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48753A -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48753A
CN109148753A CN201711423551.9A CN201711423551A CN109148753A CN 109148753 A CN109148753 A CN 109148753A CN 201711423551 A CN201711423551 A CN 201711423551A CN 109148753 A CN109148753 A CN 1091487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gas
battery module
vehicle battery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235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48753B (zh
Inventor
李文鹏
孙国强
邵艳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235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487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48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48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48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48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3Terminals or lea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包括:电池模块、电池箱以及气源;电池模块为多个,多个电池模块设置在电池箱内部并串联在一起,相邻两个电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电池箱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气源、进气口、电池箱内部、以及出气口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使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气体能够进入到电池箱的内部,进而对电池模块进行冷却;吸收了电池模块上热量的冷却气体能够由出气口排出到车载电池的外部,及时的释放车载电池内部的热量,进而防止电池模块的温度过高,以免电池模块受损甚至爆炸。

Description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以车载电池为动力源,用电机驱动车轮转动的汽车。由于电动汽车不需要燃烧化石能源来获得动力,因此电动汽车没有尾气排放,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
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一般包括车身、底盘、电机以及车载电池,车身安装在底盘上,电机与底盘上的车轮传动连接;车载电池一般包括多个电池模块以及电池箱,多个电池模块之间串联,以使车载电池的电压与电机的额定电压一致;各电池模块均容置在电池箱内,电池箱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电池模块为主要由锂电池构成的蓄电池,放电后可以采用充电的方式,使电池模块内部的活性物质复原,因此可以重复利用。充电时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电池模块中,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以驱动电机工作。电池模块具有一定的电阻,在电池模块放电的同时会产生电热。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在行驶时,电机的输出功率较高,流经电池模块的电流较大,电池模块产生的热量较多;电池模块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释放出去,因此在电池模块持续放电时,电池模块的温度容易过高,进而对电池模块造成损伤甚至发生爆炸。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电池模块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释放出去,因此在电池模块持续放电时,电池模块的温度容易过高,进而对电池模块造成损伤甚至发生爆炸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池,包括:电池模块、电池箱以及气源;所述电池模块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模块设置在所述电池箱内部并串联在一起,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池箱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源、所述进气口、所述电池箱内部、以及所述出气口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之间;所述导气管的前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导气管上沿轴线间隔的开设有多个通风孔。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还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每一所述通风孔上,用于调节所述通风孔的开启面积。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挡板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挡板的两端均可转动的与所述通风孔的侧壁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挡板转动。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所述导气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气管分别设置在各相邻的所述电池模块之间。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气源的流量。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还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设置在各所述电池模块的下部;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模块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加热板为所述电池模块加热。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所述气源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优选地,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电池箱的内壁上,用于阻止空气温度对所述电池模块的影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机、底盘、车体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所述车体架设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车载电池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车载电池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通过使多个电池模块设置在电池箱内并串联在一起,相邻的两电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电池箱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气源、进气口、电池箱内部、以及出气口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使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气体能够进入到电池箱的内部,进而对电池模块进行冷却;吸收了电池模块上热量的冷却气体能够由出气口排出到车载电池的外部,及时的释放车载电池内部的热量,进而防止电池模块的温度过高,以免电池模块受损甚至爆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导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模块;
