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5837A - 车斗及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车斗及自卸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95837A CN109195837A CN201880002148.5A CN201880002148A CN109195837A CN 109195837 A CN109195837 A CN 109195837A CN 201880002148 A CN201880002148 A CN 201880002148A CN 109195837 A CN109195837 A CN 1091958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plate
- exhaust outlet
- wagon box
- flow path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1/00—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 B60P1/04—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with a tipping movement of load-transporting element
- B60P1/28—Tipping body constructions
- B60P1/283—Elements of tipp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1/00—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 B60P1/04—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with a tipping movement of load-transporting element
- B60P1/28—Tipping body constructions
- B60P1/283—Elements of tipping devices
- B60P1/286—Loading buck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4—Trucks; Load vehicles, Busses
- B60Y2200/142—Heavy duty tru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车斗,其包括:侧板;流路,其设置在侧板,供发动机的废气流通;排气口,其是所述废气的排气口,设置在侧板的外表面;以及导向面,其具有第1内端部及第1外端部,第1内端部与侧板的比排气口靠下方的外表面连接,该导向面朝向第1外端部向下方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斗及自卸车。
背景技术
自卸车具备装载货物的车斗。在从车斗卸下货物时,自卸车使车斗立起。车斗立起,则因重力作用使货物从车斗卸下。在货物潮湿时,即使车斗立起,货物的至少一部分也保持附着在车斗的内表面的状态,无法从车斗卸下。为了抑制货物附着在车斗上,已知有使从自卸车的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在车斗上设置的流路中流通的技术。高温废气在车斗的流路中流通,由此由废气加热车斗,进而货物变得干燥。因此,可以抑制货物附着在车斗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29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流过车斗的流路的废气从设置在车斗的至少一部分的排气口排出。在雪原地带或沙漠地带使用自卸车时,例如,如果排气口设置在车斗下表面,使废气向地面排出,则有可能扬起雪花或沙子,使驾驶人员的后方视野恶化。为了抑制驾驶人员的后方视野的恶化,有时会将废气的排气口设置在车斗侧板的外表面。通过将废气的排气口设置在侧板的外表面使废气向车斗的侧方排出,能够抑制雪花或沙子扬起。
在废气含有如煤这样的微粒子时,由于微粒子与微粒子周围的水分混合,有可能会生成带黑色的液体(以下称为黑汁)。在排气口配置在车斗侧板的外表面时,黑汁附着在排气口周围的侧面的外表面的可能性高。另外,因重力作用黑汁有可能从排气口沿着侧板的外表面滴落。如果黑汁沿着侧板的外表面滴落,则在侧板的外表面上,黑汁附着的范围扩大,从而使车斗的外观恶化。如果在侧板的外表面上黑汁附着的范围扩大,则清洗所需的劳力也会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因废气而引起的车斗的外观的恶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斗,包括:侧板;流路,其设置在上述侧板,供发动机的废气流通;排气口,其是上述废气的排气口,其设置在上述侧板的外表面;以及导向面,其具有第1内端部及第1外端部,上述第1内端部与上述侧板的比上述排气口靠下方的外表面连接,上述导向面朝向上述第1外端部向下方倾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因废气而引起的车斗的外观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斗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斗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罩部件及整流部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罩部件及整流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罩部件及整流部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此外,有时也可以省略部分结构要素。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设定XYZ直角坐标系,并参照该XYZ直角坐标系说明各部的位置关系。将与规定面内的X轴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规定面内的正交于X轴的Y轴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正交于规定面的Z轴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实施方式中,XY平面设为与水平面平行。
