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1909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31909A
CN108931909A CN201810470523.0A CN201810470523A CN108931909A CN 108931909 A CN108931909 A CN 108931909A CN 201810470523 A CN201810470523 A CN 201810470523A CN 108931909 A CN108931909 A CN 108931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essing member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705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园山将士
片柳秀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931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1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部件,用于使承载到通纸的纸张上的调色剂定影;以及加压部件,用于在与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定影部件具有厚度是180μm以下的弹性层或者不具有弹性层,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比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大。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再通纸路径,用于在使承载有调色剂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针对夹持部通纸之后,使压花加工面的表背面反转而对夹持部再通纸;以及控制部,向夹持部搬送再通纸路径的纸张。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利用了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从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供给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图像。进而,在将该调色剂图像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之后,在定影夹持部中加热、加压而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作为这样使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有如下热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由定影辊、定影带等定影面侧部件、和压接到定影面侧部件的加压辊、加压带等背面侧支撑部件形成的定影夹持部中,使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通纸的同时,进行加热以及加压。
然而,在使作为请帖、请柬、商品目录、小册子等的印刷用的需求高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以下还称为压花纸)通纸时,有定影辊的橡胶层无法追踪压花加工所致的表面的凹凸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定影辊表面无法直接对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表面进行接触加热,转印到槽部分的调色剂的定影性降低。其结果,槽部分的浓度降低所致的图像不良、未完全定影的调色剂大量胶印(offset)到定影辊而无法用清洁丝网完全清除,产生污染接下来的记录材料、或者污染定影器自身等问题。
在这一点上,在日本特开2015-148760号公报中,提出了通过使定影辊的弹性层具有厚度而提高橡胶层的追踪性的方式。
然而,在为了使凹的槽部分的追踪性变得良好,使定影辊的弹性层变厚时,相应地,从内部的卤素加热器的热响应性恶化。因此,低温环境等下的普通纸中的连续通纸时的定影性恶化。
另外,为了将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保持恒定,需要与使弹性层变厚的量对应地,将内部的卤素加热器的温度设定得高,存在能量效率的降低、芯轴和弹性层的粘接面的温度急剧升温而弹性层易于从芯轴剥离这样的课题。
关于这一点,在日本特开2006-309061号公报中,提出了作为预备加热,使未打印的纸张通过定影装置,然后,在打印后再次通过定影装置的方式。
发明内容
然而,即使在该方式中,由于加热部件不接触到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所以得不到充分的传热效果,有在凹的槽部分中依然发生胶印的可能性。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使调色剂图像在压花纸上定影时的能量效率的降低的同时,提高定影性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某个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部件,用于使承载到通纸的纸张上的调色剂定影;以及加压部件,用于在与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定影部件具有厚度是180μm以下的弹性层或者不具有弹性层,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再通纸路径,用于在使承载有调色剂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通过夹持部之后,使压花加工面的表背面反转而再次通过夹持部;以及控制部,向夹持部搬送再通纸路径的纸张。
优选,加压部件具有厚度是4.2mm以上的弹性层。
优选,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被设定为提供了载荷9.6N的情况下的利用阿斯科(ASKER)C硬度计的测量值54°以下。
优选,使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抵接的抵接力被设定为200N以上。
优选,使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抵接的抵接力被设定为475N以下。
优选,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被设定为50kPa以上。
优选,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被设定为110kPa以下。
优选,控制部将通过由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形成的夹持部的时间设定为40msec以上。
优选,控制部将通过由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形成的夹持部的时间设定为90msec以下。
优选,控制部在使纸张再次通过夹持部的情况下,以比最初使纸张通过夹持部的速度慢的速度搬送。
优选,控制部在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夹持部搬送纸张。
优选,控制部在定影部件空转预定期间之后,向夹持部搬送纸张。
某个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部件,用于使承载到通纸的纸张上的调色剂定影;以及加压部件,用于在与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其中,定影部件具有厚度是180μm以下的弹性层或者不具有弹性层,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该控制方法具备:使承载有调色剂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通过夹持部的步骤;以及使压花加工面的表背面反转而使纸张再次通过夹持部的步骤。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案以及优点根据关于与所附的附图关联地理解的本发明的接下来的详细的说明将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概略性地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定影部60的结构的图。
图4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S的定影处理的图。
