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5500B - 用于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接触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接触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75500B CN109075500B CN201780019707.9A CN201780019707A CN109075500B CN 109075500 B CN109075500 B CN 109075500B CN 201780019707 A CN201780019707 A CN 201780019707A CN 109075500 B CN109075500 B CN 1090755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transmission element
- primary
- contact surfac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held in engagement by a magne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产生电连接的接触系统(1;26;33;36;38),该接触系统包括具有多个主接触表面(3,29)的主传输元件(2;6;27;39);并且包括具有多个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的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此外,主传输元件(2;6;27;39)具有多个主PE接触表面(4;7;30),并且辅传输元件(9;28;34;37;40)具有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31a,31b;41)。通过主传输元件(2;6;27;39)和辅传输元件(9;28;34;37;40)的接触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产生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彼此电绝缘的至少两个端子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接触系统,其中,该接触系统具有:
主传输元件,该主传输元件具有以结构化方式布置的、彼此电绝缘的多个主接触表面,其中每个主接触表面经由相应的开关连接到主装置的至少一个端子;
辅传输元件,该辅传输元件具有彼此电绝缘的多个辅接触表面,其中辅装置的每个端子都电连接到至少一个辅接触表面,其中,主传输元件形成为用于与辅传输元件接触,并且其中,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辅接触表面与主接触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被设计成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用于确定与辅接触表面接触的主接触表面,并且所述控制装置被设计成用于通过致动所述开关经由所确定的主接触表面和辅接触表面在主装置的各个端子与辅装置的各个端子之间建立电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接触系统例如从文献US 8,307,967B2中已知,其中,辅装置由车辆形成,并且主装置由电源单元形成。主传输元件嵌入在停车位的路面中,并且辅传输元件固定在车辆的底部。当车辆由电动机驱动而停在停车位中时,机构则将主传输元件降低到辅传输元件上,由此电流可以流动以便经由传输元件的接触表面对车辆的电源充电。
嵌入在停车位的路面中的主传输元件由两排彼此电绝缘的圆形主接触表面形成,布置成矩形或网格的形状。控制装置被分配给主传输元件,而主传输元件一方面连接到每个主接触表面,并且另一方面连接到范围为12伏至24伏的低压电源的正端子和负端子。借助于控制装置,当前无电位切换的每个主接触表面可以连接到正端子或负端子。
在US 8,307,967B2中公开的车辆上的辅传输元件具有一排方形的辅接触表面,其中接触表面的尺寸被选择成使得一个传输元件的接触表面不会通过另一个传输元件的接触表面而产生短路。在将辅传输元件机械地降低到主传输元件上之后,控制装置确定哪些主接触表面和辅接触表面电接触,然后将主传输元件的适当主接触表面连接到低压源的正端子,并且将辅传输元件的适当的辅接触表面连接到低压源的负端子,使得车辆的电源被充电。
在已知的接触系统的情况下,已经证明不利的是,利用低压源,充电过程持续相对长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例如在仅一个小时的停车持续时间的情况下,车辆的电源没有被完全充电。出于安全原因,在正端子和负端子之间使用位于低压范围之上的电压是不可行的,否则可能导致起电,或者车辆未根据保护性规定进行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系统,其中,以高于低压范围的电压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进行能量传输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所需的安全性以避免起电。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其中
在主传输元件上形成若干主PE接触表面,这些主PE接触表面以与主接触表面电绝缘的结构方式布置在主接触表面之间的主传输元件上,其中
在辅传输元件上,形成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其与辅接触表面电绝缘,并且其中
接触系统具有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在主传输元件与辅传输元件接触期间使辅传输元件和主传输元件相对于彼此对准,使得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与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接触。
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总是连接到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结果,可以经由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和主PE接触表面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无开关连接。通过无开关连接,在通过控制装置建立电连接以在主装置的各个端子与辅装置的各个端子之间传输电流之前,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直接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经由辅装置的保护导体连接到地电位,或者主PE接触表面经由主装置的保护导体连接到地电位,由此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主装置和辅装置接地。这导致的优点是,当高于60V的电压被施加到主装置或辅装置的端子时,还确保了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的安全能量传输。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部分端子还可用于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