X轴方向表示左右方向,Y轴方向表示前后方向,Z轴方向表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与自卸车的不转向的车轮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其与车宽方向同义。上下方向是指与接触于地面的自卸车轮胎的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是指与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是右方,-X方向是左方。+Y方向是前方,-Y方向是后方。+Z方向是上方,-Z方向是下方。
在X轴方向中,可将从自卸车中心远离的方向或较远位置称为外表面侧或车宽方向外侧,可将向自卸车中心接近的方向或离自卸车中心较近位置称为内表面侧或车宽方向内侧。
自卸车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1的图。自卸车1是在矿山的开采现场工作的自行式非公路自卸车。自卸车1是刚性车架式。
如图1所示,自卸车1具备:车斗10;支承车斗10的车身2;支承车身2并行走的行走装置3;产生动力的发动机6和使车斗10升降的提升缸7。
车斗10用于装载货物。自卸车1是后卸式,通过向后方倾斜车斗10来从车斗10卸下货物。车斗10通过旋转销9与车身2的支架8连接。车斗10的后部的下部与支架8连接。车斗10能够以旋转销9为中心进行转动。车斗10的转动轴与X轴平行。
车斗10通过以旋转销9为中心转动而进行升降,由此能够变化成装载姿态及立起姿态中的至少一方的姿态。装载姿态是指,在车斗10的可动范围内以最接近车身2的方式下降而在车身2上就位的姿态。立起姿态是指,在车斗10的可动范围内以最远离车身2的方式上升的姿态。在车斗10处于装载姿态时,向车斗10装载货物,自卸车1能够行走。在车斗10处于立起姿态时,从车斗10卸下货物。
提升缸7配置在车身2与车斗10之间。车斗10通过提升缸7产生的动力,调整成装载姿态及立起姿态中的至少一方的姿态。
行走装置3具有车轮4。轮胎5安装于车轮4。通过车轮4的旋转,使自卸车1行走。车轮4包括以旋转轴FX为中心旋转的前轮4F和以旋转轴RX为中心旋转的后轮4R。轮胎5包括安装于前轮4F的前轮胎5F和安装于后轮4R的后轮胎5R。另外,行走装置3具有改变前轮4F方向的转向装置。后轮4R不进行转向。X轴方向是与后轮4R的旋转轴RX平行的方向。
发动机6设置于车身2。发动机6包括如柴油发动机这样的内燃机。发动机6燃烧燃料而产生动力。由于燃烧燃料,废气从发动机6排出。
行走装置3通过发动机6产生的动力进行工作。由发动机6产生的动力被传递至后轮4R。通过后轮4R的旋转,使行走装置3行走。
车斗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斗10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斗10的俯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车斗10具有前板11、与前板11的下端部连接的底板12、与前板11的左右端部及底板12的左右端部连接的侧板13和与前板11的上端部连接的保护板14。
前板11、底板12、侧板13和保护板14形成为一体。前板11、底板12、侧板13和保护板14由钢铁材料形成。
在车斗10处于装载姿态时,保护板14配置于车身2的驾驶室的上方。保护板14的后端部与前板11的上端部连接。前板11的下端部与底板12的前端部连接。
侧板13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比车斗10的中心靠右侧(+X侧)及左侧(-X侧)的位置。侧板13包括:右侧板13R,其配置在比车斗10的中心靠右侧的位置且分别与前板11的右端部及底板12的右端部连接;和左侧板13L,其配置在比车斗10的中心靠左侧的位置且分别与前板11的左端部及底板12的左端部连接。
前板11具有朝向前方(+Y方向)的前表面和朝向前表面的相反方向的后表面。底板12具有朝向上方(+Z方向)的底表面和朝向底表面的相反方向的下表面。
侧板1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朝向车斗10的中心侧的内表面和朝向内表面的相反方向的外表面。
在车斗10中,装载货物的装载空间规定在前板11的后表面、底板12的底表面与侧板13的内表面之间。
车斗10具有导入发动机6的废气的导入口21、供废气流通的流路23、排出废气的排气口22。在流路23中,导入口21侧与废气的上游侧同义,排气口22侧与废气的下游侧同义。
导入口21设置在前板11的前表面。导入口21设置在前板11的前表面的上部的右部。此外,导入口21可以设置在前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车身2具有将从发动机6排出的废气引导至导入口21的导管。在车斗10处于装载姿态时,导管的出口与导入口21连接。在车斗10处于装载姿态时,发动机6的废气提供给导入口21。在车斗10处于立起姿态时,导管的出口与导入口21分开。在车斗10处于立起姿态时,发动机6的废气从导管的出口排出。
排气口22设置在侧板13的外表面。排气口22分别设置在右侧板13R及左侧板13L。排气口22设置在侧板13的外表面的上端部的后部。
