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382B - 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 Google Patents

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8382B
CN109478382B CN201780042631.1A CN201780042631A CN109478382B CN 109478382 B CN109478382 B CN 109478382B CN 201780042631 A CN201780042631 A CN 201780042631A CN 109478382 B CN109478382 B CN 1094783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bel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support body
adhe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6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8382A (zh
Inventor
菅俣祐太郎
小池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p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up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po Corp filed Critical Yup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8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8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1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paper or cardboar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2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synthetic resins not wholly covered by any one of the sub-groups B32B27/30 - B32B27/42
    • B32B27/28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synthetic resins not wholly covered by any one of the sub-groups B32B27/30 - B32B27/42 comprising poly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2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synthetic resins not wholly covered by any one of the sub-groups B32B27/30 - B32B27/42
    • B32B27/28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synthetic resins not wholly covered by any one of the sub-groups B32B27/30 - B32B27/42 comprising polysulphones; polysulf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vinyl (co)polymers, e.g. styren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halide (co)polymers, e.g. PVC, PVDC, PVF, PVD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acetate or vinyl alcohol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polyolefins, e.g. PTF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9/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 B32B29/0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9/00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9/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 B32B29/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4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4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to be fastened or secur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e.g. by thermo-adhe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02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2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pap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0Inorganic coating
    • B32B2255/205Metall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10Inorganic fibres
    • B32B2262/101Glass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14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4/0264Polyamid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14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4/0278Polyester particles
    • B32B2264/0285PET or PB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2Oxide or hydr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4Oxysalt, e.g. carbonate, sulfate, phosphate or nitrat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4/00Thermoplastic elastom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2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2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32B2307/21Anti-sta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38Rough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46Flexural strength; Flexion 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8Weight, e.g. weight per square me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2Dimension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4Non-slip, anti-sl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8Releas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29/00Carriers for sound or inform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19/00Labels, ba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90/00Signboards, advertising panels, road sig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08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10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12Sh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18Aircraf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18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04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9J2423/046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10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9J2423/106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in the substrat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55Forms or constructions laminate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吸附层叠片,该静电吸附层叠片从被粘物剥离时不易产生残胶等,向被粘物的吸附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在静电吸附界面上的密合力提高,由此,操作性提高。静电吸附层叠片(201)具备标签层(214)、支承体层(225)以及设置于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抓附层(271),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经由抓附层(271)而静电吸附。

Description

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技术分野
本发明涉及具有新型的自粘合性静电吸附层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将封条、标签、海报、广告等片材粘贴于被粘物,而利用粘接剂、粘合胶带、双面胶带等。在使用粘接剂、粘合胶带、双面胶带等将这些片材粘贴于被粘物的情况下,在剥离片时,有时会在被粘物侧也残留有残胶,或者被粘物表面的涂装发生剥落。
因此,提出了能够通过利用了静电的静电吸附力吸附于被粘物的静电吸附片(参照专利文献1~5)。与利用粘接剂、粘合胶带、双面胶带等进行粘贴的情况相比,静电吸附片具有在从被粘物剥离时不易产生被粘物侧的残胶和被粘物表面的涂装的剥离的优点。另外,静电吸附片在粘贴时不易在片与被粘物之间发生空气滞留,并且即便在将片暂时粘贴于被粘物之后也能够进行粘贴位置的调整,因此能够美观地进行粘贴。
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了如下的静电吸附片,即:在对包含至少单面具备记录层的树脂薄膜层的标签层、与支承体层实施带电处理后,使它们静电吸附从而层叠而成的静电吸附片。专利文献1、2的静电吸附片能够将从支承体层剥离的标签层的树脂薄膜层通过静电吸附力粘贴于被粘物。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的静电吸附片,即:包含在单面设置有粘合层的树脂薄膜层的吸附片与支承体层静电吸附的静电吸附片。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如下的静电吸附片,即:通过粘接剂将两个静电吸附层叠体以使热塑性树脂薄膜彼此接触的方式进行层叠所得到的静电吸附片,在所述静电吸附层叠体中,通过静电吸附将保护层层叠在实施了带电处理的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单面。该专利文献3、4的静电吸附片可以用作安装薄膜,在其一个面粘贴印刷物,剥离另一个面的支承体层或保护层,并通过该剥离后的面的静电吸附力粘贴于被粘物。
另外,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一种层叠薄膜,其中,依次层叠有记录层、树脂薄膜层、剥离层、支承体层,从剥离层剥离的树脂薄膜层成为能够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的静电吸附薄膜。另外,在专利文献5中,由于树脂薄膜层与剥离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为给定的强度以上,从而在二次加工的工序中不易发生树脂薄膜层与剥离层的剥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593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45936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024326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071297号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02350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5的静电吸附片对被粘物的静电吸附力未必充分,从而谋求吸附力的提高,以便能够更牢固地进行粘贴。
另一方面,在制造静电吸附片之后,使静电吸附片静电吸附之前,有时会预先对静电吸附片进行表面处理、裁剪、切断等二次加工,或进行对记录层的印刷。此时,例如在利用印刷机实施印刷时,有时会因在印刷机上的辊输送或与印刷滚筒的接触等,向静电吸附片施加应力,导致在标签层与支承体层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产生偏移、挠曲或空隙。在如上述那样产生偏移或挠曲时,印刷精度(位置精度)有可能降低。另外,由于偏移或挠曲,通过带电处理所注入的电荷逸散,从而吸附力也有可能降低。而且,在为了运送或存储而将静电吸附片卷绕为卷筒状的情况下,也会向静电吸附片施加应力,因此有可能产生同样的问题。从这种操作性的观点出发,要求静电吸附界面处的高密合力。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吸附层叠片,所述静电吸附层叠片在从被粘物剥离时不易发生残胶等,对被粘物的吸附力进一步提高,并且静电吸附界面处的密合力提高,由此,操作性得到了提高。
需要指出,并不限于在此提及的目的,起到通过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得到且无法通过现有的技术得到的作用效果,也能够定位为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标签层与支承体层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设置新型的抓附层(自粘合性静电吸附层),可解决上述问题,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所示的各种具体的方式。
[1]一种静电吸附层叠片,其特征在于,具备标签层、支承体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标签层与所述支承体层之间的抓附层,所述标签层与所述支承体层经由所述抓附层而静电吸附。
[2]如[1]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抓附层与所述支承体层之间的第二抓附层,所述抓附层与所述第二抓附层静电吸附。
[3]如[1]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标签层的与配置有所述支承体层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第二支承体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二支承体层之间的抓附层,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二支承体层经由设置于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二支承体层之间的所述抓附层而静电吸附。
[4]如[1]或[2]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在所述标签层的外侧还具备压敏粘合剂层。
[5]如[4]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在所述标签层侧或所述压敏粘合剂层侧的最外层还具备保护层。
[6]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所述标签层为含有热塑性树脂的层。
[7]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所述抓附层满足以下的(1)和/或(2)的条件:
(1)所述抓附层含有丙烯类树脂,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Reflection,ATR)红外光谱法测量所述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920±0.5cm-1、974±0.5cm-1及998±0.5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920、A974、A998时,由下述(式1)求出的所述抓附层的等规结晶度为20~75%,
等规结晶度(%)=109×(A998-A920)/(A974-A920)-31.4(式1);
(2)所述抓附层含有乙烯类树脂,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所述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731±1cm-1及720±1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731、A720时,由下述(式2)求出的所述抓附层的聚乙烯结晶度为20~85%,
聚乙烯结晶度(%)=100×(A731/A720)(式2),
其中,在所述抓附层满足(1)及(2)的条件的情况下,当A720/A974小于1.0时,应用(1)的条件,当A720/A974为1.0以上时,应用(2)的条件。
[8]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所述抓附层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按照JISB0601∶2003测量出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1~1.0μm。
[9]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所述抓附层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按照JISC2151∶2006测量出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3~9×1017Ω。
[10]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所述标签层及所述抓附层,或所述标签层及所述支承体层的按照JISL1096∶2010的弯曲恢复性A法测量出的刚度(Gurley法)为0.05~10mN。
[11]一种显示物,其特征在于,具备标签层和与所述标签层接触的抓附层,所述显示物具有静电吸附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静电吸附层叠片,所述静电吸附层叠片在从被粘物剥离时不易发生残胶,对被粘物的吸附力进一步提高,并且标签层与支承体层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处的密合力提高,从而操作性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2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i)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3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v)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4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5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v)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x)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所使用的内部电荷量测量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所使用的吸附力测量装置的立体图。
图13为实施例所使用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层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5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层结构的其他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6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层结构的另外的例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不仅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另外,附图的尺寸比率不限定于图示的比率。需要指出,本说明书中,例如“1~100”这一数值范围的记载包含其下限值“1”及上限值“100”双方。另外,他的数值范围的记载也同样如此。
[1.静电吸附片]
<层结构>
参照图14~1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层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静电吸附片201具备标签层214、支承体层225以及设置于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抓附层271。即,静电吸附片201至少依次具备标签层214、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并且,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经由抓附层271而静电吸附。此时,通常情况下,抓附层271与标签层214及支承体层225中的至少一方静电吸附。优选为,抓附层271与标签层214静电吸附,或者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静电吸附。
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具有记录层213,记录层213配置在标签层214的与配置有抓附层271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另外,静电吸附片201优选具有记录层227,记录层227配置在支承体层225的与配置有抓附层271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在具备标签层214、抓附层271及支承体层225的层叠体中在标签层214的外侧的面具有记录层213。另外,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5的外侧的面具有记录层227。
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至少具有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211与至少具有支承体层225的支承体部221在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1处静电吸附。或者,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至少具有标签层214的标签部212与至少具有抓附层271和支承体层225的支承体部222在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2处静电吸附。如此,静电吸附片201中,标签部211、212与支承体层221、222经由抓附层271而静电吸附。需要指出,标签部211、212可以还具有记录层213。另外,支承体部221、212可以还具有记录层227。
例如,静电吸附片201中,一体地形成有记录层213、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211与一体地形成有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221可以使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该情况下,通过在静电吸附界面231处剥开标签部211与支承体部221,从而使抓附层271及支承体层225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能够将标签部211及支承体部221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另外,例如,静电吸附片201中,一体地形成有记录层213和标签层214的标签部212与一体地形成有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222可以使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该情况下,通过在静电吸附界面232处剥开标签部212与支承体部222,从而使标签层214及抓附层271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从而能够将标签部212及支承体部222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
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一体地形成是指:在具有两个以上的层的层叠体中,各层通过抓附层的静电吸附力或自粘合力以外的方式密合的状态。这种一体地形成的层叠体例如能够通过对一个层与另一个层进行使用了粘接剂的干式层压方式、湿式层压方式及熔融层压方式等层压加工而获得。或者,能够通过对多个层一起进行挤出成形而获得。或者,能够通过将一个层直接涂布于另一个层而设为涂布层的方式获得。
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在标签部211、212的与配置有支承体部221、22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还具备保护层281。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在标签层214侧的最外层还具备保护层281。即,静电吸附片201可以依次具备保护层281、标签层214、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需要指出,在标签部211、212具有记录层213的情况下,保护层281设于记录层213的外侧。另外,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在支承体部221、222的与配置有标签部211、21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1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5侧的最外层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需要指出,在支承体部221、222具有记录层227的情况下,保护层设于记录层227的外侧。
静电吸附片201可以还具备设于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未图示的第二抓附层。在该情况下,静电吸附片201中,一体地形成有记录层213、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与一体地形成有第二抓附层、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可以使抓附层271与第二抓附层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此时,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经由抓附层271及第二抓附层而静电吸附。通过在抓附层271与第二抓附层之间的面处剥开标签部与支承体部,从而使抓附层271及第二抓附层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从而能够将标签部及支承体部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
如图15所示,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在依次具备标签层214、抓附层271和支承体层225的静电吸附片201中,还具备:配置在标签层214的与配置有支承体层225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第二支承体层228;以及设置于标签层214与第二支承体层228之间的抓附层272。即,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至少依次具备支承体层228、抓附层272、标签层214、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并且,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经由抓附层271而静电吸附。另外,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8经由抓附层272而静电吸附。此时,通常情况下,抓附层271与标签层214及支承体层225中的至少一方静电吸附。优选为,抓附层271与标签层214静电吸附,或者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静电吸附。或者,通常情况下,抓附层272与标签层214及支承体层228中的至少一方静电吸附。优选为,抓附层272与标签层214静电吸附,或者抓附层272与支承体层228静电吸附。更优选为,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静电吸附,并且抓附层272与支承体层228静电吸附。另外,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5的外侧的面具有记录层227。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202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8的外侧的面还具有记录层229。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201同样地,静电吸附层叠片202优选为,标签部211与支承体部221在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1处静电吸附。或者,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标签部212与支承体部222在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2处静电吸附。而且,静电吸附层叠片202优选为,至少具有抓附层272、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241与支承体部221在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1处静电吸附。或者,标签部241和至少具有支承体层228的支承体部223在抓附层272与支承体层228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3处静电吸附。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202优选为,至少具有标签层214的标签部242与支承体部222在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2处静电吸附。另外,标签部242与至少具有支承体层228和抓附层272的支承体部224在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2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4处静电吸附。需要指出,支承体部223、214可以还具有记录层229。另外,标签部241、242可以在标签层214的至少一个面还具有未图示的记录层。
例如,静电吸附片202中,一体地形成有记录层229和支承体层228的支承体部223,一体地形成有抓附层272、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241,以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221可以使支承体层228与抓附层272对置,且使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静电吸附界面231处剥开标签部241与支承体部221,并且在静电吸附界面233处剥开标签部241与支承体部223,从而使抓附层271及支承体层225露出,且使支承体层228及抓附层272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从而能够将标签部241及支承体部221、223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此外,通过在标签部241的抓附层271或抓附层272中的任意一方粘接未图示的印刷片层,从而能够经由抓附层271或抓附层272的中的另一方,将具备标签部241和印刷片层的层叠体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
另外,例如,静电吸附片202中,一体地形成有记录层229、支承体层228和抓附层272的支承体部224,具有标签层214的标签部242,以及一体地形成有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222可以使抓附层272与标签层214对置,且使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静电吸附界面232处剥开标签部242与支承体部222,并且在静电吸附界面234处剥开标签部242与支承体部224,从而使标签层214及抓附层271露出,且使抓附层272及标签层214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从而能够将标签部242及支承体部222、224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此外,通过在标签部242的一个面粘接未图示的印刷片层,从而能够经由标签部242的另一个面,将具备标签部242和印刷片层的层叠体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
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在支承体部221、222的与配置有标签部241、24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5侧的最外层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需要指出,在支承体部221、222具有记录层227的情况下,保护层设于记录层227的外侧。另外,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在支承体部223、224的与配置有标签部241、24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2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8侧的最外层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需要指出,在支承体部223、224具有记录层229的情况下,保护层设于记录层229的外侧。
如图16所示,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在依次具备标签层214、抓附层271和支承体层225的静电吸附片201中,还具备配置在标签层214的与配置有支承体层225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压敏粘合剂层291。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在标签层214的外侧还具备压敏粘合剂层291。即,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至少依次具备压敏粘合剂层291、标签层214、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并且,标签层214与支承体层225经由抓附层271而静电吸附。此时,通常情况下,抓附层271与标签层214静电吸附,或者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静电吸附。优选为,抓附层271与标签层214静电吸附,或者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静电吸附。需要指出,在标签层214的外侧的面具有记录层213的情况下,压敏粘合剂层291设于记录层213的外侧。
