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5230A -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95230A
CN109495230A CN201811036454.9A CN201811036454A CN109495230A CN 109495230 A CN109495230 A CN 109495230A CN 201811036454 A CN201811036454 A CN 201811036454A CN 109495230 A CN109495230 A CN 109495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information
order
channel state
pm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364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95230B (zh
Inventor
卢勋东
李晓镇
郭莹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5097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25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95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5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95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5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04L1/000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by supplementing frame payload, e.g. with padding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本公开涉及一种融合了支持比第四代(4G)系统更高的数据速率的第五代(5G)通信系统和物联网(IoT)技术的通信方法和系统。本公开可应用于基于5G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智能服务。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基站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配置信息;基于CSI反馈配置信息生成包括CSI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CRI)、秩指示符(R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或信道质量指示符(CQI)中的至少一项的CSI;识别包括CSI的信息序列;使用极化码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以及向基站发送所编码的信息序列。CRI和RI在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且PMI和CQI在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后。

Description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这样一种方法,其中,终端基于多个参考信号测量无线电信道状态、基于该测量生成信道状态信息(CSI)并向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报告CSI。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对自从部署第四代(4G)通信系统以来增加的无线数据业务的需求,致力于开发改进的第五代(5G)或准5G(pre-5G)通信系统。因此,5G或准5G通信系统也称为“超4G网络”或“后LTE (Post-LTE)系统”。为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5G通信系统考虑以更高的频率(毫米波)频带(例如,60GHz频带)实现。为减少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并增加传输距离,正在探讨用于5G通信系统的波束成形、大规模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全维度MIMO(FD-MIMO)、阵列天线、模拟波束成形和大规模天线技术。另外,在5G通信系统中,正基于先进的小型小区、云无线电接入网络(RAN)、超密集网络、装置到装置(D2D)通信、无线回程、移动网络、协作通信、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s,CoMP)、接收端干扰消除等进行系统网络改进的开发。在5G系统中,已经开发了作为高级编码调制(ACM)的混合FSK与QAM调制(FQAM)和滑动窗口叠加编码(SWSC),以及作为高级接入技术的滤波器组多载波 (FBMC)、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和稀疏码多址接入(SCMA)。
互联网(人类生成并消费信息的以人为本的连接性网络)现在正演进成物联网(IoT),其中分布式实体(诸如,物件)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交换并处理信息。已经出现通过与云服务器连接实现的作为IoT技术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组合的万联网(IoE)。由于IoT实施需要诸如“感测技术”、“有线/无线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接口技术”和“安全技术”等技术要素,近期已经研究了传感器网络、机器到机器(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TC)等。此类IoT环境可提供智能互联网技术服务,该智能互联网技术服务通过收集并分析在所连接的物件当中生成的数据来对人类生活创造新价值。IoT可通过现有信息技术(IT)与各种工业应用之间的结合和组合来应用于多种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或联网汽车、智能电网、健康护理、智能家电和高级医疗服务。
就此而言,已经做出各种尝试来将5G通信系统应用于IoT网络。例如,可以通过波束成形、MIMO和阵列天线来实施诸如传感器网络、 MTC和M2M通信等技术。作为上述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云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应用还可以被视为5G技术与IoT技术之间的结合的示例。
由于近来已经开发了长期演进(LTE)和高级LTE (LTE-Advanced),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映射方法及其设备。
上述信息仅作为背景信息呈现以帮助理解本公开。至于上述内容中的任何一项是否可以适合作为本公开的现有技术,没有做出确定,也没有做出断言。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旨在至少解决上述问题和/或至少提供以下有益效果。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映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UCI)以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具体地,本公开提供了通过高效地设计用于对UCI的极化码进行编码的UCI映射规则来克服问题的方法。
附加方面将在下文的说明书中部分地阐述,并将根据说明书而部分地清晰,或者可通过实施所提出的实施方式而了解。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基站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配置信息;基于CSI反馈配置信息生成CSI,CSI包括CSI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CRI)、秩指示符(R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或信道质量指示符(CQI)中的至少一项;识别包括CSI的信息序列;使用极化码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以及向基站发送所编码的信息序列。 CRI和RI在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并且PMI和CQI在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后。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终端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 反馈配置信息;从终端接收基于CSI反馈配置信息的编码信息序列;以及使用极化码对编码信息序列进行解码以识别编码信息序列中的信息序列。信息序列包括按照以下序列配置的CSI:CSI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CRI)和秩指示符(RI)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并且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和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后。 CSI包括CRI、RI、PMI或CQI中的至少一项。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终端,该终端包括:收发器;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联接至收发器,并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收发器从基站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配置信息;基于CSI反馈配置信息生成CSI,CSI包括CSI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CRI)、秩指示符 (R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或信道质量指示符(CQI)中的至少一项;识别包括CSI的信息序列;使用极化码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以及控制收发器向基站发送所编码的信息序列。CRI和RI在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并且PMI和CQI在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后。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基站。该基站包括:收发器;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联接至收发器,并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收发器向终端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配置信息;控制收发器从终端接收基于CSI反馈配置信息的编码信息序列;以及使用极化码对编码信息序列进行解码以识别编码信息序列中的信息序列。信息序列包括按照以下序列配置的CSI:CSI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CRI)和秩指示符(RI)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并且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和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后。CSI包括CRI、RI、PMI或 CQI中的至少一项。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包括多个天线的终端和基站可根据极化码序列限定CSI映射规则。相应地,可提供各种效果。可降低终端执行CSI报告时的UCI编码的模糊性,并可减少基站执行UCI盲解码的次数,并且基站高效地识别UCI。
通过下文结合附图公开了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方面、有益效果和显著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结合附图作出的以下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以上和其它方面、特征和有益效果将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长期演进(LTE)和高级LTE (LTE-A)系统的下行链路帧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LTE和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帧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新无线电(NR)系统的时隙结构和非时隙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LTE和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传输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LTE和LTE-A系统的基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时序的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编码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解码的结构和示例的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的编码链的示例的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CRC辅助(CA)极化码的示例和奇偶校验极化(PC-polar)码的示例的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最大秩(Rank)为1或2 时的CSI映射的示例的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最大秩为4时的CSI映射的示例的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最大秩为8时的CSI映射的示例的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基于RI生成极化码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经由PUCCH报告CSI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图;以及