20、电池箱;
30、气源;
40、导气管;
50、排气风扇;
60、加热板;
201、进气口;
202、出气口;
401、通风孔;
402、配气柱;
403、配气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或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体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互相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的爆炸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电池,包括:电池模块10、电池箱20以及气源30;电池模块10为多个,多个电池模块10设置在电池箱20内部并串联在一起;电池箱20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气源30、进气口201、电池箱20内部、以及出气口202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
具体地,电池模块10可以包括任意一种蓄电池,本实施例对蓄电池的种类不做限制,例如:电池模块10可以包括: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平均输出电压高、自放电小而且使用寿命常等优点,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块10优选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包括外壳、正极、隔膜、负极以及电解液,外壳一般为主要由钢、铝、镀镍铁等金属材质构成的壳体。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一般由活性物质构成,例如:锰酸锂或者钴酸锂等。负极一般由石墨或者具有与石墨结构类似的碳构成。电解液一般由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等。隔膜是一种高分子薄膜,薄膜上有微孔结构,微孔只允许锂离子通过而不允许电子通过。当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生成锂离子,并且锂离子通过电解液运动至电池的负极;与此相反,在电池放电时,锂离子由电池的负极运动到电池的正极。
优选地,多个电池模块10之间通过导线串联,以提高车载电池的电压。本实施例对电池模块10的数量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每一电池模块10的电压和车载电池的电压合理的设置电池模块10的数量。
具体地,本实施例对电池箱20的形状不做限制;例如:电池箱20可以呈长方体状、圆柱状等规则形状,也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对电池箱20的大小不做限制,只要保证各电池模块10可以安装在电池箱20内即可;优选地,电池模块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电池箱20连接,或者在电池箱20的内部设置有卡槽,电池模块10上具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块,通过卡槽与卡块之间的卡接进而实现电池模块10与电池箱20的连接。另外,本实施例对电池箱20的材质不做限制,例如:电池箱20可以主要由铁、铜、铝等金属材质、或者塑料等非金属材质构成的箱体。
具体地,冷却气体由气源进入到进气口201,之后进入到电池箱20内,再由电池箱20上的出气口202流出,冷气气体的流动路径构成流动通道。本实施例对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保证气源30可以通过进气口201将气体输入电池箱20体内,并且电池箱20内的气体可以由出气口202流出即可;例如: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截面可以呈圆形、三角形、矩形等规则形状,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另外,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优选地,本实施例对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位置不做限制,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电池箱20呈正方体状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状的电池箱20,以及不同的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位置。当电池箱20呈正方体状时,进气口201设置在电池箱20的侧面上,此时出气口202可以设置在进气口201所在的侧面或者其他的任一面上。
具体地,气源30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提供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速的冷却气体的装置,相应的,冷却气体可以为任意温度处在电池模块10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的气体;本实施例对气源30和冷却气体不做限制;例如:气源30可以包括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与进气口201连通,进气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前部;以便在汽车向前行驶时,位于汽车前部的空气经进气管进入到电池箱20内,进而对电池箱20内的电池模块10进行冷却;相应的,此时的冷却气体为汽车前部的空气。当然,进气口201还可以与电动汽车的空调出风口连通,在空调工作时,可以将恒定温度的空气输入进气口201,进而对电池模块10进行降温;此时冷却气体为空调出风口排出的空气;另外当外界的温度较低时,空调为进气口201输入空气,可以升高电池模块10的温度,以免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低,造成的电池不能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的工作过程为:当车载电池为电动汽车的供电时,因车载电池内的电池模块10具有一定的电阻,电流流经电池模块10时电池模块10上产生电热;另外在电池放电时,其内部进行的化学反应也会产生热量;因此电池模块10的温度升高。此时,气源30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气体输入进气口201,冷却气体进入电池后与电池模块10接触,并与电池模块10发生热交换,对电池模块10进行冷却;与此同时电池箱20体内冷却气体的温度升高,高温的冷却气体会由出气口202排出到电池箱20的外部,进而实现将车载电池内的热量释放到外部。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通过使多个电池模块10设置在电池箱20内并串联在一起,相邻的两电池模块20之间具有间隙,电池箱20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气源30、进气口201、电池箱20内部、以及出气口202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使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气体能够进入到电池箱20的内部,进而对电池模块10进行冷却;吸收了电池模块10上热量的冷却气体能够由出气口202排出到车载电池的外部,及时的释放车载电池内部的热量,进而防止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高,以免电池模块10受损甚至爆炸。
