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63395A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63395A
CN109163395A CN201811014949.1A CN201811014949A CN109163395A CN 109163395 A CN109163395 A CN 109163395A CN 201811014949 A CN201811014949 A CN 201811014949A CN 109163395 A CN109163395 A CN 109163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blast pipe
exhausting duct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49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柏良
邓李娇
叶强蔚
李欣
陈远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10149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633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63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633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循环组件,包括循环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全热交换芯体;回风流路组件,用于将部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所述部分室内空气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内的其余室内空气混合,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排入室外;以及新风流路组件,用于将部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所述部分室外空气与所述新风流路组件内的其余室外空气混合,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送入室内。这样可以在对新风即输送的室外空气加热的同时提高排风即排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实现低温制热时第一换热器的无霜运行,室内温度波动小、舒适性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空调通常使用全热交换芯体,让新风与排风在芯体内进行全热交换,回收排风冷量(夏季)和热量(冬季),降低新风负荷,提高系统能效。目前部分全热交换芯体采用石墨烯改性膜做成,以解决全热交换芯体在低温下的冰堵问题,使得全热交换型新风空调使用工况可低至-25℃。但是,经过全热交换芯体后的排风出口温度与室外新风温度接近,在室外新风温度低于0℃条件下,低温排风经过蒸发器后,蒸发器比较容易结霜,新风空调则需要经常化霜,性能下降,舒适性变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蒸发器结霜和化霜导致的性能下降问题,提供一种避免蒸发器结霜的空调系统,同时还提供一种应用于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制冷循环组件,包括循环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二换热器;
用于换热的全热交换芯体;
回风流路组件,用于将进入所述回风流路组件内的部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所述部分室内空气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内的其余室内空气混合,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排入室外;以及
新风流路组件,用于将进入所述新风流路组件内的部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所述部分室外空气与所述新风流路组件内的其余室外空气混合,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送入室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流路组件包括:
与室内连通的第一排风管;
第二排风管,部分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所述第二排风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风管;
与所述第二排风管并联的第三排风管,所述第三排风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风管;以及
与室外连通的第四排风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排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排风管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流路组件包括:
与室外连通的第一进风管;
第二进风管,部分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所述第二进风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管;
与所述第二进风管并联的第三进风管,所述第三进风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管;以及
与所述室内连通的第四进风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进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排风管及所述第四排风管为一体结构;
和/或,所述第一进风管、所述第二进风管及所述第四进风管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存储所述压缩机热量的蓄热箱;
所述新风流路组件还包括第五进风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管的第一阀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五进风管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五进风管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管,且所述第五进风管穿设所述蓄热箱,并与所述第一阀门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流路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管的第三阀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进风管的第四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及所述第四阀门的开度可调节;
和/或,所述回风流路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管的第五阀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排风管的第六阀门;
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第六阀门的开度可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流路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排风管的空气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四排风管的排风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向所述控制器反馈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信号调节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六阀门的开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流路组件还包括第五排风管及设置于所述第五排风管上的第七阀门,所述第五排风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第四进风管,所述第七阀门的开度可调节;
和/或,所述新风流路组件还包括第六进风管及设置于所述第六进风管上的第八阀门,所述第六进风管连接所述第一进风管与所述第四排风管,所述第八阀门的开度可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流路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管的空气质量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排风管的排风空气质量,以选择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流路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进风管的新风风机,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
和/或,所述回风流路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四排风管的排风风机,用于向室外排出排风。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控制空调系统运行制冷工况、常温制热工况或低温制热工况;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选择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选择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空气CO2的浓度;
若CO2的浓度低于第一预设值C1,空调系统运行内循环模式;
若CO2的浓度等于或高于第二预设值C2,空调系统运行外循环模式;
若CO2的浓度在所述第一预设值C1与所述第二预设值C2之间,空调系统运行混风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内循环模式,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七阀门及所述第八阀门打开,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五阀门及所述第六阀门关闭,所述第一进风管、所述第六进风管及所述第四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五排风管及所述第四进风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外循环模式,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及所述第五阀门打开,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七阀门及所述第八阀门关闭,所述第一进风管、所述第二进风管及所述第四进风管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排风管及所述第四排风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混风模式,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七阀门及所述第八阀门打开,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及所述第六阀门关闭;