图1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图。
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以帮助全面理解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的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其包括各种具体细节以帮助理解,但这些细节仅被视为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明,可省略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在以下描述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措辞和词语不限于书面意义,而是仅由发明人使用以使得本公开能够被清楚和一致地理解。因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仅出于说明目的而不是出于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的本公开的目的。
应理解,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规定,否则单数形式“一个(a) ”、“一个(an)”和“该(the)”包括复数对象。因此,例如,
对“一部件表面”的引述包括对一个或多个这样的表面的引述。
本公开可具有多种修改和多种实施方式,现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这多种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应理解的是,并非旨在将本公开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本公开将覆盖落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方案和替代方案。
尽管包括诸如第一、第二等的序数的措辞可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结构性元件不受这些措辞的限制。这些措辞仅出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的目的而使用。例如,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项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中使用的措辞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单数形式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在本公开中,诸如“包括”和/或“具有”的措辞可被解释为表示某些特征、数量、步骤、操作、组成元件、部件或其组合,但不可解释为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数量、步骤、操作、组成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的可能性。
下文中,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基站是向终端分配资源的主体,并且可以是eNode B、Node B、基站(BS)、无线电接入单元、 BS控制器和网络上的节点中的至少一项。在下文中,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终端可包括用户设备(UE)、移动站(MS)、蜂窝电话、智能电话、计算机、能够执行通信功能的多媒体系统、包括通信功能的小型传感器、可穿戴装置或物联网(IoT)装置。在下文中,本公开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DL)指示基站向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无线传输路径。上行链路(UL)指示终端向基站发送的信号的无线传输路径。此外,在下文中,尽管从长期演进(LTE)系统或高级LTE(LTE-A) 系统的角度描述了本公开各种实施方式,但本公开各种实施方式可适用于具有类似的背景或信道形式的诸如LTE-APro、新无线电(NR) 等的其它通信系统。此外,本公开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并可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判断而应用于其它通信系统。
在下文中,本公开的所有实施方式均可以是非排它性的,并且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可以一起执行。然而,为便于描述,将分别描述实施方式和示例。
无线通信系统已发展成为除了在初始阶段时提供基于语音的服务之外还提供高速且高质量的分组数据服务(如通信标准(例如,3GPP 的高速分组接入(HSPA)、LTE或演进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E-UTRA)、 LTE-A、3GPP2的高速分组数据(HRPD)、超移动宽带(UMB)和IEEE 的802.16e等))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此外,5G或NR的通信标准被发展为5G无线通信系统。
LTE系统(其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代表性示例)针对DL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并针对UL使用单载波频分多址 (SC-FDMA)方案。在如上所述的多址方案中,以防止资源重叠的方式(即,以在用户之间建立正交性的方式)分配并操作用于承载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以识别每个用户的数据或控制信息。
当在初始传输时解码失败时,LTE系统利用在物理层中重发相应的数据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HARQ表示当接收器未能准确地解码数据时接收器向发送器发送表示解码失败的信息(例如,否定应答(NACK)信息)的方案,使得发送器在物理层中重发相应的数据。接收器可将从发送器重发的数据与解码失败的先前数据组合,由此可增强数据接收性能。此外,当接收器准确地解码数据时,接收器发送报告解码运行成功的信息(例如,应答(ACK)信息),以使得发送器发送新数据。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时频域的结构的视图,该时频域是在LTE系统的下行链路中发送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区域。
参照图1,横轴表示时域,并且纵轴表示频域。在时域中,最小传输单元是OFDM符号。一个时隙106包括Nsymb个OFDM符号102,并且一个子帧105包括两个时隙。一个时隙的长度为0.5ms,并且一个子帧的长度为1.0ms。无线电帧114是包括10个子帧的时域部分。在频域中,最小传输单元是子载波。整个系统传输带宽可包括总共NBW个子载波104。
在时频域中,基本资源单元是资源要素(RE)112,并且RE由 OFDM符号索引和子载波索引表示。资源块(RB,或物理资源块 (PRB))108由时域中的连续Nsymb个OFDM符号102和频域中的NRB个连续的子载波110限定。因此,一个RB 108包括Nsymb×NRB个RE 112。通常,数据的最小传输单元是RB。在LTE系统中,通常,Nsymb=7且NRB=12。NBW与系统传输带宽成比例。数据速率与调度到终端的RB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
在LTE系统中,定义并使用六个传输带宽。在通过以频率区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而进行操作的频分双工(FDD)系统的情况下,下行链路传输带宽和上行链路传输带宽可以彼此不同。信道带宽可指示与系统传输带宽相对应的RF带宽。以下提供的表1表明系统传输带宽与LTE系统中限定的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例如,当LTE系统具有 10MHz的信道带宽时,传输带宽可包括50个RB。
表1
信道带宽BW<sub>Channel</sub>[MHz] 1.4 3 5 10 15 20
传输带宽配置N<sub>RB</sub> 6 15 25 50 75 100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子帧中的前N个OFDM符号内发送。通常, N={1,2,3}。因此,可基于待在当前子帧中发送的控制信息的量针对每个子帧改变N的值。控制信息可包括表示OFDM符号(将经由该 OFDM符号发送控制信息)数量的控制信道传输间隔指示符、与下行链路数据或上行链路数据相关的调度信息、HARQ ACK/NACK信号等。
在LTE系统中,与下行链路数据或上行链路数据相关的调度信息可经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从基站发送至终端。DCI以多种格式限定。基于调度信息是用于上行链路数据(UP许可)还是用于下行链路数据(DL许可)、是否为具有较小的控制信息的紧凑DCI、是否应用了使用多个天线的空间复用、是否用于控制功率等来确定DCI格式并将其用于操作。例如,与关于DL许可的调度控制信息相对应的 DCI格式1可被配置成至少包括以下控制信息。
-资源分配类型0/1标记:报告资源分配方案是类型0还是类型1。类型0应用位图方案并以资源块群组(RBG)为单位分配资源。在LTE 系统中,基本调度单元是由时频域资源表示的RB,并且RBG包括多个RB并被用作类型0方案中的基本调度单元。类型1允许在RBG中分配预定的RB。
-资源块指派:报告对数据传输分配的RB。所表述的资源根据系统带宽和资源分配方案而确定。
-调制和编码方案(MCS):报告用于数据传输的调制方案和作为待发送数据的传送块的大小。
-HARQ进程编号:报告HARQ的进程编号。
-新数据指示符:报告传输是HARQ初始传输还是重新传输。
-冗余版本:报告HARQ的冗余版本。
-用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TPC) 命令:报告用于作为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PUCCH的TPC命令。
DCI历经信道编码和调制过程,并经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控制信息,在下文中可互换使用)或增强型PDCCH(EPDCCH)发送。措辞“DCI传输”可与措辞“PDCCH传输”互换使用,并且该表述可被应用于另一信道。例如,措辞“下行链路数据接收”可与措辞“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接收”互换使用。
通常,为每个终端独立地利用预定的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 (RNTI)(或终端标识符)对DCI进行扰码,添加循环冗余校验(CRC) 并执行信道编码,由此来配置并发送每个独立的PDCCH。在时域中,在控制信道传输间隔期间映射并传输PDCCH。PDCCH的频域映射位置由每个终端的标识符(ID)确定,并且被传播至整个系统传输带。
经由作为下行链路数据传输的物理信道的PDSCH发送下行链路数据。在控制信道传输间隔之后发送PDSCH。诸如调制方案、频域中的特定映射位置等的调度信息可通过经由PDCCH发送的DCI来报告。
经由在DCI中所包括的控制信息中由5比特(bit)形成的MCS,基站可报告应用于待发送至终端的PDSCH的调制方案以及待发送的数据的大小(传送块大小(TBS))。在将用于纠错的信道编码应用于数据之前,TBS与基站期望发送的数据(传送块(TB))的大小相对应。
LTE系统支持的调制方案包括正交相移键控(QPSK)、16正交幅度调制(16QAM)和64QAM。调制阶数(Qm)分别与2、4和6相对应。即,在QPSK调制的情况下,每个符号发送2比特。在16QAM 调制的情况下,每个符号发送4比特。在64QAM调制的情况下,每个符号发送6比特。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时频域的结构的视图,该时频域是在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发送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区域。
参照图2,横轴表示时域,并且纵轴表示频域。无线电帧214可包括10个子帧。在时域中,最小传输单元为SC-FDMA符号,并且单个时隙206包括Nsymb个SC-FDMA符号202。单个子帧205包括两个时隙。在频域中,最小传输单元为子载波。整个系统传输带宽可包括总共NBW个子载波204。NBW具有与系统传输带宽成比例的值。
在时频域中,基本资源单元为资源要素(RE)212,并且RE由 SC-FDMA符号索引和子载波索引限定。RB 208由时域中的Nsymb个连续SC-FDMA符号和频域中的NRB个连续子载波210来限定。因此,单个RB包括Nsymb×NRB个RE。通常,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最小传输单元为RB单元。PUCCH被映射至与1个RB相对应的频域,并可在一个子帧期间发送。
在LTE系统中,需要限定PUCCH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USCH)的时序关系,PUCCH或PUSCH是用于发送HARQ ACK/NACK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其中,HARQ ACK/NACK与包括半永久调度释放(SPS释放)的EPDCCH或PDCCH或者用作下行链路数据传输的物理信道的PDSCH相对应。例如,在根据频分双工 (FDD)操作的LTE系统中,经由PUCCH或PUSCH在子帧n中发送与包括SPS释放的EPDDCH或PDCCH或在子帧(n-4)中发送的 PDSCH相对应的HARQACK/NACK。
在LTE系统中,下行链路HARQ适用于数据重新传输的时间点不固定的异步HARQ方案。即,当基站从终端接收HARQ NACK作为用于基站所发送的初始传输数据的反馈时,基站经由调度操作自由地确定重新传输数据的时间点。对于HARQ操作,终端缓冲被确定成解码所接收的数据而导致的错误的数据,并将该数据与随后重新发送的数据相结合。
当终端在子帧n中接收包括从基站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的PDSCH 时,终端在子帧(n+k)中经由PUCCH或PUSCH发送与下行链路数据相关的包括HARQ ACK或NACK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FDD或时分双工(TDD)及其子帧配置,k有着不同的限定。例如,在FDD LTE系统的情况下,k固定为4。在TDD LTE系统的情况下,k可根据子帧配置和子帧编号而改变。
在LTE系统中,与下行链路HARQ不同,上行链路HARQ适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间点固定的同步HARQ方案。即,根据以下规则,作为用于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物理信道的PUSCH、作为在PUSCH之前进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PDCCH以及作为用于传输与PUSCH相对应的下行链路HARQ ACK/NACK的物理信道的物理混合指示符信道 (PHICH)之间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时序关系是固定的。
当终端在子帧n中接收到包括从基站发送的上行链路调度控制信息的PDCCH或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HARQ ACK/NACK的PHICH时,终端在子帧(n+k)中经由PUSCH发送与控制信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LTE系统的FDD或TDD及其配置来对k 进行不同的限定。例如,在FDD LTE系统的情况下,k固定为4。在TDD LTE系统的情况下,k可根据子帧配置和子帧编号而改变。