例如,辅装置由车辆的(特别是具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的充电电路形成,并且主装置由永久安装的电源单元形成。主传输元件有利地嵌入停车区域、车库或交叉区域的路面中,并且辅传输元件安装在待降低和提升的电动车辆的车身底部上。术语“交叉区域”是指由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前方的所有区域,但也指人行横道。与任何专业连接的装置一样,电源单元在高于60V的电压范围内工作并且传输高功率,电源单元通过保护导体(也称为PE导体)接地。由于增加的电压,获得的优点是车辆的电源可以更快速地充电并且车辆可以更快速地再次使用。借助于主PE接触表面和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车辆的充电电路或整个车辆安全地连接到地电位,由此降低了在车辆充电期间的电击风险。
有利地,接触装置由磁耦合元件形成,该磁耦合元件由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组成,其中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形成在主传输元件中,并且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形成在辅传输元件中。优选地,磁耦合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由电磁铁或永磁铁形成,并且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由铁磁元件、电磁铁或永磁铁形成,或磁耦合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由铁磁元件形成,并且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由电磁铁或永磁铁形成。由此获得的优点是,磁耦合元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可以完全不可见地集成到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中,因此接触系统的视觉外观不会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光滑表面也有利地防止了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的污染。
有利地,磁耦合元件的第一部分形成在每个主PE接触表面中,并且有利地,第二部分形成在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中。形成在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中的第二部分优选地是电磁铁,并且形成在主PE接触表面中的第一部分优选地是铁磁嵌体。电磁铁有利地在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的接触期间以及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被激活。由此获得的优点是,由于磁力,保证了主元件与辅元件的特别可靠的接触。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主传输元件具有主表面,并且辅传输元件具有辅表面,其中定位装置由主表面的第一空间结构和辅表面的第二空间结构形成。优选地,主表面的第一空间结构表示辅表面的空间结构的负形式。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在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的接触期间,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相对于彼此自动移位到正确位置,并且可以省去提供额外的有源定位装置或耗能定位装置。例如,主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锥形凹部,并且多个截头锥体从辅表面突出。
在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接触装置由位移单元形成,该位移单元作用在主传输元件和/或辅传输元件上并且形成为用于使主传输元件与辅传输元件接触,并且由至少一个传感器形成。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形成在辅传输元件和/或主传输元件中,其中,在主传输元件与辅传输元件的接触期间,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检测主传输元件与辅传输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其中根据检测到的相对位置致动位移单元,使得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与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接触。“传感器”在本文中是指相机、光学传感器或电磁传感器。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即使在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之间具有更大的距离,例如为10厘米至20厘米的情况下,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也可以相对于彼此对准。位移单元有利地由以铰接方式安装在车辆上的臂和至少一个致动器形成,其中至少一个致动器作用在臂上。臂的位置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致动器改变。
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术语“在接触期间”的意思是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之间的接触过程,即,为了使彼此间隔开的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而进行的运动。
有利地,主接触表面和辅接触表面和/或主PE接触表面和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具有基本相同的外形并且是多边形或圆形。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在接触表面的制造期间减少了制造工作。
有利地,在主传输元件与辅传输元件的接触期间,定位装置使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相对于彼此对准,使得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完全覆盖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或至少具有尽可能大的表面积。由此确保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足够好的连接以防止起电。
主传输元件的主接触表面优选地布置成与辅传输元件的辅接触表面相对,使得当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与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接触时,每个辅接触表面完全覆盖至少一个主接触表面,或至少具有尽可能大的表面积。由此获得的优点是,也可以通过主接触表面和辅接触表面来传输高功率。
