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7896B - 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07896B CN109307896B CN201810204083.4A CN201810204083A CN109307896B CN 109307896 B CN109307896 B CN 109307896B CN 201810204083 A CN201810204083 A CN 201810204083A CN 109307896 B CN109307896 B CN 1093078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light diffusion
- diffusion control
- light
- control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not being coherent before laminating, e.g. made up from granular material sprinkled onto a substr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not being coherent before laminating, e.g. made up from granular material sprinkled onto a substrate
- B32B2037/243—Co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2038/0052—Other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32B2038/0076—Curing, vulcanising, cross-link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8—Refract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67/00—Polyesters, e.g. PET, i.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膜面内的位置无关的均匀的层叠体及这样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所述层叠体是在光漫射控制膜的至少一个面上,使覆层膜为层叠状态的层叠体等,其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的内部结构,同时将使来自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层光固化时的移动方向设为长边方向、将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且将沿着覆层膜的短边方向测定的、以长边方向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最大值记作φmax、最小值记作φmin时,满足关系式(1):(φmax‑φmin)/(φmax+φmin)×100<16(%)(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尤其涉及这样一种层叠体及该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该层叠体是将由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布层以利用覆层膜(over-laminate film)进行了层合的状态进行光固化而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与覆层膜的层叠体,是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均匀而与膜面内的位置无关的层叠体。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投影屏幕等所属的光学技术领域中,提出了使用光漫射控制膜。
该光漫射控制膜具有下述光漫射特性:在特定的入射角度范围(以下,有时称为“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中,显示一定的光漫射状态;在偏离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的入射角度范围中,入射光直接透射、或者显示与在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中的光漫射状态不同的光漫射状态。
作为这样的光漫射控制膜,已知有各种样式,尤其是在膜内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柱结构的光漫射控制膜被广泛地使用。
此外,作为其他类型的光漫射控制膜,在膜内具有沿着沿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而成的百叶结构(louve r structure)的光漫射控制膜被广泛地使用。
另外,已知这样的具有柱结构或百叶结构的光漫射控制膜是通过利用规定的方法,对涂布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得到的,所述涂布层通过将包含折射率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形成。
即,通过对涂布层照射控制了行进方向的规定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使涂布层中的两种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一边进行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一边固化,由此能够得到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漫射控制膜。
然而,在对涂布层直接照射规定的活性能量射线时,出现了难以在膜的整个膜厚方向上、即直至膜的上表面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的问题。
即,出现了虽然能够在膜的膜厚方向的下方部分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但却在上方部分产生了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问题。
因此,公开了一种用于直至膜的上表面均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而不会产生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即,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漫射性根据光的入射角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光固化性的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的一面上接合雾度值为1.0~50.0%的光照射掩模的光照射掩模接合工序;以及在光照射掩模接合工序后,经由光照射掩模照射光,从而使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固化,形成各向异性漫射层的固化工序。
此外,还记载了光照射掩模的表面粗糙度为0.05~0.50μm,光照射掩模的氧透过系数为1.0×10-11cm3(STP)cm/(cm2·s·Pa)以下。
即,公开了一种以对由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布层层合了规定的覆层膜的状态进行光固化,从而抑制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产生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4687号公报(专利的权利要求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即使在使用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光照射掩模的情况下,也难以稳定地抑制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产生。
特别是在具有宽度的一片连续的光漫射控制膜中,既有未产生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位置,也出现了产生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位置。由此,出现了在膜面内,因光的入射位置不同,光漫射特性也发生变化,光漫射特性整体上变得不均匀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努力,其结果发现,通过使沿着覆层膜面内的规定方向测定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的变异程度(variation)为规定的范围内的值,在未产生或者产生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情况下,都能够均匀地形成内部结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体及该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该层叠体是将由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布层以利用覆层膜进行了层合的状态进行光固化而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与覆层膜的层叠体,是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均匀而与膜面内的位置无关的层叠体。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体,可解决上述的问题。该层叠体是在光漫射控制膜的至少一个面上,使覆层膜为层叠状态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光漫射控制膜具有:在低折射率区域中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域,该高折射率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内部结构,同时,将沿着覆层膜的短边方向测定的、以长边方向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0°<φ<180°)的最大值记作φmax、最小值记作φmin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
(φmax-φmin)/(φmax+φmin)×100<12(%) (1)
即,根据本发明的层叠体,由于将沿着覆层膜面内的规定方向测定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设为了规定的范围内的值,因此通过以对由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布层层合了覆层膜的状态进行固化,能够得到光漫射特性均匀而与膜面内的位置无关的光漫射控制膜与覆层膜的层叠体。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层叠体时,优选覆层膜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为100~10000m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以此方式构成,能够得到短边方向的长度充分的层叠体,进而能够得到短边方向的长度充分的光漫射控制膜。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层叠体时,优选覆层膜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中值为45~135°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以此方式构成,在光漫射控制膜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产生。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层叠体时,优选覆层膜的膜厚为5~5000μ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以此方式构成,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得到满足关系式(1)的覆层膜。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层叠体时,优选包含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在膜的膜厚方向上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柱结构,作为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
