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616B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2616B
CN107852616B CN201680032359.4A CN201680032359A CN107852616B CN 107852616 B CN107852616 B CN 107852616B CN 201680032359 A CN201680032359 A CN 201680032359A CN 107852616 B CN107852616 B CN 107852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nti
terminal apparatus
crc parity
transmission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23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2616A (zh
Inventor
相羽立志
铃木翔一
横枕一成
高桥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52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2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2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predefined selec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2011/0003Combination with other multiplexing techniques
    • H04J2011/002Delay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终端装置,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以及天线选择掩码来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比特序列,在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2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2942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者“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4以及非专利文献5)。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使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以小区状配置多个的蜂窝通信系统。在此,单一的基站装置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LTE支持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也将采用TDD方式的LTE称为TD-LTE或LTE TDD。在TDD中,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被时分多路复用。此外,LTE支持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
在3GPP中,规范了终端装置能在五组以下的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同时进行发送和/或接收的载波聚合。
此外,在3GPP中,正在研究终端装置在超过五组的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同时进行发送和/或接收。而且,还正在研究终端装置在作为主小区以外的服务小区的辅小区中,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来进行发送(非专利文献6)。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12.4.0(2014-12)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12)”,6th-January 2015.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12.3.0(2014-12)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12)”,6th-January 2015.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12.4.0(2014-12)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2)”,7th-January 2015.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321 V12.4.0(2014-12)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Medium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specification(Release 12)”,5th-January 2015.
非专利文献5:“3GPP TS 36.331 V12.4.1(2014-12)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specification(Release 12)”,7th-January 2015.
非专利文献6:“New WI proposal:LTE Carrier Aggregation EnhancementBeyond5Carriers”,RP-142286,Nokia Corporation,NTT DoCoMo Inc.,Nokia Networks,3GPP TSG RAN Meeting#66,Hawaii,United States of America,8th-11th December201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几个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如上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能高效地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方案。即,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比特序列<c0,…,cA+L-1>;以及发送部,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基于天线选择掩码来执行针对PUSCH的发射天线选择,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所述L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发送比特序列<c0,…,cA+L-1>;以及接收部,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接收基于天线选择掩码被执行了发射天线选择的PUSCH,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所述L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3)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通信方法为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接收比特序列<c0,…,cA+L-1>,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基于天线选择掩码来执行针对PUSCH的发射天线选择,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所述L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4)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通信方法为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发送比特序列<c0,…,cA+L-1>,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接收基于天线选择掩码被执行了发射天线选择的PUSCH,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所述L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5)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集成电路为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如下功能:接收比特序列<c0,…,cA+L-1>的功能;以及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基于天线选择掩码来执行针对PUSCH的发射天线选择的功能,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所述L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6)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集成电路为搭载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使所述基站装置发挥如下功能:发送比特序列<c0,…,cA+L-1>的功能;以及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接收基于天线选择掩码被执行了发射天线选择的PUSCH的功能,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所述L为第一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为第二值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案,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能高效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的图。
图2A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小区组进行说明的第一图。
图2B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小区组进行说明的第二图。
图2C为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小区组进行说明的第三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时隙的构成的图。
图4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CRC奇偶校验位的附加进行说明的图。
图5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图。
图6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7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8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9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附加了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10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针对16位CRC的天线选择掩码进行说明的图。
图11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针对24位CRC的天线选择掩码进行说明的图。
图1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也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在此,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所输出的信息。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在此,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的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请求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HARQ-ACK可以表示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传送块)、Medium Access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HARQ-ACK。
即,HARQ-ACK可以表示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在此,也将HARQ-ACK称为ACK/NACK、HARQ反馈、HARQ应答、HARQ信息或HARQ控制信息。
PUS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此外,PUSCH可以用于将HARQ-ACK和/或CSI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进行发送。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CSI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CSI。即,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此,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在上层(higher layer)交换(发送/接收)信号。例如,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发送/接收RRC信令(也称为RRC message: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RC information:Radio Resource Control information(无线资源控制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发送/接收MAC控制元素。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控制元素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 layersignaling:上层信令)。
PUSCH可以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控制元素。在此,从基站装置3所发送的RRC信令可以是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1的共同信令。此外,从基站装置3所发送的RRC信令也可以是对某个终端装置1的专用信令(也称为dedicated signaling)。即,也可以使用专用信令对某个终端装置1发送用户装置特定(用户装置固有)信息。
PRA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PRACH可以用于表示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以及PUSCH资源的请求。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在此,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由物理层来使用。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两种类型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DM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有关。DMRS与PUSCH或PUCCH进行时间复用。基站装置3为了进行PUSCH或PUCCH的传播路径校正而使用DMRS。以下,将一同发送PUS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SCH。以下,将一同发送PUC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CCH。
S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不相关。基站装置3为了测定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而使用SRS。
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在此,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PBCH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1共同使用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广播信道))。
PCFICH用于发送指示PDCCH的发送所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该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表示针对基站装置3所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
PDCCH以及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在此,对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定义了多种DCI格式。即,针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字段被定义为DCI格式并被映射至信息比特。
例如,作为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可以被定义为用于调度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DSCH(一个下行链路传送块的发送)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1A、DCI格式1C)。
在此,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与PDSCH的调度有关的信息。例如,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载波指示符字段(CIF:Carrier Indicator Field)、与资源块分配有关的信息、与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有关的信息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此,也将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称为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 grant)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
此外,例如,作为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被定义为用于调度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USCH(一个上行链路传送块的发送)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DCI格式4)。