所述第一进风管分别与所述第二进风管及所述第六进风管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排风管及所述第五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二排风管与及所述第六进风管与所述第四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二进风管及所述第五进风管与所述第四进风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阀门的开度与所述第三阀门的开度相同,所述第七阀门的开度与所述第八阀门的开度相同,且所述第三阀门的开度为U3=a×X+b,其中,a为正值且为常数,b为常数,X为室内CO2的浓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阀门的开度与所述第八阀门的开度之比为k,且0.3≤k≤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运行低温制热工况时,第一阀门、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关闭,第二阀门全开或全关,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的开度可调节,第二排风管与第三排风管并联后,连通第一排风管与第四排风管,第二进风管与第三进风管并联后,连通第一进风管与第四进风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及第六阀门的开度根据下列条件调节:
所述第三阀门的开度与所述第五阀门的开度相同,且所述第三阀门的开度为:U3=d1×T室外+e1×T进风+f1,其中,d1、e1为正值且为常数,f1为常数,T室外为室外干球温度,T进风为第一换热器进风干球温度;
和/或,所述第四阀门的开度与所述第六阀门的开度相同,且所述第四阀门的开度为:U4=-d2×T室外-e2×T进风+f2,其中,d2、e2为正值且为常数,f2为常数,T室外为室外干球温度,T进风为第一换热器进风干球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空气温度检测件检测所述空调系统的排风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排风温度调小和/或调大各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五阀门及所述第六阀门的开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当空调系统的室外环境温度低于7℃时,低温室外空气进入新风流路组件后分成两路,一路部分室外空气与全热交换芯体换热后,与另一路的其余室外空气混合,并与第二换热器换热后送入室内。高温室内空气进入回风流路组件后分成两路,一路部分室内空气与全热交换芯体换热后,与另一路的其余室内空气混合,并与第一换热器后排入室外。这样可以在对新风即输送的室外空气加热的同时提高排风即排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通过调节两部分空气比例,保持排风温度高于结霜进风温度,避免第一换热器结霜,有效解决目前对蒸发器进行化霜操作导致的性能下降的问题。实现低温制热时第一换热器的无霜运行,使空调系统工作时无需停机化霜,进而室内温度波动小、舒适性高,同时还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量和能效,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制冷运行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的示意图。
其中:
100-空调系统;
110-制冷循环组件;
111-压缩机;
112-第一换热器;
113-第二换热器;
114-四通阀;
115-蓄热箱;
116-电子膨胀阀;
130-全热交换芯体;
150-回风流路组件;
151-第一排风管;1511-室内回风口;
152-第二排风管;
153-第三排风管;
154-第四排风管;1541-室外排风口;
155-第五排风管;
156-第五阀门;
157-第六阀门;
158-第七阀门;
159-空气温度检测件;
160-排风风机;
170-新风流路组件;
171-第一进风管;1711-室外进风口;
172-第二进风管;
173-第三进风管;
174-第四进风管;1741-室内进风口;
175-第五进风管;
176-第六进风管;
177-第一阀门;
178-第二阀门;
179-第三阀门;
180-第四阀门;
181-第八阀门;
182-新风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该空调系统100可以运行制冷工况、常温制热工况以及低温制热运行,可以向室内输入新风、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满足用户不同情况的使用需求,同时还能保证使用时的舒适度。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工作时无需停机化霜,进而室内温度波动小、舒适性高,同时还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热量和能效,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包括制冷循环组件110、全热交换芯体130、回风流路组件150以及新风流路组件170。
制冷循环组件110包括循环连接的压缩机111、第一换热器112、第二换热器113。制冷循环组件110还包括四通阀114及电子膨胀阀116。压缩机111通过四通阀114连接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3,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3连接,电子膨胀阀116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一换热器112、四通阀114、压缩机111、第二换热器113及电子膨胀阀116通过连接管路连接,形成循环回路。
可以理解的,四通阀114的四个阀门分别为D、C、S、E。参见图1,空调系统100运行制冷工况时,制冷循环组件110的四通阀114D-C连通且S-E连通。第一换热器112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13用作蒸发器。压缩机111排气口的高压高温气体经四通阀114D-C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2,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12内释放热量,加热流经第一换热器112表面的气流,制冷剂本身则被冷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再进入电子膨胀阀116进行节流降压降温。降压降温后的制冷剂以低压气液两相状态进入第二换热器113,吸收第二换热器113的热量变成低压饱和气态制冷剂,流经第二换热器113表面的气流则被降温降湿。从第二换热器113流出的低压饱和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114E-S后进入压缩机111吸气口,再经压缩机1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气体从排气口排出,完成制冷剂流路循环。
参见图2,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工况如常温制热或低温制热时,制冷循环组件110的四通阀114D-E连通且S-C连通,第一换热器112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13用作冷凝器。压缩机111排气口的高压高温气体经四通阀114D-E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13,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13内释放热量,加热流经第二换热器113表面的气流,制冷剂本身则被冷凝成高压过冷液体,再进入电子膨胀阀116进行节流降压降温。降压降温后的制冷剂以低压气液两相状态进入第一换热器112,吸收第一换热器112的热量变成低压饱和气态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器112表面的气流则被降温。从第一换热器112流出的低压饱和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114C-S后进入压缩机111吸气口,再经压缩机1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气体从排气口排出,完成制冷剂流路循环。
全热交换芯体130用于换热。全热交换芯体130可以实现新风与排风在其内进行全热交换,回收排风的冷量(夏季)和热量(冬季),以降低新风负荷,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能效,达到节能的目的。可选的,全热交换芯体130由石墨烯改性膜制成。石墨烯改性膜可以使全热交换芯体130的潜热交换以水分子形式进行,全热交换芯体130的膜无需湿润即可完成膜两侧气流的显热和潜热交换。这样,全热交换芯体130在-25℃条件下也不会产生结露结霜现象,避免全热交换芯体130在低温下冰堵,保证换热性能。
参见图1和图2,回风流路组件150可排出室内空气。回风流路组件150用于将进入回风流路组件150的部分室内空气输送至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并将换热后的部分室内空气与回风流路组件150的其余室内空气混合,与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入室外。回风流路组件150用于将排风即室内空气从室内输出。可以理解的,回风流路组件150输送的排风可以全部排出室外,可以全部送入室内,也可以部分送入室内部分排出室外。本实施例中,排风部分送入室内部分排出室外。而排风全部送入室内或排出室外在下文详述。
