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96645B -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96645B
CN109296645B CN201811356712.1A CN201811356712A CN109296645B CN 109296645 B CN109296645 B CN 109296645B CN 201811356712 A CN201811356712 A CN 201811356712A CN 109296645 B CN109296645 B CN 109296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elf
stern
hole
pri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67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96645A (zh
Inventor
李强
张硕
王玉君
唐心昊
秦政
张萨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18113567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966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96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96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96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96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24Brasses; Bushes; Linings with different areas of the sliding surface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属于轴承润滑领域。其特征在于:艉轴承分为前段轴承、中间轴承、后段轴承,润滑介质海水在后段轴承螺旋槽的泵吸作用下自行进入轴承间隙,并在艉轴管导水槽和中间轴承自吸孔作用下,形成润滑介质的全域循环。根据使用工况不同,该轴承可以自行选择承载区,使得该轴承同时具有刚性艉轴承的高承载力和柔性轴承耐磨损的特性,同时改善了传统艉轴承润滑介质存在滞流区的问题,总体润滑效果明显改善。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属于轴承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艉轴承是船舶及海洋装备推进动力与抗风暴侧推螺旋桨的关键部件,起着支撑艉轴和螺旋桨的作用。艉轴承润滑性能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其是否可靠稳定工作,而且也间接关系到船舶及海工装备的正常航行与在强风暴下的生存能力。水润滑轴承作为环保型艉轴承的代表,近些年得到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指出,水润滑轴承由于其润滑介质粘度通常是润滑油粘度的三十到四十分之一。因此,相同轴承结构下,水润滑轴承的承载力远小于油润滑轴承,进而导致相同工况条件下,水润滑轴承偏心率较大,稳定工作偏心率为0.6~0.7,启停或有冲击载荷时通常处于混合润滑阶段。大偏心率和混合润滑使得水润滑轴承的设计相对于传统油润滑轴承更为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方案。第一种,轴承采用非金属材料轴承,如聚四氟乙烯、橡胶等。由于采用非金属材料,在发生轴瓦碰摩或存在磨屑时,不会导致轴颈的严重磨损。另外,当润滑介质存在磨屑时,轴瓦可以变形进而容纳磨屑。为了使得磨屑能够顺利排出,通常在这类轴瓦的表面设置有导水槽,如专利CN201010596379.9。但是这类轴承由于开有凹槽导致其承载力进一步降低,使得轴承磨损加剧,轴承使用寿命严重降低。第二种,轴瓦采用金属材料,这类轴承由于形成的水膜压力连续,因此承载力高,但是不适用于水中磨屑较多的场合。专利CN201611081220.7提出一种双层织构型水润滑轴承,理论上可以容纳磨屑,并提高承载力,但是这类轴承加工难度大,并且磨屑容易再次逸出。
综上所述,随着船舶及海工装备向大型化、环境友好方向的发展,大规模采用水润滑轴承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但现有技术均无法解决水润滑轴承承载力、容纳磨屑、承受冲击等之间的矛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艉轴的驱动下,润滑介质在艉轴管内全域循环,承载区依照工况自适应选择的多段组合式水润滑轴承,该轴承具有承载力均匀、润滑状态良好、可抵抗冲击或启停载荷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艉轴、自适应承载艉轴承、全域循环型艉轴管。润滑介质海水在艉轴带动下进入后段轴承螺旋槽,在螺旋槽的“泵吸”作用下,吸引更多的润滑海水进入中间轴承与艉轴的间隙中,并在后段轴承的螺旋槽的“泵吸”作用下,海水加速从艉轴承中排出,之后进入全域循环型艉轴管的导水槽中。导水槽与外部海洋环境直接相连,进而排入海洋,使得海水在整个艉轴承系统中没有滞流水,进而形成整个润滑流场循环。