通过以此方式构成,能够得到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漫射特性的光漫射控制膜。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层叠体时,优选包含在沿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交替配置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而成的百叶结构,作为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
通过以此方式构成,能够得到具有各向异性的光漫射特性的光漫射控制膜。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为上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a)~(d):
(a)准备包含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及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b)将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在工序片上涂布成膜状,从而形成涂布层的工序;
(c)对涂布层的露出面层合满足关系式(1)的覆层膜的工序;
(d)一边移动涂布层,一边经由覆层膜对该涂布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工序。
即,根据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由于将沿着覆层膜面内的规定方向测定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设为了规定的范围内的值,因此通过以对由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布层层合了覆层膜的状态进行光固化,能够得到光漫射特性均匀而与膜面内的位置无关的光漫射控制膜与覆层膜的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a)~(b)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概略而提供的图。
图2是为了说明覆层膜的取向角φ而提供的图。
图3(a)~(b)是为了说明在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漫射控制膜的概略而提供的图。
图4(a)~(b)是为了说明在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漫射控制膜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及各向同性光漫射而提供的图。
图5(a)~(d)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的样式而提供的图。
图6(a)~(c)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而提供的图。
图7是为了说明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角而提供的图。
图8是为了表示实施例1~2及比较例1的覆层膜的短边方向的位置与取向角φ的关系而提供的图。
图9(a)~(c)是为了表示实施例1~2及比较例1的光漫射控制膜的截面照片而提供的图。
图10(a)~(b)是为了表示对于实施例1~2及比较例1的光漫射控制膜的参照光的入射角度与变角雾度的关系而提供的图。
图11(a)~(b)是为了表示实施例1~2及比较例1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短边方向的位置与直进透射光强度P.T的关系而提供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涂布层、2:工序片、10:光漫射控制膜、10a: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b~10d:光漫射控制膜、12、12b~12d: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包括折射率相对高的板状区域)、12a: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4、14a~14d: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包括折射率相对低的板状区域)、16:弯曲部、20:内部结构、20a’:界面、20a:柱结构、20b:百叶结构、20c:弯曲柱结构、20d:规定的内部结构、60:平行光、70:来自点光源的放射光、100:层叠体、102:点光源、104: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在光漫射控制膜10的至少一个面上,使覆层膜4为层叠状态的层叠体100。
并且,该层叠体的特征在于,光漫射控制膜10具有:在低折射率区域14中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域12,该高折射率区域12沿厚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内部结构20,同时,如图1(b)所示,将使来自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层1进行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1的移动方向MD设为长边方向LD,将在膜面内且与长边方向LD垂直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SD,并且,如图2所示,将沿着覆层膜4的短边方向SD测定的、以长边方向MD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0°<φ<180°)的最大值记作φmax、最小值记作φmin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
(φmax-φmin)/(φmax+φmin)×100<12(%) (1)
即,为一种层叠体,其是在光漫射控制膜(各向异性光漫射控制膜等)10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覆层膜4的层叠体100,其特征在于,光漫射控制膜10为包含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及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光固化物,在膜内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中具备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区域12的内部结构20,同时,将使来自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层1进行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1的移动方向MD设为长边方向LD,将在膜面内且与长边方向LD垂直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SD,并且,如图2所示,将沿着覆层膜4的短边方向SD测定的、以长边方向MD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最大值记作φmax、最小值记作φmin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但是,关于“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及其“光固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1.覆层膜
本发明中的覆层膜的特征在于,如图1(b)所示,将使来自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涂布层1进行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1的移动方向MD设为长边方向LD,将在膜面内且与长边方向LD垂直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SD,并且,如图2所示,将沿着覆层膜4的短边方向SD测定的、以长边方向LD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最大值记作φmax、最小值记作φmin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
(φmax-φmin)/(φmax+φmin)×100<12(%) (1)
其理由在于,若关系式(1)的左边所表示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的值为12%以上的值,则通过经由了覆层膜的光固化而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的形成情况会在膜面内的每个位置过度地变化,难以保持膜面内的光漫射特性的均匀性。
因此,更优选关系式(1)的左边所表示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的上限值为1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以下的值。
此外,关系式(1)的左边所表示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的值越小则越优选,但若为过小的值,则会过度地限制材料选择的幅度。
因此,优选关系式(1)的左边所表示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的下限值为1%以上的值,更优选为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的值。
另外,计算出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时,优选沿着覆层膜的短边方向SD、以相等间隔在5~100个位置测定取向角φ(关于后述的取向角φ的中值也相同)。
此外,从图1(b)可以明确得知,覆层膜的长边方向LD及短边方向SD与光漫射控制膜的长边方向LD及短边方向SD一致。
此外,取向角φ可以通过膜的拉伸处理进行调整,特别优选通过双轴拉伸进行调整。
在此,对覆层膜的取向角φ的变异程度与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的均匀性的关系,一边进行推测一边进行说明。
即,认为所照射的活性能量射线的振动方向与所形成的折射率分布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若将活性能量射照射于覆层膜上,则由于覆层膜的取向轴Φ而导致覆层膜的长边方向LD和短边方向SD上的振动受到不同的影响。并且,推定所产生的差异使活性能量射线的振动方向发生变化。结果,推测形成在覆层膜的下方的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受覆层膜的取向轴φ的影响较大。
因此,认为若取向角φ在短边方向SD上分布不均,则光漫射特性也会分布不均。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中值为45~13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取向角φ的中值为小于45°的值,则在大量生产中存在从宽幅覆层膜的右端部切出膜的情况。因此,与从中央部切出的膜(取向角在90°附近)相比,从端部切出的膜难以进行取向角φ的管理,其结果存在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也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取向角φ的中值为超过135°的值,则在大量生产中存在从宽幅覆层膜的左端部切出膜的情况。因此,与从中央部切出的膜(取向角在90°附近)相比,从端部切出的膜难以进行取向角φ的管理,其结果存在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也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取向角φ的中值的下限值为5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取向角φ的中值的上限值为12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的值。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侧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 a)为1~200nm的范围内的值。