静电吸附层叠片203优选为,至少具有压敏粘合剂层291、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251与支承体部221在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1处静电吸附。或者,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至少具有压敏粘合剂层291和标签层214的标签部252与支承体部222在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232处静电吸附。另外,标签部251、252可以还具有记录层213。
例如,静电吸附片203中,一体地形成有压敏粘合剂层291、记录层213、标签层214和抓附层271的标签部251与一体地形成有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221可以使抓附层271与支承体层225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静电吸附界面231处剥开标签部251与支承体部221,从而使抓附层271及支承体层225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从而能够将标签部251及支承体部221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另外,例如,静电吸附片203中,一体地形成有压敏粘合剂层291、记录层213和标签层214的标签部252与一体地形成有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和记录层227的支承体部222可以使标签层214与抓附层271对置,并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静电吸附界面232处剥开标签部252与支承体部222,从而使标签层214及抓附层271露出。然后,通过使它们的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从而能够将标签部252及支承体部222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而且,通过在标签部251、252的压敏粘合剂层291侧的面粘接未图示的印刷片层,从而能够经由标签部251、252的另一个面,将具备标签部251、252和印刷片层的层叠体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
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在压敏粘合剂层291的与配置有标签层214及支承体层225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还具备保护层282。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在压敏粘合剂层291侧的最外层还具备保护层282。即,静电吸附片203可以依次具备保护层282、压敏粘合剂层291、标签层214、抓附层271、支承体层225。另外,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5的与配置有标签层214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换言之,静电吸附片203优选为,在支承体层225侧的最外层还具备未图示的保护层。需要指出,在支承体部221、222具有记录层227的情况下,保护层设于记录层227的外侧。
如上所述,静电吸附层叠片201~203通过剥离一部分的层,能够将该一部分的层或剩余的层作为可粘贴于被粘物的显示物使用。即,优选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物具备具有静电吸附性的标签层214,还具备与标签层214接触并具有自粘合性的抓附层271或抓附层272。或者,优选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物具备具有静电吸附性的支承体层225、228,还具备与支承体层225、228接触并具有自粘合性的抓附层271或抓附层272。在此,静电吸附性是指:通过利用静电的静电吸附力而吸附于被粘物的性质。另外,自粘合性是指:不使用其他的粘合剂,能够通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树脂薄膜层显示出的粘合力粘合于被粘物的性质。
以下,更详细地对各层进行说明。
<抓附层>
抓附层通过由保持在静电吸附界面的静电电荷所产生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胶粘力)而密合于标签层或支承体层,使用时,通过该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吸附于被粘物。即,抓附层是自粘合性的静电吸附层。另外,抓附层是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状态下防止标签层与支承体层滑动的层。抓附层对标签层及支承体、以及被粘物的抓附性能够通过后述的密合力及吸附力来表示。抓附层优选满足后述的密合力,更优选满足后述的密合力和吸附量两者。抓附层优选为,和标签层与支承体层中的任一层一体地形成,且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与另一层密合。或者也可以使二层抓附层相对,抓附层之间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密合。抓附层优选为含有烯烃类树脂的树脂薄膜层,其中,更优选含有丙烯类树脂、乙烯类树脂。
(密合力)
抓附层的密合力优选为50g/cm2以上,更优选为60g/c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g/cm2以上,特别优选为100g/cm2以上。密合力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2000g/cm2以下。若抓附层的密合力为上述下限以上,则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的密合性提高,在标签部与支承体部之间防止以偏移或挠曲而产生浮起或剥离,从而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操作性趋于提高。本说明书中的抓附层的密合力是指通过实施例部分所说明的标签部的密合力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价而得到的值。
(吸附力)
抓附层的吸附力优选为10kg/m2以上,更优选为15k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kg/m2以上,特别优选为30kg/m2以上。吸附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500kg/m2以下。若抓附层的吸附力为上述下限以上,则显示物与被粘物之间的面方向上的抗剪切力增加,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向被粘物粘贴。本说明书中的抓附层的吸附力的具体测量方法将在实施例部分进行说明。本说明书中的抓附层的吸附力是指通过实施例部分所说明的标签部的吸附力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价而得到的值。
(树脂成分)
作为用于抓附层的丙烯类树脂,可列举:丙烯均聚物;丙烯成分与乙烯成分和/或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成分的共聚物(包括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及作为所谓反应器制造的共聚物的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R-TPO))等。在此,作为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可列举:1-丁烯、1-戊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1-己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丁烯、1-庚烯、甲基-1-己烯、二甲基-1-戊烯、三甲基-1-丁烯、乙基-1-戊烯、1-辛烯、甲基-1-戊烯、二甲基-1-己烯、三甲基-1-戊烯、乙基-1-己烯、甲基乙基-1-戊烯、二乙基-1-丁烯、丙基-1-戊烯、1-癸烯、甲基-1-壬烯、二甲基-1-辛烯、三甲基-1-庚烯、乙基-1-辛烯、甲基乙基-1-庚烯、二乙基-1-己烯、1-十二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1-二十烯等,但不限定于这些。需要指出,共聚物的单体成分可以为二元系,也可以为三元系以上的多元系,另外,共聚物可以为无规共聚物,也可以为嵌段共聚物。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抓附层也可以含有除上述丙烯类树脂以外的树脂成分(下面,也称为“其它树脂成分”。)。作为其它树脂成分,优选为热塑性树脂,可列举:聚乙烯类树脂(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聚甲基-1-戊烯、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金属盐(离聚物)、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马来酸改性聚乙烯、马来酸改性聚丙烯等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类树脂;芳香族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脂肪族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等)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芳香族聚碳酸酯、脂肪族聚碳酸酯等聚碳酸酯树脂;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AS)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聚物、它们的氢化聚合物等苯乙烯类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苯硫醚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这里,抓附层优选为,抓附层表面的通过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所求得的结晶度为20~75%。为了使抓附层的结晶度在上述范围,抓附层优选包含在差示扫描量热法中在120~180℃具有吸热峰的丙烯类树脂与在0~200℃不具有吸热峰的树脂。作为以上各成分的使用形式,可以为各成分的共混体,或,也可以为包含各成分的共聚物,另外,也可以为它们任意的组合。从这样的观点考虑,抓附层优选包含丙烯成分;以及乙烯成分和/或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成分、或者苯乙烯成分。
在丙烯类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得的120~180℃中的吸热峰是来自聚合物中的结晶部分的熔化的峰。因此,通过包含在差示扫描量热法中在120~180℃具有吸热峰的丙烯类树脂,具有提高抓附层的结晶度的作用。另外,在0~200℃不具有吸热峰的树脂具有降低抓附层的结晶度的作用,从而起到提高抓附层的自粘合力,提高相对玻璃的静摩擦系数,提高对被粘物的密合力等效果。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树脂的吸热峰温度是指根据JISK7121∶1987测量得到的吸热峰顶温度。
作为在120~180℃具有吸热峰的丙烯类树脂,能够优选使用丙烯的均聚物、或者作为主成分的丙烯、乙烯和/或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与丙烯共聚而成的共聚物(包含上述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下面,也将这些总称为“特定共聚物”)。在这里,主成分是指特定共聚物中包含95mol%以上且低于100mol%的成分。特定共聚物通过包含丙烯成分作为主成分而出现120℃以上的吸热峰。作为特定共聚物,可列举:包含丙烯与乙烯的二元共聚物、包含丙烯与α-烯烃的二元共聚物、包含丙烯、乙烯及α-烯烃的三元共聚物等,但不限定于这些。
作为特定共聚物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戊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己烯共聚物、丙烯-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庚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壬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癸烯共聚物等,但不限定于这些。这些聚合物能够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两种以上。作为这些共聚聚合物,优选使用在如下范围内包含丙烯单元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等,作为该范围,以共聚物的质量计,丙烯单元的含量下限优选为90质量%,更优选为9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98质量%,其上限优选为99.9质量%,更优选为99.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99.0质量%。更具体而言,优选使用在优选为90~99.9质量%,更优选为95~99.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98~99.0质量%的范围内包含丙烯单元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等。通过使丙烯单元的含量在上述范围的下限以上,能够防止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柔软性过度,从而能够防止产生粘连。
另一方面,作为在0~200℃不具有吸热峰的树脂,优选使用:不包含丙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丙烯与乙烯和/或α-烯烃的共聚物、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或氢化苯乙烯丁二烯。丙烯与乙烯和/或α-烯烃的共聚物的情况下,通过使共聚物中丙烯成分低于70mol%,能够提高自粘合力。另外,作为氢化苯乙烯类树脂,例如,可列举: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HSBR)、苯乙烯-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SEBC)、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等,但不限定于这些。其中,优选为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HSBR)。氢化苯乙烯类树脂的苯乙烯含量优选为0.1~30质量%,更优选为1~20质量%。通过使氢化苯乙烯类树脂的苯乙烯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具有抓附层的柔软性优异,自粘合力提高的倾向。
作为包含在120~180℃具有吸热峰的丙烯类树脂与在0~200℃并不具有吸热峰的树脂的丙烯类树脂,可以使用市售的产品。具体而言,能够示例出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TAFMER PN-2060及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ZELAS MC717R4。作为ZELAS MC717R4的制造法,在第一阶段使结晶性的聚丙烯聚合,在第二阶段使乙烯聚合,通过这样的连续聚合法制造丙烯类弹性体,推测在该丙烯类弹性体中,不具有在第二阶段聚合的乙烯成分的吸热峰,仅观察到在第一阶段聚合的聚丙烯的吸热峰。另外,作为上述氢化苯乙烯类树脂,能够使用市售的产品。具体而言,可列举JSR(株)公司制造的DYNARON 1320P。
另外,作为在120~180℃具有吸热峰的丙烯类树脂与在0~200℃不具有吸热峰的树脂的混合物,能够优选使用:〔a〕丙烯类树脂与、不包含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丙烯类树脂与乙烯和/或α-烯烃的三元共聚物的混合物、〔b〕丙烯类树脂与聚乙烯的混合物、或者〔c〕丙烯类树脂与氢化苯乙烯类树脂的混合物。作为这些包含丙烯类树脂的混合物的组成比率,在上述〔a〕的情况下,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10~50质量%,所述三元共聚物为50~90质量%,更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20~40质量%,所述三元共聚物为60~80质量%。另外,在上述〔b〕的情况下,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50~90质量%,聚乙烯为10~50质量%,更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60~80质量%,聚乙烯为20~40质量%。另外,在上述〔c〕的情况下,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20~50质量%,氢化苯乙烯类树脂为50~80质量%,更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30~40质量%,氢化苯乙烯类树脂为60~70质量%。通过使包含丙烯类树脂的混合物的组成比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抓附层的静摩擦系数及对被粘物的吸附力,且能够抑制产生粘连。
作为构成抓附层的丙烯类树脂的树脂组成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满足上述特性,则可以使用任意的制造方法。例如,能够示例出:通过多级聚合使聚丙烯和共聚物连续聚合而制造。具体而言,可列举如下方法:使用多个聚合器,在第一阶段使聚丙烯聚合,接下来,在第二阶段,在聚丙烯存在下,使乙烯或α-烯烃聚合。另外,也可以通过利用熔融混炼等使分别进行聚合而得到的聚丙烯和乙烯-α-烯烃共聚物混合而制造。具体而言,可列举如下方法:使聚丙烯与使用钛负载催化剂等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而成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熔融混炼。
或者,作为用于抓附层的树脂成分,可以使用乙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也可以单独使用乙烯类树脂。在这里,主成分是指相对抓附层的总量在抓附层中包含50质量%以上的成分。作为乙烯类树脂,例如,可列举: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等,但不限定于这些。其中,优选为低密度聚乙烯。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另外,用于抓附层的乙烯类树脂的熔点的下限优选为60℃,更优选为70℃,进一步优选为80℃,其上限优选为120℃,更优选为115℃,进一步优选为110℃。若乙烯类树脂的熔点在上述范围内,则具有容易发挥抓附层的自粘合性的倾向。
(等规结晶度)
对于抓附层,抓附层表面的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所求得的等规结晶度的下限优选为20%,更优选为35%,进一步优选为40%,其上限优选为75%,更优选为65%,进一步优选为62%,特别优选为60%。更具体而言,等规结晶度优选为20~75%,更优选为20~65%,进一步优选为35~62%,特别优选为40~60%。通过使等规结晶度的值在上述范围的下限以上,制造静电吸附层叠片时,成形加工性提高,另外,能够抑制卷绕静电吸附层叠片时或层叠多张静电吸附层叠片时所产生的粘连。另外,通过使等规结晶度的值在上述范围的上限以下,抓附层的自粘合力提高,并且相对玻璃的静摩擦系数提高,从而能够对被粘物发挥充分的吸附力。在这里,抓附层表面的等规结晶度是指等规的结晶区域在由包含等规结构的聚丙烯类树脂构成的抓附层表面中的比率。等规结晶度的具体测量方法将在实施例部分进行说明。
为了使抓附层的等规结晶度在上述范围,抓附层可以通过混合显示等规结晶性的均聚丙烯和非晶性的树脂而降低等规结晶性,也可以通过包含能够与丙烯共聚的其它单体作为共聚物成分而降低等规结晶性。
在通过包含能够与丙烯共聚的其它单体作为共聚物成分而降低等规结晶性的情况下,在抓附层中,优选包含5质量%以上的丙烯成分,更优选包含10质量%的丙烯成分,另一方面,抓附层中所含的丙烯成分优选为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具体而言,抓附层中所含的丙烯成分优选为5~60质量%,更优选为10~50质量%。
在通过混合均聚丙烯和非晶性的树脂而降低等规结晶性的情况下,能够优选使用:丙烯类树脂与丙烯-乙烯-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三元共聚物的混合物、丙烯类树脂与聚乙烯的混合物或丙烯类树脂与氢化苯乙烯类树脂的混合物。在该情况下,作为两者的组成比率,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50~10质量%,所述三元共聚物为50~90质量%,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40~20质量%,所述三元共聚物为60~80质量%,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50~90质量%,聚乙烯为50~10质量%,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40~20质量%,聚乙烯为60~80质量%,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20~50质量%,氢化苯乙烯类树脂为50~80质量%,优选为,相对于丙烯类树脂为40~30质量%,氢化苯乙烯类树脂为60~70质量%。通过使组成比率在上述范围内,静摩擦系数提高,对被粘贴物的密合力提高,并且从防止粘连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聚乙烯结晶度)
在抓附层包含乙烯类树脂的情况下,为了使抓附层具有充分的粘合强度,抓附层优选为,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所求得的聚乙烯结晶度在特定的范围。即,若聚乙烯结晶度的值较高,则在抑制卷绕粘连方面较为优选,另外,若聚乙烯结晶度的值较低,则在密合力方面较为优选。具体而言,聚乙烯结晶度的下限优选为20%,更优选为30%,进一步优选为40%,其上限优选为85%,更优选为75%,进一步优选为70%。更具体而言,聚乙烯结晶度优选为20~85%,更优选为30~75%,进一步优选为40~70%。
在密合性及防止粘连方面,抓附层优选满足以下的(1)的条件。
(1)抓附层包含丙烯类树脂,且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抓附层的表面所得到的等规结晶度为20~75%。
另外,在密合性及防止粘连方面,抓附层优选满足以下的(2)的条件。
(2)抓附层包含乙烯类树脂,且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抓附层的表面所得到的聚乙烯结晶度为20~85%。
需要指出,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720±1cm-1及974±0.5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720、A974时,在满足上述(1)及上述(2)的条件的情况下,当A720/A974低于1.0时,应用上述(1)的条件,抓附层优选满足上述(1)的条件。另外,在满足上述(1)及上述(2)的条件的情况下,当A720/A974为1.0以上时,应用(2)的条件,抓附层优选满足上述(2)的条件。
(算术平均粗糙度(Ra))
从粘合性的观点考虑,抓附层按照JIS-B-0601∶1994测量出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为0.1μm,更优选为0.2μm,进一步优选为0.3μm,其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0.7μm,进一步优选为0.6μm。更具体而言,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1~1.0μm,更优选为0.2~0.7μm,进一步优选为0.3~0.6μm。通过使抓附层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在上述范围的下限以上,能够防止抓附层的自粘合力过度增加,从而抑制剥离后的污染。另外,通过使抓附层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在上述范围的上限以下,能够得到比自粘合层的与被粘物接触的面更高的平滑性,通过对被粘物密合而发挥充分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为了使抓附层的表面粗糙度为所需的值,优选的是,原材料本身选择上述范围的物质,或者通过压花加工或起绉加工在表面添加上述范围的起伏。
(表面电阻率)
为了赋予静电吸附能力,抓附层优选为容易实施带电处理,且容易将通过带电处理所产生的电荷保持于内部的结构。带电处理的实施难易度及电荷的保持性能能够通过表面电阻率表示。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在表面电阻率为1×107Ω以上的情况下,表面电阻率是指:按照JIS K 6911,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使用双环形电极法的电极测量出的值。在表面电阻率低于1×107Ω的情况下,表面电阻率是指:按照JIS K7194,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通过四探针测量出的值。
抓附层的表面电阻率的下限优选为1×1013Ω,更优选为5×1013Ω,进一步优选为1×1014Ω,其上限优选为9×1017Ω,更优选为9×1016Ω,进一步优选为9×1015Ω。更具体而言,表面电阻率优选为1×1013~9×1017Ω,更优选为5×1013~9×1016Ω,进一步优选为1×1014~9×1015Ω。通过使抓附层的表面电阻率在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抑制实施带电处理时所提供的电荷沿着表面逃逸,向标签部或支承体部注入电荷的效率提升,静电吸附性能通过带电处理的效果而提高。另外,暂时提供给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电荷不易沿抓附层的表面逃逸至外部(大气中等),抓附层能够长期保持电荷,从而具有容易维持抓附层的静电吸附力的倾向。即使抓附层的表面电阻率超过上述范围的上限值,性能上也没有问题,但从制造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具有这样的表面电阻率的抓附层能够通过选择构成其的树脂及是否对抓附层进行表面处理等而实现。
(摩擦系数)
在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抓附层的面(即标签部或支承体部所具有的抓附层中与对置的支承体层或标签层接触的一侧的面)与玻璃板的静摩擦系数的下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6,进一步优选为0.7,其上限优选为1.7,更优选为1.3,进一步优选为1.1。更具体而言,与玻璃板的静摩擦系数优选为0.5~1.7,更优选为0.6~1.3,进一步优选为0.7~1.1。另外,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抓附层的面与玻璃板的动摩擦系数的下限优选为0.4,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6,其上限优选为1.1,更优选为1.0,进一步优选为0.9。更具体而言,与玻璃板的动摩擦系数为0.4~1.1,更优选为0.5~1.0,进一步优选为0.6~0.9。摩擦系数也受到抓附层的算术平均粗糙度的影响,具有若该算术平均粗糙度变大,则摩擦系数降低,对玻璃板的吸附力降低的倾向。如果静摩擦系数及动摩擦系数在上述范围内,则具有对玻璃板显示良好的吸附力的倾向。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静摩擦系数及动摩擦系数表示按照JIS K 7125∶1999测量出的值。
需要指出,关于上述抓附层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表面电阻率及摩擦系数(下面,也将它们统称为“抓附层的表面参数”。),优选的是,抓附层的至少一个主面满足上述抓附层的表面参数中的任意一项。其中,优选为,标签部及支承体部中露出至外侧并与被粘物接触的一侧的面满足上述抓附层的表面参数中的任意一项。更具体而言,优选的是,在从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支承体部而得到的具备标签层和抓附层的标签部中,抓附层的与设有标签层的一面相反的另一面满足上述抓附层的表面参数。在该情况下,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状态下,优选为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与支承体部密合的面满足上述抓附层的表面参数中的任意一项。另外,优选的是,在从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标签层而得到的具备抓附层和支承体层的支承体部中,抓附层的未与支承体层接触的一侧的面满足上述抓附层的表面参数中的任意一项。在该情况下,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状态下,优选为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与标签部密合的面满足上述抓附层的表面参数中的任意一项。
(厚度)
抓附层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0.5μm,更优选为1μm,进一步优选为2μm,其上限优选为20μm,更优选为12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更具体而言,抓附层的厚度优选为0.5~20μm,更优选为1~12μm,进一步优选为2~10μm。通过使抓附层的厚度超过上述范围的下限值,具有对被粘物的吸附力提高的倾向。另外,通过使抓附层的厚度低于上述范围的上限值,能够抑制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卷曲。
另外,抓附层优选比后述的构成标签层的树脂薄膜层更薄。抓附层的厚度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厚度的比率的下限优选为0.01,更优选为0.02,进一步优选为0.03,其上限优选为0.49,更优选为0.3,进一步优选为0.2。更具体而言,抓附层的厚度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厚度的比率优选为0.01~0.49,更优选为0.02~0.3,进一步优选为0.03~0.2。通过使厚度比率在该范围内,能够抑制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卷曲。
(抓附层的成形)
抓附层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如下的各种公知的成形方法来成形抓附层:使用与螺杆式挤出机连接的单层或多层的T模头或I模头,将熔融的聚烯烃树脂挤出为片状的流延成形、轮压成形、压延成形、吹塑成形等。进一步,可以对得到的抓附层进行拉伸,也可以实施放电表面处理。另外,抓附层能够通过利用上述成形方法预先形成薄膜状的抓附层,并将其层压于构成标签层或支承体层的树脂薄膜层来形成。层压加工能够通过使用各种粘接剂的干式层压方式、湿式层压方式及熔融层压方式等方法来进行。或者,也可以通过挤出层压成形来形成,即,预先薄膜成形抓附层与树脂薄膜层中的至少一方,并向其挤出并层叠构成另一层的加热熔融后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另外,还可以通过共挤出成形来形成,即,在相同模头内层叠抓附层与树脂薄膜层的熔融树脂,并挤出为片状。或者,抓附层能够作为包含上述成分的涂覆层而利用直接涂覆设置于树脂薄膜层由此形成。
<标签部>
标签部是通过从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支承体部而能够用作显示物的层或层叠体。标签部可以粘贴于各种被粘物而进行显示,用于显示时,具有下述特征:静电吸附力高,静电吸附力的持续性也充分,能够长期用于显示,静电吸附力不易受湿度影响,且使用后容易剥下。另外,标签部优选具有挠性。标签部的挠性能够通过后述的刚度来表示。
标签部优选为可记录层。可记录层是指能够通过印刷或抄写形成信息的层。作为形成于标签部的信息,可列举:可光学检测的信息、可电学检测的信息、可磁检测的信息。其中,优选为可光学检测的信息,更优选为视觉上可识别的信息。作为视觉上可识别的信息,例如,可列举:文字、符号、图形、绘图、图案、图像、色彩或这些的组合。
标签部至少具有标签层。标签层优选包含含有后述的热塑性树脂的树脂薄膜层。另外,标签层优选为可记录层。标签部优选进一步具有后述的可记录层即记录层。另外,标签部优选进一步具有后述的抓附层。优选的是,通过使标签部具有的标签层为可记录层,由此标签部成为可记录层。或者,也可以通过使标签部具有记录层而成为可记录层。在标签部具有记录层的情况下,标签部通过记录层而成为可记录层,因此,标签层可以为可记录层,也可以不为可记录层。标签层可以包含纸、合成纸、机织布、无纺布等的除树脂薄膜层以外的层。并且,该除树脂薄膜层以外的层也可以为可记录层。
标签部优选与抓附层或记录层一体地形成。因此,优选至少标签层满足以下将说明的标签部的刚度、厚度及内部电荷量,更优选具有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层叠体满足以下将说明的标签部的刚度、厚度及内部电荷量,进一步优选具有标签部、抓附层及记录层的层叠体满足以下将说明的标签部的刚度、厚度及内部电荷量。
(刚度)
标签部也适用于海报等公告物,在该用途的情况下,从粘贴时的操作难易度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标签部的刚度的下限优选为0.05mN,更优选为0.1mN,进一步优选为0.3mN,其上限为10mN,更优选为7mN,进一步优选为4mN。更具体而言,标签部的刚度优选为0.05~10mN,更优选为0.1~7mN,进一步优选为0.3~4mN。如果刚度为0.05mN以上,则标签部自身具有硬度,容易操作,能够干净利落地进行粘贴于被粘贴体的作业,另外,粘贴时不易产生褶皱。另一方面,如果刚度为10mN以下,则即使在粘贴前产生少量卷曲,也不易从被粘贴体剥离,能够良好地进行粘贴。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刚度基于按照JISL1096∶2010的弯曲恢复性A法(Gurley法)。刚度优选为,树脂薄膜的相对于MD方向及TD方向中的至少一方的刚度满足上述范围,更优选为MD方向及TD方向两者满足上述范围。
(厚度)
标签部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20μm,更优选为25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特别优选为40μm,其上限优选为500μm,更优选为400μm,进一步优选为200μm,特别优选为150μm。更具体而言,标签部的厚度优选为20~500μm,更优选为25~4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200μm,特别优选为40~150μm。通过使标签部的厚度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将标签部粘贴于被粘物时,不易产生褶皱,能够良好地贴合,外观良好。另外,通过使标签部的厚度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标签部的自重得到抑制,能够利用静电吸附力支撑自重,从而防止从被粘物上掉落。
(内部电荷量)
标签部的内部电荷量的下限优选为100μC/m2,更优选为200μC/m2,进一步优选为300μC/m2,其上限优选为800μC/m2,更优选为700μC/m2,进一步优选为600μC/m2。更具体而言,标签部的内部电荷量优选为100~800μC/m2,更优选为200~700μC/m2,进一步优选为300~600μC/m2。通过使标签部的内部电荷量在上述范围内,具有积蓄于标签部的电荷使静电吸附力提高,能够获得良好的吸附力及密合力的倾向。本说明书中的内部电荷量的具体测量方法将在实施例部分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在支承体部具有抓附层,并将支承体部作为显示物进行粘贴的情况下,支承体的内部电荷量优选满足上述范围。
<树脂薄膜层>
(热塑性树脂)
通常情况下,树脂薄膜层为含有热塑性树脂的层。树脂薄膜层优选为热塑性树脂薄膜。通过使用绝缘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容易保持积蓄于内部的电荷,故优选。作为用于树脂薄膜层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丙烯类树脂、聚甲基-1-戊烯等聚烯烃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改性聚乙烯、马来酸改性聚丙烯等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脂肪族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聚碳酸酯、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等,但不限定于这些。在这些热塑性树脂之中,优选使用绝缘性与加工性优异的聚烯烃类树脂、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
作为聚烯烃类树脂的更具体的例子,可列举:乙烯、丙烯、丁烯、戊烯、己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甲基-1-戊烯等碳原子数2~20的烯烃类的均聚物及由这些烯烃类中的两种以上构成的共聚物。
