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30696A -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30696A
CN109130696A CN201810983457.7A CN201810983457A CN109130696A CN 109130696 A CN109130696 A CN 109130696A CN 201810983457 A CN201810983457 A CN 201810983457A CN 109130696 A CN109130696 A CN 109130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face
gear
semiaxis
fixedly mou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834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梅
林盼
蔡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9130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3069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5/00Wheels or wheel attachments designed for increasing traction
    • B60B15/18Wheels with ground-engaging plate-like shoes
    • B60B15/22Wheels with ground-engaging plate-like shoes connected by links to the hu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它包括第一轮毂、第一支撑、半轴封板、封板油孔、第一半轴、差速器保护罩、第二支撑、第二轮毂、双向导槽、电磁拉杆、连接板、第一弹簧、外螺纹杆,其中差速器保护罩固定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第一旋转轴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且第一旋转轴另一端插入差速器保护罩内;本发明通过液压油缸装置和第一气缸机构和第二气缸机构使液压杆伸出第一轮毂或者第二轮毂长度自由变换,在帮助轮毂脱离不同深度的泥潭有很好的实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针对于泥泞路段轮胎深陷泥潭暂无很好的应对方案,一般都是人力将深陷泥潭的轮胎通过木棍或者其他实物垫高,使轮胎脱离泥潭,所以一旦轮胎陷入泥潭,就会造成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所以设计一种提高液压杆控制汽车脱险性能的装置使非常有必要的。
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轮毂、第一支撑、半轴封板、封板油孔、第一半轴、差速器保护罩、第二支撑、第二轮毂、双向导槽、电磁拉杆、连接板、第一弹簧、外螺纹杆、第二弹簧、第一液压杆导向槽、第一容纳腔、导杆、液压油导流孔、第二容纳腔、限位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半轴内螺纹、液压杆导向槽、半轴孔、T形导槽、第一旋转轴孔、从动齿轮、第一侧齿轮、主动齿轮、第一行星齿轮、第一旋转轴、保护罩容纳腔、第一连接条、第一固定轴、第二侧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第二固定轴、第二连接条、活塞杆、第一气缸机构、第二半轴、第二气缸机构、连接盘、液压油道、第一液压油道、加速度感应器,其中差速器保护罩固定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差速器保护罩上开有半轴孔和第一旋转轴孔;第一旋转轴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且第一旋转轴另一端通过第一旋转轴孔插入差速器保护罩内;主动齿轮位于差速器保护罩内,且主动齿轮通过键与第一旋转轴配合;第一半轴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第一半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上与半轴孔旋转配合;第二半轴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轴内螺纹;第二半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上与半轴孔旋转配合;从动齿轮通过键安装在第二半轴上,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啮合;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安装在从动齿轮的小端面上;第一侧齿轮位于差速器容纳腔内;第一侧齿轮与第二半轴通过键连接;第二侧齿轮与第一半轴通过键连接;第一侧齿轮端面上安装有加速度感应器;第一固定轴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条端面上;第一行星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且第一行星齿轮齿与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啮合;第二固定轴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条端面上;第二行星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二行星齿轮齿与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啮合;限位板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半轴开的圆孔内;导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限位板端面上;导杆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多个双向导槽;导杆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道;电磁拉杆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电磁拉杆与双向导槽配合;导杆一端的外圆面与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配合;活塞杆的端面固定安装在导杆的端面上;活塞杆上开有贯通的油道与导杆上的液压油道相通;外螺纹杆上开有两个贯通的圆孔,外螺纹杆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端面上,且外螺纹杆上所开的两个圆孔分别与液压油道和第一液压油道相通;外螺纹杆外圆面上所开的外螺纹与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半轴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安装;连接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连接板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与活塞杆的外圆面滑动配合;第一弹簧位于连接板和外螺纹杆所形成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弹簧嵌套在活塞杆外侧,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端面上,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的端面上;第二固定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二固定板上开有圆孔;第二弹簧位于外螺纹杆和第二固定板所形成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的端面上,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板的端面上;第一固定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一固定板上开有圆孔;连接盘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且连接盘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固定板上所开的圆孔,连接盘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导流孔,且液压油导流孔与第二固定板上所开的圆孔相通;两个半轴封板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端面上和第二半轴端面上,且两个半轴封板端面上均开有封板油孔;四个第一支撑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四个第一支撑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半轴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一支撑均靠近半轴封板分布;第一轮毂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上,且第一轮毂上开有液压杆导向槽;四个第二支撑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四个第二支撑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一半轴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二支撑均靠近半轴封板分布;第二轮毂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上,且第二轮毂上开有第二液压杆导向槽;四个第一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四个第二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均安装第一气缸机构;四个第一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都与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第一气缸机构通过管道连接;四个第二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都与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第一气缸机构通过管道连接。
