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6576B -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6576B
CN109076576B CN201780020623.7A CN201780020623A CN109076576B CN 109076576 B CN109076576 B CN 109076576B CN 201780020623 A CN201780020623 A CN 201780020623A CN 109076576 B CN109076576 B CN 1090765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nt
transmission
pusch
dci format
random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06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6576A (zh
Inventor
相羽立志
铃木翔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76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6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6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65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35Control of relay amplifier g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高效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一种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和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以及发送部,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发送。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基于2016年3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067453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使基站装置覆盖的区域以小区状配置多个的蜂窝通信系统。在此,单个基站装置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3GPP中,研究了关于降低时延的增强(latency reduction enhancements)。例如,作为降低时延的解决方案,对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上行链路授权接收(UL Grant reception)、设定的半静态调度的激活以及去激活(Configured SPS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36.881 V0.5.2(2016-02)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Study on latency reduction techniques forLTE(Release 13)”,R2-161963,Ericsso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时的流程,尚未充分研究具体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高效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方案。即,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其具备:接收部,接收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以及发送部,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发送,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发送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发送的带宽。
(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其具备:发送部,发送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以及接收部,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接收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接收,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接收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接收的带宽。
(3)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接收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发送,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发送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发送的带宽。
(4)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发送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接收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接收,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接收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接收的带宽。
(5)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在终端装置发挥:接收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功能;以及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功能,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发送,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发送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发送的带宽。
(6)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搭载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在基站装置发挥:发送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功能;以及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接收的功能,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接收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接收,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接收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接收的带宽。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高效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资源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4是另一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5是另一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6是另一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也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在此,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所输出的信息。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sPUCCH(short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短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sPUSCH(short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短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sPRACH(short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短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和/或sPUC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以下,PUCCH可以包含sPUCCH。在此,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的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请求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
在此,HARQ-ACK可以表示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传送块)、Medium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HARQ-ACK。即,HARQ-ACK可以表示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acknowledgement、positive-acknowledgment:肯定应答)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在此,也将HARQ-ACK称为ACK/NACK、HARQ反馈、HARQ应答、HARQ信息或HARQ控制信息。
PUSCH和/或sPUS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以下,PUSCH可以包含sPUSCH。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将HARQ-ACK和/或CSI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发送。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CSI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CSI。即,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此,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上层(higher layer)交换(收发)信号。例如,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收发RRC信令(也称为RRC message、RRC information)。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交换(收发)MAC控制元素。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控制元素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 layer signaling)。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的参数”、“上层的消息”、“上层的信号”、“上层的信息”以及“上层的信息要素”可以相同。
此外,PUSCH可以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控制元素。在此,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可以是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1的共用信令。此外,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也可以是对某个终端装置1的专用信令(也称为dedicated signaling)。即,也可以使用专用信令对某个终端装置1发送用户装置专用(用户装置固有)的信息。
PRACH和/或sPRA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以下,PRACH可以包含sPRACH。例如,PRACH(或随机接入过程)主要用于获取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的时域的同步。此外,PRACH(或随机接入过程)还可以用于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连接重建(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以及调度请求(PUSCH资源请求、UL-SCH资源请求)的发送。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在此,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两种类型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DMRS与PUSCH、sPUSCH和/或PUCCH的发送关联。即,DMRS可以与PUSCH、sPUSCH或PUCCH进行时分多路复用。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为了进行PUSCH、sPUSCH或PUCCH的传播路径校正而使用DMRS。以下,也将一同发送PUS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SCH。此外,也将一同发送sPUSCH和DMRS简称为发送sPUSCH。此外,也将一同发送PUC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CCH。
