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60497A -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60497A
CN109060497A CN201810793171.2A CN201810793171A CN109060497A CN 109060497 A CN109060497 A CN 109060497A CN 201810793171 A CN201810793171 A CN 201810793171A CN 109060497 A CN109060497 A CN 109060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tigue
load
damage
membership function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931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杰威
付曦
张俊红
戴胡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79317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6049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60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04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6Circuit design at the analogue level
    • G06F30/367Design verification, e.g. using simulation,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SPICE], direct methods or relaxa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当加载的疲劳载荷的幅值是高‑低两级加载或高低交替加载时,结构在高幅值载荷作用下产生初始损伤,再受到低于疲劳极限载荷的作用,材料的疲劳性能会持续劣化,对疲劳损伤累积造成影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线性连续损伤累积模型,利用隶属函数考虑低于疲劳极限载荷引起的损伤。该模型以连续损伤力学为基础,将载荷参数与损伤参量相关联,体现了加载顺序变化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同时利用强化函数和隶属函数描述了低于疲劳极限的小载荷所引起的损伤参量。通过逐级推导建立了综合考虑载荷参数特征的多级加载疲劳损伤累积模型,保证了机械结构寿命预测及损伤评估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强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在加载过程中存在低于疲劳极限载荷的加载条件下的结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用于航空、海洋等工程中材料、部件和结构的高周疲劳损伤分析。
背景技术
疲劳断裂是交变加载下结构失效的主要方式之一。疲劳寿命预测和损伤评估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失效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指导结构设计、安全评估以及材料和结构的优化。然而,航空、海洋等工程结构的服役环境恶劣、加载条件复杂,疲劳试验不能准确还原结构工作过程受到的载荷谱,而疲劳损伤理论模型所考虑的载荷参数也十分有限,导致结构寿命预测及损伤评估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的误差,结构强度及疲劳损伤问题突出,现有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疲劳损伤研究包括试验和仿真两种方法:疲劳试验能准确反映材料的疲劳特性、获取不同条件(如改变振动频率、应力、应变等参数)下的试验数据,为寿命模型的建立与修正奠定基础,但疲劳试验成本较高,并且试验载荷通常进行一定的简化;疲劳仿真建模则降低了疲劳损伤研究的成本,可以使用与实际相符的复杂载荷谱来进行结构的疲劳损伤分析和寿命预测。常用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基于线性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
线性损伤累积理论是疲劳损伤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该方法建立在以下几点假设的基础上:1)损伤参量与应力参数相对独立,每循环的损伤仅与加载水平相关。对于相同的应力水平,不论加载在疲劳损伤的前期或后期,所对应的加载循环造成的损伤是相同的,并未考虑加载过程中材料劣化对疲劳损伤的影响;2)无论加载载荷的顺序是先高后低或是先低后高,载荷次序的变化并不影响损伤参量及损伤累积行为;3)只有高于疲劳极限的加载才会对损伤累积造成影响。上述假设条件导致线性损伤理论的预测精度较差,但由于其应用时的简便性,仍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中。
(2)基于非线性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
为了克服线性损伤理论忽略加载顺序的缺陷,非线性损伤理论通过在损伤模型中引入与载荷相关的变量,反映了载荷顺序对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然而,非线性损伤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结构的每一级加载条件,都需要通过相应材料的疲劳试验数据计算其载荷相关参数。因此,对于加载过程较为复杂的工程结构,其应用性较差,同时多次参数拟合带来误差,导致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3)基于双线性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
双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以非线性损伤理论为基础,将疲劳损伤累积的过程划分为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两个阶段,每一阶段依照不同的非线性损伤规律进行计算,符合损伤在不同阶段发展规律的情况。该方法较非线性损伤理论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性,但是简单地将损伤累积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不能准确表达实际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此外,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两个阶段的转折点不容易确定,在计算工程问题时存在较大的误差。
