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52789B -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52789B
CN108952789B CN201810951631.XA CN201810951631A CN108952789B CN 108952789 B CN108952789 B CN 108952789B CN 201810951631 A CN201810951631 A CN 201810951631A CN 108952789 B CN108952789 B CN 108952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unnel
exhaust
air supply
cir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516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52789A (zh
Inventor
李轶群
陈世强
王海桥
郝小礼
陈永平
李石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95163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527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52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52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 E21F1/003Ventilation of traffic tun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本发明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所消耗总功率的计算式;再确定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所消耗总功率计算式;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在确定了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风流风量、主要分支摩擦风阻系数和有效风量系数的情况下,以及给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和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就能计算出实施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节省的通风功率消耗值,从而能迅速快捷完成闭式循环通风系统实施的预评估。

Description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防灾减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是半陷或者浅埋的狭长空间,治理隧道内行驶的汽车所产生的烟尘等污染物,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采用机械通风的方法,稀释烟尘和CO等污染物,污风排至隧道外环境,并且属于直流式系统方案。长距离或者特长距离公路隧道的通风系统,必须配合通风竖井,才能满足隧道内稀释污染物的用风需求。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具体涉及竖井开挖位置、通风机、射流风机群和风道等影响因素的优化,是行业内的前沿问题。
目前,将外界新鲜空气引入隧道,稀释车辆排放的污染物,然后将污风排出洞外,这是能耗高的传统隧道通风。采用竖井分段送风,引入外界新鲜空气,稀释特长隧道内的污染物,并确保其浓度在安全值以内,最后,通过分段竖井排出污风;Kwa G S和夏永旭等实践了常用的竖井分段送排风隧道通风系统。对于隧道中行车形成的交通风,方磊和Wang等应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得出了送风口与隧道行车方向宜取6°,而排风口与隧道行车方向的夹角应不大于30°;继而,方磊等明确指出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系统一直存在土建费用及运行能耗大的问题。针对通风井工程造价高或者无设置条件的特长隧道,利用上下行线通风负荷不均匀特性,Berner等首次提出了双洞互补通风;利用模型实验和数值仿真,张光鹏验证和校核了设计参数,并把双洞互补式通风应用于锦屏隧道中;通过实验实测,王亚琼等深入研究了双洞互补式通风下的隧道内流场,进一步论证了该通风方式的可行性,并且一般情况下双洞互补通风方式适用于4km~7km的公路隧道。但是,特长隧道通风成本高和竖井开挖位置受地质、城市规划制约等问题,依然突出,并且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尚未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以迅速快捷完成闭式循环通风系统实施的预评估。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该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是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所述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隧道旁通隧洞且平行于隧道的循环风道,隧道入口至循环风道的引风段之间是上游隧道,循环风道的引射段至隧道出口之间是下游隧道,循环风道通过其两端的引风段和引射段与隧道连通,上游隧道与下游隧道之间是隧道短道;循环风道内设有除尘器;
它包括如下步骤:
(一)确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所消耗总功率的计算式如下: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21
式(1)中,P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消耗总功率,W;Q2为循环风道引风段流经风流风量,m3/s;Qr为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隧道入口吸入的外界新鲜风流风量,m3/s;R2为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3为分支“隧道短道”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4为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5为分支“循环风道”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二)确定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所消耗总功率计算式如下: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31
式(2)中,PTypical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的消耗总功率,W;Qt(2)为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m3/s;Qt(3)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短道流经风流风量,m3/s;Rt(1)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2)为分支“排风竖井下半部分”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3)为分支“隧道短道”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4)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6)为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三)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方法如下:
(1)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为了保持风量平衡,采取排放风流风量等于送入风流风量,即:
Qt(2)=Qt(4) (3);
式(3)中,Qt(4)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m3/s;
并且有:
Q2=Q4 (4);
式(4)中,Q4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循环风道引射段流经风流风量,m3/s;
一般还有:
Qt(3)=Q3 (5);
式(5)中,Q3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隧道短道中并联风流风量,m3/s;
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并应用物理学中质量守恒基本原理,得到:
Qt(r)=Qt(2)+Qt(3)=Q2+Q3=Qr (6);
式(6)中,Qt(r)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入口吸入的外界新鲜风流流量,m3/s;
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二者的对应之路的摩擦风阻系数近似相等,则有:
Ri=Rt(i) (7);
式(7)中,Ri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分支i’(i范围为1至11的自然数)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i)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分支t(i)(i范围为1至11的自然数)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2)将公式(2)减去公式(1),得到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能耗节省量,如式(8)所示:
△P=PTypical-P (8);
式(8)中,△P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节能量,W;
(3)在公式(8)中,为了实现流体力学的力平衡,一般存在下式:
R2≈R4>>R3≈0 (9);
(4)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有如下变换关系式: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41
