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88776A -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88776A
CN109188776A CN201811289146.7A CN201811289146A CN109188776A CN 109188776 A CN109188776 A CN 109188776A CN 201811289146 A CN201811289146 A CN 201811289146A CN 109188776 A CN109188776 A CN 109188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locking
blocking structure
light
substrat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91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宇
李静
李凯
邱英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8914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887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88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887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该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多个光源以及多个阻光结构。其中,多个光源设置在基板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所述阻光结构,且,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可见,本方案通过在多个光源之间设置阻光结构,通过阻光结构对光源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减少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光线交叠,从根源上避免了光晕现象。并且,本发明还在阻光结构远离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该发光材料层能够在光源发光时被动发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在发光过程中在阻光结构所对应区域出现格子纹现象的可能,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模组已被大量地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但是,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设置背光模组来提供其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效果。
通常,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组的视觉效果,背光模组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等组成,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中LED的分区可以与液晶玻璃的分区一一对应,因此,局部调光效果较好,使得显示面板的画面动态对比度也较高。
然而,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被点亮的LED之间会出现光线干扰,进而在显示面板上产生光晕现象,使得画面显示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以解决显示面板出现光晕导致显示画面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基板;
多个光源,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
多个阻光结构,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所述阻光结构;
发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荧光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上转换发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发光材料层蒸镀或贴合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阻光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阻光结构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阻光结构;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多个所述第一阻光结构和多个所述第二阻光结构交叉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光源。
可选的,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和/或,
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二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多个子发光膜,所述子发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光结构与所述第二阻光结构的交叉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可选的,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所述子发光膜的厚度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阻光结构与所述第二阻光结构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发光材料层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阻光结构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的,所述发光材料层的发光效率大于50%。
可选的,所述阻光结构的第一垂直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一垂直截面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并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中所述梯形的上底所在的一侧。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任意一项上述的背光模组。
可选的,还包括:
凸起块,所述凸起块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所述发光材料层和所述凸起块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
可选的,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所述发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凸起块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多个光源以及多个阻光结构。其中,多个光源设置在基板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所述阻光结构,且,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可见,本方案在多个光源之间设置阻光结构,通过阻光结构对光源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减少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光线交叠,从根源上避免了光晕现象。并且,本发明还在阻光结构远离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该发光材料层能够在光源发光时被动发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在发光过程中在阻光结构所对应区域出现格子纹现象的可能,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光模组的截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一种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一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光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阻光结构的截面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又一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又一截面图;
图1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不同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液晶显示装置为一种透光型显示器件,显示时需要背光提供显示所需要的亮度,对于大部分液晶显示模组,其背光通常包括多个光源,参见图1和图2,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一种截面图,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由于光源101的光线是发散的,在各光源101中心区域亮度较高,周边区域亮度较暗,当需要同时点亮相邻的两个光源101时,可能会在相邻光源101之间出现暗影现象,如图中暗影102。虽然可通过减小相邻光源101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当相邻两个光源101中仅需点亮其中一个光源101时,被点亮的光源101的光线又会发散到与其相邻的光源101对应的区域,使得无需被点亮的发光二极管所对应的区域不能呈现黑态,因此,使显示装置在信息显示的过程中,有效信息显示区域周围可能会出现光晕现象(会有部分光线发散到需要呈现黑态的区域),画面显示效果不佳。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在多个光源之间设置阻光结构,通过阻光结构对光源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减少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光线交叠,从根源上避免了光晕现象。并且,本发明还在阻光结构远离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该发光材料层能够在光源发光时被动发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在发光过程中在阻光结构所对应区域出现格子纹现象的可能,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具体的,请参见图3-图8,其中,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截面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一种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又一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光线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阻光结构的截面图。
参见图3以及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基板30,多个光源31以及多个阻光结构32。
其中,多个光源31设置在所述基板30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光源31之间设置有所述阻光结构32。并且在所述阻光结构32远离所述基板30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3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阻光结构32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例如,可以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基板30上设置多个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的光源31,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相应的,阻光结构32可以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一阻光结构以及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阻光结构,该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在基板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光源3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光结构与第二阻光结构可以一体成型,还可以为相互独立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阻光结构。其中,一体成型可以通过模具注塑等方式形成,制作工艺较成熟。
