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04894A -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04894A
CN109404894A CN201811494738.2A CN201811494738A CN109404894A CN 109404894 A CN109404894 A CN 109404894A CN 201811494738 A CN201811494738 A CN 201811494738A CN 109404894 A CN109404894 A CN 109404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storage
coal
gas
storag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947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04894B (zh
Inventor
牛俊保
田席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Tianmu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Tianmu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Tianmu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Tianmu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9473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048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04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04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04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04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9/00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returning combustion products or flue gases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 F23C9/06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returning combustion products or flue gases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for completing combus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N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COMBUSTION
    • F23N1/00Regulating fuel supply
    • F23N1/02Regulating fuel supply conjointly with air supply
    • F23N1/027Regulating fuel supply conjointly with air supply using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蓄热式加热炉技术领域,提出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包括炉膛、煤气进口、空气进口、空烟排口、煤烟排口,所述炉膛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左空气蓄热体阵列,所述炉膛的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右空气蓄热体阵列,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与所述炉膛之间均连通有朝向所述炉膛的燃烧口。本发明解决了蓄热式加热炉管道中的煤气排入大气的问题,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热式加热炉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蓄热式加热炉实质上是高效蓄热式换热器与常规加热炉的结合体,主要由加热炉炉体、蓄热室、换向系统以及燃料、供风和排烟系统构成。蓄热室是蓄热式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的主体,它是填满蓄热体的室状空间,是烟气和空气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在加热炉中,蓄热室总是成对使用,一台炉子可以用一对,也可以用几对,甚至几十对。在国内的一些大型加热炉上,最多用到四十几对。蓄热式余热回收的优点炉温更加均匀由于炉温分布均匀,加热质量大大改善,产品合格率大幅度提高。燃料选择范围更大适合轻油、重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各种燃料,尤其是对低热值的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具有很好的预热助燃作用。现有技术中的蓄热式加热炉在使用时,存在管道中的煤气排入大气的问题,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包括炉膛、煤气进口、空气进口、空烟排口、煤烟排口,
所述炉膛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左空气蓄热体阵列,所述炉膛的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右空气蓄热体阵列,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的一侧与所述炉膛之间均连通有朝向所述炉膛的燃烧口,
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的另一侧通过左煤气支管与所述煤气进口连通、通过左煤烟支管与所述煤烟排口连通,
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的另一侧通过右煤气支管与所述煤气进口连通、通过右煤烟支管与所述煤烟排口连通,
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的另一侧通过左空气支管与所述空气进口连通、通过左空烟支管与所述空烟排口连通,
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的另一侧通过右空气支管与所述空气进口连通、通过右空烟支管与所述空烟排口连通,
所述左煤气支管上设置有左煤气阀,
所述左煤烟支管上设置有左煤烟阀,
所述右煤气支管上设置有右煤气阀,
所述右煤烟支管上设置有右煤烟阀,
所述左空气支管上设置有左空气阀,
所述左空烟支管上设置有左空烟阀,
所述右空气支管上设置有右空气阀,
所述右空烟支管上设置有右空烟阀。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烟排口连接有空烟烟囱,所述煤烟排口连接有煤烟烟囱,所述空气进口处设置有鼓风机,所述煤气进口与煤气源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煤气进口连接有煤气主管,所述煤气主管上连接有第一煤气分管、第二煤气分管、第三煤气分管、第四煤气分管,
所述左煤气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支管、第二左煤气支管、第三左煤气支管、第四左煤气支管,所述右煤气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支管、第二右煤气支管、第三右煤气支管、第四右煤气支管,
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
所述第一煤气分管通过所述第一左煤气支管与所述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右煤气支管与所述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二煤气分管通过所述第二左煤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右煤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三煤气分管通过所述第三左煤气支管与所述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三右煤气支管与所述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四煤气分管通过所述第四左煤气支管与所述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四右煤气支管与所述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气进口连接有空气主管,所述空气主管上连接有第一空气分管、第二空气分管、第三空气分管、第四空气分管,
