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6711B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711B
CN108886711B CN201780022331.7A CN201780022331A CN108886711B CN 108886711 B CN108886711 B CN 108886711B CN 201780022331 A CN201780022331 A CN 201780022331A CN 108886711 B CN108886711 B CN 108886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bs
tti
user terminal
symbols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23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6711A (zh
Inventor
齐藤敬佑
佐野洋介
武田一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886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6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04L1/000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applied to payloa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payloa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即使在利用码元数(或者、RE数)不同的TTI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减少对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波及的影响。具有发送接收单元,利用码元数不同的多个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而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以及控制单元,在各TTI中,通过规定的传输块尺寸(TBS:Transport Block Size)来控制所述信号的发送接收,所述各TTI中的规定的TBS根据所述各TTI中的码元数或者预先设定的目标编码率而被控制。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高速的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经被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以超越LTE(也称为LTE Rel.8)的更加广带域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LTE-Advanced(也称为LTE Rel.10、11或12)被规范化,后续系统(LTE Rel.13之后)也在探讨中。
在现有的LTE系统(LTE.Rel.12之前)中,作为链路自适应,进行对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至少一个进行自适应性地调整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Coding)。
在下行链路(DL:DownLink)中,基于从用户终端(例如,User Equipment)反馈的信道质量标识符(例如,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自适应地控制DL数据信道(例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至少一个。
在上行链路(UL:UpLink)中,基于无线基站(例如,eNB:eNodeB)中的接收质量(例如,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自适应性地控制UL数据信道(例如,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的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现有的系统中,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间的DL发送以及UL发送中应用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被设定为1ms而被控制。发送时间间隔也称为传输时间间隔,LTE系统(Rel.8-12)中的TTI也被称为子帧长度。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Rel.8“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LTE系统中,DL信号以及/或者UL信号中应用的传输块的尺寸(传输块尺寸(TBS:Transport Block Size))根据该DL信号以及/或者UL信号中应用的调制方案以及资源块(PRB: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的数而唯一决定。此外,某个子帧中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编码率根据该子帧中设定的传输块尺寸、和该子帧内的DL信号以及/或者UL信号的分配数(例如,码元数)而变动。
但是,在LTE Rel.13之后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设想进行在数十GHz等高频带中的通信或物联网(IoT:Intemet of Things)、机器类通信(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机器间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等数据量相对小的通信。此外,对于要求低延迟通信的设备对设备(D2D:Device To Device)或车对车(V2V:Vehicular ToVehicular)通信的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在这样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提供足够的通信服务,正在探讨通信延迟的减少(1atency reduction)。例如,正在探讨利用将作为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相比于现有的LTE系统(LTE Rel.8-12)的1ms缩短后的TTI(例如,也可以称为缩短TTI)而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也设想用户终端利用TTI长度不同的多个TTI而进行通信。
还考虑在TTI长度在不同的各TTI中由不同的码元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码元数不同的TTI之间,DL信号以及/UL信号的编码率产生大的变动,因此有可能发生该DL信号以及/UL信号的接收质量的过剩或者不足。其结果为,有可能对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产生影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利用码元数(或者、RE数)不同的TTI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对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波及的影响的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特征在于,具有:发送接收单元,利用码元数不同的多个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而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以及控制单元,在各TTI中,通过规定的传输块尺寸(TBS:Transport Block Size)来控制所述信号的发送接收,所述各TTI中的规定的TBS根据所述各TTI中的码元数或者预先设定的目标编码率而被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利用码元数(或者、RE数)不同的TTI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对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波及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DL数据信道的TBS的决定例的图。
图2是表示CQI表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MCS表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TBS表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UL数据信道的TBS决定例的图。
图6是表示多层中的TBS的变换表的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通常TTI和缩短TTI的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缩短TTI的结构例的图。
图9A-图9C是表示通常TTI和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子帧的码元数、编码率、和接收质量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能映射数据信道的资源元素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TBS的校正方法的一例(第1校正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TBS的校正方法的其它的例(第2校正方法)的图。
图14是表示TBS的校正方法的其它的例(第3校正方法)的图。
图15A以及图15B是表示TBS的选择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现有的LTE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DL数据信道的TBS的决定例的图。图2是表示CQI表的一例的图。图3是表示MCS(调制和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表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TBS表的一例的图。
在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终端(UE)使用来自无线基站(eNB)的参考信号来测量DL的接收质量(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Power)),并基于该接收质量来决定信道质量标识符(CQI)(步骤S11)。具体地,用户终端参照图2所示的CQI表来决定表示在测量的接收质量环境下能够解调的调制方案以及编码率的CQI。
如图2所示,在CQI表中,信道质量标识符(CQI)、调制方案和编码率被进行关联。例如,在图2中,规定了与CQI对应的的调制方案以及编码率的16种组合。因此,在图2中,通过设置4比特的CQI,从而能够唯一识别该16种组合。另外,在CQI表中,CQI的值也可以称为CQI索引。
用户终端参照图2所示的CQI表来将决定的CQI反馈给无线基站(步骤S12)。例如,在图1中,CQI“3”从用户终端被反馈给无线基站。另外,使用UL控制信道(例如,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或者/以及UL数据信道来反馈CQI。
无线基站基于从用户终端反馈的CQI来决定DL数据信道的MCS索引以及TBS(步骤S13)。具体地,无线基站在考虑了CQI满足的质量或外环(outer loop)控制的效果等基础上,从图3所示的MCS表中选择MCS索引,并获取与该MCS索引进行关联的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以及TBS索引。
此外,无线基站参照图4所示的TBS表,选择与从MCS表获取的TBS索引、和分配给DL数据信道的资源块(PRB)数(以下,称为分配PRB数、NPRB等)进行关联的TBS。无线基站基于获取的TBS来进行DL数据信道的编码处理(速率匹配等)。
例如,如图1所示,在CQI“3”从用户终端被反馈的情况下,无线基站从图3所示的MCS表中选择任意的MCS索引(例如,“3”),并获取与该MCS索引对应的调制阶数“2”、以及TBS索引“3”。无线基站从图4所示的TBS表中获取与TBS索引“3”、和DL数据信道的分配PRB数“6”进行关联的TBS“328”。无线基站基于获取的TBS“328”来进行编码等发送信号处理。
无线基站向用户终端发送包含所决定的MCS索引与DL数据信道的分配PRB数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例如,DLassignment(DL分配))、和如上述那样被进行了编码处理的DL数据信道(步骤S14)。
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MCS索引,获取DL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以及TBS(步骤S15)。具体地,用户终端参照图3所示的MCS表来获取与MCS索引对应的调制阶数以及TBS索引。用户终端使用与获取的调制阶数对应的调制方案对DL数据信道进行解调。
此外,用户终端参照图4所示的TBS表来获取与获取到的TBS索引、和DL数据信道的分配PRB数对应的TBS。用户终端使用获取到的TBS来进行DL数据信道的解码处理。