S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不关联。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为了测定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而使用SRS。
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在此,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sPDCCH(short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sPDSCH(short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PBCH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1中共用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
PCFICH用于发送指示在PDCCH的发送中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所述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表示针对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PDCCH、EPDCCH和/或s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在本实施方式中,PDCCH可以包含EPDCCH。此外,PDCCH也可以包含sPDCCH。
在此,可以对通过PDCCH、EPDCCH和/或sPDCCH来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定义多个DCI格式。即,针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字段被定义为DCI格式并被映射至信息位。
在此,也将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称为下行链路的DCI、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grant)和/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此外,也将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称为上行链路的DCI、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和/或上行链路分配(Uplinkassignment)。
例如,可以将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DSCH的调度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1、DCI格式1A和/或DCI格式1C)定义为下行链路分配。
此外,可以将至少包含与PUSCH、sPUSCH和/或sPDCCH的频率资源的分配关联的信息(例如,与PUSCH、sPUSCH和/或sPDCCH的物理资源块的分配关联的信息)的DCI格式(以下,也记为第一UL授权、第一UL DCI)定义为上行链路授权。即,第一UL授权至少可以用于PUSCH、sPUSCH和/或sPDCCH的调度。
例如,第一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针对所调度的PUSCH、所调度的sPUSCH和/或所调度的sPDCCH的带宽关联的信息。即,第一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针对所调度的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通过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和/或由sPDCCH进行的发送的带宽关联的信息。
例如,第一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所调度的sPUSCH和/或所调度的sPDCCH的物理资源块的开始位置(和/或结束位置,例如,距离开始位置的长度)关联的信息。此外,第一UL授权中也可以包含用于指示与所调度的PUSCH、所调度的sPUSCH、所调度的sPDCCH对应的物理资源块的信息。
在此,使用第一UL授权来发送的信息可以使用上层的信号(例如,MAC层的信号和/或RRC层的信号)来发送。以下,记载了使用第一UL授权来发送信息,但使用第一UL授权来发送的信息也可以使用上层的信号来发送。
在此,第一UL授权也可以定义为对多个终端装置1共用DCI(UL授权、Common ULgrant:公共的UL授权、Non-UE specific UL grant:非UE专用UL授权)。即,第一UL授权可以仅在后述的公共搜索空间上发送。此外,第一UL授权也可以仅通过PDCCH和/或EPDCCH来发送。
此外,附加于第一UL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由后述的RNTI来进行加扰。在此,附加于第一UL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也可以由第一UL-RNTI来进行加扰。此外,发送第一UL授权的搜索空间(例如,公共搜索空间)至少可以由第一UL-RNTI来给出。
此外,第一UL授权可以用于规定针对某个子帧的设定。即,第一UL授权可以用于指示在某个子帧中共用的设定。即,使用第一UL授权来指示的设定可以对每一个或多个子帧有效。即,第一UL授权也可以是子帧专用UL授权(a sub-frame specific UL grant)。
此外,可以将至少包含与PUSCH和/或sPUSCH的时间资源的分配相关的信息的DCI格式(以下,也记为第二UL授权、第二UL DCI)定义为上行链路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通过PUSCH和/或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TTI)的分配关联的信息。即,第二UL授权至少可以用于PUSCH和/或sPUSCH的调度。
例如,第二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和/或所调度的sPUS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关联的信息。此外,第二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关联的信息。此外,第二UL授权中也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关联的信息。
此外,第二UL授权中可以包含关于与调度的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信息(例如,与DMRS的循环移位相关的信息)。此外,第二UL授权中也可以包含关于与调度的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信息(例如,与DMRS的循环移位相关的信息)。
此外,第二UL授权中可以包含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检测)并与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和/或通过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相关的信息(Grant to Tx delayoffset)。此外,第二UL授权中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和/或所调度的sPUSCH的MCS相关的信息。此外,第二UL授权中也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和/或所调度的sPUSCH的冗余版本相关的信息。此外,第二UL授权中也可以包含与通过所调度的PUSCH和/或通过所调度的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控制命令相关的信息。
在此,第二UL授权可以定义为对某个终端装置1专用的DCI(UL授权、UE-specificUL grant:UE专用UL授权)。即,第二UL授权可以仅在后述的UE专用空间上发送。此外,第二UL授权也可以通过PDCCH、EPDCCH和/或sPDCCH来发送。此外,第二UL授权也可以通过PDSCH来发送。
此外,附加于第二UL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由后述的RNTI来进行加扰。在此,附加于第二UL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由第二UL-RNTI来进行加扰。此外,发送第二UL授权的搜索空间(例如,用户装置专用搜索空间)至少可以由第二UL-RNTI来给出。
此外,第二UL授权可以用于规定针对某个传输时间间隔的设定。即,第二UL授权可以用于指示在某个传输时间间隔中使用的设定。即,使用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设定可以对一个传输时间间隔有效。即,第二UL授权可以是传输时间间隔专用UL授权(a TTI specificUL grant)。
在此,如上所述,第一UL授权可以用于发送第二UL授权的sPDCCH的调度。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接收(检测)第一UL授权来接收(检测)第二UL授权。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监控(解码、检测)发送第一UL授权的PDCCH和/或EPDCCH来监控(解码、检测)发送第二UL授权的PDCCH、EPDCCH和/或sPDCCH。
在此,可以通过终端装置1的监控来检测发送第一UL授权的PDCCH和/或EPDCCH,并直接指示(例如,可以由第一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直接指示)发送第二UL授权的PDCCH、EPDCCH和/或sPDCCH(PDCCH、EPDCCH和/或sPDCCH的频率资源)。即,也可以不通过终端装置1来监控发送第二UL授权的PDCCH、EPDCCH和/或sPDCCH。
此外,可以将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USCH的调度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DCI格式4,以下,也记为第三UL授权)定义为上行链路授权。
例如,第三UL授权中可以包含如下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载波指示符字段(CIF:Carrier Indicator Field)、与所调度的PUSCH的发送功率命令(TPC命令)相关的信息(TPCcommand for scheduled PUSCH)、与针对DMRS的循环移位相关的信息(Cyclic shiftDMRS)、与MCS和/或冗余版本相关的信息(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orredundancy version)、与资源块分配和/或跳频资源分配相关的信息(Resource blockassignment and/or hopping resource allocation)、与CSI发送的请求相关的信息(CSIrequest)和/或与SRS发送的请求相关的信息(SRS request)等。
在此,第三UL授权可以定义为对多个终端装置1共用的DCI和/或对某个终端装置1专用的DCI。即,第三UL授权可以在公共搜索空间和/或用户装置专用搜索空间上发送。此外,第三UL授权也可以通过PDCCH和/或EPDCCH来进行发送。此外,附加于第三UL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由后述的RNTI来进行加扰。
此外,第三UL授权可以用于规定针对某个子帧的设定。即,第三UL授权也可以用于指示在某个子帧中共用的设定。即,使用第三UL授权来指示的设定可以对每个子帧有效。即,第三UL授权也可以是子帧专用UL授权。
此外,可以将后述的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用于PUSCH的调度的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以下,也记为第四UL授权)定义为上行链路授权。
例如,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可以包含与PUSCH的频率资源的分配关联的信息。例如,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也可以包含与针对所调度的PUSCH的带宽关联的信息。即,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可以包含与针对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与调度的带宽关联的信息。
例如,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的物理资源块的开始位置(和/或结束位置,例如,距离开始位置的长度)关联的信息。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可以包含用于指示针对所调度的PUSCH的物理资源块的信息。
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可以包含与所调度的PUSCH的发送功率命令相关的信息。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可以包含用于指示是否在随后的可利用的上行链路的子帧中对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延期的信息(UL delay)。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也可以包含与CSI发送的请求相关的信息。
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也可以通过PDSCH来发送。例如,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可以通过使用后述的附加了由RA-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携带RA-RNTI的PDCCH)来调度的PDSCH进行发送。
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可以用于规定针对某个子帧的设定。即,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可以用于指示在某个子帧中共用的设定。即,使用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指示的设定可以对每个子帧有效。即,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可以是子帧专用UL授权。
以下,上行链路授权可以包含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第三UL授权和/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此外,DCI格式可以包含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和/或第三UL授权。