流路23设置在车斗10的内部。流路2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侧板13上。发动机6排出的废气从导入口21流入至流路23。流过流路23的废气从排气口22排出。
流路23包括:在右侧板13R的上端部设置的第1流路23A;在前板11与右侧板13R的交界处设置的第2流路23B;在右侧板13R的下端部设置的第3流路23C;在前板11与底板12的交界处设置的第4流路23D;在前板11与左侧板13L的交界处设置的第5流路23E;在左侧板13L的上端部设置的第6流路23F;和在左侧板13L的下端部设置的第7流路23G。
右侧板13R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包括如肋部件这样的加强部件。左侧板13L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包括如肋部件这样的加强部件。第1流路23A、第3流路23C、第6流路23F、及第7流路23G设置于车斗10的加强部件。
第1流路23A在右侧板13R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此外,第1流路23A可以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第1流路23A的前端部与导入口21连接。从导入口21流入至第1流路23A的废气朝向第1流路23A的后端部在第1流路23A中流通。
第2流路23B设置在前板11与右侧板13R的交界处。第2流路23B朝向-Z方向且向-Y方向倾斜。第2流路23B的上端部与导入口21连接。从导入口21流入至第2流路23B的废气朝向第2流路23B的下端部在第2流路23B中流通。
第3流路23C设置在右侧板13R的下端部。第3流路23C朝向-Y方向且向+Z方向倾斜。第3流路23C的前端部与第2流路23B的下端部连接。从第2流路23B流入至第3流路23C的废气朝向第3流路23C的后端部在第3流路23C中流通。
第4流路23D在前板11与底板12的交界处沿X轴方向延伸。第4流路23D的右端部与第2流路23B的下端部连接。从第2流路23B流入至第4流路23D的废气朝向第4流路23D的左端部在第4流路23D中流通。
第5流路23E设置在前板11与左侧板13L的交界处。第5流路23E朝向+Z方向且向+Y方向倾斜。第5流路23E的下端部与第4流路23D的左端部连接。从第4流路23D流入至第5流路23E的废气朝向第5流路23E的上端部在第5流路23E中流通。
第6流路23F在左侧板13L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此外,第6流路23F可以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第6流路23F的前端部与第5流路23E的上端部连接。从第5流路23E流入至第6流路23F的废气朝向第6流路23F的后端部在第6流路23F中流通。
第7流路23G设置在左侧板13L的下端部。第7流路23G朝向-Y方向且向+Z方向倾斜。第7流路23G的前端部与第4流路23D的左端部连接。从第4流路23D流入至第7流路23G的废气朝向第7流路23G的后端部在第7流路23G中流通。
第1流路23A的后端部、第3流路23C的后端部、第6流路23F的后端部、及第7流路23G的后端部分别与排气口22连接。排气口22分别设置在右侧板13R及左侧板13L。第1流路23A的后端部及第3流路23C的后端部与右侧板13R的排气口22连接。第6流路23F的后端部及第7流路23G的后端部与左侧板13L的排气口22连接。流过流路23的废气从排气口22向侧板13的外表面侧(侧方)排出。
从发动机6提供到导入口21的废气向第1流路23A和第2流路23B分支。由此,发动机6的排气背压得以减轻,能够抑制发动机6的燃料消耗率的恶化。
罩部件及整流部件
车斗10具有覆盖排气口22的罩部件30和由罩部件30支承的整流部件40。如图3所示,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分别设置在右侧板13R的排气口22及左侧板13L的排气口22。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的后视图。图4、图5、及图6表示设置在左侧板13L的排气口22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在左侧板13L的排气口22设置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与在右侧板13R的排气口22设置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是相同结构。以下,主要对在左侧板13L的排气口22设置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进行说明,而简略或省略关于在右侧板13R的排气口22设置的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的说明。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罩部件30具有:上板31,其设置在比排气口22靠上方的位置;下板32,其设置在比排气口22靠下方的位置;及相向板33,其设置成与排气口22相向。上板31、下板32及相向板33形成为一体。罩部件30由钢铁材料形成。罩部件30是通过对一张钢铁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来制造的。罩部件30通过焊接与侧板13的外表面连接。此外,也可以是分别准备上板31、下板32及相向板33,并通过焊接将上板31、下板32及相向板33接合成一体,由此制造罩部件30。
上板31具有朝向上方的上表面34和朝向上表面34的相反方向的下表面35。上表面34与下表面35平行。在正交于Z轴的面内,上表面34的外形及下表面35的外形呈三角形。
在Y轴方向上,上板31的尺寸比排气口22的尺寸长。上板31的前端部(+Y侧端部)设置在比排气口22的前端部(+Y侧端部)靠前方(+Y方向)的位置。上板31的后端部(-Y侧端部)设置在比排气口22的后端部(-Y侧端部)靠后方(-Y方向)的位置。