非线性损伤理论和双线性损伤理论虽然克服了线性损伤理论忽略加载顺序效应的缺陷,但是上述三种方法在预测疲劳损伤时,均只考虑了高于疲劳极限的载荷,认为当加载载荷低于疲劳极限时,结构不产生损伤。若所加载的疲劳载荷的幅值是恒定,低于疲劳极限的疲劳载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对疲劳造成影响;但若所加载的疲劳载荷的幅值是变化的,如高-低两级加载及高低交替加载,那么结构在高幅值载荷作用下产生初始损伤,再受到低于疲劳极限载荷的作用,仍然会劣化材料的疲劳性能,对疲劳损伤累积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变幅加载条件,忽略低于疲劳极限加载会给预测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然而,实际的疲劳损伤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低于材料疲劳极限的加载循环,且多为高-低交替的变幅载荷,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可以综合考虑载荷参数(如载荷顺序以及低于疲劳极限的小载荷)的疲劳损伤预测模型,提高寿命预测精度,从而为结构的改型优化以及维修维护提供指导。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在低于疲劳极限加载条件下精度不足的问题,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线性连续损伤累积模型,利用隶属函数考虑低于疲劳极限载荷引起的损伤。该模型以连续损伤力学为基础,将载荷参数与损伤参量相关联,体现了加载顺序变化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同时利用强化函数和隶属函数描述了低于疲劳极限的小载荷所引起的损伤参量。通过逐级推导建立了综合考虑载荷参数特征的多级加载疲劳损伤累积模型,保证了机械结构寿命预测及损伤评估的可靠性。
具体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是:当加载的疲劳载荷的幅值是高-低两级加载或高低交替加载时,结构在高幅值载荷作用下产生初始损伤,再受到低于疲劳极限载荷的作用,材料的疲劳性能会持续劣化,对疲劳损伤累积造成影响;因此,低载强化效应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为:
在低载强化效应下结构的疲劳寿命所有增加,但损伤会持续恶化,其损伤表达式如下:
其中,σi为加载载荷,i为所对应的加载级数,当σF<σi<σ0时,存在低幅加载的强化效应,该载荷下疲劳寿命和损伤累积均所有强化,其中σF是具有强化效应的应力最小值,σ0是疲劳极限;式中,M0、b0、β均为表征材料疲劳特性的模型参数,m’为强化系数,与材料属性相关,根据疲劳试验数据拟合得到,ni为该级低载载荷的加载循环数,Ni *’为该级低载载荷的疲劳循环数,Di为该级低载载荷所对应的损伤残参量。
在小载荷的强化效应具有不确定性时,且疲劳极限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同应力水平下疲劳损伤的不确定性;引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描述低载强化效应的模糊性,建立了考虑低载强化效应和模糊效应的多级变幅损伤模型:
式中为描述低载载荷模型性的隶属函数,其幅值范围为上式为多级加载条件下,基于模糊集理论考虑低载强化效应和损伤劣化的不确定性的非线性连续损伤模型。
所述的描述模糊变量包括包括梯形分布隶属函数、次抛物线分布隶属函数、次抛物线分布隶属函数、均方根分布隶属函数、正态分布隶属函数、Γ分布隶属函数或柯西分布隶属函数。
具体说明如下:
非线性连续损伤模型建立了应力σ、损伤D和疲劳寿命N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当加载载荷低于疲劳极限时,损伤参量仍然持续累积,劣化材料的疲劳特性。对于高-低两级加载条件,当前i-1级载荷高于疲劳极限,第i级载荷低于疲劳极限,则累积的损伤参量可以表示为:
式中,Di-1为第i-1级高于疲劳极限加载的损伤,Di为第i级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损伤,Ni *表示低载下参考的疲劳断裂周期,其计算表达式为:
然而有试验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低于疲劳极限的小载荷均会结构的疲劳损伤产生影响,将交变载荷按照幅值大小进行划分,认为当载荷高于疲劳极限时,结构具有有限的疲劳寿命;将低于疲劳极限的小载荷划分为有低载强化作用和无低载强化作用两类。由于结构的疲劳破坏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其损伤也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在疲劳极限附近的小载荷会造成损伤,且该损伤具有模糊性。而现有方法或仅考虑大载荷作用或未对小载荷效应进一步区分,使得疲劳损伤的工程应用存在缺陷,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引入强化函数描述低载效应下损伤的变化规律:
其中,m’为强化系数,与材料属性相关,可以从疲劳试验获得,σF是具有强化效应的应力最小值。强化函数描述了循环强化效应与载荷间的相互作用。
当加载载荷σ<σF时,强化函数的取值1,说明加载幅值很小,几乎不产生强化效应,所以低幅值应力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当σF<σ<σ0时,则存在低幅加载的强化效应,该载荷下可以认为疲劳寿命所有增加。因此,根据公式(2)可知,具有低载强化效应的疲劳寿命模型可以表示为:
虽然低载强化效应下的疲劳寿命所有增加,但损伤会持续恶化,其损伤表达式如下:
综上可知在低幅值载荷的恒定加载下,没有疲劳损伤积累。但如果有初始损伤,在低幅值载荷下损伤将会持续积累。因此,对于高-低交替变幅加载的条件,只要第1级载荷高于疲劳极限,即产生初始损伤,则应该考虑低幅载荷引起的强化效应。因此,当前i级载荷高于疲劳极限,第i+1级载荷低于疲劳极限,建立多级加载疲劳损伤模型如下:
第1级高于疲劳极限的载荷所引起的损伤表示为:
式中,α为模型参数,可根据试验拟合参数及载荷参数计算得到。
第2级高于疲劳极限的载荷所引起的损伤表示为:
以此类推,第i级高于疲劳极限的载荷所引起的损伤表示为:
根据公式(5),建立第i+1级低于疲劳极限的载荷所引起的损伤:
根据公式(9),当Di+1=1时,认为结构疲劳失效,并可以计算得到考虑低载强化效应时的多级变幅加载条件下的疲劳寿命、评估其损伤行为。但是,对于小载荷所引起的损伤,该模型并不能确定小载荷是否对构件一定造成损伤,即低载强化作用是不确定性的,且疲劳极限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同应力水平下疲劳损伤的不确定性。因此,本发明引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描述低载强化效应的模糊性。对于小载荷的强化作用,其疲劳损伤的模糊性可以用模糊集表示。对于某级载荷水平σi单次循环所造成的损伤参量表示为D(σi),疲劳极限所对应的损伤为Dc,那么低于疲劳极限的小载荷其隶属函数可以定义为:
而对于高于疲劳极限的载荷,则有:
将隶属函数统一到全部载荷范围,结合式(10)和(11),隶属函数可以表示为:
将式(12)代入式(9),则分别建立了考虑低载强化效应和模糊效应的多级变幅损伤模型:
式中,式(13)为多级加载条件下,基于模糊集理论考虑低载强化效应和损伤劣化的不确定性的非线性连续损伤模型。事实上,描述模糊变量的最常见方式是使用一些分布函数作为隶属函数,通常包括梯形分布隶属函数、2次抛物线分布隶属函数、3次抛物线分布隶属函数、均方根分布隶属函数、正态分布隶属函数、Γ分布隶属函数、柯西分布隶属函数等。
通过本发明所提出的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强化函数考虑了低于疲劳极限小载荷所引起的疲劳强度强化作用及损伤劣化作用,结合隶属函数更加准确的描述了能引起低载强化作用的小载荷幅值范围,使得预测的工程结构疲劳损伤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准确预测其疲劳寿命、评估其损伤累积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结构发生疲劳断裂的风险,为维修维护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实例叶片损伤累积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并给出了发明用于多级加载实例的迭代计算过程。结合图1对实例的计算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特点与优势也将更加清楚。
将本发明应用于多级加载的寿命预测,以压气机叶片为例,其计算流程如下:1、确定叶片材料为钛合金,建立叶片数值计算模型求解叶片的应力分布,根据应力分析确定易发生疲劳失效的危险点并编制疲劳载荷谱;2、对载荷谱中的载荷参数进行分析,确定载荷幅值,并保证第1级载荷高于疲劳极限,结构具有初始损伤;3、根据钛合金疲劳试验确定疲劳模型参数取值,分别为H=0.146(根据H的取值进行模型中载荷相关参数α的计算),M0=4.323E8,b0=0.000112,β=0.63,m’=1.52E-6,然后进行参数初始化,并计算载荷谱中各级载荷所对应的疲劳寿命;4、初始化定义i=1,对应载荷谱中第1级加载参数,判断其高于疲劳极限,将载荷参数带入公式(8)计算第1级损伤,其中公式(8)为变幅多级载荷损伤计算的统一表达式,当i=1时,可根据公式(6)进行计算;5、将计算得到的D1进行逻辑判断,D1<1,进行第2级载荷条件的计算,判断σ2低于疲劳极限,将载荷参数带入公式(13)计算第2级损伤;6、以此类推,将每级载荷参数按照上述流程进行计算,当Di小于1时,继续进行下一级载荷的损伤累积参数的迭代计算,当Di大于或等于1时,计算结束,得到结构发生疲劳失效所对应的寿命预测结果为182803个循环,相应的损伤累积曲线如图2所示。

Claims (3)

1.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其特征是:当加载的疲劳载荷的幅值是高-低两级加载或高低交替加载时,结构在高幅值载荷作用下产生初始损伤,再受到低于疲劳极限载荷的作用,材料的疲劳性能会持续劣化,对疲劳损伤累积造成影响;因此,低载强化效应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为:
在低载强化效应下结构的疲劳寿命所有增加,但损伤会持续恶化,其损伤表达式如下:
其中,σi为加载载荷,i为所对应的加载级数,当σF<σi<σ0时,存在低幅加载的强化效应,该载荷下疲劳寿命和损伤累积均所有强化,其中σF是具有强化效应的应力最小值,σ0是疲劳极限;式中,M0、b0、β均为表征材料疲劳特性的模型参数,m’为强化系数,与材料属性相关,根据疲劳试验数据拟合得到,ni为该级低载载荷的加载循环数,Ni *’为该级低载载荷的疲劳循环数,Di为该级低载载荷所对应的损伤残参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是在小载荷的强化效应具有不确定性时,且疲劳极限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同应力水平下疲劳损伤的不确定性;引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描述低载强化效应的模糊性,建立了考虑低载强化效应和模糊效应的多级变幅损伤模型:
式中为描述低载载荷模型性的隶属函数,其幅值范围为上式为多级加载条件下,基于模糊集理论考虑低载强化效应和损伤劣化的不确定性的非线性连续损伤模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是描述模糊变量包括梯形分布隶属函数、次抛物线分布隶属函数、次抛物线分布隶属函数、均方根分布隶属函数、正态分布隶属函数、Γ分布隶属函数或柯西分布隶属函数。
CN201810793171.2A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Pending CN1090604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93171.2A CN109060497A (zh)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93171.2A CN109060497A (zh)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0497A true CN109060497A (zh) 2018-12-21

Family

ID=64817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93171.2A Pending CN109060497A (zh)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60497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7459A (zh) * 2019-02-11 2019-07-0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cae技术提高强化载荷谱精度的方法
CN110083916A (zh) * 2019-04-22 2019-08-02 湖南工业大学 基于自构隶属函数的机械结构模糊疲劳可靠度优化方法
CN111581835A (zh) * 2020-05-14 2020-08-25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机械结构体的安全信息获取方法
