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19466B -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19466B
CN109519466B CN201811358457.4A CN201811358457A CN109519466B CN 109519466 B CN109519466 B CN 109519466B CN 201811358457 A CN201811358457 A CN 201811358457A CN 109519466 B CN109519466 B CN 1095194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fulcrum
jumping
connecting porti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84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19466A (zh
Inventor
陆珅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JIU equipm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584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194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19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19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19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19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5/00Hooks; Ey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包括与第一物体连接的移动环、跳动环和与第二物体连接且用于控制跳动环与移动环在分离状态与锁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固定环,跳动环为圆环形。本发明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可自动单向扣合锁死,无需人工操作,可靠性高,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输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背景技术
生产车间使用的工位器具一般都设置成便于移动的,工位器具进行转运时,相邻两个工位器具之间通过牵引装置连接。现有牵引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需人工手动进行操作,而且复杂的结构导致操作不方便,因此需做出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环自动扣合装置,目的是简化结构,方便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包括与第一物体连接的移动环、跳动环和与第二物体连接且用于控制跳动环与移动环在分离状态与锁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固定环,跳动环为圆环形。
在所述跳动环与所述移动环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中,跳动环相对于所述固定环进行旋转且跳动环相对于移动环为从移动环的一侧移动至移动环的另一侧,移动环相对于固定环为沿固定环的长度方向进行直线移动,移动环具有让跳动环和固定环穿过的第一避让孔。
所述第一避让孔为腰型孔。
所述移动环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跳动环的轴线与移动环的长度方向和固定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所述固定环包括套设于所述跳动环上的外环体和穿过跳动环的中心孔且在跳动环进行旋转时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一支点部,外环体具有让跳动环穿过的第二避让孔,第一支点部设置于外环体的第二避让孔中且与外环体连接。
所述外环体包括位于所述跳动环外部且在跳动环进行旋转时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二支点部,跳动环从所述第一支点部和第二支点部之间穿过。
所述外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点部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点部和第二支点部连接的固定杆,固定杆设置相平行的两个,第一支点部位于两个固定杆之间且第一支点部位于第二支点部和第一连接部之间。
所述第二支点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弧形结构,第二支点部的轴线与第一连接部的轴线相平行。
所述移动环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用于与所述跳动环接触的锁止部以及与第二连接部和锁止部连接的挡杆,在跳动环与移动环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止部与跳动环处于相接触的状态且锁止部位于所述固定环的下方。
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锁止部为圆弧形结构,第二连接部的轴线和锁止部的轴线相平行。
本发明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可自动单向扣合锁死,无需人工操作,可靠性高,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三环自动扣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跳动环与移动环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移动环的移动方向;
图3是初始位置的跳动环的受力分析图;
图4是移动环开始接触跳动环时的受力分析图;
图5是向左移动的移动环接触跳动环时的受力分析图一;
图6是向左移动的移动环接触跳动环时的受力分析图二;
图7是向左移动的移动环接触跳动环时的受力分析图三;
图8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跳动环;2、固定环;201、第一连接部;202、固定杆;203、第一支点部;204、第二支点部;3、移动环;301、第二连接部;302、锁止部;303、挡杆;4、第一物体;5、第二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包括与第一物体连接的移动环3、跳动环1和与第二物体连接且用于控制跳动环1与移动环3在分离状态与锁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固定环2,跳动环1为圆环形。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环3和固定环2均具有一定的长度,固定环2为水平设置,移动环3为竖直设置,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移动环3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移动环3的长度方向与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跳动环1的轴线与移动环3的长度方向和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跳动环1的轴线位于水平面内。移动环3与第一物体固定连接,固定环2与第二物体固定连接。跳动环1为完整的圆环形结构,跳动环1的横截面为圆形(该横截面是指与跳动环1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便于由移动环3推动进行旋转。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初始位置时,跳动环1与移动环3处于分离状态,跳动环1和固定环2位于移动环3的同一侧,跳动环1与固定环2保持相对固定,跳动环1的轴线位于固定环2的下方,图3中G表示跳动环1的自重,f1表示固定环2在支点O1处对跳动环1施加的阻力,f2表示固定环2在支点O2处对跳动环1施加的阻力,固定环2对跳动环1施加的阻力f1、f2阻止跳动环1相对于固定环2沿图示状态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G、f1、f2三力平衡,此时,无论要使跳动环1沿支点O1还是支点O2旋转,都只能由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使其逆时针旋转的作用力。
