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纺纱厂纺纱时,特别是给羊毛或者化纤短纤纱加捻前需要给纱线上油,用于润滑、防静电和增加纱线柔软度,通过上油后,纱线的可纺性能有了质的提高。现有的纺织纱线上油装置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刷线式和侵染式。刷线式的上油装置利用上油轮、上油板等刷线部件从油箱内蘸取油液,纱线在与上油轮、上油板等刷线部件接触的过程中实现上油,但这种方式由于纱线与刷线部件的接触面积有限,无法做到全方位接触。一方面纱线整体的上油量不足,导致生产过程中不得不放慢刷线速度,影响加工效率。另一方面纱线与上油部件的接触侧和非接触侧上油量差异巨大。
侵染式上油装置是将纱线穿过一个盛装油液的容器,这种方式与刷线式的上油装置相比,由于纱线与油液的接触面更大,整体上工作效率相较于刷线式装置有较大的提升,尤其适合上油量较大的纱线进行使用。但侵染式上油装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限制了其发展:
1、浸染式上油装置的纱线从油液中离开后,其表面往往还夹带有一定的油滴(过量的油),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做法是利用一块吸油绵、去油管等包裹纱线,纱线在穿过吸油棉、去油管后,将多余的油液刮除。但这种方式采用接触式刮除,在刮除油液的同时对纱线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对于长绒纱线而言,损伤更大。
2、侵染式上油装置的上油量在饱和前受侵染时长的影响,也就是说浸染时间越长,上油量越多;反之,则越少。现有技术中的侵染式上油装置一般只能针对一种固定上油量的纱线,对于不同的纱线而言,其上油量具有较大的差异,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浸染式上油装置通用性差。
3、浸染式上油装置上油时,油液在与纱线接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纤维杂质混入油液中,导致油液的污染,长期使用后,油液中含有的杂质极多,若不对该部分杂质进行清理。则其容易粘附在纱线表面,极大的影响了纱线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性强的改进型纱线上油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型纱线上油机,包括浸染式上油装置和位于浸染式上油装置一侧的弹动式去油装置,纱线沿输送方向依次穿过浸染式上油装置和弹动式去油装置;
所述浸染式上油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油箱,所述油箱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出纱导辊和进纱导辊;所述油箱内还设置有能够沿着油箱上下方向运动的箱内导向机构;所述油箱内注有油液,所述纱线沿输送方向依次绕过进纱导辊的上部、箱内导向机构的下部和出纱导辊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箱内导向机构包括升降架、设置在升降架上的箱内导辊以及用于驱动升降架的驱动组件;所述升降架包括对称设置在油箱前后两侧的两张横向的端板和设置在两张端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呈沿油箱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且两端分别与端板的中部固接;所述箱内导辊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分布在连接板左右两侧的端板之间,箱内导辊的端部通过轴承安装在端板上;所述纱线由箱内导辊的下部绕过。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油箱顶部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呈倒U形,且两端分别与油箱的前后侧壁固接;所述安装板底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竖向的导杆和丝杆,所述连接板上对应导杆和丝杆分别设置有导向孔和螺纹孔;所述导杆穿设在导向孔内,所述丝杆穿设在螺纹孔内;所述丝杆与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的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箱内导辊的周面上对应纱线的数量均匀设置有若干限位凹槽,所述纱线位于限位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油箱的内部还设置有由浮体制成的横向的防波动板,所述防波动板上对应纱线的位置及驱动组件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让位孔和第二让位孔;所述油箱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竖向的导向滑槽,所述防波动板左右两侧的边沿设置有与导向滑槽相配合的导向滑块,所述导向滑块位于导向滑槽内;所述导向滑槽的上端封闭,且导向滑槽上端的高度与油箱内的额定液位高度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油箱内的底部设置有加热部件。
优选的,所述油箱后侧壁的上部设置有补油管。