式(10)中,ωt=δt0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有效风量系数;ω=δ/δ0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无量纲数;η为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无量纲数;δ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循环风道引风段的空气烟尘浓度,m-1;δt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风井排放风流的空气烟尘浓度,m-1;δ0为通风设计的烟尘容许浓度,m-1
(5)应用公式(7)和公式(9),忽略公式(8)中的小量级项,并把公式(7)和公式(10)代入公式(8),得到简化后的公式(8),即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式如式(11):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51
(6)设Rt(1)+R2+R4+Rt(6)=R,再设R2+R5+R4=a·R(0<a<1)和c=ω/ωt,并把这三个假设代入公式(11),即得式(12):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52
式(12)中,R为分支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和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即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与送风竖井两个分支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N·S2/m8;a为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无量纲数;c=ω/ωt为有效风量系数的二次比值,无量纲数;
公式(12)表明,在确定了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风流风量、主要分支摩擦风阻系数和有效风量系数的情况下,以及给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和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就能计算出实施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节省的通风功率消耗值。
具体的,步骤(一)中公式(1)的确定方法如下:
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通风网络中有8个节点,9条分支,其中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风阻为0,除尘器配置的循环轴流风机设在分支“循环风道”上,送风竖井升压力和排风竖井升压力分别加在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循环风道引风段”和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至下游隧道、隧道出口”上;
(I)由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分支“循环风道”、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分支“隧道短道”组成的闭合回路,忽略分支“隧道短道”处的隧道交通通风力、自然通风阻力,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循环风道”上的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3):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61
式(13)中,hf-deduster为除尘器配置的循环轴流风机风压,Pa;
(Ⅱ)循环轴流风机所消耗的功率即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消耗总功率为: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62
即得公式(1):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63
具体的,步骤(二)中公式(2)的确定方法如下:
(I)由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分支“排风竖井下半部分”、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摩擦风阻系数为0,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上的排风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5):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64
式(15)中,ht(fe)为排风风机风压,Pa;ht(e)为排风竖井升压力,Pa;ht(j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中的射流风机群总升压力,Pa;ht(t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中的单向交通隧道交通通风力,Pa;ht(m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中的自然通风力,Pa;Rt(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Ⅱ)由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和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摩擦风阻系数为0,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上的送风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6):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71
式(16)中,ht(fs)为送风风机风压,Pa;ht(s)为送风竖井升压力,Pa;ht(j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中的射流风机群总升压力,Pa;ht(t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中的单向交通隧道交通通风力,Pa;ht(m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中的自然通风力,Pa;Rt(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III)由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分支“隧道短道”、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压力平衡方程可得式(17):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81
(Ⅳ)由联合公式(15)、公式(16)和公式(17),并根据质量守恒而存在的Qt(r)=Qt(2)+Qt(3)、Qt(r)=Qt(3)+Qt(4)和Qt(2)=Qt(1)=Qt(4)=Qt(6),其中,Qt(3)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短道流经风流风量,Qt(1)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Qt(6)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单位均为m3/s,从而得到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所消耗总功率为: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82
即得公式(2):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83
由于送风风流送入风量等于排风风流排放风量,公式(18)也能表达成式(19):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84
具体的,步骤(三)中公式(10)的确定方法如下:
(I)在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假设循环风道引风段和循环风道引射段风量相等且为Q2,进入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空气烟尘浓度即循环风道引风段的空气烟尘浓度为δ,则ω=δ/δ0,则除尘器处理的有效风量为ωQ2
(Ⅱ)综合前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为η,则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经过循环风道引射段提供的新鲜风流风量计算式如下:
ωQ2η (20);
(III)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送入风流风量和排风排放风流风量为Qt(2),设排风排放风流中空气烟尘浓度δt,且没有超过通风设计容许值δ0;因此,排风排放风流中有一部风量可以看作为新鲜空气,则排风有效风量系数ωt=δt0
(Ⅳ)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根据前述,通过排风竖井排放风流中新鲜空气风量为(1-ωt)Qt(2),由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中新鲜空气量为Qt(4),一般Qt(4)=Qt(2),则有效的新鲜风量即为两者之差,可表示为:
Qt(2)-Qt(2)(1-ωt)=ωtQt(2) (21);
(Ⅴ)对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言,要使送入隧道内的有效新鲜风流风量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一样,则应该满足:公式(20)=公式(21),即:
ωQ2η=ωtQt(2) (22);
将公式(22)变形,即得公式(10):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09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能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能避免隧道长度、断面尺度等有量纲数参数的繁琐计算,或者通风系统网络解算,或者庞杂费时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从而迅速快捷预估出实施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风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分支摩擦风阻系数网络图。
图4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分支摩擦风阻系数网络图。