上述第一气缸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缸体、入气孔、第四弹簧、第一气缸方板、第一气缸容纳腔、液压油缸装置、第一梯形连接块、第二梯形连接块,其中第一气缸缸体安装在第一梯形连接块和第二梯形连接块之间;第一气缸缸体具有第一气缸容纳腔;第一气缸缸体底部开有贯通的入气孔;第一气缸方板安装于第一气缸容纳腔内,且第一气缸方板与第一气缸缸体内壁滑动配合安装;第一气缸方板端面上开有圆孔;液压油缸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方板上,且液压油缸装置伸出第一气缸缸体;第四弹簧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缸体内的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液压油缸装置上。
上述液压油缸装置包括液压油容纳腔、油缸桶、圆板、液压杆、推拉杆、第三液压油导流孔,其中油缸桶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梯形连接块上,且油缸桶上开有液压油容纳腔;油缸桶的底部开有第三液压油导流孔;圆板的外圆面与油缸桶内圆面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推拉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圆板端面上;液压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推拉杆端面上。
上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中的其一个中第一支撑侧面上;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第一支撑的侧面上;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中的其中第二支撑侧面上;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第二支撑的侧面上。
上述外螺纹杆上与第一液压油道相通的圆孔和液压油导流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液压油道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液压油缸装置中的第三液压导流孔通过管道相连;液压油补偿箱安装在汽车底盘上,且液压油补偿箱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上述第二气缸机构包括第二气缸缸体、第二气缸连接板、单向吸气口、单向排气口、第二气缸盖板、第二气缸方板、运动齿条、第二气缸容纳腔、弧形连接杆、弧板、T形连接块、第一齿轮、第三固定轴连接板、第二齿轮、第三固定轴、L形连接板、第四固定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三固定轴凹槽、第四固定轴凹槽、第三弹簧、第一连接板、伸缩杆,其中第二气缸缸体具有第二气缸容纳腔;第二气缸缸体外侧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连接板上;第二气缸方板安装在第二气缸容纳腔内,第二气缸方板与第二气缸缸体内壁滑动配合;运动齿条一端安装在第二气缸方板端面上,且运动齿条穿出第二气缸缸体;第二气缸盖板安装在第二气缸缸体端面上,第二气缸盖板上开有便于运动齿条运动的方孔,同时第二气缸盖板上还开有单向吸气口和单向排气口;四个第一支撑与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结构完全相同,对于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结构,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一支撑上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弧形连接杆上固定安装的T形连接块和T形导槽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上;伸缩杆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板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上;第三弹簧嵌套在伸缩杆外侧,第三弹簧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上;弧板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的一端;第三固定轴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的侧面上;第三固定轴上开有第三固定轴凹槽;第三固定轴通过第三固定轴连接板上的圆孔与第三固定轴凹槽的外圆面旋转配合安装;第三固定轴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齿轮;L形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侧面上;第四固定轴上开的第四固定轴凹槽和L形连接板上的圆孔旋转配合安装;第四固定轴一端安装有第三齿轮,另一端安装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的齿牙和第二齿轮的齿牙相互啮合;第一齿轮与弧形连接杆上所开的齿牙啮合;第三齿轮与运动齿条啮合;第一齿轮的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三倍;第四齿轮的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二倍。
上述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与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区别在于,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第二气缸连接板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上;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第二气缸连接板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上;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弧形连接杆通过其上所安装的T形连接块与四个相应的第一支撑上所开的T形导槽滑动配合安装;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弧形连接杆通过其上所安装的T形连接块与四个相应的第二支撑上所开的T形导槽滑动配合安装;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气缸盖板所开的单向排气口与安装在第一支撑上的第一气缸缸体上开的入气孔通过管道连接;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气缸盖板所开的单向排气口与安装在第二支撑上的第一气缸缸体上开的入气孔通过管道连接。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半轴内螺纹的螺纹长度是第二半轴长度的1/8-5/8之间。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半轴内螺纹的螺纹长度是第二半轴长度的3/8之间。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液压油导流孔的孔径与第二固定板上的圆孔的孔径尺寸大小相等。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液压杆端面上安装有多个阻尼牙。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液压油道的孔径为4mm-6mm。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液压油道的孔径为5mm。
相对于传统的汽车脱险装置,本发明的汽车快速脱险装置通过导杆在半轴导槽内运动控制液压油缸,使液压油缸工作推出液压杆支撑第一轮毂或者第二轮毂脱离泥潭;在汽车轮毂陷入深泥潭时通过第一气缸机构和第二气缸机构二次加长液压杆的伸出第一轮毂或者第二轮毂的长度增加,使液压杆支撑第一轮毂或者第二轮毂的作用更明显汽车可以快速脱离深泥潭;本发明通过液压油缸装置和第一气缸机构和第二气缸机构使液压杆伸出第一轮毂或者第二轮毂长度自由变换,在帮助轮毂脱离不同深度的泥潭有很好的实用效果。
本发明中差速器保护罩固定安装在汽车底盘上是对第一连接条、第一固定轴、第二侧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等起到保护防尘的作用同时起到固定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的作用;第一旋转轴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且第一旋转轴另一端插入差速器保护罩内的作用是第一旋转轴是为了传送发动机的动力给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位于差速器保护罩内,且主动齿轮通过键与第一旋转轴配合的作用是第一旋转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半轴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的作用是为导杆的运动提供空间;第一半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上的作用是为了安装第二侧齿轮和四个第二支撑等;第二半轴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的作用是为活塞杆提供运动的空间;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内圆面上开有半轴内螺纹是为了和外螺纹杆上开的外螺纹实现螺纹配合;第二半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上的作用是为了安装第一侧齿轮和四个第一支撑等;从动齿轮通过键安装在第二半轴上,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啮合的作用是从动齿轮带动第二半轴一起转动;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安装在从动齿轮的小端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安装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第一侧齿轮位于差速器容纳腔内;第一侧齿轮与第二半轴通过键连接的作用是第二半轴转动时带动第一侧齿轮转动;第二侧齿轮与第一半轴通过键连接的作用是第二侧齿轮带动第一半轴转动;第一固定轴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条端面上时便于安装第一行星齿轮;第一行星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且第一行星齿轮齿与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啮合的作用是便于将第一半轴与第二半轴出现速度差;第二固定轴