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5364B - 把持处置器具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置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5364B
CN109475364B CN201680087604.1A CN201680087604A CN109475364B CN 109475364 B CN109475364 B CN 109475364B CN 201680087604 A CN201680087604 A CN 201680087604A CN 109475364 B CN109475364 B CN 1094753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edge portion
ridge
grasping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76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5364A (zh
Inventor
森崎一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5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5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812Surgical forceps with a single pivotal connection
    • A61B17/282Ja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having a long rigid shaft for accessing the inner body transcutaneously in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 e.g. laparosco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812Surgical forceps with a single pivotal connection
    • A61B17/282Jaws
    • A61B2017/2825Inserts of different material in ja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61B2017/320094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performing clamping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059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8/00071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A61B2018/00077Electrical conductivity high, i.e.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059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8/00071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A61B2018/00083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ow, i.e.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273Anchoring means for temporary attachment of a device to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95Cauteriz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99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comb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non-mechanical energy or combining one or more non-mechanical energies with ultrasou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2018/145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 A61B2018/1457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having opposing blades cutting tissue grasped by the jaws, i.e. combined scissors and pli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2018/146Scissors

Abstract

把持处置器具具有钳构件和把持构件,上述钳构件具备具有底面的凹部,上述把持构件具有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脊。把持构件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上述第1位置是把持构件在比预定的旋转轴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钳构件的凹部的底面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把持构件在比旋转轴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凹部的底面的位置。脊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在钳构件的顶端部和基端部之间的区域相对于第1边缘部和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凹部的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Description

把持处置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处置器具。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264565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够协作地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第1把持片和第2把持片。第1把持片具有能够绕相对于轴的长度轴线正交的第1转动轴转动的钳构件和支承于钳构件的把持构件。把持构件以能够相对于钳构件绕与第1转动轴大致平行的第2转动轴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该钳构件。通过把持构件适当地摆动,从而与相对的第2把持片协作,在把持构件和第2把持片之间与生物体组织牢固地密合。
日本特开2008-264565号公报的把持构件暴露相对于把持面而言的背面(包含侧面)。把持构件的背面和钳构件的背面(包含侧面)与把持构件相对于钳构件进行的摆动相应地接近和分离。因此,有可能在把持构件的背面和钳构件的背面之间的边界部分产生间隙。即,间隙有可能暴露在把持片的外表面中的背面。
例如在设为只是利用钳构件使包含把持构件的侧面在内的背面的大致整体不暴露的状态时,能够抑制前述的间隙,但根据把持构件相对于钳构件摆动的摆动状态,有可能仅是钳构件抵接于生物体组织,难以使生物体组织与把持构件的把持面接触。在该情况下,有时难以与相对的第2把持片协作,在把持构件和第2把持片之间与生物体组织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在把持片的背面上暴露间隙的状况、并且在把持生物体组织时不论把持构件的摆动状态如何都能够使把持构件的把持面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把持处置器具。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把持处置器具包括:钳构件,其具备沿着由顶端部和基端部限定的长度轴线并列设置的第1边缘部和第2边缘部、以及具有在所述第1边缘部和第2边缘部之间形成的底面的凹部,该钳构件在所述基端部能够绕与所述长度轴线正交的第1旋转轴转动;以及把持构件,其在比所述第1旋转轴靠顶端侧的位置以能够绕第2旋转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钳构件的所述凹部,该把持构件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上述第1位置是所述把持构件在比所述第2旋转轴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所述把持构件在比所述第2旋转轴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位置,该把持构件具有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脊,上述脊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的任一个转动范围内,在所述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基端部之间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1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的末端执行器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从杆构件的处置部侧观看把持片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将把持片分离为钳构件和把持构件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将把持片分离为钳构件和把持构件的状态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钳构件的5B-5B线的剖视图。
图5C是沿着图5A中的钳构件的5C-5C线的剖视图。
图5D是沿着图5A中的钳构件的5D-5D线的剖视图。
图5E是沿着图5A中的把持构件的5E-5E线的剖视图。
图5F是沿着图5A中的把持构件的5E-5E线的剖视图的变形例。
