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977B - 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977B
CN109416977B CN201780041847.6A CN201780041847A CN109416977B CN 109416977 B CN109416977 B CN 109416977B CN 201780041847 A CN201780041847 A CN 201780041847A CN 109416977 B CN109416977 B CN 1094169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core
reactor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18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977A (zh
Inventor
吉川浩平
稻叶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099301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941697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6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9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3/14Constrictions; Gaps, e.g. air-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并列的一对卷绕部;及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从所述卷绕部露出的外侧芯部,还具备间隙部,由介于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芯之间的绝缘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在所述卷绕部的并列方向上截断所述外侧芯部。

Description

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抗器。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7月22日的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16-144599的优先权,援引所述日本国申请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变换器的构成部件等上使用的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并列的一对卷绕部;及磁芯,形成闭合磁路。磁芯能够分为配置于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和配置于卷绕部的外部的外侧芯部。在专利文献1的电抗器中,由多个分割芯构成磁芯,在分割芯之间具有间隙板,由此来调整磁芯的磁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80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并列的一对卷绕部;及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从所述卷绕部露出的外侧芯部,
并且具备间隙部,该间隙部由介于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芯之间的绝缘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在所述卷绕部的并列方向上将所述外侧芯部截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一侧观察的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与图4相反的一侧观察的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具备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的发达,要求提高电抗器的生产率。因此,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生产率优异的电抗器。
[本公开的效果]
本公开的电抗器的生产率优异。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并列的一对卷绕部;及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从所述卷绕部露出的外侧芯部,
并且具备间隙部,该间隙部由介于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芯之间的绝缘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在所述卷绕部的并列方向上将所述外侧芯部截断。
在实施方式的电抗器中,通过利用介于线圈与磁芯之间的绝缘性构件的一部分在外侧芯部的位置形成间隙部,能够降低另外准备间隙构件的时间、配置所准备的间隙构件的时间。实施方式的电抗器比以往的电抗器生产率优异相当于能够降低上述时间的程度。
<2>作为实施方式的电抗器能够列举如下的方式,即,
所述磁芯由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构成。