上表面34具有内端部34A(第2内端部)、配置在比内端部34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外端部34B(第2外端部)、和后端部34C。
内端部34A沿Y轴方向延伸。内端部34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上端部靠上方的外表面的部分区域连接。
外端部34B以朝向-Y方向逐渐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外端部34B的前端部与内端部34A的前端部连结。
后端部34C使内端部34A的后端部与外端部34B的后端部连结。
如图6所示,上表面34从内端部34A朝向外端部34B而向下方倾斜。即,上表面34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
下表面35与上表面34平行,且实质上与上表面34全等。下表面35具有内端部35A、配置在比内端部35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外端部35B、和后端部35C。
下板32具有朝向上方的导向面36和朝向导向面36的相反方向的下表面37。导向面36与下表面37平行。在正交于Z轴的面内,导向面36的外形及下表面37的外形呈三角形。
在Y轴方向上,下板32的尺寸比排气口22的尺寸长。下板32的前端部(+Y侧端部)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前端部(+Y侧端部)靠前方(+Y方向)的位置。下板32的后端部(-Y侧端部)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后端部(-Y侧端部)靠后方(-Y方向)的位置。
导向面36具有内端部36A(第1内端部)、配置在比内端部36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外端部36B(第1外端部)、和后端部36C。
内端部36A沿Y轴方向延伸。内端部36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下端部靠下方的外表面的部分区域连接。
外端部36B以朝向-Y方向逐渐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外端部36B的前端部与内端部36A的前端部连结。
后端部36C使内端部36A的后端部与外端部36B的后端部连结。
如图6所示,导向面36从内端部36A朝向外端部36B而向下方倾斜。即,导向面36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
下表面37与导向面36平行,且实质上与导向面36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面36的外形及尺寸与上表面34的外形及尺寸实质相等。另外,导向面36相对于侧板13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与上表面34相对于侧板13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实质相等。
相向板33具有与排气口22相向的相向面38和朝向相向面38的相反方向的外表面39。相向面38与外表面39平行。在正交于X轴的面内,相向面38的外形及外表面39的外形呈长方形状。
在Y轴方向上,相向板33的尺寸比排气口22的尺寸长。相向板33的前端部(+Y侧端部)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前端部(+Y侧端部)靠前方(+Y方向)的位置。相向板33的后端部(-Y侧端部)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后端部(-Y侧端部)靠后方(-Y方向)的位置。
相向面38具有前端部38A(第1前端部)、配置在比前端部38A靠-Y侧的位置的后端部38B(第1后端部)、上端部38C和配置在比上端部38C靠-Z侧的位置的下端部38D。
前端部38A沿Z轴方向延伸。前端部38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前端部靠前方的外表面的部分区域连接。
后端部38B沿Z轴方向延伸。后端部38B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后端部38B与侧板13的外表面分离。
上端部38C沿Y轴方向延伸。上端部38C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上端部靠上方的位置。上端部38C使前端部38A的上端部和后端部38B的上端部连结。上端部38C以朝向-Y方向逐渐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下端部38D沿Y轴方向延伸。下端部38D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下端部38D使前端部38A的下端部与后端部38B的下端部连结。下端部38D以朝向-Y方向逐渐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下表面35的外端部35B与相向面38的上端部38C连接。导向面36的外端部36B与相向面38的下端部38D连接。
整流部件40配置在比排气口22靠后方的位置。整流部件40配置在上板31与下板32之间。整流部件40由钢铁材料形成。整流部件40呈板状。整流部件40的内端部40A通过焊接与侧板13的外表面连接。整流部件40的上端部通过焊接与上板31的下表面35连接。整流部件40的下端部通过焊接与下板32的导向面36连接。整流部件40的外端部40B与侧板13分离。在Y轴方向上,整流部件40的外端部40B配置在比罩部件30的后端部靠+Y侧的位置。即,整流部件40以从罩部件30不露出的方式配置在罩部件30的内侧。
