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53709B -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53709B
CN108853709B CN201810391068.5A CN201810391068A CN108853709B CN 108853709 B CN108853709 B CN 108853709B CN 201810391068 A CN201810391068 A CN 201810391068A CN 108853709 B CN108853709 B CN 1088537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l
drug
flexible
layer
flexible substr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910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53709A (zh
Inventor
冯雪
梁紫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39106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537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53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53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53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53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微针基片层、加热层、药物阻隔层以及储药层,微针基片层包括柔性基底和贯穿柔性基底的水凝胶针体;药物阻隔层由热致相变材料构成,覆盖水凝胶针体的顶部;加热层布置在微针基片层和药物阻隔层之间,用于对药物阻隔层加热;储药层的一个表面与药物阻隔层贴合,表面上具有凹槽,并且在凹槽中存储有药物溶液,凹槽与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在药物阻隔层受热转变为液态后形成药物溶液通道。通过引入热致相变材料作为药物阻隔层以及使用柔性聚合物材料制备柔性基底,根据本公开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能够根据需要可控地释放药物溶液,并且与人体皮肤贴合,舒适性好。

Description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微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口服、注射以及皮肤表面的药物敷贴是一般病人获得药物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这些给药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有明显的不足。口服药物需要经过消化系统,容易受到胃酸,食物以及其他药物的影响、干扰而使得药物失效。皮肤表面的药物敷贴属于透皮给药,是利用药物从皮肤表面的慢慢渗透来实现药物传递。它可以实现药物持续的缓慢释放,但由于皮肤屏障的存在,阻挡了药物渗透的速率和人体的吸收率,药效极慢。注射避免了前两者效率低下的缺点但是由于需要将针管刺入皮肤,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而且还存在伤口感染的风险,也用于药物的可控缓慢释放。
微针给药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微针的直径一般在30~500μm,长度为100~1000μm,可以恰好的穿透皮肤角质层,进入表皮组织当中而不触及痛觉神经和血管。通过打开皮肤屏障,微针构造了药物进入皮下组织内的通道。和传统的注射方式相比,微针给药的创伤小,可以无痛地进行药物传递,为病人的长时间佩戴提供了可能。微针给药兼具了高效、创伤小、速度快以及可控可缓释等优点。
尽管微针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微针的尺寸小,很难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进行制备。目前制备微针的材料主要有硅、金属以及水凝胶等。早期利用硅刻蚀技术,微针得以成型,但硅材料本身有着易断和生物兼容性差的问题。金属的机械性能要比硅好很多,而且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各种实体甚至空心的金属微针也逐渐兴起,但工艺复杂,成本很高,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在药物的可控缓慢释放上表现较差。而且由于硅、金属这些硬材料与人体组织柔软特性的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贴合在皮肤表面,在佩戴过程中,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水凝胶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通过简单的浇筑模具,固化后便可成型,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物质通透性,当水凝胶处于失水干态下,非常坚硬,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刺入皮肤,在刺入皮肤后会很快吸收小部分组织液发生溶胀变得柔软,内部的网络结构打开,成为物质运输的通道。此时小分子物质将会在组织液和水凝胶之间受渗透压的作用自由地流通扩散。所以当预先在水凝胶中载入药物,刺入皮肤后,药物就会从水凝胶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组织液当中,逐渐被血管吸收。
水凝胶微针几乎克服了所有金属和硅质微针的不足,制备简单,机械性能良好,药剂精准。但是,大部分现有的水凝胶微针只能以固定的量和速度释放药物,这就需要根据病人大致的需求提前载入相应的药量,一旦确定不能更改,并不能依据病人在吸收药物时病情的改变实现可控地释放。而且由于水凝胶在干态下非常坚硬,现有的水凝胶微针的针体和基体或者部分基体都是同样的水凝胶材质,使得贴在皮肤上时,较硬的基体部分不能很好地与皮肤贴合,舒适性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能够可控地释放药物且舒适性好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包括微针基片层、加热层、药物阻隔层以及储药层,