图5为有效风量系数的二次比值对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节能量的影响曲线图。
图3、图4中,2’至5’、7’至11’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的分支编号,R2至R5、R7至R11为对应于分支2’至5’、7’至11’上的摩擦风阻系数;t(1)至t(4)、t(6)至t(11)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的分支编号,Rt(1)至Rt(4)、Rt(6)至Rt(11)为对应于分支t(1)至t(4)、分支t(6)至t(11)上的摩擦风阻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图2,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隧道旁通隧洞且平行于隧道的循环风道5,隧道入口1至循环风道5的引风段3之间是上游隧道2,循环风道5的引射段7至隧道出口9之间是下游隧道8,循环风道5通过其两端的引风段3和引射段7与隧道连通,上游隧道2与下游隧道8之间是隧道短道10;循环风道5内设有除尘器11,4是除尘器入口,6是除尘器出口。
本发明使用时,通过隧道入口1引入隧道外环境的新鲜风流A,流经循环风道5的上游隧道2,不断掺混和携带烟尘和CO等污染物,成为上游风流B。上游风流B的一部分流入循环风道的隧道短道10,继续稀释污染物,成为并联风流F。另一部分上游风流B经过循环风道5的引风段3,流入循环风道5,称为未净化循环风风流C。在除尘器11的作用下,未净化循环风风流C流经过除尘器11脱除了烟尘等颗粒类污染物,得到了净化处理,流出除尘器出口6,转化为净化后循环风流D。在循环风道5的引射段7,净化后循环风流D与流经隧道短道10的并联风流F完成掺混,转变为下游风流E。在循环风道5的下游隧道8,下游风流E继续稀释污染物,并确保循环风道的下游隧道8内的污染物浓度保持在规定的安全值以内,确保用风需要。
参见图3、图4,本发明基于上述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确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所消耗总功率的计算方法。
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通风网络中有8个节点,9条分支,其中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9’、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10’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11’为伪分支,风阻为0,除尘器配置的循环轴流风机设在分支“循环风道”5’上,送风竖井升压力和排风竖井升压力分别加在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循环风道引风段”7’和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至下游隧道、隧道出口”8’上;
(I)由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2’、分支“循环风道”5’、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4’、分支“隧道短道”3’组成的闭合回路,忽略分支“隧道短道”3’处的隧道交通通风力、自然通风阻力,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循环风道”5’上的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3):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11
式(13)中,hf-deduster为除尘器配置的循环轴流风机风压,Pa;Q2为循环风道引风段流经风流风量,m3/s;Qr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隧道入口吸入的外界新鲜风流风量,m3/s;R2为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2’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3为分支“隧道短道”3’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4为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4’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5为分支“循环风道”5’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Ⅱ)循环轴流风机所消耗的功率即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消耗总功率为: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21
式(14)中,P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消耗总功率,W;
即得公式(1):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22
(二)确定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所消耗总功率计算方法。
(I)由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t(1)、分支“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2)、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7)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t(11)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t(11)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摩擦风阻系数为0,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t(1)上的排风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5):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23
式(15)中,ht(fe)为排风风机风压,Pa;ht(e)为排风竖井升压力,Pa;ht(j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7)中的射流风机群总升压力,Pa;ht(t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7)中的单向交通隧道交通通风力,Pa;ht(m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7)中的自然通风力,Pa;Rt(1)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t(1)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2)为分支“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2)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7)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Qt(2)为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m3/s;Qt(r)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入口吸入的外界新鲜风流流量,m3/s;
(Ⅱ)由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t(6)、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t(4)、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t(8)和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t(9)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t(9)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摩擦风阻系数为0,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t(6)上的送风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6):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31
式(16)中,ht(fs)为送风风机风压,Pa;ht(s)为送风竖井升压力,Pa;ht(j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t(8)中的射流风机群总升压力,Pa;ht(t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t(8)中的单向交通隧道交通通风力,Pa;ht(m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t(8)中的自然通风力,Pa;Rt(4)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t(4)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6)为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t(6)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t(8)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Qt(4)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m3/s;
(III)由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t(7)、分支“隧道短道”t(3)、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t(8)、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t(9)、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t(10)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t(11)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t(10)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压力平衡方程可得式(17):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32