所述左空气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支管、第二左空气支管、第三左空气支管、第四左空气支管,所述右空气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支管、第二右空气支管、第三右空气支管、第四右空气支管,
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
所述第一空气分管通过所述第一左空气支管与所述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右空气支管与所述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二空气分管通过所述第二左空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右空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三空气分管通过所述第三左空气支管与所述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三右空气支管与所述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四空气分管通过所述第四左空气支管与所述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四右空气支管与所述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煤烟排口连接有煤烟主管,所述煤烟主管(54)上连接有第一煤烟分管、第二煤烟分管、第三煤烟分管、第四煤烟分管,
所述左煤烟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烟支管、第二左煤烟支管、第三左煤烟支管、第四左煤烟支管,所述右煤烟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烟支管、第二右煤烟支管、第三右煤烟支管、第四右煤烟支管,
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
所述第一煤烟分管通过第一左煤烟支管与所述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第一右煤烟支管与所述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二煤烟分管通过第二左煤烟支管与所述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第二右煤烟支管与所述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三煤烟分管通过第三左煤烟支管与所述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第三右煤烟支管与所述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四煤烟分管通过第四左煤烟支管与所述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第四右煤烟支管与所述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烟排口连接有空烟主管,所述空烟主管上连接有第一空烟分管、第二空烟分管、第三空烟分管、第四空烟分管,
所述左空烟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烟支管、第二左空烟支管、第三左空烟支管、第四左空烟支管,所述右空烟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烟支管、第二右空烟支管、第三右空烟支管、第四右空烟支管,
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
所述第一空烟分管通过所述第一左空烟支管与所述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右空烟支管与所述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二空烟分管通过所述第二左空烟支管与所述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右空烟支管与所述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三空烟分管通过所述第三左空烟支管与所述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三右空烟支管与所述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所述第四空烟分管通过所述第四左空烟支管与所述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连通、通过所述第四右空烟支管与所述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所述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与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正相对设置,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与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正相对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控制阀门打开和关闭,所述煤气进口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所述左煤气支管,再经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至所述炉膛内燃烧;所述空气进口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所述左空气支管,再经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至所述炉膛内燃烧;
S2: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所述右煤烟支管由所述煤烟排口排出;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所述右空烟支管由所述空烟排口排出;
S3: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所述左煤气支管中留存部分煤气,所述左空气支管中留存部分空气,所述右煤烟支管中留存部分煤烟,所述右空烟支管中留存部分空烟;
S4:所述煤气进口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所述右煤气支管,再经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至所述炉膛内燃烧;所述空气进口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所述右空气支管,再经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至所述炉膛内燃烧;
S5: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所述左煤烟支管由煤烟排口排出;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所述左空烟支管由空烟排口排出;
S6:S1~S5依次循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S1中控制阀门打开和关闭具体为:左煤气阀打开、左煤烟阀关闭、右煤气阀关闭、右煤烟阀打开,左空气阀打开、左空烟阀关闭、右空气阀打开、右空烟阀关闭;
S3中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具体为:左煤气阀关闭、左煤烟阀打开、右煤气阀打开、右煤烟阀关闭,左空气阀关闭、左空烟阀打开、右空气阀关闭、右空烟阀打开。
