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8333A -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8333A
CN114598333A CN202011395003.1A CN202011395003A CN114598333A CN 114598333 A CN114598333 A CN 114598333A CN 202011395003 A CN202011395003 A CN 202011395003A CN 114598333 A CN114598333 A CN 114598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oding
coding mode
code
communication device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50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华滋
马江镭
王献斌
李榕
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950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8333A/zh
Priority to EP21899977.9A priority patent/EP423608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115 priority patent/WO202211694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98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83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 H03M13/25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with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2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 H03M13/258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with turbo codes, e.g. Turbo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TCM]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03M13/353Adaptation to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36Reed-Muller [RM]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装置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该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并发送该编码序列。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满足信道编译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Description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或5G技术)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信道编码在性能指标上会更强,且随着各种机器节点和工业应用的加入,对信道编码的各种性能指标需求提出了挑战。在5G中,使用不同的编码方案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控制信道采用极化码(Polar码)进行信道编码;数据信道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code,LDPC)进行信道编码。
然而,由于其应用场景的大大增加,如何确定信道编译码方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设计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案,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满足信道编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道编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装置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该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并发送该编码序列。
本方案通过定义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中的一个或多个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再根据通信装置当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从而满足信道编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在确定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中,该第一消息可以是系统广播消息、无线资源控制消息、下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息、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等等。
本方案通过定义信道编码方式与编码参数、设备类型、业务类型等的映射关系,并通过指示信息告知接收端、发送端所选择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满足信道编译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该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该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该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该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
可选的,如果上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则上述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码(Reed-Muller code,简称RM码)、BCH码(BCH codes,Bose–Chaudhuri–Hocquenghemcodes)、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s,简称RS码)中任一个,上述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Turbo product codes,TPC)-极化码(TPC-Polar码),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本方案根据不同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来设计不同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适用于根据不同的待发送序列,自适应的选择性能优异的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时延,该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上述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上述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 code,简称Turbo码)或Polar码。
本方案根据时延的大小选择不同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满足通信装置对时延的要求。
可选的,如果上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则上述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上述第二编码方式LDPC,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应理解,错误平底可以用于反映可靠度,错误平底的值越小,可靠度越高。
本方案根据错误平底的大小选择不同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满足通信装置对可靠度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业务类型,该业务类别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业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s,简称TBCC码)、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本方案根据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选择对应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业务对带宽、可靠度、时延、吞吐率、功耗等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设备类型。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本方案根据设备类型选择不同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设备的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特征。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该编码特征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该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本方案可以自适应生成满足条件的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或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MCS索引或传输块大小索引,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
可选的,上述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Polar码;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
其中,该第一区间、该第二区间、该第三区间、该第四区间、以及该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该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三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四区间的最小值,该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五区间的最小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道译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编码序列;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基于第一参数确定,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装置采用上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该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该信道译码后的序列。
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该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包括:该编码序列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该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
可选的,如果上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则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RM码、BCH码、里德-所罗门RS码中任一个;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极化码TPC-Polar码;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时延,该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码或Polar码。
可选的,如果上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则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第二编码方式为LDPC;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业务类别,该业务类别包括eMBB业务、uRLLC业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该编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设备类型。该方法还包括: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特征。该方法还包括: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该编码特征包括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该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参数包括MCS或TBS。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MCS或传输块大小,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