式(17)中,Rt(3)为分支“隧道短道”t(3)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Ⅳ)由联合公式(15)、公式(16)和公式(17),并根据质量守恒而存在的Qt(r)=Qt(2)+Qt(3)、Qt(r)=Qt(3)+Qt(4)和Qt(2)=Qt(1)=Qt(4)=Qt(6),其中,Qt(3)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短道流经风流风量,Qt(1)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Qt(6)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单位均为m3/s,从而得到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所消耗总功率为: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41
即得公式(2):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42
式(18)中,Qt(3)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短道流经风流风量,m3/s;
由于送风风流送入风量等于排风风流排放风量,公式(18)也能表达成式(19):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43
(三)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确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的计算方法。
(I)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为了保持风量平衡,采取排放风流风量等于送入风流风量,即:
Qt(2)=Qt(4) (3);
并且有:
Q2=Q4 (4);
式(4)中,Q4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循环风道引射段流经风流风量,m3/s;
一般还有:
Qt(3)=Q3 (5);
式(5)中,Q3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隧道短道中并联风流风量,m3/s;
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并应用物理学中质量守恒基本原理,得到:
Qt(r)=Qt(2)+Qt(3)=Q2+Q3=Qr (6);
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二者的对应之路的摩擦风阻系数近似相等,则有:
Ri=Rt(i) (7);
式(7)中,Ri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分支i’(i范围为1至11的自然数)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i)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分支t(i)(i范围为1至11的自然数)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Ⅱ)将公式(2)减去公式(1),得到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能耗节省量,如式(8)所示:
△P=PTypical-P (8);
式(8)中,△P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节能量,W;
(III)在公式(8)中,为了实现流体力学的力平衡,一般存在下式:
R2≈R4>>R3≈0 (9);
(Ⅳ)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有如下变换关系式: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51
式(10)中,ωt=δt0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有效风量系数;ω=δδ0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无量纲数;η为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无量纲数;δ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循环风道引风段的空气烟尘浓度,m-1;δt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风井排放风流的空气烟尘浓度,m-1;δ0为通风设计的烟尘容许浓度,m-1
公式(10)的确定方法如下:
(1)在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假设循环风道引风段和循环风道引射段风量相等且为Q2,进入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空气烟尘浓度即循环风道引风段的空气烟尘浓度为δ,则ω=δ/δ0,则除尘器处理的有效风量为ωQ2
(2)综合前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为η,则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经过循环风道引射段提供的新鲜风流风量计算式如下:
ωQ2η (20);
(3)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送入风流风量和排风排放风流风量为Qt(2),设排风排放风流中空气烟尘浓度δt,且没有超过通风设计容许值δ0;因此,排风排放风流中有一部风量可以看作为新鲜空气,则排风有效风量系数ωt=δt0
(4)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根据前述,通过排风竖井排放风流中新鲜空气风量为(1-ωt)Qt(2),由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中新鲜空气量为Qt(4),一般Qt(4)=Qt(2),则有效的新鲜风量即为两者之差,可表示为:
Qt(2)-Qt(2)(1-ωt)=ωtQt(2) (21);
(5)对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言,要使送入隧道内的有效新鲜风流风量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一样,则应该满足:公式(20)=公式(21),即:
ωQ2η=ωtQt(2) (22);
将公式(22)变形,即得公式(10):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71
(Ⅴ)应用公式(7)和公式(9),忽略公式(8)中的小量级项,并把公式(7)和公式(10)代入公式(8),得到简化后的公式(8),即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式如式(11):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72
(7)设Rt(1)+R2+R4+Rt(6)=R,再设R2+R5+R4=a·R(0<a<1)和c=ω/ωt,并把这三个假设代入公式(11),即得式(12):
Figure GDA0002489111100000173
式(12)中,R为分支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t(1)、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2’、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4’和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t(6)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即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与送风竖井两个分支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N·S2/m8;a为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无量纲数;c=ω/ωt为有效风量系数的二次比值,无量纲数。
公式(12)表明,在确定了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风流风量、主要分支摩擦风阻系数和有效风量系数的情况下,以及给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和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就能计算出实施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节省的通风功率消耗值。
下面是确定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风机排放风流风量、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与送风竖井两个分支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有效风量系数的二次比值对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节能量的影响程度的实验实例,其具体操作如下:
(a)设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风机排放风流风量为250m3/s;
(b)设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与排风竖井的摩擦风阻系数为0.032N·S2/m8,并设隧道短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为0.2;
(c)设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分别为0.75、0.80、0.85、0.90和0.95;
(d)设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二次比值范围为0.025至0.925;
(e)把上述数值代入公式(12)计算,所得结果如图5所示。
通过分析具体实施方案,做出如下归纳:(1)随着二次比值的增大,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节能量减少;随着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增大,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节能量增大。(2)本发明量化了二次比值、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对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节能量的影响程度。