整流部件40具有朝向前方的整流面41和朝向整流面41的相反方向的后表面42。整流面41是平坦面。整流面41与后表面42平行。整流面41的外形及后表面42的外形呈长方形。
在Z轴方向上,整流部件40的尺寸比排气口22的尺寸长。整流部件40的上端部(+Z侧端部)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上端部(+Z侧端部)靠上方(+Z方向)的位置。整流部件40的下端部(-Z侧端部)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下端部(-Z侧端部)靠下方(-Z方向)的位置。
整流面41具有前端部41A(第2前端部)、配置在比前端部41A靠后方的位置的后端部41B(第2后端部)、上端部41C、和配置在比上端部41C靠-Z侧的位置的下端部41D。
前端部41A沿Z轴方向延伸。前端部41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后端部靠后方的外表面的部分区域连接。
后端部41B沿Z轴方向延伸。后端部41B与侧板13的外表面分离。
上端部41C沿Y轴方向延伸。上端部41C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上端部靠上方的位置。上端部41C使前端部41A的上端部与后端部41B的上端部连结。上端部38C以朝向-Y方向逐渐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下端部41D沿Y轴方向延伸。下端部41D配置在比排气口22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下端部41D使前端部41A的下端部与后端部41B的下端部连结。下端部41D以朝向-Y方向逐渐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下表面35与整流面41的上端部41C连接。导向面36与整流面41的下端部41D连接。
整流面41以从前端部41A朝向后端部41B而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后表面42与整流面41平行,且实质上与整流面41全等。
开口50由下表面35的后端部35C、导向面36的后端部36C、相向面38的后端部38B、及整流面41的后端部41B规定。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由上板31的下表面35、下板32的导向面36、相向板33的相向面38、及整流部件40的整流面41引导至开口50。废气经由开口50向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的后方排出。
开口50的开口面积大小大于排气口22的开口面积大小。由此,能够抑制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的排气背压。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能够顺利地从开口50排出。
作用
接着,说明车斗10的作用。驱动发动机6,则发动机6排出废气。从发动机6排出的废气经由设置在车身2的导管被提供到导入口21。废气通过导入口21流入流路23。流过流路23的废气从排气口22排出。排气口22设置在侧板13的外表面。因此,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不会向自卸车1行走的地面喷射,而向车斗10的侧方排出。由于朝向车斗10的侧方排出废气,即使在雪原地带或沙漠地带使用自卸车1时,也能够抑制因废气而引起的雪花或沙子的扬起。因此,能够抑制驾驶人员的后方视野的恶化。
在废气含有如煤这样的微粒子时,有可能微粒子与微粒子周围的水分混合,生成黑汁。如图5及图6的虚线箭头标记所示,在排气口22生成的黑汁因重力的作用从排气口22沿着侧板13的外表面向导向面36的内端部36A滴落。导向面36从内端部36A朝向外端部36B而向下方倾斜。因此,滴落到导向面36的内端部36A的黑汁因重力的作用,由导向面36引导,而向外端部36B在导向面36上流通。流到外端部36B的黑汁的至少一部分从外端部36B向罩部件30的外侧落下。作为侧板1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规定区域由罩部件30覆盖。即,在从左侧观察车斗10时,侧板13的外表面的规定区域由罩部件30遮住。除由罩部件30遮住的侧板13的外表面的规定区域之外,能够抑制黑汁附着在侧板13的外表面,以及在侧板13的外表面上黑汁附着的范围的扩大。
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到相向面38,并由相向面38引导至后方。另外,从排气口22排出且向后方移动的废气中的至少一部分碰到整流面41,被向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向引导。碰到相向面38的废气及碰到整流面41的废气经由开口50向罩部件30及整流部件40的后方排出。如图3的箭头标记F所示,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由整流面41以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引导。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废气直接碰到侧板13的外表面,导致侧板13的表面被加热而变色的外观污染。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导向面36,其内端部36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下端部靠下方的外表面连接,该导向面36朝向外端部36B而向下方倾斜。由此,即使在排气口22生成黑汁,从排气口22向导向面36的内端部36A滴落的黑汁也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由导向面36引导而向外端部36B流通,并经由外端部36B从罩部件30落下。