新风流路组件170可输送室外空气。新风流路组件170用于将进入新风流路组件170的部分室外空气输送至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并将换热后的部分室外空气与新风流路组件170的其余室外空气混合,与第二换热器113换热后送入室内。新风流路组件170用于将新风即室外空气从室外输入。可以理解的,新风流路组件170输送的新风可以全部排出室外,可以全部送入室内,也可以部分送入室内部分排出室外。本实施例中,新风部分送入室内部分排出室外。而新风全部送入室内或排出室外在下文详述。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当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新风流路组件170输送新风,回风流路组件150输送排风,部分新风与部分排风在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部分新风与其余新风混合后,再和第二换热器113即冷凝器换热后送入室内。换热后的部分排风与其余排风混合后,再和第一换热器112即蒸发器换热器排出室外。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是指室外空气温度低于7℃时的制热工况,流经第一换热器112即蒸发器表面的气流温度低于7℃,则蒸发器可能会出现结霜现象而需要停机化霜问题。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采用上述方式运行后,部分排风的温度经全热交换芯体130后的温度会降低,其与剩余的排风混合后,可以提高排风温度。排风温度高于结霜进风温度,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实现室外低温时蒸发器无霜运行,空调系统100无需停机化霜,提高系统制热量,进而使得室内温度波动小、舒适性高。同时,部分新风在全热交换芯体130内可以吸收热量,以提高部分新风的温度。部分新风与其余新风混合后可以提高新风的温度,减小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达到节能的目的。
空调系统100还可以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空调系统100制冷运行时,新风与排风在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全热交换后,新风的温度和含湿量均减少,回风的温度和含湿量均增大,有利于减少新风冷负荷和降低新风的含湿量。空调系统100制热运行时,新风与排风在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后,新风的温度和含湿量均增大,回风的温度和含湿量均减少,有利于减少新风制热负荷和提高新风的含湿量。可以理解的,该种方式调节含湿量的原理是:水分子会从水蒸气分压力高的地方往水蒸气分压力低的地方迁移,直至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平衡。
而且,室内送风还可以通过第二换热器113进一步调节含湿量,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湿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时,可以通过空调系统100的控制器对含湿量进行控制。具体的,控制器根据第二换热器113处理后的新风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反馈的信号,调节蒸发温度高低,进而控制新风的含湿量。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运行低温制热时,即室外环境温度低于7℃,低温室外空气进入新风流路组件170后分成两路,一路部分室外空气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与另一路的其余室外空气混合,并与第二换热器113换热后送入室内。高温室内空气进入回风流路组件150后分成两路,一路部分室内空气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与另一路的其余室内空气混合,并与第一换热器112后排出室外。这样可以在对新风即输送的室外空气加热的同时提高排风即排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通过调节两部分气体流量,保持排风温度高于第一换热器112的结霜进风温度,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有效的解决目前对蒸发器进行化霜操作导致的性能下降的问题。实现低温制热时第一换热器112的无霜运行,使空调系统100工作时无需停机化霜,进而室内温度波动小、舒适性高,同时还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热量和能效,达到节能的目的。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回风流路组件150包括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第三排风管153以及第四排风管154。第一排风管151的一端与室内连通。第二排风管152部分设置于全热交换芯体130,第二排风管15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排风管151的另一端。第三排风管153与第二排风管152并联,第三排风管153的一端也连接于第一排风管151的另一端。第四排风管154与室外连通,分别连接第三排风管153的另一端与第二排风管152的另一端,并与第一换热器112进行换热。
第一排风管151与室内连通的一端为室内回风口1511,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的两端伸出于全热交换芯体130,第二排风管152内的排风可以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以回收排风的冷量或热量。可以理解的,第二排风管152可以采用回转、盘旋等方式设置于全热交换芯体130内,以增加第二排风管152与全热交换芯体130的接触面积,保证换热效果。第三排风管153与第二排风管152并联,即第三排风管153内的排风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这样可以保证第三排风管153与第二排风管152混合后的排风温度高于第一换热器112的结霜进风温度,避免第一换热器112在低温工况下结霜。第四排风管154的一端连接第二排风管152与第三排风管153,第四排风管154的另一端为室外排风口1541。第二排风管152中的排风可与第三排风管153中的排风在第四排风管154中混合,并与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到室外。
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从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的排风被分成两路,一路的部分排风进入第三排风管153,另一路的其余排风进入第二排风管152,并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换热后的其余排风与第三排风管153中的部分排风进入第四排风管154,并在第四排风管154中混合。第二排风管152中的排风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热量被存储于全热交换芯体130中,第二排风管152中排风的温度降低,其与第三排风管153中排风在第四排风管154混合,通过控制第二排风管152和第三排风管153中的风量比例,保证混合后的排风温度高于第一换热器112的结霜进风温度。这样,第四排风管154中的排风与第一换热器112进行换热时,可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使空调系统100无需停机化霜。
可选的,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及第四排风管154为一体结构。这样,可以在保证排风输送的同时,减少装配工序,提高效率。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第一排风管151与第二排风管152为一体结构,也可以第二排风管152与第四排风管154为一体结构;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及第四排风管154还可分体设置,这些结构均可实现排风的输送。
在一实施例中,新风流路组件170包括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第三进风管173以及第四进风管174。第一进风管171的一端与室外连通。第二进风管172部分设置于全热交换芯体130,第二进风管17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风管171的另一端。第三进风管173与第二进风管172并联,第三进风管17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风管171的另一端。第四进风管174与室内连通,分别连接第三进风管173的另一端与第二进风管172的另一端,并与第二换热器113进行换热。
第一进风管171与室外连通的一端为室外进风口1711,室外空气可以通过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的两端伸出于全热交换芯体130,第二进风管172内的新风可以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以吸收全热交换芯体130的冷量(夏季)或热量(冬季),降低(夏季)或提高(冬季)新风的温度。可以理解的,第二进风管172可以采用回转、盘旋等方式设置于全热交换芯体130内,以增加第二进风管172与全热交换芯体130的接触面积,保证换热效果。第三进风管173与第二进风管172并联,即第三进风管173内的新风未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全热交换。第四进风管174的一端连接第二进风管172与第三进风管173,第四进风管174的另一端为室内进风口1741。第二进风管172中的新风可与第三进风管173中的新风在第四进风管174中混合,并与第二换热器113换热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2,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从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第一进风管171的新风被分成两路,一路的部分新风进入第三进风管173,另一路的其余新风进入第二进风管172,并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换热后的其余新风与第三进风管173中的部分新风进入第四进风管174,并在第四进风管174中混合。第二进风管172中的新风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吸收存储于全热交换芯体130中的热量,第二进风管172中进风的温度升高,其与第三进风管173中进风在第四进风管174混合后,再与第二换热器113换热后送入室内。混合新风的温度会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这样,可以缩小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降低第二换热器113对第四进风管174的换热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参见图1和图2,可选的,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及第四进风管174为一体结构。这样,可以减少装配工序,提高效率,同时还能避免漏风等问题。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第一进风管171与第二进风管172为一体结构,也可以第二进风管172与第四进风管174为一体结构;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及第四进风管174还可分体设置。
可以理解的,压缩机111运行时,压缩机111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热量影响压缩机111的可靠运行,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存储压缩机111热量的蓄热箱115,通过蓄热箱115回收并存储压缩机111的热量。同时,为了减少空调系统100的能耗,空调系统100在低温制热运行时,蓄热箱115内存储的热量还可对低温的新风进行预热。