在此,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与PUSCH的调度有关的信息。例如,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载波指示符字段(CIF:Carrier Indicator Field)、与资源块分配和/或跳频资源分配(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and/or hopping resourceallocation)有关的信息、与MCS和/或冗余版本(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orredundancy version)有关的信息、以及用于指示发送层数的信息(Precodinginformation and number of layers)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此,也将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称为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或上行链路分配(Uplink assignment)。
在使用下行链路分配来进行PDSCH的资源的调度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以所调度的PDSCH来接收下行链路数据。此外,在使用上行链路授权来进行PUSCH的资源的调度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以所调度的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此,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PDCCH候选(PDCCH candidates)和/或EPDCCH候选(EPDCCH candidates)的集合。以下,PDCCH可以表示PDCCH和/或EPDDCH。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PDCCH以及EPDCCH简单统称为PDCCH。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PDCCH候选以及EPDCCH候选简单统称为PDCCH候选。
在此,PDCCH候选是表示可能通过基站装置3来配置和/或发送PDCCH的候选。此外,监测可以包含终端装置1根据所监测到的所有DCI格式来尝试对PDCCH候选集合内的各PDCCH进行解码的含义。此外,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PDCCH候选集合和/或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EPDCCH候选集合也被称为搜索空间。
在此,搜索空间可以包含公共搜索空间(CSS:Common Search Space)。例如,CSS可以被定义为针对多个终端装置1的共同空间。此外,搜索空间也可以包含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USS:UE-specific Search Space)。例如,USS可以至少通过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来提供(可以基于C-RNTI进行定义)。此外,例如,USS也可以至少通过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TemporaryC-RNTI(临时的C-RNTI)来提供(可以基于Temporary C-RNTI进行定义)。
即,终端装置1可以在CSS和/或USS中监测PDCCH并检测发往自身装置的PDCCH。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CSS和/或USS中监测EPDCCH并检测发往自身装置的EPDCCH。
在此,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通过PDCCH进行的发送)中,基站装置3利用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RNTI。具体而言,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位附加于DCI格式(可以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附加后,通过RNTI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在此,附加于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从对应的DCI格式的有效载荷中取得。
即,终端装置1尝试对附加有通过RNTI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进行解码,检测出成功进行了CRC的DCI格式来作为发往自身装置的DCI格式(也称为盲解码)。即,终端装置1可以检测伴有通过RNTI进行了加扰的CRC的PDCCH。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检测伴有附加了通过RNTI进行了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的PDCCH。
在此,RNTI中可以包含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是针对终端装置1的独特的(唯一的)标识符,用于RRC连接以及调度的识别。此外,C-RNTI可以利用于动态地(dynamically)被调度的单播发送。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SPS C-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半静态调度C-RNTI)。在此,SPS C-RNTI是针对终端装置1的独特的(唯一的)标识符,用于半静态调度。此外,SPS C-RNTI可以用于半持续(semi-persistently)调度的单播发送。
此外,RNTI中可以包含Temporary C-RNTI。在此,Temporary C-RNTI是针对由终端装置1发送的前同步码的独特的(唯一的)标识符,用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期间。此外,Temporary C-RNTI可以利用于动态地(dynamically)被调度的发送。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此外,PDSCH用于发送系统信息消息。在此,系统信息消息可以是小区特定(小区特有)的信息。此外,系统信息包含于RRC信令中。此外,PDSCH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控制元素。
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在此,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是由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使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在TDD方式中,同步信号被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1、5、6中。在FDD方式中,同步信号被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和5中。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校正。在此,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五种类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与PDSCH有关的U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用户装置特定参考信号)
·与EPDCCH有关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NZP CSI-RS(Non-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ZP CSI-RS(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MBSFN R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over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Reference signal:单频网络上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参考信号)
·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定位参考信号)
在此,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此外,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统称为物理信道。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物理信号。
BCH、M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所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送块(transport block:TB)或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在MAC层按每个传送块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控制。传送块为MAC层转发(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将传送块映射至码字并按每个码字进行编码处理。
以下,对载波聚合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对终端装置1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将终端装置1经由多个服务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载波聚合。
在此,本实施方式可以被应用于对终端装置1所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服务小区。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被应用于对终端装置1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一部分。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被应用于后述的对终端装置1所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例如,PUCCH小区组或定时提前组)的每一个组。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被应用于对终端装置1所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的一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TDD(Time Division Duplex)和/或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在此,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以对一个服务小区或所有的多个服务小区应用TDD或FDD。此外,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应用了TDD的服务小区和应用了FDD的服务小区聚合。在此,也将与FDD对应的帧结构称为帧结构类型1(Framestructure type 1)。此外,也将与TDD对应的帧结构称为帧结构类型2(Frame structuretype 2)。
在此,在所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中包含一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主小区可以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在此,辅小区可以在建立RRC连接的时间点或之后进行设定。
在此,在下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此外,将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统称为分量载波。
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同时进行多个物理信道的发送和/或接收。在此,一个物理信道可以在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的一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发送。
在此,主小区用于PUCCH的发送。此外,主小区不能被禁用(primary cell cannotbe deactivated)。此外,跨载波调度不应用于主小区(Cross-carrier scheduling doesnot apply to primary cell)。即,主小区始终使用主小区中的PDCCH进行调度(primarycell is always scheduled via its PDCCH)。
此外,在某个辅小区中设定了PDCCH(可以为PDCCH监测)的情况下,跨载波调度可以不应用于该某个辅小区(In a case that PDCCH(PDCCH monitoring)of a secondarycell is configured,cross-carries scheduling may not apply this secondarycell)。即,在此情况下,该辅小区可以始终使用该辅小区中的PDCCH进行调度。此外,在某个辅小区中未设定PDCCH(可以为PDCCH监测)的情况下,应用跨载波调度,该辅小区可以始终使用一个其他的服务小区(one other serving cell)中的PDCCH进行调度。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PUCCH的发送的辅小区称为PUCCH辅小区以及特殊辅小区。此外,将未用于PUCCH的发送的辅小区称为非PUCCH辅小区、非特定辅小区、非PUCCH服务小区以及非PUCCH小区。此外,将主小区以及PUCCH辅小区统称为PUCCH服务小区以及PUCCH小区。
在此,PUCCH服务小区(主小区、PUCCH辅小区)始终具有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此外,在PUCCH服务小区(主小区、PUCCH辅小区)中,设定有PUCCH的资源。
此外,非PUCCH服务小区(非PUCCH辅小区)可以仅具有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此外,非PUCCH服务小区(非PUCCH辅小区)可以具有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
终端装置1可以在PUCCH服务小区中通过PUCCH进行发送。即,终端装置1可以在主小区中通过PUCCH进行发送。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在PUCCH辅小区中通过PUCCH进行发送。即,终端装置1不在非特定辅小区中通过PUCCH进行发送。
在此,可以将PUCCH辅小区定义为主小区以及不是辅小区的服务小区。
在此,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上层的信号来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例如,为了将多个服务小区的集合与主小区一同形成,可以设定一个或多个辅小区。在此,在通过基站装置3设定的服务小区中可以包含PUCCH辅小区。
即,可以通过基站装置3来设定PUCCH辅小区。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包含用于设定PUCCH辅小区的信息(索引)的上层的信号。
图2A~图2C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小区组进行说明的图。图2A~图2C示出了三例(Example 1:例1、Example 2:例2、Example 3:例3)作为PUCCH小区组的设定(构成、定义)例。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称为PUCCH小区组。PUCCH小区组可以是与通过PUCCH进行的发送(通过PUCCH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有关的组。在此,某个服务小区属于任一PUCCH小区组。在此,PUCCH小区组当然可以设定成与图2A~图2C所示的例子不同。
在此,可以通过基站装置3来设定PUCCH小区组。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包含用于设定PUCCH小区组的信息(可以为索引、小区组索引)的上层的信号。
在此,当然也可对与上述PUCCH小区组不同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应用本实施方式。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与使用载波指示符字段(CIF)指示的服务小区对应地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此外,如后所述,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设定包含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定时提前组。
即,基站装置3可以与上行链路的发送相关联地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此外,基站装置3也可以与下行链路的发送相关联地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
以下,也将通过基站装置3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称为小区组。即,PUCCH小区组可以包含于小区组。此外,定时提前组也可以包含于小区组。在此,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可以在小区组中分别执行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动作。即,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可以在一个小区组中执行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动作。
此外,例如,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可以支持32个以下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下行链路的小区,up to 32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s)的载波聚合。即,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能在32个以下的服务小区中,同时通过多个物理信道来进行发送和/或接收。即,基站装置3可以对终端装置1设定32个以下的服务小区。在此,上行链路的分量载波数可以少于下行链路的分量载波数。
此外,例如,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可以支持5个以下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upto 5 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s)的载波聚合。即,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能在5个以下的服务小区中,同时通过多个物理信道来进行发送和/或接收。即,基站装置3可以对终端装置1设定5个以下的服务小区。在此,上行链路的分量载波数可以少于下行链路的分量载波数。