所述微针基片层包括柔性基底和贯穿所述柔性基底的水凝胶针体;
所述药物阻隔层由热致相变材料构成,其覆盖所述水凝胶针体的顶部;
所述加热层布置在所述微针基片层和所述药物阻隔层之间,用于对所述药物阻隔层加热;
所述储药层的一个表面与所述药物阻隔层贴合,所述表面上具有凹槽,并且在所述凹槽中存储有药物溶液,所述凹槽与至少一个所述水凝胶针体在所述药物阻隔层受热转变为液态后形成药物溶液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热层包括至少一级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每级所述加热电阻丝围绕在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顶部周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热电阻丝为蛇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所述水凝胶针体的材料包括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乙二醇二丙烯酸脂水凝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中的任一种;
所述储药层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热致相变材料的转变温度高于人体正常体温。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形成具有圆形通孔的柔性基底,将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转印到所述柔性基底上且使加热电阻丝围绕至少一个圆形通孔;
将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的圆形通孔的圆心与微针模具中相应的圆锥凹坑的圆心对准后,通过将水凝胶材料充满圆锥凹坑内部形成贯穿所述柔性基底的水凝胶针体,并将所述柔性基底和所述水凝胶针体结合在一起;
将热致相变材料布置在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上,形成药物阻隔层;
形成具有凹槽的储药层,并在所述凹槽中填充药物溶液,在将所述凹槽与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对准后,将所述柔性基底与所述储药层进行粘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形成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
形成薄膜基底;
在所述薄膜基底表面利用电子束蒸发沉积金属膜;
对所述金属膜进行光刻,进行图案化;
对所述薄膜基底进行与金属膜同样的图案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薄膜基底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形成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所述水凝胶材料包括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乙二醇二丙烯酸脂水凝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中的任一种;
形成所述储药层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基底的圆形通孔的直径为50微米~500微米,所述柔性基底的厚度为100微米~800微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热致相变材料的转变温度高于人体正常体温。
根据本公开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通过引入热致相变材料作为药物阻隔层,利用其在受到热激发时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实现了能够根据需要可控地释放药物溶液;通过使用水凝胶制备微针针体以及使用柔性聚合物材料制备柔性基底,并通过针体部分与基体部分的高强度结合,实现了微针贴片的柔性化,使其与人体皮肤贴合,舒适性好。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分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中的加热层的结构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中形成加热电阻丝的流程图;
图6a~图6h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流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1-微针基片层,11-柔性基底,12-水凝胶针体,13-微针模具,14-水凝胶针体顶部,2-加热层,3-药物阻隔层,4-储药层,4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100主要包括能够贴合人体皮肤的基体部分(可包括柔性基底、加热层、药物阻隔层及储药层)以及布置在基体部分上的处于失水干态下的微针部分(可包括水凝胶针体)。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分层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100包括微针基片层1、加热层2、药物阻隔层3以及储药层4。
微针基片层1包括柔性基底11和贯穿柔性基底11的水凝胶针体12。其中,由水凝胶材料形成的水凝胶针体12与由柔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柔性基底11的材料不同,使得根据本发明的微针贴片能够保持整体柔软的特性,在佩戴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与皮肤贴合。
构成柔性基底11的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简称PDMS)、Ecoflex、VHB以及各种硅胶。构成水凝胶针体12的水凝胶材料包含各种能通过紫外光照进行化学交联、物理交联或者化学/物理双网络交联的与人体相容性好的水凝胶材料,如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乙二醇二丙烯酸脂水凝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等的任一种。
