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9175B - 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9175B
CN109479175B CN201780044024.9A CN201780044024A CN109479175B CN 109479175 B CN109479175 B CN 109479175B CN 201780044024 A CN201780044024 A CN 201780044024A CN 109479175 B CN109479175 B CN 1094791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aker unit
reinforcing
portions
fasten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40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9175A (zh
Inventor
上元良一
土屋吾朗
赤塚真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447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710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922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518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923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4887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79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9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9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9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3Acoustic transducers and sound field adaptation i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扬声器单元具有盆架、振动板以及磁路部件,所述振动板具有内周和外周,所述磁路部件与盆架结合在一起。盆架含有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基座部以及多个加强部。第1支承部用于支承振动板的外周,第2支承部用于支承磁路部件。基座部自第1支承部的外周向外侧扩展。多个加强部沿基座部的周向排列配置,并固定于第1支承部的外周和基座部。多个加强部分别含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具有以基座部为基准的第1高度,所述第2部分具有低于该第1高度的第2高度。

Description

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一种包括振动板、用于支承该振动板的盆架以及用于加强该盆架的加强肋的扬声器(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61214号
发明内容
近年来,为了降低汽车的油耗,面向车载的扬声器单元要求进一步的轻型化,相较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扬声器谋求进一步轻型化。
于是,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充分的轻型化的扬声器单元。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扬声器单元包括:盆架;振动板,其具有内周和外周;以及磁路部件,其与盆架结合在一起。盆架具有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基座部以及多个加强部。第1支承部用于支承振动板的外周,第2支承部用于支承磁路部件。基座部自第1支承部的外周向外侧扩展。多个加强部分别含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以基座部为基准来定义多个加强部的各自的高度时,第1部分比第2部分高。
针对本公开的扬声器单元而言,能够确保盆架的形状和刚度,并能实现充分的轻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扬声器单元紧固于外部壳体的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扬声器单元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扬声器单元的盆架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的Z轴正侧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与图4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5的第1视线D1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侧视图。
图8是从图5的第2视线D2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侧视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盆架的XZ平面上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从下方观察图4所示的盆架而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1A是沿图5的XIA-XIA线的剖视图。
图11B是图11A的虚线部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单元的盆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的Z轴正侧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俯视图。
图14是从与图12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图13的第1视线方向D11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侧视图。
图16是从图13的第2视线方向D12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的侧视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图9所示的盆架的第1支承部处的变化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8是示意地表示变化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变化部的又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0是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电子设备的音频用的超小型立体声音响组合的外观图。
图21是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移动体装置的汽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具体例。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为一个例子,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另外,将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扬声器单元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相对于该中心轴线而言与连接器部所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在图1~图19中,将表示X轴、Y轴以及Z轴的箭头所指向的那一侧设为各个方向的正侧,将各个方向的相反侧设为负侧。另外,扬声器单元的中心轴线是扬声器单元的大致圆锥形状的中心轴线。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8说明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100。
[1-1.扬声器单元的结构]
图1是表示扬声器单元100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扬声器单元100紧固于外部壳体的例子的图。图3是表示扬声器单元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扬声器单元100在盆架30的、扬声器单元100发出声音的那一侧具有第1弹性构件10,并且在该侧的相反侧具有第2弹性构件40。利用上述的弹性构件,能够提高气密性、液密性,并且能够减弱因扬声器单元100动作时的振动而产生的异音。