可选的,上述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Polar码;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该MCS索引或该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
其中,该第一区间、该第二区间、该第三区间、该第四区间、以及该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该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三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四区间的最小值,该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五区间的最小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为通信设备或可用于设置于通信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该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信道编码方法的单元和/或模块,因此也能实现第一方面提供的信道编码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优点)。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确定模块,信道编码模块和收发模块。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信道编码模块,用于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该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该编码序列。
可选的,该第一通信装置的各个模块还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信道编码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二通信装置,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通信设备或可用于设置于通信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该第二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和/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信道译码方法的单元和/或模块,因此也能实现第二方面提供的信道译码方法所具备的有益效果(或优点)。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通信装置包括:收发模块、获取模块、以及信道译码模块。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编码序列;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基于第一参数确定,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信道译码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所述信道译码后的序列。
可选的,该第二通信装置的各个模块还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信道译码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收发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收发器用于收发各种信号,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该处理器运行该程序指令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信道编码方法;或当该处理器运行该程序指令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上述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信道译码方法。其中,收发器可以为通信装置中的射频模块,或,射频模块和天线的组合,或,芯片或电路的输入输出接口。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信道编码方法;或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上述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信道译码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程序指令的程序产品,当其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信道编码方法被执行;或当其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二方面、或上述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信道译码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以芯片的形式实现,该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或,上述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项或多项提供的方法。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与该处理器通过电路或电线连接。进一步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该处理器与该通信接口连接。该通信接口用于接收需要处理的数据和/或信息,该处理器从该通信接口获取该数据和/或信息,并对该数据和/或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该通信接口输出处理结果。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的,上述的处理器与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相互独立的单元,或者,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满足信道编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编译码方法的一示意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信道编码方法,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编码方法的系统架构进行说明。可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编码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系统(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LTE)以及5G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应用场景,即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和增强机器类通信(LTE enhanced MTO,eMTC),以及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等5G的下一代通信系统,本申请不做限定。
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如图1中的终端100和终端200)。其中,终端可通过无线的方式与网络设备连接。终端和网络设备均支持5G及5G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设备是网络侧的一种用于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实体,终端是用户侧的一种用于接收或发射信号的实体,如手机。可选的,图1只是示意图,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它设备,如还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无线中继设备和/或无线回传设备等,在图1中未画出。
可选的,在实际应用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同时包括多个网络设备,也可以同时包括多个终端。一个网络设备可以同时服务于一个或多个终端。一个终端也可以同时接入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的终端和网络设备的数量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编码方法可以用于网络设备中,也可以用于各种终端设备中。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ad)、车载的移动装置、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远程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各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设备、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设备、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设备或者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等,还可以用于专用网设备或者通用设备中。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Node B,简称为“eNB”或“eNodeB”),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例如gNB),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传输点(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移动交换中心以及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辆外联(vehicle-to-everything,V2X)、机器到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6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未来的通信系统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法,通过设计信道编码方式与各种参数(比如,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之间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在协议中定义这些映射关系,或发送端通过指示信息告知接收端其选择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过程。另一方面,该信道编码方法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满足6G等5G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下面将结合更多的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关注通信过程中的信道编码部分和信道译码部分。具体地,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在发送端,信源产生的数据流依次经过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等操作,得到待发送的信号。信号经过信道传输至接收端。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依次经过解调、信道译码、信源译码等操作后,得到数据流到达信宿。其中,信道编码过程和信道译码过程可以通过专用芯片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芯片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实现。
可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
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编译码方法的一示意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信道编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101,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体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该第一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待发送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中,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中,该第一消息可以是系统消息(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比如,SIB1、SIB2等,还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还可以是D2D或V2X场景中侧行链路的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等等。
S102,第一通信装置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该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