本发明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煤气进口持续通入煤气,空气进口持续通入空气,然后控制左煤气阀打开、左煤烟阀关闭、右煤气阀关闭、右煤烟阀打开,左空气阀打开、左空烟阀关闭、右空气阀打开、右空烟阀关闭,煤气由煤气进口进入左煤气支管,再经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燃烧口至炉膛内燃烧;空气由空气进口进入左空气支管,再经左空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燃烧口至炉膛内燃烧,从而实现第一步的燃烧,考虑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左空气蓄热体阵列温度会降低,因此进行,另一侧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右空气蓄热体阵列的工作,并且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左空气蓄热体阵列通过经过煤烟、和空烟进行温度的回升,左煤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右煤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右煤烟支管由煤烟排口排出;左空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右空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右空烟支管由空烟排口排出,从而实现一侧煤气和空气由其侧蓄热体升温后的燃烧和另一侧煤烟和空烟对其侧蓄热体的升温,此时煤烟和空烟的排出是经过专门增加设置的右煤烟支管、右空烟支管排出,右煤烟支管、右空烟支管只会经过煤烟和空烟,并不会经过煤气和空气,因此不会造成煤气排入大气中;之后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左煤气支管中留存部分煤气,左空气支管中留存部分空气,右煤烟支管中留存部分煤烟,右空烟支管中留存部分空烟,此部分空气、煤气、空烟、煤烟将会停留不动;煤气进口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右煤气支管,再经右煤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燃烧口至炉膛内燃烧;空气进口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右空气支管,再经右空气蓄热体阵列升温,后经燃烧口至炉膛内燃烧;右煤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左煤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左煤烟支管由煤烟排口排出;右空气蓄热体阵列一侧的燃烧口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左空气蓄热体阵列蓄热后进入左空烟支管由空烟排口排出;以上为一个燃烧循环,煤气进口持续通入煤气,空气进口持续通入空气,通过转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从而实现两侧的煤气和空气由其侧蓄热体升温后的燃烧和另一侧煤烟和空烟对其侧蓄热体的升温,并且空烟和煤烟的排放是专门通过左煤烟支管、右煤烟支管、左空烟支管、右空烟支管的排放实现的,而并不会经过专门通入煤气和空气的左煤气支管、右煤气支管、左空气支管、右空气支管,左煤气支管、右煤气支管、左空气支管、右空气支管只用来通入煤气和空气,在阀门转换过程中,左煤气支管、右煤气支管、左空气支管、右空气支管中将会有滞留不动的空气和煤气,正是多出的这些管道,管道中将会滞留煤气,而不是排入大气,因此巧妙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阀门转换过程中管道煤气排入大气的问题发生,不仅很好的实现了煤气的高效利用,而且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大气污染实现了完美的效果。因为有左煤烟支管、右煤烟支管、左空烟支管、右空烟支管的创造性设置,空烟和煤烟的排出并不需要经过左煤气支管、右煤气支管、左空气支管、右空气支管,因此并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经常有的左煤气支管、右煤气支管中在阀门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滞留煤气排入大气现象发生,从可以有效的避免煤气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实际计算可以将能源利用率提高了近3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切断阀门执行动作顺序需要有延时,应先关闭通空气和通烟气侧,再打开需要换向侧,从而避免倒吸现象的发生,避免爆炸的出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左煤气蓄热体阵列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左煤气支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左煤气蓄热体阵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工作原理(A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工作原理(B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工作原理(A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工作原理(B状态)示意图;
图中:2-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01-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2-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4-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3-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01-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2-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3-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4-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4-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01-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4-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5-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01-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2-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3-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4-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6-左煤气支管,601-第一左煤气支管,602-第二左煤气支管,603-第三左煤气支管,604-第四左煤气支管,7-左煤烟支管,701-第一左煤烟支管,702-第二左煤烟支管,703-第三左煤烟支管,704-第四左煤烟支管,8-右煤气支管,801-第一右煤气支管,802-第二右煤气支管,803-第三右煤气支管,804-第四右煤气支管,9-右煤烟支管,901-第一右煤烟支管,902-第二右煤烟支管,903-第三右煤烟支管,904-第四右煤烟支管,10-左空气支管,1001-第一左空气支管,1002-第二左空气支管,1003-第三左空气支管,1004-第四左空气支管,11-左空烟支管,1101-第一左空烟支管,1102-第二左空烟支管,1103-第三左空烟支管,1104-第四左空烟支管,12-右空气支管,1201-第一右空气支管,1202-第二右空气支管,1203-第三右空气支管,1204-第四右空气支管,13-右空烟支管,1301-第一右空烟支管,1302-第二右空烟支管,1303-第三右空烟支管,1304-第四右空烟支管,21-炉膛,22-煤气进口,23-空气进口,24-空烟排口,25-煤烟排口,26-燃烧口,27-左煤气阀,28-左煤烟阀,29-右煤气阀,30-右煤烟阀,31-左空气阀,32-左空烟阀,33-右空气阀,34-右空烟阀,35-空烟烟囱,36-煤烟烟囱,37-鼓风机,39-煤气主管,40-第一煤气分管,41-第二煤气分管,42-第三煤气分管,43-第四煤气分管,44-空气主管,45-第一空气分管,46-第二空气分管,47-第三空气分管,48-第四空气分管,49-空烟主管,50-第一空烟分管,51-第二空烟分管,52-第三空烟分管,53-第四空烟分管,54-煤烟主管,55-第一煤烟分管,56-第二煤烟分管,57-第三煤烟分管,58-第四煤烟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包括炉膛21、煤气进口22、空气进口23、空烟排口24、煤烟排口25,