图5是表示UL数据信道的TBS的决定例的图。如图5所示,无线基站基于UL的接收质量等来决定应用于UL数据信道的MCS索引和分配PRB数(步骤S21)。无线基站向用户终端发送包含决定的MCS索引和UL数据信道的分配PRB数的DCI(例如,UL许可(UL grant))(步骤S22)。
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MCS索引来获取UL数据信道的调制方案以及TBS(步骤S23)。具体地,用户终端参照图3所示的MCS表来获取与该MCS索引对应的调制阶数以及TBS索引。用户终端使用与获取到的调制阶数对应的调制方案来进行UL数据信道。
此外,用户终端参照图4所示的TBS表来获取与获取到的TBS索引、和UL数据信道的分配PRB数对应的TBS。用户终端使用获取到的TBS来进行UL数据信道的编码处理(例如,速率匹配等)。用户终端将如上述那样被进行了调制以及编码的UL数据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步骤S24)。
如上述那样决定的TBS设想在DL数据信道以及/或者UL数据信道(以下,称为DL/UL数据信道)的一层中发送。在DL/UL数据信道在多层中发送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决定的TBS根据层数而被变换。
图6是表示多层发送中的TBS的变换表的一例的图。如图6所示,在一层中发送DL/UL数据信道的情况下的TBS与在两层中发送DL/UL数据信道的情况下的TBS进行关联。例如,在如上述那样决定的TBS为“1928”的情况下,在两层中发送DL/UL数据信道时,TBS被变换为“3880”。
如上述那样,现有的LTE系统中的TBS根据在无线基站中选择的MCS索引以及被应用于DL/UL数据信道的分配PRB数而唯一决定。
但是,在Rel.13之后的LTE或5G等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期望适用于数十GHz等高频带的无线接口、或面向物联网(IoT:Intemet of Things)、机器类通信(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机器间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设备对设备(D2D:DeviceToDevice)、车对车(V2V:Vehicular To Vehicular)服务将延迟最小化的无线接口。
因此,在将来的通信系统中,考虑利用将TTI长度相比较于1ms缩短后的缩短TTI而进行通信(参照图7)。在图7中,表示了利用通常TTI(1ms)的小区(CC#1)、和利用缩短TTI的小区(CC#2)。此外,在利用缩短TTI的情况下,考虑将子载波间隔从通常TTI的子载波进行变更(例如,扩大子载波间隔)。
在使用时间长度比通常TTI短的TTI(以下,称为“缩短TTI”)的情况下,由于增加对于用户终端或无线基站中的处理(例如,编码、解码等)的时间余量,因此能够减少处理延迟。此外,在使用缩短TTI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每单位时间可容纳的用户终端数。以下,对缩短TTI的结构等进行说明。
(缩短TTI的结构例)
参照图8对缩短TTI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缩短TTI具有比1ms短的时间长度(TTI长度)。缩短TTI例如可以是0.5ms、0.25ms、0.2ms、0.1ms等其倍数为1ms的TTI长度的一个或者多个。或者,在通常CP的情况下,通常TTI包含14码元,因此也可以是7/14ms、4/14ms、3/14ms、2/14ms、1/14ms等作为1/14ms的整数倍的TTI长度的一个或者多个。此外,在扩展CP的情况下,通常TTI包含12码元,因此也可以是6/12ms、4/12ms、3/12ms、2/12ms、1/12ms等作为1/12ms的整数倍的TTI长度的一个或者多个。
另外,在缩短TTI中,与传统的LTE同样地,是通常CP还是扩展CP也能够通过广播信息或RRC信令等的高层信令来设定(Configure)。据此,能够保持与1ms的通常TTI的兼容性(同步),并能够导入缩短TTI。
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中,将通常CP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制于此。缩短TTI只要是比通常TTI短的时间长度即可,缩短TTI内的码元数、码元长度、CP长度等的结构也可以是任意的。此外,以下对在DL中利用OFDM码元,UL中利用SC-FDMA码元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制于此。
图8A是表示缩短TTI的第1结构例的图。如图8A所示,在第1结构例中,缩短TTI由与通常TTI相同数量的14OFDM码元(或者SC-FDMA码元)构成,各OFDM码元(各SC-FDMA码元)具有比通常TTI的码元长度(=66.7μs)短的码元长度。
如图8A所示,在维持通常TTI的码元数而缩短码元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沿用通常TTI的物理层信号结构(RE配置等)。此外,在维持通常TTI的码元数的情况下,在缩短TTI中也能够包含与通常TTI相同的信息量(比特量)。另一方面,由于码元的时间长度与通常TTI的码元不同,因此难以将图8A所示的缩短TTI的信号和通常TTI的信号在相同的系统带域(或者,小区、CC)内进行频率复用。
此外,由于码元长度和子载波间隔互为倒数的关系,因此如图8A所示,在缩短码元长度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变得比通常TTI的15kHz宽。若子载波间隔变宽,则能够有效地防止由用户终端移动时的多普勒移位引起的信道间干扰、或由用户终端的接收机的相位噪音而产生的传输质量降低。特别地,在数十GHz等高频带中,通过增大子载波间隔,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传输质量的降低。
图8B是表示缩短TTI的第2结构例的图。如图8B所示,在第2结构例中,缩短TTI由比通常TTI数量少的OFDM码元(或者SC-FDMA码元)构成,各OFDM码元(各SC-FDMA码元)具有与通常TTI相同的码元长度(=66.7μs)。在这种情况下,缩短TTI能够由通常TTI中的码元单位构成(设为减少了码元数的结构)。例如,能够利用1子帧中包含的14码元中的一部分码元来构成缩短TTI。在图8B中,缩短TTI由通常TTI一半的7OFDM码元(SC-FDMA码元)构成。
如图8B所示,在维持码元长度且减少码元数的情况下,相比于通常TTI,能够减少缩短TTI包含的信息量(比特量)。因此,用户终端能够在比通常TTI短的时间内进行缩短TTI包含的信息的接收处理(例如,解调、解码等),能够缩短处理延迟。此外,能够将图8B中所示的缩短TTI的信号和通常TTI的信号在相同的系统带域(或者,小区、CC)内进行频率复用,并且能够维持与通常TTI的兼容性。
(缩短TTI的设定例)
对缩短TTI的设定例进行说明。在应用缩短TTI的情况下,能够设为对用户终端设定通常TTI以及缩短TTI双方的结构,以使保持与现有系统(LTERel.8-12)的兼容性。图9是表示通常TTI以及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另外,图9仅为例示,并不限制于此。
图9A是表示缩短TTI的第1设定例的图。如图9A所示,通常TTI和缩短TTI在相同的分量载波(CC)内在时间上混合存在。具体地,缩短TTI可以设定在相同的CC的特定的子帧(或者,特定的无线帧)中。例如,在图9A中,缩短TTI设定在相同的CC内连续的5子帧中,通常TTI设定在其它的子帧中。例如,作为特定的子帧,也可以是能设定为MBSFN子帧的子帧、或包含(或者不包含)MIB或同步信道等特定的信号的子帧。另外,设定缩短TTI的子帧的数或位置不限制于图9A。
图9B是表示缩短TTI的第2设定例的图。如图9B所示,可以整合通常TTI的CC与缩短TTI的CC而进行载波聚合(CA)或者双重连接(DC)。具体地,缩短TTI也可以设定在特定的CC中(更具体地,在特定的CC的DL以及/或者UL中)。例如,在图9B中,缩短TTI设定在特定的CC的DL中,通常TTI设定在其它的CC的DL以及UL中。另外,设定缩短TTI的CC的数或位置不限制于图9B。
此外,在CA的情况下,缩短TTI也可以设定在相同的无线基站的特定的CC(主(P)小区或者/以及副(S)小区)中。另一方面,在DC的情况下,缩短TTI可以设定在由第1无线基站形成的主小区组(MCG)内的特定的CC(P小区或者/以及S小区)中,也可以设定在由第2无线基站形成的副小区组(SCG)内的特定的CC(主副(PS)小区或者/以及S小区)中。
图9C是表示缩短TTI的第3设定例的的图。如图9C所示,缩短TTI也可以设定在DL或者UL任意之中。例如,在图9C中,表示了在TDD系统中通常TTI设定在UL中,缩短TTI设定在DL中的情况。
此外,DL或者UL的特定的信道或信号也可以分配(设定)给缩短TTI。此外,与作为LTE Rel.8-12的多接入方案的OFDM(或者SC-FDMA)不同的多接入方案也可以被分配(设定)缩短TTI。
如上所述,在将来的无线通信中,设想在UL发送以及/或者DL发送中应用相比于通常TTI其发送时间间隔被缩短的缩短TTI。从维持与利用通常TTI的现有LTE系统的兼容性的观点出发,如图8B所示,减少缩短TTI中的OFDM码元数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在减少码元数来实现缩短TTI的情况下,缩短TTI内的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的总数有可能减少。在现有的LTE系统中,1PRB包含168个(12子载波×14码元)RE。因此,通常TTI(1子帧)中的RE总数为168×PRB数(12子载波×14码元×PRB数)。另一方面,减少了码元数的缩短TTI的RE总数比通常TTI少。例如,设想缩短TTI由4码元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缩短TTI中的RE的总数为48×PRB数(12子载波×4码元×PRB数)。
这样,虽然在现有的LTE系统中TTI(子帧)内的OFDM码元数为14,但考虑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导入TTI内的码元数为不同的子帧(例如,缩短TTI)。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码元数不同的TTI,若与现有的LTE系统一样,选择传输块尺寸(TBS),则信号(例如,数据信道)中应用的编码率在TTI间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动。
图10是表示子帧的码元数、编码率、和接收质量的关系的图。在图10中表示了使用与现有的LTE系统相同的方法来决定TBS的情况下的码元数、编码率、和接收质量的关系。
例如,如图10所述,在子帧(SF)#1、#2、#3中的码元数分别为14码元、12码元、8码元的情况下,SF#1、#2、#3的编码率R1、R2、R3随码元数(RE数)的减少而变高。因此,即使是相同的TBS、调制方案以及分配PRB数,接收质量也会根据各SF的码元数(RE数)而发生变动。据此,在码元数不同的SF间,有可能发生数据信道的接收质量的过剩或者不足,以及对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产生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着眼于编码率根据数据信道中利用的码元数(或者,RE数)和选择的TBS发生变动的情况,想到了考虑各TTI的码元数而控制TBS。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方式,发现:控制TBS,以使编码率根据码元数不发生大的变动,也就是说,进行TBS的校正,以使编码率大致恒定(以使各TTI间的编码率的差变小)而与码元数无关。
例如,使用现有的LTE系统的TBS表以及/或者5G中新规定的表,根据码元数来校正TBS。作为一例,对通过与现有的LTE系统相同的过程选择的TBS,考虑各TTI的码元数来进行校正。这样,通过考虑码元数来控制TBS,从而能够抑制不同TTI间对发送的信号(例如,数据信道)应用的编码率的差异,并且能够抑制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方式,本发明的发明者们想到了:从列出TBS的表中选择TBS,以使编码率大致为恒定而与码元数无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式中,在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MCS等)来校正选择的TBS的情况下,无线基站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向用户终端指示有无TBS校正的应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以下中表示了利用现有的LTE系统的TBS表的情况,但不限制于此。也能利用在5G中新规定的表(例如,设想某个码元数而规定的TBS表)。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TTI长度比1ms短的TTI称为缩短TTI,但也可以称为短TTI、缩短子帧、或者短子帧。此外,虽然将1ms的TTI称为通常TTI,但也可以称为标准TTI、长TTI、通常子帧、标准子帧、或者长子帧。此外,本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上述图9所示的结构。此外,在利用码元数比通常TTI多的(TTI长度长的)子帧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本实施方式。
此外,在能够利用至少码元数不同的多个TTI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例如,利用通常TTI和缩短TTI的用户终端)中也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虽然以LTE系统作为例子,但本实施方式不限制于此,只要是利用码元数不同的TTI的系统都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的多个方式可以分别单独实施,也可以适当组合起来实施。
(编码率的计算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信道的编码率基于该数据信道的TBS、调制方案、分配PRB数、各PRB的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子帧内的开销的至少一个来计算。