图6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沿着把持片的钳构件的长度轴线将把持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的中立状态的概略图。
图6B是沿着图6A中的把持片的6B-6B线的剖视图。
图6C是沿着图6A中的把持片的6C-6C线的剖视图。
图6D是沿着图6A中的把持片的6D-6D线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使把持构件的背面在比第2转动轴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把持片的钳构件的凹部的底面的第1位置的概略图。
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把持片的7B-7B线的剖视图。
图7C是沿着图7A中的把持片的7C-7C线的剖视图。
图7D是沿着图7A中的把持片的7D-7D线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使把持构件的背面在比第2转动轴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把持片的钳构件的凹部的底面的第2位置的概略图。
图8B是沿着图8A中的把持片的8B-8B线的剖视图。
图8C是沿着图8A中的把持片的8C-8C线的剖视图。
图8D是沿着图8A中的把持片的8D-8D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6A中的把持片的6B-6B线的剖视图的变形例。
图10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末端执行器的概略性的侧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沿着把持片的钳构件的长度轴线将把持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的中立状态的概略图。
图11B是沿着图11A中的把持片的11B-11B线的剖视图。
图11C是沿着图11A中的把持片的11C-11C线的剖视图。
图11D是沿着图11A中的把持片的11D-11D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把持构件的背面在比第2转动轴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把持片的钳构件的凹部的底面的第1位置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使把持构件的背面在比第2转动轴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把持片的钳构件的凹部的底面的第2位置的概略图。
图14A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沿着把持片的钳构件的长度轴线将把持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的中立状态的概略图。
图14B是沿着图14A中的把持片的14B-14B线的剖视图。
图14C是沿着图14A中的把持片的14C-14C线的剖视图。
图14D是沿着图14A中的把持片的14D-14D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中沿着把持片的钳构件的长度轴线将把持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的中立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D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的图。图2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看末端执行器10的状态。图3表示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的处置面(把持区域)25侧观看把持片21的状态。
如图1所示,把持处置器具1包括外壳2、轴3、转换器单元5以及杆构件6。轴3具有作为中心轴线的长度轴线C。轴3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
外壳2能够被保持,其连结于轴3的基端侧。外壳2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外壳主体7和从外壳主体7沿着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的把手8。此外,在外壳2安装有能够转动的手柄11。手柄11以向外壳2安装的安装位置作为中心而相对于外壳2转动,而使手柄11相对于把手8张开或者闭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11位于比把手8靠顶端侧的位置,而且手柄11相对于把手8进行的张开动作和闭合动作的移动方向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手柄11设在相对于把手8而言的基端侧。此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手柄11和把手8以长度轴线C作为中心而彼此设在相反的那一侧,手柄11相对于把手8进行的张开动作和闭合动作的移动方向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构件(旋转旋钮)12从顶端侧安装于外壳主体7。轴3从顶端侧插入到旋转构件12的内部。轴3相对于旋转构件12固定,其能够与旋转构件12一起相对于外壳2绕长度轴线C旋转。
杆构件(探头)6能够传递超声波振动,其从外壳2的内部穿过轴3的内部沿着长度轴线C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在杆构件6的顶端部设有处置部(杆处置部)13。杆构件6以处置部(杆侧把持片)13从轴3的顶端朝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贯穿于轴3。
图1所示的转换器单元5包括转换器壳15和未图示的超声波转换器。转换器壳15从基端侧安装于外壳主体7。超声波转换器配置在转换器壳15的内部。超声波转换器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在外壳主体7的内部,超声波转换器从基端侧连接于杆构件6。超声波转换器例如借助线缆17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连接于能量控制装置(未图示)。也可以是,线缆17从外壳2伸出。
在外壳2安装有操作按钮18。利用操作按钮18输入从能量控制装置输出电能的操作。在利用操作按钮18输入操作时,借助线缆17的内部的电布线(未图示)等从能量控制装置向超声波转换器供给作为电能的例如预定的频率的交流电力。由此,在转换器单元5的转换器壳15内的超声波转换器中产生超声波振动。在超声波转换器产生的超声波振动在杆构件6中从基端侧被传递到顶端侧。而且,超声波振动被传递到杆构件6的处置部13。超声波转换器和杆构件6通过传递超声波振动而以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某个频率进行振动。此时,杆构件6的振动方向和超声波转换器的振动方向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替代操作按钮18而设有相对于把持处置器具1独立的脚踏开关等、或者除了操作按钮18之外还设有相对于把持处置器具1独立的脚踏开关等。
如图2所示,在轴3的顶端部配设有把持片(钳构件侧把持片)21。把持片21具有钳构件(支承构件)31和把持构件61。
钳构件31以能够绕与长度轴线C正交的第1转动轴S1转动的方式安装。第1转动轴S1也与钳构件31的后述的长度轴线L正交。在与轴3的轴线同一个轴上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有可动构件3a。可动构件3a既可以位于轴3的内侧,也可以位于外侧。可动构件3a的顶端部连结于钳构件31的基端部。可动构件3a朝向基端侧延伸设置至图1所示的外壳2的内部。在外壳主体7的内部,手柄11连结于可动构件3a。通过手柄11相对于把手8张开或者闭合,从而可动构件3a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通过可动构件3a移动,从而借助可动构件3a对钳构件31作用驱动力,钳构件31以轴3的顶端部的第1转动轴S1作为中心而转动。由此,把持片21相对于处置部13张开或者闭合。通过把持片21和处置部13之间闭合,从而能够在把持片21和处置部13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另外,把持片21的张开方向和闭合方向与长度轴线C交叉。此外,在把持片21和处置部13之间闭合的状态下,把持片21的长度方向(长度轴线L)与轴3的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处置部13和把持片21形成末端执行器10。在末端执行器10中,把持片21能够相对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开闭。此外,末端执行器10、即把持片21和杆构件6的处置部13能够与旋转构件12和轴3一起相对于外壳2绕长度轴线C旋转。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未设置旋转构件12而轴3、末端执行器10(把持片21和杆构件6的处置部13)不相对于外壳2绕长度轴线C旋转的结构。
在此,将与图2所示的长度轴线C交叉(大致垂直)且与把持片21的张开方向和闭合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设为末端执行器10的宽度方向。杆构件6的处置部13包括与把持片21相对的处置面(处置部相对面)25和朝向与处置面25相反的那一侧的背面(处置部背面)27。处置面25可用作在与后述的把持面73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区域。具体地讲,处置面25与垫构件67相对,在该处置面25与垫构件67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处置面25在其顶端部具有相对于长度轴线C倾斜的处置部倾斜面28。处置部倾斜面(杆侧倾斜面)28随着朝向顶端侧而以朝向处置部13的背面27侧的状态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置部倾斜面28形成处置部13的处置面25的顶端,其从处置面25的顶端朝向基端侧延伸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置部13在其顶端部具有弯曲延伸设置部(杆弯曲部)29,该弯曲延伸设置部(杆弯曲部)29以在末端执行器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长度轴线C弯曲的状态延伸设置。另外,优选的是,处置部倾斜面28形成在比弯曲延伸设置部(杆弯曲部)29靠处置部13的顶端侧的位置。