Claims (3)

1.一种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是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所述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隧道旁通隧洞且平行于隧道的循环风道,隧道入口至循环风道的引风段之间是上游隧道,循环风道的引射段至隧道出口之间是下游隧道,循环风道通过其两端的引风段和引射段与隧道连通,上游隧道与下游隧道之间是隧道短道;循环风道内设有除尘器;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一)确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所消耗总功率的计算式如下: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11
式(1)中,P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消耗总功率,W;Q2为循环风道引风段流经风流风量,m3/s;Qr为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隧道入口吸入的外界新鲜风流风量,m3/s;R2为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3为分支“隧道短道”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4为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5为分支“循环风道”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二)确定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所消耗总功率计算式如下: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12
式(2)中,PTypical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的消耗总功率,W;Qt(2)为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m3/s;Qt(3)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短道流经风流风量,m3/s;Rt(1)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2)为分支“排风竖井下半部分”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3)为分支“隧道短道”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4)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Rt(6)为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三)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方法如下:
(1)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为了保持风量平衡,采取排放风流风量等于送入风流风量,即:
Qt(2)=Qt(4) (3);
式(3)中,Qt(4)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m3/s;
并且有:
Q2=Q4 (4);
式(4)中,Q4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循环风道引射段流经风流风量,m3/s;
还有:
Qt(3)=Q3 (5);
式(5)中,Q3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隧道短道中并联风流风量,m3/s;
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并应用物理学中质量守恒基本原理,得到:
Qt(r)=Qt(2)+Qt(3)=Q2+Q3=Qr (6);
式(6)中,Qt(r)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入口吸入的外界新鲜风流流量,m3/s;
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二者的对应之路的摩擦风阻系数近似相等,则有:
Ri=Rt(i) (7);
式(7)中,Ri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分支i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i范围为1至11的自然数;Rt(i)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分支t(i)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i范围为1至11的自然数;
(2)将公式(2)减去公式(1),得到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能耗节省量,如式(8)所示:
ΔP=PTypical-P (8);
式(8)中,ΔP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相比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节能量,W;
(3)在公式(8)中,为了实现流体力学的力平衡,存在下式:
R2≈R4>>R3≈0 (9);
(4)由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结构的相似性,有如下变换关系式: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31
式(10)中,ωt=δt0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有效风量系数,无量纲数;ω=δ/δ0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无量纲数;η为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无量纲数;δ为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循环风道引风段的空气烟尘浓度,m-1;δt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排放风流的空气烟尘浓度,m-1;δ0为通风设计的烟尘容许浓度,m-1
(5)应用公式(7)和公式(9),忽略公式(8)中的小量级项,并把公式(7)和公式(10)代入公式(8),得到简化后的公式(8),即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节能量计算式如式(11):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32
(6)设Rt(1)+R2+R4+Rt(6)=R,再设R2+R5+R4=a·R,0<a<1和c=ω/ωt,并把这三个假设代入公式(11),即得式(12):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41
式(12)中,R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和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即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与送风竖井两个分支的摩擦风阻系数之和,N·S2/m8;a为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无量纲数;c=ω/ωt为有效风量系数的二次比值,无量纲数;
公式(12)表明,在确定了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排风风流风量、主要分支摩擦风阻系数和有效风量系数的情况下,以及给定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系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和循环风道摩擦风阻系数的当量系数,就能计算出实施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节省的通风功率消耗值;
步骤(三)中公式(10)的确定方法如下:
(Ⅰ)在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假设循环风道引风段和循环风道引射段风量相等且为Q2,进入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空气烟尘浓度即循环风道引风段的空气烟尘浓度为δ,则ω=δ/δ0,则除尘器处理的有效风量为ωQ2
(Ⅱ)综合前述,除尘器烟尘净化效率为η,则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经过循环风道引射段提供的新鲜风流风量计算式如下:
ωQ2η (20);
(Ⅲ)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和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为Qt(2),设排风竖井排放风流中空气烟尘浓度δt,且没有超过通风设计容许值δ0;因此,排风竖井排放风流中有一部风量看作为新鲜空气,则排风有效风量系数ωt=δt0
(Ⅳ)在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根据前述,通过排风竖井排放风流中新鲜空气风量为(1-ωt)Qt(2),由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中新鲜空气风量为Qt(4),Qt(4)=Qt(2),则有效的新鲜风量即为两者之差,表示为:
Qt(2)-Qt(2)(1-ωt)=ωtQt(2) (21);
(Ⅴ)对于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而言,要使送入隧道内的有效新鲜风流风量与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一样,则应该满足:公式(20)=公式(21),即:
ωQ2η=ωtQt(2) (22);
将公式(22)变形,即得公式(10):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公式(1)的确定方法如下:
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通风网络中有8个节点,9条分支,其中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风阻为0,除尘器配置的循环轴流风机设在分支“循环风道”上,送风竖井升压力和排风竖井升压力分别加在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循环风道引风段”和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至下游隧道、隧道出口”上;
(Ⅰ)由分支“循环风道引风段”、分支“循环风道”、分支“循环风道引射段”、分支“隧道短道”组成的闭合回路,忽略分支“隧道短道”处的隧道交通通风力、自然通风阻力,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循环风道”上的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3):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52
式(13)中,hf-deduster为除尘器配置的循环轴流风机风压,Pa;
(Ⅱ)循环轴流风机所消耗的功率即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系统的消耗总功率为: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61
即得公式(1):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6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公式(2)的确定方法如下:
(Ⅰ)由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分支“排风竖井下半部分”、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摩擦风阻系数为0,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排风竖井上半部分至排风井口”上的排风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5):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63
式(15)中,ht(fe)为排风风机风压,Pa;ht(e)为排风竖井升压力,Pa;ht(j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中的射流风机群总升压力,Pa;ht(t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中的单向交通隧道交通通风力,Pa;ht(m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中的自然通风力,Pa;Rt(7)为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Ⅱ)由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和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摩擦风阻系数为0,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风压平衡方程得出分支“送风井口至送风竖井下半部分起始点”上的送风风机风压计算式如式(16):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71
式(16)中,ht(fs)为送风风机风压,Pa;ht(s)为送风竖井升压力,Pa;ht(j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中的射流风机群总升压力,Pa;ht(t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中的单向交通隧道交通通风力,Pa;ht(m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中的自然通风力,Pa;Rt(8)为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的摩擦风阻系数,N·S2/m8
(Ⅲ)由分支“隧道入口至上游隧道、排风竖井下半部分”、分支“隧道短道”、分支“送风竖井下半部分、下游隧道至隧道出口”、分支“隧道出口至送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和分支“排风井口至隧道入口之间大气环境”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分支“送风井口至排风井口之间大气环境”为伪分支,表示与大气相连,运用流体静力学中的压力平衡方程可得式(17):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72
(Ⅳ)由联合公式(15)、公式(16)和公式(17),并根据质量守恒而存在的Qt(r)=Qt(2)+Qt(3)、Qt(r)=Qt(3)+Qt(4)和Qt(2)=Qt(1)=Qt(4)=Qt(6),其中,Qt(3)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隧道短道流经风流风量,Qt(1)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排风竖井排放风流风量,Qt(6)为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中送风竖井送入风流风量,单位均为m3/s,从而得到常规送排风竖井通风方式所消耗总功率为: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81
即得公式(2):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82
由于送风风流送入风量等于排风风流排放风量,公式(18)也能表达成式(19):
Figure FDA0002409007960000083
CN201810951631.XA 2018-08-21 2018-08-21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Active CN1089527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1631.XA CN108952789B (zh) 2018-08-21 2018-08-21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1631.XA CN108952789B (zh) 2018-08-21 2018-08-21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2789A CN108952789A (zh) 2018-12-07
CN108952789B true CN108952789B (zh) 2020-07-28

