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3660A -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73660A CN109473660A CN201811524832.8A CN201811524832A CN109473660A CN 109473660 A CN109473660 A CN 109473660A CN 201811524832 A CN201811524832 A CN 201811524832A CN 109473660 A CN109473660 A CN 1094736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 rich manganese
- anode material
- based anode
- modif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涉及锂离子正极材料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反应中途加入氨水的方式,改变了共沉淀反应后期溶液的pH值,增加了二次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氨水的强氧化性改变了材料表面在电化学反应中因Ni2+氧化所带来的不可逆的失氧,从而稳定了晶格结构。此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共沉淀法,明显提高了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倍率下的比容量,同时还对循环性能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另外该方法操作简单对环境友好,成本低,且易于操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正极材料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是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和改性技术。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具有高电压、高比能、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的二次电池,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作为其主要动力来源的锂离子电池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更是关键。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一直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尤其是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因其理论可逆储锂容量高达钴酸锂的两倍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仍存在着首次库伦效率低,倍率性能不佳及循环稳定性差等缺陷,大大阻碍了其商业化的进程。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制备方法,以使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能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缺陷。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采用共沉淀法,搅拌条件下将由镍盐、锰盐和钴盐组成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碳酸盐水溶液滴加于氨水水溶液中,在滴加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和碳酸盐水溶液为全量的75~95%时,向反应体系中再加入氨水,然后继续滴加混合金属盐水溶液、碳酸盐水溶液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得富锂锰基前驱体;将富锂锰基前驱体和锂盐混合均匀后进行煅烧,得到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本发明采用共沉淀法,以氨水水溶液作为络合剂底液,以碳酸盐水溶液作为沉淀剂,在合成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额外加入一定量的氨水,并继续进样直至反应完成。
本发明方法改性得到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具有花苞状团聚体形貌,在共沉淀反应后期由于加入了氨水,改变了反应体系的pH值,起到了促进材料的二次晶粒的微团聚,增大粒径效果明显,得取的富锂锰基前驱体粒径可达20~25μm,是中途不加入氨水的常规方法得到的富锂锰基前驱体粒径的近2倍。而且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首效较高,这也和材料的粒径有关,材料粒径的大小影响电解液和锂离子在颗粒间的传输路径,从而对放电比容量产生作用。同时,氨水的强还原性,减少了首周充电至4.5V前Ni2+向Ni4+氧化所带来的Li+的脱出,从而减少了晶格中O2-的氧化反应,即减少氧空位的存在。另外,由于氨水的加入稳定了晶格内部的晶型结构,从而给Li+的传输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使电极产品倍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总之,本发明通过在反应中途加入氨水的方式,改变了共沉淀反应后期溶液的pH值,增加了二次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氨水的强氧化性改变了材料表面在电化学反应中因Ni2+氧化所带来的不可逆的失氧,从而稳定了晶格结构。此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共沉淀法,明显提高了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倍率下的比容量,同时还对循环性能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另外该方法操作简单对环境友好,成本低,且易于操控。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反应在反应体系的温度为55~65℃的条件下进行。该温度范围内加强了溶液内部传质传热和晶体表面离子迁移,促进晶体生长可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另外该温度下还能促进小颗粒晶体溶解并沉积在大颗粒表面使得颗粒更均匀。
所述搅拌的速度为100~400 r/min。形成晶粒的大小和搅拌速度有关,该搅拌速度范围内可以确保形成大小相对均匀的花苞状团聚体。并且能确保反应能够充分进行,避免局部浓度过高。
所述氨水水溶液中氨水浓度为0.1~0.5 mol/L。一定浓度的氨水具有络合剂的作用,该浓度范围可以很好的控制体系中过渡金属离子的过饱和浓度,对合成组成均匀的前驱体起到重要作用。
所述由镍盐、锰盐和钴盐组成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中金属盐的浓度为1~5mol/L,所述混合金属盐水溶液中Mn、Ni、Co的摩尔比为4∶1∶1。从元素角度看,Co的引入能抑制Li/Ni的混排,有利于电子传输,提高倍率性能;Ni主要是高比容量的保证,但过多的Ni会使材料循环性能变差,结构不稳定,造成结构坍塌;Mn主要是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但放电过程中Mn3+过多就易发生歧化而溶解于电解液中,使晶型发生改变,因此只有三种元素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如:Mn、Ni、Co的摩尔比为4∶1∶1)才能发挥协同作用。
