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35411B -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35411B
CN109235411B CN201811133030.4A CN201811133030A CN109235411B CN 109235411 B CN109235411 B CN 109235411B CN 201811133030 A CN201811133030 A CN 201811133030A CN 109235411 B CN109235411 B CN 1092354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unloading type
sand
wind
poly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30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35411A (zh
Inventor
张克存
安志山
谭立海
张余
鱼燕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filed Critical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8111330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354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35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5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35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54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沙防治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包括装卸式阻沙堤;装卸式阻沙堤的堤顶上设置有抑风降尘缓冲网;相邻装卸式阻沙堤之间开设有集沙聚水沟,集沙聚水沟内种植有植被保护带;装卸式阻沙堤包括多个堤块;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面呈弧面,弧面沿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弧面相对装卸式阻沙堤形成凹陷;弧面上开设有引导槽,且引导槽沿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戈壁地区在特大风作用下,易形成戈壁风沙砾流对道路交通设施产生破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沙防治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背景技术
戈壁沙漠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戈壁(蒙古语:Говь),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
目前,我国的兰新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的高速铁路,自东往西途径烟墩风区、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和达坂城风区等四大风区,大风区路段长达462.41km,占新疆段线路总长的65%。这些大风区多分布在山脉风口及其下风侧,具有风速高、风期长、季节性强、风向稳定和起风速度快等特点。地表类型以戈壁为主,加之年降水量低于50mm,属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稀少且不易成活。因此,在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戈壁风沙砾流,其所携沙砾冲击力强,对道路交通设施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而传统的机械工程防护体系由于存在防护时限,需定期对防护体系内外的积沙进行清理方能保证防护体系效益的持续性,因而针对本区域风沙灾害的根治性不足。生物措施作为根治风沙灾害的方式之一,在此极端恶劣环境中,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植被成活率低,不易形成系统有效的防护体系并形成防护效益。鉴于此,亟需一种既可改善区域风沙环境又能促成生物措施形成长久有效的防护效益的体系,实现根治区域风沙灾害,达到保障道路安全平稳运行的目标。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戈壁地区在特大风作用下,易形成戈壁风沙砾流对道路交通设施产生破坏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包括装卸式阻沙堤;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顶上设置有抑风降尘缓冲网;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上开设有多个网孔;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高度为1.5m,材料为尼龙网或铁丝网,且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靠近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一侧的孔隙度为30%,远离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一侧的孔隙度为50%;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块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有多道,且多道所述装卸式阻沙堤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相邻所述装卸式阻沙堤之间开设有集沙聚水沟,所述集沙聚水沟内种植有植被保护带;
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和所述集沙聚水沟的延伸方向均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设置;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包括多个堤块,且多个所述堤块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堤块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堤块外设置有吊耳;
多个所述堤块令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面呈弧面,所述弧面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弧面相对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形成凹陷;
