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946B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78946B CN109478946B CN201680087354.1A CN201680087354A CN109478946B CN 109478946 B CN109478946 B CN 109478946B CN 201680087354 A CN201680087354 A CN 201680087354A CN 109478946 B CN109478946 B CN 1094789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transmitted
- size
- parameter set
- service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4
- 208000037918 transfusion-transmitted diseas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1000169170 Boreogadus saida Species 0.000 claims 1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03M13/2996—Tail bi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6—Blind, i.e. without using known symbols
- H04L27/2678—Blind, i.e. without using known symbols using cyclostationarities, e.g. cyclic prefix or postfi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发送端以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信道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一般采用Turbo编码进行信道编码,以满足LTE中数据传输的要求。
而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中,不同的数据传输的业务类型、传输块大小或者采用的基础参数集(numerology)可能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编码方式难以满足不同数据传输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所述发送端以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信道编码后的所述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特征信息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够为承载待传输数据的各个传输块确定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以及传输块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来确定承载待传输数据的全部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并且全部的传输块都采用同样的信道编码方式,简化了确定信道编码方式的流程和步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物理资源块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长期演进系统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种。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所述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数据的传输块大小、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第一数据的特征信息为第一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物理资源块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长期演进系统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种。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收发器执行所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收发器执行所述第二方面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的方法的指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等目前的通信系统,尤其可以应用于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系统。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的方法包括:
110、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上述传输块是承载上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传输块的大小是传输块大小(TBSize)。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可以认为是待传输数据的特征信息。利用待传输数据的特征信息可以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调制方式。
120、发送端以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例如,在步骤110中发送端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那么在步骤120中发送端就以Polar编码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130、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信道编码后的所述待传输数据。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或者终端设备,较为常见的情形是发送端为网络侧设备,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终端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侧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或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特征信息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其中,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设定好的。
应理解,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可以根据调度待传输数据的控制信令中包含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指示信息来确定。具体而言,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块大小可以根据MCS指示信息所指示的MCS以及待传输数据的频域资源大小(该频域资源大小可以由调度待传输数据的频域资源配置信息来确定)来确定。其中,MCS和频域资源大小两者与传输块大小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发送端和接收端预先约定好,这样,发送端和接收端就可以直接根据MCS和待传输数据的频域资源大小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了。另外,还可以直接根据MCS与传输块的大小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
发送端在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
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应理解,确定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是指确定第一传输块承载的数据的编码方式,接下来,发送端会根据第一传输块承载的数据的编码方式对第一传输块承载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上述第一传输块可以是待传输数据的任意一个传输块,也可以是待传输数据中的某个特定的传输块。
当上述第一传输块是待传输数据的任意一个传输块时,例如,待传输的数据包括两个传输块,那么就可以根据方式一分别确定这两个传输块各自对应的信道编码方式。也就是说,在方式一中,可以确定各个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然后再根据确定的信道编码方式分别对各个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
具体地,假设待传输数据包含两个传输块,分别是传输块1和传输块2,当传输块1的大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确定传输块1的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当传输块1的大小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确定传输块1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同样,对于传输块2,当传输块2的大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确定传输块2的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当传输块2的大小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确定传输块2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假设经过判断之后发现传输块1的大小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而传输块2的大小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那么就确定传输块1的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传输块2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
当上述第一传输块是待传输数据的某个特定的传输块时,例如,待传输数据包含传输块1和其它的传输块,其中,传输块1是第一传输块,那么可以根据方式一来确定传输块1的信道编码方式,而对于其它的传输块既可以采用方式一来确定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或方法来确定信道编码方式。
方式二:
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方式二中,发送端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一个传输块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也就是根据一个传输块来确定信道编码方式,并将该信道编码方式作为待传输数据的全部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相对于方式一中要确定待传输数据的各个传输块的编码方式,并且在信道编码时对各个传输块要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相比,方式二降低了实现了复杂度,简化了确定信道编码方式的流程和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块可以是待传输数据中特定的传输块,也可以是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当上述第二传输块是待传输数据中的特定传输块时,例如,待传输数据包含多个传输块,该多个传输块中的第一个传输块为第二传输块,那么发送端就可以根据第一个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当上述第二传输块是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例如,待传输数据包含多个传输块,其中,传输块1和传输块2分别是待传输数据的最大传输块和最小传输块。那么,可以选择传输块1作为第二传输块,当传输块1的大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的第二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均为Polar编码。当传输块1的大小大于预设的第二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均为Turbo编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上述基础参数集可以包含至少一个能够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的资源参数信息,通过该资源参数信息可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进而根据待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另外,上述基础参数集可以由接收端通过信令配置给发送端,或者由发送端根据自身的其他参数(例如,当前的业务类型或者当前的工作频点)得到。另外,对于接收端来说,也可以通过发送端的信令来获取该基础参数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其他参数得到该基础参数集。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预先配置来获取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
上述基础参数集可以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其中,子载波间隔是相邻子载波的频率间隔,例如,子载波间隔可以为15Khz,60Khz等;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是指每个可能的系统带宽下对应子载波的数目;典型地,PRB中包含的子载波的数目是6或12的整数倍,例如,12、24等;生成OFDM符号时傅里叶变换或者傅里叶逆变换使用的点数一般是2的整数次幂,这里的傅里叶变换可以是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傅里叶逆变换可以是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每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目可以是2、4、7或者14的整数倍;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的数目可以是1ms或者10ms等一定时间长度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可以是设备在对数据进行发送或接收时使用的信号的信号前缀信息,它可以包含信号的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循环前缀使用常规循环前缀还是扩展循环前缀。