扬声器单元100具有盆架30,大致圆锥形状的振动板21和大致圆柱形状的磁路部件22与该盆架30结合在一起。磁路部件22由磁体、板以及磁轭(均未图示)形成,当声音信号输入未图示的音圈时,音圈根据声音信号使振动板21振动。磁路部件22可以为内磁式,也可以为外磁式。
盆架30支承振动板21。另外,盆架30具有多个紧固部33。如图2所示,在汽车的前门等的外部壳体110通常设有圆形的开口部111。能利用未图示的紧固构件将盆架30所具有的多个紧固部33和外部壳体110在多个通孔112处紧固在一起。由此,以扬声器单元100的Z轴负侧自圆形的开口部111暴露的方式将扬声器单元100固定于外部壳体110。盆架30例如由树脂形成。
[1-2.盆架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4~图6说明盆架30的详细的结构。
图4是盆架30的立体图。图5是从Z轴正侧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30的俯视图。图6是从与图4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30的立体图。
如图4~图6所示,盆架30具有基座部32、大致筒状的第1支承部31、多个紧固部33以及多个加强部34。盆架30也可以还具有第2支承部36、连接器部38以及多个连接部37。另外,针对盆架30而言,利用树脂将上述构成要素形成为一体。
第1支承部31为大致圆筒状,具有对配置在内部的振动板21的外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1S。第1支承部31具有与振动板21的外周相对应的形状。
第2支承部36支承作为扬声器单元100的振动部件的弹波的一部分和磁路部件22的部位。具体而言,第2支承部36具有大致圆锥形状的部分和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分。第2支承部36配置在第1支承部31的内侧。第2支承部36覆盖扬声器单元100的Z轴负侧的部位的Z轴负侧,具有与扬声器单元100的Z轴负侧的部位相对应的形状。
如图4所示,以第2支承部36位于第1支承部31的内侧的方式利用梁状的多个连接部37将第1支承部31和第2支承部36连接起来。
板状的基座部32自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向外侧扩展。基座部32与设于图2所示的外部壳体110的开口部111的周围的部分相对。第2弹性构件40被开口部111的周围的部分和基座部32夹持,从而提高基座部32与开口部111的周围部分之间的气密性和液密性。
另外,如图4所示,第1支承部31在Z轴正侧具有与基座部32相对的抵接面35。抵接面35隔着第1弹性构件10抵接于在扬声器单元100的发出声音的那一侧的壳体(未图示)设置的开口部的周围。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紧固部33分别设于基座部32处的围绕第1支承部31的外周的多个位置。紧固部33分别自基座部32进一步向外侧(自中心轴线分离的方向)延伸设置而突出。紧固部33比基座部32厚。在紧固部33分别设有供预定的紧固构件贯穿的通孔33a。另外,预定的紧固构件例如是螺钉、螺栓以及铆钉等。也就是说,通过使预定的紧固构件贯穿通孔33a、112而将多个紧固部33和外部壳体110紧固在一起,从而将扬声器单元100以覆盖开口部111的方式固定于外部壳体110的预定的位置。
另外,多个紧固部33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33b。具体而言,紧固部33具有一对突出部33b。突出部33b形成于紧固部33中的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两端。突出部33b具有与Z轴和第1支承部31的外周的径向大致平行的形状。突出部33b自第1支承部31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到基座部32的Z轴正侧的面。因此,能够确保多个紧固部33的强度,能够减小紧固部33相对于基座部32的挠曲。
另外,多个紧固部33在盆架30中以与扬声器单元100的中心轴线相对应的位置为中心地配置在彼此分开120度的位置。也就是说,多个紧固部33等间隔配置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
多个加强部34配置于基座部32的多个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多个区域,固定于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和基座部32。加强部34固定于基座部32的与开口部11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即Z轴正侧)的面。即,基座部32具有沿着第1支承部31的轴线与支承面31S相对的面,加强部34固定于该面。
加强部34具有曲板部34a和板部34b,该板部34b为多个,跨曲板部34a与基座部32之间地配置。也就是说,在加强部34中,基座部32与曲板部34a之间的空间被多个板部34b分隔。这样,在加强部34设有被多个板部34b分隔而成的多个空间。即,加强部34具有空心构造。另外,曲板部34a本身为实心构造。另外,多个板部34b本身为实心构造。
曲板部34a与基座部32相对地配置。曲板部34a自第1支承部31的外周面朝向外侧延伸,与第1支承部31的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交叉。
多个板部34b以与第1支承部31、基座部32以及曲板部34a交叉的方式固定于第1支承部31、基座部32以及曲板部34a,多个板部34b沿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排列配置。
如图5所示,多个紧固部33包括配置于X轴正侧的第1紧固部33A和配置于X轴负侧的第2紧固部33B。连接器部38设在第1紧固部33A与第2紧固部33B之间。用于向扬声器主体20输入声音信号的布线连接于连接器部38。另外,扬声器主体20含有振动板21和磁路部件22。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来说明多个加强部34的从侧方(也就是与Z轴正交的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图7是从图5的第1视线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30的侧视图。图8是从图5的第2视线方向D2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30的侧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曲板部34a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抵接面35向基座部32凸起的形状。即,曲板部34a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支承面31S向基座部32凸起的形状。也就是说,曲板部34a具有向Z轴负侧凸起的曲面状的形状。因此,在从第1支承部31的外侧观察时,加强部34在基座部32与支承面31S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向Z轴负侧凸起的曲面状的形状。
加强部34的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两端固定于在加强部34的两侧配置的两个紧固部33的突出部33b。在以基座部32为基准来定义高度时,如图7所示,加强部34中的位于两端的第1部分具有第1高度H11。另一方面,加强部34中的位于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中央的第2部分具有第2高度H12。如上所述,曲板部34a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抵接面35向基座部32凸起的形状,因此第1高度H11比第2高度H12高。同样,如图8所示,加强部34中的位于两端的第1部分的高度H21比位于中央的第2部分的高度H22高。
另外,第1高度H11、H21与第1支承部31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大致相等。另外,第2高度H12也可以是第1高度H11的1/2以下的高度,第2高度H22也可以是第1高度H21的1/2以下的高度。另外,第1高度H11、H21为多个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中的最大的高度,第2高度H12、H22为多个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中的最小的高度。
另外,加强部34也可以具有沿着从加强部34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朝向扬声器单元10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形状。换言之,也可以是,除了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设有紧固部33的部位以外,构成加强部34的曲板部34a、板部34b朝向扬声器单元100的中心轴线延伸。
另外,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多个加强部34中的配置有连接器部38的第1加强部34A的结构与未配置连接器部38的除第1加强部34A以外的第2加强部34B的结构不同。第1加强部34A设在第1紧固部33A与第2紧固部33B之间。
具体而言,第1加强部34A所具有的多个板部34b的数量比第2加强部34B所具有的多个板部34b的数量少。另外,第1加强部34A的第1高度H21比第2加强部34B的第1高度H11低。由此,第1加强部34A的刚度比第2加强部34B的刚度小。