图4是表示使把持片21的钳构件31和把持构件61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使把持片21的钳构件31和把持构件61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B~图5D分别是图5A中所示的位置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把持片21在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之间限定与长度轴线C不同的长度轴线L。这里的长度轴线L与后述的第2转动轴S2正交。如图3~图5D所示,把持片21包括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相对的相对面35和朝向与相对面35相反的那一侧的背面(把持片背面)37。在把持片21中,相对面35朝向把持片21闭合的一侧,背面37朝向把持片21张开的一侧。另外,背面37包含把持片21的侧面。
钳构件31具有由例如金属形成的钳构件主体(支承构件)41。钳构件主体41在把持片21中的、从基端部21b到顶端部21a的整个范围内延伸设置。钳构件主体41在基端部21b具有转动支承部42。转动支承部42利用图2所示的转动销42a以能够相对于轴3绕第1旋转轴S1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轴3。此外,转动支承部42在处于与第1旋转轴S1不同的位置的连结部43连结于可动构件3a的顶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制的罩44利用例如嵌入成形而与钳构件主体41一体化。因此,钳构件31在处于与后述的凹部47的底面48相反的那一侧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罩44,该罩44具有电绝缘性。罩44密合于钳构件主体41的外表面的大部分。因此,在把持片21的背面37等中,钳构件主体41的外表面的大部分不暴露于把持片21的外部,把持片21的背面37的大部分由罩44形成。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罩44是相对于钳构件主体41独立的构件、在钳构件主体41的外表面安装有罩44的结构。此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替代使罩44密合于钳构件主体41的外表面,而对钳构件主体41的外表面实施树脂涂覆。此外,既可以由陶瓷材料、橡胶材料形成罩44,也可以对钳构件主体41的外表面实施陶瓷涂覆。
如图4、图5B~图5D所示,钳构件31形成为在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大致半管形状。因此,钳构件31包括沿着长度轴线L并列设置的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以及形成在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之间的凹部47。另外,第1边缘部46a的顶端侧部分和第2边缘部46b的顶端侧部分借助将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46c相连接。连接部46c保护把持构件61的后述的第1脊R1的顶端81a和第2脊R2的顶端83a之间的顶端区域61a的顶端侧。第1边缘部46a、第2边缘部46b及连接部46c形成为把持片21的相对面35的一部分。第1边缘部46a、第2边缘部46b及连接部46c形成为罩44的一部分。
凹部47朝向把持片21张开的一侧凹入,且具有底面48。凹部47的底面48与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同样沿着长度轴线L从基端部21b朝向顶端部21a延伸设置。凹部47的底面48是与钳构件31的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的面。在此,对凹部47的底面48形成为钳构件主体41的一部分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形成为罩44的一部分。末端执行器10的宽度方向上的钳构件31的中央位置从凹部47的顶端到凹部47的基端为止连续地位于凹部47。钳构件31在包含连接部46c在内的顶端部21a的附近具有弯曲延伸设置部49。弯曲延伸设置部49在宽度方向上弯曲成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的弯曲延伸设置部29相对的状态。钳构件31以凹部47的顶端部也在末端执行器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钳构件31的长度轴线L弯曲的状态延伸设置。因此,把持片21的长度轴线L以在钳构件31的顶端部21a在末端执行器10的宽度方向上弯曲的状态延伸设置。
钳构件31具有供把持构件61借助图2和图3所示的支承销62a(第2转动轴S2)安装的转动支承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销62a(第2转动轴S2)与第1转动轴S1平行或者大致平行。支承销62a(第2转动轴S2)例如也可以配设于弯曲延伸设置部49。在该情况下,支承销62a(第2转动轴S2)既可以与第1转动轴S1平行或者大致平行,也可以处于相对于第1转动轴S1扭转的位置。
把持构件61具有把持构件主体66和垫构件67。
把持构件主体66由例如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其在把持片21中从基端部21b到顶端部21a的整个范围内延伸设置。此外,把持构件主体66在其顶端部与钳构件31的弯曲延伸设置部49同样具有弯曲延伸设置部68。因此,把持构件主体66的顶端部以在末端执行器10的宽度方向上弯曲的状态延伸设置。
把持构件61以插入到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状态支承于钳构件31。把持构件61在相对于1对倾斜面71a、71b而言的背面74侧具有转动支承部75。把持构件61的转动支承部75在比第1旋转轴S1沿着长度轴线L靠顶端侧的位置以能够绕与第1旋转轴S1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第2旋转轴S2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钳构件31的凹部47。具体地讲,把持构件61的转动支承部75借助转动销62a支承于钳构件31的转动支承部62。因此,把持构件61能够相对于钳构件31摆动。另外,虽进行了上述的说明,但也优选的是,第2转动轴S2处于相对于第1转动轴S1扭转的位置。
如图4和图5E所示,把持构件主体66作为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面而具有1对倾斜面71a、71b。在1对倾斜面71a、71b之间安装有垫构件67。即,在把持构件主体66安装有垫构件67。优选的是,垫构件67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弹性。垫构件67由尽可能地抑制了由其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之间的摩擦引起的磨损、具有耐热性的材料形成。还优选的是,垫构件67具有电绝缘性。因此,也优选的是,垫构件67由橡胶材料、陶瓷材料等形成。垫构件67在1对倾斜面71a、71b之间具有与图2所示的处置部13的处置面25相对的相对面72。而且,垫构件67的相对面72与把持构件主体66的1对倾斜面71a、71b协作地形成把持片21的把持面73。
在把持构件61的垫构件67的相对面72的顶端部形成有相对于把持片21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垫倾斜面72a。垫倾斜面72a随着朝向顶端侧而以朝向把持片21闭合的一侧的状态倾斜。即,垫倾斜面72a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朝向处置部13侧。垫倾斜面72a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的处置部倾斜面28相对。而且,在垫构件67的相对面72抵接于处置部13的处置面25的状态下,垫倾斜面72a抵接于处置部倾斜面28。优选的是,在垫构件67抵接于处置部13的状态下,垫倾斜面72a与处置部倾斜面28大致平行。此外,垫倾斜面72a与相对面72的除垫倾斜面72a之外的部位相比向处置部13侧突出。
如图4、图5A及图5E所示,把持构件主体66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脊R(R1、R2)。脊R具有形成为接近第1边缘部46a且在第1边缘部46a并列设置的状态的第1脊(第1齿尖棱线)R1和形成为接近第2边缘部46b且在第2边缘部46b并列设置的状态的第2脊(第2齿尖棱线)R2。第1脊R1和第2脊R2分别形成咬住生物体组织而防止相对于生物体组织打滑的齿。第1脊R1与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相邻。第2脊R2与钳构件31的第2边缘部46b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相邻。
在此,比第1脊R1的顶端81a和第2脊R2的顶端83a靠顶端侧的区域使用于在利用垫构件67的垫倾斜面72a和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的处置部倾斜面28形成的末端执行器10的顶端部夹住(抓住)生物体组织的情况。因此,优选的是,第1脊R1的顶端81a和第2脊R2的顶端83a处于比把持构件61的最靠顶端的顶端区域(顶端部)61a靠基端侧的位置。比第1脊R1的基端81b和第2脊R2的基端83b靠基端侧的区域可以说应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优选的是,第1脊R1的基端81b和第2脊R2的基端83b处于比把持构件61的最靠基端的基端区域(基端部)61b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咬住生物体组织的齿(第1脊R1和第2脊R2)由从把持构件61的顶端到基端的几乎整个区域形成,但不必全部形成。
第1脊R1在其顶端81a和基端81b之间的区域具有多个第1齿尖区域82a和形成在第1齿尖区域82a之间且与第1齿尖区域82a相比朝向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凹入的第1凹状区域82b。第2脊R2在其顶端83a和基端83b之间的区域具有多个第2齿尖区域84a和形成在第2齿尖区域84a之间且与第2齿尖区域84a相比朝向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凹入的第2凹状区域84b。第1凹状区域82b和第2凹状区域84b起到钓钩的回弯这样的作用。因此,通过形成第1凹状区域82b和第2凹状区域84b,从而能够更牢固地把持生物体组织。
