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7302B -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7302B
CN114287302B CN202210008061.7A CN202210008061A CN114287302B CN 114287302 B CN114287302 B CN 114287302B CN 202210008061 A CN202210008061 A CN 202210008061A CN 114287302 B CN114287302 B CN 114287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straw
returning
months
suspend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080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7302A (zh
Inventor
刘雅辉
孙建平
赵子婧
戴相林
丁冯洁
张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COASTAL AGRICULTUR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OASTAL AGRICULTUR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OASTAL AGRICULTUR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OASTAL AGRICULTUR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1000806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73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87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7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7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7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Fertilizer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秸秆随之粉碎后在原地,再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后翻耕;非栽培期灌水达土壤饱和含水量;第二年5月初旋耕,5月中旬耙地并施用450kg/hm2~60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基肥,在插秧前5天~7天,插前封闭处理;5月中下旬,移栽,移栽后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防治。本发明不仅推进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冀东滨海稻区是河北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年产水稻秸秆水稻秸秆数量约为70-80万吨,由于缺乏高效利用技术,多数被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土壤生态系统破坏,还造成大气污染。近年来,政府已严令禁止秸秆焚烧,大力提倡秸秆还田。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还田不合理,将大幅促进CH4排放,由此增加的温室效应将高于其固碳效应。该区域由于冬春季温度低,秸秆还田腐解慢,尤其秸秆自然腐解期与水稻返青、分蘖期重叠,严重抑制秧苗生长,这一问题成为影响秸秆还田技术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另外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肥料配比不合理,施肥精准度不高等问题,导致肥料利用率低,耕地质量下降,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对农田和大气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固碳减排、减肥增效技术是目前该区域急需亟待的任务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还田时期、非栽培期水分管理、移栽时期、秸秆腐解过程中可以释放氮磷钾而对精准施肥的缜密地分析,构建了合理的冀东滨海稻区固碳减排、减肥增效方法,不仅推进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
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0cm~15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5cm~10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
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Isoptericola sp.)20份~50份、长柄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20份~50份、芬莱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inlayi )20份~50份、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20份~50份,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0份~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10份~30份;
S2、第二年5月初进行旋耕,5月中旬耙地并施用450kg/hm2~60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在插秧前5天~7天,在水层为5cm~7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
S3、于5月中下旬,选择高度为10 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白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16cm;
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优选地,S1中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
优选地,S1中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18t/hm2~25t/hm2,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30L/ hm2~45L/ hm2
优选地,S1中所述翻耕的深度为10cm~15cm。
优选地,S2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优选地,S2耙地时水层以50%~60%土垡露出为宜。
优选地,S2中所述除草剂为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和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所述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的用药量为90毫升/亩~100毫升/亩;所述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用药量为15克/亩~20克/亩。
优选地,S2中所述插前封闭处理的方法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
优选地,S5中喷施农药为:
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所述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2.5%;所述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对还田时期、非栽培期水分管理、移栽时期、秸秆腐解过程中可以释放氮磷钾而对精准施肥的缜密地分析,构建了合理的冀东滨海稻区固碳减排、减肥增效方法,不仅推进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不同处理下秸秆残留率。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曹妃甸区2016-2020年的温度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综合试验站(39°17’40’’N-118°27’22’’E)进行,试验站海拔2.5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4℃,年降水量为635.9mm,集中在7-8月份。供试水稻品种为滨稻18。
本实施例为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为:
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0月底(2020年10月30日 ),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0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5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10cm;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25t/hm2,所述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45L/ hm2
所述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
S2、第二年5月初(5月5日)进行旋耕,5月中旬(5月12日)耙地并施用60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耙地时水层以50%土垡露出为宜,在插秧前5天,在水层为5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所述除草剂为用药量为90毫升/亩的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和用药量为15克/亩的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
S3、于5月中旬(5月19日),选择高度为10 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白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16cm;
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所述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2.5%;所述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0%。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并设置对照,CK为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设为T1-T3,T1为HT20(本实施例的水稻秸秆腐熟菌剂)作用下秸秆还田,T2为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市购,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用下秸秆还田,T3为未施用腐熟剂还田。非栽培期适量灌水,5月21日移栽,栽培期间肥料施用方案为:CK秸秆不还田处理采用常规施肥,T1-T3采用化肥减施方案(表1),底肥一次性施入,蘖肥分三次追施,第一次97.5kg/hm2,后两次分别为112.5kg/hm2,穗肥待到小穗长到0.3-0.5cm时施用。农药及水分管理措施同常规。小区面积为744m2(18.6×40m)。分蘖期每隔10天测定一次CH4和N2O的排放量,收获期测定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表1 化肥减施方案
Figure SMS_1
表2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
Figure SMS_2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面各表同。
表3分蘖期CH4和N2O累计排放量
Figure SMS_3
应用该方法后,与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比较,不仅实现了化肥减施,而且实现了稻田固碳减排、水稻产量和效益增加(表2,3),土壤有机含量提高了13.36%-37.79%,分蘖期CH4和N2O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1.86%和56.67%;按照稻谷价格2.6元/kg计算,在化肥减量26.5%基础上,施用自本实施例的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水稻亩增产2.26%,亩节本增收131.12元。
实施例2
本实验于2020年-2021年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四农场进行。试验地0-20cm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全盐含量为1.39 g/kg,pH值为 7.51,有机质18.56g/kg,速效磷20.13g/kg。速效钾255.12 mg/kg,速效氮为78.81 mg/kg。
本实施例为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为:
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1月上旬(2020年11月1日),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5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8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15cm;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18t/hm2,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30L/ hm2
所述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50份、长柄木霉50份、芬莱氏链霉菌50份、葡萄球菌20份,枯草芽孢杆菌1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10份;
S2、第二年5月初(5月8日)进行旋耕,5月中旬(5月15日)耙地并施用45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耙地时水层以60%土垡露出为宜,在插秧前7天,在水层为7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所述除草剂为用药量为100毫升/亩的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和用药量为20克/亩的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
S3、于5月下旬(5月23日),选择高度为10 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白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16cm;
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所述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2.5%;所述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0%。
水稻平均亩产量为802kg/亩,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6.74g/kg。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对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确立的试验:
研究区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滨海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一农试验田(N39° 16’31”,E118°27’5.14”)进行,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四季寒暖干湿分明等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1.4℃,蒸发量平均为1969mm,年降水量为635.9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水稻土,0-20cm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全盐含量为1.26 g/kg,pH值为 7.65,有机质17.94g/kg,全氮1.13 g/kg,速效磷19.90 mg/kg。速效钾242.32 mg/kg,速效氮为73.11 mg/kg。
该区域为单季稻种植,供试材料为滨稻18,生育期170-175天,采用插秧栽培方式,插秧密度为30×16cm。 供试腐熟剂3种,分别为HT20(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市购,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NFK)。
(一)试验一:非栽培期水分管理、还田时期和移栽时期选择试验
本试验设置水稻收获后还田D1和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冻后还田D2。均采用三裂式裂区试验,还田与菌剂施用情况为主因素A,包含4个水平,A1~A4分别为施用HT20还田、施用NFK还田、未施菌剂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照。非栽培期水分管理(非栽培期指的是还田秸秆、菌剂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为副因素B,包含2个水平,B1不灌,B2灌水,让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状态,并非大水漫灌。移植时期为副副因素C,包含3个水平,C1早植(约5月15日),C2常规(5月22日),C3晚植(5月29日),其余栽培期间肥料、农药及水分管理措施同常规。主区面积为166m2,副区面积为83m2,再裂区面积为25m2,重复3次。移栽后第7天调查株高及每穴基本苗,每小区挂牌调查10穴,后每7天调查一次株高及每穴分蘖数,直到停止分蘖为止,记录水稻有效穗数。