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条端面上的是便于安装第二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二行星齿轮齿与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啮合的作用是便于将第一半轴与第二半轴出现速度差;限位板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半轴开的圆孔内的作用是当导杆运动过程中起到限制和引导导杆;导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限位板端面上的作用是固定安装活塞杆;导杆外圆面周向均匀开有多个双向导槽的作用是为了实现电磁拉杆可以条件性驱动导杆的同时电磁拉杆在第一半轴的带动下与双向导槽发生相对运动时,电磁拉杆可以快速插入双向导槽内;导杆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道是便于液压油流动;电磁拉杆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电磁拉杆与双向导槽配合的作用是为固定电磁拉杆并在电磁拉杆伸长时与双向导槽形成键配合;导杆一端的外圆面与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配合的作用是实现导杆和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滑动配合;活塞杆的端面固定安装在导杆的端面上,活塞杆上开有贯通的油道与导杆上的液压油道相通的作用是方便液压油的流动;外螺纹杆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端面上,且外螺纹杆外圆面上所开的外螺纹与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半轴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安装,连接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连接板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与活塞杆的外圆面滑动配合的作用是便于第一容纳腔的形成;第一弹簧位于连接板和外螺纹杆所形成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弹簧嵌套在活塞杆外侧,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端面上,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的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活塞杆的往返运动,达到为外螺纹杆提供恢复力的作用;第二固定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二固定板上开有圆孔的作用是便于液压油流入连接盘内;第二弹簧位于外螺纹杆和第二固定板所形成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的端面上,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板的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外螺纹杆的往返运动,达到为外螺纹杆提供恢复力的作用;第一固定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一固定板上开有圆孔的作用是为了安装连接盘;连接盘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且连接盘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固定板上所开的圆孔,连接盘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导流孔,且液压油导流孔与第二固定板上所开的圆孔相通的作用是连接盘可以不随着第二半轴一起转动;两个半轴封板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端面上和第二半轴端面上,且两个半轴封板端面上均开有封板油孔的作用是为第一半轴所开的贯通的圆孔和第二半轴所开的贯通的圆孔起到防尘保护作用;四个第一支撑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的作用是为了弧板连接杆上的T形连接块与T形导槽形成滑动配合;四个第一支撑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半轴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一支撑均靠近半轴封板分布的作用是便于安装第一轮毂;第一轮毂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上,且第一轮毂上开有液压杆导向槽的作用是为液压杆的运动提供空间;四个第二支撑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的作用是为了弧板连接杆上的T形连接块与T形导槽的滑动配合;四个第二支撑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一半轴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二支撑均靠近半轴封板分布是便于安装第一轮毂;第二轮毂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上,且第二轮毂上开有第二液压杆导向槽的作用是为液压杆的运动提供空间;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均匀安装有第一气缸机构的作用是当汽车陷入淤泥中时,此时弧板的往返运动为第二气缸机构输入空气,第第二气缸输入的空气通过管路进入第一气缸容纳腔,第一气缸容纳腔的空间增大,托起液压油缸装置,使液压杆伸出液压杆导向槽的距离更长,达到托起第一轮毂的作用更好。
本发明中第一气缸机构的作用是通过第一气缸容纳腔空间的增大托起液压油缸装置,使液压杆伸出液压杆导向槽;第一气缸缸体安装在第一梯形连接块和第二梯形连接块之间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一气缸机构;第一气缸缸体具有第一气缸容纳腔的作用是为第一气缸方板和液压油缸装置提供工作空间。
第一气缸缸体底部开有贯通的入气孔的作用是气压增大可以托起液压油缸装置;第一气缸方板安装于第一气缸容纳腔内,且第一气缸方板与第一气缸缸体内壁滑动配合安装的作用是第一气缸方板的运动带动液压油缸装置运动;第一气缸方板端面上开有圆孔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液压油缸装置;液压油缸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方板上,且液压油缸装置伸出第一气缸缸体的作用是第一气缸方板的运动带动液压油缸装置运动;第四弹簧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缸体内的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液压油缸装置上的作用是当工作结束时促使第一气缸方板和液压油缸装置回到最初工作状态。
本发明中的液压油缸装置的作用是是当汽车陷入淤泥中时,此时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之间就会有较大的速度差,从而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腔内的液压油可以驱动液压油缸装置运动,达到汽车脱险的目的;梯形连接块上开有贯通的第二液压油导流孔的作用是便于液压油的流动;油缸桶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梯形连接块上,且油缸桶上开有液压油容纳腔的作用是为液压油缸装置正常工作提供空间;油缸桶的底部开有第三液压油导流孔,且第二液压油导流孔与第三液压油导流孔相通的作用是便于液压油的流动;圆板的外圆面与油缸桶内圆面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推拉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圆板端面上,液压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推拉杆端面上的作用是形成一个密闭的液压油容纳腔,实现液压杆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中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中的其中一个第一支撑侧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第一支撑的侧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二梯形连接块;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中的其中第二支撑侧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第二支撑的侧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二梯形连接块。
本发明中液压油补偿箱安装在汽车底盘上,且液压油补偿箱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的作用是为补偿体积变化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液压油。
本发明中第二气缸机构的作用是第二气缸机构为第一气缸容纳腔提供足够托起液压油缸装置的气压;第二气缸缸体外侧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连接板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二气缸机构;第二气缸方板安装在第二气缸容纳腔内,第二气缸方板与第二气缸缸体内壁滑动配合的作用是为了形成第二气缸容纳腔;运动齿条一端安装在第二气缸方板端面上,且运动齿条穿出第二气缸缸体的作用是运动齿条运动时带动第二气缸方板一起运动;第二气缸盖板安装在第二气缸缸体端面上,第二气缸盖板上开有便于运动齿条运动的方孔,同时第二气缸盖板上还开有单向吸气口和单向排气口的作用是单向吸气口只可吸气,单向排气口只可向第一气缸容纳腔输入空气;第一支撑上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四弹簧;弧形连接杆上固定安装的T形连接块和T形导槽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上的作用是为了安装弧形连接杆,达到引导和限制弧形连接杆的作用;第三弹簧嵌套在伸缩杆外侧,第三弹簧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上的作用是便于弧形连接杆回位;第三固定轴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的侧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三固定轴;第三固定轴上开有第三固定轴凹槽的作用是使第三固定轴只旋转不移动;第三固定轴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齿轮的作用是便于第一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L形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侧面上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安装第四固定轴;第四固定轴上开的第四固定轴凹槽和L形连接板上的圆孔旋转配合安装的作用是保证第四固定轴只可旋转不移动;第四固定轴一端安装有第三齿轮,另一端安装有第四齿轮的作用是第四齿轮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四齿轮的齿牙和第二齿轮的齿牙相互啮合的作用是第二齿轮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与弧形连接杆上所开的齿牙啮合的作用是弧形板的运动可以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三齿轮与运动齿条啮合的作用是第三齿轮的转动可以带动运动齿条运动。