在由复合材料构成磁芯整体的情况下,仅通过在模具和壳体上配置线圈之后向模具和壳体填充复合材料就能够制作磁芯。因此,能够降低准备分割芯的时间和组合所准备的分割芯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电抗器的生产率。
在此,在通过填充复合材料制作磁芯的情况下,在线圈的卷绕部的内部设置间隙部困难。这是因为难以在卷绕部的内部将成为间隙部的构件固定于规定位置,上述构件的位置易于因复合材料的填充压力而变化。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的电抗器中,由于在外侧芯部的位置配置间隙部,所以没有因线圈的阻碍而难以固定成为间隙部的构件的问题。
<3>作为实施方式的电抗器能够列举以下的方式,即,
所述绝缘性构件是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端面中介构件,
所述间隙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端面中介构件的与配置有所述线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通过在端面中介构件上一体地设置成为间隙部的部分,从而如果在线圈上组合端面中介构件,则能够同时在外侧芯部的位置配置间隙部。在由复合材料构成磁芯的情况下该结构尤其有效。这是因为,如果将端面中介构件相对于线圈固定,则间隙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也被固定,因此即使在制作电抗器时向收纳线圈的模具和壳体填充复合材料,间隙部也维持在规定的位置。
<4>作为实施方式的电抗器能够列举如下的方式,即,
所述绝缘性构件是包覆在所述线圈上的线圈模制部,
所述线圈模制部具备:
匝包覆部,使所述卷绕部的各匝一体化;及
端面包覆部,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
所述间隙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端面包覆部的与配置有所述线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通过线圈模制部的匝包覆部使线圈的各匝一体化,从而易于处理线圈。另外,能够通过线圈模制部的端面包覆部确保卷绕部的端面与外侧芯部之间的绝缘。
通过在线圈模制部上一体地设置成为间隙部的部分,从而能够将间隙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总是保持在规定位置。在由复合材料构成磁芯的情况下该结构尤其有效。这是因为,间隙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被固定,所以即使向收纳线圈的模具和壳体填充复合材料,间隙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也不会因该填充压力而变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电抗器的实施方式。图中的同一标号表示同一名称物。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意图包括权利要求书所示的、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图3说明电抗器1的结构。图1所示的电抗器1具备:组合体10,是将线圈2、磁芯3和端面中介构件4A、4B组合而成的;及壳体6,收纳组合体10。下面,详细说明电抗器1具备的各结构,接着说明该电抗器1的制造方法。
《组合体》
[线圈]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2具备一对卷绕部2A、2B和连结两卷绕部2A、2B的连结部2R。各卷绕部2A、2B在将绕线2w卷绕为螺旋状的部分以彼此相同的匝数、相同的卷绕方向形成为中空筒状,以各轴向平行的方式并列。在本例中,用一根绕线2w制造线圈2,但是也可以将通过分开的绕线制作的卷绕部2A、2B连结来制造线圈2。
本实施方式的各卷绕部2A、2B形成为方筒状。所说的方筒状的卷绕部2A、2B是其端面形状为将四方形状(包括正方形状)的角形成圆角的形状的卷绕部。当然,卷绕部2A、2B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所述圆筒状的卷绕部是其端面形状为闭合曲面形状(椭圆形状、正圆形状、赛道形状等)的卷绕部。
包括卷绕部2A、2B的线圈2能够由如下的包覆线构成,即,在包覆线的由铜、铝、镁或它们的合金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矩形线、圆线等的导体的外周具备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绝缘包覆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由铜制的矩形线(绕线2w)构成,通过沿边缘卷绕绝缘包覆层由磁漆(代表性地为聚酰胺酰亚胺)构成的包覆矩形线,形成各卷绕部2A、2B。
线圈2的两端部2a、2b从卷绕部2A、2B延伸并与未图示的端子构件连接。在两端部2a、2b,磁漆等的绝缘包覆层被剥离。经由该端子构件连接有向线圈2供给电力的电源等外部装置。
优选线圈2的卷绕部2A、2B通过树脂一体化。在本例中,线圈2的卷绕部2A、2B分别通过一体化树脂单独地一体化。本例的一体化树脂是通过使形成在绕线2w的外周(磁漆等绝缘包覆层的更外周)的热熔接树脂的包覆层熔接而构成的,非常薄。因此,形成为即使卷绕部2A、2B的各匝通过一体化树脂一体化,卷绕部2A、2B的匝的形状、匝的边界也能够从外观上分出的状态。作为一体化树脂的材质例如也能够利用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化树脂。
[磁芯]
如图1、2所示,磁芯3能够分为配置于卷绕部2A、2B的外侧的外侧芯部32和配置于卷绕部2A、2B的内部的内侧芯部(未图示)。在本例中,外侧芯部32和内侧芯部连接为一体。