作为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的更具体的例子,可列举:上述烯烃类与能够共聚的含官能团单体的共聚物。作为该含官能团单体,可列举: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类;乙酸乙烯酯、乙烯醇、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新戊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丁基苯甲酸乙烯酯、环己烷甲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类;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烷基酯、(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甲基)丙烯酸酯类;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丙基乙烯基醚、丁基乙烯基醚、环戊基乙烯基醚、环己基乙烯基醚、苄基乙烯基醚、苯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但不限定于这些。这些含官能团单体根据需要能够使用一种或使用适当选择两种以上并使其共聚而成的物质。
另外,这些聚烯烃类树脂及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其接枝改性物。
接枝改性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作为具体例子,可列举利用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进行的接枝改性。作为该不饱和羧酸,例如,可列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等。另外,作为上述不饱和羧酸的衍生物,也可以使用酸酐、酯、酰胺、酰亚胺、金属盐等。作为不饱和羧酸的具体例子,可列举:马来酸酐、衣康酸酐、柠康酸酐、(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马来酸单乙酯、马来酸二乙酯、富马酸单甲酯、富马酸二甲酯、衣康酸单甲酯、衣康酸二乙酯、(甲基)丙烯酰胺、马来酸单酰胺、马来酸二酰胺、马来酸-N-单乙基酰胺、马来酸-N、N-二乙基酰胺、马来酸-N-单丁基酰胺、马来酸-N,N-二丁基酰胺、富马酸单酰胺、富马酸二酰胺、富马酸-N-单乙基酰胺、富马酸-N,N-二乙基酰胺、富马酸-N-单丁基酰胺、富马酸-N,N-二丁基酰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酸钾等。作为接枝改性物,可以使用相对于聚烯烃类树脂及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通常情况下,接枝0.005~10质量%,优选为0.01~5质量%的接枝单体而得到的改性物。
作为用于树脂薄膜层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从上述热塑性树脂中选择一种单独使用,也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而且,在这些聚烯烃类树脂之中,从绝缘性、加工性、耐化学性、成本方面等考虑,优选为丙烯类树脂。作为丙烯类树脂,期望使用作为丙烯均聚物的显示等规乃至间规及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作为主成分、或者使用以丙烯作为主成分并使其与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作为主成分。该共聚物可以为二元系,也可以为三元系以上,另外,可以为无规共聚物,也可以为嵌段共聚物。优选地,在丙烯类树脂中配合使用2~25质量%熔点低于丙烯均聚物的树脂。作为这样的低熔点树脂,能够示例出高密度或低密度的聚乙烯。
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总量,树脂薄膜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的配合量的下限优选为50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其上限优选为100质量%。更具体而言,热塑性树脂的配合量优选为50~100质量%,更优选为60~100质量%。通过使热塑性树脂的配合量在上述范围的下限以上,具有容易成形树脂薄膜层,容易将电荷保持在得到的树脂薄膜层中的热塑性树脂内的倾向。
(无机粉末及有机填料)
树脂薄膜层可以包含无机微粉及有机填料中的至少一方。通过添加无机微粉或有机填料及后述的拉伸工序,在树脂薄膜层内部形成孔隙,从而能够减轻标签层的重量,能够容易地将电荷保持在内部。而且,通过包含无机微粉或有机填料,能够调节树脂薄膜层的介电常数。
作为无机微粉,例如,可列举:碳酸钙、煅烧粘土、二氧化硅、硅藻土、白土、滑石、氧化钛、硫酸钡、钛酸钡、氧化铝、沸石、云母、绢云母、膨润土、海泡石、蛭石、白云石、硅灰石、玻璃纤维等。其中,从白色化、不透明化及树脂性形成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碳酸钙、滑石、氧化钛,更优选为碳酸钙、氧化钛。
在添加无机微粉的情况下,无机微粉的平均粒径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其下限优选为0.01μm,更优选为0.1μm,其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5μm。更具体而言,无机微粉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1~10μm,更优选为0.1~5μm。通过使无机微粉的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成膜加工时的流动特性变得良好,并且能够抑制薄膜的断裂。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平均粒径是指使用利用激光衍射法的粒度分布测量装置测量出的体积基准的中间粒径(D50)。
无机微粉在树脂薄膜层中的含量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制造树脂薄膜层时的拉伸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总量,其下限优选为0.01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其上限优选为50质量%,更优选为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更具体而言,无机微粉的含量优选为0.01~50质量%,更优选为0.1~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20质量%。
在添加有机填料的情况下,优选选择与作为树脂薄膜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不同种类的树脂。其中,更优选选择显示出比作为树脂薄膜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更高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树脂。例如,在作为树脂薄膜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类树脂(熔点80~170℃)的情况下,有机填料的熔点优选为180~300℃,有机填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80~280℃。作为显示出这样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有机填料,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等,更优选选择与作为树脂薄膜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不相容的树脂。
有机填料在树脂薄膜层中的含量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发挥有机填料的功能,使印刷后的外观良好的观点考虑,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总量,其下限优选为0.01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其上限优选为2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更具体而言,有机填料的含量优选为0.01~20质量%,更优选为0.1~10质量%。
能够根据需要向树脂薄膜层中添加热稳定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分散剂、润滑剂等。在添加热稳定剂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总量,在0.001~1质量%的范围内添加。作为热稳定剂,可使用:例如,受阻酚类抗氧化剂、磷类抗氧化剂、胺类抗氧化剂、硫类抗氧化剂等稳定剂。在使用光稳定剂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总量,在0.001~1质量%的范围内使用。作为光稳定剂,例如,可使用:受阻胺类光稳定剂、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二苯甲酮类光稳定剂等。分散剂或润滑剂例如用于分散无机微粉。在添加分散剂或润滑剂的情况下,相对于树脂薄膜层的总量,通常情况下,在0.01~4质量%的范围内使用。作为分散剂,例如,可使用:硅烷偶联剂、油酸及硬脂酸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皂、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或它们的盐等。
(厚度)
树脂薄膜层的厚度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其下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30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其上限优选为500μm,更优选为4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0μm。更具体而言,树脂薄膜层的厚度优选为10~500μm,更优选为30~4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300μm。通过使树脂薄膜层在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能够得到充分的机械强度,并且将标签部粘贴于被粘物时,不易产生褶皱,能够良好地贴合,外观优异。另外,通过使树脂薄膜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卷曲得到抑制,另外,能够容易地卷绕,并且标签部的自重得到抑制,能够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支撑自重,从而防止从被粘物掉落。
(树脂薄膜层的成形)
树脂薄膜层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下述公知的成形方法来成形树脂薄膜层:使用连接于螺杆式挤出机的单层或多层T模头或I模头,将熔融后的聚烯烃树脂挤出为片状的流延成形;轮压成形;压延成形;吹塑成形等。而且,可以对得到的树脂薄膜层进行拉伸,也可以实施放电表面处理。
(多层化)
树脂薄膜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双层结构、三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另外,该多层结构的拉伸轴数可以为单轴/单轴、单轴/双轴、双轴/单轴、单轴/单轴/双轴、单轴/双轴/单轴、双轴/单轴/单轴、单轴/双轴/双轴、双轴/双轴/单轴、双轴/双轴/双轴。可以通过使树脂薄膜层多层化而赋予各种功能,例如,提高耐电压性能或提高二次加工适应性等。
在将树脂薄膜层制成多层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各种的方法,作为具体例子,可列举:使用各种粘接剂的干式层压方式、湿式层压方式及熔融层压方式、以及使用供料块(feed block)、多料道(multi manifold)的多层模头方式(共挤方式)或使用多个模头的挤出层压方式、使用各种涂布机的涂覆方法等。另外,也可以将多层模头与挤出层压组合使用。
(拉伸)
树脂薄膜层优选包含至少沿单轴方向进行了拉伸的拉伸树脂薄膜层。树脂薄膜层的拉伸能够通过通常使用的各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进行。
作为拉伸的温度,能够在主要用于树脂薄膜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结晶部的熔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内,以适合该热塑性树脂的公知的温度范围进行。具体而言,在树脂薄膜层的热塑性树脂为丙烯均聚物(熔点155~167℃)的情况下,为100~166℃,在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21~136℃)的情况下,为70~135℃且比熔点低1~70℃的温度。另外,优选使拉伸速度为20~350m/分钟。
作为拉伸方法,可列举: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的纵向拉伸、使用拉幅机烘箱的横向拉伸、组合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的顺序双轴拉伸、压延、利用拉幅机烘箱和线性电动机的组合的同时双轴拉伸、利用拉幅机烘箱和受电弓的组合的同时双轴拉伸等。另外,作为吹塑薄膜的拉伸方法,可列举利用管式法的同时双轴拉伸。
拉伸倍率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用于树脂薄膜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特性等而适当确定。例如,在使用丙烯均聚物或其共聚物作为热塑性树脂并将其向单方向拉伸的情况下,通常为约1.2倍以上,优选为2倍以上,通常为12倍以下,优选为10倍以下。更具体而言,在向单方向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倍率通常情况下为约1.2~12倍,优选为2~10倍。在双轴拉伸的情况下,以面积倍率计,通常为1.5倍以上,优选为4倍以上,通常为60倍以下,优选为50倍以下。更具体而言,在双轴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倍率通常情况下为1.5~60倍,优选为4~50倍。在使用其他的热塑性树脂并将其向单方向拉伸的情况下,通常为1.2倍以上,优选为2倍以上,通常为10倍以下,优选为5倍以下。更具体而言,通常为1.2~10倍,优选为2~5倍。在使用其他的热塑性树脂进行双轴拉伸的情况下,以面积倍率计,通常为1.5倍以上,优选为4倍以上,通常为20倍以下,优选为12倍以下。更具体而言,为1.5~20倍,优选为4~12倍。
如上得到的树脂薄膜层在薄膜内部具有大量微小孔隙,利用下式(1)而算出的孔隙率的下限优选为5%,更优选为10%,其上限优选为60%,更优选为45%。更具体而言,孔隙率优选为5~60%,更优选为10~45%。若与不存在孔隙的树脂薄膜相比较,树脂薄膜内的界面数因孔隙的存在而增加,从而变得容易将电荷保持在内部。这样一来,能够在内部积蓄电荷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高湿环境下,吸附性能的降低也较少。
【数学式1】
孔隙率(%)=(ρ0-ρ)/ρ0×100 (式1)
0表示树脂薄膜层(A)的真密度,ρ表示树脂薄膜层(A)的密度)
(表面电阻率)
树脂薄膜层的表面电阻率的下限优选为1×1013Ω,更优选为5×1013Ω,进一步优选为1×1014,其上限优选为9×1017Ω,更优选为9×1016Ω,进一步优选为9×1015Ω。更具体而言,表面电阻率优选为1×1013~9×1017Ω,更优选为5×1013~9×1016Ω,进一步优选为1×1014~9×1015Ω的范围。通过使表面电阻率在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抑制电荷在进行带电处理时通过表面逃逸,提升向标签部或支承体部注入电荷的效率,静电吸附性能因带电处理的效果而提高。另外,当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经由抓附层而接触时,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电荷不易通过树脂薄膜层而向外部逃逸,标签部或支承体部能够长期保持电荷,从而具有容易保持静电吸附层叠片的静电吸附力的倾向。另外,即使表面电阻率超过上述范围的上限值,性能上也没有问题,但从制造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能够通过使用绝缘性优异的聚烯烃类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或调整向其中配合的无机微粉的种类及量来使树脂薄膜层的表面电阻率在所需的范围。
需要指出,树脂薄膜层的表面电阻率需要为,树脂薄膜层中的至少一主面满足上述范围。其中,在标签层中所含的树脂薄膜层中,优选为,在标签部与支承体部密合的状态下,树脂薄膜层的支承体层侧的面满足上述表面电阻率。即,优选为标签层的支承体层侧的面满足上述表面电阻率。另外,在支承体层中所含的树脂薄膜层中,优选为,在标签部和支承体部密合的状态下,树脂薄膜层的标签层侧的面满足上述表面电阻率。即,优选为支承体层的标签层侧的面满足上述表面电阻率。
<记录层>
记录层是指具有抗静电功能,通过向标签部赋予抗静电性能而使印刷工序不易产生故障从而改善操作性的层。另外,记录层为可记录层。其中,记录层优选为提高与印刷油墨的密合性,进而提高标签部的记录适应性的可印刷层。从而,静电吸附层叠片能够应对各种印刷方式。从充分发挥记录层的作用的观点考虑,记录层优选设于标签层或支承体层的外侧。另外,记录层优选设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侧或支承体部侧的外层,进一步优选设于最外层。通过使静电吸附层叠片在标签层或支承体层上具备记录层,即使在标签层或支承体层不能记录的情况下,也能够向静电吸附片记录。记录层优选为通过后述的成形方法将含有抗静电聚合物、高分子粘结剂等的溶液成形为薄膜状而成的层。
通过使记录层具有抗静电性能,即使静电吸附层叠片在内部具有电荷的情况下,记录层面的静电吸附力也较低。而且,在标签部和支承体部剥离前的状态下,静电吸附层叠片不能发挥静电吸附性能。因此,静电吸附层叠片在印刷工序中不易产生向辊粘附或片彼此之间粘连等故障。
(记录层的组成)
记录层优选包含抗静电剂。另外,记录层优选包含高分子粘结剂与颜料粒子。抗静电剂的含量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0.1质量%,优选为0.5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100质量%,更优选为7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另外,高分子粘结剂的含量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0质量%,优选为0.5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99.9质量%,优选为99.5质量%,更优选为99质量%。另外,颜料粒子的含量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70质量%,优选为69.5质量%,更优选为49质量%。更具体而言,记录层优选包含抗静电剂0.1~100质量%、高分子粘结剂0~99.9质量%及颜料粒子0~70质量%。另外,记录层更优选包含抗静电剂0.5~70质量%、高分子粘结剂30~99.5质量%及颜料粒子0~69.5质量%。另外,记录层进一步优选包含抗静电剂1~50质量%、高分子粘结剂50~99质量%及颜料粒子0~49质量%。
(抗静电聚合物)
该抗静电剂添加以用于赋予记录层抗静电性能,例如,可列举:以硬脂酸单甘油酯、烷基二乙醇胺、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烷基苯磺酸盐、烷基二苯基醚磺酸盐等为代表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类的抗静电剂;以ITO(铟掺杂的氧化锡)、ATO(锑掺杂的氧化锡)、石墨晶须等为代表的导电性无机填充剂;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等通过分子链内的π电子而发挥导电性的所谓电子导电性聚合物;聚乙二醇、聚氧乙烯二胺等非离子型聚合物类的抗静电剂;聚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聚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季铵化物等季铵盐型共聚物;以向含有氧化烯基和/或氢氧基的聚合物添加碱金属离子而成的添加物等含碱金属盐聚合物为代表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等,但不限定于这些。这些可以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这些抗静电剂具有各自的特性。例如,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类的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能容易受环境湿度的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对油墨的密合性、转移性的影响也小,也基本不会着色,因此,优选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抗静电剂。
其中,向含有氧化烯基和/或羟基的聚合物添加碱金属离子而成的添加物等含碱金属盐聚合物或聚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聚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季铵化物等季铵盐型共聚物的抗静电性能良好,环境湿度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较小,因此,更优选用作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抗静电剂。
(季铵盐型共聚物)
作为用作抗静电剂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的一例,可列举由季铵盐型共聚物构成的多阳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该共聚物是指含有下述通式(化学式1)所表示的季铵盐型单体结构单元(a)、下述通式(化学式6)所表示的疏水性单体结构单元(b)及由能够与它们共聚的单体构成的结构单元(c),并使这些结构单元共聚而成的季铵盐型共聚物。作为各结构单元(a)、(b)及(c)的质量比率,(a)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30质量%,优选为35质量%,更优选为4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70质量%,优选为65质量%,更优选为40质量%。另外,(b)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30质量%,优选为35质量%,更优选为4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70质量%,优选为65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另外,(c)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40质量%,优选为2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更具体而言,(a)∶(b)∶(c)的结构单元的质量比率通常情况下为30~70质量%∶30~70质量%∶0~40质量%,优选为35~65质量%∶35~65质量%∶0~20质量%,更优选为40~60质量%∶40~60质量%∶0~10质量%。接着,对结构单元(a)、(b)、(c)进行说明。
(a)季铵盐型单体单元
形成结构单元(a)的季铵盐型单体为下述通式(化学式1)所表示的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酯或酰胺。该单元是通过结构内的两个以上阳离子而有助于该共聚物的抗静电功能的成分。通过使该共聚物中的该成分为30质量%以上,能够提供充分的抗静电效果。另外,通过使其为70质量%以下,能够抑制水溶性过高,从而防止高湿度条件下发粘。
【化学式1】
结构单元(a)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61
上述式中,A为桥氧基(-O-)或仲胺基(-NH-),R1为氢原子或甲基,R2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或下述通式(化学式2)所表示的2-羟基亚丙基,R3、R4、R5及R6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R7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10的芳烷基,X表示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m表示1~3的整数。R3、R4、R5及R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62
形成所述通式(化学式1)所表示的结构单元(a)的季铵盐型单体能够通过使用下述通式(化学式5)所表示的3-氯-2-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改性剂在聚合前或聚合后对下述通式(化学式3)所表示的(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及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胺单体进行改性而得到。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71
上述式中,A为桥氧基(-O-)或仲胺基(-NH-),R1为氢原子或甲基,R2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或下述通式(化学式4)所表示的2-羟基亚丙基,R3、R4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R3与R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72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73
上述式(化学式5)中,R5及R6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R7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10的芳烷基,X表示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m表示1~3的整数。R5与R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b)疏水性单体单元
形成结构单元(b)的疏水性单体为下述通式(化学式6)所表示的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酯。该单元赋予该共聚物亲油性,它是有助于耐水性及印刷油墨转移性的成分。从兼顾印刷适应性与抗静电性方面考虑,需要与疏水性单体进行共聚。通过使聚合物中的该成分为30质量%以上,从而发挥上述效果。另外,通过使其为70质量%以下,抗静电效果提高。
【化学式6】
结构单元(b)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81
上述式中,R8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9表示碳原子数1~30的烷基、碳原子数7~22的芳烷基或碳原子数5~22的环烷基。
作为构成上述通式(化学式6)所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单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等(甲基)丙烯酸烷酯。
(c)可共聚的其它单体单元
另外,作为根据需要用于共聚的、能够与上述单体(a)成分及单体(b)成分共聚的其它单体单元,可列举:下述通式(化学式7)~(化学式11)所表示的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乙酸乙烯酯等疏水性单体、或乙烯基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酰胺等亲水性单体。这些单体能够作为结构单元(c)而优选地加入季铵盐型共聚物中。该单元使该共聚物的共聚较为容易,并且可调节制备涂覆液时在溶剂中的溶解性。
【化学式7】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91
【化学式8】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392
【化学式9】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401
【化学式10】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402
【化学式11】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403
(共聚)
季铵盐型共聚物能够通过使上述通式(化学式1)所表示的季铵盐型单体结构单元(a)、上述通式(化学式6)所表示的疏水性单体结构单元(b)及能够与它们共聚的上述通式(化学式7)~(化学式11)等单体结构单元(c)共聚而制造。
该季铵盐型共聚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适当地使用公知的聚合方式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例如,能够采用使用自由基引发剂的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
其中,优选的聚合方法为溶液聚合法,该聚合通过将各单体溶解于溶剂,并向其中添加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在氮气流下加热搅拌而实施。溶剂优选为水或甲醇、乙醇、异丙醇、溶纤剂等醇类,另外,也可以将这些溶剂混合使用。作为聚合引发剂,优选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等过氧化物、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戊腈等偶氮化合物。聚合时的单体固体成分的浓度通常情况下为10~60质量%,相对于单体,聚合引发剂的浓度通常情况下为0.1~10质量%。季铵盐型共聚物的分子量能够通过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及量、溶剂使用量、链转移剂等聚合条件而设为任意水平。
作为季铵盐型共聚物的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量出的重均分子量一般在1千~100万的范围内,优选为1千~50万的范围。
(含碱金属盐聚合物)
作为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的另外一例,可列举含碱金属盐聚合物。该含碱金属盐聚物是含有下述通式(化学式12)所表示的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结构单元(d)、上述通式(化学式6)所表示的疏水性单体结构单元(b)及由能够与它们进行共聚的单体构成的结构单元(c),并使这些结构单元共聚而成的含碱金属盐聚合物。作为各结构单元(d)、(b)及(c)的质量比率,(d)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1质量%,优选为20质量%,更优选为3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99质量%,优选为70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另外,(b)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0质量%,优选为30质量%,更优选为4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99质量%,优选为80质量%,更优选为70质量%。另外,(c)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0质量%,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40质量%,优选为2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更具体而言,(d)∶(b)∶(c)的结构单元的质量比率通常情况下为1~99质量%∶0~99质量%∶0~40质量%,优选为20~70质量%∶30~80质量%∶0~20质量%,更优选为30~60质量%∶40~70质量%∶0~10质量%。接着,对结构单元(d)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疏水性单体结构单元(b)及可共聚的单体单元(c)能够使用上述季铵盐型共聚物的项目中所说明的物质。
(d)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单元
形成结构单元(d)的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为下述通式(化学式12)所表示的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酯。该单元是通过结构内的阴离子及碱金属离子而有助于记录层的抗静电功能的成分。通过使记录层中的该成分为1质量%以上,能够提高充分的抗静电效果。另外,通过使其为99质量%以下,能够抑制水溶性过高,从而防止高湿度条件下发粘。
【化学式12】
结构单元(d)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421
上述式中,R10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11表示氢原子、氯原子或甲基,A表示选自下述<1组>的一种连接基团、或选自下述<1组>的一种以上连接基团与选自下述<2组>的一种以上连接基团交替键合而成的连接基团或单键,M表示碱金属离子,n表示1~100的整数。
<1组>任选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6的亚烷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20的亚芳基;
<2组>-CONH-、-NHCO-、-OCONH-、-NHCOO-、-NH-、-COO-、-OCO-、-O-。
作为<1组>的碳原子数1~6的亚烷基,可列举: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丁基、亚戊基、亚己基,它们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但优选为直链状。作为取代基,可列举:羟基、芳基等。作为碳原子数6~20的亚芳基,可列举:亚苯基、亚萘基、亚蒽基等。作为取代基,可列举羟基、烷基等。作为取代有烷基的亚芳基,可列举:亚甲苯基、亚二甲苯基等。
另外,作为选自<2组>的连接基团,能够优选地使用氨酯基或酯基。
作为选自<1组>的一种以上连接基团与选自<2组>的一种以上连接基团交替键合而成的连接基团,可列举:“(选自1组的连接基团)-(选自2组的连接基团)”所表示的连接基团或“(选自1组的连接基团)-(选自2组的连接基团)-(选自1组的连接基团)-(选自2组的连接基团)”所表示的连接基团等。在后者的情况下,两种(选自1组的连接基团)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两种(选自2组的连接基团)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通式(化学式12)中,当n为2以上时,n个R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为相同的情况。N的下限通常情况下为1,优选为2,更优选为3,其上限通常情况下表示100,优选表示50,更优选表示50的整数。更具体而言,n表示1~100的整数,但优选为2~50,更优选为3~50。例如,在R11为氢原子的情况下,n可以选自如下范围内,即其下限通常情况下为10,优选为15,更优选为20,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35,优选为30,更优选为25。更具体而言,n也可以从10~35、优选为15~30、更优选为20~25的范围内选择。另外,在R11为甲基的情况下,n可以选自如下范围内,即其下限通常情况下为1,优选为3,更优选为5,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20,优选为16,更优选为14。更具体而言,n也可以从1~20、优选3~16、更优选5~14的范围内选择。
在上述通式(化学式12)中,M为碱金属,可列举Li、Na、K等,在导电性的观点上,优选使用离子半径较小的Li。
作为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的例子,例如,可列举:(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四亚甲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聚)环氧烷(甲基)丙烯酸酯,但不限定于这些。
另外,在这些具体例中,也可列举:进一步在相当于上述通式(化学式12)的A的部位具有除单键以外的连接基团的环氧烷单体。例如,作为在A处具有氨酯键的化合物,能够使用日本特开平09-113704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导入相当于M的碱金属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通常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碱金属盐与环氧烷单体反应从而使氢氧基末端离子化,由此使其具有由碱金属离子所产生的离子导电性。作为能够优选使用的碱金属盐的例子,可列举:锂、钠或钾的高氯酸盐或它们的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硫氰酸盐物等无机盐。通过将这些无机盐添加入上述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中进行醇盐化,能够获得由碱金属离子所产生的离子导电性。另外,日本特开平09-113704公报中提出了在式1的A处具有氨酯键的醇盐化合物。
作为碱金属离子,如上所述,能够使用锂、钠、钾,其中,最优选为离子半径较小的锂。期望向记录层中添加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以使得碱金属离子浓度的下限优选为0.01质量%,其上限优选为1.00质量%,更优选为0.7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50质量%。更具体而言,期望向记录层中添加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以使得碱金属离子浓度优选为0.01~1.00质量%,更优选为0.01~0.7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1~0.50质量%。通过使碱金属离子浓度为0.01质量%以上,能够获得充分的抗静电效果。另外,通过使其为1.00质量%以下,能够获得抗静电效果,并且抑制与印刷油墨的密合性随金属离子的增加而发生的降低。