图2A示出了设定第一小区组、第二小区组作为小区组(在此为PUCCH小区组)。例如,在图2A中,基站装置3可以在第一小区组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装置3可以在第一小区组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第一小区组中的PUCCH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例如,在第一小区组中设定或激活20个服务小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下行链路小区)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发送/接收针对该20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即,终端装置1可以发送与20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对应的HARQ-ACK(针对由PDSCH的发送的HARQ-ACK、针对传送块的HARQ-ACK)。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发送对应于20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CSI。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按每个小区组发送SR。同样,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第二小区组中发送/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同样,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如图2B所示的那样设定小区组并发送/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如图2C所示的那样设定小区组并发送/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此,一个小区组(例如PUCCH小区组)可以至少包含一个服务小区(例如PUCCH服务小区)。此外,一个小区组(例如PUCCH小区组)也可以仅包含一个服务小区(例如仅包含PUCCH服务小区)。此外,例如,一个PUCCH小区组也可以包含一个PUCCH服务小区以及一个或多个非PUCCH服务小区。
在此,将包含主小区的小区组称为主小区组。此外,将不包含主小区的小区组称为辅小区组。此外,将包含主小区的PUCCH小区组称为主PUCCH小区组。此外,将不包含主小区的PUCCH小区组称为辅PUCCH小区组。
即,辅PUCCH小区组可以包含PUCCH辅小区。例如,可以将针对主PUCCH小区组的索引始终定义为0。此外,针对辅PUCCH小区组的索引可以通过基站装置3(也可以通过网络装置)来设定。
在此,基站装置3可以将用于指示PUCCH辅小区的信息包含于上层的信号和/或PDCCH(通过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进行发送。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用于指示PUCCH辅小区的信息来决定PUCCH辅小区。在此,PUCCH辅小区的小区索引可以通过规格书等来预先规定。
如上所述,PUCCH服务小区中的PUCCH可以用于发送针对该PUCCH服务小区所属的PUCCH小区组中所包含的服务小区(PUCCH服务小区、非PUCCH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HARQ-ACK、CSI(例如周期CSI)和/或SR)。
即,针对PUCCH小区组中所包含的服务小区(PUCCH服务小区、非PUCCH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HARQ-ACK、CSI(例如周期CSI)和/或SR)使用该PUCCH小区组中所包含的PUCCH服务小区中的PUCCH来进行发送。
在此,本实施方式可以仅应用于HARQ-ACK的发送。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应用于CSI(例如周期CSI)的发送。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应用于SR的发送。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应用于HARQ-ACK的发送、CSI(例如周期CSI)的发送和/或SR的发送。
即,可以设定针对HARQ-ACK的发送的小区组(可以为PUCCH小区组)。此外,也可以设定针对CSI(例如周期CSI)的发送的小区组(可以为PUCCH小区组)。此外,也可以设定针对SR的发送的小区组(可以为PUCCH小区组)。
例如,可以单独设定针对ARQ-ACK的发送的小区组、针对CSI(例如周期CSI)的发送的小区组和/或针对SR的发送的小区组。此外,也可以设定共同的小区组,作为针对HARQ-ACK的发送的小区组、针对CSI(例如周期CSI)的发送的小区组和/或针对SR的发送的小区组。
在此,针对HARQ-ACK的发送的小区组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两个。针对CSI的发送的小区组的数目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针对SR的发送的小区组的数目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此外,也可以不设定(定义)针对CSI(例如周期CSI)的发送的小区组和/或针对SR的发送的小区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MTA(Multiple Timing Advance:多重定时提前)进行说明。
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对支持MTA的终端装置1设定多个定时提前组。定时提前组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在此,将包含主小区的定时提前组称为主定时提前组。此外,将不包含主小区的定时提前组称为辅定时提前组。
即,辅定时提前组可以仅包含一个或多个辅小区。在此,PUCCH辅小区可以包含于主定时提前组以及辅定时提前组的任一个组中。
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单独控制主定时提前组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和辅定时提前组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单独控制用于主定时提前组中的PUCCH、PUSCH和/或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和用于辅定时提前组中的PUCCH、PUSCH和/或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以下,在上行链路发送定时中,可以存在用于PUCCH、PUSCH和/或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
在此,属于主定时提前组的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可以与主小区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相同。即,在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了针对主小区的定时提前指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参照针对主小区的定时提前指令来调整属于主小区和/或主定时提前组的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
此外,在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了针对辅定时提前组的定时提前指令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参照针对辅定时提前组的定时提前指令来调整属于辅定时提前组的辅小区(可以是所有的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在此,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可以与所有属于辅定时提前组的辅小区相同。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时隙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时隙的构成的图。在图3中,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频率轴。在此,常规CP(normal Cyclic Prefix:常规循环前缀)可以被应用于OFDM符号。此外,扩展CP(extended Cyclic Prefix:扩展循环前缀)也可以被应用于OFDM符号。此外,通过资源网格来表现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
在此,在下行链路中,可以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也可以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SC-FDMA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此外,构成一个时隙的副载波数可以取决于小区的带宽。构成一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数可以为7。在此,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被称为资源元素。此外,可以使用副载波的编号和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的编号来识别资源元素。
在此,资源块可以用于表现向某个物理信道(PDSCH或PUSCH等)的资源元素的映射。此外,资源块可以定义为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某个物理信道可以首先映射至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也可以映射至物理资源块。可以根据时域中7个连续的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频域中12个连续的副载波来定义一个物理资源块。因此,一个物理资源块可以由(7×12)个资源元素构成。此外,一个物理资源块可以在时域中对应一个时隙,在频域中对应180kHz。此外,物理资源块可以在频域中附加从0开始的编号。
以下,对附加于DCI格式(可以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CRC奇偶校验位进行详细叙述。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CRC奇偶校验位”、“CRC位”以及“CRC”可以相同。
例如,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24或16。即,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可以根据一个或多个条件,来选择(决定、判断)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以及16中的任一个数目。即,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附加有第一CRC奇偶校验位(例如数目为24的CRC奇偶校验位)或第二CRC奇偶校验位(例如数目为16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附加有第一CRC奇偶校验位或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在此,如上所述,可以通过PDCCH来发送DCI格式。
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该参数用于设定(也可以是指示、定义)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上层的参数,该参数用于对终端装置1设定(也可以是指示、定义)是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还是监测包含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的参数”、“上层的消息”、“上层的信号”、“上层的信息”以及“上层的信息要素”可以相同。
即,基站装置3可以将与附加有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监测有关的信息(参数)发送至终端装置1。此外,基站装置3也可以将与附加有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监测有关的信息(参数)发送至终端装置1。以下,也将与附加有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监测有关的信息(参数)和/或与附加有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监测相关的信息(参数)仅记载为与DCI的监测相关的参数。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传输附加有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的PDCCH”、“包含CRC奇偶校验位且包含DCI格式的PDCCH”、“包含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以及“包含DCI格式的PDCCH”可以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X的PDCCH”以及“伴有X的PDCCH”也可以相同。即,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DCI格式。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监测DCI。此外,终端装置1也可以监测PDCCH。
例如,可以按每个服务小区来设定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此外,也可以按每个小区组来设定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此外,也可以仅对辅小区设定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此外,也可以仅对不包含主小区的服务小区组设定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
例如,在对第一服务小区设定了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的情况下,设定了第一服务小区和第二服务小区的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来对第一服务小区中的PDCCH(也可以是DCI、DCI格式)进行监测。在此,第一服务小区中的PDCCH(也可以是DCI、DCI格式)可以用于第一服务小区和/或第二服务小区中的PDSCH的调度。此外,第一服务小区中的PDCCH(也可以是DCI、DCI格式)也可以用于第一服务小区和/或第二服务小区中的PUSCH的调度。
在此,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该参数用于指示使用哪个服务中的PDCCH来调度PDSCH和/或PUSCH。即,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用于指示在哪一服务小区中发出下行链路分配(也称为downlink allocation)信号的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也可以发送用于指示在哪一服务小区中发出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信号的信息。
此外,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可以仅被应用于USS。即,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可以不被应用于CSS中的DCI的监测而仅应用于USS中的DCI的监测。此外,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可以仅被应用于PDCCH以及EPDCCH中任一方。
此外,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即,也可以与指示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的上层的参数(可以是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基于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的设定)无关地,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
在此,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在辅小区中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此外,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在属于不包含主小区的服务小区组的辅小区中,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此外,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USS(可以仅是USS)中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此外,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也可以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EPDCCH(仅EPDCCH)。
例如,在终端装置1使用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设定多于规定数的服务小区(例如多于五个的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也可以当监测到时进行判断)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即,在终端装置1使用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设定规定数以下的服务小区(例如五个以下的服务小区)的情况下,基于根据与DCI的监测有关的参数的设定,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或包含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
此外,基于在某个子帧中通过终端装置1监测的PDCCH候选的数量和/或在该某个子帧中通过终端装置1监测的DCI格式的大小(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数值),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也可以当监测到时进行判断)。
例如,在某个子帧中通过终端装置1监测的PDCCH候选的数量以及在该某个子帧中通过终端装置1监测的DCI格式的大小的积大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也可以当监测到时进行判断)。
以下,也将“基于指示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的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和/或如上所述的规定的条件,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仅记载为“设定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