在此,终端装置1可以在使用下行链路分配来调度PDSCH的资源的情况下,基于调度,通过PDSCH来接收下行链路数据。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使用上行链路授权来调度PUSCH的资源的情况下,基于调度,通过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使用上行链路授权来调度sPUSCH的资源的情况下,基于调度,通过s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监控PDCCH候选(PDCCH candidates)、EPDCCH候选(EPDCCHcandidates)和/或sPDCCH候选(sPDCCH candidates)的集合。以下,PDCCH可以包含EPDDCH和/或sPDCCH。
在此,PDCCH候选可以表示可能会通过基站装置3来配置和/或发送PDCCH的候选。此外,监控可以包含终端装置1根据监控到的所有DCI格式来尝试对PDCCH候选集内的各PDCCH进行解码这一层含义。
在此,终端装置1所监控的PDCCH候选集合也被称为搜索空间。搜索空间中可以包含公共搜索空间(Common Search Space:CSS)。例如,公共搜索空间可以被定义为对多个终端装置1共用的空间。
此外,搜索空间中可以包含用户装置专用搜索空间(UE-specific Search Space:USS)。例如,用户装置专用搜索空间至少可以基于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C-RNTI来定义。终端装置1可以在公共搜索空间和/或用户装置专用搜索空间监控PDCCH并检测以装置自身为目的地的PDCCH。
此外,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通过PDCCH进行的发送)中,基站装置3可以利用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RNTI。具体而言,可以在DCI格式(也可以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附加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位,并在附加后,通过RNTI来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在此,附加于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从DCI格式的有效载荷中获得。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CRC奇偶校验位”、“CRC位”以及“CRC”可以相同。此外,“发送附加了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的PDCCH”、“包含CRC奇偶校验位且包含DCI格式的PDCCH”、“包含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以及“包含DCI格式的PDCCH”也可以相同。此外,“包含X的PDCCH”以及“携带X的PDCCH”也可以相同。终端装置1可以监控DCI格式。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监控DCI。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监控PDCCH。
终端装置1尝试对附加了由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进行解码,并检测作为以装置自身为目的地的DCI格式的、成功通过CRC校验的DCI格式(也称为盲解码)。即,终端装置1可以检测携带由RNTI加扰的CRC的PDCCH。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检测携带DCI格式的PDCCH,该DCI格式附加了由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
在此,RNTI中可以包含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例如,C-RNTI可以是用于RRC连接以及调度的识别的针对终端装置1的唯一的(独特的)标识符。此外,C-RNTI可以利用于动态地(dynamically)调度的单播发送。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SPS C-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半静态调度C-RNTI)。例如,SPS C-RNTI用于半静态调度的针对终端装置1的唯一的(独特的)标识符。此外,SPS C-RNTI可以利用于半持续地(semi-persistently)调度的单播发送。在此,半持续地调度的发送可以包含周期性(periodically)调度的发送这一层含义。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RA-RNTI(Random Access RNTI: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例如,RA-RNTI可以是用于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的发送的标识符。即,RA-RNTI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可以用于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的发送。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在发送了随机接入前导的情况下,监控携带由RA-RNTI加扰的CRC的PDCCH。此外,终端装置基于携带由RA-RNTI加扰的CRC的PDCCH的检测来通过PDSCH接收随机接入响应。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Temporary C-RNTI(临时C-RNTI)。例如,Temporary C-RNTI可以是用于竞争随机接入过程期间的针对由终端装置1发送的前导的唯一的(独特的)标识符。此外,Temporary C-RNTI可以利用于被动态地(dynamically)调度的发送。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P-RNTI(Paging RNTI:寻呼RNTI)例如,P-RNTI可以是用于寻呼以及系统信息的变化的通知的标识符。例如,P-RNTI可以用于寻呼以及系统信息消息的发送。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携带由P-RNTI加扰的CRC的PDCCH的检测,通过PDSCH来接收寻呼。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SI-RNTI(System Information RNTI:系统信息RNTI)。例如,SI-RNTI可以是用于系统信息的广播的标识符。例如,SI-RNTI可以利用于系统信息消息的发送。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携带由SI-RNTI加扰的CRC的PDCCH的检测,通过PDSCH来接收系统信息消息。
在此,携带由C-RNTI加扰的CRC的PDCCH可以在USS或CSS上发送。此外,携带由RA-RNTI加扰的CRC的PDCCH可以仅在CSS上发送。此外,携带由P-RNTI加扰的CRC的PDCCH也可以仅在CSS上发送。此外,携带由SI-RNTI加扰的CRC的PDCCH也可以仅在CSS上发送。此外,携带由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PDCCH也可以仅在CSS上发送。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此外,PDSCH也可以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在此,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用于PUSCH的调度。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通过上层(例如,MAC层)向物理层指示。
此外,PDSCH用于发送系统信息消息。在此,系统信息消息可以是小区专用(小区特有)的信息。此外,系统信息可以包含于RRC信令。此外,PDSCH可以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控制元素。
此外,PDSCH可以用于发送第二UL授权。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在由基站装置3调度的PDSCH中接收(检测)第二UL授权(第二UL授权中所包含的信息)。
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在此,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是由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在TDD方式中,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1、5、6中。在FDD方式中,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和5中。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输路径校正。在此,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5种类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
·与PDSCH关联的U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用户装置专用参考信号)
·与EPDCCH关联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NZP CSI-RS(Non-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ZP CSI-RS(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MBSFN R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over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Reference signal:单频网络上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参考信号)
·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定位参考信号)
在此,也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此外,也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此外,也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统称为物理信道。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物理信号。
BCH、M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所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在MAC层按传输块来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控制。传输块是MAC层转发(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传输块被映射至码字(codeword),并按码字来进行编码处理。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时隙的构成的图。在此,常规CP(normal CyclicPrefix:常规循环前缀)可以应用于OFDM符号。此外,扩展CP(extended Cyclic Prefix:扩展循环前缀)也可以应用于OFDM符号。此外,可以通过资源网格来表现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
在此,在下行链路中,资源网格可以由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此外,在上行链路中,资源网格也可以由多个副载波和多个SC-FDMA符号来定义。在此,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被称为资源元素。
在此,资源元素可以通过频域索引(frequency-domain index:k)和时域索引(time-domain index:m)来表现。即,资源元素可以使用副载波的编号(频域索引:k)和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的编号(时域索引:m)来识别。
即,在下行链路中以NRB来表示下行链路带宽的设定(该下行链路带宽的设定以副载波的个数来表现,并将频域的资源块的大小以Nsc以及Nsc的倍数来表现)的情况下,副载波的编号可以表示为k=0、…、NRBNsc-1。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以NRB来表示上行链路带宽的设定(该上行链路带宽的设定以副载波的个数来表现,并将频域的资源块的大小以Nsc以及Nsc的倍数来表现)的情况下,副载波的编号可以表示为k=0、…、NRBNsc-1。
此外,在以Nsymbol来表示一个下行链路的时隙中的OFDM符号的编号表示的情况下,OFDM符号的编号可以表示为m=0、…、Nsymbol-1。此外,在以Nsymbol来表示一个上行链路的时隙中的SC-FDMA符号的编号的情况下,SC-FDMA符号的编号可以表示为m=0、…、Nsymbol-1。
在此,资源块可以用于表示某个物理信道(PDSCH或PUSCH等)向资源元素的映射。一个物理资源块可以根据时域中7个连续的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频域中12个连续的副载波来定义。因此,一个物理资源块可以由(7×12)个资源元素构成。此外,一个物理资源块可以在时域中对应一个时隙,在频域中对应180kHz。
此外,一个无线帧可以由编号#0到#19的20个时隙构成。例如,一个无线帧可以是10ms。此外,一个子帧可以由两个连续的时隙构成。例如,一个子帧可以是1ms,子帧n可以由时隙2n以及2n+1构成。即,下行链路的一个子帧可以是1ms,可以由14个OFDM符号构成。此外,上行链路的一个子帧可以是1ms,可以由14个SC-FDMA符号构成。
例如,在下行链路中,一个子帧可以由14个OFDM符号构成。此外,在下行链路中,一个时隙可以由7个OFDM符号构成。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一个子帧可以由14个SC-FDMA符号构成。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一个时隙可以由14个SC-FDMA符号构成。
在此,可以对下行链路的发送和/或上行链路的发送定义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即,可以以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来执行下行链路的发送和/或上行链路的发送。