外侧芯部32在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上被间隙部41g截断。间隙部41g由后述的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一部分构成。在此,间隙部41g不限于将外侧芯部32物理性地完全分割为两个,只要是能够截断外侧芯部32的磁路的结构即可。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外侧芯部32上的磁路时,可以没有间隙部41g。例如间隙部41g可以是在卷绕部2A、2B的轴向上不到达外侧芯部32的端面的长度,只要在成为磁路的部分具有间隙部41g即可。
磁芯3由包括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构成。软磁性粉末是由铁等铁族金属、铁的合金(Fe-Si合金、Fe-Ni合金等)等构成的磁性粒子的集合体。如后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所示,在将线圈2收纳在壳体6中后,向壳体6的内部填充复合材料而形成该磁芯3。因此,磁芯3的外侧芯部32与壳体6的内周面接合。
[端面中介构件]
如图3所示,端面中介构件4A、4B是确保卷绕部2A、2B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参照图1、2)之间的绝缘的构件。端面中介构件4A、4B例如能够由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液晶聚合物(LCP)、称为尼龙6或尼龙66等的聚酰胺(PA)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另外,能够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等形成端面中介构件4A、4B。可以使上述树脂含有陶瓷填料,来提高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散热性。作为陶瓷填料例如能够利用矾土、硅石等非磁性粉末。
位于卷绕部2A、2B的配置有端部2a、2b的一侧(绕线端部侧)的端面中介构件4A和位于配置有连结部2R的一侧(连结部侧)的端面中介构件4B具备具有同样的功能的结构。在图3中,即使大小、形状等稍微不同,但对具有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
端面中介构件4A、4B由矩形框部40和与卷绕部2A、2B的端面接触的B字状板材即端面接触部41构成。
在端面接触部41的线圈2侧的面上形成有收纳卷绕部2A、2B的轴向端部的两个匝收纳部41s(尤其参照端面中介构件4A)。匝收纳部41s是沿着卷绕部2A、2B的轴向端面的形状的凹入部,为了使该端面整体与端面中介构件4A、4B面接触而形成。通过匝收纳部41s使卷绕部2A、2B的轴向端面与端面中介构件4A、4B面接触,能够抑制来自接触部分的树脂泄漏。
在端面接触部41上设置有一对贯通孔41h、41h。贯通孔41h成为在后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用于向卷绕部2A、2B的内部填充复合材料的入口。
端面接触部41还具备设置于一对贯通孔41h、41h之间的间隙部41g。间隙部41g是在卷绕部2A、2B的轴向上向远离线圈2的一侧突出的板状构件。如图1、2所示,间隙部41g在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截断外侧芯部32,在外侧芯部32的位置形成间隙。能够通过调整间隙部41g的厚度,调整磁芯3的磁特性。
端面中介构件4A、4B在位于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的外侧面400中的卷绕部2A、2B侧的位置具备向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的外侧伸出的一对伸出部42。伸出部42抑制卷绕部2A、2B与壳体6的接触,并且决定线圈2在壳体6中的位置。另外,在后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向壳体6内填充复合材料时,伸出部42具有使复合材料难以从外侧面400的位置泄漏的功能。
《壳体》
如图3所示,壳体6由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构成。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可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将分别准备的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连结。作为壳体6的材料例如能够利用铝、铝合金、镁和镁合金等非磁性金属或者树脂等。如果使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分体,则也能够使两者60、61的材料不同。例如,列举底板部60为非磁性金属,侧壁为树脂,或者相反底板部60为树脂,侧壁为非磁性金属。
[底板部]
本例的底板部60具备:线圈载置部60b,载置卷绕部2A、2B;及芯接触部60s,比线圈载置部60b更高,与外侧芯部32(图1、2)的底面接触。线圈载置部60b与后述的侧壁部61的连结部61C成为一体,芯接触部60s与后述的侧壁部61的芯相对部61A、61B成为一体。
[侧壁部]
本例的侧壁部61由与外侧芯部32(图1、2)的外周面相对的一对芯相对部61A、61B和连结上述芯相对部61A、61B的连结部61C构成。连结部61C用于连结芯相对部61A、61B来提高侧壁部61的刚性,其高度仅为覆盖卷绕部2A、2B的下方侧的弯曲角部的程度。因此,如图1、2所示,卷绕部2A的并列方向上的外侧面及卷绕部2B的并列方向上的外侧面露出于壳体6的外部。也就是说,本例的壳体6的侧壁部61通过将与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的外侧面对应的部分切除而形成,也换言之为具备使该外侧面露出于壳体6的外方的切缺部61E的形状。