图6是说明基于实施例1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7是说明基于实施例2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8是说明基于实施例3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9是说明基于实施例4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0是说明基于实施例5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1是说明基于实施例6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2是说明基于实施例7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3是说明基于实施例8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零件以及构成要素附加同一符号。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关于它们的详细的说明不重复。此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也可以适宜选择性地组合。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举出例如MFP、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传真机等。
图1是概略地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将在感光体鼓413上形成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叠4色的调色剂图像之后,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S,而形成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串联配置与YMCK这4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以一次的工序使各色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串接方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搬送部50、定影部60、通信部70以及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1、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作而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块的动作。
ROM102以及RAM103由例如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快闪存储器)、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0,在与连接到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发送接收。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根据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通信部70由例如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装置)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通过搬送机构搬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送出到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一举读取在原稿托盘载置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括两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光学地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搬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在接触玻璃上载置的原稿,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根据由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读取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实施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由例如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功能。显示部21依照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启动键等各种操作键,受理由用户实施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备针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根据灰度校正数据(灰度校正表格),进行灰度校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针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灰度校正以外,还实施颜色校正、黑点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压缩处理等。根据实施这些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根据输入图像数据利用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件41Y、41M、41C、41K、中间转印部件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部件41Y、41M、41C、41K具有同样的结构。为便于图示以及说明,共同的构成要素用同一符号表示,在区分各自的情况下,对符号附加Y、M、C、或者K而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部件41Y的构成要素附加符号,关于其他图像形成部件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符号。
图像形成部件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是例如在鼓径为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素管(aluminiumraw pipe))的周面依次层叠有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发生层(CGL:Charge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电荷发生层由使电荷发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在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中分散而得到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利用曝光装置411的曝光发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电子供给性含氮化合物)在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中分散而得到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发生层中发生的正电荷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通过控制部100控制对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图示省略)供给的驱动电流,感光体鼓413以恒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为负极性。曝光装置411由例如半导体激光器构成,针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颜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通过在感光体鼓413的电荷发生层中发生正电荷,并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上,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例如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在调色剂粒子内包含蜡的无油调色剂)附着到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滑接到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鼓清洁刮板等,去除在一次转印后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上残存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部件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撑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无接头状带构成,在多个支撑辊423上环状地架设。多个支撑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由从动辊构成。例如,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配置于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优选为驱动辊。由此,易于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恒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在箭头A方向上以恒定速度行进。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颜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对置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通过一次转印辊422夹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到感光体鼓413,形成用于从感光体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夹持部。