所述的自适应承载艉轴承以海水为润滑剂,采用分段组合式轴承,依次由前段轴承、中间轴承和后段轴承三段组成。
优选的,前段轴承和后段轴承采用完全相同的结构参数。
优选的,前段轴承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结构,且截面旋向与艉轴运动方向相同。正多边形夹角处采用三段等直径圆弧过渡,以便容纳磨屑。
优选的,为了减轻对于艉轴的磨损,前段轴承和后段轴承均采用橡胶材料,装配时,三段轴承轴向通过压紧实现固定,周向通过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实行固定。
所述的中间轴承为分区域双层织构型水润滑轴承,包括刚性衬里层和柔性轴承套。所述的刚性衬里层在沿重力载荷作用线依次为自吸区、困屑区和织构区。所述的柔性轴承套在沿重力载荷作用线依次为辅助自吸区和辅助困屑区。
优选的,刚性衬里层和柔性轴承套之间为紧配合,装配时,刚性衬里层直接压入柔性轴承套内,且刚性衬里层和柔性轴承套之间通过周向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实现周向固定。
优选的,刚性衬里层直径大于前段轴承与后段轴承的正多边形内接圆直径,以保证在不同的工况下,自适应承载艉轴承自动选择承载区域。当艉轴正常工作时,由于中间轴承间隙小于前、后段轴承,因此主要承载区为前后段轴承、辅助承载区为中间轴承。当转速较低或者遭遇冲击载荷时,艉轴偏心率增加,前、后段轴承进入边界润滑状态,由于其内接圆直径小于中间轴承,因此,此时中间段轴承不会发生碰摩,进而可以有效保护陶瓷材质的刚性衬里层,而刚性的陶瓷衬里中间轴承可以在较大偏心率下快速有效形成动压承载,进而有效阻止前后段轴承边界润滑状态的加剧,因此,在低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主要承载区为中间轴承,辅助承载区为前后段轴承;
优选的,自吸孔为圆柱形通孔,困屑孔为正方形通孔,织构为矩形孔。自吸孔的作用原理为中间轴承工作时会在上部形成低压区,使得自吸孔内侧区域压力小于外层。自吸孔的设置与全域循环型艉轴管上部的导水槽相对应,当海水流经导水槽时,在内外压差作用下,海水会有一部分进入刚性衬里层与艉轴之间的间隙,进而提高润滑效果。
优选的,辅助自吸区由尺寸相同的辅助自吸孔组成,辅助自吸孔为圆柱形通孔,设置位置与刚性衬里层中的自吸孔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辅助自吸孔直径要大于自吸孔直径。
优选的,辅助困屑区由尺寸相同的辅助困屑孔组成,辅助困屑孔为正方形通孔,其尺寸与困屑孔尺寸相同,以便加工。装配时,辅助困屑孔与困屑孔交错一定角度,以保证磨屑不会重新逃逸。
所述的全域循环型艉轴管在上部设置有导水槽,导水槽的设置与中间轴承中的辅助自吸孔和自吸孔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全域循环型艉轴管周向设置有与前段轴承和后段轴承的定位凸起相对应的定位凹槽。后段轴承“泵出”的海水通过导水槽直接流入海洋环境。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轴承结构如图9所示,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通过给定的艉轴直径Dj,确定中间轴承直径Db2
Db2=(1+cR)Dj
式中,cR为轴承间隙系数;
步骤1002,选定织构边长dtext,计算织构分布尺寸,其轴向间隔Sa:
Sa=(2~3)dtext
周向数目nc
式中,Db2为中间轴承直径,Sa为织构轴向间隔;
周向间隔角度:
步骤1003,计算自吸孔直径Di1
计算辅助自吸孔直径Di2
Di2=2×Di1
步骤1004,计算装配时,陶瓷衬里和橡胶轴承套交错装配,装配交错角度为:
步骤1005,选定多边形边数N,计算前后段轴承正多边形的内接圆直径Doi
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数目相同,计算公式为:
步骤1006,选定螺旋角β,计算螺旋槽型线:
式中,0<θ<β。
步骤1007,设计结束。
优选的,步骤II中所述的织构区域分布在周向60~120°;
优选的,步骤III中所述的自吸孔轴向间隔为10mm。当中间轴承工作时,在-30~30°形成低压区,因此设置在周向-30~30°范围内,共7行;
优选的,步骤VI中所述螺旋角为β=π/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可根据工况的不同,自适应承载艉轴承自动选择承载区域。当艉轴正常工作时,由于中间轴承间隙小于前、后段轴承,因此主要承载区为前后段轴承,辅助承载区为中间轴承。当转速较低或者遭遇冲击载荷时,艉轴偏心率增加,前、后段轴承进入边界润滑状态,由于其内接圆直径小于中间轴承,因此,此时中间段轴承不会发生碰摩,进而可以有效保护陶瓷材质的刚性衬里层,而刚性的陶瓷衬里中间轴承可以在较大偏心率下快速有效形成动压承载,进而有效阻止前后段轴承边界润滑状态的加剧,因此,在低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主要承载区为中间轴承,辅助承载区为前后段轴承;