如图3所示,芯相对部61A、61B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C字状。具体地说,芯相对部61A、61B是覆盖外侧芯部32(图1、2)的端面(与线圈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端面盖部61e和覆盖外侧芯部32的侧面的一对侧盖部61s连结为C字状而形成的。侧盖部61s的外表面与卷绕部2A、2B的外侧面大致成为同一面。侧盖部61s具备通过使线圈2侧的缘部附近的厚度变薄而形成的薄壁部600,如图1、2所示,该薄壁部600覆盖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外侧面400。通过使薄壁部600与外侧面400的重叠长度变长,能够在后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抑制复合材料从端面中介构件4A、4B与侧壁部61的芯相对部61A、61B之间的间隙泄漏。
《电抗器的效果》
如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那样,通过在端面中介构件4A、4B上形成调整磁芯3的磁特性的间隙部41g,能够降低另外准备间隙构件的时间及配置间隙构件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电抗器1的生产率。
另外,在本例的电抗器1中,能够通过壳体6的侧壁部61的芯相对部61A、61B物理性地保护磁芯3的外侧芯部32。另外,通过使卷绕部2A、2B的外侧面从壳体6的侧壁部61露出,热易于从线圈2散出到壳体6的外部,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抗器1的散热性。
《用途》
本例的电抗器1能够应用于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电动车辆中安装的双向DC-DC变换器等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构成构件。
电抗器1能够在浸渍于液体冷媒中的状态下使用。液体冷媒不特别限定,但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利用电抗器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自动变速箱油)等作为液体冷媒。除此之外,还能够利用Fluorinert(注册商标)等氟类非活性液体、HCFC-123、HFC-134a等氟利昂类冷媒、甲醇和乙醇等醇类冷媒、丙酮等酮类冷媒等作为液体冷媒。
《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用于制造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大致具备下面的工序。在说明电抗器的制造方法时主要参照图3。
·线圈制作工序
·一体化工序
·壳体准备工序
·配置工序
·填充工序
·固化工序
[线圈制作工序]
在该工序中,准备绕线2w,通过卷绕绕线2w的一部分来制作线圈2。绕线2w的卷绕能够利用公知的绕线机。能够在绕线2w的外周形成使卷绕部2A、2B的各匝一体化的作为一体化树脂的热熔接树脂的包覆层。能够适当选择包覆层的厚度。如果不设置一体化树脂,则只要使用没有包覆层的绕线2w即可,不需要之后的一体化工序。
[一体化工序]
在该工序中,通过一体化树脂使通过线圈制作工序制作的线圈2中的卷绕部2A、2B一体化。在绕线2w的外周形成有热熔接树脂的包覆层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线圈2进行热处理,形成一体化树脂。与之相对地,在绕线2w的外周没有形成包覆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线圈2的卷绕部2A、2B的外周或内周涂覆树脂,使树脂固化来形成一体化树脂。
[壳体准备工序]
在该工序中,如图3所示,作为收纳线圈2的壳体6准备具备侧壁部61的壳体6,在侧壁部61上设置有使一个卷绕部2A的并列方向的外侧面及另一个卷绕部2B的并列方向的外侧面露出的切缺部61E。此外,壳体准备工序也能够在线圈制作工序和一体化工序之前进行。
[配置工序]
在该工序中,将线圈2配置至壳体6的内部。在本例中,将在线圈2上组装有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第一组件从壳体6的上方插入壳体6内。利用芯相对部61A、61B的薄壁部600覆盖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外侧面400(一并参照图1、2)。并且,在芯相对部61A(61B)的内周面与端面中介构件4A(4B)之间形成空间。另外,卷绕部2A的外侧面从一个切缺部61E露出,卷绕部2B的外侧面从另一个切缺部61E露出。
[填充工序]
在填充工序中,从在芯相对部61A(61B)的内周面与端面中介构件4A(4B)之间形成的空间的上方填充复合材料。填充至壳体6内的复合材料滞留于芯相对部61A(61B)与端面中介构件4A(4B)之间,并且还从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贯通孔41h流入卷绕部2A、2B的内部。芯相对部61A(61B)的薄壁部600覆盖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外侧面400,另外伸出部42覆盖芯相对部61A(61B)的端面,所以抑制复合材料从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外侧面400的位置泄漏到壳体6的外侧。