具体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该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其中,这里的待发送序列是指信源产生的数据流经过信源编码后得到的序列。例如,第一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则采用Polar码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如果第一信道编码方式为BCH码,则采用BCH码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
S103,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该编码序列。
具体地,第一通信装置将该编码序列经过调制后再发送。
S104,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该编码序列。
具体地,第二通信装置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后得到该编码序列。
S105,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是基于第一参数确定的,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体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的实现方式包括两种。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该种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步骤S10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理解的,当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且该编码参数是信息比特长度时,第一通信装置通过信令或消息通知该第二通信装置,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应理解,这里通知的是信息比特长度,待发送序列的内容需要第二通信装置对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解调等操作后得到)。
可理解的,当该第一参数包括MCS或TBS时,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DCI或UCI告知其确定的MCS索引或TBS索引,第二通信装置就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MCS索引或TBS索引,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S106,第二通信装置采用获取到的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该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该信道译码后的序列。
具体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上述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该信道译码后的序列。由于发送端采用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进行信道编码,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信道译码,所以接收端信道译码出来的序列与接收端的待发送序列一致,从而实现收发两端的正常通信。例如,第一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则采用RM码对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如果第一信道编码方式为Turbo码,则采用Turbo码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
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得到该信道译码后的序列后,可以对该信道译码后的序列进行信源译码,得到数据流,该数据流与信源产生的数据流一致。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定义信道编码方式与编码参数、设备类型、业务类型等的映射关系,并通过指示信息告知接收端、发送端所选择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自适应地灵活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式,满足信道编码多样化的场景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协议和系统提供灵活性。
针对上述步骤S101,下面将分别对第一参数包括不同元素时,第一信道编码方式的确定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
具体地,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error floor)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该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该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待发送序列是信源产生的数据流经过信道编码后得到的序列。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以及预设算法,计算出待发送序列的码长。第一通信装置在信道编码过程中,会将该待发送序列编码为其计算出的码长长度。例如,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为256比特,码率要求为1/2,码长就为128比特,也就是说,第一通信装置在信道编码过程中,要将256比特的该待发送序列编码为128比特。
上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在标准中定义。该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该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应理解,该编码参数的值也可以只与一个阈值比较,如,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某个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编码方式1;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某个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编码方式2,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阈值的数量。
一个示例中,当该编码参数为码长时,码长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1所示。其中,当码长小于或等于第一码长阈值(即Nth1)时,信道编码方式(例如,上述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码(Reed-Muller code,简称RM码)、BCH码(BCH codes,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s)、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s,简称RS码)中任一个。当码长大于第一码长阈值(即Nth1),且小于第二码长阈值(即N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例如,上述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码(Polar code)或涡轮乘积码(Turbo product codes,TPC)-极化码(TPC-Polar码)。当码长大于或等于第二码长阈值(即N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例如,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应理解,当码长等于第一码长阈值(即Nth1)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Polar码或TPC-Polar码。同理,当码长等于第二码长阈值(即N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Polar码或TPC-Polar码。应理解,表1中的码长编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存在,码长编号用于表示序号。可选的,码长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当码长小于或等于码长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码长大于该码长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TPC-Polar码、LDPC码、耦合LDPC码、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表1
码长编号 码长区间 信道编码方式
CL1 码长≤N<sub>th1</sub> 码一:RM码、BCH码、RS码
CL2 N<sub>th1</sub>&lt;码长&lt;N<sub>th2</sub> 码二:Polar码、TPC-Polar码
CL3 码长≥N<sub>th2</sub> 码三:LDPC码、耦合LDPC码、耦合Polar码
可理解的,RM码、BCH码、RS码属于短码(短码一般是指码字比特的数目较少,比如码长为64比特的码通常认为是短码),其在短码区域的性能优异,但在长码区域的编码增益不足、复杂度高。因此,当码长较短时,采用短码进行信道编码,性能优异且复杂度低。Polar码在全码长码率下都具有优异的性能,TPC-Polar码是以Polar码为母码,利用Polar码在很大范围的码长码率下都保持优越性能的特性,针对具体场景定制化得到。例如,针对低复杂度译码器(如逐次抵消译码(Successive cancellation decoding,SC)译码器),其在复杂度低时,译码性能好,则可以以Polar码为母码使用基于“高斯近似”的构造方法构造满足低复杂度要求的Polar码。针对高复杂度译码器(如逐次抵消列表译码(Successivecancellation list decoding,SCL)译码器),其在高复杂度时译码性能好,则可以以Polar码为母码使用基于“极化权重”或“行重与可靠度结合”的构造方法,并利用校验外码增加码距性能,来构造满足高复杂度要求的Polar码。针对高并行度译码器(如置信传播译码(Belief propagation decoding,BP)译码器),其并行度越高吞吐率越高,译码性能越好,则可以以Polar码为母码使用基于“GN陪集码(GN-coset code)”的构造方法构造满足高吞吐率的Polar码。针对软比特输出译码器(如BP译码器或软消除(soft cancellation,SCAN)译码器),如果译码器支持软比特输出,则可以在接收端做一些先进大迭代算法,来提升译码性能,所以可以以Polar码为母码使用基于“行重与可靠度结合”的构造方法构造满足软比特输出译码器要求的Polar码。因此,当码长大于Nth1且小于Nth2时,采用全码长码率下都具有优异性能的Polar码或TPC-Polar码。LDPC码属于长码(长码一般是指码字比特的数目比较多,比如码长为16384比特的码通常认为是长码),其复杂度低且在长码区域的性能优异,但在短码区域和低码率区域的性能不足。因此,当码长较长时,采用长码(如LDPC码)或耦合LDPC码或耦合Polar码进行信道编码,性能优异。
可选的,上述Nth1小于上述Nth2,且上述Nth1和上述Nth2的取值均可以是8,10,12,14,16,20,24,28,32,40,48,56,64,80,96,112,128,160,192,224,256,320,384,448,512,640,768,896,1024,1280,1536,1792,2048,2560,3072,3584,4096,5120,6144,7168,8192,10240,12288,14336,16384,20480,24576,28672,32768,40960,49152,57344中的值。可见,上述Nth1和上述Nth2的取值均是2的整数次幂或2的整数次幂乘1.5,这些取值在硬件实现上更容易、硬件存储更便利。
一个示例中,当该编码参数为信息比特长度时,信息比特长度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2所示。其中,当信息比特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信息比特长度阈值(即Kth1)时,信道编码方式(或上述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信息比特长度大于第一信息比特长度阈值(即Kth1),且小于第二信息比特长度阈值(即Kth2)时,信道编码方式(或上述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TPC-Polar码。当信息比特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信息比特长度阈值(即Kth2)时,信道编码方式(或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LDPC、耦合LDPC码、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应理解,当信息比特长度等于第一信息比特长度阈值(即Kth1)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Polar码或TPC-Polar码。同理,当信息比特长度等于第二信息比特长度阈值(即K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Polar码或TPC-Polar码。应理解,表2中的信息比特长度编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存在,信息比特长度编号用于表示序号。可选的,信息比特长度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当信息比特长度小于或等于信息比特长度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信息比特长度大于该信息比特长度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TPC-Polar码、LDPC码、耦合LDPC码、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表2