图2为图1中导气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还包括导气管40,导气管4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10之间,导气管40的前端与进气口201连通,导气管40上沿轴线间隔的开设有多个通风孔401。导气管40可以将气源30提供的冷却气体直接运输到相邻的电池模块10之间,使导气管40内的冷却气体由导气管40上的通风孔401流出后,直接与电池模块10接触,增强了车载电池的冷却效果。
优选地,导气管40可以的截面可以呈圆形、三角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对导气管40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制;本实施例对导气管40的材质也不做限制,例如导气管40可以为铁管、铜管、铝管等金属管,也可以为塑料管、橡胶管等非金属管。另外,本实施例对通风孔401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制,通风孔401的截面可以呈圆形、三角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
进一步优选地,各电池模块10间隔的安装在电池箱20的底部,此时导气管40设置在电池箱20的下部、且位于相邻的电池模块10之间。各通风孔401的开口方向可以朝向电池箱20的底部也可以背离电池箱20的底部;当然也可以一部分通风孔401的开口方向朝向电池箱20的底部,其与通风孔401的开口方向背离电池箱20的底部。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还包括节流装置;节流装置设置在每一通风孔上41,用于调节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以便调节每一通风孔401的流量,进而调节车载电池的冷却效果。在电池模块10的温度不高时,可以通过减小通风孔401开启面积的方式,以减小通风孔401的冷却气体的流量,节约冷却气体。另外,当冷却气体为汽车外界空气时,若外界空气的温度低于电池模块10的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而且,电池模块10的发热量不高时,可以减小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以免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低,影响电池工作;当电池模块10的发热量较高和/或外界空气温度较高时,可以增大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以增强车载电池的冷却效果,以免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高。
优选地,节流装置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改变通风孔401开启面积的装置,本实施例对节流装置不做限制,例如:节流装置可以包括一阀门,阀门的出口与通风孔401连通,阀门的进口与导气管40连通,通过调节阀门的阀芯可以改变阀门的开口大小,进而调节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或者,节流装置包括插板以及调节杆,插板可移动的设置在导气管40上,调节杆与插板连接,通过拉拔调节杆可以使插板由通风孔401的一侧伸出或缩回,进而改变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
具体地,节流装置包括挡板以及驱动装置,挡板的两端均可转动的与通风孔401的侧壁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挡板转动。通过调节挡板在通风孔401内旋转角度,进而改变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结构简单且调节方便。
优选地,驱动装置可以为任意能够驱动挡板转动的装置,本实施例对驱动装置不做限制,例如:驱动装置可以包括一扭杆,扭杆的一端与挡板传动连接,通过扭转扭杆可以带动挡板转动;或者,驱动装置可以包括一调节电机,调节电机的主轴与挡板传动连接,通过控制调节电机的转动角度,进而实现调节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
进一步优选地,挡板的形状与通风孔401的形状相同,当挡板转动到与通风孔401的轴线垂直时,挡板将整个通风孔401挡住,此时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为零,当挡板与通风孔401的轴线平行时,通风孔401完全打开,此时的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最大。
继续参照图2。具体地,导气管40为多个,多个导气管40分别设置在各相邻的电池模块10之间。进一步增强车载电池的冷却效果。优选地,各导气管40可以通过配气柱402与进气口201连通;配气柱402呈截面为矩形的空心棱柱,配气柱402的一个侧面上间隔的开设有多个导气孔,每一配气柱402的一端与一个导气孔连通;在配气柱402的其他侧面上设置有配气盒403,配气盒403与配气柱402连通,配气盒403与进气口201连通;当气源30将冷却气体输入进气口201后,冷却气体经过配气盒403后进入到配气柱402内,进而由配气柱402上的导气孔进入每一导气管40内,以实现冷却气体的分配。
优选地,多个电池模块10沿同一水平面间隔设置,进而形成一模组板;当车载电池包括两个模组板时,两个模组板可以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相应的,包括两个配气柱402,两个配气柱402分别与配气盒403的上、下两端连通,每一配气柱402上为一个模组板中相邻的连个电池模块10之间的导气管40供气,进而实现对每一模组板上电池模块10的冷却。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气风扇50,排气风扇50设置在出气口202的外部,排气风扇50能够将电池箱20内的高温冷却气体抽出到外部,以进一步增车载电池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电池模块10上,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气源的量流量。以便根据电池模块10的温度自动调节气源30的输入进气口201的冷却气体的流量,能够准确控制电池模块10的温度,使其处在最佳的工作温度范围内。
优选地,当气源30为电动汽车的空调时,控制器与空调电连接;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块10的温度超出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且逐渐升高时,控制器控制空调增大出风的流量,以增加车载电池的冷却效果;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块10的温度低于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时,可以控制空调减小出风的流量或者使空调停止工作,节约电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可以与节流装置连接,以便通过控制器控制通风孔401的开启面积。当节流装置包括挡板以及驱动装置,且驱动装置包括与挡板转动连接的调节电机时,控制器与调节电机电连接,进而通过控制调节电机主轴的转动角度,实现对挡板旋转角度的控制。
继续参照图1。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还包括加热板60,加热板60设置在各电池模块10的下部,加热板60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电池模块10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加热板60为电池模块10加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块10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板60发热,以提高电池模块10的温度,以免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低,影响电池的使用性能。预设温度可以为电池模块10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的任一温度。具体地当电池模块10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气源停止供气,或者操作人员关闭气源,以免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低。