若该Ra为小于1nm的值,则在覆层膜开卷时存在该膜彼此密着,使得剥离时的振动变大的情况。因此,存在该振动传导至活性能量射线照射部分,使光漫射控制膜的内部结构形成的精度下降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若Ra为超过200nm的值,则表面形状过大,因此存在产生活性能量射线的漫射,从而对结构形成带来障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覆层膜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值为5n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覆层膜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值为100n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nm以下的值,特别优选为30nm以下。
另外,作为表面粗糙度之一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可以根据JIS B 0601:2001,以与其吻合的方式进行测定,也可以根据ANSI B46.1进行测定。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最大峰高度(Rp)为20~5000n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Rp为小于20nm的值,则在覆层膜开卷时存在该膜彼此密着,使得剥离时的振动变大的情况。因此,存在该振动传导至活性能量射线照射部分,使光漫射控制膜的内部结构形成的精度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若Rp为超过5000nm的值,则表面形状过大,因此存在产生活性能量射线的漫射,从而对结构形成带来障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覆层膜的最大峰高度(Rp)的下限值为50n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nm以上的值,特别优选为300nm以上。
此外,更优选覆层膜的最大峰高度(Rp)的上限值为2000n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0nm以下的值,特别优选为600nm以下。
另外,作为表面粗糙度之一的最大峰高度(Rp),可以根据JIS B 0601:2001,以与其吻合的方式进行测定,也可以根据ANSI B46.1进行测定。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雾度为1~2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雾度为小于1%的值,则在覆层膜开卷时存在该膜彼此密着,使得剥离时的振动变大的情况。因此,存在该振动传导至活性能量射线照射部分,使光漫射控制膜的内部结构形成的精度下降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若雾度为超过25%的值,则表面形状过大,因此存在产生活性能量射线的漫射,从而对结构形成带来障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覆层膜的雾度的下限值为3%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覆层膜的雾度的上限值为2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的值。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总透光率为70~97%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总透光率为小于70%的值,则存在活性能量射线的透射性过度地下降,导致难以效率良好地形成光漫射控制膜中的规定的内部结构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总透光率为超过97%的值,则存在材料选择的幅度被过度限制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覆层膜的总透光率的下限值为7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覆层膜的总透光率的上限值为9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93%以下的值。
此外,作为覆层膜的材料,虽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醋酸纤维素膜、环烯烃聚合物膜、环状烯烃膜、离聚物膜、聚乙烯膜、聚氯乙烯膜、聚偏二氯乙烯膜、聚乙烯醇膜、聚丙烯膜、聚酯膜、聚碳酸酯膜、聚苯乙烯膜、聚丙烯腈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膜、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膜、尼龙膜、玻璃纸等,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其理由在于,只要为这些材料,就能够更稳定地得到满足关系式(1)的覆层膜。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宽度)为100~10000m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短边方向的长度为小于100mm的值,则构成层叠体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也为小于100mm的值,存在变得不满足光漫射控制膜实用上所要求的尺寸的情况。
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短边方向的长度为超过10000mm的值,则存在难以在宽度方向上照射均匀的活性能量射线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覆层膜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下限值为200m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0mm以上的值,特别优选为600mm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覆层膜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上限值为8000m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6000mm以下的值,特别优选为3000mm以下的值。
此外,优选覆层膜的膜厚为5~50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膜厚为小于5μm的值,则操作变难,在贴合覆层膜时存在产生褶皱的情况。
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膜厚为超过5000μm的值,则操作变难,在搬送覆层膜时也存在产生褶皱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覆层膜的膜厚的下限值为10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覆层膜的膜厚的上限值为100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0μm以下的值,更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的值。
另外,也可以在覆层膜的两个面中的、与光漫射控制膜接触的一侧的面上涂布有机硅树脂等剥离剂以设置剥离层。
2.光漫射控制膜
(1)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的基本原理
首先,作为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的一个例子,使用图3~4,对在膜内具有柱结构20a的、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漫射特性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进行说明。
首先,图3(a)中表示在膜内具有柱结构20a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的俯视图,图3(b)中表示将图3(a)所示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沿虚线A-A在垂直方向切断,从箭头方向观察切截面时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的截面图。
此外,图4(a)中表示在膜内具有柱结构20a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的整体图,图4(b)中表示经图4(a)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而漫射的光的漫射情况(漫射光的扩散形状)。
即,如图3(a)的俯视图所示,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具有由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a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a形成的柱结构20a。
此外,如图3(b)的截面图所示,在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的内部,具有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a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a,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a以具有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设置成林立状态。
由此推定,如图4(a)所示,入射角θ1在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内的入射光经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而漫射。
即,推定:如图3(b)所示,当相对于柱结构20a的界面20a’的、对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为从平行到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值,即为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内的值时,入射光(52、54)一边变化方向一边沿着膜厚方向穿过柱结构20a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2a的内部,由此光射出面侧的光的行进方向变得不一样。
其结果,推定当入射角在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内时,入射光经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而漫射,形成规定的漫射光(52’、54’)。
另一方面,推定:当对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偏离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时,如图3(b)所示,入射光56直接通过而未因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而漫射,形成透射光56’。
根据以上的基本原理,具备柱结构20a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例如如图4(a)所示,能够在光的透射和漫射中发挥入射角度依赖性。
此外,如图3(b)所示,具备柱结构20a的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通常具有“各向同性”作为其光漫射特性。
在此,在本发明中,“各向同性”是指,如图4(b)所示,当入射光经膜而漫射时,在所漫射的出射光的与膜平行的面内(有时称为俯视)的、该光的漫射情况不根据同一面内的方向而变化的性质。
更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当入射光经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10a而漫射时,所漫射的出射光的漫射情况在与膜平行的面内呈圆形。
此外,如图4(a)所示,对于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而言,入射光的入射角θ1包含在光漫射入射角度区域时,即使在该入射角θ1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其在光射出面侧进行大致相同的光漫射。
