profile vibratory alerting device
JP3383835B2 (ja) * 1993-04-28 2003-03-10 株式会社シコー技研 偏平形振動発生装置
JPH0898458A (ja) * 1994-09-16 1996-04-12 Shicoh Eng Co Ltd 偏平形振動発生装置
JP2872623B2 (ja) * 1995-10-06 1999-03-17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出力軸のない振動モータ
JPH10174361A (ja) * 1996-12-17 1998-06-26 Symtec:Kk 偏平コアレス振動モータ
JPH10271743A (ja) * 1997-03-24 1998-10-09 Optec Dai Ichi Denko Co Ltd 偏平形振動モータとその回転子及びハウジン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00060580A (ko) 2000-10-16
KR100292162B1 (ko) 2001-06-01
CN1267947A (zh) 2000-09-27
US6265838B1 (en) 2001-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40C (zh) 扁平型产振电机
CN1302599C (zh) 永久磁铁式回转电机
CN1075272C (zh) 电子换向磁阻电动机
US20060244333A1 (en) Two-phase brushless DC motor
CN1028582C (zh) 激励线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装有该装置的微电机
CN1864318A (zh) 旋转电机中的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CN1764045A (zh) 单相感应电动机
CN1237692C (zh) 旋转电机
CN1623267A (zh) 电动机,尤其是电子整流式直流电动机
CN1284211A (zh) 磁阻电动机
CN1860659A (zh) 电磁马达
CN1756035A (zh) 单相感应电动机
CN1156066C (zh) 旋转电机
CN208955822U (zh) 一种新型微型振动器
CN1520010A (zh) 空心电机
CN1339862A (zh) 扁平无芯振动电动机
CN101222169A (zh) 三相直流马达结构
CN1661890A (zh) 扁平型振动马达
CN1465124A (zh) 电动机构
CN2488222Y (zh) 一种立盘式电机
TW201401725A (zh) 有刷馬達之定子與轉子的對應結構
CN1889339A (zh) 组装式直流电机
CN2819600Y (zh) 螺旋永磁场电动机
KR200216664Y1 (ko) 원통형 필림코일 진동모터
CN1874117A (zh) 风扇、马达及其定子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17

Address after: Samsung Gyeonggi Do Road South Korea Suwon Lingtong District 168 Street fan Mei Tan Dong two layer 38

Patentee after: Mol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