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52110B -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52110B
CN109452110B CN201811520317.2A CN201811520317A CN109452110B CN 109452110 B CN109452110 B CN 109452110B CN 201811520317 A CN201811520317 A CN 201811520317A CN 109452110 B CN109452110 B CN 109452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fertilizer
mode
dry
till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203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52110A (zh
Inventor
胡爱生
胡心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Yuan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Yuan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Yuan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Yuan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203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521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52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2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52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2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15Leaf crops, e.g. lettuce or spina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01K67/0332Earthwor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60Fishing; Aquaculture; Aquafarm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Mycolog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干田板田起垄,沟宽不超过0.8米,开沟面积低于40%,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1.0万蔸/亩;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式循环;垄上种植作物;自然免耕方式时垄沟养动物,且泥面养萍及水面养萍结合。采用三种模式循环执行的方式,从生物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入手,建立稻、萍、鱼优化模式,实现稻萍鱼生存空间的共享,从而实现多生物因子的多样性兼容组合;有效地克服各生物要素间食物资源重叠和对环境要求相互排斥的方面,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的协调来维持系统的运行,从而通过养殖种植实现了稳产增收、易于推广的生态技术模式。

Description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态种植领域,特别是涉及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 植方法。
背景技术
已有垄栽稻、萍、鱼立体共生生态农业模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一种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干田板 田起垄,沟宽不超过0.8米,开沟面积低于40%,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1.0万蔸 /亩;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式循环;垄上种植作物;自然免耕 方式时垄沟养动物,且泥面养萍及水面养萍结合。
上述养殖种植方法,采用三种模式循环执行的方式,从生物因子间的交互 作用入手,建立稻、萍、鱼优化模式,实现稻萍鱼生存空间的共享,从而实现 多生物因子的多样性兼容组合,其中以鱼稻关系为中心,充分发挥鱼助稻、鱼 护稻、鱼肥稻的以鱼为调节杠杆的水稻田间管理功能;有效地克服各生物要素 间食物资源重叠和对环境要求相互排斥的方面,发挥有利的方面,使交互作用 显示为正相关关系,尽可能少地引入人为干预,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 的协调来维持系统的运行,从而通过养殖种植实现了稳产增收、易于推广的生 态技术模式;一方面能够养护农田,提供持续长久安全可靠肥力,另一方面能 够增产增收,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低温季节养萍为主,高温季节养动物为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物包括蛙及/或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鱼包括草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作物包括稻、菜及/或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播种、撒种、抛秧或插秧方式使水稻种植密度 不低于1.6万蔸/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时垄面通过养萍覆盖以实现免除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垄宽、沟宽及沟深比例为3: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包括:秋末收水产,晒干田土,清出 沟中的污泥平铺于垄上,垄上免耕种植春收作物,沟中泥面养萍以繁殖萍种, 春收作物收获后灌深水养萍养鱼,一周后倒萍并种稻,稻返青后将鱼饵料投于 垄厢表面以诱鱼翻耕,稻拔节后加深水层助鱼活动以翻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沟中泥面养萍的同时还至少部分垄沟淹水养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种稻为抛秧、插秧、撒播种早、中、晚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 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 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 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 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 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 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 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 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一实施例是,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 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干田板田起垄,沟宽不超过0.8米,开沟面积低于40%,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1.0万蔸/亩;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 式循环;垄上种植作物;自然免耕方式时垄沟养动物,且泥面养萍及水面养萍 结合。上述养殖种植方法,采用三种模式循环执行的方式,从生物因子间的交 互作用入手,建立稻、萍、鱼优化模式,实现稻萍鱼生存空间的共享,从而实 现多生物因子的多样性兼容组合,其中以鱼稻关系为中心,充分发挥鱼助稻、 鱼护稻、鱼肥稻的以鱼为调节杠杆的水稻田间管理功能;有效地克服各生物要 素间食物资源重叠和对环境要求相互排斥的方面,发挥有利的方面,使交互作 用显示为正相关关系,尽可能少地引入人为干预,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关 系的协调来维持系统的运行,从而通过养殖种植实现了稳产增收、易于推广的 生态技术模式;一方面能够养护农田,提供持续长久安全可靠肥力,另一方面 能够增产增收,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其 包括以下步骤的部分或全部。