优选的,所述油箱后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排空管,所述油箱后侧壁的中部设置有可启闭的检修门。
优选的,所述油箱靠近弹动式去油装置的一侧的顶部朝弹动式去油装置的进纱口方向倾斜,并延伸至弹动式去油装置的进纱口。
优选的,所述弹动式去油装置包括去油盒,所述去油盒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进纱口和出纱口,所述进纱口和出纱口均呈沿去油盒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进纱口和出纱口处分别设置有一组由第一电机驱动的输纱罗拉,每一组所述输纱罗拉均由上下布置的上罗拉和下罗拉构成;所述纱线由进纱口的上罗拉和下罗拉之间穿入,并由出纱口的上罗拉和下罗拉之间穿出;所述去油盒内还设置有由第二电机驱动进行回转运动的击打辊,所述击打辊沿去油盒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击打辊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反复对纱线构成击打,以形成纱线的振动;所述击打辊的截面呈水滴状,且击打辊位于纱线的上方或下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通过改变纱线在油液中的浸染行程,从而改变纱线的浸染时长,进而适应各种不同上油量需求的纱线,通用性强。具体来说,本发明先根据纱线自身特性和上油量确定好纱线的浸染时长,结合纱线的输送速度和浸染时长计算出纱线在油液中的浸染行程长度,浸染行程长度等于纱线浸染在油液中的一段的总长度,这个长度由箱内导向机构在油箱内的高度进行确定。也就是说在准备阶段,工作人员先将箱内导向机构调整到适宜高度,然后将纱线依次绕过进纱导辊、箱内导向机构和出纱导辊,最后再向油箱内注入达到额定液位高度的油液,即可开机进行浸染上油。由于不同的纱线可根据其自身特性和需要的上油量进行上油,因此,本发明具有极好的通用性,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与传统的浸染式上油装置相比较,从背景技术前述的三大缺陷入手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使浸染式上油机达到更高的技术高度。
如图1-9所示的一种改进型纱线上油机,包括浸染式上油装置1和位于浸染式上油装置1一侧的弹动式去油装置2,所述浸染式上油装置1就是通过浸染的方式对纱线0进行上油的上油装置,其具有一个盛装油液24的油液盛装容器。所述弹动式去油装置2用于去除经浸染后纱线0上夹带的多余油液24,与常规的浸染上油装置刮除多余油液24的方式相比,弹动式去油装置2采用振动纱线0的方式将多余的油液24去除。纱线0沿输送方向依次穿过浸染式上油装置1和弹动式去油装置2,也就是说纱线0经过浸染式上油装置1上油后,再经过弹动式去油装置2将多余的油液24去除。
本发明的极大改进路线中,其中之一为对纱线0浸染后的多余的油液24进行去除,保留浸染式上油机具有的上油效率高、浸润率好的优势。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弹动式去油装置2包括去油盒3,所述去油盒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进纱口4和出纱口5,所述进纱口4和出纱口5均呈沿去油盒3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进纱口4和出纱口5均呈扁口形式。进纱口4和出纱口5处分别设置有一组由第一电机8驱动的输纱罗拉,每一组所述输纱罗拉均由上下布置的上罗拉6和下罗拉7构成,纱线0夹持在上罗拉6与下罗拉7之间进行输送,两组输送罗拉可保证纱线0在去油盒3内的张紧度。关于上罗拉6和下罗拉7的驱动,本发明优选采用所述上罗拉6和下罗拉7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安装在去油盒3的前后侧壁上。所述上罗拉6和下罗拉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15,两组输纱罗拉的上罗拉6之间通过同步皮带16传动连接,且一根上罗拉6远离第一齿轮14的一端与固定设置在去油盒3外表面的第一电机8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这样通过一个第一电机8即可同步带动两组输纱罗拉运转,不仅制造成本更低,且同步性更好。
所述纱线0由进纱口4的上罗拉6和下罗拉7之间穿入,并由出纱口5的上罗拉6和下罗拉7之间穿出。所述去油盒3内还设置有由第二电机9驱动进行回转运动的击打辊10,所述击打辊10沿去油盒3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击打辊1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反复对纱线0构成击打,以形成纱线0的振动。要实现所述击打辊10在转动过程中对纱线0的击打功能,一般情况下的做法是击打辊10具备一个长侧和短侧,通过长侧与纱线0接触进行击打,待转动至短侧与纱线0相对时,正好为纱线0摆动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述击打辊10可位于纱线0的上方或下方,击打辊10的截面可以呈椭圆形,也可以如图2中所示,所述击打辊10的截面呈水滴状,当然,采用其他起到相同作用的形状的击打辊10也是可行的。