在排气口22生成的黑汁不沿着侧板13的外表面滴落,而是由导向面36以远离侧板13的方式引导后落下,由此能够抑制在侧板13的外表面上黑汁附着的范围的扩大。因此,能够抑制车斗10的外观的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罩部件30的相向面38,其与排气口22相向,其前端部38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前端部靠前方的外表面连接,其后端部38B与侧板13的外表面分离。由此,能够抑制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向前方(+Y方向)及侧方(-X方向)喷射。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经由开口50向后方(-Y方向)喷射。由此,能够抑制排气口22周围的侧板13与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接触的面积的扩大,进而能够抑制因废气而引起的侧板13的表面被加热而变色的污染。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面36的外端部36B与相向面38的下端部38D连接。由此,罩部件30通过由导向面36的外端部36B的后端部和相向面38的下端部38D的后端部规定的角,能够向外部排出黑汁。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上表面34,其内端部34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上端部靠上方的外表面连接,该上表面34朝向外端部34B而向下方倾斜。由此,能够抑制雨水进入排气口22。由于能够抑制雨水进入排气口22,因此能够抑制黑汁的生成。另外,落在上表面34的雨水因重力的作用向上表面34的外端部34B流通,并被排至下方,而不停留在上表面34上。另外,由于上表面34向下方倾斜,砂土或灰尘不容易停留在上表面34上以能够维持罩部件30的外观。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整流部件40的整流面41,其前端部41A与侧板13的比排气口22的后端部靠后方的外表面连接,该整流面41以朝向后端部41B而远离侧板13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由此,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以远离侧板13的方式流通,因此能够抑制在排气口22的后方的侧板13与从排气口22排出的废气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因废气而引起的侧板13的表面被加热而变色的污染。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面36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曲面。只要能够使因重力作用滴落在内端部36A的黑汁向外端部36B移动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罩部件30的上板31及相向板33中的至少一方。或者,也可以省略罩部件30的上表面31和相向面33这两方。即,罩部件30可以只具备具有导向面36的下板32,不具备上板31和相向板3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面41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曲面。只要是能够抑制向排气口22的后方排出的废气与侧板13的外表面的接触即可。
此外,从上方、下方、右方、及左方中的任意方向观察罩部件30时,整流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不由罩部件30遮住而露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整流部件4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口22设置在侧板13的外表面的上端部的后部。排气口22也可以设置在侧板13的外表面的下端部的后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部件30是将上板31、下板32与相向板33组合而成的部件。罩部件30也可以是具有与排气口22连接的入口和排出废气的出口的管状部件。通过将管状部件以朝向出口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与侧板13的外表面连接,能够使在排气口22生成的黑汁不在侧板13的外表面滴落,而沿着管状部件的内表面流通并从管状部件的出口排出。此时,管状部件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作为导向面发挥功能,能够抑制在侧板13的外表面上黑汁附着范围的扩大。因此,能够抑制车斗10的外观的恶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卸车1是刚性车架式。自卸车1可以是铰接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卸车1是后卸式。自卸车1可以是通过将车斗10向左侧或右侧倾斜而从车斗10卸下货物的侧卸式。
符号说明