二次转印辊424A以及424B与配置于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驱动辊423A、423B对置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通过二次转印辊424A以及424B夹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到驱动辊423A以及424B,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夹持部时,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重叠而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具体而言,通过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的电荷,调色剂图像被静电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具体而言,通过对二次转印辊424A以及424B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的电荷,调色剂图像被静电地转印到纸张S。向定影部60搬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
带清洁部426具有滑接到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带清洁刮板等,去除在二次转印后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上残留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定影部60具备配置于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面)侧的具有定影面侧部件的定影部件60A、配置于纸张S的背面(定影面的相反的面)侧的具有背面侧支撑部件的加压部件60B、以及加热源60C等。通过背面侧支撑部件被压接到定影面侧部件,形成夹持纸张S而搬送的定影夹持部。
定影部60通过在定影夹持部中对被二次转印调色剂图像而搬送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图像在纸张S上定影。定影部60作为部件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也可以在定影器F中配置通过喷吹空气使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或者背面侧支撑部件分离的空气分离部件。定影部60的详细内容后述。
依照控制部100的指示,控制纸张搬送部50。
纸张搬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再供纸部57、以及搬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部件51a~51c中,针对预先设定的每个种类,收容根据克重、尺寸等识别出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搬送路径部53具有定位棍(registrationroller)对53a等多个搬送辊对。
将收容于供纸托盘部件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逐张送出,通过搬送路径部53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配设有定位棍对53a的定位棍部,校正供纸的纸张S的倾斜,并且调整搬送定时。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图像被一并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方的面,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形成图像后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纸到机外。
在纸张S的背面也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表面的图像定影结束后的纸张S通过纸张导引部件56搬送到处于下方的再供纸部57。
再供纸部57具有再供纸反转辊71。
再供纸反转辊71通过在夹持纸张S的后端后逆送而使纸张S反转,送出到再供纸搬送路径72。从再供纸搬送路径72再次送出到搬送路径部53。然后,通过搬送路径部53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0。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背面,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在两面上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纸到机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压花加工后的面的纸张S的情况下,将压花加工后的面的图像定影结束后的纸张S,通过纸张导引部件56,搬送到处于下方的再供纸部57。
再供纸反转辊71通过在夹持纸张S的后端后逆送而使纸张S反转,送出到再供纸搬送路径72。从再供纸搬送路径72再次被送出到搬送路径部53。然后,通过搬送路径部53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0。纸张S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不被转印调色剂图像而被原样地搬送到定影部60。然后,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纸到机外。因此,在具有压花加工后的面的纸张S的情况下,被2次通纸到定影部60。
说明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
作为赋予压花加工的方法,例如,有使原纸通过具有暗光面、布纹、网眼等雕刻花样的金属辊与弹性辊的夹持部间而进行压花加工的方法。另外,还有如下方法等各种赋予凹凸花样的方法:使用具有在抄纸机的干燥工序中使用的毡特有的织出花样的毡,对从线部分(wire part)行进到干燥部分(dry part)的湿润原纸赋予该毡花样。为了使其凹凸明确,通常使用糊材料。作为该糊材料,虽然不是特定的,但相比于淀粉糊,最好使用合成糊、特别是水溶性且在个体化时变得非水溶性的材料。具体而言,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醚系树脂、聚酰胺系合成树脂、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等乙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其他大量的树脂的单体、共聚物的溶液、乳胶、分散剂等水系树脂溶液、以及水系树脂乳胶。
[定影部60的结构]
图3是概略性地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定影部60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3,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作为定影装置发挥功能。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既可以构成为部件而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嵌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而作为定影装置发挥功能。
定影部件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无接头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加压辊63(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以预定的带张力架设到加热辊62和加压辊63。
定影带61是将例如外径为50[mm]且厚度为80[μm]的由PI(聚酰亚胺)构成的基体材料层(第1基体材料层)的外周面,作为厚度150[μm]的弹性层(第1弹性层)用耐热性的硅橡胶覆盖,进而将弹性层的外周面,作为20[μm]的表面起模层(第1表面起模层)覆盖或者涂敷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FA(全氟烷氧基)的管而成的。定影带61与加压辊65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NP。