即,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的部分技术 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式循环;土 地尤其是可耕地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中央提出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将 粮食安全作为底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可耕地的资源上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的生态农业,使农户稳产乃至增产增收,是发明人3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奋战在 农业第一线的主要目的;而农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给农户提 高收入,这也是本申请的重点所在。因此本申请在前人基础上,结合发明人自 身的研究,提出了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式循环的新模式,一 方面能够养护农田,提供持续长久安全可靠肥力,另一方面能够增产增收,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免耕方式时垄沟养动物,能够产生大量有机酸 使镉活化分散,有助于镉污染严重的土壤尤其是导致水稻镉含量超标的土壤复 原为原生态的正常土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季旱 耕水种方式,下一季水旱轮作方式,下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季旱耕水种方 式,下一季水旱轮作方式,以此顺序循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季自然免 耕方式,下一季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季水旱轮作方式, 下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季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季水 旱轮作方式,以此顺序循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年自然免耕方式,下一 年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年水旱轮作方式,下一年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年旱耕水 种方式,下一年水旱轮作方式,以此顺序循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年自 然免耕方式,下一年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年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年水旱轮作方 式,下一年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年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年自然免耕方式,下一 年水旱轮作方式,以此顺序循环。或者也可以一季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季水旱 轮作方式,下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下一季旱耕水种方式,下一季水旱轮作方式, 下一季自然免耕方式,以此顺序循环。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包括:采用浸润式灌溉。 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旱耕水种方式包括:采用浸润式灌溉。及/或,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旱轮作方式包括:采用浸润式灌溉。进一步地,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浸润式灌溉包括:水浆管理,避免垄台漫水时间持续超过 预设时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时间为1至3天。或者,所述预设 时间为1天。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这样可以避免土壤较长时间内一直淹水并 形成土壤厌氧环境从而确保土壤的通气性,即使得土壤的通气性可持续性改善, 进而使得土壤中的好氧微生物例如固氮菌、蓝藻、绿藻等活动加强,生物量增 大,结构合理、功能改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 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轮作方式包括:采用深施肥进行深施;采用面施肥进行 面施;其中,所述深施肥与所述面施肥分别为以下一种且相异:正胶体肥,产 生正电胶体以使被氯离子活化的粉砂质表面的电性由负转正;负胶体肥,产生 负电胶体以将被钝化的含镉重金属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结合形成铁锰结核后沉 降到土壤下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深施肥为正胶体肥,面施肥对应为负胶 体肥;或者,深施肥为负胶体肥,面施肥对应为正胶体肥。进一步地,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负胶体肥用于将被钝化的含镉重金属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结合 形成铁锰结核以沉降到土壤的心土层或其下。心土层指表土层和底土层之间的 土层。镉富集机制有表面富集、晶体缺陷富集与铁锰结核富集三种机制。申请 人的研究表明,粉砂质的紫色土富集镉的能力最强,镉在紫色土粉砂粒最集中 的部位含量最高,粉砂表面吸附镉等重金属的原因是因为粉砂表面被氯离子活 化造成的。氯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活化粉砂粒表面,清除砂粒表面锈斑,使 其带负电点位暴露出来,因而能够吸附带正电的金属氧化物胶体颗粒,能成为 硫化镉微晶体的晶核着床,粉砂越细,这种吸附能力越强。所以我国土壤镉污 染问题,关键还是盐基离子环境问题;但是多数研究重金属污染的专家都忽视 了这一环境背景值。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深施肥与面施肥均为非 氯肥,即所述正胶体肥及所述负胶体肥均为非氯肥,即不含氯离子或氯原子。 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方法,有助于解决土壤镉污染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 标,技术并不复杂。进一步地,通过所述正胶体肥及所述负胶体肥这些对镉具 有解吸附功能的肥料,以胶体物质包裹那些被暴露出来的粉砂粒,消除其表面 的负电荷,就可消除土壤镉富集机制,变土壤镉正富集为反向富集,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降镉达标的问题,以肥降镉,不增加施肥成本,可达到标本兼治 的目标。浸润式灌溉是后续步骤降镉及保护稻根系的基础,也是以降镉为目标 的其它相关步骤的基础,能够确保水稻的根系不腐烂,有多级支根,土壤干旱 不开裂,不使根系损伤、拉断,保持根系良好的生活力和完整性。确保水稻根 系具有旱稻根系的特征。对于严重的镉污染情况,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 例中,采用精密点播配合精准定位施肥,将根系阻镉保护剂与施入的包膜颗粒 复合肥混合,点播到种子或秧苗下3厘米位置。微生物即菌剂不和肥料混合, 而与种子混合点播于土壤2厘米的位置。根系阻镉保护剂包括菌肥。该实施例 中,精密点播配合精准定位施肥必须以旱耕垄作与浸润式灌溉为前提条件以确 保精密点播及精准定位施肥的准确性。
