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3547B -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3547B
CN108873547B CN201810717066.0A CN201810717066A CN108873547B CN 108873547 B CN108873547 B CN 108873547B CN 201810717066 A CN201810717066 A CN 201810717066A CN 108873547 B CN108873547 B CN 108873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electrochromic device
circuit
electrochrom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170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3547A (zh
Inventor
袁石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170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3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3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3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3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3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电致变色功能层,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电路,所述电路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引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至少之一,调节所述电路的线路宽度,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由此,可以将该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扩大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部件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层在未加电时,是一种固定状态,即根据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质呈现透明或某种颜色,当电致变色层被施加电压后,电致变色层中的电致变色材料会发生化学聚合作用,从而实现变色。
然而,目前的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的以下发现而完成的:
目前应用电致变色器件的壳体的外观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发明人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上述壳体中的电致变色器件无法做大导致的。具体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用于连接电极层的电路的电阻偏大,导致实际施加到电极层的电压下降严重,也即是说,实际施加到电极层各区域的电压不同,进而使得两个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电场分布不同,从而影响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稳定性,影响电致变色器件做大,进而影响上述壳体做大,限制了上述壳体的发展。
有鉴于此,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电致变色功能层,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电路,所述电路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引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至少之一,调节所述电路的线路宽度,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由此,可以将该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扩大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壳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壳体包括:壳体基板以及前面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基板上。由此,该壳体具有前面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壳体可以做大,具有较多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包括前面所述的壳体,由此,该电子设备具有前面所述的壳体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电子设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满足了用户更多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基板;200:第一电极层;300:电致变色功能层;310:电致变色层;320:电解质层;330:离子储存层;400:第二电极层;500:第二基板;600:电路;610:第一子电路;620:第二子电路;700:光学胶层;800:离型膜层;1000:电致变色器件;2000:壳体基板;3000:图案膜片;3100:纹理印刷层;3200:光学镀膜层;3300:油墨层;10:透明引线;20:控制电路;3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以及图2,电致变色器件1000包括: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电致变色功能层300以及电路600。其中,电致变色功能层300位于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之间,电路600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引线10电连接至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的至少之一,调节电路600的线路宽度(如图2中所示出的W),以使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由此,可以将该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扩大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首先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进行简单说明:
如前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用于连接电极层的电路的电阻偏大,导致实际施加到电极层的电压下降严重,也即是说,实际施加到电极层各区域的电压不同,进而使得两个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电场分布不同,从而影响电致变色器件变色的稳定性,影响电致变色器件做大,进而影响上述壳体做大,限制了上述壳体的发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对连接电极层的电路的线路宽度进行设计,减小电路的电阻,使得实际施加到电极层的电压降较小,进而使得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较小,且电致变色功能层在上述电压降下不发生变色,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电路的电阻减小,从而可以在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大该电路的长度,进而增大电极层的长度,从而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各个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的至少之一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由此,电致变色功能层的颜色可以从透明电极层的一侧透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透明导电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铟锡锌以及纳米银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利用上述材料构成电极层,使得电极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较高的透明度。
关于电路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路600也可以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具体的,电路600可以是由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铟锡锌以及纳米银的至少之一形成的,由此,电路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较高的透明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电路600由上述透明导电材料形成时,电路600的电阻可以根据公式(1)计算:
Figure BDA0001717791980000031
其中,L为电路600的长度(如图2中所示),W为电路600的宽度(如图2中所示),R为电路600的方阻,R可以根据公式(2)计算:
Figure BDA0001717791980000032
其中,ρ为构成电路材料(例如,氧化铟锡)的电阻率,D为电路600的厚度。如前所述,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的至少之一是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形成的,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的方阻可以根据公式(2)进行计算,此时公式(2)中的D为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路600的厚度小于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的厚度,根据公式(2)可知,电路600的方阻大于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的方阻。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对电路600以及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的厚度进行设计,使得电路600的方阻远大于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的方阻,由此,电极层的电阻对电致变色器件电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电致变色器件的电压主要受电路电阻的影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上述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的电阻率和常规的金属导体相比较大,由此,上述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电路的电阻较大,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连接电路600以及电极层的多个透明引线10并非均从电路600中L值相等的一点引出的,因此不同的透明引线10处的实际电压值并不相等,进而对实际施加到电致变色器件的电压影响较大。