示例的,蓄热箱115是包裹着压缩机111的一个腔体。新风在蓄热箱115的腔体内流过时,可以吸收压缩机111壳体的热量,新风温度上升,压缩机111的温度降低,起到回收压缩机111壳体热量的目的。新风回收压缩机111的散热量后,既能降低新风的制热负荷,又能防止压缩机111内部线圈温度过高而停机,达到冷却压缩机111的目的,提高压缩机111运行的可靠性。
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第五进风管175、设置于第一进风管171的第一阀门177以及设置于第五进风管175的第二阀门178,第五进风管175的两端连接于第一进风管171,且第五进风管175穿设蓄热箱115,并与第一阀门177并联。第五进风管175将压蓄热箱115连接在第一进风管171。第一阀门177与第二阀门178可以实现空调系统100的新风是否通过蓄热箱115进行预热操作。第一阀门177开启,第二阀门178关闭,新风通过第一进风管171进入第二进风管172和/或第三进风管173。第一阀门177关闭,第二阀门178开启,新风通过第五进风管175与蓄热箱115换热后,再经第一进风管171进入第二进风管172和/或第三进风管173。
参见图2,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第一阀门177关闭,第二阀门178开启。低温的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第一进风管171,后经第二阀门178后进入第五进风管175并流经蓄热箱115,回收压缩机111散热量。从蓄热箱115出来的新风再回到第一进风管171中,并被分成两路,分别进入第二进风管172与第三进风管173。经过压缩机111蓄热箱115后新风的流动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中新风进入第二进风管172与第三进风管173流动的完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进风管172的第三阀门179以及设置于第三进风管173的第四阀门180。第三阀门179用于控制第二进风管172的通断,第四阀门180用于控制第三进风管173的通断。这样,当第三阀门179打开、第四阀门180关闭时,新风完全进入第二进风管172中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当第三阀门179关闭、第四阀门180开启时,新风完全进入第三进风管173,并不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当第三阀门179与第四阀门180均打开时,新风部分进入第二进风管172,部分进入第三进风管173。当第三阀门179与第四阀门180均关闭时,新风不进入第二进风管172与第三进风管173。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77、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及第四阀门180的开度可调节。可以通过改变阀门的开度,以调节流通面积,进而调节阀门的流量。阀门开度越大,则流通面积越大,流经该阀门的气流流量越大。示例的,第一阀门177、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及第四阀门180为风阀。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阀门177、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及第四阀门180还可为其他类型开度可调的阀门。
在一实施例中,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排风管152的第五阀门156以及设置于第三排风管153的第六阀门157。第五阀门156用于控制第二排风管152的通断,第六阀门157用于控制第三排风管153的通断。这样,当第五阀门156打开、第六阀门157关闭时,排风完全进入第二排风管152中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当第五阀门156关闭、第六阀门157开启时,排风完全进入第三排风管153,并不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热交换。当第五阀门156与第六阀门157均打开时,排风部分进入第二排风管152,部分进入第三排风管153。当第五阀门156与第六阀门157均关闭时,排风不进入第二排风管152与第三排风管153。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阀门156与第六阀门157的开度可调节。可以通过改变阀门的开度,以调节流通面积,进而调节阀门的流量。阀门开度越大,则流通面积越大,流经该阀门的气流流量越大。示例的,第五阀门156与第六阀门157为风阀。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五阀门156与第六阀门157还可为其他类型开度可调的阀门。
在一实施例中,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第四排风管154的空气温度检测件159,用于检测第四排风管154的排风温度。也就是说,空气温度检测件159可以检测经第二排风管152与第三排风管153混合后排风的温度,保证混合后的排风温度在预设范围q内。这样,当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上述预设范围的排风温度可以保证第一换热器112不会结霜,同时还能让新风回收排风热量和含湿量,提高节能效果。示例的,空气温度检测件159为进风感温包。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空气温度检测件159还可为温度传感器等。
当排风温度低于上述预设范围q时,可以调大第六阀门157的开度,调小第五阀门156的开度,来达到使排风温度上升的目的,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当排风温度高于上述预设范围q时,可以调小第六阀门157的开度,调大第五阀门156的开度,来达到使回风温度降低的目的,提高新风回收排风热量和含湿量的回收量,提高节能效果。较佳地,预设范围q的范围为:5℃≤q≤8℃。
可以理解的,空调低温运行时,换热器的进风温度高于5℃时,蒸发器不会结霜。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要求混合后的排风温度在5℃~8℃之间。当然,混合后的排风温度的预设范围q只是一个优选值,还需要根据实际的空调系统100而设定。例如,若实际空调系统100的第四排风管154混合后的排风温度5℃时,第一换热器112会结霜,则排风温度可定为6℃、7℃或者8℃等。
为了保证全热交换芯体130的热回收效率,全热交换芯体130内部的风速不宜过大,风速1.0m/s~1.5m/s之间比较合理,当风速过大时,可以通过增大全热交换芯体130的迎风面积来降低风速至合理区间。空调系统100制热运行时,从全热交换芯体130出来的排风温度一般比室外环境温度高3℃,如果室外环境温度是0℃以下,则低温排风直接吹过第一换热器112,会导致蒸发器结霜。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将排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30,让新风回收排风的热量,起到节能目的,这部分回风温度会降低到比室外环境温度高3℃,例如室外0℃时,则为3℃;室外-10℃时,则为-7℃。另一部分回风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30,这部分回风温度还是室内温度比如20℃。然后让这两部分回风再混合后经过第一换热器112,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
为了到达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的目的,则室外温度越低时,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30那一路的回风量要越小,不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30那一路的回风量要越大,保证这两路回风混合后的温度在5℃~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空气温度检测件159与空调系统100的控制器连接并向控制器反馈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控制器可根据温度信号调节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第六阀门157的开度。空气温度检测件159通过控制器分别与各个阀门的电机连接。空气温度检测件159检测排风温度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阀门的电机,实现各个阀门开度的调节,进而实现气流流量的调节。
参见图2,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第一阀门177、第七阀门158和第八阀门181关闭,第二阀门178全开或全关。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和第六阀门157的开度可调节。第二排风管152与第三排风管153并联后,连通第一排风管151与第四排风管154。以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第二进风管172与第三进风管173并联后,连通第一进风管171与第四进风管172。以将室内排风排出室外。
而且,通过空气温度检测件159实时检测第四排风管154的排风温度即第一换热器112的进风温度,并根据排风温度调节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第六阀门157的开度比例,防止第一换热器112的进风温度过低,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同时,低温制热运行时室内进风口1741送入的均是新风,能够显著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提高空气质量,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而且,全热交换芯体130内,部分新风和部分回风进行全热交换,新风可回收部分排风的热量和含湿量,有利于减少新风制热负荷和提高新风含湿量,起到节能和提高送风舒适性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及第六阀门157的开度根据下列条件调节:
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与第五阀门156的开度相同,第四阀门180的开度与第六阀门157的开度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全热交换芯体130的热量和含湿量回收效果。
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为:U3=d1×T室外+e1×T进风+f1,其中,d1、e1为正值且为常数,f1为常数,T室外为室外干球温度,T进风为第一换热器112的进风干球温度(即空气温度检测件159检测的温度)。