稻米镉超标的原因在于土壤镉的表层富集和水稻的生物富集两者相乘造成 的。发明人研究发现,水稻种植在沙性土壤上特别容易富集镉,与水稻在沙土 环境下经常性的过度失水之后的快速补水的经导管的毛细管吸力和浓差拉力的 水份运输机制相关。并且发明人进行的抗镉育种研究也同时发现,低镉吸收的 品种,在水稻节点上有发达的隔断导管水运输机制的生理结构相关。说明水稻 镉富集与水份经导管的被动吸收和运输起主导作用。水稻的水份被动吸收是富 集镉的主要途径,经过根毛过滤,以筛管水份配送方式才能有效地隔离和过滤 从土壤中吸收的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旱作条件下,所述正胶体肥为所 述深施肥,所述负胶体肥为所述面施肥。即,深施所述正胶体肥,面施所述负 胶体肥。正胶体肥深施,能够产生大量的正电胶体,能够使表土乃至深处的被 氯离子活化的粉砂质表面的电性反转,使过去带负电的粉砂粒变为带正电的粉 砂粒。负胶体肥面施,能够使被钝化了的粉砂粒排斥的镉、铅等重金属氢氧化 物和氧化物等结合成铁锰结核,随着土壤铁锰淋溶淀积机制而沉降到土壤的心 土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水作条件下,所述负胶体肥为所述深施肥,所 述正胶体肥为所述面施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旱作条件下,所述正胶体 肥为所述深施肥,所述负胶体肥为所述面施肥;在水作条件下,所述负胶体肥 为所述深施肥,所述正胶体肥为所述面施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胶 体肥包括硫酸锰、硫酸亚铁、氯化钾及尿素。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 述负胶体肥包括钙镁磷肥及尿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深施即全层施用,面 施即浅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旱作条件下,深施所述正胶体肥,面施所 述负胶体肥;在水作条件下,深施所述负胶体肥,面施所述正胶体肥。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深施正胶体肥包括:深施过量的所述正胶体肥,其余实施例以 此类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耕地整地时施入过量的所述深施肥。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在耕地整地时施入过量的所述正胶体肥或所述负胶体肥。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深施肥进行深施与采用面施肥进行面施之间存在一定时 间间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深施正胶体肥与面施负胶体肥之间存在一定时 间间隔。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时间间隔为8至24小时,即,采用 深施肥进行深施之后,等待8至24小时再采用面施肥进行面施。在其中一个实 施例中,深施正胶体肥之后,等待8至24小时再面施负胶体肥。根据具体的肥 料及其浓度设计,时间间隔可以灵活调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镉严重 超标的土壤,采用深施肥进行深施之前,所述养殖种植方法还包括步骤:采用 第一前置肥活化土壤的粉砂粒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前置肥为过量的氯化铵肥, 水洗去氯;采用第二前置肥钝化土壤的粉砂质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前置肥为 过量的所述负胶体肥。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深施肥进行深施 之前,所述养殖种植方法还包括步骤:判断土壤是否存在镉严重超标问题,是 则采用第一前置肥活化土壤的粉砂粒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前置肥为过量的氯化 铵肥,水洗去氯;采用第二前置肥钝化土壤的粉砂质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前 置肥为过量的所述负胶体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钙镁磷加硫酸锰、硫酸亚铁、氯化钾及尿素的配方中,硫酸锰,硫酸亚铁,氯化钾,尿素可配为一组作 为正胶体肥;钙镁磷和尿素为一组,作为负胶体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 胶体肥的设计要点是用有选择性的表面亲和材料包埋镉富集基座,使镉不能吸 附于其上,而且这种包埋物还是一种常规肥料,从而实现以肥降镉;进一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胶体肥采用钙镁磷加硫酸锰、硫酸亚铁、氯化钾及尿 素配成。其中,硫酸锰配比为0.5-2wt%,硫酸亚铁配比为4-10wt%。进一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胶体肥还采用高岭土胶结,包膜用水泥,作基肥。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胶体肥N、P、K比例按作物需求进行配方设计,通常在 15%-25%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负胶体肥用于实现铁锰淋溶淀积降镉。 使有毒重金属的钝化、与铁锰结核的形成的胶体化学过程和氧化还原交替动态 平衡,使位移、凝结、富集与物理化学沉降四种机制程序化和有序组合,使降 镉技术与施肥技术达到集成、增效和多功能一体化的效果。为了钝化固定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深施肥或面施肥用上述铁锰复合肥,这种铁锰包裹结核 固定与铁锰淋溶淀积的下沉是同步的,使镉随铁锰脱离耕作层进入心土层,这 种情况对于渗漏田和旱耕田效果好。铁锰复合肥中掺入硫酸铁,硫酸锰1公斤左右,3元左右,其他的是肥料成本,是肥料必须成本,实际上钙镁磷的使用会 超出肥料配方比例,50-200斤,增加成本20-80元,但钙镁磷增加的成本可在来 年节约出来。一个极端的应用实施例是,可将10,20年的磷肥用量一次性施入 土中,集中将镉降下去,后面10,20年不要施磷肥了。对于镉严重超标的稻田 可使用这种方法。因此,这种降镉方法每年增加的成本大约是3-10元左右。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施肥用作叶面喷施,进一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面施肥进行面施,包括:采用面施肥配置叶面喷施 液,其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浓度,所述临界浓度为导致叶 面发生高浓度烧伤的浓度;在高于作物叶面30厘米以上位置进行喷雾;各实施 例中,高于作物叶面30厘米以上位置,即为作物叶面30厘米或30厘米以上位 置,包括高于作物叶面30厘米的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高于作物叶面 30至50厘米的位置进行喷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高于作物叶面35至40 厘米的位置进行喷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高于作物叶面32至35厘米的 位置进行喷雾。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这种叶面喷施方式克服了传统思路的技 术偏见,采用超过临界浓度的叶面喷施方式,可以实现在产量不降的前提下实 现降镉作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高雾化度的专用喷头进行喷 雾,雾化度越高允许的喷施浓度上限相应提高,雾化度到100纳米雾粒。进一 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行喷雾包括:采用高雾化度的喷头进行喷 雾,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根据所述喷头的雾化度设置且所述喷头的雾化度越 高则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越高;当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临界浓度10倍以 上时,所述喷头的雾化度小于等于100纳米雾粒。在具体实施中,手工施肥的 话可采用定高杆子来控制喷雾高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定 高杆子在高于作物叶面30厘米以上位置进行喷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高 杆子的高度为30至40厘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高杆子的高度为30至35 厘米。定高杆子通常由种植户自制。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 面喷施液还添加有氮、磷、钾、氨基酸及/或腐殖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 述叶面喷施液还添加有氮、磷、钾、氨基酸或腐殖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叶面喷施液还添加有氮、磷、钾、氨基酸及腐殖酸中的至少两种。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临界浓度的1.1至100倍。