所述镍盐为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中的至少任意一种,锰盐为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中的至少任意一种,钴盐为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中的至少任意一种。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的过渡金属在常温下都易溶于水,并且在常温下溶液比较稳定,在共沉淀反应中,各部分元素组成较均匀。
所述碳酸盐水溶液中碳酸盐浓度为1~3 mol/L。沉淀剂浓度和成核速度相关,这就会影响生成沉淀的粒度大小和晶体形状,该浓度范围内,有利于形成的颗粒大小较为均匀且形状较为饱满,粒径大小适中。
所述碳酸盐为碳酸钠、碳酸钾或碳酸氨。碳酸盐共沉淀合成过渡金属盐前驱体的优势在于,在碳酸盐晶格中,对于所有的过渡金属离子来说,离子的氧化态保持在+2价,同时,碳酸盐合成通常比氢氧化物合成易于实现,也就是说pH通常接近于8,易于计算沉淀过程中的pH理论值。
所述富锂锰基前驱体和锂盐混合的投料摩尔比为1∶1.2~1.5,所述锂盐为碳酸锂、氢氧化锂或硫酸锂。适量的锂盐能够保证晶体结构的完整性,若锂盐过低,在烧结过程中Li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偿,会使材料的性能变差;若锂盐过量,烧结过程中会生成杂质。
煅烧时,以15℃/分钟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500℃,煅烧3h,然后再以15℃/min的升温速率继续升温至900℃,然后在900℃条件下煅烧9h,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经研究发现烧结前后原料会失重,这是烧结中材料结晶水的散失和分解产生气体所导致,在500℃时基本分解完成,原料几乎不再失重,此时,原料进入焙烧阶段,而当温度高于900℃时,锂会挥发,如果锂过少会导致材料结块,从而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a,b)为实施1所制得的各富锂锰基前驱体的SEM图。
图1(c,d)为实施2所制得的各富锂锰基前驱体的SEM图。
图1(e,f)为实施3所制得的各富锂锰基前驱体的SEM图。
图2为实施1、2、3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图。
图3为实施1、2、3制备的电池的倍率性能曲线。
图4为实施1、2、3制备的电池的循环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各材料的准备。
1、配制络合剂底液:将一定量的氨水加入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氨水浓度为0.2mol/L的氨水水溶液。
2、配制金属盐混合溶液:将镍盐、锰盐和钴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金属盐浓度为2mol/L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并使混合金属盐水溶液中Mn、Ni、Co的摩尔比为4∶1∶1。
其中镍盐可采用乙酸镍、硫酸镍、甲酸镍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锰盐可采用乙酸锰、硫酸锰、甲酸锰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钴盐可采用乙酸钴、硫酸钴、甲酸钴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3、配制沉淀剂:将碳酸盐溶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碳酸盐浓度为1mol/L的碳酸盐水溶液。
碳酸盐可以为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氨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二、制备富锂锰基前驱体:
实施1:搅拌条件下,将500mL混合金属盐溶液和1000 mL沉淀剂同时逐滴滴加到1500mL络合剂底液中,其中,控制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的投料速度之比为1∶2,控制搅拌速度为280 r/min,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为60℃,当混合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的投料量完成95%时,量取20 mL氨水加入反应体系中,并继续保持原反应条件不变继续投加剩余各材料,反应15 h后,反复抽滤、洗涤除去杂质,经干燥,得到富锂锰基前驱体。
实施2:搅拌条件下,将500mL混合金属盐溶液和1000mL沉淀剂同时逐滴滴加到1500mL络合剂底液中,控制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的投料速度之比为1∶2,其中搅拌速度为280 r/min,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为60℃,当混合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的投料量完成率为75%时,量取20 mL氨水加入反应体系中,并继续保持原反应条件不变继续进样,反应15 h后,反复抽滤、洗涤除去杂质,干燥,得到富锂锰基前驱体。
实施3:搅拌条件下,将500 mL混合金属盐溶液和1000 mL沉淀剂同时逐滴滴加到1500mL络合剂底液中,控制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的投料速度之比为1∶2,其中搅拌速度为280 r/min,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为60℃,反应15 h后,反复抽滤、洗涤除去杂质,干燥,得到富锂锰基前驱体。
将以上各取得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分别进行分析,如图1(a-f)中各图所示。
从图1(a,b)可见:例1方法制备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具有花苞状团聚体形貌,粒径为18~22μm。
从图1(c,d)可见:例2方法制备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具有花苞状团聚体形貌,粒径为25~30μm。
从图1(e,f)可见:例3方法制备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具有花苞状团聚体形貌,粒径为10~15 μm。
通过对比可见,传统共沉淀法(即例3)所制得的材料粒径在10~15 μm之间,而采用改进法制得的材料粒径都20 μm左右,并且氨水加入时间较早的实施2,粒径都超过25μm。三种实施方案所得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形貌相似。在共沉淀反应后期,加入氨水改变反应溶液的pH对促进了材料的二次晶粒的微团聚,增大了粒径,同时不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
三、制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将例1取得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和碳酸锂按照摩尔比1∶1.38的比例混合研磨,然后以15℃/分钟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500℃,煅烧3h,然后再以15℃/min的升温速率继续升温至900℃,然后在900℃条件下煅烧9h,最终得到例1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将例2取得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和氢氧化锂按照摩尔比1∶1.38研磨混合,然后以15℃/分钟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500℃,煅烧3h,然后再以15℃/min的升温速率继续升温至900℃,然后在900℃条件下煅烧9h,最终得到例2富锂锰基正极材。