以下,也将“基于指示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的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和/或如上所述的规定的条件,终端装置1不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记载为“未设定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
在此,在满足以下的条件(a)至条件(d)中至少一项的情况下,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即,在满足以下的条件(a)至条件(d)中至少一项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此外,在满足以下的条件(a)至条件(d)中至少一项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即,在满足以下的条件(a)至条件(d)中至少一项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监测包含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
·条件(a):未使用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设定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
·条件(b):对应的DCI格式映射至CSS(在CSS中发送)
·条件(c):对应的DCI格式映射至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中进行发送)
·条件(d):通过规定的RNTI来对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
即,例如,在未使用上层的参数(可以是RRC层的参数、与DCI的监测相关的参数)设定成终端装置1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的情况下,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
此外,例如,在对应的DCI格式映射至CSS的情况下,附加于该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即,在CSS中发送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将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附加于该DCI格式来进行发送。此外,在CSS中接收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接收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
即,在对应的DCI格式映射至USS的情况下,附加于该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或24。
即,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且在USS中发送该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将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附加于该DCI格式来进行发送。此外,在终端装置1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且在USS中接收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接收附加有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
此外,在未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且在USS中发送该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将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附加于该DCI格式来进行发送。此外,在未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且在USS中接收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接收附加有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
此外,例如,在对应的DCI格式映射至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的情况下,附加于该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即,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中发送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将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附加于该DCI格式来进行发送。此外,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中接收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接收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
即,在对应的DCI格式被映射至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的情况下,附加于该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或24。
即,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且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中发送该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将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附加于该DCI格式来进行发送。此外,在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且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中接收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接收附加有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
即,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中发送附加有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且在CSS中发送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此外,在未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中发送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且在CSS中发送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此外,在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中监测附加有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且在CSS中监测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此外,在未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中监测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且在CSS中监测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此外,可以与是否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无关,基站装置3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中发送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此外,与是否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无关,终端装置1可以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USS中监测附加有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在此,例如,在通过规定的RNTI对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的情况下,附加于该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16。在此,在该规定的RNTI中可以不包含C-RNTI。此外,在该规定的RNTI中也可以不包含SPS C-RNTI。此外,在该规定的RNTI中也可以包含Temporary C-RNTI。此外,在该规定的RNTI中也可以包含RA-RNTI(Random Access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
即,可以与是否对终端装置1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无关地,基站装置3对附加有通过RA-RNTI进行了加扰的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进行发送。
此外,可以与是否被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可以是DCI格式)无关地,终端装置1对附加有通过RA-RNTI进行了加扰的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进行监测。
在此,可以仅在CSS中发送附加有通过RA-RNTI进行了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即,可以仅在CSS中发送附加有通过RA-RNTI进行了加扰的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
此外,可以通过C-RNTI对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此外,可以通过C-RNTI或Temporary C-RNTI对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
即,在未满足条件(a)至条件(d)的所有条件的情况下,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24。例如,在(1)终端装置1使用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设定成监测包含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并且,(2)对应的DCI格式映射至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USS,并且,(3)通过规定的RNTI以外的RNTI(例如C-RNTI)对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的情况下,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可以为24。
在此,在上述处理中,当然可以使用条件(a)至条件(d)的所有条件或一部分条件。此外,在上述处理中,当然可以使用与条件(a)至条件(d)不同的条件。
以下,对通过RNTI来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时的方法进行详细叙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位数为16位的RNTI进行了记载,但当然,RNTI的位数也可以为16位以外的位数。在此,通过RNTI来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的处理也可以由基站装置3来执行。即,可以考虑在执行CRC奇偶校验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通过RNTI来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
即,可以基于通过RNTI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而提供的比特序列,来提供错误检测。此外,也可以基于通过RNTI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而提供的比特序列来执行错误检测。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位数为16的CRC奇偶校验位”记载为“16位CRC”、“16位的CRC”或“16位的CRC奇偶校验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数目为24的CRC奇偶校验位记载为“24位CRC”、“24位的CRC”或“24位的CRC奇偶校验位”。
图4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CRC奇偶校验位的附加进行说明的图。如上所述,CRC奇偶校验位可以附加于DCI格式(可以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可以在附加于DCI格式后可通过RNTI来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
在图4中,ai可以是与CRC奇偶校验位对应的DCI的位(DCI的有效载荷)。此外,A可以是与CRC奇偶校验位对应的DCI的位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此外,pi为CRC奇偶校验位。此外,L可以是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此外,可以通过将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比特序列<b0,…,bB-1>。以下,在图5至图8的说明中,以相同的含义来使用各符号。
图5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图。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1,bA,…,bA+15>中的一部分<bA,…,bA+15>来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比特序列<c0,…,cB-1>(B=A+L)。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L-1>(L=16)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L=16)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比特序列<c0,...,cA+L-1>,并通过PDCCH进行发送/接收。
在此,可以通过将16位CRC<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比特序列<b0,...,bA-1,bA,...,bA+15>。即,可以是比特序列<b0,...,bA-1>为DCI(DCI的有效载荷),比特序列<bA,...,bA+15>为16位CRC。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xnti,15>对16位CRC<bA,...,bA+15>进行加扰。
即,在L(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16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算式1来提供比特序列<c0,...,cA+L-1>。
[公式1]
ck=bk 对于k=0,1,2,...,A-1
ck=(bk+xrnti,k-A)mod 2 对 于k=A,A+1,A+2,...,A+15
图6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如图6所示,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来对比特序列<b0,...,bA-1,bA,...,bA+23>中的一部分<bA+8,...,bA+23>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比特序列<c0,...,cB-1>(B=A+L)。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来对比特序列<b0,...,bA+L-1>(L=23)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L=23)中的比特序列<bA+8,...,bA+L-1>(L=23)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比特序列<c0,...,cA+L-1>,并通过PDCCH进行发送/接收。
在此,可以通过将24位CRC<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比特序列<b0,...,bA-1,bA,...,bA+23>。即,可以是比特序列<b0,...,bA-1>为DCI(DCI的有效载荷),比特序列<bA,...,bA+23>为24位CRC。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8,...,bA+23>进行加扰。即,也可以不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7>进行加扰。
即,在L(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算式2提供比特序列<c0,...,cA+L-1>。
[公式2]
ck=bk 对于k=0,1,2,...,A+7
ck=(bk+xrnti,k-A-8)mod 2对于k=A+8,A+9,A+10,...,A+23
图7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在此,可以通过如图7所示的处理来提供比特序列<c0,...,cB-1>(B=A+L),并通过PDCCH进行发送/接收。
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1,bA,...,bA+23>中的一部分<bA+8,...,bA+23>进行加扰。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L-1>(L=23)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L=23)中的比特序列<bA+8,...,bA+L-1>(L=23)进行加扰。
在此,可以通过将24位CRC<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比特序列<b0,...,bA-1,bA,...,bA+23>。即,可以是比特序列<b0,...,bA-1>为DCI(DCI的有效载荷),比特序列<bA,...,bA+23>为24位CRC。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8,...,bA+23>进行加扰。
此外,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中的比特序列<xrnti,8,...,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7>进行加扰。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中的一部分<xrnti,8,...,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7>进行加扰。
即,在L(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算式3来提供比特序列<c0,...,cA+L-1>。
[公式3]
ck=bk 对于k=0,1,2,...,A-1
ck=(bk+xrnti,k-A+8)mod 2对于k=A,A+1,A+2,...,A+7
ck=(bk+xrnti,k-A-8)mod 2对于k=A+8,A+9,A+10,...,A+23