在第1加强部34A配置有连接器部38。因此,以使第1加强部34A以及连接器部38的总刚度与第2加强部34B的刚度相等的方式调整各个加强部的刚度。也就是说,基座部32中的多个紧固部33之间的多个区域的刚度彼此大致相等。
接下来,参照图9更详细地说明筒状的第1支承部31。图9是示意地表示XZ平面上的盆架30的截面的图。
第1支承部31在由支承面31S围成的第一端开口部31U处支承振动板21的外周,在第二端开口部31L处借助连接部37和第2支承部36来支承磁路部件22。另外,第1支承部31具有变化部31a,该变化部31a的在与自第一端开口部31U朝向第二端开口部31L的轴线(图中Z轴)垂直的面上的开口面积单调变化。另外,变化部31a的厚度大致均匀,因此变化部31a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相对于水平面而言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
开口面积表示在利用与自第1支承部31的第一端开口部31U朝向第二端开口部31L的轴线(Z轴)垂直的面来假想地剖切第1支承部31而得到的截面中,被第1支承部31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在图9所示的构造中,第1支承部31的整体为变化部31a。
如上所述,第1支承部31具有与振动板21的外周相对应的形状,在图9所示的构造中,振动板21为圆锥形状。因此,第1支承部31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因而,变化部31a也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圆环形状)。
在变化部31a中,随着自第一端开口部31U靠近第二端开口部31L(随着朝向图中Z轴的负方向去),开口面积单调地增加。而且,以变化部31a具有朝向外侧鼓出的形状的方式使开口面积单调增加。更具体而言,变化部31a自第一端开口部31U朝向第二端开口部31L以预定的曲率弯曲。也就是说,变化部31a呈作为正圆的一部分的圆弧状弯曲。
另外,含有变化部31a的第1支承部31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后述的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1A以及图11B来说明多个连接部37的详细的结构。
多个连接部37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此对沿Y轴配置的连接部37进行说明,省略其他的连接部37的说明。
图10是从下方观察盆架30而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1A是沿图5的XIA-XIA线的剖视图。图11B是图11A的连接部37附近的用虚线圈出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0所示,针对连接部37而言,随着从第2支承部36朝向第1支承部31去,发声方向(Z轴方向或第1方向)上的宽度增大。即,连接部37的在与第1支承部31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随着自第2支承部36靠近第1支承部31而增大。并且,连接部37具有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的第1连接部分37a和与第2支承部36相连接的第2连接部分37b。第1连接部分37a和第2连接部分37b的沿着Z轴的宽度(长度)分别为第1宽度h1和第2宽度h2。第1宽度h1比第2宽度h2大。并且,第1连接部分37a与第1支承部31的Z轴正侧的端部(也就是抵接面35)之间的距离为宽度h3。这样,在第1连接部分37a与抵接面35之间设有宽度h3的间隙。第1支承部31的Z轴正侧的端部(抵接面35)为第1端部,第1支承部31的Z轴负侧的端部为比第1端部靠近第2支承部36的第2端部。
连接部37沿振动板21的径向形成。也就是说,多个连接部37自第2支承部36朝向第1支承部31呈放射状形成。
另外,如图11B所示,连接部37也可以具有第1部位37c、第2部位37d、第1肋51以及第2肋52。第1部位37c位于连接部37的前侧(Z轴正侧),沿振动板21的径向延伸。第2部位37d位于比第1部位37c靠后侧(Z轴负侧)的位置。即,第2部位37d在上述的第1方向上比第1部位37c更靠近基座部32。第1肋51自第1部位37c朝向振动板21的周向上的一侧(俯视时为顺时针方向)立起设置,并沿径向延伸。即,第1肋51自第1部位37c朝沿着振动板21的外周的第1旋转方向立起设置,并沿振动板21的径向延伸。第2肋52自第2部位37d朝向周向上的另一侧(俯视时为逆时针方向)立起设置,并沿径向延伸。即,第2肋52自第2部位37d朝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立起设置,并沿振动板21的径向延伸。像那样地在连接部37形成第1肋51和第2肋52,使连接部37的截面具有大致字母Z形状。
另外,连接部37也可以还具有第3肋53。第3肋53自第1肋51朝向后侧(Z轴负侧)立起设置,并沿径向延伸。即,第3肋53自第1肋51在所述第1方向上朝向基座部32立起设置,并沿振动板21的径向延伸。
另外,连接部37也可以还具有第4肋54。第4肋54自第2肋52朝向后侧(Z轴负侧)立起设置,并沿径向延伸。即,第4肋54自第2肋52在所述第1方向上朝向基座部32立起设置,并沿振动板21的径向延伸。
这样,连接部37也可以具有第1肋51、第2肋52、第3肋53以及第4肋54。也可以将肋51~肋54形成于连接部37的整个长度的范围。
另外,针对连接部37而言,如图10所示,在第1连接部分37a处,连接部37延伸的方向上(振动板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1支承部31的内周连接在一起。并且,在连接部37中,在连接部37的整个长度的范围形成有肋51~肋54。因此,第1肋51和第2肋52也可以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另外,第3肋53和第4肋54也可以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另外,通过使连接部37与第1支承部31彼此固定从而使该连接部37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
另外,针对连接部37而言,在第2连接部分37b处,连接部37的上部与第2支承部36的外周侧的下表面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连接部37也可以在第2连接部分37b处具有第1肋51和第2肋52延伸设置而成的形状。另外,连接部37还可以在第2连接部分37b处具有第3肋53和第4肋54延伸设置而成的形状。如上所述,连接部37的第2连接部分37b在第2支承部36的外周侧的下侧与第2支承部36相连接。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自第2支承部36的外周侧的下侧向Z轴负侧突出的部分为第2连接部分37b,将肋51~肋54形成至第2连接部分37b。
另外,如图10所示,连接部37也可以具有自Z轴负侧朝向Z轴正侧凹陷的凹形状55。
另外,连接部37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后述的实施方式2。
[1-3.效果等]
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100以封堵开口部111的状态固定于开口部111。扬声器单元100具有振动板21、磁路部件22以及盆架30,该盆架30与振动板21和磁路部件22结合在一起。盆架30含有第1支承部31、第2支承部36、基座部32以及多个加强部34。第1支承部31对配置在其内部的振动板21的外周进行支承。第2支承部36支承磁路部件22。基座部32自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向外侧扩展,与开口部111相对。多个加强部34沿基座部32的周向排列配置,并且固定于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和基座部32的与开口部11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加强部34分别具有空心构造。另外,多个加强部34分别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该第1部分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为第1高度H11、H21,该第2部分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为第2高度H12、H22。第2高度H12比第1高度H11低,第2高度H22比第1高度H21低。
这样,加强部34的第2部分比第1部分低,因此能够在降低的量的作用下使盆架30轻型化。由此,能够使盆架30充分地轻型化,从而使扬声器单元100充分地轻型化。
另外,多个加强部34也可以分别具有多个板部34b。在该情况下,多个板部34b分别以与第1支承部31和基座部32交叉的方式固定于第1支承部31和基座部32。多个加强部34沿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排列配置。
采用该结构,能够充分地确保多个加强部34的强度。由此,能够兼顾盆架30的充分的轻型化以及充分的强度的确保。
另外,多个加强部34也可以分别还具有与基座部32相对配置的曲板部34a。在该情况下,多个板部34b分别配置在基座部32与曲板部34a之间,并且以与曲板部34a交叉的方式固定于曲板部34a。