以含有硫酸 锌的叶面喷施液为例,硫酸锌当肥料叶面喷施浓度200克/50公斤水,即临界浓 度为200克/50公斤水,所述叶面喷施液中硫酸锌的浓度为临界浓度的1.1至100 倍,即220~20000克/50公斤水,一般来说浓度的上限根据溶解度而设置,其余 实施例以此类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 浓度的2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临界 浓度的5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浓度 的5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临界浓度 的10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浓度的10 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浓 度的30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超过临界 浓度的30倍时,则使用雾粒不高于100纳米的喷雾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临界浓度的50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浓度的50倍。进一步地,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临界浓度的100倍。进一步地,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为在谷物减产低于10%的前提下, 所述作物所能承受的最高浓度,此时所述作物的叶面尤其是高处的叶面可能存 在大量的伤斑,但这并不会造成太大伤害,还有助于达到更好的降镉效果。可 以理解的是,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越高,对于谷物植株尤其是叶面的可能伤害越 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情况下是不会选择超过临界浓度的叶面喷施液以免 伤害谷物叶面,但是发明人基于超过30多年的一线农田经验,发现只要在作物 不减产乃至少量减产的前提下,喷施所述叶面喷施液到叶面上,即使是出现损 伤斑也没有太大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降镉及除虫效果,可谓两全其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行喷雾的时间间隔为5至8日;即,在叶面喷施 液的施用阶段,间隔为5至8日进行喷雾一次。进一步地,全生长周期进行喷 雾3次或以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全生长周期进行喷雾4或5次。进一步 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行喷雾的时间间隔为6或7日。在其中一个实施 例中,进行喷雾后24小时内发生降雨时,则在叶面无水状态下再补充进行喷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晴天下午进行喷雾。进一步地,在晴天下午避开高温 时段进行喷雾以降低蒸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高雾化度的喷头,在高于作物叶面30厘米以上高喷雾位置进行喷雾,具体的高度根据喷头雾化喷出的 初速度设置或调整,但一般绝对不可靠近叶片低于20厘米扫喷,可使用超过导 致高浓度烧伤的临界浓度1-100倍的用肥浓度。雾化度越高,肥液浓度允许的限 度也可更高。极限情况下,用极高雾化度的喷雾技术,使用临界浓度100倍的 高浓度叶面喷施肥液。并且,允许喷施造成一些斑点状的烧伤点,但不影响产 量,为了抵消叶片微创伤造成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在叶面喷施液中加入一定浓 度的含氮、磷、钾、氨基酸、腐殖酸肥液等可增产的喷施肥料,以抵消损伤造 成的减产效应。并且,叶面喷施时要避开花期,在开花授粉时不要喷肥。进一 步地,根据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进行大量作物施肥试验,且根据试验结果微调叶 面喷施液的施肥浓度,即可得到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标准浓度。可以理解的是, 该标准浓度可根据作物最终目标降镉含量要求而调整。进一步地,所述标准喷 肥量为大量作物施肥试验时,作物叶面出现直径小于1mm的伤斑且不出现直径 大于3mm的伤斑的最多植株数时的叶面喷施液施肥量。这样的技术设计,可以 实现将具有降镉作用的面施肥以微创伤叶面喷施方式进入作物的植株体内进行 降镉,从而实现镉元素于植株体内运输途中截留并不再上升乃至沉降,从而真 正实现降低作物果实中的镉含量。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 轮作方式包括:保护稻根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稻根系包括:表层施 钙肥、镁肥及/或磷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稻根系包括:表层施钙肥、 镁肥及/或磷肥,且在种子或秧苗下方3厘米位置施包膜颗粒复合肥;其余实施 例以此类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稻根系包括:精准定位接种微生物。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稻根系包括:增强土中的微生物。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生物为好氧微生物,即,保护稻根系包括:增强土中 的好氧微生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生物为好氧菌。在其中一个实施 例中,所述微生物包括固氮菌,孢囊丛枝菌,蓝细菌(即蓝藻)及/或绿藻。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生物为好氧微生物且保护稻根系包括:控水养根。 如前所述,被动吸收就是通过毛细管作用通过毛细引力进入植株的,而毛细管 的入口是水稻根系腐烂的部分,支根和根毛脱落形成的毛细管的入口。所以水 稻降镉技术的关键就是确保水稻根系的完整性,即,养根是降镉是关键;一方 面要避免长时间水淹导致烂根,另一方面要避免长时间干旱造成土地干裂而导 致裂根。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水养根包括:保持土面处于干爽状态;其中,所述干爽状态介于干燥与湿润之间,以免土地干裂导致裂根或水 淹导致烂根,还用以增强土壤的通气性,这样,配合前面旱耕垄作及浸润式灌 溉的步骤,能够使土壤能够保持有氧状态,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好氧微 生物的生长效率远高于厌氧微生物,这样就实现了一个适合好氧微生物生长进 而协助营养元素高效平衡吸收促使植株及其根系健壮,同时有利于使重金属元 素从作物吸收表面被隔离从而分散到土层深处,这样就可以在保护稻根系的同 时实现增加产量和降低重金属含量,可谓一举三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 施例中,保护稻根系包括:精准定位施菌肥,表层施钙肥、镁肥及/或磷肥,以 及精准定位接种微生物;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在试验中,旱耕垄作及浸润式 灌溉配合控水养根及其它保护稻根系方式,使水稻根系系统发育出四级以上的 根系结构,须根系和根毛发达,确保水稻根系的完整性,有效地阻断了水稻根 系的被动吸水机制,达到了良好的降镉效果。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包括: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生物量及活动性。及/ 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包括:增加土的根区位置 处的好氧微生物的富集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 包括: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生物量及活动性,以及增加土的根区位置处的 好氧微生物的富集程度;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强土 中的好氧微生物,包括:将好氧微生物接种到土的根区位置。进一步地,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包括:将好氧微生物接种到土的根 区位置的地下1至3厘米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好氧微生物接种到土的 根区位置的地下1、1.5、2、2.5或3厘米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强土中 的好氧微生物,包括:接种好氧微生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包括:接种好氧微生物到土的地下1、1.5、2、2.5或3厘米处。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种好氧微生物,包括:施用好氧性的微生物肥。即,微 生物接种是指施用好氧性的微生物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施用好氧性的微 生物肥,包括:施用发酵的好氧性的微生物肥。