例如,在下行链路中,可以定义长度为1、2、3、4、5(一个时隙)、6、7、8、9、10、11、12、13和/或14(一个子帧)的传输时间间隔。即,在下行链路中,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可以是1、2、3、4、5(一个时隙)、6、7、8、9、10、11、12、13和/或14(一个子帧)个OFDM符号。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可以定义长度为1、2、3、4、5(一个时隙)、6、7、8、9、10、11、12、13和/或14(一个子帧)的传输时间间隔。即,在上行链路中,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可以是1、2、3、4、5(一个时隙)、6、7、8、9、10、11、12、13和/或14(一个子帧)个SC-FDMA符号。
以下,对随机接入过程进行说明。
随机接入过程中包含竞争随机接入过程(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procedure)和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Non-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这两个随机接入过程。竞争随机接入过程是有可能在多个终端装置1之间发生冲突的随机接入。
此外,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是不会在多个终端装置1间发生冲突的随机接入。例如,在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中,基站装置3能以不发生冲突的方式将配随机接入前导分配给终端装置1。
以下,对竞争随机接入过程进行说明。终端装置1可以取得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系统信息块类型2(SIB2)。在此,SIB2可以是对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装置1(或多个终端装置1)共用的设定(共用的信息)。例如,共用的设定中可以包含PRACH的设定。
终端装置1可以随机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的编号。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使用PRAC对基站装置3发送所选择的编号的随机接入前导(消息1)。在此,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随机接入前导来估计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
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PDSCH来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2)。在此,随机接入响应中可以包含与由基站装置3检测到的随机接入前导对应的多个信息。例如,多个信息中可以包含随机接入前导的编号、Temporary C-RNTI、TA命令(Timing Advance Command:定时提前命令)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即,Temporary C-RNTI可以包含于随机接入响应。此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可以包含于随机接入响应。
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使用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的PUSCH,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进(可以执行上行链路数据的初始发送)。在此,上行链路数据中可以包含用于识别终端装置1的标识符(表示InitialUE-Identity或C-RNTI的信息)。
基站装置3可以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使用附加了由Temporary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来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重传。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使用附加了由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来调度的PUSCH,重传上行链路数据(相同的上行链路数据)。
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使用PHICH(NACK)来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重传。终端装置1可以在由该NACK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重传的情况下,通过PUSCH来重传上行链路数据(相同的上行链路数据)。
在此,基站装置能通过成功解码上行链路数据并取得上行链路数据来获知任一终端装置1是否进行了随机接入前导以及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即,基站装置3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之前,无法获知任一终端装置1是否进行了随机接入前导以及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
基站装置3在接收到包含InitialUE-Identity(初始UE标识符)的消息3的情况下,可以使用PDSCH来对终端装置1发送基于接收到的InitialUE-Identity而生成的竞争解决标识符(contention resolution identity)(消息4)。终端装置1可以在接收到的竞争解决标识符与所发送的InitialUE-Identity匹配的情况下,(1)视为随机接入前导的竞争解决已经成功、(2)将Temporary C-RNTI的值设为C-RNTI、(3)丢弃Temporary C-RNTI、(4)视为随机接入过程已经成功完成。
此外,基站装置3在接收到包含表示C-RNTI的信息的消息3的情况下,可以对终端装置1发送附加了由接收到的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消息4)。终端装置1可以在解码出了附加有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的情况下,(1)视为随机接入前导的竞争解决已经成功、(2)丢弃Temporary C-RNTI、(3)视为随机接入过程已经成功完成。
即,作为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一个环节(as part of contention based randomaccess procedure),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PUSCH。
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使用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的PUSCH,发送(初始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即,作为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一个环节,终端装置1可以执行通过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PUSCH来进行的发送。
此外,作为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一个环节,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附加了由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DCI格式来调度PUSCH。此外,作为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一个环节,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PHICH(NACK)来调度或指示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
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使用附加了由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DCI格式来调度的PUSCH来发送(重传)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根据PHICH的接收,通过所调度的PUSCH来发送(重传)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即,作为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一个环节,终端装置1可以执行通过与相同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的重传对应的PUSCH来进行的发送。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如上所述,一个子帧可以由两个连续的时隙(第一个时隙、第二个时隙)构成。此外,一个时隙也可以由7个OFDM符号(下行链路)或7个SC-FDMA符号(上行链路)构成。
例如,在子帧n-1的第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OFDM符号)中,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第一UL授权。在此,基站装置3可以对终端装置1监控的第一UL授权的子帧和/或符号(OFDM符号)进行设定。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上层的信号来发送用于对终端装置1监控第一UL授权的子帧和/或符号(OFDM符号)进行设定的信息。
在此,第一UL授权可以对接收到第一UL授权的一个子帧后面的子帧有效。例如,在子帧n-1中所接收的第一UL授权可以指示针对子帧n的设定。此外,在子帧n-1中所接收的第一UL授权可以用于指示针对在子帧n所使用的PUSCH、sPUSCH和/或sPDCCH的带宽(频率资源)。
此外,例如,在子帧n-1的第二个时隙的第6个符号(SC-FDMA符号)中,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第二UL授权。在此,第二UL授权可以通过sPDCCH来发送。例如,可以使用第二UL授权来调度子帧n的第一个时隙的第6个以及第7个符号(SC-FDMA符号)中的PUSCH(sPUSCH)。
即,可以使用第二UL授权来调度长度2(2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即,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基站装置3所进行的调度来执行子帧n的第一个时隙中的第6个以及第7个符号(SC-FDMA符号)中的通过PUSCH来(sPUSCH)进行的发送。
同样地,如图3所示,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来调度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基站装置3所进行的调度来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在图4中,R表示DMRS的发送,D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即,图4中的R表示包含与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关联的DMRS的SC-FDMA符号。此外,图4中的D表示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SC-FDMA符号。
此外,图4所示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TTI索引)可以包含于第二UL授权。即,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第二UL授权来发送TTI索引。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TTI索引来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
例如,TTI索引可以用于指示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此外,TTI索引也可以用于指示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此外,TTI索引还可以用于指示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此外,TTI索引还可以用于指示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检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延迟时间)的偏移(偏移的值)。
在图4中示出:基于设置于映射TTI索引的字段的一个值来对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以及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偏移进行指示。
在此,当然,可以分别定义分别映射如下信息的字段:用于指示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的信息、用于指示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的信息、用于指示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的信息、以及用于指示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偏移的信息。
例如,如图4所示,在将“13”设为TTI索引的值的情况下,可以指示长度4(4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此外,在将“13”设为TTI索引的值的情况下,可以将第3个SC-FDMA符号指示为DMRS的位置(可以将第3个SC-FDMA符号指示为包含DMRS的SC-FDMA)。
此外,在将“13”设为TTI索引的值的情况下,可以将“4”指示为应用于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此外,在将“13”设为TTI索引的值的情况下,可以将“0(0SC-FDMA符号)”指示为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
同样地,在将“14”设为TTI索引的值的情况下,可以用“2(2个SC-FDMA符号)”来指示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即,可以指示使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针对发送的第一个符号(SC-FDMA符号)的位置)延迟“2(2个SC-FDMA符号)”。
在此,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和/或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可以使用包含在上层的信号(例如,RRC层的信号)中的信息来设定。