本发明中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气缸盖板所开的单向排气口与安装在第一支撑上的第一气缸缸体上开的入气孔通过管道连接的作用是便于空气从第二气缸容纳腔进入第一气缸容纳腔;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气缸盖板所开的单向排气口与安装在第二支撑上的第一气缸缸体上开的入气孔通过管道连接的作用是便于空气从第二气缸容纳腔进入第一气缸容纳腔;本发明中液压油导流孔的孔径与第二固定板上的圆孔的孔径尺寸大小相等的作用是减少液压油流动时的阻力和积压;液压杆端面上安装有多个阻尼牙的作用是增大摩擦,减少打滑。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图2是液压增压、释压系统(一)连接示意图。
图3是第一轮毂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双向导槽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容纳腔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半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导杆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气缸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液压杆导向槽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差速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差速器保护罩示意图。
图12是液压油缸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液压油缸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一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弧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T形连接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7是T形导槽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一固定轴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第二固定轴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21是第二气缸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2是第二气缸容纳腔结构示意图。
图23是第一气缸容纳腔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第一轮毂;2、第一支撑;3、半轴封板;4、液压油缸装置;5、封板油孔;6、第一半轴;7、差速器保护罩;8、第二支撑;9、第二轮毂;10、双向导槽;11、电磁拉杆;12、连接板;13、第一弹簧;14、外螺纹杆;15、第二弹簧;16、第一液压杆导向槽;17、第一容纳腔;18、导杆;19、液压油导流孔;20、第二容纳腔;21、限位板;23、第一固定板;24、第二固定板;25、半轴内螺纹;26、第一梯形连接块;27、第二梯形连接块;28、液压杆导向槽;29、半轴孔;30、第一旋转轴孔;31、从动齿轮;32、第一侧齿轮;33、主动齿轮;34、第一行星齿轮;35、第一旋转轴;36、保护罩容纳腔;37、第一连接条;38、第一固定轴;39、第二侧齿轮;40、第二行星齿轮;41、第二固定轴;42、第二连接条;43、液压油容纳腔;44、油缸桶;45、圆板;46、液压杆;47、推拉杆;48、第三液压油导流孔;49、活塞杆;50、弧形连接杆;51、第一气缸机构;52、第二半轴;53、第二气缸机构;54、第三弹簧;55、第一连接板;56、第一气缸容纳腔;57、弧板;59、伸缩杆;60、T形连接块;61、T形导槽;62、第一齿轮;63、第三固定轴连接板;64、第二齿轮;65、第三固定轴;66、L形连接板;67、第四固定轴;68、第三齿轮;69、第四齿轮;70、第三固定轴凹槽;71、第四固定轴凹槽;72、第二气缸缸体;73、第二气缸连接板;74、单向吸气口;75、单向排气口;76、第二气缸盖板;77、第二气缸方板;78、运动齿条;79、第一气缸缸体;80、入气孔;81、第四弹簧;82、连接盘;83、第二气缸容纳腔;84、第一气缸方板;85、液压油道;86、第一液压油道;87、加速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它包括第一轮毂1、第一支撑2、半轴封板3、封板油孔5、第一半轴6、差速器保护罩7、第二支撑8、第二轮毂9、双向导槽10、电磁拉杆11、连接板12、第一弹簧13、外螺纹杆14、第二弹簧15、第一液压杆导向槽16、第一容纳腔17、导杆18、液压油导流孔19、第二容纳腔20、限位板21、第一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4、半轴内螺纹25、液压杆导向槽28、半轴孔29、T形导槽61、第一旋转轴孔30、从动齿轮31、第一侧齿轮32、主动齿轮33、第一行星齿轮34、第一旋转轴35、保护罩容纳腔36、第一连接条37、第一固定轴38、第二侧齿轮39、第二行星齿轮40、第二固定轴41、第二连接条42、活塞杆49、第一气缸机构51、第二半轴52、第二气缸机构53、连接盘82、液压油道85、第一液压油道86、加速度感应器87,如图1所示,其中差速器保护罩7固定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如图11所示,差速器保护罩7上开有半轴孔29和第一旋转轴孔30;如图2所示,第一旋转轴35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且第一旋转轴35另一端通过第一旋转轴孔30插入差速器保护罩7内;如图10所示,主动齿轮33位于差速器保护罩7内,且主动齿轮33通过键与第一旋转轴35配合;如图6所示,第一半轴6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如图1、2所示,第一半轴6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7上与半轴孔29旋转配合;如图6所示,第二半轴52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如图6所示,第二半轴52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轴内螺纹25;如图1、2所示,第二半轴52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7上与半轴孔29旋转配合;如图10所示,从动齿轮31通过键安装在第二半轴52上,从动齿轮31和主动齿轮33啮合;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条37和第二连接条42安装在从动齿轮31的小端面上;如图10所示,第一侧齿轮32位于差速器容纳腔内;如图10所示,第一侧齿轮32与第二半轴52通过键连接;如图10所示,第二侧齿轮39与第一半轴6通过键连接;如图10所示,第一侧齿轮32端面上安装有加速度感应器87;如图10所示,第一固定轴38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条37端面上;如图10所示,第一行星齿轮34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固定轴38上,且第一行星齿轮34齿与第一侧齿轮32和第二侧齿轮39啮合;第二固定轴41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条42端面上;如图10所示,第二行星齿轮40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固定轴41上,且第二行星齿轮40齿与第一侧齿轮32和第二侧齿轮39啮合;如图2、7所示,限位板21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半轴6开的圆孔内;如图7所示,导杆18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限位板21端面上;如图4、7所示,导杆18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多个双向导槽10;如图7所示,导杆18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道85;如图4所示,电磁拉杆11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6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电磁拉杆11与双向导槽10配合;如图2、6所示,导杆18一端的外圆面与第一半轴6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配合;如图7所示,活塞杆49的端面固定安装在导杆18的端面上;如图7所示,活塞杆49上开有贯通的油道与导杆18上的液压油道85相通;如图7所示,外螺纹杆14上开有两个贯通的圆孔,外螺纹杆14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活塞杆49的端面上,且外螺纹杆14上所开的两个圆孔分别与液压油道85和第一液压油道86相通;如图2、5所示,外螺纹杆14外圆面上所开的外螺纹与第二半轴52上所开的半轴内螺纹25通过螺纹配合安装;如图5、6所示,连接板12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52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连接板12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与活塞杆49的外圆面滑动配合;如图5所示,第一弹簧13位于连接板