在此,把持构件61能够在沿着钳构件31的长度轴线L的中立位置(参照图6A)、自钳构件31的长度轴线L偏移的第1位置(参照图7A)和第2位置(参照图8A)之间的转动范围内摆动。
如图6A~图6D所示,在把持构件61与钳构件31的长度轴线L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中立位置(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中间的位置),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在其与凹部47的底面48之间具有间隙而与该底面48分开,不与底面48接触。
在图7A所示的第1位置,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的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凹部47的底面48。通过这样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抵接于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底面48来限制该把持构件61向一侧进行的摆动。优选的是,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的顶端附近抵接于把持片21的凹部47的底面48。此时,在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上与第2旋转轴S2大致相同的位置,如图6B和图7B所示,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和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底面48之间的间隙G0没有变化,大致相同。在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图7C所示的第1位置的间隙G1小于图6C所示的中立位置的间隙G1。在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图7D所示的第1位置的间隙G2大于图6D所示的中立位置的间隙G2。
在图8A所示的第2位置,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的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凹部47的底面48。通过这样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抵接于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底面48来限制该把持构件61向另一侧进行的摆动。优选的是,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的基端附近抵接于把持片21的凹部47的底面48。此时,在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上与第2旋转轴S2大致相同的位置,如图6B和图8B所示,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和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底面48之间的间隙G0没有变化,大致相同。在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图8C所示的第2位置的间隙G1大于图6C所示的中立位置的间隙G1。在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图8D所示的第2位置的间隙G2小于图6D所示的中立位置的间隙G2。
另外,在把持构件61相对于钳构件31从图7A所示的第1位置到达图8A所示的第2位置时,必定经过图6A所示的中立位置。同样,在把持构件61从图8A所示的第2位置到达图7A第1位置时,必定经过图6A所示的中立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5D所示,第1边缘部46a不与长度轴线L平行地形成,而是相对于长度轴线L倾斜。第1边缘部46a和与第2旋转轴S2交叉的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在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形成得最大。将该距离设为D0。在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朝向顶端部21a的适当的位置,第1边缘部46a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D1小于距离D0。此时,第1边缘部46a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D1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朝向顶端部21a而逐渐变小。从位置M朝向顶端部21a的第1边缘部46a相对于穿过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的与长度轴线L平行的虚拟线V的角度形成为角度α。角度α在图5A中恒定,但也可以根据位置而变化。在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朝向基端部21b的适当的位置,第1边缘部46a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D2小于距离D0。此时,第1边缘部46a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D2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朝向基端部21b而逐渐变小。在此,从位置M朝向基端部21b的第1边缘部46a相对于穿过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的与长度轴线L平行的虚拟线V的角度形成为角度β。角度β在图5A中恒定,但也可以根据位置而变化。因此,在此,第1边缘部46a根据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M和从位置M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的位置而形成为大致字母V形。另外,角度α、β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第2边缘部46b也与第1边缘部46a同样,第2边缘部46b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D1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朝向顶端部21a而逐渐变小,第2边缘部46b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D2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朝向基端部21b而逐渐变小。因此,在此,第2边缘部46b也与第1边缘部46a同样形成为大致字母V形。
因此,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随着从第2旋转轴S2的附近M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而自把持构件61的脊R1、R2分离。
优选的是,如图6A~图6D所示,在中立位置,第1脊R1与长度轴线L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在此,第1脊R1不与长度轴线L平行,而相对于长度轴线L稍微倾斜。第1脊R1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在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形成得最大(T0)。在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顶端部21a的适当的位置,第1脊R1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1稍微小于距离T0(T1<T0)。在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基端部21b的适当的位置,第1脊R1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2稍微小于距离T0(T2<T0)。而且,第1脊R1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1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顶端部21a而逐渐变小,第1脊R1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2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基端部21b而逐渐变小。但是,距离(T1-D1)大于距离(T0-D0)。此外,距离(T2-D2)大于距离(T0-D0)。因此,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在中立位置随着从第2旋转轴S2的附近M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而逐渐自把持构件61的第1脊R1分离。
在图6C所示的中立位置,在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和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底面48之间的间隙G1小于第1边缘部46a和第1脊R1之间的突出量P1(G1<P1)。因此,在如图7A所示把持构件61相对于钳构件31从中立位置摆动而配置在第1位置时,如图7B和图7D所示,在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和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在与第2旋转轴S2大致相同的位置,第1脊R1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是不言而喻的,如图7C所示,即使在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第1脊R1也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这一点对于第2脊R2与第2边缘部46b之间的关系也相同。
