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2260B -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2260B
CN109082260B CN201810769949.6A CN201810769949A CN109082260B CN 109082260 B CN109082260 B CN 109082260B CN 201810769949 A CN201810769949 A CN 201810769949A CN 109082260 B CN109082260 B CN 1090822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orner
polyether polyol
weight
isocya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699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2260A (zh
Inventor
李云龙
陶小乐
何永富
应天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Zhijiang Silicone Chemicals Co Ltd
Hangzhou Zhij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Zhijiang Silicone Chemicals Co Ltd
Hangzhou Zhij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Zhijiang Silicone Chemicals Co Ltd, Hangzhou Zhij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Zhijiang Silicone 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699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822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82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2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2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22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75/00Adhesive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75/04Polyurethanes
    • C09J175/08Polyurethanes from 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4804Two or more polyethers of different physical or chemical nature
    • C08G18/4812Mixtures of polyetherdiols with polyetherpolyols having at least three hydroxy group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聚氨酯预聚物75~90重量份,增塑剂4~10重量份,填料4~10重量份,催化剂0.01~1重量份,匀泡剂0.5~3重量份和促粘剂0.3~1重量份;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通过特定的聚氨酯预聚物与匀泡剂、促粘剂配合作用,制备得到的组角胶粘结性强、强度高、固化快、微发泡、发泡均一,能提高铝合金组角位置的结构粘接强度,改善渗漏、变形及角部开裂问题。

Description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结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及门窗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导向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极大的推动了高端节能门窗及系统门窗的普及,从而使得对组角胶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迅猛增长。在众多胶粘剂中,聚氨酯组角胶的强度高、耐候性强、固化速度快、粘接强度高,而且水汽阻隔性能好,固化时微发泡,因此被作为系统门窗的最优选择。
许多不可避免的变形应力,导致门窗的角部产生问题,例如:生产、运输以及安装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碰撞、敲击;门窗安装完成后,长期随自身重量以及窗洞口、墙体变形静应力作用;开关窗、风压、环境声波振动影响等。这些均可造成门窗气密、隔热、隔音、隔尘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引起门窗变形,成为门窗能耗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铝门窗的角部问题,生产出符合节能性能要求的铝门窗,有效的做法是使用一种专为门窗设计的组角密封胶,将角码或插件和型材腔壁进行粘接,起结构加强和密封作用,避免门窗框架因温差和外力形变造成错位变形,从而保证了门窗的气密、隔热、隔音、隔尘等性能。
因此,组角胶的性能需要满足:1)硬度高、强度大、韧性好,可以使角码与型材腔壁之间形成结构性连接的同时也具有极好的防水性能;2)可略微发泡、膨胀,形成金属与金属连接之间的弹性垫,以减弱各种力的传导,起到避震、缓冲垫的作用;3)耐老化性要好,可耐-40℃-80℃的温度变化;胶体为白色或者半透明,不会在短期内黄变;4)无溶剂,符合环保要求;5)固化速度快,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6)与专用清洗剂配合,少量溢胶清洁方便,绝不伤害型材表面的涂层和漆面,环保无毒。
目前市场上组角胶多为聚氨酯类密封胶。聚氨酯胶结构中含有很强极性和化学活泼性的-NCO(异氰酸根)、-NHCOO-(氨基甲酸酯基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以及优异的抗冲击特性,适用于各种结构性粘合领域。
通常采用聚醚多元醇与MDI反应制备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将预聚体、增塑剂、填料、有机硅粘附促进剂、催化剂混合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然而这类组角胶在使用时发泡不均一,容易在粘接部位产生大气泡从而导致组角胶强度降低,门窗组角位置发生破坏。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目前急需研制一种发泡均一、强度高的聚氨酯组角胶产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发泡均一、强度高、粘结性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如下组分:
聚氨酯预聚物75~90重量份,增塑剂4~10重量份,填料4~10重量份,催化剂0.01~1重量份,匀泡剂0.5~3重量份和促粘剂0.3~1重量份;
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
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的异氰酸基团与多元醇羟基基团的物质的量比为2.5~5.0。
优选的,所述异氰酸酯选自二苯甲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小分子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的分子量为300~800;所述的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300~800;所述的三官能度的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2000~6000。
优选的,所述促粘剂选自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氧基硅烷、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的,所述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5-环氧四氢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Mesamoll增塑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优选的,所述填料选自比表面100~300的疏水白炭黑;
所述催化剂选自N,N-二甲基环己胺、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N,N,N',N'-四甲基亚烷基二胺、三乙胺和N,N-二甲基苄胺、双(2,2-吗啉乙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
聚氨酯预聚物80~88重量份,增塑剂5~9重量份,填料5~8重量份,催化剂0.1~0.8重量份,匀泡剂1~2.8重量份和促粘剂0.5~0.9重量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聚氨酯预聚物、增塑剂、填料、催化剂、匀泡剂和促粘剂混合搅拌,得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预聚物制备方法具体为:
将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80~90℃混合搅拌、真空干燥,降温至30~50℃和异氰酸酯70~80℃反应2~3h,得到聚氨酯预聚物。
优选的,所述混合的氛围为惰性气体;所述混合搅拌的时间为2~3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预聚物75~90重量份,增塑剂4~10重量份,填料4~10重量份,催化剂0.01~1重量份,匀泡剂0.5~3重量份和促粘剂0.3~1重量份;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通过特定聚氨酯预聚物与匀泡剂、促粘剂等配合作用,最终制备得到的组角胶粘结性强、强度高、固化快、微发泡、发泡均一等优点,不仅能提高铝合金组角位置的结构粘接强度,还能大大改善改善铝合金门窗组角位置的渗漏、变形及角部开裂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如下组分:
聚氨酯预聚物75~90重量份,增塑剂4~10重量份,填料4~10重量份,催化剂0.01~1重量份,匀泡剂0.5~3重量份和促粘剂0.3~1重量份;