例如,数据信道的编码率R可以基于下述式(1)、式(2)而计算。
[数1]
Figure BDA0001821469650000111
NDCH=NPRB×NRE×(1-NOH) 式(2)
在上述式(1)中,TBS是分配给用户终端(对于用户终端的数据信道)的信息比特数,即如第1方式或者第2方式中说明那样而决定的TBS。Qm为数据信道的调制方案的各调制码元的比特数。此外,NDCH为用户终端(对于用户终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PRB(NPRB)中能够映射数据信道的RE数。
此外,在上述式(2)中,NPRB为用户终端(对于用户终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PRB。NRE为各PRB的资源元素数(例如,每1子帧的码元数×子载波数)。NOH为分配PRB内的开销的比例。
图11是表示能够映射数据信道的资源元素(开销比例)的一例的图。如图11所示,数据信道(在这里为PDSCH)或者数据信道以外的信号(例如,控制信道、参考信号等)被映射到各RE。各TTI中发送以及/或者接收的数据信道的编码率基于各TTI(子帧)中的能映射数据信道的RE数、和选择的TBS而决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编码率的计算方法不限制于上述式(1)、式(2),也能够使用其它的式子或方法来计算。
(第1方式)
在第1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说明:校正TBS,以使对在各TTI中发送接收的信号(例如,数据信道)中应用的编码率的差变小而与各TTI的码元数无关。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使用现有的LTE系统的TBS表来根据各TTI的码元数校正TBS的情况。
此外,以下所示的校正方法能够对DL信号(例如,DL数据信道)以及/或者UL信号(例如,UL数据信道)应用。例如,无线基站根据从用户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决定MCS索引(IMCS),根据IMCS选择TBS索引(ITBS),从TBS表格中决定与ITBS和分配给用户终端的资源块数(NPRB)对应的TBS。然后,对该TBS进行校正。另外,TBS能够通过码字(或者传输块)单位而决定。
此外,用户终端能够对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的、表示MCS索引的比特(例如,调制和编码方案与冗余版本)、和分配给数据信道用的PRB数而从TBS表中选择的TBS进行校正。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被构成为以盲的方式分别进行TBS的校正。
或者,也可以将与在无线基站侧校正的TBS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用户终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省略用户终端中的校正处理。
此外,无线基站也可以向用户终端通知有无对于TBS校正的应用。例如,可以构成为无线基站使用高层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终端通知有无TBS的校正,被指示了TBS的校正的用户终端应用下述的校正方法。据此,能够考虑用户终端利用的TTI的码元数等而灵活地设定有无TBS校正的应用。
(第1校正方法)
在第1校正方法中,对码元数设置阈值,对具有超过该阈值的码元数的规定TTI的TBS进行校正(变更、调整)。例如,对于该规定TTI进行控制,以使MCS索引(IMCS)、TBS索引(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资源块数(NPRB)的至少一个减少规定值。也就是说,可以仅变更IMCS、ITBS、NPRB中任意一个的值,也可以变更任意2个的值,也可以变更三个全部的值。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设想变更ITBS的情况,但不限制于此。此外,在变更多个参数的情况下,可以对IMCS、ITBS、NPRB分别利用不同的减幅。
图12表示第1校正方法的一例。在这里,作为一例,对TBS索引(ITBS)为5,数据信道(例如,PDSCH)的PRB数(NPRB)为10,PDSCH的RE数(14码元的情况)为1680(=120×14),调制方案为QPSK的情况下的各TTI(子帧)中的TBS的校正方法进行说明。设想包含14个码元的第1TTI(SF#1)、包含12个码元的第2TTI(SF#2)、和包含8个码元的第3TTI(SF#3)的三个SF作为TTI。此外,作为校正条件,设想的情况为:在码元数为10以下的情况下,将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减少规定值(在这里,将ITBS减少规定值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应用的条件不限制于此。
在与现有的LTE系统同样地选择TBS的情况下(校正前),基于ITBS(5)和NPRB(10),从TBS表中选择的TBS为872。在这种情况下,各SF中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编码率(R)为:R=0.26(SF#1)、R=0.30(SF#2)、R=0.45(SF#3)。像这样,由于随着码元数减少,能映射数据信道的RE数减少,因此码元数越小的SF中,对数据信道应用的编码率被设定越高。
在应用第1校正方法的情况下,对于码元数为规定值以下(在这里,为10以下)的SF#3,将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减少规定值(在这里,将ITBS减少2)。在这里,关于SF#3,将ITBS减为3,选择ITBS为3的TBS(568)。据此,能够对SF#3的数据信道应用的编码率从R=0.45调整为0.30。该结果为,能够减少(优选为恒定)对在码元数不同的TTI中分别发送的信号所应用的编码率的差。
可以构成为与作为校正条件的码元数的阈值有关的信息、以及/或者与IMCS、ITBS、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的减幅有关的信息被预先规定在规范中,也可以构成为从无线基站通知到用户终端。在将与码元数的阈值有关的信息、以及/或者与IMCS、ITBS、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的减幅有关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终端的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利用高层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构成为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的减幅规定多个值,并将规定的值通知给用户终端。
例如,无线基站根据从用户终端反馈的CQI来决定IMCS,然后根据IMCS选择ITBS(在这里,ITBS=5),并且从TBS表中选择(暂时决定)与ITBS和分配给用户终端的NPRB对应的TBS。然后,对于码元数为规定值(在这里为10)以下的TTI,将TBS校正为将ITBS减少规定值(在这里为2)的情况下的TBS。另外,无线基站也可以变更IMCS以及/或者NPRB而代替ITBS、或者除ITBS以外还变更IMCS以及/或者NPRB。此外,无线基站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将IMCS和NPRB通知给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通过下行控制信息而发送的IMCS和NPRB,从TBS表中选择(暂时决定)TBS。然后,对于码元数为规定值(在这里为10)以下的TTI,将TBS校正为将ITBS减少规定值(在这里为2)的情况下的TBS。另外,用户终端也可以变更IMCS以及/或者NPRB而代替ITBS、或者除ITBS以外还变更IMCS以及/或者NPRB
这样,通过根据码元数将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进行变更而校正TBS,从而能够抑制码元数不同的TTI间的对数据信道应用的编码率的变动,并且能够减少各TTI中数据信道的接收质量的差异。据此,能够抑制各TTI中的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此外,通过根据码元数将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进行变更而校正TBS,能够利用预先在TBS表中规定的值。据此,由于能够将填充位变为0,因此能够回避由填充位引起的传输损失。另外,填充位是指将数据位进行编码时为了调整其尺寸而附加的位,也被称为“padding bit”等。此外,在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中分别以盲的方式进行TBS的校正的情况下,不需要将校正后的TBS的通知给用户终端。据此,能够减少DL开销。
(第2校正方法)
在第2校正方法中,按各TTI(子帧)根据码元数来校正TBS。例如,在利用码元数为14个的子帧和码元数为8个的子帧的情况下,将码元数为8的个的子帧的TBS(校正前)乘以8/14而校正TBS。此外,也可以设定基准码元数(例如,14),并且考虑与该基准码元数的比例来校正各TTI的TBS。
图13表示了第2校正方法的一例。在这里,作为一例,对TBS索引(ITBS)为5,数据信道的PRB数(NPRB)为10,PDSCH的RE数(14码元的情况)为1680(=120×14),调制方案为QPSK的情况下的各TTI(子帧)中的TBS的校正方法进行说明。设想包含14个码元的第1TTI(SF#1)、包含12个码元的第2TTI(SF#2)、和包含8个码元的第3TTI(SF#3)的三个SF作为TTI。此外,作为校正条件,设想考虑与基准码元数(在这里为14)的比例而校正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应用的条件不限制于此。
在与现有的LTE系统同样地选择TBS的情况下(校正前),基于ITBS和NPRB而选择的TBS为872。在这种情况下,各SF中发送的数据信道编码率(R)为:R=0.26(SF#1)、R=0.30(SF#2)、R=0.45(SF#3)。
在应用第2校正方法的情况下,在包含与基准码元数(在这里为14)不同的码元数的SF#2、SF#3中,进行基于码元数的TBS的校正。具体地,关于码元数为12个的SF#2,将TBS校正(码元数校正)为787.4(=872×12/14)。进一步地,将基于码元数校正后的值(787.4)校正为TBS表中最接近的值(填充位校正)。在这里,将最接近787.4的776决定为TBS。也就是说,校正后的TBS的值从TBS表内的某一个值中选择。
关于码元数为8个的SF#3,将TBS校正(码元数校正)为498.3(=872×8/14)。进一步地,将基于码元数校正后的值(498.3)校正为TBS表中最接近的值(填充位校正)。在这里,将最接近498.3的504决定为TBS。也就是说,校正后的TBS的值从TBS表内的某一个值中选择。
例如,无线基站根据从用户终端反馈的CQI来决定IMCS,然后根据IMCS选择ITBS(在这里,ITBS=5),并且从TBS表中选择(暂时决定)与ITBS和分配给用户终端的NPRB对应的TBS。然后,对于包含与基准码元不同的码元数的TTI,将基准码元数作为基准而校正TBS,并且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该校正后的TBS的TBS。此外,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将IMCS和NPRB通知给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通过下行控制信息而发送的IMCS和NPRB从TBS表中选择TBS(暂时决定)。然后,对于包含与基准码元不同的码元数的TTI,将基准码元数作为基准而校正TBS,并且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该校正后的TBS的TBS。
这样,通过根据各TTI的码元数而校正TBS,从而能够使CQI与编码率一对一进行对应而与码元数无关。据此,能够抑制由码元数引起的接收质量的变动(过剩质量或者质量不足)的发生。此外,通过从TBS表中规定的值中选择校正后的TBS的值,从而能够将填充位(Filler bit)变为0,并且能够回避由填充位引起的传输损失。此外,在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中分别以盲的方式进行TBS的校正的情况下,不需要将校正后的TBS通知给用户终端。据此,能够减少DL开销。
另外,在填充位校正中,能够预先规定:在最接近通过码元数的校正而得到的TBS值的TBS值在TBS表中存在多个(例如,两种)的情况下,将哪一个(例如,高值或者低值)选择为TBS值。或者,也可以通过信令(RRC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终端通知选择哪一个TBS值(例如,高值或低值)。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表示了将基准码元数设定为规定值,但也可以适当变更基准码元数。此外,在利用时间方向中码元数不同的TTI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决定TBS的TTI之前的TTI的码元数利用为基准码元数。
(第3校正方法)
在第3校正方法中,预先决定规定的编码率(目标编码率),选择接近该目标编码率的值的TBS。例如,目标编码率能够按各MCS(例如,MCS索引)而设定。此外,目标编码率可以预先在规范中规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通知给用户终端。
图14表示了第3校正方法的一例。在这里,作为一例,对TBS索引(ITBS)为5,数据信道的PRB数(NPRB)为10,PDSCH的RE数(14码元的情况)为1680(=120×14),调制方案为QPSK的情况下的各TTI(子帧)中的TBS的校正方法进行说明。设想包含14个码元的第1TTI(SF#1)、包含12个码元的第2TTI(SF#2)、和包含8个码元的第3TTI(SF#3)的三个SF作为TTI。此外,作为校正条件,设想将目标编码率(IMCS=5)设定为0.30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应用的条件不限制于此。