定影带61接触到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在定影温度(例如160~200[℃])下使该调色剂图像在纸张S上加热定影。在此,定影温度是指,能够供给为了使纸张S上的调色剂熔融而所需的热量的温度,根据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纸种等而不同。
加热辊62对定影带61进行加热。加热辊62内置有对定影带61进行加热的加热源60C(卤素加热器(900W))。加热辊62作为一个例子其内径为25[mm]且外径为26[mm],例如,用使用PTFE涂敷的树脂层覆盖由铝等形成的圆筒状的芯轴中的外周面。关于加热辊62,为了提高从卤素加热器的热吸收,对内表面实施黑色涂敷。
由控制部100控制加热源60C的温度。通过加热源60C,对加热辊62进行加热,其结果,定影带61被加热。
加压辊63是将例如外径为20[mm]的由铁等金属形成的实心的芯轴,作为弹性层用厚度5[mm]的耐热性的硅橡胶覆盖而得到的。
加压部件60B具有例如作为背面侧支撑部件的加压辊65(辊加压方式)。
加压辊65是将例如外径为20[mm]的由铁等金属形成的实心的芯轴,作为弹性层用厚度5[mm]的耐热性的硅橡胶覆盖,进而用厚度50[μm]的低摩擦的使用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TFE涂敷的树脂层覆盖而得到的。
加压辊63隔着定影带61被压接到通过定影部60中的主驱动源(未图示)驱动旋转的加压辊65。
控制部100控制主驱动源(驱动马达),使加压辊65按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通过控制部100,进行驱动马达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ON/OFF、圆周速度等)。
作为一个例子,载荷9.6N的利用阿斯科C硬度计的定影带61以及加压辊65的测量值被测量为70°、50°。
通过加压辊63,以预定的抵接载荷(例如300[N]),压接加压辊65和定影带61。另外,加压辊65和定影带61的抵接的峰值压是80kPa。这样,在定影带61与加压辊65之间,形成夹持纸张S而搬送的定影夹持部NP。定影夹持部NP中的纸张S的夹持部时间被设定为70msec。
此外,也可以在加压辊65中,内置卤素加热器等加热源(未图示)。通过该加热源发热,加压辊65被加热。控制部100还能够控制对加热源供给的电力,将加压辊65控制为预定温度(例如80~160[℃])。
定影带61的硅橡胶层为了缩短从就绪时起的启动时间、提高从卤素加热器的热的响应性,成为比加压辊65的橡胶层薄的结构。即,成为定影带61的硬度比加压辊65的硬度大的结构。换言之,成为定影夹持部中的变形量是相比于定影带61在加压辊65中更大的结构。
此外,作为定影带61的结构,也可以成为不在芯轴上设置橡胶层,而在芯轴上仅设置起模层(含有氟树脂的层)这样的单纯的结构。
另外,在本例子中,说明作为夹持部形成部件,用定影带61和加压辊65形成夹持部的情况,但不特别限于此,也可以是由支撑钣金和树脂构成的衬垫结构。另外,还能够采用无加热辊的带直接加热方式、IH(Induction Heating,感应加热)带加热方式、或者利用面状发热体的夹持部直接加热方式。
图4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处理的流程图。
参照图4,图像形成装置1判断是否受理到单面打印指示(步骤S0)。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判断是否经由操作部22受理到单面印刷设定的印刷任务。
在步骤S0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判断为受理到单面打印指示的情况下(在步骤S0中“是”),判断打印纸张是否为压花纸(步骤S2)。控制部100判断是否经由操作部22作为该印刷任务,将打印纸张设定为压花纸。设为能够在印刷任务的印刷纸张的设定中,进行“普通纸”、“压花纸”等的选择。
在步骤S2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判断为打印纸张是压花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2中“是”),向纸张转印调色剂(步骤S4)。控制部100指示图像形成部4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然后,经由二次转印辊424A、424B,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定影处理(定影部件侧)(步骤S6)。具体而言,二次转印后的纸张S被搬送到定影带61与加压辊65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P。此时,定影部件侧和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压花加工面接触。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再通纸处理(步骤S8)。具体而言,再供纸反转辊71通过在夹持纸张S的后端后逆送而使纸张S反转,送出到再供纸搬送路径72。从再供纸搬送路径72被再次送出到搬送路径部53。然后,通过搬送路径部53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0。纸张S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不转印调色剂图像而被原样地搬送到定影部60。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定影处理(加压部件侧)(步骤S10)。具体而言,二次转印后的纸张S被搬送到定影带61与加压辊65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P。此时,加压部件侧和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压花加工面接触。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排纸处理(步骤S12)。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纸到机外。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使处理终结(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2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判断为打印纸张不是压花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2中“否”),向纸张转印调色剂(步骤S14)。
控制部100指示图像形成部4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然后,经由二次转印辊424A、424B,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定影处理(定影部件侧)(步骤S16)。具体而言,二次转印后的纸张S被搬送到定影带61与加压辊65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P。此时,定影部件侧和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接触。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排纸处理(步骤S12)。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纸到机外。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使处理终结(结束)。
图5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S的定影处理的图。
图5(A)示意地示出转印有调色剂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压花纸和定影部件60A的接触状态。如该图所示,针对转印到压花纸的凸的平滑面的调色剂,通过来自定影部件60A的直接热传导、传热,对调色剂供给热量。来自定影部件60A的直接热传导的传导效率良好。另一方面,针对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的调色剂,通过来自定影部件60A的经由空气的辐射热、传热,对调色剂供给热量。经由空气的辐射热由于传导效率差而成为无法对调色剂充分地提供热力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使压花纸S向定影装置第2次通纸。具体而言,设定为表背面反转而压花加工面与加压部件60B接触的状态。
在本例子中,设定成相比于定影部件60A,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力更大。
通过该结构,加压辊65的表面能够追踪凹凸的凹的槽部分,接近而充分地传递热。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定影部件60A的一侧的弹性层变薄,不会使从卤素加热器的热响应性恶化,而能够提高压花纸的定影性。
此外,在本例子中,说明了压花加工面和定影部件60A以及加压部件60B分别各接触1次的结构,但还能够成为进而对定影装置通纸而与定影部件60A或者加压部件60B接触多次的结构。
(实施例1)
图6是说明基于实施例1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6中,示出了使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的厚度[μm]变化来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的厚度变化为100μm~250μm的情况。