因此,可以说各向同性光漫射控制膜具有使光集中于规定位置的聚光作用。
另外,入射光在柱结构的、规定柱状物的内部的方向变化,除了如图3(b)所示的通过全反射而直线状地以Z字形进行方向变化的阶跃折射型(Step index type)的情况以外,还可以考虑以曲线状进行方向变化的梯度折射型(Gradient index type)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所具有的内部结构,只要包含高折射率区域和低折射率区域,就不受上述的柱结构的限制。
即,只要为在光漫射控制膜的技术领域中,能够通过传统以来已知的相分离而形成的内部结构,则在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中也同样能够形成。
例如,如图5(a)所示,光漫射控制膜10b也可以具有沿着沿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交替配置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12b、14b而成的百叶结构20b。
或者,如图5(b)所示,光漫射控制膜10c也可以为柱状物12c在沿着膜的膜厚方向的中间点具有弯曲部16的弯曲柱结构20c。
或者,如图5(c)所示,光漫射控制膜10d也可以为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薄片状物12d沿着沿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多列排列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4d中而成的规定的内部结构20d。
或者,如图5(d)所示,光漫射控制膜10e可以为百叶结构20b与柱结构20a的上下方向的组合。
即,虽然在光漫射控制膜的技术领域中已知的内部结构的种类众多,但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10a、10b~10e可以是这些内部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此外,即使为任意一种的内部结构,光漫射的基本原理也与柱结构20a的情况相同。
但是,因各自的内部结构的形态而导致在漫射光的扩散形状上产生差异。
例如,在为图5(a)所示的百叶结构20b时,在进行了各向异性光漫射的俯视中产生棒状的漫射光;在为图5(b)所示的弯曲柱结构20c时,产生在弯曲部的上方进行了各向同性光漫射的光的一部分,在弯曲部的下方进一步进行了各向同性光漫射的漫射光。
此外,在为图5(c)所示的规定的内部结构20d时,由于为百叶结构20b与柱结构20a的混合型,因此在俯视中产生椭圆形状的漫射光;在为图5(d)所示的百叶结构20b与柱结构20a的组合时,由于在柱结构20a中进行了光漫射的光的一部分,进一步在百叶结构20b中进行光漫射,因此在俯视中产生子弹状的漫射光。
(2)内部结构
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包含高折射率区域和低折射率区域,只要能够得到光漫射特性则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柱结构或百叶结构等各种样式。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对柱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关于百叶结构等其它的内部结构,也可以比照关于柱结构的内容。
如图3(a)~(b)所示,柱结构20a为用于使入射光进行各向同性漫射的内部结构,具体而言,为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内部结构。
(2)-1折射率
优选柱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的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上的值,则入射光在柱结构内进行全反射的角度域变窄,因此存在入射角度依赖性过度地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该折射率的差的下限值为0.03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的值。
另外,该折射率的差越大则越优选,但从选择可形成柱结构的材料的角度出发,认为上限为0.3左右。
(2)-2最大直径
此外,在如图3(a)~(b)所示的柱结构20a中,优选柱状物12a的截面中的最大直径为0.1~15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最大直径为小于0.1μm的值,则无论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如何,均存在难以显示光漫射特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最大直径为超过15μm的值,则存在在柱结构内直进的光增加、漫射光的均匀性下降的情况。
因此,在柱结构中,更优选该最大直径的下限值为0.5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的值。
此外,在柱结构中,更优选该最大直径的上限值为1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的值。
另外,关于柱状物的截面形状,虽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优选为圆、椭圆、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
此外,柱状物的截面是指利用与膜表面平行的面切断而成的截面。
此外,可以通过利用光学数字显微镜进行观察而测定柱状物的最大直径和长度等。
此外,上述的最大直径的数值范围对柱状物间的距离也同样适用。
(2)-3厚度
此外,优选如图3(b)所示的柱结构20a的厚度(膜厚方向的长度)为1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厚度为小于10μm的值,则存在在柱结构内直进的入射光增加,难以获得充分的光漫射特性的范围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厚度为超过700μm的值,则对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柱结构时,存在光聚合的行进方向因初期形成的柱结构而漫射,难以形成所需的柱结构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柱结构的厚度的下限值为30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柱结构的厚度的上限值为20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的值。
另外,“光漫射特性的范围”是指显示光漫射特性的入射角度的范围及漫射光的扩散的范围。
(2)-4倾斜角
此外,在柱结构中,优选柱状物12a等相对于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方向以一定的倾斜角林立而成。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柱状物的倾斜角一定,能够使入射光在柱结构内更稳定地反射,从而使来自柱结构的入射角度依赖性进一步提高。
更具体而言,在柱结构中,优选柱状物的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倾斜角为0~8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倾斜角为超过80°的值,则存在活性能量射线的入射角度的绝对值也随之变大的情况。因此,在空气与涂布层的界面的活性能量射线的反射的比例增加,在形成柱结构时,存在产生对照射更高照度的活性能量射线的需要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该倾斜角的上限值为60°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的值。
另外,倾斜角是指在利用垂直于膜面、并将一根柱状物整体沿着轴线切断成两个的面来切断膜时,在截面中测定的、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与柱状物的最上部所成的角度中窄侧的角度。
(3)膜厚
此外,优选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为1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为小于10μm的值,则存在在柱结构内直进的入射光增加,难以显示规定的光漫射特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为超过700μm的值,则在对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柱结构时,存在光聚合的行进方向因初期形成的柱结构而漫射,难以形成所需的柱结构的情况。此外,在适用于显示器等时,存在容易在显示图像中产生模糊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的下限为30μm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的值。
另一方面,更优选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的上限为300μm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的值。
(4)特性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特性,优选雾度为70%以上的入射角度区域的幅度为60°以上的值。
通过以此方式限制规定的入射角度区域的幅度,可有效地吸收入射光,同时使之均匀地漫射,因此存在可使漫射光的亮度提高的情况。
因此,优选雾度为70%以上的入射角度区域的幅度为80°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上的值。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特性,将膜表面的法线方向设作0°,优选对偏离入射角度区域的方向照射倾斜了60°的入射光时的直进透射光强度P.T的中值为0.1~99%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中值为小于0.1%的值,则存在膜的透射率变差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中值为超过99%的值,则存在入射角度区域不足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该中值的下限为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
此外,更优选该中值的上限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另外,直进透射光强度是指以与入射光相同的角度出射的出射光的强度除以入射光整体的强度,并以百分率记载的数值。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特性,优选直进透射光强度P.T的变异程度为0.1~3.8%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变异程度为小于0.1%的值,则存在难以控制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变异程度为超过3.8%的值,则存在在光漫射状态中产生浓淡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该变异程度的下限为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以上。
此外,更优选该变异程度的上限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8%以下。
3.工序片
此外,本发明的层叠体中,也可以在光漫射控制膜的一个面、即与层叠有覆层膜、并使其为层叠状态的一侧相反侧的面上层叠工序片。
如此,可以通过利用覆层膜及工序片来夹持光漫射控制膜的两面,从而有效地保护光漫射控制膜。
在此,工序片是指在制造层叠体时涂布有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片材。
作为该工序片,可以使用通常的剥离膜,例如可列举出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膜,或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膜涂布有机硅树脂等剥离剂,从而设置了剥离层的剥离膜。
另外,通常优选该工序片的膜厚为20~150μm的范围内的值。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为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a)~(d)。