此外,当终端在子帧i中从基站接收到承载下行链路HARQ ACK/NACK的PHICH时,PHICH与由终端在子帧(i-k)中发送的 PUSCH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根据LTE系统的FDD或TDD及其配置,k有着不同的限定。例如,在FDD LTE系统的情况下,k固定为4。在TDD LTE系统的情况下,k可根据子帧配置和子帧编号而改变。
与无线通信系统有关的描述是从LTE系统的角度提供的,但本公开不限于LTE系统,并可适用于诸如NR、5G等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NR中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波形不限于SC-FDMA,并且还可利用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P-OFDM)。
在NR系统中,支持多种时隙结构,以灵活地处理所需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容量的量,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容量的量根据诸如时间、操作场景等条件而变化。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NR系统中支持的各种NR 时隙结构的图。
参照图3,在NR中,可为终端设置具有各种长度的时隙,并且设置值可包括具有14(或7)个OFDM符号的时隙结构320和具有1、 2......或7个OFDM符号的非时隙结构325中的至少一个。非时隙结构是示例性表述,并可由诸如“迷你时隙”、“短时隙”等各种措辞来表述。
如上所述,可将设置为时隙结构或非时隙结构的频率和时间资源区域单元(特别是从时间轴的角度)划分为下行链路结构(仅DL)、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混合结构(UL/DL混合,类似于LTE特殊子帧结构)和上行链路结构(仅UL)。在本示例中,将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混合结构的角度进行描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混合结构是最普通的结构(仅DL或仅UL可被认为是UL/DL混合的特殊情况)。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混合结构,DL部分330、保护时段(GP)310和UL部分 335中的至少一个被包括在时隙结构或非时隙结构中。DL部分330可包括PDCCH 300、PDSCH 305和DL参考信号(诸如CSI-RS的RS、 DL解调参考信号(DL DMRS)等)中的至少一个要素。类似地,UL 部分335可包括PUCCH、PUSCH 315和UL参考信号(诸如探测参考信号(SRS)的UL RS、UL DMRS等)中的至少一个要素。本文,保护时段为用于从DL切换到UL的保护时段。在保护时段期间,终端可能不需要执行数据传输和接收,并因而可执行用于UL/DL切换的操作(诸如,时序对准或改变RF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LTE和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传输结构的图。
参照图4,可在传送信道中以传送块(TB)410为单位来划分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400中发送的信息比特,并添加TB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412。随后,TB和TB-CRC 比特可被划分成至少一个码块(CB)420,并且添加CB-CRC 422。随后,CB和CB-CRC历经诸如信道编码、速率匹配(RM)和码块级联 (CBC)的过程430,并可被映射到物理上行链路数据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440。
在传送信道中,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 450)可包括UCI要素460(诸如,HARQ、秩指示符(RI)、CSI-RS 资源指示符(CR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信道质量指示符(CQI) 等)。可根据预定规则对一个或多个UCI要素进行单独编码或联合编码,并可应用信道编码。被应用信道编码的UCI可被复用到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并可经由PUSCH发送或可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CCH)470发送。
在NR系统中,单个TB中的CB可被划分成一个或多个代码块群组(CBG)。在一些情况下,可报告用于每个CBG的HARQ ACK/NACK,并可执行每个CBG的重新传输。其余配置与LTE系统和LTE-A系统的配置类似。
如上所述,在LTE、LTE-A和NR系统中,终端测量在下行链路中由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将从测量获得的信息经由UCI反馈回基站。终端反馈的UCI要素可简略地包括如下提供的五条信息。
●CRI:由基站发送的CSI-RS中的终端优选的CSI-RS资源的索引。
●RI:终端在当前信道状态中优选的空间层号。
●PMI:终端在当前信道状态中优选的预编码矩阵的指示符。
●CQI:指示当前信道状态中终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数据速率)。CQI可被SINR、最大纠错码率、调制方案、每频率的数据效率等代替,这些术语可与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类似。
●信道状态信息(CSI)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SI-RSRP)或同步信号块(SSB)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SB RSRP):由CRI指定或预先指定的X个CSI-RS(例如,具有最大接收功率的X个CSI-RS)的接收功率。SSB RSRP表示由基站指示的SSB的接收功率或预先指定的 X个SSB(例如,具有最大接收功率的X个SSB)的接收功率。在这种情况下,SSB的接收功率可被定义为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中的一个的接收功率,或被定义为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 中的一些或全部的平均接收功率。
CRI、RI、PMI、CQI和RSRP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为终端设置的各种CSI-RS资源可包括不同数量的CSI-RS端口。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可允许秩可以不大于CSI-RS端口的数量,并因而,可基于终端选择的CRI来确定终端能够报告的RI的最大值。作为另一示例,为每个秩限定不同的预编码矩阵。相应地,当RI具有值1时PMI的值 X可被解释为与当RI具有值2时的PMI的值X不同。此外,当终端确定CQI时,终端假设终端向基站报告的PMI和X被应用于基站中。即,向基站报告RI_X、PMI_Y和CQI_Z可与报告当秩为RI_X且预编码为PMI_Y时接收到与CQI_Z相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如上所述,当终端计算CQI时,终端假设执行与基站有关的传输方案,使得终端可在终端使用相应的传输方案实际运行传输时获得最佳性能。
在LTE和LTE-A中,支持周期性反馈模式和非周期性反馈模式。在NR中,支持周期性反馈模式、半永久反馈模式和非周期性反馈模式。
在LTE和LTE-A中,周期性反馈可基于所包括的信息被设置成以下四种反馈模式(或报告模式)中的一种。
1.报告模式1-0:RI、宽带CQI(wCQI)
2.报告模式1-1:RI、wCQI、PMI
3.报告模式2-0:RI、wCQI、子带CQI(sCQI)
4.报告模式2-1:RI、wCQI、sCQI、PMI
对于四种反馈模式,可基于经由较高层信号传输的Npd、 NOFFSET,CQI、MRI、NOFFSET,RI等来确定各个信息的反馈时序。在反馈模式1-0中,wCQI的传输时段为Npd,并可基于NOFFSET,CQI的子帧偏移值来确定反馈时序。此外,RI的传输时段为Npd·MRI,并且其偏移为 NOFFSET,CQI+NOFFSET,RI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根据报告模式和参数设置在 LTE和LTE-A系统中的基于PUCCH的CSI报告时序的图。
参照图5,每个时序均表示子帧索引。例如,图500表示当Npd=2,、 MRI=2、NOFFSET,CQI=1和NOFFSET,RI=-1时RI和wCQI的反馈时序。图 505表示当Npd=2、MRI=2、J=3(10MHz)、K=1、NOFFSET,CQI=1和 NOFFSET,RI=-1时RI,sCQI和wCQI的反馈时序。图510和图515是示出了在Npd=2、MRI=2、J=3(10MHz)、K=1、H'=3、NOFFSET,CQI=1和 NOFFSET,RI=-1的情况下当PTI=0且PTI=1时的反馈时序的图。
除了支持终端的周期性反馈之外,LTE和LTE-A还可支持非周期性反馈。当基站希望获取预定终端的非周期性反馈信息时,基站可为相应终端的上行链路数据调度配置被包括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 中的非周期性反馈指示符以运行预定的非周期性反馈,并运行相应终端的上行数据调度。当终端在第n子帧中接收到被配置成运行非周期性反馈的指示符时,终端可通过将非周期性反馈信息包括在第n+k个子帧中的数据传输中来运行上行链路传输。这里,k是3GPP LTE Release 11标准中定义的参数,k在频分双工(FDD)中为4,并且在 TDD中可如表2中所示地定义。
表2针对TDD UL/DL配置中的每个子帧号n的k
当设置非周期性反馈时,反馈信息可以以与周期性反馈相同的方式包括RI、PMI和CQI,并且可以不基于反馈配置反馈RI和PMI。 CQI既可包括wCQI又可包括sCQI,或可仅包括wCQI信息。
以下提供的表3示出了使用PUCCH执行的周期性信道状态报告的报告类型、针对每种报告类型所报告的信息以及所使用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
表3 PUCCH报告类型
4 CQI
3 空间差CQI
T PMI
J 联合编码的RI+第一PMI
P 预编码器类型指示符(PTI)
如表3中所示,终端使用适合报告实例的PUCCH报告类型和周期性信道状态报告的PUCCH报告模式发送RI、PTI、PMI和CQI信息。然而,在使用PUCCH报告周期性信道状态的情况下,待发送的有效载荷大小和分配的资源量是有限的,并因而,可允许终端仅经由针对每个报告的时间点的单个PUCCH报告类型来执行传输。
因此,当报告的时间点在一个小区中的CSI进程之间发生冲突时,或者当报告的时间点在载波聚合(CA)的状态下在不同小区之间发生冲突时,可基于PUCCH报告类型来确定优先级以解决冲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确定优先级的标准为报告时长。对于长的报告时长,相应的信息则是重要的且具有高优先级。对于短的报告时长,相应的信息具有低优先级。在Release 12标准中,基于报告类型以RI>宽带 PMI>宽带CQI>子带PMI和CQI的顺序确定优先级。当具有相同优先级的报告在不同小区之间发生冲突时,终端发送与具有低小区索引的小区相关的信息以解决冲突问题。此外,当由于冲突而没有报告预定信息时,使用最近报告的相应信息作为预定信息继续剩余的周期性信道状态报告。例如,当宽带PMI信息未被报告且最近报告的宽带PMI 为0时,终端假设宽带PMI在当前报告的时间点也为0,并继续报告剩余的第二PMI和CQI信息。
LTE和LTE-A可提供用于周期性信道状态报告的码本二次采样 (codebooksubsampling)功能。在LTE和LTE-A中,可经由PUCCH 将终端的周期性反馈发送至基站。每次可经由PUCCH发送的信息的量是有限的,并因而,各种反馈对象(诸如,RI、wCQI、sCQI、PMI1、wPMI2、sPMI2等)可在二次采样之后经由PUCCH发送,或者两条或更多条反馈信息可被联合编码并经由PUCCH发送。
作为示例,当由基站设置的CSI-RS端口的数量为8时,如表4 中所示,可将在PUCCH模式1-1的子模式1中报告的RI和PMI1(i1) 联合编码。参照表4,由3比特形成的RI与由4比特形成的PMI1联合编码,从而获得总共5比特的信息。在PUCCH模式1-1的子模式2 中,如表5中所示,由4比特形成的PMI1与由另外4比特形成的PMI2 (i2)联合编码,从而获得总共4比特的信息。由于子模式2中的二次采样比例比子模式1的二次采样比例大(在子模式1中7比特被二次采样为5比特,而在子模式2中8比特被二次采样为4比特),因而可能有更多的预编码索引不被报告。
作为另一示例,当由基站设置的CSI-RS端口的数量为8时,如表6中所示,可对PUCCH模式2-1中报告的PMI2进行二次采样。参照表6,当相关RI为1时,可以以4比特报告PMI2。然而,当相关 RI具有大于或等于2的值时,需要另外报告第二码字的差分CQI,并因而可将PMI2二次采样为2比特并可进行报告。在LTE和LTE-A中,二次采样或联合编码可应用于包括表4、表5和表6的总共6种类型的周期性反馈。
表4对于PUCCH模式1-1子模式1的RI和i1的联合编码
表5对于PUCCH模式1-1子模式2的RI、i1和i2的联合编码
表6 PUCCH模式2-1码本二次采样
在NR中,经由短PUCCH或长PUCCH发送周期性CSI报告。短 PUCCH包括一个或两个OFDM符号。长PUCCH包括三个或四个 OFDM符号。当在NR中通过短PUCCH或长PUCCH报告CSI的情况下,仅支持单时隙报告,并且与LTE和LTE-A不同,不支持多个时隙之间的CSI参数(或UCI要素)的复用。通过以上,可减少针对一个CSI报告的多个报告时间依赖性,并可防止由错误传播引起的性能劣化。
简而言之,NR系统中支持三种类型的码本。经由高层信令向终端指示使用三种类型的码本中的一种。第一种类型是在单面板和低 CSI反馈分辨率前提下的TypeI-SinglePanel码本。第二种类型是在多面板和低CSI反馈分辨率前提下的TypeI-MultiPanel码本。第三种类型是在单面板和高CSI反馈分辨率前提下的TypeII码本。
每种类型的码本可由以下参数中的一些或全部进行限定:
●N1:第一空间域中的天线端口数。
●N2:第二空间域中的天线端口数(即,在双极化天线的前提下,天线端口总数为2×N1×N2)。
●O1:第一空间域中的过采样因子(即,第一空间域中允许的码点数为N1×O1)。
●O2:第二空间域中的过采样因子(即,第二空间域中允许的码点数为N2×O2)。
●Ng:多面板码本中的面板数量。
●i1:表示第一PMI,并且代表波束群组信息或宽带PMI信息。 i1包括诸如i1,1、i1,2、i1,3等要素。在这种情况下,i1,1为用于第一空间域的第一PMI。i1,2为用于第二空间域的第一PMI。i1,3为高秩码本等中的正交矢量方向信息。
●i2:表示第二PMI,并且包括与从波束群组选择波束相关的信息和/或共相信息。
●L:在TypeII码本中波束成形的波束数。
此外,在NR中,每种类型的码本可设置成两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第一模式为一个波束群组包括一个波束方向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i2仅表示共相信息。第二模式为一个波束群组包括一个或多个波束方向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i2表示波束选择信息和共相信息。
在NR中,根据与码本类型、参数、模式或宽带/子带报告相关的设置,可能需要以下提供的表中列出的有效载荷来执行PMI报告。表 7列出了用于TypeI-SinglePanel码本的i1有效载荷(即,与宽带相关的信息)。表8列出了用于TypeI-SinglePanel码本的每个子带的i2有效载荷。