水凝胶针体12的形状可以是圆锥状、棱锥状或者呈子弹头形,但并非仅限于此,可以是任意具有尖端形貌的立体结构,使得其足够尖锐方便皮肤的穿刺。
水凝胶针体12与柔性基底11界面的结合是通过将柔性基底11进行化学表面处理后,在紫外光照条件下与水凝胶针体12进行共价交联而结合在一起的。
药物阻隔层3由热致相变材料构成,其覆盖水凝胶针体12的顶部。
为了适应人体皮肤体感要求,构成药物阻隔层3的热致相变材料为任何转变温度在体温附近略高于体温的材料,如十三烷酸(转变温度约为41度)等。
加热层2布置在微针基片层1和药物阻隔层3之间,用于对药物阻隔层加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层2包括至少一级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每级所述加热电阻丝围绕在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顶部周围。通过控制不同级加热电阻丝,可实现不同位置的药物阻隔层3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加热电阻丝为了适应在贴片弯、扭、拉压工况下不会损坏,电阻丝为超薄的金属结构,并且可以通过蛇形导线的设计增加电阻丝的拉伸性,如图3所示。蛇形结构可以使得电阻丝在柔性基底上不容易因基底的变形而发生损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加热电阻丝并不限定为蛇形结构,其可以为其他适当的结构。
储药层4的一个表面与药物阻隔层3贴合,所述表面上具有凹槽41,并且在凹槽41中存储有药物溶液,凹槽41对应在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12之上,与所对应的水凝胶针体12在药物阻隔层3受热转变为液态后形成药物溶液通道。
储药层4由柔性聚合物浇筑而成,聚合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二甲基硅氧烷、Ecoflex、VHB以及各种硅胶。
储药层4的凹槽41内填充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药物的溶液,如针对糖尿病的胰岛素等。药物由于热致相变阻隔层的阻挡,不能接触到水凝胶微针的针体部分。当阻隔层由固态变为液态时,药物与水凝胶接触。
在图2所示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中,微针基片层1包括三列水凝胶针体12,加热层2包括三级加热电阻丝,每级所述加热电阻丝围绕在一列水凝胶针体12的周边。通过控制不同级加热电阻丝,可实现不同位置的药物阻隔层3由固态转变为液态,使得该区域的药物溶液通道打开从而实现该区域药物溶液的释放。通过控制同时加热的电阻丝的数量以及分级加热的时间,可以实现药物溶液释放的速度以及总量控制。
使用时,微针的水凝胶针体12处于干态,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刺穿皮肤,并通过柔性基底贴于皮肤之上。当患者需要输入药物时,根据需要启动相应的加热电阻丝,使其产生热量。当温度达到药物阻隔层3的转变温度时,阻隔层由固态变为液态,开放该区域微针水凝胶针体12上方的通道,使得药物与水凝胶针体12的顶部相接触。由于水凝胶有物质通透性,药物接触水凝胶后会扩散进水凝胶的内部,通过水凝胶针体12扩散进人体的组织液当中被血管逐渐吸收。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1至S104。
在步骤S101中,形成具有圆形通孔的柔性基底,将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转印到所述柔性基底上且使加热电阻丝围绕至少一个圆形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将柔性聚合物材料,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通过模具浇筑形成具有圆形通孔的柔性基底。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为50微米~500微米,所述柔性基底呈现薄膜的形态,厚度为100微米~800微米。
基于柔性聚合物材料表面的粘性,通过范德华力将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转印到所述柔性基底上,且使加热电阻丝围绕至少一个圆形通孔。
将转印好电阻的柔性基底放入二苯甲酮乙醇溶液中浸泡设定时间后用乙醇洗净取出晾干。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中形成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形成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包括步骤S1011至S1014。
在步骤S1011中,形成薄膜基底。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硅片上旋涂聚酰亚胺(PI)溶液加热固化形成薄膜基底或者直接选用成形的PI作为薄膜基底,所述薄膜基底的厚度约为10微米。
在步骤S1012中,在所述薄膜基底表面利用电子束蒸发沉积金属膜。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薄膜基底表面利用电子束蒸发沉积厚度例如为100纳米的金薄膜作为金属层。
在步骤S1013中,对所述金属膜进行光刻,进行图案化。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沉积的金属膜上旋涂光刻胶,对金属进行光刻。例如形成如图3所示的三级蛇形电阻丝图案。
在步骤S1014中,对所述薄膜基底进行与金属膜同样的图案化。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将金属膜图案化后,利用上层金属作为掩膜,通过反应离子刻蚀机对下层PI也进行同样的图案化。
通过以上方式,即形成了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所述电阻丝可以包括多级,每级围绕在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顶部周围。通过分别给各级电阻通电,可实现不同位置上的电阻产热。
在步骤S102中,将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的圆形通孔的圆心与微针模具中相应的圆锥凹坑的圆心对准后,通过将水凝胶材料充满圆锥凹坑内部形成贯穿所述柔性基底的水凝胶针体,并将所述柔性基底和所述水凝胶针体结合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将柔性聚合物材料,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通过模具浇筑形成带有圆锥凹坑的微针模具。