Family

ID=64470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1631.XA Active CN108952789B (zh) 2018-08-21 2018-08-21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5278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5973A (zh) * 2007-12-29 2008-07-09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隧道施工射流巷道通风方法
CN102305095B (zh) * 2011-08-01 2013-10-23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特长、深埋公路隧道平导通风运营系统
CN102720520B (zh) * 2012-07-02 2014-12-1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公路特长双孔隧道泄水洞的施工通风方法
CN202888909U (zh) * 2012-11-15 2013-04-17 攀枝花市银江金勇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公路遂道的太阳能集中供电系统
CN104121031B (zh) * 2014-07-10 2016-05-25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长距离隧道施工用通风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CN106014468B (zh) * 2016-07-07 2018-09-14 长安大学 一种高速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竖/斜井通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2789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05642B (zh) 特长公路隧道开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CN105781603A (zh) 一种竖井送排结合互补通风的双线隧道
CN101655012A (zh) 一种双洞隧道互补式网络通风的方法
CN108561169B (zh) 城市地下互通立交隧道的组合式通风设计方法
CN104879157B (zh) 公路隧道施工通风结构及其通风量控制方法
CN104405430A (zh)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CN105937447A (zh) 重型燃气涡轮入口系统
CN105350996A (zh) 高原长隧道独头多巷道通风施工方法
CN109057849B (zh)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开式通风系统的下游隧道长度极值确定方法
CN108952789B (zh)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可控循环通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KR101191592B1 (ko) 능동제어형 선택집중배기 환기 방법
CN109002573B (zh) 一种特长公路隧道循环通风系统适用性判定方法
CN108984967B (zh) 特长公路隧道开式可控循环通风的最优循环比计算方法
CN109057848B (zh) 特长公路隧道闭式循环通风的分风比数极大值确定方法
CN108979697B (zh) 隧道开式循环通风的送风竖井新风风量折减系数计算方法
CN109026114B (zh) 用于特长公路隧道闭式通风系统的下游隧道长度极值确定方法
CN109033675B (zh) 特长公路隧道循环通风系统的临界分风比判定方法
CN112412518B (zh) 一种隧道掌子面循环供风系统
CN112229662B (zh) 一种水下区间隧道排烟系统排烟性能的量化评价方法
Wang et al.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power in extra-long highway tunnels with shafts
CN108999628B (zh) 公路隧道闭式通风系统的除尘器临界有效风量判定方法
CN109057851B (zh) 公路隧道开式通风系统的除尘器临界有效风量判定方法
RU2633970C2 (ru)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режима эффективной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от пыли в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е, включающем в своем составе множество прямоточных циклонов
CN2498334Y (zh) 隧道增压排风管道系统
CN218380451U (zh) 一种提高烧结机双烟道和单台主抽风机使用效果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Diequn

Inventor after: Chen Shiq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Haiqiao

Inventor after: Hao Xiaoli

Inventor after: Chen Yongping

Inventor after: Li Shilin

Inventor before: Chen Shiqi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Yongp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Haiqiao

Inventor before: Hao Xiaoli

Inventor before: Li Diequn

Inventor before: Li Shili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