所述弧面上开设有引导槽,且所述引导槽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表层喷设有固沙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固沙剂的制作方法为:
将聚合醇、催化剂和粘合剂进行搅拌;加温水稀释,且稀释比例为1:3。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沿垂直于所述集沙聚水沟的延伸方向,所述集沙聚水沟的截面呈等腰梯形;
所述等腰梯形的高度方向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平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集沙聚水沟内铺设有防渗沙;
所述防渗沙上铺设有有机质层;所述植被保护带种植于所述有机质层上;
所述有机质层的厚度为10cm-1m;
所述有机质层包括动物粪便、植物落叶残枝和有机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植被保护带为梭梭、柽柳、花棒或者柠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植被保护带上铺设有砾石保水层,且所述砾石保水层相对于所述植被保护带的覆盖度为60%-80%;
所述砾石保水层包括砾石;所述砾石的粒径为3cm-5cm。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还包括立柱;
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通过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上;
所述立柱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立柱沿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柱的高度为2cm,直径为5cm。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还包括支撑杆;
所述立柱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立柱的材料为金属管材、金属型材、木材或者塑料型材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将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设置于被防护物的上风向,被防护物例如为戈壁公路或者铁路,令集沙聚水沟位于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侧,且令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方向与当地主风向垂直。
风沙流首先作用于装卸式阻沙堤上,装卸式阻沙堤增大对风沙流阻力,对风沙流进行阻滞消能,令风沙流减速和沙土颗粒的拦截,并沉积至集沙聚水沟内,通过阻沙来降低风对沙的搬运和沉积能力,从而防止风沙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也就是说,装卸式阻沙堤可以改变风沙流的方向,使风沙流越过被防护物从而防止或减少沙害;装卸式阻沙堤的堤顶上设置有抑风降尘缓冲网,风沙流通过抑风降尘缓冲网时,极大的降低了风的动能,减小风阻,衰减来流风的动能,降低其起尘和携尘能力,抑风降尘缓冲网阻挡了外围风力,从而达到抑制扬尘的效果;装卸式阻沙堤用于集雨阻沙,并令雨水和沙石沿装卸式阻沙堤收集于集沙聚水沟内,防止雨水和沙石穿过装卸式阻沙堤破坏被防护物,并且,利用装卸式阻沙堤的坡面使戈壁短时暴雨和季节降雨径流入集沙聚水沟内,补给集沙聚水沟内水份,以维持集沙聚水沟内种植有植被保护带的正常生长,令植被保护带能够生长达到固沙阻沙效果。另外,通过装卸式阻沙堤包括多个堤块,且多个堤块沿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依次连接,当对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减少堤块的数量,从而节省工程成本;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随着天气的改变,若对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要求提高,可将上层的堤块放置于已有的下层堤块上,从而方便、快捷的调节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再者,通过多个所述堤块令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面呈弧面,所述弧面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弧面相对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形成凹陷,从而能够引导风沙沿弧面滑落,便于对风沙的沉积,且弧面的迎风面延长了风沙落至集沙聚水沟内的路径,令集沙聚水沟内风沙的动能减小,防止风沙在集沙聚水沟内溅射而易与吹来风沙合并一齐流动,增加气流旋转路径,减少携沙气流对防护堤直接破坏;最后,通过引导槽的设置,进一步便于引导风沙滑落至集沙聚水沟内,以防止或减少沙害。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通过装卸式阻沙堤、抑风降尘缓冲网和集沙聚水沟的共同作用,集阻沙、固沙、储水和植被生产于一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戈壁地区在特大风作用下,易形成戈壁风沙砾流对道路交通设施产生破坏的技术问题,优化干旱区内机械工程措施防护时限短,无法根治沙害,生物措施成本高,施工难度大,不易成活的缺点,将机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工程措施先行优化风沙环境,生物措施根治沙害的目标,且能够方便、快捷的调节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实现机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的装卸式阻沙堤和集沙聚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装卸式阻沙堤;11-堤块;12-引导槽;2-抑风降尘缓冲网;3-集沙聚水沟;4-植被保护带;5-防渗沙;6-砾石保水层;7-被防护物;8-支撑杆;9-有机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包括装卸式阻沙堤1;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堤顶上设置有抑风降尘缓冲网2;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上开设有多个网孔;且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靠近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一侧的孔隙度为30%,远离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一侧的孔隙度为50%;也就是说,抑风降尘缓冲网为上疏下密结构。