当上述基础参数集包含子载波间隔信息时,发送端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大小,以及子载波间隔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该预设关系可以是预先设置的)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例如,当待传输数据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尾位卷积码(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ing,TBCC)编码,当待传输数据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编码。
当上述基础参数集包含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信息时,发送端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对应的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以及OFDM符号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该预设关系可以是预先设置的)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例如,当待传输数据的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小于预设的第三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当待传输数据的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小于预设的第三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
应理解,上述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是基础参数集中的一种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基础参数集中的多种信息共同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发送端可以根据基础参数集中的一种信息,以及该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例如,发送端还可以根据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以及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此外,发送端也可以根据基础参数集中的多种信息,以及该多种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例如,发送端可以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以及子载波间隔和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两者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具体来说,当待传输数据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并且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小于预设的第三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当待传输数据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并且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大于预设的第三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编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上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可以包括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Broadband,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s,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而言,当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LTE数据时,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当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eMBB或者URLLC时,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当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mMTC时,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编码。
根据业务类型选择相应的信道编码方式,能够为不同的业务类型选择解码复杂度、解调性能等最佳的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除了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一种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之外,还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多种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例如,发送端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两者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具体地,当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eMBB并且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小于预设的第四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当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mMTC并且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大于预设的第四阈值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编码。
上文结合图1,从发送端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下文结合图2,从接收端的角度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应理解,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图2中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图1的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2的方法包括:
210、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
220、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230、所述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应理解,接收端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可以先确定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然后再采用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接收端也可以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后直接确定第一数据的信道解码方式,然后以该信道解码方式对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或者终端设备,较为常见的情形是发送端为网络侧设备,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终端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数据的传输块大小、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第一数据的特征信息为第一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LTE数据、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下面以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
301、网络侧设备确定待传输数据所用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
在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时可以根据信道质量和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来确定,也可以根据MCS以及待传输数据的频域资源大小来确定。
302、网络侧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各个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确定各个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例如,待传输数据包含两个传输块,分别是第一传输块和第二传输块,其中,第一传输块的大小小于500比特,第二传输块的大小大于500比特,那么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第二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
303、网络侧设备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向终端设备发送调度信令。
304、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信道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
应理解,步骤303和步骤304可以同时发生,也就是说网络侧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同时发送调度信令以及信道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另外,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先向终端设备发送调度信令再向终端设备发送信道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
305、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后,根据调度信令中的MCS指示信息以及频域资源配置信息确定待传输数据所用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
例如,一个MCS索引值和一个频域资源大小共同对应一个传输块大小,并且,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由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预先约定好,那么,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就可以根据MCS索引值以及频域资源大小共同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
306、终端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各个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确定各个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例如,待传输数据包含两个传输块,分别是第一传输块和第二传输块,其中,第一传输块的大小小于500比特,第二传输块的大小大于500比特,那么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编码,第二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
307、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后,根据该调度信令检测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并基于步骤306中确定的各个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待传输数据的各个传输块进行信道解码。
上述步骤301-307以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以终端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上行数据传输)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具体步骤如下:
401、网络侧设备确定终端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的一个TTI中所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
具体来说,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来确定一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
402、网络侧设备通过DCI向终端设备发送调度信令,调度终端设备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该调度信令中包含终端设备在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一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的指示信息,根据该指示信息终端设备可以获知一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
403、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后,根据调度信令中的指示信息确定一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