(共聚)
含碱金属盐聚合物能够通过使上述通式(化学式12)所表示的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结构单元(d)、上述通式(化学式6)所表示的疏水性单体结构单元(b)及能够与它们共聚的上述通式(化学式7)~(化学式11)等单体结构单元(c)进行共聚而制造。
该含碱金属盐聚合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适当地使用公知的聚合方式中的一种或将它们组合使用,与所述的季铵盐型共聚物同样地,能够采用使用自由基引发剂的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
其中,更优选的聚合方法为溶液聚合法。具体而言,在氮气流下,将用作原料的聚环氧烷化合物单体结构单元(d)、疏水性单体结构单元(b)、可共聚的单体结构单元(c)等单体溶解于惰性有机溶剂,例如,正己烷、正丁醇、2-丙醇、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醋酸乙酯、醋酸异丙酯、醋酸丁酯、四氢呋喃、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丙二醇单乙基醚等,并向其中添加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然后,通常情况下,一边加热至65~150℃一边搅拌,由此实施。聚合时间通常情况下设置为1~24小时。聚合时的单体固体成分浓度通常情况下为10~60质量%,聚合引发剂的浓度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单体为0.1~10质量%。含碱金属盐聚合物的分子量能够通过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及量、溶剂使用量、链转移剂等聚合条件而设为任意水平。
用于共聚的聚合引发剂优选为脂溶性,作为优选的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有机过氧化物、偶氮腈等。作为有机过氧化物,可列举:烷基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芳基过氧化物(二芳基过氧化物)、酰基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物)、芳酰基过氧化物(二芳酰基过氧化物)、过氧化酮、过氧化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酯)、过氧化石炭酸盐、过氧化羧酸酯、过氧化氢、过氧化缩酮、过氧化酯等。作为烷基过氧化物,可列举:二异丙基过氧化物、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叔丁基过氧化氢等。作为芳基过氧化物,可列举:过氧化二异丙苯、枯基过氧化氢等。作为酰基过氧化物,可列举二月桂酰基过氧化物等。作为芳酰基过氧化物,可列举过氧化二苯甲酰等。作为过氧化酮,可列举:甲基乙基酮过氧化物、环己酮过氧化物等。作为偶氮腈,可列举: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丙腈等。
作为含碱金属盐聚合物的分子量,优选为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量出的重均分子量在1万~100万的范围内。如果分子量为1万以上,则该聚合物不易从所形成的涂覆层渗出,因此具有容易得到充分耐水性的倾向。如果分子量为100万以下,则容易与粘结剂成分混溶,因此具有不易产生涂覆缺陷,容易得到均匀的抗静电效果的倾向。
(高分子粘结剂)
记录层也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高分子粘结剂。为了与设有记录层的树脂薄膜层或其它薄膜具有密合性,且提高与印刷油墨的密合性,适当使用该高分子粘结剂。
作为高分子粘结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酰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酰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丙烯酰胺的衍生物、及含噁唑啉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等(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亚乙基亚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改性聚亚乙基亚胺、聚(亚乙基亚胺-尿素)、聚(亚乙基亚胺-尿素)的亚乙基亚胺加成物、多元胺聚酰胺、多元胺聚酰胺的亚乙基亚胺加成物、及多元胺聚酰胺的环氧氯丙烷加成物等聚亚乙基亚胺类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等、以及乙酸乙烯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醚树脂、聚酯树脂、尿素树脂、萜烯树脂、石油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丙烯树脂、缩丁醛树脂、硅树脂、硝酸纤维素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树脂、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等,但并不特意限定于这些。
这些高分子粘结剂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这些高分子粘结剂能够以稀释或分散于有机溶剂或水的方式使用。其中,聚醚氨基甲酸酯、聚酯聚氨酯、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等氨酯树脂、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亚乙基亚胺类聚合物与上述的离子性聚合物类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的适应性(相容性)良好,当混溶并制成涂料时稳定,容易涂覆,故优选。
(颜料粒子)
记录层也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颜料粒子。颜料粒子能够考虑到赋予如下性能而适当选择使用:通过其吸油性提高印刷油墨的定影性、作为体质颜料提高表面的质地及光泽感、作为白色颜料提高白色度、通过提供表面凹凸而提高抗粘连性能、作为紫外线反射材料提高耐光性及耐候性、等等。
作为颜料粒子,使用有机、无机的微粉,作为具体例子,可使用:氧化硅、碳酸钙、煅烧粘土、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硅藻土、丙烯酸系粒子、苯乙烯粒子、聚乙烯粒子、聚丙烯粒子等。颜料粒子的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下。另外,颜料粒子的粒径优选为0.01μm以上,更优选为0.1μm以上。通过使颜料分子的粒径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抑制颜料粒子从所形成的记录层脱落、及伴随脱落而产生的起粉减少。另外,通过使颜料分子的粒径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在记录层表面形成起伏,具有在叠置存储静电吸附层叠片时防止粘连的倾向。颜料粒子在记录层中的含量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其下限优选为0质量%,其上限优选为70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5质量%。更具体而言,颜料粒子在记录层中的含量优选为0~70质量%,更优选为0~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45质量%。通过使颜料粒子的含量在上述范围以下,粘结剂树脂量变充分,从而能够提高记录层的凝集力,改善对树脂薄膜层的粘接力,并且抑制印刷油墨的剥离。
(记录层的成形)
记录层能够如下进行设置,即制备包含上述成分的涂覆溶液,并涂覆于树脂薄膜层等之上,将其干燥并固化,从而设置作为涂覆层的记录层。涂覆时能够利用现有公知的方式及装置。
记录层也能够通过层压设于树脂薄膜层。在该情况下,预先制成设有记录层的另一薄膜,并将其层压加工于树脂薄膜层即可。层压加工能够通过普通的干式层压或熔融层压等方法来进行。
优选的是,在实施后述的带电处理之前,向树脂薄膜层设置记录层。通过记录层所具有的抗静电性能,在带电处理后也能够抑制标签部的记录层面侧的静电吸附力。
(表面电阻率)
通过记录层赋予标签部的单面抗静电性能。记录层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下限优选为1×10-1Ω,更优选为1×106Ω,进一步优选为1×108Ω,其上限优选为9×1012Ω,更优选为9×1011Ω,进一步优选为9×1010Ω。更具体而言,记录层表面的表面电阻率优选为1×10-1~9×1012Ω,更优选为1×106~9×1011Ω,进一步优选为1×108~9×1010Ω。通过使记录层的表面电阻率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能够赋予记录层的侧充分的抗静电性能,从而充分抑制标签部、支承体部或静电吸附层叠片所具有的静电吸附力,对标签部与支承体部进行贴合加工时,能够抑制向辊贴附或片彼此之间粘连等故障,另外,能够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印刷工序中抑制向辊贴附或片彼此之间粘连等故障。另外,即使表面电阻率低于上述范围的下限,性能上也没有问题,但从制造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从能够保持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静电吸附力方面来看,也优选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
(厚度)
记录层的膜厚的下限优选为0.01μm,更优选为0.05μm,进一步优选为0.1μm,特别优选为0.3μm,其上限优选为50μm,更优选为3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特别优选为8μm。更具体而言,记录层的膜厚优选为0.01~50μm,更优选为0.05~30μm,进一步优选为0.1~10μm,特别优选为0.3~8μm。通过使记录层的厚度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能够维持记录层的均匀性,能够维持印刷油墨的密合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发挥抗静电性能。另外,通过使记录层的厚度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抑制标签部的自重,能够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支撑自重,从而抑制从被粘物掉落。
<支承体部>
支承体部是在层叠于标签层的状态下支承标签层的层或层叠体。使用标签部时,能够如压敏粘合标签的剥离纸那样剥离支承体部,并用作由标签部构成的显示物。此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静电吸附力而将支承体部用作显示物。另外,支承体部优选具有挠性。支承体部的挠性能够通过后述的刚度来表示。通常情况下,支承体部具有上述的树脂薄膜层。支承体部优选进一步具有上述的记录层。
支承体部用于在将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用于印刷物的显示等之前,阻止积蓄在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内部的电荷流向外部,且,使静电吸附层叠片容易操作,但不会使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内部的静电吸附力向外部表现出来。即,支承体部是为了保护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并且使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印刷变容易而设置的层。另外,与标签部同样地,支承体部也可以通过从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标签部而用作显示物。
作为支承体部,可以对标签部侧施加后述的带电处理,并经由抓附层使内部积蓄有电荷的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相接触,利用静电吸附使其层叠,从而制成静电吸附层叠片。或者,也可以对支承体部侧施加带电处理,制成内部积蓄有电荷的支承体部之后,经由抓附层使其与标签部相接触,利用静电吸附使其层叠,从而制成静电吸附层叠片。
支承体部优选为通过在其单面具有抗静电性能而使静电吸附层叠片在其双面具有抗静电性能。其结果,作为层叠体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不会向外部显现静电吸附力,从而静电吸附层叠片在运输、存储、印刷等操作时,不易产生向周围贴附或静电吸附层叠片彼此之间粘连等故障,操作性良好。
作为支承体部,考虑到与标签部的静电吸附及赋予抗静电性能,适当选择合成纸、树脂薄膜、纺织布,无纺布等由公知的原材料构成的物品。
支承体部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由双层以上构成的多层结构。支承体部构成为,其单面经由抓附层与标签部接触触从而能够进行静电吸附,另外,其相反面具有抗静电性能,因此,优选为具有多层结构。
在将支承体部制成多层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为组成不同的纸、组成不同的树脂薄膜之间以及纸、合成纸、树脂薄膜等两种以上不同原材料贴合而成的物品,但从减少电荷自标签部的移动的观点考虑,与抓附层接触的面优选为由绝缘性优异的树脂层构成,更优选为具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树脂薄膜层。作为树脂薄膜层,能够使用与上述的树脂薄膜层相同的薄膜层,优选为包含上述的树脂薄膜层中所示例的聚烯烃类树脂、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其中,从使用加工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聚烯烃类树脂。而且,在聚烯烃类树脂中,从绝缘性、加工性、耐化学性、成本等方面考虑,进一步优选为丙烯类树脂。
可以在支承体部上通过印刷设置文字或图像。作为该印刷,能够通过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感热记录印刷、热转印印刷、电子照相印刷等现有公知的方式来实施印刷。优选为对与和标签部接触的一侧的面相反的面实施印刷。
支承体层优选为与抓附层或记录层一体地形成。因此,优选为至少支承体层满足以下所说明的支承体部的刚度、相对介电常数、表面电阻率及厚度,更优选为具有支承体层及抓附层的层叠体满足,进一步优选为具有支承体层、抓附层及记录层的层叠体满足。
(刚度)
与标签部同样地,支承体部优选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支承体部的刚度的下限优选为0.05mN,更优选为0.1mN,进一步优选为0.3mN,其上限优选为10mN,更优选为7mN,进一步优选为4mN。更具体而言,支承体部的刚度优选为0.05~10mN,更优选为0.1~7mN,进一步优选为0.3~4mN。如果刚度为0.05mN以上,则支承体部自身具有硬度,容易操作,能够良好地进行向被粘贴体粘贴的作业,另外,粘贴时不易产生褶皱。另一方面,如果刚度为10mN以下,则即使在粘贴前产生较小的卷曲,也不易从被粘贴体剥离,能够良好地粘贴。
(相对介电常数)
支承体部负责密封电荷,以防止标签部的标签层及抓附层的电荷逃逸至外部。密封该电荷的能力能够通过支承体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支承体部的介电常数ε与真空的介电常数ε0的比(ε/ε0))来表示。支承体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下限优选为1.1,更优选为1.2,进一步优选为1.5,其上限优选为5.0,更优选为4.0,进一步优选为3.0。更具体而言,支承体部的相对介电常数优选为1.1~5.0,更优选为1.2~4.0,进一步优选为1.5~3.0。通过使支承体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抓附层及标签层能够长期保持电荷,具有变得容易维持标签部的静电吸附力的倾向。另外,即使支承体部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上述范围的下限,性能上也没有问题,由于比空气(真空)的相对介电常数低,因此,在目前的技术上,难以获得这样的原材料。能够通过使支承体部由上述树脂构成或在内部形成空隙的加工等,使这样的相对介电常数实现所需的范围。
就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而言,选择适合于测量频率范围的测量法。在测量频率为10Hz以下的情况下,优选使用超低频电桥,在10Hz~3MHz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变电器电桥,在超过1MHz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并行T型电桥、高频西林电桥、Q表、共振法、驻波法、空腔共振法。另外,相对于测量频率的交流信号,也可以使用LCR测试仪等测量,即,测量相对电路部件的电压·电流矢量,并由该值算出静电容量。
作为测量支承体部中所含的树脂薄膜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装置,优选为,能够在平行配置的平板状施加电极与平板状保护电极之间以一定压力夹入样品并施加5V左右的电压,且能够任意选择测量频率的测量装置。根据这样的测量机器,能够通过变更频率而掌握样品的频率依赖性,能够作为适应性使用范围的指标。样品优选为厚度尽可能均匀且表面平滑的样品。若表面状态较差,则在样品与电极之间形成空隙(空气层),从而引起测量值较大的误差。在该情况下,为了使样品与电极完全电接触,优选涂覆或真空沉积银浆等银导电性涂料。作为测量装置的具体例子,可列举: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的“4192ALF IMPEDANCE ANALYZER”、横河电机公司的“LCR测试仪4274A”、日置电机公司的“HIOKI3522LCR HI-TESTER”等。
(表面电阻率)
从减少电荷的移动的观点考虑,支承体部由绝缘性优异的树脂构成,支承体部的与标签部接触的一侧的面的表面电阻率的下限优选为1×1013Ω,更优选为5×1013Ω,进一步优选为1×1014Ω,其上限优选为9×1017Ω,更优选为9×1016Ω,进一步优选为9×1015Ω。更具体而言,支承体部的与标签层接触的一侧的面的表面电阻率优选为1×1013~9×1017Ω,更优选为5×1013~9×1016Ω,进一步优选为1×1014~9×1015Ω。通过使表面电阻率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当支承体部与标签部接触时,标签部的电荷不易通过支承体层逃逸至外部,标签部能够长期保持电荷,从而具有变得容易维持标签部的静电吸附力的倾向。另外,即使表面电阻率超过上述范围的上限值,性能上也没有问题,但从制造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
另一方面,作为支承体部,优选为靠近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外层的面,即和与抓附层接触的一侧的面相反的面具有抗静电性能。由此,支承体部与标签部组合而成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最表面具有抗静电性能。为了赋予支承体部抗静电性能,可列举:设置与用于标签部的记录层相同的物品的方法、或涂覆导电性涂料而设置导电层的方法、或通过直接沉积、转印沉积、沉积薄膜的层压等设置金属薄膜的方法、向构成支承体部的树脂混入抗静电剂的方法等。
在设置混入有抗静电剂的树脂薄膜层的方式中,若不对该薄膜面进行电晕放电表面处理或火焰表面处理,可能不会显示抗静电效果,特别是在拉伸薄膜中,表面处理后的处理面与未处理面的抗静电效果有时大不相同。利用该现象,也可以将混入有抗静电剂的热塑性树脂拉伸而成的物品作为支承体部,并对其单面进行电晕放电等表面处理,从而形成单面具有抗静电性能的单层结构支承体部。
通过上述方法,支承体部的与和标签部接触的一侧的面相反的面,即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最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下限优选为1×10-1Ω,更优选为1×106Ω,进一步优选为1×108Ω,其上限优选为9×1012Ω,更优选为9×1011Ω,进一步优选为9×1010Ω。更具体而言,支承体部的与和标签部接触的一侧的面相反的面的表面电阻率优选为1×10-1~9×1012Ω,更优选为1×106~9×1011Ω,进一步优选为1×108~9×1010Ω。通过使表面电阻率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赋予充分的抗静电性能,抑制向静电吸附层叠片周围粘附及静电吸附层叠片彼此之间粘连,操作性提高。另外,即使表面电阻率低于上述范围的下限,性能上也没有问题,但从制造成本的方面考虑,优选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
(厚度)
支承体部的厚度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其下限优选为20μm,更优选为25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特别优选为35μm,其上限优选为500μm,更优选为400μm,进一步优选为200μm,特别优选为150μm。更具体而言,支承体部的厚度优选为20~500μm,更优选为25~4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200μm,特别优选为35~150μm。通过使支承体部的厚度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当粘合支承体部与标签部时,能够防止电荷经由支承体部的厚度而流出,能够将静电吸附层叠片内的电荷密封,从而维持标签部的静电吸附力。另外,通过使支承体部的厚度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能够抑制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厚度,提供其在印刷工序及裁剪工序中的作业性。
<保护层>
保护层是存在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外表面,从而对存在于内部的层进行保护的层。保护层存在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外表面,从而作为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保护层而发挥功能。另外,保护层存在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外表面,从而作为压敏粘合剂层的保护层而发挥功能。其中,与压敏粘合剂层接触设置的保护层作为剥离片发挥功能,即,在与压敏粘合剂层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保护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力,并且,能够通过从压敏粘合剂层剥除而发挥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力,并经由压敏粘合剂层粘贴于被粘物。从充分发挥保护层的作用的观点考虑,保护层优选设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侧的最外层。
保护层优选为如下层,该层为用于保护存在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内部的层的层,并且具有能够擦除使用白板笔等书写工具所书写的文字及符号的书写内容的面。从赋予上述功能的观点考虑,保护层优选具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树脂薄膜层,更优选具有包含氟树脂薄膜的氟树脂层,该氟树脂薄膜含有氟树脂。经由使用粘合剂或粘接剂所形成的贴合层将预先形成的氟树脂薄膜层叠于标签层,由此能够设置氟树脂层。或者,在作为基材层的热塑性树脂薄膜的一个面上涂覆氟树脂涂料,形成涂布层,并经由使用粘合剂或粘接剂而形成于该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另一面的贴合层,将其层叠于标签层,由此能够设置氟树脂层。或者,将氟树脂涂料直接涂覆于标签层,并在标签层上形成涂布层,由此能够设置氟树脂层。通过使标签层的表面具有氟树脂薄膜或氟涂层,静电吸附层叠片能够获得可擦除书写记录的性能。
或者,在与压敏粘合剂层接触设置的情况下,保护层优选具有后述的剥离片层。
作为用于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例如,可使用: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等氟树脂;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丙烯类树脂、聚甲基-1-戊烯等聚烯烃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改性聚乙烯、马来酸改性聚丙烯等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者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等脂肪族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聚碳酸酯、无规聚苯乙烯、间规聚苯乙烯等。在这些热塑性树脂中,优选使用透明性、耐污染性、耐刮擦性优异的氟树脂、聚烯烃类树脂、含官能团聚烯烃类树脂、热塑性聚酯类树脂。
在热塑性树脂薄膜上未设置涂布层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氟树脂薄膜作为热塑性树脂薄膜来形成氟树脂层。氟树脂薄膜也可以使用市售品,具体而言,可列举:NEOFLON ETFE、NEOFLON PFA、NEOFLON FEP、NEOFLON PCTFE(商品名、大金工业公司制造)、AFLEX、FLUONETFE(商品名、旭硝子公司制造)、Tef zel(商品名,杜邦公司制造)等。
能够用于保护层的氟树脂薄膜的基重的下限优选为0.1g/m2,更优选为0.2g/m2,进一步优选为0.3g/m2,其上限优选为500g/m2,更优选为400g/m2,进一步优选为300g/m2。更具体而言,氟树脂薄膜的基重优选为0.1~500g/m2,更优选为0.2~400g/m2,进一步优选为0.3~300g/m2。若氟树脂薄膜的基重低于上述下限,则有时因厚度变动的影响而导致书写记录擦除性的均匀性变差。另一方面,若氟树脂薄膜的基重超过上述上限,则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自重变大,导致静电吸附层叠片容易从被粘物掉落。
对于氟树脂薄膜,能够通过利用公知的方式对标签层或者与粘合剂或粘接剂触接的面进行表面处理来提高粘接面的密合性。作为表面处理的具体例子,可列举:电晕放电处理、火焰等离子体处理、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等方法,通过利用所需的气体取代处理环境或等离子体的产生源,能够获得更高的密合性。另外,通过利用盐酸、硝酸、硫酸等酸清洗表面也能够改善密合性。
贴合层是由粘合剂或粘接剂等贴合剂构成的层。在这里,粘合剂是指贴合后也能够维持一定程度的粘合性的物质,粘接剂是指贴合后通过固化而失去粘合性的物质。作为构成贴合层的粘合剂或粘接剂,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从目前常用作标签的粘合剂或粘接剂的物质中适当地选择使用任意物质。
作为能够用于保护层的粘合剂,例如,可列举:橡胶类、丙烯酸类、有机硅类、氨基甲酸酯类、乙烯基醚类粘合剂。作为丙烯酸类粘合剂,具有乳液型、溶剂型、热熔融型等,可以使用任意类型。其中,从安全、质量及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乳液型丙烯酸类粘合剂。在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也可以添加增粘剂。作为增粘剂,可列举:松香类树脂、萜烯类树脂、脂肪族类石油树脂、芳香族类石油树脂、氢化石油树脂、苯乙烯类树脂、烷基苯酚树脂等。
作为能够用于保护层的粘接剂,可列举:天然橡胶类、合成橡胶类、丙烯酸类、乙酸乙烯酯类、氰基丙烯酸酯类、有机硅类、氨基甲酸酯类、聚醚类的各种粘接剂。它们能够使用溶剂类、无溶剂类、单组份类、双组份类、紫外线固化型等各种类型。另外,作为粘接剂,也能够使用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各种热熔融粘接剂等。
能够涂覆这些粘合剂或粘接剂,例如,溶剂型、分散型、乳液型等各种溶液状粘合剂或粘接剂,使其干燥固化,从而形成贴合层。该涂覆中能够使用辊涂布机、刮刀涂布机、刮棒涂布机、气刀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反向涂布机、狭缝涂布机(die coater)、模唇涂布机(lip coater)、喷涂机、逗号涂布机(comma coater)等机器。还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平滑化,并经过干燥工序,形成贴合层。
作为涂布层,从书写记录擦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含有氟树脂的氟涂布层。此时,作为氟树脂,例如,可列举:氟烯烃、含氟烷基的烯属不饱和单体等含氟烯属不饱和单体的聚合物、或含氟烯属不饱和单体与可共聚的单体的共聚物。
作为氟烯烃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三氟氯乙烯(CTFE)、四氟乙烯(TFE)、六氟丙烯(HFP)、偏二氟乙烯(VdF)、氟乙烯(VF)等。
作为含有氟烷基的烯属不饱和单体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
CF3(CF2)5CH2CH2OCOC(CH3)=CH2
CF3(CF2)5CH2CH2OCOCH=CH2
CF3(CF2)7SO2N(CH3)CH2CH2OCOCH=CH2
CF3(CF2)7SO2N(CH3)CH2CH2OCOC(CH3)=CH2
CF3(CF2)7SO2N(CH2CH2OCOCH=CH2)2
CF3(CF2)5CH2CH2OCOCH=CH2
CF3(CF2)9(CH2)9OCOCH=CH2
(CF3)2CF(CF2)7CH2CH2OCOCH=CH2
CF3(CF2)9OCOCH=CH2
CF3(CF2)7CON(CH3)CH2CH2OCOC(CH3)=CH2
CF3(CF2)5CON(C3H7)CH2CH2OCOCH=CH2
CF3(CF2)5CH=CH2
CF3(CF2)7CH=CH2
CF(CF3)(CClF2)(CF2)7CONHOCOCH=CH2等。
作为能够与含氟烯属不饱和单体共聚的单体,包括:烯烃类、羧酸乙烯酯类、芳烷基乙烯基醚类、烷基乙烯基醚类、环烷基乙烯基醚类、(甲基)丙烯酸酯类等,作为其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氯乙烯、偏二氯乙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新戊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丁基苯甲酸乙烯酯、环己烷甲酸乙烯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烷基酯、(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丙基乙烯基醚、丁基乙烯基醚、环戊基乙烯基醚、环己基乙烯基醚、苄基乙烯基醚、苯基乙烯基醚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用于氟涂布层的氟树脂也可以使用市售品,具体而言,可列举:LUMIFLON LF200、LF800、LF9716、FE4400、LF700F、LF710F(商品名、旭硝子公司制造)、ASAHI GUARD AG-E060、AG-E100、AG-E400(商品名、旭硝子公司制造)、ZEFFLE GK570、GK580、GK510、SE310、SE800(商品名、大金工业公司制造)、FLUONATE K702、K704、K600(商品名:DIC公司制造)、CEFRALCOAT TBA201(商品名:中央硝子公司制造)等。
也可以根据需要向氟涂布层中添加交联剂。交联剂根据所使用的氟树脂的特性适当选择。例如,在氟树脂具有羟基的情况下,作为交联剂,优选使用异氰酸酯类固化剂、三聚氰胺树脂、硅酸盐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硅烷化合物等。另外,在氟树脂含有羧基的情况下,优选为氨基类固化剂或环氧类固化剂。而且,在氟树脂含有氨基的情况下,作为交联剂,优选使用含羰基固化剂、环氧类固化剂、酸酐类固化剂。
这样的固化剂也能够使用市售品,例如,作为异氰酸酯类固化剂,能够使用CORONATE HX(商品名、日本聚氨酯公司制造)、BAYHYDUR XP7063(商品名、拜耳公司制造)、VESTAGON B1530(商品名,德固赛公司制造)等。
除氟树脂以外,氟涂布层中还可以含有用于提高粘接性的粘结剂成分、用于提高润滑性及书写性的无机和/或有机填料。作为该粘结剂成分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酰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酰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丙烯酰胺的衍生物、及含噁唑啉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等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等、以及烯烃树脂、氯烯烃树脂、马来酸改性烯烃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醚树脂、聚酯树脂、尿素树脂、萜烯树脂、石油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丙烯树脂、缩丁醛树脂、硅树脂、硝酸纤维素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树脂、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等。
作为无机填料,可列举:碳酸钙、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二氧化硅、沸石、滑石、粘土、云母、蒙皂石、玻璃微珠等。
作为有机填料,可列举:丙烯酸系粒子、三聚氰胺粒子、聚烯烃粒子、氨基甲酸酯粒子、聚四氟乙烯粒子等。
优选的是,在氟涂布层中含有优选为30~100%,更优选为50~100%的氟树脂。如果氟树脂的含量低于30%,则有时不能得到充分的书写记录擦除性。
氟涂布层的基重的下限优选为0.1g/m2,更优选为0.2g/m2,进一步优选为0.3g/m2,其上限优选为30g/m2,更优选为20g/m2,进一步优选为10g/m2。更具体而言,氟涂布层的基重优选为0.1~30g/m2,更优选为0.2~20g/m2,进一步优选为0.3~10g/m2。若氟涂布层的基重低于上述下限,则有时因厚度变动的影响会导致书写记录擦除性的均匀性变差。另一方面,若氟涂布层的基重超过上述上限,则有时氟涂布层的干燥及固化变得不均匀、或者氟涂布层中产生裂缝,从而不能发挥期待的性能。
氟涂布层可以直接涂覆而设于标签层,也可以预先涂覆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单面,并以氟涂布层侧为外表面的方式,经由粘合剂或粘接剂层压于标签层。作为该涂覆方式,通过狭缝涂布机、刮棒涂布机、逗号涂布机、模唇涂布机、辊涂布机、棒式涂布机、帘式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喷涂机、刮刀涂布机、反向涂布机、气刀涂布机、滑斗(slidehopper)等来涂覆这些粘合剂或粘接剂。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平滑化,经过干燥工序,形成氟涂布层。
(厚度)
保护层的厚度根据所需性能适当设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在标签层上层叠热塑性树脂薄膜或氟树脂薄膜的情况下,其下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2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其上限优选为500μm,更优选为4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0μm。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500μm,更优选为30~400μm,进一步优选为40~300μm。另外,在标签层上形成涂布层的情况下,保护层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0.1μm,更优选为0.5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其上限优选为50μm,更优选为30μm,进一步优选为20μm。更具体而言,记录层的膜厚优选为0.1~50μm,更优选为0.5~30μm,进一步优选为1~20μm。若保护层的厚度低于上述下限,则有时因厚度变动的影响而导致书写记录擦除性的均匀性变差。另一方面,若氟树脂薄膜的基重超过上述上限,则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自重变大,静电吸附层叠片容易从被粘物掉落。
<剥离片层>
作为剥离片层,能够使用用作剥离纸的常用物品。例如,能够直接使用优质纸或牛皮纸,或对其进行压光处理后使用、或向其上涂覆树脂后使用、或在其上层压塑料薄膜后使用、或对涂布纸、玻璃纸、塑料薄膜等施加有机硅处理或氟处理后使用。
更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在优质纸及牛皮纸等天然纸浆纸的单面或双面层压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类树脂等的塑料薄膜而成的物品、或向其施加有机硅处理而成的物品、以及对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等的塑料薄膜等施加有机硅处理而成的物品。
<压敏粘合剂层>
压敏粘合剂层是通过在标签部的与支承体部不接触的面上设置粘合剂而形成的层。压敏粘合剂层能够通过其胶粘力在一个面上粘接标签部,在另一面上粘接保护层及作为非粘合性印刷物的未图示的印刷片层等。粘合剂的种类及厚度(涂覆量)可以根据显示物所使用的环境、粘接的强度等进行多种选择。