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具有环形形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围绕辅接触表面布置在辅传输元件上。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当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时,在主装置的各个端子和辅装置的各个端子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情况下,并且在电压被施加到主装置的端子或辅装置的端子的情况下,从外部触摸带电元件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带电元件都被完全覆盖。
附图说明
随后参考附图更详细地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其他有利实施例。
图1以示意图示出了主传输元件的第一实施例。
图2以示意图示出了主传输元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3以示意图示出了辅传输元件的第一实施例。
图4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实施例,其中根据图1的主传输元件和根据图3的辅传输元件接触。
图5以示意图示出了沿着截面A-A的根据图4的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实施例。
图6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
图7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
图8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
图9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接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图示出了主传输元件2的第一实施例。主传输元件2包括多个主接触表面3和多个主PE接触表面4。主接触表面3彼此绝缘且与主PE接触表面4绝缘,并且以结构化方式布置在主传输元件的主表面上,其中主接触表面3和主PE接触表面4具有相同的六边形形状。主接触表面3被模制到人造树脂8中,并且彼此电绝缘且与主PE接触表面4电绝缘。然而,也可以使用具有电绝缘特性的任何其他材料代替人造树脂8,例如,由塑料或陶瓷制成的材料。在主PE接触表面4中,定位装置的第一部分以磁耦合元件的形式形成。该第一部分由铁磁嵌体5形成,铁嵌体5由铁或铁合金构成。主PE接触表面4和主接触表面3由铜构成,但也可以由铝、铬、镍、银、金或具有这些金属中的至少一种的合金形成。
图2以示意图示出了主传输元件6的另一实施例。主传输元件6与根据图1的主传输元件2的不同之处在于,主PE接触表面7覆盖有由铁磁材料制成的帽45。帽45形成磁耦合元件的第一部分。
图3以示意图示出了辅传输元件9的实施例。辅传输元件9包括多个辅接触表面10和多个辅PE接触表面11。在辅PE接触表面11中,定位装置的第二部分以磁性耦合元件的形式形成。第二部分由电磁铁12形成,该第二部分可以通过图5中表示的控制单元25致动。辅接触表面10和辅PE接触表面11布置在辅传输元件9上,彼此电绝缘。在该实施例中,辅接触表面10和辅PE接触表面11被模制到人造树脂13中。
辅接触表面10和辅PE接触表面11的布置结构基本上对应于根据图1的主传输元件2的主接触表面3和主PE接触表面4的布置结构,或者对应于根据图2的主传输元件6的主接触表面3和主PE接触表面7的布置结构。
图4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1的实施例,其中根据图1的主传输元件2和根据图3的辅传输元件9接触。
主传输元件2的每个主接触表面3经由开关单元14经由第一连接线19连接到主装置的两个端子,即一个正端子15a和一个负端子15b。为了更清楚起见,图4中仅示出了少数第一连接线19。主传输元件2有利地嵌入停车位的路面中。开关单元14具有多个开关,其中每个主接触表面3经由开关连接到端子15a、15b中的一个或者无电位地切换。开关单元14的开关由形成在开关单元14中的控制装置致动。开关单元14中的各个开关由公共继电器形成,并且控制装置由微控制器形成。主装置由电源单元16以连接到电网的变压器和整流器的形式而形成,电源单元16将电网的380V的交流电压变换为60V或更高的直流电压。
在另一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中的各个开关由功率晶闸管或功率晶体管形成。
主PE接触表面4经由第二连接线17连接到地电位18。在该实施例中,主PE接触表面4直接接地。然而,主PE接触表面4也可以经由电源单元16所连接的电网接地。为了更清楚起见,在图4中仅示出了少数第二连接线17。
辅传输元件9的三个第一辅接触表面10a经由第三连接线20连接到辅装置的正端子43a。辅传输元件9的三个第二辅接触表面10b经由第四连接线22连接到辅装置的负端子43b。辅装置由具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的充电电路21形成。辅PE接触表面11经由第五连接线24连接到充电电路21的接地端子。为了更清楚起见,图4中仅示出了少数第五连接线24。由方框23表征的车辆电源连接到充电电路21。电源例如由锂离子电池形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接触系统1具有根据图2的主传输元件6。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源单元16将380V交流电压转换为200V直流电压。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装置由具有多个熔丝的保险盒形成,其中电网的380V交流电压直接施加到端子15a和15b。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路21另外还具有整流器,以便将交流电压转换成用于车辆电源的直流电压。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开关单元14的开关有利地由功率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形成。
图5以沿线A-A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图4的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1的实施例。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在电源单元16的端子15a、15b与充电电路21的端子43a、43b之间的电连接的产生。辅传输元件9被紧固到车辆的底部,使得它可以通过可有源控制的降低单元升降,其中,辅传输元件9可移动地紧固到降低单元。为了更清楚起见,图5中未示出车辆和降低单元。形成在车辆中的控制单元25识别车辆何时已经停放在主传输元件2上方。如果是这种情况,则控制单元25激活电磁铁12,并且致动降低单元以降低辅传输元件9到主传输元件2上。通过激活的电磁铁12并且由于在主PE接触表面4中形成的嵌体5,主传输元件9与辅传输元件2对准,使得相应的辅PE接触表面11与相应的主PE接触表面4充分接触,并且PE接触表面4、11完全彼此覆盖。
通过辅PE接触表面11和主PE接触表面4的数量,辅传输元件9通过电磁铁12相对于主传输元件2成角度地且平移地对准,结果是,在每种情况下,六个辅接触表面10a、10b中的一个在每种情况下与主接触表面3接触。当每个辅接触表面10a、10b完全靠在主接触表面3上时,获得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接触表面传输非常高的功率。充电电路21通过主PE接触表面4和辅PE接触表面11无开关地接地。