2、与传统艉轴承相比,本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中在后段轴承中同样设置有螺旋槽,并且在艉轴上端与中间轴承自吸孔对应位置设置有导水槽,进而经由后段轴承出来的海水,可以后段轴承螺旋槽的泵送下,进入全域循环型艉轴管的导水槽,导水槽中的水可以在直接排入海洋的过程中,经过中间轴承自吸区时,在中间轴承低压区的作用下,再次进入中间轴承,可有效改善中间轴承的润滑状态,进而保证其始终在动压润滑状态工作。
3、中间轴承采用分区域轴承的精细设计理念,在沿艉轴旋转方向,依次设置有自吸区、困屑区、织构区,其作用分别是补充润滑介质、容纳磨屑、提高承载力,分别对应着刚性艉轴承常见失效形式,即温升过高、过度磨损、摩擦噪声问题。因此,采用本设计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艉轴承的工作寿命和使用效果;
4、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针对前后段轴承经常处于边界润滑的特点,设计有均匀分布的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可以方便拆卸后改变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位置,重新进行安装,可以实现多次使用,同时前后段艉轴承采用完全相同的结构,也同样可以实现替代,进而保证前后段轴承,尤其是后段轴承能够长时间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装配图。
图2为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爆炸图。
图3为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爆炸图。
图4为中间轴承装配图。
图5为中间轴承刚性衬里层。
图6为中间轴承柔性轴承套。
图7为前后段轴承。
图8为自适应承载示意图。
图9为全域循环型艉轴管。
图10为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设计方法流程图。
其中:1、艉轴2、自适应承载艉轴承3、全域循环型艉轴管4、前段轴承5、中间轴承6、后段轴承7、刚性衬里层8、柔性轴承套3-1、导水槽3-2、艉轴管定位凹槽4-1、前后段轴承定位凸起4-2、前后段轴承螺旋槽4-3、正多边形内接圆7-1、自吸孔7-2、困屑孔7-3、织构7-4、中间轴承内径7-4、衬里周向定位凸起8-1、辅助自吸孔8-2、辅助困屑孔8-3、轴承套周向定位凸起8-4、轴承套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图1~9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9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该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包括艉轴1、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润滑介质海水在艉轴带动下进入后段轴承螺旋槽4-2,在后段轴承螺旋槽4-2的“泵吸”作用下,吸引更多的海水润滑进入中间轴承5与艉轴1的间隙中,并在后段轴承螺旋槽4-2的“泵吸”作用下,海水加速从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中排出,之后进入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的导水槽3-1中。导水槽3-1与外部海洋环境直接相连,进而排入海洋,使得海水在整个艉轴承系统中没有滞流水,改善了传统艉轴承中泥沙、微生物等的过度积累。
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与艉轴1之间存在间隙,与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之间为紧配合。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由前段轴承4、中间轴承5和后段轴承6组成。装配时,三段轴承轴向通过压紧实现紧密贴合。考虑到腐蚀和艉轴磨损问题,前段轴承4和后段轴承6均采用橡胶材料,装配时,直接压入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形成紧配合。考虑到存在大量的边界润滑状态,前段轴承4和后段轴承6与艉轴1之间存在强烈的剪切应力,因此周向通过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实行固定。考虑到实际使用过程中轴承轴向受力较少,仅通过紧配合即可完成固定。