1…自卸车、2…车身、3…行走装置、4…车轮、4F…前轮、4R…后轮、5…轮胎、5F…前轮胎、5R…后轮胎、6…发动机、7…提升缸、8…支架、9…旋转销、10…车斗、11…前板、12…底板、13…侧板、13R…右侧板、13L…左侧板、14…保护板、21…导入口、22…排气口、23…流路、23A…第1流路、23B…第2流路、23C…第3流路、23D…第4流路、23E…第5流路、23F…第6流路、23G…第7流路、30…罩部件、31…上板、32…下板、33…相向板、34…上表面、34A…内端部(第2内端部)、34B…外端部(第2外端部)、34C…后端部、35…下表面、35A…内端部、35B…外端部、35C…后端部、36…导向面、36A…内端部(第1内端部)、36B…外端部(第1外端部)、36C…后端部、37…下表面、38…相向面、38A…前端部(第1前端部)、38B…后端部(第1后端部)、38C…上端部、38D…下端部、40…整流部件、40A…内端部、40B…外端部、41…整流面、41A…前端部(第2前端部)、41B…后端部(第2后端部)、41C…上端部、41D…下端部、42…后表面、50…开口、FX…旋转轴、RX…旋转轴。
Claims (6)
1.一种车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板;
流路,其设置在所述侧板,供发动机的废气流通;
排气口,其是所述废气的排气口,设置在所述侧板的外表面;以及
导向面,其具有第1内端部及第1外端部,所述第1内端部与所述侧板的比所述排气口靠下方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导向面朝向所述第1外端部向下方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向面,其与所述排气口相向,具有第1前端部及第1后端部,所述第1前端部与所述侧板的比所述排气口靠前方的外表面连接,所述第1后端部与所述侧板的外表面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斗,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面的第1外端部与所述相向面的下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表面,其具有第2内端部及第2外端部,所述第2内端部与所述侧板的比所述排气口靠上方的外表面连接,所述上表面朝向所述第2外端部向下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整流面,其具有第2前端部及第2后端部,所述第2前端部与所述侧板的比所述排气口靠后方的外表面连接,所述整流面以朝向所述第2后端部而远离所述侧板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6.一种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斗;以及
支承所述车斗的车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26053 WO2018216824A1 (ja) | 2018-07-10 | 2018-07-10 | ダンプボディ及びダンプトラッ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95837A true CN109195837A (zh) | 2019-01-11 |
Family
ID=64396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2148.5A Pending CN109195837A (zh) | 2018-07-10 | 2018-07-10 | 车斗及自卸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99082B2 (zh) |
JP (1) | JP6596590B2 (zh) |
CN (1) | CN109195837A (zh) |
CA (1) | CA3024629A1 (zh) |
WO (1) | WO20182168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50677B2 (ja) | 2021-02-25 | 2024-09-13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ダンプトラック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327U (zh) * | 1979-06-15 | 1981-01-06 | ||
JP2010175221A (ja) * | 2009-02-02 | 2010-08-12 | Toyota Motor Corp | 排気フード |
CN102381156A (zh) * | 2011-08-26 | 2012-03-21 | 袁晓翔 | 一种尾气加热自卸车车箱的引风机装置 |
CN103189236A (zh) * | 2011-10-17 | 2013-07-03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倾卸车体 |
JP2013170508A (ja) * | 2012-02-21 | 2013-09-0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冷却装置 |
CN104029738A (zh) * | 2013-03-07 | 2014-09-10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和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31433A (en) * | 1964-12-23 | 1967-07-18 | Zalk Josephs Company | Truck dump box with heating means |
JPH0723339Y2 (ja) * | 1987-11-12 | 1995-05-31 |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 ボンネット側板の取付け装置 |
US6113193A (en) * | 1999-02-02 | 2000-09-05 | Caterpillar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reducing engine exhaust noise |