关于击打辊10的驱动,本发明所述击打辊10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去油盒3的前后侧壁上,且其中一端伸出去油盒3与固定设置在去油盒3外表面的第二电机9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本发明的弹动式去油装置2在使用过程中,纱线0先进入浸染式上油装置1内通过浸染的方式进行上油,上油量通过浸染时长进行控制,浸染完成后;纱线0在弹动式去油装置2内部去除多余的油液,去除油液的具体步骤为:输纱罗拉的上罗拉6和下罗拉7将纱线0夹持、张紧和输送,如图3所示,在第二电机9的驱动下,击打辊10不断的转动,其通过不同的部位与纱线0进行接触,从而起到击打的作用。由于纱线0本身具备一定的弹性,纱线0在受到击打后产生快速的振动,从而将纱线0上多余的油滴快速抖落,收集在去油盒3内。本发明摒弃了传统的刮除油滴的方式,尽可能的极少了对纱线0的损伤,尤其适合上油量较大的长绒纱线0的上油工序。另外,纱线0在抖动的过程中,也提高了纱线0内部油液24的活性,使纱线0纤维张开,使纱线0内部的油液更好、更均匀的向内部渗透,从而使纱线0的可纺性有了质的提升。
本发明可适应单根纱线0或多根纱线0的上油工作,在多根纱线0情况下,为了避免各纱线0之间出现缠绕、错位。如图4所示,本发明弹动式去油装置2所述上罗拉6和下罗拉7的周面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第一限位环板11和第二限位环板12,所述第一限位环板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限位环板12的厚度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环板12卡设在第一限位环板11之间。所述第二限位环板12的周面、第一限位环板11的侧面、上罗拉6的周面共同围成纳线槽13。所述纱线0一一对应夹设在纳线槽13内。通过第一限位环板11和第二限位环板12的限位,纱线0能够对应的落在纳线槽13内,从而防止混乱。当然,为了保证输纱的夹持力,所述上罗拉6和下罗拉7的表面还可以涂覆一层橡胶防滑层。
在去除掉多余油液24后,还需要将纱线0快速烘干,为此,本发明可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所述去油盒3的顶部还设置有热风风机17,去油盒3顶面的内壁上设置有匀风室18,所述热风风机17的出风口与匀风室18连通。所述匀风室18的底面均匀设置有若干出风孔19。热风风机17吹出的热风经过进入匀风室18后,均匀的从出风孔19吹出,从而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去油盒3内。
由于去油盒3内收集有抖落的油液24,为了实现油液24的重复利用,本发明所述去油盒3的底部通过回油管20与浸染式上油装置1的油液盛装容器连通,从而将油液24导回浸染式上油装置1的油液盛装容器内。另外,为了防止进纱口4和出纱口5处的部分油液外流,所述去油盒3左右两侧的侧壁由出纱口5和进纱口4朝去油盒3的中部斜向下倾斜,从而将油液24汇集向去油盒3的中部,最终经回油管20回排。以上为本发明关于浸染后的多余的油液24的去除方面的改进。
关于本发明浸染式上油装置1方面的改进,结合图6-8所示,所述浸染式上油装置1包括顶部开口的油箱21,所述油箱21也就是浸染式上油装置1的油液盛装容器。所述油箱21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出纱导辊22和进纱导辊23,所述油箱21内还设置有能够沿着油箱21上下方向运动的箱内导向机构。所述油箱21内注有油液24,所述纱线0沿输送方向依次绕过进纱导辊23的上部、箱内导向机构的下部和出纱导辊22的上部。所述箱内导向机构用于对纱线0在油箱21内的部分进行导向,使纱线0大体呈几字形延伸浸入油液24内,其具体结构较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本发明浸染式上油装置1在使用时,先根据纱线0自身特性和上油量确定好纱线0的浸染时长。浸染时长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经验进行判断,当然一般还有各纱线在不同上油量时的浸染时长对照表,工作人员可根据该对照表确定浸染时长。浸染时长确定后,结合纱线0的输送速度和浸染时长计算出纱线0在油液24中的浸染行程长度,浸染行程长度等于纱线0浸染在油液中的一段的总长度,这个长度由箱内导向机构在油箱21内的高度进行确定。也就是说在准备阶段,工作人员先将箱内导向机构调整到适宜高度,然后将纱线0依次绕过进纱导辊23、箱内导向机构和出纱导辊22,最后再向油箱21内注入达到额定液位高度的油液,即可开机进行浸染上油。例如结合图6和7所示,若图6和图7中的纱线0采用同样的纱线0,但图6中纱线0的浸染行程更长,而图7中浸染行程更短,因此,图7中纱线0的上油量相对较少。由于不同的纱线0可根据其自身特性和需要的上油量进行上油,因此,本发明具有极好的通用性,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纱线0。