Figure BDA0002814515990000111
应理解,信息比特长度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的设计,参考码长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的设计,其原理也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Kth1小于上述Kth2,且上述Kth1和上述Kth2的取值均可以是8,10,12,14,16,20,24,28,32,40,48,56,64,80,96,112,128,160,192,224,256,320,384,448,512,640,768,896,1024,1280,1536,1792,2048,2560,3072,3584,4096,5120,6144,7168,8192,10240,12288,14336,16384,20480,24576,28672,32768,40960,49152,57344中的值。可见,上述Kth1和上述Kth2的取值均是2的整数次幂或2的整数次幂乘1.5,这些取值在硬件实现上更容易、硬件存储更便利。
一个示例中,当该编码参数为时延时,时延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3所示。这里的时延可以是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其中,当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一时延阈值(即Dth1)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当时延大于第一时延阈值(即Dth1),且小于第二时延阈值(即D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码。当时延大于或等于第二时延阈值(即D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 code,简称Turbo码)或Polar码。应理解,当时延等于第一时延阈值(即Dth1)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Polar码或LDPC码。同理,当时延等于第二时延阈值(即D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Polar码或LDPC码。应理解,表3中的时延种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存在。可选的,时延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当时延小于或等于时延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中任一个;当时延大于该时延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LDPC码、Turbo码中任一个。
表3
时延种类 时延区间 信道编码方式
DL1 超短时延:时延≤D<sub>th1</sub> 码一:RM码、BCH码
DL2 短时延:D<sub>th1</sub>&lt;时延&lt;D<sub>th2</sub> 码二:Polar码、LDPC码
DL3 时延不敏感:时延≥D<sub>th2</sub> 码三:Turbo码、Polar码
可理解的,由于RM码和BCH码属于短码,所以译码时延也短,进而端到端时延也小,所以在第一通信装置要求超短时延(时延≤Dth1)时,采用RM码或BCH码,既可以满足第一通信装置对时延大小的要求,也能在短码区域的性能优异,复杂度低。由于Polar码在全码长码率下都具有优异的性能,而LDPC码的译码算法,是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并行迭代译码算法,其运算量要低于Turbo码译码算法,所以当第一通信装置要求短时延(Dth1<时延<Dth2)时,采用Polar码或LDPC码,既可以满足第一通信装置对时延大小的要求,也具有良好的编译码性能。当第一通信装置对时延要求不高,即时延不敏感的情况下,就可以采用Turbo码或Polar码,复杂度低且在长码区域的性能优异。
可选的,上述Dth1小于上述Dth2,且上述Dth1和上述Dth2的取值均可以是1μs,10μs,100μs,1ms,10ms中的值。
一个示例中,当该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error floor)时,错误平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4所示。应理解,错误平底可以用于反映可靠度,错误平底的值越小,可靠度越高。其中,当错误平底小于或等于第一错误平底阈值(即Eth1)时,信道编码方式(或上述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当错误平底大于第一错误平底阈值(即Eth1),且小于第二错误平底阈值(即Eth2)时,信道编码方式(或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LDPC码。当错误平底大于或等于第二错误平底阈值(即Eth2)时,信道编码方式(或上述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应理解,当错误平底等于第一错误平底阈值(即Eth1)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LDPC码。同理,当错误平底等于第二错误平底阈值(即Eth2)时,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是LDPC码。应理解,表4中的可靠种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存在。可选的,错误平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当错误平底小于或等于错误平底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中任一个;当错误平底大于该错误平底阈值A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LDPC码、Turbo码中任一个。
表4
可靠种类 错误平底(error floor)区间 信道编码方式
RL1 高可靠:错误平底≤E<sub>th1</sub> 码一:Polar码、BCH码
RL2 中可靠:E<sub>th1</sub>&lt;错误平底&lt;E<sub>th2</sub> 码二:LDPC码
RL3 低可靠:错误平底≥E<sub>th2</sub> 码三:Turbo码
可理解的,由于Polar码无错误平底,而BCH码是一类重要的纠错码,具有纠正多个随机错误的能力,故BCH码的错误平底很低,所以当第一通信装置要求高可靠度(错误平底≤Eth1)时,采用无错误平底的Polar码或错误平底很低的BCH码,可以满足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的要求。LDPC码的错误平底也较低(10-5左右),可以应用于有线通信、深空通信以及磁盘存储工业等对误码率要求较为苛刻的场景中,而Turbo码的错误平底在10-3量级以上。因此,当第一通信装置要求中可靠度(Eth1<错误平底<Eth2)时,采用LDPC码;当第一通信装置对可靠度要求不高,即低可靠度(错误平底≥Eth2)时,采用Turbo码,从而根据第一通信装置的需求设计相应的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Eth1小于上述Eth2,且上述Eth1和上述Eth2的取值均可以是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中的值。应理解,Eth1和Eth2的取值可以基于业务的需求设定,比如,业务要求可靠性高,则Eth1、Eth2的取值可以为10-5或10-6等;业务要求可靠性不高,则Eth1、Eth2的取值可以为10-1或10-2等。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以第一消息是DCI为例,其在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2比特来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地,DCI指示方式可以参考下述表5所示。其中,DCI中的编码类型(code type)字段,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长度为2比特。例如,该2比特取值为00时,表示表1至表4中任一个表的第三列第二行;该2比特取值为01时,表示表1至表4中任一个表的第三列第三行;该2比特取值为10时,表示表1至表4中任一个表的第三列第四行;该2比特取值为11时,表示预留。或者,该2比特取值为00时,表示预留;该2比特取值为01时,表示表1至表4中任一个表的第三列第二行;该2比特取值为10时,表示表1至表4中任一个表的第三列第三行;该2比特取值为11时,表示表1至表4中任一个表的第三列第四行。本申请实施例对该2比特的取值与含义的对应关系不做限定。
表5
Figure BDA0002814515990000131
(2)第一参数包括业务类别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划分业务类别。比如,eMBB场景下的业务称为eMBB业务,uRLLC场景下的业务称为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s,mMTC)场景下的业务称为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ultra highthroughput,uHTP)场景下的业务称为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场景下的业务称为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场景下的业务称为工业网络业务。
具体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在标准中定义。
一个示例中,该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6所示。其中,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咬尾卷积码(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s,简称TBCC码)、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应理解,表6中的业务类别编号可用来标识业务类别,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存在。
表6
业务类别编号 业务类别 信道编码方式
AS1 eMBB业务 码一:Polar码、LDPC码
AS2 uRLLC业务 码二:BCH-Polar码、Golay码
AS3 mMTC业务 码三:TBCC码、Polar码、BCH码
AS4 超高吞吐率业务 码四:TPC-Polar码、G<sub>N</sub>-coset码、LDPC码
AS5 自动驾驶业务 码五:BCH-Polar码
AS6 工业网络业务 码六:RM码、BCH、RS码
可理解的,eMBB是指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对于用户体验等性能的进一步提升,eMBB业务具有大流量、大带宽的要求,但eMBB业务对可靠度要求不高。Polar码在全码长码率下都具有优异的性能,LDPC码的译码算法,是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并行迭代译码算法,并行度要高于Turbo码译码算法,在硬件上比较容易实现较高的吞吐率。因此在大容量通信应用中,LDPC码更具有优势。因此,当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采用Polar码或LDPC码,可以满足eMBB业务对大带宽的需求。
uRLLC主要体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其具备高可靠、低时延的特性,可以应用于工业控制、工厂自动化、智能电网、设备、车联网通讯、远程手术等场景中。BCH-Polar码是以Polar码为母码,利用Polar码在很大范围的码长码率下都保持优越性能的特性,针对具体场景定制化得到,它融合了Polar码和BCH码的优点,即保留了Polar码在很大范围的码长码率下都保持优越性能的优点,并且具有BCH码属于短码的优势(时延小)。Golay码是一种能纠正3个随机错码的,码长为23,信息元为12的固定编码。因为Golay码的码长短,其时延就小,又因为Golay码能够纠正随机错码,其可靠度就高。因此,当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采用BCH-Polar码或Golay码,可以满足uRLLC业务高可靠、低时延的要求。
mMTC主要体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具有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特点,所以mMTC业务具有低功耗、连接数大的特性。TBCC码和BCH码都属于短码,其在短码区域的性能优异,由于码长较短其编译码功耗也就低。Polar码在全码长码率下都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当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采用TBCC码、BCH码、或Polar码,可以满足mMTC业务对低功耗的要求。
超高吞吐率业务,其要求能实现超高吞吐率。TPC-Polar码是以Polar码为母码,利用Polar码在很大范围的码长码率下都保持优越性能的特性,它融合了Polar码和TPC的优点,即保留了Polar码在很大范围的码长码率下都保持优越性能的优点,并且具有TPC的优点(接近香农极限的译码性能和适合高速译码的并行结构)。GN-coset码是一类广义的Polar码,其构造(信息比特选取)方法与Polar码不同,是针对高并行度的迭代译码优化设计的;其译码算法只对内码进行并行译码,同时迭代地交换内外码,并交换其软信息。LDPC码具有逼近香农极限的优异性能,并且具有译码复杂度低、可并行译码以及译码错误的可检测性等特点。因此,当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采用TPC-Polar码、LDPC码、或GN-coset码,可以满足超高吞吐率业务对吞吐率的要求。
自动驾驶业务,可以视为uRLLC业务中一小类业务,也具有高可靠、低时延、大容量的特性。因此,当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采用BCH-Polar码,可以满足自动驾驶业务高可靠、低时延、大容量的要求。