在图6D所示的中立位置,在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和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底面48之间的间隙G2小于第1边缘部46a和第1脊R1之间的突出量P2(G2<P2)。因此,在如图8A所示把持构件61相对于钳构件31从中立位置摆动而配置在第2位置时,如图8B和图8C所示,在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和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在与第2旋转轴S2大致相同的位置,第1脊R1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是不言而喻的,如图8D所示,即使在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第1脊R1也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这一点对于第2脊R2和第2边缘部46b之间的关系也相同。
这样,在图6A~图8D所示的所有状态下,第1脊R1的多个第1齿尖区域82a在顶端81a和基端81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P0>0、P1>G1>0、P2>G2>0)。同样,在图6A~图8D所示的所有状态下,第2脊R2的多个第2齿尖区域84a在顶端83a和基端83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突出(P0>0、P1>G1>0、P2>G2>0)。因此,在使用能够相对于钳构件31摆动的把持构件61把持生物体组织时,能够使第1脊R1的多个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2脊R2的多个第2齿尖区域84a可靠地与生物体组织接触。
优选的是,在图6A~图8D所示的所有状态下,第1齿尖区域82a之间的第1凹状区域82b在顶端81a和基端81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同样,优选的是,在图6A~图8D所示的所有状态下,第2齿尖区域84a之间的第2凹状区域84b在顶端83a和基端83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突出。因此,在把持生物体组织时,不仅使第1脊R1的多个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2脊R2的多个第2齿尖区域84a与生物体组织接触,也能够在利用像钓钩的回弯那样发挥功能的第1凹状区域82b和第2凹状区域84b防止了打滑的状态下咬住生物体组织。
因此,在例如沿着长度轴线L在第2旋转轴S2附近的位置N把持的生物体组织情况下,如图6A所示,第1脊R1的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全部向与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如图6B~图6D所示,第2脊R2的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全部向与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因此,由于能够利用第1脊R1(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和第2脊R2(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咬住生物体组织,因此能够牢固地把持。
在例如沿着长度轴线L在比第2旋转轴S2附近的位置N靠顶端侧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第1脊R1的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全部向与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如图7B~图7D所示,第2脊R2的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全部向与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因此,由于能够利用第1脊R1(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和第2脊R2(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咬住生物体组织,因此能够牢固地把持。
在例如沿着长度轴线L在比第2旋转轴S2附近的位置N靠基端侧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第1脊R1的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全部向与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如图8B~图8D所示,第2脊R2的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全部向与背面37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因此,由于能够利用第1脊R1(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和第2脊R2(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咬住生物体组织,因此能够牢固地把持。
脊R1、R2不仅在中立位置,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也在钳构件31的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向与朝向凹部47的底面48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并且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向与朝向凹部47的底面48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因此,在将生物体组织把持于把持片21的把持面73和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的处置面25之间时,在把持于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利用把持面73的脊R1、R2咬住生物体组织。在该状态下按压操作按钮18,向转换器单元5的超声波转换器供给电力而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杆构件6的处置部13。此时,由于利用把持面73的脊R1、R2牢固地咬住生物体组织,因此生物体组织不会打滑,能够更早地切断。
因而,在利用把持处置器具1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能够发挥把持处置器具1所具有的功能而对所把持的生物体组织进行期望的处置。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在钳构件31的背面37上暴露间隙的状况、并且在把持生物体组织时不论把持构件61的摆动状态如何都能够使把持构件61的把持面密合于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处置器具1。
另外,也可以如图8A所示,在第2位置,把持构件61的基端区域61b的至少一部分利用钳构件31的凹部47而不暴露于外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钳构件31的凹部47形成有1对嵌合凹部(嵌合部)47a、47b。在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1对嵌合凸部(嵌合部)74a。在把持构件61的基端部21b的侧面形成有1对嵌合突部(嵌合部)74b。嵌合凸部74a嵌入到嵌合凹部47a。嵌合凸部74b嵌入到嵌合凹部47b。因此,把持构件61能够相对于钳构件31绕第2旋转轴S2摆动,但抑制了该把持构件61将第2旋转轴S2作为支点的宽度方向上的晃动。
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能够应用于使钳构件31自相对于杆构件6闭合的状态张开而例如自生物体组织分离出血管的情况。例如,利用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的背面27和钳构件31的背面37自生物体组织分离出血管。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维持配设于钳构件31的凹部47的状态,钳构件31的背面37没有高度差地平滑地形成。因此,能够防止生物体组织和/或血管等卡挂于钳构件31的背面37的状况。此外,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和把持构件61的第1脊R1之间、钳构件31的第2边缘部46b和把持构件61的第2脊R2之间被防止了晃动,维持间隙较小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例如生物体组织进入到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和把持构件61的第1脊R1之间以及钳构件31的第2边缘部46b和把持构件61的第2脊R2之间的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超声波振动切断处置生物体组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由于把持构件主体66具有导电性,因此能够将把持面73的倾斜面71a、71b用作一个电极。此外,能够将杆构件6的处置部13用作另一个电极。在该情况下,把持处置器具1能够用作双极型的高频处置器具。特别是,由于利用把持面73的脊R1、R2牢固地咬住生物体组织,因此防止了生物体组织打滑的状况自不必说,还能够使具有导电性的把持构件主体66的把持面73的倾斜面71a、71b可靠地与生物体组织接触。因此,在将把持处置器具1用作双极型的高频处置器具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向与杆构件6的处置部13和把持面73的倾斜面71a、71b接触的例如血管通入高频电流,能够将血管止血。此外,在将把持处置器具1用作双极型的高频处置器具并且驱动转换器单元5的超声波转换器时,能够在将血管止血的同时切断血管。因此,在将把持处置器具1用作双极型的高频处置器具并且用作超声波处置器具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向血管通入高频电流而使止血性能良好,并且能够更早地切断已止血的血管。