如图4所示,中间轴承5为分区域双层织构型水润滑轴承,包括刚性衬里层7和柔性轴承套8,刚性衬里层7和柔性轴承套8之间为紧配合,装配时,刚性衬里层7直接压入柔性轴承套8内,且刚性衬里层7和柔性轴承套8之间通过周向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实现周向固定。考虑到海水的腐蚀问题,刚性衬里层7材料优先选择陶瓷,柔性轴承套8材料优先选择橡胶。
如图5所示,中间轴承5沿重力载荷作用线依次为自吸区、困屑区和织构区。其中,自吸孔7-1优先选择圆柱形通孔,困屑孔7-2优先选择正方形通孔,织构7-3优先选择矩形孔。自吸孔7-1的作用原理为中间轴承5工作时会在上部形成低压区,使得自吸孔7-1内侧区域压力小于外层。自吸孔7-1的设置与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上部的导水槽3-1相对应,当海水流经导水槽3-1时,在内外压差作用下,海水会有一部分进入刚性衬里层7与艉轴1之间的间隙,进而提高润滑效果。
如图6所示,柔性轴承套8沿重力载荷作用线依次为辅助自吸区和辅助困屑区,所述的辅助自吸区由尺寸相同的辅助自吸孔8-1组成,辅助自吸孔8-1为圆柱形通孔,设置位置与刚性衬里层7中的自吸孔7-1位置相对应,但是辅助自吸孔8-1直径要大于自吸孔7-1直径。辅助困屑区由尺寸相同的辅助困屑孔8-2组成,辅助困屑孔8-2为正方形通孔,其尺寸与困屑孔7-2尺寸相同,以便加工。装配时,辅助困屑孔8-2与困屑孔交错一定角度,以保证磨屑不会重新逃逸。
如图7所示,从使用经验来看,后段轴承6较容易损坏,为了充分发挥轴承性能,前段轴承4和后段轴承6采用完全相同的结构参数,以便互换。前段轴承4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结构,正多边形夹角处采用三段等直径圆弧4-2过渡,以便容纳磨屑,截面旋向与艉轴运动方向相同。前段轴承4外部设置有三个等间距的定位凸起4-1实现周向定位。
如图8所示,刚性衬里层7直径大于前段轴承4与后段轴承6的正多边形内接圆直径4-3,以保证在不同的工况下,自适应承载艉轴承自动选择承载区域。当艉轴1正常工作时,由于中间轴承5间隙小于前、后段轴承,因此主要承载区为前段轴承4、后段轴承6,辅助承载区为中间轴承5。当转速较低或者遭遇冲击载荷时,艉轴偏心率增加,前段轴承4、后段轴承6进入边界润滑状态,由于其内接圆直径小于中间轴承,因此,此时中间轴承5不会发生碰摩,进而可以有效保护刚性衬里层7的陶瓷衬里,而刚性衬里层7的陶瓷衬里使得中间轴承5可以在较大偏心率下快速有效形成动压承载,进而有效阻止前段轴承4、后段轴承6边界润滑状态的加剧,因此,在低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主要承载区为中间轴承5,辅助承载区为前段轴承4、后段轴承6;
如图9所示,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上部设置有导水槽3-1,周向设置有与前段轴承4和后段轴承6的定位凸起4-1相对应的定位凹槽3-2。后段轴承“泵出”的海水通过导水槽3-1直接流入海洋环境,导水槽3-1的设置与中间轴承5中的辅助自吸孔8-1和自吸孔7-1位置相对应,方便海水在导水槽3-1中流动时能够进入中间轴承4,提高润滑效果。
如图10所示,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以艉轴直径为Dj=140mm为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通过给定的艉轴直径Dj,确定中间轴承直径Db2
Db2=(1+cR)Dj=(1+0.2%)×140=140.28mm
式中,cR为轴承间隙系数,推荐取为0.2%;
步骤1002,选定织构边长dtext=2mm,计算织构分布尺寸,其轴向间隔Sa:
Sa=(2~3)dtext=(2~3)×2=4~6mm
取Sa=5mm。
周向数目nc
式中,Db2为中间轴承直径,Sa为织构轴向间隔;
周向间隔角度:
步骤1003,计算自吸孔直径Di1
计算辅助自吸孔直径Di2
Di2=2×Di1=11mm
步骤1004,计算装配时,刚性衬里层和柔性轴承套交错装配,装配交错角度为:
步骤1005,选定多边形边数N,推荐选为N=6,计算前后段轴承正多边形的内接圆直径Doi
取Doi=323.500mm。
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数目相同,计算公式为::
步骤1006,选定螺旋角β,推荐β=π/3,计算螺旋槽型线:
式中,0<θ<β。
步骤1007,设计结束。
如图8所示,设计后,刚性衬里层7直径大于前段轴承4与后段轴承6的多边形内接圆直径,以保证在不同的工况下,自适应承载艉轴承自动选择承载区域。当艉轴正常工作时,由于中间轴承间隙小于前、后段轴承,因此主要承载区为前后段轴承,辅助承载区为中间轴承。