发明人发现,可以对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电路的电阻进行设计,从而可以控制电致变色器件上的电压,减小两个电极层之间的电压降,进而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前所述,通过对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进行设计,可以减小电路600的电阻,使实际施加到与电路600相连的各透明引线10处的电压降较小,从而使得实际施加到电极层的电压具有较小的电压降,使得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具有较小的电压降,且电致变色功能层在上述电压降下不发生变色,进而可以在保证电致变色器件1000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大电路600的长度,进而增大电极层的长度,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000可以做大,扩大电致变色器件1000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较小的电压降”,特指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不能令电致变色功能层发生颜色变化:电致变色功能层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在特定的电压区间中可以呈现特定的颜色,电压区间不同时,可呈现的颜色也不同。上述“较小的电压降”只要满足不能跨越电致变色材料变色的特定电压区间即可。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2,通过将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加宽,根据公式(1),在电路600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电路600的电阻减小,从而施加到两个电极层之间的电压降较小。关于电路的线路宽度的具体数值不受特别限制,只要通过调节电路的线路宽度使得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且电路的线路宽度不影响器件的美观即可,由此,电致变色功能层在上述电压降下不发生变色,从而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电路600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电路线路宽度的2-5倍,具体的,例如,现有的电路的线路宽度为1mm,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可以5mm,由此,电路的电阻可以呈倍数关系减小,从而降低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电路的线路宽度不影响器件的美观”是指由于电致变色功能层与电极层对应设置,电路与电致变色功能层并不对应,由此,电路对应的部分没有颜色呈现,若电路的线路宽度过宽,该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处会有较宽的部分不显色,进而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美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电路600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加宽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可以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00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也即是说,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电压降小于0.15V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电路600线路宽度W的变化,调节电路600的长度L。也即是说,在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电压降小于0.15V的基础上,根据公式(1),当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为现有技术电路线路宽度的2-5倍时,可以调节电路600的长度L为现有技术电路长度的2-5倍,从而可以增大电路的长度,进而增大电极层的长度,由此,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线路宽度加宽的电路600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和/或第二电极层400的一个侧边处。也即是说,线路宽度加宽的电路600可以只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的一个侧边处(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电极层200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极层40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由此,可以使实际施加到第一电极层各区域的电压降较小,从而使得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较小,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且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或者,线路加宽的电路600可以只设置在第二电极层400的一个侧边处,此时,第二电极层400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极层20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由此,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且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层电阻较小,其对电致变色器件电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外,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层还可以遮挡电子设备内部的元件,改善电子设备的外观,同时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金属色泽,在电致变色器件1000未施加电压时,可以使电致变色器件1000呈现一定的金属色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可以均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该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具有两个线路宽度加宽的电路600,分别和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电性连接,由此,可以令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上的电压分布都可以较为均匀。具体的,参考图4,线路宽度加宽的电路600A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的一个侧边处,线路宽度加宽的电路600B设置在第二电极层400的一个侧边处,且电路600A以及电路600B对应设置,此时,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均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由此,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且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且电致变色功能层的颜色可以从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透出,方便电致变色器件与壳体基板的组装,不用区分正反面,简化壳体的制备工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路600还可以包括多个子电路,多个子电路对称设置在同一电极层的侧边处,且多个子电路之间通过导线相连。多个子电路可以看作并联的关系,由此,可以将电路600的宽度加宽,达到降低两个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电压降的效果,从而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以及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考图5,电路600包括两个子电路,即第一子电路610以及第二子电路620,两个子电路的宽度(如图中所示出的W1)相等,两个子电路对称设置在同一个电极层的两个侧边处,且两个子电路之间通过导线30相连。由此,与现有技术只设置一个子电路的电致变色器件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两个子电路的线路总宽度为现有技术子电路线路宽度的2倍,使电路的电阻呈倍数减小,从而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一倍,达到电致变色器件做大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两个子电路构成的电路600可以只设置在第一电极层的侧边处,还可以只设置在第二电极层的侧边处,还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极层的侧边处以及第二电极层的侧边处。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考图6,第一子电路610A以及第二子电路620A对称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的两个侧边处,第一子电路610B以及第二子电路620B对称设置在第二电极层400的两个侧边处,第一子电路610以及第二子电路620之间通过导线30连接。其中,第一子电路610A以及第二子电路620A为并联关系,第一子电路610B以及第二子电路620B为并联关系,也即是说,电路600的线路宽度加宽,从而可以达到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稳定性以及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子电路的线路宽度W1与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满足关系:W1=W/n,其中,n为子电路的个数。关于电路600的线路宽度W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2以及图5,电致变色器件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20,当电路600为单个电路时,控制电路20与电路600的一端相连(如图2所示),当电路600由多个子电路构成时,控制电路20与导线30相连(如图5所示),由此,可以给电致变色器件施加电压,使电致变色器件实现变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路600还可以是由钼铝钼金属形成的,钼铝钼金属的电阻不足上述透明导电材料电阻的1/10,由此,也可以达到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稳定性以及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电路600由钼铝钼金属形成时,电路600的宽度可以为10-20μm。