第四阀门180的开度为:U4=-d2×T室外-e2×T进风+f2,其中,d2、e2为正值且为常数,f2为常数,T室外为室外干球温度,T进风为第一换热器112的进风干球温度(即空气温度检测件159检测的温度)。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第五排风管155及设置于第五排风管155上的第七阀门158,第五排风管155连接于第一排风管151与第四进风管174。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第六进风管176及设置于第六进风管176上的第八阀门181,第六进风管176连接第一进风管171与第四排风管154。第七阀门158可实现第五排风管155的通断,第八阀门181可实现第六进风管176的通断。
第五排风管155与第六进风管176可以使空调系统100具有多条流路,进而可以执行多种运行模式。例如,对于新风流路组件170而言,新风可以流经第一进风管171、第六进风管176及第四排风管154,可以流经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和/或第三进风管173及第四进风管174。对于回风流路组件150而言,排风可以流经第一排风管151、第五排风管155及第四进风管174,可以流经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和/或第三排风管153及第四排风管154。
可选的,第七阀门158的开度可调节。第八阀门181的开度可调节。可以通过改变阀门的开度,以调节流通面积,进而调节阀门的流量。阀门开度越大,则流通面积越大,流经该阀门的气流流量越大。示例的,第七阀门158与第八阀门181为风阀。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七阀门158与第八阀门181还可为其他类型开度可调的阀门。
在一实施例中,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排风管151的空气质量检测件,用于检测第一排风管151的排风空气质量,以选择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模式。也就是说,通过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空气的质量,控制空调系统100运行相应的模式,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可选的,空气质量检测件为传感器等可检测空气质量的元件。
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后,如若室内空气质量为优,则空调系统100运行内循环模式;若室内空气质量为良,则空调系统100运行混风模式;若室内空气质量为中和差,则空调系统100运行外循环模式。可以理解的,室内空气质量通过CO2的浓度判断。CO2的浓度<C1,室内空气质量为优;C1<CO2的浓度<C2,室内空气质量为良;CO2的浓度≥C2,室内空气质量为中和差。其中,C1<C2。较佳地,C1=1000ppm,C2=3000ppm。
空调系统100制冷运行时,空调系统100可以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运行内循环模式、混风模式或外循环模式。空调系统100常温制热运行时,空调系统100可以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运行内循环模式、混风模式或外循环模式。对于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空调系统100运行内循环模式或外循环模式都会导致第一换热器112结霜,需部分新风与部分排风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排风与其余排风混合对第一换热器112加热,避免蒸发器结霜,同时还能回收排风热量,这一点上文已经详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具有内循环模式,第一阀门17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及第六阀门157关闭,第一进风管171、第六进风管176及第四排风管154连通,第一排风管151、第五排风管155及第四进风管174连通。内循环模式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为优的情况下,室内无新风引入,减少室内制冷负荷,降低空调系统100负荷,起到节能效果。而且,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均不流经全热交换芯体130,延长了全热交换芯体13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工况下运行内循环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及第六阀门157全关。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具有第一阀门177的第一进风管171,进入具有第八阀门181的第六进风管176,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与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到室外。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后,进入具有第七阀门158的第五排风管155后,进入第四进风管174并被第二换热器113制冷处理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2,当空调系统100在常温制热工况下运行内循环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及第六阀门157全关。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具有第一阀门177的第一进风管171,进入具有第八阀门181的第六进风管176,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与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到室外。排风经室内进风口174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后,进入具有第七阀门158的第五排风管155后,进入第四进风管174并被第二换热器113加热处理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具有外循环模式,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及第五阀门156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第六阀门15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关闭,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及第四进风管174连通,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及第四排风管154连通。当室内空气质量为中或差时,空调系统100运行外循环模式,以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参见图1,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工况下运行外循环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及第五阀门156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第六阀门15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全关。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后,进入具有第五阀门156的第二排风管152,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排风的冷量存储于全热交换芯体130中,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经第一换热器112处理后排到室外。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具有第一阀门177的第一进风管171,再进入具有第三阀门179的第二进风管172,并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换热后,可吸收全热交换芯体130中排风的冷量,并且新风在全热交换芯体130中将部分含湿量交换给排风带走,自身温度和含湿量均降低,新风再进入第四进风管174,经第二换热器113制冷处理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2,当空调系统100在常温制热工况下运行外循环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及第五阀门156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第六阀门15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全关。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后,进入具有第五阀门156的第二排风管152,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排风的热量和含湿量存储于全热交换芯体130中,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经第一换热器112处理后排到室外。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具有第一阀门177的第一进风管171,再进入具有第三阀门179的第二进风管172,并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换热后,可吸收全热交换芯体130中排风的热量和含湿量,新风自身温度和含湿量均增大,新风再进入第四进风管174,经第二换热器113加热处理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具有混风模式,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第五阀门156、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及第六阀门157关闭。第一进风管171分别与第二进风管172及第六进风管176连通,第一排风管151分别与第二排风管152及第五排风管155连通,第二排风管152与及第六进风管176与第四排风管154连通,第二进风管172及第五进风管175与第四进风管174连通。混风模式的目的是引入一部分新风,用于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相比外循环模式的全部引入新风,可以减少室内制冷制热负荷,起到节能目的。