图8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RNTI实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加扰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在此,可以通过如图8所示的处理来提供比特序列<c0,...,cB-1>(B=A+L),并通过PDCCH进行发送/接收。
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1,bA,...,bA+23>中的一部分<bA+8,...,bA+23>进行加扰。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L-1>(L=23)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L=23)中的比特序列<bA+8,...,bA+L-1>(L=23)进行加扰。
在此,可以通过将24位CRC<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比特序列<b0,...,bA-1,bA,...,bA+23>。即,可以是比特序列<b0,...,bA-1>为DCI(DCI的有效载荷),比特序列<bA,...,bA+23>为24位CRC。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8,...,bA+23>进行加扰。
此外,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中的比特序列<xrnti,8,...,xrnti,15>以及RNTI<xrnti,0,...,xrnti,15>中的比特序列<xrnti,0,...,xrnti,7>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7>进行加扰。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中的一部分<xrnti,8,...,xrnti,15>以及RNTI<xrnti,0,...,xrnti,15>中剩余的<xrnti,0,...,xrnti,7>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7>进行加扰。
即,在L(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算式4来提供比特序列<c0,...,cA+L-1>。
[公式4]
ck=bk 对于k=0,1,2,...,A-1
ck=(bk+xrnti,k-A+xrnti,k-A+8)mod 2对于k=A,A+1,A+2,...,A+7
ck=(bk+xrnti-A-8)mod 2对于k=A+8,A+9,A+10,...,A+23
如上所述,增加通过RNTI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由此,能降低终端装置1将包含通过针对其他终端装置1的RNTI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误判定为是包含通过针对该终端装置1的RNTI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PDCCH的概率。
在此,通过增加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会带来针对通过PDCCH进行的发送的编码率降低和/或者针对通过PDCCH进行的发送所需的资源量的增加。因此,如上所述,根据规定条件来切换附加于对应的DCI格式(也可以为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由此,可在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高效地进行通信。
图9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附加有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说明的图。图9的上部所示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表示附加有24位CRC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图9的下部所示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表示附加有16位CRC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图9中,比特序列<b0,…,bA-1>表示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比特序列<bA,…,bA+23>表示24位CRC。此外,比特序列<xrnti,0,…,xrnti,15>表示分配给第一终端装置1的RNTI。
此外,比特序列<b'0',…,b'A'-1>表示针对第二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比特序列<b'A',…,b'A'+15>表示16位CRC。此外,比特序列<x'rnti,0,…,x'rnti,15>表示分配给第二终端装置1的RNTI。
在此,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15>进行加扰。即,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中的一部分<xrnti,8,…,xrnti,15>以及RNTI<xrnti,0,…,xrnti,15>中剩余的<xrnti,0,…,xrnti,7>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16,…,bA+23>进行加扰。
此外,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16位CRC<b'A',…,b'A'+15>进行加扰。
在此,有时即使将与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RNTI不同的RNTI分配给第二终端装置1,应用于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24位CRC中的后半段的16位<bA+8,…,bA+23>的加扰与应用于针对第二终端装置1的16位CRC<b'A',…,b'A'+15>的加扰也会变得相同了。在此情况下,第二终端装置1检测出发往第一终端装置1的PDCCH来作为第二终端装置1的PDCCH的概率就上升了。
例如,在将RNTI<1,1,1,1,1,1,1,1,1,1,1,1,1,1,1,1>分配给第一终端装置1、将RNTI<1,1,1,1,1,1,1,1,0,0,0,0,0,0,0,0>分配给第二终端装置1的情况下,通过比特序列<1,1,1,1,1,1,1,1,0,0,0,0,0,0,0,0>同时对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24位CRC中的后半段的16位、以及针对第二终端装置1的16位CRC进行加扰。
因此,基站装置3可以以使应用于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24位CRC中的后半段的16位<bA+8,…,bA+23>的加扰与应用于针对第二终端装置1的16位CRC<b'A',…,b'A'+15>的加扰不同的方式,将RNTI分别分配给第一终端装置1以及第二终端装置1。
此外,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在通过分配给第一终端装置1的RNTI<xrnti,0,…,xrnti,15>对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24位CRC中后半段的16位<bA+8,…,bA+23>进行加扰,由此,将与分配给第一终端装置1的RNTI不同的RNTI分配给第二终端装置1的情况下,可使应用于针对第一终端装置1的24位CRC中的后半段的16位<bA+8,…,bA+23>的加扰和应用于针对第二终端装置1的16位CRC<b’A’,…,b’A’+15>的加扰必然不同。
通过执行如上所述的动作,可在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高效地进行通信。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UE发射天线选择进行说明。在此,在UE发射天线选择中可以包含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以及开环UE发射天线选择。
例如,可以通过终端装置1来执行UE发射天线选择。此外,UE发射天线选择可以被应用于PUSCH、与PUSCH有关的DMRS以及SRS。或者,UE发射天线选择也可以不被应用于PUCCH、与PUCCH有关的DMRS以及PRACH。在此,可以使用第一发射天线端口来发送PUCCH、与PUCCH有关的DMRS以及PRACH。
此外,可以经由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通过上层来设定UE发射天线选择。即,可以通过基站装置3来通知终端装置1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
在此,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可以用于表示释放或设置。例如,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也可以用于表示UE发射天线选择控制针对设置是闭环还是开环。此外,在所接收的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表示释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终端装置1将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无效。
此外,在通过所接收的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表示UE发射天线选择的控制为闭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上层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此外,在通过所接收的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表示UE发射天线选择的控制为开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上层将开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
在此,在通过终端装置1将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无效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使用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发送如上所述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在通过上层将开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终端装置1自身来选择用于PUSCH和/或SRS的发射天线(发射天线端口)。
此外,在通过上层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参照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最新的发射天线选择指令(most recent command)来选择用于PUSCH的发射天线端口。
在此,可以通过针对CRC奇偶校验位的天线选择掩码来通知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即,“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可以与“天线选择掩码”相同。
即,基站装置3通过天线选择掩码将用于PUSCH的发射天线端口通知给终端装置1。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选择天线选择掩码并通过所选择的天线选择掩码对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例如,在通过上层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通过天线选择掩码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来特别指定(决定)通过基站装置3所选择的天线选择掩码。
图10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16位CRC的天线选择掩码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0中示出了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15>对16位CRC<bA,…,bA+15>进行加扰。在此,由于图10中除此之外的说明与图5相同,因此省略。
如图10所示,在L(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16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的算式5来提供比特序列<c0,…,cA+L-1>。
[公式5]
ck=bk 对于k=0,1,2,...,A-1
ck=(bk+xrnti,k-A+xAS,k-A)mod 2对于k=A,A+1,A+2,...,A+15
图11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24位CRC的天线选择掩码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1所示,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中的一部分<xmti,8,...,xrnti,15>、RNTI<xrnti,0,...,xrnti,15>中剩下的<xrnti,0,...,xrnti,7>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15>对24位CRC<bA,...,bA+23>中的比特序列<bA,...,bA+7>进行加扰。在此,由于图11中除此之外的说明与图8相同,因此省略。
如图11所示,在L(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的算式6来提供比特序列<c0,...,cA+L-1>。
[公式6]
ck=bk对于k=0,1,2,...,A-1
ck=(bk+xrnti,k-A+xrnit,k-A+8+x’rnti,k-A+8)mod 2对于k=A,A+1,A+2,...,A+7
ck=(bk+xrnti,k-A-8)mod 2对于k=A+8,A+9,A+10,...,A+23
在此,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对16位CRC应用的多个天线选择掩码的第一组与对24位CRC应用的多个天线选择掩码的第二组可以不同。即,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对16位CRC应用的多个天线选择掩码的第一组<xAS,0,...,xAS,15>(即,<0,0,0,0,0,0,0,0,0,0,0,0,0,0,0,0>以及<0,0,0,0,0,0,0,0,0,0,0,0,0,0,0,1>)与对24位CRC应用的多个天线选择掩码的第二组<x′AS,0,...,x′AS,7>(即,<0,0,0,0,0,0,0,0>以及<0,0,0,0,0,0,0,1>)可以不同。
例如,对16位CRC应用的多个天线选择掩码的第一组可以包含第一天线选择掩码(例如,<0,0,0,0,0,0,0,0,0,0,0,0,0,0,0,0>)以及第二天线选择掩码(例如,<0,0,0,0,0,0,0,0,0,0,0,0,0,0,0,1>)。在此,第一天线选择掩码可以用于表示第一发射天线端口。此外,第二天线选择掩码可以用于表示第二发射天线端口。
此外,对24位CRC应用的多个天线选择掩码的第二组可以包含第三天线选择掩码(例如<0,0,0,0,0,0,0,0>)以及第四天线选择掩码(例如<0,0,0,0,0,0,0,1>)。在此,第三天线选择掩码可以用于表示第一发射天线端口。此外,第四天线选择掩码可以用于表示第二发射天线端口。
即,在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L的值)为16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此外,在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L的值)为2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三天线选择掩码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此,第一天线选择掩码和第三天线选择掩码可以不同。例如,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可以在L为16的情况下为16,在L为24的情况下为8。此外,天线选择掩码的位的各自的值在L为16的情况和L为24的情况下可以不同。
同样,在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L的值)为16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二天线选择掩码来提供第二发射天线端口。此外,在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L的值)为2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四天线选择掩码来提供第二发射天线端口。在此,第二天线选择掩码和第四天线选择掩码可以不同。例如,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可以在L为16的情况下为16,在L为24的情况下为8。此外,此外,天线选择掩码的位的各自的值在L为16的情况和L为24的情况下可以不同。
在此,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在一个子帧中接收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在此,在此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将在一个子帧中,表示相同发射天线端口(发射天线端口相同的值)的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的终端装置1。即,在一个子帧中接收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视为使用多个该发射天线选择指令指示相同的发射天线端口(发射天线端口的相同值)。
此外,在使用上层的参数(例如RRC层的参数)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参照SRS的发送计数的数来选择用于SRS的发射天线端口。即,可以根据通过基站装置3所设定的SRS发送实例(用于SRS的发送的子帧)来提供用于SRS的发送的发射天线端口。在此,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设定SRS发送实例,以免在终端装置1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同时发送SRS。
在此,在设定了多个定时提前组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PUSCH与PUCCH同时发送、PUSCH与SRS同时发送、PUCCH与SRS同时发送、PRACH与SRS同时发送以及PRACH与PUSCH同时发送。即,在设定了多个定时提前组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希望进行PUSCH与PUCCH同时发送、PUSCH与SRS同时发送、PUCCH与SRS同时发送、PRACH与SRS同时发送以及PRACH与PUSCH同时发送。
此外,在设定了多个PUCCH小区组的情况下,或者在设定了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PUSCH与PUCCH的同时发送。此外,在设定了多个PUCCH小区组的情况下,或者在设定了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希望进行PUSCH与PUCCH的同时发送。
如上所述,在终端装置1希望进行应用了发射天线选择的上行链路的信号和未应用发射天线选择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经由上层的参数(ue-TransmitAntennaSelection)向终端装置1指示发射天线选择的无效。