这样,所述养殖种植方法运用 微生物接种、水浆管理及改进农艺技术,促使土壤微生物健康发展,确保土壤 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并富集于根区,厌氧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缩小,从而 有利于实现土改良修复,增强土壤的通气性,改善沙化,且有利于重金属转移 淀积到土壤下层,能够被地下水系稀释分散。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包括:进行施肥及用药管控,以避免伤害土中的好氧 微生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行施肥及用药管控包括:根据微生物菌群的 营养特性进行施肥,以及根据微生物菌群的药害特征进行用药,即施肥时要兼 顾微生物菌群的营养特性,用药时要兼顾微生物的药害特征,使土壤微生物向 有利的方面发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包括固氮菌。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还包括蓝藻及/或绿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好氧微生物包括固氮菌、蓝藻及绿藻。即,微生物群中包含固氮菌、蓝藻、 绿藻等品种,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由于厌氧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比好氧微生物 低得多,因此当好氧微生物的微生物群得到支持时,微生物活动加强,生物量 增大,配合施肥及用药促进好氧微生物群体在土壤中发挥作用,达到土壤矿物 质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固定能力减弱,有机毒素分解,重金属元素的结 晶附着点位封闭的效果。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还 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嗜热侧孢霉菌、米根霉菌、黑曲霉菌、多 食鞘氨醇杆菌、泾阳链霉菌、杂色曲霉菌及扣囊拟内孢霉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还包括产纤维素酶较多的拟青霉 菌、白腐真菌及里氏木霉菌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好氧微生物包括固氮菌、蓝藻、绿藻及扣囊拟内孢霉。扣囊拟内孢霉有助 于解磷、解钾,还有助于活化土壤中硅、钙、镁等中量元素。进一步地,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包括固氮菌、蓝藻、绿藻及丛枝孢囊菌;例 如采用丛枝孢囊菌根嫁接作物根系,在根部末端形成泡囊,贮存养分、水分, 需要时直接供应,平衡作物营养;另外菌丝向外扩散,形成庞大根系,扩大根系5-60倍,促进难利用的P、K、Ca、B、Fe、Mg、Zn等元素高效平衡吸收。 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抗生素,抑制杀死有害菌,从而起到药、肥双效的功能效 果。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包括固氮菌、蓝藻、绿 藻、扣囊拟内孢霉及丛枝孢囊菌,具体的用量和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或 者调整即可。对于镉污染严重的土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 好氧微生物还包括芽孢杆菌及根霉菌;芽孢杆菌例如枯草芽孢杆菌、侧孢芽孢 杆菌等;根霉菌例如少根根霉和米根霉等。这样,通过选择与土壤矿物质颗粒 有良好亲合性和与农作物根系有良好亲和性的微生物品种,有利于使重金属元 素从作物吸收表面隔离,从土壤矿物质上转移,达到弱化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吸 附实现重金属元素在土层深处分散和淋深淀积到土层深处实现治理标的转移的 目标。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还包括灵芝及/或酵母。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微生物还包括小球藻、角藻、囊叶 藻、墨角藻及/或马尾藻等。但是,比较适合本申请各实施例采用的所述好氧微 生物主要选自细菌及真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干田板田起垄,沟宽不超过0.8米,开沟面积低于 40%,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1.0万蔸/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稻种植密度不 低于1.6万蔸/亩;其中,干田板田起垄即田土晒干后起垄,可以理解为干田起 垄及/或板田起垄;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垄台与垄沟的结构稳定性。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垄宽、沟宽及沟深比例为3:2:1。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垄宽、沟宽及沟深分别为1米、0.67米及0.33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垄宽、 沟宽及沟深分别为1.2米、0.8米及0.4米。这是为了在多养渔及保稻产量之间 所做出的平衡,极限状态下,只要水稻种植密度足够大,即使开沟面积接近50%也能够确保稻产量乃至增产。在试验中发现,干田板田起垄技术和不同垄沟比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面积试验结果证实,干田板田起垄能建立长久、稳固的 沟垄结构,有利于稻谷增产。不同垄沟比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在保证 水稻插植密度不低于1.6万蔸,沟宽不超过0.8米的情况下,开沟面积即使占稻 田总面积的40%或以上也不致减产,增产幅度在5~30%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播种、撒种、抛秧或插秧方式使水稻种植密度 不低于1.0万蔸/亩。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2 万蔸/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播种、撒种、抛秧或插秧方式使水稻种植 密度不低于1.6万蔸/亩。进一步地,采用播种、撒种、抛秧或插秧方式使水稻 种植密度不低于2万蔸/亩。进一步地,采用播种、撒种、抛秧或插秧方式使水 稻种植密度不低于2万蔸非分蘖基本苗/亩。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轮作方式包括: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 制分蘖,阻止分蘖苗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其中,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 制分蘖即在营养生长期内全程控制分蘖。其中,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 阻止分蘖苗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即,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用 于阻止分蘖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由于杂交稻是主 穗优势利用的一种反向选择,是以降低主穗优势效应,提升分蘖优势效应,达 到优化群体生态效果的技术,因此杂交稻技术是无法利用主穗当季优势和后代 优势的。相比之下,传统种植方式在分蘖过旺时也会采取控制分蘖的方法,但 本实施例是一开始就控制分蘖,并在全过程中无论分蘖是否过旺都一直控制分 蘖,以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这是本实施例与传统种植方式的 又一极大差异。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一切有效技术手段促使 种芽主茎苗增加,分蘖苗减少,最终消灭分蘖苗为目标的高产种植技术。进一 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每颗种子最大采光量的种子平面布点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梅花点错位点播法。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阳光 资源。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2.5万蔸/亩。