404、终端设备根据一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确定待传输的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例如,当一个TTI中的OFDM符号数小于4时,确定待传输的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编码,当一个TTI中的OFDM符号数小于或等于4并且小于14时,确定待传输的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编码,当一个TTI中的OFDM符号数大于14时,确定待传输的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
405、终端设备基于步骤404中确定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406、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调度信令将信道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407、网络侧设备根据一个TTI中包含的OFDM符号数确定终端设备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时采用的信道编码方式。
408、网络侧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编码后的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上文结合图1和图2详细的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下面结合图3至图6,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应理解,图3至图6中的传输数据的设备能够执行上文中由发送端和接收端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3的传输数据的设备500包括:
确定模块510,用于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处理模块520,用于以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发送模块530,用于向另一个设备发送信道编码后的所述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特征信息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设备500可以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中的发送端,该传输数据的设备500可以执行图1所示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LTE数据、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4的传输数据的设备600包括:
接收模块610,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
确定模块62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处理模块630,用于基于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数据的传输块大小、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第一数据的特征信息为第一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设备600可以对应于图2中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中的接收端,该传输数据的设备600可以执行图2所示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LTE数据、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5的传输数据的设备700包括:
存储器710,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720,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710中存储的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720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处理器720还用于以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收发器730,用于向另一个设备发送信道编码后的所述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特征信息为待传输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设备700可以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中的发送端,该传输数据的设备700可以执行图1所示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LTE数据、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6的传输数据的设备800包括:
存储器810,用于存储程序;
收发器820,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
处理器830,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810中存储的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8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处理器830还用于基于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数据的传输块大小、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与LTE系统中采用单一的信道编码方式相比,能够根据第一数据的特征信息为第一数据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设备800可以对应于图2中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中的接收端,该传输数据的设备800可以执行图2所示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3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3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3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以及传输块的大小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3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以及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子载波间隔;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OFDM符号长度;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每个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信号前缀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83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LTE数据、eMBB、URLLC以及mMTC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下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Turbo编码;Polar编码;尾位卷积码TBCC编码;瑞德-米勒RM编码。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获取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
发送端根据所述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Polar编码或瑞德-米勒RM编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发送端以所选择的Polar编码或RM编码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信道编码后的所述待传输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Polar编码或RM编码,包括: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包括: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传输块的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包括: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子载波间隔;
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
物理资源块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
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
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
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
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
信号前缀信息。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长期演进系统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种。
8.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
所述接收端获取承载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承载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Polar编码或瑞德-米勒RM编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接收端基于所选择的Polar编码或RM编码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承载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传输块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块为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13.如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子载波间隔;
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
物理资源块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
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
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
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
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
信号前缀信息。
14.如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长期演进系统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种。
15.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承载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Polar编码或瑞德-米勒RM编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
处理模块,用于以所选择的Polar编码或RM编码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发送模块,用于向另一个设备发送信道编码后的所述待传输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承载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所述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所述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传输块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所述待传输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待传输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块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20.如权利要求15-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子载波间隔;
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
物理资源块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
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
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
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
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
信号前缀信息。
21.如权利要求15-19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长期演进系统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种。