作为可用于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剂,能够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橡胶类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有机硅类粘合剂、具有自粘合性的树脂等,但不特别限定于这些。作为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的粘合剂。作为橡胶类粘合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聚异丁烯橡胶、丁基橡胶及它们的混合物,或者,可列举:向这些橡胶类粘合剂中配合松香酸松香酯、萜烯-苯酚共聚物、萜烯-茚共聚物等增粘剂而成的粘合剂。作为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内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混合物。作为有机硅类粘合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末端具有羟基的有机聚硅氧烷中混合交联剂而成的缩合固化型、或者末端具有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中混合交联剂而成的加成固化型的物质。作为具有自粘合性的树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软质聚氯乙烯等。其中,从透明性、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
这些粘合剂通常情况下包含高分子量的树脂成分,以有机溶剂溶液、分散液或乳液等分散于水中的形式或无溶剂型的形式使用。在使用溶剂型、分散型、乳液型等溶液状态的物质来形成压敏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容易在标签部上直接涂覆或在后述的保护层上涂覆,并干燥固化而形成。该涂覆可以使用辊涂布机、刮刀涂布机、刮棒涂布机、气刀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反向涂布机、狭缝涂布机、模唇涂布机、喷涂机、逗号涂布机等方法。进一步根据需要进行平滑化,经过干燥工序,形成压敏粘合剂层。
另外,在使用无溶剂型的物质来形成压敏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容易使用凹版涂布机、狭缝涂布机等在标签部上直接涂覆热熔融后的粘合剂或在保护层上涂覆热熔融后的粘合剂,或使用挤出机将熔融混炼后的粘合剂挤出为薄膜状,并冷却固化而形成。
在标签部上形成压敏粘合剂层的通常方法为在保护层上涂覆粘合剂而形成压敏粘合剂层,之后向其上层叠标签部,但有时也可以在标签部上直接涂覆粘合剂而形成。另外,可在对标签部进行带电处理之前在标签部上形成压敏粘合剂层,也可以在带电处理之后在标签部上形成压敏粘合剂层。
压敏粘合剂层的基重(涂覆量)没有特别限定,以固体成分量计,其下限通常情况下为3g/m2,优选为10g/m2,其上限通常情况下为60g/m2,优选为40g/m2。更具体而言,以固体成分量计,压敏粘合剂层的基重通常情况下为3~60g/m2的范围,优选为10~40g/m2的范围。
<带电处理>
对标签部的与支承体部接触的一侧的面、及支承体部的与标签部接触的一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施加带电处理,接下来,使支承体部与标签部接触,并静电吸附,从而得到静电吸附层叠片,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包含标签部/支承体部的层叠体。带电处理通过向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内部注入电荷来实施,用于使它们带有静电吸附力。
带电处理没有特别限制,能够根据公知的各种方法来进行。例如,可列举下述方法:成形标签部或支承体部之后,对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表面施加电晕放电或脉冲状高电压;利用电介质保持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双面,并向双面施加直流高电压(电子驻极体化法);向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照射γ射线或电子束等电离射线,从而进行驻极体化(辐射驻极体化法)等。
对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带电处理优选为通过施加电晕放电或高电压的电子驻极体化法来进行。作为电子驻极体化法的优选例子,可列举下述方法:在与直流高压电源相连的施加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固定标签部(间歇式)或使其通过而施加电压(连续式)。在使用本方式的情况下,优选为,作为主电极(施加电极),使用以等间隔配置多个针状物而成的装置或金属丝,作为对电极(接地电极),使用平坦的金属板或金属辊。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电处理优选为直流式电晕放电处理。作为能够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直流式电晕放电处理,使用将针状或丝状的的主电极(施加电极)与平板状或卷筒状的对电极(接地电极)与直流高压电源相连而成的装置。在直流式电晕放电处理中,在对电极上设置标签部或支承体部,向主电极与对电极之间施加直流高电压,通过由此产生的电晕放电,向标签部或支承体部注入电荷。
主电极与对电极的间隔优选为1~50mm,更优选为2~30mm,进一步优选为5~20mm。通过使主电极与对电极的间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稳定地产生电晕放电,通过保持电极之间均匀的距离,沿宽度方向进行均匀的带电处理,从而实施均匀的带电处理。
施加于两电极之间的电压根据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电气特性、主电极与对电极的形状及材质、主电极与对电极的间隔而确定,具体而言,优选为1~100kV,更优选为3~70kV,进一步优选为5~50kV,特别优选为10~30kV。主电极的极性可以为正极性,也可以负极性,但由于使主电极侧为负极性时,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电晕放电状态,故优选。
主电极与对电极的材质从导电性的物质中适当选择,优选为铁、不锈钢、铜、黄铜、钨等金属制或碳制的物质。
通过这些带电处理而被导入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电荷的量依赖于处理时流入主电极与对电极之间的电流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越高,该电流量越多,因此,施加电压优选为设置地较高,但是为不会导致标签部或支承体部介电击穿的程度。
优选的是,对标签部的带电处理优选通过对未设置记录层的树脂薄膜层侧的表面施加上述电晕放电或高电压的方式来进行。记录层具备抗静电性能,如上所述的对表面进行的带电处理所提供的电荷经由记录层向周围逸散的可能性较高,效果不佳。需要指出,在记录层的面与接地侧(金属板或金属辊)接触的情况下,由于对树脂薄膜层侧的表面实施带电处理,因此,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静电吸附层叠片、标签部或支承体部也可以在带电处理后进行除电处理。通过进行除电处理,能够除去过剩的带电量,从而避免在裁剪工序、印刷工序、标签等的加工工序中的故障。这样的除电处理能够使用电压施加式除电器(负离子发生器)或自放电式除电器等公知的方法。这些常用除电器能够除去表面的电荷,但不能除去积蓄于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内部的电荷。因此,不会因除电处理而对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静电吸附力造成较大影响。
<静电吸附层叠片>
静电吸附层叠片是通过经由抓附层使实施带电处理后的标签部与支承体部接触而得到的。在该情况下,通过积蓄于标签部的内部的电荷,与其接触的支承体部发生介电极化,即产生静电极化,从而两者通过静电吸附力而粘接。或者,静电吸附层叠片通过经由抓附层使实施带电处理后的支承体部与标签部接触并静电吸附而得到。在该情况下,通过积蓄于支承体部的内部的电荷,使与其接触的标签部发生介电极化,由此,两者通过静电吸附力而粘接。需要指出,无论利用哪种方法制造,都能够得到同等性能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而且,标签部与支承体部通过抓附层的自粘合力而密合。两者的层叠例如能够如下进行:将标签部或支承体部中的任意一方制成长条状卷,一边将其开卷一边使其通过电极之间进行带电处理,将由另一方制成的长条状卷进行开卷,利用压合辊对两者进行加压粘接。
(作用及效果)
现有的不具有抓附层的静电吸附片仅通过静电吸附力来保持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的密合。但是,仅利用静电吸附力的情况下,对于在剧烈拉动的加工机上进行加工等情况而言并不足够,有时会在标签部与支承体部之间产生浮起或剥离。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中,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经由抓附层而静电吸附。由此,在静电吸附层叠片中,除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的静电吸附力以外,通过抓附层的自粘合力提高了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的静电吸附界面上的密合力。因此,即使在静电吸附层叠片进行二次加工、印刷等处理、或为了运输及存储而卷起来时,也能够防止标签部与支承体部之间因偏移或挠曲而产生浮起或剥离,从而提高了操作性。因此,例如,即使在使用间歇旋转标签印刷机等印刷机向静电吸附层叠片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印刷图案产生偏移等,从而提高印刷精度。
另外,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能够通过从支承体部剥下并粘贴于被粘物而用作显示物。此时,在标签部具有标签层与抓附层,且标签层与抓附层一体地成形的情况下,利用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将标签部贴合于被粘物,因此与现有的通过自粘合力贴合的粘合片或通过静电吸附力贴合的静电吸附片相比,对于被粘物的吸附力(保持力)提高。推测其原因之一在于,如果仅利用显示物与被粘物之间的静电吸附力,则几乎得不到在面的剪切方向上的阻力,而通过使显示物具有抓附层,赋予显示物与被粘物之间防滑性,从而能够大大增加了面方向的抗剪切力。更具体而言,经查明,与显示物不具有抓附层的情况相比,在显示物具有抓附层的情况下,显示物与被粘物之间的吸附力以指数单位提高。
另外,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支承体部能够通过从标签部剥下并粘贴于被粘物而用作显示物。此时,在支承体部具有支承体层与抓附层,且支承体层与抓附层一体地成形的情况下,与标签部同样地,能够通过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将支承体部贴合于被粘物。
另外,作为现有的静电吸附片,在被静电吸附于被粘物之后,将其剥下再次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的情况下,静电吸附界面附近的电荷逸散,因此,随着进行重贴,对被粘物的吸附力降低。另一方面,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通过抓附层的自粘合力而具有即使重贴之后仍维持对被粘物的吸附力的倾向。
而且,标签部及支承体部在使用时,由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所产生的吸附力的持续性也是足够的,能够长时间地在被粘物上用于显示,而且在使用之后,被粘物的表面状态没有变化,能够容易地从被粘物分离,不易产生残胶。
另外,在通过在标签部或支承体部上设置记录层而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最外层设有记录层的情况下,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设有记录层的最表面的表面电阻率为与上述记录层的表面电阻率相同的范围。由此,作为具有具备上述优选表面电阻率的最表面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在标签部或支承体部剥离前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形式下,保持抓附层的较高的静电吸附力,并且赋予双面抗静电性能。由此,静电吸附层叠片向外部的静电吸附力得到抑制,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运输、存储、印刷等操作时,不易向周围贴附、静电吸附层叠片之间也不易贴附,操作性良好。
(记录物)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物能够通过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侧的最表面及支承体部侧的最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实施印刷由此设置印刷信息或外观设计而得到。作为印刷信息或外观设计,包括文字、符号、图形、绘图、图案等,例如,可列举:商品名、厂商名称、销售商名称、原产地、保质期、最佳品尝期限、批号、与使用方法相关的说明、使用注意事项、储存方法、原料名称、内容量、条形码、二维码、用于识别商品的外观设计、标识标志、企业标志、服务标志、回收识别标记、门票、序列号、字符、划线及点、方格等图案等,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这些。这些印刷信息或外观设计也可以适当选择并组合使用。
作为记录物的用途,可示例:POP卡(海报、封条、标签、贴纸、显示器等)、商店指南(宣传册、公司指南、节目单、菜单等)、垫子(餐具垫、桌垫、文具用品等)、手册(职务、作业、操作等各种手册、工序表、时间表等)、图表类(海图、天气图、图表、表格等)、目录、地图(海图、路线图、室外用地图等)、柜台价格表、登山指南、名片、颈部名牌、烹饪食谱、指示板(商场指南、方向·目的地指南等)、日程表、路标(葬礼·房展场所等)、房间标牌、学校记录表、马路标志(禁止擅入、林道作业等)、隔桩、铭牌、日历(带有图片)、简易白板、鼠标垫、包装材料(包装纸、箱、袋等)、杯垫等,这些均可利用。
(印刷)
对于静电吸附层叠片,能够对标签部侧的最表面及支承体部侧的最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如上所述那样实施印刷。作为该印刷,能够使用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记录方式、热敏记录方式、热转印记录方式、电子照相记录方式等现有公知的方法,优选为设计及尺寸容易变更的胶版印刷、喷墨记录方式。而且,作为印刷油墨,能够使用油性油墨、水性油墨以及UV油墨,优选为干燥速度较快的UV油墨。
(被粘物)
与上述记录物相比,作为吸附由标签部或支承体部构成的显示物的被粘物,可示例出:公告牌、告示牌、标志牌、白板、墙壁、屋顶、支柱、门、隔板、底板、储物柜、桌子、架子、窗户(玻璃制、树脂制)、冰箱(金属面、玻璃面、塑料面)、各种机器(工作机、印刷机、成形机等),及车内(汽车、公交车、列车)、船舶内、航空机内的墙面等,它们均可利用。特别是在被粘物的表面的平滑性较高的情况下,与记录物的密合面积增大,得到的静电吸附力也增高,因此能够优选应用。
下面,参考附图,举出特别优选的例子,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进行说明。
[2.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具备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而且,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标签部(1)及支承体部(2)中的至少一层具有抓附层。并且,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经由该抓附层而静电吸附。以下,参考附图,对静电吸附层叠片(i)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1具备标签部(1)11与支承体部(2)21。标签部(1)11具有至少三层,依次为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15。另外,支承体部(2)21至少具有支承体层(D)25。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1中,记录层(A)13、标签层(B)14与抓附层(C)15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1)11。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i)1中,标签部(1)11及支承体部(2)21相对配置,使抓附层(C)15与支承体层(D)25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i)1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C)15与支承体层(D)25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1。使用时,将支承体部(2)21作为剥离片层剥下,并露出抓附层(C)15,使该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由此,标签部(1)11被粘贴于被粘物。以下,对各层进行详细叙述。
<抓附层>
抓附层(C)通过由保持于静电吸附界面(N)的静电电荷所产生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胶粘力)而密合于支承体部(2),使用时,通过该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而吸附于被粘物。
<标签层>
标签层(B)是夹在记录层(A)与抓附层(C)之间而作为标签部(1)的核心部分的层。对标签部(1)实施带电处理时,标签层(B)能够与抓附层(C)一起在内部保持电荷,并通过其静电吸附力将标签部(1)作为显示物粘贴于被粘物。虽然记录层(A)与抓附层(C)层叠于标签层(B)的各个面,但也可以对标签层(B)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改善与这些层的粘接性。
<记录层>
从充分发挥赋予抗静电性能及提高记录适应性这些作用的观点考虑,记录层(A)优选设于标签部(1)侧的最外层。
通过使记录层(A)具有抗静电性能,即使静电吸附层叠片(i)在内部具有电荷的情况下,记录层(A)面的静电吸附力也较低。而且,在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剥离前的状态下,静电吸附层叠片(i)不发挥静电吸附性能。因此,静电吸附层叠片(i)在印刷工序中不易产生向辊贴附或片彼此粘连等故障。
<标签部>
标签部(1)可以通过从静电吸附层叠片(i)剥下支承体部(2)而用作显示物。标签部(1)具有下述特征:可以粘贴于各种被粘物进行显示,当用于显示时,静电吸附力较高,静电吸附力的持续性也足够,能够长期地用于显示,静电吸附力不易受湿度影响,且使用后能够容易地剥下。
<支承体部>
支承体部(2)通过标签部(1)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或自身的静电吸附力层叠于标签部(1)的抓附层(C)侧的面。当使用标签部(1)时,能够如压敏粘合标签的剥离纸那样,剥离支承体部(2)而用作由标签部(1)构成的显示物。此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静电吸附力而将支承体部(2)用作显示物。
在将标签部(1)用于印刷物的显示等之前,支承体部(2)阻止积蓄在标签部(1)内部的电荷流向外部,且使静电吸附层叠片(i)容易操作,但不会使标签部(1)内部的静电吸附力向外部表现出来。即,支承体部(2)是为了保护标签部(1)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并且使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印刷变容易而设置的层。
可以对标签部(1)施加带电处理,并使支承体部(2)与内部积蓄有电荷的标签部(1)的抓附层(C)接触,利用静电吸附使其层叠,从而制成静电吸附层叠片(i)。另外,在支承体部(2)包含与上述标签部(1)相同的树脂薄膜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其实施带电处理,制成内部积蓄有电荷的支承体部(2)之后,使其与标签部(1)的抓附层(C)接触,通过静电吸附使其层叠,制成静电吸附层叠片(i)。
<静电吸附层叠片>
静电吸附层叠片(i)通过使对抓附层(C)实施带电处理后的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接触而得到。在该情况下,通过积蓄于标签部(1)的内部的电荷,与其接触的支承体部(2)发生介电极化,即静电极化,从而两者通过静电吸附力而粘合。或者,静电吸附层叠片(i)通过使实施带电处理后的支承体部(2)与标签部(1)的抓附层(C)接触并静电吸附而得到。在该情况下,通过积蓄于支承体部(2)的内部的电荷,使与其接触的抓附层(C)发生介电极化,由此,两者通过静电吸附力而粘合。需要指出,无论利用哪种方式制造,都能够得到同等性能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而且,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通过抓附层(C)的自粘合力而使两者密合。两者的层叠例如能够如下进行:将标签部(1)或支承体部(2)中的任意一方制成长条状卷,一边将其开卷一边使其通过电极之间而进行带电处理,将由另一方制成的长条状卷进行开卷,利用压合辊对两者进行加压粘接。
(作用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中,具有抓附层(C)的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静电吸附。由此,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中,除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的静电吸附力以外,通过抓附层(C)的自粘合力使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的静电吸附界面(N)上的密合力提高。因此,即使静电吸附层叠片(i)进行二次加工、印刷等处理、或为了运输及存储而卷起来时,也能够防止标签部(1)与支承体部(2)之间因偏移或挠曲而产生浮起或剥离,从而提高了操作性。因此,例如,即使在使用间歇旋转标签印刷机等印刷机向静电吸附层叠片(i)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印刷图案产生偏移等,从而提高印刷精度。
另外,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标签部(1)能够通过从支承体部(2)剥下并粘贴于被粘物而用作显示物。此时,通过标签部(1)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贴合于被粘物,因此,与现有的通过自粘合力贴合的粘合片或通过静电吸附力贴合的静电吸附片相比,对于被粘物的吸附力(保持力)提高。
另外,作为现有的静电吸附片,在被静电吸附于被粘物之后,将其剥下再次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的情况下,静电吸附界面附近的电荷逸散,因此,随着进行重贴,对被粘物的吸附力降低。另一方面,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标签部(1)通过抓附层(C)的自粘合力而具有即使重贴之后仍维持对被粘物的吸附力的倾向。
而且,标签部(1)在使用时,由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所产生的吸附力的持续性也足够,能够长时间地在被粘物上用于显示,且在使用之后,被粘物的表面状态没有变化,能够容易地从被粘物分离,不易产生残胶。
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i)在其上表面设有记录层(A),在其下表面设有支承体部(2)。因此,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侧的最表面的表面电阻率为与记录层(A)的表面电阻率相同的范围。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支承体部(2)侧的最表面的表面电阻率为与支承体部(2)的面的表面电阻率相同的范围。由此,对于具有具备上述优选表面电阻率的最表面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而言,在标签部(1)被剥离前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形式下,保持抓附层(C)的较高的静电吸附力,并且赋予双面抗静电性能。由此,静电吸附层叠片(i)向外部的静电吸附力得到抑制,且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运输、存储、印刷等操作时,不易向周围贴附,静电吸附层叠片(i)之间也不易贴附,操作性良好。
[3.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2具备标签部(1)12与支承体部(2)22。标签部(1)12至少具有双层,即记录层(A)13与标签层(B)14。另外,支承体部(2)22至少具有双层,即抓附层(E)26与支承体层(D)25。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i)2中,记录层(A)13与标签层(B)14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1)12。另外,抓附层(E)与支承体层(D)25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2。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ii)2中,标签部(1)12及支承体部(2)22相对配置,使标签层(B)14与抓附层(E)26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ii)2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标签层(B)14与抓附层(E)26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2。使用时,将支承体部(2)22作为剥离片层剥下,并露出标签层(B)14,使该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由此,标签部(1)12被粘贴于被粘物。另外,从标签部(1)12剥离后的支承体部(2)22可以通过使作为露出面的抓附层(E)26与被粘物接触而粘贴于被粘物。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同样地,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i)2中,标签部(1)12与支承体部(2)22的静电吸附界面(N)32处的密合力因抓附层(E)26的自粘合力而提高。另外,支承体部(2)22的对被粘物的吸附力提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具备标签部(1)11与支承体部(2)22。标签部(1)11具有至少三层,依次为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15。另外,支承体部(2)22至少具有双层,即抓附层(E)26与支承体层(D)25。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中,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1)11。另外,抓附层(E)与支承体层(D)25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2。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中,标签部(1)11及支承体部(2)22相对配置,使抓附层(C)15与抓附层(E)26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C)15与抓附层(E)26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3。并且,使用时,从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剥下支承体部(2)22,使抓附层(C)15及抓附层(E)26露出,使这些露出面与被粘物接触,由此,标签部(1)11和/或支承体部(2)22被粘贴于被粘物。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同样地,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中,标签部(1)11及支承体部(2)22各自对于被粘物的吸附力因抓附层(C)15及抓附层(E)26的自粘合力而提高。而且,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中,通过标签部(1)11与支承体部(2)22彼此经由抓附层(C)15与抓附层(E)26而密合,标签部(1)11与支承体部(2)22的静电吸附界面(N)33处的密合力进一步提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v)4如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1中,支承体部(2)23在和与标签部(1)11静电吸附的面相反的面的一侧进一步具有记录层(F)27。这样一来,支承体部(2)23至少具有双层,即,支承体层(D)25与记录层(F)27。与记录层(A)13同样地,记录层(F)27优选设于静电吸附层叠片(i)1的支承体部(2)23侧的最外层。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同样地,该静电吸附层叠片(iv)4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C)15与支承体层(D)25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4。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v)4中,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1)11。另外,支承体层(D)25与记录层(F)27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3。
除利用静电吸附层叠片(i)1获得的效果以外,静电吸附层叠片(iv)4还具有以下的效果。静电吸附层叠片(iv)4的两面在标签层(B)14及支承体层(D)25的外侧具有记录层(A)13及记录层(F)27。由此,双面的记录适应性提高,印刷等二次加工变得容易,另外,能够赋予双面抗静电性能,从而更有效地防止该片彼此之间贴附或粘连。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5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2中,支承体部(2)24在与和标签部(1)12静电吸附的面相反的面的一侧进一步具有记录层(F)27。这样一来,支承体部(2)24至少具有三层,依次为抓附层(E)26、支承体层(D)25及记录层(F)27。与记录层(A)13同样地,记录层(F)27优选设于静电吸附层叠片(v)5的支承体部(2)24侧的最外层。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i)2同样地,该静电吸附层叠片(v)5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标签层(B)14与抓附层(E)26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5。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5中,记录层(A)13与标签层(B)14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1)12。另外,抓附层(E)、支承体层(D)25及记录层(F)27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4。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v)4同样地,静电吸附层叠片(v)5的双面的记录适应性提高,印刷等二次加工变容易,另外,能够赋予双面抗静电性能,从而更有效地防止该片彼此贴附或粘连。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6如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中,支承体部(2)24在和与标签部(1)11静电吸附的面相反的面的一侧进一步具有记录层(F)27。这样一来,支承体部(2)24至少具有三层,依次为抓附层(E)26、支承体层(D)25及记录层(F)27。与记录层(A)13同样地,记录层(F)27优选设于静电吸附层叠片(vi)6的支承体部(2)24侧的最外层。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同样地,该静电吸附层叠片(vi)6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C)15与抓附层(E)26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6。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6中,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1)11。另外,抓附层(E)、支承体层(D)25及记录层(F)27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4。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v)4同样地,静电吸附层叠片(vi)6的双面的记录适应性提高,印刷等二次加工变容易,另外,能够赋予双面抗静电性能,从而更有效地防止该片彼此的贴附或粘连
[4.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进行说明。以下,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将第二实施方式简称为本实施方式。除部分构成以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的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相同,对于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且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具备标签部(3)、配设于标签部(3)的单面上的第一支承体部(支承体部(2))及配设于标签部(3)的另一面上的第二支承体部(支承体部(4))。进而,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中,标签部(3)及支承体部(2)中的至少一层具有第一抓附层。并且,标签部(3)与支承体部(2)经由该第一抓附层而静电吸附。而且,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中,标签部(3)及支承体部(4)中的至少一层具有第二抓附层。并且,标签部(3)与支承体部(4)经由该第二抓附层而静电吸附。以下,参考附图,对静电吸附层叠片(vii)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如图7所示,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分别具备标签部(3)41、配设于标签部(3)41的单面上的支承体部(2)21a及配设于标签部(3)41的另一面上的支承体部(4)21b。标签部(3)41至少具有七层,依次为抓附层(C)15a、标签层(B)14a、记录层(A)13a、粘接剂层(L)43、记录层(G)13b、标签层(H)14b及抓附层(I)15b。另外,支承体部(2)21a至少具有支承体层(D)25a。另外,支承体部(4)21b至少具有支承体层(J)25b。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抓附层(C)15a、标签层(B)14a、记录层(A)13a、粘接剂层(L)43、记录层(G)13b、标签层(H)14b及抓附层(I)15b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3)41。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支承体部(2)21a及标签部(3)41相对配置,使支承体层(D)25a与抓附层(C)15a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支承体层(D)25a与抓附层(C)15a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1a。另外,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标签部(3)41及支承体部(4)21b相对配置,使抓附层(I)15b与支承体层(J)25b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I)15b与支承体层(J)25b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O)31b。
需要指出,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也可以表述为依次具备静电吸附层叠片(i)1a、粘接剂层(L)43及静电吸附层叠片(i)1b的层叠体。静电吸附层叠片(i)1b及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i)1b的各层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a相同地构成,其具备标签部(6)11b与支承体部(4)21b。另外,标签部(6)至少具有三层,依次为记录层(G)13b、标签层(H)14b及抓附层(I)15b。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具有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是静电吸附层叠片(i)1a及静电吸附层叠片(i)1b这两片以各自的记录层(A)13a、记录层(G)13b的一侧相面对的方式经由经粘接剂层(L)43层叠而成的。
粘接剂层(L)43能够通过其粘合力在一面上粘接静电吸附层叠片(i)1a的记录层(A)13a,在另一面上粘接静电吸附层叠片(i)1b的记录层(G)15b。