炉膛2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炉膛21的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的一侧、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的一侧、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的一侧、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的一侧与炉膛21之间均连通有朝向炉膛21的燃烧口26,
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的另一侧通过左煤气支管6与煤气进口22连通、通过左煤烟支管7与煤烟排口25连通,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的另一侧通过右煤气支管8与煤气进口22连通、通过右煤烟支管9与煤烟排口25连通,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的另一侧通过左空气支管10与空气进口23连通、通过左空烟支管11与空烟排口24连通,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的另一侧通过右空气支管12与空气进口23连通、通过右空烟支管13与空烟排口24连通,
左煤气支管6上设置有左煤气阀27,左煤烟支管7上设置有左煤烟阀28,右煤气支管8上设置有右煤气阀29,右煤烟支管9上设置有右煤烟阀30,左空气支管10上设置有左空气阀31,左空烟支管11上设置有左空烟阀32,右空气支管12上设置有右空气阀33,右空烟支管13上设置有右空烟阀34。
进一步,空烟排口24连接有空烟烟囱35,煤烟排口25连接有煤烟烟囱36,空气进口23处设置有鼓风机37,煤气进口22与煤气源连接。
本发明中,空烟排口24连接的空烟烟囱35可以将符合标准的空烟排出,煤烟排口25可以将符合标准的煤烟排出,因为空烟和煤烟均是燃烧后的空烟煤烟通过左煤烟支管7、右煤烟支管9、左空烟支管11、右空烟支管13排出的,并不是经过左煤气支管6、右煤气支管8、左空气支管10、右空气支管12排出的,因此空烟和煤烟中并不会含有管道中留存的煤气,因此不仅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煤气排入大气中,解决了能源,避免了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中,煤气主管39连接有多组分管,第一煤气分管40、第二煤气分管41、第三煤气分管42、第四煤气分管43,并且煤气主管39随着煤气随分管输送至更多的分管后其逐渐变细,每个分管有连有左煤气支管、右煤气支管,分别将煤气送至不同的左煤气蓄热体组、右煤气蓄热体组,每个左煤气蓄热体组和右煤气蓄热体组均包含多个煤气蓄热体,因此不断的分支使得加热炉的蓄热燃烧能力非常强,空气主管44、空烟主管49、煤烟主管54与煤气主管39连接结构类似,也是通过很多分管、支管连至蓄热体和炉腔,因此多出了很多管道,但是多出的这一半管道,但是多出的空烟主管49、煤烟主管54连接的这些分管、支管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简单的结构解决了行业无法解决的输送至炉膛21煤气、空气换向时存留在管路中煤气并未利用直接排入大气中的问题,发明人经过多年研究,此些管路是对蓄热加热炉的多年构思改进完善才得出的技术方案,不仅很好的解决了现有蓄热式加热炉在供煤气换向过程中管路煤气排至大气中的问题,并且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了煤气零浪费零排放,很好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进一步,煤气进口22连接有煤气主管39,煤气主管39上连接有第一煤气分管40、第二煤气分管41、第三煤气分管42、第四煤气分管43,
左煤气支管6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支管601、第二左煤气支管602、第三左煤气支管603、第四左煤气支管604,右煤气支管8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支管801、第二右煤气支管802、第三右煤气支管803、第四右煤气支管804,
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
第一煤气分管40通过第一左煤气支管601与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连通、通过第一右煤气支管801与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连通,
第二煤气分管41通过第二左煤气支管602与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连通、通过第二右煤气支管802与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连通,
第三煤气分管42通过第三左煤气支管603与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连通、通过第三右煤气支管803与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连通,
第四煤气分管43通过第四左煤气支管604与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连通、通过第四右煤气支管804与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连通。
进一步,空气进口23连接有空气主管44,空气主管44上连接有第一空气分管45、第二空气分管46、第三空气分管47、第四空气分管48,
左空气支管1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支管1001、第二左空气支管1002、第三左空气支管1003、第四左空气支管1004,右空气支管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支管1201、第二右空气支管1202、第三右空气支管1203、第四右空气支管1204,
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
第一空气分管45通过第一左空气支管1001与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连通、通过第一右空气支管1201与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连通,
第二空气分管46通过第二左空气支管1002与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连通、通过第二右空气支管1202与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连通,
第三空气分管47通过第三左空气支管1003与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连通、通过第三右空气支管1203与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连通,
第四空气分管48通过第四左空气支管1004与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连通、通过第四右空气支管1204与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连通。
进一步,煤烟排口25连接有煤烟主管54,煤烟主管54上连接有第一煤烟分管55、第二煤烟分管56、第三煤烟分管57、第四煤烟分管58,
左煤烟支管7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烟支管7、第二左煤烟支管7、第三左煤烟支管7、第四左煤烟支管7,右煤烟支管9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烟支管9、第二右煤烟支管9、第三右煤烟支管9、第四右煤烟支管9,
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
第一煤烟分管55通过第一左煤烟支管7与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连通、通过第一右煤烟支管9与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连通,
第二煤烟分管56通过第二左煤烟支管7与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连通、通过第二右煤烟支管9与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连通,