可选地,抑风降尘缓冲网高1.5米,长度与装卸式阻沙堤长度一致,材料可选用尼龙网或铁丝网;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有多道,且多道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装卸式阻沙堤间距可设置为装卸式阻沙堤高度的3倍—12倍,装卸式阻沙堤的道数可依据区域风沙环境调整,最低不少于三道;其中,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可依据周边风沙环境进行调节,最低高度不应少于3m。
相邻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之间开设有集沙聚水沟3,集沙聚水沟3用于集水滞沙,优选地,集沙聚水沟的底部有管道与道路排洪沟相连,增加集沙聚水沟的集水能力;
所述集沙聚水沟3内种植有植被保护带4;
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2和所述集沙聚水沟3的延伸方向均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堤身长设置;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包括多个堤块11,且多个所述堤块11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高度方向依次连接;
多个所述堤块11令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迎风面呈弧面,所述弧面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弧面相对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形成凹陷;
所述弧面上开设有引导槽12,且所述引导槽12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高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装卸式阻沙堤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防沙要求来设置。
可选地,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块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所示,将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设置于被防护物7的上风向,被防护物7例如为戈壁公路或者铁路,令集沙聚水沟位于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侧,且令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方向与当地主风向垂直。
风沙流首先作用于装卸式阻沙堤上,装卸式阻沙堤增大对风沙流阻力,对风沙流进行阻滞消能,令风沙流减速和沙土颗粒的拦截,并沉积至集沙聚水沟内,通过阻沙来降低风对沙的搬运和沉积能力,从而防止风沙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也就是说,装卸式阻沙堤可以改变风沙流的方向,使风沙流越过被防护物从而防止或减少沙害;装卸式阻沙堤的堤顶上设置有抑风降尘缓冲网,风沙流通过抑风降尘缓冲网时,极大的降低了风的动能,减小风阻,衰减来流风的动能,降低其起尘和携尘能力,抑风降尘缓冲网阻挡了外围风力,从而达到抑制扬尘的效果;装卸式阻沙堤用于集雨阻沙,并令雨水和沙石沿装卸式阻沙堤收集于集沙聚水沟内,防止雨水和沙石穿过装卸式阻沙堤破坏被防护物,并且,利用装卸式阻沙堤的坡面使戈壁短时暴雨和季节降雨径流入集沙聚水沟内,补给集沙聚水沟内水份,以维持集沙聚水沟内种植有植被保护带的正常生长,令植被保护带能够生长达到固沙阻沙效果。另外,通过装卸式阻沙堤包括多个堤块,且多个堤块沿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依次连接,当对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减少堤块的数量,从而节省工程成本;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随着天气的改变,若对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要求提高,可将上层的堤块放置于已有的下层堤块上,从而方便、快捷的调节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再者,通过多个所述堤块令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面呈弧面,所述弧面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弧面相对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形成凹陷,从而能够引导风沙沿弧面滑落,便于对风沙的沉积,且弧面的迎风面延长了风沙落至集沙聚水沟内的路径,令集沙聚水沟内风沙的动能减小,防止风沙在集沙聚水沟内溅射而易与吹来风沙合并一齐流动,增加气流旋转路径,减少携沙气流对防护堤直接破坏;最后,通过引导槽的设置,进一步便于引导风沙滑落至集沙聚水沟内,以防止或减少沙害。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通过装卸式阻沙堤、抑风降尘缓冲网和集沙聚水沟的共同作用,集阻沙、固沙、储水和植被生产于一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戈壁地区在特大风作用下,易形成戈壁风沙砾流对道路交通设施产生破坏的技术问题,优化干旱区内机械工程措施防护时限短,无法根治沙害,生物措施成本高,施工难度大,不易成活的缺点,将机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工程措施先行优化风沙环境,生物措施根治沙害的目标,且能够方便、快捷的调节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实现机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度方向与被防护物体长相匹配。
优选地,施工过程中,使用工程机械开挖出集沙聚水沟,直接将开挖的立方体堆积成所述的装卸式阻沙堤,并塑造成型;或者,修筑装卸式阻沙堤的材料还可以选取道路修筑过程中的弃土和弃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保护被防护物体的最大效益。
可选地,相邻装卸式阻沙堤之间的距离为3H-12H,H代表沙堤高度,其高度可根据风沙环境调节。例如,相邻装卸式阻沙堤之间的距离为3H、4H、6H、8H、10H或者12H等。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沿垂直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堤身长度方向,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截面呈等边三角形。