CN111881564A (zh) * 2020-07-17 2020-11-0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关于机械结构变幅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12179595A (zh) * 2020-09-25 2021-01-05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机身整流罩振动疲劳试验验证方法
CN112197947A (zh) * 2020-09-25 2021-01-0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低寿命区寿命曲线扩展计算的方法
CN112229654A (zh) * 2020-09-30 2021-01-15 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板簧试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591340A (zh) * 2021-06-24 2021-11-02 内蒙古工业大学 随机载荷下齿轮弯曲疲劳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
CN113948163A (zh) * 2021-09-30 2022-01-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的高低周复合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16429362A (zh) * 2023-06-12 2023-07-14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一种用于发动机管路结构的疲劳试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6066A (zh) * 2011-03-28 2011-08-17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强化和损伤的移动s-n曲线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RU2571018C2 (ru) * 2014-03-13 2015-12-20 ЗАО "Аэрокосмический мониторинг и технологии"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срока службы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CN105808865A (zh) * 2016-03-15 2016-07-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低温疲劳性能表征与寿命估算的方法
CN106202906A (zh) * 2016-07-06 2016-12-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腐蚀疲劳性能表征和寿命估算方法
CN107449894A (zh) * 2017-08-23 2017-12-0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陶瓷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DE102016214002A1 (de) * 2016-07-29 2018-02-0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in einem Kra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6066A (zh) * 2011-03-28 2011-08-17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强化和损伤的移动s-n曲线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RU2571018C2 (ru) * 2014-03-13 2015-12-20 ЗАО "Аэрокосмический мониторинг и технологии"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срока службы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CN105808865A (zh) * 2016-03-15 2016-07-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低温疲劳性能表征与寿命估算的方法
CN106202906A (zh) * 2016-07-06 2016-12-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腐蚀疲劳性能表征和寿命估算方法
DE102016214002A1 (de) * 2016-07-29 2018-02-0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in einem Kraftfahrzeug
CN107449894A (zh) * 2017-08-23 2017-12-0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陶瓷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顺鹏: "考虑小载荷强化的模糊疲劳寿命预测理论", 《航空学报》 *
王旭亮: "考虑载荷加载顺序的模糊Miner 理论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7459A (zh) * 2019-02-11 2019-07-0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cae技术提高强化载荷谱精度的方法
CN110083916A (zh) * 2019-04-22 2019-08-02 湖南工业大学 基于自构隶属函数的机械结构模糊疲劳可靠度优化方法
CN111581835A (zh) * 2020-05-14 2020-08-25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机械结构体的安全信息获取方法
CN111581835B (zh) * 2020-05-14 2023-07-18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机械结构体的安全信息获取方法
CN111881564A (zh) * 2020-07-17 2020-11-0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关于机械结构变幅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11881564B (zh) * 2020-07-17 2022-09-0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关于机械结构变幅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12197947B (zh) * 2020-09-25 2022-06-21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低寿命区寿命曲线扩展计算的方法