第三煤烟分管57通过第三左煤烟支管7与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连通、通过第三右煤烟支管9与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连通,
第四煤烟分管58通过第四左煤烟支管7与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连通、通过第四右煤烟支管9与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连通。
进一步,空烟排口24连接有空烟主管49,空烟主管49上连接有第一空烟分管50、第二空烟分管51、第三空烟分管52、第四空烟分管53,
左空烟支管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烟支管1101、第二左空烟支管1102、第三左空烟支管1103、第四左空烟支管1104,右空烟支管1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烟支管1301、第二右空烟支管1302、第三右空烟支管1303、第四右空烟支管1304,
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
第一空烟分管50通过第一左空烟支管1101与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连通、通过第一右空烟支管1301与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连通,
第二空烟分管51通过第二左空烟支管1102与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连通、通过第二右空烟支管1302与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连通,
第三空烟分管52通过第三左空烟支管1103与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连通、通过第三右空烟支管1303与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连通,
第四空烟分管53通过第四左空烟支管1104与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连通、通过第四右空烟支管1304与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连通。
进一步,
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与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正相对设置,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与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正相对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控制阀门打开和关闭,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左煤气支管6,再经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左空气支管10,再经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
S2: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一侧的燃烧口26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蓄热后进入右煤烟支管9由煤烟排口25排出;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一侧的燃烧口26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蓄热后进入右空烟支管13由空烟排口24排出;
S3: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左煤气支管6中留存部分煤气,左空气支管10中留存部分空气,右煤烟支管9中留存部分煤烟,右空烟支管13中留存部分空烟;
S4: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右煤气支管8,再经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右空气支管12,再经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
S5: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一侧的燃烧口26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蓄热后进入左煤烟支管7由煤烟排口25排出;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一侧的燃烧口26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蓄热后进入左空烟支管11由空烟排口24排出;
S6:S1~S5依次循环。
进一步,
S1中控制阀门打开和关闭具体为:左煤气阀27打开、左煤烟阀28关闭、右煤气阀29关闭、右煤烟阀30打开,左空气阀31打开、左空烟阀32关闭、右空气阀33打开、右空烟阀34关闭;
S3中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具体为:左煤气阀27关闭、左煤烟阀28打开、右煤气阀29打开、右煤烟阀30关闭,左空气阀31关闭、左空烟阀32打开、右空气阀33关闭、右空烟阀34打开。
本发明在工作时,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然后控制左煤气阀27打开、左煤烟阀28关闭、右煤气阀29关闭、右煤烟阀30打开,左空气阀31打开、左空烟阀32关闭、右空气阀33打开、右空烟阀34关闭,煤气由煤气进口22进入左煤气支管6,再经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空气由空气进口23进入左空气支管10,再经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从而实现第一步的燃烧,考虑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温度会降低,因此进行,另一侧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的工作,并且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通过经过煤烟、和空烟进行温度的回升,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一侧的燃烧口26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蓄热后进入右煤烟支管9由煤烟排口25排出;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一侧的燃烧口26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蓄热后进入右空烟支管13由空烟排口24排出,从而实现一侧煤气和空气由其侧蓄热体升温后的燃烧和另一侧煤烟和空烟对其侧蓄热体的升温,此时煤烟和空烟的排出是经过专门增加设置的右煤烟支管9、右空烟支管13排出,右煤烟支管9、右空烟支管13只会经过煤烟和空烟,并不会经过煤气和空气,因此不会造成煤气排入大气中;之后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左煤气支管6中留存部分煤气,左空气支管10中留存部分空气,右煤烟支管9中留存部分煤烟,右空烟支管13中留存部分空烟,此部分空气、煤气、空烟、煤烟将会停留不动;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右煤气支管8,再经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右空气支管12,再经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升温,后经燃烧口26至炉膛21内燃烧;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一侧的燃烧口26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蓄热后进入左煤烟支管7由煤烟排口25排出;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一侧的燃烧口26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蓄热后进入左空烟支管11由空烟排口24排出;以上为一个燃烧循环,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通过转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从而实现两侧的煤气和空气由其侧蓄热体升温后的燃烧和另一侧煤烟和空烟对其侧蓄热体的升温,并且空烟和煤烟的排放是专门通过左煤烟支管7、右煤烟支管9、左空烟支管11、右空烟支管13的排放实现的,而并不会经过专门通入煤气和空气的左煤气支管6、右煤气支管8、左空气支管10、右空气支管12,左煤气支管6、右煤气支管8、左空气支管10、右空气支管12只用来通入煤气和空气,在阀门转换过程中,左煤气支管6、右煤气支管8、左空气支管10、右空气支管12中将会有滞留不动的空气和煤气,正是多出的这些管道,管道中将会滞留煤气,而不是排入大气,因此巧妙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阀门转换过程中管道煤气排入大气的问题发生,不仅很好的实现了煤气的高效利用,而且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大气污染实现了完美的效果。