可选地,沿垂直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度方向,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截面呈等腰三角形;优选地,沿垂直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度方向,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截面呈等边三角形。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截面呈等边三角形,下宽上窄的截面能够提高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强度的牢固性和与地面连接的牢固性,堤身牢固不易破坏,因而提高了装卸式阻沙堤阻挡特大风的能力,不易在强风下被破坏,提高抗风强度,能够达到较理想的防护效果。
优选地,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高不低于3m,可依据周边风沙环境调整。
优选地,所述堤块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堤块外设置有吊耳(图中未显示)。堤块的内部设置有空腔,减轻堤块重量,便于运输施工。堤块外设置有吊耳,便于堤块的机械吊装。
优选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相邻所述堤块中,一个所述堤块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所述堤块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匹配,且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增强了相邻堤块之间的连接强度,因而提高了装卸式阻沙堤对大风的防御能力,提高了装卸式阻沙堤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的表层喷设有固沙剂。
使得装卸式阻沙堤能够固定成型,以提高装卸式阻沙堤对风沙流进行阻滞消能的能力,有效的实现对风沙流减速和沙土颗粒的拦截。
所述固沙剂的制作步骤如下:将聚合醇、催化剂和粘合剂进行搅拌;加温水稀释,且稀释比例为1:3,后使用喷洒机均匀喷洒在装卸式阻沙堤1之上,且喷洒厚度不低于3mm。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沿垂直于所述集沙聚水沟3的延伸方向,所述集沙聚水沟3的截面呈等腰梯形;
所述等腰梯形的高度方向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平行。
等腰梯形的侧腰用于便于雨水和沙石落入集沙聚水沟。
可选地,等腰梯形的下底边长为6m,上底边长为3m,高为1.2m。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集沙聚水沟3内铺设有防渗沙5;
所述防渗沙5上铺设有有机质层9,所述植被保护带4种植于所述有机质层9上。
通过所述集沙聚水沟内铺设有防渗沙5,以创造植被保护带生长的基础条件,再栽种植被保护带后,便可以达到固沙阻沙效果。
另外,防渗沙5能够防止所述集沙聚水沟内的储水渗透进集沙聚水沟外的沙砾中,造成浪费。
所述有机质层的厚度为10cm-1m;例如为10cm、100cm、200cm500cm、700cm、900cm或者1m等。
所述有机质层包括动物粪便、植物落叶残枝和有机肥。
优选地,所述防渗沙可以就地取材,直接使用当地沙源。
或者,所述防渗沙包括风积沙、透气防渗液和有机肥料;
所述防渗沙铺设于所述集沙聚水沟内的厚度依据风积沙粒度特征,粒度不均时,铺设厚度增加,粒度较均时,铺设厚度可适当减少,但其厚度不少于5mm。
优选地,向所述集沙聚水沟内铺设防渗沙5,直到所述防渗沙的厚度达到一定厚度后,创造了植被保护带生长的基础条件,再在防渗沙上铺设有机质层9,并种植植被保护带。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植被保护带为梭梭、柽柳、花棒或者柠条。
可选地,所述植被保护带为梭梭;或者,所述植被保护带为柽柳;或者,所述植被保护带为花棒和柠条。
需要说明的是,植被保护带还可以为其他的极端耐旱物种。
梭梭是一种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风蚀、耐沙埋植物,是我国荒漠区固沙造林面积最大的建群树种,素有“沙漠卫士”之称,多天然分布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的流动沙丘,然而戈壁富含砾石和芒硝层,梭梭无法定植生长,因此戈壁地区栽种梭梭的首要措施便是改变戈壁局部的下垫面物质组成,使其由沙砾质变为沙质组成,为梭梭的定植和生长创造前提条件。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植被保护带4上铺设有砾石保水层6,且所述砾石保水层相对于所述植被保护带的覆盖度为60%-80%,例如为60%、65%、70%、75%或者80%等。
可选地,砾石保水层包括砾石,通过砾石铺设于所述植被保护带上,以抑制集沙聚水沟内的水份蒸发。
优选地,砾石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工程措施中遗留的砾石直接铺设在表层即可。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为孔隙度为30%和50%的尼龙网或铁丝网,结构为上疏下密型。
可选地,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为单层或者多层,在风沙较大的地区可以覆盖双层或多层抑风降尘缓冲网以增强防风抑尘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抑风降尘缓冲网可以由高密度聚乙烯和/或高密度聚丙烯作为原料的柔性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低碳钢板、镀锌板、彩涂钢板、铝镁合金板或不锈钢板等刚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还包括立柱;
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通过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上,可选地,立柱直接插入装卸式阻沙堤块体插孔内;
所述立柱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立柱沿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抑风降尘缓冲网呈片状,周边用铁板包边,便于固定和运输。铁板的边缘设置有螺丝孔,通过螺丝与立柱连接。
优选地,堤块两端留有插孔(图中未显示),方便立柱直接放置并固定。
优选地,多个所述立柱沿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延伸方向均匀设置。可选地,相邻立柱之间的距离为2m-5m,例如,相邻立柱之间的距离为2m、3m、4m或者5m等,与堤块长度保持一致。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立柱的高度为2m,其中,立柱的50cm埋在装卸式阻沙堤内,150cm外露用以固定抑风降尘缓冲网。