形成在开关单元14中的微控制器确定与辅接触表面接触的那些主接触表面3。此时,主接触表面3仍然全部无电位切换。在进一步的步骤中,微控制器确定哪些主接触表面3通过辅接触表面10a、10b连接到充电电路21的哪个端子43a、43b。在确定主接触表面3的极性之后,通过致动开关单元14,微控制器建立经由所确定的第一主接触表面3和第一辅接触表面10a的在充电电路的正端子43a与电源16的正端子15a之间的电连接,并且建立经由所确定的第二主接触表面3和第二辅接触表面10b的在充电电路21的负端子43b与电源单元16的负端子15b之间的电连接。结果,在电源单元16的端子15a、15b与充电电路21的端子43a、43b之间建立电连接。剩余的主接触表面3不与任何辅接触表面10a、10b接触,并且保持无电位。
当充电过程完成或者如果车辆的驾驶员希望驶离时,控制单元25致动降低单元以停用电磁铁12并提升辅传输元件9。在辅传输元件9升离主传输元件2之前,微控制器中断对主接触表面3的电流供应,并且所有主接触表面3再次无电位切换。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提升降低单元之前,第一辅接触表面10a与充电电路21的正端子43a之间的电连接被中断,并且第二辅接触表面10b与充电电路21的负端子43b之间的电连接被中断。仅当主传输元件2和辅传输元件9接触时,才重新建立充电电路和辅接触表面10a、10b之间的电连接。由此避免了在辅接触表面10a、10b的端子处的起电,并且避免了充电电路21的端子43a、43b在驱动时或在接触期间短路。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主传输元件2的主接触面3经由第一连接线19交替地连接,经由开关单元14连接到正端子15a和电源单元16的负端子15b。在截面A-A中,位于两个主PE接触表面4之间的两个主接触表面3中的一个通过开关仅连接到电源单元16的正端子15a,而位于两个主PE接触表面4之间的两个主接触表面3中的另一个通过开关仅连接到电源单元16的负端子15b。此外,辅接触表面10a或10b必须至少大到使得辅接触表面10a或10b或相同极性的多个辅接触表面10a或10b在主传输元件2和辅传输元件9接触时覆盖/覆盖至少两个主接触表面3。由此获得的优点是,不是所有与辅接触表面4接触的主接触表面3都必须被切换以在电源单元16的正端子15a与充电电路21的正端子43a之间以及在电源单元16的负端子15b与充电电路21的负端子43b之间建立连接。
图6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26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28接触。与根据图2的主传输元件6不同,在主传输元件27的情况下,主接触表面29和主PE接触表面30形成为圆形。主PE接触表面30也覆盖有铁磁帽。在每种情况下,帽形成由磁耦合元件形成的定位装置的第一部分。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PE接触表面30完全由铁磁材料构成。
辅传输元件28具有两个辅PE接触表面和三个辅接触表面,其中第一辅PE接触表面31a是圆形的,并且第二辅PE接触表面31b是环形的。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当第一传输元件27和第二传输元件28接触时,辅接触表面被第二辅PE接触表面31b完全包围,因此不能从外部接近。辅接触表面连接到具有三个不同端子的辅装置,其中第一辅接触表面32a连接到辅装置的负端子,第二辅接触面32b连接到辅装置的正端子,并且第三辅接触表面32c连接到辅装置的INPUT/OUTPUT端子以进行数据交换。主装置包括正端子、负端子和INPUT/OUTPUT端子,其中各个端子在每种情况下通过开关连接到主接触表面29。结果,接触系统26还可用于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交换数据。为了清楚起见,在图6中省略了电子器件的表示以及主装置和辅装置的表示。然而,电子器件基本上与图4或图5中所示的电子器件相同。
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第一辅PE接触表面31a中,磁性耦合元件的第二部分以电磁铁44的形式形成,并且在第二辅PE接触表面31b中,六个第二部分以电磁铁44的形式形成。电磁铁44形成在辅PE接触表面31a、31b中,使得它们隐藏在辅PE接触表面31a和31b的表面下方并且从外部不可见。形成在第二辅PE接触表面31b中的电磁铁44布置在第二辅PE接触表面31b中,使得当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28接触时,每个辅接触表面31a、31b和31c覆盖两个主接触表面29。在辅传输元件28与主传输元件27的接触期间,辅传输元件28因此总是相对于主传输元件27成角度地且平移地对准。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装置包括三个端子,三相电流被施加到所述三个端子,其中各个端子在每种情况下都通过开关连接到主接触表面29。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一辅接触表面32a被分配给辅装置的第一端子以用于电流传输,第二辅接触表面32b被分配给辅装置的第二端子以用于电流传输,并且第三辅接触表面32c被分配给辅装置的第三端子以用于电流传输。结果,在这种布置的情况下,三相交流电可以通过接触系统从主装置传输到辅装置。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可以直接传输电网电源的交流电。
图7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33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34接触。辅传输元件34与根据图6的接触系统26的辅传输元件28的不同之处在于,辅传输元件34仅具有两个辅接触表面35a、35b。当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34接触时,每个辅接触表面35a、35b覆盖三个主接触表面29。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可以通过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34传输更高的功率。为了清楚起见,图7中省略了电子器件的表示。然而,电子器件基本上与图4或图5中所示的电子器件相同。
图8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36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37接触。辅传输元件37与根据图7的接触系统33的辅传输元件34的不同之处在于,辅接触表面35a和35b彼此间隔开,使得当主传输元件27和辅传输元件37接触时,并且在第一辅PE接触表面31a和主PE接触表面30之间接触的情况下,可以避免辅传输元件37相对于主传输元件27的角度对准。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可以在第二辅PE接触表面31b中省去电磁铁,从而在辅传输元件37的制造期间减少了制造工作量。
图9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系统38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主传输元件39和辅传输元件40接触。主传输元件39与根据图8的接触系统36的主传输元件27的不同之处在于,主接触表面29和主PE接触表面30以结构化的方式交替地成排布置在主传输元件39上。辅传输元件40形成为大致矩形,并且具有辅PE接触表面41、三个第一辅接触表面42a和三个第二辅接触表面42b,其中第一辅接触表面42a连接到辅装置的第一端子,并且第二接触表面42b连接到辅装置的第二端子。为清楚起见,图9中未示出辅装置。在辅PE接触表面42中,定位装置的第二部分由磁性耦合元件形成。第二部分由电磁铁44形成。在主传输元件39和辅传输元件40的接触期间,辅传输元件40通过电磁铁44相对于主传输元件39平移且成角度地对准。