即,对于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不设定通过多个定时提前组、多个PUCCH小区组和/或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即,对于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不设定MTA。此外,对于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不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此外,对于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不设定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
在此,对于设定了多个定时提前组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此外,对于设定了多个定时提前组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设定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即,对于设定了MTA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此外,对于设定了MTA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可以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
此外,在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不希望设定通过多个定时提前组、多个PUCCH小区组和/或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即,在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不希望设定MTA。此外,在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不希望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此外,在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不希望设定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
在此,在设定了多个定时提前组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希望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此外,在设定了多个定时提前组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希望设定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即,在设定了MTA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希望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此外,在设定了MTA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可以希望设定多个PUCCH小区组。
在此,终端装置1可以向基站装置3发送用于表示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各种功能的功能信息(也称为能力信息:capability information)。在此,功能信息可以表示是否顺利地对多个功能中的每个功能进行了测试。此外,功能信息可以表示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规定的功能。
例如,功能信息可以用于表示:(i)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发射天线选择,(ii)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MTA(Multiple Timing Advance),(iii)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多个PUCCH小区组,和/或(iv)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
例如,即使在通过终端装置1发送的功能信息表示:(i)终端装置1支持发射天线选择以及(ii)终端装置1支持MTA(Multiple Timing Advance)的情况下,对于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也可以不设定多个定时提前组。即,即使在通过终端装置1发送的功能信息是表示(i)终端装置1支持发射天线选择以及(ii)终端装置1支持MTA(Multiple Timing Advance)的情况下,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也可以不希望设定多个定时提前组。
此外,即使在通过终端装置1发送的功能信息是表示(i)终端装置1支持发射天线选择以及(ii)终端装置1支持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的情况下,对于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也可以不设定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即,即使在通过终端装置1使功能信息表示(i)终端装置1支持发射天线选择以及(ii)终端装置1支持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的情况下,设定了发射天线选择的终端装置1也可以不希望设定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
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通过执行如上所述的动作,即使在通过上层将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也无需使用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同时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能简化具有执行UE发射天线选择的能力的终端装置1中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部的构成。此外,由此,在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高效地进行通信。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述,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载,还包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对于将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上述的方法/处理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含: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发送/接收天线部109。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以及发送功率控制部1015。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含: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定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多路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产生的上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自身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上层的信号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称为设定部1011。
在此,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进行经由接收部105接收的DCI格式(调度信息)的解释,并基于解释所述DCI格式的结果来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发送功率控制部101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TPC指令等,进行针对通过PUSCH以及PUCCH进行的发送的发送功率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105按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109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以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至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解复用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HICH、PDCCH、EPDCCH以及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1059。
此外,解调部1053对PHICH乘以对应的符号来进行合成,并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发往自身装置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HARQ指示符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和/或E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和/或EPDCCH的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通过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以及64QAM等下行链路授权而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与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来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从解复用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定下行链路的路径损失、信道的状态,并将所测定出的路径损失、信道的状态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解复用部1055。信道测定部1059为了计算出CQI(也可以为CSI)而进行信道测定和/或干扰测定。
此外,发送部107按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使PUCCH、PUSCH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多路复用,并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此外,发送部107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分组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1071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进行Turbo编码。
此外,调制部1073通过由BPSK、QPSK、16QAM以及64QAM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或按每个信道预先设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调制部1073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决定空间多路复用的数据的序列数,通过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SM(Spatial Multiplexing:空间多路复用)来将以相同的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至多个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此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称为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以及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值等,来生成以预先设定的规则(公式)求得的序列。多路复用部1075按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并列排列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此外,多路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对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多路复用。就是说,多路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将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1077对多路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SC-FDMA符号,并对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使用低通滤波器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来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发送/接收天线部109。
图1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含: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发送/接收天线部309。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以及发送功率控制部3015。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含: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信道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多路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送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等,或从上位节点取得并输出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可以经由上层的信号对各终端装置1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发送/通知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称为设定部3011。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及信道的质量等,决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进一步决定进行发送处理及接收处理的定时。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发送功率控制部3015经由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来进行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TPC指令等,进行针对由终端装置1通过PUSCH以及PUCCH来进行的发送的发送功率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并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305按照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309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来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此外,接收部305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来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成PUCCH、PUSCH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基于包含于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3059。
此外,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取得调制符号,并对PUCCH和PUSCH的各调制符号使用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以及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自身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各终端装置1的空间多路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通过使用MIMO SM来对通过相同的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此外,解码部3051通过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设定的、或者自身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编码率,来对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在重新发送PUSCH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保存于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缓冲器中的编码位和解调后的编码位来进行解码。信道测定部30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以及上层处理部301。
此外,发送部307按照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多路复用,并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309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1。