优选地,加热板60可以包括加热板本体以及设在在加热板本体上的电热丝,电热丝与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块10的温度低于电池模块10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时,控制器为电热丝供电,以使电热丝发热,进而提高电池模块10的温度。另外,控制器还能够控制电热丝的发热功率,以便使电热丝刚开始发热时的功率较大,之后逐渐减小电热丝的功率,以免电热丝始终以较大的功率发热,使得在电池模块10温度达到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而使电热丝停止工作时,由于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在电热丝余热的作用下使电池模块10的温度高于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
具体地,气源30包括风机,风机与控制器电连接,风机的出风口与进气口201连通。结构简单,而且便于控制。优选地,风机的进气口201可以与外界的空气连通,也可以与电动汽车内空调连通;风机包括风扇以及与风扇传动连接的驱动电机。进一步优选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控制器通过调节输入步进电机的驱动信号的频率,来调节步进电机的转速,进而调节气源30的流量。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置在电池箱20的内壁上,用于阻止空气温度对电池模块10的影响。保温层可以维持电池箱20内的温度稳定,以减小外界的温度对电池箱20内的电池模块10的影响。优选地,保温层可以主要由保温棉或者泡沫塑料等隔热性能好的材质构成。例如:在冬天,外界的温度很低,此时保温层可以避免电池箱20内的温度过低;在夏天,外界的温度较高,此时保温层可以避免电池箱20内的温度过高。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机、底盘、车体以及权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车体架设在底盘上,车载电池设置在底盘上;车载电池与电机电连接。具体地,车架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底盘连接,电机与底盘上的车轮传动连接,在车载电池为电机供电时,电机可以驱动车轮转动,进而带动电动汽车行进。
其中车载电池包括:
电池模块10、电池箱20以及气源30;电池模块10为多个,多个电池模块10设置在电池箱20内部并串联在一起;电池箱20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气源30、进气口201、电池箱20内部、以及出气口202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
具体地,电池模块10可以包括任意一种蓄电池,本实施例对蓄电池的种类不做限制,例如:电池模块10可以包括: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平均输出电压高、自放电小而且使用寿命常等优点,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块10优选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包括外壳、正极、隔膜、负极以及电解液,外壳一般为主要由钢、铝、镀镍铁等金属材质构成的壳体。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一般由活性物质构成,例如:锰酸锂或者钴酸锂等。负极一般由石墨或者具有与石墨结构类似的碳构成。电解液一般由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等。隔膜是一种高分子薄膜,薄膜上有微孔结构,微孔只允许锂离子通过而不允许电子通过。当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生成锂离子,并且锂离子通过电解液运动至电池的负极;与此相反,在电池放电时,锂离子由电池的负极运动到电池的正极。
优选地,多个电池模块10之间通过导线串联,以提高车载电池的电压。本实施例对电池模块10的数量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每一电池模块10的电压和车载电池的电压合理的设置电池模块10的数量。
具体地,本实施例对电池箱20的形状不做限制;例如:电池箱20可以呈长方体状、圆柱状等规则形状,也可以呈其他的不过则形状。本实施例对电池箱20的大小不做限制,只要保证各电池模块10可以安装在电池箱20内即可;优选地,电池模块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电池箱20连接,或者在电池箱20的内部设置有卡槽,电池模块10上具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块,通过卡槽与卡块之间的卡接进而实现电池模块10与电池箱20的连接。另外,本实施例对电池箱20的材质不做限制,例如:电池箱20可以主要由铁、铜、铝等金属材质、或者塑料等非金属材质构成的箱体。
具体地,冷却气体由气源进入到进气口201,之后进入到电池箱20内,再由电池箱20上的出气口202流出,冷气气体的流动路径构成流动通道。本实施例对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保证气源30可以通过进气口201将气体输入电池箱20体内,并且电池箱20内的气体可以由出气口202流出即可;例如: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截面可以呈圆形、三角形、矩形等规则形状,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另外,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优选地,本实施例对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位置不做限制,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电池箱20呈正方体状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状的电池箱20,以及不同的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位置。当电池箱20呈正方体状时,进气口201设置在电池箱20的侧面上,此时出气口202可以设置在进气口201所在的侧面或者其他的任一面上。
具体地,气源30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提供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速的冷却气体的装置,相应的,冷却气体可以为任意温度处在电池模块10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的气体;本实施例对气源30和冷却气体不做限制;例如:气源30可以包括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与进气口201连通,进气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前部;以便在汽车向前行驶时,位于汽车前部的空气经进气管进入到电池箱20内,进而对电池箱20内的电池模块10进行冷却;相应的,此时的冷却气体为汽车前部的空气。当然,进气口201还可以与电动汽车的空调出风口连通,在空调工作时,可以将恒定温度的空气输入进气口201,进而对电池模块10进行降温;此时冷却气体为空调出风口排出的空气;另外当外界的温度较低时,通空调为进气口201输入空气,可以升高电池模块10的温度,以免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低,造成的电池不能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的工作过程为:当车载电池为电动汽车的供电时,因车载电池内的电池模块10具有一定的电阻,电流流经电池模块10时电池模块10上产生电热;另外在电池放电时,其内部进行的化学反应也会产生热量;因此电池模块10的温度升高。此时,气源30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气体输入进气口201,冷却气体进入电池后与电池模块10接触,并与电池模块10发生热交换,对电池模块10进行冷却;与此同时电池箱20体内冷却气体的温度升高,高温的冷却气体会由出气口202排出到电池箱20的外部,进而实现将车载电池内的热量释放到外部。