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
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75~90重量份的聚氨酯预聚物;优选包括80~88重量份的聚氨酯预聚物;更优选包括82~86重量份的聚氨酯预聚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更优选由30~45重量份异氰酸酯、8~17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6~17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5~55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
按照本发明,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的异氰酸基团与多元醇羟基基团的物质的量比优选为2.5~5.0。
其中,所述异氰酸酯优选选自二苯甲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小分子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的分子量优选为300~800;所述的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300~800;所述的三官能度的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优选为2000~6000。
本发明对于所述异氰酸酯、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的来源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市售即可。
本发明通过选择上述特定的异氰酸酯,并选择特定分子量的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协同作用,提高了最终制备得到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的强度等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4~10重量份增塑剂;优选包括5~9重量份增塑剂;更优选包括6~8重量份增塑剂。
本发明所述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5-环氧四氢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Mesamoll增塑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其来源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市售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4~10重量份填料;优选包括5~8重量份填料;更优选包括6~8重量份填料。
本发明所述填料优选选自比表面100~300的疏水白炭黑。本发明选择上述特定比表面积的白炭黑可以更好的促进组角胶的强度等性能。本发明其来源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市售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0.01~1重量份的催化剂;优选包括0.1~0.8的催化剂;更优选包括0.3~0.7的催化剂。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选自N,N-二甲基环己胺、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N,N,N',N'-四甲基亚烷基二胺、三乙胺和N,N-二甲基苄胺、双(2,2-吗啉乙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其来源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市售即可。上述催化剂可以更好的促进反应的发生,反应更彻底。
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0.5~3重量份的匀泡剂;优选包括1~2.8重量份的匀泡剂;更优选包括1.5~2.6重量份的匀泡剂。
本发明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发明其来源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市售即可。本发明通过选择上述特定的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作为匀泡剂,与其余组分一起最终制备得到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的表干时间短、固化快、微发泡、发泡均一。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其余匀泡剂,大大增强了上述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0.3~1重量份促粘剂;优选包括0.5~0.9重量份的促粘剂;更优选包括0.5~0.8重量份的促粘剂。
按照本发明,所述促粘剂选自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氧基硅烷、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发明其来源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市售即可。本发明通过选择上述特定的促粘剂,与其余组分一起最终制备得到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的粘结强度大大提高。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其余促粘剂,反应出更佳的粘结强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
聚氨酯预聚物80~88重量份,增塑剂5~9重量份,填料5~8重量份,催化剂0.1~0.8重量份,匀泡剂1~2.8重量份和促粘剂0.5~0.9重量份。
本发明通过上述特定的匀泡剂和特定的促粘剂的选择,结合特定的聚氨酯预聚物等组分,相对于现有技术公开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具有更佳的发泡性能、强度和、粘结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聚氨酯预聚物、增塑剂、填料、催化剂、匀泡剂和促粘剂混合搅拌,得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
按照本发明,所述聚氨酯预聚物制备方法优选具体为:
将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80~90℃混合搅拌、真空干燥,降温至30~50℃和异氰酸酯70~80℃反应2~3h,得到聚氨酯预聚物。
上述反应优选在机械搅拌、真空和惰性气体存在下进行。所述惰性气体包括但不限于氮气。
本发明对于上述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等组分和配比已经有清楚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制备得到聚氨酯预聚物后,将将聚氨酯预聚物、增塑剂、填料、催化剂、匀泡剂和促粘剂混合搅拌,得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对于所述混合方式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即可。
所述搅拌时间优选为2~3h。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预聚物75~90重量份,增塑剂4~10重量份,填料4~10重量份,催化剂0.01~1重量份,匀泡剂0.5~3重量份和促粘剂0.3~1重量份;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匀泡剂于聚氨酯预聚物等配合作用,最终制备得到的组角胶粘结性强、强度高、表干时间短、固化快、微发泡、发泡均一等优点,不仅能提高铝合金组角位置的结构粘接强度,还能大大改善改善铝合金门窗组角位置的渗漏、变形及角部开裂问题。
本发明优选采用如下方式对组角胶进行性能测定:
拉伸性能检测方法:按GB-T7124-2008方法,制备厚度2mm的组角胶样片,在温度23℃、湿度50%条件下养护7d后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测试。
剪切强度检测方法:用未打磨的铝片制备长25mm、厚0.2mm、宽12.5mm的组角胶搭接样片,在温度23℃、湿度50%条件下养护7d后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剪切性能测试。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将20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5000g/mol)、2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20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180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3.42;
在N2氛围下,逐步将845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40g比表面150的疏水白炭黑、80g 4,5-环氧四氢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20g甲基硅树脂、5g N,N-二甲基环己胺,10g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实施例1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1~5和比较例1~2制备的聚氨酯透明组角胶力学性能结果:
表1 本发明实施例1~5和比较例1~2制备的单组份聚氨酯透明组角胶的强度
Figure BDA0001730005130000081
比较例1
将10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800g/mol)、5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800g/mol)、12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25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20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480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3.49;