将步骤S101中形成的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贴在微针模具表面,其中柔性基底的圆形通孔的圆心与微针模具圆锥凹坑的圆心对准。
在该复合结构中浇筑水凝胶材料,例如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本体溶液和光引发剂的混合物,通过抽真空将溶液充满圆锥凹坑内部,并将表面多余的溶液刮去。将该结构放入紫外灯下照射约40分钟使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固化成形为针体结构。
构成水凝胶针体12的水凝胶材料包含各种能通过紫外光照进行化学交联、物理交联或者化学/物理双网络交联的与人体相容性好的水凝胶材料,如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乙二醇二丙烯酸脂水凝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等的任一种。
水凝胶针体与柔性基底界面的结合是通过对柔性基底进行化学表面处理后,在紫外光照条件下与水凝胶针体进行共价交联而结合在一起的。
在步骤S103中,将热致相变材料布置在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上,形成药物阻隔层。
在本实施例中,将热致相变材料,例如十三烷酸,喷洒在柔性基底和加热电阻丝的上层中间,形成一层薄膜,封盖住水凝胶针体的顶部,作为药物释放的阻挡层,即药物阻隔层。
在步骤S104中,形成具有凹槽的储药层,并在所述凹槽中填充药物溶液,在将所述凹槽与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对准后,将所述柔性基底与所述储药层进行粘合。
在本实施例中,选用柔性聚合物材料,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通过模具浇筑形成带有凹槽的储药池结构作为储药层。
所述凹槽优选为矩形,也可以为其它任何适当的形状。在所述凹槽中填充药物溶液,例如胰岛素溶液。
将步骤S103中得到的结构以药物阻挡层朝下贴合在储药池之上,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对准含有药物溶液的凹槽。对准后将该复合结构放入紫外灯下照射设定时间,并在加热设定时间,由于储药层和柔性基底的材料都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光照和加热的条件下,可实现两层结构的永远粘合,最终形成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述实施例作为示例介绍了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如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应不限于此。事实上,用户完全可根据个人喜好和/或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设定各步骤,只要符合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实现了能够根据需要可控地释放药物溶液,并且实现了微针贴片的柔性化,使其与人体皮肤贴合,舒适性好。
应用示例
以下结合“制备某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作为一个示例性应用场景,给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示例,以便于理解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应用示例仅仅是出于便于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不应视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图6a~图6h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流程的示意图。制备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通过模具浇筑形成如图6a所示的带有圆形通孔的柔性基底11,圆形通孔的直径为50微米~500微米,例如可为200微米,薄膜的厚度为100微米~800微米,例如可为400微米。
第二步,如图6b所示,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的粘性通过范德华力将作为加热层2的三级蛇形加热电阻丝转印到柔性基底11上,其中每级电阻丝围绕在一列圆形通孔周边。
将转印好电阻的柔性基底放入10%质量分数的二苯甲酮乙醇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用乙醇洗净取出晾干。
第三步,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通过模具浇筑形成如图6c所示的带有圆锥凹坑的微针模具13。
第四步,如图6d所示,将上一步中的带有电阻丝的柔性基底11贴在微针模具13表面,其中柔性基底11的圆形通孔的圆心与微针模具13的圆锥凹坑的圆心对准。在该复合结构中浇筑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本体溶液和光引发剂的混合物,通过抽真空将溶液充满圆锥凹坑内部,并将表面多余的溶液刮去。将该结构放入紫外灯下照射40分钟使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固化成形为水凝胶针体14。
第五步,如图6e所示,将热致相变材料十三烷酸喷洒在柔性基底11和加热层2的上层中间,形成一层薄膜,封盖住圆锥凹坑的顶部,作为药物释放的阻挡层,即药物阻隔层3。
第六步,进行微针模具13的脱模,形成如图6f所示的包括柔性基底11、水凝胶针体12、加热层2以及药物阻隔层5的结构。
第七步,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通过模具浇筑形成如图6g所示的带有矩形凹槽41的储药层4,在凹槽41中填充胰岛素溶液。
第八步,如图6h所示,将图6f所示的结构药物阻挡层3朝下贴合在储药层4之上,每列微针对准含有胰岛素的凹槽41之上。对准后将该复合结构放入紫外灯下照射5分钟,并在60度下加热1小时。由于储药层4和柔性基底11的材料都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光照和加热的条件下,可实现两层结构的永远粘合,最后形成如图1所示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