具体地,请参见图5,在背光模组的基板30上设置有多个光源31,在基板30上还设置有多条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形成网格状结构,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位于至少部分相邻的光源31之间,即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形成网格状结构的镂空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光源31,因此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将光源31进行了分区,从而实现了背光模组的区域控制。
阻光结构能够对各区域的光线进行阻挡,避免了区域内的光线扩散到相邻的区域,降低了有效信息显示区域周围出现光晕现象的可能,进而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具体的,一个区域中的光线不会对周边区域造成影响,例如,当要求一个区域中的光源31光线较强,而同时要求与该区域相邻的其他区域的光线呈现黑态时,由于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的作用,该区域中较强的光线将不会进入周边区域中,周边区域仍能维持黑态,即避免了光晕现象,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除此,阻光结构32还可以如图6所示,包括多条沿周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阻光结构以及沿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二阻光结构,同样,该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光源31之间。
可见,本实施例能够通过阻光结构32对光源31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减少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光线交叠,从根源上避免了光晕现象。
然而,无论本实施例中阻光结构32呈哪种结构,请参阅图7以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阻光结构32远离所述基板30的一侧均设置有发光材料层33。该发光材料层能够在光源发光时被动发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在发光过程中在阻光结构所对应区域出现格子纹现象的可能,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发光材料层33可以由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具体的,光致发光是指物体依赖外界光源进行照射,从而获得能量,产生激发导致发光的现象。光致发光主要经过吸收、能量传递及光发射三个阶段,其中,光的吸收及发射都发生于能级之间的跃迁,都经过激发态。而能量传递则是由于激发态的运动而产生。
通常,紫外辐射、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均可引起光致发光,例如磷光与荧光。
除此,本实施例中,混光距离D3可以为大于0.1~1.0mm的任意距离。
结合上述实施例,请继续参见图4以及图9,多条第一阻光结构和多条第二阻光结构交错限定多个发光单元34,每个发光单元中设置至少一个光源31。
具体地,图4所示实施例中,由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交错限定的发光单元34中,每个发光单元34内所包含的光源31的数量为4,在背光模组发光过程中,每个发光单元34作为一个发光单位,接受统一控制,例如,与显示装置的有效信息显示区所对应的发光单元34可统一被点亮,而其他区域统一呈现黑态,而且由于相邻发光单元34之间由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间隔,光源31发出的光线经由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上的反射作用后,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或者向各发光单元34的中心轴汇聚后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因此一个发光单元34的光线并不会出射到其他发光单元34对应的区域中,需要呈现黑态的发光单元34不会受到其他被点亮的发光单元34光线的影响,将会呈现黑态,从而有效降低了在显示装置显示过程中有效显示区域出现光晕现象的可能。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俯视图,该实施例中,由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交错限定的多个发光单元34中,每个发光单元34内包括一个光源31,此种分区方式使得每个光源31单独受控,而且每个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都不会对其他光源31所在区域造成影响,从而避免了显示装置显示过程中有效显示区域出现光晕现象,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交叉限定的发光单元34中所包括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可根据需求灵活设置,本发明不再一一列举,每个发光单元34中所包括的光源31的数量越少,发光控制精细度越高。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材料层33可以包括荧光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上转换发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发光材料层蒸镀或贴合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发光材料层33可通过调整材料中的粒子种类/粒径/浓度/粒子修饰等方法,进而调整材料的发光效率以及发光颜色。
以量子点材料为例,量子点的发射光谱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大小来控制。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和它的化学组成可以使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
以CdTe量子为例,当它的粒径从2.5nm调整至4.0nm时,它们的发射波长可以从510nm(材料显绿色)红移到660nm(材料显红色)。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阻光结构可采用PC(聚碳酸酯)制成,也可采用钢或铝等金属材质制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单独制作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在完成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的制作后再将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放置在背光模组中至少部分相邻的光源31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还提供了多种发光材料层的设置位置。例如: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和/或,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二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又或者,如图10所示,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多个子发光膜,所述子发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光结构与所述第二阻光结构的交叉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其中,交叉处为第一阻光结构与第二阻光结构的交叉连接处。将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交叉处可以减少发光材料的使用量,降低整个背光模组的成本。
除此,请继续参阅图7以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所述子发光膜的厚度D1相同,进而使得各自发光膜发射的光的亮度基本相同,进而提高了画面的均一性,不会出现由于子发光膜的厚度不同,导致的对阻光结构对应的显示区域的补光不均的现象。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材料层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阻光结构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使得发光材料层只对阻光结构对应的显示区域进行补光,并不会对显示区域内除可能出现格子纹现象的第一区域外的第二区域造成影响。假设发光材料层还涂布在基板上除阻光结构外的区域上,如任一光源旁,可能会导致该显示区域中既有光源发光又有发光材料层发光,使得该区域的发光亮度高于其他只有光源发光的区域亮度。
可选地,请参见图8,发光材料层33远离基板30的表面与第一阻光结构或第二阻光结构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2,其中,5mm≤D2≤10mm。
具体地,将第一阻光结构31或第二阻光结构32的底面和位于第一阻光结构31或第二阻光结构32顶部的发光材料层33之间的距离设计为5mm≤D2≤10mm,此种高度设计使得光源31发出的很大一部分光线能够射到第一阻光结构31和第二阻光结构32侧壁中,经由发光材料层33传导的光线大部分能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因而有利于提升光源31所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发光材料层33的发光效率为R,R≥50%。正如上文所述,本实施例中发光材料层选用光致发光材料,其光致发光是通过从外界光源中获得能量,进而产生激发导致发光的过程。发光效率是指该发光材料发出的光能与吸收的光能的比值。发光材料层33的发光效率越高,其发出的光越亮,进而避免格子纹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阻光结构的第一垂直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一垂直截面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并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中所述梯形的上底所在的一侧。当然,阻光结构的第一垂直截面还可以呈其他形状,如矩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阻光结构的截面可以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时,其斜边能够对光源发射的光线进行指向出光面的反射作用,以使反射后的光线从出光面发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如图11所示,该背光模组还包括沿垂直于基板30的方向设置的扩散片41、下增光片42和上增光片43,其中,扩散片41靠近光源31设置。
具体地,请参见图11,本发明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扩散片41、下增光片42和上增光片43,光源31发射的光经第一阻光结构和第二阻光结构的作用后,首先进入扩散片41中,扩散片41的基本组成是扩散层+基材+保护层,其中基材是透过率高的材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等,扩散层和保护层通常采用亚克力树脂。本发明通过设置扩散片41,能够让光线透过扩散涂层产生漫反射,使光线均匀分布,保证背光源模组面内亮度均一化。此外,本发明还在扩散片41远离光源31的一侧设置下增光片42和上增光片43,通过下增光片42和上增光片43的共同作用,能够从整体上提升背光模组100的亮度,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显示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图12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背光模组100,其中背光模组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因此,本电子设备能够通过阻光结构对光源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减少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光线交叠,从根源上避免了光晕现象。并且,本发明还在阻光结构远离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该发光材料层能够在光源发光时被动发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在发光过程中在阻光结构所对应区域出现格子纹现象的可能,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10,本电子设备还包括:凸起块91,所述凸起块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材料层和所述凸起块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该凸起块起到支撑显示面板的作用,也进一步能够为位于阻光结构顶部的发光材料层提供混光空间,以使与阻光结构对应的显示区域避免出现格子纹现象。