这样,加强部34分别具有由曲板部34a和多个板部34b形成的空心构造。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盆架30的基座部32处的强度。
另外,多个加强部34也可以分别沿自各加强部34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朝向扬声器单元10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形成。
由此,例如在通过树脂成型来形成盆架30的情况下,使用具有与自加强部34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朝向扬声器主体2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形状的模具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盆架30。
另外,盆架30也可以还含有多个紧固部33。在该情况下,多个紧固部33排列设置于基座部32的围绕第1支承部31的外周的多个位置,并且紧固于开口部111的周围。另外,多个加强部34配置在基座部32的位于多个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多个区域。
通过使盆架30具有多个紧固部33,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扬声器单元100安装于外部壳体110。另外,能将多个加强部34设为不与多个紧固部33相干扰。
另外,盆架30也可以还具有连接器部38,用于向扬声器主体20输入声音信号的布线与该连接器部38相连接。在该情况下,多个紧固部33包括第1紧固部33A和第2紧固部33B,连接器部38设在第1紧固部33A与第2紧固部33B之间。多个加强部34包括设在第1紧固部33A与第2紧固部33B之间的第1加强部34A和除第1加强部34A以外的第2加强部34B。第1加强部34A的刚度比第2加强部34B的刚度小。
在设有连接器部38的基座部32的区域处,与形成连接器部38相应地导致刚度增大。因此,通过使第1加强部34A的刚度小于第2加强部34B的刚度,从而能使基座部32的多个区域内的刚度均匀化。其结果,能够抑制载荷只施加于基座部32的特定的部位而导致该特定的部位变形或破损的情况。
另外,第1加强部34A所具有的板部34b的数量也可以比第2加强部34B所具有的板部34b的数量少。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第1加强部34A的刚度比第2加强部34B的刚度小。
另外,也可以是,在从第1支承部31的外侧观察时,在与基座部32侧相反的那一侧,多个加强部34分别具有向基座部32侧凸起的曲面状的形状。即,也可以是,在从第1支承部31的外侧观察时,多个加强部34分别在第1支承部31所具有的支承面31S与基座部32之间的区域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支承面31S朝向基座部32凸起的形状的曲板部34a。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多个加强部34的刚度。
另外,也可以是,多个紧固部33分别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33b。在该情况下,各个加强部34的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两端进一步固定于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的突出部33b。并且,加强部34的两端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H11、H21分别比加强部34的位于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部位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H12、H22高。也就是说,以基座部32为基准的加强部34的高度在加强部34的两端处达到最高。
通常,通过在开口部111的周围的部分与基座部32之间配置作为垫片的第2弹性构件40来提高气密性和液密性。另外,在将第2弹性构件40配置在开口部111的周围的部分与基座部32之间的状态下,以在第2弹性构件40作用有压缩应力的方式利用紧固构件在多个紧固部33处将扬声器单元100紧固于外部壳体110。因此,基座部32接受来自第2弹性构件40的回弹力。特别是,基座部32的位于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区域未利用紧固构件进行紧固,因此容易以向开口部111的相反侧凸起的方式变形。相对于此,在基座部32的易于变形的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在加强部34的两端比在加强部34的位于紧固部33之间的部位高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基座部32的位于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部位以向开口部111的相反侧凸起的方式变形。这样,能够抑制基座部32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在开口部111的周围的部分与基座部32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提高扬声器单元100与开口部111的周围部分之间的气密性和液密性。
另外,多个加强部34的各自的两端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H11(H21)大致相等。另外,多个加强部34的各自的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处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H12、H22是各个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中的最小的高度。也就是说,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处成为加强部34的最小高度。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基座部32以向开口部111的相反侧凸起的方式变形。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扬声器单元100与开口部111的周围部分之间的气密性和液密性。
另外,在扬声器单元100中,作为盆架30的主要的构成部位的第1支承部31形成为大致锥形的变化部31a。因此,能够抑制在安装于外部壳体110时产生的盆架30的应变。因而,能够均匀地对安装于第1支承部31的第一端开口部31U的振动板21进行保持,能够播放没有失真的声音。另外,使第1支承部31的厚度恒定,因此能使扬声器单元100轻型化。
另外,使第1支承部31的开口面积以随着自安装有振动板21的第一端开口部31U朝向第二端开口部31L去而扩大的方式变化。因此,能够使需要较高刚度且重量集中的第一端开口部31U较小,能够使扬声器单元100轻型化。
另外,由于变化部31a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提高盆架30的抗弯强度,能够抑制声阻。
另外,多个连接部37分别将第1支承部31和第2支承部36连接起来。随着自第2支承部36靠近第1支承部31,连接部37的与第1支承部31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第1方向上的宽度增大。另外,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的第1连接部分37a处的Z轴方向上的第1宽度h1比与第2支承部36相连接的第2连接部分37b处的Z轴方向上的第2宽度h2大。
采用该结构,能够确保第1连接部分37a处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型化。
另外,在第1支承部31的Z轴正侧的端部与第1连接部分37a之间设有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使盆架30轻型化。
另外,连接部37沿振动板21的径向形成,具有第1肋51和第2肋52。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部37的强度。
连接部37还具有第3肋5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部37的强度。
连接部37还具有第4肋54。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部37的强度。
另外,连接部37在第2连接部分37b处具有将第1肋51和第2肋52延伸设置而成的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连接部分37b处的强度。
另外,第1肋51和第2肋52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连接部分37a处的强度。
另外,若连接部37的Z轴负侧的面朝向Z轴正侧凹陷,则能够确保连接部37处的强度,并且进一步使盆架30轻型化。
(实施方式2)
[2-1.盆架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4说明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单元。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盆架130的立体图。图13是从Z轴正侧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130的俯视图。图14是从与图12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130的立体图。盆架130具有多个加强部134。