基于以上步骤所形成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能够根据需要启动相应的加热电阻丝,开放相应区域的药物溶液通道,并且利用柔性基底与人体皮肤贴合,舒适性好。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基片层、加热层、药物阻隔层以及储药层,
所述微针基片层包括柔性基底和贯穿所述柔性基底的水凝胶针体;
所述药物阻隔层由热致相变材料构成,其覆盖所述水凝胶针体的顶部;
所述加热层布置在所述微针基片层和所述药物阻隔层之间,用于对所述药物阻隔层加热;
所述储药层的一个表面与所述药物阻隔层贴合,所述表面上具有凹槽,并且在所述凹槽中存储有药物溶液,所述凹槽与至少一个所述水凝胶针体在所述药物阻隔层受热转变为液态后形成药物溶液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金属膜结构的至少一级加热电阻丝,每级所述加热电阻丝围绕在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顶部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电阻丝为蛇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所述水凝胶针体的材料包括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乙二醇二丙烯酸脂水凝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中的任一种;
所述储药层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相变材料的转变温度高于人体正常体温。
6.一种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具有圆形通孔的柔性基底,将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转印到所述柔性基底上且使加热电阻丝围绕至少一个圆形通孔;
将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的圆形通孔的圆心与微针模具中相应的圆锥凹坑的圆心对准后,通过将水凝胶材料充满圆锥凹坑内部形成贯穿所述柔性基底的水凝胶针体,并将所述柔性基底和所述水凝胶针体结合在一起;
将热致相变材料布置在带有加热电阻丝的柔性基底上,形成药物阻隔层;
形成具有凹槽的储药层,并在所述凹槽中填充药物溶液,在将所述凹槽与至少一个水凝胶针体对准后,将所述柔性基底与所述储药层进行粘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形成金属膜结构的加热电阻丝:
形成薄膜基底;
在所述薄膜基底表面利用电子束蒸发沉积金属膜;
对所述金属膜进行光刻,进行图案化;
对所述薄膜基底进行与金属膜同样的图案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基底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形成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所述水凝胶材料包括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聚乙二醇二丙烯酸脂水凝胶、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中的任一种;
形成所述储药层的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芳香族共聚酯、VHB、硅胶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的圆形通孔的直径为50微米~500微米,所述柔性基底的厚度为100微米~80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相变材料的转变温度高于人体正常体温。
CN201810391068.5A 2018-04-27 2018-04-27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88537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91068.5A CN108853709B (zh) 2018-04-27 2018-04-27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91068.5A CN108853709B (zh) 2018-04-27 2018-04-27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53709A CN108853709A (zh) 2018-11-23
CN108853709B true CN108853709B (zh) 2019-06-18

Family

ID=64327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91068.5A Active CN108853709B (zh) 2018-04-27 2018-04-27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537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9199B (zh) * 2019-01-24 2021-06-25 东南大学 一种无源无线的柔性镂空体温监测贴片
DE102019105694A1 (de) * 2019-03-06 2020-09-10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Mikronadelarray aufweisend ein wärmeerzeugendes Element
CN110548214B (zh) * 2019-08-26 2021-08-31 北京理工大学 微型智能海藻酸钙水凝胶末端操作器的制备方法
CN110404161A (zh) * 2019-09-10 2019-11-05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微针式离子泳器件的透皮精确给药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56948A (zh) * 2020-01-16 2020-11-20 广州医科大学 一种穿戴式遥控热响应微针阵列药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06505A (zh) * 2020-12-09 2021-04-06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仿生皮肤及仿生皮肤的使用方法