(a)准备包含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及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b)将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在工序片上涂布成膜状,从而形成涂布层的工序;
(c)对涂布层的露出面层合满足关系式(1)的覆层膜的工序;
(d)一边移动涂布层,一边经由覆层膜对该涂布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工序。
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1.工序(a):准备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工序(a)为准备规定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更具体而言,为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A)~(B)成分及根据所需的其它成分混合的工序。
此外,进行混合时,可以在室温下直接进行搅拌,但从提高均匀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例如在40~80℃的加热条件下进行搅拌,制备成均匀的混合液。
此外,为了形成适合涂布的所需的粘度,还优选进一步加入稀释溶剂。
(1)(A)成分: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
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作为(A)成分。
其理由在于,通过包含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作为(A)成分,在与后述的作为(B)成分的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之间,在聚合速度上产生规定的差,从而抑制两成分彼此均匀地共聚,能够使(A)成分及(B)成分一边有效地进行相分离一边光固化。
由此,虽然在光固化前的阶段为均匀的组合物,但是在光固化时形成柱结构或百叶结构这样的规定的内部结构,因此能够对所得到的作为固化物的光漫射控制膜赋予可使入射光高效漫射的优异的光漫射特性。
(1)-1折射率
优选作为(A)成分的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折射率为1.5~1.6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A)成分的折射率为小于1.5的值,则存在与作为(B)成分的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得过小,难以得到有效的光漫射特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A)成分的折射率为超过1.65的值,则虽然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大,但是存在甚至连与(B)成分的表观上的相溶状态也难以形成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的下限值为1.5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6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的上限值为1.6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9以下的值。
另外,上述的(A)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而进行固化前的(A)成分的折射率。
此外,折射率例如可以根据JIS K0062:1992进行测定。
(1)-2种类
此外,(A)成分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在于,若为这样的化合物,则能够使(A)成分及(B)成分一边更有效地进行相分离一边光固化,能够得到更优异的光漫射特性。
作为这样的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联苯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邻苯氧基苄基酯、(甲基)丙烯酸间苯氧基苄基酯、(甲基)丙烯酸对苯氧基苄基酯等、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而成的化合物等。
此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这两者。
此外,作为(A)成分,更优选包含含有联苯环的化合物,特别是进一步优选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联苯化合物。
[化学式1]
(通式(1)中,R1~R10各自独立,R1~R10中的至少一个为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取代基,其余为氢原子、羟基、羧基、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羧基烷基以及卤素原子中的任意一种取代基。)
[化学式2]
(通式(2)中,R11为氢原子或甲基,碳原子数n为1~4的整数,重复数m为1~10的整数。)
其理由在于,推定通过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联苯化合物作为(A)成分,能够使(A)成分及(B)成分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的差,使(A)成分与(B)成分的相溶性下降至规定的范围,使两成分彼此的共聚性下降。
此外,能够提高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折射率,从而更容易地将其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调节为规定以上的值。
此外,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联苯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优选列举出下述式(3)~(4)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3]
[化学式4]
(2)(B)成分: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
本发明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作为(B)成分。
其理由在于,通过包含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作为(B)成分,在与上述的作为(A)成分的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之间,在聚合速度上产生规定的差,从而抑制两成分彼此均匀地共聚,能够使(A)成分及(B)成分一边有效地进行相分离一边光固化。
由此,虽然在光固化前的阶段为均匀的组合物,但是在光固化时形成柱结构或百叶结构这样的规定的内部结构,因此能够对所得到的作为固化物的光漫射控制膜赋予可使入射光高效漫射的优异的光漫射特性。
(2)-1折射率
优选作为(B)成分的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折射率为1.4~1.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B)成分的折射率为小于1.4的值,则虽然与(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大,但是存在与(A)成分的相溶性极端变差,难以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B)成分的折射率为超过1.5的值,则存在与(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得过小,难以得到所需的光漫射特性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B)成分的折射率的下限值为1.4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46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B)成分的折射率的上限值为1.49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48以下的值。
另外,上述的(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而进行固化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此外,折射率例如可以根据JIS K0062:1992进行测定。
此外,优选上述的(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折射率的差为小于0.01的值,则入射光在规定的内部结构内进行全反射的角度域变窄,因此存在光漫射特性的范围过度地变窄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折射率的差为过大的值,则存在(A)成分与(B)成分的相溶性过度变差,难以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的下限值为0.0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的上限值为0.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下的值。
另外,此处所谓的(A)成分及(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通过光照射而进行固化前的(A)成分及(B)成分的折射率。
(2)-2种类
此外,(B)成分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列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在侧链上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但特别优选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其理由在于,若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则能够使(A)成分及(B)成分一边进一步有效地进行相分离一边光固化,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光漫射特性。
另外,(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这两者。
此外,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由以下成分形成:(B1)至少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2)多元醇化合物,优选为二元醇化合物,特别优选为聚亚烷基二醇;以及(B3)(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
另外,(B)成分中还含有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重复单元的低聚物。
其中,作为(B1)成分的至少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3-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1,4-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4,4’-二异氰酸亚甲基二苯基酯(MDI)等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聚异氰酸酯,以及它们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进一步可列举出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合体(例如,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类三官能加合体)等。
此外,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为(B2)成分的聚亚烷基二醇,例如可列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特别优选为聚丙二醇。
其理由在于,若为聚丙二醇,则在使(B)成分固化时,成为该固化物中的良好的软链段(soft segment),可以有效地提高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的操作性、安装性。