在与现有的LTE系统同样地选择TBS的情况下(校正前),基于ITBS和NPRB而选择的TBS为872。在这种情况下,各SF中发送的数据信道编码率(R)为:R=0.26(SF#1)、R=0.30(SF#2)、R=0.45(SF#3)。
在应用第3校正方法的情况下,编码率在规定值(在这里,R=0.3)以外的SF#1、SF#3中,考虑目标编码率而进行TBS的校正。具体地,关于编码率为0.26的SF#1(码元数14个),从TBS表中选择编码率接近0.30的TBS值(在这里为1032)。通过校正TBS,编码率变为0.31。
此外,关于编码率为0.45的SF#3(码元数8个),从TBS表中选择编码率接近0.30的TBS值(在这里为568)。通过校正TBS,编码率变为0.31。
例如,基站根据从用户终端反馈的CQI而决定IMCS,然后根据IMCS选择ITBS(在这里,ITBS=5),并且从TBS表中选择(暂时决定)与ITBS和分配给用户终端的NPRB对应的TBS,并计算编码率。然后,对于编码率与目标编码率(在这里,R=0.30)不同的TTI,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此外,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将IMCS和NPRB通知给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在编码率与目标编码率相差规定值以上(例如,10%)的情况下进行校正。
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通过下行控制信息而发送的IMCS和NPRB从TBS表中选择(暂时决定)TBS。然后,对于编码率与目标编码率(在这里,R=0.30)不同的TTI,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用户终端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在编码率与目标编码率相差规定值以上(例如,10%)的情况下进行校正。
这样,通过基于目标编码率来校正TBS,从而能够使CQI与编码率一对一进行对应而与码元数无关。据此,能够抑制由码元数引起的接收质量的变动(过剩质量或者质量不足)的发生。此外,通过从TBS表中规定的值中选择校正后的TBS的值,从而能够将填充位(Filler bit)设为0,并且能够回避由填充位引起的传输损失。此外,在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中分别以盲的方式进行TBS的校正的情况下,不需要将校正后的TBS通知给用户终端。据此,能够减少DL开销。
另外,能够预先规定:在TBS表中存在多个(例如,两种)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值的情况下,将任意的一个(例如,高值或者低值)选择为TBS值。或者,也可以通过信令(RRC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终端通知选择哪一个TBS值(例如,高值或低值)。
(第2方式)
在第2方式中,对利用至少列出TBS的表且与码元数无关地选择使编码率为大致恒定这样的TBS的情况进行说明。第2方式中表示的TBS的选择方法能够在DL信号(例如,DL数据信道)以及/或者UL信号(例如,UL数据信道)中应用。以下,将DL数据信道以及/或者UL数据信道统称为数据信道。
在第2方式中,首先,预先规定列出了TBS的表(列出了填充位为0的TBS的表)。此外,预先规定与CQI索引等的接收质量信息、或者基于该接收质量信息而计算的MCS索引等对应的目标调制方案以及/或者编码率。作为列出了TBS的表,可以利用TBS表,也可以利用仅规定了TBS值的表。
图15A表示了对CQI索引、或者基于该接收质量信息而计算的MCS索引设定了目标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表的一例。图15B表示了列出了TBS的表的一例。图15A、15B的表可以预先在规范中定义,也可以从无线基站通过高层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等而通知给用户终端。或者,无线基站也可以对应用基于了目标编码率的TBS选择的用户终端,设定图15A以及/或者图15B的表。
无线基站以及/或者用户终端根据接收质量信息、或者基于该接收质量信息而计算的MCS索引等,导出预先设定的目标编码方案和目标编码率。然后,从列出了TBS的表中选择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值的TBS。
在这里,对能映射数据信道的RE数为1000、且应用的CQI索引或者MCS索引为3的TTI(子帧)中的TBS的选择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无线基站从图15A所示的表中决定CQI索引或者MCS索引为3的情况下的目标编码方案(在这里为16QAM)和目标编码率(在这里为0.3)。接着,无线基站决定编码率为0.3的TBS。例如,无线基站利用式(1)等计算编码率为0.3的TBS(在这里,TBS=1200)后,从列出了TBS的表中选择最接近该计算的TBS的TBS。
在利用图15B的表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将1160选择为最接近1200的TBS。另外,TBS为1160的情况下的编码率为0.29,并且能够设定为与目标编码率0.3大致相等。此外,无线基站至少将MCS索引通知给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也可以将与目标调制方案以及/或者目标编码率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决定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MCS索引对应的目标调制方案(在这里为16QAM)和目标编码率(在这里为0.3),并决定编码率为0.3的TBS。例如,用户终端利用式(1)等计算编码率为0.3的TBS(在这里,TBS=1200)后,从列出了TBS的表中选择最接近该计算的TBS的TBS。
另外,无线基站以及/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直接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
这样,通过考虑预先设定的目标编码率而从TBS表中选择TBS,从而能够将编码率设定为大致恒定而与码元数无关。此外,通过从TBS表中规定的值中选择TBS的值,从而能够将填充位(Filler bit)设为0,并且能够回避由填充位引起的传输损失。此外,在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中分别以盲的方式进行TBS的选择的情况下,不需要将选择的TBS的通知给用户终端。据此,能够减少DL开销。
另外,能够预先规定:在TBS表中存在多个(例如,两种)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值的情况下,将哪一个(例如,高值或者低值)选择为TBS值。或者,也可以通过信令(RRC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终端通知选择哪一个TBS值(例如,高值或低值)。
此外,无线基站也可以向用户终端通知有无基于了目标编码率的TBS选择的应用。例如,可以构成为无线基站使用高层信令以及/或者下行控制信息来向用户终端通知有无基于了目标编码率的TBS选择的应用,被指示了TBS选择的用户终端应用下述的选择方法。据此,考虑用户终端利用的TTI的码元数等,从而能够灵活地设定有无基于了目标编码率的TBS选择的应用。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各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各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以及/或者双重连接(DC)。此外,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能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例如,LTE-U基站)。
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也可以称为SUPER 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Access))等。
图16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12a-12c)。其中无线基站11形成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配置在宏小区C1内,形成比宏小区C1更窄的小型小区C2。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例如,能够考虑在授权带域中利用宏小区C1,在非授权带域(LTE-U)中利用小型小区C2的方式。此外,能够考虑在授权带域中利用小型小区的一部分,在非授权带域中利用其它的小型小区。
用户终端20能够与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双方进行连接。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者DC同时使用利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以及小型小区C2。
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中利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Legacy carrier等)来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中可以利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使用和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不限制于此。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利用码元数不同的多个TTI而与无线基站11以及/或者无线基站12进行通信。
无线基站11与无线基站12之间(或者2个无线基站12之间)能够设为建立有线连接(例如,遵照了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与上层站装置30连接,并经由上层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另外,上层站装置30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与上层站装置30连接。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较广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作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作小型基站、微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此外,优选共享相同的非授权带域而利用的各无线基站10构成为在时间上同步。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仅是移动通信终端,也可以包括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下行链路中应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上行链路中应用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频带(子载波),将数据映射到各子载波来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案。SD-FDMA是对各终端,将系统带宽分割成由1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且多个终端通过使用互不相同的带域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制于它们的组合。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被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PDSCH也可以称为下行数据信道。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此外,通过PBCH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传输包含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通过PCFICH传输PDCCH中利用的OFDM码元数CFI(控制格式指示)。通过PHICH传输对于PUSCH的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EPDCCH与PDSCH被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被用于DCI等的传输。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行L1/L2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等。PUSCH也可以称为上行数据信道。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等。通过PRACH传输用于建立与小区的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参考信号,传输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检测以及/或者测量用参考信号(DRS:发现参考信号(Discovery ReferenceSignal))等。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参考信号,传输测量用参考信号(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等。另外,DMRS也可以被称为用户终端特定参考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此外,被传输的参考信号不限制于这些。