12和外螺纹杆14所形成第一容纳腔17内,第一弹簧13嵌套在活塞杆49外侧,第一弹簧1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12的端面上,第一弹簧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14的端面上;如图5、6所示,第二固定板24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52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二固定板24上开有圆孔;如图5所示,第二弹簧15位于外螺纹杆14和第二固定板24所形成第二容纳腔20内,第二弹簧15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14的端面上,第二弹簧1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板24的端面上;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板23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52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一固定板23上开有圆孔;如图5所示,连接盘82位于第一固定板23和第二固定板24之间,且连接盘82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固定板23上所开的圆孔,连接盘82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导流孔19,且液压油导流孔19与第二固定板24上所开的圆孔相通;如图1、2所示,两个半轴封板3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6端面上和第二半轴52端面上,且两个半轴封板3端面上均开有封板油孔5;如图17所示,四个第一支撑2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61;如图3、8所示,四个第一支撑2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半轴52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一支撑2均靠近半轴封板3分布;如图3、9所示,第一轮毂1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2上,且第一轮毂1上开有液压杆导向槽28;如图17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61;如图3、8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一半轴6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二支撑8均靠近半轴封板3分布;如图3、9所示,第二轮毂9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8上,且第二轮毂9上开有第二液压杆导向槽28;四个第一支撑2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53;如图2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53;如图2、3所示,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之间均安装第一气缸机构51;如图2所示,四个第一支撑2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53都与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第一气缸机构51通过管道连接;如图2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53都与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第一气缸机构51通过管道连接。
如图13、23所示,上述第一气缸机构51包括第一气缸缸体79、入气孔80、第四弹簧81、第一气缸方板84、第一气缸容纳腔56、液压油缸装置4、第一梯形连接块26、第二梯形连接块27,如图8所示,其中第一气缸缸体79安装在第一梯形连接块26和第二梯形连接块27之间;如图23所示,第一气缸缸体79具有第一气缸容纳腔56;如图23所示,第一气缸缸体79底部开有贯通的入气孔80;如图23所示,第一气缸方板84安装于第一气缸容纳腔56内,且第一气缸方板84与第一气缸缸体79内壁滑动配合安装;如图23所示,第一气缸方板84端面上开有圆孔;如图23所示,液压油缸装置4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方板84上,且液压油缸装置4伸出第一气缸缸体79;如图23所示,第四弹簧81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缸体79内的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液压油缸装置4上。
如图12、13所示,上述液压油缸装置4包括液压油容纳腔43、油缸桶44、圆板45、液压杆46、推拉杆47、第三液压油导流孔48,如图12所示,其中油缸桶44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梯形连接块上,且油缸桶44上开有液压油容纳腔43;如图12所示,油缸桶44的底部开有第三液压油导流孔48;如图12所示,圆板45的外圆面与油缸桶44内圆面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如图12所示,推拉杆47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圆板45端面上;如图12、13所示,液压杆46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推拉杆47端面上。
如图8所示,上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51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26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中的其一个中第一支撑2侧面上;如图8所示,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51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27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26的第一支撑2的侧面上;如图8所示,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51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26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中的其中第二支撑8侧面上;如图8所示,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51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27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26的第二支撑8的侧面上。
如图3所示,上述外螺纹杆14上与第一液压油道86相通的圆孔和液压油导流孔19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液压油道85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之间安装的液压油缸装置4中的第三液压导流孔通过管道相连;液压油补偿箱安装在汽车底盘上,且液压油补偿箱与第一容纳腔17和第二容纳腔2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如图14、18所示,上述第二气缸机构53包括第二气缸缸体72、第二气缸连接板73、单向吸气口74、单向排气口75、第二气缸盖板76、第二气缸方板77、运动齿条78、第二气缸容纳腔83、弧形连接杆50、弧板57、T形连接块60、第一齿轮62、第三固定轴连接板63、第二齿轮64、第三固定轴65、L形连接板66、第四固定轴67、第三齿轮68、第四齿轮69、第三固定轴凹槽70、第四固定轴凹槽71、第三弹簧54、第一连接板55、伸缩杆59,如图22所示,其中第二气缸缸体72具有第二气缸容纳腔83;如22所示,第二气缸缸体72外侧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连接板73上;如22所示,第二气缸方板77安装在第二气缸容纳腔83内,第二气缸方板77与第二气缸缸体72内壁滑动配合;如图22所示,运动齿条78一端安装在第二气缸方板77端面上,且运动齿条78穿出第二气缸缸体72;如图22所示,第二气缸盖板76安装在第二气缸缸体72端面上,第二气缸盖板76上开有便于运动齿条78运动的方孔,同时第二气缸盖板76上还开有单向吸气口74和单向排气口75;如图3所示,四个第一支撑2与四个第二支撑8上所安装的结构完全相同,对于第一支撑2上所安装的结构,四个第一支撑2上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如图15所示,第一支撑2上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55;如图16、17所示,弧形连接杆50上固定安装的T形连接块60和T形导槽61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2上;如图15所示,伸缩杆59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板55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50上;如图15所示,第三弹簧54嵌套在伸缩杆59外侧,第三弹簧54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50上;如图15所示,弧板57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50的一端;如图18所示,第三固定轴连接板63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2的侧面上;如图19所示,第三固定轴65上开有第三固定轴凹槽70;如图18、19所示,第三固定轴65通过第三固定轴连接板63上的圆孔与第三固定轴凹槽70的外圆面旋转配合安装;如图18所示,第三固定轴65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62,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齿轮64;如图18所示,L形连接板66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2侧面上;如图18、20所示,第四固定轴67上开的第四固定轴凹槽71和L形连接板66上的圆孔旋转配合安装;如图18所示,第四固定轴67一端安装有第三齿轮68,另一端安装有第四齿轮69;如图18所示,第四齿轮69的齿牙和第二齿轮64的齿牙相互啮合;如图18所示,第一齿轮62与弧形连接杆50上所开的齿牙啮合;如图21所示,第三齿轮68与运动齿条78啮合;如图18所示,第一齿轮62的直径是第二齿轮64直径的三倍;第四齿轮69的直径是第二齿轮64直径的二倍。