进 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非分蘖基本苗的密植度为常规密集度的至少4 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 轮作方式包括: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主穗优势的当代优势及主 穗优势的后代优势是本实施例的重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 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低分蘖数量选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 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选 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 括:根据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选取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高光合效率及低光补偿点选取 稻种。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 作为稻种,包括:根据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选取稻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作为稻种,包括:根据低分蘖数量、主干 粗壮抗倒伏性状、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高光合效率、根粗发达及抗 逆性强选取稻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取主穗优势较强的品种 作为稻种,包括:为低分蘖数量、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 横披性状、高光合效率、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分别设置权重,分别为低分蘖数 量权重、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权重、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权重、高光 合效率权重、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权重;在选取稻种时根据所述低分蘖数量权 重、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权重、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权重、高光合效 率权重、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权重分别对被选取的各稻种进行评分,选取评分 最高的稻种作为目标稻种;并且,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包括:采用目标稻 种及其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进一步地,所述低分蘖数量权重最大,即其占比 最高。进一步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为:穗形直立及叶向上不横披性状权重、 高光合效率权重、主干粗壮抗倒伏性状权重、根粗发达及抗逆性强权重、低分蘖数量权重。为配合主穗优势种植技术,本申请重点选育分蘖能力能弱,而主 穗优势很强的品种,这是本申请相对于传统杂交稻技术所不同的育种的一个新 方向,提出不同于传统理想株型的新育种技术理念原则:首先是分蘖越少越好, 最好不分蘖的稻种作为育种的一个新方向,并选取主干粗壮抗倒伏,穗形直立, 叶向上不横披,高光合效率,根粗发达,抗逆性强的稻种。进一步地,选取评 分最高的稻种作为目标稻种的同时还选取评分次高的稻种作为备用稻种;并且, 采用目标播种量进行播种包括:采用目标稻种及其目标播种量在70%的田地进 行播种,采用备用稻种及其目标播种量在30%的田地进行播种。这样,可以获 得更好的对比效果,有利于根据收获情况进行进一步对比,优化后续选种。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分蘖包括晒田、修剪及/或施加生物激素。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采用晒田方式控制分蘖。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修剪方 式控制分蘖。进一步地,采用机械修剪方式控制分蘖,或采用人工修剪方式控 制分蘖。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生物激素控制分蘖。各实施例中, 控制分蘖以阻止分蘖苗的发生并使分蘖苗死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 标播种量即苗的数量根据控制分蘖的效果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 目标播种量与控制分蘖的效果呈正反馈关系。亦即,控制分蘖的效果越好则目 标播种量越高,目标播种量越高则单位产量越高,这里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作用, 且能够产生更好的排斥其他杂草生长的作用,目标播种量越高则杂草的生长空 间越少,杂草的生长空间越少则杂草越少且其生长受到更大限制。因此,控制 分蘖是本申请的关键步骤之一,控制分蘖效果越好,则产量越高,这又是出乎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意料之外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是传统杂交稻技术是提 升分蘖穗产量及其贡献率,万万没想到竟然需要控制分蘖才能提升整体产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垄上种植作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作物包 括稻、菜及/或豆。菜及/或豆主要是与稻轮作,在来不及种稻收获的时候,可以 种上一季菜及/或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稻包括水稻及/或旱稻;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菜包括油菜等,进一步地,菜包括耐寒菜类,以便在秋末或冬季种 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豆包括黄豆或蚕豆等。菜及/或豆与稻轮作,一方面 为农户提供了副食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收。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 中,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轮作方式中,还包括:栽培食用菌 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垄上种植作物还包括:垄上栽培食用菌类。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食用菌类包括木耳、香菇及/或平菇等。这样也可以合理利用地 力,提供高价值副产品,为农户增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时垄沟养动物,且泥面养萍及水面养 萍结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低温季节养萍为主,高温季节养动物为主。这 是由于动物在高温季节生长得比较快,在低温季节主要是消耗而不长肉。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物包括蛙及/或鱼。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鱼包括 鲤鱼及/或草鱼。草鱼又称鲩鱼,其食量大且容易破坏垄厢,传统的稻田养鱼方 式是不能养草鱼的,其原因就是田土未干就起垄,严重影响了垄台的结构稳定 性,所以不敌草鱼的破坏力;而采用本申请各实施例,一方面干田板田起垄增 强垄台与垄沟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 式循环,在旱耕水种方式或水旱轮作方式时能够继续晒田后加强垄台,因此可 以养殖草鱼;进一步地,再一方面配合机械化起垄方式的实施例,使得垄台结 构更稳定,更为适合养殖草鱼等活动力强的鱼类,而这些活动力强的鱼类能够 起到较好的翻耕效果,又进一步形成了提升产量的良好条件。蛙类例如青蛙的 饲养,一方面能够提供有机酸实现降镉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稻田除虫,再 一方面又是高价值的附加品,有助于提升农户收入,可谓一举三得。