[固化工序]
在固化工序中,通过热处理等使复合材料固化。固化的复合材料中的位于卷绕部2A、2B的内部的复合材料成为内侧芯部,位于卷绕部2A、2B的外侧的复合材料成为外侧芯部32。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4~图6说明线圈2具备线圈模制部5的结构。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壳体》
实施方式2的壳体6与实施方式1的壳体6的侧壁部61的结构不同。本例的壳体6的侧壁部61除了具备芯相对部61A、61B和卷绕部2B侧的连结部61C,还具有线圈相对部61D。线圈相对部61D是与卷绕部2A的外侧面相对的构件。也就是说,本例的壳体6的侧壁部61构成为包围组合体10的外周面中的除了卷绕部2B的外侧面以外的三个外周面,在切缺部61E的位置,卷绕部2B的外侧面露出到壳体6的外部。当然,也能够以卷绕部2A的外侧面露出到壳体6的外部的方式在卷绕部2B侧设置线圈相对部61D。
《线圈》
本例的线圈2具备线圈模制部5。线圈模制部5由绝缘性树脂构成,例如能够利用与构成实施方式1的端面中介构件的材料同样的材料。可以与端面中介构件同样地,线圈模制部5含有填料。
线圈模制部5具备将卷绕部2A、2B的各匝一体化的匝包覆部50和介于卷绕部2A、2B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之间的端面包覆部51。而且,线圈模制部5具备覆盖卷绕部2A、2B的连结部(未图示)的连结部包覆部52。
方筒状的线圈2的卷绕部2A、2B分为绕线2w弯曲而形成的四个角部和绕线2w不弯曲的平坦部。本例的匝包覆部50通过覆盖卷绕部2A、2B的四个角部,将卷绕部2A、2B的各匝一体化。匝包覆部50不覆盖卷绕部2A、2B的平坦部,所以来自卷绕部2A、2B的外侧面的散热不会被匝包覆部50阻碍。
如图6所示,端面包覆部51设置为连结卷绕部2A的匝包覆部50和卷绕部2B的匝包覆部50。在端面包覆部51上设置有与卷绕部2A、2B的内部连通的一对贯通孔51h、51h。该贯通孔51h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贯通孔41h同样的功能,即具有在制造电抗器时将复合材料导入卷绕部2A、2B的内部的功能。
端面包覆部51形成为在卷绕部2A、2B的轴向上远离线圈2的一侧突出的框状。该框状的端面包覆部51的外侧面(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上的面)510与壳体6的芯相对部61A、61B的薄壁部600抵接。外侧面510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端面中介构件4A、4B的外侧面400同样的功能,即具有线圈2在壳体6中的定位及抑制在制作电抗器1时复合材料泄漏的功能。
端面包覆部51还具备设置于一对贯通孔51h、51h之间的间隙部51g。间隙部51g是在卷绕部2A、2B的轴向上向远离线圈2的一侧突出的板状构件。如图4、5所示,间隙部51g在卷绕部2A、2B的并列方向上截断外侧芯部32,在外侧芯部32的位置形成间隙。通过调整间隙部51g的厚度,能够调整磁芯3的磁特性。在此,间隙部51g与实施方式1的间隙部41g同样地,可以是在卷绕部2A、2B的轴向上未到达外侧芯部32的端面的长度。
《电抗器的效果》
如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那样,通过在线圈2的线圈模制部5上形成对磁芯3的磁特性进行调整的间隙部51g,能够减少另外准备间隙构件的时间及配置间隙构件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电抗器1的生产率。
另外,通过形成实施方式2的结构,提高电抗器1的散热性,并且能够使电抗器1的设置自由度比线圈2的两侧面露出的结构更高。这是因为在壳体6的侧壁部61具备线圈相对部61D的结构中,不仅底板部60和芯相对部61A、61B,线圈相对部61D也能够成为向设置对象安装的安装部。
《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如图6所示,在制造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1时,准备具有线圈模制部5的线圈2和壳体6。然后,将线圈2插入壳体6的内部(配置工序)。此时,可以在线圈相对部61D的内周面配置散热材料7,并且在线圈载置部60b也配置散热材料70。通过设置散热材料7、70,能够促进从线圈2向壳体6的散热。作为散热材料7、70,例如能够利用散热油、发泡性的散热片等。
通过将线圈2插入壳体6,在芯相对部61A(61B)的内周面与端面包覆部51之间形成空间。从该空间的上方填充复合材料(填充工序)。从该空间填充至壳体6内的复合材料滞留在芯相对部61A(61B)与端面包覆部51之间而形成外侧芯部32(图4、5),并且经由贯通孔51h流入卷绕部2A、2B的内部而形成内侧芯部。在此,芯相对部61A(61B)的薄壁部600覆盖端面包覆部51的外侧面510,因此抑制复合材料从端面包覆部51的外侧面510的位置泄漏到壳体6的外侧。
<实施方式3>
如实施方式1、2所示,本公开的磁芯3是通过向壳体6内填充复合材料而构成。也就是说,磁芯3的外侧芯部32与侧壁部61的内周面(芯相对部61A、61B的内周面)接合,从而抑制组合体10从壳体6脱落。为了更有效地抑制组合体10从壳体6脱落,优选在壳体6上设置作为防脱的结构。基于图7说明该作为防脱的结构的具体例。
图7是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壳体6的概略立体图。图7的壳体6与实施方式1的图3的壳体6大致相同,但在芯相对部61A的内周面具备防脱凹部61d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壳体6不同。此外,虽然位于在图中看不到的位置,但是在芯相对部61B的内周面也设置有与芯相对部61A同样的防脱凹部61d。