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中,替代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100的盆架30而具有盆架130。即,除盆架130以外,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与扬声器单元100相同。因而,仅说明盆架130的结构。另外,盆架130与实施方式1的盆架3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多个加强部134的结构,因此主要说明多个加强部134的结构。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利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另外,在盆架130中,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作为构成要素的第1支承部31、基座部32、第2支承部36、连接部37、连接器部38、多个紧固部33以及多个加强部134。
多个加强部134与实施方式1的盆架30的多个加强部34同样,配置在基座部32的位于多个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多个区域,并且固定于第1支承部31的外周和基座部32。多个加强部134固定于基座部32的与开口部11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即Z轴正侧)的面。即,基座部32具有在第1支承部31的轴线方向上与支承面31S相对的面,加强部134固定于该面。
如图12~图14所示,多个加强部134分别具有壁部134a和多个板部134b。多个板部134b分别跨壁部134a与第1支承部31之间的配置。也就是说,在加强部134中,第1支承部31与壁部134a之间的空间被多个板部134b分隔开。这样,在加强部134设有被多个板部134b分隔而成的多个空间。即,加强部134具有空心构造。另外,壁部134a本身为实心构造。另外,多个板部134b本身为实心构造。
曲板状的壁部134a在第1支承部31的外侧立起设置于基座部32,与第1支承部31相对地配置。壁部134a具有沿着第1支承部31的外周面延伸的形状。
多个板部134b均以与第1支承部31、基座部32以及壁部134a交叉的方式固定于第1支承部31、基座部32以及壁部134a。多个板部134b沿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排列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来说明多个加强部134的从侧方(即与Z轴正交的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图15是从图13的第1视线方向D11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130的侧视图。图16是从图13的第2视线方向D12观察的情况下的盆架130的侧视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壁部134a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抵接面35朝向基座部32凹陷的形状。也就是说,壁部134a的Z轴正侧的端部的形状是向Z轴负侧凸起的曲线状的形状。因此,在从第1支承部31的外侧观察时,加强部134具有在基座部32与支承面31S之间的区域向Z轴负侧凸起的曲面状的形状。
加强部134在第1支承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两端固定于在加强部134的两侧配置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的突出部33b。
在以基座部32为基准而定义高度时,如图15所示,位于加强部134的两端的第1部分具有第1高度H31。另一方面,加强部134的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中央的第2部分具有第2高度H32。如上所述,壁部134a具有自第1支承部31的抵接面35朝向基座部32凹陷的形状,因此第1高度H31比第2高度H32高。同样地,如图16所示,位于加强部134的两端的第1部分的高度H41比位于中央的第2部分的高度H42高。
另外,第1高度H31、H41与第1支承部31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大致相等。另外,第2高度H32也可以是第1高度H31的1/2以下的高度,第2高度H42也可以是第1高度H41的1/2以下的高度。另外,第1高度H31、H41是多个加强部1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中的最大的高度,第2高度H32、H42是多个加强部1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中的最小的高度。
另外,多个加强部134也可以具有沿着第1支承部31的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形状。
另外,如图13、图15以及图16所示,多个加强部134中的配置有连接器部38的第1加强部134A的结构与未配置连接器部38的除第1加强部134A以外的第2加强部134B的结构不同。第1加强部134A设在第1紧固部33A与第2紧固部33B之间。
具体而言,第1加强部134A所具有的多个板部134b的数量比第2加强部134B所具有的多个板部134b的数量少。另外,第1加强部134A的第1高度H41比第2加强部134B的第1高度H31低。由此,第1加强部134A的刚度小于第2加强部134B的刚度。
在第1加强部134A配置有连接器部38。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以第1加强部134A和连接器部38的总刚度与第2加强部134B的刚度相等的方式调整各个加强部的刚度。也就是说,基座部32的位于多个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多个区域的刚度彼此大致相等。
[2-2.效果等]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的盆架130而言,多个加强部134分别还具有壁部134a,该壁部134a在第1支承部31的外侧立起设置于基座部32并且与第1支承部31相对地配置。并且,多个板部134b配置在第1支承部31与壁部134a之间并以与壁部134a交叉的方式固定于壁部134a。
针对该结构而言,具备与第1支承部31相对地配置的壁部134a和配置在第1支承部31与壁部134a之间的多个板部134b,使得多个加强部134具有空心构造。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盆架130的基座部32处的强度。
另外,多个加强部134也可以具有沿着第1支承部31的轴线(即Z轴)延伸的形状。
例如,在通过树脂成型来形成盆架130的情况下,使用具有与第1支承部31的轴线(Z轴)大致平行的形状的模具即可。因此,能够通过树脂成型容易地形成盆架130。
(变形例)
[3-1.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2中,在从第1支承部31的外侧观察时,多个加强部34、134具有在Z轴正侧向Z轴负侧凸起的曲面状的形状。但是,加强部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曲板部34a而使用结合为张开的V字形的两片平板部或弯折为张开的V字形的平板部,配置为其顶点朝向基座部32。即,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加强部:在从第1支承部31的外侧观察时,该加强部具有在Z轴正侧向Z轴负侧凸起的槽形的形状。在此,槽形的形状是两个平面以向Z轴负侧凸起的方式交叉的形状。
[3-2.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1中,加强部34的两端的自基座部32起的第1高度H11、H21分别比加强部34的位于多个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部位的自基座部32起的第2高度H12、H22高。但是,具有第1高度和第2高度的部分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只要是包括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为第1高度的第1部分,和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为低于第1高度的第2高度的第2部分在内的构造的加强部即可,不限定于上述的构造。
例如,针对加强部而言,也可以是加强部的中央部的高度比两端高,具有向Z轴正侧凸起的曲面状的形状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向Z轴正侧凸起的山形的形状的结构。另外,向Z轴正侧凸起的山形的形状是两个平面以向Z轴正侧凸起的方式交叉的形状。
[3-3.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加强部34的两端处的第1高度H11、H21为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的最大值,但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也可以不将多个加强部34的两端处的高度设为最大,也可以是自两端偏离的位置处的高度为最大,也可以是中央处的高度为最大。