另外,在将该把持处置器具1用作双极型的高频处置器具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此外,在将把持处置器具1用作双极型的高频处置器具并且用作超声波处置器具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向生物体组织通入高频电流而使凝固性能良好,并且能够更早地切断已凝固的生物体组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把持构件61中最外缘形成脊R1、R2、第1脊R1具有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第2脊R2具有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此外,也可以如图5F所示,第1脊R1与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1齿尖区域82a和第1凹状区域82b处于比第1脊R1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而且与第1脊R1相比能够牢固地咬住生物体组织。因此,第1脊R1被限定为例如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接触区域。同样,也可以是,第2脊R2与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2齿尖区域84a和第2凹状区域84b处于比第2脊R2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而且与第2脊R2相比能够牢固地咬住生物体组织。即,第2脊R2被限定为例如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接触区域。
此外,也优选的是,把持片21的钳构件31和把持构件61如图9所示地形成。图9所示的把持构件61的脊R1、R2与图6B所示的例子的把持构件61的脊R1、R2相比在宽度方向上增厚。因此,与使用图6B所示的把持构件61的情况相比,在使用图9所示的把持构件61的情况下,能够增大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图9所示的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与图6B所示的例子的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相比减薄。图9所示的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具有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变薄的倾斜面46d、46e。利用该倾斜面46d、46e,根据图9所示的例子,也能够防止钳构件31的第1边缘部46a和第2边缘部46b阻碍把持构件61的脊R1、R2的移动的状况。具体地讲,根据图9所示的例子,也是在图7A所示的第1位置能够使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在比第2旋转轴S2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凹部47的底面48,在图8A所示的第2位置能够使把持构件61的背面74在比第2旋转轴S2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凹部47的底面48。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图13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可能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对不利用超声波振动而利用例如高频能量进行烧灼生物体组织等处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0所示的把持处置器具1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杆构件6而使用第2把持片106。第2把持片106的处置部113作为处置面而具有电极(把持区域)125。在电极125固定有具有电绝缘性的突部125a。
图11A~图11D所示的处置片21的把持构件161具有把持面173。把持面173形成为高频电极。把持面173在此不必形成为倾斜面。此外,不必设置垫构件67。还优选的是,在把持面173形成有凹凸形状等的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适当的防滑件(未图示)。
在把持构件161的把持面17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有与侧面连续的外缘E1、E2。
把持构件161的把持面173具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脊R(R1、R2)。脊R例如具有形成为接近第1边缘部46a且在第1边缘部46a并列设置的状态的第1脊R1和形成为接近第2边缘部46b且在第2边缘部46b并列设置的状态的第2脊R2。在此,第1脊R1虽在第1边缘部46a的内侧与该第1边缘部46a相邻,但形成在比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外缘E1)靠内侧的位置。这样,也优选的是,第1脊R1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分离。在此,第2脊R2虽在第2边缘部46b的内侧与该第2边缘部46b相邻,但形成在比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外缘E2)靠内侧的位置。这样,也优选的是,第2脊R2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2边缘部46b分离。
在此,比第1脊R1的顶端81a和第2脊R2的顶端83a靠顶端侧的区域161a使用于在末端执行器10的顶端部利用该区域161a与第2把持片106的电极125夹住(抓住)生物体组织。因此,优选的是,第1脊R1的顶端81a和第2脊R2的顶端83a处于比把持构件161的最顶端的区域(顶端部)161a靠基端侧的位置。比第1脊R1的基端81b和第2脊R2的基端83b靠基端侧的区域161b可以说应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优选的是,第1脊R1的基端81b和第2脊R2的基端83b位于比把持构件161的最基端的区域(基端部)161b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边缘部(第1脊R1和第2脊R2)由从把持构件161的顶端到基端的几乎整个区域形成,但不必全部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1A所示的中立位置、图12所示的第1位置以及图13所示的第2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从第1脊R1的顶端81a到基端81b的所有区域均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因此,在使用能够相对于钳构件31摆动的把持构件161把持生物体组织时,在任一个位置均能够可靠地使第1脊R1和第2脊R2与生物体组织接触。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对电极125与以第1脊R1和第2脊R2接触的把持面173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高频能量来烧灼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因而,在利用把持处置器具1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能够发挥把持处置器具1所具有的功能而对所把持的生物体组织进行期望的处置。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在钳构件31的背面37上暴露间隙的状况、并且在把持生物体组织时不论把持构件161的摆动状态如何都能够使把持构件161的把持面173与生物体组织接触的把持处置器具1。
在使把持片21相对于第2把持片106闭合时,把持构件161相对于钳构件31而言在任一种状态下,突部125a均抵接于把持构件161的把持面173。因此,防止了电极125抵接于把持构件161的把持面173的状况。
另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钳构件31的连结部46c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使把持构件161的顶端区域161a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部。此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在第2位置,把持构件161的基端区域161b的至少一部分利用钳构件31的凹部47而不暴露于外部。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A~图14D说明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可能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4A~图14D所示的把持处置器具1对利用加热器267的导热来处置生物体组织的例子进行说明。把持构件261由良导热性原材料形成。而且,把持构件216具有加热器267。在此,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不同,脊R1、R2处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4A所示的中立位置、第1位置(未图示)以及第2位置(未图示)中的任一位置,与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同样,从第1脊R1的顶端81a到基端81b的所有区域相对于第1边缘部46a突出。因此,在使用能够相对于钳构件31摆动的把持构件261把持生物体组织时,在任一个摆动位置,都能够使第1脊R1和第2脊R2可靠地与生物体组织接触。
若在该状态下使加热器267发热,则向把持面273传导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能够通过从加热器267经由把持面273向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导热来烧灼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因而,在利用把持处置器具1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能够发挥把持处置器具1所具有的功能而对所把持的生物体组织进行期望的处置。