当转速较低或者遭遇冲击载荷时,艉轴偏心率增加,前、后段轴承进入边界润滑状态,由于其内接圆直径小于中间轴承,因此,此时中间轴承不会发生碰摩,进而可以有效保护陶瓷材质的刚性衬里层,而刚性的陶瓷衬里中间轴承可以在较大偏心率下快速有效形成动压承载,进而有效阻止前后段轴承边界润滑状态的加剧,因此,在低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主要承载区为中间轴承,辅助承载区为前后段轴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艉轴(1)、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所述的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由前段轴承(4)、中间轴承(5)和后段轴承(6)组成,所述的中间轴承(5)为分区域双层织构型水润滑轴承,由刚性衬里层(7)和柔性轴承套(8)组成,所述的刚性衬里层(7)沿重力载荷作用线依次为自吸区、困屑区和织构区,其中,所述自吸区中开设自吸孔(7-1),所述自吸孔(7-1)采用圆柱形通孔,所述困屑区设有困屑孔(7-2),所述困屑孔(7-2)采用正方形通孔,所述织构区设有织构(7-3),所述织构(7-3)采用矩形孔,所述的柔性轴承套(8)沿重力载荷作用线依次为辅助自吸区和辅助困屑区,所述的辅助自吸区由尺寸相同的辅助自吸孔(8-1)组成,所述辅助自吸孔(8-1)为圆柱形通孔,设置位置与所述刚性衬里层(7)中的自吸孔(7-1)位置相对应,所述的辅助困屑区由尺寸相同的辅助困屑孔(8-2)组成,所述的辅助困屑孔(8-2)为正方形通孔,润滑介质海水在所述艉轴(1)带动下进入后段轴承螺旋槽(4-2),在后段轴承螺旋槽(4-2)的“泵吸”作用下,吸引更多的海水润滑进入中间轴承(5)与艉轴(1)的间隙中,并在后段轴承螺旋槽(4-2)的“泵吸”作用下,海水加速从自适应承载艉轴承(2)中排出,之后进入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的导水槽(3-1)中,导水槽(3-1)与外部海洋环境直接相连,进而排入海洋,使得海水在整个艉轴承系统中没有滞流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轴承(4)和后段轴承(6)采用完全相同的结构参数,所述前段轴承(4)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结构,且截面旋向与艉轴(1)运动方向相同,所述正多边形结构各夹角处采用三段等直径圆弧过渡,以便容纳磨屑,所述前段轴承(4)和所述后段轴承(6)均采用橡胶材料,装配时,三段轴承轴向通过压紧实现固定,周向通过定位凸起(4-1)和定位凹槽(3-2)实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刚性衬里层(7)和所述的柔性轴承套(8)之间为紧配合,装配时,所述的刚性衬里层(7)直接压入所述的柔性轴承套(8)内,且所述的刚性衬里层(7)和所述的柔性轴承套(8)之间通过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实现周向固定,所述的刚性衬里层(7)直径大于所述前段轴承(4)与所述后段轴承(6)的正多边形内接圆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吸孔(7-1)的作用原理为中间轴承工作时会在上部形成低压区,使得所述自吸孔(7-1)内侧区域压力小于外层,所述自吸孔(7-1)的设置与所述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上部的导水槽(3-1)相对应,当海水流经导水槽(3-1)时,在内外压差作用下,海水会有一部分进入所述刚性衬里层(7)与所述艉轴(1)之间的间隙,进而提高润滑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自吸孔(8-1)直径大于所述自吸孔(7-1)直径,所述辅助困屑孔(8-2)尺寸与所述困屑孔(7-2)尺寸相同,以便加工,装配时,所述辅助困屑孔(8-2)与所述困屑孔(7-2)交错一定角度,以保证磨屑不会重新逃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域循环型艉轴管(3)上部设置有导水槽(3-1),所述导水槽(3-1)的设置与所述中间轴承(5)中的辅助自吸孔(8-1)和自吸孔(7-1)位置相对应,周向设置有与所述前段轴承(4)和所述后段轴承(6)的定位凸起(4-1)相对应的定位凹槽(3-2),后段轴承“泵出”的海水通过导水槽(3-1)直接流入海洋环境。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条权利要求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1,通过给定的艉轴直径Dj,确定中间轴承直径Db2
Db2=(1+cR)Dj
式中,cR为轴承间隙系数;
步骤1002,选定织构边长dtext,计算织构分布尺寸,其轴向间隔Sa:
Sa=(2~3)dtext
周向数目nc
式中,Db2为中间轴承直径,Sa为织构轴向间隔;
周向间隔角度:
步骤1003,计算自吸孔直径Di1
计算辅助自吸孔直径Di2
Di2=2×Di1
步骤1004,计算装配时,刚性衬里层(7)和柔性轴承套(8)交错装配,装配交错角度为:
步骤1005,选定多边形边数N,计算前后段轴承正多边形的内接圆直径Doi
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数目相同,计算公式为:
步骤1006,选定螺旋角β,计算螺旋槽型线:
式中,0<θ<β,