将例3取得的富锂锰基前驱体和硫酸锂按照摩尔比1∶1.38研磨混合,然后以15℃/分钟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500℃,煅烧3h,然后再以15℃/min的升温速率继续升温至900℃,然后在900℃条件下煅烧9h,,最终得到例3富锂锰基正极材。
四、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取实施1、2、3所得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分别装配成锂离子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取得图2所示的在0.05 C的测试电流下活化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图。
可以看出,采用改进方法制备的实施1、2获得的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分别为315mAh/g、289 mAh/g,并且首效都高于85%,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共沉淀法制得的实施3的材料270 mAh/g。这和材料的粒径有关,材料粒径的大小影响电解液和锂离子在颗粒间的传输路径,从而对放电比容量产生作用。同时,氨水的强还原性,减少了首周充电至4.5V前Ni2+向Ni4+氧化所带来的Li+的脱出,从而减少了晶格中O2-的氧化反应,即减少氧空位的存在。
五、不同倍率下的性能测试:
将实施1、2、3所得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分别装配成锂离子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取得如图3所示的在不同倍率下的测试性能图,测试电流分别为0.05 C、0.1 C、0.3 C、0.5 C、1 C、2 C。
可以看出,实施1、2产品倍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0.1 C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43 mAh/g、225 mAh/g,当继续升高测试电流至2 C时,比容量仍能达到140 mAh/g、130mAh/g,而实施3产品在2 C下迅速下降到40 mAh/g,由此,改进方法所制得的材料高倍率下的放电性能明显改善。这可能是因为氨水的加入稳定了晶格内部的晶型结构,从而给Li+的传输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六、在0.5 C条件下的循环性能测试:
将实施1、2、3所得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分别装配成锂离子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取得如图6的在0.5 C测试电流下的循环性能图。
由图4可见:实施1、2产品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27 mAh/g、204 mAh/g,实施3产品的放电比容量为202 mAh/g,实施1明显高于实施3,实施2略高于实施3。经过40个循环后,实施1、2的容量变化渐缓,但是实施3在60个循环后曲线才渐渐趋于平缓。这可能是由于氨水的加入使得二次颗粒出现微团聚,即增加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另外,强还原性的氨水也减少了因富锂锰基材料的不可逆失氧所致的晶格内部结构坍塌。
Claims (10)
1.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共沉淀法,搅拌条件下将由镍盐、锰盐和钴盐组成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碳酸盐水溶液滴加于氨水水溶液中,在滴加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和碳酸盐水溶液为全量的75~95%时,向反应体系中再加入氨水,然后继续滴加混合金属盐水溶液、碳酸盐水溶液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取得富锂锰基前驱体;将富锂锰基前驱体和锂盐混合均匀后进行煅烧,得到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在反应体系的温度为55~65 ℃的条件下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的速度为100~400 r/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水溶液中氨水浓度为0.1~0.5 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镍盐、锰盐和钴盐组成的混合金属盐水溶液中金属盐的浓度为1~5mol/L,所述混合金属盐水溶液中Mn、Ni、Co的摩尔比为4∶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镍盐为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中的至少任意一种,锰盐为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中的至少任意一种,钴盐为乙酸盐、硫酸盐、甲酸盐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盐水溶液中碳酸盐浓度为1~3 mol/L。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盐为碳酸钠、碳酸钾或碳酸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富锂锰基前驱体和锂盐混合的投料摩尔比为1∶1.2~1.5,所述锂盐为碳酸锂、氢氧化锂或硫酸锂。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煅烧时,以15℃/分钟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500℃,煅烧3h,然后再以15℃/min的升温速率继续升温至900℃,然后在900℃条件下煅烧9h,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24832.8A CN109473660A (zh) | 2018-12-13 | 2018-12-13 |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24832.8A CN109473660A (zh) | 2018-12-13 | 2018-12-13 |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73660A true CN109473660A (zh) | 2019-03-15 |
Family
ID=65675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24832.8A Pending CN109473660A (zh) | 2018-12-13 | 2018-12-13 |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47366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8607A (zh) * | 2011-04-29 | 2011-10-05 |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 一种锂过量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表面改性方法 |