在N2氛围下,逐步将77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100g比表面150的疏水白炭黑、50g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30g聚酰胺腊、0.5g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20g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比较例1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将29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5000g/mol)、290g双酚A改性聚氧化丙烯二元醇(平均分子量20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260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4.50;
在N2氛围下,逐步将84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94g比表面120的疏水白炭黑、60g Mesamoll增塑剂、3.8g月桂酸二丁基锡、2.2g双吗啉基二乙基醚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比较例2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将14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5000g/mol)、4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24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180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2.75;
在N2氛围下,逐步将90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45g比表面150的疏水白炭黑、30g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6g甲基乙烯基硅树脂、1g双(2,2-吗啉乙基)醚,18g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实施例2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将24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5000g/mol)、15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40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205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2.64;
在N2氛围下,逐步将75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95g比表面120的疏水白炭黑、100g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25g甲基硅树脂、10g N,N-二甲基苄胺,20g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实施例3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3
将15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5000g/mol)、52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5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4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100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2.0;
在N2氛围下,逐步将76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95g比表面120的疏水白炭黑、95g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25g甲基硅树脂、5g N,N-二甲基苄胺,20g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比较例3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将32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2400g/mol)、2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300g/mol)、40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6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205g甲苯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2.95;
在N2氛围下,逐步将85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57g比表面220的疏水白炭黑、60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5g甲基硅树脂、3g三乙胺,15g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实施例4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将36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6000g/mol)、2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800g/mol)、40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3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120g甲苯二异氰酸酯、120g二苯基甲基二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2.95;
在N2氛围下,逐步将825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65g比表面220的疏水白炭黑、80g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15g甲基乙烯基硅树脂、2g N,N-二甲基环己胺,13g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实施例5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6
将360g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6000g/mol)、20g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300g/mol)、40g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平均分子量800g/mol)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真空、氮气保护以及加热装置的反应器中,90℃搅拌,真空干燥3h;然后降温至30℃,加入120g甲苯二异氰酸酯、120g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70℃、真空条件下反应2h,随后降温到<40℃,出料即得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所述异氰酸酯封端聚合物的R值为4.44;
在N2氛围下,逐步将810g上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合物,75g比表面180的疏水白炭黑、82gMesamoll增塑剂、15g甲基乙烯基硅树脂、4g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14g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在行星机中混合搅拌2h,即得到聚氨酯透明组角胶;
本发明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粘接效果测试方法,检测实施例6制备的透明组角胶的拉伸、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如下组分:
聚氨酯预聚物75~90重量份,增塑剂4~10重量份,填料4~10重量份,催化剂0.01~1重量份,匀泡剂0.5~3重量份和促粘剂0.3~1重量份;
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30~50重量份异氰酸酯、3~20重量份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3~20份重量份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和30~60重量份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
所述的匀泡剂选自甲基硅树脂或者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所述促粘剂选自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角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的异氰酸基团与多元醇羟基基团的物质的量比为2.5~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角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氰酸酯选自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小分子二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的分子量为300~800;所述的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300~800;所述的三官能度的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2000~60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角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5-环氧四氢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Mesamoll增塑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角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选自比表面100~300的疏水白炭黑;