在此,对利用加热器267的导热来处置生物体组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优选将把持面273用作高频电极。
(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说明第4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可能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5所示的钳构件31的边缘部346a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不同,在中立位置与长度轴线L平行地形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立位置,把持构件61的脊R不与长度轴线L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在此,把持构件61的脊R相对于长度轴线L稍微倾斜。把持构件61的脊R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0在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形成得最小。在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顶端部21a的适当的位置,把持构件61的脊R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1大于距离T0(T1>T0)。在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基端部21b的适当的位置,把持构件61的脊R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2大于距离T0(T2>T0)。而且,把持构件61的脊R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1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顶端部21a而逐渐变大,把持构件61的脊R和长度轴线L之间的距离T2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朝向基端部21b而逐渐变大。因此,边缘部346a在中立位置随着从第2旋转轴S2的附近M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而逐渐相对于把持构件61的脊R分离。虽未图示,但优选的是,钳构件31的另一个边缘部也与上述的边缘部346a同样地形成。
而且,把持构件61的脊R不仅在图15所示的中立位置,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也在顶端81a和基端81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边缘部346a突出(P0>0、P1>G1>0、P2>G2>0)。因此,在使用能够相对于钳构件31摆动的把持构件61把持生物体组织时,能够可靠地使把持构件61的脊R与生物体组织接触。
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钳构件31的罩44的边缘部346a笔直地形成。在该情况下,边缘部346a随着从第2转动轴S2(附近的位置N)分别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而相对于把持构件61的脊R分离。而且,在该情况下,也是把持构件61的脊R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任一个转动范围内在钳构件31的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之间的区域相对于边缘部346a向与朝向凹部47的底面48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并可靠地与生物体组织接触。只要这样钳构件31的边缘部和把持构件61的脊R随着从第2转动轴S2分别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而逐渐分离的形状,钳构件31的边缘部和把持构件61的脊R的形状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虽未图示,但只要是随着从第2转动轴S2分别朝向顶端部21a和基端部21b而逐渐分离的形状,钳构件31的边缘部和把持构件61的脊R这两者就也可以不笔直。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中,对使用各种能量处置生物体组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优选用作不使用能量的钳子。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了几个参考方式,但该参考方式的主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参考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Claims (16)

1.一种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该把持处置器具包括:
钳构件,其具备沿着由顶端部和基端部限定的长度轴线并列设置的第1边缘部和第2边缘部、以及具有在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之间形成的底面的凹部,该钳构件在所述基端部能够绕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第1旋转轴转动;以及
把持构件,其具有形成在设于比所述把持构件的顶端区域靠基端侧的顶端和设于比所述把持构件的基端区域靠顶端侧的基端之间的脊,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在比所述第1旋转轴靠顶端侧的位置以能够绕第2旋转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钳构件的所述凹部,该把持构件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上述第1位置是所述把持构件在比所述第2旋转轴靠顶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所述把持构件在比所述第2旋转轴靠基端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位置,在所述把持构件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脊的所述第2旋转轴和所述顶端之间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在所述把持构件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所述脊的所述第2旋转轴和所述基端之间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所述钳构件的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随着从所述第2旋转轴分别朝向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基端部而相对于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脊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脊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的任一个转动范围内,在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的区域自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钳构件在处于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相反的那一侧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罩,该罩具有电绝缘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钳构件的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形成为所述罩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用作具有导电性的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具有导热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具有包含所述脊的把持面,
该把持处置器具具有与所述把持面相对且在与所述把持面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脊在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的区域具有多个齿尖区域,
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的任一个转动范围内,所述多个齿尖区域全部自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脊具有接近所述钳构件的所述第1边缘部的第1齿尖棱线和接近所述钳构件的所述第2边缘部的第2齿尖棱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具有配设于所述第1齿尖棱线和所述第2齿尖棱线之间、并与处置部的把持区域相对且具有电绝缘性的垫构件,
所述垫构件具有:
相对面,其与所述把持区域相对;以及
垫倾斜面,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朝向所述把持区域倾斜,
所述垫倾斜面自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向与朝向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第1齿尖棱线具有在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相对于所述第1边缘部突出的多个第1齿尖区域和形成在所述第1齿尖区域之间且与所述第1齿尖区域相比朝向所述把持构件的背面凹入的第1凹状区域,
所述第2齿尖棱线具有在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相对于所述第2边缘部突出的多个第2齿尖区域和形成在所述第2齿尖区域之间且与所述第2齿尖区域相比朝向所述把持构件的背面凹入的第2凹状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具有垫构件,该垫构件配设在所述第1齿尖棱线和所述第2齿尖棱线之间,且具有电绝缘性,