设置支承体部(2)21a及支承体部(4)21b作为用于进行保护的剥离片层,以使在抓附层(C)15a或抓附层(I)15b上设置后述的印刷片层之前,使抓附层(C)15a或抓附层(I)15b的自粘合力及静电吸附力不会向外部表现出来。因此,当在抓附层(C)15a或抓附层(I)15b上设置印刷片层时,支承体部(2)21a或支承体部(4)21b如通常的压敏粘合标签的剥离纸那样被剥离并除去。支承体部(4)及支承体层(J)能够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体部(2)及支承体层(D)相同的构件。
在除去支承体部(2)21a及支承体部(4)21b中的任意一方之后,能够经由抓附层(C)15a或抓附层(I)15b将印刷片层粘接于标签部(3)41。由此,得到依次具备印刷片层、标签部(3)41、支承体部(4)21b的层叠体或依次具有支承体部(2)21a、标签部(3)41、印刷片层的层叠体。使用时,将支承体部(2)21a或支承体部(4)21b作为剥离片而从该层叠体剥下,使标签部(3)41的抓附层(C)15a或抓附层(I)15b侧的面露出,并使该露出面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由此作为显示物而粘贴于被粘物。这样一来,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能够被用作贴合于抓附层(C)15a或抓附层(I)15b的印刷片层的安装薄膜。
需要指出,如上所述,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能够表述为将静电吸附层叠片(i)1a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b经由粘接剂层(L)43层叠而成的层叠片。此时,在将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用作上述安装薄膜的情况下,即使当不具备记录层(A)13a及记录层(G)13b时,也会发挥安装薄膜的密合力及吸附力。因此,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可以采用根据需要而设置以上记录层(A)13a及记录层(G)13b的构成。因此,作为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变形例,标签部(3)41也可以具有至少五层,依次为抓附层(C)15a、标签层(B)14a、粘接剂层(L)43、标签层(H)14b及抓附层(I)15b。
另外,从将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用作上述安装薄膜的观点考虑,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只要至少在其双面具备抓附层即可。因此,作为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变形例,标签部(3)41可以至少具有三层,依次为抓附层(C)15a、标签层(B)14a及抓附层(I)15b。
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能够表述为静电吸附层叠片(i)1a、1b这两片与粘接剂层(L)43层叠而成的层叠片,但可以将任意一方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1a、1b替换为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也可以将两方替换为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
另外,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支承体部(2)21a及支承体部(4)21b中的至少一方可以进一步具有图中未示出的记录层作为最外层。
以下,对各层进行详细叙述。
<粘接剂层>
在得到两片静电吸附层叠片(i)与粘接剂层(L)的层叠体的情况下,为了粘接静电吸附层叠片(i)彼此而使用粘接剂。
作为粘接剂,能够使用水性粘接剂、溶剂类粘接剂或者热熔融型粘接剂等粘接剂。能够将这些粘接剂通过涂覆、散布、熔融挤出层压等方法设于至少一个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或记录层(G)侧的面上,并通过与另一个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或记录层(G)侧的面进行湿式层压、干式层压或者熔融挤出层压等通常的方法,由此将两者进行粘接。或也可以经由热熔接性薄膜将静电吸附层叠片(i)彼此粘接。在这些方式中,静电吸附层叠片(i)彼此的粘接强度优异,透明性优异,因此,优选为干式层压法。
作为进行干式层压的情况下的粘接剂,例如,可列举下述粘接剂,即使用现有公知的溶剂,将选自由醚树脂、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尿素树脂、丙烯酸类树脂、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构成的组中的树脂成分溶解、分散、悬浮分散、稀释于其相中,从而具有流动性且能够涂覆的溶液型或乳液型形式的液体粘接剂。
作为醚树脂的例子,可列举聚醚多元醇,该聚醚多元醇是通过使用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双酚A等低分子量多元醇作为引发剂,使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四氢呋喃等氧杂环丙烷化合物聚合而制得。更具体而言,可列举: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等,
作为酯树脂的例子,可列举多元酸与多元醇的脱水反应物。作为多元酸,可列举: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六氢邻苯二甲酸酐等。作为多元酸,也可以使用作为其衍生物的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作为多元醇,可列举: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丙二醇、二丙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氢化双酚A、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2,2,4-三甲基戊烷1,3-二醇、聚乙二醇等。酯树脂通过使用上述多元酸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以及上述多元醇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并使其它们脱水聚合而得到。
作为氨基甲酸酯树脂的例子,可列举:上述的多元醇、醚树脂及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与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物。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可列举: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4-二异氰酸酯-1-1-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环丁烷、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甲基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十二烷二异氰酸酯、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或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异氰酸酯;甲苯-2,4-二异氰酸酯、甲苯-2,6-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3-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间亚苯基二异氰酸酯或者对亚苯基二异氰酸酯、邻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或者对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氯亚苯基-2,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二苯基-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1,3,5-三异丙基苯-2,4-二异氰酸酯、碳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亚甲基聚苯基聚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异氰酸酯;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单体类等。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氨酯树脂的分子量,通过赋予粘合力及稳定性等各种性能,也可以使用通过多元醇改性后的聚异氰酸酯化合物。
作为尿素树脂的例子,可列举:上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与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物。作为胺化合物,可列举: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二亚甲基三胺、三亚甲基四胺、四亚甲基五胺等脂肪族胺;异氟尔酮二胺、二环己基甲烷二胺、甲基环己烷二胺、亚异丙基双-4-环己基二胺、1,4-环己烷二胺等脂环式胺;哌嗪、甲基哌嗪、氨基乙基哌嗪等杂环式胺等。
作为丙烯酸类树脂的例子,可列举以有机过氧化物为聚合引发剂使丙烯酸系化合物聚合而得到的树脂。作为丙烯酸系化合物,可列举:(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丙烯酸类树脂可以通过使用这些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聚合而得到。
作为酰胺树脂的例子,可列举上述的多元酸与上述的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物。
作为环氧树脂的例子,可列举:多元酚类与表氯醇及低分子量环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方反应而得到的聚缩水甘油基醚的单独缩合反应物、及通过多元苯酚类与上述的醚树脂、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尿素树脂、丙烯酸类树脂、酰胺树脂的缩合反应而得到的缩合反应物。
作为多元酚类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双酚A(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B(2,2-双(4-羟基苯基)丁烷)、双酚E(2,2-双(4-羟基苯基)乙烷)、双酚S(2,2-双(4-羟基苯基)砜)、2,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1,1-双(4-羟基苯基)-2-甲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甲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2-苯基乙烷、联苯酚、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酮等双酚类。
这些粘接剂层的涂覆通过狭缝涂布机、刮棒涂布机、逗号涂布机、模唇涂布机、辊涂布机、棒式涂布机、帘式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喷涂机、刮刀涂布机、反向涂布机、气刀涂布机、滑斗(slide hopper)等来进行。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平滑化,经过干燥工序,形成粘接剂层。
通过上述的涂覆方法将上述的粘接剂涂覆于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或记录层(G)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并使其干燥,从而设置粘接剂层(L),接下来,将粘接剂层(L)与另一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或记录层(G)侧的面层叠,利用压合辊(压辊)进行加压粘接,由此能够得到静电吸附层叠片(vii)。
在通过涂覆而设置粘接剂的情况下,粘接剂层(L)的干燥后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0.1μm,更优选为0.2μm,进一步优选为0.5μm,其上限优选为100μm,更优选为50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更具体而言,粘接剂层(L)的厚度优选为0.1~100μm,更优选为0.2~50μm,进一步优选为0.5~25μm。如果粘接剂层(L)的厚度为0.1μm以上,不会因涂覆不均而产生局部没有粘接剂的部位,能够获得均匀且充分的粘合力。另一方面,如果粘接剂层(L)的厚度为100μm以下,则因粘接剂层(L)造成的透光率降低较少,经由标签部(3)观察印刷物等时的可见性优异。
另外,在使用热熔融型粘接剂,通过熔融挤出层压的方式来得到静电吸附层叠片(vii)的情况下,从模头将后述的热熔融型粘接剂挤出为熔融薄膜状,并层压于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或记录层(G)侧的面上的至少一方,接下来,使熔融薄膜与另一静电吸附层叠片(i)的记录层(A)或记录层(G)侧的面层叠,利用压合辊进行加压粘接,从而得到静电吸附层叠片(vii)。
在进行熔融挤出层压的情况下,作为热熔融型粘接剂,可列举: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类树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金属盐(例如,SURLYN(注册商标));氯代聚乙烯、氯代聚丙烯等卤代聚烯烃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缩丁醛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等。
<印刷片层>
如上所述,静电吸附层叠片(vii)也可以在抓附层(C)、(I)的外侧的表面上设置印刷片层。这里所说的印刷片层是指非粘合性的印刷物。
从在抓附层(C)的表面上设有印刷片层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剥离支承体部(4)后的、包含印刷片层与标签部(3)的层叠体可以作为显示物贴合于被粘物。同样地,从在抓附层(I)的表面上设有印刷片层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剥离支承体部(2)后的、包含印刷片层与标签部(3)的层叠体可以作为显示物贴合于被粘物。
印刷片层能够使用通常情况下能够作为印刷物而获得的各种一般的物品。例如,可列举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在优质纸、牛皮纸等天然纸浆纸、合成纸、塑料薄膜的单面或双面实施印刷而获得的印刷物,其中,所述塑料薄膜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类树脂等的塑料薄膜;所述公知的方法为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热敏记录印刷、热转印印刷、电子照相印刷等。
<作用、效果>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标签部(3)41与支承体部(2)21a及支承体部(4)21b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N)31a及静电吸附界面(O)31b上的密合力通过抓附层(C)15a及抓附层(I)15b的自粘合力而提高。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中,能够在作为其露出面的抓附层(C)15a及抓附层(I)15b中的任意一方之上设置印刷片层,并用作安装薄膜。此时,由于通过标签部(3)41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贴合于印刷片层及被粘物,因此,在插装在印刷片层与被粘物之间的情况下,与现有的通过自粘合力或静电吸附力贴合的安装薄膜相比,吸附力提高。
[5.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中,标签部(3)42至少具有五层,依次为标签层(B)14a、记录层(A)13a、粘接剂层(L)43、记录层(G)13b及标签层(H)14b。另外,支承体部(2)22a至少具有双层,即,支承体层(D)25a与抓附层(E)26a。另外,支承体部(4)22b至少具有双层,即,支承体层(J)25b与抓附层(K)26b。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中,标签层(B)14a、记录层(A)13a、粘接剂层(L)43、记录层(G)13b及标签层(H)14b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3)42。另外,支承体层(D)25a与抓附层(E)26a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2a。另外,支承体层(J)25b与抓附层(K)26b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4)22b。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中,支承体部(2)22a及标签部(3)42相对配置,使抓附层(E)26a与标签层(B)14a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E)26a与标签层(B)14a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2a。另外,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中,标签部(3)42及支承体部(4)22b相对配置,使标签层(H)14b与抓附层(K)26b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标签层(H)14b与抓附层(K)26b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O)32b。
在除去支承体部(2)22a及支承体部(4)22b中的任意一方之后,能够经由标签层(B)14a或标签层(H)14b将印刷片层粘接于标签部(3)42。由此,得到依次具备印刷片层、标签部(3)42、支承体部(4)22b的层叠体或依次具备支承体部(2)22a、标签部(3)42、印刷片层的层叠体。使用时,将支承体部(2)22a或支承体部(4)22b作为剥离片而从该层叠体剥下,使标签部(3)42的标签层(B)14a或标签层(H)14b侧的面露出,并使该露出面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由此作为显示物而粘贴于被粘物。这样一来,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能够被用作贴合于标签层(B)14a或标签层(H)14b的印刷片层的安装薄膜。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同样地,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中,标签部(3)42与支承体部(2)22a及支承体部(4)22b之间的静电吸附界面(N)32a及静电吸附界面(O)32b上的密合力通过抓附层(E)26a及抓附层(K)26b的自粘合力而提高。
需要指出,与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同样地,在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中,也可以采用根据需要设置记录层(A)13a及记录层(G)13b的构成。因此,作为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变形例,标签部(3)42可以具有三层,依次为标签层(B)14a、粘接剂层(L)43及标签层(H)14b。
另外,从用作上述安装薄膜的观点考虑,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只要能够与支承体部(2)22a及支承体部(4)22b静电吸附即可。因此,作为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变形例,标签部(3)42可以为具有标签层(B)14a的单层。
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viii)8能够表述为静电吸附层叠片(ii)2a、2b这两片与粘接剂层(L)43层叠而成的层叠片,但可以将任意一方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i)2a、2b替换为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也可以将两方替换为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
[6.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x)9进行说明。以下,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将第三实施方式简称为本实施方式。除部分构成以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1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吸附层叠片(vii)7相同地构成,对于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vii)7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且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x)9具备标签部(5)、配设于标签部(5)的单面上的支承体部(2)及配设于标签部(5)的另一面上的压敏粘合剂层(M)。而且,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标签部(5)及支承体部(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抓附层。并且,标签部(5)与支承体部(2)经由该抓附层而静电吸附。以下,参考附图,对静电吸附层叠片(ix)9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如图9所示,静电吸附层叠片(ix)9分别具备标签部(5)51、配设于标签部(5)51的单面上的支承体部(2)21及配设于标签部(5)51的另一面上的保护层(4)61。标签部(5)51至少具有四层,依次为压敏粘合剂层(M)53、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15。另外,支承体部(2)21具有支承体层(D)25。另外,保护层(4)61具有剥离片层(P)62。需要指出,保护层(4)61也可以具有图中未示出的支承体层(J)来代替剥离片层(P)62,但从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剥离片层(P)62。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压敏粘合剂层(M)53、记录层(A)1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15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5)51。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标签部(5)51及支承体部(2)21相对配置,使抓附层(C)15与支承体层(D)25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ix)9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抓附层(C)15与支承体层(D)25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1。另外,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保护层(4)61与标签部(5)51相对配置,使剥离片层(P)62与压敏粘合剂层(M)53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ix)9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是保护层(4)61与标签部(5)51通过压敏粘合剂层(M)的胶粘力贴合而成。
需要指出,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也可以表述为:在具备标签部(1)11与支承体部(2)21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1中,在记录层(A)13之上进一步具备压敏粘合剂层(M)53。此时,静电吸附层叠片(ix)9在压敏粘合剂层(M)53之上进一步具备保护层(4)61。即,静电吸附层叠片(ix)9至少依次具备保护层(4)61、压敏粘合剂层(M)53、标签部(1)11及支承体部(2)21。
压敏粘合剂层(M)53能够通过其胶粘力在一个面上粘接标签部(5)51,在另一面上粘接保护层(4)61或作为非粘合性印刷物的未图示的印刷片层等。压敏粘合剂层(M)53通过在标签部(5)的未与支承体部(2)接触的面上设置层状粘合剂而形成。
保护层(4)61被设为用于进行保护的剥离片层,以使在压敏粘合剂层(M)53之上设置上述印刷片层之前,使压敏粘合剂层(M)53的自粘合力不会向外部表现出来。因此,当在压敏粘合剂层(M)53上设置印刷片层时,如通常的压敏粘合标签的剥离纸那样被剥离并除去。
在除去保护层(4)61之后,能够经由压敏粘合剂层(M)53将印刷片层粘接于标签部(5)51。由此,得到依次具备印刷片层、标签部(5)51、支承体部(2)21的层叠体。使用时,将支承体部(2)作为剥离片而从该层叠体剥下,使标签部(5)51的抓附层(C)15侧的面露出,并使该露出面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由此作为显示物而粘贴于被粘物。这样一来,静电吸附层叠片(ix)9能够被用作粘接于压敏粘合剂层(M)53的印刷片层的安装薄膜。
需要指出,如上所述,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也能够表述为: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1的记录层(A)13之上进一步具备压敏粘合剂层(M)53的层叠片。此时,在将静电吸附层叠片(ix)9用作上述安装薄膜的情况下,即使当不具备记录层(A)13时,也会发挥安装薄膜的密合力及吸附力。因此,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可以采用根据需要而设置记录层(A)13的构成。因此,作为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变形例,标签部(5)51也可以至少具有三层,依次为压敏粘合剂层(M)53、标签层(B)14及抓附层(C)15。
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ix)9能够表述为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1上设有压敏粘合剂层(M)53的层叠片,也可以将静电吸附层叠片(i)1替换为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iii)3。
另外,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支承体部(2)21及保护层(4)61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进一步具有图中未示出的记录层作为最外层。
<作用、效果>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1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吸附层叠片(ix)9中,标签部(5)51与支承体部(2)21的静电吸附界面(N)31上的密合力通过抓附层(C)15的自粘合力而提高。另外,静电吸附层叠片(ix)9能够在压敏粘合剂层(M)53上设置印刷片层,并用作安装薄膜。此时,由于通过标签部(5)51的静电吸附力及自粘合力贴合于被粘物,因此,在静电吸附层叠片(ix)9插装在印刷片层与被粘物之间的情况下,与现有的通过自粘合力或静电吸附力贴合的安装薄膜相比,吸附力提高。
[7.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10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静电吸附层叠片(x)10中,标签部(5)52至少具有三层,依次为压敏粘合剂层(M)53、记录层(A)13及标签层(B)14。另外,支承体部(2)22至少具有双层,即,抓附层(E)26与支承体层(D)25。在静电吸附层叠片(x)10中,压敏粘合剂层(M)53、记录层(A)13及标签层(B)14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标签部(5)52。另外,抓附层(E)26与支承体层(D)25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支承体部(2)22。
在该静电吸附层叠片(x)10中,标签部(5)52及支承体部(2)22相对配置,使标签层(B)14与抓附层(E)26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x)10具有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通过标签部(5)52与支承体部(2)22静电吸附而具有静电吸附界面(N)32。另外,在静电吸附层叠片(x)10中,保护层(4)61与标签部(5)52相对配置,使剥离片层(P)62与压敏粘合剂层(M)53面对面。并且,静电吸附层叠片(x)10具备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是保护层(4)61与标签部(5)52通过压敏粘合剂层(M)的胶粘力贴合而成的。
在除去保护层(4)61之后,能够经由压敏粘合剂层(M)53将印刷片层粘接于标签部(5)52。由此,得到依次具备印刷片层、标签部(5)52及支承体部(2)22的层叠体。使用时,将支承体部(2)作为剥离片层而从该层叠体剥下,使标签部(5)52的标签层(B)14侧的面露出,并使该露出面静电吸附于被粘物,由此作为显示物而粘贴于被粘物。这样一来,静电吸附层叠片(x)10能够用作粘接于压敏粘合剂层(M)53的印刷片层的安装薄膜。
与静电吸附层叠片(xi)9同样地,在静电吸附层叠片(x)10中,标签部(5)52与支承体部(2)22的静电吸附界面(N)32上的密合力通过抓附层(E)26的自粘合力而提高。
需要指出,与静电吸附层叠片(ix)9同样地,静电吸附层叠片(x)10也可以采用根据需要设有记录层(A)13的构成。因此,作为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变形例,标签部(5)52可以依次具有双层,即,压敏粘合剂层(M)53与标签层(B)14。
【实施例】
以下,使用制备例、制造例、实施例、比较例及试验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以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率、操作等能够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具体例子。需要指出,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下记载的%表示质量%。
[评价方式]
按照下述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对由下述制备例得到的树脂组成物、由制造例得到的标签部及支承体部、以及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从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剥离支承体部后而得到的标签部进行物性评价,确认用途适应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3~表8、表10。
<吸热峰温度>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商品名:DSC6200,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造),按照JISK 7121∶1987,将由下述制备例得到的树脂组成物a~j的样品(约5mg)在230℃的温度下加热5分钟,使其熔融之后,以10℃/分钟的速度降温至30℃,保持30℃3分钟之后,以10℃/分钟的速度升温至230℃,由此获得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如果升温时的该测量温度范围内存在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的谷,则判断具有吸热峰,将吸热峰峰顶温度作为吸热峰温度。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结晶度>
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商品名:FT-IR/2R-410,日本分光公司制造),通过衰减全反射法(钻石棱镜、入射角45°),对于由下述制造例得到的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抓附层侧、或支承体部的支承体层侧的表面,分别测量在998±1cm-1、974±1cm-1、920±1cm-1、731±1cm-1、及720±1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并设为A998、A974、A920、A731、及A720
接着,使用下述(式1),求得等规结晶度(XPP(%))。
XPP(%)=109×(A998-A920)/(A974-A920)-31.4(式1)
另外,使用下述(式2),求得聚乙烯结晶度(XPE(%))。
XPE(%)=100×(A731/A720)(式2)
<表面算术平均粗糙度Ra>
按照JISB0601∶2003,使用三维粗糙度测量装置(商品名:SE-3AK、小坂研究所公司制造)及解析装置(商品名:SPA-11、小坂研究所公司制造),测量由下述制造例得到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或支承体部的支承体层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μm)。
<表面电阻率>
在23℃、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按照JIS K 6911∶2006,使用双环形电极法的电极,测量由下述制造例得到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或支承体部的支承体层侧的表面的表面电阻率(Ω)。另外,在表面电阻率为1×107Ω以上的情况下,按照JIS K 6911∶2006,使用双环形电极法的电极,测量标签部的记录层(A)侧表面的表面电阻率,在表面电阻率低于1×107Ω的情况下,按照JIS K 7194∶1994,通过四探针法,测量求得电阻(R),使该电阻(R)与校正系数F相乘,将乘积作为表面电阻率。
<静摩擦系数及动摩擦系数>
按照JIS K 7125∶1999,使用摩擦系数测试仪(商品名:TR-2、东洋精机公司制造),测量由下述制造例得到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或支承体部的支承体层侧的表面的相对于玻璃板的静摩擦系数及动摩擦系数。
<Gurley刚度>
按照JIS L 1096∶2010,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针对MD方向与TD方向,分别使用Gurley刚度测试仪(商品名:GAS-100、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公司制造),测量由下述制造例得到的标签部或者支承体部的Gurley刚度(mN)。
<静电吸附层叠片印刷时的印刷偏移>
使用间歇旋转标签印刷机,对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上实施多色印刷,如下评价得到的印刷物的各种颜色图案的偏移。具体而言,将静电吸附层叠片用作标签,使用间歇旋转标签印刷机(机器名:LPM-300iT、lintec公司制造)及UV固化型油墨(商品名:UV-161墨、蓝色、红色、黄色、T&K TOKA公司制造),在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记录层(A)上,以100m/min的印刷速度,印刷文字信息、网格线及四色全彩的图案,通过紫外线照射使油墨干燥固化之后,卷绕静电吸附层叠片。根据该印刷期间静电吸附层叠片的状态及印刷后印刷物的状态,按照下述标准,评价印刷偏移。
○:印刷稳定,四种颜色的图案中未见偏移;
△:印刷期间可见标签部与支承体部之间的浮起,但四种颜色的图案中未见偏移;
×:印刷期间可见标签部与支承体部之间的浮起,且各种颜色的图案中可见较大的偏移。
<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抗粘连性>
将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卷绕为卷筒状,在温度40℃、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存储1天。第二天,将该卷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用手从卷筒状抽出片,对于此时能否不会因静电造成片之间贴附(粘连)而顺利地开卷,按照下述标准评价抗粘连性。
○:无剥离声,能够顺利地抽出;
△:有剥离声,但在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的界面未剥离;
×:有较大的剥离声,且在标签部与支承体部的界面上产生剥离。
<标签部的厚度>
从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整个支承体部,得到标签部,按照JIS K 7130∶1999,使用定压厚度测定器(商品名:PG-01J、teclock公司制造),测量该标签部的厚度。
<标签部的内部电荷量>
将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裁剪为15mm×15mm的正方形,用铝箔将其包裹,在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存储24小时。然后,从铝箔中取出,在相同环境下,从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支承体部,得到标签部,将其置于图11中记载的内部电荷量测量装置的程序加热板134上设置的接地电极板132上。在标签部131上,以纵10mm×横10mm的正方形设置厚度5mm的SUS制造的主电极板133与由温度计136监测的热电偶135。