(无线基站)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有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被构成为分别包括一个以上即可。
就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到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而言,从上层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联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的发送处理而被转发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而被转发到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各天线被预编码并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成无线频带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被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101被发送。
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来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来构成。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在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于被输入的上行信号所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高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以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转发到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层站装置30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遵照了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的光纤、X2接口)与其它的无线基站10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回程链路)。
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利用码元数不同的多个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Time Interval)来进行DL信号的发送以及/或者UL信号的接收。例如,发送接收单元103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终端20发送MCS索引(IMCS)、分配给数据信道(例如,UL数据信道以及/或者DL数据信道)的PRB数。具体地,发送接收单元103使用UL许可(UL grant)发送分配给UL数据信道的PRB数和UL数据信道中应用的MCS索引,使用DL许可(DL grant)发送分配给DL数据信道的PRB数和在DL数据信道中应用的MCS索引。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8中,主要表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必要的其它的功能块。如图18所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至少具有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和测量单元305。
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实施无线基站10整体的控制。例如,控制单元301利用码元数(TTI长度)不同的多个TTI来控制通信。控制单元3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控制单元301例如控制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进行的下行信号的生成、或由映射单元303进行的下行信号的分配。此外,控制单元301控制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由测量单元305进行的信号的测量。具体地,控制单元301控制下行信号(系统信息、发送DCI的PDCCH/EPDCCH、PDSCH、下行参考信号、同步信号等)的调度、生成、映射、发送等。此外,控制单元301控制上行信号(PUSCH、PUCCH、PRACH、上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接收等。
此外,控制单元301利用各TTI中规定的TBS来控制UL信号的接收以及/或者DL信号的发送。例如,控制单元301控制从TBS表中分别选择的各TTI的TBS的校正、或者控制基于了目标编码率的TBS选择,以使在码元数不同的TTI中发送以及/接收的信号的编码率的差变小。
例如,控制单元301对码元数为规定值以下的TTI的信号进行TBS校正(上述第1校正方法)。具体地,控制单元301对码元数为规定值以下的TTI,将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减少规定值,并选择与减少后的值对应的TBS(参照图12)。
或者,在基于基准码元数对从TBS表中分别选择的各TTI的TBS进行校正后,控制单元301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校正后的TBS的TBS(上述第2校正方法,参照图13)。
或者,控制单元301决定规定的编码率(目标编码率),在设定与该目标编码率不同的编码率的TTI中校正(从TBS表中选择)TBS,以使接近目标编码率(上述第3校正方法,参照图14)。
或者,控制单元301基于至少列出了TBS的表、和与CQI索引以及/或者MCS索引对应而设定的目标调制方案和目标编码率,从表中选择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上述第2方式,参照图15)。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生成下行信号,并输出到映射单元303。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而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例如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生成下行资源的分配信息(DL分配)以及上行资源的分配信息(UL许可(UL grant))。此外,依照基于各用户终端20的CSI测量的结果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案等,对下行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PSS、SSS、CRS、CSI-RS等的DRS。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映射单元3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而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对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在这里,接收信号例如是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信号。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而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将通过接收处理而被解码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301。例如,在接收了包含HARQ-ACK的PUCCH的情况下,将HARQ-ACK输出到控制单元301。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将接收信号、或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测量单元305。
测量单元305实施与接收到的信号有关的测量。测量单元3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而构成。
此外,测量单元305例如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功率(例如,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接收质量(例如,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或信道状态等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可以被输出到控制单元301。
(用户终端)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有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另外,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构成为分别至少包括一个以上即可。
在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2被放大。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202中被放大后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成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
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而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被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中的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就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而言,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并被转发到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被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成无线频带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被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2中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利用码元数不同的多个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Time Interval)来进行UL信号的发送以及/或者DL信号的接收。例如,发送接收单元203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接收MCS索引(IMCS)、和分配给数据信道(例如,UL数据信道以及/或者DL数据信道)的PRB数。具体地,发送接收单元203在UL许可(UL grant)中接收分配给UL数据信道的PRB数和在UL数据信道中应用的MCS索引,在DL许可(DL grant)中接收分配给DL数据信道的PRB数和在DL数据信道中应用的MCS索引。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20中,主要表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它的功能块。如图20所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具有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和测量单元405。
控制单元401实施用户终端2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控制单元401例如控制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的信号的生成、或由映射单元403进行的上行信号的分配。此外,控制单元401控制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或由测量单元405进行的信号的测量。
控制单元401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获取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信号(PDCCH/EPDCCH、PDSCH、下行参考信号、同步信号等)。控制单元401基于PDCCH/EPDCCH(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的DCI、或PDSCH(下行数据信号)的解码结果来控制上行信号(例如,PUCCH、PUSCH等)的生成。