因为有左煤烟支管7、右煤烟支管9、左空烟支管11、右空烟支管13的创造性设置,空烟和煤烟的排出并不需要经过左煤气支管6、右煤气支管8、左空气支管10、右空气支管12,因此并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经常有的左煤气支管6、右煤气支管8中在阀门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滞留煤气排入大气现象发生,从可以有效的避免煤气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实际计算可以将能源利用率提高了近3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切断阀门执行动作顺序需要有延时,应先关闭通空气和通烟气侧,再打开需要换向侧,从而避免倒吸现象的发生,避免爆炸的出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膛(21)、煤气进口(22)、空气进口(23)、空烟排口(24)、煤烟排口(25),
所述炉膛(2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所述炉膛(21)的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的一侧、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的一侧、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的一侧、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的一侧与所述炉膛(21)之间均连通有朝向所述炉膛(21)的燃烧口(26),
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的另一侧通过左煤气支管(6)与所述煤气进口(22)连通、通过左煤烟支管(7)与所述煤烟排口(25)连通,
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的另一侧通过右煤气支管(8)与所述煤气进口(22)连通、通过右煤烟支管(9)与所述煤烟排口(25)连通,
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的另一侧通过左空气支管(10)与所述空气进口(23)连通、通过左空烟支管(11)与所述空烟排口(24)连通,
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的另一侧通过右空气支管(12)与所述空气进口(23)连通、通过右空烟支管(13)与所述空烟排口(2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煤气支管(6)上设置有左煤气阀(27),
所述左煤烟支管(7)上设置有左煤烟阀(28),
所述右煤气支管(8)上设置有右煤气阀(29),
所述右煤烟支管(9)上设置有右煤烟阀(30),
所述左空气支管(10)上设置有左空气阀(31),
所述左空烟支管(11)上设置有左空烟阀(32),
所述右空气支管(12)上设置有右空气阀(33),
所述右空烟支管(13)上设置有右空烟阀(34),
所述空烟排口(24)连接有空烟烟囱(35),所述煤烟排口(25)连接有煤烟烟囱(36),所述空气进口(23)处设置有鼓风机(37),所述煤气进口(22)与煤气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进口(22)连接有煤气主管(39),所述煤气主管(39)上连接有第一煤气分管(40)、第二煤气分管(41)、第三煤气分管(42)、第四煤气分管(43),
所述左煤气支管(6)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支管(601)、第二左煤气支管(602)、第三左煤气支管(603)、第四左煤气支管(604),所述右煤气支管(8)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支管(801)、第二右煤气支管(802)、第三右煤气支管(803)、第四右煤气支管(804),
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
所述第一煤气分管(40)通过所述第一左煤气支管(601)与所述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右煤气支管(801)与所述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连通,
所述第二煤气分管(41)通过所述第二左煤气支管(602)与所述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右煤气支管(802)与所述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连通,
所述第三煤气分管(42)通过所述第三左煤气支管(603)与所述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连通、通过所述第三右煤气支管(803)与所述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连通,
所述第四煤气分管(43)通过所述第四左煤气支管(604)与所述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连通、通过所述第四右煤气支管(804)与所述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进口(23)连接有空气主管(44),所述空气主管(44)上连接有第一空气分管(45)、第二空气分管(46)、第三空气分管(47)、第四空气分管(48),
所述左空气支管(1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支管(1001)、第二左空气支管(1002)、第三左空气支管(1003)、第四左空气支管(1004),所述右空气支管(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支管(1201)、第二右空气支管(1202)、第三右空气支管(1203)、第四右空气支管(1204),
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
所述第一空气分管(45)通过所述第一左空气支管(1001)与所述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右空气支管(1201)与所述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连通,
所述第二空气分管(46)通过所述第二左空气支管(1002)与所述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右空气支管(1202)与所述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连通,
所述第三空气分管(47)通过所述第三左空气支管(1003)与所述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连通、通过所述第三右空气支管(1203)与所述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连通,
所述第四空气分管(48)通过所述第四左空气支管(1004)与所述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连通、通过所述第四右空气支管(1204)与所述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烟排口(25)连接有煤烟主管(54),所述煤烟主管(54)上连接有第一煤烟分管(55)、第二煤烟分管(56)、第三煤烟分管(57)、第四煤烟分管(58),
所述左煤烟支管(7)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烟支管(701)、第二左煤烟支管(702)、第三左煤烟支管(703)、第四左煤烟支管(704),所述右煤烟支管(9)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烟支管(901)、第二右煤烟支管(902)、第三右煤烟支管(903)、第四右煤烟支管(904),