本发明浸染式上油装置1一种优选的箱内导向机构,结合图6-8所示,包括升降架、设置在升降架上的箱内导辊25以及用于驱动升降架的驱动组件,其具体结构详见下述。所述升降架包括对称设置在油箱21前后两侧的两张横向的端板26和设置在两张端板26之间的连接板27。所述连接板27呈沿油箱21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且两端分别与端板26的中部固接。所述箱内导辊25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分布在连接板27左右两侧的端板26之间,箱内导辊25的端部通过轴承安装在端板26上,所述纱线0由箱内导辊25的下部绕过。这样一来,由于采用双箱内导辊25的设置,纱线0在油液24内的长度由两段竖向的长度和一段横向的长度构成,竖向的一段长度等于额定液位高度与箱内导辊25底部的高度差,而横向的长度等于两箱内导辊25底部之间的距离,且该距离确定。因此,在额定液位高度确定、横向一段距离确定的情况下,只需要知道箱内导辊25底部的高度即可计算出整个浸染行程的长度,更加便于进行调整控制,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所述箱内导向机构的驱动组件可以就是一根竖向的电动推杆或手动推杆等。但更好的做法是,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油箱21顶部的安装板28,所述安装板28呈倒U形,且两端分别与油箱21的前后侧壁固接。所述安装板28底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竖向的导杆29和丝杆30,所述连接板27上对应导杆29和丝杆30分别设置有导向孔和螺纹孔,所述连接板27厚度不足时,可在其上加设短套管以行程导向孔和螺纹孔。所述导杆29穿设在导向孔内,所述丝杆30穿设在螺纹孔内。所述丝杆30与固定设置在安装板28上的第三电机3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机31一般为步进电机,控制更加的精确。这样一来,通过第三电机31的动作即可实现对箱内导向机构的升降,且稳定性好。
考虑到在多根纱线0同时浸染的情况下,防止出现缠绕的现象,本发明更好的做法是,所述箱内导辊25的周面上对应纱线0的数量均匀设置有若干限位凹槽32,所述纱线0位于限位凹槽32内。另外,为了防止油箱21内的油液24液面波动,所述油箱21的内部还设置有由浮体制成的横向的防波动板33,所述防波动板33可确保液面稳定,避免油液24表面过渡波动。所述防波动板33上对应纱线0的位置及驱动组件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让位孔34和第二让位孔35,以防止干扰纱线0和驱动组件。所述油箱21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竖向的导向滑槽36,所述防波动板33左右两侧的边沿设置有与导向滑槽36相配合的导向滑块37,所述导向滑块37位于导向滑槽36内。所述导向滑槽36的上端封闭,且导向滑槽36上端的高度与油箱21内的额定液位高度相配合,这样一来,将油箱21内的油液24添加至防波动板33完全浮起的时候,即达到额定液位高度。
当然,为了确保额定液位高度的稳定,应当适时向油箱21内补入油液24,为了便于油液24补入,本发明所述油箱21后侧壁的上部设置有补油管50。补油管50最好还设置有浮球阀,且浮球阀的启闭与防波动板33联动。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浸染效率,所述油箱21内的底部设置有加热部件38,加热部件38一般采用电加热,通过对油液24的加热以提高油液24的流动性,使其更快的浸入纱线0内,这样,可在提高纱线0输送速度的情况下保证上油量,起到提高上油效率0的作用。
当然,本发明的油箱21后侧壁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排空管51,所述油箱21后侧壁的中部还可以设置有可启闭的检修门52。利用排空管51可将油箱21内的油液全部排出,打开检修门52可方便的进行检修。另外,纱线0浸染完成后,从出纱导辊22朝弹动式去油装置2运动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油滴滴落,为此,所述油箱21靠近弹动式去油装置2的一侧的顶部朝弹动式去油装置2的进纱口4方向倾斜,并延伸至弹动式去油装置2的进纱口4,使滴落的油液24返回油箱21内。以上为本发明关于浸染式上油装置1自身的改进。
除此之外,本发明与传统的浸染式上油机相比,还有一个不同之处,结合图1和9所示,本发明还包括底板39,所述底板39顶面的一侧设置浸染式上油装置1,另一侧设置侧架40,所述弹动式去油装置2安装在侧架40上。所述侧架40下方的底板39上设置油过滤装置41,利用油过滤装置41对油液24中的纤维杂质进行去除,以保证油液24的质量,进而保证上油质量。
具体来看,本发明所述油过滤装置41包括过滤箱42和设置在过滤箱42顶面的循环泵43,所述过滤箱42一侧的上部设置有污油管44,另一侧的上部设置有清污门45。所述过滤箱42通过污油管44与浸染式上油装置1的油液盛装容器下部连通。所述过滤箱42内还设置有由一侧向另一侧斜向下倾斜的滤布46,所述滤布46优选由多层无纺布构成。所述滤布46的较高的一侧位于污油管44下方,较低的一侧位于清污门45下方。所述循环泵43的进油管47朝下穿过滤布46延伸至过滤箱42的底部,循环泵43的出油管48与浸染式上油装置1的油液盛装容器上部连通。
本发明对油液24的过滤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循环泵43启动,将位于滤布46下方的过滤箱42内的清洁油液24抽送至浸染式上油装置1的油液容器内,也就是油箱21内。使过滤箱42内形成负压;而位于浸染式上油装置1油液容器下层的含有杂质的油液24经过污油管44送入过滤箱42内,在滤布46的反渗透过滤作用下,干净的油液24渗透至滤布46下方,而杂质被隔离在滤布46上方,定期通过清污门45对杂质进行清理即可。本发明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去除油液24中含有的纤维杂质,避免杂质对纱线4造成二次污染,提高了纱线24的质量。为了所述污油管44和出油管48上均设置有阀门49,一般所述阀门49为电磁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