如图3所示,上述四个第一支撑2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与四个第二支撑8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区别在于,四个第一支撑2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内的四个第二气缸连接板73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2上;如图3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内的四个第二气缸连接板73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8上;如图16、17所示,四个第一支撑2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内的四个弧形连接杆50通过其上所安装的T形连接块60与四个相应的第一支撑2上所开的T形导槽61滑动配合安装;如图16、17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内的四个弧形连接杆50通过其上所安装的T形连接块60与四个相应的第二支撑8上所开的T形导槽61滑动配合安装;如图3、22所示,四个第一支撑2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中的第二气缸盖板76所开的单向排气口75与安装在第一支撑2上的第一气缸缸体79上开的入气孔80通过管道连接;如图3、22所示,四个第二支撑8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53中的第二气缸盖板76所开的单向排气口75与安装在第二支撑8上的第一气缸缸体79上开的入气孔80通过管道连接。
如图6所示,上述半轴内螺纹25的螺纹长度是第二半轴52长度的1/8-5/8之间。
如图6所示,上述半轴内螺纹25的螺纹长度是第二半轴52长度的3/8之间。
如图5所示,上述液压油导流孔19的孔径与第二固定板24上的圆孔的孔径尺寸大小相等。
如图13所示,上述液压杆46端面上安装有多个阻尼牙。
如图7所示,上述液压油道85的孔径为4mm-6mm。
如图7所示,上述液压油道85的孔径为5mm。
具体实施方式为:当汽车行走在泥泞道路上时,第一轮毂1突然陷入坑洼处时,通过差速器作用使第一轮毂1与第二轮毂9形成明显的速度差,第一轮毂1受到的阻力小,第二轮毂9受到的阻力大;此时加速度感应器87感应到第一轮毂1和第二轮毂9的速度差,加速度感应器87将这个速度差信号传递给电磁拉杆11;电磁拉杆11伸长插入双向导槽10内;第一半轴6与第二半轴52在主动齿轮33作用下会继续旋转,但是第二半轴52的转动速度高于第一半轴6的转动速度,使得导杆18在外螺纹杆14与半轴内螺纹25的螺纹配合下,向第二轮毂9靠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容纳腔17的空间减小,第一容纳腔17内的液压油经过第一液压油道86、第一液压油道86与液压油导流孔19连接的管道、液压油导流孔19、液压油导流孔19与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2之间安装的液压油缸装置4中的梯形连接块上的第二液压油导流孔19的安装管道、第二液压油导流孔19进入液压油容纳腔43,使得液压油容纳腔43空间增大,液压油将推动圆板45运动;圆板45带动推拉杆47运动;推拉杆47带动液压杆46运动;液压杆46将会伸出第一轮毂1上所开的液压杆导向槽28;此时的液压杆46将会对第一轮毂1起到一个支撑作用;此时发动机将扭矩传递给主动齿轮33,带动主动齿轮33旋转,主动齿轮33带动从动齿轮31旋转,从动齿轮31带动第一行星齿轮34和第二行星齿轮40旋转,第一行星齿轮34和第二行星齿轮40带动第一侧齿轮32和第二侧齿轮39旋转,其中第一行星齿轮34和第二行星齿轮40可将从动轮传递过来的扭矩一分为二,分给第一侧齿轮32和第二侧齿轮39,使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拥有不同的转速;第二半轴52将会带动第一轮毂1旋转,第一轮毂1将会带动液压杆46旋转,此时的液压杆46伸出第一轮毂1,达到增加第一轮毂1阻力的目的,使得第一轮毂1可以快速从淤泥中脱险;当汽车无法脱险时,驾驶员不会停车,此时的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速度差,此时的外螺纹杆14在半轴内螺纹25的作用下继续靠近第二轮毂9运动;第一容纳腔17的液压油继续被压缩,使得液压油容纳腔43流入的液压油增多,压力增大,促使圆板45沿油缸桶44内壁向上运动,带动推拉杆47向上运动,促使液压杆46与液压杆导向槽28相对运动,此时液压杆46伸出第一轮毂1;液压油流入液压油容纳腔43越多,液压杆46伸出第一轮毂1越多,伸出的液压杆46会将第一轮毂1托起,使第一轮毂1脱离坑洼,汽车将成功脱险;当外螺纹杆14在半轴内螺纹25的作用下继续靠近第二轮毂9运动,外螺纹杆14会运动出半轴内螺纹25,发动机继续带动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旋转,外螺纹杆14会与第二半轴52上的圆孔发生空转,达到防止运动干涉的目的。第二轮毂9突然陷入坑洼处时,通过差速器作用使第一轮毂1与第二轮毂9形成明显的速度差,第二轮毂9受到的阻力小,第一轮毂1受到的阻力大;此时加速度感应器87感应到第一轮毂1和第二轮毂9的速度差,加速度感应器87将这个速度差信号传递给电磁拉杆11;电磁拉杆11伸长插入双向导槽10内;第一半轴6与第二半轴52在主动齿轮33作用下会继续旋转,但是第一半轴6的转动速度高于第二半轴52的转动速度,使得导杆18在外螺纹杆14与半轴内螺纹25的螺纹配合下,向第一轮毂1靠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容纳腔17的空间增大,第二容纳腔20内的液压油经过液压油道85、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8之间安装的液压油缸装置4中的梯形连接块上的第二液压油导流孔19和液压油道85的安装管道、第二液压油导流孔19进入液压油容纳腔43,使得液压油容纳腔43空间增大,液压油将推动圆板45运动;圆板45带动推拉杆47运动;推拉杆47带动液压杆46运动;液压杆46将会伸出第二轮毂9上所开的第二液压杆导向槽28;此时的液压杆46将会对第二轮毂9起到一个支撑作用;此时发动机将扭矩传递给主动齿轮33,带动主动齿轮33旋转,主动齿轮33带动从动齿轮31旋转,从动齿轮31带动第一行星齿轮34和第二行星齿轮40旋转,第一行星齿轮34和第二行星齿轮40带动第一侧齿轮32和第二侧齿轮39旋转,其中第一行星齿轮34和第二行星齿轮40可将从动轮传递过来的扭矩一分为二,分给第一侧齿轮32和第二侧齿轮39,使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拥有不同的转速;第一半轴6将会带动第二轮毂9旋转,第二轮毂9将会带动液压杆46旋转,此时的液压杆46伸出第二轮毂9,达到增加第二轮毂9阻力的目的,使得第二轮毂9可以快速从淤泥中脱险;当汽车无法脱险时,驾驶员不会停车,此时的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速度差,此时的外螺纹杆14在半轴内螺纹25的作用下继续靠近第二轮毂9运动;第二容纳腔20的液压油继续被压缩,使得液压油容纳腔43流入的液压油增多,压力增大,促使圆板45沿油缸桶44内壁向上运动,带动推拉杆47向上运动,促使液压杆46与液压杆导向槽28相对运动,此时液压杆46伸出第二轮毂9;液压油流入液压油容纳腔43越多,液压杆46伸出第二轮毂9越多,伸出的液压杆46会将第二轮毂9托起。当液压油容纳腔43的空间达到最大,液压杆46伸出长度达到极限,汽车仍无法脱险;此时的第一支撑2上安装的弧板57将接触到泥泞,泥泞传递给弧板57一个作用力;弧板57通过弧形连接杆50压缩第三弹簧54和伸缩杆59;弧板57连接杆通过T形连接块60和T形导槽61的相对滑动向运动;弧形连接杆50上的齿牙与第一齿轮62啮合,当弧形连接杆50向上运动时带动第一齿轮62转动,第一齿轮62通过第三固定轴65带动第二齿轮64转动;第二齿轮64与第三齿轮68啮合,第二齿轮64带动第四齿轮69转动,第四齿轮69通过第四固定轴67带动第三齿轮68转动;第三齿轮68与运动齿条78上的齿牙啮合,第三齿轮68带动运动齿条78运动,运动齿条78推动第二气缸方板77运动,使第二气缸实现从单向吸气口74吸气然后从单向排气口75排气的过程;单向排气口75排出的空气通过管道的连接将气体输入第一气缸容纳腔56,四个第一支撑2上的弧板57机构在轮毂的持续转动下重复上述工作,不停的将空气输入第一气缸机构51容纳腔;第一气缸机构51容纳腔在气压作用下促使第一气缸方板84向上运动,第一气缸方板84带动液压油缸装置4一起运动,此时液压杆46在气压的作用下伸出足够长度,对第一轮毂1或第二轮毂9的支撑作用更明显;使深陷泥潭的第一轮毂1或者第二轮毂9更容易脱险。当汽车脱险成功后,第一轮毂1和第二轮股相对加速度为零,将相同速度比信号传递给电磁拉杆11,当电磁拉杆11接受到信号时收缩退出双向导槽10,促使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恢复到原始工作状态,使汽车正常运行。当外螺纹杆14旋退出半轴内螺纹25,发动机继续带动第一半轴6和第二半轴52旋转,外螺纹杆14会与第二半轴52上的圆孔发生空转,达到防止运动干涉的目的,第一齿轮62的直径是第二齿轮64直径的三倍,第四齿轮69的直径是第二齿轮64直径的二倍的作用是当第一气缸机构51对液压油缸装置4进行作用力时需要克服汽车重力做功,所以第一气缸机构51需要较大的作用力,此时的第一齿轮62、第二齿轮64、第三齿轮68、第四齿轮69将会达到降低速度增大扭矩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是:通过导杆18在半轴导槽内运动控制液压油缸,使液压油缸工作推出液压杆46支撑第一轮毂1或者第二轮毂9脱离泥潭;在汽车轮毂陷入深泥潭时通过第一气缸机构51和第二气缸机构53二次加长液压杆46的伸出第一轮毂1或者第二轮毂9的长度增加,使液压杆46支撑第一轮毂1或者第二轮毂9的作用更明显汽车可以快速脱离深泥潭;本发明通过液压油缸装置4和第一气缸机构51和第二气缸机构53使液压杆46伸出第一轮毂1或者第二轮毂9长度自由变换,在帮助轮毂脱离不同深度的泥潭有很好的实用效果。

Claims (7)