在其中一 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物包括蟹、螺、鹅或鸭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 物为鸭或包括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物为鹅或包括鹅,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所述动物为鱼及鹅或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物为蛙、鱼 及鹅或鸭;这样,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积 造有机肥条件,由鹅、鸭、蛙及/或鱼等动物担负起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 中耕浑水、翻耕、沉积有机肥及刺激生长等作用;还能为萍实现除虫、施肥、 分萍等倒萍等作用;且鹅、鸭、蛙及/或鱼还是高价值的附加品,有助于提升农 户收入。但是如果完全不用化肥会制约稻产量的上限,一般难以超过1000kg/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垄沟养殖蛙类及鱼类,实行投饵养殖,根据不同方式, 养殖产量可达到200-1000公斤,同时产生大量有机酸使镉活化分散,镉会大部 分进入深土层或者淋失,如果有少部分进入水系不会对水系造成明显污染,因 为通常情况下水系的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只有环保标准的十分之一,且由于容积 量巨大,因此有巨大的容纳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萍即红萍,又称绿萍或满江红等,在其中一个实施 例中,自然免耕方式时垄面通过养萍覆盖以实现免除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自然免耕方式时垄面通过养萍覆盖,实现免除草,并解决细绿萍越夏、越冬技 术难题,解决细绿萍留种难问题。由于红萍对磷的需求量很大,如果红萍活体 中的磷不能及时转化为无机态养份,将严重影响水稻生产。长期养萍还会造成 土壤缺磷。但在养鱼或鸭等条件下,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食物链的衔接 创造了正相关的交互效应。红萍通过鱼的消化和微生物转化后成为水稻的营养; 水稻花粉、田间杂草、下部老叶、昆虫为鱼提供了食物来源;红萍的固氮作用 为水稻提供了氮素营养,为鱼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三者的综合作用改善了土 壤条件,又为水稻免耕创造了条件。且由于本申请采取沟养和泥面养萍结合的 办法,能够有效的保种留种,提高了养萍产量,红萍产量极高,在此基础上固 氮可达250kg/亩以上,富钾可达150kg/亩以上,养萍技术较高的农户一般只需 施磷肥即可,而氮、钾肥可以全年减用乃至不用,从而极大地节约了肥料成本。 发明人多年来在田间进行了大量试验,发现在不同垄作规格下,水稻边际优势 在20~180%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有效穗边际效应为21%;实粒数边际 效应为33.1%;千粒重边际效应为2.4%;可算得总边际效应为65%。并且,对 水稻的边际优势,鱼、萍两个生物因子和采取干田板田起垄的垄作技术都作出 了贡献。即使把沟垄比调整到6∶4,即插秧面积只占稻田总面积的40%的情况下 仍保证粮食不减产。这显然是由于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使环境的优化,提升了 水稻的生长优势和拓宽了鱼的生存空间,在不影响稻谷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了稻 田养鱼池塘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生物因子包括:水稻——高等植物;鱼——高等动 物;红萍——低等植物,其中还寄生着原核生物。这三者在生物系统分类树上 的距离都很远。从食性来讲,水稻靠土壤中的无机物、水和阳光来维持生活; 鱼则靠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植物等生活,红萍主要靠空气中的氮和少量阳光,对 无机营养需求量不大。而这三者都能在水环境中共处,因此能够形成利用生物 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然免耕方式包括: 秋末收水产,晒干田土,清出沟中的污泥平铺于垄上,垄上免耕种植春收作物, 沟中泥面养萍以繁殖萍种,春收作物收获后灌深水养萍养鱼,一周后倒萍并种 稻,稻返青后将鱼饵料投于垄厢表面以诱鱼翻耕,稻拔节后加深水层助鱼活动 以翻耕;进一步地,秋季收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沟中泥面养萍的同时还 至少部分垄沟淹水养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种稻为抛秧、插秧、撒播种早、 中、晚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种稻为抛秧插早中稻,抛秧方式种稻可以增 加垄台作它用的时间。或者,种稻为播种种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鱼 的生长规律,秋末和冬季鱼的生长缓慢,是收获成鱼的季节,捕捞成鱼后的小 鱼作隔年鱼种应集中起来作越冬保养;收鱼后及时晒干田土,清出沟中的污泥 平铺于垄上,即可免耕种植春收作物。沟中可蓄半沟水养萍和鱼。春收作物收 获后灌深水养萍养鱼一周,用5公斤尿素倒萍(鱼多或鸭多甚至可免倒萍),采 用抛秧技术插早中稻,对红萍产量较低、春收作物中耕除草不得力的田块,杂 草可能较多,应锄松垄厢表土,将杂草锄入沟中,作养鱼饵料,抛秧插早中稻。 水稻返青后还可将鲤鱼饵料投于垄厢表面,诱鱼进行第二次翻耕,拨节后加深 水层以草鱼的活动作第三次翻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优先发展红萍生产, 做到早、控、保三结合,11月开始繁殖萍种,3月份大田放养,追施萍肥;湿润养萍和水面养萍相结合保种越夏。并以鱼稻关系为中心,充分发挥鱼助稻、 鱼护稻、鱼肥稻的以鱼为调节杠杆的水稻田间管理功能;以提高鱼、萍生物产 量为重点来补充生态系统的物质资源;以合理控水用水的办法来调节三者之间 的关系,合并三项管理为一项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方案。并且,发展多技术横向 联合,配合旱耕水种方式及水旱轮作方式,养护农田,有助于降低重金属污染, 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的协调来维持系统的运行,从而通过养殖种植实 现了稳产增收、易于推广的生态技术模式。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应用,如下表1所示。
Figure BDA0001903061870000201
Figure BDA0001903061870000211
表1
经试验,在土镉含量大于6.28mg/kg的重污染区域,正常米镉含量约为 2.7mg/kg左右,严重污染超标,已不能食用。而用上表1这种养殖种植方法可 在三年内土壤全部脱镉,达到土镉含量小于0.3mg/kg的正常水平;配合其他降 镉保根的实施例,第一年收获的稻米中的米镉含量即已小于0.2mg/kg,符合正 常食用标准,深受农户好评,易于被农户接受,易于推广。
下面继续给出一些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申请的降镉稻米的种植方法及采用 该种植方法得到的降镉稻米,各实施例以水稻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同样适 用于旱稻或其他稻属植物。
试验田:土镉污染超标,约为7.52mg/kg。
实施例1:对于1亩田,选取黄华占稻种,干田板田起垄,沟宽0.6米,垄 宽0.9米,沟深0.3米,垄上种植水稻种植密度1.6万蔸/亩,冬种蚕豆,自然免 耕方式时垄沟养草鱼,泥面养萍及水面养萍;采用旱耕水种方式、自然免耕方 式、水旱轮作方式种植3季。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自然免耕方式时养草鱼量减少,还养鸭。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沟宽0.67米,垄宽1米,沟深0.33米。
实施例4: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采用旱耕水种方式、水旱轮作方式、自然 免耕方式种植3季。
实施例5:自然免耕方式时还养鹅;采用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自 然免耕方式种植3季。
对照例1:对于1分田,选择黄华占稻种,传统水作,种植3季。换算亩产 量。
得到结果如下表2所示:
Figure BDA0001903061870000221
Figure BDA0001903061870000231
表2
由上表2可见,实施例1至5的各年亩产量与对照例1相近且均略大于对 照例1,且均属于正常水平,证明本申请的养殖种植方法虽然划出了大片垄沟, 但是产量能够得到保证。