该把持处置器具具有与所述垫构件相对且在与所述垫构件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能够向所述把持区域传递超声波振动。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具有包含所述脊的把持面,
该把持处置器具具有与所述把持面相对且在与所述把持面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区域,
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顶端区域在所述第1齿尖棱线的顶端和所述第2齿尖棱线的顶端之间能够与所述把持区域协作地把持所述生物体组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钳构件在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的顶端侧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将所述第1边缘部和所述第2边缘部之间连接起来,保护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顶端区域的顶端侧,
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所述连接部使所述顶端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部。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的所述基端区域位于所述第1齿尖棱线的基端侧和所述第2齿尖棱线的基端侧,
在所述第2位置,所述基端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利用所述钳构件的所述凹部而不暴露于外部。
CN201680087604.1A 2016-07-13 2016-07-13 把持处置器具 Active CN109475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0720 WO2018011920A1 (ja) 2016-07-13 2016-07-13 把持処置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5364A CN109475364A (zh) 2019-03-15
CN109475364B true CN109475364B (zh) 2021-07-06

Family

ID=60951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604.1A Active CN109475364B (zh) 2016-07-13 2016-07-13 把持处置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1086B2 (zh)
JP (1) JP6665296B2 (zh)
CN (1) CN109475364B (zh)
WO (1) WO20180119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39589A1 (ja) * 2018-06-15 2019-12-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JP7186795B2 (ja) * 2018-10-22 2022-12-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WO2022185406A1 (ja) * 2021-03-02 2022-09-09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超音波処置具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3199A1 (en) * 2003-01-06 2004-09-30 Olympus Corporation Ultrasonic treatment device
CN101035482A (zh) * 2004-10-08 2007-09-12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超声外科器械
WO2015137139A1 (ja) * 2014-03-14 2015-09-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把持ユニット及びバイポーラ処置具
CN105307589A (zh) * 2013-06-07 2016-02-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把持处理装置
CN205041494U (zh) * 2015-10-12 2016-02-24 重庆市生耐美科技有限公司 超声波刀防滑钳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3709B1 (en) * 1998-05-13 2001-02-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Ultrasonic treatment apparatus
US7922953B2 (en) * 2005-09-30 2011-04-12 Covidien A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nd effector assembly
US8147488B2 (en) * 2007-12-28 2012-04-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Surgical operating apparatus
JP4679607B2 (ja) 2008-05-28 2011-04-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超音波処置装置
US8795274B2 (en) * 2008-08-28 2014-08-05 Covidien Lp Tissue fusion jaw angle improvement
JP5479970B2 (ja) * 2010-03-26 2014-04-23 テルモ株式会社 外科用処置具
CN103889355B (zh) * 2011-10-26 2016-06-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超声波处理器具
US8926609B2 (en) * 2011-11-08 2015-01-0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device and treatment method
US8986330B2 (en) * 2013-07-12 2015-03-24 Miami Instruments Llc Aortic cross clamp
WO2016021291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手術システム
US10349963B2 (en) * 2016-06-14 2019-07-16 Gyrus Acmi, Inc. Surgical apparatus with jaw force limit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3199A1 (en) * 2003-01-06 2004-09-30 Olympus Corporation Ultrasonic treatment device
CN101035482A (zh) * 2004-10-08 2007-09-12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超声外科器械
CN105307589A (zh) * 2013-06-07 2016-02-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把持处理装置
WO2015137139A1 (ja) * 2014-03-14 2015-09-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把持ユニット及びバイポーラ処置具
CN205041494U (zh) * 2015-10-12 2016-02-24 重庆市生耐美科技有限公司 超声波刀防滑钳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01086B2 (en) 2023-10-31
WO2018011920A1 (ja) 2018-01-18
CN109475364A (zh) 2019-03-15
US20190142505A1 (en) 2019-05-16
JP6665296B2 (ja) 2020-03-13
JPWO2018011920A1 (ja) 2019-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23839B2 (ja) 手術器械
JP3934185B2 (ja) 手術用器具
JP5666068B1 (ja) 処置具
EP1878400B1 (en) Treatment device
JP3895393B2 (ja) 拡張可能な切断部を備えた外科用手術具
US9993289B2 (en) Treatment device
JP4253540B2 (ja) 医療器械
JP4499992B2 (ja) 非導電性ストップ部材を有する血管の封着機および分割機
JP5624841B2 (ja) 電気外科用器具のためのスイッチアセンブリ
CN109475364B (zh) 把持处置器具
US20050149017A1 (en) Movable handle for vessel sealer
US10595927B2 (en) Combination medical device
JP2004000424A (ja) 内視鏡用嘴状処置具
JP5754557B2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17203634A1 (ja) 高周波処置具
JP2015513433A (ja) 血管封止器具
JP6125117B2 (ja) 医療機器
CN106999228B (zh) 把持处置单元
JP5687663B2 (ja) 血管の融着および切断のための器具
US20210128226A1 (en) Treatment instrument and treatment system
CN109475363B (zh) 把持处置器具和制造方法
JP2001095813A (ja) バイポーラ凝固切開処置具
US11589883B2 (en) Medical instrument
JP2004188012A (ja) 医療器械
JP2018099401A (ja) 医療用高周波処置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