1.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轮毂、第一支撑、半轴封板、封板油孔、第一半轴、差速器保护罩、第二支撑、第二轮毂、双向导槽、电磁拉杆、连接板、第一弹簧、外螺纹杆、第二弹簧、第一液压杆导向槽、第一容纳腔、导杆、液压油导流孔、第二容纳腔、限位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半轴内螺纹、液压杆导向槽、半轴孔、T形导槽、第一旋转轴孔、从动齿轮、第一侧齿轮、主动齿轮、第一行星齿轮、第一旋转轴、保护罩容纳腔、第一连接条、第一固定轴、第二侧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第二固定轴、第二连接条、活塞杆、第一气缸机构、第二半轴、第二气缸机构、连接盘、液压油道、第一液压油道、加速度感应器,其中差速器保护罩固定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差速器保护罩上开有半轴孔和第一旋转轴孔;第一旋转轴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且第一旋转轴另一端通过第一旋转轴孔插入差速器保护罩内;主动齿轮位于差速器保护罩内,且主动齿轮通过键与第一旋转轴配合;第一半轴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第一半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上与半轴孔旋转配合;第二半轴端面上开有贯通的圆孔;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轴内螺纹;第二半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差速器保护罩上与半轴孔旋转配合;从动齿轮通过键安装在第二半轴上,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啮合;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安装在从动齿轮的小端面上;第一侧齿轮位于差速器容纳腔内;第一侧齿轮与第二半轴通过键连接;第二侧齿轮与第一半轴通过键连接;第一侧齿轮端面上安装有加速度感应器;第一固定轴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条端面上;第一行星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且第一行星齿轮齿与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啮合;第二固定轴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条端面上;第二行星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二行星齿轮齿与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啮合;限位板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半轴开的圆孔内;导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限位板端面上;导杆外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多个双向导槽;导杆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道;电磁拉杆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电磁拉杆与双向导槽配合;导杆一端的外圆面与第一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配合;活塞杆的端面固定安装在导杆的端面上;活塞杆上开有贯通的油道与导杆上的液压油道相通;外螺纹杆上开有两个贯通的圆孔,外螺纹杆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端面上,且外螺纹杆上所开的两个圆孔分别与液压油道和第一液压油道相通;外螺纹杆外圆面上所开的外螺纹与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半轴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安装;连接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连接板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与活塞杆的外圆面滑动配合;第一弹簧位于连接板和外螺纹杆所形成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弹簧嵌套在活塞杆外侧,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端面上,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的端面上;第二固定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二固定板上开有圆孔;第二弹簧位于外螺纹杆和第二固定板所形成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外螺纹杆的端面上,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板的端面上;第一固定板的外圆面固定安装在第二半轴上所开的圆孔的内圆面上,且第一固定板上开有圆孔;连接盘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且连接盘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固定板上所开的圆孔,连接盘上开有贯通的液压油导流孔,且液压油导流孔与第二固定板上所开的圆孔相通;两个半轴封板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半轴端面上和第二半轴端面上,且两个半轴封板端面上均开有封板油孔;四个第一支撑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四个第一支撑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半轴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一支撑均靠近半轴封板分布;第一轮毂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上,且第一轮毂上开有液压杆导向槽;四个第二支撑端面上均开有T形导槽;四个第二支撑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一半轴外圆面上,且四个第二支撑均靠近半轴封板分布;第二轮毂内圆面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上,且第二轮毂上开有第二液压杆导向槽;四个第一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四个第二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均安装第一气缸机构;四个第一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都与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第一气缸机构通过管道连接;四个第二支撑上均安装有第二气缸机构都与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第一气缸机构通过管道连接;
上述第一气缸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缸体、入气孔、第四弹簧、第一气缸方板、第一气缸容纳腔、液压油缸装置、第一梯形连接块、第二梯形连接块,其中第一气缸缸体安装在第一梯形连接块和第二梯形连接块之间;第一气缸缸体具有第一气缸容纳腔;第一气缸缸体底部开有贯通的入气孔;第一气缸方板安装于第一气缸容纳腔内,且第一气缸方板与第一气缸缸体内壁滑动配合安装;第一气缸方板端面上开有圆孔;液压油缸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方板上,且液压油缸装置伸出第一气缸缸体;第四弹簧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气缸缸体内的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液压油缸装置上;
上述液压油缸装置包括液压油容纳腔、油缸桶、圆板、液压杆、推拉杆、第三液压油导流孔,其中油缸桶的端面固定安装在梯形连接块上,且油缸桶上开有液压油容纳腔;油缸桶的底部开有第三液压油导流孔;圆板的外圆面与油缸桶内圆面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推拉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圆板端面上;液压杆一端端面固定安装在推拉杆端面上;
上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中的其一个中第一支撑侧面上;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第一支撑的侧面上;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中的其中第二支撑侧面上;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第一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梯形连接块端面固定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中的没有固定安装第一梯形连接块的第二支撑的侧面上;
上述外螺纹杆上与第一液压油道相通的圆孔和液压油导流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液压油道与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之间安装的液压油缸装置中的第三液压导流孔通过管道相连;液压油补偿箱安装在汽车底盘上,且液压油补偿箱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上述第二气缸机构包括第二气缸缸体、第二气缸连接板、单向吸气口、单向排气口、第二气缸盖板、第二气缸方板、运动齿条、第二气缸容纳腔、弧形连接杆、弧板、T形连接块、第一齿轮、第三固定轴连接板、第二齿轮、第三固定轴、L形连接板、第四固定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三固定轴凹槽、第四固定轴凹槽、第三弹簧、第一连接板、伸缩杆,其中第二气缸缸体具有第二气缸容纳腔;第二气缸缸体外侧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连接板上;第二气缸方板安装在第二气缸容纳腔内,第二气缸方板与第二气缸缸体内壁滑动配合;运动齿条一端安装在第二气缸方板端面上,且运动齿条穿出第二气缸缸体;第二气缸盖板安装在第二气缸缸体端面上,第二气缸盖板上开有便于运动齿条运动的方孔,同时第二气缸盖板上还开有单向吸气口和单向排气口;四个第一支撑与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结构完全相同,对于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结构,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一支撑上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弧形连接杆上固定安装的T形连接块和T形导槽通过滑动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上;伸缩杆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板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上;第三弹簧嵌套在伸缩杆外侧,第三弹簧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上;弧板固定安装在弧形连接杆的一端;第三固定轴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的侧面上;第三固定轴上开有第三固定轴凹槽;第三固定轴通过第三固定轴连接板上的圆孔与第三固定轴凹槽的外圆面旋转配合安装;第三固定轴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齿轮;L形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侧面上;第四固定轴上开的第四固定轴凹槽和L形连接板上的圆孔旋转配合安装;第四固定轴一端安装有第三齿轮,另一端安装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的齿牙和第二齿轮的齿牙相互啮合;第一齿轮与弧形连接杆上所开的齿牙啮合;第三齿轮与运动齿条啮合;第一齿轮的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三倍;第四齿轮的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二倍;