此外,可以使用包含在上层的信号中的信息来设定表示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多个值(例如,4个值),并可以使用包含在第二UL授权中的信息(例如,2位信息)来指示该多个值中的一个值。
此外,可以使用包含在上层的信号中的信息来设定表示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的多个值(例如,4个值),并可以使用包含在第二UL授权中的信息(例如,2位信息)来指示该多个值中的一个值。
此外,可以使用包含在上层的信号中的信息来设定表示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的多个值(例如,4个值),并可以使用包含在第二UL授权中的信息(例如,2位信息)来指示该多个值中的一个值。
此外,可以使用包含在上层的信号中的信息来设定表示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的多个值(例如,4个值),并可以使用包含在第二UL授权中的信息(例如,2位信息)来指示该多个值中的一个值。
此外,可以使用包含在上层的信号中的信息来设定表示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和/或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的多个值的集合(例如,4个值的集合),并可以使用包含在第二UL授权中的信息(例如,2位信息)来指示该多个值的集合中的一个集合。
即,可以通过设于包含在第二UL授权中的信息(例如,2位信息)的一个值,来表示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位置、与PUSCH(sPUSCH)一同发送的DMRS的循环移位的值、和/或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如图5所示,可以在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对每个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定义固定延迟(固定延迟时间)。
例如,可以将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乘以4的值定义为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固定延迟。在此,例如,固定延迟可以是根据说明书等定义的在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之间已知的值。
即,例如,在符号(OFDM符号)“n”中检测到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的情况下,可以在符号(SC-FDMA符号)“n+8”中执行长度2(2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
同样地,如图5所示,可以以对应每个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来定义的固定延迟来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在此,如上所述,基站装置3可以指示基于第二UL授权的接收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延迟的偏移。
即,例如,在符号(OFDM符号)“n”中检测到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并且将“2(2SC-FDMA)”指示为延迟的偏移的情况下,可以在符号(SC-FDMA符号)“n+10”中执行长度2(2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
即,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固定延迟可以定义为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最小延迟。
此外,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固定延迟可以定义为终端装置1预期上行链路HARQ重传之前的最小符号数(或量)(Minimum number/amount of symbols before an UL HARQretransmission is expected by the terminal apparatus)。
在此,基站装置3也可以对终端装置1设定长度小于1ms(14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或长度1ms(14个SC-FDMA符号)以下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以下,也将基站装置3设定长度小于1ms(14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或长度1ms(14个SC-FDMA符号)以下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记为设定sTTI(shor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短传输时间间隔)发送。
在此,sTTI发送的设定中,可以包含设定基于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此外,sTTI发送的设定中,可以包含对终端装置1监控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进行设定。此外,sTTI发送的设定中也可以包含对终端装置1监控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的子帧进行设定。
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包含与sTTI发送的设定相关的信息的上层的信号(例如,RRC层的信号)。在此,基站装置3可以按每个服务小区来设定sTTI发送。终端装置1在设定了sTTI的发送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如上所述的长度小于1ms(14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或长度1ms(14个SC-FDMA符号)以下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方法的图。以下,基本上记载终端装置1的动作,但基站装置3当然与终端装置1的动作对应地执行相同动作。
如图6所示,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规定条件来切换动作1和动作2。即,终端装置1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例如,终端装置1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不管是否设定了sTTI发送,都可以执行动作1。此外,终端装置1在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动作2。即,终端装置1在除了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之外,都可以执行动作2。
在此,动作1中可以包含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此外,动作1中也可以包含长度14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此外,动作1中,还可以包含接收(检测)到对应的UL授权的子帧的4子帧之后的子帧的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即,动作1中,可以包含基于接收(检测)到对应的UL授权的子帧的定时(发送定时)下的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
此外,动作1中,可以包含与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关联的时隙中的第4个SC-FDMA符号中的DMRS的发送。即,在动作1中,与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关联的DMRS可以包含于与通过该PUSCH进行的发送关联的时隙中的第4个SC-FDMA符号。
即,在动作1中,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可以是1ms(或14个SC-FDMA符号)。在此,在动作1中,针对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带宽(频率资源、物理资源块)可以使用第三UL授权和/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进行调度。
此外,在动作1中,终端装置1预期上行链路HARQ重传之前的最小符号数(或量)可以是56个符号。即,在动作1中,终端装置1预期上行链路HARQ重传之前的最小符号数(或量)也可以与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包含的SC-FDMA符号的个数(即,14)乘以4的个数相同。
此外,动作2中,可以包含长度小于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或长度1ms以下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此外,动作2中,也可以包含长度小于14个SC-FDMA符号的传输时间间隔(或长度14个SC-FDMA符号以下的传输时间间隔)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
此外,动作2中,可以包含使用对应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定时(发送定时)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即,动作2中,可以包含基于设于映射对应的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的字段的值(信息的值)来指示的定时(发送定时)下的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如上所述,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对应的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的值来确定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定时。
此外,动作2中可以包含基于对应的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的值来指示的位置处的DMRS的发送。即,在动作2中,与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关联的DMRS可以在与由该PUSCH(sPUSCH)进行的发送关联的时隙中包含于基于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的值来指示的SC-FDMA符号。如上所述,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对应的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的值来确定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中的DMRS的位置。
此外,动作2中,可以包含基于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的通过PUSCH(sPUCH)来进行的发送。即,在动作2中,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可以由基站装置3来指示。即,在动作2中,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可以使用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信息的值)来指示。
此外,在动作2中,针对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带宽(频率资源、物理资源块)可以由基站装置3来进行调度。即,在动作2中,针对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带宽(频率资源、物理资源块)可以基于第一UL授权(第一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信息的值))来调度。
此外,在动作2中,终端装置1预期上行链路HARQ重传之前的最小符号数(或量)至少可以基于基站装置3所发出的指示。即,在动作2中,终端装置1预期上行链路HARQ重传之前的最小符号数(或量)至少可以根据基于第二UL授权(第二UL授权所包含的信息(信息的值))来指示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长度。
此外,在动作2中,终端装置1预期上行链路HARQ重传之前的最小符号数(或量)可以根据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固定延迟。在此,如上所述,UL授权(例如,第二UL授权)的第一个符号与执行通过PUSCH(sPUSCH)来进行的发送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固定延迟可以小于56个符号。
在此,在规定条件中可以包含以下条件(1)以及条件(2)中的至少一个。即,终端装置1在满足以下条件(1)以及条件(2)中至少一个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此外,终端装置1在不满足以下条件(1)以及条件(2)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即,终端装置1在除了满足以下条件(1)以及条件(2)的情况之外,都可以执行动作2。
条件(1):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条件(2):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规定的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
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此外,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有由规定的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
即,终端装置1除了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或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规定的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之外,都可以执行动作2。在此,终端装置1除了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之外,都可以执行动作2。此外,终端装置1除了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规定的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之外,都可以执行动作2。