结果与分析
1、不同还田时期和非栽培期灌水对水稻分蘖及成穗的影响
表4可以看出,还田时期对水稻最高分蘖数、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显著影响,秋季还田D1显著高于春季还田。非栽培期灌水对最高分蘖数有显著影响,灌水处理B2的最高分蘖数高于不灌水处理,但是对有效穗数、成穗率和分蘖速度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秋季为最佳还田时期,水源充足的地区在非栽培期可以适当灌水,切忌大水漫灌。
表4不同还田时期与非栽培期不同水分管理下水稻分蘖及成穗率
Figure SMS_4
2、不同移栽时期对水稻分蘖及成穗的影响
不同移栽时期对最高分蘖数、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较大影响(表5),最高分孽数上表现为C1>C2>C3,分蘖速度表现为C3>C1>C2,有效穗数表现为C2>C1>C3,成穗率表现为C3>C2>C1。总体分析来看,C2为比较合适的移栽时期。
表5不同移栽时期水稻分蘖及成穗率
Figure SMS_5
配施不同菌剂还田对水稻分蘖及成穗率的影响
施用不同菌剂还田对水稻最高分蘖、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较大影响(表6)。A1处理下最高分蘖、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最高分蘖数表现为A1>A4>A2>A3,分蘖速度表现为A1>A4>A2>A3,有效穗数表现为A1>A2>A4>A3,成穗率表现为A1>A2>A4>A3。可见,菌剂A1的效果最好。
表6不同菌剂作用下还田水稻分蘖及成穗率
Figure SMS_6
综上可以看出,施用HT20秋季还田,水源充足地区可在还田翻耕后给与适当灌水,然后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进行秧苗移栽对水稻最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较大提高。
(二)试验二:精准施肥方案确定
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综合试验站(39°17’40’’N-118°27’22’’E)进行,试验站海拔2.5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4℃,年降水量为635.9mm,集中在7-8月份。
供试水稻品种为滨稻18。尿素(N含量46%)、45%美丹利(N含量25%,P2O5含量9%,K2O含量11%)、硫酸钾(K2O含量50%)、50%硅谷缓释肥(N含量25%,P2O5含量10%,K2O含量15%)。
于2020年11月开始,2021年5月21日移栽,2021年10月结束。前茬作物为水稻,并在收获季节将HT20(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喷洒于秸秆后进行翻耕还田处理,翻耕深度10-15cm,并灌水使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
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4个处理(详见表7),常规施肥T1,主要模拟农户习惯施肥;减量施肥T2,减施化肥17.42%,减施氮肥6.45%;减量施肥T3,减施肥料26.51%,减施氮肥20.28%;减量施肥T4,减施肥料34.90%,减施氮肥26.09%。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田间管理与常规管理一致。
表7 施肥方案
Figure SMS_7
结果与分析
1、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如表8所示,各处理组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3处理组的有效穗数为16.11,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组,比T1和T2和T4分别提高了8.19%、12.89%、9.93%,显著高于T2处理组。T3处理组的结实率为94.72%,显著高于常规施肥T1处理组,相比T1提高了1.23%,T2和T4的结实率分别为94.14%和94.52%,与其它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T2处理组的穗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组,最高为339.12,分别高于其它三个组10.5%、3.7%、5.6%。T3处理组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组。四个不同处理的水稻千粒重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均表现在32g左右。
表8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构成因子的影响
Figure SMS_8
2、对水稻产量影响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施肥T1处理组的水稻产量为9353 kg/hm2,减量施肥T2、T3、T4三个处理组水稻最终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T1处理组,分别为9951 kg/hm2、10953 kg/hm2、10110 kg/hm2,分别增产了6.39%、17.11%、8.09%。减量施肥T3处理组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同时也高于减量施肥T2和T4处理组。
(三)试验三:秸秆还田后腐解规律研究
盆栽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综合试验站(39 °17 ′40 ″N-118 °27 ′22 ″ E)进行,试验站海拔2.5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4℃,年降水量为635.9mm,集中在7-8月份。土壤类型为盐渍型滨海粘壤土,多年种植水稻。
水稻品种为滨稻18,生育期170天,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选育。水稻秸秆为当地上一季未发病水稻秸秆,含有氮(N)0.68%、磷(P2O5)0.13%和钾(K2O)1.34%,C/N为67,水稻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成5cm左右。腐熟剂分别为HT20(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和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市购)。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
(1)秸秆直接还田--CK;
(2)秸秆还田配水稻秸秆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HT20)--JH;
(3)秸秆还田配施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JF;
为模拟田间生产环境,建立盆栽试验微区,每个微区规格为600cm(长)×200cm(宽)×60cm(深),其中摆满塑料桶(规格56×58cm),桶四周及底部扎孔保证土壤的透气与水分的流出,桶与桶之间的缝隙用土填满,每个处理安排在一个微区中,防止微区之间相互污染,降低试验误差,3个微区为3次重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尼龙网袋规格为长×宽=50cm×45cm,孔径为0.178mm,以隔离土壤。每袋装水稻秸秆262g(按10500kg/hm2秸秆全量还田计算)。各处理于2019年11月25日施入土壤深耕,2020年5月28日移栽水稻秧苗,每盆5穴,每穴5株。各处理锄草、灌溉、病虫害等生产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于2020年10月10日收获水稻。
分别于还田后180、210、225、240、255、265和295天采集秸秆样品,7个采样时间正对应于水稻移栽期(2020年5月28日),分蘖期(2020年6月15日),拔节期(2020年6月28日),孕穗期(2020年7月25日),抽穗期(2020年8月5日),乳熟期(2020年8月20日),成熟期(2020年10月8日)。每次各取5盆,秸秆腐解样品于65℃下烘干至恒重,计算水稻秸秆残留率。质量残留率和养分残留率计算公式为:
质量残留率(%)=Mt/M0
式中M0为秸秆腐解前的初始质量;
Mt为分解t时秸秆腐解后剩余质量。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秸秆质量残留率均随腐解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表现出前期腐解快,后期逐渐缓慢的特征,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图1)。可以看出,施用HT20(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的处理在0-180天内,质量残留率快速下降,为快速腐解期,180-225天内,质量残留率缓慢下降,为腐解缓慢期,225-295天,质量残留率基本没有变化,为腐解停滞期。对照处理在0-240天内属于快速腐解期,240-255天为腐解缓慢期,255-295天为腐解停滞期。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处理在0-225天内为腐解快速期,225-240天为腐解缓慢期,240-295天为腐解停滞期。可见,施用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还田处理可以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将秸秆快速腐解期提前至移栽前完成,移栽后进入腐解缓慢期,降低了由于快速腐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水稻秧苗的危害,与对照和其他腐熟剂比较比较,可以提前45-60天进入腐解缓慢期。