22.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承载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承载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Polar编码或瑞德-米勒RM编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选择的Polar编码或RM编码对应的信道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传输块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第一数据采用的基础参数集和所述第一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传输块的大小、基础参数集中的信息和业务类型与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的对应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所有传输块选择所述Polar编码或所述RM编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块为待传输数据的所有传输块中的最大传输块或者最小传输块。
27.如权利要求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参数集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子载波间隔;
预设带宽下的子载波数目;
物理资源块PRB包含的子载波数目;
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
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所使用的点数;
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
预设时间单位内包含的TTI数目;
信号前缀信息。
28.如权利要求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长期演进系统LTE数据、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超低延时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中的任意一种。
29.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其上存储有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指令时,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数据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数据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6/093045 WO2018023485A1 (zh) | 2016-08-03 | 2016-08-03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78946A CN109478946A (zh) | 2019-03-15 |
CN109478946B true CN109478946B (zh) | 2021-09-03 |
Family
ID=6107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7354.1A Active CN109478946B (zh) | 2016-08-03 | 2016-08-03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115939A1 (zh) |
EP (1) | EP3461042A4 (zh) |
JP (1) | JP2019530995A (zh) |
KR (1) | KR20190034240A (zh) |
CN (1) | CN109478946B (zh) |
TW (1) | TWI734805B (zh) |
WO (1) | WO20180234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65929B (zh) * | 2017-01-26 | 2020-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0199171A1 (zh) * | 2019-04-03 | 2020-10-08 | 北京欧珀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 |
CN114598333A (zh) * | 2020-12-03 | 2022-06-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7221894B (zh) * | 2023-11-09 | 2024-01-12 | 湖南雷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5g通信传输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1431A (zh) * | 1998-04-04 | 2001-06-2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信道编码/解码设备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61510B2 (ja) * | 2002-03-22 | 2004-09-0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
WO2004047355A1 (en) * | 2002-11-15 | 2004-06-0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coding and rate matching |
JP3796212B2 (ja) * | 2002-11-20 | 2006-07-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割り当て制御方法 |
KR100591890B1 (ko) * | 2003-04-01 | 2006-06-2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 송수신 방법 및그 장치 |
US8089855B2 (en) * | 2004-06-04 | 2012-0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overhead information for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0536449C (zh) * | 2005-04-15 | 2009-09-02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基于循环前缀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1860427B (zh) * | 2005-07-05 | 2012-04-18 |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多载波hsdpa的业务传输信道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
US8020082B2 (en) * | 2006-03-15 | 2011-09-13 | The Texas A & M University System | Source-channel approach to channel coding with side information |
CN101022440B (zh) * | 2006-03-30 | 2010-12-08 | 北京新岸线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兼容dab的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收发方法及系统 |
US7903614B2 (en) * | 2006-04-27 | 2011-03-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link adaptation parameters for CDMA-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1170531B (zh) * | 2006-10-24 | 2012-01-18 | 北京大学 |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及相应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
CN101388744B (zh) * | 2007-09-11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编码调制的方法 |
KR100930718B1 (ko) * | 2007-10-26 | 2009-12-0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방송 신호의 전송 방법과 장치, 기록매체 및 수신 장치 |
CN101651516B (zh) * | 2008-08-13 | 2013-03-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编码调制方法和系统 |
CN102065046B (zh) * | 2009-11-11 | 2013-10-09 | 北京泰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ofdm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及信号生成装置 |
CN102104458B (zh) * | 2010-07-02 | 2013-07-3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EP2421185B1 (en) * | 2010-08-20 | 2019-07-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03378924B (zh) * | 2012-04-18 | 2018-09-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块大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5127597A1 (zh) * | 2014-02-26 | 2015-09-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6154968A1 (zh) * | 2015-04-01 | 2016-10-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编码方法、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
US20170325207A1 (en) * | 2016-05-06 | 2017-11-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Allocation Echoing |
US10638473B2 (en) * | 2016-05-11 | 2020-04-28 | Idac Holdings, Inc. | Physical (PHY) layer solutions to support use of mixed numerologies in the same channel |
-
2016
- 2016-08-03 KR KR1020197004970A patent/KR2019003424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6-08-03 CN CN201680087354.1A patent/CN109478946B/zh active Active
- 2016-08-03 EP EP16911083.0A patent/EP346104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8-03 WO PCT/CN2016/093045 patent/WO2018023485A1/zh unknown
- 2016-08-03 JP JP2019500649A patent/JP2019530995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7-06 TW TW106122650A patent/TWI734805B/zh active
-
2018
- 2018-12-11 US US16/217,000 patent/US2019011593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1431A (zh) * | 1998-04-04 | 2001-06-2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信道编码/解码设备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61042A1 (en) | 2019-03-27 |
EP3461042A4 (en) | 2019-08-07 |
CN109478946A (zh) | 2019-03-15 |
TW201806326A (zh) | 2018-02-16 |
WO2018023485A1 (zh) | 2018-02-08 |
JP2019530995A (ja) | 2019-10-24 |
US20190115939A1 (en) | 2019-04-18 |
TWI734805B (zh) | 2021-08-01 |
KR20190034240A (ko) | 2019-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3907B (zh) |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09803426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EP3579481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 |
CN107835063B (zh) | 信息传输的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 |
CN109156018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11954311B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和通信系统 | |
CN112134647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发送端设备 | |
US20190115939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8235433B (zh)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
JP2018503291A (ja) | 情報伝送方法、装置、及びデバイス | |
CN112600655A (zh) | 传输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US20150318967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 |
CN110140420B (zh) | 传输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495968B (zh) | 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078783B (zh) | 传输信息的方法、接入点和用户设备 | |
CN109479216B (zh) |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 |
CN116156658A (zh) |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628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