可以提到的是,主装置也可以提供80伏、100伏或400伏的直流电压以及类似电压范围内的交流电压。此外,实施例中的端子的数量不应被视为限制性的。例如,可以用中性导体传输三相交流电。此外,具有不同电压幅度或频率的其他交流电压可以通过另外的辅接触表面和端子传输。同样,通过另外的辅接触表面和端子,可以实现关于例如车辆的充电状态的数据传输。主传输装置也可以设置在车辆上,并且辅传输装置可以设置在停车位的路面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接触系统从辅装置到主装置实现电流传输。
“车辆”的意思是汽车、卡车、摩托车、公共汽车、班车或无人机。
Claims (18)
1.一种接触系统(1;26;33;36;38),用于利用彼此电绝缘的至少两个端子(15a、15b、43a、43b)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所述接触系统具有:
主传输元件(2;6;27;39),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具有彼此电绝缘的多个主接触表面(3;29),其中每个主接触表面(3;29)经由相应的开关(14)连接至所述主装置的至少一个端子(15a、15b),
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具有多个彼此电绝缘的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其中,所述辅装置的每个端子(43a;43b)都电连接到至少一个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42b),其中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形成用于与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接触,并且其中,当主传输元件(2;6;27;39)和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接触时,所述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与所述主接触表面(2;6;27;39)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设计成当主传输元件(2;6;27;39)和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接触时,用于确定与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接触的主接触面(3;29),并且被设计成用于通过所确定的主接触表面(3;29)和所述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42b)通过致动所述开关(14;21)来在所述主装置的各个端子(15a、15b)和所述辅装置的各个端子(43a、43b)之间建立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上形成若干主PE接触表面(4;7;30),所述主PE接触表面(4;7;30)布置在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上、在所述主接触表面(3;29)之间,与所述主接触表面(3;29)电绝缘,其中
在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上形成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与所述辅接触表面(10;10a;10;10b;32a;32b;32c;35a;35b;42a;42b)电绝缘,并且其中
所述接触系统具有定位装置,在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与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接触期间,所述定位装置使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和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相对于彼此对准,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与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4;7;30)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当主传输元件(2;6;27;39)和辅传输元件(9;28;34;37;40)接触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4;7;30)和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在所述主装置和所述辅装置之间建立无开关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PE接触表面(4;7;30)永久地连接到地电位(18)或者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永久地连接到所述地电位(18)。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由磁耦合元件形成,所述磁耦合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形成在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中,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形成在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耦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由电磁铁(12;44)或永磁铁形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由铁磁元件(5;45)、电磁铁(12;44)或永磁铁形成,或者所述磁耦合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由铁磁元件(5;45)形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由电磁铁(12;44)或永磁铁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磁耦合元件的第一部分形成在每个主PE接触表面(4;7;30)中,并且第二部分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传输元件具有主表面并且所述辅传输元件具有辅表面,其中所述定位装置由所述主表面的第一空间结构和所述辅表面的第二空间结构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由位移单元形成,所述位移单元作用在所述主传输元件和/或所述辅传输元件上,并且形成为用于使所述主传输元件与所述辅传输元件接触,并且由至少一个传感器形成,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形成在所述辅传输元件和/或所述主传输元件中,其中,在所述主传输元件与所述辅传输元件的接触期间,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检测主传输元件和辅传输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其中所述位移单元能够根据所检测到的相对位置而致动,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与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形成在停车位或车库的路面中,并且所述主装置由电源单元(16)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安装在车辆上以在所述车辆上降低和提升,并且所述辅装置由所述车辆的充电电路(21)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具有电驱动器的车辆。