US7320504B2 (en) * | 2005-08-18 | 2008-01-22 | Mobile Heat Exchange, Llc | Vehicle heater using engine exhaust |
US20090152934A1 (en) * | 2007-12-13 | 2009-06-18 | Devries Roelof | Heated truck body |
JP2015112907A (ja) | 2013-12-09 | 2015-06-22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ダンプトラックおよびその荷台 |
JP6172757B2 (ja) * | 2014-05-14 | 2017-08-02 |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ンパ付き荷受台昇降装置が架装されたダンプカー |
-
2018
- 2018-07-10 CA CA3024629A patent/CA302462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07-10 JP JP2018538241A patent/JP65965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7-10 WO PCT/JP2018/026053 patent/WO20182168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7-10 CN CN201880002148.5A patent/CN109195837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7-10 US US16/301,848 patent/US1129908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327U (zh) * | 1979-06-15 | 1981-01-06 | ||
JP2010175221A (ja) * | 2009-02-02 | 2010-08-12 | Toyota Motor Corp | 排気フード |
CN102381156A (zh) * | 2011-08-26 | 2012-03-21 | 袁晓翔 | 一种尾气加热自卸车车箱的引风机装置 |
CN103189236A (zh) * | 2011-10-17 | 2013-07-03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倾卸车体 |
JP2013170508A (ja) * | 2012-02-21 | 2013-09-0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冷却装置 |
CN104029738A (zh) * | 2013-03-07 | 2014-09-10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和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3024629A1 (en) | 2020-01-10 |
WO2018216824A1 (ja) | 2018-11-29 |
JPWO2018216824A1 (ja) | 2019-06-27 |
US11299082B2 (en) | 2022-04-12 |
US20210221274A1 (en) | 2021-07-22 |
JP6596590B2 (ja) | 2019-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68343B2 (en) | Dump truck | |
US11634024B2 (en) | Working machine | |
US9783041B2 (en) | Dump truck radiator | |
US6523905B2 (en) | Crawler carrier having an engine, a hydraulic pump and a heat exchanger positioned in a lateral direction | |
CN105143630B (zh) | 拖拉机 | |
US20160069043A1 (en) | Wheel loader | |
CN106029421B (zh) | 自卸卡车 | |
US20140326527A1 (en) | Work vehicle | |
CN105263787A (zh) | 多用途车辆 | |
US10343510B2 (en) | Dump truck | |
US20150000258A1 (en) | Work vehicle | |
CN109195837A (zh) | 车斗及自卸车 | |
US20170066480A1 (en) | Dump Truck | |
CN106553522A (zh) | 跨乘式车辆 | |
US10406903B2 (en) | Vehicle | |
CN104302884A (zh) | 排气处理单元 | |
CN105683520A (zh) | 作业车辆的发动机装置 | |
CN104411526B (zh) | 用于建筑机器的燃料箱 | |
US9074344B1 (en) | Work vehicle | |
CN108025638B (zh) | 储箱以及储箱的制造方法 | |
CN105765191A (zh) | 作业车辆的发动机装置 | |
JP6733117B2 (ja) | 作業車両 | |
CN105682968A (zh) | 自卸车辆 | |
CN109311415A (zh) | 车斗及自卸车 | |
SE1551430A1 (sv) | Dragford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