表7
表8
表9列出了用于TypeI-MultiPanel码本的i1有效载荷(即,与宽带相关的信息)。表10列出了用于TypeI-MultiPanel码本的每个子带的i2有效载荷。
表9
表10
表11列出了用于TypeII码本的i1有效载荷(即,与宽带相关的信息)。表12至表15列出了用于TypeII码本的i2有效载荷。具体地,表12列出了当使用QPSK相位和仅宽带振幅进行波束成形时的i2有效载荷。表13列出了当使用QPSK相位和宽带及子带幅度进行波束成形时的i2有效载荷。表14列出了当使用8-PSK相位和仅宽带振幅进行波束成形时的i2有效载荷。表15列出了当使用8-PSK相位和宽带及子带幅度进行波束成形时的i2有效载荷。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如表7至表15中所列,PMI的有效载荷基于与每个码本相关的设定值和一同报告的其它UCI要素(例如,秩)而变化。这可表明信道编码输入序列可根据情况而变化,并因而在执行短PUCCH编码和长 PUCCH编码时应该考虑这一点。
在NR中,使用11比特作为标准。使用Reed-Muller编码来对具有11比特或更少比特的DCI或UCI信息比特执行信道编码,并且使用极化码来对具有12比特或更多比特的DCI或UCI信息比特执行信道编码。可通过仅考虑具有A比特的UCI比特流a0,a1,a2,a3,...,aA-1来对信息比特进行计数,或者可通过既考虑具有A比特的UCI比特流 a0,a1,a2,a3,...,aA-1又考虑具有L比特的校验比特p0,p1,p2,p3,...,pL-1来对信息比特进行计数。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的编码方法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6,信息比特600可被预定的Reed-Muller生成矩阵605编码,进而被转换为码字610。在这种情况下,将信息比特从U0到U7顺序地编码。由于这些比特为较低的比特,联合编码的比特数量较小,因此,较低比特具有较低的可靠性。因此,较低比特中的一些被定义为使用预定序列的冻结比特,并且其余的比特被用作数据比特,从而可提高解码性能。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序列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7,应认识到的是,解码可靠性根据如图6中所示的信息比特索引而得到提高。具体地,尽管与排序之后获得的图表705不同,该趋势不是单调递增函数或单调递减函数,但很容易观察到在排序之前获得的图700中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趋势。参照图700,可基于期望的编码率(CR)(诸如,CR=1/3、CR=1/2或CR=3/4)来区分冻结比特索引(虚线706下方的比特,虚线707下方的比特和虚线708下方的比特)和数据比特索引(虚线706上方的比特、虚线707上方的比特以及虚线708上方的比特),并可将冻结比特索引和数据比特索引限定为极化码序列。当基于每个比特的可靠性执行排序时,极化码序列725可包括冻结比特部分710、数据比特部分715和CRC部分720,其中,冻结比特部分710包括具有最低可靠性的比特,数据比特部分 715包括具有中等可靠性的比特,CRC部分720具有最高可靠性。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极化码解码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8,可基于上述RM生成矩阵对与极化码序列相关的接收信号进行解码。解码由包括多个基本解码单元的接收端以与各自的信息比特的可靠性相反的顺序执行。每个基本解码单元顺序且连续地执行用于相应节点的对数似然比(LLR)操作(检验节点操作)以及基于LLR操作的连续抵消(变量节点操作)。从数据比特的解码的角度来看,可被示意性地示出为图8的树结构。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基于极化码的信道编码链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9,DCI或UCI信息可经过CRC编码器900并可被转换成极化码序列903。极化码序列903可通过极化码编码器905并可被改变成码字,并且在操作910中执行速率匹配(例如,经过速率匹配交织器)。随后,循环缓冲器915中速率匹配的码字在操作920中顺序地经过信道交织(例如,经过信道交织器),可在操作925中被调制(例如,经过调制器),并可被映射到PDCCH或PUCCH。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CRC辅助极化(CA极化) 码的示例和奇偶校验极化(PC极化)码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0,通常,在使用CRC检查候选路径时,可提高极化码的性能。这可被定义为CA极化码1000。在CA极化码中,需要将CRC 输入和数据限定为具有不高于仅极化码的解码复杂度的解码复杂度和合适的序列。PC-极化码1010是对CRC之外的PC冻结比特1012进行限定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附加的PC冻结比特不是固定值,而是可由另一个数据比特改变。例如,在图10中,可基于U5和U6的值来确定用于U7的PC冻结比特。可基于信息比特的有效载荷来改变 CA极化码和PC极化码的效率。可基于预定的信息比特有效载荷来确定CA-极化码和PC-极化码的使用。其次,在本公开的描述中使用的“极化码”不表示预定的极化码,而是表示一般的极化码。
如上所述,在NR系统中,为了执行PDCCH和PUCCH信道编码, Reed-Muller码用于11比特或更少比特的信息有效载荷,并且极化码用于大于11比特的比特信息有效载荷。当经由PUCCH的CSI报告执行时,可基于一些CSI值来改变UCI有效载荷。例如,可基于终端所报告的秩来改变用于PMI和CQI报告的有效载荷。这可能会导致问题。当基站对已使用极化码进行编码的UCI进行解码时,可能增加模糊度,并且可能增加执行盲解码的次数。因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效地确定用于UCI的极化码编码的UCI映射规则的方法,由此克服了上述问题。
<第一实施方式:以CRI-RI-CQI-PMI-Padding的顺序进行编码>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根据极化码序列的UCI映射方法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指定在对Padding(填充)比特 1426编码之前对与CSI报告有关的UCI要素(诸如,CRI/RI 1420、 PMI 1424、CQI 1422等)编码。即,当基于包括冻结比特部分1405、数据比特部分1410和CRC 1415的极化码序列1400中的冻结比特部分1405对数据比特部分1410进行解码时,通过在解码Padding比特之前解码UCI要素来消除UCI要素的有效载荷的模糊性。CRI/RI 1420 可在CQI 1422或PMI 1424之前被编码。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对RI 编码之前对CRI进行编码。改变被包括在由终端报告的CRI所指示的CSI-RS资源中的CSI-RS端口的数量,并由此改变最大允许秩。相应地,可改变RI的有效载荷。基站可对CRI/RI 1420进行解码,并且随后可以估计CQI 1422或PMI 1424的有效载荷。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当最大秩为1或2时的CSI 映射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1,当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1时(当由CRI指示的 CSI-RS资源包括单个CSI-RS端口)或当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1时,图11的基站可意识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 CQI 1130和具有B比特的PMI 113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 113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CQI1130或PMI 1135之外的其余部分可利用 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秩1的情况下,具有A 比特的CQI可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
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2的情况 (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两个CSI-RS端口时)或者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2的情况。如图11中所示,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100为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 A比特的CQI 11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1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 比特的PMI 11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100、CQI 1105或PMI 11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115是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 A比特的CQI 11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1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 比特的PMI 11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1115、CQI 1120或PMI 112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 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无论秩=1还是秩=2的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因此,CQI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应该考虑可基于秩改变具有B比特或C比特的PMI。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当最大秩为4时的CSI映射的示例的图。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 4的情况(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四个CSI-RS端口时) 或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4的情况。
参照图12,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200为0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05和具有B比特的 PMI 12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1210可参考表7至表 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00、CQI 1205或PMI 12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215为0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 A比特的CQI 12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2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 C比特的PMI 12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1215、CQI 1220或PMI 1225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230为10或11 (秩=3或4)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35和具有D比特的PMI 124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D比特的PMI 124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 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30、CQI 1235或PMI 1240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无论秩=1、秩=2、秩=3还是秩=4的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因此,CQI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应该考虑可基于秩来改变具有B比特、C比特或D比特的PMI。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当最大秩为8时的CSI映射的示例的图。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 8的情况(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包括八个或更多个 CSI-RS端口时)或者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8的情况。
参照图13,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300为00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05和具有B比特的 PMI 13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1310可参考表7至表 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00、CQI 1305或PMI 13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315为00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3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比特的PMI 13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 RI/CRI1315、CQI 1320或PMI 1325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330为 010或011(秩=3或4)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35和具有D比特的PMI 134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D比特的PMI 134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30、CQI 1335或PMI 1340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345为100、101 或110(秩=5、6、7或8)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E 比特的CQI 1350和具有F比特的PMI 135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F 比特的PMI 135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2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45、CQI 1350或PMI 135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 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