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PE接触表面(4;7;30)和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其中所述定位装置在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和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的接触期间,使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和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相对于彼此对准,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完全覆盖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4;7;3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的所述主接触表面(3;29)与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的所述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相对地布置,使得当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11;31a,31b;41)与至少一个主PE接触表面(4;7;30)接触时,每个辅接触表面(10;10a;10b;32a;32b;32c;35a;35b;42a;42b)完全覆盖至少一个主接触表面(3;29)。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在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与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的接触期间,使所述辅传输元件(9;28;34;37;40)相对于所述主传输元件(2;6;27;39)成角度地和/或平移地对准。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31a,31b;41)围绕所述辅接触表面(32a;32b;32c;35a;35b;42a;42b)布置在所述辅传输元件(28;34;37;40)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系统(26;33;36;38),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辅PE接触表面(31a,31b;41)形成为环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1;26;33;36;38),其特征在于,交流电压被施加到所述主装置的所述至少两个端子(15a;15b)和/或所述辅装置的所述至少两个端子(43a;43b)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系统(26),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装置的至少一个端子和所述主装置的一个端子被形成为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交换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ATA50251/2016A AT518327B1 (de) | 2016-03-25 | 2016-03-25 | Kontaktierungssystem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primären Gerät und einem sekundären Gerät |
ATA50251/2016 | 2016-03-25 | ||
PCT/AT2017/060069 WO2017161394A1 (de) | 2016-03-25 | 2017-03-16 | Kontaktierungssystem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primären gerät und einem sekundären gerä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75500A CN109075500A (zh) | 2018-12-21 |
CN109075500B true CN109075500B (zh) | 2020-02-14 |
Family
ID=58448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9707.9A Active CN109075500B (zh) | 2016-03-25 | 2017-03-16 | 用于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接触系统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40636B2 (zh) |
EP (1) | EP3433908B1 (zh) |
JP (1) | JP6734988B2 (zh) |
KR (1) | KR102152515B1 (zh) |
CN (1) | CN109075500B (zh) |
AT (1) | AT518327B1 (zh) |
AU (1) | AU2017239030B2 (zh) |
DE (1) | DE112017001525A5 (zh) |
ES (1) | ES2800309T3 (zh) |
WO (1) | WO20171613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8112472A1 (de) * | 2017-10-17 | 2019-04-18 | easE-Link GmbH | Bodenkontakteinheit für ein Fahrzeugbatterielade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chaltung eines Kontaktbereiches einer Bodenkontakteinheit |
IT201900012207A1 (it) * | 2019-07-17 | 2021-01-17 | Leo Puiatti | Base e sistema di contatto per la ricarica di accumulatori di energia di dispositivi mobili |
AT523135B1 (de) * | 2019-11-14 | 2022-09-15 | Neutrik Ag | Kontaktträger für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er und Steckverbinder hierfür |