另外,(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主要可以通过(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而进行调节。在此,(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2,300~19,500,优选为4,300~14,300,特别优选为6,300~12,300。
此外,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
此外,从使所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速度下降、更有效地形成规定的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更优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进一步优选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
(2)-3掺合量
此外,将(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设为100重量份时,优选(A)成分与(B)成分的掺合比((A)成分:(B)成分(重量比))为20:80~80:20的范围内的值。
即,将(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设为100重量份时,优选(B)成分的掺合比例为20~8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B)成分的掺合比例为小于20重量份的值,则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幅度相比,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幅度过度地增大,存在难以得到良好的光漫射特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B)成分的掺合比例为超过80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少,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幅度相比,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幅度过度地减小,存在难以得到良好的光漫射特性的情况。
因此,将(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设为100重量份时,更优选(B)成分的掺合比例的下限值为40重量份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5重量份以上的值。
此外,将(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设为100重量份时,更优选(B)成分的掺合比例的上限值为70重量份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65重量份以下的值。
(3)(C)成分:光聚合引发剂
此外,在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中,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C)成分。
其理由在于,通过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在对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能够使(A)成分及(B)成分一边进一步有效地进行相分离一边光固化,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光漫射特性。
在此,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胺苯甲酸酯、寡聚[2-羟基-2-甲基-l-[4-(l-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此外,作为(C)成分的掺合量,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优选为0.2~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C)成分的掺合量为小于0.2重量份的值,则缺乏聚合引发点,因此存在难以将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充分地固化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C)成分的掺合量为超过20重量份的值,则存在容易产生光漫射控制膜的黄变、耐久性的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C)成分的掺合量的下限值为0.5重量份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C)成分的掺合量的上限值为15重量份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的值。
(4)其他添加剂
此外,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掺合其他的添加剂。
作为其他的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抗氧化剂、抗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红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稀释溶剂及流平剂等。
另外,优选其他的添加剂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通常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此外,特别优选掺合紫外线吸收剂作为其他的添加剂。
其理由在于,通过掺合紫外线吸收剂,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吸收规定波长的活性能量射线。
是因为结果为,例如图5(b)所示,能够在形成于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10c的内部的规定的内部结构中产生弯曲部16,而不阻碍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固化。
此外,紫外线吸收剂优选为选自由羟苯基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及羟基苯甲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其理由在于,若为这些紫外线吸收剂,则能够在规定的内部结构中更明确地产生弯曲,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扩大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的光漫射特性的范围。
即,是因为确认了若为在更接近于高压汞灯的主波长的365nm的波长处具有峰的这些紫外线吸收剂,则能够以少的掺合量产生弯曲。
此外,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优选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的掺合量为小于2重量份的值(但不包括0重量份)。
其理由在于,若紫外线吸收剂的掺合量为2重量份以上的值,则存在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固化受到阻碍,在膜的表面产生收缩褶皱,或者完全不进行固化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紫外线吸收剂的掺合量过度地减少,则存在难以在形成于光漫射控制膜的内部的内部结构中,产生充分的弯曲的情况。
因此,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更优选紫外线吸收剂的掺合量的下限值为0.01重量份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02重量份以上的值。
此外,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更优选紫外线吸收剂的掺合量的上限值为1.5重量份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以下的值。
2.工序(b):涂布工序
如图6(a)所示,工序(b)为将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在工序片2上涂布成膜状,从而形成涂布层1的工序。
作为该工序片,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可以使用通常的剥离膜。
此外,作为在工序片上涂布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棒涂布法、刮刀涂布法(knife coating method)、辊涂法、刮片涂布法(blade coating method)、模具涂布法(die coating method)、凹版涂布法等。
此外,优选此时的涂布层的厚度为3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3.工序(c):层合工序
如图6(b)所示,工序(c)为对涂布层1的露出面层合满足关系式(1)的覆层膜4的工序。
即,工序(c)是保持工序片2与覆层膜4的间隙、并以不挤压固化前的涂布层1的方式进行层合的工序。
4.工序(d):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
如图6(c)所示,工序(d)为一边移动涂布层1,一边经由覆层膜4对该涂布层1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平行光等)60,从而在膜内形成柱结构或百叶结构等规定的内部结构,制成光漫射控制膜10的工序。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对照射平行光60从而形成柱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
即,如图6(c)所示,对在工序片2上形成的涂布层1照射光线的平行度高的平行光60。
在此,平行光是指即使从任意的方向观察光的行进方向时,均不具有扩散的大致平行的光。
更具体而言,例如,如图6(c)所示,可以利用透镜104将来自点光源102的照射光70制成平行光60。
此外,优选照射光的平行度为10°以下的值。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照射光的平行度为该范围内的值,能够有效且稳定地形成柱结构。
因此,更优选照射光的平行度为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的值。
此外,如图7所示,作为照射光的照射角,优选将相对于涂布层1的表面的法线的角度设为0°时的照射角θx通常为-80~8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照射角为-80~80°的范围外的值,则存在在涂布层1的表面的反射等的影响变大,难以充分地形成柱结构的情况。
另外,图7中的箭头MD表示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此外,优选将紫外线用作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光。
其理由在于,为电子束时,聚合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聚合过程中(A)成分与(B)成分不能充分地进行相分离,存在难以形成柱结构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与可见光等相比时,紫外线的通过其照射而进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可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的种类更丰富,因此能够扩大(A)成分及(B)成分的选择的幅度。
此外,作为将紫外线用作活性能量射线时的照射条件,优选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为0.1~10mW/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峰照度为小于0.1mW/cm2的值,则存在难以明确地形成柱结构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峰照度为超过10mW/cm2的值,则推定固化速度变得过快,存在不能有效地形成柱结构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的下限值为0.3mW/cm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mW/cm2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峰照度的上限值为8mW/cm2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6mW/cm2以下的值。