在此,规定的RNTI中可以包含SPS C-RNTI。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SPS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
此外,规定的RNTI中可以包含RA-RNTI。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P-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
此外,规定的RNTI中可以包含P-RNTI。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P-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
此外,规定的RNTI中可以包含Temporary C-RNTI。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相同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的重传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1。
此外,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在此,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中可以包含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和/或第三UL授权。
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和/或第三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
此外,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SPS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在此,附加了由SPS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中可以包含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和/或第三UL授权。
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SPS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和/或第三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
此外,终端装置1在接收(检测)到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即,终端装置1在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第一UL授权和/或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动作2。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部109。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以及sTTI控制部1015。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定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多路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产生的上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自身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上层的信号来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称为设定部1011。
在此,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进行经由接收部105接收的DCI格式(调度信息)的解释,并基于解释所述DCI格式的结果来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sTTI控制部1015基于各种设定信息以及参数等与SPS相关的信息、状况进行与sTTI发送相关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经由收发天线部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部109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以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且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至PHICH、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解复用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HICH、PDCCH以及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1059。
此外,解调部1053对PHICH乘以对应的符号来进行合成,并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发往自身装置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HARQ指示符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的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通过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以及64QAM等下行链路授权而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与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来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从解复用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定下行链路的路径损失、信道的状态,并将所测定出的路径损失、信道的状态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解复用部1055。信道测定部1059为了计算出CQI(也可以为CSI)而进行信道测定和/或干扰测定。
此外,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使PUCCH、PUSCH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多路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部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此外,发送部107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分组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1071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进行Turbo编码。
此外,调制部1073通过由BPSK、QPSK、16QAM以及64QAM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或按每个信道预先设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调制部1073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决定空间多路复用的数据的序列数,通过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SM(Spatial Multiplexing:空间多路复用)来将以相同的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至多个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此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称为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以及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值等,来生成以预先设定的规则(公式)求得的序列。复用部1075按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并列排序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对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将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1077对多路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SC-FDMA符号,并对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使用低通滤波器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来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部109。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部309。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以及sTTI控制部3015。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信道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多路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送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等,或从上位节点取得并输出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可以经由上层的信号对各终端装置1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发送/通知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称为设定部3011。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及信道的质量等,决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进一步决定进行发送处理及接收处理的定时。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sTTI控制部3015基于各种设定信息以及参数等与SPS相关的信息、状况进行与SPS相关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并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部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收发天线部309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转换(下变频:down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来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此外,接收部305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来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成PUCCH、PUSCH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基于包含于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3059。
此外,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取得调制符号,并对PUCCH和PUSCH的各调制符号使用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以及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自身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各终端装置1的空间多路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通过使用MIMO SM来对通过相同的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此外,解码部3051通过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设定的、或者自身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编码率,来对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在重传PUSCH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保存于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缓冲器中的编码位和解调后的编码位来进行解码。信道测定部30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以及上层处理部301。
发送部307依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多路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1。