立柱的直径为5cm。可选地,立柱与抑风降尘缓冲网通过螺丝固定。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还包括支撑杆8;
所述立柱通过所述支撑杆8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1连接。
提高了立柱与装卸式阻沙堤的固定强度,因而增强了抗风能力。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立柱的材料为金属管材、金属型材、木材或者塑料型材等。
优选地,所述立柱为金属管材时,金属管材的截面为方形、圆形或矩形;所述立柱为金属型材时,金属型材优选为槽钢、角钢、H型钢或工字钢。
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的施工方案如下:
1、首先依据当地主风向确定防护体系的走向和宽度等,并令防护体系的走向与当地主风向垂直。
2、使用工程机械开挖出集沙聚水沟,直接将开挖的立方体堆积成所述的装卸式阻沙堤,并塑造成型。
3、将直立柱使用铁锤等工具砸入装卸式阻沙堤不同位置处,并露出高度为1.5m,内没50cm,两两直立柱之间的间距为1m并检验直立柱的垂直度,之后固定抑风降尘缓冲网。
4、在集沙聚水沟底部铺设防渗沙,防渗沙就地取材,直接使用当地沙源。
5、在装卸式阻沙堤表层喷洒固沙剂,使装卸式阻沙堤固定成型。
6、待集沙聚水沟内堆积沙厚度达到1m后,种植梭梭、柽柳等,初次种植植被后应喷洒足量水,之后覆盖砾石形成砾石保水层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主要针对极端干旱区线性工程周边地形的改造和利用,是一种适用于极端大风干旱地区的集抑尘、防风阻沙、保水、改善区域环境的综合防护体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卸式阻沙堤;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顶上设置有抑风降尘缓冲网;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上开设有多个网孔;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高度为1.5m,材料为尼龙网或铁丝网,且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靠近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一侧的孔隙度为30%,远离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一侧的孔隙度为50%;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块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有多道,且多道所述装卸式阻沙堤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相邻所述装卸式阻沙堤之间开设有集沙聚水沟,所述集沙聚水沟内种植有植被保护带;
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和所述集沙聚水沟的延伸方向均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堤身长设置;
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包括多个堤块,且多个所述堤块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堤块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堤块外设置有吊耳;
相邻所述堤块中,一个所述堤块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所述堤块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匹配,且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多个所述堤块令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迎风面呈弧面,所述弧面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弧面相对所述装卸式阻沙堤形成凹陷;
所述弧面上开设有引导槽,且所述引导槽沿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表层喷设有固沙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沙剂的制作方法为:
将聚合醇、催化剂和粘合剂进行搅拌;加温水稀释,且稀释比例为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集沙聚水沟的延伸方向,所述集沙聚水沟的截面呈等腰梯形;
所述等腰梯形的高度方向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的高度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沙聚水沟内铺设有防渗沙;
所述防渗沙上铺设有有机质层;所述植被保护带种植于所述有机质层上;
所述有机质层的厚度为10cm-1m;
所述有机质层包括动物粪便、植物落叶残枝和有机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保护带为梭梭、柽柳、花棒或者柠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保护带上铺设有砾石保水层,且所述砾石保水层相对于所述植被保护带的覆盖度为60%-80%;
所述砾石保水层包括砾石;所述砾石的粒径为3cm-5cm。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立柱;
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通过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上;
所述立柱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立柱沿所述抑风降尘缓冲网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柱的高度为2cm,直径为5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杆;
所述立柱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装卸式阻沙堤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材料为金属管材、金属型材、木材或者塑料型材。
CN201811133030.4A 2018-09-27 2018-09-27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Active CN1092354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3030.4A CN109235411B (zh) 2018-09-27 2018-09-27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3030.4A CN109235411B (zh) 2018-09-27 2018-09-27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5411A CN109235411A (zh) 2019-01-18