工业网络是指安装在工业生产环境中的一种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其传输的数据长度较短。而RM码、BCH、RS码属于短码,其在短码区域的性能优异,但在长码区域的编码增益不足、复杂度高。所以,当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采用短码进行信道编码,性能优异且复杂度低。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消息可以是RRC消息与DCI的配套指示,即RRC消息与DCI联合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地,新增一条RRC消息,用于定义DCI中编码类型(code type)字段的取值与业务类别的对应关系。例如,该新增的RRC消息为ServiceConfig::=Sequence{ServiceType ENUMERATED{eMBB,uRLLC,mMTC,uHTP,AutoV,IN}}。其中,这里的英文简写“AutoV”其英文全称为Autonomous vehicles,表示自动驾驶汽车业务;英文简写“IN”其英文全称为Industrial networks,表示工业网络业务。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关于RRC消息中自动驾驶汽车业务和工业网络业务的英文缩写不做限定。
DCI指示方式可以参考下述表7所示。例如,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000时,表示eMBB业务;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001时,表示uRLLC业务;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010时,表示mMTC业务;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011时,表示超高吞吐率业务;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100时,表示自动驾驶业务;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101时,表示工业网络业务;RRC消息中定义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为110和111时,表示预留。应理解,编码类型字段的取值与业务类别的对应关系还可以有其他对应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表7
Figure BDA0002814515990000151
(3)第一参数包括设备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为每一个接入设备赋一个设备编号,该设备编号用于标识设备类型。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设备类型可以包括主动设备、被动设备、低功耗设备、高吞吐设备、高可靠设备、低时延设备。其中,主动设备可以指有电源,能够主动发送信号的设备。被动设备可以指没有电源,被动地接收信号,不能主动发送信号,只能反射信号的设备。
具体地,在步骤S101之前,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该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可以是预先设定好的,如厂商出厂时就预置在设备的内部/系统程序中。该第二消息可以是UCI。应理解,该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也可以视为该第二通信装置的译码能力(DecodingCapability)。例如,可以采用UCI中的3比特来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或译码能力),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见下述表8所示。其中,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主动设备;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二数值时,表示被动设备;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三数值时,表示低功耗设备;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四数值时,表示高吞吐设备;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五数值时,表示高可靠设备;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六数值时,表示低时延设备。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七数值和第八数值时,表示预留。第一数值至第八数值可以分别为0,1,2,3,4,5,6,7。
表8
Figure BDA0002814515990000161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该第二消息之后,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该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或译码能力)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换句话说,终端通过UCI上报译码能力(Decoding Capability),基站据此选择最优的信道编码方案和编码参数,并通过DCI指示信道编码选择。该设备类型(或译码能力)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在标准中定义。
一个示例中,该设备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9所示。其中,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表9
设备编号 设备类型 信道编码方式
DT1 主动设备 码一:Polar码、LDPC码
DT2 被动设备 码二:短序列(Grey-coded sequence),短循环码(如BCH码)
DT3 低功耗设备 码三:TBCC码、Polar码、BCH码
DT4 高吞吐设备 码四:TPC-Polar码、G<sub>N</sub>-coset码、LDPC码
DT5 高可靠设备 码五:Polar码、BCH、RS码
DT6 低时延设备 码六:Polar码、BCH码、RS码、LDPC码
可理解的,主动设备是有电源的设备,可以主动发射无线信号,可以支持复杂度较高且码长较长的信道编码方式。LDPC码复杂度低且在长码区域的性能优异,但在短码区域和低码率区域的性能不足。所以,当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采用Polar码或LDPC码,符合主动设备的要求并具有优异的性能。被动设备是没有电源的设备,被动地接收信号,并收集环境信号中的无线电信号能量,经过自身再调制后反射给其它设备。因此被动设备只能支持码长较短、复杂度和功耗较低的信道编码方式,以节省被动设备的编译码能耗。所以,当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采用短序列或短循环码,符合被动设备的需求。由于低功耗设备要求功耗低,所以采用TBCC码、BCH码、或Polar码,可以满足低功耗设备对功耗的要求。由于高吞吐设备要求吞吐率高,所以采用TPC-Polar码、LDPC码、或GN-coset码,可以满足高吞吐设备对吞吐率的要求。高可靠设备要求可靠度高,可靠度可以通过错误平底来反映,错误平底的值越小,可靠度越高。Polar码无错误平底,BCH码是一类重要的纠错码,具有纠正多个随机错误的能力,即BCH码的错误平底很低,RS码是一类纠错能力很强的特殊的非二进制BCH码,所以RS码的错误平底也很低。所以,当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采用Polar码、BCH、或RS码,可以满足高可靠设备对可靠度的要求。因为低时延设备要求时延较短,所以采用Polar码、BCH码、RS码、或LDPC码,可以满足低时延设备对时延的要求。
还可理解的,主动设备、被动设备、低功耗设备、高吞吐设备、高可靠设备、低时延设备可以是非严格并列关系。比如,主动设备和被动设备视为两大类,主动设备中可以包括低功耗设备、高吞吐设备、高可靠设备、低时延设备这些小类,在此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小类来选择信道编码方式,也可以采用大类与小类对应的信道编码方式的交集。假设第二通信装置既是主动设备,又是低功耗设备,此时采用低功耗设备所对应的信道编码方式,即TBCC码、BCH码、或Polar码。假设第二通信装置既是主动设备,又是高可靠设备,此时采用主动设备对应的信道编码方式(Polar码或LDPC码)与高可靠设备所对应的信道编码方式(Polar码、BCH、或RS码)之间的交集,即Polar码。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以第一消息是DCI为例,其在第一参数包括设备类型的情况下,可以采用3比特来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具体地,DCI指示方式可以参考下述表10所示。其中,DCI中的编码类型(code type)字段,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长度为3比特。例如,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表9第三列第二行;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二数值时,表示第三列第三行;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三数值时,表示第三列第四行;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四数值时,表示第三列第五行;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五数值时,表示第三列第六行;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六数值时,表示第三列第七行。当该3比特的取值为第七数值和第八数值时,表示预留。第一数值至第八数值可以分别为0,1,2,3,4,5,6,7。本申请实施例对该3比特的取值与含义的对应关系不做限定。
表10
Figure BDA0002814515990000171
(4)第一参数包括编码特征
具体地,在步骤S101之前,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该编码特征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除删外码(Outer Erasure Codes)、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中的一种或多种。换句话说,终端通过UCI上报所支持的编码特征(Channel Coding Features),如是否支持HARQ,是否支持除删外码、是否支持网络编码等,基站据此选择信道编码方案和编码参数,如在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即RACH)交互流程中引入信道编码选择。
其中,该第二消息可以是UCI。例如,可以在UCI中采用3个比特来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即一比特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是否支持HARQ,另一比特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是否支持除删外码,再一比特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是否支持网络编码,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见下述表11所示。其中,当支持HARQ字段(1比特)的取值为0时,表示不支持HARQ;当支持HARQ字段(1比特)的取值为1时,表示支持HARQ。当支持除删外码字段(1比特)的取值为0时,表示不支持除删外码;当支持除删外码字段(1比特)的取值为1时,表示支持除删外码。当支持网络编码字段(1比特)的取值为0时,表示不支持网络编码;当支持网络编码字段(1比特)的取值为1时,表示支持网络编码。应理解,也可以是0表示支持,1表示不支持。
表11
Figure BDA0002814515990000181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该第三消息之后,根据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以任意码(例如,Polar码、LDPC码、RM码、BCH码、RS码、Tubor码、TBCC码等等)为母码生成满足该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比如,第二通信装置支持HARQ,不支持除删外码,支持网络编码,则第一通信装置以Polar码为母码生成同时满足支持HARQ、不支持除删外码、支持网络编码这3个条件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应理解,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网络编码允许网络节点在传统数据转发的基础上参与数据处理,已成为提高网络吞吐量、鲁棒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5)第一参数包括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或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
具体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本次通信的MCS或TBS,并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获取到的本次通信的MCS或TBS,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换句话说,将信道编码方式与其它配置索引(即MCS/TBS)绑定,基站通过指示该标志位(即MCS/TBS)来达到选择信道编码的目的。该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在标准中定义。