其中,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所述发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凸起块的厚度。以使上述混光空间在第三方向的距离大于零。
综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该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多个光源以及多个阻光结构。其中,多个光源设置在基板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所述阻光结构,且,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可见,本方案通过在多个光源之间设置阻光结构,通过阻光结构对光源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减少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光线交叠,从根源上避免了光晕现象。并且,本发明还在阻光结构远离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材料层,该发光材料层能够在光源发光时被动发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在发光过程中在阻光结构所对应区域出现格子纹现象的可能,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多个光源,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
多个阻光结构,至少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所述阻光结构;
发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荧光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上转换发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层蒸镀或贴合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光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阻光结构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阻光结构;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多个所述第一阻光结构和多个所述第二阻光结构交叉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光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和/或,
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二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多个子发光膜,所述子发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光结构与所述第二阻光结构的交叉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所述子发光膜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光结构与所述第二阻光结构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层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阻光结构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层的发光效率大于50%。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光结构的第一垂直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一垂直截面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并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中所述梯形的上底所在的一侧。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凸起块,所述凸起块设置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所述发光材料层和所述凸起块在所述阻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三方向,所述发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凸起块的厚度。
CN201811289146.7A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91887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9146.7A CN109188776A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9146.7A CN109188776A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88776A true CN109188776A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41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9146.7A Pending CN109188776A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8877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8355A (zh) * 2020-12-17 2021-03-2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
WO2023284641A1 (zh) * 2021-07-14 2023-01-19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WO2023141810A1 (zh) * 2022-01-26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7418A (zh) * 2005-06-07 2006-12-1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201119048Y (zh) * 2007-06-20 2008-09-1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AlGaInP-LED微显示器件
CN103712128A (zh) * 2013-12-23 201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203720497U (zh) * 2014-01-21 2014-07-16 同方光电(沈阳)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液晶模组
CN108572481A (zh) * 2018-03-08 2018-09-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7418A (zh) * 2005-06-07 2006-12-1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201119048Y (zh) * 2007-06-20 2008-09-1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AlGaInP-LED微显示器件
CN103712128A (zh) * 2013-12-23 201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203720497U (zh) * 2014-01-21 2014-07-16 同方光电(沈阳)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液晶模组
CN108572481A (zh) * 2018-03-08 2018-09-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瑞倩: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 31 December 2017, 复旦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8355A (zh) * 2020-12-17 2021-03-2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
WO2023284641A1 (zh) * 2021-07-14 2023-01-19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WO2023141810A1 (zh) * 2022-01-26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78027B2 (ja) 部分駆動型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8572481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5399252B2 (ja) 照明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479525B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7656398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EP2082160B1 (en) Thi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uminary device
CN110609417B (zh) 灯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9188776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03615170U (zh)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2014015328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36053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10684270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CN100454590C (zh) 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模组及背光系统
CN108563068A (zh)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9307955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227305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610929A (zh) 背光模组
KR101156748B1 (ko) 직접 점광식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WO2012012959A1 (zh) 一种背光模组
US1132057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80062573A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279460B (zh) 一种量子点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30025744A (ko) 도광판 제작용 시트
KR20080107163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9182611U (zh) 光扩散组件、背光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