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电路600由钼铝钼金属形成时,电路600也可以包括多个子电路,多个子电路对称设置在同一电极层的侧边处,且多个子电路之间通过导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前所述,电路600通过多个透明引线10与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中的至少之一连接,具体的,参考图2以及图5,多个透明引线10互相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透明引线10之间的距离(如图2以及图5中所示出的d)为1-10mm,由此,可以使得电极层与电路具有良好的电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相邻两个透明引线1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由于透明引线的长度较短,所以透明引线的电阻对电致变色器件电压的影响较小,由此透明引线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以及良好的导电性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透明引线10可以是由氧化铟锡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7,电致变色器件1000包括: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500,第一基板10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第二基板500设置在第二电极层400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500分别独立地由玻璃或者塑胶形成。由此,可以将电致变色功能层的颜色透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500由塑胶形成时,具体的可以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聚碳酸酯形成的。由此,可以降低电致变色器件的成本,且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图案。例如,圆形、三角形、心形等,或者还可以做成商标图案(LOGO)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7,电致变色功能层300包括电致变色层310、电解质层320以及离子储存层330,其中,电致变色层31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之间,电解质层320设置在电致变色层310以及离子储存层330之间。关于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以及离子储存层具体的设置顺序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电致变色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致变色层310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远离第一基板100的一侧,电解质层320设置在电致变色层310远离第一电极层200的一侧,离子储存层330设置在电解质层320远离电致变色层310的一侧。或者,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离子储存层33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远离第一基板100的一侧,电解质层320设置在离子储存层330远离第一电极层200的一侧,电致变色层310设置在电解质层320远离离子储存层330的一侧(图中未示出该种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致变色层310是由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形成的。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较快,产生的电流较大,当应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时,电路的电阻较小,根据电压公式U=IR,即便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电流较大,配合具有较小电阻的电路,其产生的电压降较小,从而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以及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做大,从而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7,电致变色器件1000还可以包括:光学胶层700以及离型膜层800,其中,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的至少之一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设置有光学胶层700,光学胶层700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设置有离型膜层800。由此,电致变色器件可以独立存放,在使用时只需揭除离型膜层,并利用光学胶层将电致变色器件贴附在壳体基板上即可,也即是说,通过简单的组装即可获得具有电致变色功能且具有较大面积的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中只有一个电极层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形成时,可以只在电致变色器件1000的一侧设置光学胶层700以及离型膜层800,此时,光学胶层700以及离型膜层800设置在设置有透明电极层一侧的基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均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形成,可以在电致变色器件1000的两侧分别设置光学胶层700以及离型膜层800。具体的,参考图7,光学胶层700A设置在第一基板100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离型膜层800A设置在光学胶层700A远离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光学胶层700B设置在第二基板500远离电致变色功能层300的一侧,离型膜层800B设置在光学胶层700B远离第二基板500的一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设置有两层光学胶层的电致变色器件一侧可以贴附在壳体基板上,另一侧可以贴附其他图案膜片,由此,不仅可以获得具有较大面积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改善应用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壳体的外观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前所述在电致变色器件1000中,电解质层320、离子储存层330以及电致变色层310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受特别限制,电致变色器件1000在后续进行贴合时,电致变色层310可以设置在靠近壳体基板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远离壳体基板的一侧:由于两个基板、两个电极层,以及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均为透明的,因此,将电致变色器件的任意一侧与壳体基板进行贴合,均可以实现电致变色层颜色的透出。也即是说,电极层均为透明层的电致变色器件,在进行贴合时的贴合方向可以不受限制,无需区分正反面,有利于进一步简化组装过程。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壳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8,该壳体包括:壳体基板2000以及电致变色器件1000,电致变色器件1000设置在壳体基板2000上,且电致变色器件1000为前面描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由此,该壳体具有前面描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壳体可以做大,具有较多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前所述当第一电极层200以及第二电极层400均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形成时,该壳体还可以包括:图案膜片3000,图案膜片3000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1000远离壳体基板2000的一侧。由此,不仅可以获得具有较大面积的壳体,还可以丰富该壳体的外观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图案膜片3000可以包括:纹理印刷层3100、光学镀膜层3200以及油墨层3300的至少之一,其中,油墨层3300设置在图案膜片3000中远离电致变色器件1000的一侧。由此,可以利用油墨层遮挡电子设备内部的元件,改善电子设备的外观。关于纹理印刷层以及光学镀膜层的设置顺序不受特别限制,例如,纹理印刷层3100可以设置在光学胶层700B远离第二基板500的一侧,光学镀膜层3200设置在纹理印刷层3100远离光学胶层700B的一侧,或者,光学镀膜层3200可以设置在光学胶层700B远离第二基板500的一侧,纹理印刷层3100设置在光学镀膜层3200远离光学胶层700B的一侧。由此,该壳体在未施加电压时,可以呈现一定的纹理图案或者颜色,丰富了壳体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将壳体基板2000、电致变色器件1000以及图案膜片3000进行组装时,只需将离型膜层800A以及离型膜层800B揭除,利用光学胶层700A将电致变色器件1000贴附在壳体基板2000上,利用光学胶层700B将图案膜片3000贴附在电致变色器件1000远离壳体基板2000的一侧即可。由此,不仅可以获得具有较大面积的壳体,还可以丰富该壳体的外观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包括前面描述的壳体,由此,该电子设备具有前面描述的壳体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电子设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满足了用户更多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电子相册、智能相框、电子手表等。由此,上述电子设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满足了用户更多的需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并不能够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或是重要性的区别。具体而言:电致变色器件或是壳体中,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仅用于区分两个基板,并不能够理解为对其设置位置、重要性或是材料、结构的限制。类似地,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也仅仅用于区分两个电极层,为方便描述,令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电极层为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电极层为第二电极层。第一子电路以及第二子电路也仅仅用于区分两个子电路,为方便描述,令设置在同一电极层一个侧边处的子电路为第一子电路,设置在该电极层另一个侧边处的子电路为第二子电路。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