防脱凹部61d是芯相对部61A的端面盖部61e的内周面中的底板部60侧的一部分向远离外侧芯部32(参照图1)的一侧凹入而形成的。如果向具有这样的防脱凹部61d的壳体6的内部填充复合材料,则外侧芯部32的一部分进入防脱凹部61d,外侧芯部32卡在防脱凹部61d上。通过该卡住,能够抑制组合体10从壳体6脱落。
与图7不同,防脱凹部61d也能够设置在侧盖部61s的位置。另外,防脱凹部61d也能够在实施方式2的壳体6上应用。
标号说明
1电抗器
10组合体
2线圈 2w绕线
2A、2B卷绕部 2R连结部 2a、2b端部
3磁芯 32外侧芯部
4A、4B端面中介构件
40矩形框部 41端面接触部 42伸出部 400外侧面
41g间隙部 41h贯通孔 41s匝收纳部
5线圈模制部
50匝包覆部 51端面包覆部 52连结部包覆部
51g间隙部 51h贯通孔 510外侧面
6壳体 60底板部 61侧壁部
61A、61B芯相对部 61C连结部 61D线圈相对部
61E切缺部
60b线圈载置部 60s芯接触部 600薄壁部
61d防脱凹部 61e端面盖部 61s侧盖部
7、70散热材料

Claims (3)

1.一种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并列的一对卷绕部;及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从所述卷绕部露出的外侧芯部,其中,
所述电抗器具备间隙部,该间隙部由介于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芯之间的绝缘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在所述卷绕部的并列方向上将所述外侧芯部截断,
所述绝缘性构件是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端面中介构件,
所述间隙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端面中介构件的与配置有所述线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2.一种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并列的一对卷绕部;及
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从所述卷绕部露出的外侧芯部,其中,
所述电抗器具备间隙部,该间隙部由介于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芯之间的绝缘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在所述卷绕部的并列方向上将所述外侧芯部截断,
所述绝缘性构件是包覆在所述线圈上的线圈模制部,
所述线圈模制部具备:
匝包覆部,使所述卷绕部的各匝一体化;及
端面包覆部,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
所述间隙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端面包覆部的与配置有所述线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磁芯由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构成。
CN201780041847.6A 2016-07-22 2017-07-07 电抗器 Active CN1094169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599A JP6512188B2 (ja) 2016-07-22 2016-07-22 リアクトル
JP2016-144599 2016-07-22
PCT/JP2017/024973 WO2018016353A1 (ja) 2016-07-22 2017-07-07 リアクト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977A CN109416977A (zh) 2019-03-01
CN109416977B true CN109416977B (zh) 2020-11-10

Family

ID=60993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1847.6A Active CN109416977B (zh) 2016-07-22 2017-07-07 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9107B2 (zh)
JP (1) JP6512188B2 (zh)
CN (1) CN109416977B (zh)
WO (1) WO20180163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5804B2 (ja) * 2018-03-14 2021-10-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7918A (ja) * 1985-08-13 1987-02-18 Toshiba Corp トランス
JPH08138954A (ja) * 1994-11-09 1996-05-31 Ikeda Electric Co Ltd 放電灯安定器
JP5465151B2 (ja) * 2010-04-23 2014-04-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5597106B2 (ja) * 2010-11-19 2014-10-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5636969B2 (ja) * 2011-01-07 2014-1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樹脂成形リアクトル