CN112858821B (zh) * | 2021-01-20 | 2024-08-16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 | 一种高压架空线路短路试验触发装置及方法 |
DE102022133470B4 (de) | 2022-12-15 | 2024-07-11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Konduktives Ladesystem mit Schutzleiter als Kontaktfläche, Elektrofahrzeug mit Ladesystem |
DE102022134174B4 (de) | 2022-12-15 | 2024-06-27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Automatisiertes Konduktives Ladesystem mit Kabel-Kontaktierung über Bodeneinheit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2748A (zh) * | 2004-10-20 | 2006-04-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及其控制方法 |
WO2008020463A2 (en) * | 2006-08-17 | 2008-02-21 | Sequoia Automation S.R.L. | Quick-recharging energy feeding system for means of transport with electric traction |
CN102427980A (zh) * | 2009-04-27 | 2012-04-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及其控制方法 |
US8307967B2 (en) * | 2007-07-04 | 2012-11-13 | Satyajit Patwardhan | Widely deployable charging system for vehicles |
CN203491448U (zh) * | 2013-07-29 | 2014-03-19 | 李福青 | 电动汽车用充电枪座 |
CN203617032U (zh) * | 2013-12-10 | 2014-05-28 | 四川川东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7芯电动汽车交流充电电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1985U (ja) * | 1981-09-14 | 1983-03-19 | 石崎 勝也 | プラグ |
JPS5898786U (ja) | 1981-12-25 | 1983-07-05 | 株式会社東芝 | アンテナ端子接続装置 |
JPH10112354A (ja) * | 1996-08-09 | 1998-04-28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コネクタ |
EP0977215A3 (en) | 1996-08-09 | 2000-12-06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harging connector for electric vehicle |
US6803744B1 (en) * | 1999-11-01 | 2004-10-12 | Anthony Sabo | Alignment independent and self aligning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
US6307347B1 (en) * | 2000-08-02 | 2001-10-23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harging a vehicle |
EP1793307B1 (en) * | 2005-12-05 | 2013-10-02 | BlackBerry Limited |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pacitive charger providing data transfe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BE1019049A3 (fr) * | 2009-11-25 | 2012-02-07 | Roadfour S A | Prise de sol a contact pour vehicule electrique ou hybride rechargeable. |
JP5574107B2 (ja) | 2010-10-13 | 2014-08-2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充電装置 |
CN103561999B (zh) | 2011-05-27 | 2016-07-0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 |
DE102011077427A1 (de) * | 2011-06-10 | 2012-12-13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Ladevorrichtung und Ladeverfahren mit schwimmender Ladeeinheit |
WO2014036558A2 (en) * | 2012-09-03 | 2014-03-06 | Sagalio,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mart contact arrays and stacked devices |
JP5951516B2 (ja) | 2013-01-31 | 2016-07-13 | 株式会社東芝 | 充電システム |
JP5841985B2 (ja) | 2013-09-25 | 2016-01-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燃焼室構造 |
US10538172B2 (en) * | 2017-07-06 | 2020-01-21 | Alan Kauffmann | Apparatus that automates the connecting process between a primary connector and a secondary connector for charging an electric vehicle |
-
2016
- 2016-03-25 AT ATA50251/2016A patent/AT518327B1/de active
-
2017
- 2017-03-16 CN CN201780019707.9A patent/CN109075500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16 ES ES17714149T patent/ES2800309T3/es active Active
- 2017-03-16 JP JP2019500702A patent/JP6734988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16 WO PCT/AT2017/060069 patent/WO2017161394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16 DE DE112017001525.1T patent/DE112017001525A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3-16 US US16/087,677 patent/US1084063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3-16 EP EP17714149.6A patent/EP3433908B1/de active Active