在秩为1、2、3或4的任一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并因而,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在秩为5、6、7或8的任一情况下,均可表示两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并因而可能需要增加有效载荷。例如,独立的CQI被施加至两个码字,需要具有E=2A比特的CQI有效载荷。当A比特被分配给第一CQI并且差分CQI被施加至第二CQI时,可分配满足A<E<2A的E比特CQI 有效载荷。应考虑可以基于秩来改变具有B、C、D或F比特的PMI。
<第二实施方式:以CRI-RI-填充-CQI-PMI的顺序进行编码>
参照图1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在对Padding比特1432进行编码之前对可能影响其它UCI要素的有效载荷的UCI要素(诸如,CRI/RI 1430等)进行编码。可在对Padding比特1432进行编码之后指定对与 CSI报告相关的其它UCI要素(诸如,PMI 1436、CQI 1434等)进行编码。即,当基于包括冻结比特部分1405、数据比特部分1410和CRC 1415的极化码序列1400中的冻结比特1405对数据比特部分1410进行解码时,经由Padding比特来提高诸如CQI、PMI等一些UCI要素的可靠性。CRI/RI 1430可在CQI 1434或PMI 1436之前被编码。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对RI编码之前对CRI进行编码。这是因为,当改变被包括在由终端报告的CRI所指示的CSI-RS资源中的CSI-RS端口的数量时,改变最大允许秩并可改变RI的有效载荷。
基站可在对CRI/RI 1430进行解码之后估计CQI 1434或PMI 1436 的有效载荷,并随后,通过将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用于CRI/RI 1430、CQI 1434和PMI 1436的有效载荷之外的有效载荷确定为 Padding比特1432来执行解码。
参照图11,例如,当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1时(当由CRI 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单个CSI-RS端口时)或当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1时,基站可意识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130和具有B比特的PMI 113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113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CQI 1130或PMI 113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秩1的情况下,具有A 比特的CQI可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
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2的情况 (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两个CSI-RS端口时)或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2的情况。如图11中所示,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100为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 比特的CQI 11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1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 比特的PMI 11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100、CQI 1105或PMI 11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115为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 A比特的CQI 11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1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 比特的PMI 11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1115、CQI 1120或PMI 112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 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无论秩=1或是秩=2的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因此,CQI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应考虑可基于秩改变具有B比特或C比特的PMI。
参照图12,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4的情况(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四个CSI-RS端口时)或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4的情况。如图12中所示,当 RI解码结果表明RI 1200为0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2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 12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00、CQI 1205或PMI 12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215为0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 A比特的CQI 12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2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比特的PMI 12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1215、CQI 1220或PMI 1225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230为10或11 (秩=3或4)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35和具有D比特的PMI 124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D比特的PMI 124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 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30、CQI 1235或PMI 1240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无论秩=1、秩=2、秩=3还是秩=4的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因此,CQI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应该考虑可基于秩来改变具有B比特、C比特或D比特的PMI。
参照图13,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8的情况(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包括八个或更多个CSI-RS端口时)或者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8的情况。如图13中所示,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300为00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3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 13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00、CQI 1305或PMI 13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315为00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3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比特的PMI 13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 RI/CRI1315、CQI 1320或PMI 1325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330为 010或011(秩=3或4)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35和具有D比特的PMI 134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D比特的PMI 134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30、CQI 1335或PMI 1340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345为100、101 或110(秩=5、6、7或8)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E 比特的CQI 1350和具有F比特的PMI 135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F 比特的PMI 135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比特1432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45、CQI 1350或PMI 135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 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
在秩为1、2、3或4的任一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并因而,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在秩为5、6、7或8的任一情况下,均可表示两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并因而可能需要增加有效载荷。例如,独立的CQI被施加至两个码字,需要具有E=2A比特的CQI有效载荷。当A比特被分配给第一CQI并且差分CQI被施加至第二CQI时,可分配满足A<E<2A的E比特CQI 有效载荷。应考虑可以基于秩来改变具有B、C、D或F比特的PMI。<第三实施方式:以CRI-RI-填充-CQI-填充-PMI的顺序进行编码>
参照图14,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在对Padding 1比特1442或 Padding 2比特1446进行编码之前对可能影响其它UCI要素的有效载荷的UCI要素(诸如,CRI/RI 1440等)进行编码。可在对Padding 1 比特1442或Padding 2比特1446进行编码之后指定对与CSI报告相关的其它UCI要素(诸如,CQI 1444、PMI 1448等)进行编码。即,当基于包括冻结比特部分1405、数据比特部分1410和CRC 1415的极化码序列1400中的冻结比特1405对数据比特部分1410进行解码时,经由Padding比特来提高诸如CQI、PMI等一些UCI要素的可靠性。
CRI/RI 1440可在CQI 1444或PMI 1448之前被编码。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对RI编码之前对CRI进行编码。这是因为,当改变被包括在由终端报告的CRI所指示的CSI-RS资源中的CSI-RS端口的数量时,改变最大允许秩,并可改变RI的有效载荷。在这种情况下,Padding比特可被划分成两个或更多个Padding比特群组(Padding 1比特1442 和Padding 2比特1446),并且每个Padding比特群组可在对CQI 1444 进行编码之前被编码(Padding 1比特1442),或可在PMI 1448之前被编码(Padding 2比特1446)。这是因为CQI 1444和PMI 1448的有效载荷的改变条件彼此不同。这可减少由CRI/RI解码错误等引起的与 CQI 1444或PMI1448相关的有效载荷估计误差的影响。例如,CQI 的有效载荷变化得不如PMI有效载荷变化得敏感,并因而,可减少 Padding比特有效载荷的改变并可降低错误传播概率。
基站可在对CRI/RI 1440进行解码之后估计CQI 1444或PMI 1448 的有效载荷,并随后,通过将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用于CRI/RI 1440、CQI 1444和PMI 1438的有效载荷之外的有效载荷确定为 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执行解码。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或更多个Padding比特群组可被指定成使得两个或更多个 Padding比特群组具有相同的有效载荷(Padding1==Padding2),或者两个或更多个Padding比特群组是基于预定条件(例如,当最大秩<=4时,不使用Padding1)而被确定。这是因为当最大秩小于或等于4 时CQI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应理解Padding 比特被编码并存在于{CRI,RI,CQI}与{PMI}之间。