此外,编码部3071使用分组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或者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决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由BPSK、QPSK、16QAM以及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者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决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通过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等而预先设定的规则求得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来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多路复用部3075对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多路复用。就是说,多路复用部3075将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3077对多路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OFDM符号,对生成的OFDM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来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发送/接收天线部309。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可以具备:接收部105,从基站装置接收与附加有第一CRC奇偶校验位(例如24位CRC)的DCI的监测有关的信息,并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或第二CRC奇偶校验位(例如16位CRC)的DCI。在此,在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情况下,可以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并且在共同搜索空间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此外,在未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情况下,可以在所述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并且在所述共同搜索空间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在此,可以是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16。
此外,所述接收部105可以与是否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无关地,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
此外,所述接收部105可以与是否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无关地,在所述共同搜索空间监测附加有通过RA-RNTI进行了加扰的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
在此,可以通过所述C-RNTI对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此外,可以通过所述C-RNTI或所述Temporary C-RNTI对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发送部307,将与附加有第一CRC奇偶校验位(例如24位CRC)的DCI的监测有关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装置,将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或第二CRC奇偶校验位(例如16位CRC)的DCI发送至所述终端装置。在此,在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情况下,可以在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发送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并且在共同搜索空间发送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此外,在未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的情况下,可以在所述至少通过C-RNTI提供的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发送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并且在所述共同搜索空间发送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在此,可以是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24,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为16。
此外,所述发送部307可以与是否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无关地,在至少通过Temporary C-RNTI提供的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发送附加有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
此外,所述发送部307可以与是否将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成监测附加有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无关地,在所述共同搜索空间发送附加有通过RA-RNTI进行了加扰的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DCI。
在此,可以通过所述C-RNTI对所述第一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此外,可以通过所述C-RNTI或所述Temporary C-RNTI对所述第二CRC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可以具备接收比特序列<c0,…,cA+L-1>的接收部105。在此,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在此,可以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在此,可以是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在此,在所述L为24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3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此外,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即,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与所述L为24的情况下的算式不同的算式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
在此,可以基于通过所述RNTI<xrnti,0,…,xrnti,15>对所述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而提供的比特序列<cA,…,cA+L-1>,来执行错误检测。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发送比特序列<c0,…,cA+L-1>的发送部307。在此,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在此,可以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在此,可以是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在此,在所述L为24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3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此外,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即,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与所述L为24的情况下的算式不同的算式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
在此,可以基于通过所述RNTI<xrnti,0,…,xrnti,15>对所述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而提供的比特序列<cA,…,cA+L-1>,来提供错误检测。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可以具备:接收部105,接收比特序列<c0,…,cA+L-1>;以及发送部107,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基于天线选择掩码来执行针对PUSCH的发射天线选择。在此,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在此,可以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在此,可以是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此,可以在所述L的值为16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的值为24的情况下,通过与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在此,在所述L为24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6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此外,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5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在此,可以在所述L为24的情况下所述M为8,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所述M为16。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发送部307,发送比特序列<c0,…,cA+L-1>;以及接收部305,在设定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接收基于天线选择掩码被执行了发射天线选择的PUSCH。在此,在设定了所述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RNTI<xrnti,0,…,xrnti,15>以及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对比特序列<b0,…,bA+L-1>中的CRC奇偶校验位<bA,…,bA+L-1>进行加扰,由此,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在此,可以通过将所述CRC奇偶校验位<p0,…,pL-1>附加于DCI的有效载荷<a0,…,aA-1>来提供所述比特序列<b0,…,bA+L-1>。在此,可以是A为所述DCI的有效载荷的大小,L为所述CRC奇偶校验位的数目,M为所述天线选择掩码的位数。在此,可以在所述L的值为16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第一发射天线端口,在所述L的值为24的情况下,通过与述第一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不同的第二天线选择掩码<xAS,0,…,xAS,M>来提供所述第一发射天线端口。
在此,在所述L为24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6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此外,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算式5提供所述比特序列<c0,…,cA+L-1>。在此,可以在所述L为24的情况下所述M为8,在所述L为16的情况下所述M为16。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发送部307,发送与发射天线选择有关的设定,发送与MTA(Multiple Timing Advance)有关的设定;以及接收部305,从终端装置接收用于表示是否支持所述发射天线选择以及是否支持所述MTA的能力信息。在此,在所述基站装置3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所述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可以不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MTA。
此外,所述能力信息可以用于表示是否支持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在此,在所述基站装置3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所述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可以不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通过所述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所述MTA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述终端装置能设定通过所述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
此外,所述发送部307在通过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多个服务小区并且设定所述发射天线选择来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在某一个子帧中可以将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发送至所述终端装置。在此,所述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分别可以用于表示针对通过PUSCH进行的发送的相同的发射天线端口。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可以具备:接收部105,接收与发射天线选择有关的设定,并接收与MTA(Multiple Timing Advance)有关的设定;以及发送部307,将用于表示是否支持所述发射天线选择以及是否支持所述MTA的能力信息发送至基站装置。在此,所述终端装置1在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设定了所述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可以不希望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设定所述MTA。
此外,所述能力信息可以用于表示是否支持通过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在此,在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设定了所述发射天线选择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装置1可以不希望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设定通过所述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而是在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设定所述MTA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基站装置能设定通过所述辅小区中的PUCCH进行的发送。
此外,在通过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多个服务小区并且设定所述发射天线选择来将闭环UE发射天线选择设为有效的情况下,所述接收部105可以在某一个子帧中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在此,所述多个发射天线选择指令分别可以用于表示针对通过PUSCH进行的发送的相同的发射天线端口。
由此,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能高效地进行通信。
通过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进行动作的程序可以是控制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以便实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而且,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储于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之后,储存于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和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并根据需要通过CPU来读取、修正、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并通过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提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含OS和外围设备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可以包含:像在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在固定时间内保存程序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能进一步将前述功能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能作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来实现。构成装置组的各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全部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也可以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为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也可以作为芯片组来实现。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来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出现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例的终端装置,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可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对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进行置换而得到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几个方案能应用于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需要高效地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等。
符号说明
1(1A、1B、1C)终端装置
3基站装置
101上层处理部
103控制部
105接收部