在跳动环1与移动环3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中,跳动环1相对于固定环2进行旋转且跳动环1相对于移动环3为从移动环3的一侧移动至移动环3的另一侧,移动环3相对于固定环2为沿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进行直线移动,移动环3具有让跳动环1和固定环2穿过的第一避让孔。如图2所示,在跳动环1与移动环3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中,移动环3首先相对于固定环2为沿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朝向靠近固定环2的方向进行直线移动,当移动环3与跳动环1接触后,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作用力,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的作用力推动跳动环1相对于固定环2进行旋转(此时跳动环1的旋转方向为图示状态的逆时针),跳动环1同时相对于固定环2为向上移动,即跳动环1被移动环3向上抬起,随着移动环3沿同一方向继续移动,跳动环1沿同一方向继续旋转,当跳动环1向上移动至最高点位置处时,此时跳动环1嵌入移动环3的第一避让孔中,而且跳动环1的轴线位于固定环2的轴线的上方且跳动环1的轴线过移动环3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点(移动环3的厚度方向与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垂直,移动环3的宽度方向与跳动环1的轴线相平行);然后移动环3沿同一方向继续移动,跳动环1穿过移动环3的第一避让孔并旋转至移动环3的外侧,移动环3与跳动环1分离,移动环3的轴线处于固定环2的下方,最后移动环3反向移动,直至移动环3的下端与跳动环1接触,跳动环1与移动环3处于锁止状态,此时跳动环1的轴线位于固定环2的下方,跳动环1与移动环3和固定环2保持相对固定,实现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之间的连接,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之间保持相对固定。
作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避让孔为腰型孔,第一避让孔的长度大于跳动环1的最大外直径,第一避让孔的宽度不小于固定环2的最大宽度,第一避让孔的长度方向即为移动环3的长度方向,第一避让孔的宽度方向即为移动环3的宽度方向,第一避让孔并为沿移动环3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在跳动环1与移动环3之间在分离状态与锁止状态进行切换的过程中,跳动环1在移动环3的两侧来回移动,跳动环1穿过第一避让孔,固定环2插入第一避让孔中,固定环2也可从第一避让孔中抽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环2包括套设于跳动环1上的外环体和穿过跳动环1的中心孔且在跳动环1进行旋转时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一支点部203,外环体具有让跳动环1穿过的第二避让孔,第一支点部203设置于外环体的第二避让孔中且与外环体连接。第二避让孔为腰型孔,第二避让孔的长度大于跳动环1的最大外直径,第二避让孔的宽度不小于跳动环1的厚度,第二避让孔的长度方向即为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第二避让孔的宽度方向即为固定环2的宽度方向,固定环2的宽度方向与跳动环1的轴线相平行,第二避让孔并为沿固定环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固定环2的厚度方向与其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相垂直。
如图1和图2所示,外环体包括位于跳动环1外部且在跳动环1进行旋转时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二支点部204,跳动环1从第一支点部203和第二支点部204之间穿过。第一支点部203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支点部203的长度方向与跳动环1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支点部203为圆柱体且第一支点部203的轴线与跳动环1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支点部203的外圆面与跳动环1的外表面接触,跳动环1的外表面为圆弧面。外环体还包括与第二支点部204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01以及与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点部203和第二支点部204连接的固定杆202,固定杆202设置相平行的两个,第一支点部203位于两个固定杆202之间且第一支点部203位于第二支点部204和第一连接部201之间,第二支点部204和第一连接部201为圆弧形结构,第二支点部204的轴线与第一连接部201的轴线相平行。第二支点部204、第一支点部203和第一连接部201为沿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支点部204的轴线位于第二支点部204和第一支点部203之间,第一连接部201的轴线位于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一支点部203之间,第一支点部203与第二支点部204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点部203与第一连接部20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部201为圆弧形杆状结构,第一连接部201的弧度为180度,第一连接部201的横截面为圆形(该横截面是指与第一连接部201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第一连接部201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固定杆202固定连接。第二支点部204为圆弧形杆状结构,第二支点部204的弧度为180度,第二支点部204的横截面为圆形(该横截面是指与第二支点部204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第二支点部204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固定杆202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杆202的长度大小相同,固定杆202为长直杆且固定杆202为圆柱体,固定杆202的轴线与固定环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支点部203位于两个固定杆202之间且第一支点部203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固定杆202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杆202之间的距离(也即第二避让孔的宽度)不小于跳动环1的厚度,两个固定杆202与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支点部204包围形成第二避让孔。