一个示例中,该MC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12所示,该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可以如下述表13所示。其中,当MCS索引在第一区间(0-M1)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当MCS索引在第二区间(M1-M2)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码。当MCS索引在第三区间(M2-M3)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当MCS索引在第四区间(M3-M4)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码。当MCS索引在第五区间(M4-M5)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当TBS索引在第一区间(0-T1)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Simplex)码或RM码。当TBS索引在第二区间(T1-T2)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当TBS索引在第三区间(T2-T3)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当TBS索引在第四区间(T3-T4)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码。当TBS索引在第五区间(T4-T5)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耦合Polar码。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三区间、第四区间、以及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区间的最小值,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第三区间的最小值,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第四区间的最小值,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第五区间的最小值。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三区间、第四区间、以及第五区间可以是开区间,也可以是闭区间,还可以是左开右闭或左闭右开的区间。
表12
MCS索引/MCS index 信道编码方式
第一区间(0-M1) 码一:RM码、BCH码
第二区间(M1-M2) 码二:TBCC码
第三区间(M2-M3) 码三:Polar码
第四区别(M3-M4) 码四:LDPC码
第五区间(M4-M5) 码五:TPC-Polar码
表13
TBS索引/TBS index 信道编码方式
第一区间(0-T1) 码一:Simplex、RM码
第二区间(T1-T2) 码二:BCH-Polar码
第三区间(T2-T3) 码三:Polar码
第四区别(T3-T4) 码四:LDPC码
第五区间(T4-T5) 码五:耦合Polar码
可理解的,每一个MCS索引对应了一组参数下的物理传输速率。在同一数量的空间流的情况下,MCS索引为从0到7,表示其传输速率从小到大,当MCS索引=7时,码率值最大。在另一数量的空间流的情况下,MCS索引为从8到15,表示其码率也是从小到大,当MCS索引=15时,码率值最大。所以,表12中信道编码方式的码长也从小到大。TBS是指传输块所含的比特数。TBS索引从小到大,表示一个传输块中所含的比特数从少到多。所以,表13中信道编码方式的码长也从小到大。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确定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后,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消息可以是MCS索引或TBS索引。
上述内容详细阐述了本申请的方法,为便于更好地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装置或设备。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为通信设备或者可以为设置于通信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如图4所示,该第一通信装置可包括:
确定模块10,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信道编码模块11,用于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该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收发模块12,用于发送该编码序列。
可选的,上述收发模块12,还用于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中,第一消息可以是系统广播消息、无线资源控制消息、下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息、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等等。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编码参数,该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确定模块10,具体用于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该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该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该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该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RM码、BCH码、里德-所罗门RS码中任一个;该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极化码TPC-Polar码;该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时延。该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该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该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该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码或Polar码。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该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该第二编码方式为LDPC;该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业务类别。该业务类别包括eMBB业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确定模块10,用于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设备类型。上述收发模块12,还用于接收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上述确定模块10,具体用于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特征。上述收发模块12,还用于接收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该编码特征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确定模块10,具体用于根据该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该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MCS或TBS。上述确定模块10,具体用于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该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MCS索引或传输块大小索引,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上述MCS索引或该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Polar码;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
其中,该第一区间、该第二区间、该第三区间、该第四区间、以及该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该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三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四区间的最小值,该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五区间的最小值。
其中,上述确定模块10和上述信道编码模块11可以集成为一个模块,例如处理模块。
具体实现中,各个模块或单元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中第一通信装置的相应描述,执行上述图3中第一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方法和功能。
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通信设备或者可以为设置于通信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如图5所示,该第二通信装置可包括:
收发模块20,还用于接收编码序列;获取模块21,用于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基于第一参数确定,该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信道译码模块22,用于采用该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该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该信道译码后的序列。
可选的,上述获取模块21包括接收单元211。该接收单元211,用于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其中,第一消息可以是系统广播消息、无线资源控制消息、下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息、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等等。
可理解的,上述获取模块21也可以不包括接收单元,该获取模块21可以从上述收发模块20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中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换句话说,上述收发模块20还用于接收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该获取模块21,具体用于从该收发模块20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中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该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述获取模块21包括确定单元212。该确定单元212,用于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该编码参数包括:该编码序列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该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当该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该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该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RM码、BCH码、里德-所罗门RS码中任一个;该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极化码TPC-Polar码;该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时延,该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该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该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该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码或Polar码。
可选的,上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该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该第二编码方式为LDPC;该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业务类别。该业务类别包括eMBB业务、uRLLC业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获取模块21包括确定单元212。该确定单元212,用于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该编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设备类型。上述收发模块20,还用于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上述获取模块21包括确定单元212。该确定单元212,用于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特征。上述收发模块20,还用于发送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该编码特征包括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获取模块21包括确定单元212。该确定单元212,用于根据该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该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参数包括MCS或TBS。上述获取模块21包括确定单元212。该确定单元212,用于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MCS或传输块大小,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上述MCS索引或该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Polar码;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MCS索引或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