107发送部
301上层处理部
303控制部
305接收部
307发送部
1011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调度信息解释部
1015发送功率控制部
3011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调度部
3015发送功率控制部

Claims (4)

1.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部,其被配置为从基站装置接收比特序列<c0,…,cA+L-1>,其中,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公式1来提供,
所述公式1:
ck=bk对于k=0,1,2,...,A+7
ck=(bk+xrnti,k-A-8)mod2对于k=A+8,A+9,A+10,...,A+23
其中,
<xrnti,0,xrnti,1,…,xrnti,15>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比特序列<b0,…,bA-1,bA,bA+23>通过公式2来提供,
所述公式2:
bk=ak对于k=0,1,2,...,A-1
bk=pk-A对于k=A,A+1,A+2,...,A+L-1
其中,
比特序列<a0,…,aA-1>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A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序列<p0,…,pL-1>是奇偶校验位,以及L是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即L=24。
2.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部,其被配置为向终端装置发送比特序列<c0,…,cA+L-1>,其中,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公式1来提供,
所述公式1:
ck=bk对于k=0,1,2,...,A+7
ck=(bk+xrnti,k-A-8)mod2对于k=A+8,A+9,A+10,...,A+23
其中,
<xrnti,0,xrnti,1,…,xrnti,15>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比特序列<b0,…,bA-1,bA,bA+23>通过公式2来提供,
所述公式2:
bk=ak对于k=0,1,2,...,A-1
bk=pk-A对于k=A,A+1,A+2,...,A+L-1
其中,
比特序列<a0,…,aA-1>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A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序列<p0,…,pL-1>是奇偶校验位,以及L是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即L=24。
3.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基站装置接收比特序列<c0,…,cA+L-1>,其中,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公式1来提供,
所述公式1:
ck=bk对于k=0,1,2,...,A+7
ck=(bk+xrnti,k-A-8)mod2对于k=A+8,A+9,A+10,...,A+23
其中,
<xrnti,0,xrnti,1,…,xrnti,15>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比特序列<b0,…,bA-1,bA,bA+23>通过公式2来提供,
所述公式2:
bk=ak对于k=0,1,2,...,A-1
bk=pk-A对于k=A,A+1,A+2,...,A+L-1
其中,
比特序列<a0,…,aA-1>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A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序列<p0,…,pL-1>是奇偶校验位,以及L是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即L=24。
4.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终端装置发送比特序列<c0,…,cA+L-1>,其中,所述比特序列<c0,…,cA+L-1>通过公式1来提供,
所述公式1:
ck=bk对于k=0,1,2,...,A+7
ck=(bk+xrnti,k-A-8)mod2对于k=A+8,A+9,A+10,...,A+23
其中,
<xrnti,0,xrnti,1,…,xrnti,15>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比特序列<b0,…,bA-1,bA,bA+23>通过公式2来提供,
所述公式2:
bk=ak对于k=0,1,2,...,A-1
bk=pk-A对于k=A,A+1,A+2,...,A+L-1
其中,
比特序列<a0,…,aA-1>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A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比特序列<p0,…,pL-1>是奇偶校验位,以及L是奇偶校验位的数目,即L=24。
CN201680032359.4A 2015-06-29 2016-06-28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78526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9425A JP2018137491A (ja) 2015-06-29 2015-06-29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5-129425 2015-06-29
PCT/JP2016/069102 WO2017002794A1 (ja) 2015-06-29 2016-06-28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2616A CN107852616A (zh) 2018-03-27
CN107852616B true CN107852616B (zh) 2021-08-31

Family

ID=57608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2359.4A Active CN107852616B (zh) 2015-06-29 2016-06-28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396882B2 (zh)
EP (1) EP3316615B1 (zh)
JP (1) JP2018137491A (zh)
CN (1) CN107852616B (zh)
WO (1) WO20170027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2014B (zh) * 2015-04-02 2021-09-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EP4243326A3 (en) 2015-08-12 2023-11-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US10440703B2 (en) * 2017-01-10 2019-10-08 Mediatek Inc.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5G new radio
CN114598424A (zh) * 2017-02-15 2022-06-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574557B (zh) * 2017-03-10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8933641B (zh) * 2017-05-22 2022-10-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WO2019090468A1 (en) 2017-11-07 2019-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rc concatenated polar encoding
JP2019140634A (ja) * 2018-02-15 2019-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0351851B (zh) * 2018-04-04 2023-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153033B2 (en) * 2018-04-05 2021-10-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on PUSC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032048B2 (en) * 2018-05-18 2021-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cases and constraints on multiple SRS resource sets for antenna switching in NR REL-15
WO2020067697A1 (ko) * 2018-09-28 2020-04-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구분을 위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6325609A (zh) * 2020-10-13 2023-06-23 苹果公司 用于pucch组的ue能力设计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88207A2 (en) * 2008-01-07 2009-07-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append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9090482A2 (en) * 2008-01-04 2009-07-2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ntenna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CN102273298A (zh) * 2009-01-09 2011-12-0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16586A (zh) * 2010-07-06 2012-01-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3636155A (zh) * 2011-06-30 2014-03-1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相邻小区的控制信道解码
WO2014181378A1 (ja) * 2013-05-09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送信装置
CN104170496A (zh) * 2012-03-14 2014-11-2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CN104205971A (zh) * 2012-03-14 2014-12-10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07013260A (es) * 2005-04-26 2008-01-22 Nokia Corp Distribucion fija de hs-dsch o e-dch para voip.
US8290088B2 (en) * 2007-08-07 2012-10-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etecting the number of transmit antennas in a base station
US7853857B2 (en) * 2007-09-14 2010-12-14 Motorola Mobility, Inc. Multi-layer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639810B1 (ko) * 2009-01-13 2016-07-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참조신호의 전송방법
US8380135B2 (en) * 2009-05-04 2013-02-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10335B2 (en) * 2010-05-26 201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uplink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CN101888624B (zh) * 2010-06-11 2016-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发射天线选择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EP3251276B1 (en) 2015-01-28 2022-10-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0482A2 (en) * 2008-01-04 2009-07-2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ntenna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WO2009088207A2 (en) * 2008-01-07 2009-07-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append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273298A (zh) * 2009-01-09 2011-12-0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16586A (zh) * 2010-07-06 2012-01-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3636155A (zh) * 2011-06-30 2014-03-1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相邻小区的控制信道解码
CN104170496A (zh) * 2012-03-14 2014-11-2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CN104205971A (zh) * 2012-03-14 2014-12-10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WO2014181378A1 (ja) * 2013-05-09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送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finitions for DCI Format 1C;Motorola;《3GPP TSG RAN1 #53a R1-082059》;20080514;全文 *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3GPP;《3GPP TS 36.212 V12.4.0》;20150318;全文 *
pCR 45.820 NB M2M - Optimization of DCI burst structure;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iSilicon Technologies Co., Ltd;《3GPP TSG GERAN1 Adhoc#2 on FS_IoT_LC GPC150176》;20150423;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16615B1 (en) 2023-05-24
JP2018137491A (ja) 2018-08-30
US20190312627A1 (en) 2019-10-10
US10396882B2 (en) 2019-08-27
US20180167129A1 (en) 2018-06-14
CN107852616A (zh) 2018-03-27
US10763946B2 (en) 2020-09-01
EP3316615A4 (en) 2019-01-23
WO2017002794A1 (ja) 2017-01-05
EP3316615A1 (en) 2018-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261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6652505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984536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21130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6121428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612145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9076576B (zh)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CN10753496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753496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RU2741320C2 (ru)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и интегральная схема
CN10907637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029028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925971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710807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8230458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KR20180028447A (ko) 단말 장치, 기지국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EP3021631B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12558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700280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00280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00281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612558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8042000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8064127A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4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No. 1, no Japanese country

Patentee before: Sharp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