参见图1,当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工况下运行混风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第五阀门156、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及第六阀门157关闭。并且,第一阀门177全开,第三阀门179、第五阀门156、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根据需要调节阀门开度。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后,并被分成两路。一路部分排风进入具有第七阀门158的第五排风管155后,进入第四进风管174并被第二换热器113制冷处理后送入室内。另一路的其余排风进入具有第五阀门156的第二排风管152,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排风的冷量存储于全热交换芯体130中,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经第一换热器112处理后排到室外。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具有第一阀门177的第一进风管171,并被分成两路。一路部分新风进入具有第八阀门181的第六进风管176,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与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到室外。另一路的其余新风进入具有第三阀门179的第二进风管172,并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换热后,可吸收全热交换芯体130的冷量,并且新风在全热交换芯体130中将部分含湿量交换给排风带走,自身温度和含湿量均降低,新风再进入第四进风管174,经第二换热器113制冷处理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2,当空调系统100在常温制热工况下运行混风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第五阀门156、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及第六阀门157关闭。并且,第一阀门177全开,第三阀门179、第五阀门156、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根据需要调节阀门开度。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1511进入第一排风管151后,并被分成两路。一路部分排风进入具有第七阀门158的第五排风管155后,进入第四进风管174并被第二换热器113加热处理后送入室内。另一路的其余排风进入具有第五阀门156的第二排风管152,与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后,排风的热量存储于全热交换芯体130中,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经第一换热器112处理后排到室外。新风经室外进风口1711进入具有第一阀门177的第一进风管171,并被分成两路。一路部分新风进入具有第八阀门181的第六进风管176,再进入第四排风管154与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到室外。另一路的其余新风进入具有第三阀门179的第二进风管172,并与全热交换芯体130进行换热后,可吸收全热交换芯体130中排风的热量和含湿量,新风自身温度和含湿量均增大,新风再进入第四进风管174,经第二换热器113加热处理后送入室内。
参见图1和图2,可选的,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新风风机182,设置于第四进风管174的室内进风口1741处,用于实现新风向室内输送。当然,新风风机18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进风管171的室外进风口1711,还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进风管171的室外进风口1711和第四进风管174的室内进风口1741。
可选的,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排风风机160,设置于第四排风管154的室外排风口1541处,用于实现排风向室外排出。当然,排风风机16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排风管151的室内回风口1511,还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排风管151的室内回风口1511和第四排风管154的室外排风口1541。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阀门156的开度与第三阀门179的开度相同。第七阀门158的开度与第八阀门181的开度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全热交换芯体130的温度和含湿量回收效果。进一步地,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与第八阀门181的开度之比为k,且0.3≤k≤0.7。
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为U4=a×X+b,其中,a为正值且为常数,b为常数,X为CO2的浓度。可以理解的,当空调系统100制冷运行与常温制热运行时,空调系统100各阀门的开度由控制器根据空气质量检测件反馈的CO2浓度控制。即通过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空气中CO2的浓度控制阀门的开度。当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空调系统100各阀门的开度由控制器根据空气温度检测件159反馈的温度控制。即通过空气温度检测件159检测排风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排风温度按照控制逻辑控制阀门的开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控制空调系统100运行制冷工况、常温制热工况或低温制热工况;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选择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模式。
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季节时运行制冷工况,在制热季节时运行常温制热工况或低温制热工况。并根据室内空气的质量选择空调系统100运行内循环模式、混风模式还是外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空调系统100的负荷。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选择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模式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CO2的浓度;
若CO2的浓度低于第一预设值C1,空调系统100运行内循环模式;
若CO2的浓度等于或高于第二预设值C2,空调系统100运行外循环模式;
若CO2的浓度在第一预设值C1与第二预设值C2之间,空调系统100运行混风模式。
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后,如若室内空气质量为优,则空调系统100运行内循环模式;若室内空气质量为良,则空调系统100运行混风模式;若室内空气质量为中和差,则空调系统100运行外循环模式。可以理解的,室内空气质量通过CO2的浓度判断。CO2的浓度<C1,室内空气质量为优;C1<CO2的浓度<C2,室内空气质量为良;CO2的浓度≥C2,室内空气质量为中和差。其中,C1<C2。较佳地,C1=1000ppm,C2=3000ppm。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空气温度检测件159检测空调系统100的排风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
空调器根据排风温度按照控制逻辑调小和/或调大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及第六阀门157的开度。
空气温度检测件159可以检测经第二排风管152与第三排风管153混合后排风的温度,保证排风温度在预设范围q内。这样,当空调系统100低温制热运行时,上述预设范围的排风温度可以保证第一换热器112不会结霜,同时还能让新风回收排风热量和含湿量,提高节能效果。
当排风温度低于上述预设范围q时,可以调大第六阀门157的开度,调小第五阀门156的开度,来达到使混合后的排风温度上升的目的,避免第一换热器112结霜。当排风温度高于上述预设范围q时,可以调小第六阀门157的开度,调大第五阀门156的开度,来达到使混合后排风温度降低的目的,提高新风回收排风热量和含湿量的回收量,提高节能效果。较佳地,预设范围q的范围为:5℃≤q≤8℃。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的记载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1)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循环组件(110),包括循环连接的压缩机(111)、四通阀(114)、第一换热器(112)、电子膨胀阀(116)以及第二换热器(113);
用于换热的全热交换芯体(130);
回风流路组件(150),用于将进入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内的部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所述部分室内空气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内的其余室内空气混合,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换热后排入室外;以及
新风流路组件(170),用于将进入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内的部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130)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所述部分室外空气与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内的其余室外空气混合,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13)换热后送入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包括:
与室内连通的第一排风管(151);
第二排风管(152),部分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130),所述第二排风管(15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风管(151);
与所述第二排风管(152)并联的第三排风管(153),所述第三排风管(15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风管(151);以及
与室外连通的第四排风管(154),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排风管(1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排风管(152)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包括:
与室外连通的第一进风管(171);