上述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与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区别在于,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第二气缸连接板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一支撑上;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第二气缸连接板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第二支撑上;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弧形连接杆通过其上所安装的T形连接块与四个相应的第一支撑上所开的T形导槽滑动配合安装;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内的四个弧形连接杆通过其上所安装的T形连接块与四个相应的第二支撑上所开的T形导槽滑动配合安装;四个第一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气缸盖板所开的单向排气口与安装在第一支撑上的第一气缸缸体上开的入气孔通过管道连接;四个第二支撑上所安装的第二气缸机构中的第二气缸盖板所开的单向排气口与安装在第二支撑上的第一气缸缸体上开的入气孔通过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半轴内螺纹的螺纹长度是第二半轴长度的1/8-5/8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半轴内螺纹的螺纹长度是第二半轴长度的3/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压油导流孔的孔径与第二固定板上的圆孔的孔径尺寸大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压杆端面上安装有多个阻尼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压油道的孔径为4mm-6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压油道的孔径为5mm。
CN201810983457.7A 2018-05-14 2018-08-27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Withdrawn CN1091306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53952 2018-05-14
CN201810455395 2018-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30696A true CN109130696A (zh) 2019-01-04

Family

ID=64828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3457.7A Withdrawn CN109130696A (zh) 2018-05-14 2018-08-27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3069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1681A (zh) * 2018-05-14 2018-10-09 冯萍 一种基于液压杆控制的汽车脱险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7953B1 (en) * 1999-04-02 2001-05-29 Dennis E. Farmer Automatic jack and wheel change system
US6983778B1 (en) * 2003-10-09 2006-01-10 Pitts Freddie L Road gripping assembly
US20080001558A1 (en) * 2006-06-28 2008-01-03 Akira Kikuchi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CN203511608U (zh) * 2013-09-17 2014-04-02 肖祺 汽车防陷助推装置
DE202016101323U1 (de) * 2016-03-10 2016-05-13 Ing. Petr Gross, S.R.O. Gleitschutz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räder mit der Radschüssel an der inneren Seitenebene des Rads angeordnet
CN205523379U (zh) * 2015-05-21 2016-08-31 帝善圆农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轮胎陷坑自救脱困器
CN206749408U (zh) * 2017-04-12 2017-12-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救援工具
CN107901769A (zh) * 2017-12-15 2018-04-13 南京纬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陷坑功能及发电效率高的新能源汽车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7953B1 (en) * 1999-04-02 2001-05-29 Dennis E. Farmer Automatic jack and wheel change system
US6983778B1 (en) * 2003-10-09 2006-01-10 Pitts Freddie L Road gripping assembly
US20080001558A1 (en) * 2006-06-28 2008-01-03 Akira Kikuchi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CN203511608U (zh) * 2013-09-17 2014-04-02 肖祺 汽车防陷助推装置
CN205523379U (zh) * 2015-05-21 2016-08-31 帝善圆农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轮胎陷坑自救脱困器
DE202016101323U1 (de) * 2016-03-10 2016-05-13 Ing. Petr Gross, S.R.O. Gleitschutz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räder mit der Radschüssel an der inneren Seitenebene des Rads angeordnet
CN206749408U (zh) * 2017-04-12 2017-12-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救援工具
CN107901769A (zh) * 2017-12-15 2018-04-13 南京纬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陷坑功能及发电效率高的新能源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1681A (zh) * 2018-05-14 2018-10-09 冯萍 一种基于液压杆控制的汽车脱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88815A (en) Hydraulically driven bicycle
US4479356A (en) Elastomer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
US6086492A (en) Engine brake for offroad vehicle
CN109130696A (zh) 一种基于气缸机构调节的汽车快速脱险的装置
CN106829763A (zh) 一种基于液压马达的液压绞盘
CN107327556A (zh) 一种两档行星齿轮机构变速箱驱动桥系统及其方法
CN109340320A (zh) 一种轮边减速机
CN206278217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启动的自行车双轮驱动装置
CN209278438U (zh) 一种自锁式限滑差速器
CN210135184U (zh) 一种液力减速装置
CN108621681A (zh) 一种基于液压杆控制的汽车脱险装置
CN100443773C (zh) V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CN208295049U (zh) 一种动力传输齿轮箱
CN201172606Y (zh) 一种变速绞盘
CN208484547U (zh) 一种传动机构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210135186U (zh) 一种液力减速装置
CN210135185U (zh) 一种液力减速装置
CN201217490Y (zh) 一种收集排气管内高压气体并用于变挡操作的装置
CN108910020B (zh) 一种用于固定翼无人机刹车和提速的机轮系统
CN102778177A (zh) 全驱6×6简捷式多用途驱动车
CN206624578U (zh) 一种基于液压马达的液压绞盘
CN106476979A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启动的自行车双轮驱动装置
CN206111963U (zh) 行星齿轮减速器
CN208324904U (zh) 一种发电组件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208484552U (zh) 一种油缸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