CN113288883A (zh) * 2021-05-24 2021-08-24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长效缓解抑郁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98638A (zh) * 2022-10-21 2023-04-25 沈阳药科大学 一种一体式微针的水凝胶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8591A (zh) * 2004-12-02 2007-11-07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经皮药物输送设备
CN102657914A (zh) * 2012-05-17 2012-09-12 吉林大学 高渗透效率的微针透皮输入贴
CN204158882U (zh) * 2014-09-26 2015-02-18 上海金皮宝制药有限公司 烧伤膏驻极体纳米粒透皮给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14813B2 (en) * 2004-02-03 2011-03-29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Interface for transdermal drug administration device
EP2349448A1 (en) * 2008-11-04 2011-08-03 Janisys Limited A transfer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substance between the device and a subject
US9173994B2 (en) * 2010-08-20 2015-11-03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Touch-actuated micropump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and method of us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8591A (zh) * 2004-12-02 2007-11-07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经皮药物输送设备
CN102657914A (zh) * 2012-05-17 2012-09-12 吉林大学 高渗透效率的微针透皮输入贴
CN204158882U (zh) * 2014-09-26 2015-02-18 上海金皮宝制药有限公司 烧伤膏驻极体纳米粒透皮给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53709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53709B (zh) 柔性水凝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JP5063544B2 (ja) 経皮吸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7202052B2 (en) Microneedle devices and production thereof
KR101033514B1 (ko) 유연한 미세바늘 패치 시스템 및 그 제작방법
TW550101B (en) Microneedle array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1224332A (ja) 経皮吸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33673A (ja) 経皮吸収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81613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およ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製造方法
JP2016506780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及びその製造用モールド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4307097B (zh) 一种柔性基底金属微针阵列的制作方法
JP5063543B2 (ja) 経皮吸収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6853271B (zh) 微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KR101868872B1 (ko) 마이크로 니들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WO2014175310A1 (ja) 針状体の製造方法
JP5410289B2 (ja) ステン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025883A (zh) 金属储药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Ren et al. Customized flexible hollow microneedles for psoriasis treatment with reduced‐dose drug
KR101373739B1 (ko) 미세바늘 어레이 기판 및 제조 방법
JP2015100659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6726140A (zh) 一种医用硅凝胶胶带及其制备方法
TW201016200A (en) A phantom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9061745A (ja) 微小針の製造方法
KR101460499B1 (ko) 마이크로니들 디바이스의 제조방법
CN105073102B (zh) 透皮贴装置
JP6255759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eng Xue

Inventor after: Liang Ziwei

Inventor before: Feng Xue

Inventor before: Liang Ziwei

Inventor before: Li Bo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