另外,使加强部34的中央处的第2高度H12、H22为加强部34的自基座部32起的高度的最小值,但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也可以不将多个加强部34的中央处的高度设为最小,也可以是自中央偏离的位置处的高度为最小,也可以是两端处的高度为最小。
[3-4.变形例4]
另外,在实施方式1、2中,在多个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之间的多个区域各自的整个范围形成有加强部34或加强部134,但也可以不在上述区域的整个宽度范围都形成加强部。例如,加强部的两端也可以不固定于紧固部33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紧固部33。
[3-5.变形例5]
在实施方式1中,变化部31a在相邻的两个连接部37之间从第一端开口部31U到第二端开口部31L具有恒定的厚度。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为了使扬声器单元100进一步轻型化,也可以在变化部31a的局部设置通孔或有底的凹部(凹陷部)。
另外,将变化部31a作为维持壁厚并且使开口面积单调变化的构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置上述通孔、凹部,或者将与连接部37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加厚等,从而使其厚度局部地变化。
另外,变化部31a也可以不是第1支承部31的整体,而是如图17所示为第1支承部31的一部分。
[3-6.变形例6]
另外,如图18所示,变化部31a也可以是向内侧鼓出的形状。在该情况下,曲率中心存在于变化部31a的外侧。
[3-7.变形例7]
另外,如图19所示,针对变化部31a的开口面积而言,也可以是在更靠近支承磁路部件22的第二端开口部31L的位置比在更靠近安装有振动板21的第一端开口部31U的位置小。
[3-8.变形例8]
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1连接部分37a与作为第1支承部31的Z轴正侧的端部的抵接面35之间设有宽度为h3的间隙,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连接部37以在第1连接部分37a与抵接面35之间未设置间隙的状态与第1支承部31相连接。也就是说,连接部37也可以在第1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沿着Z轴的整个宽度范围内与第1支承部31的内周面相连接。在该情况下,振动板21优选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在为该结构时,连接部37与振动板21干扰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方面,在连接部37与抵接面35之间设有间隙的情况下,振动板21也可以具有向下凸出的形状。在设有间隙时,即使是具有向下凸出的形状的振动板,连接部37也不与振动板21干扰。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20说明含有扬声器单元100的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图20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音频用的超小型立体声音响组合的外观图。
扬声器单元100安装于外壳201,构成扬声器系统。超小型立体声音响组合200具有该扬声器系统、放大器202以及播放器203。放大器202是将要输入扬声器单元100的电信号放大的放大部。播放器203将输入放大器202的音源输出。即,超小型立体声音响组合200具有扬声器单元100和作为向扬声器单元100输入电信号的电路部的放大器202。
利用该结构,能够实现一种轻型化、省资源化而能对地球环境改善做出贡献的电子设备。
此外,由于能够确保盆架的强度,因此还能大幅地减少安装时的变形、安装应变等,能实现一种能够实现低价格、高品质以及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由此,能够发挥能实现电子设备的轻型化、省资源化、低价格化、高品质以及高可靠性这样的较大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代替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100而使用含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盆架130的扬声器单元。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21对使用了扬声器单元100的移动体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装置的汽车的剖视图。
在汽车300中,将扬声器单元100安装于车座托盘、前面板而将其作为汽车导航装置、汽车音频装置的一部分进行利用。汽车导航装置、汽车音频装置构成向扬声器输入电信号的电路部301。即,作为移动体装置的汽车300具有扬声器单元100、电路部301以及主体302,上述电路部301向扬声器单元100输入电信号,上述主体302搭载有扬声器单元100和电路部301,能够独立行驶。
针对扬声器单元100安装于汽车300的安装位置而言,不限定于车座托盘、前面板,也可以是车门、车顶、柱部、仪表板部、地板等任意位置。
利用该结构,能够实现一种轻型化、省资源化而能实现移动体装置的低油耗化,能对地球环境改善做出贡献的移动体装置。此外,由于能够确保盆架的强度,因此还能大幅地减少安装时的变形、安装应变等,能实现一种能够实现低价格、高品质以及高可靠性的移动体装置。由此,能够发挥能实现移动体装置的轻型化、省资源化、低价格化、高品质以及高可靠性这样的较大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代替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100而使用含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盆架130的扬声器单元。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公开的各种样式的扬声器单元,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则对本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后得到的形态、将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筑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形态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作为能够实现充分的轻型化的扬声器单元、含有该扬声器单元的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弹性构件;20、扬声器主体;21、振动板;22、磁路部件;30、130、盆架;31、第1支承部;31a、变化部;31S、支承面;32、基座部;33、紧固部;33A、第1紧固部;33B、第2紧固部;33a、通孔;33b、突出部;34、134、加强部;34A、134A、第1加强部;34B、134B、第2加强部;34a、曲板部;34b、134b、板部;35、抵接面;36、第2支承部;37、连接部;37a、第1连接部分;37b、第2连接部分;37c、第1部位;37d、第2部位;38、连接器部;40、第2弹性构件;51、第1肋(肋);52、第2肋(肋);53、第3肋(肋);54、第4肋(肋);55、凹形状;100、扬声器单元;110、外部壳体;111、开口部;112、通孔;134a、壁部;200、超小型立体声音响组合;201、外壳;202、放大器;203、播放器;300、汽车;301、电路部;302、主体。

Claims (16)

1.一种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包括:
盆架;
振动板,其具有内周和外周;以及
磁路部件,其与所述盆架结合在一起,
所述盆架具有:
第1支承部,其用于支承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
第2支承部,其用于支承所述磁路部件;
基座部,其自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向外侧扩展;以及
多个加强部,该多个加强部沿所述基座部的周向排列配置,固定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和所述基座部,
所述多个加强部分别含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具有以所述基座部为基准的第1高度,所述第2部分具有低于所述第1高度的第2高度,
所述多个加强部分别具有:
多个板部,该多个板部沿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支承部和所述基座部;以及
曲板状的曲板部,其与所述基座部相对地配置,
所述多个板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曲板部之间并且固定于所述曲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盆架还包括多个紧固部,该多个紧固部设于所述基座部处的围绕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的多个位置,