步骤1007,设计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构区分布在周向60~12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吸孔轴向间隔为10mm,且设置在周向-30°~30°范围内,共7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角β=π/3。
CN201811356712.1A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Active CN1092966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6712.1A CN109296645B (zh)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6712.1A CN109296645B (zh)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96645A CN109296645A (zh) 2019-02-01
CN109296645B true CN109296645B (zh) 2023-11-03

Family

ID=65143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6712.1A Active CN109296645B (zh)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966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6579B (zh) * 2019-08-20 2020-07-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适用于全工况推进系统的船舶艉轴承及其推进系统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9822A (ja) * 1997-03-19 1998-09-29 Hitachi Ltd 軸受装置
US6225720B1 (en) * 1999-11-16 2001-05-01 Wood Group Esp, Inc. Self-lubricating bearing
CN1719055A (zh) * 2005-07-21 2006-01-11 重庆大学 螺旋槽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
CA2787518A1 (en) * 2010-01-22 2011-07-28 Voith Patent Gmbh A plain bearing having a hard/soft pairing
CN102667191A (zh) * 2009-12-22 2012-09-12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及滑动轴承组件
CN104002954A (zh) * 2014-06-16 2014-08-27 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 船舶艉轴装置
CN104074871A (zh) * 2014-06-06 2014-10-0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具备自动匀载功能的船舶水润滑艉轴承
CN204078056U (zh) * 2014-08-08 2015-01-07 东莞市中堂永昌机械厂 一种船舶用改进型艉轴
CN104290897A (zh) * 2014-08-08 2015-01-21 东莞市中堂永昌机械厂 一种船舶用改进型艉轴
CN105864280A (zh) * 2016-06-06 2016-08-17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分布式材料设计的水润滑径向轴承
CN106194989A (zh) * 2016-09-27 2016-12-07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船用混合槽水润滑橡胶轴承
CN107461405A (zh) * 2017-07-12 2017-12-12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网孔流体织构型阻尼轴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1624B2 (ja) * 2004-06-23 2009-06-03 日立粉末冶金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関節用すべり軸受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9822A (ja) * 1997-03-19 1998-09-29 Hitachi Ltd 軸受装置
US6225720B1 (en) * 1999-11-16 2001-05-01 Wood Group Esp, Inc. Self-lubricating bearing
CN1719055A (zh) * 2005-07-21 2006-01-11 重庆大学 螺旋槽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