此外,优选将紫外线用作活性能量射线时的涂布层表面的累积光量为5~2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累积光量为小于5mJ/cm2的值,则存在难以使柱结构自上方向下方充分地伸长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该累积光量为超过200mJ/cm2的值,则存在在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上产生着色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累积光量的下限值为7mJ/cm2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mJ/cm2以上的值。
此外,更优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累积光量的上限值为150mJ/cm2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mJ/cm2以下的值。
此外,从维持量产性、且稳定地形成柱结构的角度出发,作为活性能量射线而照射紫外线时,优选以0.1~10m/分钟的范围内的速度移动形成在工序片上的涂布层。
尤其是更优选使其以0.2m/分钟以上的速度移动,此外,更优选使其以8m/分钟以下的速度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只要形成在将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光漫射控制膜内的内部结构包含高折射率区域和低折射率区域,就不被限制于上述的柱结构。
例如,形成图5(a)所示的百叶结构20b时,对形成在工序片2上的涂布层1,照射从一个方向观察时实质上为平行光、从其他的方向观察时呈现非平行的随机光的光作为照射光即可。
此外,形成图5(c)所示的规定的内部结构20d时,对形成在工序片2上的涂布层1,照射从一个方向观察时实质上为平行光、从其他的方向观察时并非为完全的随机光,而是将平行度调节为了一定程度的光即可。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这些记载的限制。
[实施例1]
1.覆层膜的准备
作为覆层膜,准备了厚度为38μm、短边方向(宽度方向)的长度为1000m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卷(以下,有时称为“膜A”)。
(1)取向角φ的测定
测定了所准备的覆层膜的取向角φ。
即,将所准备的覆层膜的长边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特定为了测定位置。
接着,沿着所特定的测定位置的短边方向1000mm,将各相隔50mm的20个位置作为测定点,使用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制造的相位差测定装置KOBRA-WR,测定了以长边方向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图8的特性曲线A中。
该图8为横轴表示覆层膜的短边方向的位置(mm)、纵轴表示取向角(°)的短边方向位置-取向角φ图表。
此外,根据所得到的测定值,计算出了取向角(φ)的中值(°)以及变异程度((φmax-φmin)/(φmax+φmin)×100)(%)。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中。
(2)表面粗糙度Rp以及Ra的测定
此外,测定了所准备的覆层膜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最大峰高度Rp。
即,使用Veeco Instruments,Inc.制造的表面形状测定装置WYKO NT110(ANSIB46.1规格),根据ANSI B46.1测定了所准备的覆层膜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nm),同时根据ANSI B46.1测定了最大峰高度(Rp)(nm)。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中。
(3)雾度及总透光率的测定
此外,测定了所准备的覆层膜的雾度。
即,使用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的雾度计NDH-5000,测定了所准备的覆层膜的雾度(%)及总透光率。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中。
2.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内,相对于作为(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200的聚丙二醇(PPG)1摩尔,加入作为(B1)成分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2摩尔、及作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2摩尔后,按照常规方法使之反应,得到了作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另外,聚丙二醇及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按照下述条件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值。
·GPC测定装置:TOSOH CORPORATION制造,HLC-8020
·GPC柱:TOSOH CORPORATION制造(以下,按通过顺序记载)
TSK guard column HXL-H
TSK gel GMHXL(×2)
TSK gel G2000HXL
·测定溶剂:四氢呋喃
·测定温度:40℃
3.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制备
接着,添加作为(A)成分的上述的式(3)所表示的分子量为268的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SHIN-NAKAMURA CHEMICAL CO.,LTD.制造,NK ester A-LEN-10)62.5重量份、及所合成的作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37.5重量份,以及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为1.25重量份的作为(C)成分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了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
另外,使用阿贝折射仪(ATAGO CO.,LTD.制造,阿贝折射仪DR-M2、Na光源、波长为589nm),根据JIS K0062测定了(A)成分及(B)成分的折射率,其结果分别为1.58以及1.46。
4.涂布工序
接着,一边将短边方向的长度为1000mm的实施有剥离处理的作为工序片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卷拉出,一边将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涂布在其剥离处理面上,形成了膜厚为60μm的涂布层。
5.层合工序
接着,通过卷辊连续方式(roll to roll),对涂布层的露出面侧层合了所准备的覆层膜。
接着,如图6(c)所示,使用紫外线平行光源(EYE GRAPHICS CO.,LTD.制造),以使图7所示的照射角θx近乎为10°的方式,对涂布层照射了平行度为2°以下的平行光。
此时的峰照度为1.08mW/cm2,累积光量为32.47mJ/cm2,灯高度为1480mm,涂布层的移动速度为1.0m/分钟。
另外,上述的峰照度及累积光量是将安装有受光器的UV METER(EYE GRAPHICSCO.,LTD.制造,EYE紫外线累计照度计UVPF-A1)设置在涂布层的位置上而测定的。
此外,使用定压厚度测定器(TAKARA.Co.Ltd制造,TECLOCK PG-02J)测定了光漫射控制膜的膜厚。
此外,将利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正交的面,切断所得到的具有柱结构的光漫射控制膜而成的截面的照片示于图9(a)中。
此外,膜厚方向的柱结构的长度为60μm,其倾斜角为7°。
另外,使用剃刀进行光漫射控制膜的切断,使用keyence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1000通过反射观察进行了截面的照片的拍摄。
6.评价
(1)变角雾度的测定
测定了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的变角雾度。
即,从所得到的工序片/光漫射控制膜/覆层膜层叠体的任意的位置,切出沿着长边方向的长条状的试验片(120mm宽),使用Toyo Seiki Seisaku-sho,Ltd.制造的Haze-gard plus测定了变角雾度(%)。
此时,将积分球开口与光漫射控制膜的距离设为了62mm,将参照光的入射点设为了试验片中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短边方向的中心点。
此外,如图10(a)所示,参照光从试验片的工序片侧入射,同时使参照光的入射角度沿着光漫射控制膜的长边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进行了测定。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图10(b)的特性曲线A中。
该图10(b)为横轴表示参照光的入射角度(°)、纵轴表示变角雾度(%)的入射角度-变角雾度图表。另外,从图10(b)计算出雾度为70%以上的入射角度区域的幅度,并示于表1中。
因此,可以从特性曲线A确认到光漫射情况根据入射角度而不同的性质、即入射角度依赖性(特性曲线B:实施例2,特性曲线C:比较例1也相同)。
(2)直进透射光强度P.T的测定
测定了所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的直进透射光强度。
即,沿着与在变角雾度的测定中所使用的相同的试验片的短边方向1000mm,将各相隔50mm的20个位置作为测定点,使用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的可变角度色度计VC-2测定了直进透射光强度P.T(%)。
此时,如图11(a)所示,从沿与光漫射控制膜中的柱状物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了60°的方向对试验片的工序片侧入射光,从而进行了测定。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图11(b)的特性曲线A中。
该图11(b)为横轴表示光漫射控制膜的短边方向的位置(mm)、纵轴表示直进透射光强度(%)的短边方向位置-直进透射光强度图表。
此外,由所得到的测定值计算出了直进透射光强度P.T的中值(%)及变异程度((P.Tmax-P.Tmin)/(P.Tmax+P.Tmin)×100)(%)。将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除了使用了厚度为38μm、短边方向的长度为1000m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卷(以下,有时称为膜B)作为覆层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层叠体,并进行了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分别示于表1、图8的特性曲线B、图9(b)的截面照片、图10(b)的特性曲线B及图11(b)的特性曲线B中。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除了使用了厚度为75μm、短边方向的长度为1000m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卷(以下,有时称为“膜C”)作为覆层膜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层叠体,并进行了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分别示于表1、图8的特性曲线C、图9(c)的截面照片、图10(b)的特性曲线C及图11(b)的特性曲线C中。
[表1]
表1
工业实用性
以上,如详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沿着覆层膜面内的规定方向测定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的变异程度为规定的范围内的值,在未产生或者产生内部结构未形成区域的情况下,都能够均匀地形成内部结构。
其结果,能够得到光漫射特性均匀而与膜面内的位置无关的光漫射控制膜。
因此,期待通过本发明而得到的光漫射控制膜对液晶显示装置或投影屏幕等的高品质化做出显著的贡献。
Claims (7)