- 2017-03-16 KR KR1020187030043A patent/KR10215251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3-16 AU AU2017239030A patent/AU201723903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2748A (zh) * | 2004-10-20 | 2006-04-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及其控制方法 |
WO2008020463A2 (en) * | 2006-08-17 | 2008-02-21 | Sequoia Automation S.R.L. | Quick-recharging energy feeding system for means of transport with electric traction |
US8307967B2 (en) * | 2007-07-04 | 2012-11-13 | Satyajit Patwardhan | Widely deployable charging system for vehicles |
CN102427980A (zh) * | 2009-04-27 | 2012-04-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203491448U (zh) * | 2013-07-29 | 2014-03-19 | 李福青 | 电动汽车用充电枪座 |
CN203617032U (zh) * | 2013-12-10 | 2014-05-28 | 四川川东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7芯电动汽车交流充电电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7001525A5 (de) | 2019-01-24 |
EP3433908A1 (de) | 2019-01-30 |
US20200303874A1 (en) | 2020-09-24 |
EP3433908B1 (de) | 2020-04-15 |
KR102152515B1 (ko) | 2020-09-07 |
ES2800309T3 (es) | 2020-12-29 |
WO2017161394A1 (de) | 2017-09-28 |
AU2017239030B2 (en) | 2021-03-04 |
AU2017239030A1 (en) | 2018-11-01 |
AT518327B1 (de) | 2017-12-15 |
CN109075500A (zh) | 2018-12-21 |
JP6734988B2 (ja) | 2020-08-05 |
KR20180122705A (ko) | 2018-11-13 |
JP2019516341A (ja) | 2019-06-13 |
US10840636B2 (en) | 2020-11-17 |
AT518327A1 (de) | 2017-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75500B (zh) | 用于在主装置和辅装置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接触系统 | |
US20180015836A1 (en) |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Connecting a Parked Vehicle to a Power Source, Using Intersecting Lines of Contacts | |
US20230356608A1 (en) | Vehicle connection device, ground contact unit, vehicle coup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nductively connecting a vehicle contact unit with a ground contact unit | |
CN107757393B (zh) | 用于电动车辆的免持导电电池充电器 | |
KR101428696B1 (ko) | 전기에너지 유도 전달 장치 | |
CN107294154B (zh) | Ev无线充电可调节磁通量角度充电器 | |
WO2010090333A1 (ja) | 移動体の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 |
RU2618514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одачи энерги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мощи при парковке | |
US20130253741A1 (en) | Widely deployable charging system for vehicles. | |
EP3398804A2 (en) |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for transferring electric energy to a vehicle | |
CN108028156A (zh) | 保护开关 | |
WO2019229808A1 (ja) | 送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07249925A (zh) | 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 |
US20170253130A1 (en) | Device For Charging A Vehicle | |
CN103842203A (zh) | 具有七个电触点的车辆充电装置 | |
US11524594B2 (en) | Contact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n electric connection between a vehicle and a power supply | |
CN107487196A (zh) | 用于车辆的上电、下电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207905442U (zh) | 一种两层升降横移车库充电桩充电控制系统 | |
CN107994370A (zh) | 智能接触盘装置和控制方法 | |
CN209780382U (zh) | 车库充电结构及其智能车库 | |
EP3444914B1 (en) |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unit and method for wirelessly transferring power for wireless charging | |
CN107919742B (zh) | 送电装置 | |
CN101933212A (zh) | 用于给车辆电池再充电的对接台 | |
CN112204849A (zh) | 送电装置的解冻方法、非接触供电系统及送电装置 | |
CN102324733B (zh) | 一种电动车窗的保护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