所述催化剂选自N,N-二甲基环己胺、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N,N,N',N'-四甲基亚烷基二胺、三乙胺和N,N-二甲基苄胺、双(2,2-吗啉乙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角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包括:
聚氨酯预聚物80~88重量份,增塑剂5~9重量份,填料5~8重量份,催化剂0.1~0.8重量份,匀泡剂1~2.8重量份和促粘剂0.5~0.9重量份。
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组分透明组角胶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聚氨酯预聚物、增塑剂、填料、催化剂、匀泡剂和促粘剂混合搅拌,得到单组分透明组角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预聚物制备方法具体为:
将小分子两官能度聚醚多元醇、小分子四官能度聚醚多元醇、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80~90℃混合搅拌、真空干燥,降温至30~50℃然后加入异氰酸酯70~80℃反应2~3h,得到聚氨酯预聚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的氛围为惰性气体;所述混合搅拌的时间为2~3h。
CN201810769949.6A 2018-07-13 2018-07-13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90822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69949.6A CN109082260B (zh) 2018-07-13 2018-07-13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69949.6A CN109082260B (zh) 2018-07-13 2018-07-13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2260A CN109082260A (zh) 2018-12-25
CN109082260B true CN109082260B (zh) 2020-08-28

Family

ID=64837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69949.6A Active CN109082260B (zh) 2018-07-13 2018-07-13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822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8581B2 (ja) * 2019-02-06 2022-09-16 サンスター技研株式会社 硬化性組成物
CN110183606A (zh) * 2019-05-31 2019-08-30 李学友 一种具有强粘接性能的单组分聚氨酯微发泡材料及方法
CN111234764B (zh) * 2020-03-06 2021-02-02 杭州之江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粘接强度的聚氨酯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10336A (zh) * 2020-09-04 2021-01-12 上海吒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低温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62319B (zh) * 2020-12-22 2022-11-22 湖南梵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用润湿性好的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33536A (zh) * 2022-09-13 2022-12-06 广东腾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的聚氨酯电子密封胶
CN115746778A (zh) * 2022-12-23 2023-03-07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单组分聚氨酯木材胶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6483A (zh) * 2012-09-04 2012-11-28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单组份聚氨酯组角胶的制备方法
CN106244085A (zh) * 2016-08-01 2016-12-21 山东诺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单组分聚氨酯组角胶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77213A1 (de) * 2011-06-08 2012-12-13 Bayer Material Science Ag Polyurethan-Polyme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6483A (zh) * 2012-09-04 2012-11-28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单组份聚氨酯组角胶的制备方法
CN106244085A (zh) * 2016-08-01 2016-12-21 山东诺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单组分聚氨酯组角胶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聚氨酯泡沫用有机硅匀泡剂;齐思;《塑料工业》;19750829(第04期);44-5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2260A (zh) 2018-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2260B (zh) 单组分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80528B (zh) 一种高强度双组份聚氨酯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34768B (zh) 浸水粘接性能优异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US10563103B2 (en) Hydrophobic and highly elastic two-component polyurethane composition hav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dhesive properties not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CN107841277B (zh) 一种快固化、高强度单组份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的制备方法
EP1279709B1 (en) Method of bonding adherend
CN111454683B (zh) 一种高耐水、低模量单组份ms密封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KR101148418B1 (ko) 프리폴리머 조성물 및 이로 제조된 밀봉제
CN114163970B (zh) 一种橡、塑复合材料粘接用高强度耐老化单组份改性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9534A (zh) 一种免底涂聚氨酯玻璃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85657A (zh) 一种单组份高强度ms密封胶制备方法
CN112029465B (zh) 一种低模量装配式建筑外墙用ms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07350A (zh) 一种玻璃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49090B (zh) 一种无溶剂双组份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62506B (zh) 一种聚氨酯断面防渗胶
CN112805313A (zh) 低密度的可固化组合物
CN107033768A (zh) 一种无异氰酸酯的底涂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8102607B (zh) 一种快表干速定位高强度的硅烷改性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73577B (zh) 环保型ms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28048B (zh) 高强度聚醚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67706A (zh) 一种单组分装配式建筑外墙拼接缝ms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21212A (zh) 一种单组分聚氨酯透明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97152B (zh) 一种氟硅烷改性聚醚型聚氨酯水声透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34764B (zh) 一种高粘接强度的聚氨酯组角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32599A (zh) 一种水下深潜设备电缆密封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