CN103779554A (zh) * | 2012-10-25 | 2014-05-07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改性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2016129145A (ja) * | 2016-02-18 | 2016-07-14 |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前駆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前駆体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正極活物質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CN106816594A (zh) * | 2017-03-06 | 2017-06-09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用途 |
CN108987734A (zh) * | 2018-09-11 | 2018-12-11 | 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氧化锰包覆的层状富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得的锂离子电池 |
-
2018
- 2018-12-13 CN CN201811524832.8A patent/CN10947366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8607A (zh) * | 2011-04-29 | 2011-10-05 |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 一种锂过量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表面改性方法 |
CN103779554A (zh) * | 2012-10-25 | 2014-05-07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改性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2016129145A (ja) * | 2016-02-18 | 2016-07-14 |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前駆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前駆体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正極活物質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CN106816594A (zh) * | 2017-03-06 | 2017-06-09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用途 |
CN108987734A (zh) * | 2018-09-11 | 2018-12-11 | 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氧化锰包覆的层状富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得的锂离子电池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张和 等: "富锂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 * |
瞿波 等: "Li1.2Mn0.54Ni0.13Co0.13O2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共沉淀", 《电源技术》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78818B (zh) | 核壳结构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346824B (zh) | 一种梯度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0591624C (zh) | 镍钴锰酸锂的共沉淀-燃烧合成方法 | |
EP4455092A1 (en) |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precursor and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therefor, and sodium-ion battery | |
Lamb et al. | Synthesis control of layered oxide cath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a necessary step toward practicality | |
CN109721109A (zh) | 一种锂电池用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 | |
CN106299347A (zh) | 镍钴铝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的正极材料及方法 | |
JP3830586B2 (ja) | 複合金属水酸化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用原料 | |
CN107611384B (zh) | 一种高性能浓度梯度高镍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电池的用途 | |
CN104810521A (zh) | 一种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9390574A (zh) | 一种核壳结构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5016394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 | |
CN105304864A (zh) | 一种低硫的锰钴镍氢氧化物的制备处理方法 | |
CN109537054A (zh) | 一种高倍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单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388758A (zh) | 一种具有新型复合相结构的锂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8539193A (zh) | 包含碳纳米管的核壳结构ncm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428888A (zh) | 一种球形表面密实镍钴铝三元材料、其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O2023138220A1 (zh) | 具有大通道的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5742596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4409719A (zh) | 多孔球状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684350B (zh) | 一种高电压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制备方法 | |
CN116053444A (zh) | 一种掺杂型层状正极材料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
CN107221656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187564A (zh) | 电池正极材料LiNi0.5Mn1.5O4的制备方法 | |
CN110697797B (zh) | 一种空心碳酸盐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