CN109235411B true CN109235411B (zh) 2019-09-06

Family

ID=6505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3030.4A Active CN109235411B (zh) 2018-09-27 2018-09-27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354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7591B (zh) * 2022-02-18 2023-11-14 晋中学院 一种沙地植被生态修复装置
CN114793738A (zh) * 2022-05-13 2022-07-29 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沙地绿化的保水种植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0028A (zh) * 2012-05-08 2013-01-3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戈壁风沙防治的三角形、梯形防沙堤和截沙沟防护体系
CN104727239A (zh) * 2013-12-20 2015-06-24 甘肃金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用于高风速风沙地区的高立式防沙障
CN105175677A (zh) * 2014-08-04 2015-12-23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固沙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5421050U (zh) * 2015-12-17 2016-08-0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路堤河谷风沙防护构造
CN106759228A (zh) * 2016-12-27 2017-05-3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综合固沙体系及其建造方法
CN106854854A (zh) * 2016-10-13 2017-06-1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0028A (zh) * 2012-05-08 2013-01-3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戈壁风沙防治的三角形、梯形防沙堤和截沙沟防护体系
CN104727239A (zh) * 2013-12-20 2015-06-24 甘肃金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用于高风速风沙地区的高立式防沙障
CN105175677A (zh) * 2014-08-04 2015-12-23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固沙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5421050U (zh) * 2015-12-17 2016-08-0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路堤河谷风沙防护构造
CN106854854A (zh) * 2016-10-13 2017-06-1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
CN106759228A (zh) * 2016-12-27 2017-05-3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综合固沙体系及其建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5411A (zh) 2019-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9844B (zh) 一种具有蓄排水装置的行道树树池
CN103132485A (zh) 外源水体截留净化型城市河道多元生态护岸物理结构系统
CN102296567B (zh) 一种针对河岸带护坡和面源污染控制的软隔离带方法
CN109235411B (zh) 适用于风沙区装配式集沙聚水造林防护体系
CN207891760U (zh) 适用于流沙地区的道路风沙防护体系
CN108330866A (zh) 一种便于快速施工的道路绿化隔离带
CN109267626A (zh) 一种园林生态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02000359U (zh) 一种土工格室生态路堑墙
CN101949143A (zh) 水道、河道两侧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7391981U (zh) 一种公路生态排水路基结构
CN201762689U (zh) 水道、河道两侧边坡柔性防护系统
CN109763538A (zh) 雨水渗透系统
CN104145673B (zh) 基于排涝与保水的集成式绿化带系统及排涝与保水方法
CN207452747U (zh) 沙漠地区铁路路基两侧工程兼植物防沙的树苗方格沙障
CN201883442U (zh) 一种土工格栅生态路堑墙
CN108570941A (zh) 防沙板墙及其防治移动沙丘区公路段风蚀沙埋的方法
CN210459442U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化道路
KR102456261B1 (ko) 식생막대 및 이를 이용한 토양침식 방지용 초생대 조성방법
CN114718177A (zh) 一种拦截雨水地表径流污染物生态树池系统
WO2022021069A1 (zh) 一种植被养护系统
CN210439167U (zh) 一种用于疏导流沙的挡风板装置
CN207110007U (zh) 海绵城市用模块化道路雨水径流处理系统
CN207512660U (zh) 一种便于快速施工的道路绿化隔离带
CN207727746U (zh) 一种生态雨水井盖构造
CN209429039U (zh) 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3

Address after: 730000 No.318, Donggang West Road, Chengguan District,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AS

Address before: Chengguan District of Gansu city of Lanzhou province Donggang West Road 730000 No. 260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in cold and dry area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