在本例子中,说明使用了塑料橡皮的目视评价。
施加1kg的载荷而对调色剂图像往返3次。在往返3次后,目视评价是否由于塑料橡皮的往返而发生图像损伤。
如本例子所述,确认了在1次通纸的情况下发生图像损伤,但通过2次通纸不产生图像损伤。
另外,通过2次通纸,即使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橡胶)的厚度薄,也能够确保充分的定影性能。
在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橡胶)变厚时,定影部件60A的热容量增加,在定影装置中消耗的电力变大,加热时间变长。
在本例子中,示出了在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厚度成为190μm以上的情况下,加热时间变长的情况。
因此,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橡胶)的厚度根据节能的观点优选尽可能薄。
在实施例1中,确认了通过将定影部件60A的弹性层(橡胶)的厚度设定为180μm以下,能够确保节能性能,进而能够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
(实施例2)
图7是说明基于实施例2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7中,示出了使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层的厚度(μm)变化来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层的厚度变化为3mm~5mm的情况。
在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层的厚度薄时,在第2次通纸时,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不充分地接触。
示出了如实施例2所述,在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层的厚度是4.0mm以下的情况下,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不充分地接触,而产生图像损伤的情况。
另一方面,示出了在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层的厚度是4.2mm以上的情况下,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充分地接触,成为直接传热而对调色剂提供了充分热量的情况。
因此,确认了通过将加压部件60B的弹性层厚度设定为4.2mm以上,能够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
(实施例3)
图8是说明基于实施例3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8中,示出了使加压部件60B的表面硬度变化而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加压部件60B的表面硬度变化为4°~70°的情况。在此,示出了使用阿斯科C硬度计而提供了载荷9.6N的情况的硬度。
在加压部件60B的表面硬度高时,在第2次通纸时,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不充分地接触。
示出了如实施例3所述,在加压部件60B的表面硬度是60°以上的情况下,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不充分地接触,而产生了图像损伤的情况。
示出了在加压部件60B的表面硬度是54°以下的情况下,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充分地接触,成为直接传热而对调色剂提供了充分热量的情况。
因此,确认了通过将加压部件60B的硬度设定为54°以下,能够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
(实施例4)
图9是说明基于实施例4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9中,示出了使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N)变化而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变化为150N~500N的情况。
在减小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时,与纸张的密接性恶化,所以无法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能。
即使是2次通纸,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是150N以下时,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不充分地接触,所以无法确保定影性能。
如实施例3所述,在使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成为200N以上的情况下,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充分地接触,而能够确保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的定影性能。
另一方面,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大时,部件之间的负荷变大,有部件(辊)破坏等耐久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如实施例4所述,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是500N的情况下,有耐久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确认了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力是475N以下的情况下,在确保耐久性能的同时,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充分地接触,而能够确保定影性。
(实施例5)
图10是说明基于实施例5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10中,示出了使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N)变化而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变化为40kPa~150kPa的情况。
在减小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时,与纸张的密接性恶化,所以无法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能。
即使是2次通纸,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是40kPa时,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不充分地接触,所以无法确保定影性能。
如实施例5所述,在使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成为50kPa以上的情况下,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60B充分地接触,能够确保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的定影性能。
另一方面,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大时,有在纸张的边缘等中发生定影部件60A的表层摩耗,而发生图像噪声的可能性。
如实施例5所述,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是130kPa以上的情况下,有发生定影部件60A的表层摩耗的可能性。
因此,确认了在定影部件60A和加压部件60B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是110kPa以下的情况下,在抑制表层摩耗的同时,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和加压部件充分地接触,而能够确保定影性。
(实施例6)
图11是说明基于实施例6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11中,示出了使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变化而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变化为20msec~130msec的情况。
在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短时,与纸张的密接性弱,所以无法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能。
即使是2次通纸,在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是20msec时,加压部件60B无法针对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进行充分的加热,所以无法确保定影性能。