电致变色功能层,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
电路,所述电路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引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至少之一,所述电路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所述电路的厚度小于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电极层的厚度;
调节所述电路的线路宽度,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各区域的电压降小于0.15V。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至少之一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所述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铟锡锌以及纳米银的至少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铟锡锌以及纳米银的至少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电路,两个所述电路和所述电极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极层包括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多个子电路,所述子电路对称设置在同一所述电极层的侧边处,且所述子电路之间通过导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引线互相平行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透明引线之间的距离为1-1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路的一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导线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包括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由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
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分别独立地由玻璃或者塑胶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光学胶层,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的至少之一在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光学胶层;以及
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设置在所述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
12.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基板以及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基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图案膜片,所述图案膜片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远离所述壳体基板的一侧。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壳体。
CN201810717066.0A 2018-07-03 2018-07-03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Active CN108873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17066.0A CN108873547B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17066.0A CN108873547B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3547A CN108873547A (zh) 2018-11-23
CN108873547B true CN108873547B (zh) 2021-04-16

Family

ID=64298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17066.0A Active CN108873547B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3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9736A (zh) * 2019-02-02 2019-05-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及制备方法、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11077714A (zh) * 2019-12-27 2020-04-28 江西沃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变色装饰膜及其形成方法
CN114442395B (zh) * 2022-01-26 2023-05-16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及其电极结构和制备方法、玻璃总成和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02750A (en) * 2003-06-10 2004-1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asing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623176A (zh) * 2002-02-28 2005-06-01 摩托罗拉公司 具有可变换外观外壳的蜂窝通讯手机及其方法
CN1938642A (zh) * 2004-02-05 2007-03-28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可部分地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和用于控制透明窗玻璃内可以电致变色的方式褪色的表面元件的方法
CN202563220U (zh) * 2012-01-31 2012-11-28 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装置
CN103312844A (zh) * 2013-06-27 2013-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变色方法及变色装置
CN105829959A (zh) * 2012-03-13 2016-08-03 唯景公司 多区ec窗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3176A (zh) * 2002-02-28 2005-06-01 摩托罗拉公司 具有可变换外观外壳的蜂窝通讯手机及其方法
GB2402750A (en) * 2003-06-10 2004-1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asing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938642A (zh) * 2004-02-05 2007-03-28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具有可部分地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和用于控制透明窗玻璃内可以电致变色的方式褪色的表面元件的方法
CN202563220U (zh) * 2012-01-31 2012-11-28 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装置
CN105829959A (zh) * 2012-03-13 2016-08-03 唯景公司 多区ec窗
CN103312844A (zh) * 2013-06-27 2013-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变色方法及变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3547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3547B (zh)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EP3049905B1 (en) Silver nanostructure-based optical stacks and touch sensors with uv protection
JP4797504B2 (ja) 入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11722743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20170139516A1 (en) Laminate structure and touch panel module
JP634658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664118B2 (en) Conductive film and touch panel
CN205594603U (zh) 触控面板
TW201316384A (zh) 光穿透性電極
JP2015004997A (ja) タッチパネル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246666A (zh) 包含导电图案的导电基板以及包含该基板的触控面板
WO2020062935A1 (zh)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TWI274523B (en) Heating apparatus of thermal electric type touch control apparatus
US20130213788A1 (en) Touch panel
CN106873820A (zh) 导电膜及触摸屏
CN111610870A (zh) 触控面板
CN108762580A (zh) 显示设备、触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US9107316B2 (en) Multi-layer micro-wire substrate structure
JP2014160558A (ja) 静電容量スイッ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8538106U (zh) 显示设备及触控传感器
CN108110125B (zh) 印刷导电结构、包括其的发光模块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60279B (zh) 导电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KR20180045712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센서의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센서
CN208141353U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US11609672B1 (en) Touch control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ouch contro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