CN112197947A (zh) * 2020-09-25 2021-01-0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低寿命区寿命曲线扩展计算的方法
CN112179595B (zh) * 2020-09-25 2022-06-21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机身整流罩振动疲劳试验验证方法
CN112179595A (zh) * 2020-09-25 2021-01-05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直升机机身整流罩振动疲劳试验验证方法
CN112229654A (zh) * 2020-09-30 2021-01-15 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板簧试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591340A (zh) * 2021-06-24 2021-11-02 内蒙古工业大学 随机载荷下齿轮弯曲疲劳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
CN113591340B (zh) * 2021-06-24 2023-09-01 内蒙古工业大学 随机载荷下齿轮弯曲疲劳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
CN113948163A (zh) * 2021-09-30 2022-01-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的高低周复合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13948163B (zh) * 2021-09-30 2024-03-2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的高低周复合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16429362A (zh) * 2023-06-12 2023-07-14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一种用于发动机管路结构的疲劳试验方法
CN116429362B (zh) * 2023-06-12 2023-09-19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一种用于发动机管路结构的疲劳试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0497A (zh) 一种考虑低于疲劳极限加载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US928062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babilistic fatigue crack life estimation
CN101408951B (zh) 基于神经网络的桥式起重机当量载荷谱获取及疲劳剩余寿命估算方法
CN107103140A (zh) 一种基于双线性累积损伤的时变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
CN106529018B (zh) 基于高斯权值-混合粒子滤波的疲劳裂纹扩展预测方法
CN102081020A (zh)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材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07545110B (zh) 一种动态应力加速寿命试验剖面编制方法
CN109978374B (zh) 油气管道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CN105488307A (zh) 基于北斗的边坡监测预警系统评价方法
CN115166618A (zh) 一种非平稳输出的电流互感器误差评估方法
CN111881564A (zh) 一种关于机械结构变幅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CN104866930A (zh) 一种基于定量筛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CN106202906A (zh) 一种腐蚀疲劳性能表征和寿命估算方法
CN117594164A (zh) 基于数字孪生的金属结构剩余疲劳寿命计算评估方法、系统
CN111882238A (zh) 基于云模型和eahp的门座起重机结构健康评估方法
JP2019015572A (ja) 機器システムの機能損傷と関連が高い地震動強さ指標の検出方法
CN109592074A (zh) 一种飞机结构疲劳试验加载频率的确定方法
CN111581690B (zh) 一种地下大空间关键指标阈值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0688152B (zh) 一种结合软件开发质量信息的软件可靠性定量评估方法
Leander et al. Risk-based planning of assessment actions for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Keprate et al. Remaining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topside piping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odels
CN111985146A (zh) 一种措施潜力井的确定方法和确定装置
Domozhirov Accumulation of corrosion-fatigue damage by hydro turbine equipment elements
Gong et al. Analysis of stop-hole effects on mode I-II fatigue crack behavior for Q420 steel using experiments, FEM and variable length RNN approaches
Zhang et al. Optimum maintenance strategy for fatigue damaged composite blades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using stochastic model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