确认了如实施例6所述,在使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成为40msec以上的情况下,加压部件60B能够针对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进行充分的加热,能够确保定影性能。
另一方面,在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长时,被加压部件60B剥夺的热量变大,所以定影部件60A所需的功耗变大,使节能性能恶化。
确认了如实施例6所述,在使通过在定影部件60A与加压部件60B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NP的夹持部时间成为90msec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在抑制功耗的同时,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能。
因此,控制部100最好控制纸张搬送部50,而将压花纸通过定影夹持部NP的时间设定为40msec以上、90msec以下。
(实施例7)
图12是说明基于实施例7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12中,示出了使第2次通纸的速度变化而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速度变化为100mm/sec~450mm/sec的情况。
在第2次通纸的速度(mm/sec)比第1次通纸的速度慢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与纸张的密接性,所以压花纸的定影性能高。另一方面,在第2次通纸的速度慢的情况下,在排纸中花费时间而处理时间变慢。
在第2次通纸的速度是450mm/sec的情况下,与纸张的密接性弱,所以无法确保定影性能。
确认了如实施例7所述,在第2次通纸的速度是300mm/sec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使处理时间成为高速,并且确保压花纸的定影性能。
因此,控制部100最好控制纸张搬送部50,相比于针对定影夹持部NP使压花纸第1次通纸的速度,降低第2次通纸的速度。
(实施例8)
图13是说明基于实施例8的压花纸的定影处理的评价结果的图。
在图13中,示出了使第2次通纸时的加压部件60B的温度(℃)变化而评价了压花纸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使加压部件60B的温度变化为50℃~160℃的情况。
在第2次通纸时的加压部件60B的温度是50℃以下的情况下,加压部件无法针对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进行充分的加热,所以无法确保定影性能。
确认了在第2次通纸时的加压部件60B的温度是80℃以上的情况下,加压部件60B能够针对压花纸的凹的槽部分进行充分的加热,所以能够保存压花纸的定影性能。
因此,控制部100最好在加压部件60B的温度成为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是80℃)的情况下,控制纸张搬送部50而针对定影夹持部NP使压花纸第2次通纸。
在这一点上,通过使定影部件60A(定影带)空转,能够经由定影部件60A使加压部件60B的温度上升。
控制部100通过指示定影部60来调整使定影部件60A空转的时间,能够控制加压部件60B的温度。
因此,控制部100最好在以使加压部件60B的温度成为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是80℃)的方式将空转处理执行预定期间之后,控制纸张搬送部50而针对定影夹持部NP使压花纸第2次通纸。
(其他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用户经由操作部22在印刷纸张的设定中选择“压花纸”而在定影装置中执行2次通纸的处理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自动判别纸张S是否为压花纸,执行上述处理。具体而言,还能够设置能够检测纸张S的表面粗糙度、克重、厚度等的介质传感器,根据该介质传感器的传感处理,自动判别是否为压花纸。
此外,在本例子中,主要说明了使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但不特别限于图像形成装置,在其他用途中也能够通用地利用该方式。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为例示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示于权利要求书,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2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定影部件,用于使承载到通过的纸张的调色剂定影;以及
加压部件,用于在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
所述定影部件具有厚度是180μm以下的弹性层或者不具有所述弹性层,
所述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所述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再通纸路径,用于在使承载有所述调色剂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通过所述夹持部之后,使所述压花加工面的表背面反转而再次通过所述夹持部;以及
控制部,向所述夹持部搬送所述再通纸路径的所述纸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加压部件具有厚度是4.2mm以上的弹性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被设定为在提供了载荷9.6N的情况下的利用阿斯科C硬度计的测量值为54°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使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抵接的抵接力被设定为200N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使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抵接的抵接力被设定为475N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被设定为50kPa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被设定为110kPa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将通过由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的所述夹持部的时间设定为40msec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将通过由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的所述夹持部的时间设定为90msec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纸张再次通过所述夹持部的情况下,以比最初使所述纸张通过所述夹持部的速度慢的速度搬送。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所述夹持部搬送所述纸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定影部件空转预定期间之后,向所述夹持部搬送所述纸张。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用于使承载到通过的纸张的调色剂定影;以及
加压部件,用于在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
其中,
所述定影部件具有厚度是180μm以下的弹性层或者不具有所述弹性层,
所述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所述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
所述控制方法具备:
使承载有所述调色剂的具有压花加工面的纸张通过所述夹持部的步骤;以及
使所述压花加工面的表背面反转而使所述纸张再次通过所述夹持部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加压部件具有厚度是4.2mm以上的弹性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加压部件的表面硬度被设定为在提供了载荷9.6N的情况下的利用阿斯科C硬度计的测量值为54°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使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抵接的抵接力被设定为200N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使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抵接的抵接力被设定为475N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被设定为50kPa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的抵接所产生的峰值压被设定为110kPa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3~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具备:
将通过由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的所述夹持部的时间设定为40msec以上的步骤。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进行所述设定的步骤包括将通过由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的所述夹持部的时间设定为90msec以下的步骤。
22.根据权利要求13~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具备:
在使所述纸张再次通过所述夹持部的情况下,以比最初使所述纸张通过所述夹持部的速度慢的速度搬送的步骤。
23.根据权利要求13~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具备:
在所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所述夹持部搬送所述纸张的步骤。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进行所述搬送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定影部件空转预定期间之后,向所述夹持部搬送所述纸张的步骤。
CN201810470523.0A 2017-05-22 2018-05-17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9319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1039 2017-05-22
JP2017101039A JP6911525B2 (ja) 2017-05-22 2017-05-22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1909A true CN108931909A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48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70523.0A Pending CN108931909A (zh) 2017-05-22 2018-05-17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11525B2 (zh)
CN (1) CN10893190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6056B2 (ja) 2019-04-18 2023-0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3975A (zh) * 2003-09-02 2005-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热显影装置及方法
JP2006309061A (ja) * 2005-05-02 2006-11-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288A (ja) * 2006-01-25 2007-08-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89179A (zh) * 2010-06-15 2011-12-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713768A (zh) * 2010-01-05 2012-10-0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构件和定影设备
JP2015148760A (ja) * 2014-02-07 2015-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68469A (ja) * 2001-03-06 2002-09-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8145114B2 (en) * 2009-10-29 2012-03-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Digital manufacture of a microfluid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3975A (zh) * 2003-09-02 2005-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热显影装置及方法
JP2006309061A (ja) * 2005-05-02 2006-11-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288A (ja) * 2006-01-25 2007-08-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13768A (zh) * 2010-01-05 2012-10-0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构件和定影设备
CN102289179A (zh) * 2010-06-15 2011-12-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15148760A (ja) * 2014-02-07 2015-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1525B2 (ja) 2021-07-28
JP2018194791A (ja)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1654B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9540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1626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953338B2 (en) Heating apparatus,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harges an auxiliary power unit to less than a maximum value in a standby status
US20060210331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91469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4993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US10317831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job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strong job management program
US20150227098A1 (en)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483803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8931909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80724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3853015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0275413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
CN207133587U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0121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30887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存储介质及控制方法
JP20020145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63490B2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0282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23793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進入位置移動方法
JP20130925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3451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459373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0864943A1 (en) Single-pass fusing of multi-layer duplex cop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