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通过使多个电池模块10设置在电池箱20内并串联在一起,相邻的两电池模块20之间具有间隙,电池箱20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气源30、进气口201、电池箱20内部、以及出气口202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使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气体能够进入到电池箱20的内部,进而对电池模块10进行冷却;吸收了电池模块10上热量的冷却气体能够由出气口202排出到车载电池的外部,及时的释放车载电池内部的热量,进而防止电池模块10的温度过高,以免电池模块10受损甚至爆炸。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模块、电池箱以及气源;所述电池模块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模块设置在所述电池箱内部并串联在一起,相邻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池箱上间隔的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源、所述进气口、所述电池箱内部、以及所述出气口形成冷却气体的流动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之间;所述导气管的前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导气管上沿轴线间隔的开设有多个通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每一所述通风孔上,用于调节所述通风孔的开启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挡板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挡板的两端均可转动的与所述通风孔的侧壁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挡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气管分别设置在各相邻的所述电池模块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气源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设置在各所述电池模块的下部;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电池模块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加热板为所述电池模块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电池箱的内壁上,用于阻止空气温度对所述电池模块的影响。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底盘、车体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所述车体架设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车载电池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车载电池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CN201711423551.9A 2017-12-25 2017-12-25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1091487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23551.9A CN109148753B (zh) 2017-12-25 2017-12-25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23551.9A CN109148753B (zh) 2017-12-25 2017-12-25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48753A true CN109148753A (zh) 2019-01-04
CN109148753B CN109148753B (zh) 2022-04-15

Family

ID=64803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23551.9A Active CN109148753B (zh) 2017-12-25 2017-12-25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4875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676A (zh) * 2019-04-02 2019-08-1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冷却加热装置
CN115483507A (zh) * 2021-05-31 2022-12-16 华商纯电动设备制造(武安)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组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1058A (ja) * 2002-11-11 2004-06-10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冷却ダクト
CN2718439Y (zh) * 2002-03-28 2005-08-17 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管式风口
KR20070014661A (ko) * 2005-07-29 2007-02-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CN201549534U (zh) * 2009-10-23 2010-08-11 北京双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池箱
CN103035975A (zh) * 2011-10-10 2013-04-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203674342U (zh) * 2013-12-19 2014-06-25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CN104022241A (zh) * 2014-06-09 2014-09-03 湖南鹏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风冷电池盒
CN104716285A (zh) * 2015-03-22 2015-06-17 顾志强 一种可加热电池箱
CN104900826A (zh) * 2015-04-21 2015-09-09 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用风电变桨系统的电池箱及其温控方法
CN105529417A (zh) * 2014-10-17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5811044A (zh) * 2014-09-23 2016-07-27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空气散热方法
CN106299537A (zh) * 2016-09-23 2017-01-04 重庆依凯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锂电池自主散热装置
CN206076453U (zh) * 2016-08-30 2017-04-05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快速均热的动力电池模组
CN206098615U (zh) * 2016-07-08 2017-04-12 杭州板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动车的新型动力电池
CN106910962A (zh) * 2017-03-16 2017-06-30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包风冷系统
CN206584980U (zh) * 2017-03-13 2017-10-24 江苏永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铅酸蓄电池存放仓
CN107302119A (zh) * 2017-06-12 2017-10-27 浙江磁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空气冷却装置及方法