如图3所示,跳动环1与第一支点部203接触,形成支点O1,跳动环1与第二支点部204接触,形成支点O2,第一支点部203插入跳动环1的中心孔中,第二支点部204和第一连接部201分别位于跳动环1的一侧。
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环3包括第二连接部301、与第二连接部301相对设置且用于与跳动环1接触的锁止部302以及与第二连接部301和锁止部302连接的挡杆303,在跳动环1与移动环3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止部302与跳动环1处于相接触的状态且锁止部302位于固定环2的下方,而且此时锁止部302与第一连接部201处于跳动环1的同一侧,第一支点部203和第二支点部204与跳动环1也处于相接触的状态,跳动环1被固定环2和移动环3锁死。第二连接部301和锁止部302为圆弧形结构,第二连接部301的轴线和锁止部302的轴线相平行。第二连接部301所在位置为移动环3的上端,锁止部302所在位置为移动环3的下端,锁止部302的轴线位于锁止部302和第二连接部301的轴线之间,第二连接部301的轴线位于第二连接部301和锁止部302的轴线之间,锁止部302的轴线和第二连接部301的轴线处于与移动环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平面内。第二连接部301为圆弧形杆状结构,第二连接部301的弧度为180度,第二连接部301的横截面为圆形(该横截面是指与第二连接部301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第二连接部301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挡杆303固定连接。锁止部302为圆弧形杆状结构,锁止部302的弧度为180度,锁止部302的横截面为圆形(该横截面是指与锁止部302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锁止部302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挡杆303固定连接。两个挡杆303的长度大小相同,挡杆303为长直杆且挡杆303为圆柱体,挡杆303的轴线与移动环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两个挡杆303之间的距离(也即第一避让孔的宽度)不小于固定环2的最大宽度,两个挡杆303与第二连接部301和锁止部302包围形成第一避让孔。
如图4所示,在跳动环1与移动环3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中,移动环3的锁止部302与跳动环1的轴线处于同一高度,移动环3的锁止部302朝向靠近跳动环1的方向进行移动,当移动环3的锁止部302与跳动环1的外表面接触后,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向右的作用力F,作用力F的方向为水平方向且F的方向过跳动环1的中心,跳动环1受到作用力F的作用后,作用力F是使跳动环1逆时针旋转的力,因此跳动环1可以转动,跳动环1以O1为支点进行旋转,跳动环1被向上抬起。
如图5所示,在跳动环1与移动环3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中,在跳动环1由移动环3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后,移动环3再反向移动至与跳动环1相接触,此时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向左的作用力F,作用力F的方向为水平方向且F的方向过跳动环1的中心,作用力F的方向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跳动环1受到作用力F的作用后,此时无论跳动环1以O1还是O2为支点旋转,外力F都是使跳动环1顺时针旋转的力,因此跳动环1不可转动,跳动环1被锁死,此时移动环3的锁止部302与跳动环1的轴线处于同一高度,第一连接部201位于移动环3的一侧,第一支点部203、第二支点部204和跳动环1位于移动环3的另一侧。
如图6所示,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向左的作用力F,作用力F的方向过跳动环1的中心和第二支点部204的弧长方向上的中点,F对支点O2的旋转效果为零,但对支点O1仍然是使跳动环1顺时针旋转的力,因此跳动环1不可转动。
如图7所示,移动环3对跳动环1施加向左的作用力F,作用力F的方向过跳动环1的中心和第二支点部204的弧长方向上的中点,F对支点O1的旋转效果为零,但对支点O2是使跳动环1逆时针旋转的力,因此跳动环1可以旋转。
综上可以得出,要使跳动环1不跳起,也即要使跳动环1与移动环3保持在锁止状态,F的临界位置是图5所示的位置。
当需使跳动环1与移动环3由锁止状态切换至分离状态时,需先将移动环3的锁止部302与跳动环1分离,然后向上抬起跳动环1,最后使跳动环1穿过移动环3,跳动环1由移动环3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跳动环1与移动环3分离,实现解锁,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脱离。
实施例一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均为一扇门。
实施例二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均为一个工位器具,两个工位器具通过本发明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进行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第一物体连接的移动环、跳动环和与第二物体连接且用于控制跳动环与移动环在分离状态与锁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固定环,跳动环为圆环形;
在所述跳动环与所述移动环由分离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中,跳动环相对于所述固定环进行旋转且跳动环相对于移动环为从移动环的一侧移动至移动环的另一侧,移动环相对于固定环为沿固定环的长度方向进行直线移动,移动环具有让跳动环和固定环穿过的第一避让孔;
所述固定环包括套设于所述跳动环上的外环体和穿过跳动环的中心孔且在跳动环进行旋转时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一支点部,外环体具有让跳动环穿过的第二避让孔,第一支点部设置于外环体的第二避让孔中且与外环体连接;