第二进风管(172),部分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130),所述第二进风管(17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管(171);
与所述第二进风管(172)并联的第三进风管(173),所述第三进风管(17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管(171);以及
与所述室内连通的第四进风管(174),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进风管(17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管(172)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13)进行换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管(151)、所述第二排风管(152)及所述第四排风管(154)为一体结构;
和/或,所述第一进风管(171)、所述第二进风管(172)及所述第四进风管(174)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存储所述压缩机(111)热量的蓄热箱(115);
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第五进风管(175)、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管(171)的第一阀门(177)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五进风管(175)的第二阀门(178),所述第五进风管(175)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管(171),且所述第五进风管(175)穿设所述蓄热箱(115),并与所述第一阀门(177)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管(172)的第三阀门(179)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进风管(173)的第四阀门(180);
所述第一阀门(177)、所述第二阀门(178)、所述第三阀门(179)及所述第四阀门(180)的开度可调节;
和/或,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管(152)的第五阀门(156)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排风管(153)的第六阀门(157);
所述第五阀门(156)与所述第六阀门(157)的开度可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排风管(154)的空气温度检测件(159),用于检测所述第四排风管(154)的排风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空气温度检测件(159)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向所述控制器反馈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信号调节所述第三阀门(179)、所述第四阀门(180)、所述第五阀门(156)、所述第六阀门(157)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第五排风管(155)及设置于所述第五排风管(155)上的第七阀门(158),所述第五排风管(155)连接于所述第一排风管(151)与所述第四进风管(174),所述第七阀门(158)的开度可调节;
和/或,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第六进风管(176)及设置于所述第六进风管(176)上的第八阀门(181),所述第六进风管(176)连接所述第一进风管(171)与所述第四排风管(154),所述第八阀门(181)的开度可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管(151)的空气质量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排风管(151)的排风空气质量,以选择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流路组件(17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进风管(174)的新风风机(182),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
和/或,所述回风流路组件(150)还包括设置于第四排风管(154)的排风风机(160),用于向室外排出排风。
12.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控制空调系统(100)运行制冷工况、常温制热工况或低温制热工况;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选择所述空调系统(100)的运行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选择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空气质量检测件检测室内CO2的浓度;
若CO2的浓度低于第一预设值C1,空调系统运行内循环模式;
若CO2的浓度等于或高于第二预设值C2,空调系统运行外循环模式;
若CO2的浓度在所述第一预设值C1与所述第二预设值C2之间,空调系统运行混风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内循环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及第六阀门(157)关闭,第一进风管(171)、第六进风管(176)及第四排风管(154)连通,第一排风管(151)、第五排风管(155)及第四进风管(174)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外循环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及第五阀门(156)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第六阀门(157)、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关闭,第一进风管(171)、第二进风管(172)及第四进风管(174)连通,第一排风管(151)、第二排风管(152)及第四排风管(154)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运行混风模式时,第一阀门(177)、第三阀门(179)、第五阀门(156)、第七阀门(158)及第八阀门(181)打开,第二阀门(178)、第四阀门(180)及第六阀门(157)关闭;
第一进风管(171)分别与第二进风管(172)、第六进风管(176)及第四排风管(154)连通,第一排风管(151)与第五排风管(155)与第四进风管(174)连通,第一排风管(151)分别与第二排风管(152)及第四排风管(154)连通,第二进风管(172)及第五排风管(155)与第四进风管(174)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阀门(156)的开度与所述第三阀门(179)的开度相同,所述第七阀门(158)的开度与所述第八阀门(181)的开度相同,且所述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为U3=a×X+b,其中,a为正值且为常数,b为常数,X为室内CO2的浓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与所述第八阀门(181)的开度之比为k,且0.3≤k≤0.7。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00)运行低温制热工况时,第一阀门(177)、第七阀门(158)和第八阀门(181)关闭,第二阀门(178)全开或全关,第三阀门(179)、第四阀门(180)、第五阀门(156)和第六阀门(157)的开度可调节,第二排风管(152)与第三排风管(153)并联后,连通第一排风管(151)与第四排风管(154),第二进风管(172)与第三进风管(173)并联后,连通第一进风管(171)与第四进风管(17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179)、所述第四阀门(180)、所述第五阀门(156)及所述第六阀门(157)的开度根据下列条件调节:
所述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与所述第五阀门(156)的开度相同,且所述第三阀门(179)的开度为:U3=d1×T室外+e1×T进风+f1,其中,d1、e1为正值且为常数,f1为常数,T室外为室外干球温度,T进风为第一换热器(112)的进风干球温度;
和/或,所述第四阀门(180)的开度与所述第六阀门(157)的开度相同,且所述第四阀门(180)的开度为:U4=-d2×T室外-e2×T进风+f2,其中,d2、e2为正值且为常数,f2为常数,T室外为室外干球温度,T进风为第一换热器(112)的进风干球温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空气温度检测件(159)检测所述空调系统(100)的排风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排风温度调小和/或调大所述第三阀门(179)、所述第四阀门(180)、所述第五阀门(156)及所述第六阀门(157)的开度。
CN201811014949.1A 2018-08-31 2018-08-31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91633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4949.1A CN109163395A (zh) 2018-08-31 2018-08-31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4949.1A CN109163395A (zh) 2018-08-31 2018-08-31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63395A true CN109163395A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93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4949.1A Pending CN109163395A (zh) 2018-08-31 2018-08-31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63395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5636A (zh) * 2019-10-30 2020-0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15364A (zh) * 2019-10-14 2020-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0726188A (zh) * 2019-10-21 2020-0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076302A (zh) * 2019-12-09 2020-04-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室内机、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73488A (zh) * 2020-04-07 2020-07-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WO2020192081A1 (zh) * 2019-03-26 2020-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97594A (zh) * 2020-12-28 2021-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847655A (zh) * 2021-09-23 2021-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14151860A (zh) * 2021-12-03 2022-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83830A (zh) * 2021-12-03 2022-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2955A (ja) * 2004-06-15 2006-01-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628600A (zh) * 2012-04-21 2012-08-08 杭州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热泵热回收空气处理装置及方法
EP2965020A1 (de) * 2013-03-07 2016-01-13 Zehnder Group International AG Anlage zum konditionieren der luft in einem gebaude
CN105318453A (zh) * 2014-06-13 2016-02-1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机化霜装置及空调器
CN105444310A (zh) * 2015-12-30 2016-03-30 丛旭日 一种双板双冷源智能新风机组
DE102014226355A1 (de) * 2014-12-18 2016-07-07 Vaillant Gmbh Lüftungsgerät
CN105910218A (zh) * 2016-06-01 2016-08-31 江苏慧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冷凝器并联的除湿新风机组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5717538U (zh) * 2016-05-03 2016-11-23 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通风采暖空调设备
CN107702250A (zh) * 2017-10-11 2018-02-16 宁波奈兰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热泵一体机
CN209013357U (zh) * 2018-08-31 2019-06-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2955A (ja) * 2004-06-15 2006-01-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628600A (zh) * 2012-04-21 2012-08-08 杭州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热泵热回收空气处理装置及方法
EP2965020A1 (de) * 2013-03-07 2016-01-13 Zehnder Group International AG Anlage zum konditionieren der luft in einem gebaude
CN105318453A (zh) * 2014-06-13 2016-02-1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机化霜装置及空调器
DE102014226355A1 (de) * 2014-12-18 2016-07-07 Vaillant Gmbh Lüftungsgerät
CN105444310A (zh) * 2015-12-30 2016-03-30 丛旭日 一种双板双冷源智能新风机组
CN205717538U (zh) * 2016-05-03 2016-11-23 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通风采暖空调设备
CN105910218A (zh) * 2016-06-01 2016-08-31 江苏慧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冷凝器并联的除湿新风机组及空气调节方法
CN107702250A (zh) * 2017-10-11 2018-02-16 宁波奈兰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热泵一体机
CN209013357U (zh) * 2018-08-31 2019-06-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2081A1 (zh) * 2019-03-26 2020-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15364A (zh) * 2019-10-14 2020-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0715364B (zh) * 2019-10-14 2023-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0726188A (zh) * 2019-10-21 2020-0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0726188B (zh) * 2019-10-21 2023-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0645636B (zh) * 2019-10-30 2023-10-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45636A (zh) * 2019-10-30 2020-0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76302A (zh) * 2019-12-09 2020-04-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室内机、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76302B (zh) * 2019-12-09 2023-12-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室内机、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73488A (zh) * 2020-04-07 2020-07-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97594A (zh) * 2020-12-28 2021-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847655B (zh) * 2021-09-23 2022-07-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13847655A (zh) * 2021-09-23 2021-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14183830A (zh) * 2021-12-03 2022-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51860A (zh) * 2021-12-03 2022-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83830B (zh) * 2021-12-03 2023-1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63395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679002B (zh) 一种冷凝除湿与溶液除湿复合的新风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3432210B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06440462A (zh) 一种空调机组和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08679870A (zh) 一种带新风处理功能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CN109405365A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气调节装置
CN106016809A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206488502U (zh) 一种空调机组
CN208595631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105758075A (zh) 一种分段式制热除霜的空调系统及其制热除霜控制方法
CN104220816B (zh) 空调机
CN108679747A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106524399A (zh) 一种空调化霜装置、空调化霜控制方法、系统和空调
CN106839498A (zh) 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7800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07936539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109780640A (zh) 一种变频多联辐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010798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043027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적용한 에너지 절약형 폐열회수 공기조화기
CN112413751B (zh) 一种除湿机风道系统及其风阀控制方法
CN209013357U (zh) 空调系统
CN109612026A (zh) 室外机组、空调器及其除霜方法
CN107975958A (zh) 一种空调机组及其除湿热氟化霜控制方法
CN208312601U (zh) 空调
CN208936579U (zh)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新风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