其中,该第一区间、该第二区间、该第三区间、该第四区间、以及该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该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三区间的最小值,该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四区间的最小值,该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五区间的最小值。
其中,上述获取模块21和上述信道译码模块22可以集成为一个模块,例如处理模块。
具体实现中,各个模块或单元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中第二通信装置的相应描述,执行上述图3中第二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方法和功能。
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收发器1003和总线系统1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可以为前述第一通信装置和前述第二通信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上述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和收发器1003通过总线系统1004连接。
上述存储器1002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002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图6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当然,存储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存储器1002也可以是处理器1001中的存储器,在此不做限制。
存储器100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单元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上述处理器1001控制通信装置1000的操作,处理器10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1001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具体的应用中,通信设备100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004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0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6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004。为便于表示,图6中仅是示意性画出。
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信装置的方法;或者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001中,或者由处理器1001实现。处理器10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0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002,处理器1001读取存储器10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执行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通信装置的方法步骤;或者结合其硬件执行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通信装置的方法步骤;或者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通信装置的方法步骤;或者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为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前述实施例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信道编码方法。可选的,该芯片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与该处理器通过电路或电线连接。进一步可选的,该芯片还包括通信接口,该处理器与该通信接口连接。该通信接口用于接收需要处理的数据和/或信号,该处理器从该通信接口获取该数据和/或信号,并对该数据和/或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该通信接口输出处理结果。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的,上述的处理器与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相互独立的单元,或者,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装置,网络设备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装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5)

1.一种信道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所述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编码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3.一种信道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编码序列;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所述信道译码后的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序列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
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所述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
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RM码、BCH码、里德-所罗门RS码中任一个;
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极化码TPC-Polar码;
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时延,所述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
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
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码或Polar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
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LDPC;
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业务类别,所述业务类别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业务类别,所述业务类别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编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
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
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
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
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
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设备类型;
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1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设备类型;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
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
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
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
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特征,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所述编码特征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所述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1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特征;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所述编码特征包括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所述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MCS或所述TBS;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MCS索引或传输块大小索引,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2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MCS或所述TBS;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MCS或传输块大小,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Polar码;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
其中,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所述第三区间、所述第四区间、以及所述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所述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区间的最小值。
22.一种通信装置,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信道编码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所述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编码序列。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24.一种通信装置,具体为第二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编码序列;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
信道译码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所述信道译码后的序列。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26.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为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任一个;
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编码序列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
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所述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
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编码方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穆勒RM码、BCH码、里德-所罗门RS码中任一个;
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极化码TPC-Polar码;
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时延,所述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
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
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码或Polar码。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
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LDPC;
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