所述移动环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用于与所述跳动环接触的锁止部以及与第二连接部和锁止部连接的挡杆,在跳动环与移动环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止部与跳动环处于相接触的状态且锁止部位于所述固定环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孔为腰型孔,第二避让孔为腰型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环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跳动环的轴线与移动环的长度方向和固定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体包括位于所述跳动环外部且在跳动环进行旋转时作为旋转支点的第二支点部,跳动环从所述第一支点部和第二支点部之间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点部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点部和第二支点部连接的固定杆,固定杆设置相平行的两个,第一支点部位于两个固定杆之间且第一支点部位于第二支点部和第一连接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点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弧形结构,第二支点部的轴线与第一连接部的轴线相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弧度为180度,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连接部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固定杆固定连接,第二支点部的弧度为180度,第二支点部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二支点部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固定杆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锁止部为圆弧形结构,第二连接部的轴线和锁止部的轴线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位置为移动环的上端,锁止部所在位置为移动环的下端,锁止部的轴线位于锁止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轴线之间,第二连接部的轴线位于第二连接部和锁止部的轴线之间,锁止部的轴线和第二连接部的轴线处于与移动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环自动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弧度为180度,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二连接部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挡杆固定连接;锁止部的弧度为180度,锁止部的横截面为圆形,锁止部的弧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挡杆固定连接。
CN201811358457.4A 2018-11-15 2018-11-15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Active CN1095194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8457.4A CN109519466B (zh) 2018-11-15 2018-11-15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8457.4A CN109519466B (zh) 2018-11-15 2018-11-15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19466A CN109519466A (zh) 2019-03-26
CN109519466B true CN109519466B (zh) 2020-06-19

Family

ID=6577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8457.4A Active CN109519466B (zh) 2018-11-15 2018-11-15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1946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30879Y (zh) * 2000-06-23 2001-05-23 周龙交 自动开收伞的非等比式变比传控装置
CN202672856U (zh) * 2012-04-27 2013-01-16 都江堰市凯鑫自动门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门的锁止扣具
JP6010443B2 (ja) * 2012-12-07 2016-10-19 株式会社ヤマヒサ 動物用係留具
CN207553323U (zh) * 2017-12-04 2018-06-29 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墙板的连接装置及墙板组件
CN108580748A (zh) * 2017-12-30 2018-09-28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钢筋张紧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19466A (zh)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61258B2 (en) Paint can-clamping device applicable to double-gyroscopic mixer
GB1282781A (en) Container coupling devices
CN109519466B (zh) 三环自动扣合装置
US11164705B2 (en)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switch
CN102619820B (zh) 固定装置和具有其的工程机械
CN104884379B (zh) 锁紧装置
KR101732438B1 (ko) 조이스틱 메뉴얼밸브의 잠금장치
CN204252688U (zh) 一种新型户内柜门电磁锁
JP2013258000A5 (zh)
CN203193163U (zh) 一种用于抽屉式断路器的联锁装置
EP3388304B1 (en) Contact system
JP2015504990A5 (zh)
CN203568626U (zh) 电梯夹轨装置
CN203755805U (zh) 一种自动门锁的执手装置
CN202772005U (zh) 一种带机械互锁装置的可逆接触器组
CN20436786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解锁机构
CN203420612U (zh) 带有开关装置的推拉窗
CN202764806U (zh) 电车搭扣锁
CN105332561B (zh) 一种便于开启的密码锁
CN216155361U (zh) 一种液压支腿机械锁紧装置
CN204927107U (zh) 用于落地式断路器的断路器连锁机构
CN215803380U (zh) 顶升装置
CN210000106U (zh) 一种用于电池的快换装置
GB2579511A (en) A locking device
CN220603371U (zh) 一种磁粉探伤机用环形探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41200 in the management committee building of Fanc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JIU equipm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41200 in the management committee build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Fanchang County,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