对于大米的重金属含量,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 规定:镉≤0.2mg/kg。实施例1至5以及对照例1的各年米镉含量均呈逐年下降 态势,但是,由于土壤重度镉污染,对照例1的各年米镉含量均远高于国家标 准,且没有6、7年都降不下来。而实施例1至5的各年米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 准;尤其是到第3年已基本上没有镉污染问题了。实施例5的第一年米镉含量 较高且近乎超标,说明自然免耕方式对于降镉的力度不如旱耕水种方式或水旱 轮作方式,但仍是具有较好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 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 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 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干田板田起垄,沟宽不超过0.8米,开沟面积低于40%,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1.0万蔸/亩;
采用自然免耕、旱耕水种、水旱轮作方式循环;
垄上种植作物;
自然免耕方式时垄沟养动物,且泥面养萍及水面养萍结合;
其中,
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轮作方式包括:采用深施肥进行深施;采用面施肥进行面施;其中,所述深施肥与所述面施肥分别为以下一种且相异:正胶体肥,产生正电胶体以使被氯离子活化的粉砂质表面的电性由负转正;负胶体肥,产生负电胶体以将被钝化的含镉重金属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结合形成铁锰结核后沉降到土壤下层;
其中,采用深施肥进行深施之前,所述养殖种植方法还包括步骤:判断土壤是否存在镉严重超标问题,是则采用第一前置肥活化土壤的粉砂粒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前置肥为过量的氯化铵肥,水洗去氯;采用第二前置肥钝化土壤的粉砂质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前置肥为过量的所述负胶体肥;
其中,采用面施肥进行面施,包括:采用面施肥配置叶面喷施液,其中,所述叶面喷施液的浓度至少超过临界浓度,所述临界浓度为导致叶面发生高浓度烧伤的浓度;在高于作物叶面30厘米以上位置进行喷雾;
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轮作方式还包括:保护稻根系;其中,增强土中的好氧微生物且控水养根;其中,控水养根包括:保持土面处于干爽状态;其中,所述干爽状态介于干燥与湿润之间,以免土地干裂导致裂根或水淹导致烂根,还用以增强土壤的通气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低温季节养萍为主,高温季节养动物为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物包括蛙、蟹及/或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包括草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包括稻及/或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播种、撒种、抛秧或插秧方式使水稻种植密度不低于1.0万蔸/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自然免耕方式时垄面通过养萍覆盖以实现免除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自然免耕方式包括:秋末收水产,晒干田土,清出沟中的污泥平铺于垄上,垄上免耕种植春收作物,沟中泥面养萍以繁殖萍种,春收作物收获后灌深水养萍养鱼,一周后倒萍并种稻,稻返青后将鱼饵料投于垄厢表面以诱鱼翻耕,稻拔节后加深水层助鱼活动以翻耕;或者,自然免耕方式、旱耕水种方式及/或水旱轮作方式包括:在营养生长阶段全程控制分蘖,阻止分蘖苗发生,并促使分蘖苗死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沟中泥面养萍的同时还至少部分垄沟淹水养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养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种稻为抛秧、插秧、撒播种早、中、晚稻。
CN201811520317.2A 2018-12-12 2018-12-12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Active CN1094521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0317.2A CN109452110B (zh) 2018-12-12 2018-12-12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0317.2A CN109452110B (zh) 2018-12-12 2018-12-12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2110A CN109452110A (zh) 2019-03-12
CN109452110B true CN109452110B (zh) 2021-06-08

Family

ID=65613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20317.2A Active CN109452110B (zh) 2018-12-12 2018-12-12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5211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0053C (zh) * 2007-04-18 2010-01-13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降低茶叶铅含量的土壤改良剂及方法
CN102180750B (zh) * 2011-03-04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降低轻度污染农田玉米镉铅含量的复混肥及制备方法
CN104823881A (zh) * 2014-02-11 2015-08-12 徐立容 一种免耕稻田养鱼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2110A (zh) 201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laniappan et al. Organic farming theory & practice
CN103988685B (zh) 一种富硒花生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5027940B (zh) 一种石漠化地区牧草建植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CN103798030B (zh) 安吉白茶生态高效栽培方法
Bot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Key to drought-resistant soil and sustained food production
CN105145261B (zh) 一种沃柑的栽培方法
CN102487621B (zh) 一种有效减轻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方法
CN102318529B (zh) 水稻的水旱两栖种植方法
CN106718542A (zh) 一种茶叶种植技术
CN109076910A (zh) 一种覆盖地膜的魔芋高产栽培方法
CN1257665C (zh)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方法
CN109302964B (zh) 降镉稻米及其种植方法
CN113455322A (zh) 一种设施豇豆抗重茬高效栽培方法
KR20100072623A (ko) 자연농업
CN102715052A (zh) 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机水稻栽培方法
CN107484601A (zh) 一种提高核桃增产的种植方法
CN111011129A (zh) 利用低积累玉米/伴矿景天间作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方法
CN107455215A (zh) 一种山茶树与黄豆的套种方法
CN107853098B (zh) 一种用于南亚热区台种菠萝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方法
CN113039989A (zh) 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
Bhati et 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for Dryland systems in South Asia: a case study of Western Rajasthan, India
CN114287302B (zh)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Panda Integrated organic farming handbook
CN109452110B (zh) 利用生物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养殖种植方法
CN105123170A (zh) 野生华细辛的驯化与生防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