所述多个加强部配置于所述基座部处的所述多个紧固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紧固部之间的多个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紧固部包含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
所述多个加强部包含第1加强部和除所述第1加强部之外的第2加强部,所述第1加强部设于所述第1紧固部与所述第2紧固部之间,
所述盆架还具有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设在所述第1紧固部与所述第2紧固部之间,用于向所述扬声器单元输入声音信号的布线与所述连接器部相连接,
所述第1加强部的刚度小于所述第2加强部的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盆架的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
第一端开口部,在该第一端开口部处支承所述振动板的外周;
第二端开口部,在该第二端开口部处借助所述第2支承部支承所述磁路部件;以及
变化部,在该变化部处,所述第1支承部的开口面积随着自所述第一端开口部去向所述第二端开口部单调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变化部具有朝向外侧鼓出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盆架的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包围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的筒状的形状,
所述盆架的所述第2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的内侧,
所述盆架还具有将所述第1支承部和所述第2支承部连接起来的多个连接部,
所述多个连接部分别含有第1连接部分和第2连接部分,所述第1连接部分与所述第1支承部相连接,所述第2连接部分与所述第2支承部相连接,
随着自所述第2支承部靠近所述第1支承部,所述多个连接部的各自的与所述第1支承部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第1方向上的宽度变大,
所述第1连接部分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第1宽度比所述第2连接部分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第2宽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第1支承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具有第1端部和比所述第1端部靠近所述第2支承部的第2端部,
在所述第1连接部分与所述第1支承部的所述第1端部之间设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连接部分别沿所述振动板的径向延伸,并且具有:
第1部位,其沿所述振动板的径向延伸;
第1肋,其自所述第1部位朝沿着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的第1旋转方向立起设置,并沿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径向延伸;
第2部位,其在所述第1方向上比所述第1部位靠近所述基座部;以及
第2肋,其自所述第2部位朝与所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立起设置,并沿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径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连接部分别还具有第3肋,所述第3肋自所述第1肋在所述第1方向上朝向所述基座部立起设置,并沿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径向延伸。
10.一种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包括:
盆架;
振动板,其具有内周和外周;以及
磁路部件,其与所述盆架结合在一起,
所述盆架具有:
第1支承部,其用于支承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
第2支承部,其用于支承所述磁路部件;
基座部,其自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向外侧扩展;以及
多个加强部,该多个加强部沿所述基座部的周向排列配置,固定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和所述基座部,
所述多个加强部分别含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具有以所述基座部为基准的第1高度,所述第2部分具有低于所述第1高度的第2高度,
所述多个加强部分别具有:
多个板部,该多个板部沿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支承部和所述基座部;以及
曲板状的壁部,其在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侧立起设置于所述基座部并且与所述第1支承部相对地配置,
所述多个板部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曲板状的壁部之间并且固定于所述曲板状的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盆架还包括多个紧固部,该多个紧固部设于所述基座部处的围绕所述第1支承部的外周的多个位置,
所述多个加强部配置于所述基座部处的所述多个紧固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紧固部之间的多个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紧固部包含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
所述多个加强部包含第1加强部和除所述第1加强部之外的第2加强部,所述第1加强部设于所述第1紧固部与所述第2紧固部之间,
所述盆架还具有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设在所述第1紧固部与所述第2紧固部之间,用于向所述扬声器单元输入声音信号的布线与所述连接器部相连接,
所述第1加强部的刚度小于所述第2加强部的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盆架的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
第一端开口部,在该第一端开口部处支承所述振动板的外周;
第二端开口部,在该第二端开口部处借助所述第2支承部支承所述磁路部件;以及
变化部,在该变化部处,所述第1支承部的开口面积随着自所述第一端开口部去向所述第二端开口部单调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变化部具有朝向外侧鼓出的形状。
15.一种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扬声器单元;以及
电路部,其向所述扬声器单元输入电信号。
16.一种移动体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体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扬声器单元;
电路部,其向所述扬声器单元输入电信号;以及
主体,其搭载有所述扬声器单元和所述电路部,能够独立行驶。
CN201780044024.9A 2016-07-22 2017-06-21 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Active CN1094791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797 2016-07-22
JP2016144797A JP6671037B2 (ja) 2016-07-22 2016-07-22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JP2016192271A JP6751886B2 (ja) 2016-09-29 2016-09-29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JP2016-192271 2016-09-29
JP2016-192312 2016-09-29
JP2016192312A JP6748872B2 (ja) 2016-09-29 2016-09-29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PCT/JP2017/022777 WO2018016254A1 (ja) 2016-07-22 2017-06-21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9175A CN109479175A (zh) 2019-03-15
CN109479175B true CN109479175B (zh) 2020-11-03

Family