此外,控制单元401在各TTI中利用规定的TBS来控制DL信号的接收以及/或者UL信号的发送。例如,控制单元401控制从TBS表中分别选择的各TTI的TBS的校正、或者控制基于了目标编码率的TBS,以使在码元数不同的各TTI中发送以及/接收的信号的编码率的差变小。
例如,控制单元401对码元数为规定值以下的TTI的信号进行TBS的校正(上述第1校正方法)。具体地,控制单元401对码元数为规定值以下的TTI,按将IMCS、ITBS、以及从TBS表中选择TBS时的NPRB的至少一个减少规定值,并选择与减少后的值对应的TBS(参照图12)。
或者,在基于基准码元数对从TBS表中分别选择的各TTI的TBS进行校正后,控制单元401从TBS表中选择最接近校正后的TBS的TBS(上述第2校正方法,参照图13)。
或者,控制单元401基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信息来判断规定的编码率(目标编码率),在设定与该目标编码率不同的编码率的TTI中校正(从TBS表中选择)TBS,以使接近目标编码率(上述第3校正方法,参照图14)。
或者,控制单元401基于至少列出了TBS的表、和与CQI索引以及/或者MCS索引对应而设定的目标调制方案和目标编码率,从表中选择最接近目标编码率的TBS(上述第2方式,参照图15)。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上行信号(PUSCH、PUCCH、上行参考信号等),从而输出到映射单元403。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构成。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在来自无线基站10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以用户终端20为发送目的地的DCI(UL许可(UL grant))的情况下,被控制单元401指示生成PUSCH。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将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中生成的上行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从而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203。映射单元4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对从发送接收单元203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在这里,接收信号例如是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信号。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构成本发明涉及的接收单元。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通过接收处理而解码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例如广播信息、系统信息、RRC信令、DCI等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接收信号、或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测量单元405。
测量单元405实施与接收到的信号有关的测量。测量单元4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来说明的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此外,测量单元405按照控制单元401的指令来进行RRM测量以及CSI测量。例如,测量单元405使用测量用参考信号(CRS、CSI-RS、DRS中包含的CRS、或者配置在DRS的发送子帧的CSI测量用的CSI-RS的任意一个),进行CSI测量。测量结果被输出到控制单元401,并使用PUSCH或者PUCCH而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发送。
(硬件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块图表示了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分)可以通过硬件以及/或者软件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会被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在物理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在物理上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起来,并由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作用。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可以被构成为在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语句能够改读成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可以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图中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不包含一部分装置。
例如,仅图示了一个处理器1001,但也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此外,处理可以在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也可以同时地、依次地执行,或者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手法在一个以上的处理器中执行。
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中的各功能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的硬件上读取规定的软件(程序),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中的通信、存储器1002以及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以及/或者写入来实现。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得以操作来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之间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而构成。例如,上述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204)、呼叫处理单元105等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来实现。处理器1001也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储存器1003以及/或者通信装置1004读出到存储器1002,并依照这些来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被储存在存储器1002中,并在处理器1001中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其它的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实现。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EPROM(可擦写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EP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其它的适当的存储介质的至少一个而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可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软盘、软磁盘(注册商标)、光磁盘(例如,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数字多功能盘、蓝光(注册商标)盘)、可移动磁盘、硬盘驱动器、智能存储卡、快闪记忆体(例如,卡、棒、钥匙驱动器)、磁条、数据库、服务器、其它的适当的存储介质的至少一个而构成。储存器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以及/或者无线网络而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上述的发送接收天线101(201)、放大器单元102(202)、发送接收单元103(203)、传输路径接口106等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实现。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以及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是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摸屏)。
此外,处理器1001或存储器1002等的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而连接。总线1007可以被构成为单个总线,也可以被构成为装置之间不同的总线。
此外,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可以构成为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的硬件,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这些硬件的至少一个来实现。
(变形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以及/或者对于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要的术语可以置换成具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含义的术语。例如,信道以及/或者码元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是消息。参考信号能简称为RS(Reference Signal),根据应用的标准也可以称为导频(pilot)、导频信号等。此外,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也可以称为小区、频率载波、载波频率等。
此外,无线帧可以由时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期间(帧)而构成。构成无线帧的该一个或者多个各期间(帧)可以称为子帧。进一步地,子帧可以由时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时隙构成。进一步地,时隙可以由时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码元(OFDM码元、SC-FDMA码元等)构成。
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任意一个都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位。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也可以使用分别对应的其它的名称。例如,一个子帧可以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多个连续的子帧也可以称为TTI,一个时隙也可以称为TTI。也就是说,子帧或TTI可以是现有的LTE中的子帧(1ms),也可以是比1ms短的期间(例如1-13码元),也可以是比1ms长的期间。
在这里,TTI例如是指在无线通信中的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例如,在LTE系统中进行如下的调度:无线基站将无线资源(各用户终端中能够使用的频率带宽或发送功率等)以TTI单位分配给各用户终端。另外,TTI的定义不限制于此。TTI也可以是被信道编码化的数据分组(传输块)的发送时间单位,也可以是调度或链路自适应等的处理单位。
具有1ms的时间长度的TTI可以称为通常TTI(LTE Rel.8-12中的TTI)、标准TTI、长TTI、通常子帧、标准子帧、或者长子帧等。比通常TTI短的TTI可以称为缩短TTI、短TTI、缩短子帧、或者短子帧等。
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是时域以及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在频域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连续的副载波(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RB在时域中也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码元,也可以是一个时隙、一个子帧或者一个TTI的长度。一个TTI、一个子帧可以分别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构成。另外,RB可以称为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B)、PRB对、RB对等。
此外,资源块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而构成。例如,一个RE可以是一个子载波以及一个码元的无线资源域。