参照图11,例如,当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1时(当由CRI 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单个CSI-RS端口时)或当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1时,基站可意识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130和具有B比特的PMI 113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113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 1410中除了CQI 1130或PMI 113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秩1的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可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
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2的情况 (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两个CSI-RS端口时)或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2的情况。如图11中所示,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100为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 比特的CQI 11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1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 比特的PMI 11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100、CQI 1105或PMI 1110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115为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 A比特的CQI 11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1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 比特的PMI 11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115、CQI 1120或PMI 112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无论秩=1或是秩=2的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 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因此,CQI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应考虑可基于秩改变具有B比特或C比特的PMI。
参照图12,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4的情况(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四个CSI-RS端口时)或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4的情况。如图12中所示,当 RI解码结果表明RI 1200为0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2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 12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00、CQI 1205或PMI 1210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215为0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 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2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比特的PMI 12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15、CQI 1220或PMI 1225之外的其余部分。
当RI 1230为10或11(秩=3或4)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 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235和具有D比特的PMI 124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D比特的PMI 124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230、CQI 1235或PMI 1240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在秩=1、秩=2、秩=3或秩=4的任一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因此,CQI 的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应该考虑可基于秩来改变具有 B比特、C比特或D比特的PMI。
参照图13,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考虑通过CRI解码确定最大秩为8的情况(即,当由CRI指示的CSI-RS资源包括包括八个或更多个CSI-RS端口时)或者通过更高层信令确定最大秩为8的情况。如图13中所示,当RI解码结果表明RI 1300为000(秩=1)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05和具有B比特的PMI 131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B比特的PMI 1310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00、CQI 1305 或PMI1310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315为001(秩=2)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20和具有C比特的PMI 132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C比特的PMI 132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15、CQI 1320 或PMI 1325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1330为010或011(秩=3或4) 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A比特的CQI 1335和具有D 比特的PMI 1340。在这种情况下,具有D比特的PMI 1340可参考表 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 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30、 CQI 1335或PMI 1340之外的其余部分。当RI 1345为100、101或110 (秩=5、6、7或8)时,识别到数据比特部分1410包括具有E比特的CQI 1350和具有F比特的PMI 1355。在这种情况下,具有F比特的PMI 1355可参考表7至表15中提供的PMI有效载荷值来确定。可利用Padding 1比特1442和Padding 2比特1446来填充数据比特部分1410中除了RI/CRI 1345、CQI 1350或PMI 1355之外的其余部分。随后,基站对CRC 1415进行解码,并可确定整个极化码序列解码是否被成功执行。
在秩为1、2、3或4的任一情况下,具有A比特的CQI表示单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并因而,有效载荷不会基于秩而改变。然而,在秩为5、6、7或8的任一情况下,均可表示两个码字的信道质量,并因而可能需要增加有效载荷。例如,独立的CQI被施加至两个码字,需要具有E=2A比特的CQI有效载荷。当A比特被分配给第一CQI并且差分CQI被施加至第二CQI时,可分配满足A<E<2A的E比特CQI 有效载荷。应考虑可以基于秩来改变具有B、C、D或F比特的PMI。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极化码序列映射方法假设UCI要素的有效载荷大于或等于12比特(K>11)。当终端每次需要发送的总UCI有效载荷小于或等于11(K<=11)时,终端可能需要基于Reed-Muller码来映射UCI,这与以上实施方式相反。这里,K可基于实际有意义的UCI要素的总和(即,CRI、RI、CQI和PMI中的至少一个的有效载荷的总和)来确定。然而,K可基于可作为最大可传输的有效载荷的有意义的UCI要素与Padding比特(即,CRI、RI、CQI和PMI+Padding 比特有效载荷中的至少一个的有效载荷)的总和来确定。此外,可考虑HARQACK/NACK信息来确定这些值。
CRI/RI或CQI和PMI的相对位置在其被实际应用时可以是可变的。需要重点考虑CRI/RI/CQI/PMI和Padding比特的相对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为便于描述,使用Padding比特。Padding比特可表述为各种措辞,诸如,用于实际使用的附加冻结比特、其余的UCI 比特索引等。
在实施方式中,UCI要素(CRI、RI、CQI和PMI)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用CRI和/或CSI-RSRP或同步信号块索引(SSBI)和/或 SSB-RSRP可互换地替换。在这种情况下,CRI和SSBI可以是包括一个或多个CRI或SSBI的索引列表,并且CSI-RSRP和SSB-RSRP可指示与由相应索引列表指示的CSI-RS或SSB相关的RSRP。由于根据 CRI和CSI-RSRP的有效载荷或SSBI和SSB-RSRP的有效载荷的PUCCH UCI编码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类似,因此将省略其详细示例的描述。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生成极化码序列并发送 PUCCH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15,在操作1500中,终端从基站接收最大MIMO层(最大RI)、码本相关参数(端口数量、Ng、N1、N2、O1、O2、模式、码本类型等)以及参考信号配置信息。随后,在操作1505中,基站接收根据配置信息的参考信号,并生成诸如CRI、RI、PMI、CQI等的信道状态信息。在操作1510中,终端基于在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时所确定的CQI或RI来确定用于报告RI、PMI或CQI的有效载荷。随后,在操作1515中,终端根据实施方式所提供的CSI映射方法中的一种生成极化码序列。在操作1520中,在极化码编码之后,经由PUCCH将极化码序列发送到基站。
为执行本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图16和图17中示出了终端和基站各自的发送器、接收器和处理器。为执行根据实施方式的CSI映射方法,基站和终端各自的接收器、处理器和发送器根据相应的实施方式进行操作。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16,本公开的终端可包括终端接收器1600、终端发送器1604和终端处理器1602。终端接收器1600和终端发送器1604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共同被称为收发器。收发器可向基站发送信号/从基站接收信号。该信号可包括控制信息和数据。为此,收发器包括:将所发送的信号的频率进行上变频和放大的RF发送器、低噪声放大所接收的信号并对该频率进行下变频的RF接收器等。此外,收发器向终端处理器1602输出经由无线电信道接收的信号,并经由无线电信道发送从终端处理器1602输出的信号。
终端处理器1602可控制一系列进程,以使得终端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操作。例如,终端接收器1600从基站接收用于每个 CSI报告的配置信息,并且终端处理器1602可执行控制以根据配置解释CSI映射方法。随后,终端发送器1604可发送根据CSI映射方法生成的PUCCH。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17,本公开的基站可包括基站接收器1701、基站发送器 1705和基站处理器1703。基站接收器1701和基站发送器1705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共同被称为收发器。收发器可向终端发送信号/从终端接收信号。该信号可包括控制信息和数据。为此,收发器包括:将所发送的信号的频率进行上变频和放大的RF发送器、低噪声放大所接收的信号并对该频率进行下变频的RF接收器等。此外,收发器向基站处理器1703输出经由无线电信道接收的信号,并经由无线电信道发送从基站处理器1703输出的信号。基站处理器1703可控制一系列进程,以使得基站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操作。
例如,基站处理器1703可基于与终端已知的CSI生成有关的配置信息来确定PUCCH解码方法。随后,基站接收器1701对根据实施方式接收的PUCCH进行解码。
同时,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被示出以便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内容并有助于理解本公开,而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即,对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基于本公开的技术精神而获得不同的变型。此外,每个实施方式可以以组合的方式使用。例如,基站和终端可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组合进行操作。此外,基于实施方式的技术思想的其它变型可被应用于诸如FDD LTE系统、TDD LTE系统、 5G或NR系统等各种系统。
虽然已经参照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具体地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20)

1.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生成信道状态信息,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秩指示符、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或信道质量指示符中的至少一项;
识别包括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序列;
使用极化码对所述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以及