此外,编码部3071使用分组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或者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确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由BPSK、QPSK、16QAM以及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者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决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通过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等而预先设定的规则求得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来做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多路复用部3075对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多路复用。就是说,多路复用部3075将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3077对多路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OFDM符号,对生成的OFDM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来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部309。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具备:接收部105,接收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以及发送部107,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发送,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发送,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发送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发送的带宽。
在此,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包含与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发送关联的DMRS的SC-FDMA符号,与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发送关联的DMRS可以包含于与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发送关联的时隙中的第4个SC-FDMA符号。
此外,可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发送的定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具备:发送部307,发送第一UL授权、第二UL授权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以及接收部305,执行通过PUSCH来进行的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接收与附加了由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二UL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的长度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一接收,在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情况下,以长度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执行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第二接收,使用所述第一UL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接收的带宽,使用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针对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接收的带宽。
在此,可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包含与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接收关联的DMRS的SC-FDMA符号,与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接收关联的DMRS可以包含于与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二接收关联的时隙中的第4个SC-FDMA符号。
此外,可以使用所述第二UL授权来指示通过所述PUSCH来进行的所述第一接收的定时。
由此,能高效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例如,终端装置1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动作1,能与对应于过去的释放的终端装置共存。其结果是,能高效地使用上行链路的资源,并能高效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此外,终端装置1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动作1,即使在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中的设定产生不一致的状况下,也能继续进行通信。例如,在假设在基站装置3中设定了sTTI,并假设在终端装置1中未设定sTTI的状况下(例如,在上层执行设定的期间),能继续进行通信。由此,能高效地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中工作的程序也可以是对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进行控制以实现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作用的程序)。然后,由这些装置所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放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之后储存在Flash 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并根据需要由CPU进行读取、修改和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所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并通过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含OS、外设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如经由互联网等网络、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以及如该情况下的服务器、成为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程序,也可以是能进一步与已将上述功能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能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各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既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为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也可以实现为芯片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终端装置,但是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应用于设置于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对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之间进行替换的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 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上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301 上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信息解释部
1015 sTTI控制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15 sTTI控制部

Claims (4)

1.一种用于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被配置为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且所述第一DCI格式被用于子帧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且在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接收第二DCI格式,所述第二DCI格式被用于时隙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所述子帧包含两个时隙,
发送部,被配置为基于在所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一DCI格式的检测,在所述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且
基于在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二DCI格式的检测,在所述时隙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其中,
所述接收部还被配置为接收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并且
所述发送部还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检测,无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被配置为监控具有所述第二DCI格式的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都在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
2.一种用于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部,被配置为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发送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且所述第一DCI格式被用于子帧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并且
在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发送第二DCI格式,所述第二DCI格式被用于时隙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所述子帧包含两个时隙,
接收部,被配置为基于在所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一DCI格式的发送,在所述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且
基于在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所述第二DCI格式的发送,在所述时隙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其中,
所述发送部还被配置为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并且所述接收部还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发送,无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被配置为监控具有所述第二DCI格式的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都在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
3.一种用于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
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所述第一DCI格式被用于子帧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并且
在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接收第二DCI格式,所述第二DCI格式被用于时隙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所述子帧包含两个时隙,基于在所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一DCI格式的检测,在所述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并且
基于在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二DCI格式的检测,在所述时隙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其中,
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接收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且
基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检测,无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被配置为监控具有所述第二DCI格式的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都在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
4.一种用于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
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发送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格式,且所述第一DCI格式被用于子帧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并且
在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发送第二DCI格式,所述第二DCI格式被用于时隙中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