1.一种层叠体,其是一边移动处在利用覆层膜进行了层合的状态的由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形成的涂布层,一边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使所述组合物进行光固化而形成的层叠体,所述层叠体是在光漫射控制膜的至少一个面上,使覆层膜为层叠状态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漫射控制膜具有:在低折射率区域中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域,所述高折射率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内部结构,同时,
将使所述涂布层进行光固化时的所述涂布层的移动方向设为长边方向、将在膜面内且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并且将沿着所述覆层膜的短边方向测定的、以长边方向为基准的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最大值记作φmax、最小值记作φmin时,满足下述关系式(1):
(φmax-φmin)/(φmax+φmin)×100<12(%) (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层膜的所述短边方向的长度为100~10000mm的范围内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层膜的所述慢轴方向的取向角φ的中值为45~135°的范围内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层膜的膜厚为5~5000μm的范围内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包含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在膜的膜厚方向上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柱结构,作为所述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在沿膜面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交替配置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而成的百叶结构,作为所述光漫射控制膜中的内部结构。
7.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a)~(d):
(a)准备包含高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及低折射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成分的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b)将所述光漫射控制膜用组合物在工序片上涂布成膜状,从而形成涂布层的工序;
(c)对所述涂布层的露出面层合满足所述关系式(1)的覆层膜的工序;
(d)一边移动所述涂布层,一边经由所述覆层膜对所述涂布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5083 | 2017-07-27 | ||
JP2017145083A JP6420425B1 (ja) | 2017-07-27 | 2017-07-27 |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07896A CN109307896A (zh) | 2019-02-05 |
CN109307896B true CN109307896B (zh) | 2022-03-25 |
Family
ID=64098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04083.4A Active CN109307896B (zh) | 2017-07-27 | 2018-03-13 | 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20425B1 (zh) |
KR (1) | KR102473933B1 (zh) |
CN (1) | CN109307896B (zh) |
TW (1) | TWI768007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41138A (ja) * | 2001-05-14 | 2002-11-27 | Nitto Denko Corp |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608215A (zh) * | 2001-12-28 | 2005-04-20 |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 具有受控的散射/透射特性的光学膜和采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9237160A (ja) * | 2008-03-26 | 2009-10-15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樹脂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10044319A (ja) * | 2008-08-18 | 2010-02-25 | Daicel Chem Ind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WO2012067046A1 (ja) * | 2010-11-16 | 2012-05-24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3019988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 |
CN103038681A (zh) * | 2010-06-30 | 2013-04-1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使用具有空间选择性双折射减小的膜的掩模加工 |
CN103513301A (zh) * | 2012-06-15 | 2014-01-1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CN105739163A (zh) * | 2014-12-31 | 2016-07-06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39191B2 (ja) * | 2004-06-23 | 2010-09-08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拡散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 |
JP6288672B2 (ja) * | 2014-03-28 | 2018-03-07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
US10007139B2 (en) * | 2014-12-31 | 2018-06-26 | Samsung Sdi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
TW201702056A (zh) | 2015-03-31 | 2017-01-16 | 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 異方性光學膜之製造方法 |
-
2017
- 2017-07-27 JP JP2017145083A patent/JP6420425B1/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09 KR KR1020180027852A patent/KR10247393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3-13 CN CN201810204083.4A patent/CN10930789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6 TW TW107108930A patent/TWI76800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41138A (ja) * | 2001-05-14 | 2002-11-27 | Nitto Denko Corp |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608215A (zh) * | 2001-12-28 | 2005-04-20 |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 具有受控的散射/透射特性的光学膜和采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9237160A (ja) * | 2008-03-26 | 2009-10-15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樹脂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10044319A (ja) * | 2008-08-18 | 2010-02-25 | Daicel Chem Ind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CN103038681A (zh) * | 2010-06-30 | 2013-04-1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使用具有空间选择性双折射减小的膜的掩模加工 |
WO2012067046A1 (ja) * | 2010-11-16 | 2012-05-24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3019988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 |
CN103513301A (zh) * | 2012-06-15 | 2014-01-1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CN105739163A (zh) * | 2014-12-31 | 2016-07-06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90013436A (ko) | 2019-02-11 |
JP6420425B1 (ja) | 2018-11-07 |
JP2019028153A (ja) | 2019-02-21 |
KR102473933B1 (ko) | 2022-12-06 |
TWI768007B (zh) | 2022-06-21 |
TW201910820A (zh) | 2019-03-16 |
CN109307896A (zh) | 2019-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24728B1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
KR102001274B1 (ko) |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 |
KR102190142B1 (ko) | 광확산 필름 및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
JP5926941B2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
TWI583541B (zh) | 光擴散膜 | |
JP5883630B2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5912767B2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
JP6063794B2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TWI613465B (zh) |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 |
JP5883629B2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3210408A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6048290A (ja) | 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CN108693692B (zh) | 投影屏 | |
CN111624690B (zh) | 光扩散膜 | |
CN109307896B (zh) | 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
CN108693576B (zh) | 投影屏 | |
CN109307895B (zh) | 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