向所述基站发送所编码的信息序列,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和所述秩指示符在所述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以及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和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在所述信息序列中放置在所述填充比特之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所述秩指示符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的数量中的至少一项来识别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有效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小于4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A比特,以及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大于5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2A比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允许报告的最大秩和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来识别所述填充比特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最大秩由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或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配置。
6.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终端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
从所述终端接收基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的编码信息序列;以及
使用极化码对所述编码信息序列进行解码以识别所述编码信息序列中的信息序列,
其中,所述信息序列包括按照以下序列配置的信道状态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和秩指示符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并且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和信道质量指示符放置在所述填充比特之后,以及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所述秩指示符、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或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中的至少一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所述秩指示符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的数量中的至少一项来识别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有效载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小于4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A比特,以及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大于5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2A比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允许报告的最大秩和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来识别所述填充比特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最大秩由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或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配置。
11.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收发器;以及
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联接至所述收发器,并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
控制所述收发器从基站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生成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秩指示符、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或信道质量指示符中的至少一项;
识别包括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序列;
使用极化码对所述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以及
控制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基站发送所编码的信息序列,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和所述秩指示符在所述信息序列中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以及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和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在所述信息序列中放置在所述填充比特之后。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其中,基于所述秩指示符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的数量中的至少一项来识别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有效载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小于4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A比特,以及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大于5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2A比特。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其中,基于允许报告的最大秩和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来识别所述填充比特的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最大秩由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或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配置。
16.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收发器;以及
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联接至所述收发器,并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
控制所述收发器向终端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
控制所述收发器从所述终端接收基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的编码信息序列;以及
使用极化码对所述编码信息序列进行解码以识别所述编码信息序列中的信息序列,
其中,所述信息序列包括按照以下序列配置的信道状态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和秩指示符放置在填充比特之前并且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和信道质量指示符放置在所述填充比特之后,以及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所述秩指示符、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或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中的至少一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中,基于所述秩指示符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的数量中的至少一项来识别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有效载荷。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小于4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A比特,以及
其中,当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等于或大于5时,所述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有效载荷为2A比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中,基于允许报告的最大秩和由所述秩指示符指示的秩来识别所述填充比特的数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最大秩由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或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符配置。
CN201811036454.9A 2017-09-12 2018-09-06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94952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0978.7A CN113572588A (zh) 2017-09-12 2018-09-06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6570A KR102488581B1 (ko) 2017-09-12 2017-09-12 채널상태정보 보고를 위한 상향링크 컨트롤 정보 맵핑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17-0116570 2017-09-1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0978.7A Division CN113572588A (zh) 2017-09-12 2018-09-06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5230A true CN109495230A (zh) 2019-03-19
CN109495230B CN109495230B (zh) 2021-09-07

Family

ID=635285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0978.7A Pending CN113572588A (zh) 2017-09-12 2018-09-06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201811036454.9A Active CN109495230B (zh) 2017-09-12 2018-09-06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0978.7A Pending CN113572588A (zh) 2017-09-12 2018-09-06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11129145B2 (zh)
EP (3) EP3454491B1 (zh)
KR (2) KR102488581B1 (zh)
CN (2) CN113572588A (zh)
AU (2) AU2018332394B2 (zh)
ES (1) ES2866409T3 (zh)
PH (1) PH12020500482A1 (zh)
PL (1) PL3454491T3 (zh)
PT (1) PT3454491T (zh)
WO (1) WO201905468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1716A (zh) * 2017-10-10 2020-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极化编码技术
CN112291016A (zh) * 2020-10-30 2021-01-29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非正交调制下的伪正交线路编码实现标签信号调制方法
CN113661674A (zh) * 2019-03-29 2021-1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侧行链路反馈信道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4614959A (zh) * 2022-01-18 2022-06-10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解调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930746A (zh) * 2020-02-14 2022-08-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信息的传输和配置
CN115136506A (zh) * 2020-02-28 2022-09-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信道压缩和重构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6823B (zh) * 2017-01-06 2023-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接入网设备
KR20180097302A (ko) * 2017-02-23 2018-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케줄링을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KR102488581B1 (ko) * 2017-09-12 2023-01-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상태정보 보고를 위한 상향링크 컨트롤 정보 맵핑 방법 및 장치