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
所述第一煤烟分管(55)通过第一左煤烟支管(701)与所述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连通、通过第一右煤烟支管(901)与所述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连通,
所述第二煤烟分管(56)通过第二左煤烟支管(702)与所述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连通、通过第二右煤烟支管(902)与所述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连通,
所述第三煤烟分管(57)通过第三左煤烟支管(703)与所述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连通、通过第三右煤烟支管(903)与所述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连通,
所述第四煤烟分管(58)通过第四左煤烟支管(704)与所述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连通、通过第四右煤烟支管(904)与所述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烟排口(24)连接有空烟主管(49),所述空烟主管(49)上连接有第一空烟分管(50)、第二空烟分管(51)、第三空烟分管(52)、第四空烟分管(53),
所述左空烟支管(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烟支管(1101)、第二左空烟支管(1102)、第三左空烟支管(1103)、第四左空烟支管(1104),所述右空烟支管(1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烟支管(1301)、第二右空烟支管(1302)、第三右空烟支管(1303)、第四右空烟支管(1304),
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
所述第一空烟分管(50)通过所述第一左空烟支管(1101)与所述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右空烟支管(1301)与所述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连通,
所述第二空烟分管(51)通过所述第二左空烟支管(1102)与所述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右空烟支管(1302)与所述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连通,
所述第三空烟分管(52)通过所述第三左空烟支管(1103)与所述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连通、通过所述第三右空烟支管(1303)与所述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连通,
所述第四空烟分管(53)通过所述第四左空烟支管(1104)与所述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连通、通过所述第四右空烟支管(1304)与所述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煤气蓄热体组(201)、第一左空气蓄热体组(301)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左煤气蓄热体组(202)、所述第二左空气蓄热体组(302)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左煤气蓄热体组(203)、第三左空气蓄热体组(303)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左煤气蓄热体组(204)、第四左空气蓄热体组(304)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右煤气蓄热体组(401)、第一右空气蓄热体组(501)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右煤气蓄热体组(402)、第二右空气蓄热体组(502)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右煤气蓄热体组(403)、第三右空气蓄热体组(503)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右煤气蓄热体组(404)、第四右空气蓄热体组(504)均包括若干个蓄热体且依次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与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正相对设置,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与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正相对设置。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的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控制阀门打开和关闭,所述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所述左煤气支管(6),再经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26)至所述炉膛(21)内燃烧;所述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所述左空气支管(10),再经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26)至所述炉膛(21)内燃烧;
S2: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一侧的燃烧口(26)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蓄热后进入所述右煤烟支管(9)由所述煤烟排口(25)排出;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一侧的燃烧口(26)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蓄热后进入所述右空烟支管(13)由所述空烟排口(24)排出;
S3: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所述左煤气支管(6)中留存部分煤气,所述左空气支管(10)中留存部分空气,所述右煤烟支管(9)中留存部分煤烟,所述右空烟支管(13)中留存部分空烟;
S4:所述煤气进口(22)持续通入煤气,煤气进入所述右煤气支管(8),再经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26)至所述炉膛(21)内燃烧;所述空气进口(23)持续通入空气,空气进入所述右空气支管(12),再经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升温,后经所述燃烧口(26)至所述炉膛(21)内燃烧;
S5:所述右煤气蓄热体阵列(4)一侧的燃烧口(26)处煤气燃烧产生的煤烟对所述左煤气蓄热体阵列(2)蓄热后进入所述左煤烟支管(7)由煤烟排口(25)排出;所述右空气蓄热体阵列(5)一侧的燃烧口(26)处空气燃烧产生的空烟对所述左空气蓄热体阵列(3)蓄热后进入所述左空烟支管(11)由空烟排口(24)排出;
S6:S1~S5依次循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S1中控制阀门打开和关闭具体为:左煤气阀(27)打开、左煤烟阀(28)关闭、右煤气阀(29)关闭、右煤烟阀(30)打开,左空气阀(31)打开、左空烟阀(32)关闭、右空气阀(33)打开、右空烟阀(34)关闭;
S3中切换阀门打开的为关闭,关闭的为打开具体为:左煤气阀(27)关闭、左煤烟阀(28)打开、右煤气阀(29)打开、右煤烟阀(30)关闭,左空气阀(31)关闭、左空烟阀(32)打开、右空气阀(33)关闭、右空烟阀(34)打开。
CN201811494738.2A 2018-12-07 2018-12-07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Active CN1094048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94738.2A CN109404894B (zh) 2018-12-07 2018-12-07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94738.2A CN109404894B (zh) 2018-12-07 2018-12-07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04894A true CN109404894A (zh) 2019-03-01