JP5689338B2 (ja) 2011-03-08 2015-03-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装置、およびこのリアクトル装置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JP6034012B2 (ja) * 2011-05-31 2016-11-3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5874959B2 (ja) * 2011-10-11 2016-03-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64598B2 (ja) * 2012-01-20 2016-08-0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088668A (ko) * 2012-01-31 2013-08-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형 평판 화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멀티 인덕터
JP5957950B2 (ja) * 2012-02-24 2016-07-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用コア部品
JP6098870B2 (ja) * 2012-12-27 2017-03-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6301596B2 (ja) * 2013-06-19 2018-03-28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203444906U (zh) * 2013-09-06 2014-02-19 赵宜泰 电感器的结构
CN105097209B (zh) * 2014-04-25 2018-06-26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
JP2016066686A (ja) * 2014-09-24 2016-04-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362030B2 (ja) * 2014-10-06 2018-07-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130349B2 (ja) * 2014-12-25 2017-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204732277U (zh) * 2015-04-25 2015-10-28 杜志刚 一种低损耗电抗器
CN105513760A (zh) * 2015-09-14 2016-04-20 广东新昇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不等截面的三芯柱半匝电抗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39107B2 (en) 2021-10-05
US20190287714A1 (en) 2019-09-19
JP6512188B2 (ja) 2019-05-15
WO2018016353A1 (ja) 2018-01-25
CN109416977A (zh) 2019-03-01
JP2018014460A (ja) 2018-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3514B (zh) 电抗器以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CN110326071B (zh) 电抗器
US10910147B2 (en) Rea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actor
WO2017131123A1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2016066686A (ja) リアクトル
CN109155187B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CN109416976B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US11017935B2 (en) Reactor
CN109416977B (zh) 电抗器
US20220115175A1 (en) Reactor
CN113287179A (zh) 电抗器
WO2015178208A1 (ja) リアクトル
US11342113B2 (en) Rea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actor
CN112204686B (zh) 电抗器
CN112017853B (zh) 电抗器
CN111788646B (zh) 电抗器
JP6362030B2 (ja) リアクトル
WO2016208441A1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US12009130B2 (en) Reactor
CN112970080B (zh) 电抗器
JP6379981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8139332A (ja)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6344568B2 (ja) リアク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