US11387964B2 (en) * 2017-10-10 2022-07-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UCCH configuration with HARQ codebook size
CN109802713B (zh) * 2017-11-17 2021-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csi编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WO2019190258A1 (ko) * 2018-03-30 2019-10-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폴라 코드 기반으로 사이드링크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20144890A1 (ja) * 2019-01-10 2020-07-1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N114208051B (zh) * 2019-06-05 2024-03-29 凝聚技术公司 使用互易几何预编码的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3596908B (zh) 2019-09-23 2023-04-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优先级的方法及装置、用户终端
KR20210057576A (ko) * 2019-11-12 2021-05-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밀리미터파 대역의 다중 모드 장치를 위한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3258972B (zh) * 2020-02-13 2022-12-0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直通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介质
CN111787510A (zh) * 2020-07-06 2020-10-16 嘉兴国电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网络编码的d2d视频传输优化方法
WO2023060608A1 (en) * 2021-10-16 2023-04-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for non-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mi) -bas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CN114788317A (zh) * 2022-03-14 2022-07-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1679A (zh) * 2011-09-13 2013-03-27 夏普株式会社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391156A (zh) * 2012-05-11 2013-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5391479A (zh) * 2014-08-27 2016-03-0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网络中终端反馈码本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US20160204811A1 (en) * 2015-01-09 2016-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channel coding using polariz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3927B1 (ko) * 2010-09-26 2018-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CN110365382B (zh) * 2012-05-10 2022-06-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Csi反馈信令的指示配置方法及基站
KR102258289B1 (ko) * 2014-05-22 2021-05-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차원 배열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 피드백의 생성 및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070738A1 (en) 2016-10-10 2018-04-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assive array antennas
US20180317207A1 (en) * 2017-04-27 2018-11-01 Mediatek Inc. Method of efficient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KR102488581B1 (ko) 2017-09-12 2023-01-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상태정보 보고를 위한 상향링크 컨트롤 정보 맵핑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1679A (zh) * 2011-09-13 2013-03-27 夏普株式会社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391156A (zh) * 2012-05-11 2013-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5391479A (zh) * 2014-08-27 2016-03-0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网络中终端反馈码本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US20160204811A1 (en) * 2015-01-09 2016-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channel coding using polariz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HISILICON: "Details of CSI reporting on PUCCH/PUSCH",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NR#3,R1-1715466》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1716A (zh) * 2017-10-10 2020-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极化编码技术
CN111201716B (zh) * 2017-10-10 2022-03-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极化编码技术
CN113661674A (zh) * 2019-03-29 2021-1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侧行链路反馈信道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11936587B2 (en) 2019-03-29 2024-03-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ignal of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930746A (zh) * 2020-02-14 2022-08-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信息的传输和配置
CN115136506A (zh) * 2020-02-28 2022-09-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信道压缩和重构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CN115136506B (zh) * 2020-02-28 2023-08-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信道压缩和重构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CN112291016A (zh) * 2020-10-30 2021-01-29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非正交调制下的伪正交线路编码实现标签信号调制方法
CN112291016B (zh) * 2020-10-30 2021-09-17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非正交调制下的伪正交线路编码实现标签信号调制方法
CN114614959A (zh) * 2022-01-18 2022-06-10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解调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74103A3 (en) 2024-01-24
EP3454491B1 (en) 2021-02-24
EP3863200B1 (en) 2023-11-01
PL3454491T3 (pl) 2021-07-05
CN113572588A (zh) 2021-10-29
AU2018332394A1 (en) 2020-02-13
AU2018332394B2 (en) 2022-10-20
CN109495230B (zh) 2021-09-07
EP3863200C0 (en) 2023-11-01
EP4274103A2 (en) 2023-11-08
KR20190029239A (ko) 2019-03-20
US11129145B2 (en) 2021-09-21
US20220007359A1 (en) 2022-01-06
EP3863200A1 (en) 2021-08-11
PT3454491T (pt) 2021-03-26
EP3454491A1 (en) 2019-03-13
WO2019054686A1 (en) 2019-03-21
US20190082435A1 (en) 2019-03-14
KR102488581B1 (ko) 2023-01-13
KR20230010805A (ko) 2023-01-19
ES2866409T3 (es) 2021-10-19
PH12020500482A1 (en) 2021-03-01
AU2023200332A1 (en) 2023-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5230A (zh) 收发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US1044840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in advanced wireless systems
KR102472227B1 (ko)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멀티플렉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12836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and o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4012016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KR102262300B1 (ko)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대역을 이용한 신호 전송을 위한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23184B (zh) 用于有效传输控制信息以支持上行链路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EP254000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dicating an enabled transport block
CN104144030B (zh)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数据发送及接收端
CN110178323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上报半永久性信道状态的方法和设备
CN108696943A (zh) 用于新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CN110063039A (zh) 在物理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中复用控制信息
CN107623951A (zh) 在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允许不同服务共存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44037A (zh) 利用多个阵列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传输的预编码信息信令方法和装置
CN108496319A (zh) 用于先进通信系统的帧结构的方法和设备
EP3596845A1 (en) High-resolution csi reporting based on unequal bit allocation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0024316A (zh) 用于多流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7925553A (zh) 用于关于pucch 的csi 报告的方法和设备
CN107925490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无线电链路监视的方法和装置
CN10803990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73706A (zh) 在多载波系统中反馈确认/未确认消息的方法
CN110024344A (zh)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和装置
KR102587077B1 (ko) 비선형 프리코딩을 위한 기준신호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919680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确定上行数据和控制信号发送定时的方法和设备
CN10942955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所述方法的数据接收方法以及用于所述方法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