CN206742338U (zh) * 2017-05-24 2017-12-12 湖南大学 风冷结构动力电池箱及电动汽车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18439Y (zh) * 2002-03-28 2005-08-17 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管式风口
JP2004161058A (ja) * 2002-11-11 2004-06-10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冷却ダクト
KR20070014661A (ko) * 2005-07-29 2007-02-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CN201549534U (zh) * 2009-10-23 2010-08-11 北京双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池箱
CN103035975A (zh) * 2011-10-10 2013-04-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203674342U (zh) * 2013-12-19 2014-06-25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CN104022241A (zh) * 2014-06-09 2014-09-03 湖南鹏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风冷电池盒
CN105811044A (zh) * 2014-09-23 2016-07-27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空气散热方法
CN105529417A (zh) * 2014-10-17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4716285A (zh) * 2015-03-22 2015-06-17 顾志强 一种可加热电池箱
CN104900826A (zh) * 2015-04-21 2015-09-09 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用风电变桨系统的电池箱及其温控方法
CN206098615U (zh) * 2016-07-08 2017-04-12 杭州板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动车的新型动力电池
CN206076453U (zh) * 2016-08-30 2017-04-05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快速均热的动力电池模组
CN106299537A (zh) * 2016-09-23 2017-01-04 重庆依凯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锂电池自主散热装置
CN206584980U (zh) * 2017-03-13 2017-10-24 江苏永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铅酸蓄电池存放仓
CN106910962A (zh) * 2017-03-16 2017-06-30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包风冷系统
CN206742338U (zh) * 2017-05-24 2017-12-12 湖南大学 风冷结构动力电池箱及电动汽车电池
CN107302119A (zh) * 2017-06-12 2017-10-27 浙江磁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空气冷却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676A (zh) * 2019-04-02 2019-08-1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冷却加热装置
CN115483507A (zh) * 2021-05-31 2022-12-16 华商纯电动设备制造(武安)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组
CN115483507B (zh) * 2021-05-31 2024-04-02 华商纯电动设备制造(武安)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48753B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121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KR102304159B1 (ko) 냉매 침지식 배터리 냉각장치
WO2018149297A1 (zh) 具有热量回收功能的充电机柜
KR20130107354A (ko)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온도 관리 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KR20190036729A (ko) 차량용 배터리의 냉각승온시스템
CN106848350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
CN209104325U (zh) 集装箱空调冷却系统及集装箱
KR20200066897A (ko) 차량용 열 관리 시스템
CN109148753A (zh)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CN102859770A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抑制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下降的方法
JP2011217487A (ja) 電池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2737056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CN110137621A (zh)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散热装置
JP2013020497A (ja) 組電池の温度調節装置
KR101360423B1 (ko) 전기차량용 배터리 열교환시스템
CN113328191A (zh) 一种散热保温及吸能减振双功能电池仓结构
KR102249052B1 (ko) 냉각수를 이용한 전기차용 배터리팩유닛의 온도관리 시스템
CN207021361U (zh) 可自动调节风门的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KR20110092921A (ko) 차량용 배터리 냉각장치
CN202444037U (zh) 一种电池包冷却装置
CN205488417U (zh)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温度控制系统
CN209552991U (zh) 车辆、车载电池组件以及车载电池的保温系统
CN207834535U (zh) 空气流量调节装置及电池箱集成冷热装置
KR100828821B1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 차량의 통합 열관리장치
CN110492200A (zh) 电池包、温度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Unit 1201, unit 3, 12 / F, building 2, yard 9, FengHao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4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Haibo S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3 room No. two, block C,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Qinghua East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HYPERSTRONG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