由图2可以看出,曹妃甸区2016-2020年的气温变化,结合不同处理的秸秆残留率可知,秋季配施HT20还田处理,在还田后180天内,也就是在第二年5月份即完成快速腐解期,期间的平均温度为6.14℃,其余处理在还田后225-240天内,也就是7-8月份才完成快速腐解,期间平均温度为12.65℃,因此可推断出HT20在较低温度下(6℃左右)即可启动,通过微生物活动加速秸秆腐解。秋季还田要好于春季还田,从曹妃甸近几年气温来看,11月份平均温度在5.5℃,12-1月份两个月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2月份温度开始上升至零度以上,3月份平均气温7℃,如果水稻收获后,大概11月份配施HT20还田,当时温度在5℃左右,微生物还能启动,对秸秆腐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经过三个月的冻融,到3月份温度上升,微生物又开始活动,在封冻前腐解的基础上,秸秆开始加速腐解,相对春季还田来说有一个启动-休眠-再启动的过程,因此,秋季还田更利于春季还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
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0cm~15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5cm~10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
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20份~50份、长柄木霉20份~5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50份、葡萄球菌20份~50份,枯草芽孢杆菌10份~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10份~30份;
S1中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
S1中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18t/hm2~25t/hm2,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30L/ hm2~45L/ hm2
S1中所述翻耕的深度为10cm~15cm;
S2、第二年5月初进行旋耕,5月中旬耙地并施用450kg/hm2~60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在插秧前5天~7天,在水层为5cm~7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
S2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S2、耙地时水层为50%~60%土垡露出;
S3、于5月中下旬,选择高度为10 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发白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16cm;
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除草剂为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和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所述40%噁草·丙草胺微乳剂的用药量为90毫升/亩~100毫升/亩;所述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用药量为15克/亩~20克/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插前封闭处理的方法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喷施农药为:
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所述25%唑醚·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2.5%;所述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0%。
CN202210008061.7A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Active CN1142873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08061.7A CN114287302B (zh)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08061.7A CN114287302B (zh)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7302A CN114287302A (zh) 2022-04-08
CN114287302B true CN114287302B (zh) 2023-05-30

Family

ID=80975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08061.7A Active CN114287302B (zh)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873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1303A (zh) * 2022-07-14 2022-10-1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一种冬水田减排固碳水稻栽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4257A (ja) * 1998-07-01 2000-01-18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低アミロース米稲の栽培方法
CN101999266B (zh) * 2009-12-31 2012-12-26 严锦璇 声波处理水稻种子促进增产方法及其装置
CN103749146A (zh) * 2014-02-12 2014-04-30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一种南方双季稻田洪涝灾害灾后补救作物栽培方法
CN111512914A (zh) * 2020-06-09 2020-08-1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水稻连作种植中的秸秆全量还田方法
CN112625982A (zh) * 2021-02-20 2021-04-09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7302A (zh)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7940B (zh) 一种石漠化地区牧草建植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CN108432596B (zh) 一种基于农业废弃物的抗病虫栽培基质及制备方法
CN103798030B (zh) 安吉白茶生态高效栽培方法
CN105541512A (zh) 生态菌肥及自然农法生态种植方法
CN112481159B (zh) 一种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KR101075877B1 (ko) 자연농법
CN103444395A (zh) 一种水仙仔球无公害栽培生产的方法
CN107155595A (zh) 一种大棚辣椒的种植方法
CN113455322A (zh) 一种设施豇豆抗重茬高效栽培方法
CN110856469A (zh) 一种水稻直播半期旱作的栽培方法
CN108713435A (zh) 一种有机茶的栽培方法
CN114287302B (zh)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CN115067044A (zh) 一种有机栽培高寒牧区禾本科牧草的施肥方法和有机栽培方法
CN114521464A (zh) 大豆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方法
CN104206140A (zh) 金银草2号的栽培方法
CN112189498A (zh) 一种有机茶园套种方法
CN110839472A (zh) 一种荒漠区沙冬青的育苗造林方法
CN110547135B (zh) 一种紫娟茶树的引种栽培方法
CN109287416B (zh) 稻谷抗旱锻炼种植法
CN108401821B (zh) 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CN109601269B (zh) 一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方法
CN103319220B (zh) 利用小麦秸秆制备烤烟漂浮育苗基质的方法及营养液
CN113141951A (zh) 一种山茶树种植方法
CN100333632C (zh) 海蓬子在黄海滩涂上的种植方法及其反季节种植方法
CN108293784A (zh) 有机韭黄的绿色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