CN109404894B CN109404894B (zh) 2023-10-20

Family

ID=65457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94738.2A Active CN109404894B (zh) 2018-12-07 2018-12-07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04894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21796Y (zh) * 2007-01-25 2008-02-13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热值煤气分时燃烧装置
CN101314811A (zh) * 2008-07-01 2008-12-03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大型步进梁式板坯加热炉使用高炉煤气加热的方法
CN101748231A (zh) * 2010-01-21 2010-06-23 江苏百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蓄热式热风炉双预热系统
CN102645107A (zh) * 2012-05-07 2012-08-22 北京亿玮坤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双预热蓄热式加热炉煤气回收装置
CN103134321A (zh) * 2013-03-29 2013-06-05 攀枝花市朵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高热效率的蓄热式加热炉
CN103353109A (zh) * 2012-07-17 2013-10-16 佛山市广旭节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交替蓄热式旋风炉燃烧系统
CN203615747U (zh) * 2013-11-10 2014-05-28 芮少春 自身预热烧结点火炉
CN103953920A (zh) * 2014-05-15 2014-07-30 辽宁向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冷脏煤气蓄热式富氧燃烧方法及燃烧系统
CN203797688U (zh) * 2014-03-08 2014-08-27 刘国风 蓄热式加热炉整体箱体式管道结构
CN104101221A (zh) * 2014-06-19 2014-10-15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极限回收烟气余热及烧损减量化的加热系统和方法
CN204114925U (zh) * 2014-04-10 2015-01-21 自贡佳源炉业有限公司 双预热蓄热式加热炉
CN106196072A (zh) * 2016-08-23 2016-12-07 苏州云白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带换向控制装置的蓄热式加热炉
CN106287704A (zh) * 2016-08-23 2017-01-04 苏州云白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蓄热式加热炉换向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
CN209484584U (zh) * 2018-12-07 2019-10-11 河北天牧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21796Y (zh) * 2007-01-25 2008-02-13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热值煤气分时燃烧装置
CN101314811A (zh) * 2008-07-01 2008-12-03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大型步进梁式板坯加热炉使用高炉煤气加热的方法
CN101748231A (zh) * 2010-01-21 2010-06-23 江苏百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蓄热式热风炉双预热系统
CN102645107A (zh) * 2012-05-07 2012-08-22 北京亿玮坤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双预热蓄热式加热炉煤气回收装置
CN103353109A (zh) * 2012-07-17 2013-10-16 佛山市广旭节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交替蓄热式旋风炉燃烧系统
CN103134321A (zh) * 2013-03-29 2013-06-05 攀枝花市朵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高热效率的蓄热式加热炉
CN203615747U (zh) * 2013-11-10 2014-05-28 芮少春 自身预热烧结点火炉
CN203797688U (zh) * 2014-03-08 2014-08-27 刘国风 蓄热式加热炉整体箱体式管道结构
CN204114925U (zh) * 2014-04-10 2015-01-21 自贡佳源炉业有限公司 双预热蓄热式加热炉
CN103953920A (zh) * 2014-05-15 2014-07-30 辽宁向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冷脏煤气蓄热式富氧燃烧方法及燃烧系统
CN104101221A (zh) * 2014-06-19 2014-10-15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极限回收烟气余热及烧损减量化的加热系统和方法
CN106196072A (zh) * 2016-08-23 2016-12-07 苏州云白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带换向控制装置的蓄热式加热炉
CN106287704A (zh) * 2016-08-23 2017-01-04 苏州云白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蓄热式加热炉换向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
CN209484584U (zh) * 2018-12-07 2019-10-11 河北天牧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04894B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14035U (zh) 双蓄热式天然气加热炉
CN2864378Y (zh) 煤炭气化多段多室燃气锅炉
CN209484584U (zh)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
CN205717142U (zh) 生物质双炉膛燃气蒸汽锅炉及其燃烧系统
CN207865695U (zh) 一种新型气煤两用沸腾式热风炉
CN202432680U (zh) 逆燃气化火管环保热风炉
CN203382777U (zh) 热风炉
CN109404894A (zh) 蓄热式节能减排加热炉及加热方法
CN203683612U (zh) 一种采用混合煤气双蓄热的热轧带钢加热炉
CN201180981Y (zh) 正逆双向燃烧环保节能卧式汽、水锅炉
CN206037690U (zh) 一种新型生物质化铁炉
CN201212729Y (zh)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
CN201828022U (zh) 一种有机热载体热风锅炉
CN202013015U (zh) 立式半煤气正烧采暖供热锅炉
CN110513674A (zh) 一种多级配风秸秆捆烧锅炉
CN204830050U (zh) 回热节能燃气灶
CN202057037U (zh) 热风炉
CN207555579U (zh) 一种醇基燃料锅炉
CN206113007U (zh) 高效低排采暖炉
CN205897116U (zh) 一种双向厌氧型生物质节能锅炉
CN1963358A (zh) 热风炉
CN205979792U (zh) 一种连续蓄热燃烧装置
CN110623294A (zh) 一种生物质能源密集烤房一体式内置供热装置
CN110623295A (zh) 一种集约高效生物质能源密集烤房供热装置
CN209054775U (zh) 新型自动化控制的高效低耗型热风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