CN102667191A (zh) * 2009-12-22 2012-09-12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及滑动轴承组件
CA2787518A1 (en) * 2010-01-22 2011-07-28 Voith Patent Gmbh A plain bearing having a hard/soft pairing
WO2011088847A1 (de) * 2010-01-22 2011-07-28 Voith Patent Gmbh Gleitlager mit einer hart-/weichpaarung
CN104074871A (zh) * 2014-06-06 2014-10-0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具备自动匀载功能的船舶水润滑艉轴承
CN104002954A (zh) * 2014-06-16 2014-08-27 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 船舶艉轴装置
CN204078056U (zh) * 2014-08-08 2015-01-07 东莞市中堂永昌机械厂 一种船舶用改进型艉轴
CN104290897A (zh) * 2014-08-08 2015-01-21 东莞市中堂永昌机械厂 一种船舶用改进型艉轴
CN105864280A (zh) * 2016-06-06 2016-08-17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分布式材料设计的水润滑径向轴承
CN106194989A (zh) * 2016-09-27 2016-12-07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船用混合槽水润滑橡胶轴承
CN107461405A (zh) * 2017-07-12 2017-12-12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网孔流体织构型阻尼轴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水润滑轴承技术进展;王玉玺;杨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第04期);全文 *
螺旋槽轴承研究综述;汪久根;陈芳华;陈李果;张勇强;;润滑与密封(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96645A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8736B2 (en) Motor pump bearing
CN106194989B (zh) 一种船用混合槽水润滑橡胶轴承
CN100398853C (zh) 螺旋槽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
CN103867432B (zh) 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的高压海水轴向柱塞泵柱塞摩擦副
CN204961579U (zh) 具有挡油结构的中间轴承
CN109296645B (zh)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及设计方法
CN110566579B (zh) 一种适用于全工况推进系统的船舶艉轴承及其推进系统
CN109764063B (zh) 一种船舶用大阻尼纵向异刚度的水润滑轴承
WO1996007832A1 (fr) Dispositif a palier reversible pour helice double reversible
CN102042331B (zh) 波形槽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
JP5761560B2 (ja) スラスト支持装置
CN100398855C (zh) 圆弧槽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
CN107524612A (zh) 潜水屏蔽泵
CN209340343U (zh) 一种自适应承载全域循环型水润滑艉轴承系统
CN206206388U (zh) 一种万向结构
CN207961267U (zh) 一种高耐磨性调心滚子轴承
CN207539192U (zh) 一种带有螺旋阶梯腔结构的船舶艉轴承
KR20100037777A (ko) 이중반전프로펠러용 저널베어링의 윤활유 공급장치
CN216111308U (zh) 一种磁力泵
JP2002303297A (ja) 横軸型ポンプ
CN207830364U (zh) 一种静音型耐磨滚针轴承
CN105673547B (zh) 一种水润滑止推轴承组件
CN205381366U (zh) 大型双筒艉滚筒径向润滑及防止滚筒体轴向窜动的结构
CN205446154U (zh) 一种水润滑止推轴承组件
CN216922869U (zh) 一种润滑导轴承及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