基于在所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一DCI格式的发送,在所述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
基于在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的所述第二DCI格式的发送,在所述时隙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其中,
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并且
基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发送,无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被配置为监控具有所述第二DCI格式的所述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都在子帧中进行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
CN201780020623.7A 2016-03-30 2017-03-09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9076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7453A JP2019091957A (ja) 2016-03-30 2016-03-30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6-067453 2016-03-30
PCT/JP2017/009391 WO2017169611A1 (ja) 2016-03-30 2017-03-09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6576A CN109076576A (zh) 2018-12-21
CN109076576B true CN109076576B (zh) 2022-03-29

Family

ID=59963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0623.7A Active CN109076576B (zh) 2016-03-30 2017-03-09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0444B2 (zh)
EP (1) EP3439408B1 (zh)
JP (1) JP2019091957A (zh)
CN (1) CN109076576B (zh)
BR (1) BR112018069642A2 (zh)
MY (1) MY190576A (zh)
WO (1) WO20171696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48365B2 (en) * 2016-04-12 2019-10-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 and mapping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US10873970B2 (en) * 2016-04-26 2020-12-22 Lg Electronics Inc. Downlink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and downlink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JP7049035B2 (ja) * 2017-01-09 2022-04-06 ノキア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オサケユイチア 送信タイミングの柔軟な指示
KR102542403B1 (ko) 2017-09-29 2023-06-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설정과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BR112020017493A2 (pt) 2018-03-02 2020-12-22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para o recebimento de uma instrução para desempenhar um procedimento de acesso aleatório, aparelho de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relacionados
KR102573631B1 (ko) * 2018-04-04 2023-09-04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간 영역 할당들을 제공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885684B (zh) * 2019-05-03 202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4017168A4 (en) 2019-08-16 2023-05-10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068238A1 (en) * 2019-10-12 2021-04-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dmrs based on an uplink grant cancellation
US11743004B2 (en) * 2019-11-15 2023-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tended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scrambling identifier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communication
JP2023528242A (ja) * 2020-05-22 2023-07-04 ク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Srs送信遅延シフト報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6405A (zh) * 2009-09-28 2011-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控制方案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3041138A1 (en) * 2011-09-21 2013-03-2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CN103179670A (zh) * 2013-04-03 2013-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道的方法及其装置
EP2706800A1 (en) * 2011-05-02 2014-03-12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823396A (zh) * 2013-01-14 2015-08-05 Lg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9483B (zh) * 2012-01-12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4938007B (zh) * 2013-02-05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载波的指示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US9924536B2 (en) * 2013-05-22 2018-03-20 Lg Electronics Inc.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JP5863736B2 (ja) * 2013-09-25 2016-0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5194849A1 (ko) * 2014-06-17 2015-12-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60143030A1 (en) * 2014-11-14 2016-05-19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rame for supporting legacy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earching cell using the same
WO2016143967A1 (ko) * 2015-03-12 2016-09-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영역의 변화에 따른 유연한 short tti의 프레임 구조를 배치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기
EP3327972A4 (en) * 2015-07-20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ND USER DEVICE, AN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E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WO2017076459A1 (en) * 2015-11-06 2017-05-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grant and downlink dat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6405A (zh) * 2009-09-28 2011-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控制方案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EP2706800A1 (en) * 2011-05-02 2014-03-12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3041138A1 (en) * 2011-09-21 2013-03-2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CN104823396A (zh) * 2013-01-14 2015-08-05 Lg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基站
CN103179670A (zh) * 2013-04-03 2013-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道的方法及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TTI shortening;ETRI;《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3 R1-157110》;20151120;全文 *
Study of shorter TTI for latency reduction;Ericsson;《3GPP TSG-RAN WG2 #91bis Tdoc R2-154740》;20151009;第2.1节 *
Support for Short TTIs in DL;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s;《3GPP TSG-RAN WG1 #84 R1-160917》;2016020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30444B2 (en) 2020-01-07
EP3439408B1 (en) 2022-05-04
WO2017169611A1 (ja) 2017-10-05
BR112018069642A2 (pt) 2019-01-29
EP3439408A4 (en) 2019-10-23
EP3439408A1 (en) 2019-02-06
MY190576A (en) 2022-04-27
CN109076576A (zh) 2018-12-21
US20190052329A1 (en) 2019-02-14
JP2019091957A (ja)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6576B (zh)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CN10947931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6739521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596792B2 (ja)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907637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6380956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984536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85261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6240976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9845377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53496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JP6260031B2 (ja)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521863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WO201502595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WO2015129797A1 (ja) 端末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907661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EP3021631B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20098946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00280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EP3021629B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WO201700281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