另外,上述的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等的结构仅仅是例示。例如,无线帧包含的子帧的数、子帧包含的时隙数、时隙包含的码元以及RB数、RB包含的子载波数、以及TTI内的码元数、码元长度、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等的结构能够进行各式各样的改变。
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通过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通过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其它的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通过规定的索引来指示。进一步地,使用这些参数的数学公式等也可以与本说明书中明示记载的内容不同。
本说明书中对参数等使用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不被限定。例如,由于各式各样的信道(PUCCH、PDCCH等)以及信息要素能够通过任何优选的名称来识别,因此分配给这些各式各样的信道以及信息要素的各式各样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不被限定。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式各样不同的技术的任意一个来表示。例如,上述的说明整体中可以提及到的数据、命令、command、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者磁性粒子、光场或者光子、或者这些的任意组合来表示。
此外,信息、信号等能够从高层输出到低层,以及/或者从低层输出到高层。信息、信号等也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节点而输入输出。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地方(例如,存储器),也可以通过管理表来管理。被输入输出的信息、信号等能够被覆盖、更新或者补写。被输出的信息、信号等也可以被删除。被输入的信息、信号等也可以被发送到其它的装置。
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息(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Resource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其它的信号或者这些的组合来实施。
另外,物理层信令也可以称为L1/L2(Layerl/Layer2)控制信息(L1/L2控制信号)、L1控制信息(L1控制信号)等。此外,RRC信令可以称为RRC消息,也可以是例如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此外,MAC信令例如可以通过MAC控制元件(MAC CE(Control Element))来通知。
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而进行。
判定可以根据用1比特表示的值(0、1)来进行,也可以根据用真(true)或者伪(false)表示的真伪值(boolean)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数值比较(例如和规定的值比较)来进行。
无论软件被称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硬件描述语言,或者被称为其它名称,应能够被广义解释为代表了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程序、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过程、功能等的含义。
此外,软件、命令、信息等可以通过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有线技术(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以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以及/或者无线技术(红外线、微波等)将软件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它的远程源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以及/或者无线技术包含于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以及“网络”这样的术语被互换使用。
在本说明书中,“基站(BS:Base Station)”、“无线基站”、“eNB”、“小区”、“扇区”、“小区组”、“载波”以及“分量载波”这样的术语被互换使用。基站也存在被称为固定站(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的术语的情况。
基站能够容纳一个或者多个(例如,3个)小区(也称为扇区)。在基站容纳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基站的覆盖范围整体能够区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各更小的区域能够通过基站子系统(例如,室内用的小型基站(远程无线头(RRH:Remote Radio Head)))来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者“扇区”这样的术语是指该覆盖范围内进行通信服务的基站以及/或者基站子系统的覆盖范围区域的一部分或者整体。
在本说明书中,“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以及“终端”这样的术语被互换使用。基站有时被称为固定站(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的术语。
移动台根据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也存在被称为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者一些其它的适当的术语的情况。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基站可以换读成用户终端。例如,在将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置换成多个用户终端之间(D2D:设备对设备(Device-to Device))的通信的结构中,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终端20可以具有上述的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功能。此外,“上行”或“下行”等的语言可以换读成“侧”。例如,上行信道可以换读成侧信道。
同样地,本说明书中的用户终端可以换读成无线基站。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基站10可以具有上述的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由基站进行的特定操作根据情况也存在由其上位节点(uppernode)来进行的情况。在由基站具有的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显而易见的是:用于与终端的通信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操作能够通过基站以外的一个以上的网络节点(例如,考虑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服务-网关)等,但不限制于此)或者这些组合来进行。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也可以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等若无矛盾也可以替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已说明的方法,虽然按照例示的顺序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步骤的要素,但不限定于已提出的特定的顺序。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到下述系统中:利用了LTE(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RA(未来无线接入)、New-RAT(无线接入技术)、GSM(注册商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注册商标))、IEEE 802.16(Wi MAX(注册商标))、IEEE 802.20、UWB(超宽带)、Bluetooth(注册商标)、其它的适当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系统以及/或者基于这些系统被增强的下一代系统。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基于”这样的记载,只要没有另外写明,不意味着“只是基于”。换言之,“基于”这样的记载意味着“只是基于”和“至少基于”二者。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术语包含各式各样的操作。“判断”、“决定”例如可以包含计算(calculating)、计算(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表、数据库或者在其他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含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接入(accessing)(例如,接入存储器中的数据)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含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被连接(connected)”、“被耦合(coupled)”这样的术语、或者这些术语的任何变形意味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间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任何连接或者耦合,能够包含在被“连接”或者“耦合”的两个要素间存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中间要素的情况。要素件的耦合或者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或者也可以是这些组合。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考虑为两个要素通过使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电线、电缆以及/或者印刷电连接而相互地被“连接”或者“耦合”,并且作为一些非限定的且非包含性的例子,能够考虑为两个要素通过使用具有无线频域、微波域以及光(可视以及不可视的双方)域的波长的电磁能等的电磁能而被“连接”或者“耦合”。
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包括(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以及这些的变形的情况下,这些术语与术语“具有”同样地表示是包括性质的含义。进一步地,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者(or)”表示不是逻辑异或的含义。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规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并且能够作为校正以及改变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记载是以举例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来说,不具有任何限制性质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6年4月8日申请的特愿2016-078362。该内容全部预先包含于此。

Claims (4)

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在下行共享信道或上行共享信道的调度中使用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如下的步骤来决定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块尺寸即TBS:
根据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决定目标编码率;
使用分配给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码元数、被分配的物理资源块数即PRB数以及所述目标编码率,计算与TBS相关的值;以及
从多个TBS选择最接近所述被计算出的值且不低于所述被计算出的值的所述TBS。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在所述计算的步骤中使用对于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开销来计算与所述TBS相关的值。
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送单元,发送在下行共享信道或上行共享信道的调度中使用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如下的步骤来决定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块尺寸即TBS:
根据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决定目标编码率;
使用分配给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码元数、被分配的物理资源块数即PRB数以及所述目标编码率,计算与TBS相关的值;以及
从多个TBS选择最接近所述被计算出的值且不低于所述被计算出的值的所述TBS。
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是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在下行共享信道或上行共享信道的调度中使用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步骤;以及
根据如下的步骤来决定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块尺寸即TBS的步骤:
根据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决定目标编码率;
使用分配给所述下行共享信道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的码元数、被分配的物理资源块数即PRB数以及所述目标编码率,计算与TBS相关的值;以及
从多个TBS选择最接近所述被计算出的值且不低于所述被计算出的值的所述TBS。
CN201780022331.7A 2016-04-08 2017-04-06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886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8362 2016-04-08
JP2016-078362 2016-04-08
PCT/JP2017/014319 WO2017175819A1 (ja) 2016-04-08 2017-04-06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711A CN108886711A (zh) 2018-11-23
CN108886711B true CN108886711B (zh) 2022-05-10

Family

ID=60000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2331.7A Active CN108886711B (zh) 2016-04-08 2017-04-06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2618B2 (zh)
EP (1) EP3442257A4 (zh)
JP (1) JP7030687B2 (zh)
CN (1) CN108886711B (zh)
MX (1) MX2018012307A (zh)
WO (1) WO20171758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4564A1 (ko) * 2017-03-23 2018-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송 블록 크기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무선 기기
EP3614598A4 (en) * 2017-04-20 2020-11-18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RECEP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US11399309B2 (en) * 2017-05-05 2022-07-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ES2880040T3 (es) * 2017-11-17 2021-11-23 Zte Corp Métodos, aparato y sistemas para determinar un tamaño de bloque de transporte en una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US10873939B2 (en) 2018-04-18 2020-12-2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Select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 a transmit block size in long term evolution
US11196512B2 (en) * 2018-06-29 2021-1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ving decodability for subsequent transmissions whose throughput exceeds a threshold
US11464007B2 (en) * 2018-07-17 2022-10-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BS in NR V2X
WO2020014972A1 (zh) * 2018-07-20 2020-01-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EP3861651B1 (en) * 2018-10-02 2022-07-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Link adaptation for 5g nr
CN111083729B (zh) * 2018-10-19 2023-0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下行消息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22032659A1 (en) * 2020-08-14 2022-02-1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procedur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7636A (zh) * 2001-11-28 2003-07-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最小化不能发送时段的装置和方法
CN102362459A (zh) * 2009-03-23 2012-02-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模式信令
CN104365053A (zh) * 2012-06-12 2015-02-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Lte中新载波类型的传输块大小确定
CN104956723A (zh) * 2013-01-29 2015-09-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09004T3 (es) * 2008-07-30 2017-04-18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Procedimientos y dispositivos de modulación y codificación adaptativas
US8284732B2 (en) * 2009-02-03 2012-10-09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block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35082A1 (en) 2012-02-29 2013-09-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Dynamic subframe bundling
CN103580788A (zh) * 2012-07-27 2014-02-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mcs指示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3547340B (zh) * 2013-03-21 2017-07-2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PT2830345T (pt) 2013-03-21 2019-09-17 Huawei Device Co Ltd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estação de base e equipamento de utilizador
US9736830B2 (en) * 2014-01-30 2017-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utilizing an efficient TBS table design for 256QAM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16078362A (ja) 2014-10-17 2016-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書き込み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書き込み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7636A (zh) * 2001-11-28 2003-07-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最小化不能发送时段的装置和方法
CN102362459A (zh) * 2009-03-23 2012-02-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模式信令
CN104365053A (zh) * 2012-06-12 2015-02-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Lte中新载波类型的传输块大小确定
CN104956723A (zh) * 2013-01-29 2015-09-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62618B2 (en) 2020-12-08
MX2018012307A (es) 2019-01-14
EP3442257A4 (en) 2019-11-13
JPWO2017175819A1 (ja) 2019-02-21
JP7030687B2 (ja) 2022-03-07
EP3442257A1 (en) 2019-02-13
WO2017175819A1 (ja) 2017-10-12
US20190132079A1 (en) 2019-05-02
CN108886711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6711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7030686B2 (ja) 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1316727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21588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1066356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7007289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097646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59275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10291818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807957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800343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23029987A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6779380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WO2019155636A1 (ja) ユーザ端末
CN118041491A (zh) 终端、基站、系统、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
JPWO2019142330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9283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6793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0754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822983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2740770A (zh) 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WO201820737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74682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2715021A (zh) 用户终端
EP3668198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