32.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业务类别,所述业务类别包括eMBB业务、uRLLC业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33.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业务类别,所述业务类别包括eMBB业务、uRLLC业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编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
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
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
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
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Polar码;
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3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设备类型;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3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设备类型;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
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
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
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
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GN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
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
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
38.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特征,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所述编码特征包括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所述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39.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特征;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所述编码特征包括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所述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40.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MCS或所述TBS;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MCS索引或传输块大小索引,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41.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MCS或所述TBS;
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MCS或传输块大小,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
42.根据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Polar码;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
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
其中,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所述第三区间、所述第四区间、以及所述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所述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区间的最小值。
4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收发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使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4.一种包含程序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1395003.1A 2020-12-03 2020-12-03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Pending CN1145983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5003.1A CN114598333A (zh) 2020-12-03 2020-12-03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EP21899977.9A EP4236082A1 (en) 2020-12-03 2021-11-29 Channel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PCT/CN2021/134115 WO2022116946A1 (zh) 2020-12-03 2021-11-29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5003.1A CN114598333A (zh) 2020-12-03 2020-12-03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8333A true CN114598333A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0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5003.1A Pending CN114598333A (zh) 2020-12-03 2020-12-03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36082A1 (zh)
CN (1) CN114598333A (zh)
WO (1) WO202211694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7165A (zh) * 2022-10-18 2023-01-03 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编码纠错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221725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35570A (zh) * 2023-10-09 2024-01-02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濮阳供电公司 一种弹性配电网全景信息可视化监测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98537A1 (ko) * 2012-12-21 2014-06-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변조 기법을 이용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84973B (zh) * 2012-12-31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速率语音业务的信道编码方法、信道译码方法和装置
CN109478946B (zh) * 2016-08-03 2021-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080569A1 (en) * 2016-10-28 2018-05-03 Intel Corporation Channel coding schemes for 5g wearables
CN108289010B (zh) * 2017-01-09 2022-04-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0708112B2 (en) * 2018-01-12 2020-07-0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ynamic indication of higher order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table
CN110247690B (zh) * 2018-03-09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知信道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81188A (zh) * 2018-05-31 2018-11-23 北京橙鑫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多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方法及其装置以及播放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725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567165A (zh) * 2022-10-18 2023-01-03 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编码纠错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36082A1 (en) 2023-08-30
WO2022116946A1 (zh)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98333A (zh)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123353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polar codes using a mask sequence for frozen bits
CN110121851B (zh) 发送增量冗余编码比特块的方法、设备、介质和通信系统
US10972130B2 (en) Encoding method, decoding method, encoding apparatus, and decoding apparatus
CN109075799A (zh) 极化Polar码的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KR102394139B1 (ko) 극부호를 위한 시퀀스 생성 방법 및 그 저장 매체와 그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1664928B2 (en) Multi-label offset lifting method
WO2017121334A1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99149B (zh) 一种增量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ir-harq)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US20190306838A1 (en) Coding technique for multi-stage control information
CN112886969B (zh) 一种极化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US20230208554A1 (en)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Yang et 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tched network coding
US11159179B2 (en) Enhanced information sequences for polar codes
US11152959B2 (en) Enhanced information sequences for polar codes
Vellambi et al. FTS: A distributed energy-efficient broadcasting scheme using fountain codes for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US11515894B2 (en) Enhanced information sequences for polar codes
Steinberg Channels with cooperation links that may be absent
US11362677B2 (en) Channel encoding method and encoding apparatus
CN110034851B (zh)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WO2022027661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2111575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以及装置
US20230208442A1 (en)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2117061A1 (zh) 一种极化码辅助比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6980072A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