接着,通过热电偶135,以5℃/min的速度,将标签部131从23℃升温至200℃,通过电流表137测量流入主电极板133与接地电极板132之间的电流,通过计算机138每秒记录该测量值,求得测量出的电流值的绝对值的总和,并将测量得到的电流值换算为每平米平均值,从而求得各标签部的内部电荷量(Qs(μC/m2))。
<标签部的吸附力>
将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裁剪为100mm×110mm的尺寸,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存储1天。然后,在相同环境下,从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支承体部,使用图12中示出示意图的吸附力测量装置140,进行吸附力的评价。吸附力测量装置140通过支柱143,将玻璃板142(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约0.023μm的浮法玻璃片)垂直放置,在该状态下保持其的两端。粘贴于该玻璃板142上,使标签部141的抓附层侧的面与玻璃板面相对,且吸附面积为约100mm×100mm,标签部的下端约10mm的宽度从玻璃板的下部突出。接着,在标签部141的下端中央安装宽度19mm的双面夹144,逐一向双面夹144上加挂带有丝线145的10g的砝码146,根据标签部141从玻璃板142上滑落时的砝码146的重量,换算为标签部141的每平米均值(约为标签部141落下时的砝码146的重量的100倍),从而求得标签部的吸附力。
<标签部的密合力>
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将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调湿1天。然后,裁剪为宽度20mm×长度80mm的尺寸,制成试验片。接着,从该试验片的标签部的上部切割长度15mm的部分,并从该试验片的支承体部的下部切割长度15mm的部分,从而制得在该试验片上标签部与支承体部接触的部分的尺寸为宽度20mm×长度50mm的试验片。
接着,将安装于TENSILON万能测试仪(商品名:RTM-250、Orientec公司制造)的5kg专用夹具(东洋baldwin公司制造)的握持部的夹具之间调节为55mm,并在上部的夹具上固定试验片的支承体部,在下部的夹具上固定标签部。随后,以5mm/min的拉伸速度,将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与支承体部沿剪切方向拉伸,测量最大应力(gf),并除以标签部与支承体部接触的部分的面积,从而求得标签部的密合力(gf/cm2)。
<标签部的油墨密合性>
将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存储1天。然后,使用印刷测试仪((株)明制作所公司制造、商品名:RI-III型印刷适应性测试仪),将印刷油墨((株)T&KTOKA公司制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以1.5g/m2的厚度均匀印刷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记录层(A)面,在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株)制造、输出:80W/cm)下,进行UV照射强度为0.04W/cm2的UV照射,从而使印刷油墨干燥固化。
将该印刷后的静电吸附片再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存储1天。然后,在印刷面上粘贴透明胶带(Nichiban(株)制造、商品名:Cellotape(注册商标)CT-18)。接着,按照JAPAN TAPPI No.18-2(内部结合强度试验方法),使用内结合强度测试仪(熊谷理机工业(株)公司制造、商品名),测量锤击时的透明胶带对于油墨的剥离强度(能量衰减量),将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密合强度。并按照下述标准,由该结果评价是否合格。
○:合格密合强度为1.4kg·cm以上;
×:不合格密合强度低于1.4kg·cm。
<标签部的污染性>
将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裁剪为100mm×100mm的尺寸,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存储1天。然后,从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标签部,以标签部的抓附层(C)侧的面与玻璃板面相对的方式,将其贴合于玻璃板(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约0.023μm的浮法玻璃板)上,在温度5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存储1天或7天之后,除去标签部,经过各个天数之后,通过目测确认剥离后的玻璃板的状态,并按照下述标准评价污染度。
◎:经过7天之后,仍没有可见的痕迹残留;
○:经过1天后,没有可见的痕迹残留,经过7天后,具有可见的痕迹残留;
△:经过1天后,虽然具有可见的痕迹残留,但能够用布擦除;
×:经过1天后,具有可见的痕迹残留,但若不使用水或溶剂,则无法除去痕迹残留。
<书写记录擦除性>
使用专用书写工具(plus(株)Stationery Company公司制造、商品名:PVMAR),在由下述实施例、比较例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保护层(4)面上书写文字、线条,存储1周之后,使用专用擦除工具(plus(株)Stationery Company公司制造、商品名:Eraser ER-44369)擦除文字,并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评价。
○:良好(可完全擦除文字)
×:不良(不能擦除文字)
[树脂组成物]
将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制造例中所使用的树脂组成物的原料及其配合比率一并示于表1、表2。在本实施例中,预先以表1、表2中记载的比率混合表1、表2中记载的使用原料后,使用设置为210℃的双轴混炼机,将得到的混合物熔融混炼,接下来,利用设置为230℃的挤出机将熔融物挤压为线料状,冷却之后,利用线料切割机(Strand cutter)切断,制成树脂组成物a~j的颗粒,用于下面的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制造例。
【表1】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951
【表2】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961
[记录层用的涂覆溶液]
将构成静电吸附层叠片的记录层的制备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其配合比率一并示于表3。在本实施例中,如后述的制备例那样,预先将表3中记载的使用原料混合,制成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并适当用于下面的标签部及支承体部的制造例。
【表3】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0971
[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的制备例]
<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的制备例P-1>
将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日本油脂(株)制造、商品名:BLEMMER PE-350)100质量份、高氯酸锂(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20质量份、对苯二酚(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质量份及丙二醇单乙基醚(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400质量份导入装备有搅拌装置、回流冷却管(冷凝器)、温度计及滴液漏斗的四口烧瓶中,对系统内进行氮取代,在60℃反应40小时。向其中添加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5质量份、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5质量份,偶氮二异丁腈(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质量份,在80℃下聚合反应3小时之后,添加丙二醇单乙基醚,并将固体成分调节为20质量%,得到包含重均分子量约为30万、固体成分中的锂浓度为0.6质量%的含碱金属盐聚合物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溶液。
<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的制备例P-2>
将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三菱瓦斯化学(株)制)35质量份、甲基丙烯酸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2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2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25质量份、乙醇150质量份及偶氮二异丁腈(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质量份导入装备有搅拌装置、回流冷却管(冷凝器)、温度计及滴液漏斗的四口烧瓶中,对系统内进行氮取代,在氮气流下,于80℃的温度下聚合反应6小时。接着,加入3-氯-2-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50质量%水溶液85质量份(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再于80℃的温度下反应15小时,然后,一边滴加水,一边蒸馏除去乙醇,得到最终固体成分为20质量%的包含季铵盐型共聚物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溶液。
<高分子粘结剂的制备例P-3>
将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5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50质量份、丙烯酸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35质量份及甲苯(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00质量份投入装备有搅拌机、回流冷却管、温度计及滴液漏斗的四口烧瓶中,氮取代后,将2,2′-偶氮二(异丁腈)(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0.6质量份作为引发剂导入,并在80℃下聚合4小时。得到的溶液为羟值65的含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50%甲苯溶液。接着,向该溶液100质量份中加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新第1氯乙烯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ZESTC150ML)的20%甲基乙基酮溶液30质量份,添加甲基乙基酮(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将固体成分调节为20质量%,得到高分子粘结剂溶液。
<高分子粘结剂的制备例P-4>
向装备有搅拌机、回流冷却器、温度计及氮气导入口的四口烧瓶中导入聚亚乙基亚胺(日本触媒(株)制造、商品名:EPOMIN P-1000)25质量%水溶液100质量份、1-氯丁烷(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0质量份及丙二醇单甲基醚(和光纯药工业(株)制造、试剂)10质量份,在氮气流下搅拌,在80℃的温度下改性反应20小时,接下来,向该溶液中添加水,将固体成分调节为20质量%,得到高分子粘结剂溶液。
[记录层用的涂覆溶液的制备例]
<记录层用的涂覆溶液的制备例1>
一边利用COWLES混合机安静地搅拌甲基乙基酮,一边向其中逐渐少量加入分别计量的表3中记载的颜料粒子,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20质量%之后,提高COWLES混合机的转速并搅拌30分钟,制成颜料分散液。接着,降低COWLES混合机的转速,按照表3中记载的配合比率,依次向该颜料分散液中添加由上述制备例得到的高分子粘结剂溶液P-3、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溶液P-1及表3中记载的固化剂的溶液(利用醋酸乙酯稀释为固体成分20质量%),直接搅拌并混合20分钟。然后,通过100目的过滤器,除去粗粒径物,利用甲基乙基酮进行稀释,使其成为表3中记载的固体成分浓度,得到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制备例1)。
<记录层用的涂覆溶液的制备例2>
按照表3中记载的配合比率,向具备搅拌机的容器中添加表3中记载的高分子粘结剂溶液P-4、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合物溶液P-2及高分子粘结剂溶液P-5,接下来,用水进行稀释,使其成为表3中记载的固体成分浓度,直接搅拌并混合20分钟,得到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制备例2)。
<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的制备例3>
一边利用COWLES混合机平稳地搅拌甲基乙基酮,一边向其中逐渐少量加入分别计量的表3中记载的颜料粒子,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20质量%之后,提高COWLES混合机的转速并搅拌30分钟,制成颜料分散液。接着,降低COWLES混合机的转速,按照表3中记载的配合比率,向该颜料分散液中依次添加由上述制备例得到的高分子粘结剂溶液P-3、及表3中记载的固化剂的溶液(利用醋酸乙酯稀释为固体成分20质量%),直接搅拌并混合20分钟。然后,通过100目的过滤器,除去粗粒径物,利用甲基乙基酮进行稀释,使其成为表3中记载的固体成分浓度,得到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制备例3)。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
按照下面所说明的方式,得到制造例1~21的标签部或支承体部。这些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各物性一并示于表4、表5中。需要指出,在表5的制造例18~20中,作为支承体层的物性,示出了由树脂组成物h形成的层所层叠的一侧的物性。
【表4】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011
【表5】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021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
利用设置为23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j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挤出模头,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35℃,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利用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机分别单独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a与树脂组成物j之后,分别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模头,以片状挤出树脂组成物a并层叠在上面所制备的纵向拉伸5倍的片的一面上,以片状挤出树脂组成物j并层叠在另一面上,得到三层结构的层叠片。
随后,将该层叠片冷却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接着,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层叠片的双面利用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a/j/j)、各层厚度(2μm/76μm/2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由树脂组成物a形成的层相当于抓附层、由树脂组成物j形成的层相当于标签层。
接着,利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1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相同地得到壁厚为2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a/j/j)、各层厚度(3μm/14μm/3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利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3>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2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2相同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a/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3的标签部。在后述的实施例22中,也将该标签部用作具有记录层、支承体层及抓附层的支承体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4>
利用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机,分别独立地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a与树脂组成物j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一台共挤模头,在模头内部层叠之后,将其挤出为片状,利用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
随后,对该未拉伸片的双面利用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80μm的双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a/j)、各层厚度(2μm/78μm)、各层拉伸轴数(未拉伸/未拉伸)〕的层叠片。
在该层叠片中,由树脂组成物a形成的层相当于抓附层,由树脂组成物j形成的层相当于标签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4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5>
与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同样地进行,得到三层结构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向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3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5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6>
与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同样地进行,得到三层结构的层叠拉伸片,不在其上设置记录层而直接作为具有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6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7>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1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a/j/j)、各层厚度(10μm/60μm/10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7的标签部。在后述的实施例3中,也将该标签部用作具有记录层、支承体层及抓附层的支承体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8>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2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2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a/j/j)、各层厚度(14μm/52μm/1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8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9>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b,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b/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9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0>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c,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c/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0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1>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10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0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c/j/j)、各层厚度(10μm/60μm/10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1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2>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1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d,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d/j/j)、各层厚度(2μm/76μm/2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2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3>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12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2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d/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3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4>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12中,变更各挤出机中的树脂组成物的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制造例12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d/j/j)、各层厚度(10μm/60μm/10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0.3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4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5>
使用设置为250℃的三台挤出机,分别独立地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e、树脂组成物h及树脂组成物i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一台共挤模头,在模头内部层叠之后,将其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35℃,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将该纵向拉伸5倍的片冷却至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得到双轴拉伸片。
随后,将该双轴拉伸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双轴拉伸片的双面通过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3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e/h/i)、各层厚度(3μm/24μm/3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双轴/双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由树脂组成物e形成的层相当于抓附层,由树脂组成物h、及树脂组成物i形成的层相当于标签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i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5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6>
使用设置为250℃的三台挤出机,分别独立地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f、树脂组成物h及树脂组成物i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一台共挤模头,在模头内部层叠之后,将其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35℃,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将该纵向拉伸5倍的片冷却至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得到双轴拉伸片。
随后,将该双轴拉伸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双轴拉伸片的双面通过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3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f/h/i)、各层厚度(2μm/26μm/2μm)、各层拉伸轴数(双轴/双轴/双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由树脂组成物f形成的层相当于抓附层,由树脂组成物h、及树脂组成物i形成的层相当于标签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i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6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7>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g,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g/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17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8>
使用设置为25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h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挤出模头,将其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50℃,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将该纵向拉伸5倍的片冷却至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得到双轴拉伸片。
随后,将该双轴拉伸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双轴拉伸片的双面通过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34μm的单层结构〔仅树脂组成物h,层拉伸轴数(双轴)〕的拉伸片。
该拉伸片不具有相当于抓附层(C)的层,仅包含由树脂组成物h形成的标签层,将该拉伸片作为制造例18的标签部。在后述的实施例4中,也将该拉伸片用作具有支承体层的支承体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19>
使用设置为23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j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挤出模头,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35℃,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使用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机,分别独立地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h与树脂组成物j之后,分别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模头,将树脂组成物h挤出为片状并层叠在上述制备的纵向拉伸5倍的片的一面上,将树脂组成物j挤出为片状并层叠在另一面上,得到三层结构的层叠片。
随后,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接着,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层叠片的双面通过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h/j/j)、各层厚度(5μm/70μm/5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全部的层相当于支承体层,不具有相当于抓附层的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及支承体层的制造例19的支承体部。在后述的实施例22中,也将该支承体部用作具有记录层及标签层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0>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h,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h/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全部的层相当于标签层,不具有相当于抓附层的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及标签层的制造例20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1>
使用设置为23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j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挤出模头,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35℃,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使用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机,分别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j之后,分别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模头,分别挤出树脂组成物j为片状并层叠在上面制备的纵向拉伸5倍的片的双面上,得到三层结构的层叠片。
随后,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接着,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层叠片的双面通过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64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j/j/j)、各层厚度(4μm/56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全部的层相当于标签层,不具有相当于抓附层的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拉伸片的一个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1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及标签层的制造例21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2>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b,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m/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2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3>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n,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n/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3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4>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2中、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o,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o/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4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5>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p,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p/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5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6>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2中、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q,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q/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6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7>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2中、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r,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r/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7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8>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s,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s/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8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29>
在上述标签部的制造例3中,将用作抓附层(C)的树脂组成物a变更为树脂组成物t,除此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t/j/j)、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层叠拉伸片的树脂组成物j侧的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标签层及抓附层的制造例29的标签部。