ID=60992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4024.9A Active CN109479175B (zh) 2016-07-22 2017-06-21 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5897B2 (zh)
EP (1) EP3471436B1 (zh)
CN (1) CN109479175B (zh)
WO (1) WO20180162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8255B (zh) * 2018-04-27 2022-09-1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JP7300612B2 (ja) 2019-04-19 2023-06-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JP2021164045A (ja) 2020-03-31 2021-10-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スピーカ、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CN112689214B (zh) * 2020-12-26 2022-06-28 嵊州市御笙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扬声器盆架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8756A (zh) * 2002-06-17 2004-01-2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JP2009194742A (ja) * 2008-02-15 2009-08-27 Fujitsu Ten Ltd スピーカ
EP2332782A1 (fr) * 2009-12-11 2011-06-15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Arrangement d'un support de haut parleur d'aigu sur un support haut-parleur
CN102487474A (zh) * 2010-12-06 2012-06-06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扬声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7409B1 (zh) 1970-04-16 1974-10-08
JPS5822459B2 (ja) 1976-02-27 1983-05-09 三共株式会社 オキソインダニル酢酸誘導体
JP4594127B2 (ja) * 2005-02-17 2010-12-0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装置用のフレーム及びスピーカー装置
JP2006229517A (ja) 2005-02-17 2006-08-3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ー装置用のフレーム及びスピーカー装置
JP4452656B2 (ja) * 2005-06-08 2010-04-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JP2008042604A (ja) 2006-08-08 2008-02-2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ー装置
JP2009171088A (ja) * 2008-01-15 2009-07-30 Panasonic Corp スピーカ
US8731232B2 (en) 2008-03-28 2014-05-20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frame and speaker having the same
JP2010109830A (ja) 2008-10-31 2010-05-1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及び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ES2899663T3 (es) 2010-09-27 2022-03-14 Arkema Inc Polvos de polímero tratados térmicamente
CN103636232A (zh) 2012-04-27 2014-03-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扬声器及使用该扬声器的电子设备、移动体装置
JP2017050702A (ja) 2015-09-02 2017-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装置及びスピーカー装置の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8756A (zh) * 2002-06-17 2004-01-2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JP2009194742A (ja) * 2008-02-15 2009-08-27 Fujitsu Ten Ltd スピーカ
EP2332782A1 (fr) * 2009-12-11 2011-06-15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Arrangement d'un support de haut parleur d'aigu sur un support haut-parleur
CN102487474A (zh) * 2010-12-06 2012-06-06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扬声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71436B1 (en) 2021-04-07
US10715897B2 (en) 2020-07-14
US20190335259A1 (en) 2019-10-31
CN109479175A (zh) 2019-03-15
EP3471436A4 (en) 2019-07-10
EP3471436A1 (en) 2019-04-17
WO2018016254A1 (ja) 2018-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9175B (zh) 扬声器单元、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装置
US7167573B2 (en) Full range loudspeaker
CN101682818B (zh) 电声转换器
US9591388B2 (en) In-car audio system
US8325967B2 (en) Speaker apparatus
JP6277412B2 (ja) スピーカおよびこのスピーカを用いた電子機器、移動体装置
JP2018162054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671037B2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US20080002850A1 (en) Speak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10243520A1 (en) Speaker unit
US11849269B2 (en) Loudspeaker unit,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bile body apparatus
JP6748872B2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JP6751886B2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KR20140075128A (ko) 서브 프레임용 마운팅 너트 조립 방법
US20050041829A1 (en) Speaker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the same
US7357218B2 (en) Frame for speaker device and speaker device
JPWO2019004246A1 (ja)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スピーカシステム用部品、及びオーディオシステム
ITAN20140056U1 (it) Altoparlante con magnete caricato frontalmente.
US11671748B2 (en) Onboard device
KR102200087B1 (ko) 프레임 조인트부
JP2021187336A (ja) 電子機器
CN117596532A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CN116729275A (zh) 一种应用于车门a柱的模块式快换扬声罩饰件
JP2013219472A (ja) スピーカ
JP2012044517A (ja) スピーカフレーム及びスピー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1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