<标签部或支承体部的制造例30>
使用设置为230℃的挤出机,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h之后,提供给设置为250℃的挤出模头,挤出为片状,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却至60℃,得到未拉伸片。将该未拉伸片加热至135℃,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D)拉伸5倍。接着,使用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机,分别熔融混炼树脂组成物h之后,分别提供给设置为250℃的两台挤出模头,分别以片状挤出树脂组成物h并层叠在上面制备的纵向拉伸5倍的片的双面上,得到三层结构的层叠片。
随后,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使用拉幅机烘箱,再次加热至约155℃,沿横向(TD)拉伸8.5倍之后,再加热至160℃进行热处理。接着,将该层叠片冷却至60℃,切开片耳部之后,对该层叠片的双面通过电晕放电实施表面处理,得到壁厚为80μm的三层结构〔各层树脂组成(h/h/h)、各层厚度(4μm/72μm/4μm)、各层拉伸轴数(单轴/双轴/单轴)〕的层叠拉伸片。
在该层叠拉伸片中,全部的层相当于树脂薄膜层,不具有相当于抓附层的层。
接着,使用刮棒涂布机,在拉伸片的一个表面上涂覆在上述记录层的制备例2中得到的用于记录层的涂覆溶液,使涂覆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利用设置为70℃的烘箱干燥30秒之后,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具有记录层及树脂薄膜层的制造例30的支承体层。
[实施例、比较例]
<实施例1>
使用图13中示出示意图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制造装置,制造静电吸附层叠片。首先,从卷筒121抽出制造例1中得到的标签部,通过直流高压电源124对该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a侧的面)实施利用直流式电晕放电的电荷注入处理。电荷注入处理的条件如下:将图13中的丝状电极125与对电极辊126的距离设为1cm,将放电电压设为-15kV。通过接地连接的导辊127引导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后的标签部,并层叠从卷筒122抽出的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此时,以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后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与支承体部的非记录层一侧的面(树脂组成物h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进行层叠。进而,利用压合辊128、129将两者加压粘接,并将其卷绕于卷筒123,由此,得到实施例1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对于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进行后面将详细叙述的评价(印刷时的印刷偏移及抗粘连性),另外,对于从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剥下的显示物(标签部),进行后面将详细叙述的评价(内部电荷量、吸附力、密合力、油墨密合性、污染性)。结果一并示于表6。
<实施例2~17、实施例19、实施例21、实施例22、实施例37~45、比较例3>
在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实施例1中,将制造例1中得到的标签部及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变更为表6中记载的标签部及支承体部,将放电电压变更为表6中记载的放电电压,并对标签部的抓附层侧或标签层侧的面实施了电荷注入处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2~17、实施例19、实施例21、实施例22、实施例37~45、及比较例3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6。
<实施例18>
使用凹版涂布机,以60m/min的速度,在制造例15中得到的标签部的记录层侧的面(与抓附层相反的一侧的面)上涂覆用于干式层压的粘接剂(toyomorton公司制造,使用醋酸乙酯稀释商品名:TM-329及商品名:CAT-18B的等量混合液,使固体成分浓度为33质量%而成),使干燥后的固体成分量为2g/m2(干燥后的厚度2μm),在40℃的烘箱内,使粘接剂干燥10秒,形成粘接剂层。然后,以上述粘接剂层与制造例21中得到的标签部的标签层侧的面(与记录层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的方式,进行连续贴合,利用压合辊将两者压合后卷绕,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多层结构(1/j/j/j/粘接剂/1/i/h/e)的标签部的卷筒。在该标签部(1)中,记录层(A)由最外层的1构成,标签层(B)由j/j/j/粘接剂/1/i/h构成,抓附层(C)由最外层的e构成。
接着,使用图13中示出示意图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制造装置,在上述多层结构的标签部中,对制造例15中得到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e侧的面)实施电荷注入处理。电荷注入处理的条件如下:图13中的丝状电极125与对电极辊126的距离设为1cm,将放电电压设为-25kV。进而,以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后的多层结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的非记录层的一侧(树脂组成物h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进行层叠,利用压合辊129将两者加压粘接,得到实施例18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6。
<实施例20、比较例2>
在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实施例18中,分别使用制造例16中得到的标签部或制造例18中得到的标签部来代替用于材料的制造例15中得到的标签部,得到多层结构的标签部,作为电荷注入处理的条件,使用表6中记载的加工条件的放电电压,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8同样地得到实施例20及比较例2的静电吸附层叠片。需要指出,在实施例20中,在多层结构的标签部中,对制造例16中得到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f侧的面)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及层叠。另外,在比较例2中,在多层结构的标签部中,对制造例18中得到的标签部的标签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h侧的面)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及层叠。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6。
<比较例1>
在上述实施例5中,不实施电荷注入处理,以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a侧的面)与支承体部的支承体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h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进行层叠,利用压合辊(29)将两者加压粘接,得到比较例1的层叠片。
得到的层叠片及显示物(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6。
需要指出,在表中的层结构中,带有下划线部的层表示抓附层。在下面的表中也相同。
【表6】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181
<实施例23>
准备两组实施例3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使用凹版涂布机,以60m/min的速度,在一个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上涂覆用于干式层压的粘接剂(toyomorton公司制造、使用醋酸乙酯稀释商品名:TM-329与商品名:CAT-18B的等量混合液,使固体成分浓度为33质量%而成),使干燥后的固体成分量为2g/m2(干燥后的厚度2μm),在40℃的烘箱内,使粘接剂干燥10秒,形成粘接剂层。然后,以上述粘接剂层与另一静电吸附层叠片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贴合,利用压合辊将两者压合后卷绕,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实施例23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具有支承体部(2)、标签部(3)及支承体部(4)依次静电吸附而成的层叠结构,具有标签部(3)在双面配置抓附层(C)、(I)的多层结构(a/j/j/2/粘接剂层/2/j/j/a)。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7。
<实施例24~30、比较例4>
在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实施例23中,使用表7中记载的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来代替用于材料的实施例3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并如表7中的整体层结构所示,贴合两组静电吸附层叠片,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3同样地得到实施例24~30及比较例4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7。
【表7】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201
<实施例31>
将实施有机硅处理后的玻璃纸(商品名:G7B、王子胶粘公司制造)用作剥离片层,使用逗号涂布机,在其有机硅处理面上涂覆溶剂类丙烯酸类粘合剂(商品名:ORIBAINBPS1109、东洋化学公司制造)100质量份与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商品名:ORIBAIN BHS8515、东洋化学公司制造)3质量份的混合液,使干燥后的固体成分量为25g/m2(厚度25μm),在40℃的烘箱内,使粘合剂干燥10秒,形成压敏粘合剂层。
接着,准备实施例5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以上述压敏粘合剂层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贴合,利用压合辊压合静电吸附层叠片与玻璃纸之后卷绕,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实施例31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具有支承体部(2)、具有压敏粘合剂层(M)的标签部(5)及剥离片层(保护层(4))依次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支承体部(2)与标签部(5)之间静电吸附,并具有标签部(5)与剥离片层通过压敏粘合剂层(M)的胶粘力而贴合而成的层叠结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8。
<实施例32>
与实施例31同样地,在剥离片层上形成压敏粘合剂层。
接着,准备制造例6中得到的标签部,以接触的方式,使上述压敏粘合剂层与标签部的标签层侧(树脂组成物j侧)的面贴合,利用压合辊压合标签部与玻璃纸之后进行卷绕,再于40℃下固化8小时,得到粘合性标签部。
接着,使用图13中示出示意图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制造装置,对上述粘合性标签部的抓附层侧(树脂组成物a侧)的面实施电荷注入处理。电荷注入处理的条件如下:图13中的丝状电极125与对电极辊126的距离设为1cm,将放电电压设为-25kV。进而,以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后的标签部的抓附层侧的面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的非记录层的一侧(树脂组成物h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利用压合辊129将两者加压粘接,得到实施例32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该静电吸附层叠片具有与实施例31相同的层叠结构,支承体部(2)与标签部(5)之间静电吸附,具有标签部(5)与剥离片层(保护层(4))通过压敏粘合剂层(M)的胶粘力贴合而成的层叠结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8。
<实施例33~36、比较例5>
在上述实施例31中,使用表8中记载的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代替用于材料的实施例5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并如表8中的整体层结构所示,进行层叠,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33~36及比较例5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8。
【表8】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231
<实施例46>
对厚度50μm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薄膜(商品名:NEOFLON ETFE,大金工业公司制造)的一面利用直流式的电晕放电实施电荷注入处理。电荷注入处理的条件如下:将放电电压设为-15kV。使用逗号涂布机,在电晕放电表面处理面上直接涂覆单组份溶剂类丙烯酸类强粘合剂(商品名:ORIBAIN BPS5160、东洋化学公司制造),使干燥后的厚度为25μm,并使其干燥,形成贴合层,从而得到薄膜并作为保护层(A)。
接着,准备实施例5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以保护层(A)的贴合层侧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利用压合辊将静电吸附层叠片与保护层(A)加压粘接,得到实施例46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白板)。
实施例46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是在对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进行带电处理并层叠之后,再向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设置保护层(A)而成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0。
<实施例47>
以100∶15的质量比混合氟树脂涂料(商品名:ZEFFLE GK570、大金工业公司制造)与固化剂(商品名:CORONATE HX、日本聚氨酯公司制造),制备用于保护层的涂覆溶液。将该用于保护层的涂覆溶液涂覆于厚度100μm的双轴拉伸PET薄膜(商品名:O300,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一面,使干燥后的涂覆量为2g/m2,使其干燥,形成涂布层。进而,使用逗号涂布机,在薄膜的另一面上直接涂覆单组份溶剂类丙烯酸类强粘合剂(商品名”:ORIBAIN BPS5160、东洋化学公司制造),使干燥后的厚度为25μm,使其干燥,形成贴合层,从而得到薄膜并作为保护层(B)。
接着,准备实施例5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以保护层(B)的贴合层侧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利用压合辊将静电吸附层叠片与保护层(B)加压粘接,得到实施例47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白板)。
实施例47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是在对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进行带电处理并层叠之后,再向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设置保护层(B)而成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0。
<实施例48>
与上述实施例47中得到的用于保护层的涂覆溶液的制备同样地进行,制备了用于保护层的涂覆溶液。使用刮棒涂布机,在实施例5中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上,直接涂覆用于保护层的涂覆溶液,使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使其干燥,作为涂布层而形成保护层(C),从而得到实施例48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白板)。
实施例48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是在对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进行带电处理并层叠之后,再对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设置保护层(C)而成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0。
<实施例49>
在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实施例46中,以保护层(A)的贴合层侧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部的由制备例1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6同样地得到实施例49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白板)。
实施例49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是在对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进行带电处理并层叠之后,进一步对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设置保护层(A)而成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0。
<实施例50>
与上述实施例46中得到的保护层(A)同样地制作保护层(A)。
接着,准备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以保护层(A)的贴合层侧与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利用压合辊将标签部与保护层(A)加压粘接,得到在制造例3的标签部上设置有保护层(A)的静电吸附层叠片。
接着,使用图13中示出示意图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制造装置,制造实施例50的静电吸附层叠片。首先,从卷筒121抽出在上述制造例3的标签部上设有保护层(A)的静电吸附层叠片,通过直流高压电源124,对该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抓附层侧的面(树脂组成物a侧的面)实施利用直流式电晕放电的电荷注入处理。电荷注入处理的条件如下,将图13中的丝状电极125与对电极辊126的距离设为1cm,将放电电压设为-15kV。通过接地连接的导辊127引导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后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并层叠从卷筒122抽出的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此时,以实施电荷注入处理后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的抓附层侧的面与支承体部的非记录层的一侧的面(树脂组成物h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进而,利用压合辊128、129将两者加压粘接,并将其卷绕至卷筒123,从而得到实施例50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白板)。
实施例50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是在制造例3中得到的标签部上设置保护层(A)之后,再进行带电处理并层叠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而成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使用表10。
<比较例6>
在上述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实施例46中,将实施例5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变更为比较例3的静电吸附层叠片,以保护层(A)的贴合层侧与静电吸附层叠片的在制造例20中得到的支承部的由制备例2的涂覆溶液形成的记录层侧的面相接触的方式层叠,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6同样地得到比较例6的静电吸附层叠片(白板)。
比较例6的静电吸附层叠片是在对制造例20中得到的标签部与制造例19中得到的支承体部进行带电处理并层叠之后,再对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设置保护层(A)而成的。
得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标签部的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0。
另外,保护层(A)~(C)的制造例示于表9。
【表9】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271
【表10】
Figure BDA0001939345330001281
符号说明
1~10、1a、1b、2a、2b 静电吸附层叠片
11、11a、12、12a 标签层(1)
11b、12b 标签层(6)
13、13a 记录层(A)
13b 记录层(G)
14、14a 树脂薄膜层(B)
14b 树脂薄膜层(H)
15、15a 抓附层(C)
15b 抓附层(I)
21、21a、22、22a、23、24 支承体层(2)
21b、22b、61 支承体层(4)
25、25a 树脂薄膜层(D)
25b 树脂薄膜层(J)
26 抓附层(E)
26b 抓附层(K)
27 记录层(F)
31、31a、32、32a、33、34、35、36 静电吸附界面(N)
31b、32b 静电吸附界面(O)
41、42 标签层(3)
43 粘接剂层(L)
51、52 标签层(5)
53 压敏粘合剂层(M)
62 剥离片层(P)
201、202、203 静电吸附层叠片
211、212 标签部
213、227、229 记录层
214 标签层
221、222 支承体部
225、228 支承体层
231、232、233、234 静电吸附界面
271、272 抓附层
281、282 保护层
291 压敏粘合剂层

Claims (10)

1.一种静电吸附层叠片,其特征在于,
具备标签层、支承体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标签层与所述支承体层之间的抓附层,
所述抓附层包括选自聚丙烯类树脂及聚乙烯类树脂中的聚烯烃类树脂,
所述标签层与所述支承体层经由所述抓附层而静电吸附,
所述抓附层满足以下的(1)和/或(2)的条件:
(1)所述抓附层含有丙烯类树脂,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所述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920±0.5cm-1、974±0.5cm-1及998±0.5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920、A974、A998时,由下述式1求出的所述抓附层的等规结晶度为20~65%,
等规结晶度(%)=109×(A998-A920)/(A974-A920)-31.4 式1;
(2)所述抓附层含有乙烯类树脂,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所述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731±1cm-1及720±1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731、A720时,由下述式2求出的所述抓附层的聚乙烯结晶度为20%~85%,
聚乙烯结晶度(%)=100×(A731/A720)式2,
但是,在所述抓附层满足(1)及(2)的条件的情况下,当A720/A974小于1.0时,应用(1)的条件,当A720/A974为1.0以上时,应用(2)的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抓附层与所述支承体层之间的第二抓附层,
所述抓附层与所述第二抓附层静电吸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标签层的与配置有所述支承体层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第二支承体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二支承体层之间的第三抓附层,
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二支承体层经由设置于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二支承体层之间的所述第三抓附层而静电吸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在所述标签层的外侧还具备压敏粘合剂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在所述标签层侧或所述压敏粘合剂层侧的最外层还具备保护层。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所述标签层为含有热塑性树脂的层。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所述抓附层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按照JIS B0601∶2003测量出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1μm~1.0μm。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所述抓附层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按照JIS C2151∶2006测量出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3Ω~9×1017Ω。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吸附层叠片,其中,
所述标签层、
所述支承体层、
所述标签层及所述抓附层、或
所述支承体层及所述抓附层的按照JIS L1096∶2010的弯曲恢复性A法、即Gurley法测量出的刚度为0.05mN~10mN。
10.一种显示物,其特征在于,
具备标签层和与所述标签层接触的抓附层,
所述抓附层包含选自聚丙烯类树脂及聚乙烯类树脂中的聚烯烃类树脂,
所述显示物具有静电吸附性,
所述抓附层满足以下的(1)和/或(2)的条件:
(1)所述抓附层含有丙烯类树脂,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所述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920±0.5cm-1、974±0.5cm-1及998±0.5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920、A974、A998时,由下述式1求出的所述抓附层的等规结晶度为20~65%,
等规结晶度(%)=109×(A998-A920)/(A974-A920)-31.4 式1;
(2)所述抓附层含有乙烯类树脂,在将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量所述抓附层表面所得到的731±1cm-1及720±1cm-1的范围内的吸光度的最大值分别设为A731、A720时,由下述式2求出的所述抓附层的聚乙烯结晶度为20%~85%,
聚乙烯结晶度(%)=100×(A731/A720) 式2,
但是,在所述抓附层满足(1)及(2)的条件的情况下,当A720/A974小于1.0时,应用(1)的条件,当A720/A974为1.0以上时,应用(2)的条件。
CN201780042631.1A 2016-07-08 2017-07-07 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Active CN109478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405 2016-07-08
JP2016-136405 2016-07-08
PCT/JP2017/025029 WO2018008755A1 (ja) 2016-07-08 2017-07-07 静電吸着積層シート及び表示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8382A CN109478382A (zh) 2019-03-15
CN109478382B true CN109478382B (zh) 2021-11-16

Family

ID=60912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631.1A Active CN109478382B (zh) 2016-07-08 2017-07-07 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8393B2 (zh)
EP (1) EP3483868A4 (zh)
JP (2) JP6678239B2 (zh)
CN (1) CN109478382B (zh)
AU (1) AU2017293206C1 (zh)
WO (1) WO20180087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9860A (zh) * 2018-01-14 2018-07-27 上海达锦暖通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静电吸附功能的微粘性胶带
CN109031794B (zh) * 2018-10-26 2024-01-30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反射片、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10081965B (zh) * 2019-05-17 2021-04-3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一种驻波波节、波腹定位探测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3061A (en) * 1971-06-11 1974-07-09 Molecular Design Inc Composite barrier film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A1038795A (en) * 1974-03-08 1978-09-19 Paul D. Frayer Composite shee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S50141624A (zh) 1974-05-02 1975-11-14
JP3351666B2 (ja) 1995-10-20 2002-12-03 株式会社中戸研究所 防曇性反射防止膜、光学部品、及び防曇性反射防止膜の製造方法
LU90262B1 (fr) * 1998-07-10 2000-01-11 Lynes Holding Sa Procede d'assemblage temporaire d'un premier substrat avec un second substrat
JP2005280026A (ja) 2004-03-29 2005-10-13 Yupo Corp 剥離性積層体
US20070094904A1 (en) 2005-10-31 2007-05-03 Valerie Frank Self-clinging, easily removed, marking sheet with indica
JP5455459B2 (ja) 2008-06-16 2014-03-26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積層フィルム
JP5436035B2 (ja) 2009-05-12 2014-03-0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静電吸着シート
WO2009154177A1 (ja) 2008-06-16 2009-12-23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静電吸着シート
US8932703B2 (en) * 2010-12-22 2015-01-13 Yupo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adsorbable sheet
JP4988063B1 (ja) 2010-12-22 2012-08-0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透明静電吸着シート
JP4988062B1 (ja) 2010-12-22 2012-08-0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静電吸着シート
JP6144972B2 (ja) 2012-06-22 2017-06-07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静電吸着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静電吸着シートを用いた表示物
CN106393833B (zh) 2012-06-22 2018-10-09 优泊公司 静电吸附片材和使用了其的显示物
JP6363432B2 (ja) 2013-09-04 2018-07-2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静電吸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293206C1 (en) 2020-06-18
AU2017293206A1 (en) 2019-01-24
US20190344535A1 (en) 2019-11-14
AU2017293206B2 (en) 2020-02-06
CN109478382A (zh) 2019-03-15
JP6678239B2 (ja) 2020-04-08
EP3483868A1 (en) 2019-05-15
WO2018008755A1 (ja) 2018-01-11
JP2020073317A (ja) 2020-05-14
US11148393B2 (en) 2021-10-19
JPWO2018008755A1 (ja) 2019-02-28
EP3483868A4 (en) 2020-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86791A1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
EP2865520B1 (en) Electrostatically adsorptive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09154177A1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
JP6363432B2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物
CN109478382B (zh) 静电吸附层叠片及显示物
JP5455459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5436035B2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
JP4988063B1 (ja) 透明静電吸着シート
JP4988062B1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
JP6144972B2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静電吸着シートを用いた表示物
JP6159158B2 (ja) 掲示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掲示シートを用いた表示物
JP6831290B2 (ja) 自己粘着性合成紙
JP2014044413A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記録物ならびに該記録物を用いた表示物
JP6504833B2 (ja) 情報シート、情報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情報表示体
JP2023125987A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
JP2017136705A (ja) 静電吸着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